一、浅谈急诊室护士应具备的护理医德(论文文献综述)
梁乃方[1](2021)在《医疗人文纪录片中医生媒介形象呈现研究》文中认为医疗卫生事业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百姓生活品质的提升,百姓对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增大,医疗卫生领域备受关注,医患矛盾、医疗纠纷等报道也频频进入大众视野。媒体对医患事件片面、不实的报道使公众对医生形象的认识产生偏颇,加剧了医患矛盾。因此,引导公众了解医生群体的真实形象和生存状态,对缓解医患矛盾至关重要。医疗人文纪录片通过纪实手法,客观真实地呈现医生形象,对于引导公众正视医学局限性,提高医生群体的职业认同感,缓解医患冲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部医疗人文纪录片《急诊室故事》(东方卫视2014年播出)《人间世》(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2016年播出)和《中国医生》(央视2019年播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探讨了医疗人文纪录片呈现医生媒介形象的相关问题。首先,本文对医生媒介形象和医疗人文纪录片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观看大量医疗人文纪录片的基础上梳理了医疗人文纪录片的发展状况,并且阐释了医疗人文纪录片在塑造医生媒介形象时有别于其他媒介的特点。其次,本文分析了医疗人文纪录片呈现医生媒介形象的两种途径,即从视听符号和叙事技巧两方面阐释医疗人文纪录片中医生媒介形象是怎么被呈现的。接着,本文总结出医疗人文纪录片呈现的医德双馨、负重前行的医生媒介形象。最后,本文阐释了医疗人文纪录片对医生媒介形象构建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出医疗人文纪录片构建医生媒介形象时需要突破主导叙事框架,塑造更加饱满的医生形象,并加强对医患矛盾深度问题的剖析的建议。
孙宏亮[2](2020)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文中认为医学是一门人学,是关系人类幸福的事业,对人的全面关怀为医学应有之意。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医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向往健康、重视健康和保持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追求,人们不再局限于关注疾病本身,而是全方面关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综合状态,希望得到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要素的健康促进与凸显人性的医学关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与变化,在当前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就显得愈加重要。本文从医学发展的客观现状、社会对医学的人文诉求和健康中国的价值旨归三个方面论述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现实需要,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如下研究。第一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着重论述了医师人文素养的含义、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首先,从社会对医师职业的期望入手,分析医师职业特点和职业标准,提出医师应承担的角色;其次,根据医师职业需要,将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界定为医师伦理素养、医师哲学素养、医师心理素养和医师法律素养;再次,鉴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围绕着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涉及的一系列关系,介绍当前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模式。第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从东西方人文思想进行溯源,确定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首先,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学入手,追求君子人格和德化社会,从家和礼两个方面,探讨美德培养;其次,从古希腊时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朴素的医学人道主义,到中世纪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本主义的“博爱”思想,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西方人道主义的呼唤,论述了医学与人文关系的发展变迁。最后,确定医师人文素养的培育理论,包括成人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第三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通过对多家三甲医院的医师和患者进行实证调查,发现我国医师人文素养总体良好,大部分医师都能够恪守医师职业行为规范、遵纪守法,认真履行治病救人职责,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但仍然存在部分医师人文素养缺失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崇高职业理想信念的相对匮乏与普遍的职业倦怠心理逆反,医师人文实践“差异化”与责任担当精神的相对减弱,个性自我的张扬与团队精神的缺乏,科技理性的极端至上与人文价值意义的相对薄弱,对医疗差错的漠视与有意逃避,除医师自身内在原因之外,一些外在因素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包括医师职业生态欠佳、相关规范制度有待完善、社会氛围有待妥善营造、医院人文建设被边缘化和医疗决策复杂等。第四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本章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美国针对医师的人文素养培育有健全的机构支持,有完善的医学教育培训,还有享誉全球的人文医院,为医师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制度、创造了环境氛围;英国综合医学委员会发布了《优质医疗》及附属8份指南,强调了医师为保证患者获得基本医疗保护而履行的职责,并以人文观念贯穿其中,文件和指南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了纲领;新加坡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方面也有可借鉴之处;中国台湾是亚洲最早推行医院评鉴暨全面质量管理的地区,台湾长庚医疗体系成立了一站式医疗照护单元模式,有效提升了医疗质量,创造出了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充分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中国香港地区完善的政府制度建设、良好的医院管理和公众互动也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助力。第五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在已有文献梳理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首先通过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来完善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其次,通过媒体引导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再次,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院服务品质、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和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最后,通过敬业精神的自我塑造、实践叙事医学和投身志愿服务,来完成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本研究在借鉴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深入临床和社区,客观观察、真实记录,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促进医师个体健康发展,推动医院人文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石嵩[3](2017)在《探讨病人及家属对男护士的知晓率与支持度及相关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调查研究男护士工作在病人、家属中的知晓率和支持度,分析男护士当前的工作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法运用问卷法,在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从我市三所综合性医院的入院病人及病人家属中,选取200例入院病人及280例病人家属作为调查目标。结果病人、家属对男护士的基本要求包括良好的医德医风、熟练的护理技能等,认为男护士在急诊科等部门中更能发挥其作用;病人与家属中的男性和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对男护士工作的支持程度高于女性、专科及以下文化程度者(P<0.05),病人、家属中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者对男护士工作价值的看法基本一致;入院病人、家属认为男护士当前的工作困境主要包括世俗看法、病人及家属的怀疑和排斥、身心压力巨大等。结论入院病人及家属对男护士工作的知晓率与支持度属于中等水平,男性、文化程度高者支持程度稍高,建议社会各界转变世俗观念,通过对男护士工作价值的大力宣传等方式,解决其工作困难,从而促进护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黄慧敏[4](2017)在《三级综合性医院护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初步建立科学的护理单元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临床护士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护士绩效奖金的分配、培训教育的开展及激励机制的建立等研究提供研究基础。运用指标体系对护理单元和临床护士进行考核,帮助护士提高专业素质和工作效率,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使临床护理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的运行。方法:在广泛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查阅关于护理绩效考核指标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以平衡计分卡和KRIF绩效结构模式为理论依据,构建出本研究的基本框架。通过选题小组讨论初步形成临床护理单元和临床护士绩效考核备选指标,再按照本课题的纳入标准选取安徽省内一所医学高等院校、三所三级综合性医院和卫计委的共18位护理专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其进行函询,从而构建三级综合性医院护理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运用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协调系数和一致性系数等指标,对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进行验证。结果:1.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护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2.通过选题小组讨论法对初步形成的指标体系条目池进行筛选后,形成了护理单元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9个和三级指标28个;临床护士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0个和三级指标37个。3.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后形成了良好的集中性意见,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4.4%和100%,各项指标重要性均值在3.824.94之间,均大于3.5;变异系数在0.0490.198之间,均小于0.25。4.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本研究最终构建的护理单元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临床护士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含绩效考核内容、权重以及考核方法。护理单元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临床护士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结论:1.构建的护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重要性得分较高,体系各层级符合逻辑、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2.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护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科学、合理。3.下一步可将该考核指标体系应用于临床,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修订、考核、验证和完善。
张懿[5](2017)在《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 ——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医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机结合,要求医务工作者既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又要有理性的生命情怀,而生命观就是生命情怀的坚强支点。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学科研及临床工作的主力军和后备军,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医术,还应当学会从医学、社会、人类、道德、伦理等不同角度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和谐、理性、人文的生命观和敦睦、良好、融洽的医患关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促进社会和谐。本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医学伦理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医学生生命观教育,通过对医学生生命观的概念界定、现状分析及其问题审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以及本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理论及释义,阐述生命观教育的相关概念,梳理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5种基本理念,即:“敬畏生命”的生命论、“以人为本”的人道论、“医乃仁术”的美德论、“大医精诚”的义务论和“服务社会”的公益论。第三部分是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现状分析,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为例,结合问卷调查、频数分析等方法,对医学生的生命观及其教育现状进行统计整合,归纳其总体情况,并进行问题审视。第四部分为对策建议,结合实际调研结果,主要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5个目标、5项内容、4点途径来提出实质性的生命观教育举措。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李柔曼[6](2017)在《儿科医患纠纷的伦理归因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从古至今都有着关于医患关系之间伦理道德的深层次探讨,不论说是古代的“大医精诚”还是现如今的“以人为本”,都体现着医患之间的伦理关系。医患之间本身就不是相对独立的,行医者为病患除去病痛,同时其存在也是以患者为前提。近年来,医疗卫生领域也存在着种种不可调合的失衡,其中医患之间的矛盾表现的最为突出,儿科医患纠纷事件更是频频发生,成为一种亟待解决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儿科医生的数量本就“供不应求”,再加上儿科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于是就出现了儿科医生觉得做医生难,心里感觉委屈;患方觉得患儿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做患者更难,致使儿科医患之间的关系逐步走向更加不可调合的地步,甚至引发无端冲突,对医生造成人身伤害。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使儿科医患纠纷成为医患纠纷产生的重灾区,这其中除了医疗技术水平的因素外,更大部分是来源于儿科医患之间的伦理因素。儿科医患关系之间存在不和谐因素属于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是,笔者认为医患双方的根本目的和利益本该是一致的,双方关系应沿着和谐的轨迹前进。当前存在的某些不够和谐的医患关系的现象,是医患关系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推进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所推进的一个主旋律,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中的一个尤其关键的方向。本文通过对儿科医患纠纷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儿科医患纠纷的特点以及伦理归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以期通过本研究为当前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同时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宣传和发展。
马得汶[7](2017)在《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西宁市两家三甲医院为田野调查点,对文化在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作用进行了研究。生物医学作为科学发展的产物,将疾病治疗视为生理性病变的诊疗过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关注文化与疾病治疗的关系。在不同地区、各种不同的地方性文化中,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感受和经历,通常都存在几个基本环节,其中包括患者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择医、医院和医生提供的治疗、患者及家属寻求的其他治疗办法、治疗物(医学药品和非医学药品)的文化属性、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及患者对疾痛的感受和叙事等。这些事项都是理解疾病与治疗的重要方面。生物医学及相关研究较少从患者医疗实践角度进行关注,而民族学、人类学对文化与疾病治疗的研究,却可以在此研究领域精耕细作,推进相关学科整体发展。本论文研究是在生物医学忽视医疗与文化关系的背景下,立足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而实施的科学探索。生物医学提供当前医疗的主流思路和方法,患者自身在医疗过程中的能动性、民族文化传承及宗教民俗与疾病治疗的关系,都很容易被掩蔽在受生物医学训练的、医生主导的诊疗环境中。突出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揭示其文化传统在疾病治疗、健康维护中的参与和价值,有助于人们对疾病治疗与文化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的、更加客观的认识。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论视角,是研究的基本方法所在。论文使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利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等学科的理论视角,重点从医学人类学角度出发,讨论了在地方性环境中,文化在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作用。在西宁市三甲医院展开的田野调查使用了开放式、半结构式和结构式访谈,通过调查者与患者、医生的面对面沟通,在医疗过程环境中获取一手资料作为研究基础。同时,通过临床观察、参与观察方法,对患者和医生的治疗实践进行记录。研究中使用调查问卷,了解被调查群体的整体情况。对于一些多发性慢性疾病的研究,还使用了“患者主位评估”等方法。医患话语分析也是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患者的话语是其心理和地方性文化最生动的反映。民族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方法也在研究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在进入田野前,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学习阅读,为医院调查做准备。进入医疗机构后,首先是实地观察,熟悉调查环境。接着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访谈。调查前期,笔者对多民族患者、两家医院的医生进行开放式访谈,从患者和医生的话语中扑捉他们关注的事项,了解患者、医生的文化和治疗行为。这样,患者和医生的医疗实践中一些值得研究关注的事项就会逐渐清晰地浮现出来,如门诊环境中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疾病认知,藏族患者的择医,回族、撒拉族患者的医疗实践与宗教文化的联系,医患双方在医疗场域对各自需求的强调等等。通过门诊与临床观察、医患话语了解到这些事项后,接下来的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结构式访谈在医患群体中对这些事项进行了专题研究,从而更为高效和精准地收集案例资料。同时,在医生、患者群体中展开医患需求问卷调查,在藏族、回族、撒拉族患者中进行疾病治疗与民族文化调查。这些工作完成后,通过对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分析,最后形成对地方性文化与疾病治疗的整体性认识。论文作为田野调查的成果,是一部关于西北民族地区的医疗民族志。文化和疾病治疗及健康维护关系密切是论文的基本观点,重视文化在疾病治疗和健康维护中的作用是论文的基本主张。论文各章节通过对患者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择医、医院和医生提供的治疗、患者及家属寻求的其他治疗办法、治疗物(医学药品和非医学药品)的文化属性、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患者对疾痛的感受和叙事等事项的具体研究,将人们对文化与疾病治疗关系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即能够使用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的医疗过程这一理论框架去全面系统地理解和阐释这一问题。研究成果是在医疗和健康领域对文化的作用和价值的新的审视。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针对患者需求、藏族患者择医、医患相互理解等问题发表了系列阶段性研究成果。对于医学人类学研究而言,论文的学术贡献及其启示意义在于:医疗过程中有医生主导的一面,也有患者能动的一面。研究强调患者主位视角的医疗实践,有助于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医疗和健康,为全社会在医疗卫生事业中挖掘文化、重视文化、运用文化提供铺垫作用;对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主位视角研究,有助于医疗界和医生重视社会生活、心理因素对疾病诱发的作用,可以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治疗参考;从供求对接障碍审视当前的医患关系紧张状态,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相关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医患关系一般性的认识。对藏族、回族、撒拉族民族文化对医患关系影响的分析是对医患关系研究领域的拓展,为认识民族地区医患关系的特殊性提供了启示。研究指出,文化调适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疾痛叙事部分,研究不但记录患者对疾病的感受和表述,更注重医学人类学所一贯秉承的关怀和道德立意,为人类心灵提供文化滋养;研究突出患者主位视角,患者的治疗经历和疾病认知,就是从医疗角度对当地民族宗教文化的生动反映,因而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研究和地方性医疗文化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推动了医学人类学视角的医患关系研究,对民生、政策调整都是一个详实的参考。论文第一章是对田野点的描述。内容包括医院社区的定义,两家医院的生态和运作,医院社区中医患群体的认知与心理特点。第二章考察了疾病认知环节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知是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的医疗过程的起始阶段。本章在简要回顾了西医、中医、民族医学疾病认知的基础上,指出患者主位疾病认知也是疾病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接着结合甲状腺疾病,从社会生活、心理因素探讨了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第三章关注择医环节中文化因素。本章考察了民族文化对藏族患者择医的影响。很多藏族患者或其家属请活佛、阿克打卦,将活佛建议视为择医的重要依据。打卦择医的患者们在医院治疗期间的表现也会存在差异,这一部分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第四章、第五章探讨治疗环节中的文化因素。这两章分析了民族文化对疾病治疗的影响。第四章藏族文化对疾病治疗影响的研究因为是在藏族医疗文化氛围浓厚的Y藏医院做调查,所以分为医生的行为和患者的行为两部分。患者的行为又分为医生的治疗和患者在民族宗教文化中寻求治疗两个方面。藏药加持突出体现出了治疗物的文化属性。藏族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第五章是从民族宗教文化视角对回族、撒拉族患者治疗实践的考察。回族、撒拉族患者普遍认为疾病和健康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是多元的,既有医学领域的寻医问药,也有民族文化领域的做都哇、吹都哇、举乜贴等,但是这些治疗实践都是行赛拜布,最终疾病能不能治愈,在患者看来都是真主的前定。回族、撒拉族患者强调举意的重要性,认为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因为病痛忘记真主,也不能将治愈归功于医生从而举伴真主。第六章是对医疗过程中的医患关系环节的探析。本章通过对多民族患者的访谈与观察,秉承马林诺夫斯基文化人类学研究对“需求”关注,分析了患者和医生需求的层次性和多元性,进而提出医患关系是医患双方基于供求形成的相互关系状态。这种双向供求关系在技术层面、心理层面、经济层面、沟通层面、角色层面、道德层面、管理服务层面都可能出现对接障碍,从而影响到医患关系和谐。和谐的医患关系离不开文化的调适作用和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第七章是从疾痛叙事中探寻患者的内心世界和文化关怀的可能性。在回族、汉族、藏族等多民族疾痛叙事语境下,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共性问题:一是疾病是患者人生经历的一部分,通常都意味着一种苦痛,这是疾病的本质;二是身心是一个整体,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疾病治疗和健康十分重要,负面的思想以及强烈的贪欲追求也是制约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三是道德也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身心健康的一味药,医疗场域中因为患者及家属处于苦痛之中,所以道德认同是一种普遍共识。最后,论文从文化与疾病的密切关系、医患关系中文化的调适作用、传统医学理念的时代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总结。经过研究提出:首先,多元医疗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对于多元医疗的理解,我们以往是从多种医疗方式并存的角度出发的。然而,从具体患者的疾病治疗经历这一视角中,同样也可以形成多元医疗。其次,民族宗教文化对患者心理和行动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例如藏族患者和回族、撒拉族患者对疾病的理解、择医、治疗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再次,医生和患者的需求不能机械套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论文对此进行了更为具体的研究。医患双向供求关系中存在的对接障碍是分析和理解医患关系的较新视角,文化对这种对接障碍起着重要的调适作用。总之,论文研究说明:文化积极参与医疗过程,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文化对疾病治疗和身心健康的作用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医学离不开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疾病治疗不仅是一个生理性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论文研究正是从患者医疗实践中,揭示了一个与生物医学完全不同的医疗面貌,由此推动医疗和健康事业从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行更好地转变。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8](2016)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国卫办妇幼发[2016]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我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准确解读评审标准,我委组织制定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
张红[9](2008)在《加强护理管理 提高护士素质》文中研究表明我院是一所具有1700张床位的综合性医院,1995名职工.门诊数量以每年3万余人的速度增长.经济收入每年30%的速度递增.1年来,医院引进先进设备多,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增多.群众需求提高,护士求知欲望日渐增强.面对医院发展快。医疗护理任务繁重.护理质量要求高的状况,因此,护士应具备扎实的知识,熟练的技能,高
王丽华,刘惠,王晓品[10](2005)在《浅谈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体态素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浅谈急诊室护士应具备的护理医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急诊室护士应具备的护理医德(论文提纲范文)
(1)医疗人文纪录片中医生媒介形象呈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医疗人文纪录片与医生媒介形象的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医生媒介形象的概念界定 |
二、医疗人文纪录片的概念界定及发展 |
第二节 医疗人文纪录片塑造医生媒介形象的特点 |
一、故事建构:故事化叙事刻画医生形象 |
二、声画一体:视听语言表达医生情感 |
三、影像制作:后期处理深化主题内涵 |
第二章 呈现途径:医疗人文纪录片中医生媒介形象的生成 |
第一节 符号表征:视听符号立体化塑造医生形象 |
一、文本中的视觉符号 |
二、文本中的听觉符号 |
第二节 叙事策略:叙事技巧多角度刻画医生形象 |
一、叙事视点 |
二、叙事结构 |
第三章 呈现类型:医疗人文纪录片中医生媒介形象的表现 |
第一节 执着与热爱:医德双馨的医生形象 |
一、勇于探索的专家型 |
二、积极沟通的亲和型 |
三、认真工作的奉献型 |
第二节 误解与坚守:负重前行的医生形象 |
一、不被理解的委屈型 |
二、救治失败的无奈型 |
三、前途未卜的迷茫型 |
第四章 呈现反思:医疗人文纪录片构建医生媒介形象的启示 |
第一节 医疗人文纪录片对构建医生媒介形象的积极作用 |
一、形象呈现:多元立体塑造医生形象 |
二、职业认同:提高医生群体归属感 |
三、知识引领:助力大众正视医学局限 |
四、社会整合:缓解医患冲突 |
第二节 医疗人文纪录片构建医生媒介形象的问题 |
一、医生形象理想化,负面话题涉及少 |
二、叙事选题同质化,视角创新性不足 |
三、本质问题隐匿化,深层矛盾被转嫁 |
第三节 医疗人文纪录片构建医生媒介形象的对策 |
一、突破主导叙事框架,塑造更加饱满的医生形象 |
二、加强对医患矛盾深度问题的剖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2)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调查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
一、医师职业概述 |
(一)医师职业概念 |
(二)医师职业特点 |
(三)医师应承担的角色 |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
(一)医学人文概述 |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
(三)医师人文素养的结构 |
(四)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
(一)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意义 |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涉及的关系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模式 |
第三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 |
一、中国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
(一)儒家人文思想 |
(二)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
(三)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西方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
(一)西方人文思想 |
(二)西方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 |
(一)成人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四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 |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 |
三、讨论 |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整体良好 |
(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五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发达国家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美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英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新加坡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台湾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香港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第六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 |
一、加强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 |
(一)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
(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 |
二、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 |
(一)媒体引导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 |
(一)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
(二)提升医院服务品质 |
(三)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
(四)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
四、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 |
(一)树立医师人文精神 |
(二)实践叙事医学 |
(三)投身志愿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现状调查(医师版) |
附录2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调查(患者版)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3)探讨病人及家属对男护士的知晓率与支持度及相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对象和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方法 |
1.2.1 调查工具 |
1.2.2 调查方法[7] |
1.3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入院病人与家属对男护士工作的基本要求 |
2.2 入院病人与家属认为男护士更能发挥作用 |
2.3 病人与家属中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者对男护士工作的支持度 |
2.4 入院病人与家属认为男护士当前的工作困境 |
3 讨论 |
(4)三级综合性医院护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现状 |
3. 相关概念 |
4. 理论框架 |
5. 研究内容 |
6.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工具 |
4. 研究方法 |
5. 统计学处理 |
6. 质量控制 |
7. 伦理学原则 |
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初步确立护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框架 |
2. 确定三级综合性医院护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3. 设置判断矩阵,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
4. 最终形成的护理绩效考核指标内涵、方法及权重 |
第四章 讨论 |
1. 护理绩效考核指标要素的分析 |
2. 护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 |
3. 删除指标的分析 |
4. 护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 |
5. 指标体系的应用分析 |
6. 护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医院的意义 |
第五章 结论 |
1. 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性分析 |
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致谢 |
第八章 附录 |
附录A 德尔菲专家咨询调查表(第一轮) |
附录B 德尔菲专家咨询调查表(第二轮)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D 综述 |
参考文献 |
(5)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 ——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的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四、研究方案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难点及创新点 |
(一)本研究的难点 |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及释义 |
一、相关概念释义 |
(一)生命 |
(二)生命观 |
(三)生命观教育 |
二、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本理念 |
(一)“敬畏生命”的生命论 |
(二)“以人为本”的人道论 |
(三)“医乃仁术”的美德论 |
(四)“大医精诚”的义务论 |
(五)“服务社会”的公益论 |
第三章 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现状分析 |
一、问卷调查情况综述 |
(一)调查目的 |
(二)问卷设计 |
(三)调查实施 |
(四)分析方法 |
二、医学生生命观调查结果分析 |
(一)医学生生命观状况调查与分析 |
(二)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状况调查与分析 |
三、医学生生命观教育问题审视 |
(一)医学生生命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策建议 |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目标 |
(一)珍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 |
(二)尊重人性,实现全面发展 |
(三)理性同情,修炼道德品质 |
(四)履行义务,提升职业素养 |
(五)维护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
二、构建丰富的教育内容 |
(一)“活出精彩”的生命存在观教育 |
(二)“迎难而上”的生命境遇观教育 |
(三)“服务人类”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
(四)“道法自然”的生命和谐观教育 |
(五)“超越有限”的生命归宿观教育 |
三、拓展有效的教育途径 |
(一)“心脑同治”,培养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 |
(二)“回归生活”,提高生存技能,指导生涯发展 |
(三)“上医医国”,投身公益事业,实现人生共赢 |
(四)“直面生死”,观摩生命起点,温暖临终关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儿科医患纠纷的伦理归因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二、医患纠纷、儿科医患纠纷现状 |
(一)医患关系和医患关系的道德要求 |
(二)医患纠纷现状 |
(三)儿科医患纠纷的现状 |
三、儿科医患纠纷的伦理失范案例分析及特点 |
(一)儿科医患纠纷的伦理失范案例 |
(二)儿科医患纠纷的伦理失范案例分析 |
(三)儿科医患纠纷的特点 |
四、儿科医患纠纷的伦理归因 |
(一)医方重“利”轻“义”对患儿缺失人文关怀 |
(二)患儿家长对医方缺乏信任、期望过高且自我维权失度 |
(三)儿科医疗体制定位与医疗费用过高问题 |
(四)媒体对医患纠纷报道存在伦理失范且缺乏正面宣传 |
五、儿科医患纠纷的解决对策研究 |
(一)加强医方对患儿的人文关怀,提高服务水平 |
(二)患方树立法律意识,正确认识医患关系 |
(三)完善儿科医疗卫生体制,保障患儿及家属的权益 |
(四)规范媒体舆论导向,营造良好医患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7)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选题及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综述 |
第一章 医院社区的生态和运作 |
第一节 医院社区的定义:文化交织的多元社区 |
一、进入田野点 |
二、地方传统与多元文化 |
三、医院社区中多元文化与观念的交汇 |
第二节 X医院的生态与运作 |
一、X医院的院内布局 |
二、X医院的周边环境 |
三、X医院的特点与运作 |
第三节 Y藏医院的生态与运作 |
一、Y藏医院的院内布局 |
二、Y藏医院的周边环境 |
三、Y藏医院的特点与运作 |
第四节 医院社区中医患群体的认知与心态 |
一、患者及家属的心态 |
二、医护人员的心态 |
三、地方宗教文化对医患群体认知和心态的影响 |
第二章 文化与疾病认知:甲状腺疾病的多民族患者考察 |
第一节 文化与疾病认知 |
一、文化与西医的疾病认知 |
二、文化与中医的疾病认知 |
三、文化与民族医学的疾病认知 |
四、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 |
第二节 患者主位视角:甲状腺疾病的门诊研究 |
一、甲状腺疾病 |
二、患者访谈 |
三、甲状腺疾病的患者主位视角疾病认知 |
第三节 社会生活、心理因素与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 |
一、患者自我评估 |
二、疾病完全由社会生活、心理因素诱发的事例 |
三、疾病部分由社会生活、心理因素诱发的事例 |
第三章 藏族患者择医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
第一节 宗教信仰因素对藏族患者择医的影响 |
一、择医 |
二、择医的本质是决策 |
三、宗教信仰与藏族患者的择医 |
第二节 医生和患者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
一、医生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
二、患者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
第三节 藏族患者打卦择医的差异表现 |
一、患者的内心矛盾 |
二、患者决策最终依从打卦结果 |
三、患者决策最终服从医生建议 |
第四章 治疗中的民族宗教文化与医患实践:藏族的事例 |
第一节 Y藏医院医生的做法 |
一、医生们的“早课” |
二、藏医特色治疗方法与民族文化 |
三、晚上熏香查房 |
第二节 患者及家属的做法 |
一、患者及家属在医院治疗时的做法 |
二、患者及家属在家乡的做法 |
三、急重症患者的“多点同步治疗” |
第三节 藏药制作与宗教信仰 |
一、制药的文化程序:药物加持 |
二、加持者的境界与药效 |
三、藏药制作期间的性别与性禁忌 |
第四节 藏族民族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一、藏医治疗方式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二、文化对患者观念的作用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三、藏族医德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第五章 宗教文化视角下患者疾病治疗的认知与实践:回族、撒拉族的事例 |
第一节 患者观点:疾病、健康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 |
一、患者对疾病的理解与宗教文化相关联 |
二、礼拜和大小净对疾病预防及健康益处很大 |
三、举意和托靠非常重要 |
第二节 赛拜布:患者实践的多元性 |
一、寻医问药 |
二、做都哇、吹都哇和举乜贴 |
三、其他做法 |
第三节 多元归于一元:治愈与否都是真主的定然和拨派 |
一、医生的作用 |
二、认真行赛拜布 |
三、疾病治愈与否都是真主的拨派和定然 |
第六章 医患关系的多民族患者访谈与观察 |
第一节 患者的多元需求 |
一、患者的根本需求 |
二、患者的重要需求 |
三、患者的衍生需求 |
第二节 医生的多元需求 |
一、医生的根本需求 |
二、医生的重要需求 |
三、医生的衍生需求 |
第三节 医患供求关系中的对接障碍 |
一、技术、心理和经济层面的对接障碍 |
二、沟通和角色层面的对接障碍 |
三、道德和管理服务层面的对接障碍 |
第四节 医患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
一、从认知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
二、从诊疗情境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
三、从医院管理制度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
第七章 多民族语境下的疾痛叙事 |
第一节 疾痛与人生 |
一、作为苦痛的疾病:回族M阿姨的故事 |
二、曾经年轻的岁月:汉族M阿姨的病榻叙事 |
三、疾病的本质是苦难 |
第二节 七分精神三分病 |
一、心病难医:叛逆期的回族小姑娘 |
二、身不由己:一位土族教师的疾病 |
三、瘾好与疾病:要做“英雄”不要做“狗熊” |
第三节 道德也是一味药 |
一、孝亲:渴望孝顺的回族夫妇 |
二、齐家:一位打嗝的妻子 |
三、重德:医疗场域中的道德认同 |
结语 |
一、文化与疾病治疗关系的再思考 |
二、医患关系中文化调适的学术及实践价值 |
三、健康、医疗与文化研究的学术意义与时代贡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加强护理管理 提高护士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
2增强质量管理意识,对护士进行三基训练 |
3建立自我完善的约束机制 |
4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推动医院的各项工作 |
5用激励法调动护理人员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 |
四、浅谈急诊室护士应具备的护理医德(论文参考文献)
- [1]医疗人文纪录片中医生媒介形象呈现研究[D]. 梁乃方.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D]. 孙宏亮.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7)
- [3]探讨病人及家属对男护士的知晓率与支持度及相关对策[J]. 石嵩.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36)
- [4]三级综合性医院护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D]. 黄慧敏. 蚌埠医学院, 2017(03)
- [5]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 ——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为例[D]. 张懿.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6]儿科医患纠纷的伦理归因与对策研究[D]. 李柔曼. 锦州医科大学, 2017(10)
- [7]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D]. 马得汶. 兰州大学, 2017(12)
- [8]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6(08)
- [9]加强护理管理 提高护士素质[J]. 张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08(17)
- [10]浅谈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体态素质[J]. 王丽华,刘惠,王晓品. 西南军医,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