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数学奥林匹克学校课堂实录(论文文献综述)
朱文娟[1](2021)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师追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黄月[2](2020)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受传统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单一采用讲授的方式传授知识,并以卷面成绩进行最终学生评价。然而单一性的讲授方式及落后的评价方式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因为课本中数学知识远离学生生活,学生也难以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生活实践。因此,教师需要积极采用生活化教学,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教学方法生活化,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习方式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相关培训较少,部分教师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仅处于了解一些的层面上,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陷入了生活化教学的误区。因此,本论文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定义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并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存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借助相关教学案例针对性提出操作性强的改进策略。本文通过对一线数学教师访谈、课堂观察及问卷调查,从学生和教师角度了解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现存在问题。通过调查得出生活化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教师对生活化教学认知程度不高;其次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对生活化教学素材挖掘不深、利用率不高,甚至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落后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改进策略,在每一个论点下都给出了相应的案例加以说明,使本文提出的策略更具有操作性。从根本上讲,教师需要树立生活化教育理念设置长远性教学目标,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提高教研能力形成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从实践操作上讲,教师在教学中需根据学生年龄及思维特征灵活设置生活化教学情景,通过情景设置集中学生注意力;兼顾数学“抽象性”的学科特点,创新性使用教材,挖掘生活化素材并赋予其数学性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使用生活化教学语言、借助明确指向性的课堂提问、游戏等生活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最后家校合力,改进评价体系,建立全面细致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为不同能力结构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着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王素彦[4](2020)在《中学数学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蔡玉书老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数学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作为构成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重要部分,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推进青年教师的发展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了中学数学正高级教师蔡玉书老师作为数学名师研究对象,进行数学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旨在探索影响蔡玉书老师名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总结可以借鉴的经验,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或启示.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包涵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首先基于研究问题进行相关的文献检索,梳理已有研究结果.其次笔者利用见习之便,通过近距离观察,了解蔡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科研和竞赛等工作.然后围绕研究问题制定访谈提纲,通过对蔡老师的访谈深入了解蔡老师名师专业发展之路.最后对以上所有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总结蔡老师的名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和可借鉴的经验.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影响数学名师蔡玉书老师专业发展主要有四个因素:①具有崇高的教育理念;②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独特的教学特色;③具有坚定的科研信念;④坚持对“第二课堂”的积极引导.(2)对青年教师有三点启示:①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教学观;②学会科研、合理科研;③利用和肯定数学竞赛的教育价值.
徐丽颖[5](2020)在《高斯函数的教育价值及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斯函数既隶属于函数范畴又可以看作是研究取整的一类知识,即数论的研究范围,高斯函数的这一属性使得它具有简洁的知识体系,灵活多变的解题方法,丰富的数学思想内涵.高斯函数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另外,高斯函数的简单知识点已与中小学教材知识相融合,如小学中,高斯函数与四舍五入一起对比考察,在中学,高斯函数与分式、三角函数、集合、数列等等相结合,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不过,高斯函数更多的是活跃在国内外各级的数学竞赛中.高斯函数为什么值得命题者的青睐,高斯函数的相关知识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教育价值,如何通过教学来实现教育价值,这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导师的引导,探索高斯函数相关题目背后的教育价值,如有利于因材施教,多种解题方法并存,一题多解,变式思考,等式与不等式的相互切换.再者,将这些研究结论作为资料继续研究高斯函数的教学.本文以MPCK理论为基础,对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教学进行对比分析,借用高斯函数后测题来判定教育价值实现状况,最后进行归因分析,笔者针对分析结果对高斯函数的教学设计进行改进,最后给教师提出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将高斯函数的教育价值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以及个人的成长上,不仅仅局限在数学的单科学习中;二是将MPCK与竞赛中的高斯函数这一具体课题相结合,探讨具体课题如何利用MPCK改善教学.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本文针对上述提到的两个问题得出相应的结论:一是高斯函数的难度分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做事情严谨、缜密的态度,一题多解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思路的多样性;二是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对比得出结论,给教师几点建议,教学设计要注意创新性,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注重提问的启发性,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等等.
吴维维[6](2019)在《教育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差异教学现象的人种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学校产生之日起,差异就一直存在,学校教育就是为学生实现个性和谐发展提供支持的活动。遗憾的是,与“差异教学”相关理论的日趋完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却依旧很少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学生差异、致力于学生差异发展的学校教育。鉴于此,本研究试图采取人种志的研究方法,深入学校这片田野,描述教师面对差异化的学生展开教学的各类现象,并尝试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意蕴,以探寻“差异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未来走向。论文以“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逻辑思路为依照,在介绍本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后,主要围绕差异教学是什么、小学中的差异教学怎么样以及小学中的差异教学怎么发展这三个问题进行探索。论文第二章回答第一个研究问题,首先是对差异教学的内涵进行了解析,再将它与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等概念进行了区分,然后基于内涵归纳出了差异教学的一般实施模式,并构建出了教育公平的三条基本原则。论文第三、四、五章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即解释研究者如何用人种志的研究方法获取到了什么田野资料以及有什么发现和思考。第三章详细介绍了人种志的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以及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第四章以ZS小学为田野,获取到了与差异教学相关的课堂内、外的现象,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出发,围绕“机会是否公平?”、“过程是否公平?”和“结果是否公平?”三个问题开展课堂内的分析。并通过课堂外的新生入学分班面试、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教研活动、学校的社团课程、期末考试的安排等现象解释教师的教学行为。第五章针对上述课堂内外的观察收获进行思考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论文第六章回答第三个研究问题。基于第二部分的观察与思考,从课堂、学校、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来构想差异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杨荷[7](2019)在《初中数学课堂有效交流教学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择课堂有效数学交流作为研究内容,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调查初中学生课堂数学交流的现状及影响数学交流有效性的相关因素.(2)探求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数学交流的实施办法和教学智慧.本研究通过改进哈浮得五因素四水平的课堂有效数学交流二级评价表对50位一线教师的课堂交流状况进行测评,并重点对苏州市的1位优秀教师进行个案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学生课堂数学交流的现状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影响数学交流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教师角色、提问、数学思考、数学表征、学生角色、交流情绪以及参与学生数量这几个因素;(3)以下个案教师的实践经验可以作为有效交流的教学智慧的启示:注重课堂氛围的培养,构建对话共同体;注重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严格数学语言的简洁性与数学逻辑的严谨性;设计有利于数学交流的教学内容,对比教材因生施教;实施即时课堂评价,生生互评教学相长.
王妍[8](2018)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词语教学应该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也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在当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淡化词语教学,学生词汇量贫乏、词语乱用错用等问题层出不穷。在提倡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问题,改进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论述了本论题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选题的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为后文展开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第二部分,首先对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第三部分,对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来分析了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方面:教师对词语教学的内容、目标认识不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淡化词语教学;词语教学方式僵化,未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相结合;词语教学缺乏必要的训练。学生方面:学生对词语学习不感兴趣;学生“词汇贫乏症”普遍存在;词语错读、错写、错用现象严重;词语学习过分依赖网络资源。第四部分,重点研究了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第一,初中词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理论指导;第二,词语教学应该坚持四大原则:注重‘双基’目标;关照学情;遵循现代汉语词语的特点;联系音形义,沟通句段篇;第三,提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联通汉语、文言与方言进行词语教学;以核心词语为抓手进行词语教学;从语用视角进行词语教学;从文化视角进行词语教学。第五部分,笔者尝试提出构建初中语文词语库,希望本词库能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提供参考。
赵冬臣[9](2012)在《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最近二十多年以来,中国数学课堂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认识与反思中国数学课堂的特征是中国数学教育界定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数学课堂的一部分,小学数学课堂应受到足够的研究关注。优质课是特定时期课堂教学的缩影,不同时期的优质课比较是课堂研究的新视角。这种视角便于凸显不同时期课堂教学的特征,从历史的角度把握教学改革的进程和趋势。本文呈现的是一项对中国大陆地区不同年代的小学数学优质课的比较研究。这里的优质课是指在国家级的教学观摩活动中被作为样例展示,或在国家级的教学评比中获得最高奖项的课。这项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年代的优质课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从而增进对中国大陆地区近二十年来的数学课堂以及教学改革的认识。本研究采用了工具性个案研究和多重个案研究的思路,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头十年的优质课中选择了四组个案。前三组个案是不同年代相同主题的优质课比较,共11节课,每组个案聚焦于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下包含不同年代的优质课34节。第四组个案是同一年代不同主题的优质课比较,包括21世纪头十年的优质课11节,涵盖不同的教学主题。本研究通过分析课堂录像和文本形式的教学实录来揭示优质课的特征。分析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策略。参考TIMSS录像研究的分析框架并结合本研究实际,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的结构、教学方式、教科书使用等5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在以上框架内,采用“不断比较的方法”,“自下而上”地建立“扎根理论”。通过分析四组个案共22节优质课,发现不同年代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共性与差异并存。一方面,优质课的特征因所处年代的不同而呈现出一些明显差别。具体表现为: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优质课,近十年的优质课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课的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具开放性,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也体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调适教科书,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近二十年来的小学数学优质课也共享着一些稳定的特征。具体包括: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涵盖许多共同的知识与技能;在课的结构方面,包含一些相同的环节,并体现出较为相似的结构模式。在教学方式方面,不同年代的优质课都以公共活动为主,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师生谈话和问答,教师话语多于学生话语,学生很少主动提问,学生齐言现象明显。此外,在不同年代的优质课中,教师都是基于教科书来设计教学和选择内容。在共享以上特征的基础上,优质课的特征也会因教学主题不同而略有变化。对优质课的共性与差异的分析表明:不同年代优质课的共同特征反映了教学的规律性和教学文化传统的稳定性;不同年代优质课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时期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改革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变化过程。基于对不同年代优质课的特征的分析和讨论,得到对教学改革的四点启示:一是教学的文化特性。教学与文化紧密关联。在审视教学活动时,应将教学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理解和分析;当推行教学改革时,应考虑到改革理念试图架构的文化对既有文化的冲击和二者之间的相互适应。二是教学改革的渐进性。教学自身的规律性和文化传统的渐进式发展决定了教学兼具稳定性与变化性,教学改革表现为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变化过程。既要承认教学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又要意识到其缓慢性和长期性。三是对教学实践的持续反思的必要性。每项改革都有其针对性,不存在全面而又彻底的改革。教学改革不应仅仅着眼于改革所提倡的“新”和其所针对的“旧”。持续不断的反思应全面关照课堂,贯穿实践全程,伴随改革始终。四是找准教学改革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活动有所变又有所不变,优质教学具有适切性的特点。然而教学不只是被动地适应,更应着眼于超越。教学改革应在适应与超越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找准“最近发展区”。
于波[10](2008)在《20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课堂教学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育研究的问题之源,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上世纪初实施班级授课已有百年历史,探究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找寻其中的规律,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是本文的目的。本文研究的问题聚焦在3个方面:(1)梳理20世纪各历史时期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变革情况;(2)探究变革的缘由和变革中的稳定因素与变化因素;(3)揭示变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全文共分5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已有的相关研究和本研究的缘由、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20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历史回溯。以史实为依据,进行历史梳理。以时为经、以事为纬,分析各时期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内容安排,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思想方法和代表人物及其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等,探究我国各时期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基本特点。第三部分,各时期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剖析。案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课堂教学作品,采取相关因素对比分析方法,从课堂教学内容要求、课堂教学基本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另一部分是不同时期“勾股定理”课堂教学实录,采用统计量表和弗兰德尔斯(Ned Fanders)的互动分析系统,对课堂教学活动类型、活动发生顺序、时间分配和语言互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20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因素及原因。以第二、三部分为基础和依据,寻找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相关因素中的稳定因素与变化因素,并分析有哪些原因对变革有选择和制约作用,从而分析这些原因对我国中学数学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体例结构、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的影响。第五部分,结语: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特点及变革启示。对20世纪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研究,既是试图客观地反映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历史,更是希望籍此寻找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史为鉴,揭示历史经验与教训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借鉴。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第一,20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总的趋势是,教师教学更为关注学生;学生学习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凡与传统衔接的扬长避短的变革容易为教师所接受,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行为,都获得了成功;凡是“彻底改革”试图完全背离传统的变革,侵害了固有的教育传承性,违背了数学教学的规律和特点,难以成为普遍的教学行为,都失败了。第二,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相对稳定的因素有:(1)数学教学目标定位——“双基”和“三大能力”;(2)数学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初等代数和初等几何;(3)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概括小结、巩固练习;(4)教师教学的基本形式——讲授和提问:(5)学生参与教学方式——听讲、回答和变式练习。变化因素有:(1)教学要求——逐渐具体明确:(2)教学内容——与时俱进;(3)教师讲授的关注点——由知识到学生;(4)师生的交往活动——学生活动逐渐增加。第三,在不断地变革中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了这样的特点:凸显数学对人的思维发展功能的价值取向;以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以五阶段教学法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活动。变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1)数学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调适(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系统知识和知识应用相结合);(2)外来文化的本土化过程(对外来文化坚持洋为中用);(3)数学课堂教学变革具有累积性(坚持对于传统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4)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数学知识特征性(数学知识既有经验性,又有超经验性)。本文基于史料探寻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特点及趋势,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是对我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必要补充;对我国20世纪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历史的梳理,丰富了我国数学教育史的研究内容。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我国20世纪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轨迹;第二,发掘了20世纪各历史时期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鲜为人知的历史材料;第三,探索了将历史梳理与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新视角,坚持论从史出,案例为历史分析提供佐证,历史梳理为案例分析作支撑,两者相得益彰。由于历史材料的局限,对各时期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的发掘难以丰富、详尽。
二、北京数学奥林匹克学校课堂实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数学奥林匹克学校课堂实录(论文提纲范文)
(2)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
2.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相关研究进展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相关研究理论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2.4 小结 |
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现状分析 |
3.1 调查研究设计 |
3.2 教师问卷调查数据与结果分析 |
3.3 学生问卷调查数据与结果分析 |
4.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现存问题及成因 |
4.1 存在的问题 |
4.2 问题成因 |
5.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
5.1 改良长远教学目标缺失,树立正确的生活化教学教学理念 |
5.2 改善教学情境形式化,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
5.3 改变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利用教学内容生活化拓展学生思维 |
5.4 改善单一教学方式,利用教学方式生活化促进学生理解 |
5.5 改变唯分是从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
6.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4)中学数学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蔡玉书老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背景 |
1.2 课题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师专业发展 |
2.1.2 名师教师 |
2.1.3 正高级教师 |
2.1.4 特级教师 |
2.1.5 数学名师——蔡玉书 |
2.2 相关研究现状 |
2.2.1 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2.2.2 名师相关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第3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研究框架 |
3.3 研究问题 |
3.4 研究重点和难点 |
3.4.1 研究重点 |
3.4.2 研究难点 |
第4章 影响蔡老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4.1 数学教育理念 |
4.1.1 数学观 |
4.1.2 数学教学观 |
4.2 数学教学工作 |
4.2.1 专业基础 |
4.2.2 教学能力 |
4.2.3 教学设计 |
4.2.4 教学特色 |
4.3 科研工作 |
4.3.1 论文与专着 |
4.3.2 课题与项目 |
4.3.3 名师工作室 |
4.4 竞赛工作 |
4.4.1 教练工作 |
4.4.2 学生成绩 |
4.5 小结 |
4.5.1 影响蔡老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 |
4.5.2 影响蔡老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
第5章 访谈结果及分析 |
5.1 访谈目的及提纲 |
5.2 访谈结果及分析 |
5.2.1 访谈结果 |
5.2.2 归纳与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1.1 崇高的教育理念 |
6.1.2 扎实的专业基础、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独特的教学特色 |
6.1.3 坚定的科研信念 |
6.1.4 对“第二课堂”的积极引导 |
6.2 对青年教师的启示 |
6.2.1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教学观 |
6.2.2 学会科研,合理科研 |
6.2.3 利用和肯定数学竞赛的教育价值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蔡玉书老师大事记 |
附录B 蔡玉书老师的科研论着汇总 |
致谢 |
(5)高斯函数的教育价值及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创新点 |
2.文献综述 |
2.1 .高斯函数的文献综述 |
2.2 .数学教育价值的文献综述 |
3.高斯函数的教育价值 |
3.1 .高斯函数界定 |
3.2 .高斯函数的教育价值 |
4.高斯函数教学研究 |
4.1 .教学研究理论基础 |
4.2 .基于MPCK理论的新教师与专家教师教学对比分析 |
4.3 .高斯函数教学反思与改进 |
4.4 .高斯函数教学建议 |
5.不足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教育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差异教学现象的人种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主题的浮现 |
1.3 研究的内容 |
2 研究的理论背景 |
2.1 差异教学 |
2.1.1 差异教学的内涵解析 |
2.1.2 相关概念辨析 |
2.1.3 差异教学的一般实施模式 |
2.2 教育公平 |
2.2.1 教育机会均等 |
2.2.2 有差异的平等 |
2.2.3 教育公平 |
3 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 |
3.1 教育人种志的研究规范 |
3.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1.2 田野研究方法 |
3.2 研究的伦理考虑 |
3.3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4 我的在场与观察 |
4.1 田野概况 |
4.1.1 基本信息 |
4.1.2 ZS小学如何分班 |
4.1.3 二(4)班课程表 |
4.1.4 二(4)班学生差异诊断 |
4.2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差异教学课堂观察 |
4.2.1 机会公平——教师提问的内容与方式暗含不公 |
4.2.2 过程公平——教师对相对弱势的学生抱有恻隐之心 |
4.2.3 结果公平——不同的学生没有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
4.3 来自课堂外的解释 |
4.3.1 闲话家常中现教师教学理念——关注班级中的大多数 |
4.3.2 社团课中现学校办学倾向——拓展课程处于边缘地位 |
4.3.3 “变味”的数学教研活动——科研任务优先于教学研讨 |
4.3.4 备受重视的期末考试——考试成绩是硬道理 |
5 我的思考 |
5.1 差异教学缺失的显性现象探讨 |
5.1.1 学校在新生分班时有考虑学生差异,但更多以方便管理为目的 |
5.1.2 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门类,但未落到学生差异发展实处 |
5.1.3 不同学科地位的悬殊差异与差异教学的理念相悖 |
5.1.4 教师区别对待学生,这既弥补也助长了学校教育的不公平 |
5.1.5 学生的差异发展主要归功于校外教育的投入 |
5.1.6 学校应该在学生的差异教育方面扮演什么角色? |
5.2 差异教学缺失的隐性因素分析 |
5.2.1 传统教学模式依旧是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 |
5.2.2 公开课似乎落实了公平的差异教学的理念,但这不是教学的常态 |
5.2.3 公开课与常规课的悬殊差异说明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惰性 |
5.2.4 “纸质练习”举足轻重的地位助长了教师教育变革的惰性 |
5.2.5 “为考而教”的大环境是制约常规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 |
5.2.6 教师的“单打独斗”难以促成公平的差异教学 |
5.2.7 教师还需要其它专业支持与培训 |
6 差异教学走向何方 |
6.1 课堂层面:合理对待学生间差异而非差距 |
6.1.1 理论上没有学困生,只有差异化的学生 |
6.1.2 基于学生共性展开差异教学 |
6.1.3 基于学生个性展开差异教学 |
6.1.4 “合作学习”有利于实现公平的差异教学 |
6.2 学校层面:指向差异教学的学校变革需要校长领导与统筹兼顾 |
6.2.1 简化学校各类工作,让教师把精力真正放到教学上 |
6.2.2 校长认可差异教学的必要性并领导改革 |
6.2.3 教师开展以学生差异发展为目标的教研活动 |
6.2.4 家校联手促成学生差异发展 |
6.2.5 在“四点钟学校”中落实差异教学 |
6.3 社会层面:普及资优生教育,满足资优生发展的正当需求 |
6.4 文化层面:考试文化转型引领差异教学实现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二(4)班学生差异诊断分析表 |
附录 B 一堂典型课的课堂实录 |
附录 C 课堂实录中班级座位俯视图 |
附录 D 课堂实录中举手学生与回答问题学生的统计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初中数学课堂有效交流教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内容 |
1.2.3 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数学课堂交流及其有效性的定义 |
2.1.1 交流及有效交流 |
2.1.2 数学交流及其有效性 |
2.1.3 评述 |
2.2 课堂有效数学交流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学习共同体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元认知理论 |
第3章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方法 |
3.1.2 研究框架 |
3.1.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2 研究工具的编制 |
3.3 实施过程 |
第4章 数据的收集统计及分析 |
4.1 有效数学交流的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
4.1.1 问卷数据的分析 |
4.1.2 调查问卷的结论 |
4.2 个案教师课堂数学交流水平的测评 |
4.2.1 复习课《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课堂评分 |
4.2.2 新授课《画三角形》的课堂评分 |
4.2.3 讲评课《圆有关计算》的课堂评分 |
第5章 数学课堂有效数学交流的案例分析 |
5.1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课堂实录分析 |
5.2 《圆有关计算》教学设计 |
5.3 《画三角形》实录片段与教学设计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的结论与教学建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教学建议 |
6.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教师课堂数学交流问卷 |
附录Ⅱ 有效数学交流访谈提纲 |
致谢 |
(8)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性 |
第一节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词语教学是识字写字教学的拓展延伸 |
二、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的基石 |
三、词语教学是教育评价机制的内在要求 |
第二节 词语教学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
一、词语教学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
二、词语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语言材料 |
三、词语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
第二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现状的调查 |
一、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 |
二、从学生“学”的方面来看 |
第二节 造成现状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对词语教学缺乏科学的认识 |
二、教师自身字词教学能力不足 |
第三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以“培育语文核心素养”为词语教学的理论指导 |
第二节 坚持词语教学的四项原则 |
一、注重“双基”目标 |
二、关照学情差异 |
三、遵循现代汉语词语的特点 |
三、联系音、形、义,沟通句、段、篇 |
第三节 初中词语教学方法 |
一、联通汉语与文言、方言进行词语教学 |
二、以核心词语为抓手进行词语教学 |
三、从语用视角进行词语教学 |
四、从文化视角进行词语教学 |
第四章 关于建立初中语文词语库的构想 |
第一节 建立初中语文词语库的意义 |
一、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提供参考 |
二、为初中语文教材、教辅及字词典的编撰提供材料 |
三、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依据 |
第二节 初中语文词语库 |
一、关于词语库的编排说明 |
二、初中语文词语库(见附录)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初中语文词语库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
导言 一、 |
研究的背景 二、 |
研究问题与基本思路 三、 |
研究的必要性 四、 |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
文献综述 一、 |
综述框架的确定 二、 |
中国数学课堂的特征研究 三、 |
数学课堂录像研究 四、 |
数学优质课的特征研究 五、 |
文献综述的总结 第三章 |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 |
研究思路 二、 |
个案选取 三、 |
优质课的分析 四、 |
对研究设计与方法的反思 第四章 |
不同年代相同主题的优质课分析(一) 一、 |
四节《认识分数》课的概况 二、 |
分析的结果 三、 |
本章总结 第五章 |
不同年代相同主题的优质课分析(二) 一、 |
四节《圆的周长》课的概况 二、 |
分析的结果 三、 |
本章总结 第六章 |
不同年代相同主题的优质课分析(三) 一、 |
三节《年月日》课的概况 二、 |
分析的结果 三、 |
本章总结 第七章 |
同一年代不同主题的优质课分析 一、 |
被选课的概况 二、 |
分析的结果 三、 |
本章总结 第八章 |
跨个案的整体分析与讨论 一、 |
四组个案的共性与差异 二、 |
对共性与差异的讨论 三、 |
本章总结 第九章 |
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 |
结论 二、 |
启示 三、 |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20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范围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1.6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 |
2 20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历史回溯 |
2.1 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肇始阶段(1902~1949年) |
2.1.1 数学课堂教学初建时期(1902~1922年) |
2.1.2 数学课堂教学形成时期(1923~1949年) |
2.2 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阶段(1950~1976年) |
2.2.1 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前苏联时期(1950~1957年) |
2.2.2 数学教学自主探索、提出双基教学目标时期(1958~1965年) |
2.2.3 数学课堂教学无政府状态时期(1966~1976年) |
2.3 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阶段(1977~2000年) |
2.3.1 数学课堂教学调整复兴时期(1977~1985年) |
2.3.2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时期(1986~2000年) |
2.4 小结 |
3 各时期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剖析 |
3.1 教学作品分析 |
3.1.1 各时期中学数学教学作品 |
3.1.2 作品比较分析 |
3.1.3 基本结论 |
3.2 《勾股定理》课堂教学实录分析 |
3.2.1 课堂教学案例(详见附录2) |
3.2.2 课堂教学案例比较分析 |
3.2.3 基本结论 |
4 20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因素及原因 |
4.1 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相关因素 |
4.1.1 稳定因素 |
4.1.2 变化因素 |
4.2 20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原因 |
4.2.1 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选择与制约 |
4.2.2 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 |
4.2.3 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 |
4.2.4 数学教学内容的体例结构 |
4.2.5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
4.2.6 小结 |
5 结语: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特点和变革启示 |
5.1 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特点 |
5.1.1 凸显数学对人的思维发展功能的教学价值取向 |
5.1.2 以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 |
5.1.3 以五阶段教学法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 |
5.1.4 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活动 |
5.2 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启示 |
5.2.1 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调适 |
5.2.2 数学课堂教学变革与外来文化本土化 |
5.2.3 数学课堂教学变革具有累积性 |
5.2.4 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数学知识特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勾股定理》课堂教学实录 |
后记 |
四、北京数学奥林匹克学校课堂实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师追问研究[D]. 朱文娟.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 [2]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 黄月. 西南大学, 2020(05)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中学数学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蔡玉书老师为例[D]. 王素彦. 苏州大学, 2020(02)
- [5]高斯函数的教育价值及教学实践研究[D]. 徐丽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教育公平视角下小学教师差异教学现象的人种志研究[D]. 吴维维. 宁波大学, 2019(06)
- [7]初中数学课堂有效交流教学的个案研究[D]. 杨荷. 苏州大学, 2019(06)
- [8]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D]. 王妍. 重庆三峡学院, 2018(03)
- [9]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 赵冬臣.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10]20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研究[D]. 于波. 西南大学,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