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木材资源利用实践研究

非木材资源利用实践研究

一、非木质资源利用实践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震锋,田雨辰,鞠晓慧[1](2021)在《中国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动态评价、空间分异及障碍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根据2011—2018年非木质林业产业相关统计数据,利用区位商、可视化下空间聚类及基于熵权法的障碍度模型,对全国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层面上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水平总体处于较高层次;省(区)层面上各地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与森林资源的丰裕程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产业份额是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资源投入是阻碍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对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障碍度最高的是劳动力资源。因此,根据研究结论及中国林业发展、生态建设等客观实际,提出4点建议:重视林业资源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及长期性;立足林业发展定位,科学布局;加快非木质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及产品生产技术创新;积极优化人才资源结构,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及创新创业能力。

马雪松[2](2021)在《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经济波动、气候条件变化、资源消耗危机、新冠疫情持续不断等严峻的形势挑战下,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关注性焦点,而林业作为重要的资源供给、生态功能输送与气候环境调节的产业,其可持续的协同发展演化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都比较有优势的东北国有林区,自然义不容辞的承担了新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林业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向的转型,会给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带来较大程度的发展不协同之状况,资源的衰减会在经济发展、林区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给东北国有林区造成不利的影响。林业产业的运行方式是所有产业中与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最为相似的,可以借鉴成熟的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力图使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协同演化逐步缓解资源危机,优化并高效利用可以整合的资源,实现东北国有林区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的同步发展,最终满足森林资源可持续运营的发展目标。本研究在集合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林业产业演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发展的研究思路。首先在理论层面,对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概念进行梳理,同时,对相关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做了分析,通过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对比,阐述在组成结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方面的接近性,并对协同演化模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可行性。其次在分析层面,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森林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林业产业技术要求、投资、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或动力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必要性。再次在机制层面,明确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提出了协同演化的四种机制,进而引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立体式研究模型。第四在协同演化研究层面,基于协同演化的机制和研究模型,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形成了本研究的主体部分。最后在保障层面,为了能够确保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顺利进行,提出需要在企业个体协同、产业种群协同、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三方面进行保障,综合提升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效率。

王倩[3](2021)在《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实践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文中指出森林认证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作为森林认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工作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工作开展时间相对较晚,在认证过程中经常存在观察项、不符合项的整改障碍,认证主体的认证经验不足等问题。本研究以泰安市天宝樱桃、泰山茶溪谷茶、泰山板栗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项目为研究对象,搜集包含泰安市在内的其他地区认证主体关于《LY/T 2273-2014,中国森林认证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标准产生的观察项和不符合项。对泰安市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过程进行研究,调研消费者对于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产品的购买偏好。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问题导向法、案例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研究分析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难点和现状,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工作方法。为研究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产品市场,从消费者层面进行产品购买偏好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消费者对产品偏好购买情况。研究结果如下:(1)发现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规划、非木质林产品经营、非木质林产品经营监测与档案管理等方面是认证主体实施认证标准的薄弱环节。问题表现在缺少文件、文件内容不全和程序不符等方面,需加强对经营过程、文件整理保存的管理。(2)分析《LY/T 2273-2014,中国森林认证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标准,通过研究发现认证主体应具备经营相关的完备的法律法规、森林权属、当地社区与劳动者权益、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规划、经营分析、森林与环境保护、监测与档案管理等相关文件。认证主体需要改进认证问题,细致学习认证相关标准。有必要从实践角度研究问题特征及解决方法,进而提升工作效率,促进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的发展。(3)通过对联合认证模式的天宝樱桃、泰山板栗,独立认证模式的泰山茶溪谷茶认证案例,研究得出人力财力、科学管理、对认证认识不足等是是泰安市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案例存在的问题。(4)研究发现消费者倾向产品质量好的食品类产品,大多能接受溢价偏好为1%-25%,消费者习惯从商店和购物网站购买非木质林产品,且获知产品的渠道主要是亲朋好友口头宣传、购物网站及商店。消费者希望认证产品能扩大推广,呼吁企业应注重诚信,维持产品高质量,消费者能通过认证产品市场购买高质量、价格亲民的非木质林产品。

韦玉琼,龙飞[4](2021)在《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与产业生态效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由于非木质林产品产业以不采伐木材而获取经济产品的特点,使其成为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探究其产业集聚特征及产业生态效率对深入研究我国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区位熵指数和DEA模型分别测算了我国30个省份2009-2018年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度及产业生态效率水平,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产业集聚与产业生态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我国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呈"西高东低"态势。但是产业生态效率水平整体较低,呈"西低东高"的态势;(2)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产业生态效率均存在空间依赖性,两者的空间分布呈"高-高""低-低"聚集状态的省份分别有20个和27个;(3)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与产业生态效率呈正相关关系,产业集聚水平每提高1%,全国范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生态效率值分别上升0.4410%、0.4879%和0.5438%,并且产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的外溢效应,而产业集聚呈现负的外溢效应。因此,我国发展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应将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在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以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制定突出生态建设的产业发展政策,为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政策支持。

张滨[5](2020)在《基于森林转型的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特征演化与效应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是维持生态环境健康、支撑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资源利用方式的“错误”定位最终会导致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20世纪80年代初期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开始出现林业“两危”问题,森林资源过度消耗所造成的森林资源危机逐渐成为制约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原因。虽然,一系列森林保护与建设措施缓解了森林资源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森林转型特征,但是,森林的自然属性决定森林资源恢复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彻底解决林业发展问题必须借助管理体制改革、森林转型和林业经济转型,将森林资源定位与经济运行模式置于同一个林业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实现林业生态化转型。考虑到森林自然属性是决定林业经济属性的重要前提,林业经济转型严重依赖于森林转型,因此,基于森林转型过程研究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问题将有助于实现森林资源利用方式与林业经济运行模式的内在一致性,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在林业政策调整与林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以森林转型为基础,以林业经济转型为研究主线,重点探讨森林转型与林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内在逻辑机理、现实特征、因果关系与潜在转型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森林转型与林业经济转型的概念界定与逻辑机理演绎。首先,对森林转型与林业经济转型的概念进行界定,将森林转型概念展开为森林面积蓄积转型、森林结构转型等内容,林业经济转型则重点探讨林业经济增长、林业产业结构、林业生产效率等方面的转型内容;其次,从自然生长和经营管理等角度对不同形式的森林转型过程进行分解和重构,形成森林转型的逻辑机理框架,从供需调整、要素配置、产业转移、空间效应等角度对不同形式的林业经济转型内容进行经济学分析和推理演绎,形成林业经济转型的逻辑机理框架,为实证分析提供良好的逻辑基础。二是实证分析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转型与林业经济转型的存在性、主要特征、因果关系和趋势规律等。首先,从描述性统计获取直观的森林转型特征,运用曲线回归、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森林面积蓄积的转型上限、林龄结构转移的内在规律以及森林转型所处阶段等隐含特征;其次,将不同形式的森林转型指标作为自变量或环境变量,运用线性回归、变系数面板回归、数据包络分析、门槛效应、中介效应等方法,检验森林转型、要素投入、产业结构等因素对不同林业经济转型内容产生的边际效应、传导路径、影响效果等;再次,运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考察林业产业结构的转移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林业经济转型过程的空间效应和优势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检验,进一步掌握林业经济转型的内在规律与潜在趋势。三是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的策略路径探讨。在逻辑机理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林区实际情况和相关林业发展规划,针对林业政策、管理体制、森林转型、基础设施、产业链条、创新驱动、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从全局策略和个案选择分别探讨推动林业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实现森林资源利用与林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转型。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森林转型过程和林业经济转型特征,并且森林转型过程对林业经济转型存在显着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森林结构转型对林业产业结构、林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森林面积和森林结构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此外,林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显着的门槛效应、中介效应和空间效应,林业经济发展呈现“整体渐进型、局部激进型”的转型特征,林业生态化转型趋势日渐清晰,林业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不断提升,要素配置、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森林转型和林业经济转型已经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然而,现阶段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恢复,林业生产经营模式也未实现彻底转变,森林资源利用方式和林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低层次阶段,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生产效率以及发展战略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森林资源演化和林业经济发展依旧是一个漫长过程,全面实现森林转型和林业经济转型任重道远。

王珣[6](2019)在《黑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核算研究》文中认为2014年3月,国家林业局通过颁布《关于切实做好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试点工作的通知》作出“一停伐五严格”的具体部署,此政策的颁布预示着我国传统以木质林产品为主的林业经济结构转向为以非木质林产品为主的林业经济结构。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对林业产值的计量研究比较重视,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产值的计量和分析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但传统的林业产值核算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非木质林产品。尽管非木质林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经被人们重视,但对非木质林产品产值的研究比较薄弱,到目前为止还未建立起较为全面的非木质林产品产值核算体系。这种状况已远远不能适如今林业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林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提出非木质林产品产值计算方法,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非木质林产品计量和分析体系,已成为林业经济研究中急待解决的课题之一。本文基于国内外非木质林产品产业核算的相关研究,首先,从非木质林产品分类方法入手,对我国非木质林产品种类进行描述型统计分析,确定适合我国非木质林产品核算的分类方法;其次,研究林业产值核算方法体系,找出林业产值核算方法中适用及不适用于非木质林产品核算的部分,并整理和改进,初步提出非木质林产品核算体系;再次,对未观测非木质林产品部分进行产值估算,选取最方便、最适合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的估算方法;最后,以黑龙江省为实证区域进行非木质林产品产值估算,并分析其内部结构发展情况,展望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发展优势。在核算过程中发现仍存在很多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为非木质林产品核算体系提供新思路,正确反应林业生产规模及发展速度,为林业相关部门执行林业政策提供宏观调控的科学依据。

吴振江[7](2019)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黑龙江省是林业大省,拥有着全国生态位最为重要的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大部分。大小兴安岭主要以寒温带明亮针叶林与温带针阔混交林为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相对完整,森林资源丰富,森林景观特色突出,是中国各大国有林区中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支持国家建设的需要,多年来的对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的森林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导致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环境遭到极大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是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与林业经济的主要载体,同样面临着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低下、林业产业布局不合理、林区职工收入偏低、林区居民是生活水平提升缓慢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生态文明进程地不断推进,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的决心以及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梦想开始的国土绿化工程,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林业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2014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进入全面禁伐阶段,传统的林业产业随着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受到严重冲击。林业保护政策成为国家生态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传统的林业产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路径需要从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调整,以适应国家政策和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要求。本文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众多林业产业中选取种植养殖业、森林旅游业、林产工业、营林产业、北药业和木材采运业作为不同时期的林业富民产业,并选取在岗职工人数、林业投资完成、森林管护面积作为要素投入,林业总产值、林业增加值和林区职工人均工资作为林区发展目标。在第4章中,通过ADF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分别刻画了 6大富民产业与3个目标之间的动态冲击关系,从而判断不同富民产业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怎样的带动能力。然而,由于“天保工程”、“全面禁伐”等林业政策的实施,部分富民产业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将无法表达出来,因此,本文在第5章进一步将主要富民产业作为中介变量,分别探讨这些林业富民产业,在要素投入增长对林业总产值增长的带动过程中和林业总产值增长对林区职工人均工资增长带动过程中,哪些发挥了中介作用以及中介效应的贡献率;第6章则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分别探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转型特征和区域集聚特征,从而未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经济发展和富民产业建设明确新的方向。最后,第7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国家林业政策的实施情况,指出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向林业富民产业有序过渡、并指明富民产业发展的路径应从:巩固国有林区林业基础,实现经济林多元化发展;强化国家林业政策作用,带动林产工业转型升级;提升森林游憩基建水平,增强林业经济带动效果;挖掘林区特色富民产业,打造优势林业医药产业;建立林业生态经济模式,发展林区清洁能源产业;发挥林区产业集群优势,推动林业富民产业融合;优化富民产业内部结构,提高林业经济增长动力;协调林区企业职工关系,带动林区居民增收致富方面进行富民路径发展和建设,为实现黑龙江省林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和绿色发展提供建议。

朱震锋[8](2019)在《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有林区是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典型区域,除了林区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之外,同时又有着在资源、经济、社会乃至企业等多个层面上的一系列复杂内涵。也正是如此,国有林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便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既有着持续至今的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探索、实践,又不乏对资源利用与保护这一横亘在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重大历史命题的探求、解答。依托国家生态建设和财政支持,十多年来黑龙江国有林区社会经济和资源危机逐步得到缓和,但根植于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和林区政企合一体制方面的内在问题却并未彻底解决,加之全面停伐政策对林区带来的巨大冲击,林区面临着一系列严峻形势。2015年中央出台《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后简称《意见》),这为黑龙江国有林区在竭力应对全面停伐的关键档口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意见》出台之后,黑龙江国有林区加快了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制定通过了《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设定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自此开始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本文正是立足黑龙江国有林区对预期改革目标的迫切需求,以系统创新的研究范式提出构建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这一总体研究目标,充分调动林区资源,不断激发改革活力,提升改革动力,进而加快林区改革进程并提高改革绩效,促进林区从根本上破解体制困境、实现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围绕着科学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展开一系列深入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了国有林区改革、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这是开展后续研究内容的最基本前提。根据对创新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以及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目标、改革路线、改革任务的系统把握,界定了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基本内涵,即通过有效协调改革过程中各相关主体、相关改革措施等之间的关系,促进彼此之间协同并进,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林区各领域的改革实践,以此提高改革的进程和最终成效。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还可以根据功能不同进一步划分为改革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等。第二,分别从理论和现实层面阐述了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重要基础。理论基础方面,搭建了“金字塔”式的理论支撑体系,其中,熊彼特创新理论主要为深刻领会和揭示本研究旨在构建的改革创新机制的理论逻辑和基本理念服务,深化对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内涵的理论认识,为后续改革创新机制构建的目标设定及预期的理论研究价值实现提供理论支持;创新系统理论为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构建提供了有效的研究范式和分析框架;国企改革理论和供给侧理论则分别对林区改革中关于森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及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等方面的创新研究提供指导。现实基础方面,基于对近年来黑龙江国有林区在生态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呈现出的新内涵和新趋势进行的创新性解构及深刻分析,系统论述了这些新内涵和新趋势对构建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所提供的现实依据。第三,在系统描述黑龙江国有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生态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以及赴黑龙江森工系统开展有关国有林区改革的专题访谈,总体呈现了当前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具体实践现状及取得的基本成效;挖掘和归纳了改革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对影响林区改革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上述现状研究及定量研究为后续具体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提供了充分的定性和定量支持,同时还借此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创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后续改革任务,并在完善创新机制的同时兼顾增强、削弱林区改革的驱动、扰动因素,为下文建立改革创新的保障机制提供思路。第四,具体构建了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理论框架。明确了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设计目标和基本原则;并将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构成要素归纳为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深入分析了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运行机理。这部分的研究内容在整个研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这部分的研究结论,为后续专门构建改革创新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指导。第五,从两个方面展开对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主体研究。一是探究了推动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运行的动力机制,在明确动力源的前提下,从两类动力源入手建立了具体的驱动林区改革创新机制运行的动力策略,这是后续建立的改革创新机制得以持续运行的前提基础。二是充分结合已经完成的理论框架及动力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制、森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林区和地方融合发展机制等为基本路径,实现了本文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总体研究目标。最后,基于对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具体构成、运行机理、动力体系以及作用路径等关键问题的深刻认识,同时充分参考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并结合第四章中关于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运行过程中如何构建综合保障机制所明确的3个着力点,分别从三个方面构建了改革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第一,积极确立深化国有林区改革的思想认识,为林区改革创新提供思想保障。包括加强改革政策解读和宣传、强化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思维。第二,营造良好的改革创新环境,为林区改革创新提供环境保障。

王惠[9](2017)在《黑龙江国有林区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结构关联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4年4月1日起,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使黑龙江国有林区以木材利用为主的传统实体型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这意味着单纯依赖木材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式已不再适用林区经济发展,国有林区经济社会转型迫在眉睫。在此严峻形势下,如何加快推进黑龙江国有林区由传统木质经济向非木质经济转型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则以其生态多重效益以及可持续性经济价值,成为推进国有林区转型的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因此,如何在当前的禁伐背景下,优化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结构,推进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快速发展,对于促进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林业经济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当前国内外关于林业产业以及非木质林产品的相关研究,首先,从产业发展视角,对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明确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其次,从产业关联角度,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非木质林产品产业与林业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效应,量化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进而明确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在当前林业产业中的发展地位;再者,基于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的内部构成进行定量分析,从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系统内生增长的角度出发,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刻画产业系统的动态特征,基于模型建模结果,运用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量化非木质林产品各产业对产业总体的动态关联效果及贡献水平,并根据分析结果将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内部构成产业分为最具优势产业、短期优势产业与长期优势产业;最终,根据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提出推进黑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的对策,以期在充分发挥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推动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乐通潮,苏亨荣,范成垚,尤龙辉[10](2015)在《基于SWOT-AHP法的大田县非木质资源利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闽中林区大田县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结合SWOT模型研究非木质资源利用经营活动的影响因素,计算影响因子的权重,进行产业发展的战略分析。提出了大田县非木质资源利用应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林下经济发展政策机遇,以增长型战略,克服各种劣势和威胁,推动非木质资源利用产业发展。

二、非木质资源利用实践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木质资源利用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动态评价、空间分异及障碍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与方法
    1.1 中国非木质林业经济发展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区位商及可视化空间聚类
        1.2.2 基于熵权法的障碍度模型
    1.3 数据来源
2 结果与分析
    2.1 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结果及评价分析
        2.1.1 全国层面上发展总体水平较高
        2.1.2 省(区)层面上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2.2 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的空间分异
        2.2.1 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与森林资源丰裕程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2.2.2 非木质林业经济份额是提高区域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保证
    2.3 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的障碍因子分析
        2.3.1 资源投入是阻碍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3.2 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障碍因子集中分布于关联资源投入
        2.3.3 劳动力投入的平均障碍度最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2)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应用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学的概念界定
        2.1.2 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
        2.1.3 协同演化的概念界定
        2.1.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演化相关的其他概念
    2.2 理论应用分析
        2.2.1 生态学理论应用分析
        2.2.2 协同演化理论应用分析
        2.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生态性特征分析
        2.2.4 林业生态系统与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内在联系
    2.3 本章小结
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动因分析
    3.1 环境层方面林业资源禀赋的限制
        3.1.1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2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二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3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三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4 东北国有林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3.2 市场需求方面变化的压力
        3.2.1 市场需求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影响机制
        3.2.2 主要林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状况
    3.3 自身发展方面林业产业技术升级的趋势要求
    3.4 资本方面林业投资的激发力
        3.4.1 林业投资总量
        3.4.2 林业产业投资结构
    3.5 宏观方面林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拉力
    3.6 制度方面林业管理体制的活力
    3.7 本章小结
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框架
    4.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
    4.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机制
        4.2.1 稳定机制
        4.2.2 动力机制
        4.2.3 竞合机制
        4.2.4 协同机制
    4.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模型
        4.3.1 协同演化理论模型
        4.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研究层次
        4.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研究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协同演化
    5.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
    5.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
        5.2.1 生态位“态”、“势”评价研究思路
        5.2.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发展现状
        5.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模型构建
        5.2.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结果
        5.2.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演化路径选择
    5.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测度及优化
        5.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关系测度思路
        5.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重叠度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5.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关系测度
        5.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优化
    5.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策略
        5.4.1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扩展策略
        5.4.2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分离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协同演化
    6.1 东北国有林区各区域内的种群发展分析
        6.1.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分析数据说明
        6.1.2 研究林业产业种群发展的区位熵法
        6.1.3 基于区位熵的林业产业种群发展分析
    6.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演进阶段判别
        6.2.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生命周期划分
        6.2.2 各种群产业生命周期演进阶段判别
    6.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及模拟仿真
        6.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相关性测度
        6.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关系分析
        6.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
        6.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拟仿真
    6.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
    7.1 研究思路和模型构建
        7.1.1 研究的基本思路
        7.1.2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机理分析
        7.1.3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评价模型
    7.2 序参量的选择和数据处理
        7.2.1 协同度测算指标体系构建
        7.2.2 数据来源与数据标准化处理
        7.2.3 序参量权重的确定
    7.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的子系统与序参量有序度的测算与评价
        7.3.1 生态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3.2 经济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3.3 社会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测算与评价
    7.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策略
    7.6 本章小结
8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保障措施
    8.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1.1 加强林业企业个体的创新力度
        8.1.2 开发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8.1.3 在思想上层面上提升创新意识
        8.1.4 加强对林业辅助产业的开发
        8.1.5 加强林业企业与林业院校的人才合作
    8.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2.1 加强对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8.2.2 注重非木材林产品的培育与利用
        8.2.3 引导衰退产业的退出
        8.2.4 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替代产业的发展
        8.2.5 完善林业生态建设专项基金
    8.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3.1 强化森林资源培育的力度
        8.3.2 加强对林业培育技术的重视
        8.3.3 优化生态补偿机制
        8.3.4 在林业企业内部完善激励制度
        8.3.5 落实留住人才及人才引进的工作
        8.3.6 加大政府的帮扶力度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附录B 龙江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实践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认证研究
        1.2.2 非木质林产品经营研究
    1.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收集
        2.1.1 认证观察项及不符合项收集
        2.1.2 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标准
        2.1.3 泰安市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案例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观察项及不符合项分析
        3.1.1 观察项和不符合项条款总结
        3.1.2 观察项及不符合项出现规律启示
    3.2 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标准分析
        3.2.1 法律法规、森林权属与劳动者权益辨析
        3.2.2 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规划
        3.2.3 经营、环境保护、监测与档案管理
    3.3 泰安案例认证过程研究
        3.3.1 天宝樱桃认证案例
        3.3.2 泰山茶溪谷茶认证案例
        3.3.3 泰山板栗认证案例
        3.3.4 案例对比分析
    3.4 消费者对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产品偏好研究
        3.4.1 问卷调研设计与收回
        3.4.2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3.4.3 调研结果分析
4 讨论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问卷调查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与产业生态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3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3.1 理论分析框架
    3.2 研究方法
        3.2.1 产业集聚与产业生态效率的测度
        3.2.2 模型构建
4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分析
        4.2.1 变量选取
        4.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产业集聚与产业生态效率测算及空间分布特征
    5.2 产业集聚、产业生态效率的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5.3 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6 结论、讨论与政策启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政策启示

(5)基于森林转型的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特征演化与效应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森林转型研究综述
        1.2.2 林业经济转型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创新
        1.4.2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逻辑机理
    2.1 概念界定
        2.1.1 森林转型
        2.1.2 林业经济转型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森林转型理论
        2.2.2 经济转型理论
        2.2.3 经济增长理论
        2.2.4 产业集群理论
    2.3 逻辑机理框架
        2.3.1 森林转型的内在逻辑机理
        2.3.2 林业经济转型的逻辑机理
        2.3.3 两者之间的主要逻辑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现状描述
    3.1 研究对象概况
    3.2 森林资源概况
        3.2.1 面积蓄积概况
        3.2.2 林龄结构概况
        3.2.3 起源结构概况
        3.2.4 林种结构概况
        3.2.5 树种结构概况
        3.2.6 采伐造林概况
    3.3 林业经济概况
        3.3.1 林业产值概况
        3.3.2 产业结构概况
        3.3.3 林业投资概况
        3.3.4 从业人员概况
        3.3.5 优势产业概况
        3.3.6 现有状态认定
    3.4 本章小结
4 森林转型特征与林业经济脱钩-结状态判定
    4.1 森林面积蓄积转型趋势
    4.2 林龄结构转移特征
        4.2.1 Markov转移矩阵方法
        4.2.2 林龄结构转移矩阵结果
        4.2.3 林龄结构预测结果
    4.3 森林转型过程的特征汇总
    4.4 林业经济脱钩-连结状态判定
        4.4.1 弹性系数法
        4.4.2 与森林资源的脱钩-连结判定
        4.4.3 与森林经营的脱钩-连结判定
        4.4.4 与要素投入的脱钩-连结判定
        4.4.5 与产业结构的脱钩-连结判定
        4.4.6 与优势产业的脱钩-连结判定
    4.5 本章小结
5 要素投入与森林转型依赖下的林业经济转型演化特征
    5.1 林业经济结构转型分析
        5.1.1 检验方法
        5.1.2 检验结果
    5.2 林业产业结构转移分析
    5.3 林业经济增长转型分析
        5.3.1 变系数面板回归模型
        5.3.2 时间差异检验结果
        5.3.3 地区差异检验结果
    5.4 林业生产效率转型分析
        5.4.1 生产效率分析方法
        5.4.2 林业生产效率结果
        5.4.3 森林结构转型调整的面板SFA
        5.4.4 DEA-Malmquist指数结果
        5.4.5 林业经济与生产效率的脱钩-连结判定
    5.5 林业经济转型的特征汇总
    5.6 本章小结
6 林业经济转型的门槛效应与中介效应
    6.1 研究方法
        6.1.1 门槛效应
        6.1.2 中介效应
    6.2 林业经济转型的门槛效应分析
        6.2.1 林业经济增长转型的门槛效应
        6.2.2 林业产业结构转型的门槛效应
        6.2.3 林业生产效率转型的门槛效应
    6.3 林业经济转型的中介效应分析
        6.3.1 要素结构的中介效应
        6.3.2 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
        6.3.3 生产效率的中介效应
    6.4 本章小结
7 林业经济转型的空间溢出与优势产业集聚分析
    7.1 空间计量方法
    7.2 空间关联效应检验
    7.3 空间溢出效应检验
    7.4 林业经济转型的空间集聚分析
    7.5 林业优势产业的空间集聚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的策略路径
    8.1 积极应对林业政策调整,充分把握林区改革机遇
    8.2 发挥森林转型利用潜力,推进林业生态转型进程
    8.3 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济转型内生动力
    8.4 深度延伸林业产业链条,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8.5 强化林业科技创新驱动,突显生态产业集聚优势
    8.6 全面实施林业精准定位,动态规划林业转型进程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黑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3.1 非木质林产品概念的提出及界定
        1.3.2 非木质林产品分类
        1.3.3 非木质林产品核算研究
        1.3.4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非木质林产品
        2.1.2 非木质林产品产值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国民经济核算
        2.2.2 环境经济核算
        2.2.3 森林资源核算
    2.3 本章小结
3 非木质林产品发展及核算现状
    3.1 黑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发展现状
    3.2 非木质林产品核算方法
        3.2.1 林业第一产业中非木质林产品核算
        3.2.2 林业第二产业中非木质林产品核算
        3.2.3 林业第三产业中非木质林产品核算
        3.2.4 多种经营核算
    3.3 非木质林产品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3.4 本章小结
4 非木质林产品核算体系设计
    4.1 非木质林产品核算对象
    4.2 非木质林产品核算方法
        4.2.1 种植类非木质林产品
        4.2.2 养殖类类非木质林产品
        4.2.3 服务类类非木质林产品
        4.2.4 未观测部分估算方法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核算实证分析
    5.1 非木质林产品产值计算
        5.1.1 种植类非木质林产品计算
        5.1.2 养殖类非木质林产品计算
        5.1.3 服务类非木质林产品计算
        5.1.4 未观测非木质林产品产量计算
    5.2 非木质林产品产值分析
        5.2.1 非木质林产品比例分析
        5.2.2 非木质林产品按产品类别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核算的对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7)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及实践情况
        1.2.2 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情况
    1.3 研究范畴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林业产业
        2.1.2 富民产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结构理论
        2.2.2 森林多功能理论
        2.2.3 区域经济理论
        2.2.4 互联网+
        2.2.5 绿色发展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富民产业发展现状
    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自然发展现状
    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现状
        3.2.1 林区职工人均工资
        3.2.2 林业产业总产值
        3.2.3 林业产业增加值
    3.3 主要林业富民产业发展现状
        3.3.1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富民产业整体概况
        3.3.2 种植养殖业
        3.3.3 森林旅游业
        3.3.4 林产工业
        3.3.5 营林产业
        3.3.6 北药业
        3.3.7 木材采运业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与林区经济社会的互动分析
    4.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变量的选取
        4.1.2 数据来源
    4.2 分析方法
        4.2.1 相关分析
        4.2.2 ADF检验
        4.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2.4 向量自回归模型
        4.2.5 脉冲响应函数
    4.3 富民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证分析
        4.3.1 相关分析
        4.3.2 ADF检验
        4.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3.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3.5 富民产业对林业产业总产值的带动分析
        4.3.6 富民产业对林业产业增加值的带动分析
        4.3.7 富民产业对林区职工人均工资的带动分析
        4.3.8 富民产业对黑龙江省林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的中介效应分析
    5.1 中介效应方法
    5.2 富民产业对林业总产值增长的中介效应分析
    5.3 富民产业对林区职工人均工资增长的中介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的主成分排序与聚类分析
    6.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6.2 研究方法
        6.2.1 主成分排序图
        6.2.2 系统聚类分析法
    6.3 实证分析结果
        6.3.1 主成分排序图结果
        6.3.2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国有林区富民产业发展对策
    7.1 巩固国有林区林业基础,实现经济林多元化发展
    7.2 强化国家林业政策作用,带动林产工业转型升级
    7.3 提升森林游憩基建水平,增强林业经济带动效果
    7.4 挖掘林区特色富民产业,打造优势林业医药产业
    7.5 建立林业生态经济模式,发展林区清洁能源产业
    7.6 发挥林区产业集群优势,推动林业富民产业融合
    7.7 优化富民产业内部结构,提高林业经济增长动力
    7.8 协调林区企业职工关系,带动林区居民增收致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8)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国有林区
        2.1.2 国有林区改革
        2.1.3 创新机制
        2.1.4 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
    2.2 基础理论体系
        2.2.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2.2 创新系统理论
        2.2.3 国企改革理论
        2.2.4 供给侧理论
        2.2.5 各理论功能及地位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实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黑龙江国有林区概况
        3.1.1 社会发展状况
        3.1.2 经济发展状况
        3.1.3 生态资源状况
    3.2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实践现状分析
        3.2.1 黑龙江国有林区体制机制概貌
        3.2.2 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及成效
        3.2.3 资源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进展及成效
        3.2.4 森工企业经营体制改革进展及成效
    3.3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过程中的障碍和挑战
        3.3.1 社会职能移交情况复杂
        3.3.2 资金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3.3.3 区域发展参齐不齐
        3.3.4 协调配套机制有待完善
    3.4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因素定位及作用机理分析
        3.4.2 研究方法及模型构建
        3.4.3 模型测算及验证
        3.4.4 结果讨论与启示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社会经济需求分析
    4.1 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4.1.1 国有林区社会经济内涵解构
        4.1.2 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4.2 林区经济发展社会化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2.1 林区经济发展社会化的总体表现
        4.2.2 宏观视域下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2.3 微观视域下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3 林区生态资本市场化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3.1 林区生态资本市场化的发展历程
        4.3.2 产权要素层面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3.3 市场要素层面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4 林区资源型经济持续化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4.1 林区资源型经济持续化的基本态势
        4.4.2 非木质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改革创新的现实需求
        4.4.3 木材经济理性回归对改革创新的潜在需求
    4.5 林区和地方社会经济一体化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5.1 林区和地方社会经济一体化的本质内涵
        4.5.2 林区和地方社会一体化发展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5.3 林区和地方经济一体化发展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构建的理论框架
    5.1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设计目标及原则
        5.1.1 创新机制设计的总体目标
        5.1.2 创新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5.2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基本构成
        5.2.1 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动力机制
        5.2.2 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运行机制
        5.2.3 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保障机制
    5.3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运行机理
        5.3.1 创新机制的执行动力
        5.3.2 创新机制的运行过程
        5.3.3 创新机制的运行保障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动力机制
    6.1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动力源
        6.1.1 生存需求催生改革创新动力
        6.1.2 发展需求激发改革创新动力
        6.1.3 生态需求增强改革创新动力
    6.2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动力的类别
        6.2.1 改革创新机制中的激发动力
        6.2.2 改革创新机制中的驱动动力
    6.3 增强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驱动效应
        6.3.1 提升林区加快改革创新的激发动力
        6.3.2 增强执行系统对改革创新的驱动动力
        6.3.3 增强制度系统对改革创新的驱动动力
        6.3.4 增强创新资源对改革创新的驱动动力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运行机制
    7.1 构建重点国有林监督管理体制改革领域的创新机制
        7.1.1 改革建立精简高效的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
        7.1.2 创新黑龙江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护机制
        7.1.3 创新黑龙江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机制
        7.1.4 创新黑龙江国有林区资源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7.2 构建国有森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领域的创新机制
        7.2.1 改革建立规范化的现代林业企业
        7.2.2 创新林业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策略
        7.2.3 优化拓展林业企业主营业务和服务
    7.3 构建加快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创新机制
        7.3.1 创新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基本理念
        7.3.2 进一步优化林区替代产业空间布局
        7.3.3 以供给侧结构改革引领林区转型发展
    7.4 构建深化国有林区和地方融合发展的创新机制
        7.4.1 继续推进林区社会管理职能剥离移交
        7.4.2 创新林区和地方社会融合发展机制
        7.4.3 创新林区和地方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
    7.5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保障机制
    8.1 强化全面深化国有林区改革的思想认识
        8.1.1 加强政策解读和社会宣传
        8.1.2 强化生态资源保护意识
        8.1.3 转变林区经济发展思维
    8.2 营造黑龙江国有林区良好的改革创新环境
        8.2.1 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社会环境
        8.2.2 改善有利于转型经济发展的投融资环境
        8.2.3 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8.3 加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配套支持
        8.3.1 加大林区创新资源的持续性投入
        8.3.2 持续完善社会职能剥离移交的配套政策
        8.3.3 建立健全林区改革创新的法治建设
        8.3.4 增强改革后林区城镇运营基础建设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黑龙江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化发展指标统计
附录2 黑龙江国有林区社会资本自由化流动趋势
附录3 黑龙江国有林区非木质林产品市场发展指标统计
附录4 黑龙江国有林区非木质林业产业发展指标统计
附录5 国有林区木材产量(1993~2015)
附录6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9)黑龙江国有林区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结构关联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1.3.1 产业结构研究
        1.3.2 非木质林产品研究
        1.3.3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研究
        1.3.4 产业关联效应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主要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非木质林产品
        2.1.2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
        2.1.3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结构
        2.1.4 产业关联效应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关联理论
        2.2.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2.3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
        2.2.4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林业经济增长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国有林区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现状
    3.1 黑龙江国有林区自然和经济发展概况
    3.2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现状
    3.3 非木质林产品第一产业内部发展现状
    3.4 非木质林产品第二产业内部发展现状
    3.5 非木质林产品第三产业内部发展现状
    3.6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国有林区非木质林产品产业与林业产业结构关联效应分析
    4.1 灰色关联理论
    4.2 林业三次产业内部关联效应分析
        4.2.1 林业第一产业内部关联效应分析
        4.2.2 林业第二产业内部关联效应分析
        4.2.3 林业第三产业内部关联效应分析
        4.2.4 林业三次产业内部关联效应分析结果
    4.3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与木质林产品产业对林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国有林区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内部结构关联效应分析
    5.1 向量自回归模型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5.3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内部结构关联效应分析
        5.3.1 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对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5.3.2 花卉种植与动物利用对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5.3.3 林产化学产品制造对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5.3.4 非木质林产品加工制造业对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5.3.5 森林游憩服务产业对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5.3.6 森林生产辅助服务产业对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5.4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内部关联效应分析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国有林区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6.1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巩固种植与采集产业发展
    6.2 促进花卉的种植产业化,推进林区特色动物养殖
    6.3 培育非木质林产品精深加工业,发挥产品潜在经济价值
    6.4 推进森林游憩服务发展,发挥林区环境资源优势
    6.5 强化森林生产辅助服务,提升产业发展内在动力
    6.6 优化非木质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全产业链协调发展
    6.7 实现木质与非木质产业互补发展,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SWOT-AHP法的大田县非木质资源利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SWOT影响因子
    2.2 层次分析法
    2.3 战略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非木质资源利用产业的SWOT分析
        3.1.1 优势分析 (S)
        3.1.2 劣势分析 (W)
        3.1.3 机遇分析 (O)
        3.1.4 威胁分析 (T)
    3.2 基于AHP的非木质资源利用产业的SWOT模型
        3.2.1 大田县非木质资源利用发展战略层次结构
        3.2.2 运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3.2.3 发展战略层次总排序
    3.3 非木质资源利用产业的战略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四、非木质资源利用实践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非木质林业经济专业化发展——动态评价、空间分异及障碍因子分析[J]. 朱震锋,田雨辰,鞠晓慧. 林业经济问题, 2021(06)
  • [2]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D]. 马雪松.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实践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D]. 王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与产业生态效率分析[J]. 韦玉琼,龙飞. 林业经济, 2021(03)
  • [5]基于森林转型的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特征演化与效应解析[D]. 张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6]黑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核算研究[D]. 王珣.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2)
  • [7]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富民产业发展研究[D]. 吴振江.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8]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研究[D]. 朱震锋.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9]黑龙江国有林区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结构关联效应研究[D]. 王惠.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5)
  • [10]基于SWOT-AHP法的大田县非木质资源利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乐通潮,苏亨荣,范成垚,尤龙辉. 防护林科技, 2015(09)

标签:;  ;  ;  ;  ;  

非木材资源利用实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