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肠内结合肠外营养在食管癌术后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娟芳,熊丝雨,张桃,程诚[1](2021)在《食管癌病人全程营养管理的研究现状》文中提出阐述食管癌相关性营养不良现状,综述食管癌病人全程营养干预研究现状,为临床医护人员对食管癌病人的全程营养管理提供参考。
郭蕾[2](2021)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护理结合心理干预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分析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护理结合心理干预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护理结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负性情绪、肠功能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排气恢复与排便恢复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护理结合心理干预可缓解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负性情绪,加快患者胃肠道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邹晓影[3](2021)在《不同泵入方式改善食管癌患者免疫营养肠道不耐受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两种不同方式泵入免疫肠内营养液,对比不同泵入肠内免疫营养方式其肠道不耐受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同时探讨两种不同泵入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对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某省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两个病区符合纳排标准的78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按病区分为试验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进行免疫肠内营养肠道耐受性的对照研究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指导,以《加拿大危重症指南(2013年)》及加速康复理念为理论支撑,试验组持续6小时间歇2小时和对照组持续24小时两种不同泵入方式给予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根据《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指南(2016年)》推荐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且其推荐能量需求量25-30kal/(kg·d),本研究均通过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乳剂(TPF-T)。两组患者主要观察患者胃肠道不耐受症状,比较两组患者肠道不耐受(恶心呕吐、腹泻、腹胀、便秘、胃残留、腹痛)发生率且分析其相关因素。患者采取干预后,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与营养状态相关的实验室指标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四格表或者R×C列联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基础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肠道不耐受症状发生率:试验组和对照组肠道不耐受症状比较中,对照组腹胀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为腹胀严重而终止免疫肠内营养进程,而试验组无一例终止免疫肠内营养进程;对照组腹泻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胃残留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相比,便秘与腹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指标:组间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在免疫肠内营养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免疫肠内营养第7天血清前白蛋白组间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在肠内营养第1天、第7天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在肠内营养第1天、第7天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在免疫肠内营养第1天和肠内营养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总蛋白在免疫肠内营养第1天和肠内营养第7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白蛋白在免疫肠内营养第1天和肠内营养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肠道不耐受发生率为64.1%,试验组46.1%,对照组82%,依据统计学结果持续6小时间歇2小时的泵入方式有效改善肠道不耐受。而针对肠内营养肠道不耐受的三个主要临床表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试验组患者所采取的泵入方式有效的降低这三种临床症状的发生,更适合于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2.两组患者在整个免疫肠内营养过程中,白蛋白水平一直维持在30g/L以上,维持血浆白蛋白相对稳定,可有效维持血浆渗透压,不会导致小肠黏膜水肿,从而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本研究中患者血清白蛋白在肠内营养过程中持续上升,故有效的肠内营养对维持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血清前白蛋白对评估患者肠内营养肠道不耐受有较好的准确性,临床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同时血清前白蛋白也作为营养状况评价指标,从本研究可以得出两组在改善营养状况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但是实验组持续泵入6小时间歇2小时对改善营养状况方面更优于对照组持续24小时泵入。
张影[4](2021)在《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肠道不耐受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调查食管癌术后接受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肠道不耐受的发生现状,分析患者发生肠道不耐受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连续选取辽宁省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自2019年10月~2020年12月收治,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89例食管癌术后接受免疫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1)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人口学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2)患者主观整体评定量表、(3)医院焦虑抑郁量表、(4)六分钟步行试验对食管癌术后接受免疫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进行调查;同时收集患者免疫肠内营养治疗实施情况及肠道不耐受发生情况。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录入管理,应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非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包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和多因素分析法(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发生肠道不耐受的因素。结果: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发生肠道不耐受的现患率为65.5%,其中伴有肠道不耐受症状的患者116例(65.5%);发生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暂停的患者27例(23.3%);未达到目标喂养量的患者61例(52.6%)。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是否放化疗、术前是否进行营养支持;不同年龄、性别、术前营养状况、免疫肠内营养治疗实施情况(包括供给方式、输注方式、输注速度及输注总量)、术后焦虑程度、术后抑郁程度、术后运动能力的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肠道不耐受的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是否进行营养支持、供给方式、输注方式、输注速度、输注总量、术后焦虑程度、术后运动能力进入回归方程(P<0.05)。4、肠道不耐受主要症状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采用恒温加热器对免疫肠内营养制剂进行加温对患者肠道不耐受症状中腹泻、腹胀的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加温位置对患者肠道不耐受症状中腹胀的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喂养途径对患者肠道不耐受症状中恶心呕吐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肠道不耐受主要症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免疫肠内营养治疗实施情况(输注速度及输注总量)与肠道不耐受症状中腹泻、腹胀及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217-0.641,P<0.05);术后焦虑、抑郁水平与肠道不耐受症状中腹泻、腹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244-0.481,P<0.05);术后抑郁水平与肠道不耐受症状中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244,P<0.05);术后运动能力与肠道不耐受症状中腹泻、腹胀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系(r=-0.362--0.460,P<0.05)。结论:1、食管癌术后接受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肠道不耐受的现患率水平偏高,以伴有肠道不耐受症状(腹泻、腹胀及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2、本研究提示,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发生肠道不耐受的可能影响因素为年龄、术前是否进行营养支持、供给方式、输注方式、输注速度、输注总量、术后焦虑程度及术后运动能力。
王鹏[5](2021)在《食管、贲门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检索医学相关数据库筛选文献,纳入食管、贲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肠外营养与早期肠内营养对比的RCT研究,应用meta分析比较两种不同路径对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效果及其术后并发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选择营养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8个大数据库相关文献,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Pubmed、Embase、Cochrane、WOS,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质量文献,对本文所研究的11个方面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后最终有22篇文献纳入本次研究,其中中文文献18篇,英文文献4篇,总计纳入3211例患者,EEN组1634例,PN组1577例。与PN组相比,EEN组在吻合口瘘发生率(OR=0.56,95%CI为0.39-0.82,Z=3.03,P=0.02<0.05)、肺部感染发生率(OR=0.39,95%CI为0.30-0.51,Z=6.85,P<0.00001)及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OR=0.44,95%CI为0.26-0.75,Z=3.06,P=0.002<0.05)方面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腹部不适发生率(OR=1.15,95%CI为0.69-1.91,Z=0.53,P=0.60>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F(OR=0.29,95%CI为0.23-0.36,Z=8.51,P<0.0001)、ALB(MD=0.29,95%CI为0.23-0.36,Z=8.51,P<0.0001)、TP(SMD=0.81,95%CI为0.43-1.19,Z=4.17,P<0.0001)营养状况方面PN组优于E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体液免疫:Ig A(SMD=0.45,95%CI为0.16~0.74,P=0.002<0.05)、Ig M(SMD=0.40,95%CI为0.22~0.58,P<0.0001)、Ig G(SMD=1.01,95%CI为0.54~1.49,P<0.0001)方面,PN组优于E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肝脏损伤:ALT(SMD=-7.20,95%CI为-11.43~-2.98,P=0.0008<0.05)、AST(SMD=-10.36,95%CI为-14.99~-5.74,P<0.0001<0.05)方面,EEN组AST、ALT低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首次通气时间(SMD=-2.29,95%CI为-2.74~-1.84,Z=9.90,P<0.00001)方面EEN组术后通气时间早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meta分析食管、贲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吻合口瘘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手术切口感染率方面与肠外营养相比存在一定优势,早期肠内营养对肝功能损伤小、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可做为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李国雨[6](2021)在《新辅助食管癌及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新辅助食管癌及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围手术期机体营养状态变化,分析相关因素,为改善围手术期食管癌及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对我科128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与新辅助治疗前比较,病人新辅助治疗后PA水平明显增加(P<0.05);ALB、TP及HGB水平明显降低(P<0.05);体重、BMI、GLOB、T LC稍有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43、0.73、0.23、0.14)。新辅助治疗后患者的ALT,AST水平明显增加(P<0.05);Cr水平明显降低(P<0.05),UN水平稍有增加(P=0.52)。BMI评判结果:新辅助治疗前共57例(44.53%)病人存在营养不良,新辅助治疗后共58例(45.31%)病人存在营养不良,新辅助治疗后患者的营养不良比例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90)。NRS2002评判结果:新辅助治疗前共46例(35.94%)病人存在营养风险,新辅助治疗后共48例(37.50%)病人存在营养风险,新辅助治疗后患者的营养风险比例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80)。新辅助治疗后食管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后,与手术治疗前比较,患者手术治疗后ALB、PA、TP、HGB、GLOB、TLC、体重、BMI水平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LT、AST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r、UN水平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行肠外与肠内联合营养治疗和饮食教育指导,与手术治疗后比较,患者术后1个月肠内营养治疗后ALB、PA、TP、GLOB、TLC水平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GB稍有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重、BMI显着降低(均P<0.05);ALT、AST、Cr、UN水平显着降低(均P<0.05)。与手术治疗前比较,患者术后1个月肠内营养治疗后GLOB水平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TL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ALB、PA、HGB、体重、BMI水平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LT无显着差异(P>0.05),AST水平显着增加(P<0.05);Cr、UN水平显着降低(P<0.05)。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指出:新辅助治疗后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饮酒、肿瘤位置(中段/下段)、BMI、NRS2002;术后低蛋白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饮酒、新辅助方案化疗;术后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手术方式Mckeown术式;术后贫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病理类型鳞癌、肿瘤位置下段。结论:新辅助治疗显着提高了食管癌患者PA水平,在新辅助治疗期间应重点关注ALB、TP及HGB水平,同时注意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新辅助治疗后食管癌患者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的比例并未增加。新辅助治疗后再行手术治疗严重损害了食管癌患者营养状况,术后的营养治疗极其关键。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女性、肿瘤位于中下段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应鼓励患者戒烟戒酒,及早给予营养干预。总之,对于新辅助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尤其存在营养不良高危因素的食管癌患者,应该密切的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时的采取有效的营养治疗措施。
杨忠强[7](2020)在《微创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方式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食管癌是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7位,病死率居第6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及健康,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居全球第5位[1-2]。食管肿瘤导致患者长时间进食不畅,可导致食管癌患者术前、术后等营养不良[3]。食管癌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手术创伤大及术中消化道重建,术后营养状况直接影响病情恢复、吻合口愈合情况,有患者需要营养支持数周甚至数月[4-8]。因此营养治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探讨和研究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方式,评价早期肠内营养+辅助肠外营养、全肠外营养的营养状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方法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治疗的食管恶性肿瘤患者,根据严格的纳排标准,最终纳入100例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辅助肠外营养(实验组)55人和全肠外营养(对照组)45人。实验组接受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辅助肠外营养,对照组接受全肠外营养;治疗结束后比较术前、术后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C-反应蛋白、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肺部感染、吻合口瘘。结果1.营养相关指标:实验组术后第8天总蛋白(t=2.81,P<0.05)、白蛋白(t=13.22,P<0.05)优于对照组。2.肝功能相关指标:实验组术后第3天谷丙转氨酶(t=4.01,P<0.05)、谷草转氨酶(t=2.70,P<0.05)优于对照组。3.肝功能相关指标:实验组术后第8天总胆红素(t=2.93,P<0.05)、直接胆红素(t=2.84,P<0.05)、谷丙转氨酶(t=4.46,P<0.05)、谷草转氨酶(t=2.50,P<0.05)优于对照组。4.炎症相关指标:实验组术后第3天C-反应蛋白(t=3.00,P<0.05)、术后8天C-反应蛋白(t=4.02,P<0.05)优于对照组。5.住院情况对比:实验组肛门排气时间(1.83±0.31)天优于对照组(2.77±0.44)(t=2.81,P<0.05)、住院总费用(4.65±0.50)万元优于对照组(4.90±0.48)(t=2.41,P<0.05)、肺部感染(7例)优于对照组(13例)(X2=3.86,P<0.05)。结论微创食管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辅助肠外营养模式优于全肠外营养。
刘晓青,高林春,周东,刘权兴,郑鸿,李静[8](2020)在《早期肠内或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术后疗效影响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食管癌术后早期输注肠内营养(EN)或肠外营养(PN)的随机对照研究(RCT)进行Meta分析,进一步明确EN与PN对食管癌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食管癌术后早期输注EN或PN的RCT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4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评价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30篇RCT文献,共3 969例患者。Meta分析发现:在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I2=0%,OR=0.67,95%CI 0.45~0.99,P=0.04)、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I2=0%,OR=0.42,95%CI 0.32~0.55,P<0.000 1)、术后白蛋白水平(I2=38%,MD=0.78,95%CI 0.51~1.06,P<0.000 01)、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I2=0%,MD=–23.16,95%CI–25.16~21.16,P<0.000 01)、术后切口感染方面(I2=0%,RR=0.36,95%CI 0.21~0.64,P=0.000 5),EN与P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PN相比,EN能显着降低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此外,EN在改善营养状态、增加体重和降低费用方面优于PN,副反应少于PN。
王慧[9](2020)在《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现状与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食管癌围手术期病人免疫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现状,探索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对病人临床结局的影响,为进一步构建以证据为基础的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方案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便利抽样选取某省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食管癌围手术期接受免疫营养支持的180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2002,NRS2002)、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Clavien-Dindo并发症评价系统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录入管理,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1.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现状及免疫营养支持时机、免疫营养支持途径、免疫营养成份的单因素分析免疫营养支持时机:纳入本研究176名病人均于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其中术前及术后均应用免疫营养支持61例,占34.6%;仅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115例,占65.4%;免疫营养支持时机在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各方面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营养支持途径:本研究176名病人均应用肠外营养(PN)途径行免疫营养支持,其中57.4%的病人应用肠外营养(PN)联合口服营养补充(ONS),42.6%的病人应用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管道喂养(TF);免疫营养支持途径在术前梗阻程度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病变部位、手术术式、病理类型、体质指数(BMI)、营养风险(NRS)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营养支持成份:本研究176名病人所用免疫型营养制剂包括丙氨酰谷氨酰胺、复合辅酶、肠内营养混悬液(TPF)三种。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居多,共96例,占54.5%;其次为肠内营养混悬液(TPF),共38例,占21.6%;第三位为应用复合辅酶,共33例,占18.8%;联合应用病人较少,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联合肠外营养混悬液(TPF)5例,占2.8%,应用复合辅酶联合肠外营养混悬液(TPF)4例,占2.3%。免疫营养支持成份在月收入、术前梗阻程度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病变部位、手术术式、年龄、体质指数(BMI)、营养风险(NRS)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术后住院时间多因素分析及免疫营养支持与术后住院时间的相关性分析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术后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术式、免疫营养支持时机为术后住院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回归模型R2=0.197,回归系数分别为1.775、-0.184,P<0.05),开胸手术、仅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为病人术后住院时间增加的危险因素。免疫营养支持与术后住院时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免疫营养支持时机(r=-0.296,P<0.001)与术后住院时间存在负相关、免疫营养支持途径(r=0.195,P=0.013)与术后住院时间存在正相关。围手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肠外营养联合口服营养补充(PN+ONS)更有利于缩短病人术后住院时间。3.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总住院时间多因素分析及免疫营养支持与总住院时间的相关性分析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总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免疫营养支持时机、免疫营养支持途径为总住院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回归模型:R2=0.203,回归系数分别为1.318、-1.714、0.486,P<0.05),高龄、仅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应用肠内管道喂养(TF)途径为病人总住院时间增加的危险因素。免疫营养支持与总住院时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免疫营养支持时机(r=-0.171,P=0.031)与总住院时间存在负相关、免疫营养支持途径(r=0.223,P=0.005)与总住院时间存在正相关。围手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肠外营养联合口服营养补充(PN+ONS)更有利于缩短病人总住院时间。4.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术后并发症多因素分析及免疫营养支持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的有序logitics回归模型:R2=0.236,纳入模型中的年龄(OR=1.365,P<0.05)、受教育程度(OR=0.973,P<0.05)、营养风险(NRS)评分(OR=0.113,P<0.05)、免疫营养治疗途径(OR=1.662,P<0.05)与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高龄、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术前即存在营养风险、应用肠内管道喂养(TF)为食管癌围手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病人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免疫营养支持与术后并发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免疫营养支持途径(r=0.132,P=0.022)与术后并发症存在正相关。肠外营养联合口服营养补充(PN+ONS)更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结论:1.食管癌围手术期病人免疫营养支持时机主要包括术后免疫营养支持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目前大部分食管癌手术病人仍仅于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免疫营养支持途径主要为肠外营养联合口服营养补充(PN+ONS)及肠外营养联合肠内管道喂养(PN+TF),PN+ONS为目前食管癌围手术期病人免疫营养主要支持途径,术前梗阻程度影响免疫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免疫型营养制剂包括丙氨酰谷氨酰胺、复合辅酶、肠内营养混悬液(TPF)三种,且单一应用者比例高于联合应用者,术前梗阻程度、月收入影响制剂的选择。2.免疫营养支持时机、免疫营养支持途径影响食管癌手术病人临床结局。围手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较仅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更有利于缩短病人住院时间;肠外营养联合口服营养补充(PN+ONS)较肠外营养联合肠内管道喂养(PN+TF)更有利于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姚凤波[10](2020)在《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快速康复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总结营养支持治疗经验,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管癌术后的疗效,为进一步改进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方式、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 法]选取2013年6月-2019年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搜集到病例52例。按照我科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实施时间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25例,患者术后7天内(平均5.88天)开始经空肠造口管/十二指肠鼻饲营养管实施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非早期肠内营养组(n-EEN组):27例,患者术后8-13天(平均9.29天)开始经空肠造口管/十二指肠鼻饲营养管实施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17例)或术后经中心静脉实施完全肠外营养(10例)。比较EEN组和n-EEN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手术方式、吻合方式、术前营养不良状况、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肺部感染)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组营养支持治疗效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两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手术方式、吻合方式、术前营养不良状况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EEN组吻合口瘘、肺部感染以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n-EE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住院时间方面,EEN组术后住院时间较n-EEN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食管癌术后实施相对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降低吻合口瘘、肺部感染以及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能够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有利于促进食管癌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二、早期肠内结合肠外营养在食管癌术后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肠内结合肠外营养在食管癌术后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食管癌病人全程营养管理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管癌相关性营养不良现状 |
2 食管癌病人全程营养干预研究现状 |
2.1 营养筛查与评估 |
2.2 营养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 |
2.2.1 血清前白蛋白 |
2.2.2 血清白蛋白 |
2.2.3 视黄醇类结合蛋白 |
2.2.4 转铁蛋白 |
2.3 营养支持途径 |
2.3.1 肠内营养 |
2.3.2 肠外营养 |
2.4 营养支持时机 |
2.4.1 术前营养支持 |
2.4.2 术后营养支持 |
2.4.3 家庭营养支持 |
3 展望 |
(2)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护理结合心理干预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方法 |
1.4 临床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
2.2 两组术后排气与排便恢复时间比较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3)不同泵入方式改善食管癌患者免疫营养肠道不耐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肠道不耐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研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肠道不耐受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
1.4.1 免疫营养素 |
1.4.2 免疫肠内营养支持 |
1.4.3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
1.4.4 免疫肠内营养治疗实施情况 |
1.4.5 肠道不耐受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别 |
2.2 研究对象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 |
2.4 研究工具 |
2.4.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2.4.2 肠道不耐受评定标准 |
2.4.3 患者主观整体评定量表 |
2.4.4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
2.4.5 6 分钟步行实验 |
2.5 资料收集方法 |
2.5.1 调查表及量表的填写 |
2.5.2 6 分钟步行实验 |
2.6 资料整理与数据统计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7.1 研究设计阶段 |
2.7.2 资料收集阶段 |
2.7.3 数据录入、分析阶段 |
2.8 伦理原则 |
2.9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的统计学描述 |
3.1.1 社会人口学资料 |
3.1.2 疾病相关资料 |
3.1.3 免疫肠内营养治疗实施情况 |
3.1.4 术后焦虑、抑郁程度 |
3.1.5 术后运动能力 |
3.2 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肠道不耐受发生现状 |
3.3 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发生肠道不耐受的单因素分析 |
3.3.1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肠道不耐受的影响 |
3.3.2 不同疾病相关资料对肠道不耐受的影响 |
3.3.3 不同免疫肠内营养治疗实施情况对肠道不耐受的影响 |
3.3.4 术后焦虑、抑郁程度对肠道不耐受的影响 |
3.3.5 术后运动能力对肠道不耐受的影响 |
3.4 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发生肠道不耐受的多因素分析 |
3.5 肠道不耐受主要症状的单因素分析 |
3.5.1 腹泻 |
3.5.2 腹胀 |
3.5.3 恶心、呕吐 |
3.6 肠道不耐受主要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肠道不耐受的发生现状不容乐观 |
4.2 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发生肠道不耐受的影响因素 |
4.2.1 年龄 |
4.2.2 术前是否进行营养支持 |
4.2.3 术后焦虑、抑郁程度 |
4.2.4 术后运动能力 |
4.2.5 免疫肠内营养治疗实施情况 |
4.2.5.1 EN供给方式 |
4.2.5.2 EN输注方式 |
4.2.5.3 EN输注速度 |
4.2.5.4 EN输注总量 |
4.3 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发生肠道不耐受的相关因素 |
4.3.1 是否合并慢性病 |
4.3.2 术前营养状况 |
4.3.3 术前是否行新辅助放化疗 |
4.3.4 EN开始时机 |
4.3.5 EN供给途径 |
4.3.6 EN温度 |
5 结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食管、贲门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食管、贲门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6)新辅助食管癌及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食管癌患者围术期营养治疗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微创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方式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食管癌围手术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现状与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3.研究目的与意义 |
4.相关概念 |
对象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工具 |
3.调查方法 |
4.资料收集与数据分析 |
5.伦理学原则 |
6.质量控制 |
7.技术路线 |
结果 |
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2.研究对象的免疫营养支持及临床结局资料 |
3 研究对象的免疫营养支持现状及临床结局的相关分析 |
讨论 |
1 免疫营养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2.免疫营养支持与临床结局相关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及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2 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 |
附录3 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系统分级 |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快速康复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早期肠内结合肠外营养在食管癌术后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管癌病人全程营养管理的研究现状[J]. 张娟芳,熊丝雨,张桃,程诚. 全科护理, 2021(26)
- [2]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护理结合心理干预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的效果分析[J]. 郭蕾.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16)
- [3]不同泵入方式改善食管癌患者免疫营养肠道不耐受的临床研究[D]. 邹晓影.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肠道不耐受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影.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食管、贲门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王鹏.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6]新辅助食管癌及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态研究[D]. 李国雨.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微创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方式的对比研究[D]. 杨忠强.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8]早期肠内或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术后疗效影响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 刘晓青,高林春,周东,刘权兴,郑鸿,李静.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0(11)
- [9]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现状与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D]. 王慧.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10]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快速康复的意义[D]. 姚凤波.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