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urvivin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兰炜兰[1](2021)在《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研究八宝丹逆转胃癌多药耐药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八宝丹(BBD)对胃癌耐药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并从药物外排、增殖、凋亡、自噬及其对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调控等方面系统地阐明BBD逆转胃癌多药耐药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扩大BBD在临床上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胃癌细胞SGC7901及胃癌耐顺铂(DDP)细胞SGC7901/DDP;通过MTT法检测顺铂(DDP)、多柔比星(DOX)、5-氟尿嘧啶(5-FU)等化疗药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计算耐药指数(RI)。运用MTT法检测BBD对胃癌细胞SGC7901及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细胞活力的影响,用0.25 mg/m L及0.5 mg/m L的BBD联合不同浓度DDP、DOX、5-FU干预SGC7901/DDP细胞48 h,并计算其IC50及逆转倍数(RF)。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BBD对SGC7901/DDP细胞内DOX和罗丹明(Rho123)蓄积的影响。运用集落形成和流式细胞术检测BBD对SGC7901/DDP细胞增殖及周期分布的影响。运用DAPI和Annxin V/PI检测BBD对SGC7901/DDP细胞凋亡的影响。运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BBD对SGC7901/DDP细胞自噬的影响,并采用3-MA自噬早期抑制、氯喹(CQ)自噬晚期抑制剂干预进一步验证自噬。采用Western Blot检测BBD对SGC7901/DDP细胞药物外排相关因子(ABCB1、ABCC1、ABCG2)、细胞增殖调控因子(Survivin、Cyclin D1、CDK4、p21)、细胞凋亡调控因子(Bcl-2、Bax、caspase-3、cleave-caspase-3)、自噬相关因子(LC3、p62、Beclin 1)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BBD和740Y-P对SGC7901/DDP细胞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结果:SGC7901/DDP细胞具有多药耐药性,对DDP、DOX和5-FU的耐药指数(RI)分别为1.86、1.501和47.70(RI>1.5)。BBD具有逆转SGC7901/DDP细胞的多药耐药作用,0.25 mg/m L及0.5 mg/m L的BBD对DDP、DOX、5-FU的逆转指数(RF)分别为1.51、4.34、3.14和1.55、4.68、3.56(RF>1.5)。BBD增加SGC7901/DDP细胞内DOX和Rho123的蓄积,减少药物的外排,下调ABCB1、ABCC1、ABCG2的蛋白表达。BBD抑制SGC7901/DDP细胞的增殖,抑制细胞的集落形成和减少S期细胞比例,阻滞细胞于G0/G1期,下调Survivin、Cyclin D1、CDK4表达及上调p21的表达。BBD可诱导SGC7901/DDP细胞凋亡,上调cleaved-caspase-3/caspase-3、Bax/Bcl-2的蛋白表达比例。BBD能促进SGC7901/DDP细胞自噬,上调LC3Ⅱ/Ⅰ的比值、Beclin1表达及下调p62表达;同时,3-MA(自噬早期抑制剂)、CQ(自噬晚期抑制剂)也进一步证实BBD具有促进SGC7901/DDP细胞自噬的作用。BBD降低p-PI3K、p-AKT、p-m TOR蛋白的表达,抑制PI3K/AKT/m TOR通路活化;同时,PI3K激动剂(740Y-P)也进一步揭示BBD抑制了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活化。结论:BBD具有逆转胃癌耐药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和抑制胃癌耐药细胞药物外排、增殖、诱导凋亡、促进自噬的作用,BBD抑制胃癌多药耐药细胞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活化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孟令峰[2](2021)在《基于CASP4及BIRC5建立的自噬预后模型对肾癌总体生存率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肾癌自噬预后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目的自噬是指细胞内的物质包被进入囊泡,运输到溶酶体并与其融合,最终降解的过程。机体借此实现细胞自身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现阶段研究已证实自噬失调与多种疾病有关,然而其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法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的肾癌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数据进行筛选,并结合人类自噬数据库,识别出肾癌中的关键自噬相关差异基因,最终构建预后模型并建立列线图。同时辅以临床样本及病理切片的验证,探究其在肾癌患者中的可能作用及预后价值。方法1.于TCGA数据库中下载肾癌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及相应的临床信息,并在人类自噬数据库中下载自噬相关基因后取交集,即仅保留自噬相关基因的数据。2.以P<0.001,|log2(Fold Change)|>1作为标准筛选出肾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行富集分析。3.将TCGA数据库中下载的数据随机分为训练集及验证集,对训练集中的数据采用单因素、Lasso和多因素回归分析,使用最终得到的自噬相关差异基因构建预后模型。并应用Oncomine数据库探究所筛选出的基因在肾癌患者中mRNA的表达水平。4.应用构建的预后模型分别评估测试集及验证集中的患者,计算出各个样本的风险评分,并以风险评分的中位值分为高低风险组,绘制K-M生存曲线比较两组生存差异。5.回顾性收集2012年10月至2019年4月就诊于北京医院并接受肾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配对新鲜样本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以探究预后模型中的基因在临床肾癌患者中的真实表达水平(记为北京医院集)。此外,对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评分,以评分中位值将北京医院集中的肾癌患者分为高低表达组,绘制K-M曲线比较生存差异。6.以预后模型及其他临床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等)为自变量,以患者总体生存率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将所得到的所有独立预后因素联合构建列线图来预测肾癌患者3-和5-年总体生存率。结果1.依据上述条件分析结果显示,共有38个自噬相关差异基因,其中上调33个,下调5个。功能富集分析提示自噬可能在肾癌的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我们基于CASP4和BIRC5这两个基因构建出预后模型,同时在Oncomine数据库中检索发现肾癌肿瘤组织中CASP4与BIRC5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3.根据预后模型计算所得风险值的中位值将肾癌患者分为高危组与低危组,经分析可得高危组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危组(P<0.01)。随后我们使用验证集以及北京医院集的肾癌患者对预后模型和两个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了验证(均P<0.05),证明了该模型的良好预后效能。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预后模型是肾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此外考虑到临床分期对于肾癌患者的预后意义,最终我们以年龄、临床分期和预后模型共同构建列线图。结论1.自噬相关基因CASP4和BIRC5在肾癌患者中高表达,且与疾病进展及不良预后相关。2.CASP4和BIRC5可能是肾癌潜在的治疗靶点,但仍需进一步的实验证实。第二部分沉默CASP4以及BIRC5的表达对肾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究研究背景包括人胱天蛋白酶-4(caspase-4,CASP4)在内的胱天蛋白酶家族在先天性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包括促进携带致病菌的吞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阻止病原体在细胞内复制,以及促进促炎细胞因子的成熟和分泌等等。虽然既往研究提示CASP4在包括食管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某些癌症中表达失调,但CASP4在肾癌中的研究较少,现阶段未得到充分研究。Survivin(由BIRC5基因编码)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中的一种小蛋白。与成人分化组织相比,其在肿瘤中大量表达,并已被较多研究报道其过表达与许多不同类型的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据报道,这种凋亡抑制剂在促进癌细胞生存和抑制细胞死亡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故BIRC5的异常表达可以加速肿瘤进展,并与肿瘤耐药性的增加明显相关。现阶段研究证实Survivin/BIRC5在肾癌中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探究。目的近年来,自噬在肿瘤中的复杂作用得到研究学者们的重视及关注。有研究认为肾癌细胞中的自噬水平受到抑制,且降低的自噬水平与增高的肾癌分期、分级相关,即自噬水平影响肾癌的发生、发展。而我们既往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式提示CASP4及BIRC5可能通过影响肾癌自噬水平进而影响肾癌的发生发展,故本研究拟通过细胞实验的方式进一步明确CASP4及BIRC5的表达情况对肾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究CASP4及BIRC5是否通过调控肿瘤的自噬作用进而影响肾癌的发生发展。方法1.细胞培养后,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正常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系(HK-2)以及5个肾癌细胞系(A498、ACHN、SN12C、786-O、769-P)中的CASP4及BIRC5的表达情况;2.分别构建CASP4和BIRC5的RNA敲减质粒,包装慢病毒;3.根据本底表达结果分别挑选出2株表达量最高的肾癌细胞系,应用包装好的慢病毒转染所挑选出的细胞系,以构建敲除CASP4和BIRC5的稳定降表达细胞系;4.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western blot技术以及免疫荧光检测检测不同shRNA的敲减效率;5.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6.通过细胞划痕试验及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水平;7.通过CCK-8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水平;8.将构建好的CASP4和BIRC5的敲减细胞模型分别分组:(1)对照组,(2)敲减组,(3)敲减+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组;9.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每组细胞中CASP4、BIRC5及自噬相关蛋白LC3的表达情况;10.利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并使用TUNEL染色比较自噬抑制前后各组细胞存活的变化情况。结果1.qRT-PCR以及western blot在5个肾癌细胞系中验证CASP4及BIRC5的表达情况,以人类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结果显示在肾癌细胞系中CASP4及BIRC5的表达水平均存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以SN12C和786-O细胞最为显着。2.根据本底表达结果,本研究选择对SN12C和786-O细胞进行慢病毒感染,以构建敲除CASP4及BIRC5的稳定降表达细胞系。3.q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了不同shRNA的敲减效率,结果显示与其他组别相比,shBIRC5-3组、shCASP4-1组敲减效率最佳。故分别使用shBIRC5-3以及shCASP4-1构建敲减质粒,感染SN12C以及786-O细胞。4.本研究通过流式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水平,结果显示敲低BIRC5以及CASP4后,肾癌细胞的增殖水平显着降低,凋亡水平显着增高。5.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显示,敲低BIRC5以及CASP4后肾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显着降低。6.CCK-8实验结果显示,下调BIRC5以及CASP4后肾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显着降低。7.与对照组相比,敲减组LC3蛋白表达量增加,提示敲降CASP4以及BIRC5后细胞自噬能力增强。8.BIRC5以及CASP4分别分组后实验均回示,与敲减组相比,敲减+自噬抑制剂组LC3蛋白表达量降低,即自噬受到抑制;同时,敲减+自噬抑制剂组细胞活性较敲减组均显着升高。9.TUNEL染色显示敲减组细胞凋亡水平较高,并且可被自噬抑制剂逆转。结论1.在肾癌细胞系中CASP4和BIRC5的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肾细胞。2.敲除CASP4和BIRC5后可影响肾癌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行为,包括降低其增殖水平与迁移能力,以及增高其凋亡水平。3.表达CASP4和BIRC5的肾癌细胞系的自噬作用受到明显抑制,而敲除CASP4和BIRC5后可以解除自噬的受抑状态。在此基础上应用自噬抑制剂后,肾癌细胞又有转化为更具有攻击性的表型的趋势。4.CASP4以及BIRC5对肾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影响肾癌细胞的自噬水平实现的。第三部分胱天蛋白酶4(CASP4)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预后作用目的研究发现人胱天蛋白酶-4(caspase-4,CASP4)的失调与许多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结局有关,然而其在肾透明细胞癌(clear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探讨CASP4在ccRC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其与ccRCC患者临床预后、免疫浸润水平以及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1.在Oncomine数据库中预测目标基因CASP4在ccR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2.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下载肾透明细胞癌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及相应的临床信息,并探讨CASP4 mRNA在ccR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情况,之后采用Kaplan-Meier分析进一步评估CASP4表达量与ccRCC患者总体生存率之间的关系;3.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以及基因集变异分析探讨CASP4所富集的相关通路;4.使用R软件的ggplot2及circlize包探究在ccRCC中与CASP4共表达的基因,并将其可视化;5.最后本研究应用CIBERSORT计算方法分析了肿瘤浸润免疫亚群的比例,并进一步探究了 CASP4基因的甲基化情况,及其表达与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1.Oncomine及TCGA数据库中分析可得,ccRCC肿瘤组织中CASP4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01);2.CASP4的表达量与ccR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呈正相关,与ccRC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呈负相关(均P<0.001);相同结论也在外部数据集中得到验证(P<0.05);3.基因集富集分析及基因集变异分析显示,高CASP4表达组的基因主要富集于免疫相关反应;4.肿瘤浸润免疫亚群比例的CIBERSORT分析显示,T cells CD4 memory activated与CASP4表达呈正相关;5.另一方面,甲基化分析表明ccRCC组织中CASP4的异常上调可能是由于低甲基化所致;6.最后,本研究发现CASP4表达量的异常增高可能与肿瘤耐药性增加有关。结论1.CASP4在ccRCC中高表达,且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2.本研究将有助于揭示该基因在ccR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肿瘤微环境、甲基化以及耐药性方面;3.CASP4可能是ccRCC潜在的预后生物学标志物及治疗靶标。
顾军权[3](2021)在《抑制VEGF和Survivin基因的一链双靶siRNA干预骨肉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同时靶向VEGF和Survivin基因的一链双靶siRNA对骨肉瘤细胞株(MG-63和Saos-2)中VEGF和Survivin基因的抑制效应,和对细胞迁移,血管生成,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探讨一链双靶siRNA的作用机制,拓展了目前的核酸干扰技术,为一链多靶核酸干扰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将为多靶siRNA核酸干扰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1.合成两个单靶siRNA(siRNA-Survivin和siRNA-VEGF),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合成同时靶向VEGF和Survivin基因的一链双靶siRNA(siRNA-VEGF-&Survivin)。2.将靶向VEGF和Survivin两个单靶siRNA和同时靶向VEGF和Survivin一链双靶siRNA转染到骨肉瘤细胞(MG-63和Saos-2)中,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率。3.运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转染组细胞(MG-63和Saos-2)中VEGF和Survivin基因m RNA及蛋白的表达。4.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检测各转染组细胞(MG-63和Saos-2)中VEGF和Survivin蛋白的定位及表达,并检测其基因沉默效果。5.MTT法检测各转染组MG-63和Saos-2细胞的增殖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MG-63和Saos-2细胞凋亡水平。6.划痕试验测定各转染组MG-63和Saos-2的细胞迁移,血管形成试验检测各转染组MG-63和Saos-2细胞的血管形成。结果1..成功构建符合设计要求的靶向VEGF和Survivin的单靶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序列。2.各组siRNA均成功地转染到MG-63和Saos-2细胞中,转染率达到80%。3.Western Blot、QRT-PCR、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法分析显示:单靶siRNA组和一链双靶siRNA组中VEGF和Survivin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未转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链双靶siRNA组在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上与各单靶siRNA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双靶siRNA组具有较强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并阻抑肿瘤细胞迁移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效果均明显优于单靶siRNA组。结论1.沉默VEGF和Survivin基因的单靶siRNA-VEGF、siRNA-Survivin和一链双靶siRNA均能有效下调MG-63和Saos-2细胞中VEGF和Survivin基因的表达。2.体外实验证实,单靶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对骨肉瘤细胞(MG-63和Saos-2)的迁移和血管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体外实验证实,单靶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均能抑制骨肉瘤细胞(MG-63和Saos-2)增殖,促进细胞凋亡。4.一链双靶siRNA能显着抑制骨肉瘤细胞(MG-63和Saos-2)的增殖和血管形成,并阻抑骨肉瘤细胞(MG-63和Saos-2)迁移而促进其凋亡,效果均明显优于单靶siRNA组。5.VEGF和Survivin基因无相关性,一链双靶siRNA较单靶siRNA发挥了双倍的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的效果。
黄莉[4](2020)在《PEITC调控结肠癌凋亡的机制研究及安全性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第三位,死亡率位于第五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结肠癌的病因不明确,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早期基本无症状。手术是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方法,早期患者可以通过手术达到根治的效果,而中晚期患者通过手术很难根治,手术后容易转移或者复发。而针对不能进行手术的患者,以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存。异硫氰酸苯乙酯(PEITC)是十字花科植物的硫代葡萄糖苷降解产物,被报道可以降低肿瘤的发生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且对正常组织细胞无任何毒副作用。目前研究认为诱导细胞凋亡是PEITC可以抑制癌细胞增殖的重要机制,而理解PEITC诱导的细胞凋亡机制对于了解其作为临床上有用的化学预防或治疗剂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前期发现PEITC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并且对正常肠的上皮细胞无影响,但其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论文将深入研究PEITC诱导细胞凋亡的途径及其分子机制,并通过裸鼠成瘤模型验证PEITC对结肠癌肿瘤的抑制效果和作用机制,最后对PEITC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我们选用了 2种不同的结肠癌细胞系(HCT116和SW620)及正常肠上皮细胞(NCM460),用不同浓度的PEITC进行处理,通过MTT法、流式细胞仪、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发现20 μM PEITC的PEITC可以显着性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而对正常肠上皮细胞无影响。我们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发现PEITC促进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通过JC-1和DCFH-DA方法发现PEITC抑制线粒体内膜膜电势并促进ROS产生,提示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我们分离细胞质组分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Cyto-c和SMAC的表达,发现PEITC促进结肠癌细胞SMAC的表达,流式细胞仪结果进一步表明PEITC通过SMAC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通过anti-SMAC进行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实验发现PEITC作用后可促进SMAC与Survivin的相互作用,发挥诱导细胞凋亡作用。PEITC通过ERK和JNK蛋白的磷酸化促进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及增加细胞凋亡比例,表明PEITC通过ERK/JNK通路介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利用结肠癌裸鼠成瘤模型评价PEITC的抑癌效果及安全性,通过皮下接种法建立裸鼠成瘤模型,发现PEITC抑制结肠癌皮下移植肿瘤的生长,并促进裸鼠结肠癌皮下肿瘤中线粒体途径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SMAC蛋白表达,抑制Survivin蛋白表达,对裸鼠血常规三系细胞和肝肾功能均无影响。我们研究表明PEITC通过SMAC/Survivin信号通路调控线粒体途径诱导的结肠癌细胞凋亡。体内实验证明PEITC抑制裸鼠皮下移植肿瘤的生长,并通过SMAC/Survivin信号介导线粒体途径的凋亡,而不影响裸鼠肝肾功能、血常规三系细胞。本论文将为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新的方向。
曾琼瑶[5](2020)在《百里酚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抗结直肠癌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过去5-10年中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老龄化及环境污染等因素,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对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但在我国约20-25%的结直肠癌患者被诊断时即为IV期出现了转移,另有25%左右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转移,失去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机会,该类型的患者如果不给予任何治疗,其平均生存期仅为6-9个月。除外科手术外,药物治疗在结直肠癌的生长和转移抑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或者贝伐珠单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结直肠癌的进展,但由于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出现及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导致长期效果差,结直肠癌的术后复发率和死亡率仍较高。因此,寻找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百里酚(Thymol)是一种天然酚类化合物,在食品、医疗和化妆品领域被认为是安全无毒的。既往研究表明,百里酚在肝癌、胃癌、乳腺癌、肺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中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而且,百里酚对结直肠癌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潜在作用机制如何,目前研究甚少。方法:首先利用甲醇对百里香全株进行提取,然后经柱层析及半制备型HPLC纯化后获得活性成分百里酚。利用CCK-8检测百里酚对HCT116和Lovo细胞的增殖抑制及对FHC的细胞毒性作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百里酚对HCT116和Lovo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百里酚对HCT116和Lovo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百里酚对HCT116和Lovo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利用针对β-catenin的过表达质粒和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 RNA)将HCT116和Lovo细胞中的β-catenin基因分别进行过表达和沉默,进一步分析改变β-catenin的表达对百里酚CR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作用的影响。另外通过皮下注射和尾静脉注射HCT116细胞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和结直肠癌转移模型,分析百里酚对裸鼠移植瘤生长和结直肠癌血行播散转移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我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以及免疫组化的方法,从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检测百里酚对CRC细胞内、瘤体组织及肺转移组织中增殖、凋亡及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百里香中主要活性成分-百里酚对HCT116和Lovo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耐性。百里酚(0-120mg/ml)对正常结直肠粘膜FHC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较,百里酚各组中细胞克隆形成数明显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细胞周期实验结果显示,百里酚能够有效地将HCT116和Lovo细胞阻滞于G0/G1期。Hoechst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结果显示百里酚能够诱导CRC细胞的凋亡。Transwell小室迁移和侵袭实验结果显示百里酚能够降低HCT116和Lovo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且具有剂量依耐性。百里酚能够通过激活Bax/Bcl-2信号通路诱导CRC细胞凋亡。此外,百里酚能够通过抑制Wnt/β-catenin通路的激活,抑制CR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侵袭和转移;β-catenin的过表达能够部分阻遏百里酚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EMT抑制作用,反之,β-catenin的沉默能够增加百里酚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EMT抑制作用。另外,在体内百里酚能够剂量依耐性的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同时抑制结直肠癌HCT116细胞的肺转移,其机制可能与百里酚抑制Wnt/β-catenin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CR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EMT有关。结论:本研究以百里酚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证实了百里酚体内外对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百里酚能有效的将HCT116和Lovo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从而抑制增殖。百里酚能够通过下调CRC细胞内Bcl-2/Bax比值,诱导HCT116和Lovo细胞凋亡。百里酚能够降低HCT116和Lovo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阻碍EMT进程。在体内百里酚能够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及结直肠癌的肺转移。百里酚抑制CRC细胞的增殖、转移和EMT,其机制可能与百里酚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β-catenin介导了百里酚的抗结直肠癌作用。综上所述,百里酚能够显着抑制结直肠癌的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和EMT,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来实现的;百里酚有望能够作为单一药物或与其他抗癌药物联合用于CRC的治疗。
李花[6](2020)在《MR DWI联合生物标记预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疗效及毒副反应的探索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首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是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模式。目前,评价肺癌放化疗疗效的主要手段仍是CT等常规解剖影像学检查,存在着局限性,而功能影像检查越来越多用于临床,如功能磁共振、PET-CT等。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一种磁共振功能成像,其成像原理是水分子的布朗运动,能够反应组织的细胞密度、细胞膜的完整性及血管通透性等,较CT等常规解剖影像学检查可以更早的观察到肿瘤组织的改变。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实现了 DWI的量化分析,放化疗过程中肿瘤细胞密度、细胞膜的完整性及血管通透性改变,可引起DWI信号及ADC值改变,因此可通过ADC值预测肿瘤放化疗疗效及评估预后。肺癌患者对放化疗的反应,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考虑可能与机体的某些分子生物特征有关。在NSCLC研究中,已经有多项研究探索生物标记(Biomarker)来预测和评估预后、肿瘤对治疗反应以及毒性反应等,这些生物标记物主要包括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基因组学,肿瘤代谢产物,蛋白质组学及微小RNA等。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家族新成员,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具有阻止细胞凋亡以及调控细胞周期的功能,与肿瘤细胞增殖及转移密切相关。Survivin已被确认为可独立预测肿瘤患者的预后。放射性肺炎是肺癌放疗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同步放化疗患者更易发生,如果治疗中发生放射性肺炎,可能会影响放化疗的顺利进行。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通过磁共振DWI的ADC值来预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疗效,并联合Survivin进行疗效预测,以期寻找最佳联合预测模型。如果在放疗中能预测并规避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将对同步放化疗的顺利进行提供安全性保障。第一部分MR DWI预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探索研究目的探讨MR DWI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疗效预测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依据入排除标准入组81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给予同步放化疗治疗,入组患者均于治疗前1周行MRI检查,行MRI常规和DWI序列扫描,在同步放化疗中段(放疗剂量40Gy)时再次行MRI成像。结合MRI常规序列,先于DWI图像明确病变位置,然后在对应的ADC图上测量ADC值。结合放疗末CT疗效评价,分析ADC值对局部晚期NSCLC患者近期疗效的预测价值。然后对治疗后患者进行随访,进一步分析ADC值对生存的评估作用。注:ADCpre为治疗前平均ADC值,ADCmid为治疗中平均ADC值,AADC为治疗前中ADC值变化率。AADC=(ADCmid-ADCpre)/ADCpre x 100%。结果1.入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81例,最终72例患者资料可用于分析,依据CT疗效评价,放化疗敏感组(CR+PR)50例,不敏感组(SD+PD)22例,敏感组肿瘤消退率为(54.31±21.56)%,高于不敏感组(23.11±12.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放化疗敏感组治疗前ADCpre、治疗中ADCmid及治疗前后ADC变化率AADC分别为(1.33±0.22)×1 0-3mm2/s、(1.85±0.39)×1 0-3mm2/s、(40.01±32.33)%,不敏感组 ADCpre、ADCmid 及 AADC 分别为(1.52±0.26)×1 0-3mm2/s、(1.64±0.25)×10-3mm2/s、(9.63±1 6.8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消退率与ADCprc呈负相关、与AADC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ADCpre、ADCmid及AADC预测CCRT疗效均有意义,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32,0.6655及 0.7991。3.依据CT疗效评价(RECIST标准),放化疗敏感组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8.3±11.8)个月,高于不敏感组(6.8±4.9)个月;放化疗敏感组平均总生存时间为(22.5±12.6)个月,高于不敏感组(9.1±1.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ROC曲线得出ADC值临界值预测效能最佳,以ADC临界值作为阈值,将ADCpre、ADCmid及AADC分成两组进行生存比较。将ADCpre分成ADCpre≥1.41 ×10-3mm2/s组和ADCpre<1.41×10-3mm2/s组,两组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0.5±6.2)vs(18.4±10.7)个月,平均总生存时间为(13.6±7.5)vs(22.6±11.5)个月;将 ADCmid 分成 ADCmid ≥1.66× 10-3mm2/s 组和 ADCmid<1.66×10-3mm2/s 组,两组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8.8±10.9)vs(9.1±4.7)个月,平均总生存时间为(22.7±12.1)vs(12.6 ± 4.9)个月;将 ΔADC 分成 ΔADC>18.18%组和ΔADC<18.18%组,两组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9.6±9.6)vs(6.7±4.7)个月,平均总生存时间为(23.9±10.4)vs(9.4±5.9)个月;上述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C值可以早期预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疗效,以ADC临界值分组与按RECIST标准分组所得生存分析结果一致。因此MR DWI可以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进行疗效预测及预后评估。第二部分MRDWI联合Survivin预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探索研究目的探讨MR DWI联合Survivin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疗效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对72例可供分析的入组患者均于治疗前留取组织标本(经皮肺穿刺或支气管镜活检获得),分别于治疗前1周及放疗中段(40Gy)时采集外周静脉血2ml。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组织中的Survivin表达,Real-time PCR法检测外周血Survivin表达。结合放疗末CT疗效评价,分析组织中及外周血Survivin表达对局部晚期NSCLC患者近期疗效的预测价值,然后联合ADC值,进一步分析联合因子对患者近期疗效的预测价值。对治疗后患者进行随访,分析ADC值及Survivin多因素对预后的评估作用。注:Survivinpre为外周血治疗前平均Survivin水平,Survivinmid为外周血治疗中平均Survivin水平,ΔSurvivin为治疗前中Survivin 变化率。ASurvivin=(Survivinpre-Survivinmid)/Survivinpre x l00%。结果1.对入组的72例患者,采用半定量结果判定组织中Survivin表达,Survivin阳性表达患者共有31例,阳性表达率为43%。放化疗敏感组Survivin阳性表达率34%,不敏感组Survivin阳性表达率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放化疗敏感组与不敏感组外周血治疗前Survivinpre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组治疗中Survivinmid为(2.86±1.29),低于不敏感组(4.41±1.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组治疗前后Survivin变化率ΔSurvivin为(39.51±26.66),高于不敏感组(19.72±22.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消退率与Survivinmid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Survivinmid及ASurvivin预测CCRT疗效有意义,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14、0.6900。3.比较组织与外周血Survivin表达相关性。发现组织Survivin阳性表达组外周血Survivinpre水平高,但较阴性表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Survivin阴性表达组外周血Survivinmid降低及ΔSurvivin变化显着,与Survivin阳性表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比较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组与Survivin阴性表达组患者的ADCpre、ADCmid及ΔAD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将ADCpre、AADC及外周血Survivinmid联合因子预测CCRT疗效效能最佳,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76.00%、77.27%、76.39%,曲线下面积达0.8727。6.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组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及平均总生存时间低于Survivin阴性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周血Survivinmid及ASurvivin临界值分组,比较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及平均总生存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对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分期,以及 ADCpre、ADCmid、AADC、Survivinmid、ASurvivin 及组织 Survivin 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提示临床分期、AADC及肿瘤组织中Survivin表达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Survivin在局部晚期NSCLC组织中高表达。Survivin可以预测放化疗疗效,ADC值联合Survivin较单独应用可以更好的预测放化疗疗效。应用Cox回归对多因素进行预后分析,提示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治疗前后ADC值变化率以及组织中Survivin表达相关。第三部分MR DWI联合生物标记对放射性肺炎的预测价值目的探讨MR DWI联合生物标记对放射性肺炎的预测价值,为同步放化疗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估。方法对72例可供分析的入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1周及放疗中段(40Gy)时采集外周静脉血2ml,ELIS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依据放射性肺炎的分级标准对急性放射性肺炎进行分级。探索ADC值、Survivin及细胞因子对放射性肺炎的预测价值。ΔTGF-β1=(TGF-β1mid-TGF-β1pre)/TGF-β1pre x 100%,ΔIL-6=(IL-6m,d-IL-6pre)/IL-6pre x 100%。结果1.对72例患者随访至放疗结束后12周,共有30例(41.6%)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包括1级反应22例(30.5%),2级反应5例(6.9%),3级反应3例(2.7%),无患者发生4级反应。2.比较放射性肺炎组与无放射性肺炎组患者ADCpre、ADCmid及ΔADC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程度分成放射性肺炎轻型组(1级)及放射性肺炎重型组(2级及以上),两组患者ADCpre无差异(P>0.05)。放射性肺炎轻型组ADCmid为(1.67±0.35)×10-3mm2/s,低于重型组(1.95±0.30)×10-3mm2/s;轻型组ΔADC 为(21.70±29.58)%,低于重型组(51.61±20.79)%,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比较放射性肺炎组与无放射性肺炎组,以及放射性肺炎轻型组与放射性肺炎重型组之间的Survivin水平,均未发现Survivin表达对放射性肺炎有预测意义(P>0.05)。4.放射性肺炎组与无放射性肺炎组放疗前血清TGF-β1pre、IL-6pre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射性肺炎组TGF-β1mid、IL-6mid分别为(53.72±14.32)pg/ml、(26.25±10.16)pg/ml,无放射性肺炎组分别为(47.93±12.38)pg/ml、(20.77±7.04)pg/ml,放射性肺炎组水平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肺炎组ATGF-β1、AIL-6 分别为(52.59±17.14)%、(54.49±16.48)%,无放射性肺炎组分别为(27.34±9.68)%、(42.62±26.55)%,放射性肺炎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肺炎轻型组与放射性肺炎重型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患者TGF-β1pre、IL-6pre及AIL-6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射性肺炎轻型组 TGF-β1mid、IL-6mid及ATGF-β1 分别为(47.31±15.39)pg/ml、(21.29±7.61)pg/ml、(33.41±27.28)%,重型组分别为(64.17±11.84)pg/ml、(27.55±6.67)pg/ml、(63.94± 18.18)%,重型组水平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放射性肺炎分级前ROC曲线显示将TGF-β1mid、ATGF-β、lL-6mid及AIL-6因子联合后,预测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可达到0.8167。放射性肺炎分级后ROC曲线显示将 ADCmid、AADC、TGF-β1mid、ATGF-β1、IL-6mid 因子联合后,预测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可达到0.9091。6.以TGF-β1和IL-6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临界值分组,分析ADC值与细胞因子的关系,发现ADC值与细胞因子水平无相关(P>0.05)。结论DWI预测放射性肺炎在亚组分析比较中有意义,因入组病例数少,结果需要扩大病例数进一步证实。我们研究表明放疗中段TGF-β1及IL-6水平升高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相关,TGF-β1、IL-6及其治疗前后变化率可以作为预测放射性肺炎的指标,且联合预测效能最佳。
刘璇[7](2020)在《苯硼酸修饰的壳寡糖siRNA递送载体的构建及抗黑色素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色素瘤是皮肤癌中最致命的一种,预后差,死亡率高。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siRNA,siRNA)技术能够特异性下调致病基因的表达,同时不损伤细胞正常基因的表达,正在成为一种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方法。siRNA因分子量大、水溶性强及负电荷特性在体内系统循环、组织渗透、细胞吸收、内涵体逃逸方面存在障碍,如何将siRNA安全有效地递送进入靶细胞发挥RNA干扰效应是目前siRNA药物临床应用面临的最大挑战。本研究通过向生物相容性好的低分子量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COS)中引入苯硼酸(phenylboronicacid,PBA)官能团,设计了一种多功能的Wulff型苯硼酸衍生物作为siRNA递送载体。利用苯硼酸能够与含顺式二醇类化合物自发形成可逆的硼酸酯键这一特性,合成的苯硼酸修饰的壳寡糖聚合物(PBA-COS3000)能通过双重协同作用(静电络合和化学连接)固缩siRNA,又因硼酸酯键具有pH敏感性,当纳米粒到达酸性的肿瘤微环境时,pH值降低,硼酸酯键解离,纳米粒能实现肿瘤部位siRNA药物的快速释放。本研究成功合成了苯硼酸修饰的壳寡糖聚合物载体,并通过1H-NMR和FTIR图谱确认并验证聚合物的结构,测定苯硼酸取代度。合成了高、中、低三种苯硼酸取代的壳寡糖衍生物,通过内源性Luciferase报告基因模型优选出转染效率较高的20%苯硼酸取代度的壳寡糖聚合物(PBA20%-COS3000)。CCK-8法考察了聚合物载体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在5~500 μg/mL范围内生物相容性好。随后,通过自组装法制备了载siRNA的纳米粒,考察了纳米粒粒径及zeta电位,结果显示,选择PBA20%-COS300,在质量比为90时,制备的纳米粒为球形,纳米粒的粒径为98.45±1.15 nm(polydispersity,PDI=0.148±0.01),zeta 电位为+26.2±1.76mV。纳米粒的稳定性良好。考察了 siRNA与PBA之间硼酸酯键的pH敏感性,结果发现,随着pH的降低,部分硼酸酯键解离,使得纳米粒结构松散,粒径和PDI逐渐变大,zeta电位逐渐升高。利用内源性Luciferase报告基因模型考察了转染介质、转染时间、siRNA转染剂量对纳米粒基因沉默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血清培养基、转染4 h、100 nM剂量为合适的转染条件。随后,利用Cy5荧光标记的siRNA,考察体外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对COS3000/siRNA复合物及PBA20%-COS3000/siRNA纳米粒的摄取效率,以脂质体2000作为阳性对照。制备载靶向Survivin基因的siRNA纳米粒,考察纳米粒抗细胞增殖能力、诱导凋亡能力。结果发现,相比利用COS3000单独递送siRNA,PBA20%-COS3000制备的纳米粒展现出显着提高的细胞摄取效率、抗细胞增殖抑制能力、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且与阳性对照组脂质体2000制备的脂质纳米粒无明显区别。接着,体内构建了小鼠B16F10皮下黑色素瘤模型,考察了 PBA20%-COS3000/siRNA纳米粒体内抗黑色素瘤生长及转移能力,并通过TUNEL染色法、H&E染色法分别考察了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和肝组织、肺组织的肿瘤转移情况,同时考察了纳米制剂的体内安全性。结果显示,PBA20%-COS3000/siRNA纳米粒体内安全性良好,不仅抑制了小鼠黑色素瘤的肿瘤生长,还抑制了小鼠黑色素瘤的肺转移,TUNEL染色法显示,纳米粒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是通过靶向Survivin的siRNA诱导了肿瘤细胞凋亡实现的。本课题对低分子量壳寡糖作为siRNA递送载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计多功能载体可以解决低分子量壳寡糖对siRNA递送效率不高的问题,也为药剂学领域壳寡糖多功能递送系统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唐岱[8](2020)在《Aurora-B和Surviv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检测染色体乘客复合体(Chromosomal passenger complex,CPC)中的Aurora-B激酶和Survivin蛋白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探究下调Aurora-B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迁移的影响,及其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应用前景,为结直肠癌的诊断、病情发展及预后起到积极的提示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2015年8月至2018月10月确诊为结直肠癌,经手术切除标本存档蜡块75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urora-B和Surviv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取正常结直肠组织组作为对照,分析并统计这些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选取共95例样本,75例为结直肠癌患者,20例正常组织样本为对照组。所有标本均为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um厚连续切片,免疫组化化学染色。根据初步实验结果,结合细胞培养技术及方法,运用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划痕实验进而来检测Aurora-B下调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以进一步明确Aurora-B和Survivin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1、Aurora-B和Surviv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粘膜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urora-B和Surviv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3、下调Aurora-B的表达后,可显着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4、下调Aurora-B的表达后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下降,划痕实验证明肿瘤细胞转染组的愈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1、Aurora-B和Survivin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能成为评估患者肿瘤预后的参考指标;2、在结直肠癌中下调Aurora-B与癌细胞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成为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中有用的诊断标记和治疗靶点。
郭红军[9](2020)在《经典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宫颈癌顺铂耐药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女性健康和生命安全。化疗是宫颈癌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其效果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十分关键。铂类是宫颈癌治疗的一线化疗药物,尤其是顺铂在宫颈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然而由于肿瘤异质性、个体差异等因素,化疗效果具有不确定性,肿瘤耐药是导致宫颈癌化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关于宫颈癌耐药的详细机制尚未完全察明,探索耐药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耐药性的方法是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和难点。Wnt/β-catenin是最经典的信号通路之一,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多项研究发现在卵巢癌、肾癌、前列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人类肿瘤中均存在Wnt通路过度激活,认为Wnt/β-catenin途径可能是众多肿瘤发生的共同通路。化疗耐药是宫颈癌患者治疗失败和预后不良的最主要原因,查明宫颈癌的化疗耐药机制,加深对宫颈癌耐药过程中复杂信号通路网络调控的认识,能为宫颈癌耐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研究欲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宫颈癌顺铂耐药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对于寻找宫颈癌耐药相关的潜在分子靶点,寻找解决耐药性的方法具有重要价值,未来可能给宫颈癌的临床治疗带来重大突破和进展。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以原发性宫颈癌患者组织和复发性顺铂耐药宫颈癌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RNA-seq测序分析两组中的基因表达差异,通过免疫组化、qPCR以及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做进一步的验证,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与病人预后的关系。第二部分:采用大剂量冲击诱导法,用终浓度为10 μ g/ml的顺铂溶液诱导人宫颈癌SiHa、HeLa、C33A和CaSki细胞系,建立相应的宫颈癌顺铂耐药细胞模型,比较宫颈癌细胞和耐药细胞在形态、耐药性及其他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差异。第三部分:用β-catenin真核表达载体和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XAV939单独或联合处理宫颈癌顺铂耐药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处理后宫颈癌顺铂耐药细胞中β-catenin及Wnt/β-catenin通路上Survivin、c-myc、cyclin D1、MMP-2、Frizzled mRNA和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顺铂诱导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第四部分:用皮下注射法诱导建立宫颈癌顺铂SiHa耐药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顺铂组、β-catenin+顺铂组和XAV939+顺铂组,给予相应干预后,观察裸鼠一般情况和移植瘤生长情况,测量瘤体积,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21天后处死动物,取肿瘤组织,Tunel检测移植瘤凋亡,免疫组化检测核蛋白K i-67表达,Western Blot检测Wnt/β-catenin通路上Survivin、c-myc、cyclin D1、MMP-2、Frizzled 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第一部分:RNA-seq分析发现在3例复发性顺铂耐药患者宫颈癌组织中存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应用免疫组化、qPCR和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进一步验证发现,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β-catenin在原发性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增高,而在复发性顺铂耐药的宫颈癌组织中β-catenin的表达较上述2组异常增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还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游靶蛋白Survivin在复发性顺铂耐药的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上调(P<0.05)。通过分析TCGA数据库分析宫颈癌组织中β-catenin和Survivin表达与病人生存曲线的关系,结果发现宫颈癌组织中β-catenin和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β-catenin和Survivin的表达越高,病人生存时间越短。第二部分:1.经诱导建立的宫颈癌SiHa/DDP、HeLa/DDP、C33A/DDP和CaSki/DDP细胞系的RI分别为12.34,7.92,7.13和17.65,表现出对顺铂中到重度耐药。2.SiHa/DDP、HeLa/DDP、C33A/DDP 和 CaSki/DDP 细胞和各自亲本细胞在顺铂诱导下的凋亡率分别为(3.3±0.64)%vs.(36.9±2.56)%,(8.56±1.27)%s.(47.55±3.78)%,(22.71±4.19)%vs.(47.44±6.97)%和(12.38±3.56)%vs.(58.44±5.63)%,耐药细胞凋亡率均显着低于其相应的亲本细胞(P<0.01)。3.SiHa、HeLa、C33A和CaSki细胞系中β-catenin 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细胞(Ect1/E6E7)显着升高(P<0.05),SiHa、HeLa、C33A和CaSki顺铂耐药细胞系中β-catenin 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其亲本细胞进一步升高(P<0.05)。第三部分:1.在SiHa、HeLa、C33A和CaSki顺铂耐药细胞中过表达β-catenin,其下游信号因子 Survivin、c-myc、cyclin D1、MMP-2、Frizzled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着升高(P均<0.05),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XAV939处理后,4 种耐药细胞系中 Survivin、c-myc、cyclin D1、MMP-2、Frizzled 的 mRNA和蛋白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2.细胞增殖和凋亡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4种宫颈癌顺铂耐药细胞中β-catenin组细胞增殖能力最强,凋亡不明显,而β-catenin+XAV939组,增殖减弱,凋亡明显,XAV939明显抑制了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第四部分:1.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宫颈癌顺铂耐药SiHa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与对照组相比,顺铂组和XAV939+顺铂组裸鼠移植瘤体积较对照组和β-catenin+顺铂组明显下降,XAV939+顺铂组移植瘤体积较顺铂组明显下降;对照组和β-catenin+顺铂组无明显差异,移植瘤体积整体变化从大到小依次为对照组/β-catenin+顺铂组>顺铂组>XAV939+顺铂组。2.顺铂组、β-catenin+顺铂组、XAV939+顺铂组和对照组的凋亡指数分别为(16.26±1.34)%,(7.96±0.53)%、(27.33±1.78)%和(6.54±0.32)%。XAV939+顺铂组凋亡指数高于顺铂组(P<0.05),且两者均高于对照组(P<0.05);β-catenin+顺铂组凋亡指数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顺铂组移植瘤中Ki-67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为(0.038+0.0120),较对照组降低(P<0.05),XAV939+顺铂组Ki-67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为(0.024±0.008),较对照组和顺铂组降低(P均<0.05)。4.对照组和 β-catenin+顺铂组中 Survivin、c-myc、cyclin D1、MMP-2、Frizzled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β-catenin+顺铂组β-catenin、Survivin、c-myc和MMP-2的蛋白水平较顺铂组显着升高(P<0.05);XAV939+顺铂组β-catenin、Survivin、c-myc蛋白水平较顺铂组则显着降低(P<0.05)。研究结论1.在复发性顺铂耐药的宫颈癌组织中存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而该通路在正常宫颈组织和原发性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则比较弱,提示Wnt/β-catenin与宫颈癌顺铂耐药有密切关系。临床大数据研究显示Wnt/β-catenin激活与生存期存在负相关。2.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宫颈癌顺铂耐药细胞中异常活化,且其通路上关键因子Survivin、c-myc、cyclin D1、MMP-2、Frizzled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上调。3.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过度激活能提高宫颈癌顺铂耐药性,增强细胞的增殖活力,降低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的生长;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后能降低宫颈癌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4.动物实验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降低宫颈癌耐药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能提高宫颈癌对顺铂的敏感性,促进顺铂的抗癌效果,Wnt/β-catenin抑制剂和顺铂两者联用能促进顺铂的抗癌效果。
王明娟[10](2020)在《基于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技术筛选Survivin抑制剂及其抗胃癌活性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Survivin是肿瘤特异性凋亡抑制蛋白,在肿瘤形成和维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抗癌靶点。然而,近年来开发的Survivin的抑制剂数量有限,这些抑制剂大多通过与其他生物分子相互作用而不是直接与survivin蛋白相互作用来降低Survivin水平。尽管存在这些挑战,开发更有效的、选择性好的Survivin抑制剂对于更好的抑制Survivin抗凋亡的功能和开发潜在的更有效的抗癌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针对Survivin蛋白,利用计算机高通量筛选和分子对接等方法,从百灵威天然及半天然多样性小分子数据库中筛选出高亲和力结合Survivin的小分子抑制剂,通过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对其抗胃癌效果进行验证,为开发新的以Survivin为靶点的抗胃癌药物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虚拟筛选:以Survivin蛋白为靶点,在PDB数据库中确定Survivin蛋白的三维结构,利用薛定谔对接方法,预测Survivin蛋白结合位点并进行分子对接,筛选出对接打分较高(即高亲和力)的小分子化合物。2.小分子化合物与Survivin蛋白实际结合能力验证:将Survivin蛋白固定在CM5芯片表面,采用Biacore X100蛋白互作系统进行SPR检测,观察小分子化合物与Survivin蛋白的实际结合能力。3.体外实验: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胃癌细胞株SGC 7901和MKN45细胞及人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GES 1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筛选出的2个小分子抑制剂对上述三种细胞株增殖情况的影响;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细胞Survivin、Bax、Bcl-2、Caspase-3、Caspase-9、Cyclin B1、CDK1 蛋白表达情况。4.体内实验:建立人胃癌细胞SGC-7901 BABL/c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溶媒对照组和药物干预组;每日观察小分子抑制剂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计算抑瘤率;利用HE染色观察各组移植瘤及裸鼠全部脏器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各组瘤组织中Survivin、Bax、Bcl-2、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以 Survivin(PDB ID 4A0I)为靶标,使用Virtual Screening Workflow 工具,从百灵威天然及半天然多样性小分子数据库(http://jkchemical.com/)进行虚拟筛选,通过3轮筛选,共筛选出50个对接打分较高的小分子化合物。再次诱导契合对接,从中选出两个小分子化合物:STOCK1N-52340十一烷基灵菌红素(Undecylprodigiosin,UP)和 N17-X9570-357 马钱子碱(Brucine,BRU)。2.SPR技术验证上述两个小分子与Survivin蛋白的实际结合能力,结果表明小分子抑制剂UP和BRU与Survivin蛋白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与计算机模拟结果一致。3.免疫荧光法检测出胃癌SGC7901和MKN45细胞均明显表达Survivin蛋白,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中Survivin蛋白无明显表达。4.利用MTT实验检测上述筛选出的2个小分子化合物UP和BRU对SGC 7901细胞和MKN 45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小分子抑制剂UP和BRU能够抑制SGC 7901细胞和MKN45细胞生长,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5)。UP和BRU对GES 1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5.TUNEL实验结果表明:UP和BRU作用SGC7901细胞和MKN45细胞48 h后,凋亡细胞数量显着增多,表明UP和BRU均可促进SGC 7901细胞和MKN45细胞的凋亡(P<0.01),对GES 1细胞则无明显作用。6.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表明:小分子化合物UP和BRU作用SGC 7901细胞和MKN 45细胞48 h后,均可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对GES 1细胞则无明显作用。7.划痕实验结果表明:UP和BRU均可以抑制SGC 7901细胞和MKN 45细胞的迁移能力,对GES1细胞则无明显作用;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表明:UP和BRU均可以抑制SGC 7901细胞和MKN 45细胞的侵袭能力,对GES 1细胞则无明显作用。8.对 SGC 7901 细胞和 MKN45 细胞中 Survivin、Bax、Bcl-2、Caspase-3、Caspase-9、Cyclin B1、CDK1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Western blot结果证实上述两种细胞中Survivin、Bcl-2、CDK1和cyclin B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Caspase-3、Caspase-9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1)。9.胃癌SGC 7901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经腹腔注射UP和BRU进行治疗,每日观察移植瘤生长情况,结果表明:UP和BRU干预对裸鼠肿瘤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28.09%和18.47%(P<(0.01)。10.裸鼠移植瘤组织和主要脏器病理学解剖及HE染色观察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和溶媒组比较,UP和BRU治疗组裸鼠移植瘤生长较慢,UP组和BRU组移植瘤裸鼠心、肝、脾、肺、肾等主要脏器组织形态无明显病理学改变。1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 Survivin、Bax、Bcl-2、Caspase-3、Caspase-9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UP组和BRU组的 Survivin 和 Bcl-2 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而 Caspase-3、Caspase-9 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1)。[结论]1.计算机高通量筛选和分子模拟对接虚拟筛选出两个具有潜在的生物活性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STOCK1N-52340(UP)和 N17-X9570-357(BRU)。UP和BRU与Survivin蛋白的实际结合能力与计算机模拟的结果相一致。2.UP和BRU对两种人胃癌细胞株均具有显着的增殖抑制作用,这与计算机模拟预测的结果相一致。UP和BRU能显着抑制裸鼠人胃癌细胞异种移植瘤的生长,并且模型裸鼠各脏器形态无明显病理改变。3.经体外、体内实验验证。UP和BRU具有抗胃癌活性,其可能的机制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有关。UP和BRU具有高选择性和高亲和力等优点,具备可开发潜力和价值。
二、survivin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urvivin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研究八宝丹逆转胃癌多药耐药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 细胞 |
1.1 细胞株 |
2 药物、试剂、耗材及仪器 |
2.1 药物 |
2.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2.3 主要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使用试剂的配制 |
3.2 细胞实验 |
4 统计学处理与数据分析 |
实验结果 |
1 胃癌耐药细胞多药耐药性验证,BBD对胃癌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 |
1.1 胃癌耐药细胞MDR性验证 |
1.2 BBD对胃癌SGC7901/DDP耐药细胞及其亲本细胞活力的影响 |
1.3 BBD对胃癌SGC7901/DDP细胞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
2 BBD对 SGC7901/DDP细胞药物外排的影响 |
2.1 BBD对 SGC7901/DDP细胞内多柔比星(DOX)蓄积的影响 |
2.2 BBD对 SGC7901/DDP细胞内罗丹明(Rho123)蓄积的影响 |
2.3 BBD对 SGC7901/DDP细胞药物外排相关蛋白的影响 |
3 BBD对胃癌耐药细胞的增殖的影响 |
3.1 BBD对胃癌耐药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
3.2 BBD对胃癌耐药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
3.3 BBD对胃癌耐药细胞中的Survivin、Cyclin D1、CDK4、p21 表达的影响 |
4 BBD对胃癌耐药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 |
4.1 DAPI染色观察BBD对胃癌耐药细胞凋亡的影响 |
4.2 Annexin V/PI染色检测BBD对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凋亡的影响 |
4.3 BBD对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
5 BBD对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自噬的影响 |
5.1 Cyto-ID染色观察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自噬的影响 |
5.2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BBD对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自噬的影响 |
5.3 BBD对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的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
6 BBD对 SGC7901/DDP细胞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药逆转胃癌多药耐药的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基于CASP4及BIRC5建立的自噬预后模型对肾癌总体生存率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肾癌自噬预后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沉默CASP4以及BIRC5的表达对肾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胱天蛋白酶4(CASP4)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预后作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自噬及其相关基因(C457W、在肾癌等肿瘤中的作用及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
第一作者在投论文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抑制VEGF和Survivin基因的一链双靶siRNA干预骨肉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实验试剂配制 |
2.1.3 细胞计数 |
2.1.4 细胞株和siRNA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实验流程与方法 |
2.3.1 构建单靶和一链双靶siRNA |
2.3.2 MG-63和Saos-2 细胞的培养 |
2.3.3 MG-63和Saos-2 细胞的转染 |
2.3.4 QRT-PCR检测细胞mRNA表达 |
2.3.5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蛋白表达 |
2.3.6 MTT法检测各转染组细胞的增殖水平 |
2.3.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2.3.8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
2.3.9 血管形成试验 |
2.3.10 细胞免疫组化染色 |
2.3.11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共焦距显微镜观察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骨肉瘤MG-63和Saos-2 细胞的培养 |
3.2 VEGF siRNA,Survivin 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对 MG-63和Saos-2 细胞VEGF和Survivin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VEGF siRNA,Survivin 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对 MG-63和Saos-2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3.4 VEGF siRNA,Survivin 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对 MG-63和Saos-2 细胞迁移的影响 |
3.5 VEGF siRNA,Survivin 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对 MG-63和Saos-2 细胞血管形成的影响 |
3.6 细胞免疫组化和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骨肉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表 |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项目 |
致谢 |
(4)PEITC调控结肠癌凋亡的机制研究及安全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结直肠癌 |
1.2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
1.3 细胞凋亡通路及其调控机制 |
1.4 异硫氰酸苯乙酯(PEITC)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1.5 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EITC对结肠癌发展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2.2.2 细胞株 |
2.2.3 主要实验试剂 |
2.3 主要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培养及传代 |
2.3.2 MTT检测细胞增殖 |
2.3.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2.3.4 克隆形成实验 |
2.3.5 细胞划痕实验 |
2.3.6 Transwell侵袭实验 |
2.3.7 统计学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PEITC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 |
2.4.2 PEITC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 |
2.4.3 PEITC抑制结肠癌细胞集落形成 |
2.4.4 PEITC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 |
2.4.5 PEITC抑制结肠癌细胞的侵袭 |
2.5 讨论 |
2.6 结论 |
第三章 PEITC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主要实验仪器 |
3.2.2 主要实验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 |
3.3.2 q-PCR |
3.3.3 Western blot |
3.3.4 OPA1多聚物和可溶性OPA1检测 |
3.3.5 用JC-1染色检测线粒体内膜膜电位 |
3.3.6 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 |
3.3.7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PEITC促进结肠癌细胞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活化 |
3.4.2 PEITC抑制结肠癌细胞的OPA1多聚物的形成,增加可溶性OPA1表达 |
3.4.3 PEITC下调结肠癌细胞的线粒体内膜膜电势 |
3.4.4 PEITC上调结肠癌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 |
3.4.5 PEITC促进结肠癌细胞的BAX/BCL-2比值 |
3.4.6 PEITC促进结肠癌细胞H2A.X磷酸化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PEITC通过SMAC/Survivin信号通路调控结肠癌细胞凋亡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主要实验仪器 |
4.2.2 主要实验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培养 |
4.3.2 SiRNA处理细胞 |
4.3.3 细胞质组分分离 |
4.3.4 Western blot |
4.3.5 流式检测细胞凋亡 |
4.3.6 免疫共沉淀 |
4.3.7 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PEITC促进结肠癌细胞SMAC和Cyto-c的表达 |
4.4.2 PEITC通过SMAC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 |
4.4.3 PEITC诱导结肠癌细胞SMAC与Survivin结合 |
4.4.4 PEITC促进结肠癌细胞ERK和JNK蛋白的磷酸化 |
4.4.5 PEITC通过ERK和JNK通路促进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
4.4.6 PEITC通过ERK和JNK通路促进细胞凋亡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利用结肠癌裸鼠成瘤模型评价PEITC的抑癌效果及安全性 |
5.1 引言 |
5.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5.2.1 主要实验仪器 |
5.2.2 主要实验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培养 |
5.3.2 SPF级动物饲养 |
5.3.3 裸鼠皮下成瘤模型的建立 |
5.3.4 实时定量PCR检测mRNA表达 |
5.3.5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5.3.6 统计分析 |
5.4 结果 |
5.4.1 PEITC抑制结肠癌肿瘤的生长 |
5.4.2 PEITC促进结裸鼠结肠癌肿瘤中线粒体途径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SMAC,抑制Survivin蛋白表达 |
5.4.3 PEITC对裸鼠血常规三系细胞数量无影响 |
5.4.4 PEITC对裸鼠肝肾功能无影响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和结论 |
6.1 讨论 |
6.2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异硫氰酸苯乙酯抗肿瘤凋亡机制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致谢 |
(5)百里酚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抗结直肠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
2 百里酚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2.1 百里酚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2.2 百里酚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2.3 百里酚影响细胞周期进展 |
2.4 百里酚在肿瘤转移中的抑制作用 |
2.5 百里酚增加肿瘤组织放疗敏感性 |
3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生物学功能 |
3.1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结直肠癌 |
3.2 Wnt/β-catenin与 NF-κB信号通路 |
3.3 Wnt/β-catenin与 PI3K/Akt/m TOR信号通路 |
3.4 Wnt/β-catenin通路调节EMT |
4 总结 |
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百里酚提取及体外对人结直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细胞和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耗材 |
2.1.3 植物样品 |
2.1.4 常用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百里酚提取 |
2.2.2 细胞复苏、培养、冻存 |
2.2.3 药物配制 |
2.2.4 CCK-8 法检测百里酚对HCT116、Lovo细胞增殖和FHC细胞活力的影响 |
2.2.5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
2.2.6 百里酚对HCT116和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 |
2.2.7 百里酚对结直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周期的干预作用 |
2.2.8 qRT-PCR检测百里酚处理后人结直肠癌HCT116、Lovo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 m RNA表达的变化 |
2.2.9 Western blot检测百里酚处理对人结直肠癌HCT116、Lovo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表 |
2.2.10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百里酚结构鉴定 |
3.2 百里酚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1 百里酚对HCT116、Lovo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3.2.2 百里酚对FHC的细胞毒性作用 |
3.3 百里酚对HCT116和Lovo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
3.4 Hoechst33258 检测百里酚对HCT116和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 |
3.5 百里酚对结直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 |
3.5.1 百里酚对HCT116细胞凋亡的影响 |
3.5.2 百里酚对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 |
3.6 百里酚对结直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周期的影响 |
3.6.1 百里酚对HCT116细胞周期的影响 |
3.6.2 百里酚对Lovo细胞周期的影响 |
3.7 百里酚对结直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中凋亡相关分子m RNA表达的影响 |
3.8 百里酚对结直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百里酚体外抑制人结直肠癌HCT116、Lovo细胞转移作用及机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细胞和主要试剂 |
2.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
2.1.3 相关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的冻存、复苏、传代方法 |
2.2.2 不同浓度的百里酚对人结直肠癌HCT116、Lovo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2.2.3 不同浓度的百里酚对人结直肠癌HCT116、Lovo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2.2.4 Western blot检测百里酚对人结直肠癌HCT116、Lovo细胞中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snail蛋白表达的变化 |
2.2.5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百里酚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
3.1.1 百里酚对HCT116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3.1.2 百里酚对Lovo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3.1.3 百里酚对HCT116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3.1.4 百里酚对Lovo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3.2 百里酚对人结直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中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1 百里酚对人结直肠癌HCT116 细胞中EMT的影响 |
3.2.2 百里酚对人结直肠癌Lovo细胞中EMT关键蛋白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百里酚通过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内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EMT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细胞和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与耗材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3.2 质粒转化 |
2.3.3 菌种的活化 |
2.3.4 扩大培养 |
2.3.5 质粒的抽提 |
2.3.6 质粒转染和转染后细胞功能试验 |
2.3.7 RNA干扰 |
2.3.8 CCK-8法检测β-catenin在百里酚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
2.3.9 Transwell检测β-catenin在百里酚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抑制中的作用 |
2.3.10 Western blot |
2.3.11 qRT-PCR |
2.3.12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百里酚对结直肠癌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 |
3.1.1 百里酚处理后结直肠癌细胞中β-catenin、C-Myc、cyclin D1、survivin基因m RNA表达的变化 |
3.1.2 百里酚对结直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中β-catenin、c-myc、cyclin D1、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 转染结直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中β-catenin的蛋白表达 |
3.2.1 β-catenin-siRNA对HCT116及Lovo中β-catenin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2 pc DNA3.1-β-catenin过表达质粒转染对HCT116及Lovo中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β-catenin在百里酚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中的作用 |
3.3.1 β-catenin过表达降低百里酚对结直肠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3.3.2 沉默β-catenin能够增加百里酚对结直肠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
3.4 β-catenin在百里酚抑制结直肠癌细胞转移中的作用 |
3.4.1 β-catenin过表达减弱百里酚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 |
3.4.2 沉默β-catenin能够增加百里酚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 |
3.5 百里酚通过抑制β-catenin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转移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百里酚对人结直肠癌细胞裸鼠体内成瘤及转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和药物 |
2.2 实验主要试剂 |
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4 主要仪器与耗材 |
3 实验方法 |
3.1 细胞培养 |
3.2 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分组及给药方法 |
3.3 建立裸鼠尾静脉转移模型 |
3.4 动物组织石蜡切片及HE染色 |
3.5 qRT-PCR方法检测瘤体组织中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Snail、β-catenin、c-myc、cyclin D1、survivin、Bcl-2及Bax基因mRNA的表达 |
3.6 Western blot检测瘤体组织中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Snail、β-catenin、c-myc、cyclin D1、survivin、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情况 |
3.7 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不同处理组裸鼠移植瘤中ki-67的表达情况 |
3.8 结肠癌细胞HCT116 裸鼠移植瘤TUNEL凋亡检测 |
3.9 qRT-PCR方法检测转移肺组织中E-cadherin、Vimentin、Snail及β-catenin m RNA的表达 |
3.10 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转移肺组织中β-catenin、Vimentin及E-cadherin的表达情况 |
3.11 统计学分析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百里酚抑制裸鼠HCT116移植瘤的生长 |
4.2 百里酚对结肠癌细胞HCT116裸鼠移植瘤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
4.3 百里酚对结肠癌HCT116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中Ki-67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TUNEL染色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 |
4.5 百里酚对裸鼠移植瘤组织中增殖、转移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6 裸鼠体内血行播散脏器转移观察 |
4.7 百里酚对HCT116 细胞肺转移瘤组织中E-cadherin、Vimentin、Snail、β-catenin m RNA表达的影响 |
4.8 百里酚对肺转移瘤组织中上皮性标记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 |
4.9 百里酚对肺转移瘤组织中间质性标记Vimentin蛋白表达的影响 |
4.10 百里酚对肺转移瘤组织中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国际会议论文摘要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6)MR DWI联合生物标记预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疗效及毒副反应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MR DWI预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探索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R DWI联合Survivin预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探索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MR DWI联合生物标记对放射性肺炎的预测价值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MRDWI在肺癌中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傅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苯硼酸修饰的壳寡糖siRNA递送载体的构建及抗黑色素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黑色素瘤概况及治疗现状 |
2. 小干扰RNA在黑色素瘤中的应用 |
2.1 小干扰RNA的应用及面临的递送挑战 |
2.2 靶向Survivin基因的siRNA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应用 |
2.3 靶向PD-L1基因的siRNA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应用 |
3. siRNA递送方法及壳寡糖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 |
3.1 siRNA递送方法 |
3.2 壳寡糖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 |
3.2.1 聚合物纳米粒 |
3.2.2 纳米胶束 |
3.2.3 脂质体 |
3.2.4 磁性纳米粒 |
3.2.5 微囊 |
4. 苯硼酸的特性及应用 |
4.1 苯硼酸的性质 |
4.2 苯硼酸在刺激响应型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 |
5. 本论文的课题设计及主要研究内容 |
5.1 课题设计 |
5.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BA-COS_(3000)载体材料的合成、鉴定及评价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细胞 |
2. 实验方法 |
2.1 PBA-COS_(3000)的合成及表征 |
2.2 PBA-COS_(3000)的体外细胞毒性评价 |
2.3 不同苯硼酸取代度PBA-COS_(3000)沉默内源性Luciferase基因研究 |
2.4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PBA-COS_(3000)的合成及结构确认 |
3.2 PBA-COS_(3000)的细胞毒性研究 |
3.3 不同苯硼酸取代度PBA-COS_(3000)沉默内源性Luciferase基因研究 |
4. 小节与讨论 |
第三章 纳米粒的制备、理化性质及沉默内源性Luciferase基因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细胞 |
2. 实验方法 |
2.1 PBA-COS_(3000)/siRNA纳米粒的制备 |
2.2 粒径和电位考察 |
2.3 纳米粒稳定性研究 |
2.4 琼脂糖凝胶电泳考察PBA_(20%)-COS_(3000)对siRNA固缩能力 |
2.5 TEM电镜观察纳米粒形态 |
2.6 不同pH下纳米粒的粒径和电位考察 |
2.7 纳米粒体外沉默内源性Luciferase基因研究 |
2.7.1 转染介质沉默内源性Luciferase基因研究 |
2.7.2 不同siRNA剂量沉默内源性Luciferase基因研究 |
2.7.3 不同转染时间沉默内源性Luciferase基因研究 |
2.7.4 不同纳米粒沉默内源性Luciferase基因研究 |
2.8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不同质量比对纳米粒粒径和电位的影响 |
3.2 不同质量比对siRNA固缩能力的影响 |
3.3 纳米粒的粒径及电位 |
3.4 纳米粒的稳定性研究 |
3.5 TEM电镜观察纳米粒形态 |
3.6 不同pH下纳米粒的粒径和电位变化 |
3.7 纳米粒体外沉默内源性Luciferase基因研究 |
3.7.1 不同介质对沉默内源性Luciferase基因的影响 |
3.7.2 不同siRNA剂量对沉默内源性Luciferase基因的影响 |
3.7.3 不同转染时间对沉默内源性Luciferase基因的影响 |
3.7.4 不同纳米粒对沉默内源性Luciferase基因的影响 |
4. 小节与讨论 |
第四章 纳米粒的细胞摄取及纳米粒的体外药效学评价 |
1.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1.3 细胞培养 |
2. 实验方法 |
2.1 PBA_(20%)-COS_(3000)/siRNA纳米粒的制备 |
2.2 B16F10细胞对纳米粒的细胞摄取研究 |
2.2.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入胞情况 |
2.2.2 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纳米粒摄取情况 |
2.3 PBA_(20%)-COS_(3000)/siSur纳米粒对B16F10细胞的增殖抑制研究 |
2.4 PBA_(20%)-COS/siSur纳米粒诱导B16F10细胞凋亡 |
2.4.1 Hchest33258染色法观察凋亡肿瘤细胞核形态 |
2.4.2 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 |
3. 实验结果 |
3.1 B16F10细胞对纳米粒的细胞摄取研究 |
3.1.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入胞情况 |
3.1.2 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纳米粒摄取情况 |
3.2 PBA_(20%)-COS_(3000)/siSur纳米粒对B16F10细胞的增殖抑制研究 |
3.3 PBA_(20%)-COS_(3000)/siSur纳米粒诱导B16F10细胞凋亡结果 |
3.3.1 Hchest33258染色法观察凋亡肿瘤细胞核形态 |
3.3.2 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结果 |
4. 小节与讨论 |
第五章 纳米粒体内药效学评价 |
1.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1.3 细胞培养 |
1.4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中性甲醛的配制 |
2.2 小鼠皮下黑色素瘤模型的建立 |
2.3 PBA_(20%)-COS_(3000)/siSur纳米粒抑制黑色素瘤生长及转移效果 |
2.3.1 PBA_(20%)-COS_(3000)/siSur纳米粒制备 |
2.3.2 PBA_(20%)-COS_(3000)/siSur纳米粒抑制黑色素瘤生长效果考察 |
2.3.3 PBA_(20%)-COS_(3000)/siSur纳米粒抑制黑色素瘤转移效果考察 |
2.4 PBA_(20%)-COS_(3000)/siPD-L1纳米粒初步体内药效学而评价 |
2.5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C57BL/6小鼠皮下黑色素瘤模型 |
3.2 PBA_(20%)-COS_(3000)/siSur纳米粒对黑色素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3.3 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 |
3.4 PBA_(20%)-COS_(3000)/siSur纳米粒对黑色素瘤转移的抑制作用 |
3.5 PBA_(20%)-COS_(3000)/siPD-L1纳米粒初步体内药效学而评价 |
3.5.1 PBA_(20%)-COS_(3000)/siPD-L1纳米粒对黑色素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3.5.2 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 |
3.5.3 PBA_(20%)-COS_(3000)/siPD-L1纳米粒对黑色素瘤转移的抑制作用 |
4. 小节与讨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 全文总结 |
1.1 主要研究结果 |
1.2 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和特色 |
2. 全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壳寡糖作为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Aurora-B和Surviv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Aurora-B与Surviv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2.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试剂 |
1.2.2 常用实验试剂的配制方法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4.1 石蜡组织切片的制备 |
1.4.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4.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评定方法 |
1.5 统计分析 |
1.6 结果 |
1.6.1 Aurora-B及 Surviv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
1.6.2 Aurora-B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Survivin表达的关联 |
1.6.3 Aurora-B与 Surviv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
2 Aurora-B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作用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结直肠癌细胞株 |
2.1.2 实验转染材料 |
2.2 主要实验试剂 |
2.2.1 实验主要试剂 |
2.2.2 常用实验试剂的配制方法 |
2.3 主要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细胞培养的操作步骤 |
2.4.1.1 冻存细胞的复苏 |
2.4.1.2 细胞的培养 |
2.4.1.3 细胞传代 |
2.4.1.4 细胞冻存 |
2.4.1.5 细胞计数 |
2.4.2 细胞转染 |
2.4.3 细胞增殖实验(CCK-8) |
2.4.4 蛋白的提取和定量 |
2.4.4.1 蛋白的提取 |
2.4.4.2 BCA蛋白浓度测定 |
2.4.5 Western Blot实验 |
2.4.6 细胞迁移实验 |
2.4.6.1 划痕实验 |
2.5 结果 |
2.5.1 Aurora-B在结直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转染情况 |
2.5.2 下调Aurora-B后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2.5.3 下调Aurora-B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2.5.3.1 划痕实验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Aurora-B和Survivin的表达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经典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宫颈癌顺铂耐药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Wnt通路与宫颈癌 |
第一部分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对顺铂化疗耐药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体外建立并鉴定顺铂耐药的宫颈癌细胞株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宫颈癌细胞顺铂耐药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对宫颈癌顺铂耐药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作用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Wnt传导通路与人类肿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技术筛选Survivin抑制剂及其抗胃癌活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Survivin小分子抑制剂的虚拟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体外实验验证筛选出化合物的抗胃癌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体内实验验证筛选出化合物的抗胃癌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一 胃癌流行病学及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Surviviu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survivin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研究八宝丹逆转胃癌多药耐药的作用机制[D]. 兰炜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CASP4及BIRC5建立的自噬预后模型对肾癌总体生存率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 孟令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抑制VEGF和Survivin基因的一链双靶siRNA干预骨肉瘤的研究[D]. 顾军权. 苏州大学, 2021(06)
- [4]PEITC调控结肠癌凋亡的机制研究及安全性评估[D]. 黄莉.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5]百里酚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抗结直肠癌作用研究[D]. 曾琼瑶.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MR DWI联合生物标记预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疗效及毒副反应的探索研究[D]. 李花. 山东大学, 2020(10)
- [7]苯硼酸修饰的壳寡糖siRNA递送载体的构建及抗黑色素瘤研究[D]. 刘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Aurora-B和Surviv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D]. 唐岱. 桂林医学院, 2020(03)
- [9]经典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宫颈癌顺铂耐药的关系研究[D]. 郭红军.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基于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技术筛选Survivin抑制剂及其抗胃癌活性初步研究[D]. 王明娟.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