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差异化 竞争力——试析省级卫视的发展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李彤[1](2021)在《内蒙古汉语卫视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汉语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内蒙古春晚)是内蒙古观众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也是宣传内蒙古文化的重要窗口,自1984年内蒙古电视台举办第一届春晚以来,至今(2020年)已举办了 36届,内蒙古春晚已经成为融民族情感和时代精神于一身的内蒙古广播电视文化品牌,为展现民族文化提供了舞台。本研究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1984年-2020年汉语春节联欢晚会为例,对其内容进行回顾和梳理,深入探究内蒙古春晚中民族文化符号呈现的发展脉络和内涵。从内蒙古春晚展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内蒙古春晚的内容、形式、审美出发,探究地方综艺晚会中民族文化符号与地方形象构建的关系,期望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型综艺节目的创作及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补充和丰富。正文六大部分包含五个章节。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对电视文化符号、春晚的双重文化属性、艺术化处理的少数民族文化符号集合的“内蒙古春晚”进行辨析阐述,同时通过对1984年到2020年内蒙古春晚的内容分析,探索内蒙古春晚符号化传播的历史沿革,分析探索成长、蓬勃发展、瓶颈徘徊、求变突围四个时期的不同符号表达特点;第二章结合第一章的文本分析,从具体节日出发,从主题设置、节目类型、纪实影像、舞美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文化符号本体研究;第三章以文化要素分类,对内蒙古春晚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特色文化符号典型所蕴含的美学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第四章分析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的传播对内蒙古形象塑造的特征和意义,其特征包括传播内容的原生性、“家国”表征融入,强调主旋律、传统符号的娱乐化和扁平化。其意义包括构建权力仪式、维系地方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探寻心理归属、集体意识再确认、加深民族文化认同,共享地方文化理念、促进文化交融、构建多元文化。第五章探讨了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的传播对内蒙古形象塑造的问题及对策,其局限性包括由于形象塑造单一,内容同质化、模式化,对文化符号的片面表达导致的传播效果受阻,精神内涵空洞泛化和形象认同偏差。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春晚传播民族文化面临的困境进行反思。
周静[2](2020)在《融媒体环境下SD广电传媒集团战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以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被纳入国家战略,党中央高度重视两类媒体融合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技术、新应用要应用于媒体传播中。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与劣势日益凸显,趋利避害、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在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推动下,媒介融合应成为传统广电媒体人的共识。笔者基于SD广电传媒集团工作经历,故将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在融媒体环境下战略转型研究作为硕士毕业论文选题。SD广电传媒集团于2016年成立,是经营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文化创意和广电产业发展的市场经营主体。自成以来,SD广电传媒集团在内容制作方面,紧跟时代潮流,为SD影视剧生产做出贡献;在平台建设方面,致力于山东省的融媒体发展理念及模式创新,深耕市场多方共赢;在技术发展方面,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智慧化转型。但是在战略转型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在用户、内容产品、体制改革、上市融资、人才流失的问题。针对当前国家将融媒体纳入国家战略,在智能商业时代,如何将融媒体理念与SD广电传媒集团未来战略转型结合,是SD广电传媒集团面临的重要课题。本论文运用PEST分析模型对SD广电传媒集团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归纳出该公司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以及经过对SD广电行业竞争力分析,利用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矩阵工具)对SD广电传媒集团的外部因素进行了评价分析,得出SD广电传媒集团外部关键因素的机会是政策机遇加政策扶持,威胁是互联网、短视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对SD广电传媒集团的内部因素如财务指标、员工保持率等进行分析,利用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矩阵工具)建立内部因素评价分析,更加直观得出SD广电传媒集团的劣势是业绩还是依靠传统业务支撑,同时存在体制改革问题。通过SWOT分析定位,确定SD广电传媒集团的战略转型定位为扭转型战略,根据公司愿景和SD广电传媒集团的下一步战略转型目标,制定战略转型的总体思路。随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面对媒介融合的机遇,SD广电传媒集团要结合自身企业愿景,确立新的战略转型目标。在五个方向上实施具体的战略转型策略,包括从管理体制上改革、在用户管理上的转型、在商业模式上的调整、在技术发展上的转型赋能、思维上向互联网思维转型,扭转劣势变为优势。为使战略转型策略落实,提出SD广电传媒集团需要从机制上、人力资源、融资、智库和产业园建设等方面实施保障措施,确保SD广电传媒集团战略转型在实际经营中能得以很好地贯彻执行,扭转劣势变为优势。为使战略转型策略落实,提出SD广电传媒集团需要从机制上、人力资源、融资、智库和产业园建设等方面实施保障措施,确保SD广电传媒集团战略转型在实际经营中能得以很好地贯彻执行。
黄丽娜[3](2020)在《内容视角下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创新(1997-2019)》文中指出二十世纪末,在全国电视综艺节目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湖南卫视顺应潮流、勇于创新,打造出品牌综艺节目,在众多省级卫视中脱颖而出。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湖南卫视又根据自身资源,发挥既有优势,逐步摸索出“快乐中国”的品牌定位。在此基础上,湖南卫视将优质综艺的内容创作为努力的关键点,经过二十二年的发展,其在综艺节目理念、形态和创作层面的内容开发上有着独到的思路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其中,国家政策的贯彻、市场经济的要求、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受众需求的助推都为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开发提供了条件。从湖南卫视上星到目前为止,其综艺节目的内容经历了游艺类、选秀类、教化类、真人秀、观察类综艺时期的艰难探索。在综艺节目内容的开发过程中,湖南卫视取得了相当亮眼的成绩。其综艺节在内容上的创新主要以三个层面为主,首先是理念层面注重与受众的平等对话,在选材、嘉宾和交流上进行了创新;其次在形态层面上注重节目类型的延伸与多元挖掘,比如倾向慢综艺、竞技类节目的娱乐化、情感与代际话题的强化、烟火气息与人文气息的凸显等;最后在创作层面上注重呈现方式的极致与升华,在艺术加工、舞台空间、情景设置、拍摄手法、叙事视角上进行了创新。湖南卫视“快乐中国”的频道定位和其在综艺节目上的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它不仅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收视奇迹,受到了观众的高度好评,并且也带来了良好的商业效应和社会效应。通过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内容的创新和成效,可以得出当下其巩固王牌综艺、注意星素配比、关切热点、强化艺术竞技、融合本土文化等的研发思路。在未来,湖南卫视在综艺节目内容的开发方面,应该会在深圈层、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强融合上下功夫。
闫雪凌,汪林,林建浩[4](2020)在《产品决策的动态溢出效应研究:来自电视节目的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一项重要的决策就是在差异化与跟随模仿两种产品策略之间进行抉择.然而,受限于可得数据和研究方法,国内少有与此相关的实证研究.本文搜集主流卫视的节目制播和收视数据,从而构造了单个行业主要企业的细分产品数据库,满足实证研究的数据要求.实证结果显示:主流卫视的产品决策呈现"以我为主、兼顾对手"模式,"以我为主"是指企业历史决策主导了当期决策而表现出极强的惯性特征,"兼顾对手"是指存在相互之间的动态策略互动;该策略互动是一种差异化和模仿兼具的混合策略,行业领先者倾向于差异化,追赶者则倾向于模仿;上述决策模式在不同产品中存在异质性,主打优势产品的决策受对手影响较小,非主打产品受对手影响较大,这在行业追赶者中尤为明显.进一步考察市场竞争格局对于产品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竞争压力对领先者存在负向挤出效应,而对追赶者呈现正向溢出效应,这与主流卫视收视差距变小的实际情况相符;节目策略越是趋同,整体收视越高,则表明中国观众的收视行为存在羊群效应.
王晓宇[5](2020)在《融媒时代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其席卷之势给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冲击,致使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媒介生态与传播格局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媒体曾经形成的核心竞争力逐渐瓦解。电视作为现代社会至关重要的一种媒体形态,在新的技术环境、社会环境下,正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网络视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对传统电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进行的多层面、多角度的渗透,使两者间愈渐频繁的互动发展,电视媒体不再一枝独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面对冲击,结合国家战略要求、技术进步以及行业发展形式,传统媒体不得不借力新媒体,整个传媒业呈现媒体融合的趋势。近年来,媒体融合更是作为国家战略不断推进深化,媒体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打造中国特色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已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的高度,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新生态势在必行。作为当下电视荧屏中占据主流地位的节目类别,电视综艺节目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更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能否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借助互联网思维破除僵局,尽快掌握媒介融合的技巧,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利用新媒体的特点不断丰富自己,实现传统电视节目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创新节目形态,减少受众流失,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完成自身转型,实现电视综艺生态平衡长远发展,成为最为紧迫的命题。随着互联网不断升级换代,媒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或是一个沟通的渠道,它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连接的平台,开始将人类社会引入一个相互联系的生态圈中,使得任何一种媒介问题的解决,依靠单一的媒体都解决不了,需要从一个更大范围的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去审视和关照,因此,把综艺节目搁置于当前的媒介融合的大生态的背景下,研究综艺节目的创新问题是本文所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也基于此,本文会侧重于使用媒介生态学的理论,对融媒背景下的电视生态的变革、电视综艺节目的媒介生态现状进行一个全景式的扫描与归纳,由此分析电视综艺节目的媒介生态建构问题,以期探索出一条可行的电视综艺节目融合创新发展路径,并建立电视综艺节目媒介生态建构的理论体系。具体而言,本文聚焦融媒时代电视综艺节目的媒介生态建构研究,主要以媒介融合、媒介生态、媒介平台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传播学、艺术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观看、整理、研究分析大量综艺节目的基础上对融媒时代下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析,从“原生态”、“内生态”和“外生态”三方面对融媒时代下电视综艺节目进行媒介生态建构研究,提出具体建构策略,帮助电视综艺节目健康发展。该选题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研究和创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将分为五个章节对融媒时代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进行研究。绪论部分,首先对选题的背景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并论述选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方面的重要意义;其次,就选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主要从媒介融合、融媒时代电视的发展、媒介生态、综艺节目的发展等四个方面,对国际、国内相关着作、文献及理论进行梳理和介绍;最后,交代本文写作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对文中相关概念,主要是融媒、电视综艺和媒介生态做了简要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廓清其定义和特点,并对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如媒介融合理论、媒介生态理论、媒介平台理论等进行理论梳理铺垫,这些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研究融媒时代电视生态的变革,从电视媒体面临的困境入手,如何突破困境,要从生态的角度去探讨。对于当下电视生态的变革通过电视发展的三度空间、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交织下的电视生态和电视产品的创新路径三方面阐述,最后将电视传播生态变革的动因归结于技术革新、政策推动、市场开放、文化融合、受众需求几方面因素。第三章通过内容形态、传播形态、制作方式和节目类型四个维度分别对电视综艺的发展历史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内容形态上从晚会表演到真人秀、传播形态上从电视综艺到网络综艺、制作方式上从科组长制到工作室制、节目类型上从节目综艺到产品综艺,并对各阶段综艺节目进行历史分期,纵向与横向梳理相结合,便于厘清综艺节目的发展状况和变迁变革。第四章着重研究电视综艺媒介生态的现状与媒介生态危机。将电视综艺节目置于一个宏观、动态的媒介生态环境之中,从外部生态环境和生态位及生态关系方面系统分析电视综艺节目生存与成长的背景,探析电视综艺的生存现状和生长态势,并分析电视综艺节目在当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媒介生态危机。第五章探究融媒时代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问题,这是本文重点论述的章节。结合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等互联网思维作为建构基础,分别从组织机构变革驱动的电视综艺“原生态”建构、内容为中心的产制理念推动的电视综艺“内生态”建构和以合作共赢的产业链模式为基础的“外生态”建构三方面阐述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策略。最后结语部分聚焦于对本文的总结和电视综艺的未来发展的展望。本文通过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研究,以融媒时代为背景,以媒介生态学为视点审视电视综艺节目的生态现状、影响因素,探究优良综艺节目生态的建构策略,从而寻找电视综艺节目再平衡的出路与转机,以期指导传播实践,促进电视综艺节目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亓宁[6](2020)在《对江苏卫视江南文化传播的研究 ——以《江南文脉》、《诗画江南》为例》文中认为探究江苏卫视传播江南文化的主要作用与意义,从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和责任等角度探讨文化根植于“文”,作用于“化”,产生于人类社会规律的同时也反之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基于各地域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不同地域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利用各省级卫视的传播优势、将本土特色文化转换为适用于影视传播的独特资源,对于突破当下“新媒体抢占市场、传统媒体生存空间狭小”的瓶颈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各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播也彰显了传统媒体“继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传播本土特色文化的道路上,江苏卫视致力于探索、挖掘江南文化,并将江南文化详尽地梳理、系统地划分,以影视的形式进行叙述、传播。探究、总结其在文化传播道路上的规律和经验,对其他省级卫视传播本地文化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四个层面探究江苏卫视对江南文化的传播。首先,简要阐述江南、江南文化的相关概念,并对江苏卫视的文化传播策略和传播途径简要概括,从总体上梳理江苏卫视的文化传播策略。其次,从传播内容层面,总结江苏卫视对江南文化中的自然物质和精神内涵的挖掘和梳理,详细分析这些内容具有江南怎样的独特性,探究江苏卫视借助何种载体、如何展现这种独特性,对江苏卫视的江南文化挖掘行为进行深入探索。再者,从影视媒介的叙事方面,探究江苏卫视如何运用“声画语言”生动地展现江南文化、“声画语言”在传播文化内容上具有怎样的突出效果,并分析其诠释江南文化的叙事方式,对有效叙事经验进行总结。最后,江苏卫视传播江南文化的有效作用和责任意识,同时指出江苏卫视在新媒体时代对人们新接收习惯的贴合和传播方式的创新,深入思考其本地文化传播行为对国内其他卫视以及中华文化国际化传播的意义,希望对其他省级卫视有所启发。
罗静伟[7](2020)在《广电系统的新兴媒体商业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传统广电媒体为应对新媒体浪潮,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中,在其新兴媒体平台积极进行商业模式实践。大致而言,迄今已形成三种典型模式:以央视为代表的“无缝覆盖”协同模式;以湖南卫视芒果TV为代表的娱乐生态圈模式;以上海文广为代表的“深耕圈层”垂直模式。广电系统新兴媒体商业模式的实践具有一定成效:一是市场定位方面,新兴媒体的用户思维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体的受众思维;二是价值创造方面,广电媒体的优势内容通过新媒体平台较有成效地与用户相连接;三是盈利模式方面,品牌形象广告收入相对上升,多元收入有一定发展,对传统广电广告下滑有一定阻滞;四是竞争壁垒方面,长视频内容IP在吸附用户上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不过,广电系统新兴媒体商业模式实践仍任重道远。首先,网络经济引致典型商业模式难以复制,不是先行者“赢家通吃”,就是典型者难具普遍性。其次,新媒体巨头、网络视频平台的覆盖竞争,令商业模式构筑举步维艰;最后,盈利模式单一是商业模式发展的致命症结,一者单一广告难抵收入下滑,一者多元收入争取收效甚微。应对广电系统新兴媒体商业模式实践诉求进行审视,传统广电媒体衰颓下其新兴媒体商业模式需重新定位。广电系统新兴媒体商业模式的未来发展,中央级广电应尽力建成内容平台流量入口;省市级广电应寻求流量入口推广垂直内容。传统广电媒体应立足结合自身优势,寻求发展新兴媒体商业模式的合适道路。
沈鹏鸣[8](2019)在《经济后发地区传统媒体电商模式研究 ——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媒体的生存状态受到了新兴媒体的强烈冲击,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巩固传统媒体的市场影响力、促进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扩大传统媒体的经济来源渠道成为大多数传统媒体的转型路径。针对广西这一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媒体而言,其媒体发展水平相对于国内一线媒体来说还是比较滞后的,尤其是当前国内传统媒体的生存状态日趋严峻,媒体发展的相关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大量搜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梳理国内传统媒体的产业现状,了解经济后发地区传统媒体电商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理论,掌握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整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为例,对广西广播电视台的电商模式进行梳理与分析,针对该地区电视媒体在创收发展中所存在的困境展开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并结合广西广播电视台这一经济后发地区传统媒体电商模式的发展需求,提出基于该模式下,未来媒体创收发展路径的建议和设想,走出一条契合自身发展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的道路。同时,总结了广西广播电视台电视媒体在电商活动中的模式构造,对国内其他经济后发地区的传统媒体打造电商模式提供了实践经验。
吴莺音[9](2020)在《D卫视广告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文中认为2019年是中国电视广告诞生第40个年头。电视作为大众文化娱乐消费的重要媒介和渠道,生产、播出节目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早期进行纯艺术创作,到后来大量商业广告元素介入,近年来甚至一度因为综艺选秀节目同质化倾向严重、电视剧中插硬广告过分冗长等问题层出不穷,诱发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相应的政策监管,电视市场一度受挫。当前科技手段不断革新升级,媒体融合趋势的增强,移动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加速壮大,使得传统电视媒体的市场份额不断收缩,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作为电视媒体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广告创收的高低是考核其商业化运营是否成功的晴雨计,优化和改善电视广告的营销策略无疑是个重要且艰巨的课题。中国电视市场诸多频道里,目前仍然具备增长空间和潜质的主要集中在央视频道组以及以江苏、北京、浙江、东方、湖南这五个省级卫视组成的一线卫视频道组。技术变革、产业升级随之而来对受众(消费者)的收视习惯,以及广告主的电视预算分配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一线卫视阵营的D卫视为例,研究并探讨其广告营销的优化策略。依托双边市场理论,剖析和论述了电视广告营销策略中作为双边对象的受众(消费者)以及广告主的行为特征,及两者内在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媒体环境不断变幻中,用户和广告主行为习惯产生的作用;根据D卫视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和存在的营销问题,为其制定出能适应当下科技发展潮流,切实有效的优化方案,以达到广告营销策略整体提升优化的目标。作为国内省级卫视一线阵营的成员,D卫视广告营销策略的优化研究不仅是在深刻剖析、解决其自身平台遇到的瓶颈,也可以为国内其他电视频道的广告经营提供借鉴和思路,共同探索传统媒介的求生之路。此外,本文的研究也为双边市场理论的商业运用场景提供了一个检验的范本和参考依据,是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体。
张学霞[10](2019)在《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国内外传播学研究中空间转向研究已成为一种显现的趋势。其中,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问题、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成为空间转向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为顺应传播学空间转向研究态势,同时也为推动中国区域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宁夏新闻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选取宁夏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空间,选取1926年-2018年这近百年的历史时长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时间,重点考察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演进的动力机制,结构性特征,内部要素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以及它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功用。本研究拟解决如下问题:如何从特殊性入手追求普遍性?如何在强调地方大众传播经验的同时,提炼出地方大众传播网络在推动和促进国家一体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机制,实现对求异之上的求同的理解?本文共五章。整体而言,梳理了 1926-2018年间宁夏主要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呈现了它们发生、发展的脉络,展现了其中部分媒体消失、消亡、断裂发展的场景。采用了历时性、结构性的视角,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以文献为基础,勾勒出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生成与演进的全程、全貌,构建出不同历史阶段中宁夏四种大众传播网络模型。绪论。此部分阐明了选题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研究的问题。对国内外研究做了综述,评析了宁夏新闻传播的研究现状。还界定了核心概念,说明了研究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的不足之处。此部分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命题,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力图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标。第一章。本章展现了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和这一空间内存在的多民族社会关系。展现了 1926-1949年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提炼出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阐释了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生成的历史意义,并概括指出了制约这一时期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第二章。本章阐明了 1949-1979年间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的缘由和过程,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呈现了这一期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分析了媒体制度、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和制约作用。第三章。本章展现了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认为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团结形象有着重大的建构作用。同时剖析了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第四章。本章展现了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媒介形态、多元力量混杂交织的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的四个结构性特征。剖析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和中国媒体融合、宁夏媒体融合的现状。剖析了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以及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影响。结论与展望。本文发现,有三种主要因素推动和促动了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的生成与演进。是权力贯穿于大众传播网络演进的始终,并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国家统一性的制度安排为它的生成与演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基础设施的配置和技术的发展创新成为宁夏大众传播网络不断演进的强劲驱动力。本文还发现,宁夏大众传播网络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以及多民族融合等方面,在反映、形塑和建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象和地方形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呈现出以下四个结构性特征。它具有极不稳定-相对不稳定-比较稳定—又开始不稳定的发展特征。同时,它还具有结构上的发展不平衡特征,层级上的汇集性和类别上的分散性特征,以及网络横向间弱连接性等特征。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与演进对当下的启示:未来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必将是不同媒介并立共存、相互转化的过程。媒体融合能够促进传播网络之间的融通和连接。最后,媒体传播网络与政务系统传播网络和自媒体传播网络之间的竞争将加剧。
二、差异化 竞争力——试析省级卫视的发展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差异化 竞争力——试析省级卫视的发展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汉语卫视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丰富中国电视节庆晚会的理论体系 |
2. 在时代背景下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的深层内涵 |
3. 提升传播价值,促进内蒙古形象的立体化呈现 |
(三)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 以符号学研究春晚的理论依据 |
2. 媒介传播的相关理论研究 |
3. 内蒙古地域文化符号传播的相关研究 |
4. 春晚文化视角的研究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 文本分析法 |
2. 案例研究法 |
3. 文献分析法 |
4. 创新点 |
一、基于电视文化符号的内蒙古春晚解读 |
(一) 符号研究下的电视文化及其范例——春晚 |
1. 电视文化符号及其能指和所指的统一 |
2. 电视文本的范例——春晚 |
3. 艺术化处理的民族文化符号的集合——特色浓郁的“内蒙古春晚” |
(二) 历史与现状——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传播的发展沿革 |
1. 探索成长期(1984-1996) |
2. 蓬勃发展期(1997-2009) |
3. 瓶颈徘徊期(2010-2017) |
4. 求变突围期(2018-) |
二、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之本体 |
(一) 主题设置 |
1. 准确定位 |
2. 独树一帜 |
3. 耳目一新 |
4. 深入浅出 |
(二) 歌舞节目 |
1. 舞蹈 |
2. 歌曲 |
(三) 语言类、戏剧戏曲及原生态 |
1. 语言类节目 |
2. 地方戏剧戏曲 |
3. 原生态节目 |
(四) 纪实影像 |
1. 地方民俗文化符号影像化呈现 |
2. 民族政策的直观阐述 |
3. 民族心理共情的强化剂 |
(五) 舞美设计 |
三、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载体多样性 |
(一) 物质文化符号典型 |
1. 春晚中的“服饰”——蒙古族审美文化的体现 |
2. 春晚中的“道具”——蒙古族日常生活的呈现 |
3. 春晚中的“乐器”——蒙古族文艺风采的展示 |
(二) 精神文化符号典型 |
1. 英雄精神 |
2. 崇尚自然,“天地人合一” |
(三) 制度文化符号典型 |
四、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的特征和意义 |
(一) 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的特征 |
1. 传播符号的原生性 |
2. “家国”主旋律的融入 |
3. 传统符号的娱乐化和扁平化 |
(二) 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的意义 |
1. 构建权力仪式,促进民族团结 |
2. 加深民族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
3. 促进文化多元交融发展 |
五、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的问题及对策 |
(一) 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现存问题 |
1. 符号选取单一,传播效果受阻 |
2. 内容同质化模式化,精神内涵空洞泛化 |
3. 对文化符号的片面表达,容易造成形象认同偏差 |
(二) 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对策建议 |
1. 吸取民族文化精髓,突出时代特色 |
2. 丰富艺术形式,创新节目形态 |
3. 多媒体融合互动,提升地区文化特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着作 |
(二) 博硕士论文 |
(三) 期刊论文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融媒体环境下SD广电传媒集团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媒介融合政策的提出和发展 |
1.1.2 传统媒体对SD广电传媒集团发展的影响 |
1.1.3 新融合下对传统SD广电传媒集团提出的挑战 |
1.2 SD广电传媒集团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2.1 用户要素关注度不够 |
1.2.2 内容与产品缺乏创新 |
1.2.3 体制改革上没有彻底市场化 |
1.2.4 上市融资操作不易 |
1.2.5 人才流失严重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框架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及分析工具 |
2.1.1 战略转型理论 |
2.1.2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内外战略转型文献综述 |
2.2.2 媒介融合战略转型文献综述 |
2.2.3 广播电视产业战略转型文献综述 |
2.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SD广电传媒集团战略转型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融媒体背景下SD广电行业竞争力分析 |
3.2.1 同行业竞争者 |
3.2.2 替代品 |
3.2.3 买方议价能力 |
3.2.4 供方议价能力 |
3.2.5 潜在进入者威胁 |
3.3 外部环境因素评价矩阵(EFE) |
3.3.1 外部关键因素确认 |
3.3.2 外部关键因素分类 |
3.3.3 外部关键因素排序 |
3.3.4 赋予外部关键因素权重 |
3.3.5 外部关键因素评分 |
3.3.6 计算外部关键因素总加权分数 |
第4章 SD广电传媒集团战略转型内部环境分析 |
4.1 SD广电传媒集团概况 |
4.2 资源分析 |
4.2.1 财务资源 |
4.2.2 品牌资源 |
4.2.3 人力资源 |
4.2.4 产品资源 |
4.3 能力分析 |
4.3.1 技术能力 |
4.3.2 资源调配能力 |
4.3.3 营销能力 |
4.4 公司内部因素(IFE)综合评价 |
4.4.1 内部关键因素确定 |
4.4.2 内部关键因素分类 |
4.4.3 内部关键因素排序 |
4.4.4 赋予内部关键因素权重 |
4.4.5 内部关键因素评分 |
4.4.6 计算内部关键因素总加权分数 |
第5章 SD广电传媒集团战略转型方向和转型策略 |
5.1 SWOT矩阵分析 |
5.2 SWOT战略定量分析 |
5.3 战略转型目标 |
5.3.1 公司的愿景 |
5.3.2 SD广电传媒集团下一步发展目标 |
5.4 战略转型总体思路 |
5.5 战略转型实施 |
5.5.1 管理体制上的转型 |
5.5.2 用户管理上的转型 |
5.5.3 商业模式上的转型 |
5.5.4 技术发展上的转型 |
5.5.5 思维上的转型 |
第6章 SD广电传媒集团战略转型保障措施 |
6.1 调整机制适应转型需求 |
6.1.1 依托母媒体实现集团商业价值 |
6.1.2 实行集团化管理及核算 |
6.2 采取多元化融资促进转型 |
6.2.1 推动子公司独立上市 |
6.2.2 引进外部资本力量 |
6.2.3 通过投资基金,促进对产业的投资和兼并 |
6.3 调整人力资源应对转型 |
6.3.1 把握需求人才的特点 |
6.3.2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
6.4 重视智库搭建促进转型 |
6.5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促进转型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内容视角下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创新(1997-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0.1.1 研究缘起 |
0.1.2 研究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
0.2.2 湖南卫视发展研究 |
0.2.3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研究 |
0.3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0.3.1 研究对象 |
0.3.2 研究内容 |
0.3.3 研究方法 |
0.3.4 创新之处 |
第1章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背景及历程 |
1.1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背景 |
1.1.1 国家政策的深入贯彻 |
1.1.2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
1.1.3 文化环境的持续熏陶 |
1.1.4 受众需求的全面助推 |
1.2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
1.2.1 崭露头角的游艺类综艺时期:引领大众审美(1997-2003) |
1.2.2 全民参与的选秀类综艺时期:展现本我个性(2004-2007) |
1.2.3 全面聚焦的教化类综艺时期:重视寓教于乐(2008-2012) |
1.2.4 记录明星的真人秀综艺时期:凸显真实人格(2013-2017) |
1.2.5 星素结合的观察类综艺时期:回归情感本质(2018-2019) |
第2章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内容的创新 |
2.1 理念层面:传播者与受众的平等对话 |
2.1.1 选材:单向输出到基于观众需求的个性化定制 |
2.1.2 嘉宾:精英化的弱化和平民化的盛行 |
2.1.3 交流: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到深度参与的双向反馈 |
2.2 形态层面:节目类型的延伸与多元挖掘 |
2.2.1 快综艺向慢综艺的倾斜 |
2.2.2 竞技比赛娱乐化的趋向 |
2.2.3 情感话题与代际关系的强化 |
2.2.4 烟火气息与人文气息的凸显 |
2.2.5 传统模式与新型元素的交融 |
2.3 创作层面:呈现方式的极致与升华 |
2.3.1 从传统到“网生代”的艺术加工 |
2.3.2 从室内到移动泛场景的舞台空间 |
2.3.3 从平缓到冲突与悬念的情境设置 |
2.3.4 从策划到自然纪实性的拍摄手法 |
2.3.5 从固定到流动的多重叙事视角 |
第3章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效果 |
3.1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收视效果 |
3.1.1 入围数量位居收视榜首 |
3.1.2 “综N代”延续收视热度 |
3.1.3 原创综艺成为收视黑马 |
3.1.4 真人秀节目占据收视主位 |
3.2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商业效果 |
3.2.1 可观的广告收入 |
3.2.2 成功的品牌延伸 |
3.3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社会效果 |
3.3.1 树立正面导向 |
3.3.2 强化品牌魅力 |
3.4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受众反馈效果 |
3.4.1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4.2 偏好:倾向喜剧和生活体验类,品牌综艺赞誉度高 |
3.4.3 收获:带来娱乐消遣的满足,并有效促进知识增长 |
3.4.4 看法:总体评价呈满意倾向,认可强大嘉宾阵容 |
3.4.5 期待:多元和现实题材增多,将时事与娱乐相结合 |
第4章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内容的研发思路与发展趋向 |
4.1 当下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内容的研发思路 |
4.1.1 巩固王牌综艺,混搭潮流培育新型节目 |
4.1.2 注重星素配比,多类外衣包裹情感内核 |
4.1.3 关切社会热点,思想交融培养价值观念 |
4.1.4 强化艺术竞技,科技应用辅助内容叙事 |
4.1.5 融合本土文化,生活体验唤醒人文关怀 |
4.2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内容的发展趋向 |
4.2.1 深圈层:定位垂直领域的多元题材 |
4.2.2 小成本:避免只重场面的形式主义 |
4.2.3 大情怀:促进个体与集体的情感共鸣 |
4.2.4 正能量:倡导积极正面的主流价值观 |
4.2.5 强融合:实现深度互动的台网联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受众评价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5)融媒时代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媒介融合的相关研究 |
(二)融媒时代电视的发展相关研究 |
(三)媒介生态的相关研究 |
(四)综艺节目的发展相关研究 |
三、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融媒 |
二、电视综艺 |
三、媒介生态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媒介融合理论 |
二、媒介生态理论 |
三、媒介平台理论 |
第二章 融媒时代电视生态的变革 |
第一节 融媒时代电视媒体面临的困境 |
一、电视媒体地位与电视传播功能削弱 |
二、电视受众流失严重 |
三、电视专业人才外流 |
四、电视广告收入下滑 |
五、融合发展停留表面,缺乏具体路径 |
第二节 融媒时代电视生态的现状 |
一、移动、社交、智媒——电视发展的三度空间 |
二、竞合共生——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交织下的电视生态 |
三、形态与价值迭变——成为电视生态的常态 |
第三节 融媒时代电视生态变革的动因 |
一、技术赋能媒体 |
二、制度政策支持 |
三、市场环境推动 |
四、文化相融共生 |
五、受众需求变化 |
第三章 电视综艺的发展与衍变 |
第一节 从晚会表演到真人秀 |
一、萌芽期(1980 年—1995 年) |
二、发展期(1996 年—2002 年) |
三、成长期(2003 年—2009 年) |
四、高速发展期(2010 年至今) |
第二节 从电视综艺到网络综艺 |
一、起步期(2007 年—2013 年) |
二、成长期(2014 年—2015 年) |
三、黄金期(2016 年至今) |
第三节 从科组长制到工作室制 |
一、科组长制度 |
二、制片人制度 |
三、独立制片人制度 |
四、产品经理人制度 |
五、工作室制度 |
第四节 从节目综艺到产品综艺 |
一、节目综艺:娱乐为主,电视综艺商业模式探索 |
二、产品综艺:网综爆发,综艺节目产品属性深化 |
第四章 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电视综艺的外部生态环境 |
一、政治生态环境:政策调控不断,引导电视综艺发展的走向 |
二、经济生态环境:经济稳中有增,推动电视综艺市场化转型 |
三、文化生态环境:消费文化兴起,创造电视综艺节目新形态 |
四、技术生态环境: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促进电视综艺融合创新 |
第二节 电视综艺的生态位及生态关系 |
一、基本生态位:媒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 |
二、现实生态位:电视综艺节目自身的进化改良 |
三、种间关系:竞争排斥和互利共生 |
四、种内关系:掠夺性竞争促进多样化探索 |
第三节 电视综艺面临的媒介生态危机 |
一、外部生态下向市场妥协,“重娱乐化”变异 |
二、内容原创力缺乏,导致产能过剩与市场萎缩 |
三、媒介“生态位”高度重叠,节目同质化加剧 |
四、节目明星的天价成本,导致产值结构不合理 |
五、品牌意识薄弱,生态关系下生存竞争力较差 |
第五章 融媒时代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策略 |
第一节 媒介生态的建构基础——互联网思维 |
一、互联网思维 |
二、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电视媒体的典型特征 |
三、“互联网+电视综艺”的化学反应 |
第二节 组织机构变革驱动电视综艺“原生态”建构 |
一、媒介常规——建立扁平化架构和一体化运作机制 |
二、媒介生态位——建立市场区隔,实现错位竞争 |
三、价值导向——传播变现与商业变现的选择 |
第三节 内容为中心的产制理念推动电视综艺“内生态”建构 |
一、基于需求、功能、价值的产制行为 |
二、以互动为核心的产制形态变革 |
三、“用户为王”的节目形式创新 |
第四节 以合作共赢的产业链模式为基础的“外生态”建构 |
一、传播渠道再转型——传播渠道立体化与传播模式融合化 |
二、台网联动新格局——合作、动态、非零和的媒体博弈 |
三、产业流程再塑造——垂直产业结构,打通全媒体产业链条 |
四、商业模式再创新——整合营销延伸价值链,重构综艺生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对江苏卫视江南文化传播的研究 ——以《江南文脉》、《诗画江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内容及思路 |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 文献综述 |
(一)对江苏卫视的研究 |
(二)对江南文化的研究 |
(三)对《江南文脉》、《诗画江南》的研究 |
五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江南文化与江苏卫视文化传播策略 |
一 江南与江南文化相关概述 |
(一)江南地域的界定 |
(二)江南文化的界定 |
(三)江南文化资源的相关概述 |
二 江苏卫视的文化传播策略相关概述 |
(一)江苏卫视的“人文”定位 |
(二)江苏卫视传播江南文化的主要方式 |
第三章 江苏卫视对江南文化的挖掘 |
一 江南文化的物质财富 |
(一)锦绣江南的自然基础——江南山水与竹木林花 |
(二)江南全景的微观缩影——江南园林与奇石妙景 |
(三)儒释道文化的建筑载体——佛塔古刹与古钟 |
二 江南文化的精神财富 |
(一)精神财富创造主体——江南文人与仕者 |
(二)文人思想内涵的寄托载体——诗词曲画 |
(三)江南的精神特质——“开放包容”与“崇文尚教” |
第四章 江苏卫视诠释江南文化的叙事表达 |
一 江苏卫视呈现江南文化的叙事语言 |
(一)镜头画面对江南影像的具体呈现 |
(二)声音语言对江南文化的阐释和展现 |
二 江苏卫视诠释江南文化的叙事方式 |
(一)讲述故事与“故事化”叙事 |
(二)空间“还原”与空间叙事 |
(三)叙事素材碎片化与叙事结构完整性 |
第五章 江苏卫视传播江南文化的意义探析 |
一 促进江南文化对外传播 |
(一)擅用“视听”语言、构建文化环境 |
(二)发挥电视优势、扩大普及范围 |
(三)巧用“娱乐”手段、强化传播效果 |
二 为其他省级卫视提供可借鉴经验 |
(一)注重挖掘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
(二)创新节目样式、合理分配宣传资源 |
(三)讲好文化故事、促进中华文化多样化传播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广电系统的新兴媒体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 |
第一章 广电系统新兴媒体商业模式实践的典型模式 |
第一节 芒果TV的娱乐生态圈模式 |
一、从独播战略到独特战略的转化 |
二、“一站式”娱乐矩阵平台架构 |
三、娱乐矩阵平台的IP内容运营 |
四、基于娱乐生态圈的多元化盈利模式 |
第二节 中央电视台的“无缝覆盖”协同模式 |
一、多元终端“无缝覆盖” |
二、多屏互动“无缝传播” |
三、基于“无缝覆盖”的盈利模式 |
第三节 东方传媒的“深耕圈层”垂直模式 |
一、垂直定位的“1+3”用户平台架构 |
二、垂直内容“深耕圈层” |
三、基于垂直圈层的盈利模式 |
第二章 广电系统新兴媒体商业模式实践的主要成效 |
第一节 市场定位:受众向用户存局部转变 |
一、用户思维对受众思维的边际替代 |
二、从受众细分向用户分群初步转变 |
第二节 价值创造:内容联接用户较有成效 |
一、内容生态圈构筑初见成效 |
二、多屏联接覆盖率有效提高 |
三、“圈层深耕”用户黏性提升 |
第三节 盈利模式:对广告下滑有一定阻滞 |
一、品牌形象广告收入相对上升 |
二、多元收入对广告下滑有所补偿 |
第四节 竞争壁垒:长视频内容具比较优势 |
一、长视频吸附用户具核心竞争力 |
二、长视频的IP运营形成一定特色 |
第三章 广电系统新兴媒体商业模式实践成效的反思 |
第一节 网络经济致典型商业模式难以复制 |
一、先行者“赢家通吃” |
二、典型者难具普适性 |
第二节 覆盖竞争令商业模式构筑举步维艰 |
一、新媒体巨头的覆盖竞争 |
二、网络视频平台的覆盖竞争 |
第三节 盈利单一成商业模式发展致命症结 |
一、单一广告难抵收入下滑 |
二、多元收入争取收效不明 |
第四章 广电系统新兴媒体商业模式的再定位及发展建议 |
第一节 发展新兴媒体商业模式的再定位 |
一、广电系统新兴媒体商业模式实践诉求审视 |
二、广电衰颓下其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契合点 |
第二节 广电系统新兴媒体商业模式发展建议 |
一、中央级广电:尽力建成内容平台流量入口 |
二、省市级广电:寻求流量入口推广垂直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经济后发地区传统媒体电商模式研究 ——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济发展背景 |
1.1.2 电视媒体发展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文献综述 |
1.4.1 电商产业的相关概念 |
1.4.2 媒介融合的相关概念 |
1.4.3 电视媒体电商产业发展的相关文献 |
2 国内电视媒体电商产业发展分析 |
2.1 电视媒体电商产业发展现状 |
2.1.1 市场经济发展促使电视媒体电商产业布局 |
2.1.2 体制改革转轨引发电视媒体市场化运营 |
2.2 国内电视媒体电商模式优质案例分析 |
2.2.1 《我的新衣》节目制作模式 |
2.2.2 《我的新衣》节目商业模式 |
2.2.3 《我的新衣》节目案例参考价值延伸 |
3 广西广播电视台电商活动的模式分析 |
3.1 电商活动的模式构成要素分析 |
3.1.1 政策驱动 |
3.1.2 平台搭建 |
3.1.3 资源配置 |
3.2 电商活动的产业分析 |
3.2.1 平台搭建型盈利模式的产业效果 |
3.2.2 电商活动的产业资金分析 |
3.3 电商活动的传播效果分析 |
3.3.1 传统媒体公信力实现价值保障 |
3.3.2 新媒体助力构建商业生态 |
3.3.3 主持人完善价值维护 |
3.3.4 电商活动的售后访谈分析 |
4 广西广播电视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的发展现状分析 |
4.1 广西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的发展现状 |
4.2 广西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的发展优势 |
4.2.1 资源优势 |
4.2.2 政策优势 |
4.3 广西台电视媒体构建电商模式存在的劣势 |
4.3.1 资金不足 |
4.3.2 人员配给不足与节目质量偏低 |
4.3.3 跨界与融合思维层次偏低 |
4.4 广西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的发展机会 |
4.4.1 探索电视媒体精准扶贫新形式 |
4.4.2 充分利用周边资源 |
4.4.3 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
4.5 广西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发展面临的挑战 |
4.5.1 新媒体的市场占领 |
4.5.2 传统媒体竞争白热化 |
5 广西广播电视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的发展路径与建议 |
5.1 广西台电视媒体电视模式的发展路径 |
5.1.1 实现电商产业市场化运营 |
5.1.2 打造品牌化大型活动 |
5.1.3 优化电子商务平台 |
5.2 对于发展广西台电视媒体电商模式的建议 |
5.2.1 推动产业链经营,实现跨行业资源整合 |
5.2.2 推动全媒体产品营销 |
6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9)D卫视广告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视媒体发展回顾与现状 |
1.1.2 省级卫视广告营销现状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电视广告研究现状 |
1.4.1 媒体发展趋势综述 |
1.4.2 国外电视广告研究现状 |
1.4.3 国内电视广告研究现状 |
1.4.4 电视广告营销面临的挑战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双边市场理论相关研究 |
2.1 双边市场理论 |
2.1.1 双边市场理论的概念与特性 |
2.1.2 双边市场理论的现实价值 |
2.2 电视广告营销适用的双边市场理论 |
2.2.1 电视媒体的平台角色 |
2.2.2 受众(消费者)的角色 |
2.2.3 广告主的角色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D卫视外部环境分析 |
3.1 D卫视平台简介 |
3.1.1 D卫视受众定位 |
3.1.2 D卫视广告主定位 |
3.2 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产业变革 |
3.2.1 受众的行为变革 |
3.2.2 广告主受到的政策变革 |
3.3 D卫视广告业务生存环境概述 |
3.3.1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3.2 客户议价能力 |
3.3.3 替代品的威胁 |
3.3.4 新进者的威胁 |
3.3.5 同行业内现有的竞争 |
3.4 D卫视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4.1 湖南卫视 |
3.4.2 北京卫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D卫视广告营销现状 |
4.1 D卫视广告营销部门概况 |
4.1.1 营销部门简介 |
4.1.2 内部组织架构 |
4.1.3 主营业务介绍 |
4.2 D卫视广告营销现状 |
4.2.1 受众收视现状 |
4.2.2 广告营销现状 |
4.3 D卫视广告营销问题的发现与解析 |
4.3.1 D卫视广告营销的问题发现 |
4.3.2 平台的问题解析 |
4.3.3 受众的问题解析 |
4.3.4 广告主的问题解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D卫视广告营销优化策略制定 |
5.1 提升平台营销团队竞争力的策略制定 |
5.2 提升受众关注度的策略制定 |
5.2.1 受众定位重塑 |
5.2.2 受众收视效果优化策略 |
5.3 增强广告主对平台粘性的策略制定 |
5.3.1 广告主定位重塑 |
5.3.2 广告产品优化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D卫视广告营销策略优化的实施保障 |
6.1 营销策略的优化实施 |
6.2 优化策略的实施保障 |
6.2.1 人力的保障 |
6.2.2 资金的保障 |
6.2.3 制度的保障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索引 |
(10)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选题缘由、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缘由 |
三、研究思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评析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报纸传播初占主导地位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26-1949) |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中的宁夏及其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
一、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以及初始形成 |
二、宁夏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
第二节 1926-194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中山日报》《贺兰》等报刊的新闻传播实践 |
二、为期几个月的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
第三节 报纸传播网络初占主导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呈现 |
一、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和构建生成的历史意义 |
二、制约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 |
第二章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49-1979) |
第一节 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
一、独特的空间再生产: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
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
第二节 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1949-1979年间宁夏6份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
二、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
三、电视新闻传播实践 |
第三节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剖析 |
一、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
二、媒体制度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 |
三、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制约与支撑 |
第三章 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79-2003) |
第一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实践 |
一、以党报为首、以其他报纸为补充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
二、宁夏无线广播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三、宁夏无线、有线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 |
四、1998-2003年间宁夏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
第二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逐层呈现 |
一、多元报纸传播网络 |
二、无线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广播传播网络 |
三、有线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电视传播网络 |
四、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媒体传播网络 |
第三节 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分析 |
一、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
二、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形象的重大建构 |
三、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 |
第四章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2003-2018) |
第一节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宁夏以党报为首、以都市报为重要支撑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
二、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2003-2018年间宁夏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以新闻网站和手机报为代表的宁夏新媒体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
二、以媒体微博、媒体微信为代表的宁夏新新媒体的发展及问题 |
第三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解析和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 |
二、宁夏大众传媒在媒介融合面向中的探索与实践 |
第四节 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的逐层呈现 |
一、宁夏报纸传播网络中都市报的影响力渐次衰退 |
二、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不再居于主导位置,影响力不断收缩 |
三、新媒体传播网络曾迅速发展,不断扩张,现在又逐渐归于平淡 |
四、新新媒体传播网络不断应用新媒介,影响力却始终有限 |
第五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全景式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 |
一、整体性结构特征 |
二、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双重影响 |
三、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冲击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当代启示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表清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差异化 竞争力——试析省级卫视的发展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汉语卫视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研究[D]. 李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融媒体环境下SD广电传媒集团战略转型研究[D]. 周静. 山东大学, 2020(05)
- [3]内容视角下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创新(1997-2019)[D]. 黄丽娜. 湘潭大学, 2020(02)
- [4]产品决策的动态溢出效应研究:来自电视节目的经验证据[J]. 闫雪凌,汪林,林建浩.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0(06)
- [5]融媒时代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D]. 王晓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对江苏卫视江南文化传播的研究 ——以《江南文脉》、《诗画江南》为例[D]. 亓宁.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广电系统的新兴媒体商业模式研究[D]. 罗静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经济后发地区传统媒体电商模式研究 ——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为例[D]. 沈鹏鸣. 暨南大学, 2019(04)
- [9]D卫视广告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D]. 吴莺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2)
- [10]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D]. 张学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