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亲性β-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及性质

两亲性β-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及性质

一、双亲性质的β-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许丹[1](2021)在《六氢-β-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机理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纪杭燕[2](2021)在《环糊精水解酶的筛选、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环糊精水解酶(Cyclodextrinase,CDase)是糖苷水解酶家族13(GH13)中第20亚家族(GH13_20,又称为新普鲁兰酶亚家族)中的一员,通常可以作用环糊精(Cyclodextrin,CD)、淀粉和普鲁兰多糖等底物。其中,对CD的水解速率高于其他底物。麦芽低聚糖通常是2~10个葡萄糖单元由α-1,4糖苷键连接的直链低聚糖,具有良好的加工适应性和功能营养特性。CDase由于其能打开CD环骨架生成特定聚合度的麦芽低聚糖而被认为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目前,报道的CD水解专一性强的CDase较少,制备所得麦芽低聚糖纯度不高。此外,对CDase的底物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并且对该酶作用的产物组成及其性质探讨有限,这也进一步限制了该酶在食品中的应用。本课题主要筛选了具有高度CD水解专一性的CDase,解析了其作用CD的机制并对该酶在低聚糖制备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进一步,基于CDase的CD水解特异性,通过将CDase与以淀粉为底物制备CD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yclodextrin glycosyltransferase,CGTase)联合使用,探究了CDase在改性淀粉中的应用。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现有报道的CDase序列为模板,通过基本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从Genbank中筛选了两条蛋白序列,分别来源于嗜热古生菌Palaeococcus ferrophilus和Palaeococcus pacificus,并将其命名为AMPf和PpCD。经多序列比对分析,AMPf和PpCD均具有新普兰酶亚家族的7个保守区域,包括该亚家族的特征序列“375MPRLN403”(以AMPf计)。对AMPf和PpCD进行表达、纯化和基本酶学性质测定,其中AMPf分子量约为70 k Da,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7.0,且在45℃下保温8 h仍保持60%以上的酶活性。PpCD分子量约为80 k Da,最适温度为95℃,最适pH为6.0,在75℃及85℃下保温8h仍保持90%以上的酶活性。此外,AMPf和PpCD酶活力均会受到部分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的影响。2.使用CD、淀粉、普鲁兰多糖以及麦芽低聚糖等底物对AMPf和PpCD的底物特异性和产物特异性进行鉴定。发现AMPf对淀粉具有高度的水解活性,而PpCD则是对CD具有高度的水解特异性。AMPf具有明显的转糖基活力,可利用麦芽糖和麦芽三糖作为底物生成麦芽四糖及更高聚合度的寡糖,而PpCD无明显的转糖基活力。此外,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AMPf水解淀粉的产物主要组成为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和麦芽四糖,而PpCD可以将α-CD、β-CD和γ-CD分别水解成其对应的直链麦芽低聚糖,即麦芽六糖、麦芽七糖和麦芽八糖。3.选择耐热性高且对CD具有高度水解特异性的PpCD进行后续研究。利用HPLC测定PpCD以不同CD为底物反应不同时间的产物,探究其水解模式。结果表明,PpCD对α-CD、β-CD和γ-CD具有相似的水解模式。首先,PpCD将CD迅速水解成其对应的直链麦芽低聚糖。其次,麦芽低聚糖被缓慢降解为聚合度更小的低聚糖。最终,PpCD将所有产物降解为葡萄糖和麦芽糖。利用PpCD以β-CD为底物制备麦芽七糖,当以8%的β-CD为底物,反应时间为100 min时,反应产物中麦芽七糖占麦芽低聚糖的比例可达98.4%;当反应时间为180 min时,反应产物中麦芽七糖占总反应产物的比例可达43.4%。此外,通过分子模拟发现PpCD的特异性CD识别作用可能与活性中心周围的芳香氨基酸有关。4.为了探究PpCD在复合环糊精体系的水解规律,首先分别测定了PpCD以α-CD、β-CD和γ-CD为底物的动力学参数,所得对三种CD的催化效率kcat/Km依次为18.46、6.03和0.93 mg·m L-1·min-1。这表明,PpCD对α-CD、β-CD和γ-CD具有显着不同的催化效率。进一步,配制了含不同比例CD的混合底物,加入PpCD对其进行水解,发现PpCD具有明显的选择性降解效果,且对α-CD和γ-CD混合体系的选择性水解效果最为显着。当混合体系中α-CD和β-CD被降解完全时,γ-CD也会有20%~50%的损失。此外,温度优化实验表明,85℃条件下PpCD具有最佳的选择性水解效果。最后,利用γ-CGTase作用淀粉的产物作为底物,经PpCD作用后表明其在该体系中同样可以发挥良好的选择性降解效果。5.将PpCD和以CD为产物的CGTase共同作用淀粉,分别反应1、6、12和24 h。结果表明,PpCD提升了CGTase反应过程中还原末端和葡萄糖的释放,促进了CGTase对淀粉的酶解效率。利用HPLC对反应过程中环状和直链麦芽低聚糖的组成测定发现,PpCD减少了CGTase反应过程中的CD含量而显着提升了麦芽低聚糖的含量。对反应过程中产物分子结构测定发现,经PpCD和CGTase单独酶解1 h的样品的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222.6×105 g/mol和36.7×105 g/mol。然而,经PpCD和CGTase双酶酶解的Mw为15.0×105 g/mol,表明PpCD具有促进降解作用。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降解效果更为显着。因此,PpCD与CGTase之间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效果。此外,PpCD和CGTase协同作用淀粉显着提升了淀粉的抗回生性质,淀粉在4℃储存7天的回生焓值可由5.65 J/g下降为1.42 J/g。基于PpCD和CGTase的协同作用效果,选择了PpCD和CGTase同时处理和顺序处理的不同作用方式,对具有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蜡质(5%)、普通(25%)和高直链(45%)玉米淀粉进行处理,并对产物的组成和体外消化性质进行测定。当以普通玉米淀粉为底物时可获得最高的环状和直链麦芽低聚糖转化率,可达45.7%。对改性淀粉精细结构表征发现,CGTase和双酶处理使得不同玉米淀粉DP 13~24,DP 25~36和DP>37的链长比例显着下降,而DP<13的链长比例显着提升,测定的表观提升比例为50%~60%。CGTase及双酶处理显着提升了不同玉米淀粉的抗消化性质,其中,测定的抗性淀粉(RS)的提升最为显着。当底物分别为蜡质、普通和高直链玉米淀粉时,RS分别最高可达36.9%、40.0%和59.3%。当PpCD将CGTase产物体系中的CD转化为麦芽低聚糖时,产物的消化性无显着变化。

刘彤晖[3](2021)在《一步法制备环糊精-植物精油包合物及其抑菌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精油具有抗菌、抗炎、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尤其抑菌特性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其极易挥发且抑菌效果不稳定问题的存在,限制了精油的广泛应用。目前,大多数采用包埋封装来解决上述问题,其中环糊精包合技术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存在成本高、载量低的缺陷。本论文提出一步法制备植物精油包合物:采用酶法生产环糊精包合疏水性分子体系,在环糊精酶法生产的过程中直接添加植物精油,待体系中环糊精得率趋于稳定后将反应液直接进行乳化和喷雾干燥制得环糊精-植物精油包合物,以期获得生产成本低廉、载量较高且抑菌性强的植物精油包合物,有望应用于防腐保鲜领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测定了百里酚、香芹酚、丁香酚和肉桂醛这四种已报道抑菌性较强的植物精油的广谱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对细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是香芹酚,对真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是肉桂醛,选取这两种精油进行复配,确定两组分精油最佳复配质量比为6:4(肉桂醛:香芹酚)。在该质量比例下进行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并与单组分精油进行比较,发现复配精油的广谱抑菌活性达到了单组分精油的2-4倍。其次,建立了酶法制备环糊精-植物精油包合物的体系,不同植物精油的添加都明显增加了3种环糊精的得率,说明精油与环糊精发生了有效的包合,其中β-环糊精得率增长最为显着。对该体系包合复配精油的重要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最适条件为:以小麦淀粉为底物,底物浓度20%,环化CGT酶添加量2 U/g,芯壁比1:6(w/w),乳化剂添加量为芯壁总质量的5%,剪切速率1.4×104 r/min,剪切时间2min,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80°C,进料流速0.4 L/h。在最优制备条件下,环糊精总得率可达49.53%,包合物的精油载量达11.25%,包合产率为82.81%,包合效率为93.29%,显着优于未经优化前的包合效果,与纯环糊精包合物相比提高了载量和包合产率。然后,对所制备复配精油包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微观形态观察、包合稳定常数的测定以及核磁共振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包合物稳定性、多种包合模式和包合过程。结果显示,包合物呈中空圆球状,测定粒径分布在1-10μm。香芹酚与α-、β-、γ-环糊精的包合稳定常数分别为397.21、2103.13、996.35 L/mol,肉桂醛则分别为382.79、1902.57、1183.60 L/mol,包合稳定常数越大说明包合稳定性越好,因此,两种精油均与β-环糊精包合最稳定,与γ-环糊精次之,与α-环糊精包合最不稳定。为探寻不同环糊精包合差异的原因,运用1H NMR和2D ROESY核磁共振技术深入分析包合物的包合结构,发现γ-环糊精有包合两个精油分子的可能性,解释了较大空腔能够稳定包合精油分子的原因。进一步建立了包合物模型,推测采用酶法生产环糊精体系制备的复配精油包合物具有两层包埋结构,除环糊精疏水空腔的协同包合作用外,酶法体系的剩余底料在喷雾干燥过程中形成壁层实现了对精油的二次包合,该独特结构对于精油应用性能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从直接接触抑菌和熏蒸抑菌两方面测定了包合物的抑菌特性。结果表明,酶法体系制备的复配精油包合物对真菌的MIC值为0.1295 mg/m L,显着低于复配精油(0.3125 mg/m L)、以麦芽糊精作为壁材的包合物(0.5016 mg/m L)、以麦芽糊精-β-环糊精作为壁材的包合物(0.2550 mg/m L),说明采用酶法体系包合显着增强了精油对真菌的直接接触抑菌活性。挥发曲线结果表明,室温下暴露30天,精油保留率提升幅度达到包合前的2倍。熏蒸抑菌结果显示,暴露32天的包合物(含有熏蒸MIC精油含量)仍然能够完全抑制黑曲霉的生长,表明缓释特性显着提高了精油的熏蒸抑菌性能,延长有效抑菌的时间。

雷敏[4](2021)在《基于微胶囊技术的纯棉水刺无纺布抗菌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纯棉水刺无纺布柔软亲肤、吸湿透气、安全卫生、可降解,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用品。2020年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以来,人们对健康卫生的意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一次性卫生用品需求快速增加,对于医疗卫生和家庭清洁卫生产品,人们不止满足于柔软舒适这些基本性能,还需要其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因此开发具有抗菌性能的纯棉水刺无纺布非常具有实用价值。本文选用天然抗菌剂连翘油,结合微胶囊技术,将连翘油微胶囊化,然后通过浸渍法整理到织物上以获得具有抗菌性能的纯棉水刺无纺布。(1)首先采用包结络和法以β-环糊精为壁材、连翘油为芯材制备微胶囊,探讨了芯壁比、精油与乙醇比例、包和温度、包合时间等因素对微胶囊包封率、载药率和产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方法,得到制备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连翘油/β-环糊精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芯壁比1:8,包合温度40℃,包合时间2 h,在此条件下,连翘油/β-环糊精微胶囊的包封率、载药率和产率分别是62.04%、10.01%、68.89%。(2)为了进一步提高微胶囊的载药率,采用复凝聚法,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季铵盐为壁材,制备了连翘油微胶囊。探讨了芯壁比、p H值、温度、Ca Cl2浓度对微胶囊包封率、载药率和产率的影响。再通过正交实验探索最佳制备工艺。复凝聚法最佳制备工艺为芯壁比1:1,p H为5.5,温度为40℃,Ca Cl2浓度为5%,此时微胶囊的包封率、载药率、产率分别为59.83%、27.04%、63.22%。(3)将两种不同方法制备的微胶囊分别制备成整理液,对纯棉水刺无纺布进行整理。整理液A配比为:湿态连翘油/β-环糊精微胶囊40 g/L、2D树脂150 g/L、Mg Cl230g/L、JFC渗透剂2.0 g/L;整理液B配比为:湿态连翘油/海藻酸钠/壳聚糖季铵盐微胶囊400 g/L、2D树脂150 g/L、Mg Cl230 g/L、JFC渗透剂2.0 g/L。对抗菌微胶囊整理后的纯棉水刺无纺布进行抗菌测试。抑菌圈法显示整理后的纯棉水刺无纺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都具有一定的抗菌效果。复凝聚法制备的微胶囊整理后的布样比连翘油/β-环糊精微胶囊整理的布样具有更好的抗菌性能。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高于大肠杆菌。用振荡烧瓶法对复凝聚法微胶囊整理后的布样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93.5%,对大肠杆菌抑菌率为82.4%。另外,研究了微胶囊整理对纯棉水刺无纺布透气性、透湿性能、白度的影响。微胶囊整理后,纯棉水刺无纺布的透气性、透湿性、白度有所降低,特别是对白度的影响明显。连翘油/β-环糊精微胶囊整理整理后,原布样白度值从72.87降为64.63,连翘油/海藻酸钠/壳聚糖季铵盐微胶囊整理,原布样白度值从72.87降为56.14。

宋凯[5](2021)在《海洋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表达、酶学性质及AA-2G制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O-α-D-吡喃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AA-2G)作为L-抗坏血酸(L-ascorbic-acid,L-AA)的衍生物,由于其相较于L-AA拥有更好的抗氧化性能,并且在体内能在α-葡萄糖苷酶作用下重新分解为L-AA与D-葡萄糖,从而发挥出L-AA的生理活性作用,因此是目前为止L-抗坏血酸的一种最佳替代品。而正是AA-2G拥有这些优良的理化性质,使得其在食品、饲料、医疗药品和化妆品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AA-2G的合成分为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两种方法,但是化学法存在生产成本高、操作过程复杂等劣势,使得生物酶法成为合成AA-2G的主流方式。在生物酶法合成AA-2G的5种酶中,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由于其较高的底物特异性以及较高的合成产量,通常被认为是合成AA-2G最高效的酶。因此,通过CGTase酶法合成AA-2G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在本研究中,将来源于马里亚纳海沟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获得的能够编码环糊精葡萄基转移酶的my20基因经人工合成后连接到质粒pET-24a中,成功实现了E.coli BL21(DE3)的高效异源表达,同时也开展了酶法制备AA-2G的初步应用试验。以下就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为提高重组CGTase在E.coli BL21(DE3)的表达量,通过优化实验对诱导时间、诱导剂浓度、诱导温度等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诱导时间为18h时,重组CGTase环化活力最高。诱导时间过长,重组酶环化活力会逐渐降低,而这可能与细胞死亡以及蛋白自身降解有关。当诱导剂(IPTG)浓度为0.4 mM时,重组酶环化活力最高。虽然表达载体pET-24a受IPTG强烈诱导,但是过高的IPTG浓度,一方面会导致重组蛋白翻译过快,不能正确折叠,从而导致包涵体的形成,另一方面过高浓度IPTG的积累也会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当诱导温度为20℃时,重组酶环化活力最高。诱导温度会影响重组蛋白的正确折叠以及包涵体的形成,当诱导温度过高时,重组蛋白在细胞体内聚集过多,可溶性蛋白的量减少。因此,最终确定在细胞OD600值达到0.6-0.8,添加0.4 mM的IPTG,于20℃条件下诱导18h,重组CGTase的环化活力达到最高。将粗酶液用镍柱进行纯化,通过SDS-PAGE电泳检测到纯化酶液达到电泳纯,且CGTase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75KDa相一致。通过镍柱纯化后,该酶比活力由0.94 U/mg上升到63.3 U/mg,纯化倍数为67.3,回收率为43.7%。当以可溶性淀粉作为底物时,该重组酶最适反应温度为80℃,且该重组CGTase拥有较好的耐热性,在10℃-80℃环境下放置2 h后,其环化活力几乎没有变化。最适反应pH为7,且该酶在较广泛的pH范围内依然能保持较高的酶活性。通过对该重组酶酶学性质的探究,该重组酶较现如今报道的大多数CGTase拥有较好的热稳定以及pH稳定性。当应用于工业化生产时,能够延长重组酶的工作时间,减少污染的风险,此外还能够增加反应体系的温度,进一步增加反应底物的浓度,因此该重组酶在工业化生产AA-2G,环糊精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K+、Mg2+、Li+、Ba2+和Mn2+对重组酶活性几乎没有影响,而Fe2+、Cu2+抑制酶活性,Ca2+以及化学试剂EDTA能够提高酶活性。通过Hanes-Woolf作图法,在最适反应温度下计算Km为5.1 g/L,Vmax为0.65μmol/L·min。由于该重组酶较好的理化性质,使得该重组CGTase在工业上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以α-环糊精、β-环糊精、γ-环糊精以及可溶性淀粉作为供体底物合成AA-2G时,α-环糊精的产量最高,β-环糊精的产量次之,可溶性淀粉的产量最少。但是考虑到α-环糊精价格昂贵,并不适用于工业化生产AA-2G。因此,选择β-环糊精作为后续实验的供体底物。在本研究中,为进一步提高该重组酶催化合成AA-2G的产量,以β-CD,L-AA分别作为供体底物与受体底物,对时间、温度、pH、底物浓度、酶浓度等条件进行了单因素优化实验,提高AA-2G的产量。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为24 h,反应温度40℃,反应pH 4,底物浓度50 g/Lβ-CD,酶浓度75 U/gβ-CD时,该重组CGTase转化合成AA-2G的含量最高,最高浓度能达到28g/L,且AA-2G产量要优于目前报道的大多数CGTase合成AA-2G的产量。

张冰雪[6](2021)在《β-环糊精和扁桃酸的手性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包括以下4方面的内容:(1)介绍了手性中的手性与手性物质,高效液相色谱法,手性固定相的手性拆分方法和种类;手性扁桃酸及其单一对映体的应用;膜及其手性拆分膜的定义、种类;环糊精及其膜的研究和在手性分离中的应用。(2)以β-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利用3种不同的异氰酸酯类键合臂和1种缩水甘油基键合臂制备4种手性固定相,用于分离外消旋化合物,对比4种固定相分别在CH3(CH2)4CH3/(CH3)2CHOH为正相流动相,CH3OH/H2O为反相流动相,CH3OH、C2H3N、CH3OH/C2H3N为有机流动相,共5种流动相中的分离效率。实验表明,在不同的键合臂和不同流动相下,固定相对16种手性化合物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拆分。(3)以自合成的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涂覆在Si O2上制成色谱柱,采用溶解平衡法对D/L-扁桃酸的性质进行研究,绘制其溶解度曲线。实验表明:D/L-扁桃酸在纯水、酸碱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大而增大,而且在同一温度下其溶解度相差不大。D/L-扁桃酸在不同p H下,溶解度含量SNa OH>SHCl O4>SH2O。(4)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β-环糊精-均苯三甲酰氯界面复合膜,并探究复合膜对D,L-扁桃酸的膜萃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β-环糊精浓度为0.133 g/m L,萃取时间为45 min时,样品浓度为0.8 mg/m L时,复合膜对D,L-扁桃酸进行膜萃取的效果较好,其最佳e.e.%为59.38%。

朱雯[7](2021)在《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抗疟活性研究》文中指出青蒿素是一种含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着名药学家首次从药用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出该物质且将他命名为青蒿素。这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效果最佳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治疗红斑狼疮、抗菌和治疗肿瘤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是,青蒿素的脂溶性较高,在水中溶解度非常差,生物利用度低,会快速代谢出体外,极大程度地影响了青蒿素的利用与发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制备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Artemisinin-HP-β-CD-porous starch,AHPS),青蒿素通过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后由多孔淀粉负载,进而提高青蒿素的水溶性,然后对制备出的AHPS进行表征、生物利用度、组织分布、体内外抗疟活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优化了制备AHPS工艺:羟丙基-β-环糊精与青蒿素摩尔比为2:1,混合悬蒸法去除乙醇,将少量水和无水乙醇洗涤未包合的羟丙基-β-环糊精,青蒿素低温干燥,可得到白色产物青蒿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之后将3.5 mg/mL的青蒿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投入含187.25 mg/mL多孔淀粉吸附体系中,将反应体系在37℃的超声机中超声30 min,在50 mL离心管里加入转子,封好封口膜,置于恒温的水浴磁力搅拌器,吸附40 min,温度为37℃。低温干燥后即得到AHPS。在最佳条件下获得AHPS的多孔淀粉负载量为23.58%。2.通过扫描电镜检测、比表面积检测、红外光谱检测、X射线衍射检测、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重量分析检测分别对AHPS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青蒿素已被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后由多孔淀粉负载,表现出与多孔淀粉同样的无定型结构。3.对AHPS的饱和溶解度以及对溶出率的测试数据分析表明,在不同的溶剂(水、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AHPS的饱和溶解度分别是青蒿素的2.56、2.32和1.35倍,是青蒿素哌喹片2.41、2.12和1.23倍;是双氢青蒿素的1.85、2.12、1.18倍;AHPS的溶出率在水、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分别是青蒿素原粉的3.11、2.54和1.35倍,是青蒿素哌喹片的2.53、2.39和1.18倍,是双氢青蒿素的1.90、1.93、1.23倍,AHPS溶解度显着提高。4.在AHPS于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以及其组织分布的研究中,对大鼠在相同时间依次灌胃给予青蒿素、青蒿素哌喹片和AHPS后,分别在不同时间下检测大鼠心、肝、脾、肺、肾、脑,6个组织的青蒿素浓度,结果显示,AHPS在体内的血药峰浓度更高,滞留时间更长,表示AHPS增加了青蒿素的水溶性,进而使其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生物利用度获得了改善。5.在对AHPS抗疟活性的研究中,本论文采用体外和体内两种方法进行考察。体外抗疟活性结果表明,AHPS对恶性疟原虫3D7的抗疟活性相比于双氢青蒿素较好,远优于青蒿素;体内抗疟活性结果表明,对比于青蒿素组及双氢青蒿素组,AHPS能明显延长ECM小鼠生存时间,减少原虫血感染率,增加RMCBS得分,经血液涂片可观察到对疟原虫有杀灭作用。AHPS组直至感染两周后,小鼠生存情况仍为100%,表明对ECM小鼠临床症状体征具有改善作用。

刘洁[8](2021)在《两种桥联羧基卟啉与桥式环糊精的分子组装及其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超分子化学研究核心之一的功能分子组装一直是超分子化学和纳米材料的重要研究前沿。得益于各自的优势,卟啉和环糊精作为两类重要组装基元在功能分子组装中得到了广泛研究,而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将两者有效结合更是构筑了系列新型功能超分子组装体。目前,关于卟啉及其与环糊精的分子组装主要集中单卟啉衍生物,而桥联卟啉衍生物将提供更独特的组装基元和更丰富的组装行为。基于此,本文以两类桥联羧基卟啉和系列桥式多聚环糊精为组装基元,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构筑了系列超分子组装体,并对组装体的功能进行了详细探究。本论文内容主要如下:1.简要介绍了超分子化学和分子组装的概念及发展,并对卟啉分子及其与环糊精构筑功能分子组装体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2.设计合成了苯桥联羧基卟啉和偶氮苯桥联全甲基化β-环糊精为组装基元,利用偶氮苯顺反两种构型,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分别构筑了纳米片和纳米粒子,并实现了两种组装体在光照刺激下的形貌转换。随后,进一步探究了两种组装体在能量传递和细胞成像中的应用。3.利用苯桥联羧基卟啉和均三苯基苯桥联三聚环糊精、四苯乙烯桥联四聚环糊精为组装基元,通过羧基卟啉与全甲基化β-环糊精强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构筑了具有孔状单元的二维超分子纳米层。随后,探究了两种组装体在水溶液中对富勒烯的捕获行为。4.设计合成柔性偶氮苯桥联羧基卟啉和锌卟啉桥联四聚环糊精,并以此构筑了具有孔状结构的多维超分子组装体。进一步探究了其光致异构行为及其在水溶液对富勒烯的捕获和氮氧自由基的清除性能。

许丹,刘建英,刘玉梅[9](2021)在《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增加客体分子水溶性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对不同结构的客体分子的包合稳定性会因包合介质、包合温度、客体分子大小及氢键的形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较大差异,而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不仅对疏水性客体分子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安全性和稳定性有显着影响,还在减小疏水性客体分子刺激性、去除和掩盖其不良气味以及控制其释放速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常见β-环糊精衍生物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并重点讨论了黄酮类化合物、多酚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等客体分子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形成稳定包合物时包合方式的差异以及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增溶方面的应用,为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食品相关领域对不同疏水性功效成分增溶作用的探究提供理论参考。

卢娜[10](2020)在《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啤酒花的重要软树脂成分β-酸在啤酒酿造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显着,β-酸虽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但因其本身的不稳定性,在啤酒酿造工业中常作为副产物被丢弃。而β-酸经催化加氢得到的氢化衍生物六氢β-酸(HBA)性质稳定,且具有很好的抑菌防腐效果,安全性高,因此在食品防腐保鲜领域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HBA不溶于水,在水基食品体系中不能充分的与致病菌接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HBA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环糊精(CD)包合技术是提高低溶解度化合物水溶性和稳定性的有效途径,并且环糊精是一种安全性高、毒性低的包合剂,经口服、静脉和非消化道给药后耐受性良好。论文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选取2-甲基-β-环糊精(M-β-CD)制备了HBA/M-β-CD包合物以提高其水溶性,借助多种测试、表征手段分析所制备包合物的结构特征,考察包合物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作用;进而研究了包合物在典型水基食品体系(番茄汁、牛奶)中的防腐保鲜效果,为HBA/M-β-CD包合物在水基体系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最后为拓宽包合物的应用领域,将其作为活性物质添加到壳聚糖(CS)中以制备活性抑菌膜,并将其对冷鲜羊肉进行包装保鲜。围绕上述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为改善HBA的水溶性及生物利用度,采用研磨法制备了HBA/M-β-CD包合物,并利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包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确证。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核磁共振(1HNMR)结果表明,HBA已成功进入到M-β-CD的空腔中,并且HBA和M-β-CD之间未形成新的化学键,而是以范德华力、氢键等形式相互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HBA/M-β-CD包合物的形貌与它们各自单独的原始形貌均不相同,呈现为不规则的块状结构。通过分子对接获得了包合物的最优构象。相溶解度图表明,HBA和M-β-CD是以1:1主客分子比形成包合物,并且是一个自发过程。溶解度测试结果表明,HBA经过M-β-CD包合后,其水溶性得到了显着提高,溶解度为0.83 mg/m L。(2)考察了HBA/M-β-CD包合物对几种常见食品相关致病菌的抑菌效果,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结果表明,包合物对供试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食品中常见的单增李斯特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2.5μg/m 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100μg/m L。进而从细菌生长曲线、细胞形态结构、细胞膜通透性等方面,讨论包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包合物主要抑制了单增李斯特菌在对数期的生长繁殖,破坏菌体的完整性和通透性,使细菌因电解质、核酸、蛋白质的泄露而死亡。(3)将制备的HBA/M-β-CD包合物应用于番茄汁的保鲜,并以山梨酸钾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在12天的储存期间,加入包合物的番茄汁样品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山梨酸钾组高出约3%,在稳定果汁的抗氧化活性及酸度方面也显着优于山梨酸钾组,并且在较小浓度下,就能表现出明显效果。山梨酸钾作为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的食品防腐剂,在维持还原糖的含量以及番茄红素稳定性方面的效果要好于HBA/M-β-CD包合物。(4)研究HBA/M-β-CD包合物对牛奶货架期的影响。通过分析在4℃条件下储存27天,包合物对巴氏灭菌乳的感官、p H值、乳糖含量、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菌落总数、酒精测试、煮沸测试和酸度理化特性的影响,考察HBA/M-β-CD包合物作为天然防腐剂在巴氏灭菌乳中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经包合物处理的巴氏灭菌乳在储存期间菌落总数、酸度及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乳糖含量、感官评分和p H值远高于对照组。其中添加浓度为0.15 g/kg以上的HBA/M-β-CD包合物对牛奶的防腐效果最佳,可以有效抑制巴氏灭菌乳中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保持其感官和理化特性。进而采用加速预测货架期(ASLT)法预测出添加0.15 g/kg HBA/M-β-CD包合物的巴氏灭菌乳在冷藏(4℃)条件下的货架期为21天以上,预测结果与冷藏实验相一致。(5)制备了含有不同浓度HBA/M-β-CD包合物的HBA/M-β-CD-CS复合膜,并对其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抗氧化和抑菌活性进行了评价。SEM和FT-IR光谱表明,HBA/M-β-CD包合物与CS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是以氢键的形式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随着复合膜中包合物含量的逐渐增加(0%~0.15%),薄膜的含水量降低,溶解度、溶胀比和水蒸气透过率均增加。光学测试表明,包合物的加入不仅能保持良好的透光率,还能有效阻隔紫外光的入侵。加入0.10%HBA/M-β-CD后,薄膜的力学性能显着提高,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7.8 MPa和97.7%。与纯CS膜相比,HBA/M-β-CD-CS复合膜对1,1-二苯基-1-苦基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提高了10倍以上。此外,HBA/M-Β-CD包合物的加入使薄膜对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6)采用HBA/M-β-CD-CS复合膜对冷鲜羊肉进行包装,测定肉样在冷藏期间各项指标的变化,研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过程,复合膜可有效抑制鲜肉中细菌的生长,并延缓TVB-N含量、TBARS值和p H值的上升,同时能较好的维持鲜肉的感官特性。与PE组相比,复合膜对冷鲜羊肉具有明显的保鲜效果,可将含50%瘦肉样品的货架期延长至12天以上,瘦肉含量为80%的样品延长至8天以上。

二、双亲性质的β-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亲性质的β-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2)环糊精水解酶的筛选、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环糊精衍生麦芽低聚糖的制备
        1.1.1 环糊精概述
        1.1.2 环糊精水解酶类
        1.1.3 麦芽低聚糖
        1.1.4 环糊精衍生麦芽低聚糖的制备
    1.2 环糊精水解酶
        1.2.1 新普鲁兰酶亚家族的概述
        1.2.2 新普鲁兰酶亚家族的主要酶类
        1.2.3 环糊精水解酶
        1.2.4 环糊精水解酶的催化特异性
    1.3 环糊精水解酶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1.3.1 底物结合结构基础
        1.3.2 寡聚状态对酶学性质的影响
        1.3.3 生理功能
        1.3.4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1.4 新普鲁兰酶亚家族酶类的应用
        1.4.1 低聚糖的制备
        1.4.2 淀粉抗回生性质的改善
        1.4.3 慢消化淀粉的制备
    1.5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与意义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环糊精水解酶的筛选及基本酶学性质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菌株与质粒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环糊精水解酶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目标序列的筛选
        2.3.2 质粒和菌株的构建
        2.3.3 环糊精水解酶的表达
        2.3.4 环糊精水解酶的收集及纯化
        2.3.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2.3.6 酶蛋白含量的测定
        2.3.7 酶活力的测定
        2.3.8 最适温度和最适pH的测定
        2.3.9 酶的热稳定性测定
        2.3.10 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环糊精水解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目标酶筛选
        2.4.2 环糊精水解酶的分子量和纯度鉴定
        2.4.3 环糊精水解酶的最适温度和pH
        2.4.4 环糊精水解酶的温度稳定性
        2.4.5 金属离子及有机试剂对酶活力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糊精水解酶的底物及产物特异性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环糊精水解酶的表达及纯化
        3.3.2 环糊精水解酶对不同底物的酶活力测定
        3.3.3 环糊精水解酶的转糖苷等活力的鉴定
        3.3.4 环糊精水解酶AMPf的淀粉水解产物测定
        3.3.5 环糊精水解酶PpCD的环糊精水解产物鉴定
        3.3.6 薄层色谱分析
        3.3.7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3.3.8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鉴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环糊精水解酶的底物特异性
        3.4.2 环糊精水解酶转糖苷等活力的鉴定
        3.4.3 环糊精水解酶AMPf的产物特异性
        3.4.4 底物浓度对环糊精水解酶AMPf产物特异性的影响
        3.4.5 环糊精水解酶AMPf的酶解机制
        3.4.6 环糊精水解酶PpCD的产物特异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糊精水解酶PpCD的环糊精水解机制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环糊精水解酶PpCD的制备及酶活力的测定
        4.3.2 环糊精水解酶PpCD水解β-环糊精过程测定
        4.3.3 环糊精水解酶PpCD对β-环糊精及麦芽七糖水解活力测定
        4.3.4 环糊精水解酶PpCD水解α-环糊精和γ-环糊精过程测定
        4.3.5 环糊精水解酶PpCD制备麦芽七糖
        4.3.6 薄层色谱分析
        4.3.7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4.3.8 同源建模
        4.3.9 分子对接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环糊精水解酶PpCD作用β-环糊精的水解模式
        4.4.2 环糊精水解酶PpCD对β-环糊精和麦芽七糖的酶活力
        4.4.3 环糊精水解酶PpCD作用α-环糊精和γ-环糊精的水解模式
        4.4.4 环糊精水解酶PpCD水解环糊精模式
        4.4.5 麦芽七糖的制备
        4.4.6 环糊精水解酶PpCD的三维模型
        4.4.7 环糊精水解酶PpCD作用环糊精结构基础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糊精水解酶PpCD在复合环糊精体系的水解规律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环糊精水解酶PpCD的制备及酶活力测定
        5.3.2 环糊精水解酶PpCD的水解动力学参数测定
        5.3.3 不同环糊精复合体系的配制及环糊精水解酶PpCD的水解
        5.3.4 温度对环糊精水解酶PpCD水解环糊精的影响
        5.3.5 γ-CGTase的制备及环化活力测定
        5.3.6 环糊精水解酶PpCD在γ-CGTase产物中的水解规律
        5.3.7 α-环糊精、β-环糊精和γ-环糊精的比色法测定
        5.3.8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环糊精水解酶PpCD对不同环糊精的选择性水解能力
        5.4.2 环糊精水解酶PpCD在不同的复配环糊精体系中的水解规律
        5.4.3 温度对环糊精水解酶PpCD水解过程的影响
        5.4.4 环糊精水解酶PpCD对γ-环糊精的纯化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酶协同作用淀粉机制及其在改性淀粉中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环糊精水解酶PpCD的制备及酶活力测定
        6.3.2 CGTase的酶活力测定
        6.3.3 环糊精水解酶PpCD和CGTase协同酶解淀粉
        6.3.4 环糊精水解酶PpCD和CGTase改性不同精细结构淀粉样品的制备
        6.3.5 还原末端和葡萄糖的测定
        6.3.6 环糊精和麦芽低聚糖的组成分析
        6.3.7 改性淀粉分子结构的测定
        6.3.8 改性淀粉链长分布的测定
        6.3.9 酶解淀粉的回生性质测定
        6.3.10 改性淀粉的体外消化性测定
        6.3.11 改性淀粉的消化动力学测定
        6.3.12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双酶协同酶解淀粉过程中还原末端和葡萄糖的释放量分析
        6.4.2 双酶协同酶解淀粉体系的环糊精和麦芽低聚糖组成
        6.4.3 双酶协同酶解淀粉的分子量分布
        6.4.4 环糊精水解酶PpCD与CGTase协同作用淀粉机制
        6.4.5 双酶协同酶解淀粉的回生性质分析
        6.4.6 不同精细结构改性淀粉中麦芽低聚糖分析
        6.4.7 不同精细结构改性淀粉中环糊精分析
        6.4.8 不同精细结构改性淀粉中低聚糖转化率分析
        6.4.9 不同精细结构改性淀粉分子结构表征
        6.4.10 不同精细结构改性淀粉精细结构表征
        6.4.11 不同精细结构改性淀粉体外消化性分析
        6.4.12 不同精细结构改性淀粉体外消化动力学分析
    6.5 本章小结
论文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一步法制备环糊精-植物精油包合物及其抑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植物精油概述
        1.1.1 植物精油的性质与功能
        1.1.2 酚类和醛类植物精油的强抑菌性
        1.1.3 植物精油的应用限制与微胶囊化
    1.2 环糊精概述
        1.2.1 环糊精的理化性质
        1.2.2 环糊精的应用现状
        1.2.3 环糊精的酶法制备
    1.3 植物精油包合物研究进展
        1.3.1 包合物的壁材选择
        1.3.2 包合物的包合方法
        1.3.3 包合物的应用现状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菌悬液的制备
        2.3.2 抑菌活性的测定
        2.3.3 植物精油的复配
        2.3.4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3.5 环糊精含量的测定
        2.3.6 植物精油包合物的制备条件优化
        2.3.7 其他壁材包合物的制备
        2.3.8 乳液粒径的测定
        2.3.9 包合效率和包合产率的测定
        2.3.10 包合物微观形态观察
        2.3.11 包合物粒径分布的测定
        2.3.12 包合稳定常数的测定
        2.3.13 核磁共振测定
        2.3.14 包合物熏蒸抑菌性能测定
        2.3.15 包合物挥发曲线测定
        2.3.16 包合物挥发后抑菌性能测定
        2.3.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植物精油的抑菌活性研究
        3.1.1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的测定
        3.1.2 植物精油的复配比例选择
        3.1.3 植物精油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3.2 植物精油包合物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3.2.1 植物精油包合体系的建立
        3.2.2 酶法包合体系的优化
        3.2.3 乳液制备工艺的优化
        3.2.4 喷雾干燥工艺的优化
    3.3 植物精油包合物的结构表征
        3.3.1 包合物的微观形态
        3.3.2 包合稳定常数分析
        3.3.3 核磁共振构象解析
        3.3.4 包合结构模型建立
    3.4 植物精油包合物的抑菌特性研究
        3.4.1 包合物的直接接触抑菌活性
        3.4.2 包合物的熏蒸最小抑菌浓度
        3.4.3 包合物的挥发曲线
        3.4.4 缓释作用对包合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4)基于微胶囊技术的纯棉水刺无纺布抗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纯棉水刺无纺布应用及发展
    1.2 连翘油天然植物抗菌剂
    1.3 微胶囊技术
    1.4 微胶囊技术在纺织中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2 连翘油/β-环糊精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及器材
    2.3 连翘油/β﹣CD微胶囊的制备
    2.4 微胶囊正交分析实验
    2.5 测试与表征
        2.5.1 连翘油标准曲线测试
        2.5.2 微胶囊包封率、载药率、产率测试
        2.5.3 微胶囊外观形貌测试
        2.5.4 微胶囊红外测试
        2.5.5 微胶囊缓释性能测试
        2.5.6 微胶囊高温保存率测试
    2.6 结果与讨论
        2.6.1 连翘油标准曲线
        2.6.2 影响微胶囊包封率、载药率以及产率的因素分析
        2.6.3 微胶囊正交实验分析
        2.6.4 微胶囊外观形貌分析
        2.6.5 微胶囊红外分析
        2.6.6 微胶囊缓释性能分析
        2.6.7 微胶囊高温保存率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连翘油/海藻酸钠/壳聚糖季铵盐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
    3.3 复凝聚法制备连翘油微胶囊
    3.4 微胶囊正交实验
    3.5 测试与表征
        3.5.1 微胶囊包封率、载药率、产率测试
        3.5.2 微胶囊外观形貌测试
        3.5.3 微胶囊红外测试
        3.5.4 微胶囊缓释性能测试
        3.5.5 微胶囊高温保存率测试
    3.6 结果与讨论
        3.6.1 影响微胶囊包封率、载药率以及产率的因素分析
        3.6.2 微胶囊正交实验分析
        3.6.3 微胶囊外观形貌分析
        3.6.4 微胶囊红外分析
        3.6.5 微胶囊缓释性能分析
        3.6.6 微胶囊高温保存率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纯棉水刺无纺布抗菌微胶囊整理及其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
    4.3 纯棉水刺无纺布抗菌微胶囊整理工艺
    4.4 测试与性能表征
        4.4.1 外观形貌测试
        4.4.2 抗菌性能测试
        4.4.3 透气性测试
        4.4.4 透湿性测试
        4.4.5 白度测试
    4.5 实验结果及讨论
        4.5.1 外观形貌分析
        4.5.2 抗菌性能分析
        4.5.3 透气性能分析
        4.5.4 透湿性能分析
        4.5.5 白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海洋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表达、酶学性质及AA-2G制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AA-2G
        1.1.1 AA-2G简介
        1.1.2 AA-2G的应用
        1.1.3 AA-2G的制备与纯化
    1.2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概述
        1.2.1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来源
        1.2.2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结构与反应机制
        1.2.3 CGTase的应用
        1.2.4 CGTase合成AA-2G的研究进展
    1.3 CGTase异源表达策略
        1.3.1 CGTase异源表达系统
        1.3.2 影响CGTase异源表达的因素
        1.3.3 其他提高CGTase表达因素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CGTase的异源表达及表达优化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培养基与缓冲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重组质粒提取
        2.3.2 质粒提取验证
        2.3.3 重组质粒转化
        2.3.4 重组CGTase的异源表达
        2.3.5 SDS-PAGE电泳检测
        2.3.6 重组CGTase环化活力测定
        2.3.7 重组CGTase诱导表达优化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重组质粒提取验证
        2.4.2 重组CGTase的诱导表达
        2.4.3 重组CGTase诱导表达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GTase的纯化及酶学性质探究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2.1 试剂
        3.2.2 实验器材
        3.2.3 缓冲液配置
    3.3 实验操作
        3.3.1 粗酶液的制备
        3.3.2 His Trap~(TM)HP亲和层析
        3.3.3 透析除盐
        3.3.4 环化活力的测定
        3.3.5 蛋白浓度测定
        3.3.6 重组CGTase最适反应温度与温度稳定性
        3.3.7 重组CGTase最适反应pH与 pH稳定性
        3.3.8 金属离子与化学试剂对重组CGTase活性的影响
        3.3.9 重组CGTase动力学参数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重组CGTase的镍柱纯化
        3.4.2 重组CGTase的酶学性质探究
        3.4.3 CGTase对金属离子与化学试剂的耐受性
        3.4.4 重组CGTase的动力学参数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组CGTase合成2-O-α-D-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条件优化
    4.1 引言
    4.2 试剂与仪器
        4.2.1 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溶液配置
    4.3 实验方法
        4.3.1 AA-2G标准曲线的绘制
        4.3.2 AA-2G的检测方法
        4.3.3 酶法合成AA-2G的方法
        4.3.4 酶法合成AA-2G的条件优化
    4.4 结果与讨论
        4.4.1 AA-2G含量的测定
        4.4.2 反应条件对酶法合成AA-2G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β-环糊精和扁桃酸的手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手性分离
        1.1.1 手性与手性物质
        1.1.2 手性分离的意义
        1.1.3 手性拆分的方法
    1.2 高效液相色谱
        1.2.1 高效液相色谱的特点与操作
        1.2.2 高效液相色谱的手性拆分方法
        1.2.3 手性固定相法
    1.3 手性扁桃酸
        1.3.1 扁桃酸对映体的应用
        1.3.2 获取光学纯扁桃酸的方法
    1.4 膜及手性拆分膜
        1.4.1 膜
        1.4.2 手性拆分膜的种类
    1.5 环糊精及其膜
        1.5.1 环糊精
        1.5.2 环糊精膜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不同键合臂β-环糊精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溶剂的干燥
        2.2.3 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2.2.4 液相柱的填充
        2.2.5 色谱分离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手性固定相的表征
        2.3.2 手性化合物的拆分
        2.3.3 四种手性固定相拆分结果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扁桃酸溶解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手性柱的制备
        3.2.3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扁桃酸最佳波长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手性固定相的核磁表征
        3.3.2 扁桃酸溶解度曲线的结果分析
        3.3.3 D,L-扁桃酸溶解性的测定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β-环糊精复合膜萃取D,L-扁桃酸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仪器
        4.2.2 β-环糊精手性膜的制备
        4.2.3 β-环糊精-均苯三甲酰氯复合膜的膜萃取实验
        4.2.4 高效液相色谱选择性分析
        4.2.5 β-环糊精-均苯三甲酰氯复合膜对D,L-扁桃酸膜萃取的正交实验设计
    4.3 结果与讨论
        4.3.1 β-环糊精-均苯三甲酰氯复合膜的表征
        4.3.2 β-环糊精-均苯三甲酰氯复合膜对D,L-扁桃酸萃取探究
        4.3.3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抗疟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黄花蒿的概述
        1.1.1 黄花蒿的形态学特征
        1.1.2 黄花蒿的主要化学成分
    1.2 青蒿素的概述
        1.2.1 青蒿素的结构及其理化性质
        1.2.2 青蒿素常见的衍生物类型
    1.3 青蒿素类生物活性分子主要作用
        1.3.1 抗疟作用
        1.3.2 抗肿瘤的作用
        1.3.3 抗纤维化作用
        1.3.4 神经保护作用
        1.3.5 对皮肤病的治疗
        1.3.6 其他方面的生物活性作用
    1.4 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
        1.4.2 环糊精包合技术
        1.4.3 多孔淀粉载药研究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2 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2 AHPS的制备和优化工艺
        2.2.1 青蒿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2.2 青蒿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 AHPS的制备和工艺优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青蒿素的标准曲线
        2.3.2 AHPS最佳制备工艺参数的优化
    2.4 本章小结
3 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理化性质表征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扫描电镜测(SEM)
        3.2.2 比表面积的测定(BET)
        3.2.3 红外光谱检测(FTIR)
        3.2.4 X射线衍射(XRD)
        3.2.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DSC)
        3.2.6 热重量分析(TG)
        3.2.7 AHPS稳定性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SEM形貌分析
        3.3.2 比表面积结果分析
        3.3.3 红外光谱检测分析
        3.3.4 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
        3.3.5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3.3.6 热重量分析(TG)
        3.3.7 AHPS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羟丙基-β-环精包合物的溶解性特征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青蒿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4.2.3 AHPS中青蒿素含量的检测
        4.2.4 AHPS的饱和溶解度的测定
        4.2.5 AHPS的体外溶出实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青蒿素的含量分析
        4.3.2 AHPS的体外溶出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及组织分布研究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青蒿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5.2.2 生物利用度的检测
        5.2.3 血样的处理
        5.2.4 AHPS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5.3 结果与分析
        5.3.1 AHPS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
        5.3.2 AHPS在大鼠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分布
        5.3.3 ART在各器官中的生物利用度
        5.3.4 APT在各器官中的生物利用度
        5.3.5 AHPS在各器官中的生物利用度
    5.4 本章小结
6 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抗疟活性研究
    6.1 试验材料和仪器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仪器
        6.1.3 实验动物及虫株来源
    6.2 实验方法
        6.2.1 虫株培养
        6.2.2 疟原虫体外培养同步化
        6.2.3 IC50检测
        6.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6.2.5 体内抗疟实验分组
        6.2.6 建立伯氏疟原虫株感染动物模型
        6.2.8 检测指标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体外抗疟活性
        6.3.2 对体内疟原虫形态的影响
        6.3.3 对脑型疟小鼠疟原虫感染率水平和生存率的影响
        6.3.4 CM小鼠体质量的影响
        6.3.5 药物处理对小鼠行为学影响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8)两种桥联羧基卟啉与桥式环糊精的分子组装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超分子化学及分子组装概述
    第二节 基于卟啉分子构筑的功能超分子组装体
        1.1 卟啉的结构特点
        1.2 卟啉分子构筑的功能超分子组装体
        1.2.1 基于静电相互作用的卟啉功能超分子组装体
        1.2.2 基于手性诱导的卟啉功能超分子组装体
        1.2.3 基于配位作用的卟啉功能超分子组装体
    第三节 基于卟啉和环糊精构筑的功能超分子组装体
        2.1 环糊精的结构特点
        2.2 卟啉与环糊精构筑的功能超分子组装
        2.2.1 基于卟啉与单环糊精功能超分子组装体
        2.2.2 基于卟啉与多环糊精功能超分子组装体
    第四节 本文立题思想
第二章 苯桥联双羧基卟啉与偶氮苯桥联环糊精构筑的功能超分子组装体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2.1 化合物的合成
        2.1.1 客体G_1的合成
        2.1.2 主体H_1与H_2的合成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2.2 苯桥联羧基卟啉G_1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2.3 苯桥联羧基卟啉G_1与全甲基化β-环糊精H_1的键合及组装行为研究
        2.4 苯桥联羧基卟啉G_1与偶氮苯桥联环糊精H_2的键合及组装行为研究
        2.4.1 客体分子 G_1与主体分子 H_2组装键合行为研究
        2.4.2 G_1@H_2两种形貌组装体往复性研究
        2.5 G_1@H_2两种形貌组装体细胞毒性评估与细胞成像
        2.6 G_1@H_2两种形貌组装体与染料分子的FRET作用研究
        2.6.1 G_1@H_2两种形貌组装体与罗丹明B的 FRET作用研究
        2.6.2 G_1@H_2两种形貌组装体与AIE染料的FRET作用研究
        2.7 小结
第三章 苯桥联羧基卟啉与刚性桥联多聚环糊精的功能分子组装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3.1 化合物的合成
        3.1.1 主体H_3的合成
        3.1.2 主体H_4的合成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3.2 苯桥联羧基卟啉G_1与均三苯基苯桥联环糊精H_3的键合及组装行为研究
        3.3 苯桥联羧基卟啉G_1与四苯基乙烯桥联环糊精H_4的键合及组装行为研究
        3.4 组装体 G_1@H_3与组装体 G_1@H_4对富勒烯C_(60)捕捉能力探究
        3.5 复合体G_1@H_3+C_(60)与G_1@H_4+C_(60)对羟基自由基清除性能探究
        3.6 小结
第四章 偶氮苯桥联双卟啉与锌卟啉环糊精的功能分子组装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4.1 化合物的合成
        4.1.1 客体G_2的合成
        4.1.2 主体H_5的合成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4.2 偶氮苯桥联卟啉G_2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4.3 偶氮苯桥联卟啉G_2异构性研究
        4.4 偶氮苯桥联卟啉G_2与锌卟啉环糊精H_5的键合及组装行为研究
        4.5 组装体G_2@H_5对富勒烯C_(60)捕捉能力探究
        4.6 复合体G_2@H_5+C_(60)对氮氧自由基清除性能探究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0)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啤酒花
        1.2.1 啤酒花分布
        1.2.2 啤酒花成分
    1.3 啤酒花的主要生物活性
        1.3.1 镇静作用
        1.3.2 消炎作用
        1.3.3 抑菌活性
        1.3.4 抗氧化活性
    1.4 六氢β-酸的研究进展
        1.4.1 β-酸的再利用
        1.4.2 六氢β-酸的制备
        1.4.3 六氢β-酸的安全性
        1.4.4 六氢β-酸的生物活性
    1.5 环糊精及包合物
        1.5.1 环糊精简介
        1.5.2 环糊精包合物
        1.5.3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1.5.4 环糊精包合物的分析方法
    1.6 环糊精包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1.6.1 药物中的应用
        1.6.2 纳米技术中的应用
        1.6.3 超分子化学中的应用
        1.6.4 抑菌中的应用
    1.7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结构特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HBA/M-β-CD包合物的制备
        2.3.2 HBA/M-β-CD包合物的表征
        2.3.3 HBA/M-β-CD包合物的相溶解度
        2.3.4 HBA与 M-β-CD的分子对接
        2.3.5 HBA/M-β-CD包合物的溶解度
        2.3.6 HBA/M-β-CD包合物的溶出度
    2.4 结果与讨论
        2.4.1 UV-Vis分析
        2.4.2 FT-IR分析
        2.4.3 XRD分析
        2.4.4 形貌分析
        2.4.5 ~1HNMR分析
        2.4.6 分子对接分析
        2.4.7 相溶解度图
        2.4.8 溶解度
        2.4.9 溶出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的配制
        3.3.2 菌悬液的制备
        3.3.3 抑菌活性的测定
        3.3.4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3.3.5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3.3.6 生长曲线的测定
        3.3.7 SEM样本的制作
        3.3.8 细胞膜通透性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HBA/M-β-CD包合物的抑菌活性
        3.4.2 HBA/M-β-CD包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活性的影响
        3.4.3 HBA/M-β-CD包合物对菌体生长曲线的影响
        3.4.4 HBA/M-β-CD包合物对菌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3.4.5 HBA/M-β-CD包合物对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对番茄汁的保鲜效果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番茄汁的前处理
        4.3.2 维生素C的测定
        4.3.3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4.3.4 丙二醛的测定
        4.3.5 总糖的测定
        4.3.6 还原糖的测定
        4.3.7 总酸的测定
        4.3.8 番茄红素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标准曲线
        4.4.2 维生素C含量
        4.4.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4.4.4 丙二醛含量
        4.4.5 总糖含量
        4.4.6 还原糖含量
        4.4.7 总酸含量
        4.4.8 番茄红素含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对牛奶货架期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巴氏灭菌乳的制备与处理
        5.3.2 感官评价
        5.3.3 pH值的测定
        5.3.4 菌落总数的测定
        5.3.5 乳糖含量的测定
        5.3.6 酒精和煮沸测试
        5.3.7 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5.3.8 酸度的测定
        5.3.9 巴氏灭菌乳货架期的预测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感官特性
        5.4.2 pH值
        5.4.3 酸度
        5.4.4 菌落总数
        5.4.5 乳糖含量
        5.4.6 新鲜度(酒精和煮沸测试)
        5.4.7 挥发性盐基氮(TVB-N)
        5.4.8 巴氏灭菌乳货架期的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壳聚糖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HBA/M-β-CD-CS复合膜的制备
        6.3.2 微观结构表征
        6.3.3 物理性能测试
        6.3.4 颜色分析
        6.3.5 光学性能测试
        6.3.6 机械性能测试
        6.3.7 抗氧化性能测试
        6.3.8 抑菌性能测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微观结构
        6.4.2 物理性能
        6.4.3 颜色
        6.4.4 光学性能
        6.4.5 机械性能
        6.4.6 抗氧化活性
        6.4.7 抑菌活性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壳聚糖膜对冷鲜羊肉的保鲜效果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材料与试剂
        7.2.2 仪器与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冷鲜羊肉的处理
        7.3.2 菌落总数的测定
        7.3.3 TVB-N的测定
        7.3.4 pH值的测定
        7.3.5 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的测定
        7.3.6 感官评价
    7.4 结果与讨论
        7.4.1 菌落总数
        7.4.2 TVB-N
        7.4.3 pH值
        7.4.4 TBARS值
        7.4.5 感官特性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双亲性质的β-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六氢-β-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机理及其应用[D]. 许丹. 新疆大学, 2021
  • [2]环糊精水解酶的筛选、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D]. 纪杭燕. 江南大学, 2021(01)
  • [3]一步法制备环糊精-植物精油包合物及其抑菌特性研究[D]. 刘彤晖. 江南大学, 2021(01)
  • [4]基于微胶囊技术的纯棉水刺无纺布抗菌整理研究[D]. 雷敏.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1)
  • [5]海洋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表达、酶学性质及AA-2G制备的研究[D]. 宋凯.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6]β-环糊精和扁桃酸的手性特性研究[D]. 张冰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抗疟活性研究[D]. 朱雯.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8]两种桥联羧基卟啉与桥式环糊精的分子组装及其功能研究[D]. 刘洁.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9]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增加客体分子水溶性的研究进展[J]. 许丹,刘建英,刘玉梅. 食品工业科技, 2021(16)
  • [10]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应用研究[D]. 卢娜. 新疆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两亲性β-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及性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