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及其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得与失(论文文献综述)
张若楠[1](2021)在《习近平关于知识分子重要论述研究 ——基于与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比较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
姚春林[2](2020)在《新中国初期(1949-1956)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从人文关怀出发,改造旧大学,建设新大学,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促进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发展的阻碍因素被破除,在质与量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力量总体薄弱,高校在校学生数量较少,特别是工科院校占比较低,难以满足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及服务国家建设的角度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成为新中国初期的重点任务。该时期党和政府明确了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建设的发展方向,通过对高校接管改造、颁布政策法令措施、进行院系调整、推进课程改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运动等一系列蕴含人文关怀的实践活动,对高校师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引领,并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从实际效果和历史意义看,在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下,逐步确立了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提升了师生的思想觉悟和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保障了高校与高等教育的稳定与延续性,有效巩固了新政权。本文对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马克思人学理论、列宁知识分子理论及毛泽东关心和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思想出发,分析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高校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文化渊源、实践基础,探讨该时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总体设计、初步规划、实施举措和内容拓展。本文对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国情基础进行了阐述。首先,研究了该时期党推进高校人文关怀的政治基础,包括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社会形态演变与过渡、政治体制初创、阶级关系和政治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其次,探究了该时期党推进高校人文关怀的经济基础,包括多元的经济形态背景、严峻的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再次,分析了该时期党推进高校人文关怀的文化基础,包括主要阶层社会心理差异、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对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践推进进行了梳理。首先,梳理了该时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政策保障,从《共同纲领》统领高校改革到“包下来”政策,从“双百”方针指引文化发展到确定适应总路线任务的培养目标。其次,研究了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物质支撑,包括教师工资补助、学生补贴、建设投入与扶持等措施。再次,探讨了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队伍建设。本文对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进行了评析。首先,总结了该时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成效,主要体现在知识分子逐步认同共产党执政,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布局更加成熟等方面。其次,探讨了该时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过程及不足之处。本文认为,新中国初期高校人文关怀工作存在过于简单化、苏联印记过于浓厚、过于强调政治因素等诸多不足。本文对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价值进行了探讨。一是促进了高校人文关怀理论的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丰富的人文关怀思想和精神,是对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思想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二是促进了高校人文关怀的实践推进。这主要体现在坚定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推动师资队伍的成长发展等方面。同时,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无论是新中国初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境遇下,党对高校人文关怀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高校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同时通盘考虑大学发展的综合性与延续性。结语简要回顾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并对未来深化研究作了前瞻与展望。
郭诗群[3](2020)在《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知识分子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知识分子理论始终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从中国共产党知识理论史的角度分析探索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时期形成的关于知识分子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关于知识分子的政策实践。全文主要分为四章结构:第一章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回顾国内外学术界该议题的研究现状,并给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是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观。这一部分主要是在梳理“知识分子”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和中西方理解差异的基础上,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些代表人物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进行分析比较,以凸显马克思主义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基本认识,即将知识分子视为一个生产知识的特殊(即具有知识性和社会性这双重特征)的社会阶层,放在既定的社会关系或历史环境中加以认识和考察。第三章主要是探讨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史。一般来说,中国共产党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认识史(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政策实践史)大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回顾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史,我们可以看到,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观为指导,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时期党领导的事业为中心,将知识分子问题,纳入党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和认识中,纳入党在不同时期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之中,从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关于知识阶层和知识分子的认识史和实践史。第四章主要是阐述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在新时代的经验和启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知识分子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史(以及与此相关的政策史和实践史)对今天的基本经验和启示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政治属性,始终围绕时代主题和党的中心任务制定知识分子政策,遵循知识分子的特点和规律开展知识分子工作等。
孙路尧[4](2019)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日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下,作为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重要力量,知识分子秉承传统中国读书人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强烈影响下,积极投入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之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地知识分子既有知识分子的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在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下,抗战时期根据地知识分子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坚实的力量。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考察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主要从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理论认知、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内容、知识分子政策的特点展开分析。正确科学的知识分子政策,是根据地知识分子发挥历史作用的前提。第二章考察根据地知识分子在政治领域中的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知识分子的大量入党、参军参干使得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知识化”;二是知识分子通过参与根据地的创建、参政议政、参加政治宣传,深度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第三章考察根据地知识分子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主要从工业建设和农业建设两个方面展开:工业建设从工业企业的发展、工业技术的革新、工业人才的培养三个层面展开;农业建设从农业科学知识普及、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考察根据地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域中的作用。热情投入各级各类教育、积极进行大众文艺创作、促进科技卫生事业发展,是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域中的突出表现。第五章是评价与启示,反思了本研究的当代价值,重点突出知识分子自我意识与家国情怀的交融。在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根据地知识分子的表现令人瞩目。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将个人的历史遭遇、人格特质与民族担当融于一体,不计个人荣辱成败,坚守人类文明的成果,并结合时代需要,将自身塑造成民族认同感十分强烈的特殊群体。探究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揭示根据地知识分子在抗战期间发挥的历史作用,可以为当代知识分子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提供一个历史的参照。
布蕊蕊[5](2019)在《习近平知识分子观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关注知识分子群体,在众多场合对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工作作了一系列论述,逐步形成了习近平知识分子观。习近平知识分子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的继承和发展,并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观,是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在中国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归纳研究等研究方法,并在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的指导下,分析论述了习近平知识分子观的形成、主要内容、主要特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习近平知识分子观的形成有深厚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的风起云涌、人才强国战略成为强国的第一战略、社会转型背景下知识分子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构成了习近平知识分子观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观、历届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知识分子观,构成了习近平知识分子观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工作的基本经验与教训以及习近平指导知识分子工作的具体实践,构成了习近平知识分子观的实践基础。习近平知识分子观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知识分子的定性与作用,习近平认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知识分子是提升综合国力的依靠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靠知识分子。第二,知识分子的成长与成才,习近平认为知识分子必须保持“又红又专”,知识分子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分子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知识分子要勇立潮头、敢于创新,知识分子要敢于担当、天下为公。第三,知识分子的培养与使用,习近平提出了要慧眼识才,尊重知识分子;诚意爱才,关心知识分子;包容人才,信任知识分子;多方聚才,凝聚知识分子;人尽其才,重用知识分子。第四,知识分子工作的基本遵循与方法,习近平认为要遵循知识分子工作的特点与规律,思想上主动引导知识分子,切实维护好知识分子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知识分子的工作机制,加强与党外知识分子的联系,吸纳海外知识分子。习近平知识分子观的主要特征包括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科学性。同时,习近平知识分子观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不仅为后续知识分子的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促使知识分子以实际行动投身我们祖国的伟大梦想中去。
聂小莉[6](2019)在《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胡绳同志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他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在当代中国学术界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知识分子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创造者,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胡绳大致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了他的学术研究,直至21世纪初,期间创造出大量论着。胡绳以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为思想基础,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实践为思想源泉,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意识的转变为思想语境,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形成、发展、深化知识分子思想。胡绳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阶级属性、重要作用、文化价值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表现出其独树一帜的特点:以历史的态度记述知识分子的变迁与贡献、以革命的标准评价知识分子的功过与是非、以人民的立场分析知识分子的发展与进步、以民族的情感抒发理想和斗志。他的知识分子思想内涵丰富,对新时期做好知识分子工作有理论支撑作用,对深化新世纪知识分子的研究有历史借鉴意义,对新时代增强知识分子文化自信有重要启迪。
吴萌[7](2019)在《延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了知识分子在抗战中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力吸收知识分子为党的事业服务。但知识分子由于家庭出身、生长条件、教育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到达延安之后,逐渐表现出许多与革命形势及政党政治不相符合的情形。这样,对知识分子进行改造就显得必要而紧迫。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国传统“士”文化的精华,结合个人丰富的实践经历,立足于中国国情,对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并指出延安知识分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造知识分子的思想。毛泽东深刻剖析了知识分子存在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认为知识分子在阶级立场、思想感情、世界观方面都带有小资产阶级特性,主张知识分子要在阶级立场、思想感情、世界观方面转变到无产阶级上来。知识分子虽然存在着各种问题,但作为革命的同盟者,是需要加以团结的对象,因而毛泽东主张在改造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坚持在弄清思想的基础上对知识分子加以团结。同时,毛泽东主张知识分子在进行改造时,不仅自身要做出努力,而且要在党的政策的引导下,更好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以改造。对于知识分子如何进行改造,毛泽东主要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深入实践、与工农兵相结合以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论述。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呈现出鲜明的辩证性、阶级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特征。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为当下辩证地认识知识分子以及使知识分子在各方面逐步完善自己,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胡筠沂[8](2019)在《毛泽东和葛兰西知识分子观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国以来,知识分子工作在我国政府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相当满意的结果。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凭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把理性的方向性、意志的趋向性集中在为建设美好的新中国而奋斗的方向上,正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走向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幸福彼岸。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后来的改革开放时期,在党领导下的知识分子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为国家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建设立下了不世之功。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知识分子的发展之路仍面临许多困难、危险和障碍。知识分子如果不能从内到外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就很可能“意马心猿”,将马克思主义变成脱离人民群众的干涸教条,忽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人心向背的问题,甚至彻底失去在全球化不同体制的意识形态竞争加剧过程中的中国话语权。这就要求我们需要系统深入地研究和探索知识分子相关问题,运用科学理论引领我国的知识分子工作,力求保持党内知识分子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同时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研究知识分子相关的问题,我们注定绕不开对毛泽东和葛兰西这两位对知识分子研究集大成者的观点的梳理。本文将主要从两个方面即关于知识分子观异同点比较毛泽东和葛兰西的知识分子观,力图将二者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精华结合起来,以期望对新时期我国有效开展对待知识分子各项工作的具体路径给予灵感。同时,对于知识分子自身而言,也要自觉地、能动地认识到并克服这个集团天生脱离群众的不足,不断对自己的世界观进行批判的改造,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一元化地位。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将知识分子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力量拧成一股绳构建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话语权,凝聚真正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性的精神力量。
毕小龙[9](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研究 ——以社会思潮为研究对象》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中国的稳步崛起和西方的相对衰弱导致21世纪的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思想大解放的背景下,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各种社会思潮,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河殇》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20世纪90年代以《中国可以说不》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思潮、21世纪初以《中国震撼》为代表的新权威主义思潮。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改革开放后更以空前的热情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并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他们对中西关系的看法虽然是中国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因此,基于社会思潮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中西观的核心问题、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演变特点,兼顾一般规律和时代特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分析工具,辅以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本文选择《河殇》《中国可以说不》《中国震撼》作为对应的三个时间段中主要社会思潮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这三本书中的中西观及其引发的争议,还原由知识分子推动的中国社会思潮在这三个时间段中所反映的中西观全貌。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演绎法和归纳法。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关系的认识主要包括对中西战略关系、中西发展现状、中西发展趋势的判断。中西观的形成过程是中国知识分子运用不同的政治理论和经济理论对中西关系现状和趋势进行认识的过程。中西力量对比与组合是自变量,中国民众的利益诉求是中介变量,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是因变量。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文明主导权的转移都会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演变表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从弱国心态到强国心态、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共存。因为无法全面掌握准确的信息或者无法正确解读掌握的信息,所以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经常出现偏差。党和政府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更多的知识分子树立正确的中西观。
陈银星[10](2019)在《论李瑞环的知识分子观》文中指出李瑞环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长期分管党的思想宣传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一向高度重视知识分子问题,关心知识分子群体成长,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知识分子的新理念。从生成逻辑来看,马克思列宁主义知识分子观,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分子理论是李瑞环知识分子观的理论基础;李瑞环早年工作期间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知识分子的钦慕、主政天津期间对知识分子工作的高度重视及相关实践、中央工作期间对知识分子工作的全局思考及相关实践,是其知识分子观的实践来源。从理论体系来看,李瑞环的知识分子观主要体现在:政治属性上,坚持知识分子作为脑力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地位作用上,强调“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是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总钥匙”;社会责任上,强调知识分子必须树立历史观、发展观、大局观,承担社会责任;成长道路上,要求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由之路;在方针政策上,提出尊重、团结、教育知识分子。从理论特质来说,李瑞环的知识分子观具有鲜明实践性、人文关怀性、脑体“同一性”、思维辩证性等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不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为新时代科学制定和实施知识分子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而且为进一步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及其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得与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及其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得与失(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初期(1949-1956)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 国内研究述评 |
(二) 国外研究述评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新中国初期界定 |
(二) “人文”“关怀”与“人文关怀”的内涵界定 |
(三) 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的主体和客体 |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 |
四、研究方法 |
(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
(二) 历史分析法 |
(三) 文献研究法 |
(四) 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五) 比较分析法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一、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渊源 |
(一) 马克思人学理论 |
(二) 列宁知识分子理论 |
(三) 毛泽东关心和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思想 |
(四)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渊源 |
二、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实践基础 |
(一) 党局部执政时期高度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
(二) 根据地、解放区的大学教育及人文关怀 |
三、新中国初期党确立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战略地位 |
(一) 人文关怀的需求是人的一种自发的精神需求 |
(二) 旧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要素的缺失 |
(三) 确立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战略 |
四、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总体设计 |
(一)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初步规划 |
(二)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内容 |
(三)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内涵拓展 |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国情基础 |
一、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政治基础 |
(一) 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 |
(二) 新中国初期社会形态的演变与过渡 |
(三) 新中国初期政治体制的初步创建 |
(四) 新中国初期阶级关系的变化 |
(五) 政治环境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影响 |
二、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经济基础 |
(一) 多样的经济形态是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重要背景 |
(二) 严峻的经济形势使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面临巨大困难 |
(三) 经济环境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影响 |
三、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文化基础 |
(一) 新中国初期主要阶层社会心理差异 |
(二) 思想文化多元性 |
(三) 文化环境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影响 |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实践推进 |
一、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政策保障 |
(一) 《共同纲领》统领高校改革,彰显人文关怀 |
(二) “包下来”政策增强高校师生的政治认同感,落实关怀政策 |
(三) 思想改造运动提高知识分子觉悟,体现思想关怀 |
(四) “双百”方针指引文化发展,激发高校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 |
(五) 确定适应总路线任务的培养目标,体现政治关怀 |
二、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物质支撑 |
(一) 教师工资补助尽显人文关怀 |
(二) 学生补贴尽显人文关怀 |
(三) 加强高校建设投入与扶持 |
三、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队伍建设 |
(一) 师生培训和思想改造 |
(二) 加强对师生的思想政治引领 |
(三) 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对学生人文关怀 |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评析 |
一、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成效 |
(一) 知识分子逐步认同共产党执政和确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
(二) 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 |
(三) 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教育布局更加成熟、合理 |
(四) 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
二、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不足 |
(一) 工作过于简单化 |
(二) 工作有苏联印记 |
(三) 工作过于强调政治因素 |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价值 |
一、促进了高校人文关怀理论发展 |
(一)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的人文关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体现 |
(二) 毛泽东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彰显人文关怀 |
(三) 邓小平从人文关怀角度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 |
(四) 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创新 |
(五) 胡锦涛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新发展 |
(六) 习近平对人文关怀理论发展的新高度 |
二、促进了高校人文关怀的实践推进 |
(一) 始终坚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正确道路 |
(二) 创新思政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
(三) 注重师资队伍的健康成长 |
(四) 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 |
三、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时代价值 |
(一) 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坚强领导 |
(二) 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高校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
(三) 合理借鉴国外经验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
(四) 通盘考虑大学发展的综合性与延续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以来科研情况 |
一、课题 |
二、论文 |
致谢 |
(3)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1.1 选题的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该选题研究的意义 |
1.3.1 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思想中国化的意义 |
1.3.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意义 |
1.3.3 对在新时代推动中国社会创新发展的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基本思想 |
2.1 知识分子的一般定义 |
2.1.1 中国古代关于“士”或知识分子的认识和界定 |
2.1.2 现代西方关于知识分子的认识和界定 |
2.1.3 苏联东欧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和界定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2.2.2 列宁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2.2.3 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2.3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 |
2.3.1 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 |
2.3.2 霍克海默的“批判知识分子”理论 |
2.3.3 哈贝马斯的“公共知识分子”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的发展历程 |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 |
3.1.1 中国共产党早期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理论和政策摇摆 |
3.1.2 中国共产党早期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形成的一系列认识和判断 |
3.1.3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成熟 |
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 |
3.2.1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思想改造” |
3.2.2 “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与“又红又专” |
3.2.3 团结、教育、改造: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徘徊和调整 |
3.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 |
3.3.1 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
3.3.2 知识分子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
3.3.3 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
3.4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 |
3.4.1 新时代知识分子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地位和作用 |
3.4.2 新时代党对知识分子的期望和要求 |
3.4.3 新时代党关于知识分子的工作指针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的经验与启示 |
4.1 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的基本经验 |
4.1.1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 |
4.1.2 始终围绕时代主题和中心任务认识知识分子问题 |
4.1.3 始终遵循知识分子的特点和规律开展知识分子工作 |
4.2 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的基本启示 |
4.2.1 要科学判断新时代的时代主题 |
4.2.2 要充分肯定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 |
4.2.3 要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属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3 研究问题 |
1.4 概念界定 |
1.4.1 知识分子 |
1.4.2 抗日根据地 |
1.5 研究意义 |
1.5.1 学术意义 |
1.5.2 现实意义 |
1.6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
2.1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理论认知 |
2.1.1 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
2.1.2 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 |
2.2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内容 |
2.2.1 大量吸收和任用知识分子 |
2.2.2 尊重、保护和优待知识分子 |
2.2.3 知识分子的思想再教育 |
2.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特点 |
2.3.1 对知识分子政策调整及时 |
2.3.2 注重对知识分子的吸引与培养相结合 |
2.3.3 制定知识分子政策的成效显着 |
第3章 根据地知识分子在政治领域中的作用 |
3.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的知识化 |
3.1.1 知识分子入党 |
3.1.2 知识分子参军参干 |
3.2 知识分子深度参与政治实践 |
3.2.1 知识分子投入根据地的创建 |
3.2.2 知识分子参政议政 |
3.2.3 知识分子进行抗日政治宣传 |
第4章 根据地知识分子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 |
4.1 根据地知识分子与工业建设 |
4.1.1 工业企业的发展 |
4.1.2 工业技术的革新 |
4.1.3 工业人才的培养 |
4.2 根据地知识分子与农业建设 |
4.2.1 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 |
4.2.2 农业技术的推广 |
4.2.3 农业人才的培养 |
第5章 根据地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域中的作用 |
5.1 知识分子投身各级各类教育 |
5.1.1 干部教育 |
5.1.2 学校教育 |
5.1.3 社会教育 |
5.2 积极进行大众文艺创作 |
5.2.1 大众文艺创作的基础 |
5.2.2 大众文艺创作的主要形式 |
5.3 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 |
5.3.1 知识分子与科学技术事业 |
5.3.2 知识分子与医疗卫生事业 |
第6章 抗日根据地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启示 |
6.1 抗日根据地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特点 |
6.1.1 根据地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
6.1.2 根据地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更紧密 |
6.1.3 根据地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 |
6.2 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启示 |
6.2.1 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是关键 |
6.2.2 重视知识分子的自我塑造 |
6.2.3 加强党对知识分子的领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习近平知识分子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学术界相关研究及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习近平知识分子观的形成 |
(一)习近平知识分子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
1.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的风起云涌 |
2.人才强国战略成为强国的第一战略 |
3.知识分子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
(二)习近平知识分子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
1.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观 |
2.历届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知识分子观 |
(三)习近平知识分子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
1.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工作的基本经验与教训 |
2.习近平指导知识分子工作的具体实践 |
二、习近平知识分子观的主要内容 |
(一)知识分子的定性与作用 |
1.阶级属性: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2.彪炳史册的功勋 |
3.提升综合国力的依靠力量 |
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知识分子 |
(二)知识分子的成长与成才 |
1.知识分子必须保持“又红又专” |
2.知识分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3.知识分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
4.知识分子勇立潮头、敢于创新 |
5.知识分子敢于担当、天下为公 |
(三)知识分子的培养与使用 |
1.慧眼识才,尊重知识分子 |
2.诚意爱才,关心知识分子 |
3.包容人才,信任知识分子 |
4.多方聚才,凝聚知识分子 |
5.人尽其才,重用知识分子 |
(四)知识分子工作的基本遵循与方法 |
1.遵循知识分子工作的特点与规律 |
2.善于思想上主动引导知识分子 |
3.建立健全知识分子的工作制度 |
4.加强与党外知识分子的联系 |
5.吸纳留学人员 |
三、习近平知识分子观的主要特征与当代价值 |
(一)习近平知识分子观的主要特征 |
1.习近平知识分子观的时代性 |
2.习近平知识分子观的实践性 |
3.习近平知识分子观的创新性 |
4.习近平知识分子观的科学性 |
(二)习近平知识分子观的当代价值 |
1.习近平知识分子观的理论价值 |
2.习近平知识分子观的实践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研究的意义 |
2.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研究的方法 |
3.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研究的进展 |
1 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形成过程 |
1.1 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的形成背景 |
1.1.1 以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为思想基础 |
1.1.2 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实践为思想源泉 |
1.1.3 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意识作为思想语境 |
1.2 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的形成过程 |
1.2.1 在抗战烽火中奠定根基 |
1.2.2 在新中国建立后继续探索 |
1.2.3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断深化 |
2 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
2.1 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的基本内容 |
2.1.1 关于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 |
2.1.2 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
2.1.3 关于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 |
2.1.4 关于知识分子的文化价值 |
2.2 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的主要特点 |
2.2.1 以历史的态度记述知识分子的变迁与贡献 |
2.2.2 以革命的标准评价知识分子的功过与是非 |
2.2.3 以人民的立场分析知识分子的发展与进步 |
2.2.4 以民族的情感抒发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斗志 |
3 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
3.1 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的理论贡献 |
3.1.1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的中国化 |
3.1.2 推动了知识分子学术研究的进步 |
3.1.3 纠正了知识分子问题的错误认识 |
3.2 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的实践价值 |
3.2.1 对做好新时期知识分子工作有理论支撑作用 |
3.2.2 对深化新世纪知识分子研究有历史借鉴意义 |
3.2.3 对增强新时代知识分子文化自信有重要启迪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延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延安时期 |
(二)知识分子 |
(三)改造 |
第1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
1.1 理论渊源 |
1.1.1 马克思恩格斯对知识分子问题的阐述 |
1.1.2 列宁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 |
1.1.3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知识分子的认识 |
1.2 实践基础 |
1.2.1 革命现实对知识分子的需要 |
1.2.2 延安知识分子存在的问题 |
第2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发展脉络 |
2.1 第一阶段(1935 年-1938 年):肯定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
2.2 第二阶段(1939 年-1941 年):重视与改造知识分子并行 |
2.3 第三阶段(1942 年-1948 年):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改造 |
第3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
3.1 知识分子改造的目标 |
3.1.1 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 |
3.1.2 转变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 |
3.1.3 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
3.2 知识分子改造的原则 |
3.2.1 坚持有的放矢 |
3.2.2 坚持自我改造与社会改造相结合 |
3.2.3 坚持弄清思想与团结同志相统一 |
3.3 知识分子改造的途径 |
3.3.1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
3.3.2 深入实践,与工农兵相结合 |
3.3.3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
3.4 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基本特征 |
3.4.1 辩证性 |
3.4.2 阶级性 |
3.4.3 实践性 |
3.4.4 人民性 |
第4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 |
4.1 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历史意义 |
4.1.1 为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
4.1.2 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有效改造 |
4.1.3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队伍 |
4.1.4 开创了延安文艺工作的新局面 |
4.2 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现实启示 |
4.2.1 充分认识知识分子的作用 |
4.2.2 加强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教育 |
4.2.3 提升知识分子的理论素养 |
4.2.4 增强知识分子的群众观念和实践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毛泽东和葛兰西知识分子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毛泽东和葛兰西知识分子观形成背景 |
第一节 毛泽东和葛兰西知识分子观形成的不同社会历史背景 |
第二节 马恩列理论奠定毛泽东和葛兰西知识分子观形成的基础 |
第三节 毛泽东和葛兰西知识分子观融合了各自的传统理论 |
第四节 毛泽东和葛兰西的人生经历迥异 |
第二章 毛泽东和葛兰西知识分子观的基本内容 |
第一节 毛泽东知识分子观的基本内容 |
一、界定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
二、关于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 |
三、关于知识分子改造的思想 |
第二节 葛兰西知识分子观的基本内容 |
一、“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
二、“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建构 |
第三章 毛泽东和葛兰西知识分子观的通约性 |
第一节 重新界定知识分子 |
第二节 强调知识分子对革命的作用 |
第三节 重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
第四节 直视知识分子的“通病” |
第四章 毛泽东对葛兰西知识分子观的超越 |
第一节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判断标准的重大理论创新 |
一、毛泽东纳入世界观作为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判断标准之一 |
二、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划分谨慎且细致 |
三、定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工农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
第二节 毛泽东提出的“改造知识分子”相对于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更具有现实和实践意味 |
第三节 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出中国特色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
第四节 知识分子要过社会主义这一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研究 ——以社会思潮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与评价 |
第四节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六节 研究难点与研究重点 |
第一章 中西观的核心问题、形成机理、影响因素解读 |
第一节 中西观聚焦的三大核心问题 |
第二节 基于认识的中西观形成机理 |
第三节 导致中西观出现偏差的原因 |
第四节 时代主题转换与中西观演变 |
小结 |
第二章 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 |
第一节 20 世纪80 年代的国内外背景 |
第二节 《河殇》代表的中西观及其成因 |
第三节 《河殇》引发的中西观交锋 |
小结 |
第三章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 |
第一节 20 世纪90 年代的国内外背景 |
第二节 《中国可以说不》代表的中西观及其成因 |
第三节 《中国可以说不》引发的中西观交锋 |
小结 |
第四章 21 世纪前18 年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 |
第一节 21 世纪前18 年的国内外背景 |
第二节 《中国震撼》代表的中西观及其成因 |
第三节 《中国震撼》引发的中西观交锋 |
小结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知识分子“中西观”的总结与思考 |
第一节 全球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思潮和中西观 |
第二节 当代中西观演变的两个特点 |
第三节 研究假设的案例检验结果 |
第四节 引导知识分子形成正确的中西观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0)论李瑞环的知识分子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李瑞环知识分子观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来源 |
1.1 李瑞环知识分子观的理论基础 |
1.1.1 马克思列宁主义知识分子理论 |
1.1.2 毛泽东、邓小平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 |
1.2 李瑞环知识分子观的实践来源 |
1.2.1 早年工作期间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知识分子的钦慕 |
1.2.2 主政天津期间对知识分子工作的高度重视及相关实践 |
1.2.3 中央工作期间对知识分子工作的全局思考及相关实践 |
第二章 李瑞环知识分子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特征 |
2.1 李瑞环知识分子观的主要内容 |
2.1.1 政治属性:知识分子作为脑力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2.1.2 作用发挥:“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是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总钥匙” |
2.1.3 责任担当:知识分子树立历史观、发展观、大局观,承担社会责任 |
2.1.4 成长道路:知识分子必须注重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 |
2.1.5 方针策略:尊重、团结、教育知识分子 |
2.2 李瑞环知识分子观的基本特征 |
2.2.1 鲜明实践性 |
2.2.2 人文关怀性 |
2.2.3 脑体“同一性” |
2.2.4 思维辩证性 |
第三章 李瑞环知识分子观的现实启迪 |
3.1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 |
3.2 为新时代制定知识分子政策提供理论借鉴 |
3.3 为进一步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指明方向 |
3.4 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及其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得与失(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知识分子重要论述研究 ——基于与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比较的视角[D]. 张若楠. 外交学院, 2021
- [2]新中国初期(1949-1956)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研究[D]. 姚春林. 扬州大学, 2020(04)
- [3]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研究[D]. 郭诗群.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4]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研究[D]. 孙路尧.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2)
- [5]习近平知识分子观研究[D]. 布蕊蕊.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6]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研究[D]. 聂小莉.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7]延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研究[D]. 吴萌. 湘潭大学, 2019(02)
- [8]毛泽东和葛兰西知识分子观比较研究[D]. 胡筠沂.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研究 ——以社会思潮为研究对象[D]. 毕小龙.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8)
- [10]论李瑞环的知识分子观[D]. 陈银星.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