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大时,必须标准化

规模大时,必须标准化

一、规模大了就得规范(论文文献综述)

吴俊[1](2021)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农村合作社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文中指出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的最突出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而生计资本是农户的主要资源,其有效运用不仅是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保证,更是优化生计组合,降低生计脆弱性、维持生存和求得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农村合作社的成立为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提供了帮扶,在自然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合作社通过整合生产资源,给农户提供了多种生计策略的选择,对进一步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石漠化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人文地理学、管理学和运筹学有关人地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聚类优化理论以及可持续生计理论,针对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多样化程度与生计资本优化配置效率不高、生计脆弱性影响因素不明确以及农村合作社对农户生计作用途径不明晰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合作社作为研究对象。2017-2020年通过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运用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法、聚类分析模型等方法,对比分析农村合作社对农户生计策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重点分析石漠化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资本的特点及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发展因素,阐明不同等级石漠化合作社对现阶段农户生计资本的作用路径和表现方面,揭示合作社与农户生计资本的作用机制以及生计资本要素变化对合作社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提出石漠化治理中合作社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的对策,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找出影响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变迁和源动力两大主要影响因素,论证了合作社在提升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本中的重要作用及途经。外力通过作用于生计背景或直接输入对贫困居民生计资本存量产生影响,贫困居民所处脆弱性生存背景、制度和经济形势、社会生活方式和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农户生存的外部环境变迁规律和趋势。合作社向农户提供相关种植、养殖的技术经验,帮助农户生产经营,对于生产技术落后的农户给与技术扶持,以此来提升绩效水平。合作社通过直接提供生产资本帮助农户发展生产,从而有效缓解农户金融资本的约束;提高基于制度的信任关系,提高成员农户社会资本水平;通过组织层面投资,提高成员农户可控的物质资本;通过集体投资有效改善农户自然资本水平。(2)研究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合作社影响农户生计的显着性因素,合作社技术帮扶农户情况(显着性2.35)和合作社生产经营市场认可情况(显着性2.07)是提升农户生计的主要因素。农村合作社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农村合作社经营对农户生计的影响,采用线性组合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提出影响农户生计的显着性因素。研究调查模型中所包含的6种显着性变量的情况,通过显着性分析方法得出:合作社经营制度(显着性0.79)、合作社注册资本(显着性0.67)、合作社生产经营产品的品牌(显着性1.23)、合作社生产经营市场认可(显着性2.07)、合作社技术帮扶农户(显着性2.35)、合作社技术与当地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显着性1.14)。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农户生计策略选择影响巨大,合作社影响农户生计策略的变化表现为选择外出务工来增加家庭收入、选择经济作物为主和选择粮食作物为主和选择传统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并重的经营方式;因而引起了农户参与合作社的主动性变化,农户参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扩大了自身生计的策略选择,有机会参与更多的经济活动进行利益的再分配,从而增加了农户主动参与合作社经营的意愿;合作社影响下农户生计资本的嬗变带给农户更多的生计方式,从而达到抵御生计风险的目的。(3)研究了农户最优生计策略的选择方式,通过对比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与未参加合作社农户的年平均收入指标,农户选择以经济作物为主的生计策略的人均收入要明显高于其他生计策略。在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和施秉喀斯特研究区中选择六个典型合作社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对比分析三个研究区农户生计资本之间的异同,调研掌握了农户家庭收入的基本构成,基于聚类分析模型将农户的生计策略进行分类,得出5种不同生计策略的类别,在三个研究区中,选择策略2以花椒生产为主的农户人均收入最高,也代表了该地区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方向。通过对三个研究区的对比研究表明:一方面,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对农户生计提升效果显着,在无-潜在石漠化地区农户的人均收入明显高于石漠化地区;另一方面,农户选择合作社影响下的经济作物的生计策略优越性较好。(4)在合作社影响农户生计策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2016年-2020年喀斯特地区农户各生计资本增长状况,分析表明物质资本增幅最大金融资本次之,自然资本最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喀斯特地区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适应策略。加强本地农户生产经营经济作物的意识和技能,通过合作社对农作物生产相关技能的培训;一方面要加强合作社对农户生产经营的引领作用,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帮扶指导,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在喀斯特地区土地种植和经营作物的方向上探索农户土地流转新模式,提高自然资本利用效率;将农户的生产生活用地进行整体规划,引入合作社进行集中生产,最大限度的释放人力资本,提高物质资本投入与异地搬迁相结合;对金融机构向贫困家庭发放贷款给予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向贫困居民发放小额贷款和无息贷款。整合和规范发展民间金融资本,帮助贫困家庭多渠道获得贷款需求帮助农户生产经营实现多方贷款;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引导农户之间加强交往,向合作社学习先进的种植经验,借助合作社的平台推广效应,推广成熟的种植品种。

森格里[2](2021)在《农牧民参与农业产业链融合度的测算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新疆昭苏县马产业链为例》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然而在“大国小农”的现实国情下,如何引导小农户有效参与农业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户增收,而且关系到“农村三产融合”、“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及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文献大多数从宏观层面对农村三产融合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农户微观层面研究的文献也不少,但是大多数成果集中在农村三产融合对农户的收入效应、学习效应等绩效评价和影响因素方面。农户参与产业链主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到底如何?如何量化测度?有哪些因素影响农户参与产业链融合程度,农户异质性是否对参与产业链融合程度的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等问题还未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证研究。因此,本文以新疆昭苏县为例,对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主体:合作社、企业和旅游景区的融合程度进行测算,具体的影响因素以及农牧民异质性与不同模式对融合度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等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调查样本统计发现:(1)农牧民已经较高程度地参与了马产业链主体—合作社、企业和旅游景区的融合发展;(2)农牧民的参与意愿较高,说明农牧民对马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政策认可度高,大部分农牧民愿意参与马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二)通过赫芬达尔指数法量化测度发现: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融合程度在[0,0.40)区间范围内,总体融合度偏低,农牧民参与合作社融合程度(0.32)最高,其次为旅游景区(0.16),最后是企业(0.13),这表明合作社在农牧民参与产业链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通过Tobit模型实证检验发现:(1)农牧民参与合作社、旅游景区的意愿显着的正向影响融合程度;(2)农牧民自主发展能力中,参与合作社、旅游景区的中信息获取能力中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风险应对能力对参与企业和旅游景区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资源经营能力对参与企业有显着正向影响;环境支撑能力中,政府组织培训在参与合作社中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参与旅游景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主动了解政策在参与合作社、企业中显着正向影响;(3)农牧民在生产要素投入对参与旅游景区融合程度有显着正向影响,个人技能投入对参与合作社、旅游景区和企业都有显着正向影响,养殖规模投入在参与合作社、企业有显着正向影响。(四)从农牧民的异质性与参与不同模式的影响因素比较进行分析:(1)不同年龄中:低龄段、高龄段农牧民参与合作社、旅游文化节目显着的正向影响;自主发展能力中了解信息类型、获取信息渠道能力、养殖规模扩大想法中低龄段更显着的正向影响;政府组织培训中高龄段更显着的正向影响;主动了解政策高龄段更显着的负向影响;在投入行为中:生产要素投入和个人技能投入低龄段更显着的正向影响。(2)不同教育程度中:参与合作社、旅游文化节目意愿中低文化农牧民更显着的正向影响;了解信息类型、信息获取渠道、增加饲料能力低文化农牧民更显着的正向影响;生产要素投入、个人技能投入、固定资产投入对高文化农牧民更显着的正向影响。(3)不同收入中:与合作社意愿中高收入农牧民更显着的正向影响、旅游景区销售意愿低收入农牧民更显着的正向影响;了解信息类型能力、生产要素投入、个人技能投入、固定资产投入低收入农牧民更显着的正向影响;养殖规模扩大想法、主动了解政策高收入农牧民更显着的正向影响。(4)不同养马规模中:参与合作社意愿规模小的农牧民更显着的正向影响;参与企业意愿、养殖规模扩大想法和政府组织培训、主动了解政策、个人技能投入、固定资产投入规模大的农牧民更显着的正向影响;了解信息类型在规模大和规模小农牧民均显着的正向影响;合作风险在规模小农牧民显着的负向影响;生产要素投入在规模小的农牧民更显着的正向影响。(5)不同模式对融合程度影响因素比较中发现:参与合作社中农户+合作社模式更显着的正向影响;农户+合作社模式下旅游景区销售更显着的正向影响;了解信息类型在农户+企业模式和农户+旅游模式更显着的正向影响;主动了解政策在农户+合作社模式、农户+企业模式和农户+旅游模式均正向显着;获取信息渠道在农户+合作社模式更显着的正向影响;政府组织培训在农户+企业模式和农户+旅游模式显着的正向影响;生产要素投入在农户+企业模式更显着的正向影响;个人技能投入在农户+合作社模式、农户+企业模式和农户+旅游模式均正向显着影响;养殖规模投入在农户+合作社模式更显着的正向影响。因此,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充分发挥马产业资源优势,带动农牧民增收;(2)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马产业链融合发展经营体系;(3)提升农牧民自主发展能力和投入行为,增强马产业链融合发展;(4)完善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补贴优惠政策;(5)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特色品牌建设。

潘维维[3](2021)在《文化距离与跨国并购企业的创新能力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拥有并成功应用创新能力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的重要支撑力量。然而,企业自主培育创新能力并以其为主开展新技术研发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而且还可能陷入开发周期过长、技术攻关失败、应用市场狭窄等诸多问题。面对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机遇,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许多企业尝试通过跨国并购快速获取创新能力。然而,从大量中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以后的绩效来看,不少企业的创新能力甚至盈利能力都没有得到显着改善。对此,虽然不少学者从企业文化、企业战略、政策机遇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案例研究或规范性研究,但定量研究仍然显得较为匮乏,尤其是针对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开展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的定量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进一步以定量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的文化距离对开展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影响,就成为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首先梳理中西方关于文化距离与跨国并购企业的创新能力的相关文献,提出关于文化距离和跨国并购企业的创新能力的相关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选取的样本为2010-2019年共365起中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事件,以跨国并购企业的创新能力(并购后两年内新增专利申请数)作为被解释变量,文化距离(Hofstede的文化六维度)作为解释变量,研发投入及其与文化距离的交互项作为调节变量,企业规模、企业性质、销售利润率、资产负债率、企业年龄作为控制变量,建立负二项回归模型对所选取的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将制度因素、资源基础等理论和实证结果相结合,以此来考察文化距离对跨国并购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影响,并考察研发投入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企业规模、企业性质、企业年龄、资产负债率和销售利润率等变量的情况下,文化距离对跨国并购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文化距离对跨国并购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影响随着发起并购的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的增多而削弱。在模型检验之后,选取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研究具体跨国并购企业中文化距离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证明上述结论并提出提高跨国并购企业创新能力的相关政策建议。最后,根据本文的理论机制和实证结论,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为今后开展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通过文化整合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元元[4](2021)在《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基础、发展历程及特点模式各不相同。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后者居上、私学主导、发展速度快且影响巨大等独特性,在路径发展上独树一帜。基于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等方法追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因,剖析不同发展阶段日本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变化过程,可以拓展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专题内容,探究高等教育变革规律及大众化发展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借鉴。日本高等教育于1963年迈入大众化阶段,经过一系列调整及变革,至20世纪90年代末实现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变。在整个大众化进程中,日本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在整体上都呈现扩张趋势,如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及各类短期职业院校等均所有扩充,但私立高校担当了主力军角色,发展迅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各个阶段皆占主导作用,院校及学生数量都远远超过国立、公立高校,且影响至今,现如今日本私立高等院校的数量及在校生人数均占总数的70%以上。在国际及国内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着“量化指标”和“质的规定性”不完全同步的现象,高等教育正是围绕数量和质量这两个基本点进行变革的。在以私学主导为中心,规模与质量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协调作用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经了快速扩张期、集约发展期和稳定增长期三个发展阶段。1963年至1970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规模扩展为主的快速扩张阶段。这一时期是日本社会发展的黄金期,经济高速增长,教育投资论盛行,日本社会中等阶层扩大。结合中等教育普及多样化,人才需求旺盛的社会现状,日本政府提出了“理工科人才扩充计划”,修订并放宽了大学设置基准。日本高等院校尤其是私立大学及私立巨型大学的规模急剧扩展,私立高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多,学部及学科种类也大幅扩充,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以量化规模扩展为主要特点的飞速扩展期。与此同时,日本高等教育出现了目标偏向功利性,入学考试选拔标准较为片面,教育资源不足且分配不均、质量下降的问题。此阶段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呈现私立高等院校发挥主力、高校规模横向急剧扩展、职业院校发展突出及理工科专业扩展比重较大的特点。整体来说,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标准,但“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1971年至1983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质量调控为主的集约发展阶段。在石油危机经济增速下降、高校毕业生过剩就业困难以及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关于高学历问题意见书》等政策相继被提出,日本政府颁布了系列法案援助与控制私立高校,挽救前一阶段因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带来的质量危机。在高等教育目标上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了统一的入学招生考试制度,并改进了师资教学及课程内容,强化了高校的内外部管理。日本高校数量增速放缓,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出现间歇性回落,学科及专业结构走向融合。呈现高校纵向多层次化发展、应用型人文社科类学科比重增加的特点。1984年至1999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量质兼顾、并重发展的稳定增长阶段。受经济全球化及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日本社会阶层趋向均等,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趋势加强。私立高等院校数量有序增长,国立、公立高校平稳发展,高校入学人数稳定回升,学科种类走向交叉与融合。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也进一步完善及提升,高等教育理念趋向个性与创新,入学选拔制度多样且灵活,人才培养走向开放与综合,高校师资队伍力量提升,管理及评估机制更专业精细化,呈现数量与质量发展协调兼顾,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加深,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特点。至1999年,日本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质量要求”上,都达到了大众化标准,毛入学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完成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的转变。日本以二元高等教育结构为基础,私立各类高校发挥主力作用,构建非传统型多层次高等教育,使大众与精英教育并存的大众化发展路径颇具特色。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的标准,然而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教育水平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学位含金量变低等遗留问题仍需解决。借鉴日本经验,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的改革中必须树立量质兼顾并重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潜力,高校在扩大规模时需坚持市场导向并兼顾大众需求,国家在大众化进程中应及时干预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需从外延式综合扩张转向内涵式特色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既满足大众化的量化指标,又达到质的规定性,进而顺利衔接至普及化阶段,并稳步发展。

张跃飞[5](2021)在《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指出供给侧改革、财务去杠杆已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风险防控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在金融领域具体表现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我国经济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企业改革进入转型期。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越发关注,食品行业改革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全产业链的整合,产品溯源机制的构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食品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全产业链的构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债务融资需求逐渐增多,债务融资风险日益凸显。Z食品公司是一家生鲜肉制品加工制造企业,近年来随着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产业布局逐步向上下游供应市场延伸,企业债务融资需求迅速增加,债务融资风险不断聚集。本文对债务融资风险的理论基础做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在此基础上,对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需求和风险控制现状进行阐述。针对当前Z食品公司现状,从企业债务融资规模、债务融资期限、债务融资方式、企业运营能力以及债务融资市场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识别该公司债务融资风险影响因素,并利用Z-score’模型得出该公司的风险评价结果。进而,根据风险识别和评价结果,结合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周期波动、债务融资市场环境等因素,探寻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形成的内外部原因,并进一步深入剖析激进的发展战略、不合理的融资规划、产业布局的失衡、预警体系的缺失、内控制度的不完善对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的影响。最后,针对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的形成原因,提出精简产业布局、减少资金占用;加强产业整合、增强盈利能力;完善内部控制、提升财务资源管控;树立风险意识、抑制过度投资;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强化风险监控等有针对性的具体防控措施。本文通过对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的实证分析,丰富了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的应用研究,有利于对该公司债务融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同时,这是首次对食品行业进行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研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对食品行业不断提升债务融资风险控制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廖会杰[6](2021)在《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转型,重污染行业也担负着艰巨的环保任务。根据习总书记提出的关于生态环境的科学论断,加强民众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基本战略。重污染行业内的企业多属于我国的第二产业,如何转换重污染行业发展动能,实施环保战略意义重大。重污染行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环境管理研究与财务管理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国家大力整治环境的大背景下,分析重污染行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探讨重污染行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搜集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文献,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在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依据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相关假设,并根据假设构建因子分析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为了检验假设是否成立,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规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等这些政府出台文件里的标准,选取2016至2019年十六类重污染行业中A股上市的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对本文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研究表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是负相关;公司规模大的企业会削弱两者之间的负向影响,但这种削弱效应并不显着;与非国有企业不同,国有重污染企业会加强环境绩效对财务绩效的负向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本文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社会层面出发对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如何提高环境绩效、财务绩效以及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合理建议。政府应对企业施行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监督,制定一套全面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构建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制定松紧有度的环境制度,施行有奖有罚的激励措施,加强企业环境保护意识;企业应按照国家法规,构建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扩大企业规模,进行企业合并;社会应利用民众舆论引导企业履行环保行为,将环境信息纳入审计机构审核范围之内。

叶雅珍[7](2021)在《数据资产化及运营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与以往历次变革不同,数据已成为重要的资产,如何管理和利用好所拥有的数据资产是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数据资产化的概念还不清晰,缺少系统化的理论和方法。数据资产化的难题有六大类:一是概念界定类问题,主要是界定数据、数据资产定义,数据资产的类型和会计报表科目归属等问题;二是法律类问题,主要有数据权属规制、数据确权、数据版权、数据权转移等问题;三是制度类问题,主要包括数据的国有性、公共性、私有性问题,政府数据开放共享问题,等等;四是市场类问题,主要有数据商品定价、数据市场运行模式、数据市场监管、数据财税等问题;五是数据的国际性问题,主要有数据跨境流动、数据主权、数据本地化、数据自治等问题;六是技术类问题,主要包括数据资产计量、数据产品形态、数据流动跟踪、数据流通系统、上述五个问题的技术支撑等等问题。本文从数据的技术实现和技术属性出发,开展数据资产化及其运营系统研究,重点研究了数据资产概念界定、数据资产化框架、数据生产与数据产品流通等一般性问题和数据产品流通体系等问题,研究了数据计量计价、数据产品形态、数据出版、数据自治等问题,提出了数据资产的定义,给出了一个数据资产化的框架,提出了基于测度空间的数据资产计量计价形式化框架模型,提出了一种“两阶段授权模式”并设计了单一类型数据产品运营平台体系结构,基于数据盒设计了大数据产品的形态,基于数据自治开放构建了大数据产品运行体系等等。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从数据属性出发定义了数据资产。针对数据资产概念不清晰的问题,梳理了与数据资产相关的概念内涵和发展状况,分析讨论了数据自身及数据资产的物理属性、存在属性和信息属性,提出将信息资产、数字资产和数据资产等统一为数据资产,并给出了数据资产的定义:数据资产是拥有数据权属(勘探权、使用权、所有权)、有价值、可计量、可读取的网络空间中的数据集。指出数据资产是一种新的资产类别,兼有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的特征,需要设计新的会计科目对数据资产进行记账。(2)提出了一个数据资产化基础框架。针对数据作为数据资产应具备什么条件,如何将一个数据集转化为数据资产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数据成为资产所要具备的4个必要条件(拥有数据集的数据权属、数据集有价值、数据集的成本或价值能够被可靠地计量、数据集是可机读的)、3个附加条件(数据集要具有良好的数据质量、合理的货币计价或评估方法、数据资产折旧和增值规则),提出了一个数据资产化基础框架,包括:数据资源确权、数据价值确认与质量管控、数据装盒入库、货币计价与评估、数据资产折旧和增值的管理5个环节。(3)提出了基于测度空间的数据资产计量计价形式化框架模型。针对数据资产的计量计价的技术问题,提出了基于测度的计量计价框架模型,包括:离散数据空间上的测度、连续数据空间上的测度、乘积空间上的测度等三个测度空间。通过引入测度,合理地度量A∪数据集的容量(volume),解决了相交数据集合的度量难题;针对可重复的数据服务,如订阅制服务、API调用等,利用1)描述次数,积分∫1)(9可对价格进行表示;对于按量收费的服务,可用Lebesgue积分表示;并通过对多个实际数据集、数据产品的分析,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框架模型的有效性、广泛适用性。(4)提出了数据产品流通的“两阶段授权模式”。针对数据产品的生产和流通问题,指出数据产品流通的本质是一种授权,通常并不需要发生所有权的转移。提出了一种数据资产运营的“两阶段授权模式”:第一阶段授权(平台授权),平台获得数据产品源授权;第二阶段授权(终端授权):平台将标准化的数据产品授权给终端。并设计了相应的数据产品运营平台体系结构,包括:数据平台、阅读器、定价规则、版权管理保护机制、基础设施等等。“两阶段授权模式”覆盖了大部分现有的数据产品运行系统。(5)设计了一个大数据产品的形态。针对大数据产品形态问题,以数据盒为基础设计了一个大数据产品的形态,包括:一定规模(一个大数据产品内部可以包含较大数量的单一类型数据产品)、完整内容(包含在大数据产品的单一类型产品是完整的,其他内容具有独立可解释的含义,所有内容合在一起具有独立可解释的含义)、)计量单位(以“盒”为单位对大数据产品进行计量计价)、机读格式(数据必须以机器可读、可识别的格式存在)。将该大数据产品的形态应用于基于数据自治开放模式的大数据产品运行体系。

刘丰蕾[8](2020)在《基于PPP模式的华夏幸福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行供给侧改革、新型城镇化战略、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等,重点区域迅速发展,现代都市圈不断培育成熟。2014年以来,国家陆续发布有关政策文件,支持推行PPP模式,尤其支持新型城镇化项目运用PPP模式,鼓励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2017年下半年以来,国资委、财政部等国家机构又接连出台一系列文件,严控政府债务、规范PPP运作,PPP市场逐渐趋于出清,合规的PPP项目相对减少,PPP融资难度增大。在此大背景下,民营大型上市公司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幸福公司”)紧紧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大力推进PPP模式下的产业新城领域投资建设,成功实现了异地复制,规模效益明显,成长为国内行业领先的城市运营商。公司成立20年来,资产规模不断增加,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盈利能力不断提升。但由于近几年企业项目扩展较快,资产负债率处于较高水平,面临一定偿债风险;同时公司作为民营企业,在与政府合作PPP项目时话语权较弱,且面临较多国资背景深厚的竞争对手。可以看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努力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才能实现企业良性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华夏幸福公司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以战略管理、竞争战略管理、PPP模式相关研究为理论基础,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分别从宏观层面和行业层面对企业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对企业内部的人力、技术、市场三大资源以及财务、组织、运营、融资四大能力进行了全面剖析,并运用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又结合SWOT分析模型,梳理了企业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遇和威胁,更清晰地展现了企业的全貌。通过全面的理论基垫和全方位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一方面为华夏幸福公司设定了企业使命、愿景和五年战略目标,一方面通过波特的三种竞争战略的适用条件分析和QSPM矩阵评价分析,为基于PPP模式下的华夏幸福公司选择了最佳的集中差异化竞争战略。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竞争优势,华夏幸福公司应重点集中在产业新城领域,实施业务战略部署差异化、产业发展运营差异化、资源聚合导入差异化、城市建设能力差异化和融资方式差异化,实现集中领域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并且不断健全人才建设、内控建设、文化建设,加强风险防控,有效保障企业集中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将PPP模式与竞争战略理论结合,有关研究相对较少,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拓宽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应用领域,并且创新地从战略的高度剖析PPP模式,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为华夏幸福公司选择制定了集中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对企业的发展和类似PPP项目运营商有一定指导与借鉴作用,为PPP模式的应用研究开启了新角度、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郝玮[9](2020)在《VH工业建设项目设计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宏观与微观政策的牵引下,工业生产成了经济增长的核心,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工业类建设项目的新建工程日渐增加。工业建设项目普遍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高、结构形式多样、配套设施数量多、工艺流程复杂,参与单位众多,较一般的民用项目复杂,项目管理的事项也随之增多。工业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包括策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设计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并且贯穿于整个项目中。于是设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项目的最终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由于设计管理的能力不足,或者只重设计而轻管理,造成设计上控制的失误,导致在后期的施工阶段以及运维阶段出现很多问题,甚至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怎样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工业建设项目设计的管理水平,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首先在论述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对工业建设项目设计管理理论知识进行阐述,说明了设计以及设计管理的含义、介绍了设计管理的基本要素和相关方法、工业建设项目设计特征及其设计管理的相关概念。然后从设计企业的角度出发,结合VH项目特点对设计管理中的设计团队管理、设计质量、进度、成本管理这几方面的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通过拜访专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再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针对项目在设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设计管理是指导设计企业进行高效、科学设计工作的重要方法,这不只是设计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我国建筑业完善和发展的需求。本文通过对VH项目的设计管理进行具体分析,以及对几个重要管理内容的探究,期望能够对我国设计企业或类似项目设计在设计管理过程中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指导。

安强身[10](2020)在《信任视角下的网贷投资者决策行为及其风险缓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凭依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借贷曾以去中介化的“脱媒”优势在降低借贷双方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拓展交易范围以及提升社会资金配置效率上显示其价值。但自2007年网络借贷在我国出现以来,偏离信息中介定位的“异化”趋势日渐明显,风险不断集聚。基于市场风险频发、行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客观情况,理解、剖析网络借贷在我国的运行特征,分析风险根源,提出风险防范以及规范路径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诉求。为实现这一研究目的,本文沿袭诺思(1994)“形塑制度变迁方向的主角是组织及其企业家”以及马尔科姆·卢瑟福(1999)“众多个体相同目标下的决策行为将促进组织、系统甚至社会变迁”的理论思想,将研究对象设定为网贷模式运行主角——“出借人”的决策行为。作为网贷风险的主要承接者,出借人的投资风险主要集中于平台和借款人违约风险、道德风险,考虑已有文献有关出借人对借款人、投资标的选择的研究异常丰富,加之平台在出借人投资决策中的首位性和重要性,本文将研究切入点定于出借人对异质化平台的选择决策及其风险防范。进一步地,考虑到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观模型并不适合信息不完全的网贷市场,借鉴行为金融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相关理论,从信任这一借贷交易基石入手,分析出借人对异质化平台的信任倾向、选择决策成为本文与已有研究的区别所在。同时,将行为人个体决策分析引入制度变迁理论,构建一个基于行为人决策分析视角下的制度变迁研究框架,融合并发展信任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羊群行为等不同学科理论,由个体的决策行为特征分析风险根源,进而提出市场风险防范与制度规范路径,成为本文在理论与实践上尝试性的边际贡献。在整体内容上,本文在考察我国网贷市场发展现状基础上,借助交易信任相关理论,深入分析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网贷市场交易信任困境以及缓释机理;并借助网贷市场交易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厘清影响出借人对异质化平台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信任倾向,研究出借人的平台选择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及其是否理性;对信息披露与声誉约束在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出借人资金安全风险的作用加以实证检验,最终提出规范网贷行业发展的具体建议。在理论分析部分,借助信任理论、模糊规避理论以及博弈论方法,本文首先就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出借人决策影响因素加以理论分析,为后文实证检验出借人的平台选择影响因素提供支撑;进而在平台交易信任理论模型构建基础上,分析出借人投资决策与交易信任倾向的关系,剖析“委托-代理”关系下平台与借款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行为,在理论上对出借人决策风险根源加以阐释,也为后文出借人在平台选择上的羊群行为及其理性判断提供理论支持;最后,通过信息披露机制、声誉约束机制等不同理论模型分析缓释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行为的作用机理,为本文相关建议提供理论依据。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利用网贷市场交易数据,验证影响出借人决策的平台因素及交易信任决策倾向;检验出借人在平台选择上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及是否理性;验证信号传递、声誉约束在降低信息不对称、缓释风险上具有的作用,从而为相关建议奠定实证基础。相关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不同平台因素对出借人投资均具有正向作用,但认知型信任对出借人投资决策的影响强于制度信任。本文将出借人对平台信息的信任类型划分为制度信任与认知型信任,实证检验出借人的平台决策影响因素以及两种信任在出借人平台选择决策中的权重差异。实证结果表明,不同平台信息所对应的各解释变量对出借人投资均具有正向作用。网贷平台合规性以及风险保障机制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出借人的制度信任水平;网贷平台在规模、知名度以及背景上的特性差异,显着影响出借人的认知信任水平。利用主成分分析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虽然出借人的投资决策由制度信任与认知信任共同驱动,但认知型信任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要强于制度信任。(2)出借人的平台选择决策存在显着羊群行为,且并非完全理性。本文基于市场不同平台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以及系统GMM估计检验出借人在网贷平台选择决策上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并利用Logit模型检验出借人羊群行为的理性程度。实证结果表明:网贷市场中出借人的平台选择决策存在显着的羊群行为,而且该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具有一定程度的真羊群行为特征。虽然有银行托管、发展排名靠前、国资系、银行系等不同标签的平台在保障出借人资金安全上具有优势,但出借人在面对不同平台披露的信息时并不能选择最优平台,出借人根据平台属性进行投资时无法达到完全理性。(3)投资者基本能够有效识别平台披露信息的价值,因此,信号传递和声誉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平台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投资者识别和缓解决策风险。本文使用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衡量信号传递,使用平台有无提供高管信息衡量声誉约束,采用Logit模型和OLS分别进行回归,实证检验信号传递和声誉约束在降低信息不对称上的作用。研究发现:平台信息披露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平台为问题平台的概率越低、投资者人数越多,由此表明,投资者借助平台的信号传递识别了平台信息和风险;另一方面,主动披露高管信息且高管教育背景越好,平台是问题平台的概率越小,且投资者人数越多,这表明投资者可识别高管声誉约束价值,并以此来辨别平台风险。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认为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出借人决策理性,健全网贷监管相关制度是防范网络借贷风险、规范网贷行业发展和良性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具体上,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网贷平台的信息披露主体责任,降低信息不对称,引导投资者由认知信任向制度信任转变;二要加强网贷金融消费者教育,强化投资者风险意识,提高出借人决策理性水平,并积极推进网贷平台纳入第三方征信系统,完善平台信息报送管理制度。同时,要建立监管沙盒制度,发展数字化监管科技,从源头入手防范网贷风险。借鉴己有研究成果,本文创新点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研究内容上,引入制度变迁思想,借助不同学科理论,研究出借人的平台信任倾向、平台选择决策行为以及风险缓释机制,构建了一个基于个体决策分析视角下的网贷规范发展理论研究框架;二是有别于己有研究更多集中于出借人对借款人及借款标的选择决策的现状,本文在交易信任理论基础上构建了网贷市场交易信任理论模型,探讨了网贷交易的信任困境和缓释机制,并选取出借人对平台的信任倾向、选择决策行为及理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更为真实地解释当前的网贷市场风险;三是针对现有研究主要在理论上分析信号传递、声誉约束在降低信息不对称中的作用,实证研究不足的现状,本文在实证上分别检验了信号传递、声誉约束在降低网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缓释市场风险的价值,不仅完善了该领域研究,对网贷平台、监管者和投资者的运营、监督与决策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规模大了就得规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规模大了就得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农村合作社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农村合作社与农户生计资本
    (二)石漠化治理中农村合作社与农户生计资本
    (三)农村合作社与农户生计资本研究进展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1 野外调查数据
        2 收集资料数据
三 石漠化治理中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影响因素分析
    (一)外部环境变化对生计资本发展的作用
        1 脆弱性生存背景对生计资本的影响
        2 政策和市场对生计资本的作用
        3 社会发展对生计资本的作用
        4 外部环境下生计资本发展困境分析
    (二)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资本发展的源动力影响因素
        1 有效提升人力资本,保证稳定工资收入
        2 间接提供金融资本或其替代品
        3 提高基于制度的信任关系,提高成员农户社会资本水平
        4 通过组织层面投资,提高成员农户可控的物质资本
        5 通过集体投资有效改善农户自然资本水平
四 喀斯特地区农村合作社与农户生计资本作用机理
    (一)喀斯特地区合作社调查概况及统计分析
        1 调查数据来源
        2 合作社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3 合作社经营对农户生计影响的调查分析
        4 合作社帮扶对农户的显着影响因素分析
    (二)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响应机理
        1 合作社影响下农户生计策略选择
        2 合作社影响下农户生计方式分化
        3 农户参与合作社的主动性变化
        4 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模型
五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合作社农户生计绩效评价
    (一)典型合作社概况
        1 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合作社
        2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撒拉溪研究区合作社
        3 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合作社
        4 合作社影响生计资本情况分析
    (二)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1 分析框架
        2 分析方法
        3 生计资本指标体系构建
    (三)农户生计策略分析
        1 农户生计策略类别
        2 农户最优策略比较
    (四)农户最优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1 自然资本变量的影响
        2 人力资本变量的影响
        3 金融资本变量的影响
        4 社会资本变量的影响
        5 物质资本变量的影响
        6 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
六 喀斯特地区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可持续适应策略
    (一)提升人力资本质量
        1 制定农户生产经营培训的长效机制
        2 引进科学种植养殖专业人才
    (二)提高自然资本利用效率
        1 转变纯农业型农户生计策略
        2 完善自然生态补偿机制
    (三)提高物质资本投入与异地搬迁相结合
        1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 部分贫困居民施行异地搬迁
    (四)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
        1 帮助农户生产经营实现多方贷款
        2 加大农作物种植的技术推广
七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2019年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合作社发展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农牧民参与农业产业链融合度的测算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新疆昭苏县马产业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农业产业链相关概念
        1.2.2 农户参与农业产业链必要性研究
        1.2.3 农户参与农业产业链融合模式研究
        1.2.4 农户参与农业产业链影响因素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牧民
        2.1.2 现代马产业
        2.1.3 马产业链
        2.1.4 农户参与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产业链理论
        2.2.3 产业融合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昭苏县马产业链发展情况
    3.1 昭苏县马产业发展情况
        3.1.1 昭苏县畜牧业发展情况
        3.1.2 昭苏县马产业链发展情况
    3.2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融合发展现状调查
    3.3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现状分析
        3.3.1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的收入情况
        3.3.2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的参与意愿
        3.3.3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的自主发展能力
        3.3.4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的投入行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融合度的测算
    4.1 测算方法
    4.2 样本的选择
        4.2.1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主体:合作社收入情况
        4.2.2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主体:企业收入情况
        4.2.3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主体:旅游景区收入情况
    4.3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融合度的测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融合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假设
    5.2 模型阐述
    5.3 农牧民参与合作社融合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变量定义与描述
        5.3.2 模型结果分析
    5.4 农牧民参与企业融合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变量定义与描述
        5.4.2 模型结果分析
    5.5 农牧民参与旅游景区融合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5.1 变量定义与描述
        5.5.2 模型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牧民异质性与不同模式对融合度的影响因素比较
    6.1 农牧民异质性对融合度的影响因素比较
        6.1.1 农牧民不同年龄段对融合度的影响因素比较
        6.1.2 农牧民不同教育程度对融合度影响因素的比较
        6.1.3 农牧民不同收入对融合度影响因素的比较
        6.1.4 农牧民不同养马规模对融合度影响因素的比较
    6.2 不同模式对融合度的影响因素比较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农牧民普遍参与马产业链融合且参与意愿较高
        7.1.2 农牧民参与马产业链融合程度总体偏低
        7.1.3 农牧民能力和要素投入对其马产业链融合程度有显着性正影响
        7.1.4 农牧民异质性与不同模式对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
    7.2 政策建议
        7.2.1 充分发挥马产业资源优势,带动农牧民增收
        7.2.2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马产业链融合发展经营体系
        7.2.3 加强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牧民参与意识
        7.2.4 提升农牧民自主发展能力和投入行为,增强马产业链融合发展
        7.2.5 完善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补贴优惠政策
        7.2.6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特色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养马农牧民的问卷调查
致谢
作者简介

(3)文化距离与跨国并购企业的创新能力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有关文化和文化距离的相关研究
        二、有关跨国并购企业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
        三、有关文化距离与跨国并购企业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
        四、简要总结
    第三节 研究目的、思路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第二章 有关文化距离与跨国并购企业创新能力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跨国并购
        二、文化和文化距离
        三、创新
    第二节 文化距离对跨国并购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机制分析
        一、制度因素
        二、组织学习
        三、资源基础
        四、文化整合能力
    第三节 提升跨国并购企业创新能力的其他因素
        一、规模效应
        二、协同效应
        三、企业研发投入
        四、企业年龄
        五、企业性质
第三章 文化距离对跨国并购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
        一、变量及其测定
        二、数据与样本选择
        三、研究方法和模型选择
    第二节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变量相关性检验
        三、实证结果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第四章 案例分析:吉利与沃尔沃的文化距离以及整合后的创新能力建设
    第一节 企业简介及案例选取原因
        一、并购双方公司简介
        二、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过程
        三、案例选择的原因
    第二节 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动因
        一、获取技术资源
        二、提高市场份额
        三、获得管理经验
        四、提高品牌知名度
    第三节 吉利与沃尔沃的企业文化距离与并购后的创新能力
    第四节 并购后吉利的整合策略
        一、文化整合
        二、技术整合
        三、人力资源整合
        四、品牌整合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政府完善法律制度
        二、政府引导企业正确认识文化距离,促进文化整合
        三、企业制定合理的文化整合战略
        四、企业加大自主技术研发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4)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
        (一)历史分期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一)创新点
        (二)难点
第一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基础
    第一节 大正时期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大正时期的社会形势
        二、《大学令》等相关法令的推进与实施
        三、帝国大学的规模扩展
        四、专门学校的升格
        五、公立、私立大学的初创
    第二节 昭和前期及战时日本高等教育的强化与扩充
        一、昭和前期的社会变革
        二、国家主义高等教育政策的强化与推进
        三、帝国大学的增设与发展
        四、私立及官立、公立大学的扩展
        五、专门学校的扩充
    第三节 战后初期日本高等教育的重建及大众化的前奏
        一、战后初期的社会发展
        二、高等教育民主新法令的颁布与落实
        三、旧制大学改组升级为新制大学
        四、私学扩展及巨型私立大学的出现
        五、短期大学的制度化与发展
第二章 规模扩展: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扩张(1963-1970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扩张的背景
        一、经济超热化高速增长
        二、社会中等阶层的扩大
        三、人力资本及教育投资理论的盛行
        四、中等教育的普及与多样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扩张政策的提出
        一、实施“理工科人才扩充计划”
        二、修订并放宽《大学设置基准》
        三、落实《关于改善大学教育》报告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
        一、私立高校及私立巨型大学大幅增设
        二、私立高等院校学生数量剧增
        三、学部及学科种类的快速扩充
        四、国立及公立高等院校的显微发展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质量危机显现
        一、高等教育目标偏向功利性
        二、大学入学考试受传统学力观束缚
        三、教学大课堂化及课程设置批量化一
        四、高校教育资源短缺且分配不均衡
        五、“大学纷争”学生运动的爆发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扩张的特点
        一、私立高校发挥主力作用
        二、高校规模横向急剧扩展
        三、职业高等院校发展突出
        四、理工科专业扩展比重大
第三章 质量调控: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集约发展(1971-1983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集约发展的背景
        一、石油危机与经济增速下降
        二、少子化历史遗留问题显现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四、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启动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改革调整
        一、《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的提出
        二、《大学设置基准》与咨询报告的修改与完善
        三、振兴与援助私立高校法案的实施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集约发展
        一、各类高校数量增速放缓
        二、高校学生人数阶段性回落
        三、学科专业数量增速下降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的调控
        一、教育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统一入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
        三、兼职教授的选聘与课程教学的创新
        四、高等院校内外部管理的相互制衡与加强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集约发展的特点
        一、私学转向集约化节制发展
        二、高校类型纵向多层次优化
        三、应用型人文社科类专业增加
第四章 量质兼顾: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稳定增长(1984-1999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稳定增长的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增强
        二、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
        三、日本社会阶层趋向均等化
        四、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趋势增强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成熟
        一、“大学开放方针”的实施
        二、大学自由化政策的制定
        三、大学自我评价机制的导入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平稳增长
        一、私立高校数量有序增长
        二、国立及公立高校的平稳发展
        三、高校学生人数稳定回升
        四、学部学科的新增及改组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的优化
        一、教育理念趋向个性及创新
        二、入学选拔制度多样且灵活
        三、人才培养走向开放与多元
        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升
        五、管理运营及评估机制规范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平稳增长的特点
        一、量质并重趋向均衡发展
        二、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加强
        三、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第五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特点及经验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路径及特点
        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四种发展路径
        (一)美国:公立为主,政府、高校、社会协调发展
        (二)英、法等欧洲国家:公立为主,倚重政府
        (三)日本:私立为主,政府引导
        (四)中、俄等转型国家:前期倚重国家,后期民间发力
        二、日本私学主导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特点
        (一)私立高等院校占据主体地位
        (二)以二元高等教育结构为基础
        (三)构建非传统型多类型高等教育机构
        (四)大众与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互促并存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树立量质兼顾并重的高等教育改革理念
        二、充分挖掘并发挥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潜力
        三、高校扩大规模时需坚持市场导向并兼顾大众需求
        四、政府在大众化进程中应及时干预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五、高等教育应从外延式综合扩张转向内涵式分类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外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债务融资定义及特征
        二、债务融资风险定义
        三、债务融资风险类型
    第二节 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的相关理论
        一、风险管理理论
        二、内部控制理论
        三、资本结构理论
    第三节 债务融资风险评价方法
        一、Z-score模型概述
        二、Z-score模型特征及应用
第三章 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第一节 Z食品公司基本情况
        一、Z食品公司简介
        二、Z食品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第二节 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状况
        一、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需求
        二、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规模
        三、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方式
        四、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期限结构
    第三节 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状况
        一、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的组织架构
        二、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控制流程
第四章 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识别与评价
    第一节 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识别
        一、债务融资规模风险
        二、债务融资方式风险
        三、债务融资期限风险
        四、债务融资经营性风险
        五、债务融资市场风险
    第二节 Z食品公司基于Z-score模型的债务融资风险评价
        一、Z-score模型
        二、Z-score’模型的适用性
        三、基于Z-score’模型的债务融资风险评价
第五章 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成因分析
    第一节 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外部成因
        一、宏观经济下行,居民购买力下降
        二、行业周期波动,猪周期影响明显
        三、融资环境趋严,再融资日益困难
    第二节 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内部成因
        一、战略过于激进,盲目过度投资
        二、产业布局失衡,终端销售乏力
        三、投资决策失误,缺乏合理规划
        四、内控管理不严,预警体系缺失
第六章 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控制措施
    第一节 适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化
        一、做好宏观经济分析,预判行业周期趋势
        二、争取政府适宜支持,化解债务融资风险
    第二节 强化企业内部债务融资风险控制
        一、精简产业布局,减少资金占用
        二、加强产业链整合,增强盈利能力
        三、完善内部控制,提升财务资源管控
        四、树立风险意识,抑制过度投资
        五、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强化风险监控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文献综述
    2.1 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关系理论研究
        2.1.1 传统学派
        2.1.2 修正学派
        2.1.3 折中学派
    2.2 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2.2.1 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是负相关关系
        2.2.2 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2.2.3 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2.2.4 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是“U”型相关关系
    2.3 文献述评
3.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3.1 相关概念
        3.1.1 重污染行业
        3.1.2 环境绩效
        3.1.3 财务绩效
        3.1.4 产权性质
    3.2 理论分析
        3.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波特假说
        3.2.4 制度理论
4.研究设计
    4.1 研究假设
        4.1.1 环境绩效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4.1.2 企业规模、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
        4.1.3 产权性质、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
    4.2 变量选择
        4.2.1 解释变量
        4.2.2 被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4 模型设计
        4.4.1 因子分析
        4.4.2 多元回归模型
5.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分析
    5.3 多元回归分析
    5.4 稳健性分析
6.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政府层面的建议
        6.2.2 企业层面建议
        6.2.3 社会层面建议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7)数据资产化及运营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据资产化
    1.2 数据资产运营
    1.3 数据资产化和数据资产运营的挑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组织
第二章 数据资产研究现状
    2.1 数据资产概念发展
        2.1.1 信息资产及相关概念
        2.1.2 数字资产及相关概念
        2.1.3 数据资产及相关概念
    2.2 数据资产管理
    2.3 数据资产评估与定价
        2.3.1 数据资产定价策略和模型
        2.3.2 数据资产价值评估
    2.4 数据流通
        2.4.1 数据开放
        2.4.2 数据共享
        2.4.3 数据交易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属性的数据资产定义
    3.1 数据资产概念剖析
    3.2 数据资源的资产性
        3.2.1 界定数据
        3.2.2 数据的属性
        3.2.3 数据资源具备资产的基本条件
    3.3 数据资产定义
        3.3.1 已有三类资产定义的分析
        3.3.2 重新定义数据资产
        3.3.3 数据资产的属性
        3.3.4 数据资产是一类新的资产类别
    3.4 数据资产面临问题
        3.4.1 数据权属
        3.4.2 数据资产计量计价
        3.4.3 数据资产的管理
    3.5 小结
第四章 数据资产化框架
    4.1 数据资产的必要条件及其可满足性
        4.1.1 数据权属及其可满足性
        4.1.2 数据计量及其可满足性
    4.2 数据资产化的附加条件及其可满足性
        4.2.1 良好的数据质量及其可满足性
        4.2.2 合理的货币计价与评估方法及其可满足性
        4.2.3 数据资产折旧和增值规则及其可满足性
    4.3 数据资产化框架设计
        4.3.1 数据资产化工作内容
        4.3.2 数据资产化流程
        4.3.3 有效性分析
    4.4 数据资产化实践
        4.4.1 数据资源确权
        4.4.2 数据价值确认与质量管控
        4.4.3 数据装盒入库
        4.4.4 货币计价与评估
        4.4.5 数据资产折旧和增值的管理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测度空间的数据资产计量计价形式化框架
    5.1 离散数据空间上的测度
        5.1.1 背景
        5.1.2 模型
        5.1.3 案例分析
    5.2 连续数据空间上的测度
        5.2.1 背景
        5.2.2 模型
        5.2.3 案例分析
    5.3 乘积空间上的测度
        5.3.1 背景
        5.3.2 模型
        5.3.3 案例分析
    5.4 模型应用实例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数据产品运行的两阶段授权模式
    6.1 数据产品流通
        6.1.1 数据产品与实物产品
        6.1.2 数据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
    6.2 典型行业数据产品形态及其运行体系
        6.2.1 典型行业数据产品及其形态
        6.2.2 典型行业数据产品运行体系
    6.3 数据产品两阶段授权模式
        6.3.1 授权与定价
        6.3.2 两阶段授权模式
        6.3.3 有效性分析
    6.4 两阶段授权数据产品运营平台体系结构
    6.5 小结
第七章 一类大数据产品运行体系
    7.1 大数据产品
    7.2 图书的启示
        7.2.1 图书的定义和形态
        7.2.2 图书有效融合多种数据类型
        7.2.3 图书的定价
    7.3 大数据产品形态与定价量纲
        7.3.1 大数据产品形态的调查
        7.3.2 大数据产品的要素
        7.3.3 数据盒:一种大数据产品的形态
    7.4 基于数据自治开放模式的运行体系
        7.4.1 数据自治开放模式
        7.4.2 运行体系的构成和要素
        7.4.3 运行体系的法规环境及权益保护
    7.5 小结
第八章 总结及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大数据产品调研问卷内容
    附录B 大数据产品问卷调查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PPP模式的华夏幸福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
    2.2 竞争战略理论
    2.3 PPP模式相关研究
        2.3.1 PPP模式理论及应用研究
        2.3.2 PPP模式应用于产业新城领域的研究
    2.4 简要评述
第3章 基于PPP模式的华夏幸福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宏观环境分析
        3.1.2 行业环境分析
        3.1.3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
    3.2 内部环境分析
        3.2.1 企业简介
        3.2.2 资源分析
        3.2.3 能力分析
        3.2.4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
    3.3 SWOT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会
        3.3.4 威胁
第4章 基于PPP模式的华夏幸福公司竞争战略选择与实施
    4.1 企业使命与愿景
    4.2 企业战略目标
    4.3 竞争战略的选择与确定
        4.3.1 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4.3.2 QSPM矩阵分析与集中差异化竞争战略选择
    4.4 集中于产业新城领域的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措施
        4.4.1 实施业务战略部署差异化
        4.4.2 实现产业发展运营差异化
        4.4.3 实施资源聚合导入差异化
        4.4.4 实现城市建设能力差异化
        4.4.5 实现融资方式差异化
第5章 基于PPP模式的华夏幸福公司竞争战略保障措施
    5.1 加强企业人才建设,全面提升员工素质
    5.2 全面加强内控建设,提升内部管理能力
    5.3 健全企业文化,提升公司软实力
    5.4 强化风险防范意识,进行全方位风险管控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录 关于“基于PPP模式的华夏幸福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的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VH工业建设项目设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工业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基本理论
    2.1 设计及设计管理的含义
        2.1.1 设计的含义
        2.1.2 设计管理的含义
    2.2 设计管理的基本要素及相关理论方法
        2.2.1 设计管理的基本要素
        2.2.2 设计管理相关理论方法
    2.3 工业建设项目设计特征及设计管理相关概念
        2.3.1 工业建设项目设计特征
        2.3.2 工业建设项目设计管理流程
        2.3.3 工业建设项目设计管理目标
3 VH工业建设项目设计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项目简介
        3.1.1 项目概况
        3.1.2 建设方案
        3.1.3 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
    3.2 设计团队管理
        3.2.1 设计团队管理现状
        3.2.2 设计团队管理问题分析
    3.3 设计质量管理
        3.3.1 设计质量管理现状
        3.3.2 设计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3.4 设计进度管理
        3.4.1 设计进度管理现状
        3.4.2 设计进度管理问题分析
    3.5 设计成本管理
        3.5.1 设计成本管理现状
        3.5.2 设计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4 VH工业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对策建议
    4.1 设计团队管理对策建议
        4.1.1 保证项目设计团队的稳定
        4.1.2 引入竞争机制组建设计团队
        4.1.3 优化组织结构
    4.2 设计质量管理对策建议
        4.2.1 提高设计人员技术水平
        4.2.2 建立VH项目设计质量控制流程体系
        4.2.3 按期对全员进行质量体系文件培训
        4.2.4 建立和计算设计方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4.3 设计进度管理对策建议
        4.3.1 合理调配设计人员
        4.3.2 构建合理的沟通网络与形式
        4.3.3 采用专业方法编制进度计划
    4.4 设计成本管理对策建议
        4.4.1 落实工时管理系统应用
        4.4.2 优化配置设计人员组成比例
        4.4.3 加强成本理论学习
5 结论
    5.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各专业互提资料单
附录B 各专业会审记录单
附录C 校对审核记录单
附录D 设计变更/补充通知单
附录E 设计变更台账
附录F 交图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信任视角下的网贷投资者决策行为及其风险缓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与不足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信任、信任机制与出借人决策
        2.1.1 信任与信任模式
        2.1.2 网络信任与出借人决策信任影响因素
        2.1.3 网络借贷信任机制与出借人决策
    2.2 出借人行为与投资决策
        2.2.1 信息识别与出借人行为决策
        2.2.2 理性学习、羊群行为与出借人行为决策
        2.2.3 本地偏好的出借人投资行为偏差
    2.3 网络借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2.3.1 网络借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2.3.2 网络借贷市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2.4 网络借贷风险与监管
        2.4.1 网络借贷风险的分类认识
        2.4.2 网络借贷风险防范与监管研究
    2.5 文献述评
第三章 我国网贷行业发展的现实考察
    3.1 网络借贷在我国的发展及其特征
        3.1.1 网络借贷及其基本流程
        3.1.2 我国网贷行业发展回顾
        3.1.3 我国网贷行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3.2 我国网贷平台运营基本模式
        3.2.1 “纯线上+无担保”模式
        3.2.2 “担保机构担保/保险公司保障”模式
        3.2.3 “线上线下结合+风险缓释金”模式
        3.2.4 “抵押/质押借款”模式
    3.3 我国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现状与存在问题
        3.3.1 监管层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相关政策演进
        3.3.2 我国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问题考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出借人决策信任理论分析
    4.1 信息不对称下的网贷市场出借人决策
        4.1.1 信息不对称下的模糊规避与出借人决策
        4.1.2 信息不对称与出借人决策信息甄别
    4.2 网贷市场交易信任理论模型
        4.2.1 出借人决策行为理论基础
        4.2.2 网贷平台交易信任理论模型
    4.3 网贷市场交易信任困境溯源
        4.3.1 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逆向选择与出借人信任
        4.3.2 委托-代理关系下出借人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分析
    4.4 信息披露、声誉约束与信任机制构建
        4.4.1 信息披露制度降低逆向选择的作用机制
        4.4.2 风险保障机制防范道德风险的作用机理
        4.4.3 声誉约束机制提升信任水平机理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平台异质性、信任倾向与出借人决策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理论分析
        5.2.2 研究假设
    5.3 样本选取、变量描述与模型设定
        5.3.1 样本选取与来源
        5.3.2 变量描述
        5.3.3 模型设定
        5.3.4 描述性统计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1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5.4.2 稳健性检验
        5.4.3 制度信任与认知信任的主成分分析检验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网贷市场投资者羊群行为与决策理性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3.1 出借人平台选择的羊群行为存在性检验
        6.3.2 出借人平台选择决策中羊群行为的理性检验
    6.4 变量选取与统计描述
    6.5 实证分析
        6.5.1 出借人平台选择决策的羊群行为存在检验
        6.5.2 出借人平台选择决策中羊群行为的理性检验
        6.5.3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节
第7章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出借人决策风险缓释
    7.1 引言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1 信号传递与信息不对称
        7.2.2 声誉约束与信息不对称
    7.3 研究设计
        7.3.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7.3.2 计量模型设定
    7.4 实证结果分析
        7.4.1 信号传递、平台风险与投资者决策
        7.4.2 声誉约束、平台风险与投资者决策
        7.4.3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规模大了就得规范(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农村合作社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D]. 吴俊.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农牧民参与农业产业链融合度的测算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新疆昭苏县马产业链为例[D]. 森格里.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文化距离与跨国并购企业的创新能力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D]. 潘维维.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4]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D]. 陈元元. 河北大学, 2021(09)
  • [5]Z食品公司债务融资风险控制研究[D]. 张跃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D]. 廖会杰. 中原工学院, 2021(09)
  • [7]数据资产化及运营系统研究[D]. 叶雅珍. 东华大学, 2021(01)
  • [8]基于PPP模式的华夏幸福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刘丰蕾. 山东大学, 2020(05)
  • [9]VH工业建设项目设计管理研究[D]. 郝玮.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信任视角下的网贷投资者决策行为及其风险缓释研究[D]. 安强身. 山东大学, 2020(08)

标签:;  ;  ;  ;  

规模大时,必须标准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