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氏原螯虾虾壳中类脂和蛋白质的提取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晨宇,黄鸿兵,尹思慧,陈友明,许志强,潘建林[1](2021)在《克氏原螯虾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随着克氏原螯虾产业的蓬勃发展,克氏原螯虾加工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国内克氏原螯虾加工大多为初加工,大量的虾头、虾壳成为副产品,这些副产品中含有丰富的可利用成分,包括甲壳素、虾青素、壳聚糖等,可用于工业生产、医疗材料、食品加工等领域。本文阐述目前国内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克氏原螯虾副产物甲壳素、壳聚糖、虾青素相关加工产品及产业价值,克氏原螯虾副产物现有的提取方法现状,以及副产物提取遇到的环保和政策问题等,并提出相应对策,进一步引导甲壳副产物综合利用方向,为克氏原螯虾副产物加工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高岩[2](2021)在《典型水产品中虾青素精准检测及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肝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虾青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其中虾蟹外壳、鲑鳟鱼、藻类和真菌中都富含虾青素,并主要以酯态形式存在。由于酯态虾青素的结构复杂,对应的标准品难以获得,因此无法直接进行测定。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水产品中的虾青素资源,本研究研发了特有的虾青素及其衍生物确证质谱库,系统分析了6种典型水产品不同部位中虾青素的组成和含量,并优化水解条件建立了酯态虾青素的准确定量的方法。最后,通过建立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肝损伤模型,选择了代表性来源的虾青素进行干预,探讨了不同来源虾青素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肝的保护作用,以期为不同来源虾青素资源评价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仪,构建了特有的虾青素及其衍生物确证质谱库,并将其用于精准分析典型水产品不同部位中虾青素及其衍生物组成。(1)探究不同形态虾青素的一级和二级质谱图并解析二级质谱碎片结构,推测其质谱裂解规律,筛选可标识虾青素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标志物。(2)将虾青素与40种脂肪酸中的一种或两种进行全组合,根据筛选出的23种可标识虾青素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标志物,计算相应的二级质谱碎片的理论分子量,构建了1个包含860种虾青素酯分子、分子式、分子量,3440个二级质谱碎片理论分子量的数据库。(3)以雨生红球藻、克氏原螯虾、南极磷虾、南美白对虾、虹鳟和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以Full MS/dd-MS2模式采集,采用自建质谱数据库进行确证。结果显示,不同水产品中虾青素及虾青素酯的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且不同部位间也有差异。从雨生红球藻中鉴定出19种虾青素酯,主要结合C16:0、C18:1、C18:2和C18:3;克氏原螯虾虾壳中鉴定出42种,虾头和虾肉中分别为16、18种,主要与C12:0、C13:0、C16:0等饱和脂肪酸结合;南极磷虾虾头(30种酯态)比虾壳(11种)和虾肉(9种)丰富,以C16:0、C18:1、C20:5为主;与前2种虾相比,南美白对虾中的虾青素酯种类较少,虾头中8种、虾壳中16种、虾肉中只存在游离态不存在酯化态;虹鳟肌肉中只存在游离态,鱼皮中仅含有2种单酯;中华绒螯蟹头胸甲(20种)与躯体(19种)中的虾青素酯组成相似,性腺中鉴定出4种单酯。2、优化了酶解法的水解条件,探明了酶解法和皂化法对酯态虾青素组成和定量分析的影响,并将其用于典型水产品中虾青素的准确定量检测。(1)首先,以南极磷虾中分离制备的虾青素单、双酯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酶解的最佳工艺,可将酯态虾青素最大化转化成游离态。结果表明,单酯在底物浓度为0.5μg/m L,反应体系酶浓1.14 U/m L,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75 min时,游离虾青素得率为(94.56±1.24)%;双酯在底物浓度为1.0μg/m L,反应体系酶浓0.92 U/m L,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75min时,游离虾青素得率为(98.28±0.84)%。该方法稳定性好,重复性强,优化好的反应温度较低,对游离虾青素损失较少,适用于酯态虾青素的定量测定。(2)探究了虾青素酯在皂化过程中含量的变化,皂化时间为0-18h时,游离虾青素损失(6.21%-19.89%),高于酶解法(4.84%-8.9%);单酯在皂化14h时游离虾青素得率达到最大值(89.54%);同样双酯在16h时游离虾青素得率最高为89.76%,均显着低于酶解法。另外,单、双酯在皂化2h时游离虾青素得率分别为31.58%和3.02%,说明单酯比双酯转化效率高。(3)比较分析皂化和酶解过程中虾青素几何异构体变化,结果表明,与单酯和双酯虾青素相比,游离虾青素更容易异构化,转化成异构体的先后顺序为13-cis、9-cis。与酶解法相比,皂化法产生更高比例的异构体。(4)对皂化过程中单、双酯中主要的虾青素酯分子种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发现虾青素结合1个脂肪酸时,结合SFA的虾青素酯的稳定性>MUFA虾青素酯>PUFA虾青素酯;结合两个脂肪酸时,两者均结合SFA的虾青素双酯最为稳定。(5)利用酶解和皂化法测定典型水产品中虾青素含量,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满足水产品中虾青素检测的要求,对于胆固醇酯等含量较高的样品不适用于酶解法,更适用于皂化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根据样品基质和研究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3、不同来源虾青素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60只小白鼠被随机分成6组:对照组(CON)、D-半乳糖组(D-gal)、南极磷虾组(ANT)、雨生红球藻组(HAE)、法夫红酵母组(PHA)、和化学合成虾青素组(SYN),记录小鼠体质量变化并计算肝脏系数;生物化学法测定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活性;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谷胱甘肽S-转移酶A1(GSTA1)、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Bax、Bcl-2和Caspase3的m RNA相对表达量;HE染色法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如下:(1)与其他各组相比,D-gal组小鼠体质量略低;与D-gal组相比,4个虾青素治疗组肝脏系数均明显增加(P<0.05),HAE组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ANT组较高于PHA和SYN组,但无显着差异(P>0.05)。(2)与D-gal组相比,4个虾青素组小鼠肝组织中CAT、GSH-PX、T-AOC和SOD活性显着升高(P<0.05),而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不同来源虾青素之间抗氧化酶活性为HAE和ANT组高于PHA组与ANT组,MDA含量为HAE和ANT组低于PHA组与ANT组。(3)与D-gal组相比,4个虾青素组小鼠体内抗氧化相关基因HO-1、GSTA1、NQO1和Bcl-2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P<0.05),Bax和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4)D-gal组小鼠肝脏损伤严重,肝窦扩大,肝细胞排列紊乱,4个虾青素组肝损伤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总之,虾青素可以减轻小鼠肝细胞形态结构的破坏,提高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增强抗氧化酶和Bax的表达,降低Bcl-2和Caspase3 m RNA的表达,来改善D-gal引起的氧化应激,减少对肝脏的损伤。且HAE组和ANT组对D-gal诱导衰老小鼠肝氧化损伤保护作用强于PHA组SYN组。
周淼[3](2021)在《小龙虾虾壳酶解液功能特性及其休闲食品开发》文中认为小龙虾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虾类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虾副产物的产生,虾副产物作为一种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将虾副产物“变废为宝”符合当前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要求。虾壳蛋白质含量丰富,是一种未被充分利用的良好动物蛋白资源。但是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虾壳蛋白质食品的开发研究还比较缺乏,为充分利用虾壳废弃物,对虾壳蛋白进行系统的研究,本课题通过6种不同的酶解方式制备虾壳酶解液,分别是1:碱性蛋白酶酶解;2:超声辅助碱性蛋白酶酶解;3:复合酶(木瓜酶和风味酶)酶解;4:复合酶(木瓜酶和中性酶)酶解;5:分段酶解(胰蛋白酶→风味蛋白酶);6:分段酶解(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通过冷冻干燥的方式制备冻干粉,并利用其制备虾味膨化食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的酶解方式得到的氨基酸含量各不相同,其中分段酶解(胰蛋白酶→风味蛋白酶)酶解得到的虾壳蛋白在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上皆为最优,复合酶(木瓜酶和风味酶)次之。(2)由扫描电镜和傅里叶红外分析结果可知:这6种酶解方式得到的酶解液冻干粉在微观结构及二级结构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3)功能特性对比:复合酶(木瓜酶和风味酶)酶解液冻干粉的溶解度(55.3±0.9%)、乳化性(59.2±1.6%)和乳化稳定性(112±2.5%)、吸水性(3.1±0.04 g/g)皆为最高;分段酶解(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酶解液冻干粉的持油性(130±1.9%)最高。(4)抗氧化活性对比:分段酶解(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酶解液冻干粉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当浓度为10 mg/ml时,清除率为(63.07±0.35)%;超声辅助碱性蛋白酶酶解液冻干粉的总抗氧化能力最强,当浓度为10 mg/ml时,总抗氧化值为33.41±0.44 U/ml;复合酶(木瓜酶和风味酶)酶解液冻干粉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当浓度为10 mg/ml,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75.43±2.89)%。(5)虾味休闲膨化产品制作单因素试验:小麦粉、糯米粉和土豆淀粉的配比为7:3:2、虾壳冻干粉的含量为3%、切片厚度为2 mm、微波功率460 W、水分含量为24.06%时,虾条脆片的膨化率最高。(6)虾味休闲膨化产品响应面优化试验:微波功率468 W、切片厚度1.9 mm、冻干粉添加量3.1%,该条件下虾条微波膨化脆片的膨化率为1.732。
徐文思,李柏花,张梦媛,杨祺福,杨品红,周顺祥[4](2021)在《小龙虾及其副产物加工利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为了更好地实现小龙虾产业的升级发展,为后续相关科研工作提供参考。分别从小龙虾加工技术及副产物利用2个方面总结现阶段小龙虾精深加工的研究进展,同时也为小龙虾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建议,展望未来小龙虾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方向。
程小飞,宋锐,洪波,袁希平,何志刚,李传武,向劲,刘丽[5](2020)在《虾壳粉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成分分析》文中认为为探索克氏原螯虾下脚料(虾壳粉)的资源化利用,本试验对虾壳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组成进行测定及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一般营养成分,虾壳粉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的含量分别为4.62%、33.72%、10.27%、34.58%;虾壳粉氨基酸总含量(TAA)为27.47%,7种必需氨基酸(∑EAA)总含量为8.58%,9种非必需氨基酸(∑NEAA)总含量为18.89%,鲜味氨基酸总含量(∑DAA)为8.75%,EAA/TAA值为31.23%,EAA/NEAA值为45.42%;检测出饱和脂肪酸11种,占脂肪酸总含量的41.92%;单不饱和脂肪酸4种,占脂肪酸总含量的48.10%;多不饱和脂肪酸6种,占脂肪酸总含量的9.98%;矿物元素中以Ca含量最高,其次是K、Na、Mg,微量元素中,以Fe含量最高,其次是Mn、Zn、Cu、Ni、Cr、As、Hg、Sn、Ti、Cd、Sb、Se、Pb,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标准限量。综上,虾壳粉作为小龙虾加工副产物,其蛋白质含量高,矿物元素含量丰富,作为饲料蛋白源和矿物元素补充剂,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程佳琦[6](2020)在《微波对小龙虾虾壳中甲壳素和壳聚糖提取和解聚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小龙虾是我国水产行业重要的经济养殖品种,其加工或食用后产生的虾壳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甲壳素。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壳聚糖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物、材料等领域,从虾壳中分离提取甲壳素是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微波凭借其高效、节能、环保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质的提取、纯化和解聚过程。本研究以相同升温速率下的水浴加热为对照,考察微波对提取小龙虾虾壳中的甲壳素,以及进一步制备壳聚糖的影响,挖掘微波引发上述反应差异的机制,并进一步研究微波协同氧化石墨烯(GO)催化解聚甲壳素和壳聚糖,为含氮生物质的解聚提供了一种绿色新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微波对小龙虾虾壳提取甲壳素的影响机制通过考察提取甲壳素反应体系的介电特性,发现固液混合后反应体系呈现高介电响应,适宜采用微波加热。其中,脱钙和脱蛋白质反应体系在2450 MHz处的损耗角正切分别为4.06和3.90,均可有效吸收微波能并转化为热能。在相同的升温速率下,探究了不同时间内微波与传统水浴加热对提取甲壳素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的甲壳素具有更高的脱钙率(88.85%)和脱蛋白率(82.96%)。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发现,与水浴加热相比,微波辅助提取的甲壳素表面纤维结构更加细密,表明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微波加热能够有效加快甲壳素提取过程的反应速率。(2)微波对甲壳素制备壳聚糖的影响机制使用微波提取的甲壳素进一步制备壳聚糖,探究在相同升温速率下传统水浴和微波加热对制备壳聚糖品质的影响。脱乙酰基反应进行至10 min时,微波辅助制备的壳聚糖(MCS)的脱乙酰度(DD)可达到59.34%,远高于水浴辅助制备壳聚糖(WCS)的DD(38.08%),对应的SEM图中也可观察到MCS比WCS呈现更多的孔隙和纤维断裂。反应60 min后,微波辅助的脱乙酰反应基本完成,相较于WCS,MCS始终具有更低的分子量和黏度。当反应时间为240 min时,MCS和WCS的DD接近,而X-射线衍射图谱的结果显示MCS的结晶度(28.74%)略高于WCS(27.45%),说明微波加热不仅可以加速脱乙酰基初期的反应速率,还能促进脱乙酰反应整体的均匀性和彻底性。(3)微波协同GO解聚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研究以微波辅助提取的甲壳素及制备的壳聚糖为研究对象,考察微波场下固体催化剂GO和石墨烯(GR)对这两种聚合物的解聚作用。实验结果表明,GO和GR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反应体系介电特性,显着提高升温速率。壳聚糖解聚程度远高于甲壳素,其中GO催化甲壳素和壳聚糖解聚产物中总有机碳含量分别为77.55 mg/L和694.70 mg/L。无催化剂和以GR为催化剂的解聚产物中无还原糖,GO催化解聚壳聚糖的反应中总还原糖含量为37.22 mg/L,表明GO可以协同微波催化解聚壳聚糖生成单糖,根据GO和GR催化能力的差异,可以推断出含氧官能团对于糖链的断裂起关键作用。此外,甲壳素和壳聚糖解聚程度的差异,可归因于甲壳素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作用较壳聚糖更强,因此去结晶化以弱化氢键作用对于解聚反应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马士龙,包学太,杨琦,杨孝奎,黄春红[7](2019)在《小龙虾虾壳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文中指出小龙虾肉质鲜美、肌肉蛋白质含量丰富,营养价值高,养殖量较大。但是,除肌肉以外的部分,即虾壳,则大多被丢弃,加工程度和利用水平都比较低。已有的小龙虾虾壳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对虾壳中活性成分提取工艺的探索和活性成分含量的检测为主,对活性成分的应用效果,以及虾壳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研究均相对较少。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小龙虾虾壳在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促进小龙虾虾壳的开发与利用,解决小龙虾虾壳资源的浪费问题,达到废物利用与减少污染的双重目的。
王紫微[8](2019)在《超声辅助酶解制备克氏原螯虾调味料的研究》文中提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俗称小龙虾,富含蛋白质、脂类、氨基酸、虾青素等营养物质,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等多种功能。起源于美国中东部地区,在19世纪30年代流入我国。与2016年相比,克氏原螯虾在2017年的社会经济总产值增长了83.15%,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淡水虾类中的一种重要资源。目前,克氏原螯虾主要用于制备熟制品、调味料、调味酱等产品,也用于提取虾青素、甲壳素类活性成分,但存在原料利用率较低、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因此,本文以企业横向课题为依托,根据绿色健康的水产调味料发展趋势,应用超声辅助酶解技术对克氏原螯虾进行酶解工艺的研究,经过美拉德反应优化风味,最终采用喷雾干燥的方式制备成克氏原螯虾调味料,为虾类水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提升和调味料新产品的开发提供科学参考。1.获得较佳的克氏原螯虾酶解工艺条件。采用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牛胰蛋白酶及木瓜蛋白酶分别对克氏原螯虾进行酶解,以水解度、氨基酸转化率、蛋白质利用率为指标,确定碱性蛋白酶的水解效果最佳,其次为牛胰蛋白酶及木瓜蛋白酶。为了进一步提高克氏原螯虾的酶解效果,在单酶酶解的基础上,进行双酶酶解,获得克氏原螯虾较佳的双酶酶解条件为:首先加入碱性蛋白酶,在固液比为1:2(g:mL)、加酶量2500 U/g、酶解温度60℃、pH值8.0条件下酶解3 h,然后加入木瓜蛋白酶,加酶量为2000 U/g、pH值7.0条件下酶解2 h,即酶解时间为“3+2”h。在最优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的酶解水解度达(23.48±0.60)%,氨基酸转化率达(31.53±0.40)%,蛋白质利用率达(83.89±0.53)%。2.为了提高酶解程度,采用超声波辅助技术对克氏原螯虾进行酶解。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确定克氏原螯虾最佳超声辅助酶解的处理条件为:超声时间34.11 min、超声功率367.14 W、酶解时间为“3+2”h。在此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的水解度达(31.33±0.20)%,与未超声处理的水解度相比提高了7.85%。同时,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荧光光谱对超声处理前后的酶解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声处理可以加剧破坏克氏原螯虾酶解液的蛋白结构。3.为了优化克氏原螯虾酶解液的风味,通过设计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其进行美拉德反应,以感官评价(包括腥味、鲜味、颜色等指标)、低分子量香味中间体形成程度、类黑精聚合物浓度为指标,确定影响美拉德反应因素的大小顺序为: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pH>还原糖比例>还原糖添加量;根据感官评分和极差分析可知,美拉德反应时间90 min,反应温度100℃,反应pH值9.0、还原糖比例1:2、还原糖添加量4%时,克氏原螯虾酶解液的美拉德反应产物感官评分最高。4.应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克氏原螯虾的原料、酶解液及美拉德反应液的冻干粉中16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进行检测,分别为13.08 mg/mL、297.81 mg/mL、57.80 mg/mL。表明克氏原螯虾经过酶解后,游离氨基酸被大量释放,经过美拉德反应后,游离氨基酸的利用率达到80.59%,说明美拉德反应充分地利用了酶解液中的游离氨基酸。5.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克氏原螯虾的原料冻干粉、酶解液以及美拉德反应液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别检测出76种、77种、52种挥发性成分,确定对美拉德反应液风味贡献最大的成分为醛类化合物,特征风味物质为苯甲醛。6.为了获得克氏原螯虾调味粉,以集粉率、分散时间、润湿性及感官评分为指标,考察喷雾干燥条件对克氏原螯虾调味粉的影响。确定喷雾干燥的条件为:麦芽糊精为助干剂、麦芽糊精添加量20%、进风温度180℃、进料流速20 mL/min。与真空冷冻干燥的调味粉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经喷雾干燥处理的调味粉,各项指标均低于真空冷冻干燥的调味粉,但是由于真空冷冻干燥成本较高,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确定喷雾干燥技术作为克氏原螯虾调味粉的制备方式。
苏常玉[9](2019)在《龙虾副产物中虾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品质特征分析》文中指出为探究酶解辅助法提取龙虾副产物中虾油的工艺,采用了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筛选出最佳工艺参数。同时为了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虾油品质的影响和酶解辅助法所提虾油精炼前后的品质变化,采用理化指标检测法、可见分光光度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粗虾油和精炼虾油的理化指标、清除DPPH的能力、挥发性成分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等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如下:(1)采用电热鼓风、真空、真空冷冻3种干燥方式对龙虾副产物进行处理,用有机溶剂法分别从3种干燥的副产物中提取粗虾油,并比较三种粗虾油的品质特征。三种粗虾油的清除DPPH能力均强于VE,但它们酸价普遍偏高(>10.00 mgKOH/g),碘价(<120 g/100g)和皂化值(<180 mgKOH/g)偏低。在三种粗虾油的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SFA)的相对含量高于单不饱和(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但EPA+DHA以从真空冷冻干燥的龙虾副产物中提取的虾油最高(5.18%)。另外,分别从电热鼓风、真空、真空冷冻干燥的龙虾副产物中提取粗虾油的挥发性物质分别以毗嗪类(25.96%)、酸类(32.16%)、烃类(34.33%)为主。综合比较发现: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方式处理龙虾副产物提取粗虾油品质最佳。(2)采用碱性蛋白酶酶解辅助法从龙虾副产物(湿基)中提取虾油,经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发现其最佳的辅助酶解参数为:酶解作用底物料水比为1:2、酶解pH为8.5、碱性蛋白酶添加量为1.8%(以虾浆的重量为基准)、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1.5h。在该条件下虾油的提取率可高达90.03%。(3)以酶解辅助法所提粗虾油为原料,比较了粗虾油精炼前后的品质特征。粗虾油精炼后,虾油颜色变浅、外观澄清、虾腥味变淡,且精炼虾油的DPPH清除能力强于粗虾油和VE,但脱酸后的虾油回收率仅为63.10%。随着粗虾油的精炼,虾油的酸价、皂化值、过氧化值分别降为1.70 mgKOH/g、173.88 mgKOH/g、1.76 mmol/kg,碘价升高为92.24 g/100g。另外,在粗虾油和精炼虾油的脂肪酸中SFA>MUFA>PUFA,其中EPA和DHA的总含量分别为4.21%和5.32%。粗虾油和精炼油中共检测出47种挥发性物质,且以烷烃类化合物为主,其含量分别为34.50%和44.04%。综上所述,酶解辅助法所提虾油的品质较好,经精炼后其品质得到明显的改善。
全沁果,张泽伟,陈铭,段伟文,刘书成,吉宏武[10](2019)在《小龙虾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小龙虾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从功能性成分开发和产品种类两大方面系统综述国内外小龙虾综合利用研究进展,并总结小龙虾产业与综合利用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今后小龙虾产业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与研究重点。
二、克氏原螯虾虾壳中类脂和蛋白质的提取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氏原螯虾虾壳中类脂和蛋白质的提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克氏原螯虾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克氏原螯虾副产物可提取物质 |
1.1 甲壳素 |
1.2 虾青素 |
1.3 壳聚糖 |
2 克氏原螯虾提取物的应用 |
2.1 甲壳素的应用 |
2.2 虾青素的应用 |
2.3 壳聚糖的应用 |
2.4 龙虾壳提取物作为吸附剂应用 |
2.5 其他应用 |
3 存在的问题 |
4 结论与讨论 |
(2)典型水产品中虾青素精准检测及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肝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虾青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1 虾青素简介 |
1.1.1 虾青素的结构及存在形态 |
1.1.2 虾青素的来源 |
1.1.3 虾青素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
1.2 虾青素提取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2.1 虾青素的提取方法 |
1.2.1.1 溶剂提取法 |
1.2.1.2 超临界CO_2辅助提取 |
1.2.1.3 负压空化法 |
1.2.1.4 微波辅助提取法 |
1.2.1.5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1.2.1.6 其他方法 |
1.2.2 不同形态虾青素的分离纯化 |
1.2.2.1 薄层层析法 |
1.2.2.2 柱层析法 |
1.2.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2.3 虾青素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 |
1.2.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1.2.3.2 薄层色谱法 |
1.2.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2.3.4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1.3 虾青素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3.1 抗氧化作用 |
1.3.2 增强免疫力 |
1.3.3 抗癌作用 |
1.3.4 其他作用 |
1.4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典型水产品中虾青素及衍生物质谱库的构建与应用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2 样品前处理 |
2.2.3 仪器检测方法 |
2.2.3.1 色谱条件 |
2.2.3.2 质谱条件 |
2.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虾青素及其衍生物质谱数据发掘 |
2.4.2 虾青素及其衍生物质谱确证数据库的构建 |
2.4.3 典型水产品中虾青素及其衍生物分子种组成和含量分析 |
2.4.3.1 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及其衍生物组成和含量 |
2.4.3.2 克氏原螯虾不同部位中虾青素及其衍生物组成和含量 |
2.4.3.3 南极磷虾不同部位中虾青素及其衍生物组成和含量 |
2.4.3.4 南美白对虾不同部位中虾青素及其衍生物组成和含量 |
2.4.3.5 中华绒螯蟹不同部位中虾青素及其衍生物组成和含量 |
2.4.3.6 虹鳟不同部位中虾青素及其衍生物组成和含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解条件对酯态虾青素组成和定量分析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南极磷虾中单、双酯虾青素的分离和鉴定 |
3.2.1.1 单、双酯的分离 |
3.2.1.2 单、双酯的鉴定 |
3.2.2 酶解法测定 |
3.2.2.1 酶解流程 |
3.2.2.2 虾青素的提取和测定 |
3.2.2.3 单因素试验 |
3.2.2.4 正交实验 |
3.2.3 皂化法测定 |
3.2.3.1 虾青素含量的测定 |
3.2.3.2 酯态虾青素组成分析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单、双酯质谱裂解信息及鉴定结果 |
3.4.2 虾青素酯酶解过程中含量的变化 |
3.4.2.1 酶解法单因素实验结果 |
3.4.2.2 酶解法正交实验结果 |
3.4.2.3 最佳工艺条件验证 |
3.4.3 虾青素酯皂化过程中含量的变化 |
3.4.4 酶解和皂化过程中虾青素几何异构体的变化 |
3.4.5 皂化过程中酯态虾青素组成变化规律 |
3.4.6 典型水产品中虾青素酯的测定方法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来源虾青素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D-半乳糖致小鼠衰老模型建立 |
4.2.2 MDA含量、T-AOC和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4.2.3 荧光定量PCR检测抗氧化酶和凋亡相关酶的m RNA表达 |
4.2.4 肝脏组织病理学分析 |
4.3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来源虾青素对小鼠体质量和肝脏系数的影响 |
4.4.2 不同来源虾青素对小鼠肝脏中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
4.4.3 不同来源虾青素对小鼠肝脏中Ⅱ期解毒/抗氧化酶和凋亡相关酶mRNA表达的影响 |
4.4.4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4.5 讨论 |
4.5.1 不同来源虾青素对小鼠肝脏系数和肝细胞结构的影响 |
4.5.2 不同来源虾青素对小鼠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5.2.1 对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4.5.2.2 对Ⅱ期解毒/抗氧化酶m RNA表达的影响 |
4.5.3 不同来源虾青素对小鼠肝脏凋亡相关酶m RNA表达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小龙虾虾壳酶解液功能特性及其休闲食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小龙虾介绍 |
1.1.1 小龙虾简介 |
1.1.2 小龙虾的养殖情况 |
1.1.3 小龙虾的营养成分 |
1.2 小龙虾加工现状 |
1.2.1 即食产品 |
1.2.2 虾壳蛋白 |
1.2.3 调味料 |
1.2.4 壳聚糖 |
1.2.5 吸附材料 |
1.3 小龙虾虾壳综合利用情况 |
1.3.1 虾壳中的蛋白质 |
1.3.2 虾壳中的钙 |
1.3.3 虾壳中的油脂 |
1.3.4 虾壳中的甲壳素 |
1.3.5 虾壳中的虾红素 |
1.3.6 虾壳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立题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虾壳酶解液冻干粉的功能特性分析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原料预处理 |
2.2.2 虾壳冻干粉制备工艺 |
2.2.3 透析袋除盐 |
2.2.4 氨基酸的测定 |
2.2.5 扫描电镜的测定 |
2.2.6 傅里叶红外的测定 |
2.2.7 溶解性 |
2.2.8 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
2.2.9 吸水性和持油性 |
2.2.10 抗氧化性的测定 |
2.2.11 冻干粉多肽分子量的测定 |
2.2.12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氨基酸分析 |
2.3.2 扫描电镜分析 |
2.3.3 傅里叶红外分析 |
2.3.4 溶解度 |
2.3.5 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
2.3.6 吸水性和持油性 |
2.3.7 抗氧化性 |
2.3.8 多肽分子量测量结果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微波膨化虾条休闲食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原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工艺流程 |
3.2.2 工艺要点 |
3.2.3 试验设计 |
3.2.4 测量方法 |
3.2.5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低筋小麦粉与糯米粉的配比对膨化效果的影响结果 |
3.3.2 不同淀粉种类对膨化效果的影响结果 |
3.3.3 不同土豆淀粉的配比对膨化效果的影响结果 |
3.3.4 虾壳冻干粉占总物料的比例对膨化效果的影响结果 |
3.3.5 微波功率对膨化效果的影响结果 |
3.3.6 切片厚度对膨化效果的影响结果 |
3.3.7 水分含量对膨化效果的影响结果 |
3.3.8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
3.3.9 模型分析讨论 |
3.3.10 最优工艺参数验证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小龙虾及其副产物加工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龙虾营养价值 |
2 小龙虾产品与加工技术 |
2.1 非即食小龙虾产品 |
2.2 即食小龙虾产品 |
2.3 小龙虾加工关键技术 |
2.3.1 蒸煮 |
2.3.2 油炸 |
2.3.3 腌制 |
2.3.4 干燥 |
2.3.5 脱壳 |
2.3.6 保鲜 |
2.3.7 灭菌 |
3 小龙虾副产物加工利用 |
3.1 虾青素的提取 |
3.2 蛋白与多肽的提取 |
3.3 钙与金属螯合肽的制备 |
3.4 甲壳素与壳聚糖的制备 |
4 结语 |
(5)虾壳粉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来源及预处理 |
1.2 营养成分及矿物元素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虾壳粉一般营养成分 |
2.2 虾壳粉氨基酸组成 |
2.3 虾壳粉脂肪酸组成 |
2.4 虾壳粉矿物质元素组成 |
3 讨论 |
4 结论 |
(6)微波对小龙虾虾壳中甲壳素和壳聚糖提取和解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小龙虾虾壳资源及利用现状 |
1.1.1 小龙虾及虾壳资源概述 |
1.1.2 小龙虾虾壳资源利用现状 |
1.2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壳聚糖的概述 |
1.2.1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
1.2.2 甲壳素的提取方法 |
1.2.3 壳聚糖的制备方法 |
1.3 微波技术在生物质转化中的应用 |
1.3.1 生物质资源概述 |
1.3.2 微波技术在生物质提取中的应用 |
1.3.3 微波技术在生物质解聚中的应用 |
1.4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4.1 立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小龙虾虾壳的预处理方法 |
2.2.2 小龙虾虾壳基本组分的测定方法 |
2.2.3 介电特性的测定方法 |
2.2.4 升温曲线的拟合方法 |
2.2.5 甲壳素的提取方法 |
2.2.6 脱钙率的测定方法 |
2.2.7 脱蛋白率的测定方法 |
2.2.8 壳聚糖的制备方法 |
2.2.9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测试方法 |
2.2.10 X-射线衍射图谱的测定方法 |
2.2.11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方法 |
2.2.12 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测定方法 |
2.2.13 壳聚糖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
2.2.14 壳聚糖表观黏度的测定方法 |
2.2.15 壳聚糖溶液流变学特性的测定方法 |
2.2.16 甲壳素及壳聚糖的水热解聚方法 |
2.2.17 水热解聚体系升温速率的测定方法 |
2.2.18 水解液体产物中总有机碳含量的测定方法 |
2.2.19 水解液体产物中总还原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
2.2.20 水解液体产物的检测分析方法 |
2.2.21 固体残留物热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
2.2.22 催化剂二次催化解聚的方法 |
2.2.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微波对小龙虾虾壳提取甲壳素的影响机制 |
3.1.1 反应体系介电特性的研究 |
3.1.2 微波与水浴加热曲线的拟合 |
3.1.3 微波加热对虾壳脱钙、脱蛋白过程的影响 |
3.1.4 微波辅助提取甲壳素的结构表征 |
3.2 微波对甲壳素制备壳聚糖的影响机制 |
3.2.1 微波与水浴加热曲线的拟合 |
3.2.2 微波加热对壳聚糖脱乙酰度和溶解度的影响 |
3.2.3 微波加热对壳聚糖分子量的影响 |
3.2.4 微波加热对壳聚糖黏度的影响 |
3.2.5 微波辅助制备壳聚糖的结构表征 |
3.3 微波协同氧化石墨烯解聚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研究 |
3.3.1 固体催化剂性能的表征 |
3.3.2 反应参数对甲壳素和壳聚糖解聚的影响 |
3.3.3 氧化石墨烯的二次催化利用研究 |
3.3.4 微波辅助解聚壳聚糖机制的探究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小龙虾各部位虾壳的基本成分及结构 |
附录三 :壳聚糖重均分子量和光散射信号的分布 |
(7)小龙虾虾壳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龙虾养殖现状 |
2 小龙虾虾壳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应用 |
2.1 蛋白质 |
2.2 钙 |
2.3 甲壳素 |
2.4 虾青素 |
3 小龙虾虾壳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
3.1 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 |
3.2 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
4 结论 |
(8)超声辅助酶解制备克氏原螯虾调味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克氏原螯虾的研究进展 |
1.1.1 克氏原螯虾的简介 |
1.1.2 克氏原螯虾的营养成分 |
1.1.3 克氏原螯虾酶解工艺的研究进展 |
1.2 超声辅助酶解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美拉德反应的研究现状 |
1.4 喷雾干燥的研究现状 |
1.5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2章 克氏原螯虾酶解工艺的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克氏原螯虾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
2.2.2 水解度的测定 |
2.2.3 氨基酸转化率的测定 |
2.2.4 蛋白质利用率的测定 |
2.2.5 工艺流程 |
2.2.6 蛋白酶的筛选试验 |
2.2.7 克氏原螯虾酶解工艺的单因素试验设计 |
2.2.8 双酶添加方式及酶解条件试验设计 |
2.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克氏原螯虾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
2.3.2 蛋白酶的确定 |
2.3.3 克氏原螯虾酶解工艺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2.3.4 双酶添加方式及酶解条件的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克氏原螯虾的超声辅助酶解工艺优化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指标与方法 |
3.2.2 克氏原螯虾的超声辅助酶解工艺单因素试验设计 |
3.2.3 克氏原螯虾的超声辅助酶解工艺优化试验设计 |
3.2.4 超声处理对克氏原螯虾酶解液蛋白结构的影响 |
3.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克氏原螯虾的超声辅助酶解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2 克氏原螯虾的超声辅助酶解工艺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3 超声处理对克氏原螯虾酶解液蛋白结构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克氏原螯虾酶解液美拉德反应优化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指标与方法 |
4.2.2 克氏原螯虾酶解液美拉德反应的单因素试验设计 |
4.2.3 克氏原螯虾酶解液美拉德反应的正交试验设计 |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克氏原螯虾酶解液美拉德反应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4.3.2 克氏原螯虾酶解液的美拉德反应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3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4.3.4 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克氏原螯虾调味料喷雾干燥条件的研究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指标与方法 |
5.2.2 喷雾干燥条件对克氏原螯虾调味料品质的影响 |
5.2.3 不同干燥方式对克氏原螯虾调味料品质的影响 |
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喷雾干燥条件对克氏原螯虾调味料品质的影响 |
5.3.2 不同干燥方式对克氏原螯虾调味料品质的影响 |
5.3.3 理化指标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9)龙虾副产物中虾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品质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龙虾特征及产业现状 |
1.2 龙虾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现状 |
1.2.1 蛋白质的提取 |
1.2.2 虾青素的提取 |
1.2.3 甲壳素的提取 |
1.2.4 钙的提取 |
1.2.5 龙虾副产物中油脂及其它产品的开发 |
1.3 虾油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1 虾油提取方法概述 |
1.3.2 有机溶剂法 |
1.3.3 超声辅助提取法 |
1.3.4 酶解辅助提取法 |
1.4 油脂精炼原理及工艺 |
1.4.1 油脂精炼概述 |
1.4.2 油脂的脱胶 |
1.4.3 油脂的脱酸 |
1.4.4 油脂的脱色 |
1.4.5 油脂的脱臭 |
1.5 挥发性成分收集与检测技术 |
1.5.1 挥发性成分收集 |
1.5.2 挥发性成分检测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7 本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
1.8 提取龙虾副产物中虾油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干燥方式对虾油品质的影响研究 |
前言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提取油脂含量及虾油的感官分析 |
2.2.2 虾油的理化指标 |
2.2.3 虾油的脂肪酸成分分析 |
2.2.4 虾油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
2.2.5 DPPH清除能力的测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酶解辅助法提取虾油工艺研究 |
前言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自溶酶验证性试验 |
3.2.2 酶解辅助法提取龙虾副产物中虾油的单因素结果 |
3.2.3 正交试验法优化酶解辅助法提取龙虾副产物中虾油的工艺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酶解辅助法所提虾油在精炼前后的品质变化研究 |
前言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虾油在脱胶、脱酸、脱色中的回收率及感官评价 |
4.2.2 虾油的理化指标 |
4.2.3 虾油的脂肪酸含量分析 |
4.2.4 虾油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
4.2.5 虾油清除DPPH能力的测定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5.1 试验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小龙虾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功能性成分开发 |
1.1 营养成分 |
1.1.1 蛋白质 |
1.1.2 脂类 |
1.1.3 矿质元素 |
1.2 活性成分 |
1.2.1 内源酶 |
1.2.2 甲壳素 |
1.2.3 虾青素 |
2 产品种类 |
2.1 即食产品 |
2.2 蛋白粉 |
2.3 虾糜 |
2.4 酶解制品 |
2.5 调味料 |
2.6 壳聚糖 |
2.7 吸附与环保材料 |
3 小结 |
4 展望 |
4.1 加工业现状 |
4.2 综合利用程度 |
4.3 产业前景 |
四、克氏原螯虾虾壳中类脂和蛋白质的提取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克氏原螯虾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 王晨宇,黄鸿兵,尹思慧,陈友明,许志强,潘建林. 天津农业科学, 2021(10)
- [2]典型水产品中虾青素精准检测及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肝保护作用的研究[D]. 高岩.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3]小龙虾虾壳酶解液功能特性及其休闲食品开发[D]. 周淼.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4]小龙虾及其副产物加工利用研究进展[J]. 徐文思,李柏花,张梦媛,杨祺福,杨品红,周顺祥. 农产品加工, 2021(01)
- [5]虾壳粉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成分分析[J]. 程小飞,宋锐,洪波,袁希平,何志刚,李传武,向劲,刘丽. 中国饲料, 2020(23)
- [6]微波对小龙虾虾壳中甲壳素和壳聚糖提取和解聚的影响[D]. 程佳琦. 江南大学, 2020(01)
- [7]小龙虾虾壳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J]. 马士龙,包学太,杨琦,杨孝奎,黄春红. 饲料研究, 2019(06)
- [8]超声辅助酶解制备克氏原螯虾调味料的研究[D]. 王紫微. 吉林大学, 2019(11)
- [9]龙虾副产物中虾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品质特征分析[D]. 苏常玉.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10]小龙虾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 全沁果,张泽伟,陈铭,段伟文,刘书成,吉宏武.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