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乐器簧片制作经验交流(四)

西洋乐器簧片制作经验交流(四)

一、西洋乐器哨片制作经验交流(四)(论文文献综述)

陈畅[1](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双簧管理论研究现状与评述(1980-2016)》文中研究说明以1980年至2016年我国双簧管相关理论研究共274篇文章为研究对象进行定量定性,归纳总结,文章的选取则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为准。并以时间为横向维度,通过柱状图表从年份时期上归纳具有特征的时间节点,从而定义双簧管理论研究的进行态势,并就各个时期的情况作一个综合性的初步总结;以内容为纵向维度,从双簧管理论研究的广度到深度结合时期特征进行分类描述,并通过制作饼状图表,以数据来明确类别与分布。基于以上内容与逻辑上的安排,在最后,通过时间和内容上的交叉比对,观察研究热点和对象的转移,从客观的角度去讨论我国双簧管业界与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的描述,并就各阶段研究取得了何种成果与突破,是基于一个怎样的平台与起点,存在着什么问题,亟需解决的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给出自身的思考与建议。

胡子奕[2](2014)在《沛县唢呐艺术的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地处齐鲁文化和荆楚文化的结合部的沛县,一直有“沛县喇叭窝”、“唢呐之乡”之称。自汉初大臣周勃从事民间吹打乐,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积淀为唢呐艺术在沛县的落脚、扎根、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持久展示的舞台,再加上沛县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划和黄泛区移民文化的不断交融,沛县唢呐艺术便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粗犷、豪放的特性。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更以它周边所没有的强势再领风骚,让人刮目相看,却至今很少有专家学者对沛县唢呐现象进行研究。笔者出于对沛县唢呐艺术的好奇和热爱,便从音乐学的角度,对沛县唢呐的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沿革、艺术特色、民俗功能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细致梳理,并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深入挖掘传统曲目、规范整合唢呐班演出、提高唢呐新手整体素质和加强新曲目创作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为下一步探讨沛县唢呐提供了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富有前瞻性的参考和借鉴。

王景[3](2013)在《西安音乐学院单簧管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西安音乐学院的单簧管教学发展作为切入点,论述了单簧管进入中国落地生根,从1949年西安音乐学院正式建立到21世纪初约60年间单簧管艺术教育的发展情况。主要分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内容包括各个时期西安音乐学院的单簧管教材、师资、教学方法、学生及学术交流活动等。文章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整理、访问等方式讲述了西安音乐学院单簧管艺术教育的发展,就不同时代背景下单簧管的教育教学进行分析,总结西安音乐学院几十年的教学发展历程中单簧管演奏方法、教学经验及教学成果。

车博[4](2011)在《黔东南苗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及影响因素探析》文中指出苗族乐器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这些乐器已经和苗族人民化成一体。乐器在苗族人民心目中不仅仅是用来演奏的工具,更是苗族古老文化的象征体和传递者,是苗族荣辱兴衰的见证者,因此,对苗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的研究将会产生重要的现实价值。本论文以苗族乐器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法、个案法和田野考察法,选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四个地方(凯里、台江反排、雷山排卡、丹寨雅灰)为考察地点,分别对芦笙、木鼓和古瓢琴三种乐器的制作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两个,分别是“黔东南苗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和“乐器制作技术传承的影响因素”。研究一在田野考察和文献整理的基础上,首先对苗族乐器做了详细的归类,介绍了每类中的代表乐器,然后在每类中选择一种乐器对其形制、制作原理进行详细阐释,以以上的研究作为铺垫结合教育学原理和方法从传承方式、传承过程、传承特点对乐器制作技术传承的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研究二以研究一为基础,分别从内部因素:1.传承主体渐失,保护意识薄弱;2.传承方法传统,途径单一,少有变通;3.制作技术更新速度较慢。4.对乐器文化内涵、民间习俗、信仰不甚了解,丧失传承意识等几方面和外部因素:1.外来乐器大量涌入,竞争激烈使其生存空间狭小;2.乐曲欣赏人数少、销路窄,影响技术的继承;3.社会、学校教育对乐器制作技术的传承不够重视等几方面对影响苗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的因素进行探析。通过以上两个研究得的出主要结论是:1.本文按照中国传统的乐器分类方法,将苗族乐器分为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和拉弦乐器三种,这种标准易于接受,符合中国人的习惯;2.苗族很多乐器不只是用来演奏的,更多的是代表苗族文化的符号,与苗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衍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苗族的象征;3.苗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的方式主要有家庭传承、师徒传承、工厂传承、非正式传承;4.这几种传承方式的传承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流传的空间狭小,传承整体处于下降态势;5.一部分苗族乐器的制作技术传承趋于现代化和专业化,大部分苗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出于传统的惯性,表现出自愿、无组织,非专业性的特点,而且技术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严重;6.苗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表现出对传承不重视、主体渐失、保护意识薄弱、在传承过程中方法途径单一、技术更新慢、对本民族乐器文化内涵和习俗信仰不甚了解、丧失传承意识。外来乐器和技术的涌入,与苗族乐器形成激烈竞争,使之销路变窄,生存空间狭小,加之社会学校教育没有足够重视,更加不利于乐器制作技术的传承。

张卡[5](2010)在《大管簧片的结构功能及调试技巧》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笔者对大管簧片修制技术的学习及在调试中所得实践经验,针对在大管簧片调试过程中所遇的一些普遍疑难问题,分别从大管簧片的制作材料和各部分功能及人工调试对大管簧片所产生的作用等三方面加以论述。

匡君[6](2009)在《20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民族管弦乐①艺术从民间走向专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到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对20世纪民族管弦乐艺术进行较全面的回顾,总结经验,对21世纪民族管弦乐艺术

施咏[7](2006)在《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研究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导论》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课题“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是一个边缘交叉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是以“中华民族”及其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建立在民族音乐学之理念,采用偏向于人文主义的研究取向,突出心理现象的社会特质,利用历史文化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等对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作深入考察。力图从更广阔的学科视野,更深的层次对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内部结构、活动方式和外化形态等做相对全面的探讨。力图超越对文化现象的表面描述,从而为深入探讨文化形成的“深层结构”开辟新的途径。 本研究中还运用文化比较的方法,通过与他民族文化参照系的横向比较,引发我们同其他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类型的一种互为“易位”的思考,以帮助我们反思自身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局限和不足,更好地去认识自我文化,构建具有中华民族自身特色与个性的音乐审美心理学。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受自然系统中的地理环境、人种特征,社会系统中生产方式、社会政治结构、哲学思想、宗法、原始神话、集体无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与作用。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民族性与世界性作为事物共性与个性的两个方面,是一对互为依存融合的统一体。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在相对的稳定性与绝对的变异性这两者的矛盾对立统一中发展演变。 音乐的民族性具体通过特定的音体系、语言体系、音乐结构体系等方面得以体现,不同民族在音乐中所使用的形式要素和组织手段都富有个性而区分微妙。中国人在音色审美上有着近人声,尚自然、多样化、个性化,偏高频的清、亮、透,甜、脆、圆以及重鼻音的特点。旋法上表现为平和、渐进的美学特征;音乐结构思维讲求在“统一的前提下求对比”,并遵循规范化、程式化的特征。 受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直觉、多觉贯通、艺术综合理念、“成于乐”、“游于艺”乐教思想的影响,中国人音乐联觉能力较为发达。并高度重视味觉审美的情感表现性,“声亦如味”,饮食口味的地域分布与民族音乐风格,不同饮食口味偏好与审美主体的性格、音乐审美的取向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具有

高杉[8](2005)在《西洋乐器哨片制作经验交流(五)》文中研究指明演奏者对哨片存在的六大误区 有不少学习乐器很多年,或者演奏多年乐器的人,对哨片存在着六大误区。这些误区也许会成为艺术生涯上的绊脚石,所以本期与大家详细谈谈这些误区。

高杉[9](2004)在《西洋乐器哨片制作经验交流(四)》文中研究指明本期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制作哨片的小窍门和小经验。可能有许多朋友早已经发现了这些问题,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再次总结一下,以供大家参考。

高杉[10](2004)在《西洋乐器哨片制作经验交流(三)》文中研究表明 在前期的连载文章中,我们向朋友们介绍了哨片制作所要具备的专业主具,以及制作哨片中所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为了满足不同管乐器演奏者哨片制作的具体知识需求,同时也是为了将前期的连载知识继续深化,并有效的应用到乐器制作的

二、西洋乐器哨片制作经验交流(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洋乐器哨片制作经验交流(四)(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双簧管理论研究现状与评述(1980-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1980 年以前我国双簧管理论研究相关掠影
第一章 1980-198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双簧管理论研究的第一个小高峰
    一、20 世纪80年代我国双簧管理论研究阶段性特征的解读
        (一)1980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双簧管相关讨论之基点
        (二)1984 年——全国艺术院校双簧管教学经验交流会
    二、20 世纪80年代我国双簧管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导向
        (一)研究热点——关于乐器/历史/形制的讨论
        (二)观照视角——演奏入门与学科人物刻画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1990-1999:新时期我国双簧管理论研究在沉寂中开始嬗变
    一、20 世纪90年代我国双簧管理论研究阶段性特征的解读
        (一)双簧管理论研究深度的探索
        1、双簧管历史深度的探索
        2、双簧管教学问题的探索
        (二)沉寂中的振聋发聩与孤掌难鸣
        1、双簧管演奏的内涵化解析
        2、从演奏中的生命投入谈开去
    二、20 世纪90年代我国双簧管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导向
        (一)长期热点——与簧片相关的讨论
        (二)新兴视角——曲目的针对性研究与创作
        (三)衍生视角——双簧管的新式符号与现代技巧
        (四)多元视角——国际化视野的展开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00-2009:我国双簧管理论研究与新世纪共同进步
    一、21 世纪初我国双簧管理论研究阶段性特征的解读
        (一)21 世纪初——我国双簧管学科研究视角的全面展开
        1、关键词——普及
        2、关键词——独特
        3、关键词——趋势
        (二)国际化浪潮下催生的双簧管民族化思考
        1、基于国际化视野的展开
        2、引发我国双簧管的本土化创作与民族化演奏风格讨论
        3、扩大到我国双簧管学科体系与学术理论
    二、21 世纪初我国双簧管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导向
        (一)可预见的研究热点转换
        (二)学科交叉带来的别样视角
        (三)重回视野的乐器本体研究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2010-2016 我国双簧管理论研究在铺垫中繁荣发展
    一、现阶段我国双簧管理论研究阶段性特征的解读
        (一)基于双簧管学科交流的日益频繁迎来繁荣发展的觉醒阶段
        1、我国双簧管学科交流的深化开展
        2、我国双簧管作品本土化创作与民族风格的重新挖掘
        (二)关于曲目/形式/风格研究的旺盛热情
        1、双簧管在交响乐队中的讨论
        2、双簧管在重奏中的讨论
        3、独奏曲目库/量的扩展与交流
    二、现阶段我国双簧管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导向
        (一)研究热点的确定性转移
        (二)教学思考以及多元视角的逆势
        (三)国内外发展状况的进一步观察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双簧管理论研究纵横观察
    一、我国双簧管理论研究在横向时间维度中
    二、我国双簧管理论研究在纵向内容深度中
结语—基于现状对双簧管学科建设的再思考
主要参考着作及文献
致谢
附录A 1980 年-2016 年我国双簧管理论相关文章一览表
附录B 学习双簧管的方法 [德]魏切西
附录C 2016 上海音乐学院双簧管学科高峰论坛会议纪要

(2)沛县唢呐艺术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创新之处
2 沛县唢呐概述
    2.1 沛县地理、历史及人文环境
    2.2 沛县唢呐的源流及沿革
3 沛县唢呐班社的传承谱系及民俗功能
    3.1 沛县唢呐班的人员构成
        3.1.1 传统唢呐班的编制组合
        3.1.2 当代唢呐班的人员构成
    3.2 沛县唢呐班的发展轨迹与分布
    3.3 沛县唢呐班社的传承谱系
    3.4 沛县唢呐的民俗功能
        3.4.1 沛县唢呐在婚娶礼仪上的演奏
        3.4.2 沛县唢呐在丧葬礼仪上的演奏
4 沛县唢呐的艺术特色及取得成就
    4.1 沛县唢呐的艺术特色
        4.1.1 沛县唢呐的表现形式和演奏的技巧
        4.1.2 沛县唢呐演奏的传统曲目
        4.1.3 沛县唢呐艺术的精彩篇章——对喇叭
    4.2 沛县唢呐的艺术人才与取得的成就
        4.2.1 沛县唢呐人才
        4.2.2 沛县唢呐取得的成就
        4.2.3 唢呐演奏与沛县刘邦文化艺术节
5 沛县唢呐的生存现状思考
    5.1 沛县唢呐的生存现状
        5.1.1 沛县唢呐的现状
        5.1.2 沛县唢呐历史遗留的问题
        5.1.3 沛县唢呐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5.2 沛县唢呐当前面临的问题
        5.2.1 传统曲目挖掘需进一步深入细化
        5.2.2 与时俱进的新曲目创作需进一步加强引导
        5.2.3 唢呐艺人的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5.3 对沛县唢呐当前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发展前景瞻望
        5.3.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落实完善传统曲目的挖掘保护措施的实施
        5.3.2 规范行业道德准则,完善唢呐班管理制度
        5.3.3 改善培训条件,提高从业艺人的整体素质
        5.3.4 不断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拓展唢呐艺术的传承创新普及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西安音乐学院单簧管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单簧管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单簧管的出现
    第二节 单簧管的音乐发展
    第三节 从无到有,单簧管进入中国
第二章 单簧管在西安音乐学院的发展
    第一节 单簧管学科建立,从无到有
    第二节 放眼世界,渐入佳境
    第三节 实践中初具规模,我院单簧管艺术教学系统化
第三章 西安音乐学院单簧管教学成果的体现
    第一节 激流勇进,比赛中崭露头角
    第二节 成为中流砥柱,国内地位得到肯定
    第三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第四节 实践出真知,教材的发展
第四章 继承发展,任重而道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黔东南苗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及影响因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黔东南苗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探析
    一、黔东南苗族乐器使用现状概述
    二、黔东南苗族乐器的分类调查
    三、黔东南苗族乐器构造及制作原理
    四、黔东南苗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
第三章 黔东南苗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的影响因素探析
    一、内部因素
    二、外部因素
第四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本研究的创新
    三、本论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大管簧片的结构功能及调试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一) 大管簧片的制作材料
(二) 大管簧片的各部分名称及功能作用
(三) 大管簧片的具体调试
(四) 使用大管簧片的注意事项

(6)20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7)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研究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导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之缘起
        1.1.1 释名与研究的性质、范围
        1.1.2 课题之缘起
        1.1.2.1 心理学&民族学──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
        1.1.2.2 心理学&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心理学层面
        1.1.2.3 民族心理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拓展
        1.1.2.4 美学&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美学层面
        1.1.2.5 美学、心理学、民族学&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的学科预设
        1.1.3 相关研究状况的述评
    1.2 本研究的方法论
        1.2.1 关于实证性方法
        1.2.1.1 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
        1.2.1.2 个体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
        1.2.1.3 审美心理学和心理美学
        1.2.1.4 小结语
        1.2.2 关于宏观与微观研究
        1.2.3 关于跨文化方法
        1.2.4 关于跨学科方法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几点说明
        1.4.1 关于研究对象的特质──“松散”之嫌
        1.4.2 关于研究对象的范围──“宏大”之嫌
        1.4.3 关于写作表述风格──“散文”之嫌
        1.4.4 结语
第2章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
    2.1 自然系统的作用
        2.1.1 地理环境的作用
        2.1.1.1 山脉、水系的影响──寄情山水
        2.1.1.2 气候因素的影响──乐分南北
        2.1.2 人种特征的作用
    2.2 社会系统的作用
        2.2.1 生产方式的制约
        2.2.2 社会政治结构的规范
        2.2.3 哲学、伦理思想的浸润
        2.2.4 宗教、宗法的分流
        2.2.5 原始神话的滋养
    2.3 心理积淀──集体无意识的作用
第3章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存在的基本特征
    3.1 世界性
        3.1.1 自然规律
        3.1.1.1 律制
        3.1.1.2 节奏
        3.1.2 心理期待
        3.1.2.1 音强、音高
        3.1.2.2 速度
        3.1.2.3 调式
        3.1.3 思维方式
        3.1.3.1 旋律
        3.1.3.2 结构
        3.1.4 音响心理
    3.2 民族性
        3.2.1 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之辨析
        3.2.2 民族性与“西─中”音乐文化误读
        3.2.3 民族性与“中─西”音乐文化误读
    3.3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融
        3.3.1 交融的发展进程
        3.3.2 交融的实例分析
        3.3.3 交融的条件选择
        3.3.4 交融的理想模式
第4章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4.1 稳定性
    4.2 变异性
        4.2.1 历时性变异
        4.2.1.1 音色审美的变异性
        4.2.1.2 调式审美的变异性
        4.2.2 共时性变异
    4.3 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统一
        4.3.1 外向融合与内向固守
        4.3.2 偏离创新与回归继承
第5章 中国音乐审美中的形式要素与组织手段
    5.1 形式要素
        5.1.1 音色
        5.1.1.1 近人声
        5.1.1.2 尚自然、多样化、个性化
        5.1.1.3 偏高频的清、亮、透
        5.1.1.4 甜、脆、圆
        5.1.1.5 重鼻音
        5.1.2 音程
    5.2 组织手段
        5.2.1 调式从宫
        5.2.1.1 社会背景
        5.2.1.2 美学背景
        5.2.1.3 宫调理论
        5.2.1.4 调式理论
        5.2.2 旋律至上
        5.2.2.1 旋律是体现音乐民族性的第一要素
        5.2.2.2 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旋律至上
        5.2.3 中国音乐旋法规律的文化心理阐释
        5.2.3.1 游
        5.2.3.2 圆
        5.2.4 音乐结构
        5.2.4.1 音乐结构的统一与重复
        5.2.4.2 中西音乐结构思维的差异
        5.2.4.3 程式中的规范与创新
第6章 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心理
    6.1 联觉──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通感心理
        6.1.1 对我国以往艺术通感研究的综述
        6.1.2 中国人通感心理的描述与心理学分析
        6.1.2.1 古代文献中相关描述
        6.1.2.2 近现代文献中相关描述
        6.1.3 中国人音乐通感心理的内在成因探悉
        6.1.3.1 整体思维、多觉互用
        6.1.3.2 艺术综合、同构共生
        6.1.3.3 “成于乐”、“游与艺”
    6.2 味觉──味觉与中国音乐审美
        6.2.1 中西美学对照下的味觉地位
        6.2.1.1 对西方美学“唯耳眼论”的辨析
        6.2.1.2 中国美学中对味觉感知的重视
        6.2.2 中国音乐中的味觉审美
        6.2.2.1 中国音乐审美中味觉感知的传统
        6.2.2.2 饮食口味的地域分布与民族音乐风格
        6.2.2.3 口味─性格─审美偏向─音乐风格
第7章 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心理偏向
    7.1 优美范畴的阴柔偏向
        7.1.1 阴柔偏向的文化背景
        7.1.2 月之母题与阴柔偏向
        7.1.3 民歌中的阴柔偏向
        7.1.4 戏曲中的阴柔偏向
        7.1.5 当代乐坛的阴柔偏向
        7.1.6 性别视角的学理阐释
        7.1.7 阴阳共济、行天地之道
    7.2 悲剧范畴的尚悲偏向
        7.2.1 尚悲心理的历史渊源
        7.2.1.1 先秦
        7.2.1.2 两汉
        7.2.1.3 魏晋
        7.2.1.4 明清
        7.2.2 悲情音乐的题材分类
        7.2.2.1 政怨
        7.2.2.2 士怨
        7.2.2.3 思愁
        7.2.2.4 别恨
        7.2.2.5 闺怨
        7.2.2.6 悲秋
        7.2.2.7 暮愁
        7.2.2.8 夜怅
        7.2.3 尚悲心理的民族特点
        7.2.3.1 中西美学悲剧性之比较
        7.2.3.2 中国悲剧的民族性
        7.2.3.3 中国音乐悲情的表现手段
        7.2.3.4 结语
第8章 民族性格与音乐民族审美心理
    8.1 普通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中的气质、性格的类型化
        8.1.1 个体气质、性格的类型划分
        8.1.2 民族性格与个体性格的关系
    8.2 民族气质、性格类型与音乐审美心理关系的宏观比较
        8.2.1 中西比较
        8.2.2 世界民族比较
        8.2.2.1 意大利
        8.2.2.2 法国
        8.2.2.3 德国
        8.2.2.4 英国
        8.2.2.5 俄罗斯
        8.2.2.6 美国
        8.2.2.7 非澳
    8.3 民族性格对音乐审美心理制约的个案研究
        8.3.1 傣族
        8.3.2 苗族
        8.3.3 畲族
        8.3.4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8)西洋乐器哨片制作经验交流(五)(论文提纲范文)

误区之一:
误区之二:
误区之三:
误区之四:
误区之五:
误区之六:

四、西洋乐器哨片制作经验交流(四)(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双簧管理论研究现状与评述(1980-2016)[D]. 陈畅. 武汉音乐学院, 2017(08)
  • [2]沛县唢呐艺术的调查与研究[D]. 胡子奕. 江苏师范大学, 2014(05)
  • [3]西安音乐学院单簧管教育发展研究[D]. 王景. 西安音乐学院, 2013(08)
  • [4]黔东南苗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及影响因素探析[D]. 车博. 西南大学, 2011(10)
  • [5]大管簧片的结构功能及调试技巧[J]. 张卡. 黄河之声, 2010(06)
  • [6]20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J]. 匡君. 人民音乐, 2009(05)
  • [7]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研究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导论[D]. 施咏.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1)
  • [8]西洋乐器哨片制作经验交流(五)[J]. 高杉. 乐器, 2005(01)
  • [9]西洋乐器哨片制作经验交流(四)[J]. 高杉. 乐器, 2004(12)
  • [10]西洋乐器哨片制作经验交流(三)[J]. 高杉. 乐器, 2004(11)

标签:;  ;  ;  ;  ;  

西洋乐器簧片制作经验交流(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