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酸及其下游产品的开发

氯乙酸及其下游产品的开发

一、氯乙酸的发展概况及下游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指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周长海,岳涛,王艳,徐婷,王瑞菲,冯维春[2](2021)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业氯乙酸中氯乙酸、二氯乙酸和乙酸》文中指出工业氯乙酸样品经体积比为95∶5的0.05%(体积分数)磷酸溶液-甲醇(流动相)溶解后,用0.45μm滤膜过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滤液中氯乙酸、二氯乙酸与乙酸的含量。选用Inert Sustain AQ-C18色谱柱为固定相,用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在检测波长215nm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种目标化合物均达到了基线分离;氯乙酸、二氯乙酸、乙酸的质量浓度与其对应的峰面积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5;氯乙酸、二氯乙酸和乙酸检出限(3S/N)分别为0.19,0.08,0.12mg·L-1。方法用于实际样品分析,平行测定6次,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11%,6.6%,5.1%,极差分别为0.32%,0.03%,0.03%,满足HG/T 3271-2000对两次测定值差值的规定。对实际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分别为99.8%~100%,97.5%~101%,96.7%~102%。与标准方法(HG/T 3271-2000)相比,本方法测定值的极差更小。

王蕊[3](2020)在《玉米秸秆中酪氨酸酶抑制物的分离及其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提高》文中提出随着全球能源消耗的增加和生物质精炼概念的提出,生物质资源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木质纤维素中含有大量的天然活性物质,但是由于本身物理/化学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其生物活性在实际生产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玉米秸秆中的酪氨酸酶抑制物进行了分离,并考察了其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和抑制机理,提供了从玉米秸秆中获得高效酪氨酸酶抑制剂的方法,为拓宽天然源酪氨酸酶抑制剂来源和玉米秸秆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考察了不同汽爆条件下玉米秸秆水洗液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在汽爆强度为4.20时获得的水洗液具有最高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达到了 2.17 mg/mL。水洗液的组成分析和模型化合物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分析表明酚类化合物,尤其是H型单元衍生单体和酚酸是水洗液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主要来源。采用乙酸乙酯萃取的方法富集了水洗液中的酚类化合物,进一步提高了水洗液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其IC50值达到了 0.29 mg/mL,甚至优于对香豆酸(IC50,0.31 mg/mL)。此外,通过酶抑制动力学确定了水洗液的抑制类型为混合型抑制,并利用荧光猝灭分析证明了水洗液与酪氨酸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从而抑制其活性,为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玉米秸秆汽爆水洗液开辟了新的应用前景。(2)采用有机溶剂(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连续萃取法将玉米秸秆醇提木质素分为四个级分,并对各级分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了比较,评价了木质素异质性对其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级后获得的木质素级分结构相对均一,从F1到F4分子量逐渐增大且酚羟基含量逐渐降低。各木质素级分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差异明显,二氯甲烷级分的酪氨酸酶抑制率最高(75.12%,0.5 mg/ml),与对羟基苯甲醛抑制活性相当。此外,探究了木质素性质(纯度、分子量和酚羟基)与其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关系,阐明了木质素级分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差异的形成机制。(3)为了进一步改善木质素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并探究羧基含量对其抑制活性的影响,考察了不同条件下制备的羧甲基化木质素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其中,在优化的条件下(NaOH加入量为3 g,氯乙酸钠加入量为4 g,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90 min)获得的羧甲基化木质素酪氨酸酶抑制率最高(80.36%,0.4 mg/ml),相对于未处理的碱木质素提高了 43.56%。磷谱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改性木质素的羧基含量相对于碱木质素提高了 0.89 mmol/g,且羧甲基化过程中氯乙酸钠与木质素中的酚羟基和醇羟基均有结合。采用酶动力学和荧光猝灭分析等方法探究了羧甲基化木质素抑制酪氨酸酶的抑制类型和抑制机理,其中荧光猝灭分析表明羧甲基化木质素通过改变酪氨酸酶中氨基酸残基的疏水性环境进而抑制其活性,说明了羧甲基化改性是以玉米秸秆木质素为原料制备高效酪氨酸酶抑制剂的有效途径。

尹冲[4](2020)在《LTHX公司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借助万物互联以及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东风,我国的氯碱化工行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契机。该行业不断壮大,企业规模不断增多,其市场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一方面是基于国家对于化学建材的推广政策的实施,另一方面,基于我国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理念。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增大,而内需的不断扩大也意味着该行业更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氯碱产品的需求量激增已经成为趋势。氯碱化工是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基础化工。以“氯碱氢平衡”作为关键点,通过全面促使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促使精细化工的“产品树”以及“产品链”得到有效的培养,进而,推动闲置落后产能的退出,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唯有如此,才能促使氯碱化工逐步体系化、规范化,并且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和环境保护的要求,逐步走向集约化发展道路。LTHX公司是鲁西南唯一的煤、电、盐、化一体的大型企业。本文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时代背景,以LTHX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一体化战略为理论基础,结合氯碱化工产业结构,运用一体化战略管理理论和PEST模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EFE/IFE矩阵、SWOT分析法、QSPM矩阵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LTHX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提出LTHX公司拉伸产业链,实施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措施,并分析得出发展路径和保障。这是一体化发展战略理论的具体应用,为公司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也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何瑞玲[5](2018)在《实施营销动态监控 促进质量效益提升》文中研究说明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开封东大化工有限公司为例,介绍营销动态监控实施办法。分析公司各产品的行业地位及营销环境。提出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途径:通过技术创新、精准管理,促进产品品质升级;实施生产经营动态监控,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加强新产品研发,丰富产品规格和品种。同时,整合营销战略。并介绍了营销措施激励及服务保障。实施营销动态监控后,产品品质和企业效益提升。

张宏,李望,赵和平,王捷,陈经义,亢田礼[6](2017)在《以废气中的硫化氢开发含硫化学品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高品质含硫化学品在国内仍有较大市场,部分甚至供不应求;回收废气中的硫化氢并深加工,既经济又环保。本文梳理了无机硫化物、硫醇、硫醚、硫酚、硫代酰胺、含硫杂环、有机二硫化物、高价硫有机物在内的8大类共计16种含硫化合物,介绍了它们的理化性质、主要用途以及市场供应情况;详细阐述了国内外主要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工业路线以及以硫化氢为原料的合成路线,比较有代表性的诸如生产硫化钠和硫氢化钠的吸收法,生产硫化锌的均匀沉淀法,生产甲硫醇的甲醇-硫化氢法,生产乙硫醇的氯乙烷法和乙烯-硫化氢法,生产2-巯基乙醇的环氧乙烷-硫化氢法,生产巯基乙酸的氯乙酸-硫氢化钠法和氯乙酸-硫化氢法,生产叔十二碳硫醇的十二烯-硫化氢加成法,生产二甲硫醚的二硫化碳-甲醇法和硫化氢-甲醇法,生产蛋氨酸的氰醇法和海因法,生产聚苯硫醚的Phillips法、硫磺法和硫化氢法,合成苯硫酚的硫化氢-氯苯法,生产硫脲的硫化氢-氰氨化钙法和硫化氢-氰胺法,生产四氢噻吩的噻吩加氢法和四氢呋喃-硫化氢法,生产二甲基二硫的硫酸二甲酯法和甲醇硫化法,以及通过二氧化氮氧化二甲硫醚的方法生产二甲亚砜。合理开发硫化氢废气的下游产品,需要从市场定位、技术手段、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从当前的市场现状分析,蛋氨酸、聚苯硫醚等均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要方向。

徐振东,曾钰,刘慧[7](2017)在《离子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日化品中的卤乙酸》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离子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了日化品中九种卤乙酸的分析方法。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加标回收率和重现性良好,可适用于日化品中卤乙酸的检测及其含量水平的普查。

田莉瑛,齐广辉,周坤,李春静[8](2014)在《氯乙酸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述了氯乙酸的制备、应用、生产现状及市场分析,并对氯乙酸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氯乙酸的生产和特性,对氯乙酸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以增强氯乙酸的应用性。

刘鹏[9](2013)在《氯产品发展建议及主要产业链搭建》文中研究说明介绍国内主要氯产品产业现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发展建议,并就具有发展前景的以耗氯为主的产业链的搭建进行分析与探讨。

陈浩,曹晓楠,鲁晓琴,张伟[10](2011)在《氯乙酸生产技术及市场分析》文中认为介绍了氯乙酸的国内外主要生产技术及近年的市场情况,提出我国氯乙酸工业应研发合成技术、与氯碱配套、发展下游产品等建议。

二、氯乙酸的发展概况及下游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氯乙酸的发展概况及下游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业氯乙酸中氯乙酸、二氯乙酸和乙酸(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部分
    1.1仪器与试剂
    1.2仪器工作条件
    1.3试验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色谱行为
    2.2色谱条件的选择
        2.2.1检测波长
        2.2.2色谱柱
        2.2.3流动相
    2.3标准曲线、检出限和测定下限
    2.4精密度及回收试验
    2.5方法比对

(3)玉米秸秆中酪氨酸酶抑制物的分离及其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玉米秸秆的利用现状及应用前景
        1.1.1 玉米秸秆资源概况
        1.1.2 玉米秸秆高值化利用研究进展
    1.2 预处理方法
        1.2.1 物理预处理
        1.2.2 化学预处理
        1.2.3 生物预处理
        1.2.4 复合预处理
    1.3 木质素
        1.3.1 木质素的结构及分布
        1.3.2 木质素的种类及特性
        1.3.3 木质素分级及改性
        1.3.4 木质素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4 酪氨酸酶
        1.4.1 酪氨酸酶的结构功能
        1.4.2 酪氨酸酶的催化机理
        1.4.3 酪氨酸酶抑制剂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玉米秸秆蒸汽爆破水洗液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评价与提高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玉米秸秆蒸汽爆破预处理
        2.3.2 玉米秸秆汽爆水洗液的组成分析
        2.3.3 乙酸乙酯萃取
        2.3.4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测定
        2.3.5 酪氨酸酶抑制动力学
        2.3.6 荧光光谱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汽爆条件下玉米秸秆水洗液中水解产物的组成分析
        2.4.2 水洗液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评价
        2.4.3 水洗液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提高
        2.4.4 水洗液抑制酪氨酸酶的抑制类型及抑制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木质素的异质性对其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玉米秸秆乙醇木质素的提取
        3.3.2 木质素的分级
        3.3.3 木质素样品组分分析
        3.3.4 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FTIR)
        3.3.5 二维核磁(2D-HSQC NMR)测定
        3.3.6 木质素分子量分布
        3.3.7 福林酚法测定木质素酚羟基含量
        3.3.8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及抑制动力学测定
        3.3.9 荧光光谱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木质素分级
        3.4.2 木质素级分的酪氨酸酶抑制作用
    3.5 本章小结
4 木质素羧甲基化对其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羧甲基化木质素的制备
        4.3.2 木质素~(31)P NMR测定
        4.3.3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测定
        4.3.4 酪氨酸酶抑制动力学
        4.3.5 荧光光谱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羧甲基化木质素的制备及其酪氨酸酶抑制率
        4.4.2 羧甲基化木质素~(31)P谱分析
        4.4.3 羧甲基化木质素抑制酪氨酸酶的可逆效应
        4.4.4 羧甲基化木质素抑制酪氨酸酶的抑制类型
        4.4.5 荧光光谱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本课题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6 展望
7 参考文献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 致谢

(4)LTHX公司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实践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一体化战略概念
        1.2.2 一体化战略研究成果
        1.2.3 氯碱行业一体化发展研究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一体化战略
        2.1.1 一体化战略的概念
        2.1.2 一体化战略的分类
        2.1.3 一体化战略的模式选择
    2.2 战略分析工具
        2.2.1 PEST模型
        2.2.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2.3 EFE/IFE矩阵
        2.2.4 SWOT分析法
        2.2.5 QSPM矩阵
第三章 LTHX公司战略发展现状分析
    3.1 公司简介
        3.1.1 公司概况
        3.1.2 公司发展历程
        3.1.3 公司发展现状
    3.2 行业发展概述
        3.2.1 行业概述
        3.2.2 氯碱化工现状
        3.2.3 行业发展趋势
第四章 LTHX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4.1 外部环境分析
        4.1.1 宏观环境的PEST模型分析
        4.1.2 行业环境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4.1.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4.2 内部环境分析
        4.2.1 企业的有形资源
        4.2.2 企业的人力资源
        4.2.3 企业的无形资源
        4.2.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4.3 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S)
        4.3.2 劣势分析(W)
        4.3.3 机遇分析(O)
        4.3.4 威胁分析(T)
    4.4 SWOT定性分析
    4.5 QSPM矩阵分析
第五章 LTHX公司一体化战略制定
    5.1 LTHX公司发展战略定位
        5.1.1 业务战略
        5.1.2 职能战略
    5.2 LTHX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5.2.1 总体目标
        5.2.2 业务发展目标
第六章 LTHX公司一体化战略实施
    6.1 实施路径
        6.1.1 发展途径
        6.1.2 具体步骤
    6.2 实施保障
        6.2.1 组织保障
        6.2.2 资金保障
        6.2.3 技术保障
        6.2.4 人才保障
        6.2.5 安全保障
        6.2.6 文化保障
    6.3 预期效果评价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实施营销动态监控 促进质量效益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1 企业的营销环境分析
    1.1 行业地位分析
    1.2 配套产品较完备, 但发展受限, 扩产无望
    1.3 市场竞争激烈, 亟待调整营销策略, 求得一席之地
2 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途径
    2.1 通过技术创新、精准管理, 促产品质量升级, 为产品实现优质优价创造条件
    2.2 实施生产经营动态监控, 实现资源最佳配置
    2.3 加强新产品研发, 丰富产品规格、品种, 为企业生存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3 整合营销战略, 实施营销动态监控
    3.1 加强营销管理的必要性
    3.2 产品质量提升有利于进行市场细分
    3.3 突出企业产品优势, 实施营销动态监控
        3.3.1 离子膜烧碱、盐酸
        3.3.2 次氯酸钠走差异化产品策略, 积极开拓定制产品市场, 实现产品增利
        3.3.3 氯化亚砜开拓高端市场, 减少行业依赖
        3.3.4 氯乙酸
4 营销措施激励及服务保障
    4.1 修订营销考核方案, 激励营销人员工作积极性
    4.2 加强营销运输专业化管理, 为新产品的开发提供运力保障
    4.3 贯彻“服务+产品”理念, 提升服务质量, 提高客户满意度
5 营销动态监控实施后, 实现质量、效益双提升

(6)以废气中的硫化氢开发含硫化学品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硫化氢废气的处理
2 硫化氢下游产品的开发
    2.1 无机硫化物
        2.1.1 硫化钠
        2.1.2 硫氢化钠
        2.1.3 硫化锌
    2.2 硫醇类
        2.2.1 甲硫醇
        2.2.2 乙硫醇
        2.2.3 2-巯基乙醇
        2.2.4 巯基乙酸
        2.2.5 叔十二碳硫醇
    2.3 硫醚类
        2.3.1 二甲硫醚
        2.3.2 蛋氨酸
        2.3.3 聚苯硫醚
    2.4 硫酚类
    2.5 硫代酰胺
    2.6 含硫杂环
    2.7 有机二硫化物
    2.8 高价硫有机物
3 结语

(7)离子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日化品中的卤乙酸(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色谱条件
    2.3 质谱条件
    2.4 提取和净化
3 结果与讨论
    3.1 质谱条件的选择
    3.2 色谱条件的选择
        3.2.1 色谱柱和淋洗液流速的选择
        3.2.2 淋洗液浓度的选择
    3.3 离子源条件的优化
    3.4 提取方法优化
    3.5 方法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3.6 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
    3.7 日化品中卤乙酸含量的测定
4结语

(8)氯乙酸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氯乙酸的生产
    1.1 氯乙酰氯水解法
    1.2 醋酸催化氯化法
        1.2.1 硫磺催化氯化法
        1.2.2 醋酐催化氯化法
2 氯乙酸的应用、生产现状、市场及前景分析
    2.1 氯乙酸的应用
        2.1.1 农药领域
        2.1.2 医药领域
        2.1.3 染料领域
        2.1.4 化学合成领域
        2.1.5 其他应用领域
    2.2 我国氯乙酸的生产现状
        2.2.1 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2.2.2 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不高
        2.2.3 污染严重
        2.2.4 下游产品开发的力度不足
    2.3 氯乙酸市场及前景分析
3 结束语

(9)氯产品发展建议及主要产业链搭建(论文提纲范文)

3.10 三氯乙烯/四氯乙烯[19]
3.11 氯化苯/硝基氯化苯[1, 20]
3.12 二氯苯[20]
3.13 氯甲苯[20]
3.14 氯化苄[21-22]
3.15 氯化亚砜[23]
3.16 氯代异氰尿酸[24]
3.17 漂粉精[25]
3.18 三聚氯氰[26]
3.19 氯乙酸[27-29]
3.20 氯化石蜡
3.21 氯丁橡胶[30-31]
3.22 氯化高聚物[32-36]
    3.22.1 氯化聚乙烯
    3.22.2 氯化聚氯乙烯
3.23 ADC发泡剂[37]
3.24 氯化钛白/四氯化钛[1]
3.25 三氯氢硅[38]
3.26 其他[39-41]
4 结语

四、氯乙酸的发展概况及下游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业氯乙酸中氯乙酸、二氯乙酸和乙酸[J]. 周长海,岳涛,王艳,徐婷,王瑞菲,冯维春.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21(01)
  • [3]玉米秸秆中酪氨酸酶抑制物的分离及其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提高[D]. 王蕊.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4]LTHX公司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 尹冲.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6)
  • [5]实施营销动态监控 促进质量效益提升[J]. 何瑞玲. 氯碱工业, 2018(08)
  • [6]以废气中的硫化氢开发含硫化学品的研究进展[J]. 张宏,李望,赵和平,王捷,陈经义,亢田礼. 化工进展, 2017(10)
  • [7]离子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日化品中的卤乙酸[J]. 徐振东,曾钰,刘慧. 标准科学, 2017(02)
  • [8]氯乙酸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 田莉瑛,齐广辉,周坤,李春静. 当代化工, 2014(02)
  • [9]氯产品发展建议及主要产业链搭建[J]. 刘鹏. 氯碱工业, 2013(04)
  • [10]氯乙酸生产技术及市场分析[J]. 陈浩,曹晓楠,鲁晓琴,张伟.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11(02)

标签:;  ;  ;  ;  ;  

氯乙酸及其下游产品的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