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男性糖耐量低减的血管病变及相关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商春爽[1](2021)在《基于JNK/FoxO1信号通路探讨化瘀温胆汤对IGT大鼠胰岛功能与胰腺脂肪浸润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化瘀温胆汤对IGT模型大鼠糖脂代谢、炎症反应、胰腺脂肪浸润的影响,从JNK/FoxO1信号通路进一步探讨化瘀温胆汤对IGT大鼠胰岛功能和胰腺脂肪浸润的作用机制,为分消走泄法的临证应用提供科研支持。方法:7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组,余下只数给予高脂高糖饲料足量喂养,为期20周时长,制备IGT大鼠模型。于第21周进行模型稳定性观察,在造模成功的IGT大鼠中随机选取30只IGT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干预治疗组之化瘀温胆汤组、二甲双胍组,10只/组;化瘀温胆汤组给予化瘀温胆汤水煎汤剂浓缩灌胃,二甲双胍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粉末配制的悬浊液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治疗为期4周。第25周测定大鼠FPG、2PG后,进行血清、胰腺组织等标本的采集,分别以ELISA法、HE染色、油红O染色法和Real time q 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FINS、FFA、LEP、IL-6、TNF-α及胰腺组织TG含量,计算HOMA-IR、IAI,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脂肪沉积情况,检测胰腺组织JNK、IRS-1、AKT、FoxO1的mRNA、蛋白及其磷酸化表达水平。结果:1.体质量与FPG、2PG结果分析:干预前,与空白组分析比较,其余三组大鼠明显升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第25周时,与空白组分析比较,余3组大鼠体质量、FPG、2PG升高(P<0.01),与模型组分析比较,化瘀温胆汤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体质量、FPG、2PG下降(P<0.05,P<0.01),有统计学意义。2.血清FINS含量及HOMA-IR、IAI计算结果分析:与空白组分析比较,其余三组大鼠FINS、HOMA-IR明显升高,IAI降低(P<0.05,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与模型组分析比较,化瘀温胆汤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FINS、HOMA-IR下降,IAI升高(P<0.05,P<0.01),有统计学意义。3.脂肪细胞因子结果分析:与空白组分析比较,其余三组大鼠FFA、LEP明显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分析比较,化瘀温胆汤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FFA、LEP下降(P<0.05,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炎症因子结果分析:与空白组分析比较,其余三组大鼠TNF-α、IL-6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分析比较,化瘀温胆汤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TNF-α、IL-6下降(P<0.05,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胰腺组织TG含量与病理学改变:与空白组分析比较,其余三组大鼠TG明显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分析比较,化瘀温胆汤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TG下降(P<0.05,P<0.01),有统计学意义。胰腺组织HE染色:空白组胰腺组织结构完整,未见脂肪变性或炎性浸润。模型组胰岛结构不规则,腺胞体积变大、数量减少,腺胞内出现大量脂肪空泡,小叶间隔明显变宽,间质可见明显脂肪浸润;化瘀温胆汤组与二甲双胍组胰岛与腺胞结构完整,与模型组比较脂肪浸润减少,小叶间脂肪空泡变小。胰腺组织油红O染色:计算各组脂滴面积,与空白组分析比较,模型组脂肪浸润面积明显增大(P<0.01),程度严重;与模型组分析比较,化瘀温胆汤和二甲双胍组脂肪浸润面积减小(P<0.01),程度减轻,有统计学意义。6.Real-time PCR检测结果分析:两两比较AKT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分析比较,模型组JNK、FoxO1明显升高,IRS1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分析比较,化瘀温胆汤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JNK、FoxO1下降,IRS1升高(P<0.05,P<0.01),二甲双胍组与化瘀温胆汤组大鼠TG无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7.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分析:与空白组分析比较,模型组JNK、FoxO1、p-IRS1(Ser307)表达明显升高,IRS-1、p-AKT、p-FoxO1显着降低(P<0.05,P<0.01),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分析比较,化瘀温胆汤和二甲双胍能够显着升高IRS-1、p-AKT、p-FoxO1表达,降低JNK、FoxO1、p-IRS1(ser307)的高表达(P<0.05,P<0.01),有统计学意义。各组AKT表达无显着差异。结论:1.长程高脂高糖饲料诱导的IGT模型大鼠伴随胰腺脂肪浸润。2.化瘀温胆汤能够逆转IGT大鼠糖脂代谢紊乱,减轻炎症反应。3.化瘀温胆汤能够降低IGT模型大鼠胰腺组织脂肪沉积,改善胰岛功能,降低胰腺自身抵抗。4.化瘀温胆汤可能是通过调控JNK/FoxO1信号通路,抑制JNK的表达与磷酸化水平,提升p-FoxO1磷酸化水平改善IGT大鼠胰腺脂肪浸润,可以作为化瘀温胆汤改善IGT大鼠潜在机制之一。
张飔宇[2](2021)在《中医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用药规律及Meta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收集中医药治疗糖耐量异常(IGT)的临床研究文献,统计用于IGT治疗的中药数据资料,分析和总结其用药规律;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客观评价益气养阴方药治疗IGT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IGT提供用药参考及循证依据。研究方法:1.利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IGT的临床研究文献,再运用Excel2019进行统计分析常用药物的频数及频率构成比。2.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出益气养阴方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相关文献,使用Cochrane手册中的风险评估表评估所纳入研究的质量,再用Note Express进行文档管理,用Excel2019总结所提取的信息和数据。运用Rev 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绘制森林图,系统评价益气养阴方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结果:1.对纳入的102篇文献使用的中药进行数据提取,中药种类共137种,总频次为948次。出现频次超过7次的药物为常用药物,共42种,频次与构成比从高到低分别为茯苓(42,4.43%),黄芪(38,4.01%),黄连(38,4.01%)等。将42种常用药按照中药药效归类,归属于17种药类,共计频次715次。使用频次累积最多的是补益药(245,34.27%),其次是清热药(172,24.06%),其他类别药物的构成比均在10%以下。2.共纳入了15篇文章,对益气养阴方药治疗IGT的有效率和转归进行Meta分析:在中药治疗组中,有效率[RR值的综合效应值大小为1.92,置信区间为95%的范围是[1.69,2.19],P<0.00001]和复常率[RR=2.90,95%CI(2.29,3.68),P<0.0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治疗组疗效更好。益气养阴方药对血糖相关指标的Meta分析:空腹血糖MD的合并效应量为0.30,其95%CI为[0.07,0.52],P<0.05;餐后2h血糖[MD=0.93,95%CI(0.55,1.32),P<0.0001];糖化血红蛋白[合并效应值大小为0.31,按95%可信区间估算范围是[0.26,0.35],P<0.00001],表明治疗组的血糖改善优于对照组。益气养阴方药对IGT胰岛素相关指标的Meta分析:胰岛素(空腹)[MD值=1.17,95%的置信区间在0.35到2.00之间,P=0.005];胰岛素(2h)[合并效应量的数值为7.73,置信区间范围是1.60-13.85,P=0.01],表明治疗组的胰岛素改善优于对照组。中药对IGT体重指数的Meta分析:[MD=1.42,95%CI(0.52,2.32),P=0.002],治疗组对BMI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报道方面,在使用益气养阴方药和仅用生活方式干预无明显差异。研究结论:1.IGT的中医药治疗以健脾为主,但临床证型多样,用药的药效种类也较多,前三位为补益类(补气和补阴为主)、清热类、利水渗湿药。2.益气养阴方药在治疗IGT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可延缓IGT向DM进展,可改善IGT患者的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和体重指数,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魏秀秀[3](2020)在《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比较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正常、正常体重合并糖耐量正常三组人群在一般资料、饮食与运动习惯、情绪方面、身体测量指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方面的差异,探讨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同时通过比较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与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正常受试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揭示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探讨各证型与身体测量指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关系,为中医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防治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奠定基础。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对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近3个月体检结果提示正常体重+糖耐量正常(NGT)、超重/肥胖+糖耐量正常和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IGT)人群进行初步筛选,对符合要求的人群预约集中入组,再次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复筛,最终纳入129例受试者,即超重/肥胖合并IGT者70例、超重/肥胖合并NGT者29例、正常体重合并NGT者3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由受过培训的人员对受试者完善体格检查并填写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及中医症状体征调查表,留取血液标本进行实验室血糖、血脂、血尿酸等生化指标检测。运用IBM 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绘图,比较三组在一般资料、饮食与运动习惯、情绪方面、身体测量指标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探讨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中医证型主要根据导师对肥胖型糖耐量异常成熟的理论认识,结合中医症状体征调查表及临床实际,将研究对象的中医证型分为肝胃郁滞型、脾虚痰湿型、脾肾两虚型,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比较超重/肥胖IGT组与超重/肥胖NGT组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分析超重/肥胖IGT中医证型与身体测量指标(BMI、腰围、WHR、腰身比)及实验室检查指标(HbA1c、FPG、2hPG、FINS、HOMA-β、HOMA-IR、TC、TG、HDL-C、LDL-C、UA)的关系。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差异超重/肥胖IGT组年龄(62.50(8.00))高于超重/肥胖NGT组(57.00(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IGT组既往合并症占比(75.71%)>超重/肥胖NGT组(34.48%)、正常体重NGT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超重/肥胖NGT组糖尿病家族史占比(55.17%)>超重/肥胖IGT组(27.14%)、正常体重NGT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民族、文化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此外,超重/肥胖IGT组女性在超重/肥胖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占比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生活习惯与情绪情况差异超重/肥胖IGT组饮食口味偏油占比、易怒情绪占比>正常体重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IGT组饮食口味有偏好中偏咸占比较多(31.43%),与另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在烟酒嗜好、运动频率、久坐习惯上无统计学差异。此外,超重/肥胖IGT组男性在吸烟嗜好、饮酒嗜好占比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身体测量指标差异超重/肥胖 IGT 组腰围(94.00(13.00))>超重/肥胖 NGT 组(88.00(17.00))>正常体重NGT组(80.00(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IGT组与超重/肥胖NGT组在BMI、腰臀比、腰身比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超重/肥胖 IGT 组 UA(337.00(116.00))>正常体重 NGT 组(303.00(10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体重NGT组HDL-C(1.44±0.29)>超重/肥胖IGT组(1.24±0.23)、超重/肥胖NGT组(1.29±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TC、TG、LDL-C无统计学差异。5.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差异超重/肥胖IGT组中医证型分布为肝胃郁滞型(47.76%)>脾肾两虚型(28.36%)>脾虚痰湿型(23.88%),以肝胃郁滞型为主;超重/肥胖NGT组中医证型分布为脾虚痰湿型(55.56%)>脾肾两虚型(25.92%)>肝胃郁滞型(18.52%),以脾虚痰湿型为主,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IGT组男性以脾肾两虚型为主(占41.93%),女性以肝胃郁滞型为主(占6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IGT组脾虚痰湿型BMI高于脾肾两虚型,脾虚痰湿型腰围、腰身比高于肝胃郁滞型及脾肾两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证型在血糖代谢指标(HbA1c、FPG、2hPG、FINS),HOMA 稳态模型(HOMA-β、HOMA-IR),血脂代谢指标(TC、TG、HDL-C、LDL-C),血尿酸(UA)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的发病随着增龄而增加,代谢不健康的体重增加,尤其是腹型肥胖,更易使超重/肥胖罹患糖耐量异常;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饮食口味偏油、情绪易怒、血尿酸水平升高,与正常体重NG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饮食口味偏咸、久坐及运动习惯与超重/肥胖NGT、正常体重NG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与超重/肥胖糖耐量正常中医证型分布有差异,合并糖耐量异常的超重、肥胖人群,体内代谢的改变对中医证型有影响,肝胃郁滞是其主要证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郁滞是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发病关键的理论认识,这为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防治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IGT)时,关注调肥胖之态,不忘关注血糖异常提供参考。而超重/肥胖糖耐量正常以脾虚痰湿型为主。3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各证型在实验室检查指标(HbA1c、FPG、2hPG、FINS、HOMA-β、HOMA-IR、TC、TG、HDL-C、LDL-C、UA)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李观[4](2019)在《玉液合剂治疗糖耐量异常(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玉液合剂治疗糖耐量异常(气阴两虚型)患者在控制血糖及改善中医症候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平行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随机入组72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6例),其中2例患者在试验过程中脱落(因个人原因自行退出),实际观察完成70例(包括试验组34例,对照组36例)。试验组给予基础干预联合玉液合剂口服,1日3次,1次30ml,于三餐前半小时口服;对照组仅给予饮食运动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试验疗程均为8周。结果:两组治疗前基线水平具有可比性,两组间主要疗效指标即糖负荷2小时血糖于治疗前后进行分析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中医症候疗效总显效率64.71%,对照组为16.67%,两组比较,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中医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对两组IGT疾病疗效进行统计学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41.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玉液合剂对IGT(气阴两虚型)的干预结果显示,玉液合剂能控制IGT患者血糖,改善IGT中医症候,且临床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权莉[5](2019)在《新疆维吾尔族中老年男性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与糖代谢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基于人群的横断面研究了解新疆部分地区维吾尔族中老年男性血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2)探讨睾酮水平、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3)初探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基因多态性和2型糖尿病相关性。方法:1)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对乌鲁木齐地区年龄大于40岁的维吾尔族男性进行样本采集,测定睾酮、胰岛素、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身高、体重等生化及物理指标,比较2型糖尿病与非糖尿病之间生化指标的差异。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探讨研究人群2型糖尿病相关的影响因素;2)将正常血糖代谢水平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测定,按不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下血糖水平的差异并进一步研究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影响因素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分析;3)选取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基因的8个位点(rs11078701、rs858521、rs858518、rs3760213、rs1799941、rs6257、rs6259、rs727428)进行多态性分析,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将生化指标分为病例组及对照组进一步了解各位点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1、对于中老年维吾尔族男性HOMA-IR升高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总睾酮水平是2型糖尿病的保护因素,独立于HOMA-IR、血脂水平、血压水平的影响。在考虑总睾酮水平后,维生素D水平与2型糖尿病缺乏关联。2、中老年维吾尔族男性中,不同年龄性激素水平、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存在差异性。虽然不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之间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年龄并没有成为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独立影响因素。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独立影响因素为低密度脂蛋白、25OHD、HOMA-IR、睾酮、空腹胰岛素水平。正常糖代谢人群未见糖化血红蛋白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线性相关性。3、中老年男性维吾尔族在考虑腰围、BMI、血脂水平、年龄因素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影响因素。随性激素结合蛋白水平升高,2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rs858521位点不同的基因型在对照组与2型糖尿病组中分布有统计学差异,等位基因G为风险等位基因。rs1799941位点不同的基因型在两组中分布有统计学差异,未发现等位基因A在健康对照组中有分布。rs6259位点不同的基因型在两组中分布有统计学差异,等位基因G为风险等位基因。SHBG基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单体型分布频率rs6259-rs727428单体型GA、GG在两组之间分布频率有统计学差异,rs858518-rs3760213-rs1799941-rs6257单体型TCGC两组比较OR值为0.697,95%CI[0.8671.743]、rs6259-rs727428单体型GA两组比较OR值为0.468,95%CI[0.3200.683]、rs6259-rs727428单体型GG两组比较OR值为1.478,95%CI[1.0532.074]。结论:研究结果提示胰岛素水平、HOMA-IR是影响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独立因素,且可能发生在血糖达到糖尿病标准之前。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保护因素。另外SHBG基因单体型rs6259-rs727428、rs6259-rs727428单体型、rs6259-rs727428单体型在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分布有差异,首次对维吾尔族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基因多态性与2性糖尿病的关联进行探讨,尚需更多研究进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基因的2型糖尿病易感位点的调控机制探讨。
王轩[6](2014)在《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应用与普适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1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1.1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的研究理路北京中医药大学“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创新团队重大科技成果“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是行业内第一款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上市的中医类医疗器械,是唯一一款集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于一体并嵌入动态II导心电监测、指端光电容积(可计算出血氧饱和度)、寸口桡动脉压力脉搏波、血管顺应性等多种人体指标参数,同时给出四诊合参报告的中医类医疗器械。在老一辈专家付骢远教授、赵绍琴教授、董建华教授、王永炎院士、张伯礼院士、俞梦孙院士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30余年的诊法现代化研究,提出以“位、数、形、势”属性和“模态”属性等简化归类、执简驭繁的诊法研究理路,实现从“象”研究,到“形”的量化,再到“神”的四诊合参多模态识别的方法学创新;融合主、客观判断于一身,宏观辨证、微观辨识相结合的中医数字化提取与量化识别的方法,不断诠释四诊的生物学内涵,阐明其医学工程学原理,发展形成了“搞清机理—单诊突破—两诊集合—四诊合参”的研究思路和“数字化、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关键技术路线,是全国多领域优秀人才智慧的结晶。1.2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的应用影响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第二批重点“推广一批、提升一批、改造一批、开发一批”中医诊疗设备中“重点推广一批”产品,也是唯一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评估选型推荐品。相继受邀参加商务部和北京市委共同主办的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十一五”重大科技成果展、世界传统医药大会暨“中国中医药展”、国际生物经济大会。2011年受中央电视台《创新无限》节目组的邀请,参加了第132期节目录制。历次展会都备受关注,有众多国内外参观者体验了数字化、量化的中医诊断。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的诞生和使用,提高了健康与疾病的辨识能力,使得许多初期特征不明显的疾病能够得到早期预测及干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山西、河北等多家医院。研究团队研制的可远程复现、四诊合参的心动脉应脉诊训练仪,由心电发生器的心电信号触发机械心泵系统,以“位、数、形、势”四属性为纲,模拟输出单一脉动信息或组合全部符合中医脉学理论的脉动信息,实现心动脉应诊训练。于2013年9月通过北京市药监局、中医局组织的专家验收。1.3原创的中医四诊合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形成,是数千年来中医学发展成熟的标帜。其融入医患双方主观和客观判断自成体系、把握整体的辨证施治理论和四诊合参的诊病模式,是中医学发展的不竭动力。特别是近50年来借助现代物理科技的手段,脉诊、舌诊、闻诊、腹诊、望面诊等的发展,使特色的、过去仅凭医家主观判断的“心中了了”的诊断,有了数字化、量化和规范的标准。不仅促进了教学和学术交流,同时提高了“一把草药,一根银针”的中医诊疗技术和认识疾病规律的水平。1.4主客观联合辨证中医四诊中,问诊过程的四诊合参是医家和病人(主诉)交流中,把诸多主客观的不确定因素,辨识为诊家对病人的认识,并主导辨证和遣方用药。当问诊把病人主诉和医生的判断而借助“工具量表”数字化规范成标准的诊断过程时,中医的四诊合参,是融主客观判断于一身,既可“舍脉、舌而从症”,又可依据主观判断形成“桂枝汤证”、“白虎汤证”……而辨证施治。医家宏观辨识阴阳、精气神、脏腑、体质、四时……和辨识微观层面的变数,形成集客观可见和主观判断于一身,四诊合参辨病辨证的认知;“上工治人,治未病”的思想,在发展中的医学体系中,体现了中医具有更高的辨识健康与疾病的能力,因而更科学。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认识理念先进,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滞后。传承中医理论,突破制约中医四诊关键技术的瓶颈和深化辅助诊断设备的研究,实现望、闻、问、切四诊全面吸纳现代科技进步成果,助推中医医生四诊诊断技术的回归和提高,必将大大促进中医学的发展。2精神情志类疾病的数字化量化方法学探讨2.1从量表、CRF表到脱离量表的数字化量化诊疗知识数据库采用不断发展完善、融主客观辨证于一身的中医特色的可辅助医生辨证的四诊合参装置和关键技术,筛选典型抑郁症病人的四诊证候因素的分类分级信息;对比抑郁症量表评分,建立人机互参的数字化、量化的抑郁症证候诊断特征指标参数;在中医知识库的数字化的病例报告表(CRF)基础上,通过多家医院多中心筛选典型病例进行验证,聚类和相关分析,形成应用于筛查抑郁症的中医四诊合参技术规范;发展和创新主客观联合辨证的精神情志类疾病的中医诊断模式,进而拓展该辅助诊断技术规范,形成普适的精神情志类疾病中医检测的辅助诊断规范,并探讨对精神情志类疾病的中医数字化、量化诠释。2.2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用于抑郁症的辅助诊疗结果研究30例抑郁症患者共有6种证型:心胆气虚型(8例)、痰热内扰型(6例)、阴虚火旺型(6例)、肝郁化火型(6例)、心火炽盛型(3例)、心脾两虚型(3例)。对各证型的脉诊、舌诊、闻诊、问诊等四诊合参参数特征和给出的方剂进行了分析和方法学探讨。2.3心神合一,主客观联合辨证抑郁症中医四诊合参的数字化、量化的实现,融合有经验的医生得出的抑郁症四诊特征与采用四诊合参辅助诊断仪采集的患者的四诊信息特征,以抑郁症的证候因素分级归类,通过二者的比较与结合,从而增加并形成诊断系统的关于抑郁症的中医知识信息库。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数字化、量化”已经成为各个学科领域中所追求的统一标准。在医学领域中,标准化的诊断量表处处可见,对于研究对象作出标准化的归类研究,既方便于医生一目了然的统计患者疾病信息,又能让检查过程简洁并且完备。本研究选择抑郁症的数字化、量化的中医证候诊断为突破口,有望形成特色的主客观联合辨证的数字化诊断模式,探索精神情志类疾病中医现代诠释和评估。3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的应用3.1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利于中国医改问题的解决该研究应用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成果的四诊合参数字化量化的整体辨证论治方法,发挥其以人为中心,多属性数据采集分析、在体质、亚健康辨识、慢病调治、养生、预防、健康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发挥其“简便效廉”、占用空间少、便携、低成本、先进性、整体全科、可广覆盖、检测流程简便、易在社区基层推广、利于中医回归家庭等优势,发展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中国医改需要“中国式”的解决办法,呼唤“中国式”的中医重大仪器的发展,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社区、家庭的推广和应用,可促进覆盖城乡居民和人人享有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设。3.2社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平台的设计在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健康、体质辨识、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型研究基础上,推广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通过对健康管理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制定出针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平台系统的总体需求和具体需求,并且以中医药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对系统模块进行详细设计,进行系统结构和系统开发工具的设计,联合软件公司实现系统开发,形成了 一套集系统化、智能化为一体的基于脏腑经络辨识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推广为基础的社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平台。3.3社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系统的实现基于脏腑经络辨识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构建社区健康管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古今中医健康管理理念与现代健康管理思维的融合,将居民生活习惯、运动能力、心理状况和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起来,从生活方式、运动饮食、中医保健以及心理情志等方面的个性化干预是社区卫生服务规模化、标准化的需求,也是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健康工具,还是维护居民基本健康需求的手段,更是以健康管理平台为依托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推广策略的实现。4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糖耐量减低社区/家庭健康服务系统构建中的应用集成可获取人体诊断关键技术与信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使原创的、集成创新与再创新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设备真正走向社区与家庭,以此为基础,构建治未病、全覆盖、低成本、高收益的社区与家庭POS/HOC(Point-of-Service/Home-of-Care)中西医结合网络健康干预管理系统,使大众能够共享先进的中医现代化诊疗成果。
许凯霞[7](2012)在《补肾方药胚胎期干预预防高脂饮食诱发子代成年大鼠IGT形成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介于正常糖耐量(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NGT)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之间的一种糖代谢异常状态。世界范围各区域、各性别IGT的检出率均高于DM,并且除了发展为糖尿病外,IGT人群还可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疾病、脂代谢紊乱、代谢综合征等的表现,可见糖尿病并发症已提前到IGT阶段,因此,目前对IGT的干预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大鼠在胚胎发育期分别予补肾方干预,并设补气血方做参考,以研究中医补肾方在胚胎发育期干预能否对高脂饮食造成的IGT起到预防作用,以期为全世界提供预防IGT及进一步预防困扰人类的诸多重大慢性疾病的新思路,为全人类的优生优育、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简便易行的技术方法。同时,也为中医的“肾为先天之本”、“肾主生殖”、“肾主生长发育”、“补母益子”、“治未病”等理论提供实验依据,进一步为中医的科学性提供现代依据,为中医更好的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Wistar大鼠雌雄比例2:1合笼过夜得孕鼠,将孕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左归丸组、右归丸组、八珍汤组,常规饲料喂养。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于孕1d-19d生理盐水灌胃,各用药组分别以左归丸、右归丸、八珍汤灌胃。三周后得子鼠,在各组每窝子鼠中各取1只雄性子鼠组成新组,组别不变。重新分组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于6周龄开始高脂饲料喂养。1.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测各组空腹血糖(FBG)、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2hBG),模型组IGT模型达成模标准。处死各组大鼠,分别用电子天平测体重(Body Weight)、腹部脂肪含量Weight of Adipose Tissues),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谱(Blood Lipid),以观察高脂饮食对大鼠体重、腹部脂肪、血糖、血脂等一般情况的影响及胚胎期补肾方及补气血方干预对这些因素的影响。2.双抗体夹心ELISA去检测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瘦素(Leptin)、指联素(APN),以观察高脂饮食对这些指标的影响,并通过比较分析胚胎期补肾方及补气血方干预是否有对抗高脂饮食引起的不良影响的作用。3.取部分新鲜肝组织及脂肪组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中胰岛素受体mRNA(IRmRNA、瘦素受体mRNA (LRmRNA)表达及脂肪组织中脂联素mRNA (APNmRNA)表达,以观察胚胎期补肾方及补气血方干预是否有改变这些基因表达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补肾方及补气血方胚胎期给药对高脂饮食引起的IGT的不同作用是否与其对这些基因表达的影响有关。4.取大鼠新鲜肝组织,切片做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取大鼠新鲜胰腺组织,切片做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β细胞中胰岛素的表达。比较各组肝组织的不同变化及胰岛素表达情况,探讨高脂饮食及补肾方、补气血方胚胎期给药对其不同作用。结果1.高脂饮食及补肾方、补气血方胚胎期干预对大鼠血糖、体重、腹部脂肪、血脂的影响空腹血糖:模型组FBG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是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八珍汤组、左归丸组、右归丸组FBG均升高,与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模型组2hB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均值>7.8mmol/L,造模成功。左归丸组与模型组相比较,2hBG明显降低(P<0.05);八珍汤组和右归丸组与模型组相比,2hBG没有显着性差异。体重:模型组体重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八珍汤组、左归丸组、右归丸组体重均值均小于模型组,但是无显着性差异。腹部脂肪含量:模型组腹部脂肪含量显着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左归丸组、右归丸组腹部脂肪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而八珍汤组腹部脂肪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腹部脂肪占体重的比值:模型组腹部脂肪占体重的比值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左归丸组腹部脂肪占体重的比值也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八珍汤组与右归丸组腹部脂肪占体重的比值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模型组的HDL较正常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八珍汤组、左归丸组、右归丸组HDL水平均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模型组LDL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八珍汤组、左归丸组、右归丸组LDL水平与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血清甘油三酯(TG):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G均值升高,但是没有显着性差异;各用药组与模型组也无显着性差异。但是从均值上看,左归丸组与右归丸组较模型组TG降低,八珍汤组TG较模型组升高。血清总胆固醇(TC):模型组TC较正常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八珍汤组、左归丸组、右归丸组TC较模型组均显着升高(P<0.01)。2.高脂饮食及补肾方、补气血方胚胎期干预对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瘦素、脂联素的影响空腹血清胰岛素: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血清胰岛素显着升高(P<0.01);八珍汤组、左归丸组、右归丸组血清胰岛素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模型组ISI较正常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八珍汤组ISI较模型组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左归丸组和右归丸组ISI也较模型组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模型组HOMA-IR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八珍汤组HOMA-IR较模型组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左归丸组和右归丸组HOMA-IR也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瘦素:模型组血清瘦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左归丸组和右归丸组血清瘦素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而八珍汤组血清瘦素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脂联素:模型组脂联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左归丸组脂联素水平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八珍汤组和右归丸组脂联素均数较模型组有所升高,但是无显着性差异。3.高脂饮食及补肾方、补气血方胚胎期干预对大鼠肝组织IRmRNA、LRmRNA及脂肪组织中APNmRNA表达的影响IRmRNA与LRmRNA:正常对照组及各用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肝脏IRmRNA与LRmRNA表达量均无显着差异,但是从均值来看,模型组两种mRNA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八珍汤组和左归丸组两种mRNA表达量均较模型组升高。APNmRNA:正常对照组及各用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脂肪组织APNmRNA表达量虽无显着差异,但是从均值来看,模型组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左归丸组和右归丸组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量均较模型组升高。4.高脂饮食及补肾方、补气血方胚胎期干预对大鼠肝组织形态及胰岛β细胞中胰岛素表达的影响肝组织形态学:正常对照组无脂肪变性;模型组肝细胞脂肪变性以弥漫性空泡为主,有些融合成大的脂滴空泡;左归丸组肝细胞偶见小空泡样脂肪变性;右归丸组与八珍汤组病理变化介于模型组与左归丸组之间;各组均未见肝纤维化。胰岛β细胞中胰岛素的表达:正常对照组的胰岛多形态规则,呈圆形或长椭圆形;胰岛素染色阳性的β细胞位于胰岛中央,排列规则,大小均匀,多呈圆形,胞质较多,胞浆中充满粗大的胰岛素棕黄色颗粒,颜色较深。模型组胰岛形态大小不一,多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肥大,外形不规则,充满肥大的β细胞。左归丸组的胰岛形状基本规则,没有明显增生肥大,β细胞排列较模型组规则,接近正常对照组。右归丸组与八珍汤组相似,其病理变化介于模型组与左归丸组之间。结论1.本实验中,高脂饮食会引起大鼠IGT,并伴有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瘦素抵抗、脂联素减少,肝脏胰岛素受体mRNA表达、瘦素受体mRNA表达及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均有下降趋势,肝组织脂肪样变性,胰岛代偿性增生肥大,胰腺β细胞也较肥大。2.大鼠胚胎期予补肾阴方左归丸干预可能通过对抗上述指标的异常改变有预防高脂饮食引发IGT的作用;并且其预防作用很可能是通过对与IGT发病有关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实现的。胚胎期予补肾阳方右归丸和补气血方八珍汤亦有一定的对抗上述某些指标改变的作用,但其作用不及左归丸,未能预防高脂饮食引起的IGT的发生。3.胚胎期予补肾阴方左归丸干预对高脂饮食引发IGT的预防作用,反映了IGT或糖尿病以“阴虚为本”的本质;也从现代医学角度为中医“肾为先天之本”、“肾主生殖发育”、“补母益子”等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理论中的“未病先防”的积极思想。4.从中医角度,为IGT的预防提供了新思路。
林燕云[8](2011)在《运脾疗法治疗糖耐量低减的研究概况》文中指出糖耐量减低(IGT)是糖尿病(DM)的前期阶段,同时也是各种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高危因素。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流行的高发病,其持续增长的流行病学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对于糖尿病早期的干预治疗已成为全球医务工作人员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以及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国民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糖尿病早期主要表现为葡萄糖调节受损,包括三种类型:空腹血糖损害(IFG)、糖耐量低减(IGT)、IFG与IGT并存(IFG+IGT).IGT的诊断标准为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正式公布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7.8mmol/L(140mg/dl),且<11.1mmol/L(200mg/dl).其中IGT人群是最重要的糖尿病危险人群,而IGT阶段又具有高度的可逆性,因此IGT阶段的干预治疗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时机。IGT患者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三多一少”症状亦不明显,多数患者于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而发现。中医认为IGT属于“脾瘅”、“消渴”等疾病范畴,对IGT患者进行干预治疗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本文对中医关于糖耐量减低的病因病机认识和治疗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发现IGT阶段以脾虚型最为多见,从病因及发病机制而言,IGT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大量临床实践从脾论治糖耐量低减亦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本文从理论探讨、临床研究两方面阐述了中医从脾论治糖耐量低减的研究概况,为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开展糖耐量减低的中医中药治疗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糖耐量低减的西医研究进展、糖耐量低减的中医研究进展及目前从脾论治糖耐量低减的研究概况。糖耐量低减的现代研究进展回顾了近些年国内外对糖耐量低减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包括糖耐量低减的诊断标准、发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转归及目前国内外干预治疗现状及成果等。目前认为肥胖、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为其最主要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而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治疗上主要采用饮食、生活方式干预及降糖西药的干预治疗。但是,从患者的依从性、治疗效果及经济学角度看,这些治疗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发展。糖耐量低减的中医研究进展从中医对糖耐量低减病因病机的认识、探讨及临床研究两个方面回顾了近些年中医中药在糖耐量低减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总结了各医家的不同观点及中药干预治疗糖耐量低减的进展。大部分医家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气、血、精、津、液的亏损,等,标实则指瘀血、水湿、痰浊、气滞等。治疗上根据虚实侧重的不同,或滋阴补肾,或益气养阴,或活血化瘀、化痰除湿,或疏肝解郁,或健脾益气、升阳化湿。同时结合针灸推拿、耳穴贴敷、气功导引等方法进行中医综合治疗。运脾疗法治疗糖耐量低减的研究概况从西医对于糖耐量低减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等研究及糖耐量低减的中医中药干预现况中,发现脾在糖耐量低减发生发展中的始动因素和关键作用,从中医对“脾”的解剖结构及功能的认识、脾与胰岛素生物作用机制的关系、历代医家对于“脾虚致消”病机的认识、目前从脾治疗糖耐量低减的临床效果及健脾中药降糖作用的药理研究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合描述,归纳总结了运脾疗法治疗糖耐量低减的重要性,并对中医中药在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综述。本文亦结合长期跟随周鹰副主任医师临床实践体会。周鹰自198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系毕业以来,始终位于中医临床、带教第一线,对临床常见病及疑难杂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本文回顾周鹰治疗糖耐量低减的临床病例,及搜集整理周鹰的论文、讲座录音、传记等反映其学术思想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跟随他门诊抄方求教经验心得,系统地整理总结了运脾疗法在糖耐量低减治疗中的重要性。周鹰重视饮食壅腻及情志郁结在IGT发病中的影响,辨证强调在定病性的基础上定量,治疗时注重因人因时治宜,用药以寒温并用,动静结合为特点,并强调身心同治,注重健脾益气贯穿始终,强调在应用药性的基础上应用药理,并注意条畅情志在IGT治疗中的作用。对患者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亦包括对患者情志心理、生活作息、饮食好恶的指导治疗。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明确病因病机,结合现代诊疗手段和中医药理研究,灵活运用中医药治疗IGT,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延缓或逆转IGT的进展。
曾琳[9](2011)在《冠心病并血糖异常中医证型调查及泽泻丹明饮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冠心病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状况与全国相比是否具有一致性,观察冠心病合并糖耐量递减患者的中医证型规律,以及在口服泽泻丹明饮及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6周后观察其血糖、血脂、循环内皮细胞等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住院患者中经检测空腹血糖正常者,行葡萄糖耐量试验,观察餐后2小时血糖异常患者所占的比例;选取306例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按照西医诊断标准分为冠心病血糖正常组107例、冠心病糖尿病组105例、冠心病糖耐量低减组104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秽浊痰阻证和非秽浊痰阻证,分别观察并比较其症候特点,通过观察总结新疆冠心病糖耐量低减的主要证型;将冠心病合并糖耐量递减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泽泻丹明饮及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6周观察血糖、血脂、循环内皮细胞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通过OGTT筛查冠心病患者(507例)其中餐后2小时血糖异常患者(315例)所占比例约为62%;2、观察发现冠心病合并糖耐量低减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秽浊痰阻证最多;3、当冠心病合并血糖异常时循环内皮细胞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组;4、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泽泻丹明饮及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冠心病合并糖耐量递减患者6周后可显着改善糖脂代谢,较西医基础治疗疗效更佳。结论:中国冠心病住院患者中绝大多数合并糖代谢异常,单纯检测FPG会漏诊多数糖代谢异常的个体。通过中医辨证冠心病合并糖耐量递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秽浊痰阻证最为常见,因此我们认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的中药对防治冠心病合并糖耐量递减,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及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林[10](2010)在《“治未病”理论与中医综合管理方案对糖尿病风险升高人群的干预》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阻止糖尿病风险升高人群向糖尿病转化的作用,探讨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糖尿病风险升高人群的管理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模式。方法:对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梳理,并分析济南地区查体人群糖尿病风险升高的相关因素,依此制定“中医综合管理方案”;根据此方案对糖尿病风险升高人群,即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者分别进行干预。成果:①制定切实可行的“中医综合管理方案”;②经综合干预,受试者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及自我管理水平显着提高;③受试者的临床症状积分、体重指数、腰臀比、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较对照组显着改善;④受试者的糖尿病转化率明显降低。结论:“中医综合管理方案”对阻止糖尿病风险升高人群向糖尿病转化具有积极作用,“治未病”学说为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老年男性糖耐量低减的血管病变及相关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男性糖耐量低减的血管病变及相关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JNK/FoxO1信号通路探讨化瘀温胆汤对IGT大鼠胰岛功能与胰腺脂肪浸润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IGT的认识 |
1.1 病名释义 |
1.2 脾瘅病因 |
1.3 脾瘅病机 |
1.4 辨证分型 |
1.5 预防方法 |
1.6 治疗方法 |
1.7 小结 |
2 现代医学对IGT的认识 |
2.1 糖耐量低减的定义 |
2.2 流行病学 |
2.3 发病因素 |
2.4 发病机制 |
2.5 JNK/FoxO1信号通路与IGT的关系 |
2.6 干预方法 |
2.7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动物分组与IGT模型制备 |
2.3 实验动物干预方法 |
2.4 实验末标本采集 |
2.5 大鼠一般状况观察 |
2.6 FPG及2hPG测定方法 |
2.7 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数计算 |
2.8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LEP、FFA水平 |
2.9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6水平 |
2.10 ELISA法检测大鼠胰腺组织TG水平 |
2.11 HE和油红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 |
2.12 Real-time PCR检测胰腺组织JNK、IRS1、AKT、FoxO1 mRNA的表达 |
2.13 Western Blot法检测胰腺组织中JNK、IRS1、 AKT、FoxO1蛋白的表达水平 |
2.14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各组大鼠一般状况 |
3.2 化瘀温胆汤对大鼠体质量、FPG、2hPG的影响 |
3.3 化瘀温胆汤对大鼠FINS、HOMA-IR、IAI的影响 |
3.4 化瘀温胆汤对大鼠FFA、LEP的影响 |
3.5 化瘀温胆汤对大鼠TNF-α、IL-6的影响 |
3.6 化瘀温胆汤对大鼠胰腺组织TG的影响 |
3.7 化瘀温胆汤对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学的改变 |
3.8 化瘀温胆汤对大鼠JNK/FoxO1信号通路相关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 |
3.9 化瘀温胆汤对大鼠JNK/FoxO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分消走泄法释义与溯源 |
3 化瘀温胆汤方药解析 |
3.1 化瘀温胆汤的组方思路 |
3.2 化瘀温胆汤的组方特点 |
3.3 化瘀温胆汤的方药分析 |
4 IGT模型大鼠制备的选择 |
5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
6 化瘀温胆汤对IGT大鼠的影响 |
6.1 化瘀温胆汤对IGT大鼠糖代谢的影响 |
6.2 化瘀温胆汤对IGT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
6.3 化瘀温胆汤对IGT大鼠细胞因子FFA、LEP、TNF-α、IL-6的影响 |
6.4 化瘀温胆汤对IGT大鼠胰腺脂肪浸润的影响 |
7 化瘀温胆汤对IGT大鼠JNK/FoxO1信号通路的影响 |
7.1 化瘀温胆汤对IGT大鼠JNK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影响 |
7.2 化瘀温胆汤对IGT大鼠IRS1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影响 |
7.3 化瘀温胆汤对IGT大鼠AKT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影响 |
7.4 化瘀温胆汤对IGT大鼠FoxO1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影响 |
8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说明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个人简历 |
(2)中医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用药规律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IGT的用药规律 |
1.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益气养阴方药治疗IGT的Meta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及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资料提取 |
1.5 文献评价 |
1.6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
2.3 偏倚风险评估 |
2.4 Meta分析的结果 |
2.5 发表偏倚风险 |
2.6 不良反应 |
3.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糖耐量异常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3)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
1 中医对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病名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病因病机认识 |
3 中医学对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证型的研究 |
4 中医对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辨证治疗研究 |
5 小结 |
综述二 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 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的定义及诊断 |
2 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的流行病学 |
3 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的危害性 |
4 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发病机制 |
5 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的防治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设计 |
2.2 病例来源 |
2.3 诊断标准 |
2.4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
2.5 调查内容 |
2.6 数据管理与分析 |
2.7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讨论与分析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玉液合剂治疗糖耐量异常(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入选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1.7 病例脱落标准 |
1.8 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 |
2 试验设计 |
2.1 试验设计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3 试验结果 |
3.1 治疗前基线分析 |
3.2 疗效分析 |
4 讨论 |
4.1 本研究开展的背景及临床意义 |
4.2 糖耐量异常的体质研究 |
4.3 治未病思想与糖耐量异常干预 |
4.4 IGT的病因病机认识 |
4.5 张锡纯学术思想 |
4.6 玉液合剂组方分析 |
4.7 玉液合剂中单药的药理研究 |
4.8 临床疗效分析 |
4.9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综述 |
1 糖耐量异常的研究概况 |
1.1 分型分期变革 |
1.2 流行病学 |
1.3 发病机制研究 |
1.4 糖耐量异常的干预研究 |
2 糖耐量异常的中医学认识 |
2.1 中医病因认识 |
2.2 中医病机认识 |
3 糖耐量异常与体质学说 |
3.1 糖耐量异常的发病机制与体质 |
3.2 糖耐量异常的体质研究进展 |
4 糖耐量异常与“治未病”思想 |
4.1 治未病思想的内涵 |
4.2 “治未病”思想与IGT的预防 |
5 糖耐量异常气阴两虚型研究现状 |
5.1 糖耐量异常的中医分型标准 |
5.2 对IGT气阴两虚型的病机认识 |
5.3 中医药对IGT气阴两虚型的干预研究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新疆维吾尔族中老年男性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与糖代谢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部分地区维吾尔族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诊断标准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正常糖代谢状态维吾尔族中老年男性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与血糖水平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诊断标准 |
1.4 SNP选择 |
1.5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
1.6 实验步骤 |
1.7 质量控制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信息 |
导师评阅表 |
(6)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应用与普适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上篇 理论与方法学探讨 |
第一章 中医诊法与四诊合参 |
1 中医四诊与西医四诊的比较 |
2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 |
3 参与四诊合参的中医脉诊研究 |
4 参与四诊合参的中医舌诊研究 |
5 参与四诊合参的中医闻诊研究 |
6 四诊合参研究 |
6.1 四诊合参的意义 |
6.1.1 四诊合参 |
6.1.2 四诊各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片面性 |
6.2 四诊合参数字化量化研究 |
6.2.1 主客观联合辨证的四诊合参数字化量化 |
6.2.2 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数字化量化 |
6.2.3 “搞清机理—单诊突破—两诊集合—四诊合参”的研究理路 |
6.2.4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的实现 |
6.2.5 四诊合参诊疗技术进入社区、家庭、掌上诊疗 |
6.2.6 可远程复现、四诊合参的心动脉应脉诊训练仪 |
7 中国自己的仪器助推医改问题的解决 |
8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与西医诊断仪器的比较优势 |
9 结论 |
9.1 中医需要引入现代技术发展数字化量化的四诊合参关键技术 |
9.1.1 传统中医四诊信息的获取缺乏数字化量化 |
9.1.2 古老的中医学在可视与数字化的发展中有着很大的技术空缺 |
9.2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 |
9.2.1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辨证论治 |
9.2.2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促进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规范化 |
9.2.3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可以在基层的应用 |
9.2.4 先进低成本便携普惠的“中国式”重大诊疗仪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抑郁症数字化四诊特征的理论与方法学探讨 |
1 精神情志类疾病证候的数字化四诊特征诠释 |
2 脑卒中后抑郁症证候的四诊合参特征研究 |
3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墨西哥的推广应用 |
4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5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
6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及辨证研究进展 |
7 结论 |
7.1 中国需要自己的重大仪器 |
7.2 抑郁症尚无数字化量化的四诊合参诊疗规范 |
7.3 四诊合参辅助诊技术利于抑郁症辨证分型规范化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糖耐量减低社区医院/家庭服务网络健康管理系统构建中的应用方法学探讨 |
1 治未病的中医健康服务理念 |
2 基于数字化量化的脏腑经络辨识健康、体质、亚健康的监测与动态评估 |
2.1 数字化量化四诊合参关键技术 |
2.2 肝气郁结型亚健康人群与健康人群的数字化量化四诊合参特征比较及干预研究 |
2.3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糖尿病前期和代谢综合征患者电针干预前后四诊特征比较 |
3 IGT诊断与筛查方法 |
4 IGT流行病学研究 |
5 IGT的发展 |
6 IGT的危险因素 |
7 IGT干预 |
8 基于虚拟云构建中西医结合网络健康服务体系 |
8.1 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
8.2 基于虚拟云的中医健康服务体系的优势 |
8.3 基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构建网络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 |
8.4 网络健康服务体系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下篇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的应用 |
第一章 抑郁症证候四诊数字化量化特征研究 |
引言 |
1 研究目标 |
2 资料 |
5 病例信息采集 |
6 结果 |
7 讨论 |
8 结论 |
8.1 创新之处 |
8.2 存在的不足和需要继续完善之处 |
第二章 构建社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平台推广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 |
引言 |
1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的社区推广 |
2 社区健康管理平台构架设计 |
3 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 |
4 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的系统实现及相关功能描述 |
5 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系统架构和预期效果 |
6 讨论 |
6.1 个体情况是探索健康状态原因的重要依据 |
6.2 体检数据是对健康状况的确认 |
6.3 体质辨识是对采集各项数据的综合 |
6.4 通过辨识制定个性化处方 |
7 结论 |
7.1 专利技术推广理念决定着推广策略和产品的生命力 |
7.2 中医药对维护居民的健康有着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
7.3 以中医诊查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平台使健康的维护更加系统化 |
7.4 待完善之处 |
第三章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糖耐量减低健康干预管理系统构建中的应用 |
引言 |
1 系统设计 |
1.1 系统设计原则 |
1.2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1.3 系统运行环境 |
1.4 社区医院一站式服务POS(Point-of-Service)系统的模块设计 |
1.5 家庭服务HOC(Home-of-Care)系统 |
2 POS/HOC IGT健康干预服务系统的实现与操作说明 |
2.1 POS IGT健康干预服务系统的实现与操作说明 |
2.2 HOC IGT健康干预服务系统的初步实现与操作说明 |
3 结论 |
4 待完善之处 |
附录 脏腑经络辨识装置之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补肾方药胚胎期干预预防高脂饮食诱发子代成年大鼠IGT形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IGT现代研究概况 |
1 IGT流行情况 |
2 IGT危害 |
3 IGT发病危险因素 |
4 IGT发病机制 |
5 IGT筛查 |
6 IGT干预 |
7 困惑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IGT的中医研究概况 |
1 IGT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
2 IGT的中医治疗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补肾方胚胎期干预对高脂饮食诱发子代成年大鼠体重、血糖、血脂异常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补肾方胚胎期干预对高脂饮食诱发子代成年大鼠血清胰岛素、瘦素、脂联素异常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补肾方胚胎期干预对高脂饮食诱发子代成年大鼠相关基因表达异常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补肾方胚胎期干预对高脂饮食诱发子代成年大鼠肝脏、胰腺组织形态异常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运脾疗法治疗糖耐量低减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一、糖耐量低减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糖耐量低减的定义演变及诊断 |
2、糖耐量低减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
2.1、遗传因素 |
2.2、年龄因素 |
2.3、肥胖因素 |
2.4、饮食因素 |
2.5、缺乏运动 |
2.6、其他因素 |
3、糖耐量低减的发病机制 |
3.1、胰岛素抵抗 |
3.2、β细胞功能缺陷 |
4、糖耐量低减的流行病学 |
5、糖耐量低减的转归 |
6、糖耐量低减的西医治疗 |
6.1、非药物干预治疗 |
6.2、药物干预治疗 |
二、糖耐量低减的中医认识与研究 |
1、病因病机 |
2、辨证论治 |
2.1、辨证分型 |
2.2、治法方药 |
2.3、针灸治疗 |
2.4、推拿治疗 |
2.5、其他疗法 |
3、情志、饮食与运动治疗 |
三、糖耐量低减从脾论治 |
1、中医对脾的认识 |
1.1、中医对脾结构的认识 |
1.2、中医对脾功能的认识 |
2、脾虚致消病机探讨 |
2.1、古代医家对脾虚致消的认识 |
2.2、现代医家对脾虚致消的认识 |
2.3、对脾与胰岛素抵抗的认识 |
2.4、脾虚致消与其他病机关系 |
3、运脾疗法临床应用 |
3.1、健运脾气 |
3.2、健脾疏肝 |
3.3、健脾滋肾 |
3.4、健脾化痰兼活血化瘀 |
3.5、健脾益气兼养阴清热 |
4、常用健脾药现代研究 |
5、案例分析 |
案例一 |
案例二 |
案例三 |
结语 |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冠心病并血糖异常中医证型调查及泽泻丹明饮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
研究对象 2. |
诊断标准 2.1 |
中医诊断标准 2.2 |
西医诊断标准 3 |
纳入标准 4 |
排除标准 5 |
试验设计 5.1 |
研究方法 5.2 |
研究内容 5.3 |
实验分组 5.4 |
样本量计算 6 |
观察项目 6.1 |
一般记录项目 6.2 |
一般资料 6.3 |
临床症状 6.4 |
观察指标 7 |
指标测定 8 |
质量控制 9 |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
(10)“治未病”理论与中医综合管理方案对糖尿病风险升高人群的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文献研究一"治未病"理论研究 |
一、《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涵 |
(一) 概念的提出 |
(二) "治未病"理论的基本内涵 |
二、后世医家对"治未病"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一) 《难经》 |
(二) 《伤寒杂病论》 |
(三) 华佗 |
(四) 葛洪 |
(五) 孙思邈 |
(六) 金元四大家 |
(七) 万密斋 |
(八) 张景岳 |
参考文献 |
文献研究二 糖尿病风险升高人群的中医药干预现况 |
一、中医学对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低减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一) 禀赋不足、脏腑娇弱 |
(二) 饮食失宜 |
(三) 情志失调 |
(四) 劳逸失衡 |
二、治疗 |
(一) 调摄精神 |
(二) 节制饮食 |
(三) 适当运动 |
(四) 饮食加运动干预 |
(五) 中药 |
(六) 其他疗法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一、临床观察流程图 |
二、糖尿病风险升高与相关因素分析 |
(一) 27661例体检人群空腹血糖异常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
(二) 1572例空腹血糖受损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结果与相关因素分析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三、中医综合管理方案的制定 |
(一) 管理目标 |
(二) 前期准备 |
(三) 综合管理方案流程图 |
(四) 管理方式及内容 |
(五) 质量控制 |
四、中医综合管理方案对糖尿病风险升高人群的干预 |
(一) 中医综合管理方案对空腹血糖受损的干预 |
(二) 中医综合管理方案(含中药干预)对糖耐量减低的干预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四、老年男性糖耐量低减的血管病变及相关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JNK/FoxO1信号通路探讨化瘀温胆汤对IGT大鼠胰岛功能与胰腺脂肪浸润的作用机制[D]. 商春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医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用药规律及Meta分析[D]. 张飔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研究[D]. 魏秀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玉液合剂治疗糖耐量异常(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研究[D]. 李观.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新疆维吾尔族中老年男性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与糖代谢相关研究[D]. 权莉.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6]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应用与普适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D]. 王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7]补肾方药胚胎期干预预防高脂饮食诱发子代成年大鼠IGT形成的实验研究[D]. 许凯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1)
- [8]运脾疗法治疗糖耐量低减的研究概况[D]. 林燕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9]冠心病并血糖异常中医证型调查及泽泻丹明饮的干预研究[D]. 曾琳.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4)
- [10]“治未病”理论与中医综合管理方案对糖尿病风险升高人群的干预[D]. 李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