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孟晓郁[1](2021)在《基于生物样本检测的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居民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室内环境空气污染普遍存在,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目前我国室内空气污染的判断与评估主要是通过检测污染物浓度与国家规定的标准浓度限值进行综合对比,容易忽视污染物间的协同作用,不足以客观准确的判别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从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角度出发,通过对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物和生物指标的检测,筛选对室内空气污染敏感的生物指标,从而建立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评估的新方法。主要发现如下:对保定市新装修住房进行检测发现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严重,甲醛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在42个新装修居室中的检出率高达100%,其中主卧的甲醛平均浓度为0.13mg/m3,超标率为76%;TVOC平均浓度为0.86 mg/m3,超标率为85%。装修材料是影响新装修室内污染物浓度的主要因素,颗粒板材的使用易产生甲醛污染,使用环保材料纤维板应关注TVOC污染。分析暴露前后人体生物指标的变化发现,室内空气污染短期暴露可刺激呼吸道的舒缩功能,影响小气道呼吸功能,PEF变异率可以用来初步判断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甲醛污染易引起人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降低,淋巴细胞(Lym)水平升高。TVOC污染易引起白细胞介素(IL)-1β、免疫球蛋白(Ig)A、IgG和集落刺激因子(CSF)水平升高。比较有呼吸净化器的志愿者暴露前后和无呼吸净化器的志愿者暴露前后的各生物指标的统计学差异,发现室内环境空气综合污染可引起WBC、Neu、TNF-α水平显着降低,IL-4、IL-6、IgA和IgG水平升高。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生物指标与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合室内环境空气污染水平对人体生物指标影响的分析结果,筛选出了受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影响的指标,包括:Neu%、Eos%、Eos#、Lym%、IL-6、IL-10和CSF。利用这些生物指标进行综合指数计算,与通过环境污染物浓度计算出的环境污染等级相对应,发现当暴露后的生物指标综合指数小于1.417时,室内环境空气不存在污染。当暴露后的生物指标综合指数在1.418到1.502之间时,室内环境空气存在轻度污染。当暴露后的生物指标综合指数大于1.503时室内环境空气为重污染。将暴露后生物综合指数与上述范围对照,可实现对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评估。本研究建立了生物指标综合指数与污染等级对照表,进而实现对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评估,是对用生物指标检测评估室内空气污染的新探索,可为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对完善我国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改进室内污染评估方法,提供了基础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龙慧斌,孟晶晶[2](2020)在《住宅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及防控措施》文中研究指明住宅室内空气污染严重影响居民身心健康,已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分析发现,住宅内主要且危害较大的空气污染物有甲醛、苯及苯系物、总挥发性有机物、氨以及氡及其子体,其主要来源有建筑材料、装修装饰材料、家具及家居日用化学品。基于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住宅室内空气污染防控措施,如污染源的防控、通风稀释、物理吸附法、光催化降解法、以及植物净化法,以期为控制住宅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提高我国住宅室内空气质量提供参考。
康家宁[3](2020)在《公共建筑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水平及风险评价》文中认为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水平一直是评价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居民住宅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公共场所的室内空气污染近年来刚刚引起人们的重视。虽然目前一些学者对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污染状况开展了调查研究,但多数是针对娱乐场所内甲醛和苯的污染状况的调查研究,场所类别和污染物种类较为单一,缺乏对多种功能类型公共场所内的多种室内空气污染物综合、系统的研究。鉴于此,本文通过现场测试甲醛、PM2.5、CO2、温湿度、空气流速及现场采样苯系物、TVOC,来深入探究商场、体育馆、电子城、家居市场和办公室5类不同种类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污染水平现状。通过单因子评价法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各公共场所内多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水平、污染现状和影响因素,同时利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各公共场所的整体空气品质进行等级划分。然后以调查所得苯和甲醛的浓度为基础,结合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在Crystal Ball软件中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对各公共场所内的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暴露风险评价;同时,利用Crystal Ball软件中的敏感性分析对暴露参数的不确定性进行讨论。主要结论如下:(1)5类公共场所中甲醛浓度范围为0.0180.294 mg/m3,普遍存在甲醛超标现象,所有测试的功能区中有54%甲醛超标,其中商场内37%超标,体育馆内44%超标,所测试的电子城、家居市场和办公室内的功能区均存在甲醛超标情况;所有测试功能区只有公共餐饮区的甲苯浓度值达到0.208 mg/m3,超标4.2%,超标功能区占比2.7%,且普遍存在甲苯和二甲苯的浓度远远大于苯的浓度的现象;测试的TVOC和PM2.5的浓度范围为0.0330.526 mg/m3和0.0020.058 mg/m3,均不存在TVOC和PM2.5超标的功能区;测试的CO2的浓度范围为6191698 ppm,普遍存在CO2超标现象,所有测试的功能区中有46%CO2超标,其中商场、体育馆、电子城、家居市场和办公室内分别有47%、11%、100%、67%和50%的功能区CO2超标;(2)公共场所内普遍温度偏高,测试范围为20.333.1℃,所有测试功能区中有57%存在温度高于标准的现象,其中商场、体育馆、电子城和家居市场内温度高于标准的功能区占比分别为63%、22%、100%和100%,但办公室内温度均在标准范围内;所有测试功能区中湿度测试范围为16.5%47.7%,有86%存在湿度低于标准的现象,其中商场内74%,其余4类场所内均100%低于湿度标准范围;场所内所有测试的功能区中空气流速测试范围为0.010.53 m/s,仅有8%空气流速高于标准,其中商场内有11%,家居市场内为33%;(3)对11个测试场所的室内空气品质进行综合指数评价,其中未污染场所占比最大,为81.8%,清洁场所和轻污染场所数量相同,各占9.1%;对5类公共场所的室内空气品质进行综合指数评价,未污染场所占比最大,为80%,其余20%为轻污染场所;(4)通过对综合指数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37个测试功能区的室内空气品质有35%主要受到甲醛污染的影响,有49%主要受到CO2的影响,另外有16%同时受到CO2和甲醛2种空气污染物的影响;11个测试场所的室内空气品质有55%主要受到甲醛污染的影响,有27%受到CO2污染的影响最大,还有18%同时受到CO2和甲醛2种空气污染物的影响;(5)5类公共场所中工作人员的终生呼吸暴露致癌风险值(CR)表明,40%的场所内甲醛平均浓度引起癌症风险概率较高(CR(29)1×10-4),其余60%的场所内1844岁工作人员甲醛平均浓度存在癌症风险(1×10-6(27)CR(27)1×10-4),4560岁的工作人员甲醛平均浓度引起癌症风险的概率较高;20%的场所中苯平均浓度引起癌症风险的概率较低(CR(27)1×10-6),60%的场所苯平均浓度存在癌症风险,另外20%的场所内苯平均浓度对1844岁的工作人员癌症风险的概率较低,对4560岁的工作人员存在癌症风险;(6)分析呼吸暴露致癌风险的结果,分别以年龄和性别为单变量,相同场所内的甲醛和苯对4560岁工作人员或男性工作人员的致癌风险CR值更大;(7)5类公共场所中工作人员的终生呼吸暴露非致癌风险值(HQ)表明,场所中有75%存在甲醛非致癌风险,电子城的甲醛平均浓度HQ中值最高;公共场所中苯平均浓度HQ中值均远远小于1,预期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显着损害;(8)分析呼吸暴露非致癌风险的结果,分别以年龄和性别为单变量,相同场所内的甲醛和苯对1844岁工作人员或男性工作人员的非致癌风险HQ值更大;(9)研究结果可为公共场所室内多种空气污染物防治措施的改善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对保护公共建筑内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翟浩[4](2020)在《针对甲醛处理的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器研制》文中认为当前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有害气体长期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等离子体凭借高能活性基团和氧化粒子不仅可以有效分解甲醛、TVOC等主要空气污染物,而且能够杀灭细菌和病毒。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去除空气污染物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电场仿真、流体模拟与放电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大气压下形成稳定辉光放电的条件,设计了辉光放电极、阵列式放电模块、初效过滤模块、涵道装置、尾气处理层与交流电源。初步研制了针对甲醛处理的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器,对于推动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与空气净化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研究结合单侧介质阻挡放电与非均匀电场分布机理,设计了空心桶型碳纤维螺旋式与双侧金属片式两种构型的放电极,为净化器实现稳定的大气压辉光放电提供了设备支持。通过Maxwell软件搭建电极模型,进行空间电场与电场线矢量分布仿真;在相同电压下,双侧金属电极的气体击穿场强(E≥3×106V/m)区域半径,较碳纤维螺旋式电极增大了35.5%,形成的弥散状等离子体体积扩大了约1.83倍。为了提高等离子体去除污染物的效率,设计了基于两种电极的多排阵列式放电模块,具有良好的辉光放电特性。其次,设计了配备ISO Coarse 70%级别滤芯的折叠式初效过滤模块,能够有效去除PM2.5及更大的固体颗粒物;经过与放电模块的调配测试,设计了参数为输出最高电压6k V、最高频率20k Hz的等离子体交流电源。通过GAMBIT和FLUENT流体软件分析了单根螺旋、双侧金属片与百叶窗三种阵列式放电模块在直通式风道内对空气流动的影响;模拟了气流在两侧进风型与扩口型风道内的速度矢量分布,结果表明增加气流的流通路径与配合交错式放电模块有利于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测试了单根螺旋式电极在60分钟内不同电压下的臭氧排放,结果均满足国家安全标准;并设计了以Mn O2为催化剂、活性炭为载体的尾气处理层,用于吸附分解辉光放电形成的臭氧。最后,对16根铜柱与14根镀镍铜丝两种螺旋式电极模块进行了放电测试,均可以形成大面积辉光放电,产生均匀性良好的等离子体。通过3m3实验净化舱与HTV型甲醛检测仪,测量甲醛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自然衰减,50分钟内甲醛浓度降低了大约1.85%,衰减曲线斜率约为0.0007。将三排放电模块组装为单个净化层,共含有21根辉光放电极,并在净化舱中测试对甲醛的初步去除效果;15次的数据记录表明,甲醛浓度降幅为30.53%,约为自衰减的16.5倍,而搭载120至135根电极的净化器样机理论上的甲醛去除率可达90%以上。
宿莉颖[5](2020)在《新装修室内典型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其稀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居装修引发的室内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活造成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新装修住宅的室内污染物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关控制措施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结合问卷调查和现场检测的方法,研究室内环境污染物在装修过程中和装修结束后的分布规律和污染程度,并利用室内污染物随温度升高可加速其释放,以及通风有助于其扩散的特性,研究烘焙通风稀释对小型住宅室内污染物去除的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问卷调查总结了100户新装修住宅的装修程度,并从中抽取10户已装完工半年内的住宅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室内污染物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甲醛的超标率为100%,苯的超标率为70%,TVOC的超标率为50%,得出甲醛和苯是此次问卷调查对象室内的最主要污染物。(2)选取2户即将动工装修、户型完全一致的住宅,即样本A和样本B,跟踪监测装修前、装修不同阶段直至装修结束后6个月内的室内污染物,结果显示,样本A和样本B的氨浓度最大值均出现在墙面涂刷阶段,分别为0.251 mg/m3和0.741mg/m3。样本A的甲醛、苯、TVOC浓度最大值出现在家具入驻阶段,分别为0.233 mg/m3、0.242mg/m3、1.385 mg/m3;样本B的苯、TVOC浓度最大值出现在家具入驻阶段,分别为0.962mg/m3、4.401 mg/m3,而甲醛的浓度最大值出现在木工阶段中后期,为0.746 mg/m3。(3)在约为45 m2通风良好的小面积新装住宅中,采用间歇通风烘焙法,研究间歇烘焙前后室内苯和甲醛的浓度变化。结果显示,间歇通风烘焙有利于加速室内污染物扩散,当温度达到30 oC以上,实验中的小面积住宅中,甲醛去除率可达27%,苯去除率可达34%。并探究利用间歇通风烘焙法解决实际装修住宅室内空气质量的方案可行性,初步提出了适用普通新装住宅的具体方案的操作步骤。尽量选择在室内外温差较大、通风换气效率高的时节,关闭门窗升温30 oC以上,5-6 h后关闭加热设备后,打开门窗对室内进行自然通风4-5 h,再次关闭门窗升温至30 oC进行密闭,5-6 h后开窗且自然通风4-5 h,如此反复至少30个周期。
赖文娇[6](2020)在《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病原微生物通常以“气溶胶”的形式在空气中扩散并传播,从而导致区域内空气受到污染,当人们不断的吸入病原微生物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空气作为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空气中的病原体不仅可直接导致医院感染发生,同时也可通过污染其它医疗设备间接引起医院感染,因此院内空气质量与院内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各种类型危重患者救治中心,拥有众多急救设备,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中具有非常重要角色。ICU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也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是造成抢救最后失败和医药费用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空气净化是ICU内阻止病原微生物传播、控制院内感染、保证危重患者健康极为重要的有效举措之一。传统的室内空气净化方法包括:紫外线照射法、臭氧消毒法、甲醛熏蒸法等,但上述方法均在静态状况下开展,躲避开了工作高峰期,只能暂时杀菌而不能持续有效抑菌,同时容易产生空气的二次污染等,常常没法真正的凸显出工作时间段正常人员活动ICU内空气污染的程度。因此,监测ICU内正常活动情况下的空气消毒效果,探索适合于ICU的空气消毒以及净化效果的评估极其关键,对提高ICU空气消毒水平及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动静态条件下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变化趋势,探讨ICU空气净化的方法,为预防ICU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选择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嘉禾院区ICU面积约为24m2的负压病房和总面积为250m2、单间面积约为24m2的层流病房为实验场所,分三部分进行实验:第一部分:在ICU内对病人进行诊疗及产生气溶胶操作前后,运用浮游菌采样法在室内对角线三个采样地点采集空气中的微生物,并进行培养及菌落计数,分析该ICU在相对静态和动态情况下的空气微生物含量及分布。第二部分:根据ICU内有无空气净化器、层流系统,分别在诊疗操作前、诊疗操作时、操作后30min、操作后60min运用第一部分方法检测ICU空气微生物,了解空气净化器及层流系统在ICU的现场消毒效果。第三部分:对第二部分采集到的空气微生物菌落进行检测并鉴定、分析,与患者明确的呼吸道标本培养结果进行比较,评估空气微生物与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1.负压ICU动态组的微生物浓度为(160.22±93.83)CFU/m3,明显高于相对静态组(92.67±34.47)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流ICU动态组的微生物浓度为(29.11±19.86)CFU/m3,明显高于相对静态组(4.67±5.04)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负压及层流ICU在动态、30min、60min时间点使用净化器后的平均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未使用净化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压及层流ICU使用净化器30min、60min后的细菌浓度较动态情况明显下降(P<0.01);层流ICU在相对静态、动态、30min、60min的空气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负压IC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流ICU未使用净化器30min、60min后的细菌浓度较动态情况明显下降(P<0.05)。3.ICU空气中的细菌约占总微生物构成比的67.7%,其中革兰阳性球菌约76.6%,革兰阴性杆菌约6.4%,真菌约32.3%(霉菌为主)。4.ICU空气微生物菌落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未表现出一致性。结论1.在相对静态的负压及层流ICU内空气微生物浓度合格。2.进行产生气溶胶操作时明显增加ICU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而空气净化器和层流系统可有效降低动态(产生气溶胶操作)情况下的微生物浓度,在负压及层流ICU行诊疗操作时建议使用并延长空气净化器的时间。3.ICU空气微生物菌落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未表现出一致性。
胡文龙[7](2020)在《应用于室内空气净化的离子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加剧,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遭受严重挑战。离子风技术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人们才逐渐揭开它神秘的面纱。离子风是由电极放电产生的带电粒子与空气中的中性气体分子碰撞产生的离子射流运动,可应用在气流控制与推进、散热、空气净化等领域。结合等离子体吸附颗粒物、分解有机物、灭活微生物的特性,离子风技术可实现无声净化。本文基于碳纤维螺旋电极的辉光放电特性和丝-棒电极的直流离子风特性,提出一种耦合电极结构,通过施加交直流耦合电压,实现了基于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离子风生成。在此基础上,通过电场构造的方式增大了离子风风速。并依据该结构的离子风形成原理设计了离子风发生器,测试了离子风发生器的空气净化性能。首先,通过电场仿真和实验的方式研究了碳纤维螺旋电极的辉光放电特性,讨论了丝-棒电极的直流离子风特性。结合二者的特性,提出以碳纤维螺旋电极为阴极、金属片状板电极为阳极的耦合电极结构,以实现辉光条件下的离子风生成。分别讨论了耦合电极结构在直流电压下和交直流耦合电压下的放电特性和离子风特性。通过实验测得,耦合电极结构在交直流耦合电压下的离子风风速比单独在直流电压下增大了85%。其次,从等离子体生成和直流电场加速两个角度来实现离子风风速的增大。提出了在耦合电极结构中加入第三电极的设想。仿真和实验表明,第三电极的加入扩大了耦合电极结构碰撞电离区的面积,增加了用于形成离子风的带电粒子数量,最终增大了离子风风速。实验测得,离子风风速最大为2.98m/s。在第三电极的基础上,通过电场仿真和流场仿真分析了螺旋电极的阵列式排布以及金属阳极的叠层式布置对离子风风速的影响。分析认为螺旋电极的阵列式排布有助于提升离子风风量和风速稳定性,而金属阳极的叠层式布置有利于离子风风速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对空气净化效率起到促进作用。最后,基于耦合电极结构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离子风技术原理设计并制作了原理样机。样机由初效过滤网、碳纤维螺旋发生电极、金属片状板收集极构成。在标准净化舱内对离子风发生器进行了空气净化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样机能够有效去除TVOC,九分钟去除率为59.7%,计算得出的CADR值为196.2m3/h。对甲醛有一定的处理效果,但效果不佳,一小时去除率为39.9%,CADR值为16.2m3/h。副产物臭氧的生成量低,每十分钟增加2~3ppb。由此可见,以辉光放电等离子体为载体的离子风技术能够对有机污染物起到很好的净化作用,而对甲醛的处理效果可通过多层布置电极以及风道设计来提升。并且由于离子风的存在可以替代风机,因而消除了净化过程中的噪音污染。将离子风技术运用于室内空气净化,能够真正实现无声净化,非常适合于卧室、医院病房、会议室等场所。
李东倩[8](2020)在《住宅开窗特性对室内甲醛浓度分布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加强自然通风可有效促进室内污染物的释放和扩散。窗户是建筑进行自然通风的主要构件,其开启特性影响住宅的换气次数、气流组织以及污染物浓度分布,进而影响室内人员的健康。本文总结现代住宅常用的开窗方式,针对衡阳市典型新装修住宅和主要装修建材,基于甲醛的扩散理论与传递特征,结合实地测试与模型简化验证,通过CF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室内甲醛的释放、扩散与排放规律,对比分析不同开窗方式及开启角度对室内甲醛排放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住宅装修工程中常用的建材,测试进行600 min后甲醛释放基本进入稳定状态。封闭状态下的住宅甲醛浓度增长呈现衰减规律,室内甲醛平均稳定浓度为7.75E-7 kg/m3。空间小且建材平均用量多的卧室甲醛浓度明显较高;大空间、无遮挡物且建材平均用量少的客餐厅甲醛浓度处于较低水平。(2)自然通风可以有效排除住宅内高浓度甲醛。住宅采用的开窗方式直接影响室内甲醛浓度达标与达稳的时长。甲醛排放速率由快到慢依次为:内开平开窗>推拉落地窗>内开下悬窗>内开上悬窗>推拉半开窗。室内甲醛浓度稳定时,不同开窗方式的住宅室内甲醛稳定浓度基本相同。(3)采用内开平开窗的开启方式,住宅通风换气量大、换气次数高,室内气流均匀。同时,易产生滞留现象的房间内甲醛浓度明显低于其他开窗方式。(4)室内甲醛排放速率与窗扇开启角度成正相关。当窗扇开启角度到达60°时,开启角度增大对室内甲醛排放的促进效果不明显。兼顾建筑节能与室内空气品质,住宅窗扇开启至60°为宜。
吴浩岚[9](2020)在《沈阳市改装室内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收集沈阳市2017年734处改装室内场所的5种主要气态污染物氡、甲醛、苯、氨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TVOC)浓度数据,了解沈阳市室内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分析不同室外条件、楼层高度、装修材料、壁柜安装和家具使用对5种气态污染物水平的影响,为制定沈阳市室内气态污染物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对检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按照地理位置、距主干道距离、楼层高度、墙面材料、地面材料、顶棚材料、使用家具情况和安装壁柜情况进行分类汇总;2.采用SPSS25.0对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用Excel绘制图表。结果:1.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共收集了沈阳市2017年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的25个建筑,共734间室内场所的气态污染物浓度数据,其中住宅581间,办公场所153间。所有场所各污染物浓度检出率为100%、超标率为0%。2.不同功能类型室内场所的污染物浓度水平不同:办公场所氡和TVOC浓度水平高于住宅而甲醛浓度水平低于住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住宅室内污染物水平分析:距主干道距离、层高和使用大白可明显影响住宅氡浓度水平(β=-0.109;β=0.622;β=-0.182,p<0.05);使用顶棚材料、使用地面材料、使用大白和摆放家具对住宅甲醛浓度水平影响显着(β=-0.072;β=-0.088;β=0.361;β=0.496,p<0.05);使用大白、瓷砖和摆放家具是住宅苯浓度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β=0.189;β=0.191;β=0.595,p<0.05);距主干道距离1km内、层高和摆放家具可显着影响住宅氨浓度水平(β=0.168;β=-0.224;β=0.718,p<0.05);距主干道距离和摆放家具可明显影响住宅TVOC浓度水平(β=0.432;β=0.647,p<0.05)。4.对办公场所室内污染物水平分析:高层、使用大白、地板、地胶和理石对办公场所氡浓度水平影响显着(β=-0.820;β=-0.412;β=-0.472;β=-0.190;β=0.312,p<0.05);使用顶棚材料、地板、地砖、地胶、壁纸、安装壁柜和家具可明显影响办公场所甲醛浓度水平(β=-0.363;β=0.451;β=0.391;β=0.180;β=0.493;β=0.425;β=0.226,p<0.05);距主干道距离、使用铝塑板、安装壁柜、使用地板、壁纸、地毯和摆放家具可显着影响办公场所苯浓度水平(β=0.050;β=0.479;β=0.589;β=0.509;β=0.650;β=0.474;β=0.432,p<0.05);距主干道距离、层高、壁柜和家具可明显影响办公场所氨浓度水平(β=0.167;β=0.172;β=0.175;β=0.445,p<0.05);距主干道距离、摆放家具和地毯可明显影响办公场所TVOC浓度水平(β=0.132;β=0.358;β=0.714,p<0.05)。结论:1.2017年沈阳市改装室内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呈正常水平。2.两类室内场所相比,办公场所的氡和TVOC浓度水平较高、住宅的甲醛浓度水平较高。3.住宅氡浓度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层高,甲醛、苯、氨和TVOC浓度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家具;办公场所氡、氨和TVOC浓度水平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层高、家具和地毯,甲醛和苯浓度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使用壁纸。
马月玲[10](2020)在《甘肃农村地区室内空气污染对大学生呼吸系统的短期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甘肃农村冬季燃料类型、取暖方式和室内外空气污染等情况;2.探讨寒假中大学生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因素;3.深入剖析甘肃农村冬季室内空气污染(indoor air pollution,IAP)短期暴露对大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和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方法2018年11月到2019年3月,本研究纳入兰州大学甘肃籍农村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以寒假为暴露时段,分别选择寒假前、中、后各一个月作为农村室内空气污染暴露前、中、后的三个时段。在每个阶段的最后一天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尿液样品收集。通过筛查,最终84人完成了三次问卷调查,对70人进行了三次肺功能检查和尿液生物标志物检测,84人分别来自于不同村落。问卷中除包含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寒假期间能源使用信息和生活方式等信息外,还对研究对象三阶段的呼吸道症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问卷中取暖方式、烹饪燃料等室内能源使用特征和房间通风频率、烹饪频率等信息计算室内空气污染暴露指数;通过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收集寒假前、后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利用化学传输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Chemistry,WRF-Chem V3.9)模拟寒假期间每个研究对象所在区域的室外空气污染物水平,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with aerodynamic diameter≤10μm,PM10)、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NO2)和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2);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最大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ratio of forced vital capacity in the first second an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EV1/FVC);尿液检测生物标志物包括白三烯E4(leukotriene E4,LTE4)、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G)、8-异构前列腺素F2a(8-epi-prostaglandin F2 alpha,8-epi-PGF2a)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等进行数据分析,综合分析农村冬季室内空气污染暴露对甘肃农村大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和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短期影响。结果1.研究对象所在城镇/农村普遍使用燃煤取暖(85.70%);研究对象家中取暖燃料以煤炭和(或)生物质为主(82.10%),客厅使用煤炉取暖的人数占76.20%,卧室使用煤炉和(或)烧炕取暖的人数占69.00%;研究对象家中烹饪燃料使用煤炭和生物质燃料的人数分别占52.40%和13.10%。2.通过比较分析发现,IAP暴露指数在寒假中显着高于寒假前、后(P<0.05),但寒假中室外空气污染物浓度较低于寒假前、后,基本上所有研究对象寒假中PM10,SO2和NO2的浓度均低于寒假前和后。3.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室内空气污染暴露(OR=1.396,95%CI:1.073,1.816)和室外NO2(OR=1.125,95%CI:1.027,1.233)与呼吸道症状的发生呈正相关。4.三次健康指标比较发现,寒假中FEV1/FVC显着低于寒假后(P<0.05),但寒假后LTE4显着高于寒假前/中,寒假中8-epi-PGF2a显着高于寒假前(P<0.05)。其余指标三阶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室外空气污染物与健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TE4与SO2存在负相关(r=﹣0.14,P<0.05)。MDA与PM10呈负相关(r=﹣0.20,P<0.05)。8-epi-PGF2a与NO2(r=﹣0.18,P<0.05)和SO2(r=﹣0.19,P<0.05)也存在负相关。6.控制基本信息后,IAP暴露指数每升高1个单位,FEV1/FVC显着降低34.27%。控制基本信息和室外空气污染物后,IAP暴露指数每升高1个单位,8-epi-PGF2a显着增加86.98%。其余指标控制基本信息和室外空气污染物后,变化不显着。结论1.研究对象家中冬季由于使用煤炭、生物质等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可能比较严重。2.甘肃农村冬季短期室内空气污染暴露和室外NO2可能是诱发研究对象呼吸道症状的危险因素。3.农村冬季短期室内空气污染暴露可能导致研究对象肺通气功能下降,而这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提示甘肃农村大学生寒假室内空气污染暴露可能影响其呼吸系统健康。
二、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物样本检测的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地点选择 |
2.2 实验志愿者招募 |
2.3 环境样本采集及分析 |
2.3.1 环境样本采集所需仪器和试剂汇总 |
2.3.2 试剂及标准溶液的配制 |
2.3.3 操作过程 |
2.4 生物样本采集及分析 |
2.4.1 生物样本采集所需仪器和试剂汇总 |
2.4.2 肺功能指标检测 |
2.4.3 血常规指标采集及分析 |
2.4.4 血液炎症因子指标采集及分析 |
2.4.5 人体氧化应激水平和DNA损伤分析 |
2.5 统计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特征 |
3.1 保定市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特征 |
3.2 实验所选暴露环境的污染特征 |
3.3 实验所选暴露环境的甲醛和TVOC的污染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室内污染浓度差异对生物样本的影响 |
4.1 室内污染浓度差异对人呼吸系统的影响 |
4.1.1 研究肺功能指标的意义 |
4.1.2 暴露实验期间各肺功能指标的变化 |
4.2 室内污染浓度差异对外周血血常规的影响 |
4.2.1 研究血常规指标的意义 |
4.2.2 受试者血常规水平超标情况 |
4.2.3 暴露前后受试者血常规水平差异 |
4.2.4 各组受试者血常规水平之间的差异 |
4.3 室内污染浓度差异对人体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4.3.1 研究炎性细胞因子的意义 |
4.3.2 暴露前后受试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差异 |
4.3.3 各组受试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之间的差异 |
4.4 室内污染浓度差异对人DNA损伤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4.4.1 研究DNA损伤和氧化应激水平的意义 |
4.4.2 暴露前后基因甲基化水平差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室内空气综合污染对生物样本水平的影响 |
5.1 室内空气综合污染对人外周血血常规的影响 |
5.2 室内空气综合污染对人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5.3 室内空气综合污染对人体氧化应激水平、DNA损伤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室内环境空气污染与生物样本间的相关性 |
6.1 室内环境空气污染与生物指标间的相关性 |
6.2 生物样本之间的相关性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评估方法建立 |
7.1 评价方法选择及模型建立 |
7.2 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等级的计算 |
7.3 生物样本综合指数的计算 |
7.4 基于生物样本综合指数的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等级分级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住宅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及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住宅室内空气污染的定义及其特征 |
1.1 住宅室内空气污染的定义 |
1.2 住宅室内空气污染的特征 |
1.2.1 累积性。 |
1.2.2 多样性。 |
1.2.3 长期性。 |
1.2.4 污染物浓度低,危害大。 |
1.2.5 受社会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
2 住宅室内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及其来源、危害 |
2.1 甲醛的来源及危害 |
2.2 苯及苯系物的来源及危害 |
2.3 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及危害 |
2.4 氨的来源及危害 |
2.5 氡及其子体的来源及危害 |
3 住宅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控措施 |
3.1 污染源的防控 |
3.2 通风稀释 |
3.3 空气净化 |
3.3.1 物理吸附法。 |
3.3.2 光催化降解法。 |
3.3.3 植物净化法。 |
4 结语 |
(3)公共建筑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水平及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
1.2.2 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水平 |
1.2.3 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污染物的主要危害 |
1.2.4 室内空气污染物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价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现状分析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和研究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
2.3 实验及分析方法 |
2.3.1 采样点及采样时间设置 |
2.3.2 甲醛、CO_2、PM_(2.5)和环境参数测试方法 |
2.3.3 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及分析方法 |
2.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2.5 污染物浓度水平评价方法 |
2.5.1 标准限值评价 |
2.5.2 综合指数评价 |
2.6 健康风险评价 |
2.6.1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2.6.2 健康风险评价参数 |
2.6.3 蒙特卡罗模拟和Crystal Ball软件介绍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单因子评价 |
3.1 公共场所甲醛浓度水平 |
3.1.1 商场内甲醛浓度水平 |
3.1.2 体育馆内甲醛浓度水平 |
3.1.3 电子城、家居市场和办公室内甲醛浓度水平 |
3.2 公共场所苯系物浓度水平 |
3.2.1 商场内苯系物浓度水平 |
3.2.2 体育馆内苯系物浓度水平 |
3.2.3 电子城、家居市场和办公室内苯系物浓度水平 |
3.3 公共场所TVOC浓度水平 |
3.3.1 商场内TVOC浓度水平 |
3.3.2 体育馆内TVOC浓度水平 |
3.3.3 电子城、家居市场和办公室内TVOC浓度水平 |
3.4 公共场所PM_(2.5)浓度水平 |
3.4.1 商场内PM_(2.5)浓度水平 |
3.4.2 体育馆内PM_(2.5)浓度水平 |
3.4.3 电子城、家居市场和办公室内PM_(2.5)浓度水平 |
3.5 公共场所内CO_2及温湿度、空气流速 |
3.5.1 商场内CO_2及温湿度、空气流速 |
3.5.2 体育馆内CO_2及温湿度、空气流速 |
3.5.3 电子城、家居市场和办公室内CO_2及温湿度、空气流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综合指数评价 |
4.1 公共场所分区综合指数评价 |
4.2 公共场所整体综合指数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室内空气污染物对公共场所工作人员的健康风险评价 |
5.1 暴露参数的选取 |
5.2 公共场所内致癌风险评价 |
5.2.1 甲醛的致癌风险 |
5.2.2 苯的致癌风险 |
5.3 公共场所内非致癌风险评价 |
5.3.1 甲醛的非致癌风险 |
5.3.2 苯的非致癌风险 |
5.4 敏感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4)针对甲醛处理的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室内环境空气现状 |
1.1.2 当前室内空气治理技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空气净化技术 |
2.1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产生过程 |
2.2 大气压环境下辉光放电可行性分析 |
2.3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空气净化机理分析 |
2.3.1 等离子体去除甲醛机理 |
2.3.2 等离子体去除其他污染物机理 |
2.4 其他空气净化技术比较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净化装置中电极模块的设计与放电特性研究 |
3.1 单侧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分析 |
3.2 非均匀电场下介质阻挡放电极的设计 |
3.2.1 碳纤维螺旋式电极放电特性与分析 |
3.2.2 绝缘层厚度对放电特性的影响分析 |
3.2.3 碳纤维螺距对放电特性的影响分析 |
3.3 双侧金属片螺旋式电极放电特性与分析 |
3.4 阵列式电极模块的放电特性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净化器的整体设计与研究 |
4.1 净化器的构成及设计思路 |
4.2 初效过滤模块及等离子体电源设计 |
4.3 净化器的风道设计与流体仿真研究 |
4.3.1 不同放电模块在风道中的流体模拟分析 |
4.3.2 不同风道内的速度矢量分布与流体分析 |
4.4 尾气处理层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空气净化器性能检测 |
5.1 实验设备及检测仪器 |
5.1.1 空气净化实验舱 |
5.1.2 甲醛及臭氧检测仪 |
5.1.3 气体污染物发生装置 |
5.2 实验步骤及安排 |
5.3 检测结果与分析 |
5.3.1 放电模块的放电效果检测与分析 |
5.3.2 甲醛自然衰减检测与分析 |
5.3.3 净化层去除甲醛性能检测与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新装修室内典型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其稀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室内空气污染物概述 |
1.2.1 室内空气污染物分类 |
1.2.2 室内空气污染物特点 |
1.3 室内装修常见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
1.3.1 甲醛 |
1.3.2 氨 |
1.3.3 苯 |
1.3.4 VOCs |
1.3.5 TVOC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国内外室内装修污染研究 |
1.4.2 国内外烘焙法研究进展 |
1.5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实验方法 |
2.1 引言 |
2.2 现场监测实验的方法、仪器及相关标准 |
2.2.1 现场监测实验的检测方法、仪器 |
2.2.2 相关标准要求 |
3 新装住宅室内污染物浓度分布研究 |
3.1 引言 |
3.2 问卷调查 |
3.2.1 问卷调查内容 |
3.2.2 问卷调查结果 |
3.2.3 问卷调查中检测样本的抽取 |
3.2.4 结果分析 |
3.3 装修不同阶段室内污染物分布规律研究 |
3.3.1 采样及布点 |
3.3.2 装饰情况 |
3.3.3 监测时间 |
3.3.4 样本A、B浓度分布规律 |
3.3.5 样本A、B的室内空气质量评价 |
3.4 小结 |
4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烘焙通风稀释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选取对象及检测方法 |
4.2.1 实验选取对象 |
4.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3.1 污染物浓度变化分析 |
4.3.2 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
4.4 烘焙法对住宅有机污染物去除的可行性探讨 |
4.4.1 实型住宅与实验小型住宅运行烘焙通风法的差异分析 |
4.4.2 实型住宅间歇烘焙法的具体操作方案 |
4.5 建议 |
4.6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装修不同阶段甲醛、氨、苯、TVOC的浓度分布规律 |
附录B 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6)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静态和动态检测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空气净化器及层流系统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现场净化效果观察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第三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鉴定与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应用于室内空气净化的离子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室内空气污染现状 |
1.1.2 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与影响 |
1.2 室内空气净化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离子风技术理论研究进展 |
2.1 离子风形成原理概述 |
2.2 直流电晕型离子风 |
2.3 介质阻挡型离子风 |
2.4 离子风技术应用于室内空气净化的探索 |
2.4.1 市场空气净化器分析 |
2.4.2 离子风空气净化原理 |
2.5 离子风技术应用于室内空气净化的瓶颈 |
2.6 本章小结 |
3 交直流耦合电极结构的离子风特性分析 |
3.1 放电等离子体的产生 |
3.1.1 碳纤维螺旋电极辉光放电可行性分析 |
3.1.2 碳纤维螺旋电极辉光放电特性分析 |
3.2 耦合电极结构的直流离子风特性 |
3.2.1 丝-棒电极的直流离子风特性分析 |
3.2.2 耦合电极结构内电极直径对直流离子风的影响 |
3.3 交直流耦合电极结构的离子风特性 |
3.3.1 交直流耦合电场对离子风的影响 |
3.3.2 交直流耦合电极结构的电气特性及其风速特性 |
3.3.3 螺旋电极螺距对风速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电场构造的离子风技术拓展 |
4.1 第三电极对离子风风速的影响 |
4.1.1 第三电极对空间电场的影响 |
4.1.2 第三电极的电压对离子风风速的影响 |
4.2 阵列式电极结构的风速分析 |
4.2.1 阵列式电极结构电场特性分析 |
4.2.2 阵列式电极结构流场特性分析 |
4.3 叠层式电极结构的离子风特性 |
4.3.1 叠层式电极结构的电场特性分析 |
4.3.2 叠层式电极结构的流场特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离子风技术在室内空气净化中的应用 |
5.1 实验平台 |
5.1.1 空气净化舱 |
5.1.2 检测设备 |
5.1.3 室内空气污染环境的模拟 |
5.2 离子风发生器 |
5.2.1 模型设计 |
5.2.2 原理样机 |
5.3 污染物的处理研究 |
5.3.1 目标污染物的检测 |
5.3.2 气态污染物洁净空气量的计算 |
5.3.3 气态污染物处理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住宅开窗特性对室内甲醛浓度分布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室内空气污染研究现状 |
1.2.2 室内空气污染防治现状 |
1.2.3 相关研究对本课题研究的借鉴和启示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室内空气污染特性分析 |
2.1 室内空气污染分类与调查 |
2.1.1 室内空气污染分类 |
2.1.2 室内空气污染来源调查 |
2.2 空气污染的危害与防控 |
2.2.1 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
2.2.2 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控 |
2.3 甲醛特性分析 |
2.3.1 甲醛的理化性质 |
2.3.2 甲醛的应用领域 |
2.3.3 甲醛的来源与危害 |
2.3.4 甲醛的防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材甲醛测试与扩散模型 |
3.1 甲醛扩散原理 |
3.1.1 传质理论 |
3.1.2 甲醛扩散传质模型 |
3.1.3 甲醛扩散经验模型 |
3.2 建材甲醛测试 |
3.2.1 实验方案 |
3.2.2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甲醛扩散拟合分析 |
3.3.1 甲醛浓度数据拟合 |
3.3.2 甲醛扩散数学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封闭状态下住宅的甲醛扩散特性分析 |
4.1 CFD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
4.1.1 CFD模拟控制方程 |
4.1.2 数学模型 |
4.1.3 物理模型 |
4.2 封闭状态下住宅甲醛扩散特性分析 |
4.2.1 关闭外门窗室内甲醛扩散模拟分析 |
4.2.2 关闭外门窗室内甲醛扩散实测分析 |
4.2.3 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开窗状态下住宅甲醛浓度分布数值模拟 |
5.1 开窗方式对甲醛浓度分布的影响分析 |
5.1.1 住宅开窗方式 |
5.1.2 住宅室内甲醛排放速率对比 |
5.1.3 住宅室内甲醛浓度分布 |
5.1.4 不同位置对比分析 |
5.2 开启角度对甲醛浓度分布的影响分析 |
5.2.1 住宅室内甲醛排放速率对比 |
5.2.2 住宅室内甲醛浓度分布 |
5.2.3 不同位置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学业成果 |
致谢 |
(9)沈阳市改装室内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仪器和设备 |
2.3 检测方法 |
2.4 研究方法 |
2.4.1 收集数据 |
2.4.2 统计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室内场所基本概况 |
3.2 住宅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1 不同室外条件下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2 不同楼层高度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3 使用不同顶棚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4 不同壁柜安装情况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5 使用不同地面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6 使用不同墙面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2.7 不同家具摆放情况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3 住宅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住宅氡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3.2 住宅甲醛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3.3 住宅苯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3.4 住宅氨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3.5 住宅TVOC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4 办公场所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1 不同室外条件下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2 不同楼层高度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3 使用不同顶棚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4 不同壁柜安装情况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5 使用不同地面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6 使用不同墙面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4.7 不同家具摆放情况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
3.5 办公场所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3.5.1 办公场所氡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5.2 办公场所甲醛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5.3 办公场所苯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5.4 办公场所氨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5.5 办公场所TVOC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3.6 不同功能室内场所气体污染物浓度的差异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实践报告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甘肃农村地区室内空气污染对大学生呼吸系统的短期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室内空气污染来源 |
1.2.2 空气污染暴露评估 |
1.2.3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甘肃农村冬季燃料类型、取暖方式和室内外空气污染情况 |
2.1 引言 |
2.2 方法 |
2.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2.2 问卷调查 |
2.2.3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2.2.4 室内空气污染暴露指数 |
2.2.5 室外空气污染物 |
2.2.6 质量控制 |
2.2.7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2.3.2 室内燃料、取暖方式等信息 |
2.3.3 三次调查呼吸道症状、IAP暴露指数之间的比较 |
2.3.4 三个研究阶段期间室内外空气污染情况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甘肃农村冬季室内外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健康和尿液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 |
3.1 引言 |
3.2 方法 |
3.2.1 体格检查 |
3.2.2 尿样的采集、处理及检测 |
3.2.3 质量控制 |
3.2.4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室内燃料、取暖方式和IAP暴露指数与呼吸道症状之间的关系 |
3.3.2 寒假中呼吸道症状、室内外空气污染的相关分析 |
3.3.3 寒假中呼吸道症状与室内外空气污染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3.4 寒假中各健康效应指标与室内外空气污染的相关分析 |
3.3.5 寒假中肺功能指标和尿液生物标志物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甘肃农村冬季室内空气污染对大学生肺功能和尿液生物标志物的短期影响 |
4.1 引言 |
4.2 方法 |
4.2.1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
4.2.2 统计学方法 |
4.3 结果 |
4.3.1 三次调查各指标之间的比较 |
4.3.2 各指标、室外空气污染物的相关分析 |
4.3.3 IAP暴露指数的升高对各指标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创新之处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物样本检测的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评估方法研究[D]. 孟晓郁. 河北大学, 2021(09)
- [2]住宅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及防控措施[J]. 龙慧斌,孟晶晶.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22)
- [3]公共建筑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水平及风险评价[D]. 康家宁.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4]针对甲醛处理的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器研制[D]. 翟浩.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新装修室内典型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其稀释实验研究[D]. 宿莉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D]. 赖文娇.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7]应用于室内空气净化的离子风技术研究[D]. 胡文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住宅开窗特性对室内甲醛浓度分布的影响分析[D]. 李东倩. 南华大学, 2020(01)
- [9]沈阳市改装室内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吴浩岚.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10]甘肃农村地区室内空气污染对大学生呼吸系统的短期影响[D]. 马月玲. 兰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