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肉鸡国内市场仍有潜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敬毅[1](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禽肉贸易研究 ——基于贸易便利化视角》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也是世界重要的禽肉贸易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禽肉消费需求的增长,禽肉进口增加。2018年,国内暴发非洲猪瘟疫情,肉类供应偏紧,导致禽肉对猪肉的替代消费增加,禽肉进口明显增加,达到近十年最高位。多年来,我国禽肉出口占产量的比重较低,远低于美国、巴西等世界禽肉生产和贸易大国。我国禽肉出口参与国际贸易的比例较低,生产优势尚未转化成为竞争优势。尤其是入世以来,禽肉出口贸易不断遭遇检验检疫措施、技术性壁垒、绿色壁垒等非关税措施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禽肉生产大国,提升禽肉贸易竞争力有利于国内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世界各国贸易联系日益紧密,贸易便利化通过减少贸易措施、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双多边贸易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加快建立双边、多边农产品贸易绿色交易通道、强化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互认、降低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了国际贸易环境,加深了双边和多边贸易往来。禽肉作为我国鲜有的有一定出口优势的畜产品,研究其贸易问题对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基于贸易便利化的视角,审视禽肉贸易发展的问题与趋势,并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贸易便利化水平对禽肉贸易的影响,可以为促进我国禽肉贸易的政策制定和产业国际合作提供相关依据。本研究首先利用联合国贸易库的禽肉贸易数据,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禽肉贸易的现状、问题和前景。其次,根据“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贸易便利化的路径和现状,构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与禽肉进出口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测算,并结合禽肉贸易的开展流程,梳理贸易便利化对禽肉贸易的影响机制,进而实证研究贸易便利化与禽肉贸易的相关性。最后,建立扩展的引力模型,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评估贸易便利化水平对我国禽肉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论:(1)“一带一路”建设以来,主要禽肉贸易国的便利化水平均有所提升,而且与中国禽肉贸易水平提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贸易便利化对禽肉贸易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包括进口和出口两方面,但主要在出口;(3)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宽松的药物残留标准是影响我国禽肉贸易的重要因素。这些研究结论对推动我国禽肉贸易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启示是:第一,建议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升海关效率等,加快“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为禽肉贸易开拓新的市场。第二,针对不同国家的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标准互认,制定差异化的禽肉贸易政策。第三,积极参与并推进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和签订,在国际规则下为扩大禽肉贸易创造有利条件。第四,不断完善禽肉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生产监督管理,生产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第五,针对国际市场的差异化需求,扩大附加值的禽肉产品生产,瞄准“高端”市场。第六,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肉禽产业积极实施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孙彤彤[2](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裴璐[3](2020)在《肉鸡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文中提出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业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得到了互补性发展,但2004年起中国农产品贸易由长期顺差转变为持续性逆差,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行。肉鸡产业是中国畜牧业中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部门,肉鸡制品更是中国畜产品国际贸易中唯一的顺差产品,在畜牧业中发展潜力居于首位,已成供给侧改革不可或缺的部门,因此肉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对于中国畜产品乃至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构建了的肉鸡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肉鸡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并与阿根廷、巴西、欧盟、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俄罗斯、南非、泰国、土耳其、美国等的11个肉鸡生产大国(或地区)的肉鸡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得出了结论:从产业系统出发,遵循比较优势、客观性、可操作性、数据可获得性、独立性原则,构建了一套适合肉鸡产业的肉鸡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体系从资源禀赋竞争力、生产竞争力、消费竞争力、贸易竞争力四个一级指标出发,进一步分解了13个二级指标。通过变异系数法确定了指标权重,从而对肉鸡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中国肉鸡生产自1980年以来呈现出先快后稳的增长趋势。尽管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与考察国家相比,中国国内肉鸡生产比重较低、与优势国家的差距变大;经济效率水平、技术效率水平排名靠后,优势不足。肉鸡消费呈稳步增加的趋势,尽管肉鸡消费量世界第二,但人均肉鸡消费量依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消费潜力巨大。国内肉鸡消费比重虽然不断增加,但与其他考察国家相比,比重依然较低。从肉鸡贸易来看,在中国肉鸡国内市场基本自给。在国际市场贸易中,贸易量不断增加,肉鸡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靠前,但出口份额难扩大;贸易竞争力指数接近平均水平,竞争优势不足。中国肉鸡产业国际竞争力经历了快速增长、稳步发展和波动变化三个阶段。消费竞争力和生产竞争力不足是影响中国肉鸡产业竞争力总体不高的短板。农田面积小于草地面积的农业资源结构特征,肉鸡饲料自给率的下降是中国资源禀赋竞争力不高的主要原因。肉鸡生产技术效率不足,价格的不稳定,饲料成本较高也不利于肉鸡生产竞争力的提高。中国肉鸡消费比重较低,拉低了消费竞争优势。国际市场上出口份额低,导致了中国肉鸡贸易竞争力不强。在国际比较中,按大洲分区域来看,2001年后南美洲的肉鸡国际竞争力波动增加,优势高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改变了世界肉鸡产业发展的格局。从肉鸡国际竞争力总指标来看,肉鸡产业竞争力大小在2010年后形成了巴西第一、美国第二、印度第三、欧盟第四的局面,而中国肉鸡国际竞争力不足,排名靠后。具体从分项竞争力比较,中国肉鸡资源禀赋竞争力排名第六,竞争优势不明显,但排名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有利于肉鸡产业发展。从生产竞争力来看,中国长期排名倒数,不具有竞争优势。从消费竞争力来看,中国的消费竞争力得分增加但排名下滑至倒数,优势下降。从贸易竞争力来看,中国近15年都排名靠后,仅为第8位,也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综合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提高中国肉鸡竞争力的建议:保证农业用地面积、增加饲料粮的种植面积,寻找可替代玉米豆粕的肉鸡饲料粮,确保饲料粮的稳定供应。提高肉鸡的生产加工技术水平,控制生产成本,保证经济效益。加大对消费者进行肉鸡营养安全知识宣传,合理引导消费,提高肉鸡消费量。提高肉鸡产品质量,支持企业品牌建设,获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建立合适肉鸡产业的风险防范机制,预防和减小突发事故对肉鸡产业系统带来的冲击。
王凯烙[4](2020)在《鸡的栖杆栖息行为及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体重信息的实时获取对实现畜牧养殖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规模养殖中鸡群的体重信息可用于了解鸡群生长状况和确定出栏时间,然而传统人工抽样称重方法效率低下,且容易使鸡群产生应激。鸡具有在栖杆上栖息的习性,因此可在其上杆栖息时自动采集体重信息,但如果不同的鸡的栖杆栖息行为发生频率不同,根据体重采样数据计算的鸡群均重和均匀度结果就会偏离真实情况。鸡的体重对栖杆栖息行为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无法确定利用鸡的栖杆栖息习性是否可以实现鸡群体重准确监测;对于龙骨损伤和社会地位对鸡的体重和栖杆栖息行为的影响也未达成一致的观点,因此无法确定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的结果。本研究研制了基于无线射频识别(RFID)的鸡个体栖杆栖息行为自动监测系统,利用该系统探明了体重与栖杆栖息行为的关系,龙骨损伤和社会地位对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结果的影响,最终研制了杆式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并通过产学研合作对系统进行了改进和规模化测试。本研究可加强对鸡群栖杆栖息行为特性的认知,为鸡群体重信息智能监测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RFID的鸡个体栖杆栖息行为自动监测系统为准确表征鸡个体的栖杆栖息行为,研制了一套基于RFID的鸡个体栖杆栖息行为自动监测系统(APMS)。鸡跳上栖杆(30 cm高)时,RFID阅读器读取鸡脚部RFID标签的信息,同时栖杆两端的称重传感器采集栖杆上的重量信息,重量信息用于校正RFID的漏检问题。与人工观察三重复组实验鸡群(5只/组,35周龄)的栖杆栖息行为结果相比,APMS的栖息次数(PV)和栖息时长(PD)结果误差分别为0.50%和0.26%,说明APMS可准确表征鸡个体的栖杆栖息行为,并可用于后续实验探讨不同因素对鸡群体重采样的影响。(2)鸡的体重与栖杆栖息行为的关系研究了鸡个体体重与栖杆栖息行为的相关关系,探明了利用鸡的栖杆栖息习性实现鸡群体重准确监测的可行性。通过APMS监测了15只鸡(“迪卡白”蛋鸡,35周龄,体重1.54-1.89 kg)连续7天的栖杆栖息行为,通过人工单只称重获得鸡个体体重,分析结果发现,鸡的体重和栖杆栖息行为(PV和PD)无显着相关关系(p>0.05)。说明在鸡只健康、鸡舍各项资源充裕且提供较为低矮的栖杆(30 cm高)时,对于活动能力较强的蛋鸡或中慢速黄羽肉鸡,鸡的体重不会对栖杆栖息行为造成显着影响。因此,利用鸡的栖杆栖息习性实现鸡群体重准确监测是可行的。(3)鸡的龙骨损伤对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结果的影响研究了鸡的龙骨损伤、体重和栖杆栖息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探明了龙骨损伤对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结果的影响。通过APMS监测了36只龙骨损伤程度不同的鸡(“迪卡白”蛋鸡,约56周龄,体重1.31-2.02 kg)一周的栖杆栖息行为,发现龙骨变形量与体重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但与栖杆栖息行为无显着相关性(p>0.05);龙骨中间区域的骨折数量与日间平均单次栖息时长呈显着正相关(p<0.01),但各个区域骨折数量与体重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以上结果说明,龙骨骨折和变形不会同时对鸡个体的体重和栖杆栖息行为造成显着影响,因此龙骨损伤不会显着影响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结果。(4)鸡的社会地位对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结果的影响研究了鸡个体社会地位对体重和栖杆栖息行为的影响,探明了社会地位对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结果的影响。针对6个重复实验组(“迪卡白”蛋鸡90只,约40周龄,体重1.31-1.98 kg)通过设置两种饲养密度营造了鸡均栖杆空间充裕和不足两种条件(17和8.5 cm/鸡),利用APMS获取了一周的栖杆栖息行为;通过每只鸡的侵略和被侵略次数的差值大小确定群内社会地位,并按排名前20%、20-80%和后20%分为强、中和弱三个等级。结果发现:强鸡和中等鸡的体重与鸡群均重无显着差异(p>0.05),但弱鸡的体重显着较轻(p<0.05);鸡均栖杆空间充裕时,弱鸡日间PD显着长于强鸡和中等鸡(p<0.01);鸡均栖杆空间不足时,不同等级的鸡个体栖杆栖息行为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鸡均栖杆空间充裕时,体重较轻的弱鸡PD长,这会导致鸡群体重采样结果偏轻,然而在规模养殖中鲜有鸡均地面栖杆空间充足的情况;而在更接近实际规模养殖的鸡均栖杆空间不足的条件下,虽然弱鸡体重偏轻,但栖杆栖息行为与其它鸡无显着差异,此时社会地位不会显着影响鸡群体重采样结果。(5)杆式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研制了一套杆式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用于监测鸡群平均体重和体重均匀度。当鸡上杆(20 cm高)栖息时,两端的称重模块记录杆上稳定重量,杆上方的相机俯拍获取图片并通过聚合通道特征算法处理获得杆上的鸡只数。稳定重量和鸡只数合并为一条体重采样数据,通过“冗余-偏离”修正算法删除冗余和严重偏离均值的体重数据。对两个重复实验组(“雪山草鸡”,母鸡,9-13周龄,100只/群,11.7只鸡/m2)获取了共9周次的体重数据后,利用前5周次数据优选了“冗余-偏离”修正算法的参数并应用于后4周次的体重数据,与真实体重信息相比,自动称重的群体均重和体重均匀度结果的误差分别为–1.00-2.17%和–0.99-1.57%,均优于人工抽样称重方法。本系统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了改进,并在62个雪山草鸡规模养殖鸡群中进行了测试,与鸡群出栏时的均重结果相比,平均误差为±1.68%,结果表明杆式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的性能稳定准确。
杨磊[5](2020)在《影响鸡剩余采食量的功能基因发掘及ncRNA介导的遗传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饲料成本约占养殖总成本的70%以上,提高饲料效率有利于降低成本。剩余采食量(RFI)是衡量畜禽饲料效率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大多数RFI的研究仍集中于商品鸡,对于皖南三黄鸡RFI的研究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全转录组学挖掘影响皖南三黄鸡RFI的关键基因和通路并探究相关非编码RNA(nc RNA)的转录调控机制。共计1008只皖南三黄鸡被选择为实验材料,测定56-98日龄鸡的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性状。98日龄,利用测算出的RFI值对所有鸡排序,选出高RFI值(HRFI)鸡、中RFI值(MRFI)鸡和低RFI值(LRFI)鸡各25只。测定鸡的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血液变量。研究发现选择LRFI鸡更有利于减少鸡的腹脂率(P<0.05),而不影响生长性能和肉品质。与高RFI组相比,低RFI组的血液中T3、ACTH、皮质醇、LDL-C水平较低(P<0.05),而血液中IGF-1、GLU、TG水平较高(P<0.05)。从HRFI和LRFI组中各随机抽取5只鸡,采集其胸大肌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表明HRFI鸡中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相关基因上调,而与能量稳态的相关基因和通路下调。其中,ND2、ND4、CYTB、RAC2、VCAM1、CTSS和TLR4是影响鸡RFI的关键基因,涉及ROS产生和炎症反应。而“吞噬体”、“细胞粘附分子(CAMs)”、“柠檬酸循环(TCA循环)”和“氧化磷酸化”是鸡RFI的关键通路。本试验鉴定了不同RFI鸡之间的差异表达lnc RNAs(DELs),差异表达mi RNAs(DEMis)和差异表达circ RNAs(DECs)。DEMis的靶基因主要富集在“应激反应”和“免疫系统过程”通路。DECs的靶基因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和“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通过构建lnc RNA相关内源竞争RNA(ce RNA)网络,我们发现差异表达lnc RNAs可能通过竞争结合mi RNAs解除了mi RNAs对免疫相关基因的抑制,ce RNA网络中的靶基因主要参与对信号、刺激和免疫的应答,其中,gga-mi R-133a-5p,gga-mi R-133a-3p和mi R-133-z是ce RNA网络中关键mi RNAs。此外,可变剪切(AS)分析发现皖南鸡体内大约39.7%的基因发生了AS。外显子跳跃(SE)是皖南鸡最常见的AS类型,而内含子保留(RI)则是最罕见的AS类型。差异剪切的基因(DSGs)主要富集在“刺猬信号通路”、“甘油磷脂代谢”和“丙酮酸代谢”三个通路,涉及皖南三黄鸡脂质代谢和糖酵解相关功能。进一步分析发现六个关键DSGs(CREBBP、GAPDH、HDAC8、ARID4A、ARID4B和KDM6A),涉及能量稳态和繁殖性能。皖南三黄鸡中IGF-1、T3、皮质醇和LDL-C可作为皖南三黄鸡RFI的候选生物指标。RNA测序结果表明LRFI鸡中涉及能量稳态的基因和通路上调,而与炎症反应、刺激应答和免疫应答相关基因和通路下调。nc RNA测序鉴定出一系列影响RFI的关键nc RNAs。AS事件可能参与鸡RFI变异,并影响鸡的脂质代谢、能量稳态和繁殖性能。我们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RFI的潜在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野,为皖南三黄鸡多性状选择育种及分子辅助育种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信息。
黄颖颖[6](2020)在《圣农发展的财务战略选择研究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人口众多,农业的发展关系重大,当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是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例一直不高,所以我国对“三农”发展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就多次提到“三农”,并提出多项具体措施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给涉农企业带来了优质的成长空间。但关于农业领域方面的研究又相对少,因此,本文选取农业行业的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公司的发展情况。一个企业要想稳定持续成长,其选择的财务战略就尤为重要,因为财务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直接决定它的兴衰与成败,另外,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财务战略,会因企业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而存在差异,所以本文将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先运用财务指标判断公司在特定年限里是对应哪个生命阶段,然后再分析公司在不同的阶段里所运用的不一样的财务战略举措,最后对分析进行总结。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对圣农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采用的财务筹资战略、投资战略、股利分配战略进行分析,并结合公司的内外部环境情况,评价圣农发展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财务战略选择。理论上,企业在初创期和成长期时,都会更主张扩张性的财务战略;在成熟期,企业会执行稳健性战略;在衰退期,会选择紧缩性的策略。本文通过对圣农发展的历年发展方向分析,发现企业的总体战略会受到国家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随着中国农业步入新的现代农业业态,圣农发展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通过圣农发展的财务数据可以发现,企业的财务战略选择与理论相对吻合,圣农发展在成长期采取了快速扩张性财务战略,在成熟期采取了稳健的扩张型财务战略。总结得出,行之有效的财务战略是以企业的总体战略为执行方向,然后根据公司所在的生命周期阶段作出调整,促使企业又稳又快发展。本文还对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涉农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的重要考量做出归纳,认为在诸多内外部环境因素中,政治法律环境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对农业企业财务战略选择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
陈齐畅[7](2020)在《社会资本、契约选择与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 ——以中国白羽肉鸡生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畜牧养殖行业因为投资大、技术水平要求高,是高风险行业。高风险的行业与低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关系水平之间的落差又给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带来巨大隐患。表现出来的畜牧养殖不标准、不规范,严重制约了我国畜牧产业的发展。白羽肉鸡产业因为生产周期短,生产规模大,将不标准、不规范的生产后果放大。白羽肉鸡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对于解决我国肉鸡产业发展问题,促进畜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尝试揭示社会资本、契约选择对肉鸡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影响以及白羽肉鸡养殖户采纳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内在机制。第一章对科学问题以及所处的背景作介绍,并简要描述研究的目标、范围和内容、框架等。第二章梳理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文献回顾。第三章介绍了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及数据来源。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章分别是本研究的四个主要内容。第四章肉鸡养殖户的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的影响。运用超博弈理论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嵌入有益于增加公司和农户的合作。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从信任、规范、人际网络等方面考察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的影响。基于肉鸡养殖户的调研数据,对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得出(1)养殖户进行市场模式还是公司+农户模式选择时,社会资本的三个方面,人际网络社会资本、信任社会资本、互惠规范社会资本均起到显着性影响;并且信任社会资本与人际网络社会资本对养殖户选择公司+农户模式有着显着正向影响;互惠规范社会资本对养殖户选择公司+农户模式有着显着负向影响。(2)养殖户在选择合作社模式还是公司+农户模式时,互惠规范社会资本越大,养殖户就越倾向于选择合作社+农户模式。(3)养殖户在选择垂直一体化模式还是公司+农户模式时,信任社会资本越高,养殖户就越倾向于选择稳定性程度更高的垂直一体化模式。因此社会资本中不同维度对养殖户契约选择行为带来不同的影响。增加信任社会资本和人际网络社会资本会促成选择公司+农户,增加互惠规范社会资本会促成选择合作社+农户。提高信任社会资本,会促成垂直一体化模式。第五章契约选择对肉鸡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契约理论将契约稳定性分解为组织服务、契约激励和资产专用性,并结合调研数据进行量化;然后基于农业部标准化评估标准将白羽肉鸡生产的标准化行为划分为六个分项标准,并对该六个分项标准进行打分。其中完全标准化率分别为:肉鸡品种良种化76.6%,养殖设施化78.1%,生产规范化57.7%,防疫制度化68.9%,污染无害化75.5%,监管常态化75.4%。然后使用组织服务、契约激励和资产专用性作为解释变量,个体特征、生产特征、交易特征、风险特征、家庭特征等作为控制变量分别对肉鸡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污染无害化、监管常态化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结论如下:(1)在对标准化生产的分项六化的影响中,控制变量包括养殖户个体特征、生产特征、交易特征、家庭特征、风险特征基本上对于标准化生产的行为选择无太大影响。(2)契约选择模式对标准化生产的分项六化影响均表现出至少一方面的显着性正向影响。(3)契约激励、组织服务、资产专用性对标准化六化影响程度表出现差异。契约激励和资产专用性对污染无害化无显着性影响,组织服务对资产专用性有显着影响;组织服务对监管常态化无显着性影响,而契约激励和资产专用性对监管常态化有显着的影响。因此在对标准化生产行为推广时,需要针对性着力,比如对污染无害化的提升更要着力在组织服务,对于肉鸡良种化、养殖设施化、防疫制度化就可以在契约选择模式的三个方面整体着力,对于监管的常态化就可以重点提升契约激励以及资产专用性。第六章社会资本、契约选择对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影响。基于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对社会资本、契约选择对标准化生产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构建标准化生产行为决策模型。基于肉鸡养殖户的调研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对肉鸡养殖户的社会资本、契约选择以及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影响路径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全样本模型之中,肉鸡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受标准化生产主观规范的直接影响和综合影响都是最大。社会资本和契约稳定性通过影响标准化生产意向,标准化生产态度以及感知行为控制等中介变量而发生作用,其中社会资本中的互惠规范社会资本对标准化生产意向的影响最为明显。按契约选择模式进行群组划分的实证模型检验,也验证了全样本的研究规律。按地域进行群组划分的实证模型检验,四个区域表现出和全样本模型相似的规律。由此说明社会资本认知以及契约强制性、组织服务性认知均会最终影响到肉鸡养殖户的标准化生产行为。第七章养殖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对肉鸡生产的技术投入产出指标,经济投入产出指标进行核算和比较分析。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去探讨肉鸡生产绩效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肉鸡生产绩效和契约稳定性程度之间的关系,肉鸡生产绩效和标准化生产程度之间的关系。结论分别是:(1)信任社会资本在1%水平上对每只鸡的总生产成本有负的显着性影响;互惠规范社会资本在10%水平上对每只鸡的总生产成本有负的显着性影响;人际网络社会资本在1%水平上对每只鸡的总生产成本有正的显着性影响,验证了更高社会资本对应更高生产绩效的前提假设。(2)契约选择模式对只鸡的总生产成本具有在1%水平上显着的正向影响。(3)肉鸡良种化在1%水平正向影响,养殖设施化在5%水平上负向影响,生产规范化在5%水平上正向影响,污染无害化在5%水平上负向影响,验证了标准化对生产绩效有显着影响的假设。由此说明了加强社会资本有益于提高契约选择模式的稳定性,有益于标准化生产行为,有益于提高生产绩效。第八章是本文的总结与政策建议。在对全文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分别是:(1)针对性的提高社会资本;(2)完善组织服务,促成高稳定性契约选择模式生产的发展;(3)加大对更稳定契约选择生产模式的宣传和引导;(4)从政府、企业、养殖户多角度出发,促进肉鸡行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
高寒[8](2016)在《JL集团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肉鸡生产和消费大国,肉鸡出口存在巨大的潜力。但是受贸易壁垒限制和禽流感疫病的影响,我国肉鸡出口企业发展不断受到限制。因此出口企业要加强市场营销环境分析,优化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青岛JL集团是一家集种禽繁育、肉鸡养殖、饲料生产、善宰冷藏、熟食制品加工、印刷包装、出口贸易等为一体的大型肉鸡生产企业,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JL集团是全国唯一自繁自养自宰,严格按日本、欧盟标准饲养加工的企业,出口量占全国四分之一,2015年销售额为79亿元,上缴税金5671万元,出口创汇1.427亿美元。本文首先分析了JL集团肉鸡产品出口状况及国际肉鸡市场营销环境。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肉鸡产业的现状,并对JL集团的行业竞争对手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市场营销学的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理论对国际肉鸡市场进行了细分,确定了JL集团的目标市场,并提出了新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本文的研究虽然只是针对JL集团的营销策略,但JL集团在中国肉鸡行业内具有代表性,它代表了国内同类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普遍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其它肉鸡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张凤娟[9](2013)在《中国家禽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家禽生产、消费大国,家禽出口贸易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家禽出口发展缓慢,在世界家禽市场中出口地位日益下降。本文以经典国际贸易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采用统计描述、比较分析和计量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家禽出口贸易基本状况、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提高中国家禽产业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采用统计描述和贸易指数测定法对中国家禽出口贸易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家禽产品出口规模小,出口比例较低,出口波动性强;在世界出口市场中地位日益下降;出口产品以禽肉及制品为主,羽绒羽毛类产品为辅,禽蛋类产品出口较少,主要出口产品种类与世界主要进口需求种类的匹配性较差;中国家禽产品75%出口到亚洲,前四大市场分别是日本、香港、美国、欧盟,合计占出口总额85%以上。无论从增长率还是从绝对份额上看,中国家禽产品出口市场与世界进口市场的匹配性程度都处于极低的水平。上述研究揭示出中国家禽出口贸易格局总体特征:规模较小而波动性强、出口结构过于集中、与世界进口需求的配性水平较低,贸易结构不合理。基于中国家禽出口规模小而波动性强的特征,运用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其出口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总体分析。研究表明:影响中国家禽出口的主要因素是进口需求效应、出口竞争力效应、贸易结构效应。其中进口需求是出口增长的主导力量,而出口竞争力效应和贸易结构效应在多数时期制约着出口贸易增长,并且制约程度逐步增强。因此,分别针对上述三效应对中国家禽出口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采用贸易指数测定和定性分析法对中国家禽产品出口竞争力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家禽产品出口竞争力不断下降,整体竞争力低于美国、巴西和泰国。出口竞争力下降直接原因是产品质量安全达不到进口国要求,同时出口价格优势逐步消失;深层次原因是中国家禽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不强。运用相关系数法和地区方差分解模型对中国家禽出口市场集中与出口不稳定性之间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具有一定的正向相关关系,扩大出口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出口不稳定。基于中国家禽出口引力模型的计量分析表明影响家禽出口市场结构的因素依次是:空间距离、拥有共同边界、APEC制度安排、WTO制度安排、中国畜牧业产值、进口国经济规模、双方人均收入绝对差距。采用相关系数、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世界进口需求与中国家禽出口之间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世界进口需求与中国家禽出口具有因果关系,长期内,世界进口额每增长1%,中国家禽产品出口额就会相应的增长0.554%。充分利用世界家禽进口需求空间和增长潜力,中国应重点以最具吸引力和吸引力较大国家为目标市场,加大市场研究和市场开拓力度。基于上述研究提出:要促进中国家禽出口贸易的稳定发展,必须以培育家禽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为核心;以世界进口需求为导向,优化家禽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政府要加强国内支持和出口促进政策力度,建立健全家禽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检验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管理。
杨猛[10](2013)在《环首都经济圈产业承接力研究 ——以河北省滦平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11月,河北省开始制定"建设环北京经济圈"规划,加快与北京对接,北京市也将立足建设世界城市,将建设"首都圈"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一个主要内容提上日程。因此,已圈定的环北京十四个县(市、区)经济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在这一阶段,就有必要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加以客观评价,对环北京经济圈建设中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展开前瞻性的分析和预测。滦平县作为环首都经济圈的十四个县(市、区)中的其中一员,大量企业由于紧邻北京,受到防止空气污染和下游排污政策的制约,所以滦平县一方面要持续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从根本上改善落后的经济;另一方面又不可以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因此,怎样使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就成为关系京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滦平县为例,从滦平县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角度分析了滦平县的现状,以产业转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基础,定量与定性地对滦平县的核心竞争力、主导产业选择、比较优势以及产业承接的能力进行分析,并相应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京冀产业承接的重点及模式途径,进而根据滦平县实际情况、资源禀赋等提出了相应的关于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城镇发展的战略。本文对滦平乃至整个承德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首先县域经济是整个承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滦平县的健康发展对于整个承德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合理地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对于发展滦平县县域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背景和强大动力。第三,科学合理地分析滦平县在环首都经济圈的优劣势,有选择地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对推动整个承德的其他县域经济发展意义借鉴重大。通过研究,可以提升滦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为承德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思路,助推承德经济增速提质。
二、肉鸡国内市场仍有潜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肉鸡国内市场仍有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禽肉贸易研究 ——基于贸易便利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创新点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禽肉 |
2.1.2 禽肉贸易国 |
2.1.3 贸易便利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国际贸易理论 |
2.2.2 贸易便利化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关于禽肉贸易的研究 |
2.3.2 关于贸易便利化的研究 |
2.3.3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我国禽肉贸易现状分析 |
3.1 我国禽肉贸易的现状 |
3.1.1 禽肉贸易的总体规模 |
3.1.2 禽肉贸易的产品结构 |
3.1.3 禽肉贸易的市场结构 |
3.2 我国禽肉贸易存在的问题 |
3.2.1 产品出口竞争力不足 |
3.2.2 非关税贸易壁垒复杂 |
3.2.3 贸易便利化环境欠佳 |
3.3 我国禽肉贸易的前景 |
3.3.1 全球格局下的禽肉贸易前景 |
3.3.2 产业内的禽肉贸易前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贸易便利化对禽肉贸易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 “一带一路”倡议下贸易便利化的现状 |
4.1.1 政策制度框架初具规模 |
4.1.2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
4.1.3 海关合作不断加深 |
4.1.4 金融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
4.2 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测算 |
4.2.1 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贸易便利化综合水平的测算 |
4.2.3 各国贸易便利化发展水平 |
4.3 贸易便利化对禽肉贸易的影响机制 |
4.3.1 制度环境 |
4.3.2 基础设施 |
4.3.3 海关环境 |
4.3.4 电子商务 |
4.4 贸易便利化与禽肉贸易的相关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贸易便利化对我国禽肉贸易的影响分析 |
5.1 我国禽肉出口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
5.1.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2 模型设定与方法选择 |
5.1.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2 我国禽肉进口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2 模型设定 |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2.7 研究述评 |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文章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产业的内涵 |
2.1.2 农业的内涵 |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肉鸡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产业竞争力研究 |
1.2.2 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
1.2.3 肉鸡国际竞争力研究 |
1.2.4 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内容 |
1.3.4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肉鸡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及评价体系构建 |
2.1 经济学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竞争优势理论 |
2.2 肉鸡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
2.2.1 构建原则 |
2.2.2 框架设计 |
2.3 评价步骤 |
2.3.1 数据来源及指标计算 |
2.3.2 数据标准化、权重的确定及指数测算 |
第三章 中国肉鸡产业基本情况及国际比较 |
3.1 中国肉鸡生产基本情况及国际比较 |
3.2 中国肉鸡消费基本情况及国际比较 |
3.3 中国肉鸡贸易基本情况及国际比较 |
3.4 小结 |
第四章 肉鸡产业国际竞争力测算结果分析 |
4.1 中国肉鸡产业国际竞争力测算结果分析 |
4.1.1 肉鸡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
4.1.2 肉鸡产业分项竞争力评价 |
4.2 中国肉鸡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其他国家比较分析 |
4.2.1 肉鸡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
4.2.2 肉鸡产业分项国际竞争力比较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
5.3.1 研究的不足 |
5.3.2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鸡的栖杆栖息行为及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畜禽养殖的现状和挑战 |
1.2 精细畜牧业 |
1.2.1 PLF在鸡群规模养殖和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
1.2.2 RFID 在鸡群行为活动监测中的应用 |
1.2.3 机器视觉在鸡群行为活动和健康状况监测中的应用 |
1.3 鸡群体重自动监测 |
1.3.1 体重自动监测的意义 |
1.3.2 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3 国内市场上的肉鸡分类 |
1.3.4 实现体重自动监测的难点 |
1.4 栖杆栖息习性在鸡群体重自动监测中的应用潜力 |
1.5 影响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结果的潜在因素 |
1.5.1 龙骨健康 |
1.5.2 社会地位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1.6.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基于RFID的鸡个体栖杆栖息行为自动监测系统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鸡笼 |
2.2.2 鸡个体栖杆栖息行为自动监测系统(APMS) |
2.2.3 APMS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
2.2.4 RFID模块性能测试 |
2.2.5 APMS实际性能测试 |
2.2.6 统计分析 |
2.3 结果和讨论 |
2.3.1 RFID模块性能测试结果 |
2.3.2 RFID标签佩戴方式 |
2.3.3 系统性能测试 |
2.3.4 栖杆栖息行为监测结果示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鸡的体重与栖杆栖息行为的关系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动物 |
3.2.2 饲养环境和实验流程 |
3.2.3 统计分析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不同时间段下的栖杆栖息行为特征 |
3.3.2 组间的栖杆栖息行为差异 |
3.3.3 鸡个体体重与栖杆栖息行为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鸡的龙骨损伤对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结果和夜间杆上坐立行为的影响 |
4.1 实验1:对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结果的影响 |
4.1.1 引言 |
4.1.2 材料和方法 |
4.1.3 结果和讨论 |
4.1.4 小结 |
4.2 实验2:对夜间杆上坐立行为的影响 |
4.2.1 引言 |
4.2.2 材料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 |
4.2.4 讨论 |
4.2.5 小结 |
第五章 鸡的社会地位对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结果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实验动物和饲养环境 |
5.2.2 实验流程 |
5.2.3 社会地位分析方法 |
5.2.4 栖杆栖息行为数据获取 |
5.2.5 栖杆占用率 |
5.2.6 统计分析 |
5.3 结果和讨论 |
5.3.1 栖杆占用率 |
5.3.2 侵略行为 |
5.3.3 社会地位对体重的影响 |
5.3.4 社会地位和鸡栖杆栖息行为关系 |
5.3.5 社会地位对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杆式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杆式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 |
6.2.2 “冗余-偏离”修正算法 |
6.2.3 鸡群平均体重和体重均匀度计算 |
6.2.4 实验鸡群 |
6.2.5 自动称重、人工抽样和真实体重信息获取 |
6.3 结果和讨论 |
6.3.1 杆上鸡只数检测结果 |
6.3.2 “冗余-偏离”修正算法参数组合的优选 |
6.3.3 杆式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性能评估 |
6.3.4 上杆频率和体重分布 |
6.4 通过产学研合作对系统的改进和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影响鸡剩余采食量的功能基因发掘及ncRNA介导的遗传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1.1 鸡剩余采食量的研究进展 |
1.1.1 鸡的剩余采食量 |
1.1.2 鸡剩余采食量的测定 |
1.1.3 鸡剩余采食量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
1.1.4 鸡剩余采食量与血液代谢物的相关性 |
1.2 影响剩余采食量的生理学因素 |
1.2.1 采食习惯 |
1.2.2 消化能力和肠道微生物 |
1.2.3 能量代谢和线粒体功能 |
1.2.4 应激、免疫和炎症等各种压力因素 |
1.3 鸡剩余采食量的关键基因及信号通路 |
1.3.1 鸡剩余采食量的关键信号通路 |
1.3.2 鸡剩余采食量的关键候选基因 |
1.4 鸡剩余采食量关联非编码RNA的研究进展 |
1.4.1 鸡剩余采食量关联的miRNAs |
1.4.2 鸡剩余采食量关联的lncRNAs |
1.4.3 鸡剩余采食量关联的circRNAs |
1.5 鸡剩余采食量的可变剪切事件研究进展 |
1.6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剩余采食量与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血液变量相关性分析 |
引言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动物 |
2.1.2 饲料配方组成 |
2.1.3 仪器和试剂 |
2.1.4 生长性状和饲料效率相关性状测定 |
2.1.5 屠宰性能测定 |
2.1.6 肉品质测定 |
2.1.7 血液激素水平及代谢物测定 |
2.1.8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性状 |
2.2.2 屠宰性能性状 |
2.2.3 肉品质 |
2.2.4 血浆激素水平 |
2.2.5 血清代谢物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RNA-Seq鉴定影响鸡剩余采食量的关键基因和通路 |
引言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动物 |
3.1.2 RNA提取和测序 |
3.1.3 RNA测序分析 |
3.1.4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和功能注释分析 |
3.1.5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与模块选择 |
3.1.6 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 |
3.1.7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RNA测序结果和差异基因鉴定 |
3.2.2 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 |
3.2.3 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差异基因鉴定关键基因和通路 |
3.2.4 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 |
3.2.5 用荧光定量对RNA-seq结果进行验证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三章 影响鸡剩余采食量的非编码RNA研究 |
引言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动物 |
4.1.2 总RNA提取和RNA测序 |
4.1.3 lncRNAs、miRNAs及 circRNAs的鉴定 |
4.1.4 差异表达miRNAs的鉴定及靶基因功能分析 |
4.1.5 差异表达lncRNAs的鉴定及靶基因功能分析 |
4.1.6 差异表达circRNA的鉴定及靶基因功能分析 |
4.1.7 ceRNA互作网络构建 |
4.1.8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测序结果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lncRNAs、miRNAs及 circRNAs的测序结果 |
4.2.2 差异lncRNAs,miRNAs及 circRNAs的鉴定 |
4.2.3 miRNAs的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分析 |
4.2.4 lncRNAs的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分析 |
4.2.5 circRNAs的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分析 |
4.2.6 ceRNA网络构建 |
4.2.7 qPCR验证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四章 影响鸡剩余采食量的可变剪切事件分析 |
引言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动物 |
5.1.2 RNA分离与测序 |
5.1.3 鉴定AS事件和差异AS事件 |
5.1.4 差异剪切基因的功能分析 |
5.1.5 差异剪切基因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RFI地方鸡中的AS事件 |
5.2.2 不同RFI地方鸡中的差异AS事件和差异剪切基因 |
5.2.3 差异剪切基因的功能分析 |
5.2.4 差异剪切基因的PPI网络构建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个人简介 |
(6)圣农发展的财务战略选择研究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生命周期相关研究 |
1.2.2 企业财务战略相关研究 |
1.2.3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相关研究 |
1.2.4 基于涉农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相关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财务战略理论 |
2.2.1 价值创造理论 |
2.2.2 可持续增长理论 |
2.3 企业成长理论 |
2.4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2.4.1 理论总论 |
2.4.2 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及方法 |
2.5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财务战略选择 |
2.5.1 初创期 |
2.5.2 成长期 |
2.5.3 成熟期 |
2.5.4 衰退期 |
3 圣农发展的成长与其生命周期的确定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的成长 |
3.2 圣农发展生命周期阶段的确定 |
3.2.1 现金流量分类组合法下的圣农发展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3.2.2 销售收入趋势法下的圣农发展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3.2.3 小结 |
4 圣农发展成长期的财务战略选择分析 |
4.1 圣农发展成长期的财务战略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 |
4.1.2 微观环境 |
4.1.3 内部环境 |
4.1.4 圣农发展成长期的财务战略环境总结 |
4.2 圣农发展成长期的筹资战略选择分析 |
4.2.1 筹资规模分析 |
4.2.2 筹资结构分析 |
4.3 圣农发展成长期的投资战略选择分析 |
4.3.1 投资方向分析 |
4.3.2 投资效率分析 |
4.4 圣农发展成长期的股利分配战略选择分析 |
4.5 圣农发展成长期的财务战略评价 |
4.5.1 筹资战略 |
4.5.2 投资战略 |
4.5.3 股利分配战略 |
5 圣农发展成熟期的财务战略选择分析 |
5.1 圣农发展成熟期的财务战略环境分析 |
5.1.1 宏观环境分析 |
5.1.2 微观环境 |
5.1.3 内部环境 |
5.1.4 圣农发展成熟期的财务战略环境总结 |
5.2 圣农发展成熟期的筹资战略选择分析 |
5.2.1 筹资规模分析 |
5.2.2 筹资结构分析 |
5.3 圣农发展成熟期的投资战略选择分析 |
5.3.1 投资方向分析 |
5.3.2 投资效率分析 |
5.4 圣农发展成熟期的股利分配战略选择分析 |
5.5 圣农发展成熟期的财务战略评价 |
5.5.1 筹资战略 |
5.5.2 投资战略 |
5.5.3 股利分配战略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圣农发展财务战略与其生命周期的匹配 |
6.1.2 基于生命周期的涉农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的重要考量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社会资本、契约选择与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 ——以中国白羽肉鸡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和方法 |
1.4 数据来源 |
1.5 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白羽肉鸡行业及行为主体 |
2.1.2 社会资本 |
2.1.3 契约选择及其稳定性 |
2.1.4 垂直协作模式 |
2.1.5 标准化生产 |
2.2 相关理论回顾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交易成本决定论 |
2.2.3 契约理论 |
2.2.4 生产者行为理论 |
2.2.5 计划行为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农业产业化组织中契约关系的研究综述 |
2.3.2 产业链组织与养殖户生产行为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及数据统计分析 |
3.1 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 |
3.1.1 白羽肉鸡起源、生产及消费 |
3.1.2 白羽肉鸡的垂直一体化和标准化生产进程 |
3.2 四省白羽肉鸡产业现状 |
3.2.1 规模现状 |
3.2.2 产量与企业现状 |
3.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1 样本选择 |
3.3.2 问卷设计与调查内容 |
3.3.3 变量选择 |
3.3.4 样本与数据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肉鸡养殖的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的影响 |
4.1 社会资本与契约选择的静态博弈 |
4.2 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影响的理论及实证模型构建 |
4.3 社会资本的因子分析 |
4.4 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的影响实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契约选择与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实证分析 |
5.1 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认知及采纳情况 |
5.2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说 |
5.3 实证模型构建及其结果分析 |
5.3.1 模型设定 |
5.3.2 统计性描述 |
5.3.3 卡方检验 |
5.3.4 模型估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社会资本、契约选择与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实证分析 |
6.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说 |
6.2 结构方程模型介绍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1 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 |
6.2.2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步骤 |
6.2.3 问卷设计与描述统计 |
6.2.4 信度与效度分析 |
6.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6.3.1 模型的拟合结果 |
6.3.2 假说的检验 |
6.3.3 结果分析 |
6.4 不同契约选择模式养殖户标准化生产心理决策机制比较分析 |
6.4.1 样本的特征分析 |
6.4.2 基于契约稳定性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6.4.3 基于契约稳定性的模型结果分析 |
6.5 不同地区的养殖户标准化生产心理决策机制比较分析 |
6.5.1 样本的特征分析 |
6.5.2 基于地域划分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6.5.3 基于地域划分的模型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因素与实证 |
7.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说 |
7.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7.2.1 技术投入产出指标 |
7.2.2 成本收益指标 |
7.2.3 基于契约选择模式的影响因素的统计性分析 |
7.3 生产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7.3.1 社会资本对生产绩效的影响 |
7.3.2 契约选择对生产绩效的影响 |
7.3.3 标准化生产行为对生产绩效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
8.1 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针对性的提高社会资本 |
8.2.2 完善组织服务,促成高稳定性契约选择模式生产的发展 |
8.2.3 加大对更稳定契约选择模式的宣传和引导 |
8.2.4 从政府、企业、养殖户多角度出发,促进肉鸡行业标准化生产发展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8)JL集团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设计路线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2 国际市场营销理论 |
2.1 国际市场营销理论综述 |
2.1.1 国际目标市场营销策略理论 |
2.1.2 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2.1.3 国际市场竞争策略 |
2.1.4 SWOT分析方法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国内市场营销研究 |
2.2.2 国内肉鸡产业研究 |
3 JL集团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JL集团概述 |
3.1.1 集团概况 |
3.1.2 发展目标 |
3.2 出口现状 |
3.2.1 国内销售状况 |
3.2.2 出口订单 |
3.2.3 市场分布 |
3.3 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3.1 国内出口环境分析 |
3.3.2 国际市场环境分析 |
3.3.3 肉鸡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
3.3.4 JL集团SWOT分析 |
4 JL集团国际目标市场的选择与产品定位 |
4.1 国际市场细分 |
4.1.1 地理区域市场细分 |
4.1.2 代理商客户群市场细分 |
4.2 国际目标市场的选择及产品定位 |
4.2.1 巩固传统出口市场 |
4.2.2 扩大欧美市场 |
4.2.3 开发新兴市场 |
5 JL集团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5.1 产品策略 |
5.1.1 提高产品质量 |
5.1.2 实现肉鸡产品多元化 |
5.1.3 产品品牌策略 |
5.2 定价策略 |
5.2.1 降低生产成本 |
5.2.2 产品差别定价法 |
5.3 渠道策略 |
5.3.1 升级销售渠道 |
5.3.2 营销渠道的短与快 |
5.3.3 加强对营销渠道的管理 |
5.4 促销策略 |
5.4.1 产品推介 |
5.4.2 广告促销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中国家禽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阐释 |
2.1 概念界定及数据来源 |
2.2 理论阐释 |
3 中国家禽产品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
3.1 中国家禽产业发展特征 |
3.2 中国家禽出口总体规模 |
3.3 中国家禽出口产品构成 |
3.4 中国家禽出口市场分布 |
3.5 内部出口区域分布 |
3.6 本章小结 |
4 中国家禽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总体分析 |
4.1 模型简介及基本形式 |
4.2 CMS 模型的改进和修正 |
4.3 中国家禽产品总体出口变动影响因素分析 |
4.4 中国家禽产品在日本市场出口变动影响因素分析 |
4.5 中国禽肉产品出口变动影响因素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家禽产品出口竞争力 |
5.1 家禽产品出口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 |
5.2 中国家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5.3 家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素 |
5.4 家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深层次影响因素 |
5.5 本章小结 |
6 关键影响因素之二 家禽产品出口贸易结构 |
6.1 中国家禽出口贸易结构合理性 |
6.2 出口市场集中与中国家禽产品出口波动性关系 |
6.3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家禽出口贸易结构影响因素及增长潜力 |
6.4 本章小结 |
7 关键影响因素之三 世界家禽进口需求 |
7.1 世界家禽产品进口需求总体特征 |
7.2 中国家禽出口与世界家禽进口需求相关性分析 |
7.3 家禽出口与世界家禽进口需求因果关系的计量分析 |
7.4 世界家禽进口需求类型划分---以鸡肉产品为例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3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以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10)环首都经济圈产业承接力研究 ——以河北省滦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2 研究意义 |
1.2 可行性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产业转移概念 |
2.1.2 产业承接力概念 |
2.1.3 影响产业承接力的因素 |
2.1.4 产业承接条件及动力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2.2.3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
2.2.4 比较优势理论 |
2.2.5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文献评述 |
2.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三章 滦平县产业发展现状综合评价 |
3.1 基本概况 |
3.1.1 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
3.1.2 经济发展水平阶段 |
3.1.3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 滦平县产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 |
3.2.1 产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2 产业核心竞争力指标含义与主体结构 |
3.2.3 滦平县产业核心竞争力实证分析 |
3.3 滦平县三次产业主导产业评价 |
3.3.1 滦平县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
3.3.2 滦平县第一产业主导产业评价 |
3.3.3 滦平县第二产业主导产业评价 |
3.3.4 第三产业主导产业评价 |
3.4 环首都经济圈十四个县(市、区)竞争优劣势分析 |
3.4.1 十三个县(市、区)竞争优劣势分析 |
3.4.2 十四个县(市、区)竞争对手综合分析 |
3.5 滦平县产业承接力分析 |
3.5.1 产业吸引力分析 |
3.5.2 滦平县产业选择力分析 |
3.5.3 产业承接对滦平县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滦平县对接北京农业发展战略 |
4.1 北京市农产品供求分析 |
4.2 滦平县高效种植业发展战略 |
4.2.1 高效种植业产业布局现状 |
4.2.2 存在的问题 |
4.2.3 战略思路 |
4.2.4 发展战略 |
4.3 滦平县畜牧业发展战略 |
4.3.1 畜牧业产业发展布局及现状 |
4.3.2 存在的问题 |
4.3.3 战略思路 |
4.3.4 发展战略 |
4.4 滦平县林果业发展战略 |
4.4.1 林果业发展现状 |
4.4.2 存在的问题 |
4.4.3 战略思路 |
4.5 滦平县农产品对接北京市场营销战略 |
4.5.1 多元化的宣传渠道 |
4.5.2 推销对象群体的选择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滦平县承接北京工业产业发展战略 |
5.1 北京工业产业梯度现状分析 |
5.1.1 北京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
5.1.2 北京市工业产业梯度的分析 |
5.1.3 北京市工业产业转移类型优化选择 |
5.2 滦平县重点工业产业发展战略 |
5.2.1 冶金矿产业发展战略 |
5.2.2 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 |
5.2.3 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战略 |
5.2.4 新型建材产业发展战略 |
5.2.5 能源产业发展战略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滦平县承接北京服务业发展战略 |
6.1 北京服务业现状分析 |
6.1.1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
6.1.2 北京旅游业发展现状 |
6.1.3 北京旅游业对周边县(市、区)的积极影响 |
6.2 滦平县旅游业发展战略 |
6.2.1 滦平县旅游发展现状 |
6.2.2 滦平县旅游发展优势和劣势 |
6.2.3 滦平县旅游发展战略 |
6.2.4 滦平县旅游客源市场与营销战略 |
6.2.5 战略实施保障体系建设 |
6.3 滦平县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 |
6.3.1 现代物流业(园区)发展定位 |
6.3.2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指导原则 |
6.3.3 现代物流业(园区)发展战略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滦平县经济增长极与城镇化战略 |
7.1 滦平县产业布局与未来经济增长极 |
7.1.1 滦平县产业布局 |
7.1.2 滦平县未来五个经济增长极 |
7.2 滦平县城镇化发展战略 |
7.2.1 现状分析 |
7.2.2 存在的问题 |
7.2.3 城镇化发展战略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肉鸡国内市场仍有潜力(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禽肉贸易研究 ——基于贸易便利化视角[D]. 张敬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3]肉鸡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D]. 裴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4]鸡的栖杆栖息行为及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研究[D]. 王凯烙. 浙江大学, 2020
- [5]影响鸡剩余采食量的功能基因发掘及ncRNA介导的遗传调控研究[D]. 杨磊.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6]圣农发展的财务战略选择研究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D]. 黄颖颖.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7]社会资本、契约选择与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 ——以中国白羽肉鸡生产为例[D]. 陈齐畅.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8]JL集团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高寒.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9]中国家禽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张凤娟.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10]环首都经济圈产业承接力研究 ——以河北省滦平县为例[D]. 杨猛.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