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古的对外经贸关系

论蒙古的对外经贸关系

一、试论蒙古对外经贸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沈娜[1](2021)在《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3年以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贸易与投资合作不断深化,各种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但与“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整体成就相比,该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并没有实现整体性推进。如何在已有进展的基础上,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开花结果,真正让东北亚区域内的国家实现多方参与、共同受益、战略对接,共同推动东北亚区域形成开放、共赢的合作网络,成为新时代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同时,研究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问题,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东北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这既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又是实现中国东南、中、西、东北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还是推动中国东北地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的国内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出发点,论文基于区域合作的视角,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参与,东北亚边境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层面的实际进展,以及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所面临的阻碍因素及推进路径。论文旨在解决四个核心问题:第一,揭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区域合作的意义和特点;第二,厘清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理定位;第三,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在边境次区域层面和东北亚整体区域层面的推进进程与合作状况;第四,思考“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论文首先从内在动力、实现条件和层次性三个层面,阐述了区域合作的一般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之于区域合作的意义和特点,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它体现了平等性、开放性、创新性、非地缘战略性和目标非一致性等特点,凸显了以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特色。论文重点阐述了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认为它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水平、巩固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也有助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此为出发点,论文明确了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定位,即东北亚区域是在欧亚大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东翼之轴,它并非“一带一路”建设的边缘区,更不应该游离于“一带一路”建设之外。论文分析了东北亚区域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差异,并具体分析了韩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过程以及蒙古国和俄罗斯是如何将各自的发展规划渐进地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的。而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具体推进问题,论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重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形态,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呈现出边境地区相互开放、国家之间战略对接、区域层面互利合作的不同层面的关系互动形式,基于此种认识,论文主要阐述了两个层面的区域合作问题:一是分析中国与东北亚国家间在陆上边境层面的互联互通。指出在边境开放的形势下,边境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屏障功能”向“中介功能”转变,“一带一路”倡议首先突破了边界的屏障,而建立起跨境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了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的发展。二是在东北亚区域层面将国家间的战略对接以及形成的中俄蒙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区域推进的主要着眼点,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合作形式的灵活与创新,在对东北亚区域双边和多边合作状况的阐述中展现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成就。同时,论文总结了中日韩自贸区的规划过程与推进情况,阐述了该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础,以及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未来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促进作用。论文还从合作理念、合作内容、合作路径三个层面,论证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之间能否实现包容性的问题。论文从区域合作的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首先是区域外的美国通过强化与盟国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分化手段,可能对“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扯断线”式的破坏或“分割片”式的阻断;其次是区域内“一带一路”发展的局部覆盖性问题,与冷战后东北亚区域所存在的“离散性”结构相关联,很难形成整体性的区域合作;第三是东北亚区域内的边境次区域合作也存在着困境,在推进中受到东北亚区域整体局势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论文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路径:发挥次国家政府在助力东北亚区域边境层面合作中的优势及作用;探索朝鲜加入“一带一路”合作框架的路径;寻求协调区域内大国关系的具体方式;探寻稳定与发展中国与区域外美国之间关系的路径等。东北亚区域是大国比较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区域,在这一区域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区域合作和区域稳定都有重要的意义。未来,东北亚区域也可以继续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等方面的建设,为构建东北亚区域的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

康丽娜[2](2021)在《文明交往视阈下的布哈拉汗国研究》文中提出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且地处欧亚大陆的通衢之地和各大文明交汇之处,毗邻中国、俄罗斯、伊朗、阿富汗等地区大国或形势动荡之地。近年来,随着中亚地区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着愈发重要的地位,世界各主要行为体高度重视并积极扩大自身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自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首先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中亚地区的关注急剧上升,成为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领域。不过,我国在中亚各国的政治体制、外交政策、军事安全、经济合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而对历史、文化等议题的研究非常有限。一直以来,有关中亚文明史的研究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薄弱领域。本文从历史学角度出发,采用文明史的研究路径和区域史的叙述框架进行写作。从理论分析来看,本文的研究立足于中国自己的世界史学派——文明交往理论,从而有助于在国际学术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加强话语权。因此,本文以布哈拉汗国(以下简称“汗国”)为研究主体,围绕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方面,对近代中亚地区内、外交往的背景、历程及影响进行系统论述,进而深入探讨中亚近代文明的形成原因、发展规律和演变特点。布哈拉汗国史是研究中亚近代文明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文明交往的视角出发,主要论述布哈拉汗国的历史演变,并试图揭示中亚近代文明形成和演变的动因、规律和特点。全文由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说明选题背景和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目标与方法,指出创新之处与重难点,并对文明交往与中亚近代文明史的特点加以阐释。第一章概述了汗国的文明交往变迁史。布哈拉汗国国祚400余年,历经昔班尼王朝、扎尼王朝和曼格特王朝的更迭,其历史进程与中亚近代史基本同步。16世纪初,在成吉思汗后裔昔班尼的统帅下,乌兹别克游牧民南下河中地区建立布哈拉汗国。自19世纪开始,封闭且落后的汗国在曼格特王朝的统治下逐渐成为英俄在亚洲争霸的焦点。最终,俄国于1868年彻底征服汗国,使之沦为自己的附属国。总之,布哈拉汗国经历了兴盛、发展、衰落、沦为俄国附属国的历史变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中亚近代史的演变规律。第二章分析了汗国制度文明交往的特点及演变。本章主要从政治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方面来解读汗国制度文明的特点。汗国的制度文明经历了继承、融合、形成和完善的演变过程,以传统伊斯兰国家的制度为根基,借鉴游牧帝国的管理体制,因地制宜,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推动中亚近代制度文明的建设。第三章论述了汗国物质文明交往的曲折性和进步性。首先阐述了社会经济变革的主要动因,然后分别探讨了农业经济的转型、工商业及贸易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等问题。一直以来,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往贯穿于整个中亚文明史进程,是中亚社会经济变革的主要动力。另外,俄国的统治也是包括布哈拉汗国在内整个近代中亚社会经济变革与发展的催化剂,致使汗国的社会经济发生根本性变革。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汗国社会经济领域的渗透,导致汗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宗法制和自然经济体系逐渐瓦解。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讲,汗国的社会经济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但就本质而论,这种发展是以俄国殖民掠夺为前提的。第四章阐述了汗国多元宗教文化的融会与变迁。布哈拉汗国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其主导文化是以苏非主义为特征的伊斯兰文化。自古以来,中亚地处欧亚文明的核心地带。在中亚文明交往史上,中亚地区曾多次遭受异族入侵,甚至还有的民族在这里建立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这种频繁的入侵与外族统治却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诸多不同文明在中亚的交往。因此,在保持自身文明特色的同时,中亚文明还不断学习、吸收和融会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文化是文明交往的重要标尺。随着近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布哈拉汗国的文化也随之衰败。然而,从微观层面来讲,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汗国的文化变迁既有发展与繁荣,也有停滞与衰败。第五章探讨了汗国对外交往的背景和进程。首先简要介绍了汗国对外交往的背景。然后重要论述了汗国与俄国之间的关系演变,从平等外交过渡到不平等外交再到附属关系的彻底转变。最后讨论了布哈拉汗国与周边的希瓦汗国、浩罕汗国、波斯、印度和奥斯曼帝国的广泛交往。总之,布哈拉汗国的对外交往具有明显的地缘特点,暴力与和平两种形式交替展开。汗国的对外交往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也更加丰富了中亚近代文明史的内容。结语部分对全篇进行总结,从文明交往论的角度出发,指出布哈拉汗国历史演变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地缘、宗教和国家四大因素。生产力是人类文明交往的根本动力。中亚地区没有适宜发展社会经济的环境和条件,落后的生产力导致布哈拉汗国最终被俄国所占领,其历史命运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交往的一个重要地区。以布哈拉汗国为代表的近代中亚地方政权依旧受制于地缘因素,其历史演变始终与大国命运息息相关。中亚地区是伊斯兰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近代中亚的宗教中心,布哈拉汗国的宗教价值系统带来的强烈文化政治归属性始终贯穿于其历史进程中。一直以来,中亚地区少有形成长期稳定且人口众多的大国,近代诸汗国并存的局面从整体上削弱了中亚的实力。再者,布哈拉汗国的历史演变对中亚文明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宗教文明交往而言,布哈拉汗国较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了中亚传统的伊斯兰文明体系;从民族文明交往而言,布哈拉汗国是今天乌兹别克民族的文明生根之地;从对外文明交往而言,布哈拉汗国体现了中亚文明交往的多元融合属性。

黄佟拉嘎[3](2021)在《冷战后蒙古国对外经济政策沿革及中蒙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紫美[4](2021)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蒙贸易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蒙古是中亚国家,与中国有着超过4700公里的边界线,基于地缘优势和资源互补性优势,两国一直以来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合作。1999年,中国取代俄罗斯,成为蒙古最大的贸易伙伴,多年来一直是蒙古最大的出口国和投资来源国。中蒙关系和各领域合作全面发展,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中蒙贸易互补性强,经贸往来仍有很大空间。但中蒙贸易仍然受到很多因素影响,避免消极因素、发挥积极因素,是中蒙贸易发展的未来方向,本文也就此主题对中蒙贸易展开研究。具体来说,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从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出发,介绍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理论、贸易便利化理论;其次对中蒙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总结了中蒙贸易现状及存在的贸易规模小,增长速度慢的问题。然后着重对中蒙贸易影响因素从积极影响因素和消极影响因素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积极影响因素包含中蒙政治关系稳定、贸易互补性强、中国“一带一路”政策机遇、经济走廊建设的推动作用四个方面;消极影响因素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差、跨境物流运输体系不健全、贸易便利化程度不高、贸易政策不完善个四方面。最后,提出中蒙贸易的发展,需要发挥积极影响因素,克服消极影响因素。发挥积极影响因素方面,需要充分发挥中蒙友好国家关系,提升贸易透明度、深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促进中蒙双边贸易政策规范化。克服消极因素方面,需要完善中蒙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蒙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完善贸易政策保障措施。

张晨瑶[5](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Arslanbaatar Onontuya[6](2020)在《中蒙两国对双方关系的社会认知及其贸易影响》文中提出近20多年来,中蒙两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往日趋稳定,两国外交关系日益增强,中国在蒙古国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影响力逐年增加。自1999年开始,中国连续20年成为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与文化交往的国家。截至2018年,两国贸易总额已高达85亿美元,中国占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5.8%(出口总额的92.8%、进口总额的33.5%)。总而言之,当前的这种情况下蒙古国的发展离不开中蒙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本文使用1949年中蒙两国建交至2017年两国政治关系和经贸关系相关数据,在梳理相关理论及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引力模型、VAR模型主要研究了中蒙两国双方关系的官方认知和民间认知对贸易的影响。首先,通过整理中国的352份《人民日报》,蒙古国的325份《真理报》、《政府信息报》等报纸对双方关系的相关报道,使用认知语言学方法及马丁的语言评价范畴探讨中蒙两国官方对双方关系的认知及两国官方报道的语言特征和语言规律。根据中蒙两国官方报道的语言态度,将两国关系划分为四个时期:社会主义初期(1949年至1962年)、对立时期(1963年至1985年)、恢复时期(1986年至1989年)、重新发展时期(1990年至2017年)。不同时期两国官方报道语言态度的变化显示了两国外交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研究结果发现,社会主义初期和对立时期中蒙两国官方对双方关系的认知具有差距。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来探讨中蒙两国民间认知,主要了解两国民间的交流程度,确定两国民间对对方国家以及双方关系的基本认知。调查结果显示,蒙古国民间同中国的交流程度较为普遍,而中国民间对蒙古国的交流较少。从两国民间对双方关系的认知来看,1950年至1960年间双方关系的总体评价上升,但1960年至1970年间下降到最低水平,1970年至1980年间开始恢复上升达到目前的水平。同时,中蒙两国民间认知存在较大差距,中国民间对双方关系的总体印象和期待比蒙古国民间更加积极。再次,本文整理了1950年以来中蒙双边贸易关系历程,探讨了两国贸易来往现状及双边贸易对蒙古国经济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中国在蒙古国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从1995年以来中国成为蒙古国第一大出口伙伴国,2011年以来第一进口伙伴,2017年出口额的85.6%、进口额的32.6%),两国进出口失衡问题以及蒙古国进出口产品结构单一、对外贸易市场缺乏多元化等。最后,借助引力模型和VAR模型分析中蒙两国官方和民间对双方关系的社会认知如何影响双边进出口贸易额。研究结果发现,中蒙两国官方认知和民间认知对双边进出口贸易额具有促进作用,两国官方和民间认为双方关系的态度越友好,双边贸易往来越繁荣。两国官方认知差距和民间认知差距对双边进出口贸易额有反向作用,认知差距越大双边贸易越少。同时,结果发现中蒙两国部长级以上高层访问频次对双边进出口贸易额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表示,中蒙两国高层领导人、社会各个领域的代表团相互访问频繁,增进政治互信,促进了双边贸易扩大。中蒙两国对双方关系的社会认知及其贸易影响的研究,有利于发展双方友好关系,深化两国政治、经济、社会合作关系相关政策,提高两国民间的相互了解,为民间组织的友好关系方面予以支持等有很深远的意义。

马蓓[7](2020)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文中提出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积极致力于对外开放的实践推进与理论探索,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且自成体系并具理论与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对中国口岸建设产生了特殊而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口岸的形成过程是我国对外开放成长的缩影。中国口岸的建设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同步而行,中国口岸发展史就是我国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史,蓬勃发展的中国口岸已成为践行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理论的“排头兵”。新疆口岸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文选择新疆与周边国家毗邻的边境陆地口岸、国际航空口岸中的一类口岸(包括15个陆路边境口岸和2个航空口岸)作为研究对象,将“新疆口岸”置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予以深入研究,通过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普口岸、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口岸等重点案例的分析,探索新疆口岸的发展,旨在探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这一重大现实命题,重点论述新疆口岸区域经贸、安全、人文合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而特殊的带动作用。循此基本逻辑框架,本文详述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说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继承而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指导对外开放实践,在新时代助力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通过梳理新疆口岸发展历程,解读新疆口岸基本要素,分析新疆口岸地区发展现状,从口岸经贸、安全、人文三大功能出发,阐述口岸经贸往来之于地区经济繁荣、口岸安全防控之于区域和平稳定、口岸人文交流之于丝路沿线“民心相通”的重要角色,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解读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的互促关系:从国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形成、开放型地区合作新体制深化以及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出发,集中讨论新疆口岸的经贸往来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将口岸安全放在国家安全观语境中解读其内涵,深入剖析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的影响因素,并简要评述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阐述新疆口岸的安全防控对保障区域稳定的意义;从跨境旅游、跨境教育、跨境医疗以及多元创新的角度,彰显口岸作为中华文化表达载体的作用,体现口岸地区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拓宽我国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的战略意义,以及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促进丝路沿线“民心相通”所做出的贡献;探讨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并展望口岸地区未来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新疆口岸地区现行政策方针,说明口岸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党的对外开放实践反哺新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主要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战略地位提出对策建言。本文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角切入,结合新疆特殊地缘政治环境,重点探讨新疆口岸在经贸往来、安全合作、人文交流等实践中对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联动作用,新疆口岸在区域经济中节点作用渐显、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初显,新疆口岸人文交流日趋完善。未来,新疆口岸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中的战略地位得以提升。新时代,新疆口岸以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方向,为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力争使新疆在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为新时代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建设提供学理依据。

姜宏[8](2020)在《新世纪中蒙合作关系的多层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冷战结束之后,蒙古国实行民主化改革,在外交方面不再依附于前苏联,逐步走上自主外交之路,也使中蒙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蒙两国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逐步加强了合作和交流关系,而且在国际多边层次、国家双边层次以及次国家层次的纵向往来,也越来越凸显特色。因此,本论文试图打破以往在中蒙关系研究中单纯注重横向领域研究的不足,力图在区域多边层面、国家间双边层面、次国家互动层面上,多层次探讨中蒙两国合作关系的发展问题,争取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中蒙关系的发展现实和未来前景。针对以往关于中蒙关系研究中偏重双边而忽视多边以及次国家层面研究的问题,本论文主要运用国际关系的层次分析方法,对中蒙关系进行纵向立体式分析,力图弥补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层次分析法是上个世纪50年代“科学行为主义”的产物,肯尼思·沃尔兹将国家间战争爆发的原因归结于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三个层次,并基于此建立了自己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之后,随着国际关系研究层次的回落,以及越来越多的国际行为体进入研究视野,对层次的划分逐渐多元化。关于中蒙关系的研究,以往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于其双边层面的分析,而根据对中蒙关系现实层面的考察,其多边层面、次国家层面的关系发展也成果显着,但在理论研究方面却关注不足。因此,本论文主要根据国际关系中的层次分析法理论,选择区域多边、国家间双边、次国家互动三个层次对中蒙关系进行纵向系统分析。本论文的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设计就是从区域、国家间、次国家等三个层面具体地去分析中蒙关系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从中蒙两国在多边框架中的合作和互动关系来看,论文更多地关注于除联合国以外的区域多边合作中两国的互动。比如在上合组织、亚信会议、博鳌亚洲论坛、亚欧会议以及其他区域性国际组织中的互动,着重于地区性问题的共同合作;以及中蒙在大图们江合作机制、中俄蒙经济走廊等次区域多边合作,着重于地缘基础上的小多边特色合作。这种区域框架和多边维度的合作,已经成为中蒙关系发展不可或缺的方面。从中蒙两国双边合作来看,新世纪以来,中蒙关系发展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国家的主动性明显增强,特别是蒙古国经过民主化改革之后,不断强化其外交方面的独立自主性,为中蒙两国关系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中蒙两国关系的发展有很多独特性,这种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地缘关系方面,两国不仅边境线很长,而且有着历史渊源;其次两国在政治关系上曾经历了从停滞甚至对抗到现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过程,经济上有合作的迫切需求,文化上有民族和宗教的联系和差异,在诸多方面都体现出两国历史和现实的独特性。从中蒙次国家政府层面的合作来看,这方面是以往研究的弱项,而现实中的发展却越来越突出。中蒙两国漫长的边界线,为两国之间的跨境交流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特别是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两国边境地区的互联互通越来越活跃,两国边境城市和口岸的交流合作潜力巨大。应该说,中蒙两国在区域、国家间以及次国家层面的合作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历史记忆和互信缺乏的问题、两国的发展实力不均衡所带来的问题、第三邻国政策所带来的问题、蒙古国内部发展不稳定的问题,宗教和文化交往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中蒙关系未来的发展中逐步去解决。论文的第五章主要对中蒙合作关系的三个层面的分析进行总结和简单的评估,并对中蒙关系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总体来说,中蒙关系三个层次的合作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也是相互促进的。从有关中蒙两国关系多层次发展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制约中蒙两国合作关系发展的很多问题大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沟通和协商加以解决的。在世界大变局的形势下,如果中蒙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能够携手应对共同的挑战,从两国的多层次合作关系中获得机遇,赢得利益,就一定能够使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总之,本论文以纵向的层次性分析为主,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寓于其中,力图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有所创新,并突出中蒙关系发展中的前沿问题。

张松梅[9](2020)在《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部分国家在边境地区开展紧密的地缘经济合作,形成了众多次区域合作典范。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边疆地区举办博览会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次区域合作的重要方式。2005年,以振兴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为己任的东北亚博览会应运而生。当前,东北亚次区域合作呈现脆弱性、离散性、低效性,需要搭建一个东北亚六国全部参与的次区域合作平台,以实现整体发展。在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趋缓的背景下,东北亚博览会就成为重要选择。作为东北亚六国全部参与的次区域合作平台之一,东北亚博览会在促进东北亚次区域经贸合作、丰富东北亚次区域交流方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往关于东北亚博览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学、行政学领域,将其纳入国际关系领域进行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以东北亚博览会为蓝本,以中国为中心,以次区域合作理论为基础,借鉴地缘政治、经济理论,运用比较研究、调研访谈和抽象分析法,将东北亚博览会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结合起来,研究东北亚博览会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动力、功能展现、制约因素及完善路径。本文从基本概念出发,在介绍区域、次区域、博览会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对影响次区域合作的主要层面、存在的优势进行概括,探讨博览会与次区域合作的相关性,分析博览会促进次区域合作的特殊性,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定位。博览会体现了次区域合作的层级性、开放性、相对松散性、目标非一致性和地缘性,以博览会促进次区域合作具有低政治敏感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以此为前提,确定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定位,即:促进次区域繁荣与发展、形成次区域合作共识。东北亚博览会之所以持续举办,源于东北亚博览会的次区域基础、弥补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不足以及中国的积极推动。东北亚博览会致力于推动东北亚国家实现次区域合作,推动东北亚地区向更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方向发展。在促进东北亚国家形成次区域合作共识,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地缘经济合作、次国家政府间合作,推动东北亚国家间科技外交、城市外交和公共外交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成熟的东盟博览会相比较,东北亚博览会缺少次区域自贸区依托、面临同质化博览会竞争、达成次区域合作协议的权威性不足以及次区域合作机制化的缺失,使得东北亚博览会发挥的功能弱于东盟博览会。同时,东北亚博览会在机制建设、支撑性产业发展等自身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面临东北亚博览会与会国利益诉求差异、中国东北沿边地区开放开发程度低,特别是冷战遗产、同盟体系、经济依靠与安全依托的“二元分立”等外在因素的不利影响,使得东北亚博览会在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但不可否认的是,东北亚博览会是东北亚六国全体参与,尤其是朝鲜在东北亚地区参与为数不多的次区域合作平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着眼于未来,东北亚博览会要借鉴东盟博览会的成功经验,推动东北亚博览会制度化、市场化和机制化发展,加强东北亚博览会自身建设;超东北亚博览会会展经济的局限,在东北亚次区域建立跨国合作区,形成支持东北亚博览会发挥功能的次区域合作网络;加强中国吉林省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巩固和扩大东北亚国家现有合作成果,提高吉林省参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能力;要采取措施将东北亚博览会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对接中俄冰上丝绸之路,同时还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加强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夯实东北亚博览会的次区域依托,为东北亚博览会更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总体来看,研究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功能,理论上能够深刻认识国际关系研究层次的回落特性,并在普遍意义上理解博览会在次区域合作中的推进作用、外溢功能和次国家政府发挥的主动性;实践上助于发现缓解当前“东北亚悖论”的途径,拓展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视野,进而发现东北亚博览会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独特性。可以预见,随着东北亚博览会自身建设逐步完善以及东北亚次区域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东北亚博览会发挥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功能的空间会逐步增大,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东北亚地区环境,实现以次区域合作带动区域合作的新局面。

Munkh-ider Narantsatsralt[10](2020)在《中蒙经贸合作的经济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在中国“一带一路”和蒙古国“发展之路”倡议下,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进入新阶段,蒙中经贸合作也迈入新时期。近年来,蒙中两国经贸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中国不仅是蒙古国的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且是最重要的战略伙伴之一。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具有改革创新发展的制度经验,拥有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需求;蒙古国地处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腹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是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主产地,两国具有很强的资源互补性和市场依赖性。站在自由贸易视角下,系统梳理蒙中两国经贸合作影响因素,客观评价两国经贸合作的经济效应,对双边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两国经贸领域贸易和投资客观实际,比较研究了双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差异,在深入分析蒙中经贸合作现状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双边经贸合作的影响因素。论文中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根据两国经贸合作影响因素确定了相关变量,分析了两国的贸易效率和潜力,得出了两国进出口贸易的结合程度和互补性结论。本论文探索性应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具体分析了蒙中两国自由贸易协议如何影响双边经济,分别对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做了详实分析。通过文献搜索,发现利用GTAP模型具体研究中蒙贸易相关问题较少,没有成熟的研究成果,尚未发现系统的数据模型分析,因此该研究有可能是本论文的创新点之一。同时,两国经贸合作的核心问题,也是双边政府关注的聚焦点,即探索建立自由贸易区,本论文在GTAP分析基础上,对蒙中扎门乌德-二连浩特自贸区建设作了SWOT分析,作为本研究的案例分析,有利于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研究表明,尽管蒙中两国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进出口贸易额稳健增长,但双边贸易和投资结构单一问题突出,其中对矿产资源领域合作依赖性较大,导致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多、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矛盾较严重。研究认为,双边贸易和投资结构单一主要源于蒙古国自身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和金融资本市场不健全,制约两国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论文通过影响因素分类比较研究,得出蒙古国的政策不稳定、不连续因素已成为投资合作领域首要制约因素。GTAP模型的结果表明,减少各类商品的贸易壁垒对两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由于双方比较优势的差异性,除了蒙古国纺织行业,对其他部门产出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扩大双边经贸合作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两国比较优势,其经济效应总体上是正面效应,负面影响完全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加以避免。研究建议双边经贸合作的正确方向是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在各自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下,进一步深化两国经贸合作,共同创新政策和先行先试,重点在矿产资源深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先进制造业、商贸物流和跨境旅游等领域扩大合作,共同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二、试论蒙古对外经贸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蒙古对外经贸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与性质研究
        (二)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研究
        (三)“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
        (五)文献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区域合作理论与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
    一、区域合作的一般理论
        (一)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
        (二)区域合作的实现条件
        (三)区域合作的层次性
    二、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倡议
        (一)“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
        (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区域合作的特点
        (三)“一带一路”倡议凸显以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
    三、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
        (一)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动因
        (二)东北亚区域是“一带一路”推进的东翼支轴
        (三)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多层次性
第二章 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参与
    一、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差异
        (一)蒙古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三)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四)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五)朝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参与方式
        (一)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参与
        (二)中日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
        (三)蒙古国和俄罗斯与“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
    三、国家的广泛参与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基础
        (一)国家边界的开放性
        (二)主权国家的政策选择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关键
第三章 东北亚边境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
    一、边境区域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前沿
        (一)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
        (二)边境地区是互联互通的开拓场域
        (三)边境地区是“一带一路”的窗口
    二、东北亚边境区域开放与合作的进展
        (一)东北亚边境区域的总体建设状况
        (二)中国对蒙古国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三)中国对俄罗斯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四)中国对朝鲜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三、次区域合作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促进
        (一)次区域合作是对边界效应的一种回应
        (二)中俄跨境次区域合作的推进
        (三)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的推进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层面的整体推进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与发展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
        (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发展
        (三)中蒙俄经济走廊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作用
    二、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一)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规划与推进
        (二)中日韩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础
        (三)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衔接
    三、“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的包容性
        (一)合作理念的包容性
        (二)合作内容的包容性
        (三)合作路径的包容性
第五章 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因素分析
    一、区域外国家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
        (一)美国作为区域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阻碍
        (三)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的消极影响
    二、东北亚区域整体的区域合作尚未形成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盲点
        (二)东北亚区域缺乏整体性区域合作对“一带一路”推进的制约
    三、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还不成熟
        (一)东北亚边境次区域合作的困境
        (二)边境次区域合作困境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影响
第六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未来推进路径
    一、发挥次国家政府在东北亚边境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
        (一)次国家政府助力东北亚边境地区合作的优势
        (二)次国家政府助力东北亚边境地区合作的路径
    二、努力将朝鲜纳入到“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当中
        (一)将朝鲜纳入“一带一路”建设框架的重要意义
        (二)促进朝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
    三、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协调好区域内的大国关系
        (一)协调区域内大国间关系的必要性
        (二)协调区域内大国间关系的方向与路径
    四、稳定中美关系,减弱区域外大国的阻碍作用
        (一)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有助于“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
        (二)稳定与发展中美关系的实现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2)文明交往视阈下的布哈拉汗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重难点
    五、文明交往与中亚近代文明史的特点
第一章 布哈拉汗国的文明交往变迁史
    第一节 乌兹别克人的南迁与昔班尼王朝的建立
        一、乌兹别克人南下与帖木儿王朝衰败
        二、汗国的创立与前期统治
        三、阿布杜拉二世统治的兴盛
    第二节 扎尼王朝的统治与战争交往
        一、王朝建立与伊玛姆库利的统治
        二、阿布杜拉齐兹汗与汗国分裂
        三、乌拜杜拉汗统治与部落贵族间斗争
        四、王朝衰微与纳迪尔沙入侵
    第三节 曼格特王朝与俄国保护国的形成
        一、曼格特部落与新政权的稳固
        二、沙赫穆拉德时期的繁荣与19 世纪初的汗国
        三、纳斯鲁拉强化集权与对外征战
        四、1868 年俄国占领与统治
        五、1917—1920 年汗国历史的终结
    小结
第二章 布哈拉汗国制度文明交往的特点及演变
    第一节 政治军事制度的特点
        一、汗位继承与分封制
        二、帖木儿帝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延续
        三、宗教阶层的显着地位
        四、俄国政治代办处的设置
        五、军事管理体系的完善
    第二节 法律制度的变化
        一、伊斯兰教法和部落习惯法并行适用
        二、伊斯兰国家司法体系的地方化
        三、俄国统治后的司法改革
    第三节 经济制度的演变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二、赋役制度的完善
        三、货币政策的变化
        四、水资源管理体系的改善
        五、经济自主权的丧失
    小结
第三章 布哈拉汗国物质文明交往的曲折性和进步性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变革的主要动因
        一、乌兹别克人与河中居民的广泛交往
        二、政权稳固问题与统治者政策变化
        三、俄国统治与工业文明的冲击
    第二节 农业经济的转型
        一、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
        二、传统发达的农耕业
        三、畜牧业的发展变化
        四、棉花种植业的兴衰
    第三节 工商业及贸易的发展
        一、手工业的兴衰
        二、贸易发展的多元化
        三、资本输入与俄国企业的建立
    第四节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人口分布与游牧民定居
        二、城市发展与市民阶层壮大
        三、社会分层与民众暴动频繁
        四、俄国移民的到来及其影响
        五、交通和医疗条件的改善
    小结
第四章 布哈拉汗国多元宗教文化的融会与变迁
    第一节 汗国伊斯兰文化的特点
        一、苏非主义的地域性
        二、文化发展的宗教属性
        三、地区教育中心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多元文化的变迁
        一、建筑步入衰微
        二、文学转向现实题材
        三、艺术趋向本土化
        四、多语言融合与借用
    第三节 俄国对汗国宗教文化转型的影响
        一、斯拉夫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二、知识分子与社会政治觉醒
        三、社会改革新思潮与扎吉德运动
    小结
第五章 布哈拉汗国对外交往的背景和进程
    第一节 对外交往的背景
    第二节 与俄国关系的演变
        一、政治往来与外交关系变化
        二、贸易关系的实质性转变
        三、俄国征服中亚的背景和原因
    第三节 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广泛交往
        一、与周边汗国的领土争夺与经贸往来
        二、与波斯的战争交往和文化融合
        三、与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
        四、与奥斯曼帝国的和平交往与宗教联系
    小结
结语
    一、布哈拉汗国历史演变的主要因素
    二、布哈拉汗国对中亚文明交往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地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蒙贸易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注释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贸易
        (二)双边贸易
        (三)国际贸易
    二、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国际分工理论
        (三)贸易便利化理论
    注释
第三章 中蒙贸易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中蒙贸易现状
    二、中蒙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贸易规模小且增速慢
        (二)贸易结构单一
    注释
第四章 中蒙贸易影响因素
    一、中蒙贸易积极影响因素
        (一)中蒙政治关系稳定
        (二)贸易互补性强
        (三)中国“一带一路”政策机遇
        (四)经济走廊建设的推动作用
    二、中蒙贸易消极影响因素
        (一)基础设施建设差
        (二)跨境物流运输体系不健全
        (三)贸易便利化程度不高
        (四)贸易政策不完善
    注释
第五章 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促进中蒙贸易健康发展对策建议
    一、发挥积极影响因素促进中蒙贸易发展
        (一)充分发挥中蒙友好国家关系,提升贸易透明度
        (二)深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三)促进中蒙双边贸易政策规范化
    二、克服消极影响因素,推动中蒙贸易发展
        (一)完善中蒙贸易基础设施建设
        (二)健全中蒙跨境物流运输体系
        (三)提升中蒙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
        (四)完善贸易政策保障措施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6)中蒙两国对双方关系的社会认知及其贸易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语言学理论研究
        2.1.1 认知语言学理论
        2.1.2 语言评价范畴理论
    2.2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2.2.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2.2.2 新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2.2.3 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2.2.4 VAR模型理论基础
    2.3 国际政治与经济贸易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
        2.3.1 国际政治与经济贸易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
        2.3.2 国际政治与经济贸易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2.4 中蒙两国关系研究
        2.4.1 中蒙双方关系背景
        2.4.2 中蒙双方关系研究综述
    2.5 现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案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过程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分析
四、中蒙两国对双方关系的社会认知研究
    4.1 中蒙两国关系的官方认知
        4.1.1 不同时期中蒙两国官方形象的隐喻分析
        4.1.2 中蒙双方不同关系阶段中的语言特征
        4.1.3 中蒙两国官方关系的语言评价
        4.1.4 中蒙两国关系的官方认知总结
    4.2 中蒙两国关系的民间认知
        4.2.1 中蒙两国民间调查结果
        4.2.2 中蒙两国民间认知情况总结
    4.3 中蒙两国关系官方和民间认知比较分析
五、中蒙双边贸易关系研究
    5.1 中国经济贸易发展情况及现状
        5.1.1 中国产业发展简述
        5.1.2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简述
    5.2 蒙古国经济贸易发展情况及现状
        5.2.1 蒙古国产业发展简述
        5.2.2 蒙古国对外贸易现状简述
    5.3 中蒙双边贸易发展历程回顾与统计分析
        5.3.1 中蒙双边贸易关系历程回顾
        5.3.2 中蒙双边贸易往来统计分析
        5.3.3 中蒙双边贸易变化趋势与蒙古国经济变化趋势的比较分析
    5.4 结论
六、中蒙两国关系的社会认知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6.1 中蒙两国关系的社会认知与双边贸易的比较分析
        6.1.1 中蒙两国关系的社会认知态度中的双边贸易变化
        6.1.2 中蒙两国关系的社会认知与双边贸易变化趋势
    6.2 中蒙两国关系的社会认知对双边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6.2.1 引力模型
        6.2.2 VAR模型
    6.3 结论
七、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
        1.3.2 关于“新疆口岸”的研究
    1.4 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及方法、创新点解读
        1.4.1 核心概念
        1.4.2 相关理论
        1.4.3 研究方法
        1.4.4 创新点
    注释
第2章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与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2.1 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2.1.1 新疆口岸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2.1.2 新疆对外开放发展概述
        2.1.3 新疆口岸基本要素解读
    2.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
        2.2.2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
        2.2.3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2.2.4 江泽民、胡锦涛对外开放思想
        2.2.5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
    2.3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的新疆口岸建设与发展
        2.3.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
        2.3.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新疆口岸建设
        2.3.3 新疆口岸建设完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
    小结
    注释
第3章 新疆口岸经贸往来推动全面开放新布局
    3.1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布局
        3.1.1 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2 公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3 航空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4 管道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2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3.2.1 “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战略对接
        3.2.2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建区域合作
        3.2.3 凸显经济特区特殊地位
        3.2.4 口岸金融改革先行先试
    3.3 口岸助力新疆在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凸显
        3.3.1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打造能源通道
        3.3.2 新亚欧大陆桥建设互联互通网络
        3.3.3 中巴经济走廊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小结
    注释
第4章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保障边境地区安全与稳定
    4.1 国家安全观语境中的口岸安全内涵解读
    4.2 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影响因素剖析
        4.2.1 国际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4.2.2 周边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4.2.3 新疆长治久安的影响因素
    4.3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的形成及其成效
        4.3.1 口岸反恐、去极端化机制
        4.3.2 口岸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4.3.3 口岸通关便利化
        4.3.4 国家风险布控
        4.3.5 新疆社会治理方案策辅助口岸构建安全环境
    小结
    注释
第5章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促进丝路沿线文明互鉴
    5.1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战略意义
        5.1.1 口岸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5.1.2 文化自信助力边境地区文化融合
        5.1.3 文化传播加强边境民族国家认同
    5.2 人文交流项目促进口岸地区“民心相通”
        5.2.1 跨境旅游拓展对外开放方式
        5.2.2 跨境教育深化对外开放内涵
        5.2.3 跨境医疗卫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3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创新性拓展
        5.3.1 跨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
        5.3.2 依托丝路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5.3.3 政府主导下的国际交流文艺演出
    小结
    注释
第6章 对外开放视角下的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6.1 口岸建设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6.1.1 北疆口岸对地方经济持续辐射作用明显
        6.1.2 南疆中心城市带动口岸发展
    6.2 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2.1 对口援疆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2.2 乡村振兴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3 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互促效应展望
        6.3.1 政策引领边境口岸及其腹地城镇化发展
        6.3.2 口岸核心城市拉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
    小结
    注释
第7章 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思考
    7.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7.1.1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经贸机遇
        7.1.2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安全机遇
        7.1.3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人文机遇
    7.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7.2.1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经贸挑战
        7.2.2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
        7.2.3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人文挑战
    7.3 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对策建言
        7.3.1 以口岸经贸合作为抓手,推动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
        7.3.2 以口岸安全防控为抓手,提高新疆与周边地区安全治理能力
        7.3.3 以口岸人文交流为抓手,助推新疆与周边地区的“民心相通”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新世纪中蒙合作关系的多层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层次分析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关于中蒙合作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对以往研究的评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层次分析法与在中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一、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
        (一)肯尼兹·华尔兹的层次分析法
        (二)其他学者的层次分析理论观点
    二、中蒙合作关系的发展进程及特性
        (一)中蒙关系发展的进程
        (二)中蒙合作关系发展的特征
    三、中蒙合作关系分析的层次选择
        (一)区域多边层次
        (二)国家间双边层次
        (三)次国家政府层次
第二章 区域层面:中蒙在东亚区域多边框架下的合作
    一、多边主义视角下的中蒙区域合作
        (一)多边国际合作的内容指向
        (二)中蒙多边合作的内在逻辑
    二、中蒙在东亚区域多边框架下合作的现状
        (一)中蒙参与区域多边合作的现实动力
        (二)中蒙在区域多边框架下合作的具体实践
    三、中蒙区域多边框架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蒙在东亚区域多边合作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性框架
        (二)东亚区域多边合作与蒙古国的“第三邻国”外交相冲突
        (三)“历史记忆”影响着中蒙在区域多边合作中的互信
        (四)经济合作短板是制约中蒙区域合作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 国家间层面:中蒙双边合作的独特性
    一、中蒙关系的地缘特性
        (一)中蒙关系中的地缘“边际效应”
        (二)蒙古国的地理位置带来的特殊大国关系效应
        (三)蒙古国的“主动”外交将重塑中蒙地缘政治环境
    二、中蒙国家间合作的进程与特色
        (一)中蒙政治合作的特色与成就
        (二)中蒙经济合作的特色与成就
        (三)中蒙文化合作的特色与成就
    三、中蒙国家间合作的问题分析
        (一)中蒙国家间合作的政治互信不足
        (二)中蒙两国合作的稳定性不足
        (三)中蒙国家间的一些合作基础还不牢
第四章 次国家层面:中蒙次国家政府的国际合作
    一、次国家政府及其对国际合作的参与
        (一)次国家政府参与国际合作的契机
        (二)次国家政府参与国际合作的相关主张
    二、中蒙两国次国家政府间国际合作的现状
        (一)中蒙次国家政府间合作的优势
        (二)中蒙次国家政府间合作的主要方式
    三、中蒙次国家政府间国际合作的问题分析
        (一)合作的制度化水平低
        (二)合作的程度和规模还不够
        (三)口岸的通道效应使地方政府收益低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
第五章 中蒙多层次合作关系的深化
    一、中蒙多层次合作关系的评价及政策思考
        (一)中蒙多层次合作的评价
        (二)中蒙多层次合作的政策思考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蒙合作的前景
        (一)政策沟通:“一带一路”与“草原之路”的对接
        (二)设施联通:贯通欧亚大陆的基础
        (三)贸易畅通:全方位推动经贸合作
        (四)资金融通:助力中蒙合作
        (五)民心相通:夯实中蒙合作认同的基础
    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中蒙合作
        (一)构建中蒙利益共同体
        (二)构建“共生安全”的安全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博览会外交功能的研究
        (二)关于东盟博览会外交功能的研究
        (三)关于东北亚博览会功能的研究
        (四)关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研究
    三、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论文结构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基本理论阐释
    一、次区域合作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与次区域的概念
        (二)次区域合作的内涵与目标
        (三)影响次区域合作的主要层面
        (四)次区域合作存在的优势分析
    二、次区域合作理论视角下的博览会
        (一)博览会的内涵与特点
        (二)博览会与次区域合作的相关性
        (三)博览会推进次区域合作的特殊性
    三、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定位
        (一)促进次区域繁荣与发展
        (二)形成次区域合作的共识
第二章 东北亚博览会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动力
    一、东北亚博览会功能发挥的次区域基础
        (一)东北亚次区域合作具备地缘基础
        (二)东北亚区域国家存在比较优势
        (三)东北亚国家历史文化联系紧密
    二、弥补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不足
        (一)降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脆弱性
        (二)缓和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离散性
        (三)弱化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低效性
    三、中央政府及次国家政府的合力推动
        (一)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的规划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助力
        (三)次国家政府主动性的发挥
第三章 东北亚博览会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功能展现
    一、打造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新平台
        (一)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发展的内涵
        (二)达成增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共识
        (三)推动了东北亚国家首脑外交
    二、促进东北亚次区域的经贸合作
        (一)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地缘经济合作
        (二)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家政府间合作
        (三)扩大中国在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力
    三、丰富东北亚次区域国家交流方式
        (一)推动东北亚国家间的科技外交
        (二)促进东北亚国家间的城市外交
        (三)增进东北亚国家间的公共外交
第四章 东北亚博览会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制约因素
    一、东北亚博览会与东盟博览会的比较分析
        (一)区域自贸区依托的缺位
        (二)博览会间同质化的竞争
        (三)达成次区域合作协议权威性的差异
        (四)次区域合作机制化的缺失
    二、制约东北亚博览会发挥功能的内部因素
        (一)东北亚博览会机制亟需完善
        (二)博览会支撑性产业发展不足
        (三)厘清推进博览会的央地关系
    三、制约东北亚博览会发挥功能的外部因素
        (一)东北亚与会国利益诉求的差异
        (二)东北沿边地区开放开发程度低
        (三)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复杂性
第五章 完善东北亚博览会促进次区域合作功能的实施路径
    一、借鉴东盟博览会经验推动东北亚博览会发展
        (一)实现东北亚博览会制度化发展
        (二)实现东北亚博览会市场化发展
        (三)实现东北亚博览会合作化发展
    二、完善东北亚博览会促进次区域合作的条件
        (一)超越博览会会展经济的局限
        (二)推动建立次区域跨国合作区
        (三)提升吉林省沿边地区开放水平
    三、夯实东北亚博览会的次区域依托
        (一)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
        (二)对接中俄冰上丝绸之路
        (三)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
        (四)加强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10)中蒙经贸合作的经济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经贸合作相关理论依据
    1.4 研究方法和有可能的研究创新
    1.5 研究内容
2 中蒙经贸合作发展现状分析
    2.1 中蒙贸易发展分析
        2.1.1 中蒙贸易规模分析
        2.1.2 中蒙贸易结构分析
        2.1.3 中蒙贸易存在问题
    2.2 中蒙投资发展分析
        2.2.1 中蒙投资规模分析
        2.2.2 中蒙投资结构分析
        2.2.3 中蒙投资存在问题
    2.3 中蒙自贸区建设现状
3 中蒙经贸合作的影响因素与潜力分析
    3.1 中蒙经贸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3.1.1 中蒙经贸合作影响的关键因素
        3.1.2 中蒙经贸合作影响的政策因素
        3.1.3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影响
    3.2 中蒙经贸合作潜力的实证分析
        3.2.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介绍
        3.2.2 模型构建和变量说明
        3.2.3 数据来源说明
        3.2.4 模型适用性检验
        3.2.5 回归结果分析
    3.3 中蒙双边贸易效率分析
    3.4 中蒙双边贸易结合度分析
    3.5 中蒙双边贸易互补性分析
    3.6 小结
4 中蒙自贸合作对双边经济效应的GTAP实证分析
    4.1 GTAP模型介绍
    4.2 模拟方案设计
    4.3 宏观层面分析
    4.4 微观层面分析
    4.5 模拟结论
5 中蒙自贸区建设案例分析
    5.1 扎门乌德-二连浩特自贸区背景与发展分析
    5.2 扎门乌德-二连浩特自贸区的SWOT分析
    5.3 小结
6 中蒙经贸合作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试论蒙古对外经贸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D]. 沈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文明交往视阈下的布哈拉汗国研究[D]. 康丽娜. 西北大学, 2021(12)
  • [3]冷战后蒙古国对外经济政策沿革及中蒙合作研究[D]. 黄佟拉嘎. 辽宁大学, 2021
  • [4]“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蒙贸易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D]. 紫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6]中蒙两国对双方关系的社会认知及其贸易影响[D]. Arslanbaatar Onontuya.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D]. 马蓓. 新疆大学, 2020(06)
  • [8]新世纪中蒙合作关系的多层次研究[D]. 姜宏. 吉林大学, 2020(08)
  • [9]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功能研究[D]. 张松梅. 吉林大学, 2020(08)
  • [10]中蒙经贸合作的经济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Munkh-ider Narantsatsralt. 浙江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论蒙古的对外经贸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