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钽铌工业的进步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黄膑[1](2021)在《江西某地钽铌矿渣堆场铀钍元素释放行为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钽铌矿属于伴生放射性矿,矿石中伴有一定量放射性铀、钍元素。经过强酸的冶炼工艺后,剩余的矿渣具有较强酸性,且大量放射性核素会在尾渣中富集。未经处理的矿渣直接在露天堆放,经过风化、自然降雨和地表水的冲刷等作用后,其中放射性元素铀、钍以及部分重金属元素被暴露或淋洗到土壤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本文选择某地钽铌矿废渣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矿物学表征分析法对钽铌矿渣进行相关物理化学分析,模拟天然降雨对其分别采用静态浸泡实验和动态淋滤实验,研究放射性铀、钍元素释放迁移规律,通过释放动力学进行初步探讨,大致掌握钽铌矿渣中铀钍元素的释放行为和机理。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相关表征结果得知:浸泡前后钽铌矿渣的形貌组成有所变化,经过浸泡后吸附在矿渣表面上的易溶物质溶解进入到溶液中,浸泡后的矿渣变得表面光滑颗粒大小不一。矿渣经过浸泡后部分元素在溶液中发生反应重组生成了新的物质,部分难溶的金属化合物质量分数也随之提高,对浸泡前后的钽铌矿渣进行放射性比活度测量,发现浸泡后比浸泡前比活度提高了数倍。钽铌矿渣平均p H为1.79,呈较强的酸性,钽铌矿渣中包含多种稀有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放射性元素以及部分盐类化合物,且钍的含量高于铀。(2)静态浸泡实验结果表明:铀、钍的释放规律相反,铀的释放量随时间的增长而呈快速上升的趋势,钍的释放量在初期达到峰值,随着时间的增长呈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在浸泡初期,不同p H对铀、钍的释放效果不是很显着,随着实验的进行,p H越小,液固比越大,越利于铀、钍的释放,温度和释放量之间呈一定反比关系,温度低时,释放量相对较高,其中液固比和温度是影响铀、钍释放的主要因素。且铀的释放量比钍高,这是由于钍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不易溶解。浸出液的p H都小于浸泡液的p H,介于2.45~2.84之间,且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明显。(3)动态淋滤实验结果表明:在淋滤初期,淋滤液p H越大铀钍淋出量越大;淋滤中后期,淋滤液的p H越小,铀、钍的释放作用更强,在p H=4.0淋滤液的淋洗作用下,铀、钍元素的累积淋出量达到最高,分别为4.7 mg、1.42 mg,表明酸性条件下利于元素的释放。铀、钍元素的释放过程可以分为快速释放阶段、缓慢释放阶段。铀、钍浓度的变化与淋滤量大小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在淋滤的第一个周期铀、钍的释放量达到最大,随着淋滤量的增加,铀、钍的淋出浓度逐渐减少,变化趋势也越来越平稳。淋出液的p H都小于淋滤液的p H,p H在第一个周期变化幅度较大,在后面两个周期变化幅度不明显。(4)Fick扩散理论和Elovich经验方程拟合的结果表明:钽铌矿渣中放射性元素铀、钍的释放和迁移方式主要是表面洗脱,淋出液中的铀、钍来源主要为吸附在矿渣表面易溶于水的物质;放射性铀、钍元素的释放行为是一个非均相外扩散过程,在酸性环境下,元素释放和迁移速度更快。
武建[2](2020)在《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所需的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撑,矿产资源的供给,直接影响着所在地乃至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中央和地方的越发重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绿色矿山建设随之也被列为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此外,随着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2018年《江西省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自然资源部《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等文件的颁布,矿业权出让管理制度改革不断走向深处,在对促进矿产资源市场配置,打造绿色矿山提出了要求。另外,伴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推进,一大批资格资质被取消,也给矿产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前形势下宜春市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研究,分析该区域矿产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实际,进而查找在矿产资源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结合矿政开发管理实际从出让转让环节、审批环节、批后监管环节以及当前的重点工作绿色矿山建设等角度,就完善矿业权市场建设、简化审批流程、强化批后监管、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强优势矿种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增强基层矿政管理工作人员对当前矿产资源管理现状和对矿政管理政策了解,提升矿政管理理念,提高矿产资源管理水平,确保当地的矿政管理政策符合矿业发展形势,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确保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两手抓、两不误。
李臣曜[3](2020)在《铌离子在熔盐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文中指出金属铌具有热中子俘获面积小、熔点高等特点,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金属材料。目前金属铌的生产工艺,存在着过程复杂、能源消耗大、污染环境和产品品质难以控制等问题,这些不足也导致金属铌的价格高居不下,限制了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基于以上问题,在金属铌的新型提炼技术中,熔盐电解工艺成为了关注的重点。在电解过程中,由于电解质中阴/阳离子与铌离子相互作用,造成了铌离子存在状态的不同,继而影响电解产品及效率。本文聚焦熔盐电解铌技术,主要研究了电解质阴离子与铌离子间作用关系,并通过电化学及化学分析等手段探究其影响作用,为短流程、低成本的电解制备金属铌工艺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系统地研究了铌离子在KCl-Na Cl熔盐中的电化学行为;第二、探明了氟离子对KCl-Na Cl熔盐中铌离子还原过程的影响;第三、查明了铌离子在Al Cl3-Na Cl熔盐中不同氟离子浓度下的电化学行为。研究发现,第一、铌离子在750℃,KCl-Na Cl熔盐中的电极还原过程是准可逆的三步反应Nb(V)→Nb(III)→Nb(I)→Nb。通过循环伏安法、方波伏安法和计时电位法证明了Nb(V)的电极还原过程受扩散控制,并计算了扩散系数。此外由计时电流法确定铌离子的形核模式为瞬时形核。第二、通过原位加盐的方式将Na F加入到KCl-Na Cl主体盐中,测试了氟离子对铌离子电化学还原过程的变化。其中Na F加入量是依据不同氟离子与铌离子的摩尔浓度比,即[F-]/[Nbn+]分别等于1.0、2.0、3.0、5.0和10.0。研究表明,[F-]/[Nbn+]等于1.0时,Nb(V)离子的电极还原过程由Nb(V)→Nb(III)→Nb(I)→Nb缩短为Nb(V)→Nb(III)→Nb;随着氟离子浓度增大,当[F-]/[Nbn+]大于等于5.0时,熔盐中高价位的铌离子浓度增多,Nb(V)离子的电极还原过程转变为Nb(V)→Nb(IV)→Nb。此外,当[F-]/[Nbn+]小于等于5.0时,随着熔盐中Na F的加入,铌离子电极还原反应电位正向移动。第三、在Al Cl3-Na Cl低温熔盐中,随着氟离子浓度增大,电极还原步骤发生变化。当熔盐中未加入Na F,即[F-]/[Nbn+]等于0时,Nb(V)离子的电极还原过程为:Nb(V)→Nb(II)→Nb(I)→Nb;当[F-]/[Nbn+]等于1.0时,电极还原过程转变为Nb(V)→Nb(III)→Nb两步反应;[F-]/[Nbn+]等于2.0时,电极还原过程为Nb(V)→Nb(IV)→Nb(II)→Nb;当氟离子浓度足够大([F-]/[Nbn+]大于等于3.0)时,电极还原过程缩短为Nb(V)→Nb(III)→Nb。此外,随着氟离子浓度增大,各价态的铌离子电极还原电位向正向移动。本文工作意义在于为稀有金属熔盐电解工艺中根据性能需求找到电解质设计的途径,以加速电解质成分的筛选及高效确定;为具有多种价态的稀有金属离子与电解质作用的基因机制奠定基础,对进一步构建金属离子与电解质作用数据库提供重要支撑。
宁富金[4](2020)在《不同配比充填体声发射特征及分层充填控制围岩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No.51764013)、江西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重点项目(No.20192ACBL21014)为依托,对钽铌矿尾砂胶结充填体变形特性、声发射特征及不同充填空间顺序分层充填控制围岩效果进行研究。首先,采用RMT-150C加载系统、PCI-Ⅱ声发射系统和YJZ-16+型应变采集系统,对灰砂比为1:4、1:8和1:10充填体试件单轴压缩声发射试验,探讨了不同灰砂比试件破坏过程变形特性及其声发射特征;采用MATLAB软件和G-P算法处理声发射数据,并结合分形理论,分析了不同灰砂比试件在压缩破坏过程中声发射参数的关联维数演化规律,得到试件发生失稳破坏的判断依据;其次,研究了单轴压缩破坏过程不同配比充填体组合体及岩石与不同配比充填体组合体的变形特性及声发射特征;最后,通过FLAC3D数值软件,对不同灰砂比不同空间顺序分层充填控制围岩效果进行研究,得出最优充填方案。通过以上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充填体单轴压缩破坏过程主要分为孔隙密实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和破坏阶段四个不同变形阶段,且不同灰砂比充填体其破坏形式各异。充填体的灰砂比越大,其单轴抗压强度越大。(2)单轴压缩下,充填体试件声发射信号在加载初期较少,且绝大多数试件的声发射振铃计数和能率出现在弹性阶段或屈服阶段前期,声发射信号出现最大值后迅速下降到低水平,应力峰值过后,声发射信号出现较低水平的“小高峰”波动,直至试验结束。(3)单轴压缩下,充填体的声发射参数振幅和能率都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其关联分形维数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大体上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三个阶段。在峰值应力水平30%~60%,声发射的分形维数曲线波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阶段。峰值应力水平75%~90%,振幅和能率分形维数出现最大值→最小值或次最大→最小值的过程,试件处于临界状态,是试件即将发生失稳破坏的前兆。(4)单轴压缩下,不同配比充填体的组合体和岩石与不同配比充填体的组合体试件破坏过程主要分为孔隙密实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和破坏阶段四个不同变形阶段。充填体的灰砂比越大,组合体试件的抗压强度越大。组合体试件振铃计数和能率均值在弹性阶段最大。(5)运用FLFLAC3D软件建立数值模型,研究3种不同灰砂比不同分层充填顺序控制围岩变形效果,设计了6种充填方案,从塑性区分布、主应力分布和竖向位移变化等方面分析围岩稳定性及充填体变形情况,最终确定方案6的配比组合最优,分三层充填,每层10m,上层充填配比1:4,中层充填配比1:8,底层充填配比1:10。
薛福生[5](2020)在《广东省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科技进步,稀土、钽铌等伴生矿产开发利用行业快速发展,随之产生了大量的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确定的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量有1.7亿吨,此类废物因具有天然放射性核素,若直接释放进入环境,将对周边土壤及水体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污染。广东省内现存单一放射性核素比活度超过1Bq/g的固体废物约10万吨未得到妥善处置,大多露天存放或室内暂存,大量废物直接与环境接触,存在不可忽视的放射性污染风险,占用了大量土地,限制企业发展,广东省一直致力于通过建设处置场对省内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进行集中填埋处置,消除此类废物带来的辐射环境风险。本文以广东省内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存在的问题为背景,通过设计地表填埋处置方法,结合广东省废物处置现状,提出对策建议和实施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最终得出广东省可以通过建设集中填埋处置场对省内废物进行集中填埋,以此解决省内废物处置难题,根据成果可以为广东省及其他省份合理处置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和建设地表集中填埋处置场提供参考。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通过采用国家适用标准,获取了废物预处理、废物填埋的技术参数;结合废物处置需要,确定了废物填埋的整体思路、废物分类填埋原则;参考国内某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场,设计出废物填埋的工艺流程,从设施建设、废物运输、运行管理、退役治理4个重点环节提出了一种地表集中填埋处置方法。(2)通过对广东省内35家稀土、钽铌、锆英砂企业走访调查,掌握省内未经合理处置废物量、管理现状和处置需求;从21家企业取得61个废物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获取了铀含量、pH值等废物源项特征;根据调查成果提出广东省废物处置存在的问题及不足。(3)针对广东省废物处置的问题及不足,提出对策措施和利用关停铀矿山场地建设地表集中填埋处置场的实施方案。首先对产业政策、废物源项、铀矿山场址进行分析,得出广东省具备建设集中填埋处置场基础条件的初步结论;参考废物地表填埋处置方法,结合铀矿山实际条件,确定废物分类标准、分区填埋方式和填埋工艺流程,提出工程建设、废物转运和设施退役方案,结合广东省废物处置需求、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对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初步论证。
李昶[6](2020)在《自发调制的三维铁电超晶体钽铌酸钾的准相位匹配研究》文中指出非线性变频技术作为激光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光学介质在强光场下的非线性极化,可以有效拓展激光波长,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对特殊激光波段的需求。在非线性光学过程中,要使得基频激光的能量最大程度地流向极化产生的倍频光,两者之间必须要满足动量守恒,即相位匹配条件。但是非线性光学材料中的色散性质使得基频光波与倍频光波之间存在着相位差,导致相位匹配通常难以实现。双折射相位匹配是一种有效的相位匹配方式,但是该技术对晶体的各向异性和光波的偏振方向要求较高,使很多非线性光学晶体难以实际应用。1962年,N.Bloembergen提出了通过周期性调制晶体内的非线性系数来弥补色散引起的相位失配的准相位匹配(QPM)技术。1987年,E.Yablonovitch和S.John基于光子晶体提出了能实现该过程的材料模型——非线性光子晶体。铁电晶体中通过控制铁电畴的极化方向可以有效调控非线性光线系数,因此该类晶体被视为优秀的非线性光子晶体材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着晶体生长与制备技术的成熟,研究人员利用电场和光场极化引起的铁电畴反转,制备了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非线性光子晶体,如铌酸锂(LiNbO3,LN)和磷酸钛氧钾(KTiOPO4,KTP)晶体等。而钙钛矿型铁电晶体拥有极化方向各异的铁电畴结构,在自发极化作用下可以产生多个维度的超晶格,从而提供丰富的倒格矢以满足准相位匹配过程,因此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非线性光子晶体。本论文介绍了一种居里温度在近室温下拥有魔方型畴结构的三维非线性钙钛矿型超晶体-钽铌酸钾(KTa1-xNbxO3,KTN)晶体,该晶体内部存在由90°和180°铁电畴共同构成的具有三维旋转的铁电极化配置的立方超晶胞结构,为补偿入射基频光与倍频光之间的相位失配提供了三维超晶格倒格矢,在满足三维准相位匹配的同时实现了高效的二次谐波输出。这种天然的三维非线性超晶体无需外部极化便能直接满足三维准相位匹配条件,为探索丰富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和钙钛矿型晶体的光电子学应用提供了一种颇具研究价值的材料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钽铌酸钾晶体基础性质表征1、根据KTN晶体的固溶体特征和相变特性分析了适合产生超晶体结构的晶体组分,并利用XPS对实验所用的KTN超晶体进行了组分分析,测得了晶体的光电子能谱,计算了能谱中各个元素电子峰的面积,获得了晶体中元素的比例,分析出晶体的组分为KTa0.56Nb0.44O3。2、结合KTN晶体的组分和相变特性对晶体的居里温度Tc进行了推断,通过KTN晶体的DSC焓变曲线确定了居里温度Tc为近室温的40℃,晶体在室温下处于铁电相变的亚稳态。3、通过电滞回线对KTN晶体的铁电性能进行了研究,测得了晶体的饱和极化强度Ps为16.98 μC/cm2,证明了该材料在室温下具有良好的铁电性。二、钽铌酸钾超晶体内部畴结构的表征与研究通过多种测试手段对KTN超晶体内部的超晶胞铁电畴结构进行了观察与表征。首先使用偏光显微镜和压电原子力显微镜对组成超晶胞的畴结构的宏观形貌和内部的极化分布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表征;之后为研究该周期介观结构对晶体光学性质的影响,分别做了可见激光的Bragg衍射实验和二次显微放大表征,从线性和非线性光学两个方面研究了晶体中的超晶胞结构。最后得出了超晶胞结构是由极化方向相互垂直的90°铁电畴镶嵌而形成的三维立方单元,并根据上述表征与分析建立了 KTN三维超晶体模型。三、钽铌酸钾超晶体的三维准相位匹配研究KTN超晶体中周期分布的介观超晶胞结构给晶体的准相位匹配过程提供了丰富的倒格矢。利用高功率的红外基频光对KTN超晶体进行了倍频实验,结合实验结果和晶体超晶胞的铁电畴结构对KTN晶体内存在的准相位匹配模式进行了分析,计算和整合了各个准相位匹配过程中光斑分布模式,以方便与实验结果对照。同时,根据超晶胞结构对晶体内部晶格取向的影响,推导了不同取向区域的非线性系数,分析了极化方向旋转模式的超晶胞结构对于准相位匹配产生的二次谐波偏振性质的影响。在4.12 W基频光入射下,KTN的倍频激光功率为103.67μW,转换效率为 2.52×10-5 W-1。
龙运波[7](2019)在《东秦岭成矿带花岗岩型铷多金属矿综合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甘肃国宝山钽、铌、铷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翔实的工艺矿物学、选矿试验研究对矿石中的铌钽矿物、锂云母、钾钠长石、石英等进行了综合回收利用。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该矿的主要矿物为锂云母、钾长石、钠长石和石英,含量分别约为34%、24%、45%、25%。少量的绿帘石和锰铝榴石,微量的磷灰石、锰的氧化物和高岭石。铷主要赋存在锂云母和钾长石中;铌、钽赋存在锰铌铁矿中。根据探索试验、条件试验及综合试验,确定了最终的选矿工艺流程:磨矿(-0.075mm±65%)-浮选锂云母-强磁选-重选(选别铌钽矿物)-浮选(石英长石分离)-浮选(钾长石与钠长石分离)。取得的选矿指标:原矿氧化铷品位0.14%,五氧化二钽品位0.0024%,五氧化二铌品位0.0073%。含铷锂云母精矿氧化铷品位0.75%,氧化铷回收率31.35%,含铷钾长石氧化铷品位0.19%,氧化铷回收率40.39%,含铷锂云母和含铷钾长石综合氧化铷品位0.28%,选矿产品富集比为2.01,二者合计氧化铷回收率为71.84%石英产品氧化铷品位0.011%,分布于石英中的铷为1.62%。强磁选—摇床重选—强磁选联合工艺流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可获得产率为0.005%的铌钽精矿,铌钽精矿五氧化二铌品位可达到36.50%,铌回收率24.92%,五氧化二钽品位可达到9.5%,钽回收率为22.89%,铌钽精矿品位46.00%。在综合条件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选矿扩大连续试验,对选矿产品进行了质量检查,对选矿产品开展了沉降试验。简单的技术经济分析表明,每100吨原矿可以得到氧化铷品位为0.75%云母精矿0.58吨,氧化铷品位为0.19%的钾长石29.5吨。(冶金核算出这部分云母精矿和含铷钾长石产出的铷产品,即得到这部分产品的产值)。钠长石产品、石英产品按目前市场价为每吨270元。100吨原矿石可获得钠长石产品33.3吨;石英产品20.5吨。这两种产品的价值为145.26元/吨。100吨原矿可以获得铌钽精矿0.005吨,铌钽精矿五氧化二铌品位可达到36.50%,铌回收率24.92%,五氧化二钽品位可达到9.5%,钽回收率为22.89%,铌钽精矿品位46.00%。铌钽精矿品位达到46.00%,但是铌钽精矿中含铌高而含钽低,以这种产品构成,产品价格不高。特别是铌钽精矿五氧化二钽品位仅为9.5%,基本没有市场,需经过冶金进一步处理。对矿石中的铌钽矿物、锂云母、含铷钾长石、钠长石、石英进行了回收利用。以最终确定选矿工艺流程进行了扩大连续试验,对各选矿产品进行了详细的产品检查,并对甘肃国宝山钽、铌、铷多金属矿资源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估。本试验研究成果,数据翔实、工艺可靠,可作为甘肃国宝山钽、铌、铷多金属矿资源可利用性评价依据。
杜颖[8](2019)在《某地高氟强酸钽铌矿渣中放射性元素铀钍浸出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钽铌矿属于稀有金属矿产,多被用于高尖端科技领域和国防领域,因其含有铀钍等放射性元素,加之冶炼工艺的特殊性,在钽铌矿冶炼过程产生的废渣中富集放射性元素,如果处置保存不当,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和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将钽铌矿渣中铀钍等放射性元素回收再利用,实现废渣资源化、减量化、环保化、集中化的回收目标。(1)本文从常规硝酸浸出过程和硫酸浸出过程中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浸出规律出发,结合相关工艺矿物学及材料学的研究方法,得到了钽铌矿渣的物相特征,确定酸浸过程中铀钍的浸出最佳条件;并以此为依据,运用湿法冶金的相关知识,从动力学和热力学方面阐明了酸法浸出过程放射性元素铀钍的浸出特征;通过对浸出率与相关参数分别拟合,完善了酸浸实验过程的动力学方程。(2)通过对某地高氟强酸钽铌矿渣进行一系列表征,包括粒度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比表面积孔径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等,分析得出:钽铌矿渣中铀元素含量为2.845×103 mg/kg,钍元素含量为9.030×103 mg/kg,且钽铌矿渣并不是由一种金属氧化物或者盐构成的,钽铌矿渣是由多种金属、非金属组成的共生或者伴生铀钍放射性元素富集的尾矿。(3)通过一系列工艺探索,保证某地高氟强酸钽铌矿渣中铀钍元素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包括硫酸浸出实验、硝酸浸出实验,温度(40–80℃)、时间(1–8小时)、液固比(1:1–12:1)、以及浓度(0–8 mol/L)、粒径(微波、未微波)的研究,研究一定范围内铀钍浸出率随条件改变的浸出规律;探索得到使用4 mol/L硫酸浸出高氟强酸钽铌矿渣,浸出效率最高,效果最佳时,钍浸出率达到69.76%,铀浸出率为51.03%。(4)结合收缩核模型(Shrinking Core Model,SCM)、阿伦尼乌斯方程(Arrhenius formula)分析得出钽铌矿渣中铀钍放射性元素浸出动力学规律,钽铌矿渣中铀钍与硫酸及铀钍与硝酸发生浸出反应均符合收缩未反应芯模型,属化学控制。一定程度下提高温度,反应速率会相应加快。动力学方程为:1-(1-x)1/3=kt,并计算出相应化学浸出反应活化能。钽铌矿渣硫酸浸出流程可以使钽铌矿渣中铀钍等放射性元素得到大幅度回收,并且一定程度减轻环境污染。此外,根据钽铌矿渣的浸出机理及条件,对后续工艺提出相应的建议。
朱胜唐[9](2019)在《钽铌矿尾砂胶结充填体声发射特性及其损伤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No.51764013)为依托,为研究钽铌矿尾砂胶结充填体声发射特征及其损伤演化特性,通过对灰砂比为1:4、1:6、1:8和1:10的充填体试件分别进行了单轴压缩和劈裂破坏声发射试验,分析了充填体试件在整个加载过程中的变形破坏特征和破坏模式以及此过程中的声发射参数变化规律;并通过对充填体AE参数的b值及关联分形维数值的详细计算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在不同应力作用下充填体试件内微裂纹的萌生、扩展的损伤演化状况;最后,基于单轴压缩试验得到的力学参数,并结合损伤力学理论对钽铌矿尾砂胶结充填体损伤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在单轴压缩试验下充填体主要分四个不同变形破坏阶段,且不同灰砂比试件呈现出不同的破坏形式;但在劈裂试验下充填体未见明显屈服阶段,其破坏形式为沿着试件轴心呈“对称式”线状劈裂脆性破坏。(2)在单轴压缩下绝大部分试件声发射事件率和能率极大值均出现在压密阶段或弹性阶段前期,之后紧接着快速下降至较低水平小范围波动。劈裂试验下弹性阶段以前,声发射现象不明显,仅有较小声发射事件数产生;当应力达到峰值点时,AE事件率则突然急剧上升至最大值,此时AE活动异常激烈。(3)在弹塑性阶段时,充填体声发射b值起伏波动较大,并伴有震荡性现象,且其最小值或低谷大部分也在该阶段出现;在应力水平30%以前,充填体分形维数值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振幅分形维数最小值主要集中在应力水平70%90%范围内,而能率分形维数最小值则主要在60%90%范围内。(4)结合声发射b值及关联分形维数值均同时出现减小的变化趋势,可作为充填体产生损伤破坏的前兆依据。(5)由充填体单轴压缩试验下得到的力学参数,结合损伤力学理论,得到了适用于本文的充填体损伤参数结果,并由此构建了四种灰砂比的钽铌矿尾砂充填体损伤本构方程及损伤演化方程。(6)在单轴压缩试验下,灰砂比越大的充填体,在达到应力峰值时,损伤值越大,且产生的变形比能UP也越大;而应力峰值过后,充填体损伤发展相对更快,试件破坏更突然。
韩晨,孙付涛[10](2017)在《钽铌板带生产与应用分析》文中认为文章总结了钽铌板材金属的加工特性,重点对其加工技术、工艺流程、关键工序、控制参数等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钽铌板材生产加工设备尤其是轧机的设计选型提出了建议,指出以专业化、现代化的加工设备生产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均优良的多品种、大规格产品是钽铌板材生产的发展趋势。
二、钽铌工业的进步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钽铌工业的进步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某地钽铌矿渣堆场铀钍元素释放行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钽铌冶炼中的放射性危害 |
1.3.1 钽铌冶炼工艺 |
1.3.2 钽铌矿渣来源及特点 |
1.3.3 钽铌矿渣放射性水平 |
1.3.4 矿渣处理处置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实验内容和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1 样品的采集 |
2.2.2 样品的处理 |
2.3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3.1 实验试剂 |
2.3.2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铀、钍混合标准液配置 |
2.4.2 静态浸泡实验方法 |
2.4.3 动态淋滤实验方法 |
2.5 模拟降雨浸泡液和淋滤液 |
2.6 模拟降雨量与淋滤周期 |
3 钽铌矿渣浸泡前后相关性质表征研究 |
3.1 矿渣分析方法 |
3.1.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3.1.2 能量射线X射线谱(EDS) |
3.1.3 X射线衍射(XRD) |
3.1.4 X射线荧光光谱(XRF) |
3.1.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
3.1.6 矿渣pH测定 |
3.2 浸泡前后矿渣表征结果分析 |
3.2.1 浸泡前后矿渣形貌分析 |
3.2.2 浸泡前后矿渣X射线衍射(XRD)分析 |
3.2.3 浸泡前后矿渣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 |
3.3 矿渣pH |
3.4 钽铌矿渣放射性活度分析 |
3.5 小结 |
4 静态浸泡铀钍释放行为研究 |
4.1 概述 |
4.2 钽铌矿渣静态浸泡流程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1 不同pH浸泡液对铀、钍释放的影响 |
4.3.2 不同液固比浸泡液对铀、钍释放的影响 |
4.3.3 不同温度浸泡液对铀、钍释放的影响 |
4.3.4 浸出液pH变化 |
4.3.5 铀钍释放差异对比 |
4.4 小结 |
5 动态淋滤铀钍释放行为及机理研究 |
5.1 概述 |
5.2 钽铌矿渣动态淋滤流程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1 不同pH淋滤液对铀、钍淋出的影响 |
5.3.2 淋滤量对铀、钍淋出的影响 |
5.3.3 淋出液pH变化 |
5.3.4 铀、钍的累积淋出量 |
5.4 动态淋滤机理初步研究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说明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研究 |
2.1.1 矿产资源和矿产资源管理 |
2.1.2 净采矿权 |
2.1.3 生态文明和绿色矿山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2.2.1 矿产资源价值理论研究 |
2.2.2 矿产资源产权理论研究 |
2.2.3 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研究 |
第3章 宜春市矿产资源及开发管理现状 |
3.1 宜春市矿产资源概况 |
3.1.1 区域地质条件 |
3.1.2 资源赋存状况 |
3.1.3 优势资源介绍 |
3.2 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
3.2.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3.2.2 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业务要求 |
3.2.3 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情况 |
第4章 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 采矿权市场建设滞后 |
4.1.1 一级市场“市场化配置”不足 |
4.1.2 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 |
4.1.3 “净采矿权”出让未落地 |
4.2 采矿权重审批轻监管 |
4.2.1 审批流程和登记要件加码 |
4.2.2 批后监管薄弱 |
4.2.3 绿色矿山建设迟滞 |
4.3 矿山基础工作不足 |
4.3.1 地质勘查工作开展不足 |
4.3.2 储量评审工作不到位 |
4.3.3 采矿权评估有待加强 |
4.4 优势矿种开发问题显现 |
4.4.1 地热水可持续利用隐现忧患 |
4.4.2 锂矿资源供应管控力度不够 |
第5章 推进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采矿权市场建设 |
5.1.1 提高一级市场的市场化配置程度 |
5.1.2 促进二级市场合理发展 |
5.1.3 完善“净采矿权”出让步骤 |
5.2 优化采矿权审批、强化批后监管 |
5.2.1 优化采矿权审批流程和登记要件 |
5.2.2 强化矿山的批后监管 |
5.2.3 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
5.3 规范矿山基础工作 |
5.3.1 加强地质勘查程度 |
5.3.2 完善储量评审工作 |
5.3.3 完善矿业权评估工作 |
5.4 加强对优势矿种开发与保护 |
5.4.1 加强温汤地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
5.4.2 强化对含锂资源的管控与扶持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铌离子在熔盐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金属铌的现状 |
1.1.1 金属铌的储存现状 |
1.1.2 金属铌的性质与用途 |
1.1.3 金属铌的应用现状 |
1.2 金属铌冶炼方法 |
1.2.1 传统还原法 |
1.2.2 熔盐电解法 |
1.3 金属铌电解提取与提纯中电解质的选择 |
1.3.1 氟化物熔盐体系 |
1.3.2 氯化物熔盐体系 |
1.3.3 氟氯化物熔盐体系 |
1.4 电解质中金属离子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1.4.1 电解质阴离子对金属离子的影响 |
1.4.2 阳离子对电解质体系中金属离子浓度与价态平衡的影响 |
1.5 本课题的提出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实验原理及方法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2 实验装置 |
2.3 电解质选择与制备 |
2.3.1 高温电解质选择 |
2.3.2 低温电解质选择 |
2.3.3 熔盐电解质的预处理 |
2.4 电极选择与制备 |
2.4.1 辅助电极 |
2.4.2 参比电极 |
2.4.3 工作电极 |
2.5 电化学测试方法 |
2.5.1 循环伏安法 |
2.5.2 方波伏安法 |
2.5.3 计时电位法 |
2.5.4 计时电流法 |
2.6 电解样品分析 |
2.6.1 X射线衍射分析 |
2.6.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铌离子在熔融KCl-NaCl熔盐中的电化学行为 |
3.1 循环伏安法研究铌离子的电化学行为 |
3.2 方波伏安法研究铌离子的电化学行为 |
3.3 计时电位法研究铌离子的电化学行为 |
3.4 计时电流法研究铌离子的电化学行为 |
3.5 金属铌在KCl-NaCl熔盐中的电化学沉积 |
3.6 本章小结 |
4 氟离子对铌离子的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4.1 [F~-]/[Nb~(n+)] =1.0时NbCl_5 的电化学行为 |
4.2 [F~-]/[Nb~(n+)] =2.0时NbCl_5 的电化学行为 |
4.3 [F~-]/[Nb~(n+)] =3.0时NbCl_5 的电化学行为 |
4.4 [F~-]/[Nb~(n+)] =5.0时NbCl_5 的电化学行为 |
4.5 [F~-]/[Nb~(n+)] =10.0时NbCl_5 的电化学行为 |
4.6 本章小结 |
5 AlCl_3-NaCl熔盐中铌离子的电化学行为 |
5.1 NbCl_5在AlCl_3-NaCl熔盐中的电化学行为 |
5.2 [F-]/[Nb~(n+)] =1.0时NbCl_5 的电化学行为 |
5.3 [F-]/[Nb~(n+)] =2.0时NbCl_5 的电化学行为 |
5.4 [F-]/[Nb~(n+)] =3.0时NbCl_5 的电化学行为 |
5.5 [F-]/[Nb~(n+)] =5.0时NbCl_5 的电化学行为 |
5.6 [F-]/[Nb~(n+)] =10.0时NbCl_5 的电化学行为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不同配比充填体声发射特征及分层充填控制围岩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充填体力学性能研究 |
1.2.2 声发射研究 |
1.2.3 分形理论研究 |
1.2.4 数值模拟方面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单轴压缩下充填体力学特性及声发射特征 |
2.1 引言 |
2.2 试件制备及试验设备 |
2.2.1 试件制备及养护 |
2.2.2 加载系统 |
2.2.3 声发射系统 |
2.2.4 应变仪采集系统 |
2.2.5 试验过程 |
2.3 充填体力学特性分析 |
2.3.1 充填体变形特性 |
2.3.2 基本力学性质 |
2.3.3 充填体破坏形式分析 |
2.4 充填体声发射特征研究 |
2.4.1 灰砂比1:4充填体的声发射特征 |
2.4.2 灰砂比1:8充填体的声发射特征 |
2.4.3 灰砂比1:10充填体的声发射特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轴压缩下充填体声发射分形特征 |
3.1 引言 |
3.2 充填体声发射参数分形特征 |
3.2.1 分形维数 |
3.2.2 嵌入维数m的确定 |
3.3 压缩破坏过程声发射分形维数演化分析 |
3.3.1 关联分形维数的计算 |
3.3.2 声发射分形维数计算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配比充填体的组合体变形特性及声发射特征 |
4.1 引言 |
4.2 单轴压缩下不同配比充填体的组合体变形特性分析 |
4.2.1 不同配比充填体的组合体力学特性 |
4.2.2 不同配比充填体的组合体基本力学性质 |
4.3 单轴压缩下不同配比充填体及组合体变形特性 |
4.3.1 不同配比充填体试件变形特性 |
4.3.2 不同配比充填体的组合体变形特性 |
4.3.3 变形特性对比分析 |
4.4 不同配比充填体的组合体声发射特征研究 |
4.4.1 灰砂比1:4与1:8充填体的组合体声发射特征 |
4.4.2 灰砂比1:4与1:10充填体的组合体声发射特征 |
4.4.3 灰砂比1:8与1:10充填体的组合体声发射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岩石与不同配比充填体的组合体变形特性及声发射特征 |
5.1 引言 |
5.2 岩石和不同配比充填体的组合体变形特性分析 |
5.2.1 组合体试件力学特性 |
5.2.2 组合体基本力学性质 |
5.2.3 组合体变形特性 |
5.3 岩石和不同配比充填体的组合体声发射特征 |
5.3.1 岩石与灰砂比1:4充填体的组合体声发射分析 |
5.3.2 岩石与灰砂比1:8充填体的组合体声发射分析 |
5.3.3 岩石与灰砂比1:10充填体的组合体声发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配比充填体不同分层充填围岩控制效果研究 |
6.1 引言 |
6.2 建立数值模型 |
6.2.1 模型参数的选取 |
6.2.2 模型建立 |
6.2.3 模拟方案 |
6.3 模拟结果及分析 |
6.3.1 最大主应力分析 |
6.3.2 最小主应力分析 |
6.3.3 位移分析 |
6.3.4 塑性区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广东省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伴生放射性废物管理发展 |
1.4 研究的基础 |
1.5 研究思路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地表填埋处置方法 |
2.1 方法的提出 |
2.2 整体思路 |
2.3 废物分类与分区填埋原则 |
2.4 填埋工艺及参数 |
2.4.1 废物检测 |
2.4.2 废物预处理 |
2.4.3 废物填埋 |
2.4.4 废水处理 |
2.5 设施建设 |
2.5.1 设施选址 |
2.5.2 工程建设内容 |
2.6 废物运输 |
2.7 设施运行管理 |
2.7.1 填埋循环作业 |
2.7.2 定期监测 |
2.7.3 场区看护 |
2.7.4 应急管理 |
2.8 设施退役 |
2.8.1 最终封场和复绿 |
2.8.2 标识设置 |
2.8.3 辐射监测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广东省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现状调查 |
3.1 省内伴生放射性矿产企业分布情况 |
3.2 废物源项存量与增量 |
3.2.1 废物存量 |
3.2.2 废物增量 |
3.3 废物源项特征 |
3.4 处置现状 |
3.5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4章 对策建议及实施方案 |
4.1 对策建议 |
4.2 实施方案及可行性 |
4.2.1 基础条件 |
4.2.2 处置场填埋工艺、工序设计及可行性 |
4.2.3 处置场工程实施方案及可行性 |
4.3 废物转运方案 |
4.4 设施运行管理方案 |
4.4.1 填埋循环作业 |
4.4.2 定期监测 |
4.4.3 场区看护 |
4.4.4 现场应急 |
4.5 设施退役 |
4.5.1 复绿 |
4.5.2 标识设置 |
4.5.3 辐射监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自发调制的三维铁电超晶体钽铌酸钾的准相位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非线性光学原理概述 |
§1.3 准相位匹配 |
§1.4 非线性光子晶体 |
§1.4.1 人工调制的一维、二维及三维铁电非线性光子晶体 |
§1.4.2 自发极化的铁电非线性光子晶体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钽铌酸钾晶体性质表征 |
§2.1 引言 |
§2.2 钽铌酸钾超晶体组分的选择与表征 |
§2.3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钽铌酸钾晶体居里温度 |
§2.4 钽铌酸钾晶体的铁电性能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钽铌酸钾晶体三维铁电超晶体结构研究 |
§3.1 引言 |
§3.2 钽铌酸钾晶体铁电畴的表征与分析 |
§3.2.1 偏光显微镜观察钽铌酸钾铁电畴结构 |
§3.2.2 压电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钽铌酸钾铁电畴结构 |
§3.3 钽铌酸钾超晶体的线性与非线性光学现象 |
§3.3.1 钽铌酸钾晶体超晶胞的Bragg衍射现象 |
§3.3.2 倍频显微放大下的超晶胞结构 |
§3.4 KTN晶体三维超晶体结构 |
§3.5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钽铌酸钾超晶体的三维准相位匹配 |
§4.1 引言 |
§4.2 倍频实验装置及步骤 |
§4.3 倍频现象与分析 |
§4.3.1 准相位匹配倍频模式分析 |
§4.3.2 准相位匹配倍频光的偏振特性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 |
§5.2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情况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东秦岭成矿带花岗岩型铷多金属矿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稀散金属铷、钽、铌的用途及市场背景 |
1.2.2 国内外铷、钽、铌的资源 |
1.2.3 秦岭成矿带整装勘查区钽、铌、铷资源 |
1.3 以往工作研究程度 |
1.3.1 含钽、铌、铷矿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
1.3.2 含钽、铌、铷矿的选矿技术研究 |
1.4 研究意义、内容和目标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目标 |
1.5 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 |
1.5.1 技术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5.3 创新点 |
2 试验矿样和矿石性质 |
2.1 试验矿样的制备 |
2.1.1 试验样品的采集 |
2.1.2 工艺矿物学研究样的拣取和试验样品的破碎、配样 |
2.1.3 原矿的光谱分析和化学多项分析 |
2.2 试验仪器设备及试验试剂 |
2.2.1 试验仪器设备 |
2.2.2 试验药剂 |
2.3 矿石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 |
2.3.1 矿石矿物成分 |
2.3.2 铷的赋存状态及规律 |
2.3.3 矿石的结构构造 |
2.3.4 主要矿物(云母、钾长石、钠长石、石英)嵌布状态 |
3 选矿试验研究 |
3.1 铌钽矿物的回收试验研究 |
3.1.1 原矿粒度筛析试验 |
3.1.2 磨矿-单一强磁选工艺流程试验 |
3.1.3 磨矿—强磁选—摇床重选联合工艺流程试验 |
3.2 云母浮选试验研究 |
3.2.1 云母粗选磨矿粒度浮选试验 |
3.2.2 云母浮选捕收剂选择试验 |
3.2.3 云母浮选捕收剂用量试验 |
3.2.4 云母浮选硫酸用量试验 |
3.2.5 云母浮选综合条件试验 |
3.3 石英长石浮选分离试验 |
3.3.1 长石石英分离硫酸用量试验 |
3.3.2 长石石英分离氢氟酸用量试验 |
3.3.3 长石石英分离十二胺用量试验 |
3.3.4 长石石英浮选分离综合条件试验 |
3.4 钾钠长石浮选分离试验 |
3.4.1 钾钠长石分离钾长石粗选活化剂HF用量试验 |
3.4.2 钾钠长石分离钾长石粗选抑制剂NaCl用量试验 |
3.4.3 钾钠长石分离钾长石粗选捕收剂十二胺用量试验 |
3.4.4 钾钠长石浮选分离综合条件试验 |
3.5 扩大连续试验研究 |
3.5.1 最终流程的确定 |
3.5.2 扩大连续试验产品分析 |
3.5.3 扩大连续试验产品沉降分析 |
3.6 选矿试验小结 |
4 技术经济分析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某地高氟强酸钽铌矿渣中放射性元素铀钍浸出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钽铌矿资源概述 |
1.1.1 钽铌基本性质 |
1.1.2 钽铌矿资源储存现状 |
1.2 钽铌矿渣产生及存放现状 |
1.2.1 钽铌矿冶炼工艺 |
1.2.2 钽铌矿渣存放现状 |
1.3 钽铌矿渣铀钍回收 |
1.3.1 矿渣中铀钍污染危害及处置必要性 |
1.3.2 钽铌矿渣铀钍回收意义 |
1.4 国内外钽铌矿渣浸出方法现状 |
1.4.1 碱法浸出 |
1.4.2 酸法浸出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2.1 实验试剂及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处理方法 |
2.2.2 铀钍浸出测定方法 |
3 钽铌矿渣相关表征性质研究 |
3.1 表征方法 |
3.1.1 粒径分析 |
3.1.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3.1.3 红外光谱分析 |
3.1.4 热重分析 |
3.1.5 比表面积孔径(BET)分析 |
3.1.6 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 |
3.1.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 |
3.2 表征结果与分析 |
3.2.1 钽铌矿尾渣粒径分析 |
3.2.2 X射线衍射(XRD) |
3.2.3 红外光谱分析 |
3.2.4 热重分析 |
3.2.5 比表面积孔径(BET)分析 |
3.2.6 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 |
3.2.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元素分析 |
4 钽铌矿渣硝酸浸出实验及机理研究 |
4.1 浸出原理及实验流程图 |
4.1.1 硝酸溶液配制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硝酸浓度对铀钍浸出影响 |
4.2.2 液固比对铀钍浸出影响 |
4.2.3 温度对铀钍浸出影响 |
4.2.4 搅拌时间对铀钍浸出影响 |
4.3 浸出动力学研究 |
4.3.1 引言 |
4.3.2 钍浸出反应动力学 |
4.3.3 铀浸出反应动力学 |
4.4 小结 |
5 钽铌矿渣硫酸浸出实验及机理研究 |
5.1 实验原理及实验流程图 |
5.1.1 硫酸溶液配制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硫酸浓度对铀钍浸出影响 |
5.2.2 液固比对矿渣铀钍浸出影响 |
5.2.3 温度对矿渣中铀钍浸出影响 |
5.2.4 搅拌时间对矿渣铀钍浸出影响 |
5.3 浸出动力学研究 |
5.3.1 钍浸出反应动力学 |
5.3.2 铀浸出反应动力学 |
5.4 技术经济与利益分析 |
5.5 环境成本比较 |
5.6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钽铌矿尾砂胶结充填体声发射特性及其损伤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钽铌矿尾砂胶结充填体声发射试验 |
2.1 引言 |
2.2 钽铌矿尾砂胶结充填体试验方案 |
2.2.1 试件样品制备及养护过程 |
2.2.2 试验设备 |
2.2.3 声发射测试系统参数设置 |
2.2.4 试验过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轴压缩与劈裂破坏试验下充填体声发射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单轴压缩与劈裂破坏试验下充填体变形特性 |
3.2.1 单轴压缩下充填体破坏结果及分析 |
3.2.2 单轴压缩下充填体破坏形式分析 |
3.2.3 劈裂试验下充填体破坏结果及分析 |
3.2.4 劈裂试验下充填体破坏形式分析 |
3.3 单轴压缩与劈裂破坏试验下充填体声发射特征 |
3.3.1 充填体声发射参数选取 |
3.3.2 单轴压缩下的充填体声发射特性 |
3.3.3 劈裂试验下的充填体声发射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轴压缩下充填体声发射b值及分形维数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单轴压缩下充填体声发射b值特征分析 |
4.2.1 声发射b值的选取依据 |
4.2.2 声发射b值的计算方法 |
4.2.3 声发射b值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 单轴压缩下充填体声发射分形特征分析 |
4.3.1 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 |
4.3.2 相空间维数及分形的确定 |
4.3.3 分形维数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单轴压缩下钽铌矿尾砂充填体损伤力学特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钽铌矿尾砂充填体损伤模型的建立 |
5.3 钽铌矿尾砂充填体损伤值特性分析 |
5.4 损伤特性下钽铌矿尾砂充填体变形的能量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钽铌板带生产与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规格与品种 |
2 钽铌板的应用 |
2.1 中厚板的应用 |
2.2 薄带片的应用 |
3 关键工艺与设备选择分析 |
3.1 关键工艺技术 |
3.2 设备选择分析 |
4 结语 |
四、钽铌工业的进步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某地钽铌矿渣堆场铀钍元素释放行为及机理研究[D]. 黄膑.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2]宜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武建. 南昌大学, 2020(03)
- [3]铌离子在熔盐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D]. 李臣曜. 郑州大学, 2020(02)
- [4]不同配比充填体声发射特征及分层充填控制围岩效果研究[D]. 宁富金. 江西理工大学, 2020
- [5]广东省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分析[D]. 薛福生. 南华大学, 2020(01)
- [6]自发调制的三维铁电超晶体钽铌酸钾的准相位匹配研究[D]. 李昶. 山东大学, 2020(12)
- [7]东秦岭成矿带花岗岩型铷多金属矿综合利用研究[D]. 龙运波. 西南科技大学, 2019(08)
- [8]某地高氟强酸钽铌矿渣中放射性元素铀钍浸出机理研究[D]. 杜颖.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9]钽铌矿尾砂胶结充填体声发射特性及其损伤演化研究[D]. 朱胜唐.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6)
- [10]钽铌板带生产与应用分析[J]. 韩晨,孙付涛. 有色金属加工,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