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省龙里县新闻媒体曝光前后餐饮具消毒效果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盘劲呈[1](2021)在《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人民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发生转变,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显现出较强的减贫效应。多地利用体育旅游扶贫新举措,建设体育旅游减贫示范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文化及生态减贫成果,其在扶贫方面有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体育旅游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消费空间、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同时也利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结合我国现阶段实情及未来发展需要,“乡村社区如何参与体育旅游?”“体育旅游的减贫路径如何得到补偿优化?”等问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为衡量减贫效应并提出体育旅游扶贫新路径,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等质性与问卷调查等量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对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乡村旅游扶贫研究、旅游社区参与研究进行回顾。归纳了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历程、条件与机制,基于中心地理论、社会交换论等理论基础,构建了“社区参与体育式减贫”理论模型。结果表明体育旅游扶贫是一项持续型工程,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深化体育运动参与和社区发展能力的互动、增强基层社区体育锻炼的可持续性、提升社区运营体育企业的自主脱贫能力,是乡村居民摆脱贫困的真实意愿,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途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依托于非城市区域的可用体育资源,居民以村落体育社区为中心地,开展户外游憩、休闲健身、体育汇演等新兴经营性活动。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主要特征是主动性、分享性和监督性,参与途径为双重参与、全人群参与、运动项目参与和体育赛事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的形态主要有运动消费市场、运动社区、乡村赛事及其附属影响力、当地居民互动,衡量体育旅游减贫成效的途径主要有内生性评价(参与程度、参与能力、动力机制);影响力评价;减贫节点评价以及村民认知中的减贫评价。第二,研究从3802个标签中提取了2184个基本概念,整理出46个概念类属,凝练为11个主范畴,聚合为一个中心涵义“社区参与体育式减贫”。在此涵义中,“参与度”与“动能”是分类变量,“参与度”表明社区是否具备发展体育旅游的资源、条件和基础,“动能”代表贫困社区具备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动力和能量,由居民参与运动的能力、资源识别能力和扶贫制度等要件构成。基于此,国内体育旅游区域可划分为四类减贫区:运动项目本位区、体育侧位区、旅游侧位区和体育旅游失位区。居民对待体育旅游积极、消极影响时的支持意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减贫的延续性,即持续减贫。第三,我国乡村社区的旅游资源富集,体育旅游发展形态丰富,森林旅游、海滨旅游、冰雪旅游、山地旅游、冒险旅游等形式繁多,旅游资源与运动能力相互促进。在减贫的实践中,体育旅游能促进个体的精神收获,助力精神脱贫,是较好的“扶志”手段;村委会、县城学校和景区具备转化体育资源的能力,具有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后备运动员、转变经营模式和扩大影响力的功能;同时,体育旅游能更新社区居民观念、强化民间体育团体的内外部网络关系。第四,体育旅游驱动减贫的基础性要素是体育行政管理职能,村委会、景区和学校等单位是推动社区体育旅游发展的机构;减贫驱动的核心要素是社区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以及社区参与体育的动能,两种要素能够促进“贫困社区”的精神减贫,有助于提升社区居民愉悦感、幸福感;社区居民扩大体育基层组织的规模能够有效增强减贫要素之间的互动。第五,减贫效应是一种具有长期影响力的社会现象,体育旅游业融合形态单一、供应链简单、关联产业附加值低,对持续推动经济减贫的效果还未显现。强化以社区为单位的内、外部体育参与能力,能缩小农村文化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差距。社区支持意愿代表社区可持续脱贫的主观能动性,体育专项扶贫计划有助于增加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权利,体育组织促进社交网络不断完善。居民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能有效提升贫困生活的“存在感”;压缩旅游空间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流动的效率,多社区联动和专项规划等核心导向有助于激发社区参与的自主性,扩大脱贫规模、提升减贫效率。在具体建议方面,一是深化运动参与和社区发展的互动。促进个体锻炼行为转变为社区集体旅游活动,增强社区群体的体育锻炼意愿及运动能力;不断创新具有体育传统文化价值的项目,建设承载民俗文体资源的运动示范村群。二是增强体育旅游减贫的可持续性。规范健身基本权利,增强体育旅游物权收益;壮大体育组织规模,促进民俗旅游多元供给,创造公众营收机会,制定利益分配长效措施;权衡社区参与范围,兼顾资源生态减贫效益。三是增加社区运营体育旅游业的自主脱贫能力。鼓励村寨社区运营,激发社区主导型动能;促进多社区联动办赛,扩大旅游减贫辐射区域;普及户外运动技能,布局体育生计型产业;调动社区参与积极性,营造社区支持氛围。研究提出了体育旅游新兴领域的理论构架,尝试解决深度贫困区域中的实践矛盾。
王成林[2](2019)在《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以盐边县为例》文中提出中国食品安全体制历经数次变革,从“卫生部门管理为辅”到“卫生部门监管为主”,再到多部门“分段监管”,2013年,国家启动食品安全“大部制”改革,划转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监管职能到食药监管总局实行“统一监管”,2018年,整合工商、食药、质监机构及监管资源组建市场监管总局将食品安全纳入市场监管。“大部制”改革提出下沉监管力量、充实基层监管资源、提高食品安全执法和技术支撑等具体改革措施,对食品安全基础建设能力、现场检查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检验检测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归纳,对文中所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及构成进行界定;通过调研盐边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部门得到资料为基础,以盐边县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现状为案例,从基础建设能力、监督检查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检验检测能力对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大部制”下盐边县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存在追溯体系建设能力缺乏实效性,建设工作有待深入;基层所标准化建设能力低,硬件设施有待提升;基层队伍综合能力降低,难以应对监管要;履职能力不强,食品安全监管成效未凸显;抽检覆盖能力低,未实现食品品种全覆盖;“潜规则”查处能力低,食品违法行为查处不足;应急处置时限把握能力不足,工作缺乏时效性;应急现场处置能力不足,工作缺乏协同统一;整合能力差,造成检验检测资源浪费;专业能力欠缺,不能满足现有检验检测需求问题,通过剖析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问题存在的原因有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食品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基层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监管和执法缺乏技术支撑。文章学习借鉴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先进监管经验和国内张家口崇礼区的“智慧监管”以及莆田市“1+3+N”监管模式,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初步提出调整财政投入模式,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及政策,促进追溯体系建设;准入与激励机制并行,提升队伍专业化能力;提高履职主动性,促进监管队伍履职尽责;运用“互联网+”,实施智慧监管;引入“多元化”治理,构建食品安全共治体系;加强资源整合,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等对策,以期提升盐边县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赵恩德[3](2018)在《我国药品飞行检查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药品是治病救命的健康性消费品,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保障药品安全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飞行检查在我国已实施多年,2015年《药品医疗器械飞行检查办法》的出台,标志着飞行检查在药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一种突击性监管手段,飞行检查覆盖药品生产经营等多个环节。药品飞行检查有助于威慑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药品安全风险防控。药品飞行检查不仅具有突击性、独立性和高效性等特点,更具有其内在制度体系和外在实施的程序规定。为了使药品飞行检查能够依法独立、扎实有序开展,保证各环节顺畅衔接,提高查办效率,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通过文本分析法对药品飞行检查相关法律法规的文本规定进行解读,并采用实证研究法对药品飞行检查的实施效果进行考察。药品飞行检查存在保密制度有待完善、回避制度规定模糊、权利救济制度缺失、行刑衔接制度不畅、执法人员地位不清等问题,针对药品飞行检查所存在的法律问题,提出具体对策,以实现药品飞行检查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张宏伟[4](2017)在《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公众健康重大问题,同时还会对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是对社会道德水平、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国家法制建设进行衡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晋江作为全国领先的县级市,大小餐饮服务机构在晋江市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一个晋江市民的切身利益。餐饮行业作为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行业,在其高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值得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近些年来暴露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了社会民众对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的忧虑。如何结合地方实际加强对餐饮行业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值得展开研究和探讨。本文主要基于治理理论,运用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论述,阐述了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现状及取得的成效,指出当前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借鉴了国内部分地区先进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完善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本研究首先阐述的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二,本研究对研究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餐饮服务行业食品安全监管的历程、特点、主体、内容、方式和法律体系进行探讨。第三,本研究结合晋江市实际情况,介绍了当前晋江市餐饮服务行业基本情况、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和机构设置、监管内容和监管手段,总结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取得的成效。第四,经调研发现当前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指出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责任边界不清晰、宣传教育亟待加强和社会监管体系尚未成熟。第五,本研究借鉴了昆明五华区、贵州六盘水市和上海长宁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成功经验,认为在监管过程中政府监管应发挥主导作用、企业自律才能构建良好食品安全环境、第三方认证机构应发挥社会监管力量、公众也应当积极参与形成监管合力。第六,为完善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从政府、从业者和社会大众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最后,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研究发展提出了建议。
黄渊基[5](2017)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有人类以来,就有贫困和反贫困。贫困现象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相伴而生、相伴而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不断和贫困作斗争,不断丰裕自身物质生活、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过程。我们看到,世界反贫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贫困仍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中国扶贫开发成绩斐然,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但离目标还有差距,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对反贫困作用很大,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适合开展旅游扶贫,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丰富旅游扶贫理论成果,并为旅游扶贫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世界反贫困的时空背景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生动实践,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首先,通过民族八省区面板数据建模实证分析,论证旅游业发展与居民减贫的关联;其次,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特别是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选取湖南省武陵山片区部分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生命周期模型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率进行评价;最后,总结国内外旅游扶贫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启示,解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模式类型及其创新,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机制及其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政策建议。既丰富旅游学和反贫困理论研究,也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旅游扶贫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研究表明,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降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从整体上看,湖南省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且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发展战略定位不准,旅游设施建设不力,产品业态创新不够,资金筹措来源不广,宣传营销意识不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人力资源能力不足,配套服务水平不高,贫困人口识别不准,脱贫帮扶措施不实,精准管理工作不细,扶贫腐败监管不易,贫困人口参与不畅,贫困人口受益不多等;旅游扶贫模式分类有多种角度,如旅游资源禀赋类型角度、旅游扶贫开发和帮扶主体角度、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方式角度、旅游扶贫产业链条角度、旅游者需求角度等,未来应整合各类模式进行综合创新和系统应用;旅游扶贫的机制主要涉及动力机制、参与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绩效评估机制、保障机制及合作机制等,未来应进一步对各类机制进行优化整合和系统创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做好旅游扶贫战略规划、强化旅游扶贫设施建设、创新旅游扶贫业态产品、丰富旅游扶贫融资方式、加强旅游扶贫人才建设、实施精准旅游扶贫方略、健全贫困人口参与机制、完善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突出旅游扶贫政治保障。
谢颖珏[6](2017)在《江苏省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调查江苏省内的部分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现状,分析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存在的问题,研究并提出防控对策,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通过查阅国内各城市关于集中式餐饮具消毒的相关法律法规等文献资料,了解国内集中式消毒餐饮具发展和监管现状。2.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单位,制定《餐饮具集中清洗消毒企业(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现场调查及委托当地卫生监督部门对相关单位及人员进行问卷调查。3.按照《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GB14943-1994)等的相关规定,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不同工序或条件下进行样品采集并送入实验室检验。调查问卷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数据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次共调查了161家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使用机械设备清洗消毒的112家,占69.56%。112家单位中,生产经营场所总面积<500㎡的有65家,占58.04%;清洗消毒、成品包装间使用面积<300㎡的有31家,占27.68%。2.在112家单位中,清洗消毒餐具日产量<1万套的有86家,占76.78%;使用餐饮具除渣清洗消毒一体机的有92家,占82.14%;使用筷子清洗消毒一体机的有24家,占21.43%;使用高温远红外烘干机的有99家,占88.39%;使用全自动包装设备的有70家,占63.6%。对包装间操作台定期消毒的有73家,占65.18%;对包装间空气定期消毒的有76家,占67.85%。在更衣间配备洗手设施的有76家,占67.86%;配备消毒设施的有40家,占35.71%。3.在不同消毒温度及时间条件下采集160份样品中,合格率为95.00%,不合格项目为大肠菌群。清洗后100℃3分钟消毒后的样品合格率显着高于仅清洗样品。44份餐具及筷子样品中,理化指标合格率为90.91%,烷基苯磺酸钠项目阳性检出率为57.14%,餐具的理化指标合格率显着高于筷子。4.在不同处理阶段的48份筷子样品中,仅清洗、热力消毒后、干燥包装后筷子样品的合格率依次为33.33%、66.67%、100.00%。不同单位同一批次的当日合格产品96份,总合格率为97.96%,于第7天检测的样品合格率为91.67%。5.3份包装间空气样品均合格;18份环境物体表面样品菌落总数项目合格率为55.56%;包装间9名工作人员手样品均合格;3份冲洗水样品菌落总数均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标准,均检出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烷基苯磺酸钠。结论1.江苏省内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以中小规模居多,大部分单位生产经营场所面积有限,日产量较低。机械化程度较高,大部分使用餐饮具除渣清洗消毒一体机,但仍有部分单位采用手工清洗消毒方式,制约了该行业的发展。2.清洗后100℃3分钟消毒后的样品合格率显着高于仅清洗样本,为保证餐具消毒效果,必须经一定时间的高温消毒工序。3.不同餐饮具样品中筷子的烷基苯磺酸钠合格率低于其他餐具,环境物体表面及冲洗水样品合格率均较低,餐具在消毒过程中受到二次污染可能性较高。4.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和宣传教育,发展行业协会,多开展消毒措施及效果的相关研究等。
王培文,磨剑,杨桦,窦启平[7](2004)在《贵州省龙里县新闻媒体曝光前后餐饮具消毒效果监测》文中研究指明 搞好餐饮具消毒是预防食源性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餐饮具消毒效果监测是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对2002年抽检的1411份餐饮具进行分析,并比较新闻媒体曝光前后餐饮具消毒效果。 随机抽取龙里县城区饮食行业大型酒店宾馆44家,中型餐馆103家,学校、机关食堂21家,饮摊和小型餐馆370家的各类餐饮具。
二、贵州省龙里县新闻媒体曝光前后餐饮具消毒效果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省龙里县新闻媒体曝光前后餐饮具消毒效果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重点、难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体育旅游减贫的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 |
2.1.1 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概述 |
2.1.2 体育旅游与乡村发展概述 |
2.2 乡村旅游减贫研究 |
2.2.1 国内外乡村旅游减贫研究 |
2.2.2 乡村旅游的减贫效应研究 |
2.3 旅游社区参与减贫的相关研究 |
2.3.1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主要涵义 |
2.3.2 旅游社区参与减贫的影响因素 |
2.3.3 旅游社区参与减贫的居民态度 |
2.3.4 旅游社区参与减贫的效果评价 |
2.4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释义 |
2.4.1 乡村社区 |
2.4.2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 |
2.4.3 体育旅游减贫 |
2.4.4 旅游减贫感知 |
2.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5.1 地理二元经济论 |
2.5.2 中心地理论 |
2.5.3 社会交换论 |
2.5.4 公民参与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减贫历程及理论分析 |
3.1 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历程 |
3.1.1 “社区参与”的现象演变及特征 |
3.1.2 社区体育旅游的现象演变及特征 |
3.1.3 体育旅游减贫的典型案例 |
3.1.4 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表现形态 |
3.2 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减贫过程 |
3.2.1 体育旅游减贫的条件识别 |
3.2.2 体育旅游减贫的帮扶对象 |
3.2.3 体育旅游减贫的帮扶管理 |
3.2.4 体育旅游减贫的成效评价 |
3.3 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减贫机制 |
3.3.1 体育旅游减贫的利益机制 |
3.3.2 社区参与体育的互动机制 |
3.3.3 减贫效应成效的衡量机制 |
3.4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效应混合研究评估框架 |
3.4.1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的理论特性 |
3.4.2 社区体育旅游认知结构的内涵 |
3.4.3 社区体育旅游减贫效应质性框架 |
3.4.4 体育旅游减贫效应质性框架检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效应的理论框架构建 |
4.1 评估目标—社区参与体育运动多维减贫的长期效应 |
4.1.1 体育运动的健康减贫效应 |
4.1.2 体育多维减贫的社区营造 |
4.2 空间要素—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评估区域及对象 |
4.2.1 贫困乡村社区的地理区域筛选 |
4.2.2 贫困社区体育旅游的多维指向 |
4.2.3 体育旅游帮扶对象的多维测度 |
4.3 执行规范—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评估方法及原则 |
4.3.1 质性研究的原理 |
4.3.2 理论敏感性原则 |
4.3.3 访谈的一般原则 |
4.4 核心要素—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中心涵义 |
4.4.1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数据采集 |
4.4.2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编码及类属 |
4.4.3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类属萃取 |
4.4.4 中心涵义:“社区参与体育式减贫”框架 |
4.5 指标确定—“社区参与体育式减贫”框架的预测 |
4.5.1 贫困社区参与体育减贫的小样本测试 |
4.5.2 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指标信效度检验 |
4.5.3 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4.5.4 “参与度-动能-持续效应”框架PLS回归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贵州省黔东南雷公山贫困社区体育旅游减贫效应实证分析 |
5.1 黔东南“雷公山”贫困社区范围及活动 |
5.1.1 乡村分布与活动范围 |
5.1.2 体育赛事与节庆活动 |
5.2 黔东南“雷公山”贫困社区体育旅游减贫效应评估设计 |
5.2.1 减贫效应的研究假设 |
5.2.2 减贫效应变量与条目 |
5.2.3 调查过程及数据来源 |
5.2.4 体育旅游减贫效应的评估模型 |
5.2.5 体育旅游减贫维度信效度检验 |
5.3 黔东南“雷公山”贫困社区体育旅游减贫效应调查结果 |
5.3.1 黔东南“雷公山”社区贫困人口特征 |
5.3.2 黔东南“雷公山”社区典型贫困特征 |
5.3.3 黔东南“雷公山”社区减贫因素探索 |
5.3.4 黔东南“雷公山”社区减贫因素验证 |
5.3.5 黔东南“雷公山”社区减贫假设检验 |
5.4 贫困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的意愿分析 |
5.4.1 体育旅游参与人口的基本特征分析 |
5.4.2 居民参与体育旅游减贫具有差异性 |
5.4.3 建档立卡与致贫原因的显着性分析 |
5.5 贫困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效应的要素分析 |
5.5.1 减贫驱动的核心要素——参与度及动能 |
5.5.2 减贫驱动核心要素正向促进个体精神脱贫 |
5.5.3 减贫驱动基础要素——体育管理行政职能 |
5.5.4 减贫驱动要素互动——居民自组织规模化 |
5.6 贫困社区体育旅游减贫要素的外部可持续分析 |
5.6.1 体育旅游社区核心要素的可持续减贫 |
5.6.2 体育旅游专项减贫制度的社区增权效应 |
5.6.3 体育旅游民间团体的文化传承效应 |
5.6.4 体育旅游社区自主锻炼的社区增权效应 |
5.6.5 体育旅游社区核心要素的生态减贫效应 |
5.7 贫困社区体育旅游减贫的内驱可持续减贫分析 |
5.7.1 资源识别与价值交换(运营)基础 |
5.7.2 专项规划未能与社区支持形成互动 |
5.7.3 社区支持意愿促进可持续减贫 |
5.7.4 多中心村落社区参与扩大脱贫规模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减贫延续:优化体育旅游社区参与路径 |
6.1 深化体育旅游社区核心要素的互动 |
6.1.1 动能转化,促进个体锻炼向社区集体旅游活动转化 |
6.1.2 强化能力,增强体育锻炼意愿与社区群体运动能力 |
6.1.3 壮大村落,建设承载民俗文体资源的运动示范村群 |
6.1.4 更新观念,创新具有传承体育文化价值的传统项目 |
6.2 增强贫困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的外部可持续性 |
6.2.1 规范健身基本权利,增加体育旅游物权收益 |
6.2.2 壮大体育组织规模,促进民俗旅游多元供给 |
6.2.3 创造公众营收机会,制定利益分配长效措施 |
6.2.4 权衡社区参与范围,兼顾资源生态减贫效益 |
6.3 延展体育旅游业内在驱动减贫的自主脱贫空间 |
6.3.1 鼓励村寨社区运营,激发社区主导型动能 |
6.3.2 多社区联动办赛,扩大旅游减贫辐射区域 |
6.3.3 普及户外运动技能,布局体育生计型产业 |
6.3.4 调动社区参与积极性,营造社区支持氛围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研究局限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访谈提纲与文本概况 |
附件2 预调查与正式调查 |
附件3 文本数据编码示例 |
学习经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以盐边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 |
1.1.2 大部制改革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发生了变化 |
1.1.3 基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能力需不断调整以适应改革的新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梳理食品安全监管能力薄弱环节,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成效 |
1.2.2 剖析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制约因素,寻找能力提升关键着力点 |
1.3 研究目标、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 |
1.3.4 研究方法 |
1.3.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大部制” |
2.1.2 食品安全监管 |
2.1.3 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
2.2 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2.3 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升相关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2.5 理论基础 |
2.5.1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2.5.2 指导意义 |
第三章 食品安全“大部制”改革概述 |
3.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历程 |
3.1.1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92 年) |
3.1.2 市场经济转轨时期(1993—2002 年) |
3.1.3 分段监管时期(2003—2013 年) |
3.1.4 大部制监管时期(2013 年—至今) |
3.2 “大部制”改革对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
3.2.1 食品安全基础建设能力的新要求 |
3.2.2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能力的新要求 |
3.2.3 食品安全应急处置能力的新要求 |
3.2.4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的新要求 |
第四章 盐边县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现状分析 |
4.1 食品安全基础建设能力 |
4.1.1 监管网络建设能力 |
4.1.2 追溯体系建设能力 |
4.1.3 基层所标准化建设能力 |
4.2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能力 |
4.2.1 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能力 |
4.2.2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能力 |
4.2.3 执法办案能力 |
4.3 食品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
4.3.1 应急预案应用能力 |
4.3.2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
4.4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 |
4.4.1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 |
4.4.2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 |
4.4.3 食品快速检测能力 |
第五章 盐边县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食品安全基础建设能力存在问题 |
5.1.1 追溯体系建设能力缺乏实效性,建设工作有待深入 |
5.1.2 基层所标准化建设能力低,硬件设施有待提升 |
5.1.3 基层队伍综合能力降低,难以应对监管要求 |
5.2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能力存在问题 |
5.2.1 履职能力不强,食品安全监管成效未凸显 |
5.2.2 抽检覆盖能力低,未实现食品品种全覆盖 |
5.2.3 “潜规则”查处能力低,食品违法行为查处不足 |
5.3 食品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存在问题 |
5.3.1 应急处置时限把握能力不足,工作缺乏时效性 |
5.3.2 应急现场处置能力不足,工作缺乏协同统一 |
5.4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存在问题 |
5.4.1 整合能力差,造成检验检测资源浪费 |
5.4.2 专业能力欠缺,不能满足现有检验检测需求 |
5.5 原因分析 |
5.5.1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
5.5.2 食品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
5.5.3 基层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
5.5.4 监管和执法缺乏技术支撑 |
第六章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借鉴 |
6.1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
6.1.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 |
6.1.2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 |
6.1.3 欧盟食品安全监管 |
6.2 国内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
6.2.1 张家口崇礼区的“智慧监管” |
6.2.2 莆田市“1+3+N”监管模式 |
6.3 国内外监管经验启示 |
6.3.1 多举措建设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
6.3.2 强化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
6.3.3 运用“互联网+”创新监管手段 |
6.3.4 引入“多元化”治理 |
第七章 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对策 |
7.1 调整财政投入模式,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
7.2 完善法律法规及政策,促进追溯体系建设 |
7.3 准入与激励机制并行,提升队伍专业化能力 |
7.4 提高履职主动性,促进监管队伍履职尽责 |
7.5 运用“互联网+”,实施智慧监管 |
7.6 引入“多元化”治理,构建食品安全共治体系 |
7.7 加强资源整合,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我国药品飞行检查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我国药品飞行检查理论分析 |
2.1 药品飞行检查的法律属性及特点 |
2.1.1 飞行检查的内涵 |
2.1.2 药品飞行检查的法律属性 |
2.1.3 药品飞行检查的特点 |
2.2 药品飞行检查的适用原则 |
2.2.1 依法独立 |
2.2.2 客观公正 |
2.2.3 科学处置 |
2.2.4 风险防控 |
2.3 药品飞行检查的理论基础 |
2.3.1 安全价值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成本收益理论 |
第三章 我国药品飞行检查现状分析 |
3.1 药品飞行检查的构成要件 |
3.2 药品飞行检查的具体制度 |
3.3 药品飞行检查的实施状况 |
第四章 我国药品飞行检查法律问题分析 |
4.1 保密制度有待完善 |
4.2 回避制度规定模糊 |
4.3 权利救济制度缺失 |
4.4 行刑衔接制度不畅 |
4.5 检查人员地位不清 |
第五章 完善我国药品飞行检查制度的对策分析 |
5.1 完善检查保密制度 |
5.2 细化检查回避制度 |
5.3 建立权利救济制度 |
5.4 理顺行刑衔接制度 |
5.5 明确检查人员地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药品医疗器械飞行检查办法 |
(4)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思路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研究的相关概念 |
一、食品安全 |
二、食品安全监管 |
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治理的定义 |
二、治理理论的内涵 |
三、治理理论下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 |
第三节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历程 |
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 |
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内容 |
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方式 |
五、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体系 |
第三章 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分析 |
第一节 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
一、晋江市餐饮服务行业基本情况 |
二、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及机构设置 |
三、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内容 |
四、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手段 |
第二节 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取得的成效 |
一、常规性检查确保日常食品安全 |
二、专项检查对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打击 |
三、抽样检查消除从业者的侥幸心理 |
四、保障重大活动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
第四章 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监管主体的监管力量有限 |
二、责任人对于食品安全内容缺乏足够的认识 |
三、监管方式过于依赖监管执法队伍 |
第二节 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边界不清晰 |
二、晋江市对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亟待加强 |
三、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管体系尚未成熟 |
第五章国内部分地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内部分地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 |
一、昆明五华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
二、贵州六盘水市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
三、上海市长宁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
第二节 国内部分地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借鉴 |
一、政府监管发挥主导作用 |
二、企业自律构建良好食品安全环境 |
三、第三方认证机构发挥社会监管力量 |
四、公众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
第六章 完善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
第一节 清晰界定责任边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监管体系 |
一、构建市、镇、村三级监管体系 |
二、建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
三、强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基础数据的监控 |
四、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
第二节 强化以餐饮服务从业者为主体责任人的责任意识 |
一、加强对食品安全责任人的宣传教育 |
二、落实餐饮食品安全问责制度 |
三、加快餐饮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
第三节 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治理 |
一、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
二、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 |
三、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
四、积极引导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督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及技术路线 |
2 旅游扶贫的理论分析 |
2.1 旅游扶贫相关概念厘清 |
2.2 旅游扶贫的理论基础 |
2.3 旅游扶贫的扶贫机理和减贫效应 |
2.4 本章小结 |
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与居民减贫的关联 |
3.1 引言 |
3.2 旅游业发展对居民减贫的影响机理 |
3.3 模型构建 |
3.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3.5 相关建议 |
3.6 本章小结 |
4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 |
4.1 少数民族地区基本情况及旅游资源状况 |
4.2 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及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 |
4.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5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效率评价——以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为例 |
5.1 引言 |
5.2 案例区概况 |
5.3 影响旅游扶贫效率的主要因素 |
5.4 两阶段DEA评价模型构建 |
5.5 DEA实证及生命周期分析 |
5.6 基本结论及进一步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6 旅游扶贫的国内外探索及经验 |
6.1 国外旅游扶贫实践探索 |
6.2 国内旅游扶贫实践探索 |
6.3 国内外旅游扶贫的经验启示 |
6.4 本章小结 |
7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模式解析 |
7.1 旅游资源禀赋类型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
7.2 旅游扶贫开发和帮扶主体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
7.3 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方式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
7.4 旅游扶贫产业链条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
7.5 旅游者需求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
7.6 本章小结 |
8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机制优化 |
8.1 旅游扶贫动力机制及其优化 |
8.2 旅游扶贫参与机制及其优化 |
8.3 旅游扶贫利益分配机制及其优化 |
8.4 旅游扶贫绩效评估机制及其优化 |
8.5 旅游扶贫保障机制及其优化 |
8.6 旅游扶贫合作机制及其优化 |
8.7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主要政策建议 |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学术成果 |
(6)江苏省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餐饮具消毒的相关定义及基本流程 |
1.3 国内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业现状 |
1.4 江苏省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现状 |
1.5 选题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2 调查情况 |
3.3 实验室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江苏省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现状 |
4.2 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
4.3 对策和建议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致谢 |
四、贵州省龙里县新闻媒体曝光前后餐饮具消毒效果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研究[D]. 盘劲呈.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以盐边县为例[D]. 王成林.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8)
- [3]我国药品飞行检查法律问题研究[D]. 赵恩德. 西北大学, 2018(01)
- [4]晋江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研究[D]. 张宏伟. 华侨大学, 2017(12)
- [5]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D]. 黄渊基. 湖南农业大学, 2017(05)
- [6]江苏省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现状及对策研究[D]. 谢颖珏. 苏州大学, 2017(04)
- [7]贵州省龙里县新闻媒体曝光前后餐饮具消毒效果监测[J]. 王培文,磨剑,杨桦,窦启平.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01)
标签:食品安全论文;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 飞行检查论文; 国家食品安全城市论文; 药品监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