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来西亚涂料高速成长(论文文献综述)
梁艳阳[1](2020)在《《马来西亚中鑫资源再生技术有限公司淋膜废纸再生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国外实施项目建设,以促进与国外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其中会涉及大量的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翻译。而高质量的译文是合作项目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对此类文本进行翻译实践,并探索其翻译技巧就显得很有必要。本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来自译者实习期间所翻译材料《马来西亚中鑫资源再生技术有限公司淋膜废纸再生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本属于信息类文本,所以译者以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然而,由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密不可分,所以译者以交际翻译为主,语义翻译为辅。在案例分析中,译者分别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个层面来分析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技巧。在语义翻译指导下,运用直译和顺译翻译技巧;在交际翻译指导下,则运用了增译、省略、词性转化、倒装和语态转化翻译技巧,目的是尊重原文基础上,尽可能把信息传达给目标语读者。通过此次翻译,译者不仅积累了造纸业和建筑方面专业知识,而且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汉译英翻译技巧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希望本翻译实践报告能够为可行性报告的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李紫薇[2](2020)在《合法性视角下突破性创新产品市场推广策略研究 ——以TL公司立面反光标记涂料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突破性创新以及突破性创新产品以其强颠覆性和强收益性受到大众的关注,也引起理论界与实践界的高度重视。创新从出现到获得社会的认同需要很长的阶段,使得企业需要利用市场规律以及制度规定来让市场所接受、使顾客认同。由于刚步入市场的创新产品往往不被大众所熟悉、所信赖,或者已有产品可以满足大众的需求,使得创新性产品提供者陷入产品难以被接受、难以推广的困境中。相比较改进和创新,人们通常倾向于稳定以及固有的制度和模式。因此对于突破性创新产品来说,合法性的占有和获取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所展开研究的TL公司就遇到了合法性的相关问题。TL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始终以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核心,却在2017年研发出最新产品之后遇到了发展瓶颈,经营成果进一步提升受到限制。TL公司所推出的突破性创新产品有着鲜明独特的优势性,但销售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本文以TL公司新研发的立面反光标记涂料为研究对象,将突破性创新产品在市场推广策略下主要面临规制、规范和认知三种合法性约束作为研究焦点,探讨TL公司如何跨越“合法性门槛”,推广公司所推出的突破性创新产品。其次,结合STP理论,通过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来分析TL企业的市场环境。最后,文章结合4Ps营销组合策略和合法化视角,从制度理论与市场营销理论出发,进行新产品市场推广策略分析,使得企业突破性创新产品能被公众、购货商、政府所接受,为企业营销推广乃至突破性创新企业进行制度创业提供参考。
徐竞潇[3](2020)在《江西南康家具产业集群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群以“专业镇”、“块状经济”等多种形式在我国多地涌现,为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与区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常态下,要求产业以集约化、专业化、协作化的模式发展,产业集群正在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企业成长的重要载体。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模式,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在产业集群的研究上,国外研究较多关注集群理论的探讨与新概念的提出,而国内研究往往将西方理论应用于国内实证,忽视了中西方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异。此外,国内产业集群的演化研究较多关注于沿海发达地区依托外来投资产生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对于欠发达地区内生型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关注尚存不足。本文选取内陆欠发达省份江西省南康家具产业集群为研究案例,尝试以多因素多机制协同演化的视角出发,通过相关政府部门与企业的深度访谈,刻画了集群的产生与成长历程,并深入剖析了集群演化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依据对地方志中产业集群发展大事件的梳理、集群的产值变化情况、地方政府与企业家的经验性认知,南康家具产业集群的演化可划分成萌芽、成长和转型升级三个阶段。各阶段在空间分布格局、产业链、政策管控等方面分别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表现出“作坊——工厂——标准化厂房”的生产场所演变、“订单式生产——模仿制造——自主设计”的企业成长轨迹。集群联系强度上由弱到强,由简单的地理空间集聚到合作网络关系,基本实现由亲缘关系主导的熟人网络向业缘主导的技术创新合作网络转变。(2)南康家具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存在多因素协同作用。第一,在集群的萌芽阶段,特定地域文化、本地生产要素充足、企业家精神和开放的制度政策环境是家具产业产生并扩散的主要因素。第二,在集群成长阶段,地方政府的规范化管理、关键性龙头企业的带动和非政府服务机构的推动促使南康家具产业迅速成长。其中地方政府的规范化管理是关键力量,一系列措施的出台规范家具企业由零散的家庭作坊向统一的园区发展,关键性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创新。在政府与企业之间,非政府服务机构补充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是集群成长的保障。第三,在集群转型升级阶段,政府是促使集群升级的核心力量。政府出台转型发展的政策,一方面加强港口、标准厂房、家居小镇等硬环境的建设,另一方面优化发展软环境,在集体商标申报、引进设计人才等方面出台奖补措施。(3)在演化机制上,政府政策是推动集群演化的关键力量,贯穿于集群发展的全过程;龙头企业成为集群路径依赖的对象,也是路径创造的主体;集群深深扎根于南康本地的地域文化,本地的企业家精神是促进知识溢出与扩散的重要力量。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选题的创新。本研究选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传统制造业集群作为研究案例,并将该集群置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演化分析,可以进一步丰富产业集群的研究成果。第二是多层面构建传统制造业集群协同演化分析框架。以演化的视角切入产业集群研究,关注产业集群由萌芽到转型各阶段与地方生产要素的互动全过程。
何文义[4](2019)在《EM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内需市场潜力巨大,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民生改善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际贸易,在生产资料配置全球化的今天,引进欧美高品质的涂料产品,服务中国市场,研究原装进口涂料品牌代理和市场营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公司问题与困境:EM公司是一家小型国际贸易公司,是芬兰TEKNOS户外木器涂料代理商。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和国内经济放缓,同业竞争更加白热化,EM公司目前内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系统营销策略导致资金压力、库存危险,业务发展缓慢。外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竞争对手对公司现有市场抢夺和TEKNOS总部对中国市场的战略部署改变。分析思路与方法:本论文首先从EM公司经营的外部环境开始,运用PESTEL工具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法律方面入手分析企业所处大环境,详细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价值观及痛点,调研整理竞争对手、潜入者、替代者、购买方和供应方议价能力资料,运用波力五特竞争模型认真分析户外工业涂料竞争环境,进一步剖析EM公司内部环境和问题,从人力资源、财务、营销、技术四个方面分析EM公的优势和劣势。最后运用SWOT战略分析方法寻找企业未来发展发向和解决方案。营销策略制定:运用市场细分STP模型,对消费者(工业生产者)根据属性、特征、规模、价值观、客户粘性等进行市场细分,进行优势分析从而确定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运用4P+4C营销理论,确定有前景有竞争力的产品策略,制定双赢的价格策略,制定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扁平化渠道策略,制定提升品牌形象和业绩的促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从品牌稳定性、企业风险管控、引进资金和人才、维护客户关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借鉴优秀企业先进经验这六个方面进行实施落实,确保企业的战略和营销策略的执行,使EM公司完成从小微企业到中型企业的蜕变。
谢凌峰[5](2019)在《岭南与马来半岛地区现代建筑创作比较研究(1950s-1970s)》文中指出岭南与马来半岛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重要支点,自古以来文化互动频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0-1970年代,虽然受到经济拮据、社会因素复杂多变和建筑技术还不发达等条件的限制,两地建筑师仍然创作了大量诚实朴素、感人至深的建筑作品,凸显了现代主义建筑地域化的探索,对其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立足于大量的实地调研,从文化商贸交往、华侨族群关联、气候地理相近等多层面,论析了岭南建筑和马来半岛建筑在1950-1970年代推进现代主义建筑地域化进程中的可比性,从而建立起共时性比较的研究框架,并在空间上分别以中国和东南亚作为宏观背景,同时聚焦在广州、新加坡与吉隆坡这三个现代建筑实践丰富的城市。本文研究目标在于通过比较研究,总结1950-1970年代两地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经验,形成对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支持,归纳两地建筑创作真实朴素的价值观与设计策略,形成对当代岭南建筑发展的启示。研究的核心内容在于借鉴建筑适应性理论,将岭南与马来半岛地区1950-1970年代现代建筑创作的比较从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这三个维度展开。在自然适应性维度,运用比较和归纳等研究方法,对两地在适应湿热气候、回应地理环境和运用本土资源这三方面的创作策略进行比较。总结了岭南建筑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环境理念,表现为重视平面布局的疏导通风、以借景使建筑内外环境紧密相联、自然元素与建筑环境融洽。马来半岛侧重于建筑空间主导自然环境,表现为塑造多层次空间,探索建筑外遮阳的艺术表现,利用阳光、植物等自然元素强化建筑的表现力。在社会适应性维度,比较研究从建筑类型发展、成本控制和创作机制三方面展开:在社会变革促进下,两地的文化建筑、集体住宅和宾馆建筑基于社会需求的满足体现各自的发展特色;在适应拮据经济方面,岭南建筑师从微观角度通过单体创作最大化控制造价,而马来半岛建筑师则从宏观层面采取模块化的类型设计来控制建设成本;在国家政策调控下,两地的国有设计机构都发挥了主导作用,岭南地区特色在于集体设计组长期持续的创作体制,而马来半岛的特色在于私人建筑师事务所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人文适应性维度,两地建筑创作基于文化多元的共性表现出各自特色:岭南地区强调生活尺度的人本主义理念,以岭南庭园空间表达民族文化意境,体现根植于世俗生活的文化和谐;马来半岛建筑则着重彰显新兴国家的独立自主精神,借助抽象提取符号形式来回应传统,并兼容表达多民族和多宗教的文化碰撞。综合前述,论文归纳了两地建筑创作的共同特征:以适应自然气候环境彰显建筑的地域特征,通过尊重现实需求的来表达社会的时代精神,并以多元文化价值的融合来体现对人文艺术的追求。同时,两地创作的共性和差异对当代岭南建筑发展在价值取向,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三方面都形成丰富的启示。
侯丹丹[6](2017)在《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研究:产品空间理论视角》文中指出“雁行模式”的发展曾密切了东亚的经济关系,促进了台湾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合作的深化。然而,进入后“雁行模式”时期,东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尤其是日本“雁首”地位逐步丧失,台湾、韩国对日本的赶超趋势加剧,三者之间的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两岸产业间的互补性逐步削弱,竞争趋势显现,这些变化改变了东亚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台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台湾与东亚各经济体的产业合作空间,特别是台湾与日本、韩国及大陆的产业合作空间,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研究:(1)以产品空间理论为基础,结合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理论,提出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产业优化升级路径命题,并将此命题与产业合作理论相融合,构建“单方引导”与“双方推动”合作模式下的产业合作空间模型。(2)运用产品空间理论分析后“雁行模式”时期东亚产业发展与演化的特征及台湾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依据东亚产业发展特征对产业优化升级路径命题予以验证。“雁行模式”解体初期,东亚经济体间产业发展的阶梯性尚存,随着后“雁行模式”时期的发展,东亚产业发展的梯度性逐步削弱,后发经济体的赶超趋势明显增强,台湾产业在东亚陷入了“上压、下挤、平行超越”的窘境。(3)分析台湾低、中、高技术产品空间结构特征的现状,从产品现有能力与未来潜力视角探讨台湾产业的发展特征。台湾的出口潜力较为集中地体现在陆用车辆、工程产品、电子和电气产品以及其他高技术产品上,而其出口竞争力在加工产品、电子和电气产品以及纺织服装类产品上表现更为突出,台湾的出口潜力并未能很好地转化为产品的竞争优势。(4)探讨“单方引导”合作模式下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并分析台湾产业发展中“西进”与“南向”的关系。在东亚,台湾与大陆、日本以及泰国的产业合作空间最突出,其中,日本带动台湾产业升级的空间较大,而大陆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空间明显。同时,基于东亚产业合作,台湾电力机械及其零件顺利实现产业升级的可能性会更大;而皮革、皮革或合成革制品、塑料制品有序实现产业转移的可能性会更大。台湾产业的“南向”确实对“西进”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但台湾当局想以“南向”取代“西进”并不符合台湾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5)探讨“双方推动”合作模式下台湾与日本、韩国和大陆的产业合作空间。“双方推动”合作模式下,台湾与日本、韩国及大陆可展开合作的领域以中等技术产品为主,同时,台湾与日本的产业合作空间在日本带动台湾产业升级上表现最为突出;台湾与韩国的产业合作空间在双方共同促进产业升级上表现更加明显;大陆虽表现出一定带动台湾产业升级的可能性,但其可带动台湾产业升级领域的产品技术附加值明显低于台湾可带动大陆产业升级领域的产品技术附加值。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展现了台湾与东亚经济体的合作潜力。然而,产业合作潜力是产业合作展开的基础与前提条件,产业合作的实现离不开执政当局政策的协调与推动。从台湾当前的对外经贸形势以及台湾当局的政策导向来看,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前景并不乐观,将会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
The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China Bluestar Chengrand Chemical Co.,Ltd.;[7](2015)在《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收集了2013年7月2014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芳醚酮、聚芳砜、含氟聚合物),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刘晓云[8](2012)在《黄守金 亚洲色彩传奇缔造者》文中指出在黄守金带领下,立时集团力推"精益成长(Lean for Growth,包括稳健成长、质量优先、提升效率、优化收益四个方向),即在为既有的客户跟股东提供价值的同时,减少企业内部的浪费,同时以更好的运营体制来满足客户的要求。"尊重当地的工作跟文化运作方式,这样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也能让企业更好地成长。"1881年,世界着名涂料制造商——立邦公司成立,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涂料公司之一;1962年,新加坡吴德南集团创始人吴清亮创办立时集团,负责管理立邦涂料在亚洲区的所有业务活动。辛勤耕耘五十年之后,立时集团的业务发展已经覆盖到了15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并先后建立了30多处生产制造基地,供应装饰、汽车、工业等涂料产品年产量逾10亿升,员工超过15,000多名。
宁军,刘朝艳,殷荣忠,朱永茂,潘晓天,刘勇,刘小峯,刘晓晨,邹林,王同捷,李丽娟,张骥红,李芳[9](2012)在《2010~2011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认为收集了2010年7月~2011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0~2011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李欣[10](2006)在《1990年代中国大城市外商直接投资选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面临了全球化与国际投资兴起的新趋势;在新的趋势下出现了新兴工业化国家,极大的改变了世界经济的版图;我国在这个历史关键点也抓住了时机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形式下,新的经济运行方式,我国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变化最为直接也是最引起注意的是城市空间发生的巨大变化。二元化的“大都市全球化理论”提出了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有着各自不同,但又存在内在联系的城市空间发展形态模式。国际直接投资作为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各城市争夺的重要竞争行资源,其空间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反应全球化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状态和过程。 本次研究将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切入点,首先对国内不同地域内的8个大城市的外商投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然后从总体、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不同来源地四个方面,考察外商投资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特征,发现其中的规律,用以解释我国城市所发生的快速变化,进而指导实际的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工作,使其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
二、马来西亚涂料高速成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来西亚涂料高速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1)《马来西亚中鑫资源再生技术有限公司淋膜废纸再生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I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2 Objectives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II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2.1 Newmark’s Text Typology Theory |
2.2 Newmark’s Semantic Theory and Communicative Theory Chapter III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Pre-translation |
3.1.1 Contacting the client |
3.1.2 Searching parallel texts |
3.1.3 Analyzing the source text |
3.2 While-translation |
3.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IV Case Analysis |
4.1 Application of Semantic Translation |
4.1.1 Literal Translation |
4.1.2 Linear Translation |
4.2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4.2.1 Addition |
4.2.2 Omission |
4.2.3 Part-of-speech Conversion |
4.2.4 Inversion |
4.2.5 Voice Conversion Conclusion Appendix I Source Text Appendix II Target Text Appendix III Glossary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
(2)合法性视角下突破性创新产品市场推广策略研究 ——以TL公司立面反光标记涂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新产品市场推广研究 |
二、合法性的研究 |
三、合法性视角下突破性创新产品的研究 |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 |
二、数据分析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五节 论文结构与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突破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产品 |
二、合法性 |
三、突破性创新产品与合法性 |
四、合法化战略与4Ps营销组合策略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市场定位理论 |
二、制度视角下的合法性理论 |
第三章 TL公司立面反光标记涂料产品推广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公司背景 |
第二节 外部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分析 |
二、行业环境分析 |
三、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四、市场需求分析 |
第四章 TL公司在企业市场推广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TL公司突破性创新性产品市场推广现状分析 |
一、项目内部分析 |
二、产品销量分析 |
三、产品使用情况分析 |
四、市场商业化前景分析 |
第二节 TL公司突破性创新性产品市场推广问题分析 |
一、SWOT分析 |
二、访谈设计 |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TL公司立面反光标记涂料市场推广策略 |
第一节 STP分析 |
一、市场细分 |
二、目标市场 |
三、市场定位 |
第二节 合法化视角下的4PS营销组合策略 |
一、产品策略与创造合法化战略 |
二、定价策略与选择合法化战略 |
三、分销策略与依从合法化战略 |
四、宣传策略与操纵合法化战略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江西南康家具产业集群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内涵 |
2.2 产业集群成长路径研究 |
2.3 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动力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案例 |
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3.3 研究内容 |
3.4 研究方法 |
第四章 中国家具产业集群发展概况及南康家具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划分 |
4.1 国内家具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
4.2 南康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4.3 南康家具产业集群发展历程与阶段划分 |
第五章 南康家具产业集群萌芽阶段特征与动力分析 |
5.1 背景分析:改革开放推动原始资本积累 |
5.2 空间分布特征 |
5.3 产业链特征 |
5.4 政策管控特征:支持个私经济,政府“放水养鱼” |
5.5 产业集群产生动力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南康家具产业集群成长阶段特征与动力分析 |
6.1 背景分析:挽救“水货危机”,家具企业重整 |
6.2 空间分布特征 |
6.3 产业链特征 |
6.4 政府管控特征:由宽松管控向规范化管控转变 |
6.5 产业集群成长动力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南康家具产业集群升级阶段特征与动力分析 |
7.1 背景分析:全球化推动集群转型发展 |
7.2 空间分布特征 |
7.3 产业链特征 |
7.4 政府管控特征:由规范化管控向高标准打造转变 |
7.5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动力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EM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理论模型分析方法 |
1.3.3 市场调研法 |
1.3.4 理论与企业实践结合法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思路和路线 |
2 市场营销研究理论 |
2.1 市场营销理论概述 |
2.2 PESTEL宏观环境分析理论 |
2.3 迈克尔·波利五力竞争理论 |
2.4 市场细分STP理论 |
2.5 4Ps+4Cs营销理论 |
3 EM公司环境分析 |
3.1 EM公司及TEKNOS涂料简介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市场需求分析 |
3.3.1 涂料市场规模 |
3.3.2 涂料市场消费趋势 |
3.3.3 TEKNOS涂料消费者分析 |
3.4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4.1 竞争对手分析 |
3.4.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4.3 替代品的威胁 |
3.4.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4.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4.6 行业环境分析总结 |
3.5 内部环境分析 |
3.5.1 人力资源分析 |
3.5.2 财务资源分析 |
3.5.3 营销能力分析 |
3.5.4 技术能力分析 |
3.5.5 内部环境分析总结 |
4 EM公司战略选择及营销策略 |
4.1 SWOT分析矩阵战略选择 |
4.2 STP分析及市场营销策略 |
4.2.1 市场细分 |
4.2.2 目标市场 |
4.2.3 市场定位 |
4.3 EM公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4.3.1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策略 |
4.3.2 客户成本为出发点的价格策略 |
4.3.3 客户便利性为导向的渠道策略 |
4.3.4 与客户沟通为导向的促销策略 |
5 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5.1 品牌的稳定和持续 |
5.2 加强风险管控措施 |
5.2.1 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
5.2.2 风险应对策略 |
5.3 客户关系的维护 |
5.3.1 如何维护客户关系 |
5.4 引进资金和专业人才 |
5.5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
5.6 借鉴优秀企业经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岭南与马来半岛地区现代建筑创作比较研究(1950s-1970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评析 |
1.2.1 关于岭南地区现代建筑创作的研究 |
1.2.2 关于马来半岛现代建筑创作的研究 |
1.2.3 相关研究评析 |
1.3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维度 |
1.3.1 建筑的适应性理论 |
1.3.2 建筑的地域性理论 |
1.3.3 比较研究的维度 |
1.4 研究范畴与对象 |
1.4.1 地理范畴 |
1.4.2 时间范畴 |
1.4.3 研究对象 |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两地现代建筑创作的可比性分析 |
2.1 两地现代建筑创作的自然地理条件相似 |
2.1.1 气候环境炎热和潮湿 |
2.1.2 自然地貌以起伏丘陵为主 |
2.1.3 水系资源丰富且滨海岸线长 |
2.1.4 繁茂的生态植被四季常绿 |
2.2 两地现代建筑创作的社会发展动因比较 |
2.2.1 海上丝绸之路带动两地经贸互动 |
2.2.2 两次大战期间的两地现代建筑发展 |
2.2.3 自主独立后逐步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
2.3 两地现代建筑创作的文化背景要素分析 |
2.3.1 海洋文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交汇融合 |
2.3.2 华人华侨联系形成共同的文化基因 |
2.3.3 两地建筑文化互有深厚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自然适应性的两地现代建筑创作比较 |
3.1 适应湿热气候的两地设计策略比较 |
3.1.1 两地建筑气候适应性探索的理论渊源 |
3.1.2 两地现代建筑创作适应气候的共同方法 |
3.1.3 岭南地区:重视空间布局的通透畅通 |
3.1.4 马来半岛:探索立体遮阳的多样变化 |
3.2 回应地理环境的两地创作策略比较 |
3.2.1 两地建筑创作对地形与地貌的尊重 |
3.2.2 岭南地区:以借景统筹室内外环境 |
3.2.3 马来半岛:塑造多层次的环境空间 |
3.2.4 两地建筑与场地环境的空间关系比较 |
3.3 本土自然资源在两地创作中的运用比较 |
3.3.1 组合地方材料:融入室外环境与室内点缀装饰 |
3.3.2 利用强烈阳光:活跃室内空间与塑造建筑形体 |
3.3.3 两地水景的运用:静水映衬建筑与动水活跃氛围 |
3.3.4 繁茂植物的运用:绿植衬托建筑与立体绿化融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社会适应性的两地现代建筑创作比较 |
4.1 社会变革促进下两地建筑重点类型发展比较 |
4.1.1 新兴国家的自强意识促成文化建筑的兴起 |
4.1.2 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推进集体住宅的发展 |
4.1.3 经济增长与对外交流使宾馆建筑初现繁荣 |
4.2 特定经济条件下两地建筑成本控制策略比较 |
4.2.1 两地建筑师共同的理性实用主义精神 |
4.2.2 岭南地区:最大化节省单体造价以适应短缺经济 |
4.2.3 马来半岛:采用标准化类型设计以降低建设成本 |
4.2.4 两地建筑成本控制策略的差异分析 |
4.3 国家政策调控下两地建筑创作机制比较 |
4.3.1 两地国有设计机构发挥主导作用 |
4.3.2 岭南地区:集体设计组为特定项目而持续创作 |
4.3.3 马来半岛:私人建筑师事务所逐步扩大影响力 |
4.3.4 两地创作机制比较的启发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人文适应性的两地现代建筑创作比较 |
5.1 建筑创作中对现代主义和城市精神的发扬 |
5.1.1 两地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共同表现 |
5.1.2 岭南地区:基于生活尺度的人本主义理念 |
5.1.3 马来半岛:追求纪念空间的英雄主义情怀 |
5.1.4 两地现代建筑新地域特色的差异分析 |
5.2 建筑创作中对民族风格与族群意识的表达 |
5.2.1 在建筑创作中表达民族性的共同趋势 |
5.2.2 岭南地区:以庭园空间表达民族文化意境 |
5.2.3 马来半岛:借助符号象征表达民族独立性 |
5.3 建筑创作中对特定价值与信仰文化的融合 |
5.3.1 两地创作对多元文化价值的融合 |
5.3.2 岭南地区:根植于世俗生活的文化和谐 |
5.3.3 马来半岛:多民族和多宗教的文化兼容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适应自然气候环境的地域特征彰显 |
6.1.2 尊重社会现实需求的时代精神表达 |
6.1.3 融合多元文化价值的人文艺术追求 |
6.2 启示 |
6.2.1 回归真实朴素的现代主义价值取向 |
6.2.2 构建根植于岭南本土的创作理论体系 |
6.2.3 理性回应环境的创作实践方法 |
6.3 创新点 |
6.4 研究展望 |
附录1 马来半岛1950-1970年代表建筑作品概录 |
附录2 岭南地区1950-1970年代表建筑作品概录 |
附录3 马来半岛1950-1970年代建筑典型遮阳做法 |
附录4 岭南地区1950-1970年代建筑典型遮阳做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研究:产品空间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
导论 第一节 |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
研究现状 第三节 |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
理论基础 第二节 |
研究框架 第三章 |
东亚产品空间结构的演化 第一节 |
数据来源及说明 第二节 |
东亚产品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 第三节 |
产业优化升级路径命题的验证 小结 第四章 |
台湾产品空间结构的现状 第一节 |
产品分类标准选取的说明 第二节 |
台湾低技术产品的空间结构特征 第三节 |
台湾中等技术产品的空间结构特征 第四节 |
台湾高技术产品的空间结构特征 小结 第五章 |
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单方引导”合作模式 第一节 |
台湾产业的优化升级 第二节 |
“单方引导”模式下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 小结 第六章 |
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双方推动”合作模式 第一节 |
台湾与日本的产业合作空间 第二节 |
台湾与韩国的产业合作空间 第三节 |
台湾与大陆的产业合作空间 小结 第七章 |
结语 第一节 |
研究结论 第二节 |
相关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二位码产品名称 附录2 |
低中高技术产品的代码及名称 主要研究成果和相关奖励 致谢 |
(7)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
2. 1 聚乙烯 |
2. 2 聚丙烯 ( PP) |
2. 3 聚氯乙烯 ( PVC) |
2. 4 聚苯乙烯 ( PS) 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
3 工程塑料 |
3. 1 尼龙 ( PA) |
3. 2 聚碳酸酯 ( PC) |
3. 3 聚甲醛 ( POM) |
3. 4 热塑性聚酯树脂 |
3. 4. 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 PET) |
3. 4. 2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 PBT) |
3. 4. 3 其他 |
4 特种工程塑料 |
4. 1 聚苯硫醚 ( PPS) |
4. 2 聚芳醚酮 ( PAEK) |
4. 3 聚芳砜 ( PASF) |
4. 4 含氟聚合物 |
5 热固性树脂 |
5. 1 酚醛树脂 |
5. 1. 1 原料生产和市场概况 |
5. 1. 2 产品生产和技术发展动态 |
5. 1. 3 酚醛树脂合成和机理探索以及应用研究 |
5. 2 聚氨酯 ( PU) |
5. 2. 1 原料 |
5. 2. 2 泡沫塑料 |
5. 2. 3 弹性体 |
5. 2. 4 橡胶 |
5. 2. 5 涂料 |
5. 2. 6 胶黏剂和密封剂 |
5. 2. 7 树脂及助剂 |
5. 2. 8 设备 |
5. 2. 9 其他 |
5. 3 不饱和聚酯 |
5. 3. 1 市场动态 |
5. 3. 2 研究及应用进展 |
5. 3. 2. 1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
( 1) 纳米复合材料 |
( 2) 生物复合材料 |
( 3) 玻璃钢复合材料 |
5. 3. 2. 2 不饱和聚酯树脂力学性能的改进 |
5. 4 环氧树脂 |
(9)2010~2011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
2.1 聚乙烯 (PE) |
2.2 聚丙烯 (PP) |
2.3 聚氯乙烯 (PVC) |
2.4 聚苯乙烯 (PS) |
2.5 苯乙烯类共聚物 |
3 工程塑料 |
3.1 尼龙 (PA) |
3.2 聚碳酸脂 (PC) |
3.3 聚甲醛 (POM) |
3.4 热塑性聚酯 (PET和PBT) |
4 特种工程塑料 |
4.1 聚苯硫醚 (PPS) |
4.2 液晶聚合物 (LCP) |
4.3 聚芳醚酮 (PAEK) |
4.4 聚芳砜 |
5 热固性树脂 |
5.1 酚醛树脂 (PF) |
5.2 不饱和聚酯 |
5.2.1 市场动态 |
5.2.2 研发进展 |
5.2.2. 1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改性研究 |
5.2.2. 2 力学性能改进 |
5.2.2. 3 新型UPR复合材料 |
5.2.3 UPR复合材料的应用 |
5.2.4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老化机理 |
5.2.5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 |
5.2.6 生物复合材料 |
5.3 环氧树脂 (EP) |
5.3.1 原料[151-152] |
5.3.1. 1 双酚A |
5.3.1. 2 环氧氯丙烷 |
5.3.2 产能建设和企业经营动态 |
5.3.2. 1 产能建设[153-157] |
1) 环氧树脂 |
2) 固化剂 |
3) 应用领域 |
5.3.2. 2 企业经营动态[158-160] |
5.3.3 日本环氧树脂工业[161-162] |
5.3.3. 1 原料 |
5.3.3. 2 环氧树脂产量和用途分布 |
5.3.4 新产品[163-167] |
5.3.4. 1 环氧氧树脂和固化剂 |
5.3.4. 2 助剂 |
5.3.5 应用领域发展 |
5.3.5. 1 胶黏剂[168-183] |
5.3.5. 2 涂料[184-188] |
5.3.5. 3 电子材料[189] |
5.3.5. 4 复合材料[190] |
5.3.6 结语 |
5.4 聚氨酯 (PU) |
5.4.1 原料 |
5.4.2 涂料 |
5.4.3 胶黏剂 |
5.4.4 泡沫 |
5.4.5 分散体 |
5.4.6 助剂 |
5.4.7 弹性体 |
5.4.8 其他 |
(10)1990年代中国大城市外商直接投资选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源起 |
1.1.1 把握大城市外商投资空间分布情况的迫切需要 |
1.1.2 对“大都市全球化理论”的进一步求证 |
1.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深入研究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相关理论和已有相关研究述评 |
1.3.1 关于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的研究述评 |
1.3.2 关于国际投资空间分布的研究述评 |
1.3.3 “大都市全球化理论”述评 |
1.3.4 已有实证研究述评 |
1.3.5 本研究中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的切入点 |
2.2 研究方案与方法 |
2.3 研究时间段的选取 |
2.4 研究案例城市的选取 |
2.5 基础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
2.5.1 基础数据来源 |
2.5.2 基础数据处理方法 第3章 抽样数据比较分析 |
3.1 抽样总体结果 |
3.2 投资规模比较分析(全球化等级) |
3.2.1 总体样本特征 |
3.2.2 样本分布特征描述 |
3.2.3 案例城市间比较 |
3.2.4 投资规模特征小结 |
3.3 投资产业结构比较分析(全球化功能) |
3.3.1 产业分布背景 |
3.3.2 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
3.3.3 分行业产业投资比较 |
3.3.4 重点产业投资分布比较 |
3.4 投资来源比较分析(全球化影响范围) |
3.4.1 总体情况 |
3.4.2 投资来源与产业间的联系 |
3.4.3 案例城市间比较 第4章 分城市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4.1 上海 |
4.2 北京 |
4.3 广州 |
4.4 天津 |
4.5 深圳 |
4.6 武汉 |
4.7 沈阳 |
4.8 重庆 第5章 空间分布特征比较分析 |
5.1 整体的空间分布结构 |
5.1.1 特征要素定义 |
5.1.2 空间分布特征示意 |
5.1.3 空间分布结构性要素间的关系 |
5.2 总体的空间分布比较 |
5.2.1 总体空间分布特征比较 |
5.2.2 空间分布特征总结 |
5.3 产业分布空间特征比较 |
5.3.1 第二产业空间分布特征比较 |
5.3.2 第三产业空间分布特征比较 |
5.3.3 产业分布特征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现有理论对模式的解释 |
6.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抽样数据统计分析表 附录2 中国大城市90年代外商投资企业样本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待发表论文: |
研究报告: |
四、马来西亚涂料高速成长(论文参考文献)
- [1]《马来西亚中鑫资源再生技术有限公司淋膜废纸再生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梁艳阳.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7)
- [2]合法性视角下突破性创新产品市场推广策略研究 ——以TL公司立面反光标记涂料为例[D]. 李紫薇.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5)
- [3]江西南康家具产业集群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D]. 徐竞潇.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4]EM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何文义.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5]岭南与马来半岛地区现代建筑创作比较研究(1950s-1970s)[D]. 谢凌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研究:产品空间理论视角[D]. 侯丹丹. 厦门大学, 2017(01)
- [7]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The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China Bluestar Chengrand Chemical Co.,Ltd.;. 塑料工业, 2015(03)
- [8]黄守金 亚洲色彩传奇缔造者[J]. 刘晓云. 成功营销, 2012(10)
- [9]2010~2011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宁军,刘朝艳,殷荣忠,朱永茂,潘晓天,刘勇,刘小峯,刘晓晨,邹林,王同捷,李丽娟,张骥红,李芳. 塑料工业, 2012(03)
- [10]1990年代中国大城市外商直接投资选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李欣. 同济大学,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