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崇岗变~#1主变内部故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白杨杨[1](2019)在《新建西尔根66kV变电站设计》文中提出科右中旗地区地域狭长,村屯分散,本设计中变电站的建设地点科右中旗西尔根地区目前尚无66kV变电站,仅由一条10kV线路供电,由于线路供电半径较大,使得西尔根地区的电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西尔根地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每年夏季水浇地负荷高峰时期,供电电压都会明显降低,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加之近年来西尔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成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落户企业迅速增多,政府规划负荷逐年增长,本着国网公司经济发展,电网先行的原则,西尔根变电站的建设便成了当务之急。结合负荷增长需求,新建66kV西尔根变电站,主变容量本期为1×10MVA。本次工程建设,缩短了10kV供电半径,降低电能损耗,提高了电压质量,另外,由于转移了66kV铜矿变电站的负荷,也有利于其他各乡的负荷发展。本设计首先根据该地区负荷增长情况论述了本站建设的必要性,结合当地地理环境条件对变电站站址进行了选择,然后对本站的建设规模和接线情况做出了合理规划,通过简要的短路计算和潮流分析确定了电气设备的参数。并根据系统继电保护方式和调度自动化现状,着重对二次系统的远动功能、信号采集、元件保护、调度自动化等进行设备配置的设计,确定二次系统设计整体要求和满足无人值守需求的方案。最后,对线路路径进行了选择设计,本站的建设将满足西尔根地区新增负荷的用电需求,增强该地区的供电可靠性。
戴洁[2](2019)在《110千伏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及应用》文中认为智能变电站作为直接影响智能电网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担负着电能传输、分配管理、监测和调控等多重任务。自动化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都推动着智能变电站向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目标迈进。本文以110kV丁岗智能变电站为案例基础,首先对变电站发展三个阶段中二次系统的特点进行了阐述,进而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进行分析,分析研究其功能架构、网络结构、系统配置和设计方案等等。其次,对镇江当地电力系统现状和丁岗智能变电站建设必要性进行分析,通过电气计算,完成110kV丁岗智能变电站电气一、二次设备基本选择,及无功补偿配置优化。然后,分析研究继电保护系统架构、跳闸方式和可靠性分析,完成丁岗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方案设计及应用。最后通过分析研究一体化监控系统和系统网络,阐述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和智能辅助系统优势,完成丁岗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和智能辅助系统方案设计及应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SCD配置文件可视化实现方式进行研究,总结SCD配置文件可视化现状及不足并进行方案优化,完成对丁岗智能变电站中继电保护可视化方案设计;并且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智能辅助控制系统功能相结合,通过设计顺序控制流程,实现丁岗智能变电站顺序控制可视化功能和自动化系统状态可视化在线巡检功能,进一步推动无人值守模式发展,对运维检修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季昌琳[3](2019)在《牵引网电压质量监测系统开发及数据分析》文中认为目前,现有的国家标准和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公共电网或公共连接点的电能质量问题,对牵引电网内部的电能质量研究一直以来不够重视。然而,近年来牵引供电系统中高次谐波谐振等事故时有发生,车网电气匹配及电压质量问题日益凸显,造成车载或地面设备的损坏、寿命缩短、甚至列车停运等后果,对电气化铁路的供电安全性及运输可靠性产生严重威胁。同时,由于该问题具有随机性、隐蔽性、损伤累积性等特点,以及现有监测技术手段的不适用性,导致故障发生后往往无法快速确定原因。因此,对牵引网电压实时监测及质量评估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围绕牵引网电压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与数据分析进行研究,从故障发生机理、分析方法、评估指标、系统设计以及实际应用方面开展工作。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实现对牵引网供电的安全可靠性评估,在智能监测、事故预警、健康管理以及未来电力物联网搭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由于牵引网电压质量问题与公共电网有所差异,结合国家标准及牵引网相关规范,设计了一套针对牵引网的电压质量特点评估指标体系,并从供电稳定性及电气损伤累积程度角度对电压进行分层多指标评估,为牵引供电系统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提供分析基础。(2)为了满足牵引网监测环境特点及功能技术指标要求,提出了牵引网电压质量在线监测及分析评估系统的软硬件实现方案,并采用监测终端装置与上位机软件系统相结合的设计思路,有效实现采集数据的可视化监测及辅助决策功能。(3)在监测终端装置中,为实现连续采集、暂态捕捉、特征波形提取及上传、异常预警及定位的目的,在硬件开发过程中,选择了基于DSP芯片进行算法编程,并增加了短信预警及GPS定位功能模块,使监测数据更加多元化。而对于装置封装设计,则遵循了小型化及整体化原则,使装置的可移植性较强且便于安装。(4)在上位机软件系统中,为实现智能监测及人机交互目的,选择了基于C#的可视化监测界面开发及算法设计,并集成了数据分析处理、过电压类型识别、异常地图定位以及数据库管理功能,为电压质量评估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支持。(5)最后,通过系统现场安装测试以及实测数据分析,达到了系统预期目标,验证该系统的实际应用可行性及电压质量评估的价值性,具有研究意义。
姜奇[4](2018)在《革镇堡变电站66kV系统零序保护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城市变电站电力电缆的普遍使用,导致系统电容电流远大于相关规程的有关规定,故系统中将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全部改为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论文阐述了此种接地方式下,对电力系统的积极影响。文中同时详细阐述了由于当前检测技术的限制,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不能准确选线,人工选线又费时费力的问题。而在故障期间内电缆易出现过电压、易发展成为多相故障,故系统接地方式仍需进一步发展,同时系统对接地故障的保护也需作出改变。由于低电阻接地系统是不允许带着接地点继续运行的系统,故当电缆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系统中将出现零序电流,零序电流保护将有选择性的切除故障线路,使电力系统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从发展角度看,配电网中性点采用小电阻接地方式,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本文针对220 kV变电站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电力系统发展趋势,就革镇堡220 kV变电站66 kV零序功能启用展开可行性研究,确定了小电阻并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基本方案。论文重点对接地电阻的阻值和热稳定性展开研究,详细分析了小电阻投入后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及对策,同时完成了相关的仿真工作。本文还进行系统中主变零序保护、线路零序保护等的整定计算工作,以及各种特殊运行情况下的问题探讨。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论文完成了革镇堡220 kV变电站零序保护启用的所有工程上的具体设计,包括小电阻自动投切、保护及测控功能,主变及线路零序功能、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的获取方式等。在文章的最后详细分析了零序功能启用后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的实例以及系统发展成全电缆模式时零序保护设计。实践证明零序功能启用后提高了供电可靠性、节省了电网建设投资,又解决了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运行时的过电压以及选相难、选线难、供电可靠性差等诸多问题。
张鹏程[5](2016)在《110kV智能GIS变电站设计与运维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题目为《110kV智能GIS变电站设计与运维分析》,文章结合作者在实际生产工作中的经历,讲述了在110kV电压等级大规模应用的GIS变电站的设计建造方法和运行维护方法。本文一共分为五章。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智能变电站的现状、智能变电站的设计现状和智能变电站的运维现状。介绍了智能变电站的分析了智能变电站和传统变电站相比有哪些特点,特别是GIS变电站在城市应用的优越性,得出GIS变电站设计模式将逐步成为城市变电站设计的首选。列举了 110kV智能变电站的布置方式以及新技术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本章最后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本文第二章讲述了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的相关内容,变压器主变台数及容量选择,变电站电气主接线的选择,变电站短路电流的计算和变电站接地消弧装置。本文第三章讲述了变电站电气二次设计的相关内容,变电站继电保护的设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计,变电站防雷接与接地保护设计,变电站交流所用电和直流系统和变电站其它配套设施设计。本文第四章讲述了 GIS运行维护要点及事故处理,重点介绍了 GIS设备特点及注意事项,GIS设备的运行维护,GIS设备的异常、故障、事故处理方法。本文第五章介绍了工作中利用带点检测技术处理的设备缺陷实例以及典型故障处理情况。最后重点讲述了某变电站故障出力过程。
黄阿敏[6](2016)在《含前端调速式风电机组风电场接入对区域电网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各地风电场的机组主要以双馈和直驱为主,随着风电技术的发展,新型机组相继出现,如FSCWT(Front-end Speed Controlled Wind Turbine,前端调速式风电机组)以其电网友好型在我国甘肃河西地区得到应用。FSCWT的总体方案不同于双馈式或直驱式机组的后端恒频方案。FSCWT采用液力变矩调速器在机组的前端进行调速,应用无刷电励磁同步发电机与电网直接耦合,机组具有低电压穿越、无功输出能力强,电能品质好,可靠性高等特点,从而使FSCWT构成的风电场并网对系统的影响与传统机组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含FSCWT风电场接入对区域电网电压产生的影响及电网稳定性等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首先,论文在分析FSCWT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机组核心部件液力变矩调速器的原理及其特点,重点分析了液力变矩调速器是如何实现变速恒频的,并推导了导叶开度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FSCWT的数学模型。针对含FSCWT风电场的实际概况及运行特点,介绍了目前含FSCWT风电场的地理位置,根据该地区风能资源的分布,分析了风电场的出力特性,总结了风电场及电网运行要求,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风电场接入区域电网的方案,最后对风电场进行了等值处理。其次,以含FSCWT风电场接入甘肃民勤电网为例,研究了风电场接入对该区域电网产生的影响。首先在电力系统分析软件DIgSILENT中搭建风电场模型以及区域电网的模型,针对风电场接入后的无功电压问题,探讨了无功配置的原则,然后计算了风电场的无功补偿容量。其次对电网进行了潮流计算和短路计算,通过潮流计算检验网络结构并选择无功调压装置、无功补偿设备等配置。通过短路计算分析了风电场接入对电网各节点短路电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风电场接入对区域电网电压的影响,分析电网内大部分节点电压升高的原因。最后通过对含FSCWT风电场稳定机理的分析,对比分析了含FSCWT风电场与含双馈风电机组风电场接入后的低电压穿越能力和对电网的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并且研究了不同故障点的暂态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风电场模型准确有效;含FSCWT风电场接入能提高区域电网稳定性;当电网故障时,相对于含双馈风电机组风电场,含FSCWT风电场对电网具有更好的暂态稳定性和低电压穿越能力。最后,针对含FSCWT风电场接入后的电压稳定性分岔问题,以含FSCWT风电场接入典型的两机三节点系统为例,首先讨论了分岔理论的基础知识以及分岔理论与电力系统结构稳定性的关系,其次建立了表征机组动态特性的微分代数方程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分岔理论并结合时域仿真法在MATLAB/MatCont仿真环境中进行了单参数分岔分析和多参数分岔分析,分析了系统电压失稳乃至崩溃的发生发展过程,系统电压稳定性及解结构随参数变化的非线性范围内的动力学本质被揭示,并且不同控制参数情况下系统的分岔点和电压崩溃临界点被确定。最后分析了风速波动大小、风速扰动时刻及励磁电压大小对机组并网电压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励磁调节作用下节点电压随风速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平衡解数目和节点电压会随风速波动和励磁调节作用发生改变;风速波动较大时,通过增大励磁电压,可以提高系统的电压稳定裕度和承载无功的能力,并保证机组在高风速下稳定运行,从而为FSCWT的稳定运行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孙高峰[7](2016)在《基于N-1准则亳州地区电网运行安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亳州地区经济发展,人们对地区电网供电能力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地区电网作为一个城市电力输送和分配的重要载体,必须保证其稳定、安全、可靠和经济供电。本文结合地区电网实际供电情况,利用直流潮流断线模型算法和PowerWorld软件,搜集输电线路、变压器技术参数及负荷分布情况,搭建地区电网实际模型,对2014年出现最大负荷、最小负荷情况下潮流分布和电压变化进行分析计算,对其产生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处理措施,并在出现最大负荷情况下对线路负载率及损耗进行统计,分析了“N-1准则”及“N-2准则”情况下供电能力、负荷特性及其他元件越限情况,并对未来三年最大负荷进行预测,同时对系统潮流和线路负载率进行分析,针对电网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对策和优化建议。通过对地区电网N-1故障停运进行模拟计算仿真结果,发现部分地区负荷、电压分布不平衡,不满足“N-1准则”系统需要,结合电网实际情况,编写了事故后采取的控制措施,提出了新建220kV、110kV变电站及配套设施的建议和基建规划方案,提高线路容载率,提高设备利用率,必要时采取措施保持稳定运行。通过对地区电网进行“N-1准则”分析对调度运行工作中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王帆[8](2014)在《保定中心城区电网目标网架规划设计》文中提出城市电网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设施,承担着优化资源配置、保障能源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作用,要求其结构合理、运行灵活,能够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电力供应。同时,城市电网要实现科学发展,电网企业作为电网投资、建设的主体,必须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心城区作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其电网规划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整体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也关系到社会各阶层、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因此如何科学地有效地制定中心城区电网目标网架规划将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本文通过了解保定中心城区概况,分析社会及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明确未来城市发展目标,指导电网规划目标的确立,技术原则的制定;通过调研了解电源概况和电网概况,分析中心城区电网在当前负荷条件下的供电状况;通过对历史年电量负荷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制定电力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确定电源的布局以及电网的结构。结合保定中心城区的实际情况,对保定中心城区电网目标网架进行规划设计,充分运用了“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的高压输配电网规划思路,使中心城区电网规划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保定城市电网中长期的建设与改造,提出安全、可靠、经济、灵活的目标网架和中期网架。结合电网规划项目,包括城区线路工程、变电站等工程造价情况,进行不同方案比较,确定合理的中心城区电网建设改造的工程量和投资规模。
崔文彦[9](2013)在《变压器绕组直流电阻的故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变压器直流电阻数据的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变压器绕组引线缺陷,从而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以哈局春检试验中,南岗变电所变压器直流电阻的异常数据为例,进行了分析和判断,及时将缺陷——二次绕组引出线连接导杆接触不良进行了处理,避免了潜在事故发生。
邓万婷,张才稳,谭章英,罗维,林志伟[10](2010)在《2010年迎峰度夏期间主网发供电设备故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湖北电网主网2010年迎峰度夏期间的变压器类设备、开关类设备、无功类设备、线路类设备、发电类设备、继电保护等故障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和相关建议。
二、崇岗变~#1主变内部故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崇岗变~#1主变内部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建西尔根66kV变电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科右中旗电网概况 |
1.1.2 项目实施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工程规模 |
1.3.2 设计依据 |
1.3.3 主要设计内容 |
第2章 变电站主接线设计 |
2.1 负荷预测 |
2.1.1 科右中旗地区负荷预测 |
2.1.2 西尔根地区负荷预测 |
2.2 接入系统方案 |
2.2.1 外部条件及分析 |
2.2.2 接入系统唯一性认证 |
2.3 电气主接线 |
2.3.1 变电站建设规模 |
2.3.2 电气主接线设计原则 |
2.3.3 电气主接线方案的选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气设备选择 |
3.1 潮流计算 |
3.2 短路电流计算 |
3.2.1 短路电流计算条件 |
3.2.2 短路电流计算 |
3.2.3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
3.2.4 无功补偿及调相调压计算 |
3.3 电气设备的选择 |
3.3.1 主变压器的选择2 |
3.3.2 其他一次设备主要参数 |
3.4 导体的选择 |
3.5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3.5.1 避雷器的配置 |
3.5.2 66kV电气设备的绝缘配合 |
3.5.3 10kV电气设备的绝缘配合 |
3.6 站用电及照明 |
3.6.1 站用电接线 |
3.6.2 动力系统 |
3.6.3 照明系统 |
3.7 防雷接地 |
3.7.1 防雷 |
3.7.2 全站接地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次部分 |
4.1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4.1.1 二次系统现状 |
4.1.2 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配置 |
4.2 系统调度自动化 |
4.2.1 调度关系 |
4.2.2 调度端主站设备配置 |
4.2.3 远动传输方式和远动通道 |
4.2.4 远动信息采集范围 |
4.2.5 电量计费系统 |
4.2.6 电力调度数据专网 |
4.2.7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
4.2.8 安全监视系统 |
4.3 系统通信及站内通信 |
4.3.1 工程概况 |
4.3.2 系统通信现状 |
4.3.3 业务需求分析 |
4.3.4 光缆建设方案 |
4.3.5 系统通信通道组织 |
4.3.6 通信设备配置 |
4.3.7 站内通信 |
4.3.8 光纤通信 |
4.3.9 进站光缆 |
4.4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4.4.1 管理模式 |
4.4.2 监测、监控范围 |
4.4.3 站用交直流电源系统 |
4.5 其他二次系统 |
4.5.1 全站时钟同步系统 |
4.5.2 非关口电能计量系统 |
4.5.3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110千伏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研究背景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研究现状及研究必要性分析 |
1.4.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研究与分析 |
2.1.变电站二次系统研究与分析 |
2.2.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分析与设计 |
2.3.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10kV丁岗智能变电站方案设计 |
3.1.110KV丁岗智能变电站设计原则 |
3.2.镇江电网系统概况分析 |
3.3.丁岗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分析选择 |
3.4.丁岗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优化 |
3.5.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10kV丁岗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设计方案及应用 |
4.1.继电保护系统架构分析 |
4.2.继电保护跳闸方式分析选择 |
4.3.丁岗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的设计方案 |
4.4.丁岗变继电保护可视化方案设计及应用 |
4.5.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10kV丁岗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和智能辅助系统的方案设计及应用 |
5.1.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计原则 |
5.2.一体化监控系统分析 |
5.3.系统网络设计分析选择 |
5.4.丁岗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备配置 |
5.5.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方案分析选择 |
5.6.智能辅助系统设计 |
5.7.丁岗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优化设计 |
5.8.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图1 丁岗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配置图 |
附图2 丁岗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方案图 |
附件3 丁岗-二次设备室屏位布置图 |
附件4 丁岗配电装置楼平面布置图 |
附图5 丁岗电气主接线图 |
附图6 丁岗GIS室二次设备平面布置图 |
(3)牵引网电压质量监测系统开发及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压质量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1.2.2 电压质量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2 牵引网电压质量监测分析理论基础及方案设计 |
2.1 牵引网电压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及危害 |
2.2 牵引网电压异常产生机理分析 |
2.2.1 牵引网过电压分类 |
2.2.2 牵引网过电压产生机理 |
2.3 电压分析方法研究 |
2.3.1 频域分析方法的选择 |
2.3.2 时域分析方法的选择 |
2.3.3 过电压特征提取实现 |
2.4 电压质量在线监测方案设计 |
2.4.1 系统功能及技术需求 |
2.4.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与方法实现 |
3.1 电压质量评估指标的选定与分级 |
3.1.1 电压质量指标选定 |
3.1.2 电压质量等级划分 |
3.2 电压质量评估体系设计 |
3.3 电压质量评估方法选择 |
3.3.1 权重的确定 |
3.3.2 指标等级评估方法的确定 |
3.4 稳态电压指标评估的数据预处理 |
3.5 评估算法验证案例分析 |
3.5.1 机车电压质量评估 |
3.5.2 变电所电压质量评估 |
3.6 本章小结 |
4 电压质量监测终端的设计与开发 |
4.1 功能需求及技术指标 |
4.2 硬件架构与功能模块设计 |
4.3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模块 |
4.3.1 电压传感器选型 |
4.3.2 A/D转换芯片选型 |
4.3.3 通信接口及转换模块选型 |
4.3.4 DSP芯片选型及电路接线设计 |
4.3.5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算法设计 |
4.4 DTU无线通信及GPS定位模块 |
4.4.1 功能要求及模块选型 |
4.4.2 DTU无线通信及短信预警功能 |
4.4.3 GPS+北斗定位功能 |
4.5 监测终端装置外壳封装设计及成品展示 |
4.6 本章小结 |
5 上位机监测系统功能设计与软件实现 |
5.1 上位机系统功能需求及软件设计 |
5.2 上位机系统监测基本功能页面设计 |
5.2.1 电压监测主页面 |
5.2.2 参数设置及数据串口页面 |
5.3 过电压识别功能页面及算法设计 |
5.3.1 过电压识别功能页面 |
5.3.2 过电压识别算法设计及验证 |
5.4 地图显示功能页面设计及故障定位分析 |
5.4.1 地图显示及异常定位功能页面 |
5.4.2 GPS坐标转换及软件实现 |
5.4.3 故障定位数据的预处理 |
5.5 数据查询功能页面及数据管理功能设计 |
5.5.1 Access数据库及数据查询功能页面 |
5.5.2 数据管理功能设计及多线程处理 |
5.6 本章小结 |
6 实测案例分析与系统验证 |
6.1 测试线路及车型 |
6.2 测试条件及现场安装接线 |
6.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6.3.1 机车整体运行情况分析 |
6.3.2 机车测试过电压分析 |
6.3.3 整体线路电压质量评估分析 |
6.3.4 地图异常定位数据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革镇堡变电站66kV系统零序保护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中压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及零序保护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达国家中压系统中性点接地及零序保护研究现状 |
1.2.2 国内中压系统中性点接地及零序保护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革镇堡变电站中压系统零序保护的中性点接地方式设计 |
2.1 消弧线圈应用条件及运行原理概述 |
2.2 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相关保护 |
2.2.1 应用单相接地时的电压特点反映故障 |
2.2.2 零序电流保护 |
2.2.3 零序功率方向保护 |
2.2.4 五次谐波法 |
2.2.5 基波有功分量法 |
2.3 现有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改造的依据 |
2.3.1 接地方式改造的理论依据 |
2.3.2 接地方式改造对于系统运行的意义 |
2.4 消弧线圈并接低值电阻接地的优缺点 |
2.5 接地电阻值及其热稳定的设计 |
2.6 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其他问题 |
2.7 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仿真 |
2.7.1 系统单相接地故障仿真模型的建立 |
2.7.2 小电阻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仿真 |
2.7.3 消弧线圈串电阻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仿真 |
2.7.4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仿真 |
2.8 本章小结 |
3 革镇堡变电站中压系统零序保护的相关计算及实现方式设计 |
3.1 系统零序保护启用的基本要求 |
3.2 系统零序保护启用的理论计算 |
3.2.1 单相接地故障的短路电流整定 |
3.2.2 66 kV中性点零序电流的相关计算 |
3.2.3 66 kV配出线零序电流的相关计算 |
3.2.4 革镇堡变电站零序功能启用后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
3.3 小电阻保护功能的设计 |
3.4 小电阻操作功能的设计 |
3.5 小电阻自动投切及保护的动作逻辑 |
3.6 小电阻测控功能的设计 |
3.7 66 kV配出线及变压器66kV中性点零序保护功能设计 |
3.7.1 对于66kV配出线零序保护功能的设计 |
3.7.2 变压器66kV中性点零序保护功能的设计 |
3.8 66 kV系统零序保护电气量的获取 |
3.8.1 66 kV零序电压的获取 |
3.8.2 66 kV零序电流的获取 |
3.9 本章小结 |
4 革镇堡变电站中压侧零序保护的实例分析 |
4.1 小电阻自动投切及保护动作分析 |
4.2 66 kV配出线保护动作过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110kV智能GIS变电站设计与运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智能变电站 |
1.1 变电站的发展历程 |
1.1.1 常规变电站 |
1.1.2 智能变电站 |
1.2 GIS配电设备简介 |
1.2.1 GIS配电设备的特点 |
1.2.2 GIS设备的结构 |
1.3 GIS智能变电站 |
1.3.1 GIS变电站的优点 |
1.3.2 GIS智能变电站的特点 |
1.4 110kV配电装置布置方案分析 |
1.4.1 110KV配电装置AIS(敞开式)布置方案分析 |
1.4.2 110KV配电装置GIS布置方案分析 |
1.4.3 两种配电方案技术经济分析 |
1.5 新技术在智能化变电站的应用 |
1.5.1 电气设备绝缘在线监测系统 |
1.5.2 微机消弧消谐装置的应用 |
1.5.3 PASS技术 |
1.6 本选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本选题的意义 |
1.6.2 本选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电气一次设计 |
2.1 主变台数及容量选择 |
2.2 电气主接线 |
2.3 电气主接线的选择 |
2.3.1 110kV侧电气主接线的选择 |
2.3.2 35kV侧电气主接线的选择 |
2.3.3 10kV侧电气主接线的选择 |
2.3.4 GIS变电站电气主接线图 |
2.4 短路电流的计算 |
2.4.1 短路电流计算的目的 |
2.4.2 短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
2.4.3 短路计算的假定条件 |
2.5 变电站的消弧装置 |
2.5.1 微机型综合控制器介绍 |
2.5.2 DXH、XHG型消弧柜的构成及主要元件的作用 |
2.6 电气设备的选择 |
3 电气二次部分及站用配套设施设计 |
3.1 继电保护的设计 |
3.1.1 继电保护概述 |
3.1.2 继电保护的任务及要求 |
3.1.3 继电保护的灵敏系数 |
3.1.4 变电站继电保护的配置 |
3.2 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综述 |
3.3 防雷与接地保护设计 |
3.3.1 防雷及过电压保护 |
3.3.2 接地保护 |
3.4 交流所用电和直流系统 |
3.5 其他配套设施设计 |
3.5.1 平面布置 |
3.5.2 无功补偿 |
3.6 配电装置的具体要求 |
3.6.1 配电装置的最小安全净距 |
3.6.2 配电装置的类型 |
3.7 拟建变电站的配电装置 |
4 GIS运行维护要点及事故处理 |
4.1 GIS设备特点及注意事项 |
4.2 GIS设备的运行维护 |
4.2.1 日常巡视 |
4.2.2 巡视GIS周期 |
4.2.3 巡视中发现问题的初步分析和对策 |
4.2.4 需要检修的情况 |
4.3 GIS设备的异常、故障、事故处理 |
4.3.1 检修作业指导 |
4.3.2 设备检修作业工艺控制点 |
4.3.3 二次线检修作业指导 |
5 工作中利用带电检测技术处理的设备缺陷实例 |
5.1 利用SF6气体泄漏红外成像发现GIS气室漏气缺陷 |
5.1.1 SF6气体泄漏红外成像原理 |
5.1.2 河滨变 44200-1 隔离开关气室漏气故障 |
5.2 利用超声波、特高频检测技术发现GIS设备放电故障 |
5.2.1 超声波(AE)检测技术 |
5.2.2 特高频(UHF)检测技术 |
5.2.3 镇南 110kV变电站101间隔B相CT内部放电信号故障 |
5.2.4 镇南变GIS设备 110kVⅡ母母线支柱绝缘子放故障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含前端调速式风电机组风电场接入对区域电网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电机组研究现状 |
1.2.2 风电接入后系统稳定性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2 前端调速式风电机组原理及其数学模型 |
2.1 前端调速式风电机组的原理 |
2.1.1 前端调速式风电机组的结构 |
2.1.2 液力调速系统的结构原理 |
2.1.3 液力调速系统的特点 |
2.2 前端调速式风电机组的数学模型 |
2.2.1 风力机模型 |
2.2.2 传动链模型 |
2.2.3 励磁系统模型 |
2.2.4 电励磁同步发电机模型 |
2.3 小结 |
3 风电场概况及运行特点分析 |
3.1 风电场地理位置 |
3.2 风能资源的分布 |
3.3 风电场出力特性分析 |
3.4 风电场及电网运行要求 |
3.5 接入系统方案 |
3.5.1 接入系统原则 |
3.5.2 接入系统电压等级选择 |
3.5.3 接入系统方案 |
3.6 风电场等值问题 |
3.7 小结 |
4 含前端调速式风电机组风电场接入对区域电网影响的分析 |
4.1 基于DIgSILENT风电场建模 |
4.1.1 DIgSILENT概况 |
4.1.2 风机整体模型 |
4.1.3 风轮模型 |
4.1.4 传动链模型 |
4.1.5 Win Drive模型 |
4.1.6 变桨控制系统模型 |
4.1.7 励磁系统模型 |
4.2 风电场接入后的潮流计算和短路计算 |
4.2.1 潮流计算 |
4.2.2 短路计算 |
4.3 风电场接入后的无功电压分析 |
4.3.1 配置原则 |
4.3.2 风电场无功补偿容量的计算 |
4.4 风电场接入对区域电网电压的影响 |
4.5 风电场低电压穿越能力分析 |
4.5.1 风电并网的低电压穿越要求 |
4.5.2 风电场低电压穿越仿真分析 |
4.6 风电场暂态稳定性 |
4.6.1 不同机组的暂态稳定性 |
4.6.2 不同故障点的暂态稳定性 |
4.7 小结 |
5 含前端调速式风电机组风电场电压稳定性分岔分析 |
5.1 分岔理论与系统结构稳定性 |
5.1.1 分岔理论 |
5.1.2 电力系统的结构稳定性 |
5.2 含前端调速式风电机组风电场接入系统的模型 |
5.2.1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的结构图 |
5.2.2 发电机模型 |
5.2.3 负荷模型 |
5.2.4 风电场接入后的系统状态方程 |
5.3 单参数分岔分析 |
5.3.1 负荷无功变化下的电压稳定性分岔分析 |
5.3.2 风速变化下的电压稳定性分岔分析 |
5.4 多参数分岔分析 |
5.4.1 风速扰动下的节点电压随负荷无功变化情况 |
5.4.2 励磁调节作用下节点电压随负荷无功变化情况 |
5.4.3 励磁调节作用下节点电压随风速变化情况 |
5.5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基于DIgSILENT的民勤区域电网模型 |
附录B 机组参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基于N-1准则亳州地区电网运行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理由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2章 电网运行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
2.1 直流潮流模型 |
2.2 地区电网直流潮流的断线模型 |
2.3 电力系统静态安全指标 |
2.4 N-1准则和N-2准则 |
2.5 电网运行相关规定及要求 |
2.5.1 电网稳定要求 |
2.5.2 电能质量要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亳州地区电网现状分析及建模 |
3.1 亳州地区电网现状 |
3.1.1 网架结构和规模 |
3.1.2 电网负荷特性 |
3.1.3 电力供需平衡情况 |
3.1.4 电网存在的问题 |
3.2 亳州地区电网建模 |
3.2.1 系统设置与等效 |
3.2.2 输电线路的参数设置与建模 |
3.2.3 T接线路参数设置与建模 |
3.2.4 三绕组变压器的参数设置和建模 |
3.2.5 负荷和并联电容器的参数设置和建模 |
3.2.6 电网模拟图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亳州地区电网运行安全研究 |
4.1 最大负荷下电网潮流分析 |
4.1.1 最大负荷下潮流分布 |
4.1.2 最大负荷下电压分布及无功补偿 |
4.1.3 元件负载率及损耗 |
4.2 最小负荷下电网潮流分布 |
4.3 最大负荷情况下电网N-1分析 |
4.3.1 220kV线路的N-1分析及其对策 |
4.3.2 220kV主变N-1分析及其对策 |
4.3.3 110kV电网N-1分析及其对策 |
4.3.4 110kV电网N-2分析及其对策 |
4.4 未来三年最大负荷下电网运行分析 |
4.4.1 过去五年最大负荷 |
4.4.2 未来三年最大负荷下系统潮流预测分析 |
4.5 优化与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保定中心城区电网目标网架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法国目标网架规划设计情况 |
1.2.2 国内目标网架规划设计情况 |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工作 |
第2章 保定中心城区配电网现状及需求预测 |
2.1 引言 |
2.2 保定中心城区概要 |
2.2.1 地理概况 |
2.2.2 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
2.2.3 中心城区发展总体规划 |
2.3 保定中心城区配电网现状 |
2.3.1 供电企业概况 |
2.3.2 用电负荷情况 |
2.3.3 高压配电网现状 |
2.3.4 中压配电网现状 |
2.3.5 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及运行 |
2.3.6 分布式电源建设及运行 |
2.3.7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 电量负荷预测 |
2.4.1 负荷增长趋势及负荷特性分析 |
2.4.2 用电量预测 |
2.4.3 供电负荷预测 |
2.4.4 负荷分布预测结果 |
2.4.5 电压等级负荷预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保定中心城区配电网规划方案 |
3.1 引言 |
3.2 规划目标和技术原则 |
3.2.1 规划目标 |
3.2.2 高压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
3.2.3 中压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
3.2.4 低压配电网 |
3.3 高压电网发展规划 |
3.3.1 规划供电网电压构成 |
3.3.2 高压供电网规划 |
3.3.3 中期 2015 年高压供电网规划 |
3.3.4 远期 2020 年高压供电网规划 |
3.3.5 高压走廊技术要求及规划 |
3.4 中压电网发展规划 |
3.4.1 规划基本思路和技术原则 |
3.4.2 规划设想 |
3.5 潮流计算 |
3.5.1 高压潮流计算 |
3.5.2 中压潮流计算 |
3.6 主变及线路 N-1 校验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保定中心城区配电网投资估算及效果分析 |
4.1 引言 |
4.2 投资估算 |
4.2.1 建设项目的单位工程造价 |
4.2.2 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 |
4.3 规划成效分析 |
4.3.1 技术指标分析 |
4.3.2 经济效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崇岗变~#1主变内部故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建西尔根66kV变电站设计[D]. 白杨杨.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3)
- [2]110千伏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及应用[D]. 戴洁. 东南大学, 2019(01)
- [3]牵引网电压质量监测系统开发及数据分析[D]. 季昌琳.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革镇堡变电站66kV系统零序保护的设计与研究[D]. 姜奇.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5]110kV智能GIS变电站设计与运维分析[D]. 张鹏程. 西安理工大学, 2016(04)
- [6]含前端调速式风电机组风电场接入对区域电网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 黄阿敏.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7]基于N-1准则亳州地区电网运行安全研究[D]. 孙高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8]保定中心城区电网目标网架规划设计[D]. 王帆.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9]变压器绕组直流电阻的故障分析[A]. 崔文彦. 第二届“科协文化——中关村论坛”论文集, 2013
- [10]2010年迎峰度夏期间主网发供电设备故障分析[J]. 邓万婷,张才稳,谭章英,罗维,林志伟. 湖北电力, 2010(S2)
标签:变电站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继电保护装置论文; 零序保护论文; 计算负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