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江市财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韩光明[1](2021)在《“后小康时代”赫哲族乡村振兴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是实现赫哲地区现代化的根本所在,也是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现实需求。尽管新形势下赫哲族在农业农村发展上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乡村基础设施供给短缺、乡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等突出问题。本文分析了赫哲族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结合发展实际,探究了乡村振兴今后的发展对策。
郎婉婷[2](2021)在《黑龙江省财政扶贫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权茹薇[3](2021)在《满意度视角下同江市电子税务局纳税服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马百通[4](2021)在《黑龙江省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时空变化研究》文中提出
冷日朗[5](2021)在《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这种社会现象,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以及本地人口的流失,使得传承千年的赫哲族民俗体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少传统项目已经到了将要失传的地步。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日益临近,冰雪运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赫哲族的冰雪体育在此背景也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本研究紧扣冰雪运动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对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的起源、发展、到今天不同时期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特点进行剖析,指出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产生的动因和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发放问卷、以及对赫哲族传承人进行访谈来对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当前现状,分析出当前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的困境。并从赫哲族文化传承的渔猎文化根源入手,对未来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的发展进行展望。认为应从校园冰雪体育开展、传承人的培养保护、冰雪旅游品牌的打造和政策制度的保障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推动东北地区赫哲族体育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从而为构建整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理论框架提供重要素材。经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的兴衰,可以将其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并且每一个阶段都蕴涵了时代特点。第一阶段与生产劳动融为一体,第二阶段因“供貂赏乌绫”制度发展到鼎盛,第三阶段为战争需要军事色彩浓重,第四阶段成为娱乐休闲活动后渐渐走向衰弱。(2)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的滑雪等项目虽然不是赫哲族所独有,但和其他民族的冰雪运动相比,赫哲族的冰雪民俗体育危险性更高,具有强烈的武力色彩并且凸显出特有的渔猎文化。(3)当前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活动主要是以社区居民自发开展为主,学校因为学生人数少难以推广、开展困难,冰雪民俗节庆活动仅有八岔一地举办,而且影响力有限。和古代、近代时期相比,冰雪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呈现明显衰落的趋势。(4)在面临着价值困境、实践困境和治理困境的三重困境下,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走向了衰落。在所有困境中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是导致冰雪民俗体育渐渐衰败的主要原因。(5)虽然冰雪民俗体育面临着发展困境,但其并没有走到灭绝的地步。赫哲族传承人在尽力推广冰雪民俗体育,冬捕文化节的普及度也在逐步扩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体育小镇的建设,借助赫哲族自身的地理环境特点,推动特色冰雪体育旅游,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外,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开拓新的路径。
姜楠[6](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同江市对俄经贸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江市作为对俄罗斯贸易的重要口岸城市,在开展对俄经贸、合作方面有先天的地缘优势。"一带一路"倡议使同江市作为参与城市,应充分利用政策、地缘优势,扩大与俄罗斯经贸合作,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合作层次,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应发挥优势,认识劣势,寻找解决方案和手段,构建建设性对俄合作对策。
崔凯歌[7](2020)在《佳木斯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是人类存在和进行生产活动重要载体,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但土地供给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着,粗放用地、土地荒废、环境污染等现象屡见不鲜,为了有效缓解土地供给与需求间的矛盾,促进土地高效利用、可持续利用,对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系统的科学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陲,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素有“北大仓”的美名,由于同时肩负着国家国防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其土地利用效益高低显得尤为重要,但近年来黑龙江一直笼罩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口净流出、耕地质量下降的阴影之下。佳木斯市作为省内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域广阔,土地使用类型多样,以此为研究对象,颇具代表性。本文以佳木斯市土地利用效益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适宜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筛选了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差异性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时间和空间分析。通过极差法进行无量纲处理,采用社会经济学研究领域常用的熵值法进行客观赋权,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效益打分,通过综合得分判断土地利用效益的发展水平,同时引入协调度分析,衡量土地利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运用arcgis10.2软件进行空间差异分析,结论如下:(1)2012-2018年间,佳木斯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升幅度较大,支撑了综合效益提升,其中经济效益是综合效益提升的主动力;(2)2012-2018年间,佳木斯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先下降后恢复到2012年水平,整体无增长,存在为追逐经济效益而牺牲生态效益的现象;(3)2012-2018年间,佳木斯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度较低,始终处于“失调状态”,持续改善或将进入“协调发展”状态;(4)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布不均,随时间推移,逐渐集中于郊区和富锦市,其它地区较为落后;(5)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发展不均衡,自西向东逐渐降低,产业发展模式多样的地区社会效益高,产业单一地区社会效益较低;(6)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特征,管理和技术投入较高的地区高,投入较低的地区低;(7)全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富锦和郊区两地综合效益的提高,而其他5个地区则出现不同程度的综合效益衰退,发展的不均衡已经十分明显。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结合研究区实际,提出相应策略:①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②扩大有效投资,增加就业岗位;③发展科技农业,提升土壤肥力;④优化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土地利用生态效益;⑤优化落后地区用地效益,促进东西部均衡发展。
张明月[8](2020)在《新时代中俄经贸合作现状和对策 ——以同江对俄经贸合作为例》文中提出当前,中俄在政治、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全面合作是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俄建交70周年的背景下两国交往密切,各级和各领域合作顺利,中俄两国向世界人民展示大国关系的一种新的模式。经贸合作作为各领域合作的基础,在两国保持友好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俄两国交往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缘优势、契合的战略政策、友好的外交关系以及相辅的经济结构,为两国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两国经贸合作也面临着国际社会动荡的压力。在两国政府和相关政策支持下,在市场需求和多边合作机制框架下,中俄经贸合作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黑龙江省同江市作为口岸城市依托与俄罗斯接壤的地缘优势,建设了“一桥两港”,值得一提的是同江铁路界河桥,此桥的建设结束了中俄界河无铁路桥梁的历史。它将会推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贸易和人员往来,形成又一个中国东北铁路网与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相连接的国际联运大通道。2019年又逢中俄建交70周年,此背景下中俄经贸合作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此,我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阐述黑龙江省同江市中俄经贸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首先,从地理位置,战略理念、外交关系和合作领域四个角度,阐述了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性。中俄互为最大邻国,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黑龙江省同江市又有百年的通关历史,也是新中国第一批设立的对俄合作口岸,同江市铁路大桥修建成功后将进一步推动中俄经贸合作。中国所提倡的“一带一路”和俄罗斯主导欧亚经济联盟进行战略对接,这是将是中国与俄罗斯合作的重大机会。在中俄双方出台了发展方向一致的合作战略后黑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黑龙江省同江市对俄经贸合作的政策,为继续扩大同江市对俄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在外交关系上,中俄两国在较多政治事件中保持着非常难得默契,建立了政治互信。习近平主席从2013年3月到2019年6月已经对俄罗斯进行了 8次正式询问。中俄两国元首最高级会晤对于中俄两国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建立信任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中俄政府总理定期会晤制度,各级政府部门交流机制,以及两国议会和执政党交流机制在加强中俄两国友好和互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俄两国也在较多的领域上有广泛的合作。其次,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有持续向好特点,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食品最大进口国、俄罗斯第四大投资来源国;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原油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国跨境电商第二大出口目的国。这些从基础条件和前瞻发展上为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持续向好提供了保障。对俄经贸合作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其中也有稳定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建立了合作机制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但是黑龙江省深化对俄经贸合作存在一定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针对俄罗斯出台远东地区或与我省有关的相关战略规划,认真研究,深入分析,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建立地方间合作协调机制,强化双方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并使双方的联络、会晤、磋商和信息通报常态化和制度化,及时协调和有效解决双方在各领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建立与俄各州区相关部门的常态化合作模式,不断拓展同江市与俄罗斯各州区经贸联络渠道和合作领域。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俄开放、持续举办中俄文化季活动、加快俄语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本文通过对同江市对俄经贸的分析,试图寻找阻碍两地发展的因素以及解决办法,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合作提供意见,同时也为未来更加全面、更加理性的看待两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新的思路。
张少铎[9](2020)在《黑龙江省县域消费能力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投资、出口、消费一般来说被认为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动力,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和国际社会上的经济环境频繁动荡,投资和出口对我国的推动作用逐渐削弱,但消费却日益变成让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最近这些年,提升我国人民的消费潜能来进一步扩大内需以此来拉动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被中央级会议数次提到,特别是最近颇为注目的“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更多的为我们国家的消费快速、优质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会。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面积较大,黑龙江省近些年来的到的明显进步得力于近些年贯彻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大力措施,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其他发展较为出色地区在经济上要高过黑龙江省。要完全达到振兴东北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有质量的消费是经济快速发展道路上的加油站,但是长久以来黑龙江各个县市的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较低下而且状态层次不齐,而且每个县与县之间的这种差距还有被越拉越大的势头。虽然县与县之间留存着适当的消费水平的差异有利于不同经济要素的合理分配,但如果这种差距持续被拉大不仅会打击相对落后县域居民的消费热情,更加会破坏各个地区经济要素合理且更高效率的得流通最终导致不良的后果。我国因为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区域与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水平都有很大差距,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生产力相对落后发展不顺畅。采用积极帮扶的手段,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家致富,加快贫困地方人们的生活水平,对于我们加强社会的和谐发展,民族团结互助,人民合家安乐,加速社会主义的建设,将革命传统发扬光大,巩固国家防御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消费水平研究方面,针对消费函数的研究学者们相继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和随机游走假说等消费函数理论,消费水平的影响因子方面,针对不同水平的区域,研究者们也取得了大量的成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案例在县级单位的区分分类。为了县级单位的统一性,这里把普通县级行政单元与县级市统一称为县级区域。正文中,以黑龙江省。2017年的黑龙江省行政区化为准,其中涵盖42个县,20个县级市以及一个自治县共计63个研究单元。截止2017年,黑龙江省有15个贫困县。至2020年,黑龙江全省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但贫困县脱贫还需巩固,研究贫困县影响因素为刚脱离贫困的县域发展本地经济有发展战略意义。为了更加准确的研究黑龙江省各县消费水平的差距。全文在时间与空间变化方面采用了比较传统的表格,插值法,Arcgis的方式与Geoda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借助Excel的数据计算,从时间和空间角度研究黑龙江省县级单位的消费水平之间的地域差异。结果表示,从时间的维度上看:(1)黑龙江省县级区域消费水平总体上,出现了增长的势头。(2)黑龙江省县级区域。消费水平地域之间的差距比较大。(3)黑龙江省县级区域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仍然有持续拉大的趋势。从空间维度看:(1)黑龙江省县级区域消费水平空间格局变化比较小,呈现稳定的状态。(2)以H-H为主,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北部,以绥芬河、漠河市、尚志市和塔河县为主;(3)H-L数量较少分布在西南部区域,以绥化市、肇东市为主;(4)L-L数量较少分布在克山县。为了更加客观公正的研究黑龙江省县级区域消费水平,这里选取了十个影响要素: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城镇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公路、线路里程、公共财政支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储存存款余额、人口密度为影响要素。并且合理使用地理加权回归计算出回归系数,从而体现出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对于黑龙江省县域消费水平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2)优化产业结构;(3)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4)增强社会保障;(5)培育新的消费热点;(6)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合适策略。
姜凝[10](2020)在《基于赫哲族学校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的演变具有多姿多彩的特点,人们为谋求生存并实现持续性的发展,在各异的生存环境中孵化出了璀璨的民族文化。社会自我进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浓郁的多元文化,现阶段各国交流频率与深度都要得到显着提升,此环境下文化的价值也不再禁锢于本民族中,从而延展至各国或各地区,成为人类共有的财富。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维护其多样性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文化发展层面,还关乎人类社会的走向。赫哲族人民在自然环境的熏陶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尽管在历史长河中赫哲族文化绽放出耀人的光芒,但现阶段却深陷濒临灭绝的局面中,做好对赫哲族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必行之举。现代化进程大背景下,教育的普及为人民扩展视野提供了重要平台,依托于教育的途径实现对文化的传承也获得公众的高度认可。新课改富有创新的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以国家课程为引导,向下依次扩展至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层面,此机制优化了课程管理权限,作为地方和学校,在此方面的灵活性增强。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了契机,以新课程改革内容为基础,灵活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必要性。近年来,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已经针对课程进行了深化,但在实践中依然表露出诸多局限之处,如校本课程建设工作缺乏正确指导、课程建设内容尚未有效覆盖至民族文化层面等。本文以赫哲族代表学校—街津口中心校为研究对象,深入学习进行调查研究,对其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现状中找出出现的问题,并就问题进行归因分析,试图找到解决策略。本文主要包括:一、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理论基础与相关分析。这部分主要包括对该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基础、开发的必要性分析及可行性分析;二、街津口乡中心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具体包括: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方法的确定、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访谈内容整理、调查结果。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三、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文化校本课程取得的成绩、问题及归因分析。这部分主要是对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五、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在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与概括的基础上,提出赫哲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来保障学校生源;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来提高教师民族文化开发能力;开发不同层次文化课程资源来形成课程资源库;完善组织机构,带动来全员全方位的开发参与;建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来促进和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运用现代化媒介手段,弥补课程开发结果形式单一的不足。通过这些方面力求完善该校赫哲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建立、健全赫哲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体系,促进学校的健康长久发展,为其他赫哲族学校乃至其他少数民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二、同江市财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江市财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后小康时代”赫哲族乡村振兴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振兴为赫哲族全面发展带来新机遇 |
1.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
2.发展机遇。 |
二、赫哲族乡村发展现状 |
1.政策推动,赫哲族乡村加快发展。 |
2.突出特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3.普惠民生,赫哲族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
4.感情交融,民族关系不断增强。 |
5.强化综合治理,改善人居环境。 |
三、赫哲族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 |
1.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
2.乡村人才供给不足。 |
3.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
4.产业融合程度不深。 |
5.乡村环境需持续改善。 |
四、赫哲族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
1.强化顶层设计,谋划长远发展。 |
2.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
4.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增收渠道。 |
5.加强环境保护,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
6.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乡村建设中的领导地位。 |
(5)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赫哲族 |
2.1.2 民俗 |
2.1.3 民俗体育 |
2.1.4 冰雪民俗体育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对于赫哲族的研究 |
2.2.2 对于赫哲族民俗体育的研究 |
2.2.3 对于冰雪民俗体育的研究 |
2.2.4 对于乌日贡大会的研究 |
2.3 国外相关研究 |
2.3.1 俄罗斯对赫哲族的研究 |
2.3.2 日本对赫哲族的研究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的发展历程 |
3.1.1 服务生产: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活动的起源 |
3.1.1.1 历史背景 |
3.1.1.2 冰雪民俗体育活动特点分析 |
3.1.2 服务经济: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活动的鼎盛期 |
3.1.2.1 历史背景 |
3.1.2.2 冰雪民俗体育活动特点分析 |
3.1.3 服务军事: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
3.1.3.1 历史背景 |
3.1.3.2 冰雪民俗体育活动特点分析 |
3.1.4 服务生活: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活动的衰退期 |
3.1.4.1 历史背景 |
3.1.4.2 冰雪民俗体育活动特点分析 |
3.1.5 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项目 |
3.1.5.1 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项目的形式 |
3.1.5.2 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项目与其他冰雪项目的区别 |
3.2 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现状 |
3.2.1 黑龙江省赫哲族社区冰雪民俗体育开展现状 |
3.2.1.1 赫哲族社区居民对冰雪民俗体育项目的认知 |
3.2.1.2 社区冰雪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 |
3.2.2 黑龙江省赫哲族中小学冰雪民俗体育开展现状 |
3.2.2.1 赫哲族中小学参与者对冰雪民俗体育项目的认知 |
3.2.2.2 赫哲族中小学冰雪民俗体育项目开展形式 |
3.2.3 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节庆体育活动 |
3.2.3.1 政府主导的节庆活动 |
3.2.3.2 赫哲族冰雪民俗节庆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
3.3 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困境 |
3.3.1 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的价值困境 |
3.3.1.1 中西方体育价值观念的冲突 |
3.3.1.2 冰雪民俗体育功能的变异 |
3.3.2 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的实践困境 |
3.3.2.1 冰雪民俗体育项目受到冲击 |
3.3.2.2 传承人的流失 |
3.3.3 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的治理困境 |
3.3.3.1 资金缺乏 |
3.3.3.2 审批困难 |
3.3.3.3 缺少政策扶持 |
3.3.3.4 宣传力度不够 |
3.4 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展望 |
3.4.1 建设校园冰雪民俗体育课程体系 |
3.4.2 加大对冰雪民俗体育传承人培养力度 |
3.4.3 打造冰雪民俗体育旅游品牌 |
3.4.4 完善冰雪民俗体育制度保障 |
4.结论 |
5.参考文献 |
6.致谢 |
附件1 访谈提纲 |
附件2 调查问卷 |
附件3 访谈纪要 |
(6)“一带一路”倡议下同江市对俄经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同江市发展历程 |
(一) “一带一路”倡议内容解析 |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同江市的经济发展历程 |
1.“一带一路”倡议的利好政策促进同江市GDP快速增长 |
2.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同江市对俄经贸合作形势利好 |
(一)对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进一步提档升级 |
1.境外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
2.重点进出口基地建设极具潜力且运营状况良好 |
(二)同江中俄铁路跨江大桥建成在即 |
1.中方工程进展十分迅速 |
2.俄方工程进展相对滞后 |
三、同江市对俄经贸合作遇到的问题及成因、措施及建议 |
(一)同江市对俄经贸合作遇到问题及成因 |
1.对俄贸易投资规模成缩小趋势 |
2.对俄经济技术合作层次较低 |
3.部分企业存在融资困难 |
(二)解决措施及建议 |
1.借桥搭台,打造共赢合作平台 |
2.跨桥聚业,培育主导产业集群 |
3.依桥联通,拓宽对俄合作领域 |
(1)进一步增进两地政民友谊互信 |
(2)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
(3)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
(7)佳木斯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1.5.1 研究的重点 |
1.5.2 研究的难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土地与土地资源 |
2.1.2 土地利用效益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人地关系理论 |
2.2.2 土地系统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3.1 自然资源概况 |
3.2 社会经济概况 |
3.3 土地利用现状 |
3.4 数据来源 |
4 研究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与评价标准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
4.1.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4.1.3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1.4 评价指标标准化 |
4.1.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
4.3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分级 |
4.4 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评价 |
4.5 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评价分级 |
5 佳木斯市土地利用效益时间差异分析 |
5.1 土地利用效益各准则层评价结果分析 |
5.1.1 经济效益时间差异分析 |
5.1.2 社会效益时间差异分析 |
5.1.3 生态效益时间差异分析 |
5.1.4 综合效益时间差异分析 |
5.2 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结果分析 |
5.2.1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与综合效益的协调度结果分析 |
5.2.2 土地利用社会效益与综合效益的协调度结果分析 |
5.2.3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与综合效益的协调度结果分析 |
5.2.4 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度结果分析 |
6 佳木斯市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差异分析 |
6.1 经济效益空间差异分析 |
6.2 社会效益空间差异分析 |
6.3 生态效益空间差异分析 |
6.4 综合效益空间差异分析 |
7 提高佳木斯市土地利用效益建议 |
7.1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
7.2 扩大有效投资,增加就业岗位 |
7.3 发展科技农业,提升土壤肥力 |
7.4 优化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土地利用生态效益 |
7.5 优化落后地区用地效益,促进东西部均衡发展 |
8 结论 |
8.1 结论 |
8.2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新时代中俄经贸合作现状和对策 ——以同江对俄经贸合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中俄经贸合作的背景 |
2.1 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 |
2.2 中俄战略对接合作需要 |
2.3 中俄外交友好不断深化 |
2.4 中俄合作领域广泛深化 |
第三章 黑龙江省同江市对俄经贸合作概况 |
3.1 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现状及特点 |
3.2 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存在问题的根源 |
3.3 同江市对俄经贸合作现状及特点 |
3.4 同江市深化对俄经贸合作主要制约因素 |
第四章 黑龙江省同江市对俄经贸合作的对策研究及建议 |
4.1 黑龙江省对俄经贸的对策及建议 |
4.2 同江市对俄经贸的对策及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黑龙江省县域消费能力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
2.1 相关概念 |
2.1.1 消费水平 |
2.1.2 空间差异 |
2.2 理论基础 |
2.2.1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
2.2.2 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 |
2.2.3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
2.2.4 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 |
2.2.5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
第3章 黑龙江省县域消费水平的时空变化 |
3.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
3.1.1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 |
3.1.2 研究区域概况 |
3.1.3 数据来源 |
3.2 黑龙江省县域消费能力分析 |
3.2.1 整体消费能力分析 |
3.2.2 贫困县消费能力比较 |
第4章 黑龙江省县域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县域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选取 |
4.2 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
4.2.1 第一产业 |
4.2.2 第二产业 |
4.2.3 第三产业 |
4.2.4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
4.2.5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
4.2.6 交通可达性 |
4.2.7 人口密度 |
4.2.8 政府财政支出 |
4.2.9 居民储蓄存款 |
4.2.10 人均生产总值 |
4.3 贫困县消费水平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
第5章 提高黑龙江省县域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
5.1 整体对策建议 |
5.1.1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
5.1.2 优化产业结构 |
5.1.3 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 |
5.1.4 增强社会保障 |
5.1.5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赫哲族学校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赫哲族民族文化 |
(二)校本课程 |
(三)校本课程开发 |
四、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街津口乡中心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理论基础与相关分析 |
一、街津口乡中心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文化多元主义理论 |
(二)课程编制理论 |
二、街津口乡中心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
(一)赫哲族文化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 |
(二)依托赫哲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 |
(三)依托赫哲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促进赫哲族教师的专业发展 |
(四)依托赫哲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
三、街津口乡中心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
(一)校本课程给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提供契机 |
(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条件 |
(三)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对新课改理念的体现 |
第三章 街津口乡中心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
二、调查方法的确定 |
三、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一)访谈设计 |
(二)访谈提纲 |
(三)访谈效果预期 |
四、访谈内容及结果 |
(一)学校领导层面 |
(二)教师层面 |
(三)学生层面 |
五、调查结果 |
(一)开发主体层面 |
(二)开发目标层面 |
(三)开发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层面 |
(四)开发实施效果层面 |
(五)开发的评价层面 |
(六)师资培训层面 |
六、已开发的校本课程教材 |
(一)街津口乡中心校校本课程教材的发展脉络 |
(二)赫哲族语言教材的编写 |
(三)赫哲族文化资源在校本课程教材中的具体表现 |
第四章 街津口乡中心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取得的成绩、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街津口乡中心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取得的成绩 |
(一)科研引领,不断完善课程内容 |
(二)高度重视,形成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
(三)整合资源,提升校本课程实施品质 |
(四)文脉延续,关注“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 |
二、街津口乡中心校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课程开发动力不足 |
(二)课程开发能力薄弱 |
(三)课程开发缺乏智力支持 |
(四)课程开发缺乏活力与创新性 |
三、街津口乡中心校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归因分析 |
(一)学校外部环境层面:生源流失和经费欠缺 |
(二)学校内部师资:教师缺少研究能力且学习动力不足 |
(三)开发人员素质:对民族文化开发的理论水平和价值认知有限 |
(四)开发主体单一,忽视了赫哲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多元性 |
(五)基于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体系尚未成型 |
第五章 街津口乡中心校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
一、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创造乡村优势条件,保障学校生源 |
二、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民族文化开发能力 |
三、发挥出各层次文化课程资源的优势,创建丰富的课程资源库 |
四、优化组织机构,注重全员参与 |
五、建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促进和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 |
六、运用现代化媒介手段,弥补课程开发结果形式单一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同江市财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后小康时代”赫哲族乡村振兴对策研究[J]. 韩光明.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21(04)
- [2]黑龙江省财政扶贫绩效研究[D]. 郎婉婷.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3]满意度视角下同江市电子税务局纳税服务优化研究[D]. 权茹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4]黑龙江省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时空变化研究[D]. 马百通.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5]黑龙江省赫哲族冰雪民俗体育发展研究[D]. 冷日朗.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6]“一带一路”倡议下同江市对俄经贸合作研究[J]. 姜楠. 黑河学院学报, 2021(02)
- [7]佳木斯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D]. 崔凯歌.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8]新时代中俄经贸合作现状和对策 ——以同江对俄经贸合作为例[D]. 张明月. 延边大学, 2020(06)
- [9]黑龙江省县域消费能力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少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10]基于赫哲族学校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为例[D]. 姜凝.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