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棱莪术汤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40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瑛,胡振斌,徐昆,张旭,黄家程[1](2022)在《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研究概述》文中提出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是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共同作用的结果[1],其发病机制与门脉高压、低白蛋白血症、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肝脏对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灭能作用减弱、淋巴回流受阻有关。门静脉高压是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始动因素,也是腹水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目前西医的治疗方法分主要体现在病因治疗、合理限盐、应用利尿药物(螺内酯和/或呋塞米)及缩血管活性药物、肝移植、腹水浓缩回输或肾脏替代治疗、
唐荣霜,石洲,李晋奇,陈璐[2](2021)在《三棱莪术药对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三棱莪术药对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治疗肝系疾病、胃系疾病、妇科疾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肾系疾病、皮肤病(银屑病)和其他因血瘀而致的疾病;三棱莪术药对的现代药理研究主要涵盖了抗纤维化、改善胃动力、抗血小板聚集、抗肿瘤等方面。本文通过对三棱莪术药对的临床应用和现代药理研究进行综述,为三棱莪术药对的研究与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魏鑫[3](2021)在《基于肠-肝轴研究肝爽颗粒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肝爽颗粒(GS)是治疗肝纤维化的一种中成药,临床上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肝病引起的肝纤维化,具有降低肝脏炎症、减轻肝纤维化程度的作用。然而,关于肝爽颗粒在动物实验中是如何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已有研究报道,肠道菌群的失衡贯穿肝病发生发展过程始末,肝纤维化的肠道菌群丰度和结构乃至菌群代谢均出现紊乱。肠道炎症的进一步加重使得肝纤维化不断向肝硬化方向发展。因此,本研究在肠-肝轴的基础上探索肝爽颗粒是如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从而达到治疗肝纤维化的目的。方法本课题首先探究肝爽颗粒治疗对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纤维化程度的影响;其次,研究血清中炎症因子和过氧化物酶的改变,明确炎症作用机制;此外,利用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造模给药治疗后各组小鼠的粪便,达到明确各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及结构变化的目的;最后,通过免疫组化法研究肠黏膜中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观察肠道黏膜通透性的改变。结果1.通过HE染色、MASSON及α-SMA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肝爽颗粒治疗后,肝细胞坏死和炎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肝纤维化程度随着治疗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轻。对各组血清测试结果显示,肝爽颗粒治疗组的肝指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乃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均明显下降。肝爽颗粒对模型小鼠的肝纤维化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2.采用Elisa法和q PCR法分别对各组血清和肝组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肝爽颗粒各个剂量组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均下降;而随着肝爽颗粒治疗组剂量的增加,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甲烷二羧基醛(MDA)水平随着剂量的增加而降低。3.通过16s r RNA测序对各组小鼠粪便的分析结果显示,肝爽颗粒治疗后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较模型组增加,β多样性也逐渐恢复;与模型组比,肝爽颗粒中、高剂量组F/B比值显着降低;从属水平上看,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Akkermansia、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较模型组均升高,Allobaculum和不动细菌(Acinetobacter)菌属较模型组均降低。4.对各组结肠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肝爽颗粒各组Occludin蛋白和ZO-1蛋白较模型组均增加,且两种蛋白的表达量随着肝爽颗粒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结论1.肝爽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小鼠具有抑制炎症、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作用。2.肝爽颗粒具有调节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度的作用。3.肝爽颗粒能够降低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加强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
符燕青[4](2021)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穴位敷贴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使用中药复方柔肝化纤颗粒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肝肾阴虚型乙肝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旨在探讨内服外敷法对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肝肾功能、腹水及发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穴位敷贴方法对促进腹水消退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者住院部接受治疗的60例符合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肝肾阴虚证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柔肝化纤颗粒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观察疗程为12周,通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治疗前后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肝功能(ALT、AST、ALB、TBiL)、肾功能(BUN、SCr)、凝血功能(PT)、腹水B超深度、24尿量、体质量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1)总体疗效上:治疗组治疗后总体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治疗后总体疗效的总有效率为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2)肝功能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AST、ALT、TBiL、ALB指标较前改善(P<0.05),治疗组肝功能AST、ALT、TBiL、ALB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肾功能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指标BUN、SCr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肾功能BUN、SCr指标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凝血功能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PT指标有所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上疗效相当。(5)腹水消退方面:经治疗后,两组患者24小时尿量、体质量及腹水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4小时尿量较前明显增多,体质量较前下降,腹水分级较前下降,治疗后治疗组患者24小时尿量、体质量、腹水分级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前下降(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更低(P<0.01),两组有显着性差异。(7)安全性疗效: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三大常规、心电图、肾功能均未见异常,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柔肝化纤颗粒联合穴位敷贴内服外治法能明显促进腹水消退,改善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肝、肾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凝血功能。(2)柔肝化纤颗粒联合穴位敷贴的内服外敷法可以有效改善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穴位敷贴外治法操作简单,辅助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有一定疗效,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3)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柔肝化纤颗粒联合穴位敷贴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胡玉满[5](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广西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中医学辨证方法指导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开展广西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学研究,为广西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诊疗规范提供依据,使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防治更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方法:基于肝硬化腹水理论研究结合临床资料研究,设计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调查表,收集301例符合肝硬化腹水诊断标准的广西区域病例,按照中医辨证方法获得5个证型,分别是58例气滞水停证、44例脾虚水停证、120例湿热水停证、43例血瘀水停证、36例肝肾阴虚水停证,将这5个证型作为本课题的研究证型。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和Clementine12.0对病案的基本信息、发病原因、民族、基础疾病进行频数分析,将症状、体征进行关联规则运算,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分析运算结果,开展广西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学研究。结果:1.301例广西肝硬化腹水患者中,男女发病比例为3.9:1,其中40-60岁年龄段约占56%,60-70岁约26%,30岁以下仅1%。约68%是汉族,约30%是壮族。原始中医诊断有9种,最多的是肝癌,约占40%,其次是约占32%的鼓胀。约81%是由乙肝所致,其次是丙肝,其他类别的病因较少。腹水分级有3级,分别是少量腹水(约占60%)、中量腹水(约占27%)、大量腹水(约12%)。约27%的患者有吸烟史,有饮酒史的患者约占33%。合并症总共59个,其中出现频数在50以上的依次是肝癌、静脉曲张、自发性腹膜炎、慢性胃肠炎、胆结石。2.气滞水停证症状、体征出现频率排名前五依次是:腹胀、腹部膨隆、脾大、苔薄白、寐差。以最小支持度为10%,最小置信度为90%,最大前项数为4时,获得62个规则,其中目黄、尿黄、腹部膨隆、身黄等症状体征关联度较高。3.脾虚水停证症状、体征出现频率排名前五依次是:乏力、腹部膨隆、纳差、腹胀、寐差。以最小支持度为17%,最小置信度为100%,最大前项数为4时,获得72个规则。其中目黄、身黄、乏力等症状关联度较高。4.湿热水停证症状、体征出现频率排名前五依次是:尿黄、舌红、腹胀、脉弦滑、目黄。以最小支持度为18%,最小置信度为95%,最大前项数为4时,获得126个规则。其中腹部压痛、腹部膨隆、身黄、目黄、移动性浊音阳性、舌红等症状体征关联度较高。5.血瘀水停证症状、体征出现频率排名前五依次是:蜘蛛痣、腹胀、乏力、腹部膨隆、脾大。以最小支持度为15%,最小置信度为90%,最大前项数为4时,获得56个规则。其中肝掌、移动性浊音阳性、蜘蛛痣、腹部膨隆等症状体征关联度较高。6.肝肾阴虚水停证症状、体征出现频率排名前五依次是:乏力、舌红、腹痛、寐差、尿黄。以最小支持度为13%,最小置信度为90%,最大前项数为4时,获得93个规则。其中身黄、腹胀、尿黄、目黄等症状关联度较高。结论:1.广西肝硬化腹水气滞水停证主要证候群为:目黄、身黄、尿黄、腹胀、胀痛等。脾虚水停证主要证候群为:乏力、纳差、寐差、腹胀、身黄等。湿热水停证主要证候群为身黄、目黄、腹痛、口干、腹部膨隆、苔黄腻等。血瘀水停证的主要证候群为:腹胀、肝掌、移动性浊音阳性、蜘蛛痣、腹部膨隆等。肝肾阴虚水停证主要证候群为:身黄、尿黄、目黄、移动性浊音阳性、腹部膨隆、苔少、脉细等。2.关联规则运算方法结合中医传统研究方法,用于认识广西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分析认为脾虚和血瘀病机贯穿疾病的各个证型之中,各证型组病机有2-3个。
王建超[6](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分析西医治疗、中西医治疗方案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凝血功能以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率的影响,为指导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搜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并且诊断为乙肝肝硬化患者,根据对中药暴露程度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西医组、中西医组。西医组,持续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不服用或服用抗纤维化中药每年少于1个月;中西医组,在持续口服NAs抗病毒治疗基础上,根据辨证加用强肝胶囊、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或大黄?虫丸的1种药物治疗,并且每年服用时间大于6个月。纳入、剔除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相关标准。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年、治疗3年、治疗5年的肝功能、肝纤维化、凝血功能以及HCC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共入组患者488例,西医组187例、中西医组301例。西医组、中西医组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抗病毒药使用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中西医组中药制剂累计服用最短时间为7个月,最长时间为60个月,中位服药时间为36个月。2.肝功能指标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TBIL、ALT、AST均显着降低(P<0.05),ALB显着升高(P<0.05),并且随着治疗周期延长肝功能改善愈显着;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肝功能均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西医组、中西医组患者ALT复常率在第1年、3年、5年分别为65.56%和83.79%、91.03%和93.05%、92.25%和94.76%,AST复常率在第1年、3年、5年分别为61.67%和78.62%、82.07%和86.87%、91.70%和93.04%;两组患者ALT、AST复常率比较,治疗第1年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第3年、5年比较无显着差异。3.肝纤维化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肝纤维化四项HA、PCIII、IV-C以及LN显着降低(P<0.01),并且随着治疗周期延长肝纤维化四项降低愈显着;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肝纤维化四项均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无创肝纤维化指标APRI、FIB4以及LSM在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并且随着治疗周期延长APRI、FIB4、LSM均降低;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APRI、LSM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FIB4仅在第1年时中西医组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4.凝血功能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PT、APTT、TT显着降低(P<0.05),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两组凝血功能显着改善。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PT、APTT、TT较西医组显着降低(P<0.05)。5.HCC发生率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第1年、3年、5年癌变率分别为3.74%(7/187)和3.74%(11/301)、22.46%(42/187)和13.95%(42/301)、31.02%(58/187)和23.59%(71/301),中西医组癌变率显着低于西医组(P<0.05)。代偿期患者,西医组、中西医组5年累积癌变率分别为25.86%(30/116)和16.94%(31/183),中西医组癌变率显着低于西医组(P<0.05)。失代偿期患者,西医组、中西医组5年累积癌变率分别为39.44%(28/71)和33.90%(40/118),西医组、中西医组患者癌变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作用,改善程度优于西医治疗;2.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的作用,改善程度优于西医治疗;3.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作用,改善程度优于西医治疗;4.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西医治疗比较,乙肝肝硬化患者5年累积HCC发生率显着降低;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更着重于降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HCC发生率。
窦铮[7](2019)在《冯全生教授从“脾”论治肝硬化的学术思想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肝硬化的发病原因及发病的机制多种多样,其病程漫长且并发症多而重,西医临床治疗除了保肝治疗外,更多是在防治其多种严重并发症的对症处理,如腹水、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等。相比之下,在患者就医成本、症状的改善缓解、并发症的控制等方面,中医药治疗肝硬化有特色和优势。四川省名中医冯全生教授治疗肝硬化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立方依法辨证十分严谨,深知肝病之所发、其重在脾,认为脾藏与肝及络脉等紧密相连,为机体化源之所、抗病防疾之藩篱,故多以“调脾”之法结合其余诸法联合治疗肝硬化疾病,多有成效。目的:总结并分析冯全生教授在临床从脾论治肝硬化的经验,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特色,为中医药在临床治疗肝硬化方向贡献宝贵的经验。方法:收集门诊中治疗肝硬化的病历85份(时间跨度:2016年3月至2019年5月),从病因、病机、病理因素、辨证要点等方面,分析、概括、探讨冯全生教授对肝硬化的认识,整理、统计从脾出发诊治肝硬化的立方及辨证规律,对其中常用的方剂、药物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循迹其用药规律及特点。结果:从脾论治肝硬化的具体方法为:益血养脾、益胃通脾、补益健脾、升清扶脾、滋阴濡脾、舒络缓脾、行气理脾;药味统计上,通络行血药与补虚药为较多使用;方剂统计上,其中出现最为频繁的方剂为“通络调脾”、“益胃健脾”、“行气理脾”类等,符合治疗肝硬化使用分类之“舒络缓脾”、“补益健脾”等思想,体现了脾胃、肠腑、血脉的通畅在临床治疗肝硬化过程中的重要性。结论:“脾虚络阻”是肝硬化基本病机;脾气健运对肝及其络的影响甚重;病理因素方面,气滞较早出现,瘀血、湿阻、郁毒又易与之搏结为患;从证候上看,肝硬化患者多属于虚实夹杂证,单纯实证于早期多见。肝硬化早期运用治疗的主要方式是“行气理脾”、“益胃通脾”,通过去除气滞津停、痰浊凝脂等病理产物,调和气机、经络等;中后期主张舒络缓脾、益血养脾、补益健脾、活血通络、利水运脾,从而通畅气血、调节恢复五脏生理功能。
陈园园[8](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云南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收集整理云南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的单验方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总结云南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单验方的组方用药规律及用药特色,为指导临床用药和民族药新药开发研究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文献研究结合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收集云南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的单验方,规范整理,建立单验方数据库,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单验方进行用药频次、用药模式、组方规律、新方挖掘等用药规律分析,同时进行以中医“证-方-药”的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结果:1.共收集整理录入云南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的单验方306首,涉及16个民族,共用药452味。单验方剂型多样,主要为汤剂、散剂、粉剂、膏剂、丸剂、糖浆剂等。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统计显示,寒性与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分别占42%与29%,其次为平性(16%)、凉性(12%);苦味、甘味、辛味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分别占42%、27%、22%;归肝经与脾经药物使用频次最高。2.单验方用药频次统计结果显示,治疗肝硬化的药物出现频次在前10的为莪术、姜黄、丹参、茯苓、虎杖、重楼、田基黄、白术、黄芪、鳖甲。按疾病名分类统计,涉及治疗症积的单验方有203首,用药369味,治疗鼓胀的单验方有138首,用药304味,分别统计高频民族药。3.在“组方规律”分析中,设置“支持度个数”为6,“置信度”为0.7,对治疗症积的单验方进行分析,得出用药模式27条,关联规则5条;对治疗鼓胀的单验方进行分析,得出用药模式18条,关联规则4条。4.在“新方分析”中,设置“相关度”为6,“惩罚度”为2,对治疗症积的单验方进行基于熵聚类的新方分析,得到药物核心组合22条,进一步得到新方11首;对治疗鼓胀的单验方进行分析,得到药物核心组合10条,进一步得到新方5首。5.在“证-方-药”为主的数据挖掘中,按证型分类,治疗症积的单验方分为:瘀血阻络证85首,湿热蕴结证61首,水湿内阻证22首,肝气郁结证18首,肝肾阴虚证13首,脾肾阳虚证4首;治疗鼓胀的单验方分为:湿热水停证66首,血瘀水停证29首,脾虚水停证30首,气滞水停证5首,脾肾阳虚水停证7首,肝肾阴虚水停证2首;并分别进行用药频次、组方规律分析、新方分析挖掘。结论:1.云南各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用药经验丰富,具有民族特色,使用药物种类多、分布广,以寒性、温性和苦味、甘味、辛味药物为主,使用剂型以汤剂、散剂为主。2.高频药物:治疗症积的高频民族药有虎掌草、田基黄、十大功劳、锅铲叶、叶下珠、青叶胆、过路黄等;治疗鼓胀的高频民族药有蛤蟆叶、马鞭草、野芦谷根、田螺、响铃草、蝼蛄、十大功劳等。3.组方规律:治疗症积的单验方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组合为“丹参,莪术”,其次为“三棱,莪术”、“白术,茯苓”,常用民族药物组合为“姜黄,叶下珠”、“莪术,十大功劳”、“败酱草,虎掌草”;置信度最高的用药关联规则为“三棱->莪术”(置信度为0.91)。治疗鼓胀的单验方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组合为“茯苓,泽泻”,其次为“茯苓,大腹皮”、“白术,茯苓”,常用民族药物组合为“白花蛇舌草,蛤蟆叶”、“马鞭草,虎杖”、“虎杖,田基黄”;置信度最高的用药关联规则为“茯苓,大腹皮->泽泻”(置信度为0.75)。4.新方挖掘:治疗症积的新方:炮山甲川芎龙胆草田基黄郁金;青叶胆乌节黄根马尾黄连大血藤;郁金木香十大功劳三台红花。鼓胀:青叶胆十大功劳苍术马尾黄连黄藤;莪术锅铲叶三条筋红糖;茯苓泽泻大腹皮野芦谷根响铃草。
李聪聪,石雪娅,段荣章[9](2018)在《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诊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常见并发症,属中医学"臌胀"范畴,为"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其形成常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如门脉压力增高、低蛋白血症、水钠潴留、周围血管扩张等。大量腹水可造成患者腹胀及饮食、呼吸与行动困难,并可增加腹腔感染、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风险,反复发作腹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目前西医对该病仍未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且复发率高,而中医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特色治疗出发,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中医药治疗对于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极其重要。本文就肝硬化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诊疗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吴娜媛(Nuttida Siriyothin)[10](2015)在《《内经》臌胀病现代中医治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查阅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对臌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的文献,整理分析臌胀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医家经验,以便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臌胀病,为临床更好地诊断、治疗臌胀病提供理论依据,并总结有效治疗措施指导临床实践。方法:进行检索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臌胀病、肝硬化腹水病的研究文献,对2010年-2014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期刊中收集中医对臌胀病的理论、临床研究及医家经验的文献,总结出臌胀病的中医药研究、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研究、归纳现代中医治疗臌胀病的诊治规律。结果:(1)中医认为臌胀病的病因是酒食不节、虫毒感染、情志所伤、病后续发等有关。基本病理因素为气滞、水停、血瘀相互为患。本病中晚期有肝脾肾俱虚证。(2)臌胀病最常见证型有脾虚湿阻型、寒湿困脾型、湿热蕴结型、肝脾血瘀型、肾阳虚水停型和肝肾阴虚型等6种证型。(3)中医治疗臌胀病以扶正祛邪之法为主。祛邪采用疏肝行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之法,扶正采用滋养补肝肾或温补脾肾之法。(4)治疗臌胀病时应重视健脾顾胃、兼顾养阴利水法、注重养血活血药并慎用峻下逐水药。(5)现代医学的常规疗法有卧床休息、限制钠和水摄入、利尿药剂和补充白蛋白等4种疗法。结论:1,臌胀病的中医病因与酒食不节、虫毒感染、情志所伤、病后续发等有关。基本病理因素为气滞、水停、血瘀凝脂腹中而发病。2,中医治疗臌胀病有内服和外用疗法,疗效较独特并占优势。3,选取适当中西医结合治疗臌胀病,以及饮食调养,中医辨证施护可提高临床疗
二、三棱莪术汤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4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棱莪术汤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硬化腹水的病因病机 |
2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治疗 |
2.1 中医内治法 |
2.2 中医外治法 |
2.3 中医内治法联合外治法 |
3 小结与展望 |
(2)三棱莪术药对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三棱莪术药对简介 |
2 临床应用 |
2.1 用于治疗肝病 |
2.2 用于治疗胃病 |
2.3 用于治疗妇科疾病 |
2.4 用于治疗肾系疾病 |
2.5 用于治疗银屑病 |
3 现代药理研究 |
3.1 三棱莪术药对抗纤维化的作用 |
3.2 三棱莪术药对改善胃动力的作用 |
3.3 三棱莪术药对关于妇科病的药理研究 |
3.4 三棱莪术药对关于肾病药理学研究 |
3.5 三棱莪术药对关于心血管疾病的药理学研究 |
3.6 三棱莪术药对关于肿瘤的药理学研究 |
4结语 |
(3)基于肠-肝轴研究肝爽颗粒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肝爽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小结 |
实验二 肝爽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度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小结 |
实验三 肝爽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硬化并发症的肠道菌群紊乱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柔肝化纤颗粒联合穴位敷贴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研究 |
1.1 肝硬化腹水历史病名记载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治疗原则 |
1.4 治疗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腹水的研究 |
2.1 乙肝肝硬化腹水概述及流行病学 |
2.2 肝硬化腹水发病机制 |
2.3 乙肝肝硬化腹水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及处理 |
2 临床研究 |
2.1 分组情况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程 |
3 观察指标 |
3.1 疗效性指标 |
3.2 安全性指标 |
3.3 中医证候积分 |
3.4 疗效评判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分析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治疗结果分析 |
5.3 安全性评价 |
6 讨论 |
6.1 立论依据 |
6.2 治法确立 |
6.3 穴位敷贴治疗的作用 |
6.4 穴位敷贴对肝硬化腹水的影响 |
6.5 柔肝化纤颗粒方药分析及药理研究 |
6.6 穴位敷贴方方药分析及药理研究 |
6.7 选穴依据 |
6.8 柔肝化纤颗粒合穴位敷贴的疗效分析 |
7 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或索引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认识 |
2 肝硬化腹水中医治疗 |
2.1 辨证分型 |
2.2 中药复方治疗 |
2.3 中医特色治疗 |
2.4 中医综合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基于数据挖掘的广西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由来 |
1.2 病因病机研究 |
1.3 证型概述 |
1.4 广西肝硬化腹水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2.1 肝硬化腹水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2.2 肝硬化腹水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3 关联规则在中医辨证学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广西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医证候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 病例收集内容与要求 |
2.1 内容 |
2.2 制定《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调查表》 |
2.3 肝硬化腹水数据库建立 |
3 统计学处理及关联规则运算 |
3.1 病例数据规范化处理 |
3.2 统计学处理及关联规则运算 |
4 研究结果 |
4.1 患者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4.2 58例肝硬化腹水气滞水停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运算结果 |
4.3 44例肝硬化腹水脾虚水停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运算结果 |
4.4 120例肝硬化腹水湿热水停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运算结果 |
4.5 43例肝硬化腹水血瘀水停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运算结果 |
4.6 36例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水停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运算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临床资料统计分析 |
2 广西肝硬化腹水各证型运算结果讨论分析 |
2.1 广西肝硬化腹水气滞水停证结果分析 |
2.2 广西肝硬化腹水脾虚水停证结果分析 |
2.3 广西肝硬化腹水湿热水停证结果分析 |
2.4 广西肝硬化腹水血瘀水停证结果分析 |
2.5 广西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水停证结果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调查表 |
综述 肝硬化腹水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
1.1 肝硬化的基本概念 |
1.2 乙肝肝硬化流行病学 |
1.3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发病机制 |
1.4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分期 |
1.5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与肝细胞癌的关系 |
1.6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
2.1 古代中医家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
2.2 现代中医家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
2.3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辨证论治 |
2.4 乙肝肝硬化的中医药治疗 |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的发生 |
第二部分 :病历资料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剔除标准 |
1.4 肝细胞癌的诊断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随访观察指标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入组基本特征 |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者 ALT、AST 复常率比较 |
2.4 两组患者肝纤维化四项比较 |
2.5 两组患者无创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
2.6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 |
2.7 两组患者5年累积癌变率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肝功能 |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肝纤维化 |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 |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降低肝细胞癌发生率 |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降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发生率 |
2 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乙肝肝硬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冯全生教授从“脾”论治肝硬化的学术思想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冯全生教授从“脾”论治肝硬化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及分级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研究方法 |
2. 治疗疗效统计分析 |
2.1 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疗效比较 |
2.2 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2.3 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及影像学数值变化比较 |
3. 常用药物统计结果及分析 |
3.1 常用药物统计 |
3.2 药物功效分类统计 |
3.3 常用药物分析 |
4. 常用方剂统计及分析 |
4.1 常用方剂统计 |
4.2 常用方剂功效统计 |
4.3 常用方剂分析 |
第二部分 从脾治肝学术思想探讨 |
1. 从“脾”论治肝硬化学术思想简述 |
1.1 肝硬化的病因 |
1.2 肝硬化的病理病机 |
1.3 肝硬化的证候特点 |
2. 从脾治肝的源流 |
2.1 代表医家从脾治肝的论述 |
2.2 脾与肝、胃、络的联系 |
2.3 从脾治肝原理 |
3. 从脾论治肝硬化调脾八法及应用 |
3.1 舒络缓脾 |
3.2 益血养脾 |
3.3 益胃通脾 |
3.4 补益健脾 |
3.5 升清扶脾 |
3.6 滋阴濡脾 |
3.7 行气理脾 |
3.8 利水运脾 |
4. 典型病例 |
病案一 |
病案二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肝硬化中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基于数据挖掘的云南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及单验方来源 |
(二)单验方规范整理 |
(三)单验方的数据挖掘 |
第二章 云南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单验方用药规律研究 |
一、单验方录入 |
1.单验方录入 |
2.单验方的来源分类 |
二、单验方统计分析 |
1.按疾病名分类统计 |
2.按民族分类统计 |
3.按剂型分类统计 |
4.按用法分类统计 |
三、单验方药物的药性统计 |
1.药物四气频次统计 |
2.药物五味频次统计 |
3.药物归经频次统计 |
四、单验方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
(一)治疗肝硬化的单验方数据挖掘 |
(二)以病名分类的单验方数据挖掘 |
(三)以中医病名及“证-方-药”为主的数据挖掘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一、傣医、彝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
二、单验方基本情况 |
三、云南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单验方的用药特点 |
四、药物四气五味归经频次统计分析 |
五、单验方的数据挖掘及用药规律分析 |
(一)治疗肝硬化单验方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讨论 |
(二)以中医病名及“证-方-药”为主的数据挖掘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复方治疗 |
4 中医外治 |
5 结语 |
临床经验: |
(10)《内经》臌胀病现代中医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引言 |
1 中医对肝脏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3. 现代医学治疗原则研究 |
4 中医,中西医结合对臌胀病的研究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三棱莪术汤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4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研究概述[J]. 李瑛,胡振斌,徐昆,张旭,黄家程.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02)
- [2]三棱莪术药对的研究进展[J]. 唐荣霜,石洲,李晋奇,陈璐.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1(05)
- [3]基于肠-肝轴研究肝爽颗粒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D]. 魏鑫.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柔肝化纤颗粒联合穴位敷贴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D]. 符燕青.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基于数据挖掘的广西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学研究[D]. 胡玉满.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6]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影响[D]. 王建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冯全生教授从“脾”论治肝硬化的学术思想探讨[D]. 窦铮.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基于数据挖掘的云南民族医药防治肝硬化用药规律研究[D]. 陈园园.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9]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诊疗进展[J]. 李聪聪,石雪娅,段荣章. 中医临床研究, 2018(09)
- [10]《内经》臌胀病现代中医治疗研究[D]. 吴娜媛(Nuttida Siriyothin). 浙江大学,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