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苹果梨园昆虫种类情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魏明峰[1](2021)在《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的适合度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梨喀木虱(Cacopsylla chinensis Yang et Li)(Hemiptera:Psyllidae)是我国梨园中一种重要害虫,严重影响梨果的品质和产量。本文以不同品种梨上中国梨喀木虱发生程度有别为出发点,就中国梨喀木虱对白梨品种(酥梨和红香酥)和西洋梨品种(绿巴和红巴)的适合度差异及相关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通过中国梨喀木虱在寄主上的种群密度、为害指数、选择和产卵偏好、适生性等指标,对不同品种梨抗虫水平进行分级,筛选、确定供试品种;通过供试品种上中国梨喀木虱种群两性生命表的组建和分析,对其寄主适合度予以评价;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和气-质联用方法收集和鉴定了不同品种梨叶片挥发物;采用熏蒸法和嗅觉仪对相关物质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开展了驱避效果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品种梨叶片代谢物进行了鉴定,筛选出了差异代谢物和差异代谢途径;证实了中国梨喀木虱对绿巴和红巴适合度较差,并初步确定了梨叶片挥发物中的萜类物质为其重要影响因子。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的适合度表现:通过对50个品种梨上中国梨喀木虱种群调查,依据感虫指数筛选出两个敏感品种酥梨、红香酥和两个抗性品种绿巴、红巴作为供试品种;酥梨和红香酥上中国梨喀木虱种群数量、成虫寄居和产卵量、取食指数均大于绿巴和红巴,且差异显着;在选择条件下,夏型成虫在不同品种梨枝条上单枝产卵量(卵/枝)为红香酥(187.25)>酥梨(170.75)>绿巴(38.25)>红巴(15.25);若虫取食指数酥梨(1.78)>红香酥(1.75)>绿巴(0.95)>红巴(0.89)。结果表明,中国梨喀木虱对酥梨和红香酥有产卵和取食偏好,对绿巴和红巴表现出忌避性。(2)中国梨喀木虱在4种梨树上生命参数分析:与在酥梨和红香酥上相比,中国梨喀木虱在绿巴和红巴上成虫(雌/雄)前期和总产卵前期均较长,而产卵期均较短,成虫前存活率及繁殖力均较低,且差异均显着;其中总产卵前期:绿巴(45.20 d)>红巴(42.25 d)>红香酥(36.22 d)>酥梨(35.06 d);繁殖力(卵/雌):红香酥(70.78)>酥梨(64.50)>绿巴(30.90)>红巴(25.75)。中国梨喀木虱在绿巴和红巴上种群增长受限,其上中国梨喀木虱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值率均显着低于酥梨和红香酥,其中内禀增长率:红香酥(0.0393 d-1)>酥梨(0.0367 d-1)>绿巴(0.0086 d-1)>红巴(0.0034 d-1)。上述结果说明在西洋梨两品种(绿巴和红巴)寄主上中国梨喀木虱生长发育迟缓,种群增长速率低,中国梨喀木虱对绿巴和红巴适合度较差。(3)不同品种梨叶片挥发物收集、鉴定和生物测定及田间试验:酥梨、红香酥、绿巴和红巴4个品种梨中共鉴定出5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在两个西洋梨品种(绿巴和红巴)中存在的特有挥发性物质为邻苯二甲酸-1-丁酯-2-异丁酯、2-莰酮和α-蒎烯;用2m L/L的α-蒎烯熏蒸中国梨喀木虱成虫12 h、24 h和36 h后,其死亡率分别为18.75%、50.00%和100%,而10 m L/L的α-蒎烯在处理12h后死亡率达到100%;768 mg/L的2-莰酮在处理12 h、24 h和36 h后,成虫死亡率分别为28.41%、68.86%和100%。成虫对12 mg/L-192 mg/L的2-莰酮有显着的负趋性反应,而对α-蒎烯未表现明显的趋性反应。19.2 mg/kg的2-莰酮连续喷雾3 d和7 d后植株上成虫数量为6.25头/株和3.75头/株,均少于对照植株13.25头/株和9.50头/株。结果发现,α-蒎烯、2-莰酮对中国梨喀木虱成虫均有杀灭作用,死亡率与熏蒸时间和浓度有关,且2-莰酮对成虫有驱避性。(4)不同品种梨叶片代谢物的鉴定、分析和差异代谢途径筛选:在酥梨、红香酥、绿巴和红巴4个品种梨间共鉴定出111种差异代谢物,在白梨品种(酥梨和红香酥)和西洋梨品种(绿巴和红巴)间相对含量均存在差异的代谢物有68种,其中有8种黄酮类物质相对含量在西洋梨品种(绿巴和红巴)中比在白梨品种(酥梨和红香酥)中显着较高(槲皮苷和Biorobin含量高100多倍),4种黄酮类物质显着较低(山奈酚-7-奈山梨苷和Genistin含量低至1/100以下);4个品种梨间的差异代谢物共注释到18个代谢途径,富集分析筛选出白梨品种(酥梨和红香酥)和西洋梨品种(绿巴和红巴)间有显着差异的代谢通路共9个,其中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及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是差异最为显着的两个。(5)不同品种梨影响中国梨喀木虱适合度的内在因子:中国梨喀木虱适合度较差的西洋梨品种(绿巴和红巴)叶片中存在的萜类挥发性物质对成虫不仅有驱避作用,而且对其有杀灭活性。因此,挥发性萜类物质对中国梨喀木虱寄主选择有重要影响,可以利用该类物质为中国梨喀木虱绿色防控提供新途径。
达先鹏[2](2020)在《苹果园间作绿肥对害虫和天敌发生动态及时间生态位的影响》文中指出常年单一的果树栽培模式不仅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酸化、有机肥料不足等问题,还会加重病虫害的发生,随着新疆果树种植面积连年增加,诸如此类问题愈来愈显着,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果园生草复合栽培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果园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大量发生等问题,能显着提高果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本文研究了新疆南部地区果园间作绿肥对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分析了害虫和天敌种群丰富度和生态位,明确了害虫和天敌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果园害虫的生态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系统调查法对果园害虫和天敌种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果园害虫种类有32种(包括螨类),分属9个目20个科,常见种类有苹果蠹蛾、金纹细蛾、香梨优斑螟、绣线菊蚜、梨小食心虫、二斑叶螨等;天敌昆虫有14种,分属9个目12个科,常见种类有中华通草蛉、叶色草蛉、十一星瓢虫、多异瓢虫等;果园间作苜蓿后天敌种群较间作一年生绿肥作物增加15%,较清耕园增加55%。2.间作绿肥作物苹果园害虫及天敌时间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在间作苜蓿、一年生绿肥作物和清耕3种类型苹果园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绣线菊蚜,分别为0.529、0.554、0.572,其次是金纹细蛾;时间生态位宽度最高的是金纹细蛾,分别为0.823、0.814、0.754,其次是中华草蛉;生态位重叠值最高的是金纹细蛾对绣线菊蚜,为0.882、0.812、0.684,其次是瓢虫类对绣线菊蚜,为0.642、0.543、0.435;在果园种植苜蓿和一年生牧草后,对果园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发生动态和数量产生较大影响;与清耕相比,苜蓿和一年生牧草果园天敌丰富度、生态位宽度都有所增加,天敌对害虫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提高。3.利用性诱剂技术对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香梨优斑螟成虫的发生动态进行了监测,在3种不同处理的苹果园中,苹果蠹蛾和香梨优斑螟一年4个发生高峰,梨小食心虫一年5个高峰;苹果蠹蛾年诱捕量清耕区>间作苜蓿区>间作一年生草区,香梨优斑螟为清耕区>间作一年生草区>间作苜蓿区,梨小食心虫为间作一年生草区>间作苜蓿区>清耕区。4.绣线菊蚜及天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清耕园绣线菊蚜的发生数量远高于间作绿肥作物的苹果园,7月中旬高峰期数量866头/30cm枝条,是间作一年生绿肥区的1.15倍、间作苜蓿区的1.45倍。清耕园天敌种群的发生数量低于间作绿肥果园,高峰期间作苜蓿果园草蛉类的发生量为间作一年生牧草果园的1.1倍、清耕果园的1.4倍;瓢虫种群的发生量是间作一年生牧草的1.2倍、清耕果园的1.5倍;食蚜蝇发生量是间作一年生牧草果园的1.1倍、清耕果园的1.3倍。5.选择南疆三个地区苹果园,利用性诱剂诱捕法和田间调查法,研究了金纹细蛾的发生规律和不同地面管理模式危害程度,分析了其在南疆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研究表明,金纹细蛾在新疆南部1年发生5代,发生量最多的时期为8月份,高峰期平均诱捕量达到1384头/板/周,在不同类型的果园中为害程度和发生量存在差异,在不同树龄果园中,金纹细蛾发生量和危害程度为5年树龄>20年树龄;在不同种植模式中,清耕果园>间作1年生牧草果园>间作苜蓿果园;在不同品种果园中,红肉苹果果园>红富士果园。
李兴龙[3](2020)在《石河子垦区苹果园食心虫防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昆虫性诱捕器、迷向技术、果实套袋和诱虫带等技术,研究了石河子垦区单植苹果园食心虫种类和种群消长动态,比较不同类型性诱捕器的监测效果,集成及推荐苹果园食心虫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如下:1苹果园悬挂食心虫性诱捕器,监测苹果园食心虫种类及田间消长动态2019年4月至10月,定期定点的进行苹果园食心虫的田间调查,石河子垦区苹果园食心虫的优势种群为梨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占总诱蛾数的76.22%,其次是苹果蠹蛾(23.78%)。梨小食心虫一年发生4代,苹果蠹蛾一年发生5代,两种食心虫在苹果园中都有世代重叠的现象。2苹果园悬挂迷向丝,研究迷向技术对苹果园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在苹果园中,运用单一迷向技术和迷向技术联合化学防治,通过虫果率和迷向率评估防治效果。研究表明,连年使用迷向技术(2018-2019年)的防治效果更佳(2019年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同比2018年最高增长了36.67%),迷向技术联合药剂防治苹果园食心虫(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最低为99.41%)比单一运用迷向技术(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最低为43.33%)的防治效果更好。因此,在生产实践中,迷向技术应连年使用,同时配合化学防治,防治效果更加显着。选用不同公司的迷向丝,中捷四方生产的迷向丝的防治效果高于中科院动物所的迷向丝对苹果园食心虫的防效(梨小食心虫迷向率同比增长了19.07%,苹果蠹蛾迷向率同比增长了69.26%),说明选择中捷四方的迷向丝防治效果更好。3苹果园中通过悬挂不同性诱捕器,果实套袋和绑诱虫带的方法,研究其它防治技术对苹果园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在苹果园中利用性诱捕器防治食心虫,比较不同颜色诱捕器的诱捕效果,设置不同颜色诱捕器监测苹果园食心虫的发生状况。研究表明,绿色诱捕器诱捕数量(日均诱捕数量为42.09)均高于白色诱捕器(日均诱捕数量为17.89),说明绿色诱捕器对苹果园食心虫的诱捕效果更好。在苹果园中设置含不同厂家性诱剂的诱捕器监测苹果园食心虫的发生,研究表明,中科院动物所的性诱剂诱捕数量(日均诱捕数量为11.77)均高于中捷四方性诱剂的诱捕数量(日均诱捕数量为10.20),说明含中科院性诱剂的诱捕器对苹果园食心虫的诱捕效果更好。但中捷四方的性诱剂对苹果蠹蛾的诱捕效率相对更高(含中捷四方性诱剂诱捕苹果蠹蛾数量均高于含中科院动物所性诱剂)。故利用性诱剂防治苹果园食心虫时,含中科院动物所的性诱剂搭配绿色诱捕器对果园食心虫的诱捕效率更高,监测效果更好。选择最佳套袋时间以期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研究表明,苹果套袋对果园食心虫的防效较好(防效最高为93.33%),而且套袋时间越早越好。利用诱虫带(瓦楞纸)人工制造果园食心虫的越冬潜所,调查其幼虫数量,研究诱虫带对果园食心虫的防治效果。调查表明,果园食心虫主要在果树树干基部越冬,可通过瓦楞纸人工制造越冬场所可以有效诱集越冬幼虫的发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瓦楞纸诱集食心虫数量最高为5只)。
蔡志平[4](2020)在《三种功能植物对苹果园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调控作用》文中认为利用农业措施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天敌资源,以增强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是害虫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大面积单种作物生态系统中,基于功能植物的种植以维持和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是增强天敌控害功能的有效手段。在华北地区,苹果大面积集约化种植,害虫容易大量发生,而天敌资源相对较少。绣线菊蚜Aphis spiraecola是苹果的主要害虫之一,具有分布范围广、繁殖速度快、发生代数多、危害严重等特点。在苹果园中种植功能植物,可以增强果园微景观中天敌的控害功能,但这功能的发挥,势必受到微景观中功能植物种类变化的影响。本论文于2018-2019年连续2年在山东烟台以红富士苹果园内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为研究对象,以三种功能植物(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蛇床草Cnidium monnieri、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nalis)为作用因子,以苹果树-功能植物微景观为研究系统,研究了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在微景观中的发生动态、分布格局、转移扩散、捕食能力及控害功能等,以揭示苹果园微景观中维持天敌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的信息联系机制,为利用功能植物对果园害虫进行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功能植物对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动态的作用通过对三种功能植物-苹果树微景观生态系统中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调查发现,二月兰在3月下旬开始开花,能够吸引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a、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和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等捕食性天敌,可为天敌在前期提供食物资源及栖息场所;在二月兰种植区的苹果树上,黑带食蚜蝇(0.62头/枝)、中华通草蛉(0.22头/枝)、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0.66头/枝)和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0.12头/枝)的种群数量都显着高于对照区,绣线菊蚜种群数量(179.88头/枝)显着低于对照区(287.85头/枝)。蛇床草在5月中旬开始开花,能够吸引异色瓢虫、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中华通草蛉及黑带食蚜蝇等捕食性天敌,可为天敌在前中期提供花粉、花蜜、替代猎物(胡萝卜微管蚜Semiaphis heraclei)等食物资源和栖息场所,其上涵养的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最多;在蛇床草种植区的苹果树上,异色瓢虫(1.18头/枝)、中华通草蛉(1.38头/枝)、黑带食蚜蝇(0.53头/枝)和三突花蛛(0.28头/枝)的种群数量都显着高于对照区,绣线菊蚜种群数量(147.38头/枝)极显着低于对照区(287.85头/枝)。金盏菊在6月上旬开始开花,能够吸引黑带食蚜蝇、多异瓢虫、中华通草蛉和三突花蛛等捕食性天敌,可为天敌在中后期提供食物资源及栖息场所;在金盏菊种植区的苹果树上,异色瓢虫(0.90头/枝)、中华通草蛉(0.13头/枝)、黑带食蚜蝇(0.52头/枝)和三突花蛛(0.09头/枝)的种群数量都显着高于对照区,且在绣线菊蚜发生的第二高峰期(8月下旬)其种群数量(12.02头/枝)显着低于其它各区。在绣线菊蚜发生高峰期,苹果树上绣线菊蚜种群与捕食性天敌总种群数量之间呈显着负相关。进一步通过罩笼排除试验显示,在绣线菊蚜发生前期二月兰种植区生物控害指数较高(32.71%),发生高峰期蛇床草种植区生物控害指数较高(47.56%)。说明功能植物种植对绣线菊蚜有较好的控制作用。2.主要捕食性天敌在功能植物蛇床草与苹果树之间的转移扩散通过微量元素标记技术检测铷(Rb)元素在食物链中的传递与变化,结果发现Rb可通过植物叶片喷雾或土壤浇灌的方式在蛇床草-胡萝卜微管蚜-异色瓢虫这条食物链中传递。其中,在喷雾Rb处理中,蛇床草叶片、花朵及胡萝卜微管蚜体内的Rb含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异色瓢虫体内的Rb含量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在浇灌Rb处理中,叶片、花朵、胡萝卜微管蚜和异色瓢虫体内的Rb含量随时间都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其中异色瓢虫在喷雾处理第3 d后其体内Rb含量最高(0.62μg/mL)。进一步在田间通过Rb标记追踪主要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中华通草蛉)从蛇床草向苹果树的转移扩散过程表明,异色瓢虫2018年和2019年的转移率分别为44.04%和66.86%,中华通草蛉2018年和2019年的转移率分别为96.79%和80.09%。说明异色瓢虫和中华通草蛉可从功能植物蛇床草转移到苹果树上去发挥其控害功能。3.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与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和选择偏好性根据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与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与选择偏好测定表明,各虫态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Ⅱ型,且雌成虫对绣线菊蚜(143.6头)和胡萝卜微管蚜(137.6头)的日捕食量均为最大;雌成虫对绣线菊蚜的捕食能力最强(411.28),雄成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能力最强(356.40)。各虫态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寻找效应都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呈显着的线性相关;由于自身密度干扰,在蚜虫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异色瓢虫成虫随自身密度的增加其捕食量逐渐下降。在两种蚜虫共存的情况下,当总密度较低(食物不足)时,异色瓢虫对两种蚜虫均无显着的偏好性;当总密度较高(食物充足)时,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表现出显着的正偏好性,对胡萝卜微管蚜表现出显着的负偏好性。4.蛇床草吸引异色瓢虫的化学信息机制室内嗅觉行为选择测试显示,异色瓢虫成虫对健康和蚜虫危害蛇床草植株的选择率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但对健康和蚜虫危害植株的选择率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经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筛选和鉴定,在健康植株和蚜虫危害植株挥发物中,对异色瓢虫成虫有电生理反应的活性物质都是邻二乙苯(1,2-diethylbenzene)和对二乙苯(pdiethylbenzene)。通过室内嗅觉行为和田间诱集验证,两种活性物质均能显着地吸引异色瓢虫成虫。说明邻二乙苯和对二乙苯是蛇床草吸引异色瓢虫的主要化学信息物质。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三种功能植物二月兰、蛇床草和金盏菊由于开花期不同,分别能在苹果树生长的前期、前中期和中后期涵养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多异瓢虫、中华通草蛉、黑带食蚜蝇和三突花蛛等捕食性天敌,这些捕食性天敌在微景观中可从功能植物向苹果树上转移扩散,从而对苹果主要害虫绣线菊蚜进行生物控制。本论文解析了不同功能植物对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影响,追踪了天敌在微景观中的转移扩散规律,研究了天敌对主要猎物的捕食能力及选择偏好,定量评价了自然天敌对绣线菊蚜的控害功能,揭示了功能植物维持天敌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的化学信息联系机制,阐明了苹果树-功能植物微景观中主要害虫和捕食性天敌种群发生的格局、过程、机制及功能,为建立通过功能植物种植以增强自然天敌生物控害功能的应用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田文俊[5](2019)在《海城地区南果梨园农药残留风险分析及控制因子瓢虫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是植物保护措施中的两种重要防治手段。化学农药一直是农业生产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防治方法,其对人类和生态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生物防治中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一直是研究的重点,瓢虫作为重要的害虫天敌,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捕食具有多样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果园中农药残留情况,对果园农药使用现状作出风险分析,结合瓢虫防治,对以后实施农药减施技术,降低农药残留具有指导意义。本试验通过对海城地区南果梨园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残留检测,分析几种农药在南果梨园中的降解规律,结合瓢虫捕食能力,分析南果梨园中农药残留的风险。得出如下结论:1.几种杀虫剂降解规律吡虫啉、啶虫脒、螺虫乙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阿维菌素均在落叶上降解最快,在枝条上次之,在果实上降解最慢;灭幼脲在落叶上降解最快,其次是果实,在枝条上降解最慢;高效氯氰菊酯在枝条上降解最快,其次是落叶,在果实上降解最慢。七种农药在果实中的降解速率为灭幼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螺虫乙酯>吡虫啉>啶虫脒>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在枝条中甲氨基阿维菌素降解最快,啶虫脒降解最慢;在落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降解最快,高效氯氰菊酯降解最慢。在实际生产中,结合防治对象,可选择在果实中降解较慢的药剂早用,降解快的药剂晚用,对获得低残留结果具有指导意义。2.瓢虫捕食能力异色瓢虫为海城地区优势种,0℃人工贮藏4个半月后瓢虫的存活率高于自然越冬瓢虫的存活率。0℃冷藏和饥饿不会影响异色瓢虫的捕食能力。人工保存的异色瓢虫在饥饿72h后,捕食能力恢复到正常水平;自然越冬的异色瓢虫在饥饿48h后,捕食能力恢复正常水平。人工保存的瓢虫在饥饿72h后,恢复捕食能力,说明饥饿72h,已经达到促进瓢虫取食的目的。根据试验结果,可在人工保存的瓢虫解除休眠后,对其饥饿处理72h,保证在田间的取食量达到90头以上,能对越冬出蛰害虫数量起到控制作用,降低害虫虫口密度,减轻生长季用药压力,从而减少用药量或用药次数,降低农药残留的风险。3.几种农药的风险分析吡虫啉、啶虫脒、灭幼脲、高效氯氰菊酯和螺虫乙酯的用药方式不会对果实中的残留造成风险,说明此种用药方式是安全的;而阿维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用药方式存在一定风险,建议调整为3000~5000倍液使用。
庾琴[6](2019)在《影响梨小食心虫暴发为害的主要因子及其寄主选择研究》文中指出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一种隐蔽性强、为害严重的钻蛀性害虫,近年来暴发危害频繁。与其他害虫相比,梨小食心虫在田间为害程度由种群数量和钻蛀率两方面决定,而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种群数量,研究结果不能有效解释或解决生产上的世代重叠、暴发危害频繁、防治效果不稳定等关键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气候、降雨、果树种植等的变化趋势,筛选了严重影响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和危害率的主要因子湿度、温度和寄主,拟通过研究这些因子对梨小食心虫的影响,明确梨小食心虫世代重叠重、易暴发危害的主要原因;研究了幼虫和成虫的寄主选择,为信息化合物的筛选和新防治技术研发提供依据,依据上述结果,完善现有田间预测预报技术参数,优化现有化学防治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温、湿度对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和钻蛀率的影响(1)试验设置范围内,单一温度变化显着影响梨小食心虫的种群数量和钻蛀率,变温组合消除了不适宜温度的这种影响:单一温度下,25℃时的产卵量、卵孵化和钻蛀率均最高,27.5℃与25℃差异不显着;温度高于27.5℃或低于25℃,梨小食心虫的个体重量、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显着下降,尤其钻蛀率,从25℃处理的73.37%分别降至20℃处理的41.69%和35℃处理36.52%。变温组合处理的梨小食心虫个体重量、产卵量和钻蛀率均显着高于不适宜温度处理,其中,20℃和35℃的变温组合处理的钻蛀率分别增至68.13%和52.17%。(2)试验范围内,湿度是影响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和钻蛀率的关键因子:成虫产卵量随湿度增加而显着增加,RH(相对湿度)70%时最高(117.13粒/雌),是RH 25%(62.07粒/雌)的1.89倍。湿度对各环节影响从高到低为:初孵幼虫钻蛀期>成虫期>卵期>蛹期>老熟幼虫期。孵化率、钻蛀率、羽化率和世代存活率均随湿度升高而显着增加,从RH 25%的48.08%、42.67%、82.48%和12.76%,分别增至RH85%的96.33%、74.67%、95.85%和68.78%;其中,相对湿度分别与世代存活率和钻蛀率正线性相关。结果说明,在预测预报和防控时应加入湿度因子;在田间管理时,要加强关键时期的湿度管理。(3)湿度变化对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和钻蛀率的影响程度与温度相关:20℃与RH25%组合处理的钻蛀率显着低于与RH 55%-85%处理,与RH 85%处理的世代存活率是与RH 25%的1.68倍;30℃与RH 85%组合处理处理的世代存活率是与RH 25%的7.68倍。结果表明,温度较高时的湿度变化会引起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和钻蛀率大幅度变化,初步解释了多雨年份梨小食心虫危害重、易爆发的原因;尤其温度较高时,监测时要关注湿度变化情况。2、寄主对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和钻蛀率的影响(1)寄主种类和状态均显着影响梨小食心虫幼虫的钻蛀率:初孵幼虫在不同类果实上钻蛀率从高到低顺序为:油桃>苹果>梨>毛桃。除油桃外,果实发育状况对钻蛀率均影响显着:在幼果期苹果上钻蛀率最高(73.69%),着色期最低(32.51%);在毛桃和梨果上均随着果实发育,钻蛀率分别从幼果期的1.49%和1.98%增至成熟期的45.37%和46.28%,发育后期的桃、梨果利于初孵幼虫的钻蛀。(2)寄主种类和状态显着影响梨小食心虫个体重量:幼虫取食不同果实显着影响其个体重量,成熟期的桃、梨果使其雌、雄重量显着增加;而雌虫重量与产卵量呈正线性相关,并使成虫有效产卵期从6-7d增加至12-13d,果实发育后期使世代重叠成为可能。综合温湿度和寄主对梨小食心虫的影响,果实发育后期温度一般较高,此时如有有效降雨,其种群数量和危害率显着上升;如遇频繁降雨,将极易导致其暴发危害。(3)梨小食心虫成虫寄主间的大量转移与果实种类和状态无关,与有无果实相关:有果实或嫩梢的梨园、不同成熟期桃园或桃苗圃中成虫诱捕量116-2426头/水盆·15 d、卵果率高;无果实或嫩梢时,诱捕量6-32头/水盆·15 d、无卵。室内条件下,成虫在发育阶段不同的四种果实上产卵量为93.05-112.33粒/雌,差异不显着;无果实时,成虫产卵初期推迟3 d、产卵量从95.73粒/雌降至64.08粒/雌,产卵动态变化较大。成虫从采摘后果园大量转移至有果实果园,这也是其种群数量和危害率大幅变化主要原因之一。3、幼虫和成虫的寄主选择和识别(1)梨小食心虫幼虫具备寄主选择能力:幼虫对7种果实的选择趋性不同,选择水平与龄期有关,1龄幼虫选择能力最高,5龄幼虫期最低;主要识别感器为触角。明确幼虫寄主识别规律和主要感器为幼虫引诱和拒避物的筛选提供技术依据。(2)幼虫期取食的食物状况显着影响成虫的EAG反应水平和Y管选择:取食足量苹果较大个体的EAG反应和Y管选择显着高于较小个体;挥发物浓度较低时,较大个体对4种混合物的EAG反应和选择显着高于人工饲料饲养的个体,而人工饲料饲养的个体对5种混合物的EAG反应和选择更高。成虫寄主识别研究为筛选高效信息化合物提供依据。4、梨小食心虫预测预报完善和田间防治技术优化梨果膨大期后至成熟期,田间相对湿度累计值对数与诱虫数累计值对数呈正线性关系、与钻蛀率的百分值呈指数关系。根据湿度、寄主状态对种群数量和危害率关系,明确了湿度应作为预测预报的重要技术参数,依此来优化梨小食心虫田间化学防治技术。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在气侯变暖、降雨增多、果树种植面积和结构变化等条件下,果实发育后期、高温与频繁降雨三种因子结合是近年来梨小食心虫暴发危害的主要原因,果实采摘后的成虫大量转移也是危害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此,将湿度作为预测预报的重要技术参数,完善了现有的预测预报参数,并优化田间化学防治技术。明确了幼虫寄主选择主要感器及幼虫和成虫寄主选择规律,为研究高效新型防治技术提供基础和依据。
郭永福[7](2019)在《生防技术对减药不套袋梨园梨小食心虫防效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我国的梨种植面积、产量及出口量等均处于世界前列。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属鳞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ortricidae),是一种世界性的蛀果害虫。其幼虫蛀食梨果,严重影响果农的经济效益和梨产业的发展。化学防治和套袋一直是梨园防治梨小食心虫的主要措施,但也引起了梨果品质下降、食品不安全、害虫抗药性增强、天敌和传粉昆虫减少、人力成本增高等一系列问题。目前,以昆虫性信息素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因其“高效无毒、特异性强、环境友好”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本课题组于2016年~2017年在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的减药不套袋酥梨、玉露香梨、雪花梨梨园分别开展大量诱捕、迷向丝防治、迷向瓶防治、天敌防治、迷向丝+天敌防治、迷向瓶+天敌防治6种不同组合的防效对比试验。同时对减药不套袋酥梨、玉露香梨、雪花梨的果实品质进行了研究。通过与常规施用化学农药多、套袋栽培梨果的防效及果实品质的比较,旨在探索出绿色、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色防控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防治:迷向瓶防治和迷向瓶+天敌防治对雪花梨的效果最好,蛀果减退率分别为78.2%、75.8%。迷向瓶+天敌防治对酥梨的效果最好,蛀果减退率为64.8%。天敌防治对玉露香梨的效果最好,蛀果减退率为66.3%。与常规防治的梨果蛀果率均无显着差异,生防效果明显。2)无袋栽培效果:从梨果外观品质来看,与套袋相比,不套袋梨果(1)光洁指数:酥梨、玉露香梨、雪花梨分别下降35.91%、23.31%、30.76%;(2)果锈指数:酥梨、雪花梨分别增加4.72%和7.78%,玉露香梨下降14.31%;(3)果形指数和单果重量:三种梨果均无显着差异。从食用品质来看:与套袋相比,不套袋酥梨、玉露香梨、雪花梨(1)总糖含量和总酸含量均提高,总糖含量分别增加11.89%、17.84%、2.35%,(2)总酸含量分别增加21.11%、29.17%、17.81%;(3)水分含量:酥梨和玉露香梨分别显着降低1.18%、2.37%;(4)硬度、蛋白质含量及咀嚼性差异不显着。3)生防-减药效果:施药种类和次数减少简称“减药”,(1)吡虫啉残留量:酥梨和玉露香梨分别下降100%、65.52%;(2)总砷残留量:玉露香梨和雪花梨分别降低32.14%、65.71%;(3)氯氰菊酯:玉露香梨未使用,对照残留量为0.013 mg/kg。从外观品质来看,减药后,(1)光洁指数:酥梨、玉露香梨、雪花梨分别降低24.61%、6.06%、10.77%;(2)果锈指数:酥梨和玉露香梨分别增大8.69%、4.73%,雪花梨下降4.03%;(3)果形指数和单果重量:3种梨果均无显着变化。从食用品质来看,减药后,(1)可溶性固形物:3种梨果的含量均增大,其中玉露香梨和雪花梨显着增大6.49%、7.82%;(2)总酸含量:酥梨和玉露香梨显着升高,分别增大32.34%、50.19%;(3)硬度、咀嚼度、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水分、维生素C含量变化不显着。综上所述,在减药无袋栽培梨园,迷向瓶防治、迷向瓶+天敌防治、天敌防治为主的生防措施,不仅将梨小食心虫的危害控制在较低水平,还降低梨果农药残留量、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梨果风味。对于梨产业供给侧改革、省力化栽培,安全、高效、优质、绿色、甚至有机生态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李金花[8](2018)在《果棉间作对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调控作用》文中认为特色林果业和棉花种植业是新疆的两大农业产业。南疆地区,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棉花和特色林果业发展,形成了果树棉花间作的种植模式。果-棉间作,改变了农田生物多样性和微环境,可能会影响害虫-天敌食物关系及害虫防治效率。本研究中,在完善新疆棉花蚜虫寄生蜂和果树蚜虫寄生蜂物种信息的基础上,构建了棉花蚜虫-寄生蜂和果树蚜虫-寄生蜂多重PCR检测体系。以蚜虫-寄生蜂食物关系为研究对象,利用构建的检测体系,探究南疆果棉间作对其食物网结构的影响,以明确不同种植模式对蚜虫生物防治效果的调控作用,为蚜虫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内容总结如下:1.新疆棉花蚜虫和果树蚜虫寄生蜂物种信息完善1.1.通过僵蚜饲养和寄生蜂种类鉴定,明确了新疆棉花蚜虫寄生蜂种类组成和比例: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手段,鉴定到初级寄生蜂4种和重寄生蜂12种。初级寄生蜂均为蚜茧蜂,棉蚜刺茧蜂Binodoxys communis(Gahan)所占比例最高95.19%,是其中的优势种,其余3种分别为有须蚜外茧蜂Praon barbatum Mackauer(3.15%),亚洲三叉蚜茧蜂Trioxys asiaticus Telenga(1.01%)和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0.65%)。重寄生蜂隶属于6个属,其中Syrphophagus taeniatus(F?rster)(35.77%)、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Bouché)(27.32%)和Syrphophagus sp(22.11%)为优势种。其余9种重寄生蜂,比例均小于10%,包括黄足分盾细蜂Dendrocerus laticeps(Hedicke)(5.51%)、蚜虫跳小蜂Syrphophagus aphidivorus(Mayr)(3.10%)和宽肩阿莎金小蜂Asaphes suspensus(Nees)(0.30%)等。1.2.通过僵蚜饲养和寄生蜂种类鉴定,明确了新疆阿克苏地区核桃黑斑蚜寄生蜂种类组成和比例:核桃黑斑蚜初级寄生蜂包括3种,优势种为核桃蚜茧蜂Trioxys pallidus(63.07%),另外2种分别为棉蚜刺茧蜂(21.55%)和亚洲三叉蚜茧蜂(15.38%)。重寄生蜂6种,最主要的是Syrphophagus taeniatus(53.75%)和蚜虫宽缘金小蜂(39.38%)。2.棉花蚜虫-寄生蜂和果树蚜虫-寄生蜂多重PCR检测体系构建依据鉴定结果,以线粒体COI为目标基因,设计各目标物种特异性引物,构建新疆棉花蚜虫-寄生蜂和果树蚜虫-寄生蜂的多重PCR检测体系。棉花蚜虫-寄生蜂检测体系包括3个多重PCR和一个单一PCR,分别检测4种蚜虫(棉蚜、棉长管蚜、棉黑蚜和桃蚜)、4种初级寄生蜂和5类重寄生蜂,该检测体系覆盖饲养出蜂鉴定到的全部初级寄生蜂和97.74%的重寄生蜂,可有效检测棉花蚜虫寄生蜂种类。核桃黑斑蚜-寄生蜂检测体系由2个多重PCR和3个单一PCR构成,可检测核桃黑斑蚜、初级寄生蜂3种和重寄生蜂5类,该检测体系覆盖饲养出蜂鉴定到的全部寄生蜂种类,说明该体系可有效检测核桃蚜虫寄生蜂。对所构建的两个检测体系最低DNA检出限和特异性进行评估,确认其效果良好,有力保障稳定、灵敏且准确的检测结果。3.评估果棉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影响应用棉花蚜虫-寄生蜂多重PCR体系,评估不同果树-棉花间作模式(枣树-棉花、苹果树-棉花、核桃树-棉花)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的影响。3.1.枣棉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影响:枣树棉花间作,棉花蚜虫-初级寄生蜂食物网互作均匀性显着增加,同时初级寄生蜂-重寄生蜂食物网连接密度显着降低。表明枣树棉花间作,提高了棉花蚜虫-初级寄生蜂食物网稳定性,降低了重寄生蜂对初级寄生蜂的控制作用,显着提高棉花蚜虫的寄生率。3.2.苹果棉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影响:苹果棉花间作,降低了初级寄生蜂-重寄生蜂食物网加权连通性和互作均匀性,减弱了蚜虫初级寄生蜂-重寄生蜂相互作用。3.3.核桃棉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影响:核桃棉花间作,提高了棉花蚜虫初级寄生蜂-重寄生蜂食物网易损性和连接密度,提高了棉田蚜虫寄生率,显着降低蚜虫种群数量。4.评估果棉间作对果树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影响由于枣树上未调查到蚜虫,苹果树上蚜虫寄生率极低,我们以核桃园蚜虫-核桃黑斑蚜为对象开展果棉间作对果树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影响的研究。应用核桃黑斑蚜-寄生蜂多重PCR检测体系,评估了核桃棉间作对核桃黑斑蚜-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核桃黑斑蚜-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相对简单,核桃棉花间作,其食物网结构未发生显着变化。综上,本研究根据新疆棉花蚜虫寄生蜂和果树蚜虫寄生蜂种类组成,构建了多重PCR分子检测体系,并应用于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研究。结果显示,果棉间作可改变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影响寄生蜂控害效率。而且,蚜虫-寄生蜂食物网对不同果树棉花间作响应不同。本研究可为今后通过植物多样性种植、生境管理和利用天敌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害虫控制和管理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王志,薛运波,王进州,常志光,兰凤明,牛庆生,李志勇[9](2016)在《延边地区苹果梨授粉昆虫资源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吉林省延边地区为我国苹果梨主要产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但近年来人工授粉成本渐高,急需新的授粉方法取代,而昆虫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调查研究苹果梨授粉昆虫资源,对产业发展意义重大。选择5棵代表性生境样点植株作为调查目标,采用定点观测和踏查结合的方式,调查苹果梨授粉昆虫资源,研究影响昆虫授粉的因素,探讨延边地区苹果梨授粉方式及蜜蜂授粉的应用前景。吉林延边苹果梨产区苹果梨花期访花昆虫5目13科16种,膜翅目和双翅目为优势种;各样点访花昆虫种类占生境昆虫总数的近1/3,但访花频率极低;蜂场1 km范围内,蜜蜂访花率较高,占昆虫总数的94.74%以上,占有绝对优势;农药可能是导致梨园访花昆虫稀少的主要原因之一;蜜蜂授粉具有易驯化、节约成本、坐果率高、安全高效等优势,为苹果梨授粉前景广阔。
郭开发[10](2016)在《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种类鉴定及其主要种Valsa mali遗传分化和初侵染源快速检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了明确新疆防护林和经济林上腐烂病菌的种类,并了解主要种Valsa mali的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情况,以确定该菌能否在不同林木寄主上相互侵染和传播,同时采用分子检测技术确定腐烂病菌在新疆苹果园和香梨园的初次侵染来源。最终为新疆林木腐烂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从17种新疆常见的农田防护林和果树上采集林木腐烂病病样,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样品进行分离,通过接种离体枝条试验测定各分离株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与ITS、β-Tubulin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种类进行鉴定;采用离体枝条接种法和ISSR方法对新疆林木腐烂病主要种Valsa mali的致病性分化和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针对4种已报道的林木腐烂病菌的β-Tubulin基因设计种特异性引物,对苹果园与香梨园中林木腐烂病菌的存在状况进行快速检测。结果:1、从新疆17种林木寄主植物分离得到281个腐烂病菌株,分离菌株全为无性型。通过形态学特征、ITS序列、β-Tubulin基因序列将这些分离株鉴定为5个种,分别为:Valsa mali(无性型:Cytospora mali)、Valsa sordida(无性型:Cytospora chrysosperma)、Valsa macolica(无性型:Cytospora schulzeri)、Leucostoma niveum(无性型:Cytospora nivea)和Cryptosphaeria pullmanensis(无性型:Cytosporina pullmanensis)。其中Valsa mali、Valsa sordida两种腐烂病菌分别是危害新疆经济林和防护林的主要种。2、对新疆经济林木腐烂病主要种V.mali致病性分化进行研究,V.mali主要菌落颜色有三种:白色、乳白色和淡黄色,白色菌株的生长速率快于乳白色和淡黄色,淡黄色菌株的生长速率最慢,腐烂病菌V.mali的最适pH值为56,最适温度在2030℃。乳白色和淡黄色菌株的致病力强于白色菌株。在致病力分化测定中,新疆腐烂病菌V.mali主要以中等致病力和弱致病力为主,没有发现强致病力菌株。新疆苹果树腐烂病菌V.mali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3、通过对新疆不同地理区域苹果树腐烂病V.mali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表明,不同地理区域种群的Nei’s(1973)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均达到了H>0.2,I>0.4,表明新疆苹果树腐烂病菌V.mali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不同地理区域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表明,各自然种群内的不同分离株之间的遗传变异是腐烂病菌最主要的变异来源。通过UPGMA方法构建了新疆苹果树腐烂病菌V.mali不同自然种群遗传关系的聚类分析,聚类分成南疆和北疆2个大的类群,聚类分析发现同一地理区域种群的不同自然种群可分布于不同的聚类群中,说明V.mali遗传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4、建立了一种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的PCR快速检测方法,设计的4对种特异性引物分别可对4种腐烂病菌V.mali,V.sordida,L.niveum,V.malicola检测到144 bp、180 bp、240 bp和324 bp的条带,检测灵敏度可达到为10 pg/mL。5、对39份腐烂病发生严重的库尔勒香梨园样品进行检测,其的7份样品中检测到了V.mali,占所检测样品的17.95%;对33份腐烂病发生严重的阿克苏苹果园样品进行检测,在其中的19份样品中检测到了V.mali,占所检测样品的57.58%。而V.sordida,L.niveum,V.malicola在香梨园和苹果园均未检测到。检测结果表面修剪枝条、果树树体、果园土壤、园外寄主林木等均可能是新疆苹果和香梨腐烂病菌的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源。结论:引起新疆林木腐烂病的病原菌有5个种,其中V.mali是引起经济林腐烂病的主要种,V.sordida是危害新疆防护林的主要种。经济林主要种V.mali以中等致病力和弱致病力为主,无强致病力菌株,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且主要以种群内变异为主。建立了4种林木腐烂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表明修剪枝条、果树树体、果园土壤、园外寄主林木等均可能是新疆苹果和香梨腐烂病菌的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源。
二、苹果梨园昆虫种类情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苹果梨园昆虫种类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的适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国梨喀木虱研究现状 |
1.1.1 中国梨喀木虱简介 |
1.1.2 危害 |
1.1.3 生物学特性 |
1.1.4 种群生态学 |
1.1.5 防治策略 |
1.2 寄主植物与昆虫的关系 |
1.2.1 昆虫对寄主植物适应性 |
1.2.2 寄主植物适合度评价 |
1.3 不同品种梨对昆虫适应性影响因素 |
1.3.1 物理形态结构 |
1.3.2 寄主挥发物 |
1.3.3 营养物及次生代谢物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国梨喀木虱寄主选择及适生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备和装置 |
2.1.3 研究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供试品种筛选 |
2.2.2 不同品种梨上中国梨喀木虱种群动态 |
2.2.3 不同品种梨上中国梨喀木虱感虫指数和为害指数 |
2.2.4 中国梨喀木虱对不同品种梨选择及产卵偏好 |
2.2.5 中国梨喀木虱卵在不同品种梨上孵化率 |
2.2.6 中国梨喀木虱若虫在不同品种梨上取食指数及死亡率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不同品种梨上中国梨喀木虱生命表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寄主植物 |
3.1.2 试虫 |
3.1.3 生命表研究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的生长发育 |
3.2.2 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存活率 |
3.2.3 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繁殖力 |
3.2.4 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种群参数 |
3.2.5 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寿命预期 |
3.2.6 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繁殖价值 |
3.2.7 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净增值率比较 |
3.2.8 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种群特定存活率年龄比较 |
3.2.9 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种群模拟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不同品种梨叶片挥发物及其活性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备和装置 |
4.1.3 挥发物收集方法及分析 |
4.1.4 生物测定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品种梨叶片挥发物组分比较 |
4.2.2 2-莰酮和α-蒎烯对成虫杀灭活性 |
4.2.3 2-莰酮和α-蒎烯对成虫选择行为影响 |
4.2.4 2-莰酮对中国梨喀木虱成虫驱避效果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不同品种梨叶片代谢组学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备和装置 |
5.1.3 代谢物提取及检测方法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品种梨叶片代谢物PCA和OPLS-DA分析 |
5.2.2 不同品种梨叶片差异代谢物分析 |
5.2.3 不同品种梨叶片差异代谢物KEGG注释 |
5.2.4 不同品种梨叶片差异代谢通路分析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致谢 |
(2)苹果园间作绿肥对害虫和天敌发生动态及时间生态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苹果栽培现状 |
1.2 果园生草及其对害虫和天敌的影响 |
1.2.1 我国果园生草概况 |
1.2.2 果园生草对害虫的影响 |
1.2.3 果园生草对天敌的影响 |
1.2.4 果园生草存在的问题 |
1.3 新疆南部地区果园害虫及天敌发生情况 |
1.3.1 新疆南部果园害虫发生与危害 |
1.3.2 新疆南部果园天敌发生种类 |
1.4 性诱剂在果树害虫监测与防治中的应用 |
1.4.1 性诱剂在果树害虫监测中的应用 |
1.4.2 性诱剂在果树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1.5 果园三种食心虫形态特征及危害特征 |
1.5.1 苹果蠹蛾形态及危害特征 |
1.5.2 香梨优斑螟形态及危害特征 |
1.5.3 梨小食心虫形态及危害特征 |
1.6 生态位理论在果园天敌害虫中的应用 |
1.7 研究目的和背景 |
第二章 间作绿肥苹果园害虫和天敌多样性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调查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苹果园主要害虫种类 |
2.2.2 苹果园害虫为害分类及不同生草区分布统计 |
2.2.3 苹果园主要天敌种类及不同生草区分布统计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间作绿肥对苹果园害虫及其天敌的组成与时间生态位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调查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间作绿肥苹果园害虫和天敌种类及丰富度 |
3.2.2 间作绿肥苹果园害虫和天敌时间生态位宽度 |
3.2.3 间作绿肥苹果园害虫和天敌时间生态位重叠 |
3.2.4 害虫和天敌时间生态位重叠的模糊聚类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间作绿肥作物对苹果园食心虫类害虫的发生规律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调查方法 |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苹果蠹蛾发生动态 |
4.2.2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香梨优斑螟发生动态 |
4.2.3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 |
4.2.4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食心虫类害虫年诱捕量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间作绿肥作物对苹果园绣线菊蚜及主要天敌的发生规律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概况 |
5.1.2 调查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苹果绣线菊蚜的发生动态 |
5.2.2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草蛉类天敌发生动态 |
5.2.3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瓢虫类天敌发生动态 |
5.2.4 间作绿肥区和清耕区食蚜蝇类天敌发生动态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间作绿肥作物对苹果园金纹细蛾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地概况 |
6.1.2 新疆南部金纹细蛾发生动态调查 |
6.1.3 新疆南部果园金纹细蛾危害程度调查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新疆南部金纹细蛾发生动态 |
6.2.2 不同间作绿肥苹果园金纹细蛾为害程度 |
6.2.3 不同间作绿肥苹果园金纹细蛾年诱捕量 |
6.2.4 不同树龄苹果园金纹细蛾为害程度 |
6.3 结论与讨论 |
6.3.1 间作绿肥果园对金纹细蛾发生动态及危害特征的影响 |
6.3.2 金纹细蛾在南疆大面积发生的原因分析 |
6.3.3 金纹细蛾防治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石河子垦区苹果园食心虫防治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梨小食心虫的危害与防治现状 |
1.1.1 梨小食心虫的成虫形态特征 |
1.1.2 梨小食心虫的世代特性 |
1.1.3 梨小食心虫性诱捕器的应用 |
1.1.4 梨小食心虫迷向技术的应用 |
1.2 苹果蠹蛾的研究进展 |
1.2.1 苹果蠹蛾入侵我国历史 |
1.2.2 苹果蠹蛾的成虫形态特征 |
1.2.3 苹果蠹蛾的世代特性 |
1.2.4 苹果蠹蛾性诱捕器的应用 |
1.2.5 苹果蠹蛾迷向技术的应用 |
1.3 苹果树食心虫综合防治 |
1.3.1 植物检疫 |
1.3.2 农业防治 |
1.3.3 物理防治 |
1.3.4 生物防治 |
1.3.5 化学防治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本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苹果园食心虫种类调查及种群动态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区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调查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152团苹果园食心虫种类调查 |
2.2.2 152团苹果园食心虫的田间发生动态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迷向技术在苹果园应用防治效果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区概况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单一迷向技术对苹果园食心虫的防治 |
3.2.2 迷向技术联合药剂对苹果园食心虫的防治 |
3.2.3 不同距离迷向效果比较 |
3.2.4 两种迷向丝对苹果园食心虫的防治效果比较 |
3.2.5 迷向技术对苹果园食心虫的连年(2018-2019 年)防治效果 |
3.3 小结与讨论 |
3.3.1 单一迷向技术对苹果园食心虫的防治 |
3.3.2 迷向技术联合药剂对苹果园食心虫的防治 |
3.3.3 不同距离迷向效果比较 |
3.3.4 不同公司迷向丝对苹果园食心虫的防治 |
3.3.5 迷向技术对苹果园食心虫的连年防治效果 |
第四章 其它技术的应用防治效果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区概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利用性诱捕器对苹果园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
4.2.2 果实套袋对苹果园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
4.2.3 利用诱虫带对苹果园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不同诱捕器对苹果园食心虫的诱捕效果比较 |
4.3.2 果实套袋对苹果园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
4.3.3 利用诱虫带对苹果园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
第五章 结论 |
5.1 石河子食心虫发生种类及消长动态 |
5.2 迷向技术对苹果园食心虫的防治 |
5.3 利用不同诱捕器对苹果园食心虫的诱捕效果 |
5.4 果实套袋对苹果园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
5.5 利用诱虫带对苹果园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4)三种功能植物对苹果园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功能植物在害虫生态调控中的研究现状 |
1.1.1 保护性生物控制在生态调控中的作用 |
1.1.2 生境管理在生态调控中的作用 |
1.1.3 功能植物在害虫生态调控中的作用 |
1.1.4 功能植物在果园生态调控中的应用 |
1.2 铷元素标记技术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 |
1.2.1 铷元素标记在害虫转移扩散过程中的应用 |
1.2.2 铷元素标记在天敌转移扩散过程中的应用 |
1.2.3 铷元素标记在昆虫配偶竞争过程中的应用 |
1.3 植物挥发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
1.3.1 植物挥发物的作用 |
1.3.2 植物挥发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3.3 植物挥发物对植食性昆虫行为的影响 |
1.3.4 植物挥发物对天敌行为的影响 |
1.3.5 植物挥发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
1.4 绣线菊蚜研究现状 |
1.4.1 绣线菊蚜概述 |
1.4.2 绣线菊蚜的防治现状 |
1.5 本论文中的三种功能植物概述 |
1.5.1 二月兰 |
1.5.2 蛇床草 |
1.5.3 金盏菊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功能植物对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的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设计 |
2.1.3 绣线菊蚜及天敌调查 |
2.1.4 自然天敌对绣线菊蚜生物控制的定量分析 |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功能植物上捕食性天敌的组成 |
2.2.2 主要捕食性天敌在三种功能植物上的发生动态 |
2.2.3 功能植物种植区苹果树上捕食性天敌的组成 |
2.2.4 功能植物种植区苹果树上主要捕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 |
2.2.5 绣线菊蚜在不同功能植物种植区苹果树上的发生动态 |
2.2.6 苹果树上捕食性天敌与绣线菊蚜种群的相关性 |
2.2.7 功能植物对绣线菊蚜生物控制的定量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主要捕食性天敌在蛇床草与苹果树之间的转移扩散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植物 |
3.1.2 供试虫源 |
3.1.3 试验主要试剂 |
3.1.4 试验主要仪器 |
3.1.5 试验方法 |
3.1.6 样品处理 |
3.1.7 铷元素含量测定 |
3.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Rb在蛇床草-胡萝卜微管蚜-异色瓢虫食物链中的变化 |
3.2.2 异色瓢虫体表喷施RbCl溶液对其体内Rb含量的影响 |
3.2.3 Rb在蛇床草-胡萝卜微管蚜-异色瓢虫食物链中的传递 |
3.2.4 异色瓢虫成虫从蛇床草向苹果树的转移扩散 |
3.2.5 中华通草蛉成虫从蛇床草向苹果树的转移扩散 |
3.3 讨论 |
第四章 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和选择偏好性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虫源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虫态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
4.2.2 不同虫态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寻找效应 |
4.2.3 异色瓢虫成虫取食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密度干扰反应 |
4.2.4 异色瓢虫成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选择偏好 |
4.3 讨论 |
第五章 蛇床草吸引异色瓢虫的化学信息机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植物 |
5.1.2 供试昆虫 |
5.1.3 试验主要试剂 |
5.1.4 主要仪器 |
5.1.5 试验方法 |
5.1.6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异色瓢虫成虫对蛇床草健康植株和蚜虫危害植株的嗅觉行为选择 |
5.2.2 活性物质的筛选与鉴定 |
5.2.3 异色瓢虫成虫对活性物质的嗅觉行为反应验证 |
5.2.4 活性物质对异色瓢虫的田间诱集效果 |
5.3 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功能植物对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的作用 |
6.1.2 主要捕食性天敌在蛇床草和苹果树之间的转移扩散 |
6.1.3 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和选择偏好 |
6.1.4 蛇床草吸引异色瓢虫的化学信息机制 |
6.2 全文总结 |
6.3 创新点 |
6.4 展望 |
6.4.1 功能植物组合 |
6.4.2 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组合 |
6.4.3 功能植物的其它功能研究 |
6.4.4 活性物质的混配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5)海城地区南果梨园农药残留风险分析及控制因子瓢虫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杀虫剂降解规律与天敌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
1.1 梨园病虫害防治 |
1.1.1 主要病虫害 |
1.1.2 梨园病虫害防治技术 |
1.2 果园农药使用现状 |
1.3 农药降解 |
1.3.1 农药半衰期 |
1.3.2 农药在环境中的降解 |
1.3.3 几种杀虫剂降解规律的研究 |
1.4 天敌昆虫应用研究 |
1.4.1 国内外天敌昆虫应用现状 |
1.4.2 瓢虫研究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海城地区南果梨园农药降解规律研究 |
2.1 海城地区南果梨园用药调查 |
2.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
2.1.2 调查方法 |
2.1.3 调查结果 |
2.2 七种农药在不同组织中的降解规律研究 |
2.2.1 采样 |
2.2.2 几种农药在不同组织中的残留检测 |
2.2.3 半衰期计算方法 |
2.2.4 果实着药量计算方法 |
2.2.5 枝条和落叶着药量计算方法 |
2.2.6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人工贮藏和自然越冬异色瓢虫捕食能力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瓢虫越冬情况调查 |
3.2.2 两种越冬状态下不同饥饿程度的异色瓢虫捕食能力分析 |
3.3 小结与讨论 |
3.3.1 小结 |
3.3.2 讨论 |
第四章 南果梨园农药残留风险分析 |
4.1 七种农药在南果梨园的风险分析方法 |
4.2 分析结果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影响梨小食心虫暴发为害的主要因子及其寄主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梨小食心虫的暴发危害情况 |
2 影响梨小食心虫种群动态和危害率关键因子的相关研究 |
2.1 温、湿度和光照 |
2.2 寄主 |
3 梨小食心虫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
3.1 预测预报技术 |
3.2 综合防治技术 |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5 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温湿度对梨小食心虫种群发生动态及其为害的影响 |
第一节 温度对梨小食心虫种群动态及其为害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一恒定温度处理对梨小食心虫重量、钻蛀率和产卵量的影响 |
2.2 变温组合处理对梨小食心虫重量、钻蛀率和产卵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节 湿度对梨小食心虫种群数动态及其为害的影响 |
1 试验方法 |
1.1 相对湿度对成虫产卵量和寿命的影响 |
1.2 相对湿度对孵化率的影响 |
1.3 相对湿度对初孵幼虫钻蛀率的影响 |
1.4 相对湿度对老熟幼虫化蛹的影响 |
1.5 相对湿度对蛹羽化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相对湿度对成虫产卵量和寿命的影响 |
2.2 相对湿度对梨小食心虫存活率和幼虫钻蛀率的影响 |
2.3 相对湿度对成虫产卵动态的影响 |
2.4 相对湿度对老熟幼虫化蛹、蛹羽化时间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节 温湿度组合对梨小食心虫种群动态及其为害的影响 |
1 试验方法 |
1.1 温湿度组合对梨小食心虫重量、钻蛀率和产卵量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湿度组合对梨小食心虫重量、钻蛀率和产卵量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寄主植物对梨小食心种群动态及其为害的影响 |
第一节 寄主对梨小食心虫幼虫钻蛀率和个体重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果实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果实种类和状态对初孵幼虫钻蛀率的影响 |
2.2 果实表皮或果肉结构对初孵幼虫钻蛀率的影响 |
2.3 苹果发育阶段对梨小食心虫钻蛀率的影响 |
2.4 果实种类和发育状态对梨小食心虫蛹重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节 梨小食心虫蛹重对成虫繁殖力及其卵孵化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梨小食心虫饲养及个体重量的选择 |
1.2 蛹重量对雌蛾产卵量和产卵期的影响 |
1.3 梨小食心虫雌、雄蛹重量间的关系 |
1.4 蛹重量对F1 代卵的孵化率、卵和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雌、雄蛹重量对成虫产卵量的影响 |
2.2 雌、雄蛹重量对产卵期的影响 |
2.3 雌、雄蛹重量对成虫交配后存活期的影响 |
2.4 雌、雄蛹重量大小对其卵孵化率、卵及初孵幼虫大小及发育期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节 寄主对梨小食心虫成虫大量转移的影响 |
1 试验方法 |
1.1 田间调查 |
1.2 寄主种类和发育状态对梨小食心虫成虫产卵的影响 |
1.3 有无寄主对梨小食心虫成虫产卵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田间诱蛾量和卵果率间的关系 |
2.2 寄主种类和发育状态对梨小食心虫成虫产卵的影响 |
2.3 有无寄主对梨小食心虫成虫产卵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梨小食心虫幼虫和成虫寄主选择研究 |
第一节 梨小食心虫幼虫的寄主选择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幼虫对不同果实的趋性 |
2.2 幼虫龄期对果实趋性的影响 |
2.3 果实成熟度对梨小食心虫幼虫选择影响 |
2.4 果实受伤对梨小食心虫幼虫选择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节 梨小食心虫幼虫识别的主要感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感器对梨小食心虫幼虫的嗅觉识别 |
3 讨论 |
第三节 梨小食心虫幼虫期的食物状况对其成虫寄主挥发物EAG反应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化学试剂 |
1.2 供试昆虫 |
1.3 触角电位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幼虫期取食不同食物的梨小食心虫雌成虫EAG反应的影响 |
2.2 幼虫期取食不同食物的梨小食心虫雄蛾EAG反应的影响 |
2.3 雌成虫交配与否对混合物EAG反应的影响 |
2.4 雄成虫交配与否对混合物EAG反应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节 幼虫期取食状况对梨小食心虫成虫选择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化学试剂和供试昆虫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幼虫期取食不同食物的交配雌蛾对气味挥发物的选择 |
2.2 幼虫期取食不同食物的处女雌蛾对气味挥发物的选择 |
2.3 幼虫期取食不同食物的交配雄蛾对气味挥发物的选择 |
2.4 幼虫期取食不同食物的未交配雄蛾对气味挥发物的选择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梨小食心虫预测预报完善和田间防治技术优化的研究 |
第一节 相对湿度与蛀果率和诱虫量间的相关性 |
1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相对湿度与梨小食心虫成虫诱捕量、钻蛀率间的关系 |
3 讨论 |
第二节 田间防治技术的优化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化学药剂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年份施药技术对梨小食心虫钻蛀率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
1 全文总结 |
2 创新点 |
Abstract |
致谢 |
附录 |
(7)生防技术对减药不套袋梨园梨小食心虫防效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梨产业概况 |
1.2 梨小食心虫概况 |
1.2.1 分布范围 |
1.2.2 寄主植物与危害性 |
1.2.3 发生规律 |
1.2.4 传统防治模式 |
1.2.4.1 套袋对梨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2.4.2 施药对梨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2.4.3 施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1.2.5 生物防治 |
1.3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生物防治技术防控梨园梨小食心虫的效果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基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2.2.1 多种防治措施的梨小食心虫田间诱蛾量 |
2.2.2 多种防治措施下的梨果蛀果率 |
2.3 讨论 |
第三章 不套袋对梨果农药残留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梨果农药残留 |
3.1.2.2 梨果品质分析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2.1 不套袋对梨果农药残留的影响 |
3.2.2 不套袋对梨果品质的影响 |
3.2.2.1 外观品质 |
3.2.2.2 食用品质 |
3.3 讨论 |
第四章 生防-减药对梨果农药残留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2.1 梨果农药残留 |
4.1.2.2 梨果品质分析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分析 |
4.2.1 生防-减药对梨果农药残留的影响 |
4.2.2 生防-减药对梨果品质的影响 |
4.2.2.1 外观品质 |
4.2.2.2 食用品质 |
4.3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致谢 |
(8)果棉间作对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1.1 作物多样性提高天敌控害能力 |
1.1.2 作物多样性降低害虫为害 |
1.1.3 作物种植模式与害虫控制 |
1.2 新疆棉花、果树蚜虫及其寄生蜂研究背景 |
1.2.1 新疆棉田蚜虫寄生蜂种类 |
1.2.2 新疆果树蚜虫寄生蜂种类 |
1.3 害虫-寄生蜂食物网研究 |
1.3.1 蚜虫-寄生蜂食物网 |
1.3.2 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4.1 立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棉花蚜虫寄生蜂种类鉴定及多重PCR体系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点 |
2.1.2 供试虫源 |
2.1.3 试验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1.5 棉花蚜虫-寄生蜂种类鉴定 |
2.1.6 棉花蚜虫-寄生蜂多重PCR体系建立 |
2.1.7 棉花单作田样品检测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棉花蚜虫-寄生蜂种类鉴定 |
2.2.2 棉花蚜虫-寄生蜂多重PCR体系构建 |
2.2.3 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定性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核桃蚜虫寄生蜂种类鉴定及分子检测体系建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 |
3.1.2 供试虫源 |
3.1.3 试验主要试剂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3.1.5 核桃蚜虫-寄生蜂种类鉴定 |
3.1.6 多重PCR体系建立 |
3.1.7 核桃园采集僵蚜样品检测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核桃蚜虫寄生蜂种类鉴定 |
3.2.2 核桃黑斑蚜-寄生蜂多重PCR体系建立 |
3.2.3 核桃黑斑蚜-寄生蜂定性食物网关系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枣树-棉花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的调节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点 |
4.1.2 种群调查和样品采集 |
4.1.3 主要试剂 |
4.1.4 仪器设备 |
4.1.5 研究方法 |
4.1.6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棉花蚜虫种群动态和寄生率 |
4.2.2 间作枣树对棉花蚜虫-寄生蜂定量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
4.2.3 间作枣树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参数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苹果-棉花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的调节作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点 |
5.1.2 种群调查和样品采集 |
5.1.3 主要试剂 |
5.1.4 仪器设备 |
5.1.5 研究方法 |
5.1.6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棉花蚜虫和寄生蜂种群动态 |
5.2.2 间作苹果树对棉花蚜虫-寄生蜂定量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
5.2.3 间作苹果树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参数影响 |
5.3 讨论 |
第六章 核桃-棉花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的调节作用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地点 |
6.1.2 蚜虫种群数量调查和样品采集 |
6.1.3 主要试剂 |
6.1.4 仪器设备 |
6.1.5 研究方法 |
6.1.6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棉花蚜虫和寄生蜂种群动态 |
6.2.2 间作核桃树对棉花蚜虫-寄生蜂定量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
6.2.3 间作核桃树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参数影响 |
6.3 讨论 |
第七章 核桃-棉花间作对核桃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的调节作用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地点 |
7.1.2 核桃黑斑蚜种群调查和样品采集 |
7.1.3 主要试剂 |
7.1.4 仪器设备 |
7.1.5 研究方法 |
7.1.6 数据分析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核桃黑斑蚜和寄生蜂种群动态 |
7.2.2 间作棉花对核桃黑斑蚜-寄生蜂定量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
7.2.3 间作棉花对核桃黑斑蚜-寄生蜂食物网参数影响 |
7.3 讨论 |
第八章 全文主要创新性结论 |
8.1 主要创新性结论 |
8.2 亟待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录 |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9)延边地区苹果梨授粉昆虫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授粉昆虫资源调查 |
1.2.2 苹果梨授粉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 |
1.2.3 蜜蜂授粉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调查样点的生境观察 |
2.2 苹果梨访花昆虫资源 |
2.3 蜜蜂在苹果梨授粉昆虫中的重要作用 |
2.4 苹果梨授粉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
3 讨论 |
3.1 苹果梨园昆虫多样性较低, 原因复杂 |
3.1.1 农药的不合理施用减少昆虫多样性 |
3.1.2 苹果梨树本身的特性也造成授粉昆虫减少 |
3.2.1 人工授粉代价昂贵 |
3.2.2 其他昆虫授粉难以成功或推广 |
3.2.3 蜜蜂授粉优势较多 |
3.2.4 梨树授粉蜂种的选育研究发展迅速 |
3.2.5 授粉机具发展迅速 |
3.3 苹果梨授粉研究任重道远 |
3.3.1 做好果蔬授粉效益的宣传工作 |
3.3.2 加强苹果梨授粉树的研究 |
3.3.3 加强蜜蜂为苹果梨授粉技术方面的研究 |
(10)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种类鉴定及其主要种Valsa mali遗传分化和初侵染源快速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林木主要病虫害及其影响 |
1.1.1 新疆林业发展现状 |
1.1.2 林木病虫害种类及其影响 |
1.1.3 林木腐烂病的发生和危害 |
1.1.4 林果腐烂病发生规律 |
1.1.5 林木腐烂病的防治 |
1.2 林木腐烂病菌分类 |
1.2.1 形态学分类 |
1.2.2 分子生物学分类 |
1.3 腐烂病菌致病力差异研究 |
1.4 腐烂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
1.4.1 遗传多样性研究意义 |
1.4.2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和技术 |
1.5 腐烂病菌初侵染源检测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1 研究意义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疆主要林木腐烂病菌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新疆不同林木寄主种类及分离病菌数量统计 |
2.2.2 防护林腐烂病病原菌分离培养结果 |
2.2.3 经济林腐烂病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 |
2.2.4 致病性测定结果 |
2.2.5 腐烂病菌不同种形态学特征 |
2.2.6 代表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 讨论与结论 |
2.3.1 讨论 |
2.3.2 结论 |
第三章 新疆林木腐烂病菌主要种V.mali致病力分化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来源V.mali培养性状观察 |
3.2.2 最适pH测定 |
3.2.3 最适温度测定 |
3.2.4 不同寄主来源V.mali在苹果、香梨致病性测定 |
3.2.5 同一寄主来源腐烂病菌V.mali在不同林木寄主上致病性测定 |
3.3 讨论与结论 |
3.3.1 讨论 |
3.3.2 结论 |
第四章 新疆林木腐烂病主要种V.maliISSR遗传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2.1 试验菌株菌丝体获得 |
4.1.2.2 DNA提取 |
4.1.2.3 试验引物 |
4.1.2.4 ISSR-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
4.1.2.5 数据统计和分析 |
4.2 结果与结论 |
4.2.1 不同来源苹果树腐烂病V.maliISSRPCR结果 |
4.2.2 V.mali的不同地理区域种群的群体遗传分析 |
4.2.3 V.mali不同地理区域种群的群体遗传结构与分化 |
4.2.4 苹果腐烂病V.mali的聚类分析 |
4.3 讨论与结论 |
4.3.1 讨论 |
4.3.2 结论 |
第五章 林木腐烂病菌快速分子检测方法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供试菌株 |
5.1.2 DNA提取及PCR扩增 |
5.1.3 特异性引物设计 |
5.1.4 特异性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
5.1.5 特异性引物灵敏度检测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5.2.2 特异性引物的检测 |
5.2.3 特异性引物灵敏度检测 |
5.3 讨论与结论 |
5.3.1 讨论 |
5.3.2 结论 |
第六章 新疆苹果园及香梨园腐烂病菌初侵染源检测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林果植物材料和土壤样品DNA提取 |
6.2.2 库尔勒香梨园腐烂病初侵染源检测 |
6.2.3 阿克苏苹果园腐烂病初侵染源检测 |
6.3 讨论与结论 |
6.3.1 讨论 |
6.3.2 结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结论 |
7.1.1 新疆主要林木腐烂病病原菌种类鉴定 |
7.1.2 新疆林果腐烂病菌主要种V.mali致病性分化研究 |
7.1.3 新疆林木腐烂病菌主要种V.maliISSR遗传分化 |
7.1.4 林木腐烂病菌快速分子检测方法建立 |
7.1.5 新疆林木腐烂病初侵染源检测 |
7.2 特色和创新 |
7.2.1 研究特色 |
7.2.2 研究创新 |
7.3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图1 新疆林果腐烂病的危害症状 |
附图2 腐烂病菌V.mali致病性分化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四、苹果梨园昆虫种类情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梨喀木虱在不同品种梨上的适合度研究[D]. 魏明峰. 山西农业大学, 2021
- [2]苹果园间作绿肥对害虫和天敌发生动态及时间生态位的影响[D]. 达先鹏. 塔里木大学, 2020(11)
- [3]石河子垦区苹果园食心虫防治关键技术研究[D]. 李兴龙.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三种功能植物对苹果园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调控作用[D]. 蔡志平.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海城地区南果梨园农药残留风险分析及控制因子瓢虫的应用研究[D]. 田文俊.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6]影响梨小食心虫暴发为害的主要因子及其寄主选择研究[D]. 庾琴. 山西农业大学, 2019
- [7]生防技术对减药不套袋梨园梨小食心虫防效和果实品质的影响[D]. 郭永福.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8]果棉间作对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调控作用[D]. 李金花. 石河子大学, 2018(02)
- [9]延边地区苹果梨授粉昆虫资源调查[J]. 王志,薛运波,王进州,常志光,兰凤明,牛庆生,李志勇. 蜜蜂杂志, 2016(12)
- [10]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种类鉴定及其主要种Valsa mali遗传分化和初侵染源快速检测研究[D]. 郭开发. 石河子大学,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