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藏sedex型矿床赋矿盆地性质对成矿元素的制约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清[1](2021)在《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滇东北-黔西北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该地区已发现超过400个铅锌矿床(点),其铅锌金属量超过20 Mt,是我国重要的铅锌多金属工业基地。目前对于这些铅锌矿床的成因研究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在成矿时代、成矿流体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形成机制等方面。本文以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黔西北杉树林、筲箕湾、垭都和天桥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全面介绍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这些矿床进行了系统的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流体包裹体群体成分分析、单个包裹体成分分析和闪锌矿Rb-Sr定年,以对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物质及流体性质和来源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铅锌矿床的成矿类型进行划分,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详细分析了研究区铅锌成矿作用与重大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并建立了成矿模型。最后根据研究区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背景和控矿因素,系统总结了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矿体基本都赋存于震旦系-二叠系海相碳酸盐岩中,以白云岩为主。滇东北铅锌矿床主要受北东向逆断层控制,黔西北铅锌矿床主要受北西向逆断层控制。矿床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和似层状产出,次为角砾状和网脉状。成矿期可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黄铁矿阶段,中期铅锌硫化物主成矿阶段和晚期碳酸盐阶段。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黄铁矿和方铅矿,脉石矿物主要见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英等。围岩蚀变以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为代表。(2)硫化物LA-ICPMS硫同位素分析显示,这些铅锌矿床δ34S值分布在10~23‰之间,富集重硫,且其分布特征表明沉淀的硫化物之间已经达到了硫同位素平衡。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成矿流体δ34S在19~22‰之间,成矿还原硫主要来自下伏震旦系灯影组和(或)寒武系地层中海相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δ34S为13~19‰,成矿还原硫可能具有多来源性,主要为赋矿地层和下伏震旦系或寒武系地层硫酸盐的混合来源。硫化物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闪锌矿以富集Ge、Ga、Cd和Ag,贫Bi、Ni、Co、Ti和Tl为特征;黄铁矿相对富集Ni、Co和As,与典型MVT铅锌矿床中闪锌矿和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相似。(3)该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温度范围集中在120~250℃之间,盐度主要分布在7~14%(Na Cleqv)之间,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流体。流体包裹体成分较为复杂,气相主要为H2O、CO2和少量CH4,液相成分主要含有Na、Ca、K、Mg、Cl等。LA-ICPMS单个流体包裹体分析显示,成矿流体还具较高浓度的Li、Rb、Sr、Cs、Ba等元素;对比岩浆热液成矿流体、盆地卤水及变质卤水成分数据,发现滇东北和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都具有盆地卤水来源特征。(4)闪锌矿Rb-Sr年代学研究显示毛坪铅锌矿床成矿年龄为202.5±8.5Ma,处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晚于泥盆系赋矿地层。结合前人在研究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约束了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形成时代。结合研究区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微量元素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本文认为滇东北-黔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铅锌矿床属于MVT铅锌矿床,其成矿作用与印支期右江盆地的演化相耦合,是右江盆山挤压造山作用驱动下的大规模盆地流体迁移导致的。右江前陆盆地在中三叠世为浊积岩盆地阶段,是相对高温盆地卤水的准备期,产生了150~280℃相对较高温度的盆地卤水,最高温度为300~350℃;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的盆地消亡阶段,右江盆地自SE向NW隆起形成造山带,地形作用及构造挤压导致盆地热卤水向NW向大规模迁移。流体沿着NW向紫云-垭都断裂和中元古界褶皱基底与沉积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迁移,并沿途萃取了基底地层和沉积盖层中大量的成矿元素,最终在NW、NE、NNE向逆断层和褶皱虚脱部位沉淀金属硫化物而形成研究区内广泛分布且具有众多相似特征的铅锌矿床。(5)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受地层、岩性、构造和岩相的多重控制。首先,矿床选择性的赋存于震旦系-二叠系地层中,且自南东部的黔西北地区到北西部的滇东北北部地区赋矿地层逐渐变老,但赋矿地层岩性一直为海相碳酸盐岩,并以白云岩为主;其次,区域性深大断裂、地区大断裂和矿床范围内的次级构造分别控制着成矿区总体范围、矿床分布和矿体产出特征。在成矿模式、成矿规律与成矿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岩相古地理特征、矿床地球化学以及已有矿床分布情况,本文认为黔西北垭都-蟒硐断裂带NW端找矿潜力较好,滇东北地区莲峰-巧家断裂至矿山厂-金牛厂断裂之间可能具有更好的找矿前景。
张辉善[2](2021)在《新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青海多才玛和巴基斯坦杜达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特提斯成矿域是全球三大成矿域(环太平洋、特提斯和古亚洲)之一,该成矿域发育了大量与沉积岩有关的世界级铅锌矿床,如Mehdiabad矿床(铅锌金属量2100万吨)、火烧云矿床(铅锌金属量1900万吨)、金顶矿床(铅锌金属量1500万吨)和多才玛矿床(铅锌金属量800万吨)。目前该成矿域的铅锌矿床成因争议较大,主要存在喷流沉积型(SEDEX)和密西西比河谷型(MVT)两种认识,制约了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过程的理解和区内进一步找矿勘查。尽管这些矿床在地质和地球化学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和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如褶皱逆冲系内MVT型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快速沉淀过程、SEDEX型铅锌矿床成矿时代和金属富集机制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深刻理解特提斯成矿域内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的形成机制,进而揭示新特提斯构造演化及其铅锌成矿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目前铅锌矿勘查程度,本文选择特提斯中东段多才玛、雀莫错和杜达典型矿床开展铅锌成矿作用研究,旨在厘定MVT和SEDEX型铅锌矿不同成因类型的精细成矿过程,完善其成矿模型。同时,通过对比典型矿床成矿特征,揭示不同构造环境下铅锌成矿作用,总结铅锌矿时空分布规律,最终为特提斯构造演化和找矿勘查提供启示。论文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丰富和完善了特提斯成矿域内铅锌矿成矿理论认识。确定了青海沱沱河地区多才玛和雀莫错矿床成因类型属于非典型MVT型。厘定了沱沱河地区铅锌成矿时代,通过多才玛和雀莫错铅锌矿床成矿阶段方解石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以及最晚期含矿层位沱沱河组形成时代共同限定,得出沱沱河地区铅锌矿成矿时代为3431 Ma。提出了褶皱逆冲带内MVT型铅锌矿多阶段成矿模式,通过成矿地质特征、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S、Pb同位素组成和硫化物Rb-Sr同位素研究显示:早阶段(1-2阶段),在封闭体系内,由细菌还原海水或硫酸盐矿物作用(BSR)形成草莓状黄铁矿和H2S储库。之后随着热液流体加入,含矿金属离子优先与先前存在的富集轻硫同位素的S2-结合发生沉淀,同时由于温度不断升高,启动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过程(TSR),提供了部分S2-,形成脉状、角砾状和浸染状的硫化物矿石。这些矿石具有低Pb、Sr、富集轻硫(32S)同位素组成的特征,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层,基底可能也有少量贡献。晚阶段(3阶段)中,基底在岩浆作用的驱动下提供了更多的成矿物质,形成以浸染状、块状和角砾状为主的硫化物矿石。这些矿石具有更富Pb-Sr同位素的特点,硫同位素具有从富集轻硫(32S)向富集重硫(34S)变化的特征,其中部分硫化物硫同位素明显超过同期海水,说明成矿物质除了来自地层,基底也有较大贡献,由此提出了多才玛矿床下步找矿方向,应该定位深大断裂和层间破碎带等深部有利的容矿空间,重点寻找晚期基底参与贡献形成的浸染状和块状富厚铅锌矿体。厘定了巴基斯坦杜达(Duddar)铅锌矿成因类型属于SEDEX型,并受后期改造。首次通过碳质泥岩(含矿围岩)Re-Os定年,获得杜达矿床铅锌成矿年龄为187.8±6.3Ma。初步建立杜达铅锌矿多阶段成矿模型,通过成矿地质特征、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和原位S、Pb同位素组成等研究显示:早阶段(1阶段)深部热液流体沿同生断裂上涌,形成网脉状矿石,其中S2-主要是海水或硫酸盐矿物经历TSR过程提供,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底部岩石。晚阶段(2-4阶段),随着成矿作用持续进行,热液流体与富含矿物质的沉积物不断发生反应,形成层状和角砾状矿体,其中S2-主要是海水硫酸盐矿物经历了 TSR和BSR过程提供,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底部岩石和容矿围岩。在该阶段层状矿体形成中,记录了黄铁矿从早期富集轻硫(BSR过程提供),后期富集重硫(TSR过程提供)的生长过程。预测了杜达深部找矿靶区,提出成矿中心(10740勘探线以北)附近有寻找巨厚矿体的潜力,在该地段除了加强深边部层状矿化体外的探矿外,对其下部的网脉状矿化也要重视。(2)为探讨新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及资源效应提供新的约束。初步查明新特提斯成矿域中东段5期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其中第1期铅锌成矿作用发生在新特提斯洋伸展裂解阶段,在中国甜水海地区(如火烧云矿床)、巴基斯坦贝拉地区(如杜达矿床)以及土耳其Hakkari地区形成SEDEX型矿床。从最晚期铅锌成矿年龄约束,认为在特提斯构造域中段,新特提斯洋裂解至少持续到188 Ma。第2期成矿作用发生在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阶段,在伊朗萨南达季地区(如Mehdiabad矿床)形成SEDEX型矿床。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早白垩世,说明在特提斯构造域中段,新特提斯洋在早白垩世已经从裂解转入俯冲消减阶段。第3-5期铅锌成矿作用发生在新特提斯陆陆碰撞阶段,在整个特提斯带成矿域内均形成MVT型矿床,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6555 Ma、4127 Ma和2311 Ma,分别与陆陆碰撞阶段的主碰撞、晚碰撞和后碰撞阶段相对应,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新特提斯陆陆碰撞阶段从65 Ma已开始。在新特提斯巨型MVT型铅锌成矿带中部识别出SEDEX型铅锌成矿带,为该带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提出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是重要的铅锌含矿层位。预测巴基斯坦贝拉地区、塔吉克斯坦东南帕米尔地区以及土耳其南部Hakkari地区3个成矿区是未来特提斯成矿域内重要的铅锌矿找矿勘查区。
陈敏[3](2020)在《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文中认为宗务隆构造带是柴达木北缘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本文以宗务隆构造带为对象,通过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群和蓄集闪长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矿地质环境;通过蓄集铅银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和其他矿化现象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矿产信息对金属矿产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宗务隆构造带内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侵入时代为289±1Ma(锆石U-Pb),岩石为碱性玄武质成分,其岩浆是软流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并在演化过程中萃取岩石圈富集地幔的组分;蓄集闪长岩体侵入时代为258±1Ma(锆石U-Pb),岩石为准铝高钾钙碱性,其岩浆是壳幔混合的产物,其中古老地壳物占主导。(2)宗务隆构造带早泥盆世-早石炭世初始裂解,可能利于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内持续裂解,东部形成有限洋盆环境;而中西部开裂相对东部较晚,显示陆内裂谷环境,有利形成砾岩改造型矿床。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先后发生洋陆俯冲,有利形成矽卡岩型、伟晶岩型、岩浆-构造热液脉型等矿床类型;晚三叠世碰撞造山过程,呈现剪切作用,可能对前期形成的矿床有一定的改造/破坏作用。(3)蓄集铅银矿床矿体受压扭性断裂控制,呈脉状近东西向产在石炭-二叠系宗务隆群千枚岩夹灰岩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宗务隆群,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期后高温、高盐度热液流体,矿床属构造-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矿体产在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容矿地层整合产出,成矿先后经历了古砂矿沉积期和变质热液再富集期,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应属砾岩改造型金矿床。(4)宗务隆构造带控矿要素及未来找矿方向:1)构造-岩浆热液脉型银铅锌成矿受宗务隆群中碎屑岩夹碳酸盐岩部位、近东西/北西向的逆冲断层和中二叠世-中三叠世中酸性侵入体控制。2)矽卡岩型铁金成矿受碳酸盐岩地层、中酸性侵入岩矽卡岩组合控制。3)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受(白云母)花岗伟晶岩控制。4)砾岩改造型金成矿受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含砾砂岩和宗务隆北缘断裂及其次级断裂裂隙控制。根据不同主攻矿床类型控制要素,综合地、物、化等资料,划分了A、B、C级成矿远景区。
肖鸿天[4](2020)在《西藏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闪锌矿LA-ICP-MS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北缘中段,是林子宗群火山岩内发现的首例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前人对该矿床成岩成矿年龄、成矿构造背景、流体来源、蚀变矿物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缺乏对矿床重要金属矿物黄铁矿、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的研究。查明矿区黄铁矿、闪锌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探究其矿物成因、示踪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充分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钻孔编录、镜下鉴定及LA-ICP-MS微区原位分析,对斯弄多矿区黄铁矿和闪锌矿开展了详细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研究,系统探讨了黄铁矿、闪锌矿的成因及其对成矿流体演化过程的意义。取得如下主要进展:(1)查明了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闪锌矿产状:黄铁矿多以团块状、脉状产于晶屑凝灰岩、角砾岩中,早期黄铁矿产于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石英阶段与闪锌矿-方铅矿-银矿物阶段(Py1),多呈浅黄色,自形-半自形晶粒状,常见骸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碎裂结构;晚期黄铁矿产于黄铁矿-石英-方解石阶段(Py2),多为铜黄色,它形粒状,常见交代残余结构、溶蚀结构。闪锌矿多以浸染状、集合体脉状形式产于晶屑凝灰岩、角砾岩中,内部多发育黄铜矿固溶体,早期闪锌矿产于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石英阶段(Sp1),多呈深灰色,它形晶粒状,常见港湾结构;晚期闪锌矿产于方铅矿-闪锌矿-银矿物阶段(Sp2),多为棕灰色,它形粒状结构,常见交代残余结构、嵌晶结构。(2)查明了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和闪锌矿的微量元素特征:黄铁矿富集Cu、As、Ag、Sb、Pb、Zn、Mo、Ti、Ge、Se、Tl等微量元素,亏损稀土元素(REE);闪锌矿富集Mn、Fe、Cu、Pb、Ag、Cd、In、Sn、Sb等微量元素,亏损稀土元素(REE)。从成矿早期到成矿晚期,黄铁矿中Cu、Zn、Pb、Ag、Co、As、Sb含量升高,闪锌矿中Mn、Fe含量降低,Cd、Cu、In、Pb、As、Ag、Se、Sn、Sb等元素含量升高,显示了成矿早期到成矿晚期,成矿流体温度逐渐降低的趋势。(3)查明了黄铁矿、闪锌矿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黄铁矿中Mo、Cr、Pb、Bi、Zn、Cd、Ag、Cu、Se主要以显微包裹体形式存在,Co、Ni、As、Sb、Ge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Tl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少部分以显微包裹体形式存在。闪锌矿中Pb、As、Sb、Tl、Co、Se、Ag、Sn、Bi主要以显微包裹体形式存在,Mn、Cd、In、Ga、Ge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而Cu、Fe部分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部分以黄铜矿的显微包裹体形式存在。(4)探讨了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闪锌矿的成因:黄铁矿具有低V高Se的特点,Py1黄铁矿Co/Ni平均值为1.8,最高为3.4,Py2黄铁矿Co/Ni平均值4.06,最高值5.33,显示黄铁矿为热液成因;闪锌矿Cd含量普遍大于2000×10-6,Cd/Fe比值为0.16~2.56之间,平均值0.97,Sn较高(1.38×10-6~2546.72×10-6),Co较低(0.97×10-6~39.55×10-6),Ga/In比值0.01~0.5,Co/Ni比值为4.03~351.22,平均为73.82,显示闪锌矿为岩浆热液成因。(5)查明了黄铁矿、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对成矿热液演化过程的示踪意义:通过斯弄多矿床黄铁矿与典型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的对比,发现斯弄多矿床中黄铁矿部分元素含量(如Cu、Co、Ni)明显低于中-高温的VMS和矽卡岩型矿床,Sb、Tl、Se等微量元素与低温的SEDEX型矿床一致,且从成矿早期到成矿晚期,Se元素含量逐渐降低,显示成矿热液温度逐渐降低。闪锌矿贫Fe、Mn、Sn,富Cd、In,同样显示出明显低温矿床的特征,其lg Ga/Ge对应的成矿温度为150~230℃,且从成矿早期到成矿晚期,成矿热液的温度逐渐降低。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热液为岩浆期后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产物,成矿热液受岩浆热驱动在火山岩中不断循环,萃取火山岩中有用组分,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期后热液与火山岩中的有用组分。
韩颖霄[5](2020)在《鄂东南-赣西北矽卡岩铜金成矿作用研究 ——以九瑞丰山矿田和城门山矿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成矿带,发育大量与燕山期侵入岩相关的斑岩-矽卡岩-层控型Cu-Fe-Au-Mo矿床。虽然经过多年研究,但远离接触带的脉状金矿化和层控型矿体的成因依然存在巨大争议,而且矿区内稀散金属的赋存状态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论文以九瑞矿集区丰山矿田、城门山矿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区内赋存于碳酸盐岩中的脉状金矿化、层控型矿体的成因开展研究,并对稀散金属的赋存状态进行探讨。丰山矿田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和脉状金矿床中发育大量Te-Au-Ag-(T1)矿物,如银金矿、碲金银矿、碲金矿、碲金铊矿物等。这两种矿化在铅锌成矿阶段均发育富Mn碳酸盐,可标识出岩浆热液的前锋位置;在矿田中由近接触带矽卡岩型铜金矿至远接触带脉状金矿,可识别出Cu-Mo-Te-Bi、Pb-Zn-Mn-Te、As-Te-TI的元素分带。这两种矿化中碳酸盐δ13C和δ18O值由早到晚呈正相关增大趋势,模拟计算显示这是由岩浆热液与碳酸盐岩反应过程中水岩比降低所导致的。新的硫酸盐S同位素测试和前人数据共同显示矿田内矽卡岩型铜金、脉状金矿化为单一的岩浆硫源。在城门山矿区,镜下特征显示纹层状矿石、胶状-草莓状黄铁矿均不能作为同生喷流沉积作用的证据,层控型矿体的矿物组合、生成顺序与斑岩-矽卡岩型矿体一致,即矽卡岩成矿系统可以解释各类型矿石的矿相学特征。城门山矿区发现大量与铜铅硫化物密切相关的Te-Bi矿物,包括碲银矿、辉碲铋矿、硫铋铜矿、硫铋铅矿等,这与丰山矿田中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相类似。原位微量元素研究显示黄铁矿具有早期富Se、Co,晚期富As、Au、Tl的典型特征,且含量变化与斑岩体密切相关,与其他地区的岩浆热液系统相似,而不同于喷流沉积型矿床;闪锌矿早期富Fe、In,晚期Cd、Mn的特征也符合前人对岩浆热液系统中闪锌矿微量元素的总结。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研究显示城门山矿区的硫源为单一且稳定的岩浆硫源(834S=0~4‰),高氧逸度环境会导致局部样品富集轻硫(δ34S最小达-30%‰)。矿相学、稳定同位素、硫化物微量元素等研究显示脉状金矿化、层控型矿体与斑岩-矽卡岩型矿体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其成因类型分别为远接触带型金矿化、manto交代型矿化,与近接触带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化构成了与燕山期斑岩体相关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系统;矿区内可发育稀散金属富集,例如Te、Tl元素常以细粒的矿物集合体产出,而Se、In、Ga、Cd等元素则可以赋存在不同产状的黄铁矿、闪锌矿之中;同时本文建立的黄铁矿Se/As-Co图解,在识别矿床成因类型时也可提供重要思路。
李健[6](2020)在《辽宁省青城子矿集区铅-锌-金-银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辽东半岛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处古元古代胶-辽-吉带北东部,该区较为完整的记录了太古代到新生代复杂的地质演化史,大量的地质事件被印刻在该区的岩浆岩、变质岩系及矿产资源中,这为华北板块太古宙多期地壳增生及再造事件、古元古代时期微陆块拼贴-聚合历史的恢复(参与形成了哥伦比亚超大陆)、东部的克拉通破坏/岩石圈减薄进程及其大规模矿产资源的成因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使得该区成为近年来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地区。辽东地区保留着较多的古元古代岩浆岩(例如:辽吉花岗岩),这些岩石所记录的成因及构造环境信息可作为我们探讨和反演古元古代胶-辽-吉带构造演化模式的重要证据。此外,在辽东地区内分布着20000km2的巨量中生代花岗岩,为研究其中生代克拉通破坏机制及与大规模矿化的成因联系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对辽东地区典型岩浆-矿化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胶-辽-吉带构造演化模式及与古元古代大规模金属-非金属矿化的成因联系,以及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机制与大规模多金属矿化的关系。本文在充分搜集区域成岩-成矿资料的基础上,对辽东半岛东北部的青城子矿集区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的样品采集工作。选择典型榛子沟、甸南和喜鹊沟铅锌矿床以及白云、荒甸子、小佟家堡子金矿床和高家堡子银矿床,进行了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氢-氧-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岩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查明了铅锌-金银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性质、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限定了区内岩浆岩侵位时代、岩石成因及与成矿的关系,进而探讨了成矿构造背景,并在此基础上了建立了青城子矿集区成矿模式。野外详细地质调查及已有年代学数据表明铅锌矿床明显存在两期矿化事件:古元古代层状矿化(1.8Ga)和中生代脉状矿化(221Ma)。古元古代层状矿化成因类型为热水喷流沉积矿床(SEDEX),流体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示SEDEX矿化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的NaCl-H2O体系热液,来源于初始岩浆水;硫化物矿石稀土和硫铅同位素表明SEDEX矿化成矿物质来源围岩(为主)及古元古代岩浆。中生代脉状矿化为受断裂控制的中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的NaCl-CO2-H2O体系热液,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来源;成矿物质具有三种来源:花岗质岩浆(晚三叠世)(为主)、围岩及古元古代层状矿体,说明中生代脉状矿化对古元古代层状矿化具有改造作用。矿集区内金银矿床地质特征较为相似,流体包裹体、矿石稀土及氢-氧-硫-铅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组成与区内脉状铅锌矿化相似,且均形成于晚三叠世(221Ma),这说明矿集区内脉状铅锌-金银矿化为同一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区内脉状铅锌-金银矿床分别成簇分布,可能是同一期岩浆-热液不同演化阶段的结果。此外,矿集区内赋矿围岩与铅锌-金银矿床具有重要成因联系,同位素地球化学显示辽河群的大石桥组和浪子山组是重要的铅锌矿源层,而盖县组为金银的主要来源,这一认识对区域铅锌金银多金属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矿集区内至少存在四期岩浆作用:(1)古元古代早期(2206Ma,以条痕状花岗斑岩为代表),(2)古元古代晚期(1904Ma,以大顶子岩体为代表),(3)三叠纪(243-220Ma,以双顶沟和新岭岩体为代表),(4)中侏罗世(164Ma,以姚家沟岩体为代表)。通过区内古元古代岩浆岩并结合前人对辽河群的研究,本文认为胶-辽-吉带古元古代时期经历了洋盆形成(辽吉洋)-扩张-俯冲-消亡的全过程,并最终闭合于龙岗与狼林地块之间,形成胶-辽-吉造山带。本次研究的层状铅锌矿化的形成与胶-辽-吉带造山后伸展活动密切相关。中生代时期华北板块东部经历了大规模的岩石圈减薄事件,青城子矿集区内出露的中生代岩浆岩与克拉通破坏作用相关,且三叠纪岩浆作用可作为克拉通初始破坏作用的标志,动力学机制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俯冲-碰撞,区内晚三叠世脉状铅锌金银矿化的形成与这一构造环境相关。
吕成帅[7](2020)在《新疆西天山哈尔达坂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文中提出哈尔达坂铅锌矿床位于西天山赛里木湖铅锌成矿带,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大型铅锌矿矿床。本论文围绕哈尔达坂铅锌矿床硫化物结构、微量元素与同位素组成及其所记录的成矿过程这一科学主题,通过开展矿物结构精细解析以及微区微量元素与同位素多元示踪的研究,查明哈尔达坂各阶段硫化物微量元素组成及变化规律,示踪成矿物质来源;结合矿床地质特征与以往研究成果,阐明哈尔达坂铅锌矿成矿过程,厘定矿床成因类型。哈尔达坂铅锌矿体主要赋存于中元古界长城系哈尔达坂群上亚群(Chhrb)中,赋矿围岩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含炭质微晶灰岩、细晶灰岩等。哈尔达坂铅锌矿床的矿物组合比较简单,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和少量的黄铜矿、磁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和少量的重晶石。矿床中的闪锌矿根据其与方铅矿的共生关系可分为两种,Fe的含量为0.28-7.06%,颜色可从深褐色变至浅黄色,较低的Cd含量和较高的Zn/Cd比值,反映闪锌矿形成于中温环境。根据与黄铁矿和磁黄铁矿共生的闪锌矿中FeS的分子占比,估计该矿床中闪锌矿的形成温度为250260℃和150175℃。该矿床中的黄铁矿发育多种结构,根据LA-ICP-MS研究,可识别出三期黄铁矿,分别代表了哈尔达坂铅锌矿床形成的三个阶段:同生沉积期、成岩变质期和热液成矿期。哈尔达坂铅锌矿床闪锌矿的δ34S值为8.4‰18.3‰,平均值为15.0‰,反映了成矿阶段的还原硫主要是由海水硫酸盐经过热化学还原反应形成。早期同生沉积时期形成的黄铁矿(Py1)其δ34S值为3.98.1‰,反映本期次黄铁矿中的还原硫来自于岩浆热液。形成矿床的金属元素来自于围岩地层。闪锌矿Rb-Sr等时线年龄为432±45Ma,为早古生代矿床。哈尔达坂铅锌矿床不同于典型的SEDEX铅锌矿床,其海底喷流沉积过程为矿床的形成提供矿源层,主成矿过程为同生沉积阶段之后的热液交代成矿过程,成矿物质来源于热液流体对深部矿源层的循环萃取。结合矿床的地质特点、矿床的形成时代以及成矿物质来源,厘定哈尔达坂铅锌矿床为同生沉积(SEDEX)—热液交代型矿床。
向佐朋[8](2020)在《滇西北羊拉铜多金属矿床铅锌成矿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羊拉铜矿床位于金沙江构造带中部,为滇西北地区最为典型的铜矿床之一。本文以羊拉铜矿床近年来找矿新发现的铅锌矿体为研究对象,在坑道编录及典型矿体精细解剖的基础上,对铅锌矿体的地质特征、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硫同位素、铅同位素、锌同位素、矿石成因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等进行了详细研究,论文取得如下结论和认识:羊拉矿床的铅锌矿体可分为两种类型,矽卡岩型铅锌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脉状、透镜体状分布于矽卡岩型铜矿体的下部,与矽卡岩型铜矿体共同产出,明显具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的特征;热液脉型铅锌矿体呈不规则细脉状充填于构造破碎带内。铅锌矿石的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脉-网脉状构造和团块(斑)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为交代结构、自形晶-它形晶粒状结构、碎裂结构、揉皱结构等。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以及少量黄铜矿、磁黄铁矿、斑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石英等。铅锌矿体的形成可分为成矿前期和成矿期,成矿期又分为早成矿阶段和晚成矿阶段。铅锌矿石中的方解石可分为两阶段,早成矿阶段方解石(Ⅰ)主要呈它形晶不规则团块状产出,ΣREE在24.05×10-6~104.50×10-6之间,δEu显示正异常、δCe显示弱负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曲线;晚成矿阶段方解石(Ⅱ)呈脉状产出,ΣREE在28.71×10-6~114.60×10-6之间,δEu显示正异常、δCe显示弱负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曲线;早、晚成矿阶段方解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无明显差异。铅锌矿体中方解石与矽卡岩型铜矿石具有一致的REE来源,来自于花岗闪长岩与围岩(砂质板岩、石英砂岩、大理岩等)的混合。早成矿阶段方解石(Ⅰ)的δ1 3CPDB在-6.52‰~-4.07‰之间,δ1 8OSMOW在5.04‰~9.94‰之间,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质岩浆;晚成矿阶段方解石(Ⅱ)的δ1 3CPDB在-3.81‰~-3.53‰之间,δ1 8OSMOW在14.36‰~17.30‰之间,成矿物质来自于花岗岩质岩浆与海相碳酸盐岩的混合。两阶段方解石均为热液成因,水-岩反应和温度降低耦合作用是热液方解石沉淀的主要控制因素,其次流体混合作用及热液去气作用对方解石沉淀也有一定的影响。矽卡岩型铅锌矿体矿石中硫化物的δ3 4S在-2.48‰~2.32‰之间,总硫同位素接近于零值,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和深部地壳,属岩浆源硫;硫化物的208Pb/204Pb=38.7501~38.7969,207Pb/204Pb=15.7159~15.7248,206Pb/204Pb=18.3640~18.3874,在△γ-△β成因图解中,铅同位素数据主要投影于地壳铅范围内,表明矽卡岩型铅锌矿体中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铅锌矿体中闪锌矿Zn同位素δ66Zn JMC值介于0.31~0.44‰之间,平均值为0.378‰,Zn-S同位素图解中显示,锌同位素主要来源于岩浆。羊拉矽卡岩型铅锌矿体与矽卡岩型铜矿体在形态产状、赋矿层位、矿物组合、矿石组构、围岩蚀变、控矿因素以及C-O、S、Pb同位素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反映铅锌矿体与铜矿体为同一成因,均为同一期成矿作用的产物;而铅锌矿体稍晚于铜矿体,为成矿晚阶段产物。羊拉矽卡岩型铅锌矿体与国内其他典型矽卡岩型铅锌矿床并无明显差异。
马腾瀚[9](2020)在《内蒙古白音诺尔铅锌矿床石榴子石和闪锌矿成因矿物学研究》文中认为白音诺尔铅锌矿床位于兴-蒙造山带东部,是大兴安岭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最大的铅锌矿床,其成矿年代、类型以及成矿过程等方面的详细研究对深入认识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工作均具有实际意义。白音诺尔矿床为矽卡岩型Pb-Zn矿,根据岩相学和野外岩体、矿体空间穿切关系,可以识别出三个成矿阶段:成矿早期(石榴子石-单斜辉石-磁铁矿硫化物)、主成矿期(硫化物-绿帘石-石英-方解石)、成矿晚期(方解石-绿泥石-石英-萤石)。本文对成矿早期的石榴石和主成矿期的闪锌矿进行了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测试分析,揭示流体演化特征。北东向构造为白音诺尔Pb-Zn矿的主要控矿构造,硅钙面的存在为容矿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矿区内成矿地质体尚未揭露,确定矿体的位置及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故对矿区岩浆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限定成矿时代。获得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被矿体截切的晶屑凝灰熔岩喷发时间为149.9±2.5Ma,切穿矿体的闪长玢岩的侵位年龄为140.3±2.6Ma;因此成矿年龄被限定在149140Ma期间。(2)白音诺尔矿石中石榴子石的电子探针结果显示为钙铝榴石,少量钙铝-钙铁榴石;原位LA-ICP-MS微量数据分析为石榴子石LREE亏损,HREE富集,Eu正异常;开源矿床石榴子石电子探针结果主要为钙铁榴石,原位LA-ICP-MS微量数据分析为HREE亏损,LREE富集,Eu正异常。元素Y与∑REE的线性关系,显示了成矿环境不稳定,流体成分存在变化;Y/Ho-La/Ho及Y/Ho特征和判别图解说明两矿床岩浆热液具有同源性,生长过程中有岩浆作用的参与,也受到了热液的影响;开源矿床成矿环境为碱性氧化环境;白音诺尔矿床成矿环境为酸性还原环境。(3)开源-白音诺尔铅锌矿床闪锌矿的化学成分特征主要为:富Mn、Fe、Cu、Se、Cd、In,贫Ga、Ge、Tl,其中开源-白音诺尔矿床中元素Cd/Fe分别为0.03-0.11、0.01-0.19,均值为0.06、0.07;Cd/Mn分别为0.26-1.4、0.46-3.20,均值为0.60、1.48,说明成矿过程中有大量岩浆活动的参与,其中贫Ga、Ge的特征也符合矽卡岩型矿床的标准。两矿床中Ga/In最大值分别为0.031,0.20,均值为0.11、0.04;Ge/In的最大值分别为0.04、0.12,均值为0.01、0.03,矿集区内Ge含量均小于5×10-6,综合显示成矿温度为高温成矿,且开源矿床温度更高一些。(4)总结上述研究的内容和区域上黄岗梁Fe-Sn矿、浩布高Cu-Zn(Sn)矿的成矿规律确定开源矿床即为白音诺尔矿床的深部,二者属于同一成矿系统,并建立起白音诺尔铅锌矿床成矿模式,并根据矿区内所发现的Sn矿化特征以及石榴子石中测得的Sn含量为找矿预测提供可能。
刘涛涛[10](2020)在《广西河池五圩矿田成因研究 ——以箭猪坡铅锌锑多金属矿床为例》文中提出五圩矿田是丹池成矿带内的三大矿田之一,因其富集铅、锌、锑、银、汞等多金属矿产而着名。然而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地质勘探中,其发现的矿石储量远不及大厂矿田和芒厂矿田,导致五圩矿田成因方面上的研究未引起地质学家的重视,但是该区成矿元素和矿床特征与大厂和芒厂矿田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显示其独特的成矿特征。箭猪坡矿床是该矿田内成矿地质条件最好、成矿规模最大的铅锌锑多金属矿床,故选择其为研究对象。在充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展开系统的矿床地质、硫同位素、闪锌矿微量元素和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试图约束该矿床成因,为五圩矿田的成因与成矿理论提供依据,进而更好地服务于矿区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此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和手标本矿物共生组合特征,以及镜下显微综合观察,将箭猪坡矿床成矿作用划分为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成矿期分为三个成矿阶段:(I)矿化初期的石英-黄铁矿阶段,以石英和黄铁矿为主,含少量闪锌矿;(II)主成矿阶段的石英-硫盐-硫化物阶段,石英、黄铁矿沿脉壁出现,中部主要为闪锌矿和脆硫锑铅矿,同时有少量方铅矿、辉锑矿和碳酸盐矿物;(III)矿化晚期的石英-闪锌矿-碳酸盐-辉锑矿阶段,该阶段出现大量的含铁锰碳酸盐和辉锑矿。(2)箭猪坡矿床内主成矿阶段闪锌矿中的微量元素相对富集Fe、Cd、Mn、Cu、In等元素,而亏损Ga、Ag、Sn、Pb等元素,各微量元素间含量与岩浆热液矿床中闪锌矿微量元素组成相似。根据闪锌矿中Zn、Fe含量与矿石构造,显示该矿床成矿深度为中浅成环境。Ga与In的相对含量关系在lnGa-lnIn关系判别图解中,显示成矿流体来自于岩浆热液,且其Zn/Cd、Cd/Fe、Cd/Mn、Ga/In比值与岩浆热液矿床相似。(3)箭猪坡矿床内δ34SVCDT值变化范围为3.9‰~8.0‰,且矿物间硫同位素已达平衡,根据共生矿物对(Δ34SPy-Sp值),估算矿床的总硫δ34SΣS-fluids为+5.9‰,属于均一的岩浆硫,与深部隐伏的花岗岩密切相关,但是不排除少量地层硫的加入。该结论与前人研究的碳氧同位素结论一致,故箭猪坡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但有少量的围岩混入。(4)主成矿阶段矿物中的包裹体类型有H2O-NaCl(A型)、H2O-NaCl-CO2型(B型)以及纯CO2型(C型)。其中,气液两相的H2O-NaCl型包裹体(A2型)均一温度在150~358℃之间,主要集中于160~200℃,盐度(Wt%NaCl)为0.87~9.86%,集中于4.00~6.00%;H2O-NaCl-CO2型包裹体(B型)的均一温度在151~436℃之间,主要集中于230~350℃,盐度(Wt%NaCl)为0.01~15.62%,主要集中于1.00~6.00%。尽管箭猪坡矿床的均一温度最高可达436℃,盐度最高可达15.62%,但温度和盐度的均值和集中范围分别小于358℃和6.00%,且根据硫同位素地质温度计获得的成矿流体温度(114~377℃),也显示该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应为中低温、低盐度的流体。另外CO2包裹体中含有CH4、N2和沥青有机质。(5)基于以上综合分析,本研究认为箭猪坡矿床属于中低温、低盐度、中浅成的岩浆热液充填型矿床,并结合五圩矿田内构造地质背景,赋矿层位等,初步得出五圩矿田成因与岩浆作用有关,其成矿作用过程为“深部来源-沿NNW向断裂垂向运移-脉状充填成矿”,即中酸性岩浆为其提供成矿物质、成矿流体和热源,当深部岩浆沿NNW向的断裂通道向上运移时,由于泥盆系地层为化学性质不活泼的黑色条带泥岩、粉砂质泥岩和含碳质的泥岩,其起到物理阻隔作用封闭了岩浆矿液,矿液得以在地壳浅部NNW向的断裂带、层间破碎带中运移,随着温度和流体压力降低导致硫化物沉淀并成矿。此外,硅化、碳酸盐化等围岩蚀变,可作为矿田内的找矿标志。
二、西藏sedex型矿床赋矿盆地性质对成矿元素的制约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sedex型矿床赋矿盆地性质对成矿元素的制约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依据 |
1.1.3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2.1 MVT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
1.2.2 川滇黔成矿带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
1.2.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测试方法 |
1.4.1 闪锌矿Rb-Sr年代学研究 |
1.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1.4.3 原位硫同位素分析 |
1.4.4 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 |
1.4.5 显微X射线荧光光谱(XRF) |
1.4.6 LA-ICP-MS单个包裹体分析 |
1.4.7 群体包裹体分析 |
1.5 论文主要完成工作量 |
1.6 论文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基底地层 |
2.1.2 沉积盖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2.5 区域构造演化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 |
3.1.1 矿床特征 |
3.1.2 矿石特征 |
3.1.3 围岩蚀变 |
3.1.4 矿物生长顺序及成矿阶段 |
3.2 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 |
3.2.1 杉树林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3.2.2 筲箕湾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3.2.3 天桥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3.2.4 垭都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硫同位素特征 |
4.1.1 毛坪 |
4.1.2 黔西北铅锌矿床硫同位素研究 |
4.2 硫化物微量元素特征 |
4.2.1 主微量元素特征 |
4.2.2 闪锌矿中微量元素赋存特征 |
4.2.3 微量元素对成矿温度的指示 |
4.3 成矿年代学研究 |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5.3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
5.3.1 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
5.3.2 单个包裹体成分分析 |
第六章 成矿作用研究 |
6.1 成矿物质来源 |
6.1.1 硫来源 |
6.1.2 成矿金属来源 |
6.2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
6.2.1 成矿流体组成和性质 |
6.2.2 成矿流体来源 |
6.3 成矿类型 |
6.3.1 区域铅锌矿床成矿特征 |
6.3.2 成矿类型对比分析 |
6.3.3 成矿类型微量元素分析 |
6.4 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成矿作用与重大地质事件耦合 |
6.4.1 研究区重大地质事件概述 |
6.4.2 成矿时代与地质事件的耦合 |
6.4.3 峨眉山地幔柱活动与铅锌成矿的关系 |
6.4.4 右江盆地演化与铅锌成矿的耦合 |
第七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前景分析 |
7.1 成矿条件分析 |
7.1.1 成矿与地层 |
7.1.2 成矿与构造 |
7.1.3 成矿与岩浆岩 |
7.2 成矿时代及成矿空间分布规律 |
7.2.1 成矿时代规律 |
7.2.2 空间分布规律 |
7.3 找矿前景分析 |
7.3.1 黔西北地区 |
7.3.2 滇东北地区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8.1 主要结论 |
8.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新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青海多才玛和巴基斯坦杜达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研究进展 |
1.2.2 喷流沉积型(SEDEX)铅锌矿床研究进展 |
1.2.3 新特提斯成矿域中东段铅锌矿床研究进展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4 论文工作情况 |
1.5 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区域地质背景 |
2.2 青海沱沱河区域地质背景 |
2.3 巴基斯坦胡兹达尔-拉斯贝拉区域地质背景 |
第三章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 |
3.1 综合矿物分析系统(TIMA)分析 |
3.2 电子探针分析 |
3.3 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分析 |
3.4 硫化物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和Mapping分析 |
3.5 硫化物和重晶石原位S同位素分析 |
3.6 硫化物原位Pb同位素分析 |
3.7 硫化物Rb-Sr同位素分析 |
3.8 方解石Sm-Nd同位素分析 |
3.9 碳质泥岩Re-Os同位素分析 |
第四章 青海沱沱河地区MVT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 |
4.1 矿床地质特征 |
4.1.1 多才玛铅锌矿床 |
4.1.2 雀莫错铅锌矿床 |
4.2 样品采集及描述 |
4.3 测试结果 |
4.3.1 Sm-Nd和Rb-Sr等时线年龄 |
4.3.2 闪锌矿地球化学组成 |
4.3.3 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 |
4.3.4 硫化物原位Pb同位素 |
4.4 讨论 |
4.4.1 成矿年代 |
4.4.2 闪锌矿微量元素 |
4.4.3 S同位素 |
4.4.4 Pb同位素 |
4.4.5 Sr同位素 |
4.4.6 矿床成因类型与成矿过程 |
4.4.7 对找矿勘查的启示 |
第五章 巴基斯坦胡兹达尔-拉斯贝拉地区SEDEX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 |
5.1 矿床地质特征 |
5.1.1 杜达铅锌矿床 |
5.1.1.1 矿床地质 |
5.1.1.2 矿体特征 |
5.1.1.3 矿石特征 |
5.1.1.4 成矿阶段划分 |
5.1.1.5 围岩蚀变 |
5.2 样品采集及描述 |
5.3 测试结果 |
5.3.1 碳质泥岩Re-Os定年 |
5.3.2 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和Mapping |
5.3.3 硫化物和重晶石原位S同位素 |
5.3.4 硫化物原位Pb同位素 |
5.4 讨论 |
5.4.1 成矿年代 |
5.4.2 闪锌矿微量元素 |
5.4.3 S同位素 |
5.4.4 Pb同位素 |
5.4.5 矿床成因类型与成矿过程 |
5.4.6 对找矿勘查的启示 |
第六章 铅锌成矿作用对比及其对特提斯构造演化和找矿勘查的启示 |
6.1 新特提斯构造域沉积岩容矿铅锌时空分布规律 |
6.2 典型矿床含矿层位对比 |
6.3 与世界典型铅锌矿床成因类型对比 |
6.4 对新特提斯洋演化及陆陆碰撞过程的启示 |
6.5 对特提斯成矿域铅锌矿找矿勘查的启示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成矿的地质环境研究 |
1.2.2 砾岩容矿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3 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标 |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6 研究方法 |
1.7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柴北缘地层分区 |
2.2.2 宗务隆地层分区 |
2.2.3 南祁连地层分区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7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三章 宗务隆构造带成矿的地质环境 |
3.1 宗务隆构造带地层岩石建造特征 |
3.1.1 地层岩石单元 |
3.1.2 天峻南山蛇绿岩特征 |
3.2 侵入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3.2.1 岩体地质和样品特征 |
3.2.2 分析方法 |
3.2.3 分析结果 |
3.2.4 岩石成因及岩浆起源 |
3.2.5 成岩构造环境 |
3.3 变形变质特征 |
3.4 宗务隆带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
3.5 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 |
第四章 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 |
4.1 蓄集铅银多金属矿床 |
4.1.1 矿床地质 |
4.1.2 样品和分析方法与结果 |
4.1.3 流体包裹体研究和S、Pb同位素组成的成矿学意义 |
4.1.4 矿床成因分析 |
4.2 尕日力根金矿床 |
4.2.1 矿床地质 |
4.2.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4.2.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4 金的富集成矿过程分析 |
4.3 控矿要素分析 |
第五章 矿产预测 |
5.1 宗务隆构造带主攻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 |
5.2 成矿远景区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论文发表 |
(4)西藏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闪锌矿LA-ICP-MS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
1.2.2 闪锌矿和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
1.2.3 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矿体特征 |
3.5 矿石特征 |
3.6 围岩蚀变 |
3.7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4章 黄铁矿、闪锌矿矿物学特征 |
4.1 黄铁矿矿物学特征 |
4.2 闪锌矿矿物学特征 |
第5章 黄铁矿、闪锌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1 实验方法 |
5.2 分析结果 |
5.2.1 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2 闪锌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3 小结 |
第6章 讨论 |
6.1 微量元素赋存状态 |
6.1.1 黄铁矿微量元素赋存状态 |
6.1.2 闪锌矿微量元素赋存状态 |
6.2 矿物成因 |
6.2.1 黄铁矿的成因 |
6.2.2 闪锌矿的成因 |
6.3 对成矿过程的指示 |
6.3.1 成矿温度指示 |
6.3.2 成矿类型指示 |
6.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鄂东南-赣西北矽卡岩铜金成矿作用研究 ——以九瑞丰山矿田和城门山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矿物缩写 |
1 绪论 |
1.1 赋存于碳酸盐岩中金矿化 |
1.1.1 研究现状 |
1.1.2 丰山矿田 |
1.2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层控型矿体 |
1.2.1 不同矿床类型的特征总结 |
1.2.1.1 喷流沉积矿床 |
1.2.1.2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
1.2.1.3 Manto交代型矿体 |
1.3 稀散金属 |
1.3.1 定义和研究意义 |
1.3.2 长江中下游稀散金属分布情况及存在问题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计划 |
1.4.2 计划实施及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构造演化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九瑞矿集区 |
3 丰山矿田脉状金矿化成因研究 |
3.1 矿区地质 |
3.1.1 矽卡岩型铜金矿床 |
3.1.2 脉状金矿床 |
3.2 矿相学特征 |
3.2.1 矽卡岩铜金矿床 |
3.2.2 脉状金矿床矿相学研究 |
3.3 碳酸盐成分 |
3.4 稳定同位素研究 |
3.4.1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 |
3.4.2 硫酸盐硫同位素研究 |
3.5 丰山矿田成矿规律及找矿意义 |
4 城门山矿区层控型矿体成因研究 |
4.1 矿区地质 |
4.1.1 地层 |
4.1.2 矿区构造 |
4.1.2.1 断裂 |
4.1.2.2 褶皱 |
4.1.3 岩浆岩 |
4.2 矿石类型 |
4.3 矿石组合及生成顺序 |
4.4 硫化物微量元素测试 |
4.4.1 黄铁矿微量元素 |
4.4.1.1 城门山矿区 |
4.4.1.2 丰山矿田鸡笼山矿床 |
4.4.1.3 黄铁矿Se/As-Co图解 |
4.4.2 闪锌矿微量元素 |
4.4.2.1 城门山矿区 |
4.4.2.2 丰山矿田鸡笼山-曹家山成矿系统 |
4.4.2.3 闪锌矿Fe/Mn-In图解 |
4.5 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测试 |
4.6 金、银、稀散金属赋存状态 |
4.7 城门山矿区成矿规律及找矿意义 |
5 结论 |
5.1 主要认识 |
5.2 存在问题和下一步计划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6)辽宁省青城子矿集区铅-锌-金-银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
1.2.1 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 |
1.2.2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 |
1.2.3 青城子矿集区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项目依托及完成工作量 |
1.5 取得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太古界 |
2.1.2 元古界 |
2.1.3 古生界 |
2.1.4 中生界 |
2.1.5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古元古代(2332–1756Ma) |
2.3.2 三叠纪(243–210Ma) |
2.3.3 侏罗纪(196–141Ma) |
2.3.4 早白垩世(130–120Ma) |
2.4 区域矿产 |
2.5 区域构造演化 |
第3章 矿集区地质特征 |
3.1 矿集区地层 |
3.1.1 古元古界 |
3.1.2 中生界 |
3.2 矿集区构造 |
3.2.1 褶皱构造 |
3.2.2 断裂构造 |
3.3 矿集区岩浆岩 |
第4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4.1 铅锌矿床 |
4.1.1 榛子沟铅锌矿床 |
4.1.2 甸南铅锌矿床 |
4.1.3 喜鹊沟铅矿床 |
4.2 金银矿床 |
4.2.1 白云金矿床 |
4.2.2 荒甸子金矿床 |
4.2.3 小佟家堡子金矿床 |
4.2.4 高家堡子银矿床 |
第5章 矿床成因研究 |
5.1 铅锌矿床 |
5.1.1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
5.1.2 成矿物质来源 |
5.1.3 矿床成因 |
5.2 金银矿床 |
5.2.1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
5.2.2 成矿物质来源 |
5.2.3 矿床成因 |
第6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及构造背景 |
6.1 矿集区岩浆岩年代学 |
6.1.1 岩相学特征 |
6.1.2 锆石U-Pb年代学 |
6.2 成矿年代学 |
6.2.1 铅锌矿床 |
6.2.2 金银矿床 |
6.3 全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6.3.1 古元古代岩浆岩 |
6.3.2 中生代岩浆岩 |
6.4 Hf同位素组成 |
6.5 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
6.5.1 古元古代岩浆岩 |
6.5.2 中生代岩浆岩 |
第7章 区域构造演化及成矿模式 |
7.1 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与成矿 |
7.1.1 胶-辽-吉带构造属性:陆内裂谷模式?弧-陆碰撞模式? |
7.1.2 胶-辽-吉带构造演化模式与成矿 |
7.2 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 |
7.2.1 三叠纪华北克拉通东部初始破坏与成矿 |
7.2.2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空不均一性 |
7.3 青城子矿集区成矿模式 |
7.3.1 古元古代SEDEX型铅锌矿化成矿模式 |
7.3.2 中生代脉状铅锌金银矿化成矿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新疆西天山哈尔达坂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现状 |
1.1.1 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
1.1.2 哈尔达坂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1 选题依据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2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研究区矿产概述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4 围岩的岩相学特征 |
3.5 成矿期次划分 |
4 硫化物元素组成特征 |
4.1 样品与分析方法 |
4.2 分析结果 |
4.2.1 闪锌矿成分特征 |
4.2.2 黄铁矿成分特征 |
4.3 对成矿过程的指示 |
4.3.1 闪锌矿 |
4.3.2 黄铁矿 |
5 成矿物质来源:硫化物原位微区S同位素研究 |
5.1 样品与分析方法 |
5.2 分析结果 |
5.3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
6 成矿时代:闪锌矿RB-SR测年的约束 |
6.1 样品与分析方法 |
6.2 分析结果 |
6.3 讨论 |
7 矿床成因探讨 |
7.1 控矿因素 |
7.1.1 成矿背景 |
7.1.2 地层与构造的控矿作用 |
7.2 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过程分析 |
7.2.1 成矿物质来源 |
7.2.2 成矿过程 |
7.3 矿床成因探讨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研究生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
附表 |
(8)滇西北羊拉铜多金属矿床铅锌成矿作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
1.2.1 时空分布及构造背景 |
1.2.2 成岩成矿时代 |
1.2.3 成矿机制 |
1.3 羊拉铜矿床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构造演化 |
第三章 矿床地质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铅锌矿体特征 |
3.4.1 矿体特征 |
3.4.2 矿石特征 |
3.4.3 矿物特征 |
3.4.4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
第四章 方解石微量元素及C-O同位素 |
4.1 微量元素 |
4.2 稀土元素 |
4.3 C-O同位素 |
4.4 成矿物质来源与性质 |
4.4.1 REE指示意义 |
4.4.2 REE模式 |
4.4.3 C-O同位素指示意义 |
4.5 方解石成因及沉淀机制 |
4.5.1 水/岩反应作用 |
4.5.2 CO_2去气作用 |
4.5.3 流体混合作用 |
第五章 S-Pb同位素 |
5.1 硫同位素 |
5.2 铅同位素 |
5.3 成矿物质来源 |
5.3.1 成矿流体中总硫同位素组成 |
5.3.2 地质温度计 |
5.3.3 硫的来源 |
5.3.4 Pb同位素制约 |
第六章 Zn同位素 |
6.1 测试方法及流程 |
6.2 锌同位素组成 |
6.3 讨论 |
6.3.1 不同铅锌矿床的Zn同位素组成 |
6.3.2 不同矿物的Zn同位素组成 |
6.3.3 闪锌矿Zn同位素来源 |
第七章 铅锌成矿作用 |
7.1 铅锌矿体与铜矿体的成因联系 |
7.2 与典型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对比 |
7.3 铅锌成矿作用 |
7.3.1 成矿流体 |
7.3.2 成矿物质来源 |
7.3.3 铅锌成矿模式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说明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申请专利目录) |
附录 B(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参加项目/会议情况) |
附录 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9)内蒙古白音诺尔铅锌矿床石榴子石和闪锌矿成因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外矽卡岩矿床研究现状 |
1.2.2 矽卡岩型锡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2.3 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2.4 石榴子石成因矿物学研究现状 |
1.2.5 热液闪锌矿成因矿物学研究现状 |
1.2.6 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成果及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构造 |
2.3.2 断裂构造 |
2.4 区域侵入岩 |
2.5 区域矿产 |
本章小结 |
3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特征 |
3.1.1 二叠系中统哲斯组(P2zs) |
3.1.2 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J3mk) |
3.1.3 第四系(Q) |
3.2 矿区构造特征 |
3.3 矿区岩浆岩特征 |
3.3.1 海西期侵入岩 |
3.3.2 印支期次火山岩 |
3.3.3 侏罗纪火山岩 |
3.3.4 早白垩世侵入岩 |
3.3.5 成矿后斑岩 |
3.4 矿体地质特征 |
3.5 成矿阶段 |
3.6 矿化分带 |
本章小结 |
4 闪锌矿和石榴子石的化学成分 |
4.1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4.1.1 实验样品采集 |
4.1.2 实验分析方法 |
4.2 分析结果 |
4.2.1 主量元素特征 |
4.2.2 微量稀土元素特征 |
本章小结 |
5 同位素定年 |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5.2 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
本章小结 |
6 讨论 |
6.1 成岩与成矿空间关系与时代 |
6.2 石榴子元素成分对流体的指示意义 |
6.3 石榴子石元素对于不同类型矿床的指示意义 |
6.4 闪锌矿微量元素对成矿温度及成因的指示 |
6.4.1 闪锌矿微量元素对成矿温度的指示 |
6.4.2 闪锌矿微量元素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
6.5 铅锌(锡)成矿地质模型 |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10)广西河池五圩矿田成因研究 ——以箭猪坡铅锌锑多金属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概况 |
1.1.1 研究区交通位置 |
1.1.2 研究区自然地理、经济条件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铅锌锑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3.2 箭猪坡铅锌锑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工作安排及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区域地层 |
2.1.2 区域构造 |
2.1.3 区域岩浆岩 |
2.1.4 区域矿产 |
2.2 矿田地质背景 |
2.2.1 矿田地层 |
2.2.2 矿田构造 |
2.2.3 岩浆岩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概况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岩浆岩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物组成 |
3.3.2 矿石组造 |
3.4 围岩蚀变 |
3.5 成矿阶段划分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1.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4.1.2 闪锌矿单矿物微量元素特征 |
4.1.3 闪锌矿微量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
4.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4.2.2 硫同位素特征 |
4.2.3 碳氧同位素特征 |
4.3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
4.3.1 样品采集和测试方法 |
4.3.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4.3.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研究 |
4.3.4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第五章 矿床成因探讨 |
5.1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5.1.1 闪锌矿微量元素指示 |
5.1.2 硫同位素组成指示 |
5.1.3 流体包裹体特征指示 |
5.2 成矿物质来源 |
5.2.1 硫的来源 |
5.2.2 碳氧的来源 |
5.3 成矿流体来源 |
5.4 矿床成因探讨 |
5.5 五圩矿田成因与成矿过程初步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西藏sedex型矿床赋矿盆地性质对成矿元素的制约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杨清.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2]新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青海多才玛和巴基斯坦杜达矿床为例[D]. 张辉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D]. 陈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4]西藏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闪锌矿LA-ICP-MS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D]. 肖鸿天.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5]鄂东南-赣西北矽卡岩铜金成矿作用研究 ——以九瑞丰山矿田和城门山矿区为例[D]. 韩颖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6]辽宁省青城子矿集区铅-锌-金-银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D]. 李健. 吉林大学, 2020(08)
- [7]新疆西天山哈尔达坂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D]. 吕成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滇西北羊拉铜多金属矿床铅锌成矿作用的初步研究[D]. 向佐朋. 昆明理工大学, 2020
- [9]内蒙古白音诺尔铅锌矿床石榴子石和闪锌矿成因矿物学研究[D]. 马腾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10]广西河池五圩矿田成因研究 ——以箭猪坡铅锌锑多金属矿床为例[D]. 刘涛涛. 长安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