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内蒙古北山地区构造单元划分(论文文献综述)
方维萱,郑小明,方同辉,倪杰才,郭玉乾,李建旭[1](2021)在《甘肃红石山地区泥盆纪—石炭纪有限洋盆重建与蛇绿混杂岩深部结构》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构造岩相学和构造-古地理单元恢复、AMT、地面高精度磁法等综合方法,对甘肃红石山和邻区泥盆纪—石炭纪有限洋盆进行重建,对红石山蛇绿混杂岩带进行构造岩相学解剖和深部探测。划分出5个构造层,前华里西期、华里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北部构造带为四顶黑山-雀儿山晚古生代岩浆弧相,中部构造带红石山蛇绿混杂岩带恢复为泥盆纪—石炭纪有限洋盆相+洋壳残片相,南部构造带为白山-狼娃山晚古生代岛弧相。蛇绿岩套从下到上的垂向单元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变质超镁铁杂岩→堆晶超镁铁-镁铁岩→均质辉长岩和少量的辉绿岩墙→早石炭世扫子山期深水相硅质岩和含炭硅质细碎屑岩(有限洋盆相)。陆缘海相岛弧地体南北两侧为早石炭世扫子山期和白山期浅海相火山岛弧带。哈萨克斯坦板块南缘南向俯冲碰撞在敦煌地块北缘增生楔构造背景下,形成SSZ型蛇绿岩套。红石山构造-蛇绿混杂岩带与周缘地质体具有不同的构造岩相学边界,从北向南具有明显的4个构造岩相学水平分带,中心部位为超基性岩构造岩块单元,以糜棱岩相辉长岩和蛇纹石片岩为包络面的构造岩片(基质单元),蛇绿混杂岩带总体为无根状大型透镜体。红石山构造-蛇绿混杂岩带将两侧地质体卷入混杂岩带内,这种复杂镶嵌结构的构造岩相体有利于形成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金铜钼矿床、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和造山型金矿床。
刘洋,方同辉,郑小明,毛启贵,敖松坚[2](2021)在《甘肃北山雀儿山蛇绿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指出蛇绿岩是认识古洋盆演化的关键,为人们研究大洋岩石圈特征、古板块重建、地幔物质组成以及板块俯冲过程等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研究新发现的雀儿山蛇绿混杂岩,位于中—蒙边境附近,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大南湖—雀儿山—圆包山岛弧带,其围岩为绿条山组上段板岩段和白山群上亚群的绿泥千枚岩组,区域上的绿条山组和白山群上亚群可能不是连续沉积的岩石地层单元,而是弧前增生杂岩。雀儿山蛇绿混杂岩的岩性组合包括:片理化蛇纹岩、蛇纹石化辉石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安山质熔岩/角砾岩、英安岩、凝灰质砂岩、硅泥质岩、灰岩及大理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雀儿山蛇绿混杂岩的增生就位时代可能为中三叠世。
王国强,李向民,徐学义,余吉远,武鹏,计波[3](2021)在《北山造山带古生代蛇绿混杂岩研究现状及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蛇绿混杂岩带作为造山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成和就位过程与区域造山事件密切相关。通过系统梳理北山造山带蛇绿混杂岩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在北山造山带内卷入的4条蛇绿混杂岩带中,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为形成时代最古老的蛇绿岩,代表了北山洋盆最早于早寒武世即已开启,北山地区发育的洋盆最晚可能于二叠纪闭合,构造属性研究表明,已发现的各蛇绿混杂岩带单独作为一级构造单元划分的证据依然不足。以客观表达目标地质体为主的北山各蛇绿岩带的地质调查程度制约了蛇绿岩的识别、形成、就位时代、各洋盆之间演化关系及构造属性等问题的研究,建议未来区内的深入研究及解决热点问题时应采取如下关键手段:开展各蛇绿混杂岩带大比例尺的精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辛后田,牛文超,田健,滕学建,段霄龙[4](2020)在《内蒙古北山造山带时空结构与古亚洲洋演化》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北山造山带自北向南发育红石山-百合山、月牙山-洗肠井和帐房山-玉石山3条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其中北部的2条蛇绿岩带揭示了北山造山带两阶段演化的历史:月牙山-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洋壳形成于530~520 Ma,沿该带多处保存较完好的蛇绿岩洋壳残块(洋壳结构具向北变新特征),与北侧的早古生代公婆泉岩浆弧(由南向北岛弧成熟度变高)共同指示了北山洋向北俯冲消减的过程,即490 Ma初始俯冲,450~440 Ma为俯冲峰期,430~420 Ma为同碰撞阶段,400 Ma的双峰式岩浆岩组合指示了北山洋的消亡和后造山伸展的过程;红石山-百合山蛇绿混杂岩带是发育在雀儿山-圆包山岛弧基础上的SSZ型蛇绿岩,弧后开裂洋壳的形成与南侧最早发育的岛弧岩浆作用年龄接近(340~320 Ma),310~290 Ma俯冲峰期造成南侧白山岩浆弧大量的岩浆活动,早二叠世末期(275 Ma)的辉长岩和花岗岩侵位及早—中二叠世双堡塘组下部的角度不整合均反映了红石山洋盆的闭合。前人所划"石板井-小黄山蛇绿岩带"实为一条早古生代发育的深大断裂,沿带发育中基性侵入体及少量超基性岩,后期(志留纪末)叠加有较强的韧性剪切变形。中生代以来的走滑作用和逆冲推覆构造改造了古生代的构造格架,使红石山-百合山蛇绿混杂岩带向北左行切错了十余千米,北山南部的中—新元古界推覆至下古生界之上。对内蒙古北山造山带时空结构的厘定,有助于中亚造山带造山作用过程的理解及其对古生代地壳增生的深入研究,也对银额盆地晚古生代新层系油气资源勘查起到基础支撑。
卫彦升,闫涛,杨五宝,李拯宇[5](2020)在《内蒙古北山造山带北带晚古生代地层时空格架的建立》文中指出内蒙古北山造山带是研究中亚造山带时空演化的重要地区,也是天山造山带与兴蒙造山带对接的关键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工作条件的制约,该地区研究程度相对薄弱,晚古生代地层格架混乱且矛盾。根据近年来在该地区完成的1∶5万区调成果,通过晚古生代地层的区域分布、物质组成、时代归属等方面的系统梳理,并结合构造-岩浆配置和造山带结构的认识,重新建立了内蒙古北山地区黑鹰山地层分区晚古生代地层格架。重新划分和厘定出志留纪—泥盆纪雀儿山群红尖山组、碎石山组、清河沟组和圆锥山组,石炭纪绿条山组、白山组及二叠纪双堡塘组、金塔组,明确了雀儿山群为雀儿山陆缘弧环境形成的火山-沉积组合,包括晚志留世—中泥盆世红尖山组岛弧火山岩和碎石山组-清河沟组弧内盆地碎屑岩组合,以及晚泥盆世圆锥山组岛弧火山岩组合;石炭纪绿条山组、白山组形成于沟-弧-盆体系中,以红石山-百合山结合带为界南北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绿条山组北区为低成熟度的弧间盆地北缘滨浅海碎屑岩沉积,南区为成熟度较高的弧间盆地南缘滨浅海-半深海碎屑岩沉积;白山组北区为晚石炭世继承岛弧火山组合,南区为石炭纪陆缘弧火山组合。双堡塘组和金塔组为后碰撞-碰撞后的裂谷盆地沉积,具有下部碎屑岩、上部火山岩的二元结构,化石组合指示其时代为早—中二叠世。
崔骁[6](2020)在《内蒙额济纳旗霍布哈尔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意义》文中认为本文以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雅干南侧霍布哈尔与生格嘎顺石炭-二叠纪地质体的构造变形特征为研究对象,石炭-二叠纪地质体发育不同层次、不同期次、不同构造样式的构造变形现象,通过系统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研究,对于重建研究区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运用构造解析的技术方法,在野外大比例尺构造-岩性填图基础上,结合室内综合测试、分析,对石炭-二叠纪地质体构造变形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创新和认识如下:研究区晚古生代岩浆岩普遍韧性剪切变形,宏观上发育糜棱面理,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糜棱面理上拉伸线理近水平发育,宏微观组构(如S-C组构、旋转碎斑系等)指示左行剪切变形。通过详细的构造解析及构造年代学研究认为,该韧性剪切带组构存在叠加的两期韧性剪切变形特征,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化流纹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值为287.0±2.7Ma和273.1±6.8 Ma,流纹质糜棱岩中一组变质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值为259±4.4Ma,且韧性剪切变形同流纹岩的侵位冷却过程是同期的,因此,认为韧性剪切带形成于273-259Ma(中-晚二叠世)。韧性剪切带绢云母片岩中绢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16.21±2.56Ma,说明左行韧性剪切带在晚三叠世时再次发生剪切活动。通过糜棱岩定向薄片的石英C轴EBSD分析认为,早期糜棱岩形成环境为中高温(450-550oC)、晚期变形温度为中低温(250-350oC)。分析认为,韧性剪切带形成与区域洋壳斜向俯冲有关、晚期与陆内汇聚相关。研究区石炭-二叠纪地层存在两期褶皱叠加现象,第一期褶皱变形为纵弯褶皱作用下形成北东-南西展布的复式褶皱,构造置换现象明显,宏观上表现为北东-南西展布的轴面劈理,分析认为复式褶皱是在NW-SE向挤压作用下形成的。强烈发育的轴面劈理是古亚洲洋洋盆在雅干构造带闭合以后,进入陆-陆汇聚阶段,挤压造山期的产物。第二期褶皱变形改造第一期复式褶皱,使得第一期构造置换作用形成的轴面劈理在平面上呈―S‖型弯曲,―S‖型弯曲反映区域上逆时针剪切作用。轴面劈理发育的千枚岩中定向绢云母39Ar/40Ar坪年龄为215.45±2.11Ma,表明第一期褶皱变形形成于晚三叠世。第二期韧性剪切活动时间(216Ma左右)与轴面劈理形成时间(215 Ma左右)高度吻合,反映该期研究区北部韧性剪切变形,南部以复式背斜与复式向斜及相关轴面劈理形成为主,均形成于中部构造层次,指示晚三叠世时,雅干地区已经进入陆-陆汇聚的强烈造山阶段。生格嘎顺二长花岗岩岩体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06.8±4.2Ma,指示该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判别图解显示属于PA(A2)型后造山构造环境花岗岩,综合研究表明:在晚二叠世雅干断裂以北的哈萨克斯坦板块已经与南侧的塔里木板块东北缘完成碰撞,晚三叠世仍处于造山期,随后雅干地区进入后造山地壳伸展阶段。
李润武[7](2020)在《阿拉善北部辉长岩和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阿拉善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是解析该地区古亚洲大洋俯冲拼合、大陆地壳增生的关键区域。本文以阿拉善北部亚干变质核杂岩地区辉长岩和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Nd-Hf同位素特征探讨其岩石成因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1.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82.2±3.9Ma(MSWD=2.0),代表了该辉长岩的结晶年龄。岩石具较低的SiO2(49.89 wt%)、Na2O(1.94 wt%)、K2O(0.55 wt%)、TiO2(0.47 wt%)、P2O5(0.09 wt%)含量,较高的MgO(9.10 wt%),Mg#(69)、CaO(12.76 wt%)、Al2O3(15.67 wt%)、TFe2O3(7.4 wt%)含量;样品富集LREE、Rb、Ba、Th、U、Pb等,弱亏损Zr和Hf,亏损Nb、Ta和Ti;εNd(t)值介于-0.91-0.54;εHf(t)值介于2.596.37。上述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辉长岩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且在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历过大陆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2.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16.3±3.2Ma(MSWD=2.5),代表了该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岩石具高的SiO2(76.88 wt%)含量;低的TFe2O3(1.03wt%)、CaO(0.80 wt%)、TiO2(0.13 wt%)、P2O5(0.02 wt%)含量,全碱含量(Na2O+K2O)平均为8.46 wt%,Al2O3含量平均为11.78 wt%,A/CNK值为0.780.90,10000*Ga/Al比值为2.553.5,属于A型花岗岩。样品富集LREE、Rb、K、Th、U、Pb等,亏损Sr、Ba、P、Nb、Ta和Ti;εNd(t)值介于1.551.99;εHf(t)值介于5.037.64。上述地球化学特征揭示花岗岩源于壳幔物质的混合作用,形成于后碰撞伸展拉张的构造背景。3.阿拉善北部亚干变质核杂岩地区早二叠世辉长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晚三叠世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伸展拉张的构造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北侧雅干断裂带代表的古亚洲大洋分支洋盆于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最终闭合,晚三叠世时研究区进入后碰撞伸展拉张的构造体制。
彭仁[8](2020)在《甘肃北山晚古生代基性岩墙群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提出甘肃北山地区是中亚造山带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亚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的关键地区。本文选择该区晚古生代基性岩墙群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岩墙群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该区岩墙群的岩浆演化过程、构造背景及深部动力学机制等问题。甘肃北山晚古生代基性岩墙群主要呈北西、北东方向侵入于奥陶纪-二叠纪岩体中。岩相学分析显示其组成岩性为辉绿岩、辉长岩和辉绿玢岩。LA-ICP-MS测得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85±4.8Ma,对比前人年代学的研究结果以及岩墙群侵位围岩来看,岩墙群侵位时限应为早二叠世。系统的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岩石主量元素组成以富Ca O(5.61%~11.74%)、Al2O3(13.05%~20.45%)、Mg O(4.13%~11.19%)、TFe2O3(7.31%~13.61%)为特征,ALK(K2O+Na2O)含量为2.30%~11.88%,Na O(1.8%~9.61%)>K2O(0.11%~2.72%)。在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上,弱富集-弱亏损LREE,富集LILE(Rb、U、K),亏损HFSE(Nb、Ta),Pb明显正异常。具有高的εNd(t)(3.8~9.3)组成和较大变化范围的87Sr/86Sr(0.703072~0.709367)同位素组成。地球化学组成显示基性岩墙群岩石属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部分样品具有正高Nd同位素组成,富集LILEs,亏损HFSEs,同位素和微量元素间呈现解耦关系,表明岩浆可能起源于亏损软流圈和富集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岩石中存在捕获锆石,高Mg、εNd(t)及亏损LREEs的地球化学组成反映混染程度低(1%),混染作用没有显着改变岩浆物质组成。Mg#(37.89-69.4)值略低于原始岩浆,表明岩浆经过一定程度的演化,哈克图解上Mg O与Cr、Ni显示出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趋势。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利用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对基性岩墙群侵位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于板内伸展环境下侵位。通过梳理该区古生代出露的岩浆岩组合、沉积物质纪录,并依据岩墙群特殊的构造属性,证明了甘肃北山地区古亚洲洋盆演化可能在早二叠世之前结束。甘肃北山早二叠世基性岩墙群源区具有亏损软流圈和富集岩石圈两个地幔端元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本文认为这可能是由板块俯冲效应叠加岩石圈拆沉作用的结果。
康建飞[9](2019)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七一山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七一山钨多金属矿地质勘查取得的野外资料为基础结合全面收集的区域性地物化遥资料,对七一山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主要矿床成因类型、矿体赋存规律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研究区区域找矿潜力进行了评价,并对下一步研究区外围和深部找矿提出了构想。研究区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前寒武纪基底为金多金属成矿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来源,泥盆纪的碰撞造山导致岩浆分异演化形成含矿热液,近南北向、北东向断裂为成矿物质的运移提供重要的通道,而各种张裂隙、层间裂隙、接触带构造、糜棱岩化带为主要的储矿构造。研究区岩体及围岩蚀变发育,不同的蚀变往往与不同的矿化有关。钨矿与硅化关系密切,锡矿与矽卡岩化、角岩化密切,铷矿与钠长石化密切,萤石化常常形成萤石矿。综合分析了地层、构造、岩浆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蚀变6个方面与矿化的关系,初步探讨了本区钨多金属矿的成矿模式(“前寒武纪古老陆块+北东向构造+S型花岗岩+W异常+相关蚀变”),对研究区钨、锡、钼、铷、萤石、铜、铁等矿成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找矿标志、化探异常分带性、矿化分带性进行总结;对研究区成矿远景进行了分析,提出研究区深边部具有巨大找矿潜力,建议综合地质、物探、化探资料配以深钻的综合方法来探查研究区深部及外围有利成研究区段,并对研究区外围及深部勘查提出了构想。
许伟[10](2019)在《北山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与演化:来自古地磁与岩浆作用的制约》文中研究指明北山南部是探索中亚造山带中段南部构造演化的绝佳载体,但现今对该区晚古生代大地构造背景、演化历史以及构造归属等重大地质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基于北山南部晚古生代岩浆期次不明,地球动力学背景不清;古地磁数据尚且难以为晚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过程提供可靠依据,本文着重从北山南部晚古生代古地磁与岩浆作用两方面入手,理清北山南部晚古生代岩浆作用期次及其产生的大地构造环境,获得可靠的北山南部地区晚古生代古地磁数据,结合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生物古地理、蛇绿岩、大陆基底属性等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北山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与演化历史问题,探索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限,最终为北山及邻区找矿预测、油气勘探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对北山南部晚古生代地层中的火山岩以及部分侵入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元素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及全岩Sr-Nd同位素等研究,结合区域上已发表的岩浆岩年龄与地球化学数据,并综合其他地质资料,将北山南部晚古生代岩浆作用划分为三个期次:早中泥盆世(420390Ma),晚泥盆世(375360Ma),晚石炭世—中二叠世(305260Ma)。早中泥盆世岩浆作用以中酸性火成岩居多,且伴有少量碱性玄武岩产出;玄武岩具有板内岩浆的特征;酸性火成岩部分为A型花岗质岩石,具有后碰撞花岗质岩石的特征;推断该期岩浆的产生与辉铜山洋盆闭合后洋壳板片的断离有关。晚泥盆世岩浆作用以酸性火成岩为主,呈亚碱性;早期有埃达克岩产出,晚期多为A型花岗质岩石;与加厚下地壳引起的岩石圈拆沉相关。晚石炭世—中二叠世火成岩构成双峰式火成岩组合,火成岩多为亚碱性,伴有少量碱性玄武岩;亚碱性中基性火山岩多为拉斑玄武岩系列;玄武岩由受俯冲物质混染的软流圈地幔熔融所形成,兼具有板内与洋中脊玄武岩的双重特征;A型花岗质岩石在全区普遍发育,酸性火成岩亦具有后碰撞花岗质岩石的特征;该期岩浆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的构造环境。对北山南部石炭系与二叠系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研究,揭示了部分稳定高温特征剩磁。借助岩石磁学实验分析了古地磁样品的携磁矿物及稳定性,明确了特征剩磁获取的时间。最终获得北山南部地块早石炭世古地磁极为-33.8°N,115.3°E,A95=18.6°;对应古纬度为13.1°N±23.6°;晚石炭世(300Ma)古地磁极为-0.2°N,168.4°E,A95=2.9°,古纬度为11.7°N±3.1°;早二叠世(284281Ma)古地磁极为74.5°N,268.5°E,A95=1.6°,古纬度为25.1°N±1.2°(古纬度计算参考点均为:40.55°N,94.08°E)。在详细的野外剖面测量基础上,利用同位素年代学与古生物资料对各地层剖面的时代进行了精确厘定,以大型区域不整合和沉积间断为界面,将北山南部上古生界划分为五个地层层序。层序一(MS1)由下中泥盆统三个井组构成,时代介于420390Ma,研究区西段沉积以陆相为主,东段出露局限;层序二(MS2)由上泥盆统墩墩山群构成,时代介于371367Ma;出露范围非常局限,主要由一套陆相酸性火山岩构成;层序三(MS3)由石炭系红柳园组、石板山组以及芨芨台子组构成,时代介于早石炭世维宪期—晚石炭世莫斯科期(346310Ma),该期岩浆活动微弱,地层整体呈现海退序列;层序四(MS4)从下至上由干泉组、双堡塘组、菊石滩组以及金塔组构成,该层序的时代延限为晚石炭世末—中二叠世(302259Ma),整体为一套海相沉积体系,呈现海进序列;层序五(Ms5)为上二叠统方山口组,主要由一套陆相粗碎屑岩构成,火山岩并不发育,区域上不整合于晚二叠世之前的地层之上。利用Hf-Nd同位素,首次绘制了北山地区的基底年龄结构图。显示红石山—百合山—蓬勃山蛇绿混杂岩带南北两侧是陆壳增生最显着的区域,而且蛇绿混杂岩带南北两侧的基底构成存在显着差异,可能代表了古亚洲洋的主缝合线;古生代期间洋盆可能存在南北双向俯冲作用,北侧为大规模新生岛弧与增生楔地质体,南侧为旱山地块北部陆缘弧系统;再往南的区域主体由中下元古界地壳基底构成,原本可能是哥伦比亚超大陆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综合多种地质资料,将北山南部地区奥陶纪—二叠纪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1)O-S(485420Ma)板片俯冲阶段;(2)D1-D3(420360Ma)后碰撞阶段;(3)D3-C2(360305Ma)陆内稳定阶段;(4)C2-P2(305260Ma)后碰撞伸展阶段;(5)P3(260250Ma)区域洋盆闭合阶段。利用可靠古地磁数据,并结合古生物资料,恢复了古亚洲洋构造域晚石炭世(300Ma)与早二叠世(280Ma)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北山南部地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可能与华北—阿拉善地块连为一体;与塔里木地块间以且末—星星峡洋盆相隔;与北部蒙古图瓦地块间以宽泛的古亚洲洋相隔。古亚洲洋东西段闭合的时间存在一定差异性,北疆地区的古洋盆最终在北天山或南天山缝合带于早晚石炭世之交闭合,北山及以东地区沿红石山—恩格尔乌苏—索伦—西拉木伦一线于晚二叠世闭合。
二、甘肃内蒙古北山地区构造单元划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内蒙古北山地区构造单元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红石山地区泥盆纪—石炭纪有限洋盆重建与蛇绿混杂岩深部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 北山岛弧造山带的构造层特征与演化 |
1.1 晚古生代岛弧基底构造层:前华里西期构造层 |
1.2 晚古生代有限洋盆和石炭纪蛇绿混杂岩带:华力西期构造层 |
1.3 新生代陆内构造层 |
2 北部构造带:四顶黑山-雀儿山晚古生代岛弧带 |
2.1 四顶黑山-雀儿山晚古生代火山岛弧带特征 |
2.2 四顶黑山-雀儿山晚古生代深成岩浆弧特征 |
2.3 四顶黑山-雀儿山晚古生代岛弧带的构造变形特征 |
3 中部构造带:红石山晚古生代有限洋盆与构造混杂岩带 |
3.1 石炭纪有限洋盆与弧-盆体系 |
3.2 460金矿区石炭纪富钠质的钙碱性侵入岩与深成岩浆弧 |
3.3 红石山蛇绿混杂岩带物质组成与深部结构探测 |
3.4 红石山蛇绿混杂岩带垂向单元恢复 |
4 南带构造带:白山-狼娃山晚古生代岛弧带与演化 |
4.1 泥盆纪构造-古地理单元恢复与白山-跃进山泥盆纪深成岩浆弧 |
4.2 石炭纪白山-狼娃山岛弧带 |
5 红石山晚古生代有限洋盆与岛弧造山带构造演化 |
5.1 早古生代上基底构造层的构造型相与构造演化 |
5.2 下-中基底构造层的构造型相与构造演化 |
5.3 红石山洋壳残片和有限洋盆的变形构造样式、构造组合与构造演化 |
5.4 红石山有限洋壳演化和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 |
6 结论 |
(2)甘肃北山雀儿山蛇绿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雀儿山蛇绿混杂岩岩性组合和构造特征 |
3 讨论 |
3.1 雀儿山蛇绿混杂岩构造属性 |
3.2 雀儿山蛇绿混杂岩形成时代 |
3.3 雀儿山蛇绿混杂岩与红石山蛇绿岩的关系 |
4 结论 |
(3)北山造山带古生代蛇绿混杂岩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北山各蛇绿岩带研究现状及进展 |
1.1 辉铜山-帐房山蛇绿混杂岩带 |
1.2 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 |
1.3 芨芨台子-小黄山蛇绿混杂岩带 |
1.4 红石山-百合山-蓬勃山蛇绿混杂岩带 |
2 讨论 |
3 结论 |
(4)内蒙古北山造山带时空结构与古亚洲洋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内蒙古北山地区构造边界特征与构造单元划分 |
1.1 月牙山-洗肠井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 |
1.2 红石山-百合山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 |
1.3 帐房山-玉石山蛇绿混杂岩带 |
1.4 石板井-小黄山构造带 |
1.5 白梁-三个井韧性剪切带 |
2 其他构造单元特征 |
2.1 敦煌地块 |
2.2 红柳园晚古生代陆内裂谷 |
2.3 古硐井中—新元古代克拉通盆地 |
2.4 西双鹰山早古生代被动陆缘盆地 |
2.5 公婆泉早古生代岩浆弧 |
2.6 明水-旱山地块 |
2.7 白山晚古生代岩浆弧 |
2.8 黑鹰山晚古生代弧后盆地 |
2.9 雀儿山-圆包山古生代岛弧带 |
3 北山造山带构造演化 |
3.1 前寒武纪陆块基底形成阶段 |
3.1.1 太古宙古陆核形成与发展 |
3.1.2 古元古代初始陆壳形成与发展 |
3.1.3 中—新元古代盖层沉积 |
3.2 古生代洋-陆演化阶段 |
3.2.1 早古生代北山洋洋陆转化 |
3.2.2 晚古生代百合山有限小洋盆的洋陆转换过程 |
3.3 中生代板内构造演化阶段 |
4 结论 |
(5)内蒙古北山造山带北带晚古生代地层时空格架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及研究综述 |
2 北山北带晚古生代地层时空格架 |
2.1 志留纪晚期—泥盆纪晚期陆缘岛弧建造 |
2.1.1 地层划分沿革 |
2.1.2 地层分布及岩石组合特征 |
2.1.3 时代归属(1)红尖山组 |
2.1.4 沉积环境及构造背景 |
2.2 石炭纪弧-盆建造 |
2.2.1 地层划分沿革 |
2.2.2 地层分布及岩石组合特征 |
2.2.3 时代归属 |
2.2.4 沉积环境及构造背景 |
2.3 早—中二叠世拆沉裂谷盆地建造 |
2.3.1 地层划分沿革 |
2.3.2 地层分布及岩石组合特征 |
2.3.3 时代归属 |
2.3.4 沉积环境及构造背景 |
3 结论 |
(6)内蒙额济纳旗霍布哈尔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区地理概况 |
1.2 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4 技术路线与完成工作 |
1.5 本文创新点 |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地层 |
2.2 岩浆岩 |
2.3 研究区构造 |
3 霍布哈尔韧性剪切带构造解析 |
3.1 韧性剪切带DM1 |
3.1.1 DM1的宏观变形特征 |
3.1.2 露头变形特征 |
3.1.3 显微构造特征 |
3.1.4 运动学方向 |
3.2 韧性剪切带DM2 |
3.2.1 DM2的宏观变形特征 |
3.2.2 露头变形特征 |
3.2.3 显微构造特征 |
3.2.4 运动学方向 |
3.3 韧性剪切带DM3 |
3.3.1 DM3的宏观变形特征 |
3.3.2 露头变形特征 |
3.3.3 显微构造特征 |
3.3.4 运动学方向 |
3.4 形成环境 |
3.4.1 矿物变形行为与温度估算 |
3.4.2 石英C轴组构特征 |
3.5 构造年代学研究 |
3.5.1 锆石U-Pb年代学 |
3.5.2 绢云母~(40)Ar/~(39)Ar年代学 |
3.5.3 时代意义 |
3.6 大地构造意义 |
小结 |
4 褶皱构造解析 |
4.1 主期复式褶皱 |
4.1.1 复式背斜 |
4.1.2 复式向斜 |
4.1.3 构造应力场分析 |
4.2 后期褶皱叠加 |
4.2.1 露头叠加样式 |
4.2.2 褶皱位态分析 |
4.3 褶皱变形时代 |
4.4 构造变形历史 |
小结 |
5 岩浆岩形成背景及演化 |
5.1 岩石学特征 |
5.2 地球化学特征 |
5.2.1 主量元素 |
5.2.2 微量元素 |
5.2.3 岩石类型与成因 |
5.3 形成时代 |
5.4 构造意义 |
小结 |
6 讨论 |
6.1 大洋俯冲期构造变形 |
6.1.1 岛弧内韧性剪切作用 |
6.2 印支期构造变形 |
6.2.1 韧性剪切 |
6.2.2 弧后区域挤压褶皱变形 |
6.3 斜向俯冲-碰撞-伸展过程 |
6.3.1 大洋俯冲阶段 |
6.3.2 碰撞挤压阶段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录 |
(7)阿拉善北部辉长岩和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工作量 |
1.5 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点 |
1.6 地理位置 |
第二章 地质背景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1.1 雅干构造带 |
2.1.2 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 |
2.1.3 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 |
2.1.4 诺尔公-狼山构造带 |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3 研究区地层概况 |
第三章 岩石学与岩相学特征 |
3.1 辉长岩 |
3.2 花岗岩 |
第四章 实验方法 |
4.1 主量元素分析 |
4.2 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 |
4.3 锆石U-Pb定年分析 |
4.4 Nd-Hf同位素测试 |
第五章 地球化学特征 |
5.1 主量元素 |
5.2 微量和稀土元素 |
5.3 锆石U-Pb定年 |
5.4 Nd-Hf同位素特征 |
第六章 岩石成因及构造演化 |
6.1 岩石成因 |
6.1.1 辉长岩 |
6.1.2 花岗岩 |
6.2 构造背景 |
6.2.1 辉长岩 |
6.2.2 花岗岩 |
6.3 大地构造意义 |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甘肃北山晚古生代基性岩墙群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基性岩脉、基性岩墙研究现状 |
1.2.2 北山晚古生代构造环境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1 区域构造特征 |
2.2 区域地层 |
2.3 岩浆活动及岩浆岩 |
第三章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
3.1 样品采集 |
3.2 实验方法 |
第四章 基性岩墙(脉)群地质特征及岩相学特征 |
4.1 地质特征 |
4.2 岩相学特征 |
第五章 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5.1 同位素年代学 |
5.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3 微量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4 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六章 基性岩墙岩石成因 |
6.1 蚀变影响 |
6.2 分离结晶作用 |
6.3 地壳混染 |
6.4 地幔源区特征 |
6.5 部分熔融程度 |
第七章 基性岩墙群地质意义 |
7.1 构造背景 |
7.2 构造意义 |
7.3 岩浆活动深部动力学机制 |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已发表文章目录、参与学术会议及项目 |
致谢 |
(9)内蒙古额济纳旗七一山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和项目依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主要实物工作过程及主要工作量 |
2、研究区地质概况 |
2.1 地层 |
2.2 岩浆岩 |
2.3 变质岩 |
2.4 构造 |
3、研究区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
3.1 物性特征 |
3.2 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
3.3 地球化学背景特征 |
4、研究区典型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
4.1 区域矿产资源概况 |
4.2 区域主要矿床类型 |
5、研究区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分析 |
5.1 研究区成矿规律 |
5.2 研究区找矿潜力分析 |
6、结论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北山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与演化:来自古地磁与岩浆作用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目标 |
1.3 论文主要实物工作量 |
1.4 论文主要进展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构造特征 |
2.2 地层特征 |
2.3 岩浆特征 |
第三章 北山南部晚古生代火成岩地质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成因 |
3.1 火成岩野外地质与岩石学特征 |
3.2 火成岩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结果 |
3.3 火成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4 火成岩年龄及其岩石成因 |
第四章 北山南部石炭系与二叠系古地磁结果 |
4.1 古地磁样品采集 |
4.2 采样地层时代的厘定 |
4.3 岩石磁学结果 |
4.4 系统热退磁测试及数据结果 |
4.5 剩磁获取时代及原生性分析 |
第五章 北山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与演化 |
5.1 北山南部晚古生代岩浆活动的年代学格架及其产生构造环境 |
5.2 北山南部地块晚古生代的古地理位置及构造归属 |
5.3 北山南部地层格架与沉积演变 |
5.4 北山地区的基底结构属性 |
5.5 北山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 |
第六章 对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的启示 |
6.1 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的探讨 |
6.2 古亚洲洋晚石炭世与早二叠世构造古地理重建 |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文章与主持项目情况 |
(1)发表文章 |
(2)主持项目 |
致谢 |
四、甘肃内蒙古北山地区构造单元划分(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红石山地区泥盆纪—石炭纪有限洋盆重建与蛇绿混杂岩深部结构[J]. 方维萱,郑小明,方同辉,倪杰才,郭玉乾,李建旭. 地质通报, 2021(05)
- [2]甘肃北山雀儿山蛇绿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J]. 刘洋,方同辉,郑小明,毛启贵,敖松坚. 地质科学, 2021(02)
- [3]北山造山带古生代蛇绿混杂岩研究现状及进展[J]. 王国强,李向民,徐学义,余吉远,武鹏,计波. 地质通报, 2021(01)
- [4]内蒙古北山造山带时空结构与古亚洲洋演化[J]. 辛后田,牛文超,田健,滕学建,段霄龙. 地质通报, 2020(09)
- [5]内蒙古北山造山带北带晚古生代地层时空格架的建立[J]. 卫彦升,闫涛,杨五宝,李拯宇. 地质通报, 2020(09)
- [6]内蒙额济纳旗霍布哈尔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意义[D]. 崔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7]阿拉善北部辉长岩和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研究[D]. 李润武. 兰州大学, 2020(01)
- [8]甘肃北山晚古生代基性岩墙群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D]. 彭仁. 长安大学, 2020(06)
- [9]内蒙古额济纳旗七一山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D]. 康建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3)
- [10]北山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与演化:来自古地磁与岩浆作用的制约[D]. 许伟. 长安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