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FPGA技术实现WDS数据采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清[1](2021)在《基于FPGA的水资源分布式呈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可视化监测技术的应用一直是工程研究的重要问题。为了保证视频监控具有有效性与针对性,实现对河道不同监控区域,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同时为了保证水域监测的实时性与便捷性,实现对河道多参数动态监测,防止污染问题的发生。针对实际中存在的这些需求,使呈像系统能够更好的应用于水资源监测系统中,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硬件加速基于FPGA快速呈像与监测的实现方法。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部分:(1)为了满足广视域、全方位、多参数水资源监测的需求,分析了目前水环境监测技术研究现状以及传统视频图像处理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对系统功能进行整合处理,在此基础上利用FPGA并行处理和实时性高等优点,设计了多摄像头协同与多传感器阵列相结合的多功能一体化的水资源分布式呈像系统。(2)分析了系统功能及需求后,以FPGA为主控芯片,设计了多摄像头协同与多传感器阵列相结合、高速数据缓存,多模式显示的硬件电路以及PCB板的绘制;分析了本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与难点,运用自上而下的系统架构策略,将系统划分为多功能分布式数据采集终端和信息管理监测平台两部分,完成系统相应各功能设计,并详细阐述了系统的构成、逻辑功能设计与验证、高速数据缓存、视频图像算法处理与优化,参数信息融合等多方面的工程设计过程。(3)对系统功能包括四路视频分割、视频图像与传感器参数信息融合,以及多模式实时显示进行了系统性测试,系统功能测试稳定可靠,图像采样速率30帧/秒,最高传输速率可达12Gb/s,可视化界面能够实时动态的对数据进行处理与显示,实现对河流水质、水文数据的全面掌握,整体功能达到预期设计指标。结果表明在相同环境下,传统软件对视频图像算法处理的速度和效率远远低于FPGA并行和流水线处理的效果,在技术实现上有一定的创新性。
姚琪[2](2021)在《基于FPGA的铁路电力贯通线行波型故障定位装置研究》文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强国战略需要能拉快跑、绿色环保和效益突出的现代电气化铁路运输系统。10k V电力自闭/贯通线是为行车控制和站场运转提供电能的专用配电系统,工作中易发生难以排查的线路故障。其特殊的线路结构适宜利用暂态行波判断故障性质并定位,而行波超高速采集和实时分析适宜采用FPGA微控系统,因而利用FPGA研发电力贯通线行波型故障定位装置,对加强电气化铁路的运行安全意义重大。论文首先针对电力贯通线的特殊线路结构和行波测距的优良性能,提出了基于暂态行波的故障识别和定位算法。(1)通过理论分析行波故障测距原理和故障信号特征提取机理,确定利用小波变换的模极大值算法提取故障暂态行波的特征信息,并结合模量波速时差分段法计算线路故障距离;(2)利用仿真工具MATLAB/Simulink建立电力贯通线仿真模型,不仅仿真分析故障类型、过渡电阻等对故障行波的影响规律,并验证了故障测距算法的有效性。其次设计并研制基于AD9238芯片、Xilinx·FPGA芯片和AN8211等模块的铁路电力网行波故障测距系统。系统下位机负责暂态行波信号的实时采集、存储和传输,各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完全选用LABVIEW_FPGA技术。上位机通过千兆以太网与下位机进行通信,上位机的硬件系统是嵌入式工控机,软件系统全部采取LABVIEW开发,功能是系统控制、故障分析和人机交互。此外,设计了多片级联和同步循环采样的AD模块、以及实现模块间连接和反馈功能的FIFO,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和灵活性。最后,在实验室搭建了缩尺度铁路贯通线短路实验系统,并利用行波故障测距装置准确捕获了暂态故障行波、精确记录了故障行波的传播时间,并在上位机交互界面及时出故障性质和故障位置。大量实验表明,研制的故障行波测距装置不仅具有功能丰富、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的特点,而且具有故障性质判别准确、测距精度高的优点。
张金[3](2021)在《基于FPGA的多环境参数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发》文中指出近些年,我国工业化发展飞速提升,但是工业化生产中伴随着诸多问题,其中一项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研发一款智能高效的大气在线监测设备是至关重要的。为了适应如今多参数监测、信息便捷共享且测量数据精度高的需求,本文基于FPGA的并行数据处理能力和云平台的广泛应用,设计出一款针对多环境参数检测的系统,进而实现了多种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环境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分析当前的环境监测手段,结合渭化厂NO2浓度监测项目,设计了一种多监测参数、多分布节点的监测方案,该系统可远程实时监测环境中的温湿度和NO2气体、颗粒物等浓度信息;并对此方案的适用性、实时性和可扩展性等展开了论述。(2)开发以FPGA为核心的软硬件平台:首先设计监测节点电路,基于FPGA的并行数据处理能力将其作为主控,其它硬件模块包括供电单元、传感器阵列、无线通讯模块和电机驱动电路等;接着在硬件设计基础上完成FPGA软件逻辑设计,包含系统同步时钟、指令解析、传感器控制、信号通道切换、数据缓存处理和数据上传等模块的开发,最终实现采集部分各功能模块的驱动开发,从而实现多路数据信息的采集。(3)对监测终端采集的数据进行转发:研究ESP8266无线通讯模块的组网通信原理及其数据转发功能,利用终端采集设备与无线通信模块相结合,进而实现环境数据的实时转发;研究TCP、EDP等通信协议,并基于TCP协议完成了 OneNET云平台数据解析Lua脚本的开发;通过Lua脚本将传感器终端上传的数据转换成JSON格式存储在OneNET云平台上。(4)实现终端数据流的可视化:对OneNET云平台产品设备的接入方法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了平台的设备管理,历史数据查询、触发器阈值报警和API开发等功能;通过创建云平台的虚拟产品和设备,将其与终端设备数据流进行绑定,进而实现了终端设备与云平台的通信;最后设计数据流UI展示界面,实现数据合理且直观的展示。将系统监测终端与云端联调可看出系统运行正常,能够对监测节点的数据实现在线监测。结果表明:系统具有高利用率、微型化、物联网等特点,可广泛用于环境监测领域。
时莉[4](2021)在《基于FPGA的多通道光纤光谱仪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光谱仪是利用光学原理,如光的色散、吸收、散射等,从而得到与被分析物质有关的光谱,进而分析出物质元素成分以及内部结构的物理光学设备,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单通道光纤光谱仪在波长测量范围和波长分辨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而且随着科学领域对光谱仪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多通道光谱仪已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光谱仪控制系统是多通道光纤光谱仪的核心部分,本文设计并制作了多通道光谱数据采集、处理及传输的控制系统,并简单介绍了多通道光谱仪的光学系统,以及结合上位机软件对多通道控制系统进行测试。在本课题设计过程中,首先对系统的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在硬件部分,将系统分为几个模块,包括FPGA控制模块、CCD光电转换模块、A/D转换模块、USB通信模块、RS232通讯模块、电源模块以及存储模块,分别设计了各个模块的硬件电路图,完成了芯片选型等工作。根据系统设计要求,CCD器件选用线阵TCD1304DG器件,每一个通道分别对应一个CCD器件;A/D转换芯片选用专用图像处理器AD9826,选用USB2.0接口作为光谱数据传输以及控制系统与上位机通信的串口;为了提高光谱仪的处理速度,实现多个通道的同步采集,选用FPGA作为控制芯片。在软件部分,基于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首先介绍了系统的总体功能状态图,即光谱仪控制系统在上位机发出命令的控制下实现了光谱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与传输。主要介绍了CCD与AD采集控制时序的设计、光谱数据的存储与读取以及USB通信的逻辑设计。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设计完成后,结合光学系统搭建了光谱仪样机,并结合上位机软件对样机进行了测试。该系统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能够实现多个通道之间的光谱数据的同步采集,在多通道光纤光谱仪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最后,总结了本文设计多通道光纤光谱仪所做的主要工作,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潘冬阳[5](2021)在《嵌入式多通道高速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互联网和集成芯片的发展带动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更新换代,随着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在采集速率、采集精度、数据处理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在超声检测、分布式光纤检测以及工业现场多点模拟测量等具有复杂噪声背景的应用场景下,需要采集处理系统具有多通道数据处理能力;在一些工业生产线、输油管道等需要实时监测温度和应力等物理量的应用场景下,则需要采集处理系统具备良好的实时性。经过调研并综合考虑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性能、适用性及成本等因素,目前已有的采集系统并不能完全满足应用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展开了深入研究,设计了本课题系统的整体框架,并通过对以下几方面内容的研究,实现了一套嵌入式多通道高速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根据系统整体框架,设计了基于SPI的一主多从通信总线。以传输控制单元为SPI主机,实现了对6个采集控制单元(SPI从机)数据的并行接收和采集控制指令发送,传输速率最大可达20Mbps。通过对FPGA高速信号采集处理技术和同步时序处理技术的研究,设计了基于Cyclone 10LP系列低功耗FPGA的采集控制单元逻辑功能。并通过对累加平均滤波算法的研究和算法降噪原理的定量分析,结合FPGA并行流水线架构,实现了基于FPGA的实时累加平均滤波算法,该算法可自适应触发频率,解决了以往触发频率必须为固定频率的问题。通过对异构SoC FPGA及其片内高速AXI总线的研究,设计了基于Cyclone V系列SoC FPGA的传输控制单元逻辑功能,利用片上高速AXI总线设计接口应用,实现了FPGA与HPS的高速互联,解决了FPGA与ARM之间数据吞吐率不足的问题。通过对嵌入式Socket网络通信技术的研究,设计了采集系统配套软件。本文所设计的嵌入式多通道高速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具有36个模拟信号通道,每个通道最高采样速率为65MHz,采样分辨率为14位,可实时对采样数据进行累加平均滤波处理,并通过上位机显示各通道的采样波形。经过实验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且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该采集系统对大背景噪声下的重复信号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为工业现场中多通道信号采集处理提供平台支撑。
王淋[6](2021)在《用于光探测磁共振的FPGA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自旋磁共振技术可以快速、准确、无损的获得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上的信息,是当代科学中最为重要的物质探索技术之一。磁共振技术包括核磁共振和电子顺磁共振,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系统。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基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的室温光探测磁共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氮-空位色心是金刚石中的一种点缺陷。该缺陷在室温条件下,可以实现自旋状态的光极化和光读出,是室温量子计算以及量子精密测量的优良载体。当前要开展基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的光探测磁共振研究,需要依靠自主搭建的实验平台。其中的电子学系统,是实验装置与上位机沟通的桥梁,负责信号的产生、时序的操控、实验结果的读出以及实时数据处理等,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早期的电子学系统主要依靠分立的商用设备搭建而成,使得我们的前沿科学和技术研究受限于国外仪器设备。因此自主研制多功能高性能的电子学系统势在必行。由于实验需求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自研电子学系统不仅需要高性能指标和丰富灵活的数字逻辑功能,还需要低成本、高效的开发及优化能力,以应对实验系统的不断改进和需求更新。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是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其具有丰富的数字逻辑资源,能够实现各种数字逻辑功能,具备重复编程能力,设计灵活,是一个优秀的数字功能设计及研究平台。以FPGA为核心设计的电子学系统,能够在实现多功能的前提下,配合高性能外围电路实现灵活性的实验电子学系统设计,并大大节省设计和开发成本。本论文基于FPGA,针对光探测磁共振实验平台中电子学系统的特点,从电子学操控设备和读出设备两个方面出发,对任意波形发生器、任意序列发生器、数据采集卡、时间数字转换器以及计数器的基本原理、FPGA逻辑结构设计、实现方法等进行了详细介绍。然后结合具体的实验系统,对基于FPGA的集成化电子学设计方案进行介绍,展示了在实验中的应用。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1.第一章节,介绍了 NV色心、光探测磁共振以及FPGA的基本知识,阐述了使用FPGA进行光探测磁共振实验平台电子学技术研究的意义。2.第二章节,介绍了基于NV色心的光探测磁共振实验装置及其电子学需求。3.第三章节,研究了电子学操控系统:任意波形发生器和任意序列发生器的FPGA数字逻辑设计方法,基于自研的硬件板卡实现了完整的FPGA功能设计并应用于实验系统。创新性地完成了最短脉宽350 ps,分辨率12ps的序列发生器设计。4.第四章节,研究了电子学读出系统:数据采集卡、时间数字转换器和计数器等的FPGA数字逻辑设计方法,基于自研的硬件板卡实现了完整的FPGA功能设计并应用于实验系统。实现了等效码宽1.15 ps,单链测量精度3.5 ps,并带有温度实时修正功能的时间数字转换器。5.第五章节,介绍了集成化电子学的FPGA数字逻辑设计方法,并将其在实验系统中进行应用。
蔡熙[7](2021)在《基于海思处理器的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桥接子系统硬件研发》文中研究表明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在我国海洋科考、远洋勘探等领域应用广泛。随着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和“禁售事件”愈演愈烈,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核心部件的关键元器件进口受到了很大限制,暴露出采用进口器件研制的系统存在被其他国家“卡脖子”的风险。因此,自主研制国产化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具有非常迫切的需求。本文研发了基于海思处理器的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桥接子系统。该桥接子系统以海思公司Hi3798系列处理器为核心设计,通过扩展高速PCIe接口与国微公司高性能SMQ7K325T系列FPGA进行数据交互,实现大规模采集信号的接收,预处理和转发。处理器扩展2路千兆以太网电接口用于与后端信号分析设备进行数据交互,扩展1路RS-422串口接收设备传感器数据;FPGA扩展4路百兆以太网光接口用于前端采集节点数据的接收。本系统采用100%国产器件进行设计,具有功耗低、带宽高和扩展性好等特点。本文对桥接子系统进行了板级调试与功能测试,包括硬件电路的电源、关键信号、整机功能、功耗等测试,测试结果均符合设计要求,系统在最大带宽下工作稳定。
宋佳,温亮明,李洋[8](2021)在《科学数据共享FAIR原则:背景、内容及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FAIR原则已经成为科学数据管理的国际准则,研究该原则的理念内涵将有助于我国科学数据管理工作的布局与实践。[方法/过程]基于文献调研和网络调研,首先从时代特性角度分析了FAIR原则的产生背景;然后透过关键语词详细解析了可发现、可访问、可互操作、可重用4项子原则的具体内容;最后从学术会议、研究成果、科学计划、数据出版四个方面介绍了FAIR原则的研究与实践进展。[结果/结论]文章认为,数据资源持续积累、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数据共享全球行动为FAIR原则产生奠定了背景,4项子原则及其15条具体原则层层递进,共同描绘了FAIR体系。未来的科学数据共享系统将朝着融合化、智能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陈双成[9](2020)在《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硬件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数字化仪控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通讯为基础的分布式控制系统,一般由操作员站、工程师站、电源系统、控制站和通信系统组成。在核电领域,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分安全级和非安全级。针对目前我国核电站安全级数字化仪控系统(以下简称DCS系统)严重依赖国外技术产品的现状,中核集团结合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发展的需要,开展三代核电站安全级数字化仪控系统研制工作,实现三代核电站安全级数字化仪控系统的自主化,并在实际工程得到应用,将有力提高我国核电仪控系统的研发水平,提升我国核电装备的自主化水平,推动我国核电产业布局及关键技术研究,保障我国核电发展“走出去”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是以安全级DCS系统控制站为研究对象,建立一套基于FPGA技术的核电安全级数字化仪控系统产品研制技术,实现核电站安全级数字化仪控系统的技术自主化。本文首先说明本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课题意义,然后介绍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概念、总体需求和系统功能,进行硬件总体架构设计。本文的核心是根据控制站硬件总体架构和相关技术标准,展开硬件设计。硬件设计采用通用化设计技术进行功能模块设计,形成模块化的标准元器件和标准电路,采用FPGA逻辑电路通过配置可编程逻辑组件和互联线等资源实现时序逻辑功能和组合逻辑功能,以全硬件方式实现数据处理,控制逻辑和接口协议等功能模块。硬件设计中包含诊断、可测试性和多层次的冗余等多种先进特性,并在故障检测和隔离等方面具有显着特性。最后根据标准要求,结合DCS系统的产品特性,从电源、信号完整性、时序和单元电路四个特性展开电路级硬件白盒测试。其目的是在产品研发生命周期的实现阶段即开始验证硬件设计的正确性,保证硬件的各单元电路的电气特性满足要求。本论文以安全级数字化仪控系统控制站为例阐述了硬件设计中的关键要点。硬件设计方法中的通用化设计技术提升了数字化仪控系统设计效率、长期可靠性和可维护性,FPGA技术解决了基于微处理器技术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复杂性的不足,诊断、隔离和冗余等先进特性使仪控系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硬件测试方法可以在正式定版嵌入式软件或逻辑固件前,发现因电路设计引起的硬件设计缺陷。同时本文论述的硬件设计和测试方法也适用于其它安全相关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郭茂森[10](2020)在《基于FPGA的光纤传感周界安防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完善,为了保证重要场所或区域的安全,防止非法入侵者闯入,多种防范措施被广泛应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将传感和传输融为一体,具有测量范围大、监测距离远、灵敏度高、隐蔽性强、抗电磁干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建筑健康监测、航空航天、周界安防等领域。基于干涉原理的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器可感知并还原光纤布设范围内外界振动信号,满足敏感区域振动检测需求,随着安防系统探测指标的不断提升,在实现系统监测范围更广、响应速度更快、振动检测准确性更高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的光纤传感周界安防系统,以萨格奈克干涉原理为基础,通过光开关构建双防区振动检测结构,提升监测范围。利用FPGA的架构优势,提高光纤周界安防系统的响应性能,实现对入侵扰动的实时检测。借助改进的最小控制递归平均算法(Improved Minimum Control Recursive Average Algorithm,IMCRA)的降噪优点提升系统的信噪比和预警准确度。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1)理论分析了干涉型光纤振动检测机理,阐述了振动信息解调的相关原理,搭建了基于萨格奈克干涉的防区型光纤周界安防系统,提升扰动检测范围,并介绍了系统核心器件参数。(2)设计了基于FPGA的振动数据采集和传输方案,对硬件开发环境进行了介绍,描述了硬件电路总体设计框架,搭建了以FPGA作为核心的采集传输电路,并详细阐述了数据采集和传输的实现方案。(3)开发了基于微软基础类库(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es,MFC)的控制软件,实现了对传感系统的运行控制,设计了数据显示和存储等功能,构建了图形化交互界面,并通过多线程结构设计优化了软件运行的流畅度,保证软件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4)对防区型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样机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并完成系统的集成化设计。通过实验对系统入侵振动检测、频率响应和预警准确度进行测试,并结合IMCRA算法对系统进行降噪和信号增强处理,降低了系统的漏报率,最终搭建了工程样机。研究表明,基于FPGA的光纤传感周界安防系统,可实现双防区布设光纤范围内扰动状况的实时检测,对防区内发生的入侵行为进行预警,为在重点场所周界入侵检测预警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二、利用FPGA技术实现WDS数据采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FPGA技术实现WDS数据采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PGA的水资源分布式呈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分布式呈像监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2 水资源呈像系统中关键技术及应用领域 |
2.1 FPGA关键技术简介 |
2.1.1 FPGA构成结构 |
2.1.2 FPGA设计方法 |
2.2 FPGA呈像系统在图像处理中的优势 |
2.3 呈像系统中的传感器技术 |
2.4 FPGA技术在水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3 水资源呈像系统硬件设计 |
3.1 呈像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3.2 主控板选型与应用 |
3.2.1 主控芯片选型与应用 |
3.2.2 DDR3存储模块 |
3.2.3 SPI Flash存储模块 |
3.2.4 外部晶振 |
3.2.5 主控板实物图 |
3.3 功能接口板硬件电路设计 |
3.3.1 四路输入视频硬件设计 |
3.3.2 电源模块硬件设计 |
3.3.3 多模式视频输出模块硬件设计 |
3.3.4 配置模块硬件设计 |
3.3.5 传感器数据采集硬件设计 |
3.4 功能接口PCB板设计与实物展示 |
3.4.1 功能接口PCB板设计 |
3.4.2 呈像系统实物图 |
3.5 本章小结 |
4 水资源呈像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总体功能模块划分与逻辑功能实现 |
4.2 多摄像头视频图像采集与预处理 |
4.2.1 BT656标准简介 |
4.2.2 BT656数据结构 |
4.2.3 BT656视频数据解析模块 |
4.3 高速视频图像缓存处理 |
4.3.1 DDR3简介 |
4.3.2 DDR3读写逻辑设计与调试 |
4.4 广域视频图像算法的研究与改进 |
4.4.1 双线性插值算法的实现与优化 |
4.4.2 四路视频分割处理 |
4.4.3 YCbCr格式转换器设计 |
4.4.4 色度空间转化单元 |
4.5 多传感器数据接收与发送模块 |
4.5.1 参数信息融合 |
4.5.2 UART数据帧格式 |
4.5.3 串口功能仿真 |
4.5.4 传感器数据传输协议设计与实现 |
4.6 寄存器配置模块 |
4.6.1 I2C总线使用及时序配置 |
4.6.2 SIL9134和TW2867寄存器参数配置 |
4.7 多模式视频显示模块设计 |
4.7.1 VGA视频输出时序设计 |
4.7.2 HDMI视频输出时序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5 结果测试与分析 |
5.1 功能测试 |
5.2 测试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2)基于FPGA的铁路电力贯通线行波型故障定位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2.1 行波故障测距原理 |
1.2.2 行波故障信号特征提取与信息处理技术 |
1.2.3 FPGA技术在仪器设计中的应用 |
1.2.4 LabVIEW FPGA开发模式 |
1.3 论文课题背景与创新点 |
1.3.1 课题背景 |
1.3.2 创新点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行波故障测距理论与测距装置总体设计 |
2.1 行波故障测距的理论基础 |
2.1.1 故障行波的产生和单一线路的波过程 |
2.1.2 三相导线模态分析 |
2.1.3 行波的传输特性分析 |
2.1.4 暂态行波奇异点检测方法 |
2.2 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总体设计 |
2.2.1 系统整体架构及功能设计 |
2.2.2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2.2.3 系统核心故障测距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10k V自闭贯通线系统建模与仿真 |
3.1 线路结构和故障特点 |
3.2 系统仿真建模与参数设置 |
3.3 基于模量波速时差分段法的故障测距仿真分析 |
3.3.1 过渡电阻对测距结果的影响 |
3.3.2 故障初相角对测距结果的影响 |
3.3.3 故障类型对测距结果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置硬件部分的设计与开发 |
4.1 FPGA开发工具 |
4.2 装置硬件选型 |
4.2.1 A/D采集模块 |
4.2.2 FPGA主控芯片 |
4.3 FPGA下位机系统设计与开发 |
4.3.1 下位机系统总体方案与内部设计 |
4.3.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与开发 |
4.3.3 数据连续存储模块设计与开发 |
4.3.4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与开发 |
4.3.5 数据传输模块设计与开发 |
4.4 程序分析与调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系统部分的开发与实验分析 |
5.1 上位机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
5.1.1 总体设计方案分析 |
5.1.2 功能模块设计 |
5.2 软件程序实现 |
5.2.1 阈值设定与报警模块设计 |
5.2.2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5.2.3 Ethernet千兆以太网模块设计 |
5.2.4 上位机软件界面设计 |
5.3 行波故障定位装置实验与分析 |
5.3.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5.3.2 实验测试方案设计 |
5.3.3 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FPGA的多环境参数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环境监测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安排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内容的组织安排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2 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
2.1 监测系统的核心控制技术 |
2.1.1 FPGA核心控制技术 |
2.1.2 FPGA开发语言及开发流程 |
2.1.3 FPGA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的优势 |
2.2 感测技术及环境监测传感器原理 |
2.2.1 感测技术 |
2.2.2 气体传感器及原理 |
2.2.3 颗粒物传感器及原理 |
2.2.4 温湿度传感器及原理 |
2.3 物联网云平台技术 |
2.3.1 OneNET云平台架构 |
2.3.2 OneNET云平台技术 |
2.4 监测终端与云端的数据通信 |
2.4.1 UDP/TCP通信协议 |
2.4.2 无线通信技术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3 环境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原则 |
3.1.1 系统需求分析 |
3.1.2 系统设计原则 |
3.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3 系统技术路线 |
3.4 本章小结 |
4 环境监测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4.1 环境监测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
4.2 主控模块硬件电路 |
4.2.1 主控芯片选型 |
4.2.2 FPGA的最小系统电路 |
4.3 传感器阵列电路设计 |
4.3.1 六种气体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 |
4.3.2 激光粉尘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 |
4.3.3 温湿度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 |
4.3.4 空气泵模块电路设计 |
4.4 RS232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4.5 无线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4.6 PCB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环境监测控制系统软件开发及云平台应用 |
5.1 监测控制系统软件开发总体结构 |
5.2 监测终端数据采集部分软件设计 |
5.2.1 同步时钟模块 |
5.2.2 system_uart_top信号收发模块 |
5.2.3 cmd_decode信号解析模块 |
5.2.4 8路传感器模块 |
5.2.5 空气泵模块 |
5.2.6 data_encode数据打包模块 |
5.2.7 数据缓存模块 |
5.2.8 波特率匹配模块 |
5.3 无线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5.3.1 无线通讯指令 |
5.3.2 软件设计原理及仿真 |
5.4 物联网云平台开发 |
5.4.1 OneNET云平台网络通信方式 |
5.4.2 云端Lua解析脚本设计 |
5.4.3 云平台应用设计 |
5.4.4 监测系统数据流显示界面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无线通信模块功能测试 |
6.2 传感器模块功能测试 |
6.3 整体功能测试 |
6.3.1 测试目的 |
6.3.2 硬件搭建 |
6.3.3 OneNET云平台应用测试 |
6.3.4 测量误差评估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4)基于FPGA的多通道光纤光谱仪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和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安排 |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光纤光谱仪的工作原理 |
2.1.1 单通道光纤光谱仪的工作原理 |
2.1.2 多通道光纤光谱仪的工作原理 |
2.2 多通道光纤光谱仪的总体结构设计 |
2.2.1 光学系统设计 |
2.2.2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2.3 开发环境的搭建 |
2.3.1 FPGA开发环境的搭建 |
2.3.2 HDL仿真环境的搭建 |
2.4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3 多通道光纤光谱仪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3.1 引言 |
3.2 FPGA控制模块 |
3.2.1 FPGA技术简介 |
3.2.2 FPGA芯片选型 |
3.2.3 FPGA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
3.3 CCD光电转换模块 |
3.3.1 CCD器件的工作原理 |
3.3.2 CCD器件的驱动方法 |
3.3.3 CCD器件的选型 |
3.3.4 CCD驱动电路设计 |
3.4 A/D转换模块 |
3.4.1 信号调理电路 |
3.4.2 A/D转换器的芯片选型 |
3.4.3 AD9826 驱动电路设计 |
3.5 USB通信模块 |
3.5.1 USB接口介绍 |
3.5.2 USB外设控制器芯片选型 |
3.5.3 USB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3.6 RS232 通讯模块 |
3.7 存储模块 |
3.7.1 SRAM |
3.7.2 EEPROM |
3.7.3 Flash |
3.8 电源模块 |
3.8.1 系统电源分布 |
3.8.2 电压转换电路 |
3.9 本章小结 |
4 多通道光纤光谱仪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CCD与AD采集驱动时序 |
4.2.1 CCD控制与AD采集状态 |
4.2.2 TCD1304DG驱动时序 |
4.2.3 AD9826 时序分析 |
4.3 光谱数据存储与读取 |
4.3.1 SRAM时序分析 |
4.3.2 数据存储与读取状态 |
4.4 USB通信控制 |
4.4.1 信号的传输与通讯 |
4.4.2 CY7C68013A的固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光谱仪样机测试 |
5.1 上位机测试软件 |
5.2 样机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学术成果 |
(5)嵌入式多通道高速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信号采集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高速信号采集与处理相关技术研究 |
2.1 高速模数转换技术 |
2.1.1 模数转换器概述 |
2.1.2 流水线型ADC |
2.2 FPGA技术 |
2.2.1 FPGA发展概述 |
2.2.2 FPGA基本结构及特点 |
2.2.3 FPGA设计流程及开发工具 |
2.3 FPGA同步时序处理技术 |
2.3.1 FPGA时序分析基本概念 |
2.3.2 FPGA同步设计的重要性 |
2.3.3 信号跨时钟域同步方式研究 |
2.4 累加平均滤波算法研究 |
2.4.1 算法原理分析 |
2.4.2 降噪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1 系统整体架构 |
3.1.1 系统整体架构分析 |
3.1.2 预期性能指标 |
3.2 FPGA间的数据通信方案设计 |
3.2.1 SPI串行外设接口 |
3.2.2 SPI多从机方案选择 |
3.3 采集控制单元FPGA设计方案 |
3.3.1 设计方案分析 |
3.3.2 ADC控制模块设计 |
3.3.3 多路模拟电子开关控制模块计实现 |
3.3.4 累加平均滤波算法设计实现 |
3.3.5 SPI从机通信模块设计实现 |
3.3.6 IP核配置 |
3.4 传输控制单元设计方案 |
3.4.1 方案分析 |
3.4.2 SPI主机通信模块设计实现 |
3.4.3 AXI片内高速总线应用设计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4.1 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4.2 Socket网络通信技术 |
4.2.1 Socket基本概念 |
4.2.2 Socket数据传输方式 |
4.2.3 Socket通信过程 |
4.3 系统软件设计实现 |
4.3.1 网络Socket客户端设计 |
4.3.2 基于QT上位机设计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验证与测试 |
5.1 系统硬件单元仿真及调试 |
5.1.1 多路模拟电子开关功能仿真验证 |
5.1.2 累加平均滤波算法仿真验证 |
5.1.3 采集控制单元在线调试 |
5.1.4 传输控制单元在线调试 |
5.2 系统软硬件综合测试 |
5.2.1 测试环境搭建 |
5.2.2 测试过程 |
5.2.3 系统指标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6)用于光探测磁共振的FPGA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自旋磁共振简介 |
1.2 基于氮-空位色心的光探测磁共振简介 |
1.2.1 金刚石中的氮-空位色心 |
1.2.2 光探测磁共振及其发展应用 |
1.3 光探测磁共振实验装置简介及发展 |
1.4 光探测磁共振实验装置中的电子学 |
1.5 FPGA简介 |
1.5.1 FPGA的分类 |
1.5.2 FPGA的发展历史 |
1.5.3 FPGA的结构 |
1.5.4 FPGA功能的设计与编程 |
1.6 FPGA在自研光探测磁共振实验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
1.7 本文结构 |
第2章 光探测磁共振中的电子学系统 |
2.1 光探测磁共振实验系统 |
2.1.1 单NV色心光探测磁共振实验系统 |
2.1.2 系综NV色心光探测磁共振实验系统 |
2.2 实验系统中的电子学设备 |
2.2.1 操控电子学 |
2.2.2 读出电子学 |
2.2.3 FPGA在实现自研电子学设备中的优势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操控电子学系统中的FPGA技术 |
3.1 序列发生器 |
3.1.1 序列发生器发展历史 |
3.1.2 序列发生器实现方法介绍 |
3.1.3 序列发生器的工作基础 |
3.1.4 自研50皮秒精度序列发生器的FPGA设计 |
3.1.5 自研50皮秒精度序列发生器测试结果 |
3.1.6 具有窄脉宽发生能力的序列发生器的FPGA设计 |
3.1.7 自研窄脉宽序列发生器测试结果 |
3.2 任意波形发生器 |
3.2.1 任意波形发生器的发展历史 |
3.2.2 任意波形发生器的两种基本实现方法 |
3.2.3 任意波形发生器的工作基础 |
3.2.4 自研任意波形发生器的FPGA设计 |
3.2.5 自研任意波形发生器功能测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读出电子学系统中的FPGA技术 |
4.1 数据采集卡 |
4.1.1 数据采集卡发展历史 |
4.1.2 数据采集卡基本原理 |
4.1.3 自研数据采集卡的FPGA设计 |
4.1.4 自研数据采集卡功能测试 |
4.2 计数器Counter的FPGA设计 |
4.2.1 自研计数器的FPGA设计 |
4.2.2 计数器的功能测试 |
4.3 时间数字转换器TDC的FPGA设计 |
4.3.1 时间数字转换器发展历史 |
4.3.2 时间数字转换器实现方法介绍 |
4.3.3 自研时间数字转换器的FPGA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集成化电子学系统中的FPGA设计方案 |
5.1 集成化电子学系统的优势 |
5.2 集成化电子学系统中的FPGA设计方案 |
5.2.1 结构 |
5.2.2 不同时钟下的同步设计 |
5.2.3 功能 |
5.3 集成化电子学系统的实验应用 |
5.3.1 单NV色心ODMR中的电子学集成化 |
5.3.2 系综NV色心ODMR中的电子学集成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补充材料 |
1 DDR3简介及其FPGA读写控制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基于海思处理器的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桥接子系统硬件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研究概述 |
1.2.1 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国产化产业现状 |
1.2.3 处理器技术及国产化进展 |
1.2.4 FPGA技术及国产化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2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2.1 方案可行性分析 |
2.2.2 主要国产芯片选型 |
2.2.3 系统总体架构与模块划分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详细设计 |
3.1 海思处理器模块设计 |
3.1.1 DDR3 SDRAM模块 |
3.1.2 千兆以太网模块 |
3.1.3 PCIe数据传输模块 |
3.1.4 eMMC模块 |
3.1.5 UART模块 |
3.1.6 JTAG模块 |
3.2 国微FPGA模块设计 |
3.2.1 DDR3 SDRAM模块 |
3.2.2 百兆以太网模块 |
3.2.3 与处理器交互模块 |
3.2.4 SPI Flash模块 |
3.2.5 其他模块 |
3.3 系统支持模块设计 |
3.3.1 时钟模块 |
3.3.2 电源模块 |
3.4 国微FPGA逻辑功能设计 |
3.4.1 百兆以太网传输模块 |
3.4.2 DDR缓存模块 |
3.4.3 PCIe传输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硬件实现 |
4.1 PCB布局设计 |
4.2 PCB叠层设计 |
4.3 PCB布线和关键信号仿真 |
4.3.1 PCB布线规则 |
4.3.2 DDR3 SDRAM布线与仿真 |
4.4 系统PCB设计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 |
5.1 系统硬件调试 |
5.2 电源测试 |
5.2.1 电源纹波和噪声测试 |
5.2.2 电源上电时序测试 |
5.3 关键信号测试 |
5.3.1 时钟模块测试 |
5.3.2 PCIe眼图测试 |
5.4 系统功能测试 |
5.4.1 接口功能测试 |
5.4.2 整机功能测试 |
5.5 系统功耗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8)科学数据共享FAIR原则:背景、内容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产生背景 |
1.1 科学数据资源总量持续积累 |
1.2 科学研究进入数据驱动时代 |
1.3 科学数据共享成为全球共识 |
2 具体内容 |
2.1 可发现原则 |
2.2 可访问原则 |
2.3 可互操作原则 |
2.4 可重用原则 |
3 实践进展 |
3.1 学术会议持续跟进 |
3.2 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
3.3 科学计划全球布局 |
3.4 数据出版实践探索 |
4 结语 |
(9)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硬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 本文工作及选题的意义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介绍 |
2.1 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概述 |
2.1.1 概念 |
2.1.2 硬件构成 |
2.2 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总体需求 |
2.2.1 功能描述 |
2.2.2 工作模式 |
2.2.3 系统特性 |
2.2.4 总体需求 |
2.2.5 可靠性/可用性需求 |
2.2.6 模块需求 |
2.2.7 诊断与监视 |
2.2.8 电气需求 |
2.3 硬件架构设计 |
第三章 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控制站硬件设计 |
3.1 硬件需求 |
3.2 硬件设计思路 |
3.3 机箱背板 |
3.3.1 功能描述 |
3.3.2 硬件设计 |
3.4 逻辑功能模块通用设计 |
3.4.1 主要器件 |
3.4.2 电源电路 |
3.4.3 FPGA 逻辑电路 |
3.4.4 通信总线电路 |
3.4.5 背板连接电路 |
3.5 控制器 |
3.5.1 FPGA 逻辑电路 |
3.5.2 总线 5 接口电路 |
3.6 维接口护设备 |
3.6.1 维护网络接口电路 |
3.6.2 RMII 接口 |
3.6.3 模式切换电路 |
3.7 通信设备 |
3.7.1 点对点网络接口 |
3.7.2 多节点网络接口 |
3.7.3 GMII 接口设计 |
3.8 I/O 设备硬件 |
3.8.1 开关量输出通道 |
3.8.2 开关量输入通道 |
3.8.3 模拟量输出通道 |
3.8.4 模拟量输入通道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硬件测试 |
4.0 硬件测试目的和思路 |
4.1 通用电路测试 |
4.1.1 电源特性 |
4.1.2 信号质量特性 |
4.1.3 时序特性 |
4.1.4 单元电路特性 |
4.2 控制器 |
4.3 维护接口设备 |
4.4 通信设备 |
4.5 I/O设备 |
4.5.1 开关量输出通道 |
4.5.2 开关量输入通道 |
4.5.3 模拟量输出通道 |
4.5.4 模拟量输入通道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
5.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FPGA的光纤传感周界安防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介绍 |
1.2.1 光纤周界安防技术 |
1.2.2 FPGA在仪器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干涉型振动传感理论分析与系统设计 |
2.1 干涉型光纤振动传感系统介绍 |
2.1.1 迈克尔逊光纤振动传感系统 |
2.1.2 马赫-泽德尔光纤振动传感系统 |
2.1.3 萨格奈克光纤振动传感系统 |
2.1.4 干涉型传感系统特性对比 |
2.2 直线型萨格奈克振动传感系统 |
2.2.1 光纤振动相位调制检测机理 |
2.2.2 直线型萨格奈克干涉结构 |
2.2.3 双通道萨格奈克干涉系统 |
2.3 多防区周界安防系统设计 |
2.3.1 系统整体方案研究 |
2.3.2 防区切换电路设计 |
2.3.3 关键器件选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FPGA的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 |
3.1 FPGA技术概述及总体设计 |
3.1.1 FPGA技术简介 |
3.1.2 Quartus II开发环境 |
3.1.3 FPGA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
3.2 振动传感数据的采集方案设计 |
3.2.1 系统主控器件选型 |
3.2.2 时序信号同步设计 |
3.2.3 采集模块方案介绍 |
3.3 振动传感数据的传输方案设计 |
3.3.1 USB传输介绍 |
3.3.2 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
3.3.3 FPGA与 USB的数据传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概述 |
4.1.1 MFC技术介绍 |
4.1.2 MFC开发优势 |
4.2 监控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4.2.1 软件需求分析 |
4.2.2 功能结构设计 |
4.3 监控软件模块设计 |
4.3.1 软件框架初始化模块 |
4.3.2 设备控制与数据传输模块 |
4.3.3 双防区切换模块 |
4.3.4 图形化交互界面设计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系统集成 |
5.1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
5.1.1 单防区信号检测 |
5.1.2 频率响应测试 |
5.1.3 多防区切换检测 |
5.1.4 模拟入侵测试 |
5.1.5 预警漏报测试 |
5.2 噪声抑制算法分析 |
5.2.1 系统噪声分析 |
5.2.2 基于改进最小控制递归平均算法的去噪研究 |
5.2.3 去噪结果分析 |
5.2.4 信噪比提升测试 |
5.3 系统集成方案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利用FPGA技术实现WDS数据采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PGA的水资源分布式呈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文清.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FPGA的铁路电力贯通线行波型故障定位装置研究[D]. 姚琪.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02)
- [3]基于FPGA的多环境参数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发[D]. 张金.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4]基于FPGA的多通道光纤光谱仪控制系统设计[D]. 时莉. 烟台大学, 2021(11)
- [5]嵌入式多通道高速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研究[D]. 潘冬阳.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1)
- [6]用于光探测磁共振的FPGA技术研究[D]. 王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7]基于海思处理器的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桥接子系统硬件研发[D]. 蔡熙. 浙江大学, 2021(01)
- [8]科学数据共享FAIR原则:背景、内容及实践[J]. 宋佳,温亮明,李洋. 情报资料工作, 2021(01)
- [9]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硬件设计研究[D]. 陈双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10]基于FPGA的光纤传感周界安防系统设计[D]. 郭茂森.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