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桩荷载测试桩基承载力的探讨

用行桩荷载测试桩基承载力的探讨

一、利用跑桩荷载检测桩基承载力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丁何杰[1](2021)在《高速公路改扩建既有桥梁桩基注浆加固机理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桩基础是桥梁建设中常用的基础形式,作为桥梁下部结构承重构件,桩基安全性和稳定性对桥梁正常运营至关重要。我国现役桥梁大部分建于上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车流量日益增多,车辆荷载也越来越大,现役部分桥梁无法满足当前需求,因此需对现役高速公路进行改扩建。注浆作为一种提升桩基承载力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桩基加固工程中,能够较大提升桩基承载力,且加固过程不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然而,由于浆液流动与岩土渗透性、强度、注浆压力等有关,注浆浆液扩散模式并非理想的球形、柱形,浆液流动不易控制,实际浆液的扩散是循软弱劈裂或大孔隙渗透,形成不规则浆脉,且注浆加固机理、施工方法、施工工艺还不成熟,亟待开展相关研究。为控制浆液在指定范围内流动,提高浆液有效利用率,提出“先扰后注”(DJS)法加固既有桩基。本文依托京台高速公路德州(鲁冀界)至齐河段改扩建项目,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了注浆加固后既有桩基承载力计算公式,优化了既有桩基注浆关键施工参数,明确了不同方案加固既有桩基效果,形成了一套高效既有桩基加固施工工艺。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查阅资料及理论分析,基于岩土介质可注性理论,提出“先扰后注”法加固既有桩基技术并推导出DJS工法相关设计参数计算方法。以静力法中β法为基础,引入DJS工法桩侧加固影响系数Δ,确定了桩基承载力提升幅度与注浆参数之间的量化关系,建立了加固后桩侧承载力计算公式。(2)开展了DJS工法中扰动压力、动注浆压力、静注浆压力、旋转速度、提升速度和水灰比等关键施工参数优化试验,通过加固体强度的对比分析,得出局部优化注浆参数和浆液扩散规律。综合考虑注浆参数的加固效果、施工进度与施工成本,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全局最优参数组合,为现场工程应用中注浆参数的选取提供理论指导。(3)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不同注浆深度、加固体厚度的桩基承载力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桩侧摩阻力、桩身轴力、荷载-沉降等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桩基极限承载力随着注浆加固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桩基极限承载力随着注浆加固体厚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并不是一直存在正比例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加固体厚度存在最合理值,超过合理值后再增大加固体厚度对单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影响不明显。(4)结合京台高速德齐段改扩建工程项目,通过对比分析注浆与未注浆桩承载变形性状、荷载传递规律及桩侧摩阻力发挥性状,探究了DJS工法加固既有桩基效果。静载试验结果表明各场地DJS工法加固桩承载性能明显优于未注浆桩,表明DJS工法加固桩基效果显着,极大提升了既有桩基极限承载力。(5)对比分析了黄河冲洪积平原地层具有代表性的粉质黏土、粉土注浆前后扫描电镜试验结果,从微观机理上分析了DJS工法对既有桩基桩侧土的改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注浆后土颗粒之间孔隙数量明显减少、胶结程度增大,浆液与土体相互包裹形成的团聚体能够有效提升土体抗剪强度,从而提高了桩基承载力。

李海涛[2](2021)在《考虑浆液黏度时变性的后注浆桩承载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钻孔灌注桩因其承载力高、沉降小、适用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至高层建筑、桥梁和高速铁路的基础中。然而,钻孔灌注桩在施工中存在的桩侧泥皮和桩底沉渣等问题将会削弱单桩的承载力。为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降低钻孔灌注桩的沉降,开发了桩基后注浆技术。大多数学者多关注桩端后注浆或桩侧后注浆一种情况来研究后注浆桩的承载特性,且较少关注浆液黏度时变特性对后注浆桩承载特性的影响。亟需分析桩端-桩侧组合后注浆桩的承载特性,形成一套桩端桩侧组合后注浆桩受力性状的分析理论与设计方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等手段分析了考虑浆液黏度时变特性的后注浆桩浆液扩散机理与承载特性,取得了如下结论:(1)考虑幂律型水泥浆液的黏度时变特性,建立了桩端、桩侧浆液扩散模型,提出了浆液扩散半径的计算公式。考虑桩端浆液上返现象,建立了浆液上返段模型,修正了浆液上返高度计算公式,形成了成层土中浆液上返高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四个算例验证了浆液扩散半径计算公式和上返高度迭代计算方法的合理性。(2)基于考虑浆液黏度时变特性的后注浆桩浆液扩散模型,采用BoxLucas1函数模型模拟桩端阻力-桩端位移及非桩侧浆液扩散段桩侧摩阻力-桩土相对位移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圆孔扩张理论的桩侧浆液扩散段的荷载传递模型,提出了桩端-桩侧组合后注浆桩荷载-沉降特性的计算方法。通过三个算例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合理性。(3)基于提出的后注浆桩荷载传递模型,采用Visual Fortran和FRIC子程序对有限元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和算例验证,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不同注浆参数下未注浆桩、桩端后注浆桩、桩侧后注浆桩及桩端-桩侧组合后注浆桩承载特性。(4)基于本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成果,依托董梁公路宁梁段后注浆桩工程,对桩端-桩侧组合后注浆桩的注浆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根据地微动勘探试验中注浆前后的波速变化分析浆液加固范围,根据钻探试验结果综合评价试桩注浆效果。采用地微动勘探试验、钻探试验、三轴剪切试验及静载试验验证后注浆单桩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马雪涛[3](2021)在《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现有土地的利用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超高层住宅和商业综合体不断涌现以及在沿海地区,由于软土的存在,地基承载低等原因使得工程需要更高地基承载力。大直径超长桩已被广泛应用工程中并且更好地解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问题,但目前对超长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尚未充分认识,因此有必要对大直径超长桩的工作性状和受力机理以及超长桩承载性能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本文以阜阳华润中心桩基静载试验为依托,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等方法,围绕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能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现场超长大直径灌注桩静载试验,得出该地区的超长灌注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承载性能和沉降规律。(2)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超长桩的荷载沉降曲线与试桩实测数据进行对比,较好的反映了数值模拟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对其荷载沉降曲线、轴力分布曲线、桩侧摩阻力曲线研究分析该地区单桩的承载性状。研究分析发现,对于超长桩来说,侧阻力从桩顶开始逐渐起作用,并且早于端阻力发挥;当荷载较大时,桩端阻力才开始发挥效应,桩侧阻力发挥也充分,桩身上部分承担着较大的荷载,其自身轴力远小于桩上身。(3)采用FLAC3D软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桩基竖向承载特性影响。分析得出桩长与桩径可以显着的提高桩基的承载性能,但在桩基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的选择最优的长径比来最大限度提高桩基承载力。桩身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强度正相关,桩身强度可以通过提高混凝土强度实现,不能盲目增加强度浪费材料,满足桩身强度条件即可。土体模量的增加可以减少了桩土相对模量比,提高了桩身的承载力。桩周土的摩擦角和粘聚力对超长桩沉降有一定的影响。在加载初期时,对桩基沉降曲线几乎无影响,在加载后期时,两者的变化对桩基的沉降曲线有了影响。并介绍了桩基有效桩长和桩周土体的沉降分布规律如同一个倒圆锥体。(4)利用有限差软件模拟分析水平受荷桩的承载性能。分别从长径比、土体弹性模量、桩自身弹性模量方面对超长桩水平承载力的影响进行合理的分析探讨。研究发现桩径对桩水平承载性能影响较大,桩身模量与土体弹性模量对桩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桩基设计时,合理的增加桩径、提高桩的强度、以及改变上部分土体模量等因素,可以很好的提高桩基的水平承载性能。图[45]表[11]参[60]

谢一凡[4](2021)在《软岩嵌岩桩承载力特性研究 ——以广州某建筑地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中,于其浅部工程使用段常常会出现软硬互层,即地基岩层呈现软、硬相间的情形,导致软质岩层中嵌岩桩的承载力计算难以得到准确结果。本文主要以广州某超高层建筑的软岩嵌岩桩基础为例,通过对嵌岩桩承载机理研究,分析了规范推荐的承载力计算结果,采用有限单元数值模拟分析等,对软岩嵌岩桩的承载力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嵌岩桩在软质岩层中作用机理和荷载传递特性,发现嵌岩桩在软质岩层中桩端和桩侧阻力共同发挥作用时效果最好,随着嵌岩深度的增加,在嵌岩比rh/D大于5时,桩端阻力基本失去其作用。(2)采用规范推荐的公式对案例工程中的嵌岩桩进行单桩极限承载力、桩端阻力、桩侧摩擦力、容许应力等方面的设计计算,并通过现场大量的静载实验获取的Q-s曲线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当桩身穿过软硬互层时,单桩承载力由桩经过的岩土层(即桩周岩土)性质确定逐渐转变为由桩自身的条件控制,设计的桩端持力层岩石强度设计值在25MPa以下比较合适,当地基岩石强度出现变化时,可以通过调整嵌岩深度来满足单桩承载力的设计要求,由强度等效公式简单换算;使用地基规范算出的特征值是桩基规范的1.2倍。(3)嵌岩桩桩-岩荷载传递控制微分方程表明,一部桩体内压应力σ(z)分转换成桩-岩之间的剪应力τ(z),桩侧岩土以-τ(z)或qs(z)的应力场形式于水平方向扩散至周边岩土层中,桩体内压应力沿桩身以递减后,余力向下传递,直至削减为零,当其余力传至桩底持力层扩散于桩底以下3D深度范围之中。(4)运用MIDAS软件建立了简化的嵌岩桩计算模型,利用模型对不同尺寸的嵌岩进行了桩身轴力、应力和沉降变形的计算,并与现场监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软岩中桩身顶部以下2D深度内轴力与桩柱受力性质相似,应力主要集中于桩体内,未向桩周岩土扩散;随着桩入土长度增加,桩身内轴力呈非线性速减,以应力场的形式向桩周边岩土层快速扩散,达到桩下部1D范围内桩身轴力可减弱至桩顶荷载的8%左右。不同直径的桩身轴力则随深度变化呈现聚拢的一致性,而桩内应力则于桩顶段呈发散型,至桩底收敛。(5)通过对不同尺寸桩的嵌岩比计算、实测以及MIDAS软件的综合分析,可得出嵌岩比rh/D=1~3比较合适,本案例中的软岩嵌岩比在1.6左右为最佳。

杨明[5](2021)在《护壁泥浆对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影响研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为防止桩孔发生塌孔现象,常采用护壁泥浆来稳定桩基的孔壁。护壁泥浆在桩基施工后会在桩周形成一层泥皮,由于泥皮的强度比桩周土弱,会降低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甚至达不到承载要求而产生经济损失。本文采用室内模型实验和数值分析,研究泥皮厚度及材料参数对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能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由模型试验结果得到中砂地层条件下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荷载—沉降曲线为缓变型,有泥皮桩与无泥皮桩相比承载性能明显降低,且泥皮厚度越大,越阻碍桩侧阻力发挥,桩侧阻力损失越多,桩端阻力占比提高,桩基承载能力越低。(2)泥皮厚度达到一定值时,桩的承载性能削弱程度不再由泥皮厚度决定,泥皮周围土层对桩与泥皮接触面的约束作用减弱,泥皮强度成为桩土相互作用的主要决定因素。(3)泥皮弹性模量对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能影响较大,泥皮的弹性模量越大,桩的q~s曲线上移而沉降越小,曲线拐点对应的沉降值也越小,桩侧阻力越来越大,桩端阻力相应也越来越小。(4)泥皮粘聚力和重度对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能影响较小。(5)泥皮内摩擦角对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能影响较大,加载初始阶段各泥皮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呈线性分布且基本重合,随荷载的增加各泥皮桩的曲线差距逐渐变大,表现为桩的承载力随内摩擦角的增加而增大,承载性能提高。(6)当荷载超过一定值后,桩侧阻力由静摩阻力转化为滑动摩阻力,桩侧阻力随荷载增加有减小迹象,桩侧泥皮土出现软化现象。图[89]表[5]参[58]

张振[6](2021)在《开挖条件下饱和粉土地基静压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快速发展,桩基工程因其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地下工程。由于技术等条件限制,实际工程中往往是先打桩后开挖的施工方式,势必导致大面积开挖工程,上覆土层大面积开挖使得确定桩基竖向承载特性变得复杂。此外,我国广泛覆盖粉土层,粉土可以作为良好的地下持力层。但是研究在饱和粉土地基开挖条件下桩基承载特性尚有不足,基于此对开挖前后粉土地基桩基竖向承载特性展开研究是岩土工程重要课题之一。首先,本文采用GDS三轴仪对郑州地区饱和粉土进行K0固结加卸载的不排水抗剪强度试验研究,得到了土体本构剑桥模型参数、和,分析K0固结加卸载下K0系数随′~?′变化规律,拟合出卸载条件下K0系数与超固结比之间的经验公式,得到了正常与超固结土体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并与其他学者所提出计算黏性土0超固结不排水强度公式做对比。试验结果表明,K0加载过程中,K0随水平与竖向应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直至平稳,得到正常固结K0值。卸载过程中,K0随超固结比的增大而增大。超固结比越大,土体抗剪强度越大。其他学者计算超固结黏性土强度公式适用于郑州地区粉土。自主研制了一套能有效控制竖向应力的桩基模型试验装置,详细地介绍了该模型装置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对该模型装置试验步骤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利用该装置进行了土体固结试验和静压沉桩试验,得到了土体固结沉降位移与时间曲线以及沉桩阻力、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与桩沉降位移曲线关系。进行了开挖前后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的模型试验,将饱和粉土分别固结竖向压力50k Pa、100k Pa和150k Pa,研究正常固结土体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然后分别卸载至竖向应力50k Pa,研究不同超固结比土体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影响以及不同超固结比条件下对桩侧极限摩阻力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静压沉桩后,随着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土体有效应力的增加,桩端压力逐渐增大,桩身出现负摩阻力。土体卸荷后,土体向上产生回弹以及桩端压力减小。土体卸荷后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小于卸载前的,在相同荷载条件下,卸载后沉降位移大于卸载前的,卸载后桩顶刚度减小。上覆压力100k Pa和150k Pa分别卸载50k Pa,卸载后单桩极限承载力分别损失4.7%和8.3%,土体上覆压力卸荷越大,单桩极限承载力损失越多。在土体竖向压力相同的条件下,土体的超固结比越大,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越大以及桩侧极限摩阻力越大。

史学明[7](2020)在《组合荷载作用下大直径扩底桩承载性状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竖向荷载V与水平荷载H共同作用下桩基础的承载机理较为复杂,若按小变形迭加原理且不考虑竖向荷载V与水平荷载H之间相互影响的桩基设计方法,与桩基实际作用机理不符。因此,笔者对V-H联合作用下扩底桩的承载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扩底桩基础设计、施工等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在淮南市某小区扩底灌注现场静载荷试验及桩基础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利用非线性三维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单方向荷载、组合荷载作用下大直径扩底桩的承载性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现场地质勘探报告与基桩静载荷试验结果,对有限元模型参数进行反演分析调整,得到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佐证了本文所建模型合理、可行。(2)通过改变土体弹性模量、摩擦系数、扩底直径、扩底高度及桩顶自由段长度等影响因素,研究单方向受荷的大直径扩底桩的承载特性。结果表明:桩周土体弹性模量处于较低水平增大时,桩基水平极限承载力的增长率显着高于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增长率,而桩周土体弹性模量处于较高水平增大时,桩基水平极限承载力的增长率逐渐小于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增长率;桩基竖向极限承载力受扩底高度与扩底直径的增大而增大,但后者的影响程度显着高于前者,两者对水平极限承载力几乎无影响。(3)倾斜荷载作用下扩底桩承载力包络线可拟合为中心在坐标轴第一象限中的椭圆的一部分,即椭圆的长、短轴均小于单方向受荷扩底桩的竖向、水平极限荷载值。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扩底桩极限倾斜承载力进行估算并与本文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发现:Meyerhof半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过于保守;Koumoto倾斜因子修正结果在荷载倾角θ≤30°时,不能准确表示包络线上的屈服点;李尚飞倾斜因子修正结果在荷载倾角θ>30°时,不能准确表示包络线上的屈服点,且相对误差随荷载倾角θ的增大逐渐增大。(4)在扩底桩顶面中心处施加成比例的倾斜荷载n=V/H,在竖向荷载V影响下,水平承载力H与荷载比n成四次函数关系;在水平荷载H的影响下,竖向承载力V与荷载比倒数1/n成二次函数关系。(5)在扩底桩顶面中心处预先施加竖向荷载,单桩的水平极限承载力得以提高,且预先施加的竖向荷载使桩基顶面向下4m范围内的桩身侧移有所降低;在扩底桩顶面中心处预先施加较大的水平荷载时,单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有一定的提高,桩身产生P-△效应,桩顶侧移量随着竖向荷载的增加出现先降低再增加的现象。图[68]表[12]参[87]

覃明林[8](2020)在《深厚软土地区城际铁路高架桥桩基承载能力计算及沉降预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在深厚软土地区采用超长桩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目前,规范中对超长桩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对其承载能力计算和设计作专门的规定和区分。工程上,超长桩的设计仍然按照普通桩基设计理论设计,易导致超长桩设计值和实际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虽然桩基荷载试验可以准确的得到桩基承载能力,但是桩基荷载试验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花费较大的经济成本。因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分析与试验测试等方法对桩基承载承载能力进行研究并预测桩基沉降。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分析了深厚软土地区的桩基工程的受荷特点,桩侧承载能力发挥的机理,桩侧阻力发挥的重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综合考虑桩侧土软化和深度效应因素的桩基承载能力计算方法,通过比较,该方法计算的桩基承载力与实测桩基承载力相比的误差为8.88%,计算结果偏安全。(2)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实际工程中的桩基承载能力进行分析,通过逐个修改桩基和桩侧土参数,分析在不同参数的变化对桩基承载能力的影响,并得出了各参数对桩基荷载位移关系影响的敏感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桩长、桩侧土泊松比、桩侧土弹性模量、桩径、桩身刚度、桩侧土内摩擦角和桩侧土粘聚力。(3)利用具有小样本优势、以及稳定性好、延伸性强等特点的PSOSVR对桩周软土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进行了反演的方法。最后结合宁波至奉化城际铁路工程实际,利用有数值方法建立了深厚软土桩基分析模型,对影响桩基承载能力和沉降的参数进行了反演分析。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结果对比误差为3.6%,粒子群优化的支持向量回归机(PSOSVR)反演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满足工程应用精度要求。

王帅[9](2020)在《钙质砂地基中桩基动力承载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珊瑚岛礁上的钙质砂赋存于海洋动力环境中,具有易破碎、多孔隙、棱角突出等特点,表现出较高的压缩性。桩基础作为钙质砂地基中常用的基础形式,服役期间承担着上部构筑物恒载,同时还受到动力荷载作用。动力荷载作用影响着桩基承载性能和上部构筑物的稳定性,其核心问题是动荷载下桩-钙质砂的相互作用问题。研制了动静荷载桩-钙质砂相互作用试验系统,通过桩基模型试验分析了动力荷载下桩基沉降规律和承载性能。通过土工模拟试验分析了动荷载下桩周钙质砂动力响应特性,成桩过程中桩周钙质砂压缩变形特性,探究了渗流法无损定量描述桩周钙质砂颗粒破碎的方法和不同颗粒形状对桩端钙质砂密度和压缩性能的影响,内容及成果如下:基于相似理论进行设计,自主研制出动静荷载桩-砂相互作用试验系统。包括:桩基模型试验部分和桩周钙质砂土工模拟试验部分,前者可对模型桩施加动荷载,获取桩基沉降和承载力数据;后者可分析桩周钙质砂动力响应特性,试验系统设计合理、可施加多种类型荷载,操作简便。通过试验系统中的桩基模型试验装置,开展了动荷载下钙质砂单桩模型试验,分析不同动荷载比下的桩顶累积沉降、桩基承载力变化规律,揭示了典型动荷载作用下钙质砂单桩承载机理。发现不同动荷载比下,桩顶累积沉降形式有稳定型、渐进型、破坏型三种类型,并有显着的“门槛效应”。当加载次数达到“临界加载次数”时,桩顶累积沉降速率趋于平缓,据此建立了桩顶累积沉降预测公式。动力加载时,桩端与桩侧分担荷载比值处于动态变化,桩侧摩阻力随动力加载逐渐退化,发现了动力加载过程中存在的“累积损伤”效应,发现桩侧摩阻力弱化系数和加载次数之间满足Boltzmann函数关系。动力加载后施加静载,极限桩侧摩阻力降低,极限桩端阻力幅值随动荷载比增大而减小。通过试验系统中的土工模拟试验装置,开展了桩与桩周钙质砂(桩侧界面区、桩端核心区)动力响应特性试验,分析其压缩变形、颗粒破碎、桩侧界面区和桩端核心区钙质砂强度变化规律,揭示了桩端/桩侧钙质砂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响应机制。试验结论表明,动力加载时桩侧区域桩-砂界面强度会发生弱化,钙质砂发生剪缩现象,颗粒破碎明显。此时桩端核心区钙质砂压缩变形,也出现类似的“门槛现象”和“临界加载次数”。动力加载对桩-砂核心区强度具有弱化效应,桩周钙质砂动力响应与动荷载下桩基模型试验规律相吻合。开展了桩周钙质砂单颗粒动力加载试验,分析了颗粒形状、承压方向、动荷载比、加载次数对颗粒变形和强度规律的影响。经过动力加载后,颗粒呈现不同程度损伤,动荷载越大,颗粒强度降低幅度越大,颗粒破碎后各形状扁平度趋于一致。通过渗流法测定桩周钙质砂颗粒破碎效应,发现了桩周钙质砂因荷载增大而破碎程度加剧时,其渗透系数与颗粒级配变化、相对破碎率、孔隙比等指标具有相关性,利用渗流法进行桩周钙质砂颗粒破碎度量可行。拟合出钙质砂渗透系数与颗粒级配、荷载水平、相对破碎率的经验公式,预测结果良好,渗流法具有全面和无损的优点,可应用于工程中监测桩周钙质砂颗粒破碎。开展了成桩过程桩-钙质砂动力响应试验,分析了成桩过程中锤击能量、锤击次数对桩-砂界面和桩端核心区钙质砂压缩变形、颗粒级配、强度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施工荷载下钙质砂压缩变形、颗粒破碎规律,发现钙质砂对施工荷载十分敏感。研制动静荷载下桩端持力层钙质砂侧限压缩试验装置,探究了大量宽级配桩端钙质砂在典型动静荷载下的侧限压缩试验,发现荷载类型和幅值对钙质砂颗粒破碎影响显着,荷载导致桩端钙质砂颗粒级配、含砂量、颗粒形状等物理力学性质变化,如钙质砂颗粒级配和颗粒形状在一定冲击能范围内得到优化,据此提出钙质砂成桩施工的参考措施。采用图像分析和数理统计联合法,获得了典型的包粒状、树枝状、长条状纯净钙质砂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颗粒形状及含量对钙质砂密度值的影响。开展了不同幅值下钙质砂侧限压缩试验,发现三种颗粒形状钙质砂表现出不同的压缩性能和颗粒破碎规律。颗粒形状和含量对桩端钙质砂密度值、压缩性影响显着,工程建设中应予考虑。从岛礁的桩基持力层工程地质特点,动荷载桩基承载力计算,成桩工艺选择和方法,桩基运行监测和预测等四个方面,讨论了钙质砂桩基设计与施工关键措施,对试验结果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建议。

辛海龙[10](2020)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侧负摩阻力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在黄土地区上的高层、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桩基础因具有承载力高、沉降及不均匀沉降小、抗震性能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湿陷性黄土场地。但是,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桩基础在浸水后,会产生负摩阻力,对桩身形成下拉荷载,致使桩基承载力大打折扣,甚至发生地基基础的破坏。桩侧负摩阻力是该类场地桩基工程遇到的关键问题,合理的确定桩侧负摩阻力是该类工程场地桩基础设计的关键所在。桩基负摩阻力的研究始于软土地区,在软土地区有了相对较多的研究成果,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对该领域的研究还比较欠缺、不够深入。黄土的湿陷沉降机理与软土的固结沉降存在本质区别,其负摩阻力的形成、发展过程也是截然不同。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桩侧摩阻力问题有别于软土,不能直接采用软土地区的成熟研究成果。因此,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开展桩侧负摩阻力产生及其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工程需要,选取九州台附近具有代表性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对6根试桩设置了天然状态下摩擦端承桩、摩擦桩和后湿法浸水饱和状态等三种工况,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合桩身内力测试,开展桩侧负摩阻力的现场试验研究,较为全面的掌握该类湿陷性黄土场地桩侧负摩阻力的第一手试验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天然含水率状态和浸水饱和状态两种工况下桩基承载能力差异较大,未浸水试桩的极限荷载是浸水试桩的1.67倍。同时,桩顶沉降变形差异显着,浸水试桩在极限荷载下的桩顶总沉降量是未浸水试桩的1.80倍。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采用荷载传递法计算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桩身负摩阻力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同时指出目前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侧负摩阻力特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要开展的内容。

二、利用跑桩荷载检测桩基承载力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跑桩荷载检测桩基承载力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公路改扩建既有桥梁桩基注浆加固机理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浆浆液扩散机理研究现状
        1.2.2 喷射注浆施工参数研究现状
        1.2.3 既有桩基加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黄河冲洪积地层既有桥梁桩基“先扰后注”法注浆加固机理
        2.1.1 桩基后注浆加固机理
        2.1.2 “先扰后注”法加固既有桥梁桩基承载力计算
    2.2 既有桥梁桩基注浆加固施工参数优化试验
        2.2.1 工程概况及试验设计
        2.2.2 试验设备与试验过程
    2.3 既有桥梁桩基注浆加固数值模拟研究
        2.3.1 “先扰后注”法加固既有桩基模型
        2.3.2 不同注浆加固深度对既有桩基加固效果分析
        2.3.3 不同加固体厚度对既有桩基加固效果分析
    2.4 “先扰后注”法注浆加固既有桩基承载特性现场试验
        2.4.1 工程地质概况
        2.4.2 既有桩基承载特性试验方案设计
        2.4.3 既有桩基承载特性现场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既有桥梁桩基注浆加固参数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3.1.1 试验结果分析
        3.1.2 “先扰后注”法加固既有桩基施工参数优化
    3.2 既有桥梁桩基加固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分析
        3.2.1 不同注浆加固深度数值模拟结果
        3.2.2 不同加固体厚度数值模拟结果
    3.3 “先扰后注”法注浆加固既有桩基承载特性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3.3.1 桩身抗压强度分析
        3.3.2 试验桩极限荷载分析
        3.3.3 试验桩桩身轴力分析
        3.3.4 试验桩桩侧摩阻力分析
        3.3.5 扫描电镜试验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本文研究方法
    4.2 关于基于浆液可控注浆技术的讨论
    4.3 关于桩侧注浆加固机理研究的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创新点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2)考虑浆液黏度时变性的后注浆桩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浆液扩散机理研究现状
        1.2.2 后注浆桩沉降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3 后注浆桩承载特性分析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2章 考虑浆液黏度时变特性的浆液扩散模型研究
    2.1 浆液加固机理
        2.1.1 渗透注浆
        2.1.2 压密注浆
        2.1.3 劈裂注浆
    2.2 幂律型浆液的黏度时变特性
        2.2.1 浆液的流变性
        2.2.2 幂律型浆液的黏度时变特性
    2.3 考虑浆液黏度时变特性的浆液扩散模型
        2.3.1 浆液扩散模型研究
        2.3.2 桩端、桩侧半球体浆液扩散半径计算公式
        2.3.3 浆液上返高度计算公式
        2.3.4 浆液扩散模型退化研究
        2.3.5 算例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桩端桩侧组合后注浆桩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3.1 后注浆桩沉降计算方法
    3.2 基于荷载传递法的后注浆桩沉降计算方法
        3.2.1 组合后注浆桩荷载传递分析模型
        3.2.2 桩端、桩侧荷载传递函数
        3.2.3 桩侧扩散段荷载传递函数
        3.2.4 后注浆桩荷载传递迭代计算方法
        3.2.5 算例验证
    3.3 后注浆桩承载特性分析
        3.3.1 桩径变化对后注浆桩承载特性影响
        3.3.2 桩长变化对后注浆桩承载特性影响
        3.3.3 注浆参数变化对后注浆桩承载特性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后注浆桩承载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4.1 桩土界面模型
        4.1.1 侧阻BoxLucas1模型
        4.1.2 桩侧扩散段荷载传递模型
        4.1.3 端阻BoxLucas1模型
    4.2 基于用户子程序FRIC的二次开发
        4.2.1 FRIC子程序实现流程
        4.2.2 算例验证
    4.3 有限元分析过程
        4.3.1 模型的建立及模拟方案设计
        4.3.2 接触定义
        4.3.3 网格划分
        4.3.4 荷载和边界条件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1 注浆前后桩土位移场分析
        4.4.2 注浆前后单桩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4.4.3 不同注浆参数条件下后注浆桩单桩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组合后注浆桩承载特性工程应用研究
    5.1 工程概况
        5.1.1 地质情况
        5.1.2 试桩概况
        5.1.3 注浆参数优化设计
        5.1.4 组合后注浆施工工艺
    5.2 后注浆桩加固效果检测试验
        5.2.1 地微动勘探试验
        5.2.1.1 地微动勘探原理
        5.2.1.2 试验概况
        5.2.1.3 试验过程
        5.2.1.4 试验结果分析
        5.2.2 钻孔取芯试验
        5.2.2.1 试验目的
        5.2.2.2 试验过程
        5.2.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3 三轴剪切试验
        5.2.3.1 试验目的
        5.2.3.2 试验结果
    5.3 静载试验
        5.3.1 试桩的加载与数据采集
        5.3.2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长钻孔灌注桩的发展概述及特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长大直径桩承载特性机理分析
    2.1 超长桩竖向荷载传递机理
    2.2 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2.3 桩基水平承载研究分析
        2.3.1 水平承载单桩的机理
        2.3.2 水平承载单桩的工作性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的静载荷试验研究
    3.1 工程概况
    3.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3 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3.4 超长大直径桩静载荷试验
        3.4.0 试桩方案
        3.4.1 试验目的和方法
        3.4.2 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数值模拟分析
    4.1 FLAC3D软件基本介绍
        4.1.1 有限差分法特点
        4.1.2 FLAC3D计算分析步骤
        4.1.3 桩土系统本构模型的选取
        4.1.4 桩-土接触面
    4.2 超长桩的模型建立
        4.2.1 工程土层参数
        4.2.2 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
    4.3 超长桩竖向承载性能分析
        4.3.1 数值模拟与实测对比分析
        4.3.2 超长桩荷载传递特性分析
    4.4 超长桩竖向承载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4.1 桩长对单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4.4.2 桩径对单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4.4.3 桩体弹性模量对单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4.4.4 桩侧土体弹性模量对单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4.4.5 桩周土体摩擦角对单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4.4.6 桩侧土体黏聚力对单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4.4.7 桩端土体弹性模量对单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4.5 单桩桩身轴力分布曲线
    4.6 单桩荷载传递规律分析
    4.7 超长桩的有效桩长分析
        4.7.1 有效桩长特点及确定方法
        4.7.2 超长桩的有效桩长模拟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桩基水平承载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计算参数与有限差分模型
        5.2.1 计算参数
        5.2.2 有限差分模型水平加载
    5.3 桩基水平承载性能分析
        5.3.1 水平荷载—位移曲线
        5.3.2 桩身侧向位移和桩身弯矩
    5.4 超长单桩水平承载性状分析
    5.5 超长桩水平承载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5.5.1 长径比对超长桩水平承载性的影响
        5.5.2 桩身弹性模量对水平承载性状的影响
        5.5.3 土层弹性模量对水平承载性状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软岩嵌岩桩承载力特性研究 ——以广州某建筑地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桩基工程的特点
    1.3 桩基的分类
    1.4 嵌岩桩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理论分析
        1.4.2 现场实验分析
        1.4.3 有限元分析
    1.5 研究主要内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技术路线
        1.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嵌岩桩在软质岩石中承载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桩-岩体系的荷载传递机理
    2.3 软质岩层中嵌岩桩极限破坏模型假设
        2.3.1 桩侧阻力弹塑性本构模型
        2.3.2 桩端阻力弹塑性本构模型
    2.4 嵌岩桩在软质岩层中侧阻力发挥机理
        2.4.1 影响嵌岩桩侧阻力发挥主要因素
        2.4.2 嵌岩桩侧阻力综合侧阻系数ζs
    2.5 嵌岩桩在软质岩层中端阻力发挥机理
        2.5.1 嵌岩桩端阻性状
        2.5.2 嵌岩桩端阻系数ζp
    2.6 嵌岩桩在软质岩层中侧阻力与端阻力协同发挥机理
        2.6.1 建立嵌岩桩桩-岩荷载传递控制微分方程
        2.6.2 嵌岩桩桩-岩体系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嵌岩桩在软岩中的承载力分析
    3.1 引言
    3.2 嵌岩桩承载力特征值计算方法分析
        3.2.1 关于现行规范中嵌岩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3.2.2 桩身材料承载能力验算
        3.2.3 静载试验
        3.2.4 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加荷试验
        3.2.5 规范对比结果分析
    3.3 嵌岩桩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3.3.1 桩侧土极限摩阻力
        3.3.2 嵌岩段极限摩阻力
        3.3.3 桩端极限承载力
        3.3.4 嵌岩桩极限承载力
    3.4 工程实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嵌岩桩的MIDAS/GTS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MIDAS/GTS简介
        4.2.1MIDAS/GTS的主要功能特点
        4.2.2 MIDAS/GTS的分析求解基本流程
    4.3 模型几何尺寸的确定
        4.3.1 本构模型的选用
        4.3.2 模型材料与属性的确定
        4.3.3 划分网格与定义边界条件
        4.3.4 施工步骤和工况设置
    4.4 MIDAS GTS NX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4.4.1 初始应力场分析
        4.4.2 土体沉降云图分析
        4.4.3 桩应力轴力分析云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软岩嵌岩桩的嵌岩比参数分析
    5.1 引言
    5.2 嵌岩比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5.3 工程实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直径嵌岩桩在某超高层的软质岩石地基应用研究
    6.1 工程概况
    6.2 场地的环境条件
        6.2.1 勘探目的要求
        6.2.2 工程地质条件
        6.2.3 桩端持力层岩石强度统计分析
        6.2.4 地下水概况
        6.2.5 主要岩土参数
    6.3 嵌岩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分析
    6.4 单桩载荷沉降分析
    6.5 单桩载荷试验分析
    6.6 嵌岩比的简便运算公式推导与承载力验证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护壁泥浆对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影响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护壁泥浆对桩承载力影响机理
    2.1 桩身荷载传递机理
    2.2 泥皮形成机理
    2.3 护壁泥浆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机理分析
        2.3.1 桩土共同作用机理分析
        2.3.2 护壁泥浆对桩侧阻力的影响机理
        2.3.3 护壁泥浆对桩端阻力的影响机理
        2.3.4 护壁泥浆对桩身自身强度的影响机理
    2.4 小结
第三章 泥皮厚度对桩的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模型试验
        3.2.1 材料参数
        3.2.2 试验装置及实验过程
        3.2.3 试验结果分析
    3.3 泥皮厚度对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3.3.1 计算模型及参数
        3.3.2 计算结果分析
        3.3.3 泥皮厚度对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泥皮材料参数对桩的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4.1 数值计算基本原理
    4.2 本构模型的选择
    4.3 接触关系设定
        4.3.1 接触面的设定
        4.3.2 接触面属性的设定
    4.4 初始应力平衡
    4.5 泥皮弹性模量对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4.5.1 泥皮弹性模量对桩荷载—沉降曲线的影响
        4.5.2 泥皮弹性模量对桩侧阻力的影响
        4.5.3 泥皮弹性模量对桩端阻力的影响
    4.6 泥皮黏聚力对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4.6.1 泥皮粘聚力对桩荷载—沉降曲线的影响
        4.6.2 泥皮粘聚力对桩侧阻力的影响
        4.6.3 泥皮粘聚力对桩端阻力的影响
    4.7 泥皮内摩擦角对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4.7.1 泥皮内摩擦角对桩荷载—沉降曲线的影响
        4.7.2 泥皮内摩擦角对桩侧阻力的影响
        4.7.3 泥皮内摩擦角对桩端阻力的影响
    4.8 泥皮重度对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实例数值模拟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
    5.3 原位试验结果分析
        5.3.1 原位试验过程
        5.3.2 原位试验结果分析
    5.4 工程实例数值分析
        5.4.1 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选取
        5.4.2 网格划分与加载
        5.4.3 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原位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开挖条件下饱和粉土地基静压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卸载条件下土体静止土压力系数研究
        1.2.2 卸载条件下土体K_0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研究
        1.2.3 开挖条件下竖向受荷桩的模型试验研究
        1.2.4 在开挖条件下对桩基竖向承载特性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4 本课题的创新点
2 饱和粉土三轴加卸载静止土压力系数与不排水抗剪强度分析
    2.1 引言
    2.2 基本土性试验
        2.2.1 液塑限试验
        2.2.2 颗粒分析试验
    2.3 三轴试样制备
        2.3.1 GDS三轴试验仪器介绍
        2.3.2 试样制备、安装及饱和
        2.3.3 GDS三轴仪实现K_0固结原理
        2.3.4 试验方案
    2.4 郑州地区粉土剑桥模型参数
    2.5 饱和粉土K_0加卸载固结静止土压力系数试验结果分析
        2.5.1 饱和粉土K_0系数结果分析
        2.5.2 超固结饱和粉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分析
    2.6 正常与卸载条件下饱和粉土K_0固结不排水剪切孔压分析
    2.7 正常与卸载条件下饱和粉土K_0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分析
        2.7.1 饱和粉土K_0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分析
        2.7.2 饱和粉土K_0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试验值与经验公式计算值对比..
    2.8 小结
3 卸载条件下静压桩竖向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系统研制与应用
    3.1 引言
    3.2 试验系统组成
        3.2.1 土压力加载系统
        3.2.2 模型桩的加载系统
        3.2.3 模型箱构造
        3.2.4 模型桩构造
        3.2.5 伺服控制系统与数据采集系统
        3.2.6 试验系统的特点
    3.3 试验材料准备
        3.3.1 试验用土
        3.3.2 土样真空饱和系统
    3.4 试验目的
    3.5 试验步骤
    3.6 试验方案
    3.7 模型装置应用
        3.7.1 土体固结试验
        3.7.2 制样方式不同试验结果对比
        3.7.3 静压沉桩试验方法
        3.7.4 静压沉桩压桩力分析
        3.7.5 静压沉桩桩端阻力分析
        3.7.6 静压沉桩桩侧摩阻力分析
    3.8 小结
4 开挖条件下饱和粉土地基单桩竖向承载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及步骤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桩端压力变化
        4.3.2 饱和粉土地基正常固结对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
        4.3.3 饱和粉土地基开挖卸荷对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
    4.4 饱和粉土不同超固结比对单桩承载特性的影响
        4.4.1 饱和粉土不同超固结比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4.4.2 饱和粉土不同超固结比对单桩桩侧极限摩阻力的影响
    4.5 桩侧极限摩阻力与桩端极限阻力的确定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致谢

(7)组合荷载作用下大直径扩底桩承载性状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组合受荷桩理论研究现状
        1.2.2 组合受荷桩试验研究现状
        1.2.3 组合受荷桩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2 桩基承载机理理论研究
    2.1 概述
    2.2 竖向受荷桩桩—土相互作用机理
        2.2.1 竖向受荷桩荷载传递理论
        2.2.2 竖向受荷桩破坏形式
    2.3 水平受荷桩桩—土相互作用机理
        2.3.1 水平受荷桩承载性状与破坏形式
        2.3.2 水平受荷桩位移与内力计算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工程实例与现场静载荷试验
    3.1 概述
    3.2 工程概况
        3.2.1 工程概述
        3.2.2 现场地质条件
        3.2.3 工程现场施工设计
    3.3 基桩现场静载荷试验
        3.3.1 静载荷试验方案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大直径扩底桩数值模型建立与验证
    4.1 概述
    4.2 土(岩)体本构模型
        4.2.1 Mohr-Coulomb模型
        4.2.2 线性Drucker-Prager模型
    4.3 桩—土接触理论
    4.4 有限元计算模型建立与验证
        4.4.1 基本假定
        4.4.2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4.4.3 数值加载方案
        4.4.4 模型合理性验证
    4.5 桩基单向受荷计算结果分析
        4.5.1 竖向荷载作用结果分析
        4.5.2 水平荷载作用结果分析
    4.6 参数改变对单向受荷桩承载特性影响
        4.6.1 土体弹性模量改变对单向受荷桩影响
        4.6.2 桩土间摩擦系数改变对单向受荷桩影响
        4.6.3 扩底直径改变对单向受荷桩影响
        4.6.4 扩底高度改变对单向受荷桩影响
        4.6.5 桩顶自由段长度改变对单向受荷桩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V-H联合作用下大直径扩底桩承载特性分析
    5.1 概述
    5.2 荷载倾角对扩底桩承载特性的影响
        5.2.1 倾斜受荷桩桩身侧移影响研究
        5.2.2 倾斜受荷桩桩身弯矩影响研究
        5.2.3 倾斜受荷对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影响
        5.2.4 大直径扩底桩V-H承载力包络线
    5.3 V-H联合作用下荷载之间相互影响研究
        5.3.1 竖向荷载对单桩水平承载性状的影响
        5.3.2 水平荷载对单桩竖向承载性状的影响
    5.4 荷载施加顺序对大直径扩底桩承载特性影响分析
        5.4.1 先施加竖向荷载的桩基水平承载特性分析
        5.4.2 先施加水平荷载的桩基竖向承载特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深厚软土地区城际铁路高架桥桩基承载能力计算及沉降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深厚软土特性
    1.3 深厚软土桩基承载能力研究现状
        1.3.1 桩基承载能力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3.2 深厚软土桩基承载能力影响参数研究现状
        1.3.3 深厚软土桩基沉降预测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深厚软土桩基承载能力形成机理
    2.1 深厚软土地区城际铁路桥梁桩基的工程特性
    2.2 单桩承载能力影响因素
        2.2.1 桩侧土的性质和土层的分布
        2.2.2 桩端土的性质
        2.2.3 桩基几何尺寸
        2.2.4 孔壁及桩基表面的性状
    2.3 深厚软土桩基承载力分析
    2.4 深厚软土地区桩基承载力形成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厚软土地区超长桩影响参数敏感性分析
    3.1 深厚软土超长桩有限元分析理论
        3.1.1 Mohr-Coulomb本构模型
        3.1.2 界面单元
        3.1.3 初始应力场
    3.2 桩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桩基工程案例
        3.2.2 建模步骤
    3.3 深厚软土桩基承载能力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3.1 桩身尺寸对桩基承载能力敏感性分析
        3.3.2 桩身材料对桩基承载能力影响敏感性分析
        3.3.3 桩侧土参数对桩基承载能力影响的敏感性分析
        3.3.4 参数敏感性汇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SO-SVR土体参数反演
    4.1 粒子群优化算法
    4.2 基于PSO-SVR的深厚软土参数预测
        4.2.1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建立
        4.2.2 核函数
        4.2.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模型参数寻优
    4.3 深厚软土参数预测模型的建模流程
        4.3.1 软土力学参数反演
        4.3.2 样本构造
        4.3.3 支持向量回归预测模型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宁波城际铁路高架桩基承载能力预测
    5.1 工程实例
        5.1.1 工程概况
        5.1.2 地形和地质特征
    5.2 桩基承载力分析
    5.3 桩基荷载试验
        5.3.1 自平衡试验
        5.3.2 等效转换
    5.4 软土参数预测模型的训练
        5.4.1 训练样本准备以及预处理
        5.4.2 深厚软土支持向量回归模型预测精度评价
    5.5 桩基承载能力和沉降预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钙质砂地基中桩基动力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钙质砂工程力学特性
        1.2.2 钙质砂桩基工程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动静荷载桩-钙质砂相互作用试验系统研制
        1.3.2 竖向动荷载下钙质砂地基单桩承载特性研究
        1.3.3 动荷载下桩周钙质砂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1.3.4 成桩过程桩-钙质砂相互作用动力响应特性试验
        1.3.5 钙质砂桩基工程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探究
    1.4 特色与创新之处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动荷载下桩-钙质砂相互作用试验系统研制
    2.1 动荷载桩-钙质砂相互作用过程
        2.1.1 桩基荷载整体承载原理
        2.1.2 桩-砂相互作用过程
    2.2 桩-砂相互作用试验系统功能
        2.2.1 试验系统总体目标
        2.2.2 试验系统主要功能
        2.2.3 试验系统研发过程
    2.3 桩-砂相互作用试验系统模块
        2.3.1 桩基模型试验部分
        2.3.2 土工模拟试验部分
        2.3.3 试验系统基本框架
        2.3.4 动荷载下桩-钙质砂相互作用试验设计
        2.3.5 桩-砂相互作用试验系统授权专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荷载桩-钙质砂相互作用模型试验研究
    3.1 桩基模型试验设计
        3.1.1 相似理论介绍
        3.1.2 动荷载钙质砂单桩模型试验方案
        3.1.3 多功能钙质砂桩基模型试验装置
        3.1.4 试验装置施加荷载和试验数据情况
    3.2 动荷载下钙质砂单桩模型试验结果
        3.2.1 动荷载钙质砂单桩桩顶累积沉降
        3.2.2 动荷载钙质砂单桩承载特性
        3.2.3 动荷载钙质砂单桩模型试验机理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荷载下桩-钙质砂相互作用土工模拟研究
    4.1 桩-钙质砂相互作用土工模拟试验设计
    4.2 桩侧桩-砂界面土工模拟试验研究
        4.2.1 桩侧钙质砂土体受力状态分析
        4.2.2 桩侧钙质砂土工试验方案
        4.2.3 桩侧桩-砂界面试验结果
        4.2.4 桩侧桩-砂界面试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4.3 动荷载下桩端桩-砂核心区土工模拟试验研究
        4.3.1 桩端钙质砂土体受力状态分析
        4.3.2 桩端核心区桩-砂相互作用土工模拟试验装置
        4.3.3 桩端钙质砂土体装样过程
        4.3.4 桩端核心区钙质砂动力加载
        4.3.5 动荷载下桩端桩-砂核心区土工模拟试验结果
    4.4 桩周钙质砂颗粒土工模拟试验研究
        4.4.1 桩周钙质砂颗粒形状分选
        4.4.2 单颗粒强度试验过程
        4.4.3 桩周钙质砂颗粒强度试验装置
        4.4.4 钙质砂颗粒试验过程
        4.4.5 桩周钙质砂颗粒土工模拟试验结果
        4.4.6 模拟桩周钙质砂颗粒强度试验讨论与分析
        4.4.7 模拟桩周钙质砂颗粒强度试验小结
    4.5 桩周钙质砂颗粒破碎的无损测量试验研究
        4.5.1 Hardin相对破碎率B_r分析
        4.5.2 桩周钙质砂颗粒破碎分析
        4.5.3 桩周钙质砂渗流法测定颗粒破碎
        4.5.4 桩周钙质砂颗粒破碎的无损测量试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桩过程桩-钙质砂相互作用研究
    5.1 成桩过程中桩-钙质砂相互作用土工模拟试验研究
        5.1.1 成桩过程桩-钙质砂相互作用土工模拟试验设计
        5.1.2 成桩过程中桩端核心区桩-钙质砂相互作用试验
        5.1.3 成桩过程中桩侧桩-砂界面强度及颗粒破碎试验
    5.2 成桩过程桩周钙质砂土体动力响应试验研究
        5.2.1 冲击荷载对桩端钙质砂压缩性试验
        5.2.2 冲击能对桩端钙质砂砾颗粒级配影响
    5.3 静高压荷载作用下钙质砂侧限压缩试验研究
        5.3.1 粒径对桩端钙质砂压缩性和级配影响
        5.3.2 颗粒形状对桩端钙质砂密度和压缩性的影响
        5.3.3 不同形状桩端钙质砂侧限压缩试验结果
        5.3.4 颗粒形状对桩端钙质砂压缩性试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钙质砂桩基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探究
    6.1 桩基砂砾持力层设计
    6.2 动静荷载桩基承载力计算分析
    6.3 成桩工艺的选择和控制标准
    6.4 桩基运行监测预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10)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侧负摩阻力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理论研究
        1.2.2 试验研究
    1.3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桩侧负摩阻力的基本原理
    2.1 桩侧负摩阻力的概念
    2.2 中性点的概念
    2.3 黄土的湿陷变形特征
    2.4 桩侧负摩阻力产生的原因
    2.5 桩侧负摩阻力的影响因素
    2.6 桩侧负摩阻力的现有计算方法
第三章 桩侧负摩阻力研究的试验设计
    3.1 试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1 场地地层结构
        3.1.2 黄土湿陷性评价
    3.2 试验方案设计
        3.2.1 试桩、锚桩布置
        3.2.2 试桩、锚桩设计
        3.2.3 试桩、锚桩施工
        3.2.4 桩身应力测试设计
        3.2.5 浸水载荷试验试坑设计
    3.3 试验方法
        3.3.1 摩擦端承桩的静载试验
        3.3.2 单桩竖向静载荷浸水试验
        3.3.3 摩擦桩的静载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结果分析
    4.1 摩擦端承桩试验结果分析
        4.1.1 试桩A1、A2的极限承载力
        4.1.2 试桩A1、A2的桩身内力测试
    4.2 摩擦桩试验结果分析
        4.2.1 试桩C1、C2的极限承载力
        4.2.2 试桩C1、C2的桩身内力测试
    4.3 浸水载荷试验结果分析
        4.3.1 试桩B1、B2的浸水试验结果
        4.3.2 试桩B1、B2的桩身内力测试
        4.3.3 中性点位置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利用跑桩荷载检测桩基承载力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公路改扩建既有桥梁桩基注浆加固机理及工程应用[D]. 丁何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考虑浆液黏度时变性的后注浆桩承载特性研究[D]. 李海涛. 山东大学, 2021(09)
  • [3]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分析[D]. 马雪涛.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4]软岩嵌岩桩承载力特性研究 ——以广州某建筑地基为例[D]. 谢一凡.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5]护壁泥浆对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影响研究分析[D]. 杨明.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6]开挖条件下饱和粉土地基静压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D]. 张振. 中原工学院, 2021(08)
  • [7]组合荷载作用下大直径扩底桩承载性状影响分析[D]. 史学明.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8]深厚软土地区城际铁路高架桥桩基承载能力计算及沉降预测[D]. 覃明林. 广西大学, 2020(07)
  • [9]钙质砂地基中桩基动力承载特性研究[D]. 王帅.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10]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侧负摩阻力特性试验研究[D]. 辛海龙. 兰州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用行桩荷载测试桩基承载力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