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网膜下腔免疫赦免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卓实[1](2020)在《视网膜祖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指一种以视网膜感光细胞(包括:视锥细胞、视杆细胞)进行性凋亡为病理基础的遗传性眼部疾病,它常以夜盲为首发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以出现进展性的视野狭窄,视力下降,甚至视力丧失,在中国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率达到1/1000,目前在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发展,作为再生医疗的前沿技术,干细胞疗法有可能成为治疗RP的潜在方法。干细胞有多种的组织来源,如:胚胎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虽然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具有全能性,但其具有的致瘤性、排斥反应、伦理问题等风险阻碍了ESCs进一步的临床拓展和应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虽然更容易获得,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又能分泌大量神经营养物质,但作为非神经类干细胞,其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人视网膜祖细胞(human retinal progenitor cells,hRPCs)是一类成体神经类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的潜能,同时hRPCs具有分泌支持视网膜神经细胞存活和发育的神经营养因子的能力,并且由于hRPCs的分化能力只向视网膜细胞方向分化的特性,理论上具有较低的致瘤性,较为安全。因此hRPCs是一种具有抗凋亡潜能的成体神经干细胞,被认为可能是治疗RP的重要种子细胞。但以往研究采用hRPCs视网膜下注射的方法,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操作难度大,有排斥反应,并且具有一定操作风险,可以引起白内障、玻璃体腔出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的眼部并发症,而眼睛的玻璃体腔是人体的相对免疫赦免区,操作相对简单且安全,临床应用广泛、成熟,所以hRPCs玻璃体腔注射移植可能是hRPCs做眼部移植更好的手术方式。本研究探索了hRPCs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和鉴定,并检测了它的致瘤性,然后采用hRPCs玻璃体腔注射移植治疗视网膜变性的RCS(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大鼠模型,从而探讨hRPCs安全性以及玻璃体腔注射对视网膜变性的治疗作用和潜在功能。研究方法:1、视网膜组织分离,人视网膜祖细胞(human retinal progenitor cells,hRPCs)的体外培养,并扩增hRPCs,传代至第6代;2、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RPCs表面标志物的表达;3、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血清诱导分化后的hRPCs的表面抗原;4、检测hRPCs的内毒素、支原体、需氧菌、厌氧菌等安全性指标;5、对hRPCs进行核型检测;6、通过裸鼠致瘤性实验,进行大体观察,病理组织切片等来检测本研究培养的hRPCs是否存在致瘤性;7、将hRPCs进行RCS大鼠模型的玻璃体腔内注射移植,并检测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裂隙灯等指标检测视网膜功能的变化及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性;8、通过对不同处理组的RCS大鼠模型进行病理切片,并对病理切片中的视网膜外核层细胞进行计数以检测保留的视网膜感光细胞数量,验证hRPCs对变性视网膜功能是否有保护作用;9、采用Quantibody(R)Human Cytokine Antibody Array 9000芯片对hRPCs的细胞因子表达进行分析检测;10、对RCS大鼠模型进行玻璃体腔重复注射hRPCs,检测ERG和病理切片观察其对变性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时间。结果:hRPCs经分离体外培养至第6代,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鉴定,结果显示hRPCs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n达到99.9%,代表细胞干性增殖能力的标志物Ki67达到69.6%,代表神经视网膜发育相关的特征性标志物Pax6达到73.55%,另一特征性标记物Chx10达到88.8%。hRPCs培养基样品内毒素结果显示:0.4137EU/ml<0.5 EU/ml,指标合格。hRPCs培养基样品的微生物检测中支原体、需氧菌、厌氧菌检测均为阴性。在经过10%胎牛血清诱导后,hRPCs高表达标记物Map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NF(neurofilament),rhodopsin,recoverin,GFAP(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证明培养的hRPCs具有分化功能。进一步检测hRPC的成瘤性,把不同代次的hRPCs注射到BALB/c裸鼠中,移植16周后检查畸胎瘤的形成,hRPCs注射组及阴性对照均没有畸胎瘤形成,而作为对照的肿瘤细胞注射组则全部有明显的肿瘤形成。组织病理切片的HE染色后,第6代和第12代的hRPCs注射组及阴性对照中的肝、脾脏、肺、肾组织大体切片HE染色均未发现异常改变,然而在肿瘤注射的阳性对照组,在上述的器官中则发现了肿瘤组织的形成。对RCS大鼠进行hRPCs玻璃体腔注射移植后,通过ERG检测发现与感光细胞相关的b波振幅均值在第4周(P=0.0418<0.05)、及第8周(P=0.0386<0.05)均显着高于HBSS注射组和未治疗组。然而在第12周hRPCs治疗组与HBSS组及未治疗组没有显着性差异。对所有RCS大鼠不同时间点进行OCT及裂隙灯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在注射后的第8周进一步对RCS大鼠处死,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检查,发现hRPCs治疗组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显着高于HBSS注射组及未治疗组。我们对注射后第2、4、8、12周的RCS大鼠视网膜外核层细胞进行了细胞计数统计,发现在第2、4、8周,hRPCs注射组的视网膜外核层细胞保留的数量都显着高于HBSS组及未治疗组(P=0.0106<0.05,P=0.0479<0.05,P=0.0446<0.05)。而且,我们发现视网膜外核层细胞数与ERG b波振幅具有相关性。通过Quantibody Human Cytokine Antibody Array 9000芯片对hRPCs上清液中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进行检测,发现GDF-15,PDGF-AA,EGF,和NT-4有显着的高表达。在重复玻璃体腔注射的实验中的ERG b波振幅及病理切片均发现玻璃体腔注射hRPCs及视网膜下注射hRPCs均可保护视网膜,但视网膜下注射比单次注射维持时间更长,而重复注射hRPCs可以延长hRPCs的保护作用,达到视网膜下注射hRPCs的水平。结论:本研究发现hRPCs体外培养后指标安全、没有致瘤性,进行玻璃体腔注射移植可以有效的保护RCS大鼠的视网膜感光细胞,而且hRPCs可以释放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可能是其发挥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hRPCs单次玻璃体腔注射的保护作用没有视网膜下单次注射维持的时间长,但hRPCs重复注射可以延长保护的时间,达到与视网膜下注射相似的水平。
黄健发[2](2017)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预诱导培养及在视网膜变性小鼠眼内的存活和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干细胞是一类在拥有自我更新和潜在分化能力的同时能保持未分化状态的细胞(1)。而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PBMCs)中存在一小簇异质性的干细胞。由于这些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获取方便、来源广泛的特点,使其成为干细胞治疗的理想资源。视网膜变性是一种表现为进行性感光细胞及色素上皮功能丧失的遗传性疾病,是眼底病导致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病至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干细胞移植治疗为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干细胞治疗发挥疗效的前提条件是干细胞能够移植到体内并长时间存活。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hPBMCs在体外的预诱导培养,并将体外预诱导培养后的hPBMCs移植到视网膜变性小鼠(视网膜色素变性模型小鼠和视网膜慢变性小鼠)的视网膜下腔,研究hPBMCs的存活以及对小鼠视网膜功能恢复的影响。本论文首先从健康成人静脉中抽取外周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从外周血提取hPBMCs。将获取的hPBMCs与新生大鼠的视网膜进行4天的预诱导性共培养,并通过实时定量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预诱导培养后,视网膜神经细胞及光感细胞的标记物表达情况,验证hPBMCs分化成为神经细胞和光感细胞的可能性。再接着把诱导培养后细胞群注射到视网膜变性小鼠的视网膜下腔。最后,在细胞移植后第5个月用视网膜电生理检测仪检测小鼠视网膜生物电的恢复情况;在细胞移植后第6个月用免疫荧光化学、流式细胞术及RT-PCR来分析移植的hPBMCs的存活情况。移植hPBMCs六个月后视网膜慢变性小鼠眼球切片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视网膜的内核层和节细胞层均有移植的细胞存在,而且部分细胞有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n,神经祖细胞标志物Vimentin、βⅢ-tubulin,神经细胞标志物MAP2,及光感细胞标志物Rhodopsin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实验组的手术眼有19.35±10.33%的细胞表达抗人线粒体特异性抗体信号;同样的,在实验组的非手术眼也有11.55±1.52%细胞表达。PCR结果显示,人的细胞色素b基因在移植六个月后仍在小鼠的实验眼中有表达。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结果显示,移植五个月后,有部分治疗小鼠的实验眼恢复对光反应。以上结果表明,移植到视网膜下腔的经预诱导培养后的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移植后六个月内能以神经细胞及光感细胞的方式存活,并发挥修复作用。
李雪丽,范吉平,梁丽娜[3](2015)在《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这些研究通过移植胚胎干细胞、脐带干细胞、骨髓来源干细胞以及诱导多能干细胞等促进受损视网膜修复并改善视功能,个别研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视网膜色素变性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患者带来复明的希望。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并就其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予以讨论。
郑祥榕,柳林,高朋芬[4](2013)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中细胞替代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视网膜变性是一类难治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degeneration,AMD)等。因视网膜属于终末神经组织,神经细胞再生困难,此类疾病的治疗非常棘手。近年来,由于干细胞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干细胞在视网膜变性疾病中也有了一定的应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文中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M(u|¨)ller细胞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罗瑶琴[5](2013)在《胚胎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遗传性进行性光感受器细胞丧失并最终导致视网膜变性萎缩为特征的一组疾病,目前RP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腹腔注射碘酸钠(NaIO3)造成RP小鼠模型,以探讨胚胎干细胞移植术对RP小鼠的治疗作用。材料与方法:健康C57BL/6小鼠60只,随机取出40只小鼠腹腔注射NaIO3致小鼠双眼RP模型,其余20只小鼠腔腹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建模后第7天,将所有RP模型小鼠的左眼于视网膜下腔注射绿色荧光小鼠胚胎干细胞(Green fluorescent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GFP-mESCs),此组简称为GFP-mESCs治疗组;右眼于视网膜下腔注射等量DMEM/F12,此组称为RP模型组;腹腔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的小鼠视网膜下腔注射等量DMEM/F12,此组称为正常对照组。第4周末处死所有小鼠,取小鼠眼球分别行HE染色检测视网膜全层厚度和感光细胞层厚度,免疫组化染色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Opsin及β-Tubulin蛋白表达量。结果:1、用碘酸钠腹腔注射法成功地建立了C57BL/6小鼠双眼RP动物模型。2、从视网膜组织形态学方面看,GFP-mESCs治疗后视网膜结构仍出现视网膜损伤表现,但损伤程度较未经治疗的RP模型组轻。3、从视网膜相关蛋白表达量看,GFP-mESCs治疗后S-Opsin及β-Tubulin蛋白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减少,却高于RP模型组。结论:从视网膜组织从视网膜组织形态学及视网膜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方面,可以证实视网膜下腔胚胎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RP的发生发展,为临床治疗RP提供帮助
郭立云[6](2013)在《猕猴胚胎源性神经干细胞诱导、脑内移植及其在青光眼玻璃体内的转归—探索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猕猴胚胎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干性维持及脑内移植目的:建立稳定高效的猕猴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诱导体系,使其可成功的分化及特性维持;观察研究猕猴神经干细胞同种脑内移植后的转归,进一步验证猕猴神经干细胞经体外培养、诱导后的特性及可应用性,为神经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方法:1)以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GFP)为标记,探讨猕猴胚胎干细胞向玫瑰花环(Rosettes)结构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及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的扩增培养;2)经立体定位,利用微量注射器,将5ul(1X105个/u1)神经干细胞移植到猕猴海马区,移植后2个月后,取脑组织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激光共聚焦鉴定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内的存活与分化情况。结果:1)建立了稳定高效的猕猴神经干细胞分化体系;2)分化得到的Rosettes结构神经干细胞经bFGF/EGF扩增后,能够较好的维持其Rosettes结构;3)神经干细胞移植到两只猕猴脑内后两个月,发现移植细胞能够较好的存活,并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结论:经bFGF/EGF扩增培养猕猴胚胎干细胞能较好的维持神经干细胞的Rosettes结构(真正意义上的早期全能神经前体细胞);扩增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两只猕猴脑内后能维持其特性,为将来神经干细胞应用于临床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脑外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细胞凋亡及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手术组和NSCs移植组。采用自由落体致大鼠皮质运动区脑损伤模型,NSCs于术后当天移植入脑损伤大鼠挫伤位周围4个点;术后观察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移植的NSCs在脑组织存活、迁移及细胞凋亡、抗凋亡基因表达情况。结果:NSCs移植后NSS评分至第7天明显比对照组下降,说明NSC移植对脑外伤大鼠神经功能有改善作用。移植NSCs能在宿主脑组织存活,并向四周迁移;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而抗凋亡基因BCL-XL表达明显增加,与未移植NSCs的单纯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SCs能改善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NSCs在体内存活、能够减少细胞凋亡和增加抗凋亡基因BCL-XL表达有关。第三部分适用神经干细胞移植研究的青光眼视神经损伤模型的建立目的:探索一种能够适用于干细胞移植研究的青光眼造模方法,为神经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奠定模型基础。方法:本实验采用对新西兰白兔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的方式给药,2.5mg/次,一周3次(间隔一天给药),持续8周。结果:眼底照相观察到造模眼眼球屈光间质保持清晰,视乳头凹陷明显扩大、血管呈屈膝状;病理切片显示造模眼视神经受到明显损伤;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y, HRT)定量分析显示造模眼呈现盘沿面积减小1.10±0.88mm2、杯/盘比增大0.17±0.13,以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降低0.44±0.31mm的青光眼性质病理改变,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01)。结论:1)本实验建立了一种简单可靠、重复性强的慢性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造模方法;2)造模眼眼压波动轻微,不会影响移植细胞的生长,眼底照相观察到造模眼眼球屈光间质保持清晰,适合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后情况,此造模方法适用于干细胞移植研究。第四部分兔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后移植神经干细胞的探索研究目的:探索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后移植神经干细胞具体可行性。方法:青光眼视神经损伤模型建立后,以不同的移植方法双眼(模型眼及对照眼)注入猕猴神经干细胞,植入5个月后,摘取眼球,采用不同标本制作方法,固定、切片,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神经干细胞生长存活情况,并观察其在眼内迁移及与视网膜整合情况,移植后眼内反应等。结果: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兔眼(模型眼)玻璃体内可见存活的神经干细胞,未见神经干细胞迁移及与视网膜整合,对照眼未见神经干细胞存活;此结果与移植方法、标本制作方法及免疫反应有关。结论:猕猴神经干细胞能够在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兔眼玻璃体内长时间存活并生长,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进一步证实了本实验第三部分的造模方法适合用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的研究;神经干细胞玻璃体移植后未见向视网膜迁移整合,提示对神经干细胞眼内注入方法需进一步改良研究;仅在模型眼(注射地塞米松)观察到神经干细胞玻璃体存活生长,对照眼未见,且有眼内反应现象,为下一步研究神经干细胞眼内移植后如何控制免疫排斥反应提供了思路。第五部分单侧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后眼外肌及其本体感受器病理学改变目的研究单侧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后间歇性斜视(知觉性)患者眼外肌及其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以期了解青光眼视神经损伤患者眼运动系统的病理变化及探讨其发病机制,推进对青光眼神经疾病的认识,并为后续研究神经干细胞移植提供组织形态学基础。方法选取10例单侧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后间歇性(知觉性)外斜视患者非注视眼内直肌附着点后长约4-5mm,宽约1Omm的眼外肌作为实验组(光镜10例、透射电镜10例),选取10例同期角膜移植供体的健康人眼内直肌作为正常对照组(光镜5例、透射电镜5例),制作病理标本,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比较2组肌纤维及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差异。结果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单侧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后间歇性(知觉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纤维排列紊乱,部分纤维萎缩、水肿,线粒体变性,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结构出现明显异常,内外膜不完整,梭内肌纤维排列紊乱,有髓神经轴浆内有残体形成,线粒体缺如,内膜与Schwann细胞间可见粗大致密的胶原纤维增生,神经纤维内微丝、微管等细胞器减少,严重者可见有髓神经脱髓鞘。结论单侧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后眼外肌内直肌及其本体感受器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即眼运动神经通路的效应器出现了异常改变。
张晓鹏,程辉[7](2011)在《神经干细胞概述及治疗视神经损伤的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经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能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随着干细胞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移植整合入视网膜各层并定向诱导分化为目的细胞,有望重建视神经功能。本文就神经干细胞的来源、特性、分化调控机制及移植治疗视神经损伤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李文杰[8](2010)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免疫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的逐年增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也逐年升高,成为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的探讨与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以往众多此方面的研究公认的观点包括血管病变和代谢因素两方面,近年来炎症免疫因素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是糖尿病患者体内聚集的特殊产物。它是在体内高血糖的环境下,蛋白质缓慢发生的非酶促糖基化反应,其主要影响体内半衰期较长的蛋白如胶原蛋白、晶状体蛋白,同时受到血糖浓度的影响,并且形成后不易降解。AGEs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旦在体内积聚时,即表现出致病的作用。研究表明给予非糖尿病实验动物注射AGEs后,可出现血视网膜屏障的广泛渗漏,最终触发炎症免疫反应,而所形成的血栓导致血管闭塞,使微循环功能发生障碍。实验动物病理学观察证实,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表现类似低度慢性免疫炎症对组织的损伤。同时抗炎症或炎症因子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消炎药等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改变。AGEs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病的重要因素,是如何在免疫炎症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至今研究尚未清楚。视网膜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所构成。小胶质细胞是一种神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子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防线,被认为是CNS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免疫细胞。视网膜是CNS是眼部的延续,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是视网膜固有的免疫活性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形成视网膜的外屏障,其在高糖环境下的变化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RPE细胞功能和免疫学特性的研究较少。T淋巴细胞并不是视网膜的固有细胞,但是在炎症免疫反应中起核心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已经使人们认识到,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那么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AGEs是如何作用于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从而激活T淋巴细胞,引起一系列的免疫应答,尚不是很清楚。我们通过实验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免疫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我们的研究发现:(1)AGEs可刺激视网膜小胶质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发挥抗原递呈细胞的作用,通过提供活化T淋巴细胞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使T淋巴细胞活化。(2)但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发挥更强的抗原递呈作用,所以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只是一种很弱的抗原递呈细胞。(3)所以在AGEs的刺激下,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更能激活T淋巴细胞的活性。(4)T淋巴细胞激活后主要是向TH1,TH2两个方向分化,我们的实验发现,在AGEs的刺激下,T淋巴细胞主要的活化方向是向TH1方向活化,促进细胞免疫反应,导致视网膜自身免疫破坏。目的1探讨AGEs对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达免疫相关因子的作用。2探讨AGEs对T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3研究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和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在AGEs环境下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1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在不同浓度的AGEs (0ug/ml, 10ug/ml,50ug/ml,100ug/ml,500 ug/ml)培养基中体外培养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免疫调控因子MHCⅡ, ICAM-1,CD80和CD86的mRNA水平的变化。同时利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免疫调控因子MHCⅡ, ICAM-1,CD80和CD86的组织蛋白水平的变化。2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在不同浓度的AGEs (0ug/ml, 10ug/ml,50ug/ml, 100ug/ml,500 ug/ml)培养基中体外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免疫调控因子MHCⅡ, ICAM-1, CD80和CD86的mRNA水平的变化。同时利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免疫调控因子MHCⅡ, ICAM-1, CD80, CD86的组织蛋白水平的变化。3在不同浓度的AGEs (0,10,50,100,500ug/ml)培养基中体外培养的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活化的T淋巴细胞。利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在不同浓度的AGEs (0ug/ml, 10ug/ml, 50ug/ml, 100ug/ml,500 ug/ml)培养基中体外培养的T淋巴细胞免疫调控因子IFN-γ, IL-2, IL-10和IL-4的组织蛋白水平的变化4共培养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别在AGEs(0,10, 50,100,500 ug/ml)培养,流式细胞仪测定活化的T淋巴细胞。5共培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别在AGEs (0, 10,50,100,500ug/ml)培养,流式细胞仪测定活化的T淋巴细胞。结果1.视网膜小胶质细胞MHCⅡ, ICAM-1, CD80和CD86的表达经荧光定量PCR检测,正常培养组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有以上细胞因子的表达;经AGEs刺激24 h后,视网膜小胶质细胞MHCⅡ, IL-1β, ICAM-1, CD80和CD86的表达明显上调,且这些变化具有剂量依赖性,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MHCⅡ, ICAM-1, CD80和CD86的表达经荧光定量PCR检测,正常培养组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有以上细胞因子的表达;经AGEs刺激24 h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MHCⅡ, ICAM-1的表达明显上调,且这些变化具有剂量依赖性,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CD80和CD86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在T淋巴细胞和人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共同培养之后测定,阳性对照组的T淋巴细胞被激活,随着AGEs浓度的增加,表达CD69,CD3的阳性淋巴细胞的细胞百分比渐增。T淋巴细胞IFN-γ,IL-2,IL-4和IL-10的表达经Western-blot检测,正常培养组的T淋巴细胞有以上细胞因子的表达;经AGEs刺激24 h后,T淋巴细胞IFN-γ,IL-2的表达明显上调,且这些变化具有剂量依赖性;而T淋巴细胞IL-4和IL-10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4.在T淋巴细胞和人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共同培养之后测定,阳性对照组的T淋巴细胞被激活,随着AGEs浓度的增加,表达CD69和CD3阳性淋巴细胞的细胞百分比渐增。5.在T淋巴细胞和人视网膜色素上能上皮细胞共同培养之后测定,阳性对照组的T淋巴细胞被激活,随着AGEs浓度的增加,表达CD69和CD3阳性淋巴细胞的细胞百分比渐增。结论:1AGEs可提高视网膜小胶质细胞MHCⅡ, ICAM-1, CD80和CD86的表达,激活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免疫活性。2AGEs可提高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MHCⅡ, ICAM-1的表达,激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免疫活性,但不能提高视网膜色素上皮CD80和CD86的表达,所以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只是弱的抗原递呈细胞。3AGEs激活T淋巴细胞细胞的免疫活性,其中可提高T淋巴细胞IFN-γ, IL-2的表达,但不能提高T淋巴细胞IL-4和IL-10的表达,所以在AGEs的刺激下,T淋巴细胞向TH1方向分化。4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和T淋巴细胞共培养,在AGEs的刺激下,T淋巴细胞的活性增强。5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T淋巴细胞共培养,在AGEs的刺激下,T淋巴细胞的活性增强,但T淋巴细胞活化的程度小于T淋巴细胞与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共培养。
程辉,栗志,鞠学红[9](2010)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神经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能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随着干细胞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移植整合入视网膜各层并定向诱导分化为目的细胞,有望重建视网膜功能。
申战省,颜华[10](2009)在《干细胞移植在治疗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干细胞移植是指应用自体、异体或者异种干细胞,经体外加工处理后回输或植入体内。干细胞移植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尚处于实验动物阶段。本文从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等方面介绍干细胞移植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情况,结合国内外有关干细胞移植的文献作一综述。
二、视网膜下腔免疫赦免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网膜下腔免疫赦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视网膜祖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视网膜祖细胞的培养、扩增、鉴定及安全性检测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人视网膜祖细胞(human retinal progenitor cells,h RPCs)分离培养、鉴定及安全性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人视网膜祖细胞(hRPCs)的培养及鉴定 |
3.2 hRPCs培养基样品内毒素结果 |
3.3 hRPCs培养基样品微生物检测 |
3.4 hRPCs核型检测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人视网膜祖细胞的致瘤性检测 |
5 前言 |
6 材料与方法 |
6.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6.1.1 主要试剂 |
6.1.2 主要仪器 |
6.1.3 对照细胞 |
6.1.4 实验动物 |
6.1.5 实验条件 |
6.2 实验方法 |
6.2.1 动物分组 |
6.2.2 细胞悬液制备 |
6.2.3 动物接种 |
6.2.4 大体观察 |
6.2.5 体重测量 |
6.2.6 结节或肿瘤体积测量 |
6.2.7 大体解剖及组织学检查 |
6.2.8 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价 |
7 实验结果 |
7.1 裸鼠的成瘤性实验的一般观察结果 |
7.2 裸鼠的成瘤性实验体重结果 |
7.3 裸鼠的成瘤性实验肿瘤形成结果 |
7.4 裸鼠的成瘤性实验大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结果 |
7.4.1 大体解剖观察结果 |
7.4.2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
8 讨论 |
第三部分 :人视网膜祖细胞对RCS rdy-/-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作用研究 |
9 前言 |
10 实验材料及方法 |
10.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0.1.1 主要试剂 |
10.1.2 主要仪器 |
10.2 实验方法 |
10.2.1 实验动物选择 |
10.2.2 实验用细胞的选择 |
10.2.3 实验分组及处理方法 |
10.2.4 数据分析 |
11 实验结果 |
11.1 第一部分动物实验结果 |
11.1.1 一般临床观察 |
11.1.2 体重 |
11.1.3 裂隙灯检查 |
11.1.4 OCT检查 |
11.1.5 ERG检查 |
11.1.6 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11.1.7 hRPCs的神经营养因子表达 |
11.1.8 小结 |
11.2 第二部分动物实验结果 |
11.2.1 一般临床观察 |
11.2.2 体重 |
11.2.3 裂隙灯检查 |
11.2.4 裂隙灯下视网膜检查 |
11.2.5 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 |
11.2.6 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12 讨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预诱导培养及在视网膜变性小鼠眼内的存活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治疗现状 |
1.2 干细胞治疗视网膜退化研究进展 |
1.2.1 干细胞概述 |
1.2.2 干细胞疗法概述 |
1.2.3 干细胞治疗视网膜退化研究现状 |
1.2.4.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视网膜下腔中存活 |
1.3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获取、纯化及体外诱导培养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2.3 实验试剂 |
2.2.4 试剂的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新生正常大鼠视网膜细胞的获取及培养 |
2.3.2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获取、纯化和预诱导培养 |
2.3.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预诱导培养前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特异性标志物RNA |
2.3.4 流式细胞术检测预诱导培养前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特异性标志物 |
2.4 实验结果 |
2.4.1 出生一天的正常大鼠视网膜细胞在共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
2.4.2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获取及纯化 |
2.4.3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预诱导培养 |
2.4.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特异性标志物RNA |
2.4.5 流式细胞术检测预诱导培养前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特异标志物表达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视网膜下腔移植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动物与细胞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2.3 实验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视网膜变性小鼠视网膜下腔注射 |
3.3.2 移植小鼠冰冻切片与免疫荧光染色 |
3.3.3 移植小鼠全视野视网膜电图 |
3.3.4 移植小鼠视网膜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PCR检测 |
3.3.5 移植小鼠视网膜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流式细胞术检测 |
3.4 实验结果 |
3.4.1 移植小鼠视网膜的免疫荧光染色 |
3.4.2 移植小鼠全视野视网膜电图 |
3.4.3 移植小鼠视网膜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PCR检测结果 |
3.4.4 移植小鼠视网膜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流式细胞术检测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研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附件 |
(3)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供体干细胞来源 |
1.1 视网膜前体细胞 |
1.2 胚胎干细胞 |
1.3 人胎儿干细胞 |
1.4 人脐带组织来源干细胞 |
1.5 间充质干细胞 |
1.6 骨髓来源的极小胚胎样干细胞 |
1.7 诱导多能干细胞 |
2 被替代治疗的靶细胞类型 |
2.1 RPE细胞 |
2.2 感光细胞 |
3 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存在的问题 |
4 展望 |
(5)胚胎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2.1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现状 |
1.2.2 本研究提出的假说和验证方法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材料和设备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造模、实验分组和实验取材 |
2.2.2 GFP-mESCs 的移植 |
2.2.3 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 |
2.2.4 蛋白质印迹法试验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小鼠成活率 |
3.2 视网膜组织形态学观察 |
3.2.1 HE 染色结果判定 |
3.2.2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 |
3.3 视网膜的体视学分析 |
3.3.1 各组视网膜厚度检测 |
3.3.2 各组的免疫组化分析 |
3.4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 |
3.4.1 S-Opsin 的蛋白相对表达量(%) |
3.4.2 β-Tubulin 的蛋白相对表达量(%) |
第4章 讨论 |
4.1 RP 的发病机制与目前的治疗方案 |
4.2 关于 NaIO_3建立 C57bl/6 小鼠双眼 RP 模型与胚胎干细胞的运用 |
4.3 视网膜下腔注射 GFP-mESCs 的可行性因素 |
4.3.1 视网膜的特殊结构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 |
4.3.2 视网膜的损伤利于移植细胞的迁移分化 |
4.3.3 经玻璃体-视网膜途径的内路法移植细胞是安全可靠的 |
4.4 GFP-mESCs 视网膜下腔移植术后 C57bl/6 小鼠视网膜组织的保护作用29 |
4.4.1 GFP-mESCs 移植术后视网膜形态学研究 |
4.4.2 GFP-mESCs 移植术后视网膜相关蛋白表达量研究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猕猴胚胎源性神经干细胞诱导、脑内移植及其在青光眼玻璃体内的转归—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猕猴胚胎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干性维持及脑内移植 |
引言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脑外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细胞凋亡及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适用神经干细胞移植研究的青光眼视神经损伤模型的建立 |
引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兔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后移植神经干细胞的探索研究 |
引言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单侧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后眼外肌及其本体感受器病理学改变 |
引言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本课题的创新点及其意义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神经干细胞概述及治疗视神经损伤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NSCs概述 |
1.1 NSCs的定义 |
1.2 NSCs的来源 |
1.2.1 胚胎干细胞 |
1.2.2 成体神经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 |
1.2.3 成体非神经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 |
1.3 NSCs的生物特性 |
1.3 神经干细胞体内分化调控机制 |
2 神经干细胞移植 |
2.1 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 |
2.2 神经干细胞移植方式 |
2.3 神经干细胞移植后的作用 |
3 问题及展望 |
(8)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免疫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英文缩略语简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AGE对视网膜小胶质细胞/色素上皮细胞激活作用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第二部分 AGEs对T细胞的活化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部分 AGEs对共培养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视网膜下腔免疫赦免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视网膜祖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的研究[D]. 王卓实.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2]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预诱导培养及在视网膜变性小鼠眼内的存活和功能研究[D]. 黄健发.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3]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 李雪丽,范吉平,梁丽娜.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5(06)
- [4]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中细胞替代治疗[J]. 郑祥榕,柳林,高朋芬.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3(08)
- [5]胚胎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研究[D]. 罗瑶琴. 南昌大学, 2013(04)
- [6]猕猴胚胎源性神经干细胞诱导、脑内移植及其在青光眼玻璃体内的转归—探索性研究[D]. 郭立云. 昆明医科大学, 2013(12)
- [7]神经干细胞概述及治疗视神经损伤的应用进展[J]. 张晓鹏,程辉. 中国医药指南, 2011(26)
- [8]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免疫机制的初步研究[D]. 李文杰. 中南大学, 2010(11)
- [9]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 程辉,栗志,鞠学红. 解剖学研究, 2010(02)
- [10]干细胞移植在治疗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研究[J]. 申战省,颜华.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