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cl-2基因及其蛋白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的表达(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华[1](2021)在《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干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对DOR患者心理状况进行探究,分析其临床症状与心理状况的关系,并观察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治疗肾虚肝郁型DOR患者的临床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以期为中医药防治DOR提供理论依据。2.选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CUMS法建立肾虚肝郁型DOR大鼠模型,观察造模过程中大鼠的一般情况及成模后卵巢的功能,总结该模型的制备经验(用药剂量、刺激时间等),为补肾疏肝方后续的药效学实验提供参考。3.观察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肾虚肝郁型DOR模型大鼠卵巢功能的改善作用,并以Bcl-2/Bax/Caspase信号通路为切入点,从分子角度研究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卵巢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将96例符合纳排标准的肾虚肝郁型DOR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补肾疏肝方组)48例、中药联合五行音乐组(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组)48例。中药组给予补肾疏肝方,连续3个月经周期;中药联合五行音乐组在服用中药(方法同中药组)的同时,每天给予五行音乐欣赏,选取五音中的中的角调、羽调随机分配,每日一次,每次45分钟,连续3个月经周期。观察指标为中医症状积分,心理测评量表,血清bFSH、bLH、bFSH/bLH,bE2、AMH水平及卵巢AFC的变化,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观察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肾虚肝郁型DOR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2.动物模型制备:将24只动情周期规律的SD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采用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灌胃联合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并稍加改进的方法进行造模,刺激因子包括10种:孤笼喂养;潮湿垫料;夹尾刺激1min;0℃冰水游泳5min;禁食24小时;禁水24小时;黑白颠倒(黑暗12h,白昼12h);禁食水24h;45°倾斜鼠笼;异物刺激24h(如硬木棍,碎布片等)。10种刺激随机安排,使大鼠无法预测刺激的发生,每天一次,同时给予雷公藤多苷片50mg/kg/d灌胃,连续21天。对照组只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21天,食水、光照充足,安静喂养。实验操作结束后,麻醉、取材。实验过程中每日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检测大鼠的动情周期,实验开始前后分别进行糖水偏嗜度检测及旷场实验,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E2、FSH、LH、5-HT水平,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形态,计算卵巢指数,对实验结果进行系统分析,以对大鼠模型进行验证,并观察造模后大鼠的卵巢功能。3.实验研究:采用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灌胃联合CUMS并稍加改进的方法建立肾虚肝郁型DOR大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50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西药组(补佳乐),中药(补肾疏肝方)低剂量联合音乐组,中药(补肾疏肝方)中剂量联合音乐组,中药(补肾疏肝方)高剂量联合音乐组;10只正常饲养的大鼠作为空白组。研究补肾疏肝方低、中、高剂量联合五行音乐对大鼠的作用,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行为学检测、动情周期、卵巢HE染色、血清性激素及卵巢组织Bcl-2、Bax、Caspase-9、Caspase-3蛋白的表达,分析药物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临床研究:治疗后,与中药组比较,中药联合五行音乐组在“乳房胀痛,小腹及胸胁胀痛、喜叹气,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积分、抑郁总分及因子分、抑郁自评标准分方面积分明显降低(P<0.05),在“月经周期、月经量、经色暗、有血块、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积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组治疗前后比较,在“经色暗、有血块”积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月经周期、月经量、腰膝酸软、性欲减退、乳房胀痛,胸胁胀痛、喜叹气,烦躁易怒”、抑郁总分及因子分、抑郁自评标准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中药联合音乐组治疗前后比较,在“月经周期、经色暗、有血块”积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月经量、腰膝酸软、性欲减退、乳房胀痛,胸胁胀痛、喜叹气,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积分、抑郁总分及因子分、抑郁自评标准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中药组bFSH、bLH均显着降低(P<0.05),bE2、AMH、AFC均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中药联合音乐组bFSH、bFSH/bLH均显着降低(P<0.05),bE2、AMH、AFC均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与中药组比较,中药联合五行音乐组在bFSH、bLH、bFSH/bLH、bE2、AMH、AFC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2.动物模型制备:对照组大鼠始终状态良好,被毛光滑,饮食、饮水正常;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毛色晦暗、稀疏、易于脱落,精神萎靡,胆怯易惊,喜弓背、蜷缩或易激惹,活跃度降低,大便稀,饮食、饮水均减少。造模前,两组大鼠体重、动情周期、旷场实验及糖水实验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P<0.05);动情周期出现紊乱,表现为动情周期缩短、延长或无明显周期,紊乱率为83%(P<0.05);中央总路程明显降低(P<0.05);糖水偏嗜度明显降低(P<0.05);FSH、LH、5-TH明显升高,E2明显下降(P<0.05);卵巢指数明显降低(P<0.05);卵巢组织皮质增生,髓质萎缩,间质纤维化样变,颗粒细胞排列疏松、紊乱,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及闭锁卵泡增多,成熟卵泡减少。3.实验研究:(1)一般情况,空白组大鼠状态良好,被毛光滑,饮食、饮水正常。用药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剂量联合音乐组体重增长较快,其余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行为学比较,实验开始前,各组大鼠中央总路程、糖水偏嗜度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结束后,模型组中央总路程缩短、糖水偏嗜度下降;用药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组中央总路程、糖水偏嗜度无明显差异(P>0.05)。(3)动情周期:实验开始前,各组大鼠动情周期正常;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紊乱,表现为延长、停滞、无周期;实验第42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紊乱(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动情周期紊乱率降低(P<0.05),其余各组动情周期无明显差异(P>0.05)。(4)卵巢指数:模型组大鼠卵巢指数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及西药组卵巢指数增高(P<0.05);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及西药组三组卵巢指数无明显差别(P>0.05)。(5)血清性激素:模型组大鼠FSH、LH升高明显,E2、5-HT明显降低。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与西药组FSH、LH均明显下降(P<0.05),西药组E2明显升高(P<0.05);中药低、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5-HT明显升高(P<0.05)。(6)卵巢HE染色:中药低、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及西药组大鼠卵巢组织结构较模型组恢复好,间质纤维化及髓质萎缩减轻,颗粒细胞层数有增多趋势,血管分布增多,原始卵泡及成熟卵泡增多,闭锁卵泡减少,以西药组及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较为明显。(7)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分析,中药低、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及西药组均可通过降低Bcl-2蛋白表达,升高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改善卵巢功能,其中西药组及中药高剂量联合音乐组更明显(P<0.05)。结论1.临床研究:补肾疏肝方和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均可改善患者的月经量、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的症状,都能降低bFSH,升高bE2、AMH、AFC;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在改善患者乳房胀痛、小腹及胸胁胀痛、喜叹气、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症状及抑郁量表评分方面优于单独补肾疏肝方。2.动物模型制备:对SD雌性大鼠进行50mg/kg/d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灌胃联合CUMS法复制肾虚肝郁型DOR大鼠模型是成功的。3.实验研究: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可降低DOR模型大鼠FSH、LH,改善模型大鼠的卵巢功能;可升高5-HT的水平,改善模型大鼠的抑郁状态。造模后的大鼠Bcl-2蛋白表达下降,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增高,推测该造模方法导致大鼠卵巢功能减退的原因可能是促进了线粒体凋亡途径介导的颗粒细胞的过度凋亡。通过改善线粒体凋亡途径介导颗粒细胞凋亡过程,升高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颗粒细胞过度凋亡可能是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改善肾虚肝郁型DOR的机制之一。
常征辉[2](2021)在《益肾兴阳胶囊对少弱精子症模型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少弱精子症是常见的男性不育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在近些年逐年升高,亟需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西医治疗本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疗效欠佳,中医药在男性不育的防治方面有独特优势。益肾兴阳胶囊作为一种中成药,早期主要用于治疗阳痿早泄,现在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治疗少弱精子症,因此研究并揭示益肾兴阳胶囊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尚未对其整体的药效机理形成全面的认识,为此迫切需要有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来对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指导临床安全、合理地用药。论文包括文献综述、网络药理学预测和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系统总结了近年来中医药对少弱精子症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传统中医药对少弱精子症的认识、中医辨证分型、中药复方研究等进展;从现代医学角度探讨了少弱精子症的病因、睾丸生精功能的调控机制、治疗方法等。以上内容的探讨,为本课题顺利开展做了铺垫。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益肾兴阳胶囊治疗少弱精子症的关键靶点、生物通路等相关机制,为动物实验药效机制研究奠定基础。设计动物实验,观察益肾兴阳胶囊对少弱精子症模型精子质量、生精细胞凋亡、增殖分化、以及精子能量代谢的影响,阐述其作用机制,为益肾兴阳胶囊组方用药及作用机制提供实验探索。研究方法:1.网络药理学通过多个中药成分与靶标数据库收集和筛选益肾兴阳胶囊的化学成分,构建益肾兴阳胶囊作用靶点PPI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 network);同时从疾病基因数据库对少弱精子症靶点进行检索及筛选;并将疾病基因映射到PPI网络,获取益肾兴阳胶囊治疗少弱精子症的关键作用靶点;构建益肾兴阳胶囊来源中药-成分-靶点-模块-通路网络,通过富集分析预测益肾兴阳胶囊的潜在作用机制。2.实验研究。复制环磷酰胺诱导的少弱精子症小鼠模型,采用精液分析、电镜、流式细胞、Western Blot等方法,对正常组、模型组、益肾兴阳胶囊高、中、低剂量组、枸橼酸氯米芬对照组、万艾可对照组、汇仁肾宝对照组进行精子质量、精子腺嘌吟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生精细胞周期、睾丸超微结构、睾丸组织 B 细胞淋巴瘤-2 基因(B-cell lymphoma 2,Bcl-2)、Bcl-2 相关 X 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磷脂酶肌醇 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C-Kit 原癌基因(C-Kit proto-oncogeneprotein,C-Kit)、A 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 1(Apoptosis signal-regulating kinase 1,ASK1)、c-JunN 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表达的检测。复制雷公藤多苷诱导的少弱精子症大鼠模型,采用精液分析、ELISA、流式细胞、RT-PCR等方法,对正常组、模型组、益肾兴阳胶囊高、中、低剂量组、枸橼酸氯米芬对照组、万艾可对照组、汇仁肾宝对照组进行精子质量、性激素水平、线粒体膜电位、睾丸组织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蛋白、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2(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 2,VDAC2)、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 3(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 3,VDAC3)、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 1(Cell cycle checkpoint kinase 1,CHK1)、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 2(Cell cycle checkpoint kinase 2,CHK2)蛋白表达的检测。研究结果:1.网络药理学共得到益肾兴阳胶囊418个化学成分、2447个靶点和少弱精子症134个致病基因;其中17个靶点为益肾兴阳胶囊治疗少弱精子症的关键作用靶点,它们参与了 8个关键模块;中药-成分-靶点-模块-通路网络分析发现,其中有57个成分参与调控了关键的作用靶点和关键模块,有可能影响生精细胞凋亡、增殖分化和精子能量代谢。2.动物实验首先模型建立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动物少弱精子症成立。小鼠实验药效学研究显示,益肾兴阳胶囊可以改善少弱精子症小鼠模型精子质量和精子ATP含量(P<0.01);睾丸组织超微结构与模型组相比,益肾兴阳胶囊各组生精细胞、支持细胞线粒体明显增多,轻微肿胀,并且可见正常形态高尔基体,睾丸超微结构改善明显。作用机制研究显示,益肾兴阳胶囊可以调控少弱精子症小鼠模型生精细胞周期、睾丸组织Bcl-2、Bax、PI3k、Akt、SCF、C-Kit、ASK1、JNK 蛋白表达(P<0.05)。大鼠实验药效学研究显示,益肾兴阳胶囊可以改善少弱精子症大鼠模型精子质量、性激素水平和精子线粒体膜电位(P<0.05)。作用机制研究显示,益肾兴阳胶囊可以调控少弱精子症大鼠模型睾丸组织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VDAC2、VDAC3、CHK1、CHK2蛋白表达(P<0.05)。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相关的生物学通路预测。研究结论:1.益肾兴阳胶囊可以显着提高少弱精子症模型精子质量并改善睾丸组织超微结构损伤情况。2.益肾兴阳胶囊可以抑制少弱精子症模型生精细胞凋亡,具体机制可能与调控 Bcl-2、Bax、PI3k、Akt、SCF、C-Kit、ASK1、JNK 蛋白表达有关。3.益肾兴阳胶囊可以改善睾丸的生精功能,促进生精细胞增殖分化,具体机制可能与调控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以及CHK1、CHK2蛋白表达有关。4.益肾兴阳胶囊可以增强少弱精子症模型精子能量代谢,具体机制可能与提高线粒体膜电位、增强VDAC2、VDAC3蛋白表达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益肾兴阳胶囊具有补肾精、促生殖的治疗效果,也揭示了益肾兴阳胶囊通过抑制生精细胞凋亡、促进生精细胞增殖分化、增强精子能量代谢治疗少弱精子症的相关作用机制。
付国庆[3](2021)在《基于职业安全视角的DEHP对雄性生殖健康损伤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增塑剂,具有显着的雄性生殖毒性,可引起职业暴露人群血清睾酮和精子活力下降,精子数量减少。然而,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完善的DEHP职业接触限值和职业危害防护措施。为了推进DEHP职业接触限值的研究,加强DEHP对雄性生殖毒性的防治,促进DEHP职业暴露人群的健康安全,采用动物实验证实了DEHP对雄性生殖毒性的影响,基于DEHP诱导的睾丸组织差异性表达pi RNA和PIWI蛋白预测DEHP诱导雄性生殖毒性的调控通路,探究预测通路在体内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模型中的作用,初步提出了DEHP诱导雄性生殖毒性灵敏的效应指标以及可能的作用机理。筛选出DEHP诱导雄性生殖毒性可能的调控通路,为DEHP暴露灵敏效应标志物的筛选和职业接触限值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研究方向。构建DEHP暴露的大鼠模型,分别用pi RNA芯片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睾丸组织pi RNA和PIWI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发现,DEHP暴露组大鼠睾丸中1351个pi RNA表达上调,944个pi RNA表达下调,选择10个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验证的差异性表达pi RNA,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靶基因预测以及GO和KEGG pathway富集,文献研究法探讨差异性表达的PIWI亚家族Piwil2蛋白的调控通路,综合分析差异性表达pi RNA和Piwil2调控通路,经筛选和初步验证Piwil2/STAT3/p53、Piwil2/PI3K/Akt、INSR/IRS1/PI3K/Akt/Fox O1和AMPK/Fox O1通路可能参与DEHP诱导的雄性生殖毒性调控。研究了经筛选的通路在DEHP诱导雄性大鼠生殖毒性中的作用。用250、500、1000 mg/kg DEHP的剂量连续染毒雄性大鼠28天,检测血清睾酮水平、附睾精子浓度、睾丸组织结构改变、睾丸组织凋亡和自噬水平评价雄性生殖毒性,检测睾丸组织中筛选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以了解它们在DEHP诱导雄性生殖毒性中的作用。结果发现,血清睾酮在所有DEHP暴露组均下降,是DEHP暴露的敏感指标。250 mg/kg·day暴露组DEHP诱导细胞自噬避免细胞凋亡,在500和1000 mg/kg·day暴露组,自噬水平下降,DEHP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导致睾丸细胞凋亡增加,睾丸组织损伤,可能与STAT3/p53通路有关。INSR、IRS1、Piwil2和STAT3是DEHP暴露灵敏且稳定的指标,其表达水平在所有暴露组均显着降低,可以作为DEHP早期暴露生物效应标志物进行进一步研究。探讨了piRNA/PIWI调控的不同通路在DEHP代谢产物MEHP诱导小鼠初级精母细胞(GC-2spd)毒性中的作用。用0、1、10、100μM MEHP和100μM NAC+100μM MEHP分别处理GC-2spd细胞,检测MEHP处理组和抗氧化剂NAC预处理组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凋亡和自噬水平以及pi RNA/PIWI调控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10、100μM MEHP暴露组,MEHP通过氧化应激介导STAT3/p53通路调控线粒体凋亡通路导致GC-2spd细胞凋亡,MEHP还通过氧化应激影响PI3K/Akt/m TOR和AMPK/m TOR通路促进GC-2spd细胞自噬。DEHP雄性生殖毒性现有的敏感效应指标为睾酮,INSR、IRS1、Piwil2和STAT3可以作为新的效应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筛选,DEHP通过氧化应激调节STAT3/p53和PI3K/Akt/m TOR影响雄性生殖毒性,为DEHP雄性生殖毒性的防治提供可能的作用靶点,研究结果为DEHP职业接触限值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对促进DEHP职业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陈璐[4](2021)在《肝脏HRD1通过FGF21调控能量代谢对雌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不孕不育已成为目前社会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对于不孕不育的分子机制探究迫在眉睫。能量代谢会影响女性生殖功能,肝脏在能量代谢中处于重要地位。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降解蛋白基因1(HMG-CoA reductase degradation 1,HRD1)作为主要在肝脏表达的泛素连接酶,在能量代谢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尚未见在生殖功能方面的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肝脏HRD1-FGF21信号通路建立能量代谢和雌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分子连接。基于实验室所有的肝脏特异性HRD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对小鼠的代谢情况和生殖功能进行探究,明确肝脏能量代谢的改变对生殖功能的影响,并在分子水平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制。这在一方面丰富了泛素连接酶HRD1的生物学功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揭示不孕不育的分子机制,为未来对不孕不育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首先,观察肝脏特异性HRD1基因敲除型小鼠的生殖功能及能量代谢情况,并检测小鼠FGF21的水平。明确HRD1对雌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及对FGF21的影响。其次,验证调控FGF21的PERK-ATF4-CHOP和PPARα/CREBH信号通路,进一步检测HRD1和CREBH间的蛋白质相互作用。阐明HRD1调控FGF21的分子机制。最后,对小鼠进行能量补充后观察生殖功能变化。探究能量代谢对雌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1.肝脏HRD1对雌性小鼠生殖功能及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HRD1 KO小鼠在6周龄后平均体重和身长落后(19.5±0.3 g vs 16.5±0.3 g,10.15±1.62 cm vs 8.13±0.79 cm),雌性不能生育,出现性成熟延迟和动情间期延长,同时能量消耗显着上升。为进一步研究HRD1对能量代谢的影响,从小鼠6周龄开始喂食高脂饮食14周。发现KO小鼠的体重依然落后,同时保护肝脏免于脂肪变性。KO小鼠的能量消耗依然增加,体脂率下降约三分之一,并出现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现象。检测FGF21的mRNA和循环水平发现其在KO小鼠中显着上升。说明肝脏中HRD1与FGF21密切相关,HRD1基因敲除后会引起小鼠发生与FGF21过表达相似的现象。2.肝脏HRD1调控FGF21的分子机制研究FGF21在转录水平上受PERK-ATF4-CHOP和CREBH/PPARα调控,首先对PERK-ATF4-CHOP通路相关的转录因子进行检测发现PERK的表达水平与HRD1无关,说明HDR1并非通过PERK-ATF4-CHOP通路调控FGF21的水平。对CREBH和PPARα进行验证,发现HRD1是与CREBH而非PPARα结合发挥作用。接下来我们在体外和体内实验证明HRD1通过调控CREBH的泛素化参与CREBH的蛋白降解。说明肝脏中HRD1通过HRD1-CREBH-FGF21信号通路调控FGF21的表达。3.能量代谢对雌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研究进行高脂饮食补充能量后,KO小鼠恢复生殖功能,同时血清LH和FSH水平、卵巢功能、卵巢细胞凋亡因子都能恢复。这说明雌性小鼠的生殖功能与能量代谢直接相关。研究结论:1.肝脏特异性HRD1基因缺失会导致雌性小鼠生殖功能障碍,体脂下降和体重减轻,能量消耗增加。2.肝脏特异性HRD1基因缺失会引起FGF21在蛋白和转录水平显着增加,小鼠发生FGF21过表达现象。3.通过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检测验证HRD1并非通过PERK-ATF4-CHOP 通路和 PPARα调节 FGF21。4.蛋白质组学和免疫共沉淀分析表明HRD1与CREBH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HRD1能调控CREBH的泛素化使其发生降解。HRD1通过HRD1-CREBH-FGF21信号通路调控FGF21的表达。5.补充能量后能纠正肝脏特异性HRD1基因缺失引起的生殖障碍,说明能量代谢是HRD1调控生殖功能的主要因素。
赵雪莹[5](2021)在《RFRP-3对子宫内膜和人源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gonadotropin-inhibitory hormone,Gn IH)是2000年发现的一种新型下丘脑神经肽,其在摄食、能量平衡和生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神经肽结构高度保守,RF酰胺相关肽-1(RFamide-related peptide-1,RFRP-1)和RF酰胺相关肽-3(RFamide-related peptide-1,RFRP-3)是Gn IH在哺乳动物中的同系物,其中RFRP-3起主要作用。Gn IH可通过其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147(the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147,GPR147)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等组织器官以抑制生殖。子宫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研究发现侧脑室注射RFRP-3可引起大鼠子宫发育延迟,其机制及其它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深入探索Gn IH对子宫作用的分子机制对哺乳动物乃至人类生殖有着重要意义。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目前其主要的治疗措施有传统手术治疗,放、化疗及激素治疗,但对于晚期癌,复发癌以及满足年轻患病女性生育需求治疗效果欠佳。因此,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降低病死率,延缓复发,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本课题组前期实验表明,侧脑室注射RFRP-3 6 h对卵巢摘除术后补充雌激素(ovariectomized estrogen primed,OEP)大鼠作用显着,RFRP-3可通过抑制POMC、kisspeptin神经元,刺激NPY神经元抑制Gn RH神经元,以抑制Gn RH的释放,进而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从而发挥对下丘脑-垂体生殖轴的调节作用。子宫是下丘脑-垂体生殖轴的下游靶器官,RFRP-3是否可通过下丘脑-垂体生殖轴对其进行调节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技术对侧脑室微量注射RFRP-3及生理盐水的OEP大鼠子宫腔液中的蛋白质进行鉴定,对所筛选的差异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进行GO(Genetic Ontology)功能富集分析、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分析和蛋白-蛋白间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RFRP-3作用于子宫的影响及潜在分子机制。应用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进行细胞增殖、凋亡检测,旨在阐明RFRP-3作用于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的分子机制,探索RFRP-3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影响,此结果可能为深入探索RFRP-3对子宫的影响提供新思路。第一部分基于蛋白质组学对侧脑室注射RFRP-3的OEP大鼠子宫腔液分泌蛋白的研究目的:探讨侧脑室注射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对卵巢摘除术后补充雌激素模型大鼠子宫腔液的蛋白组改变的影响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1.子宫腔液的收集及分组:取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建立卵巢摘除术后补充雌激素大鼠模型。将30只造模成功的OEP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RFRP-3实验组(n=15),按16μl/kg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及RFRP-3。注射后6 h取子宫腔液,分别将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5)大鼠的子宫腔液混合后分成三份。2.利用LC-MS/MS法比较6 h后侧脑室注射RFRP-3实验组(n=15,16μl/kg)与生理盐水对照组(n=15,16μl/kg)的蛋白质组分,利用Maxquant软件进行定性分析,利用Uniport数据库筛选差异蛋白。3.利用GO功能富集分析分生物学过程、细胞成分和分子功能三部分分析差异蛋白的功能。4.利用KEGG通路分析对差异蛋白涉及到的信号途径进行分析。5.利用Omicsbean软件绘制PPI网络筛选中心节点蛋白。结果:1.侧脑室注射RFRP-3影响子宫腔液蛋白变化利用LC-MS/MS技术检测子宫腔液蛋白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侧脑室注射RFRP-3 6 h对OEP大鼠的子宫腔液蛋白成分及表达水平产生显着影响(P<0.05)。根据P<0.05,FC=2的标准,筛选出了417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包括279个上调的DEPs和138个下调的DEPs。2.侧脑室注射RFRP-3后所得DEPs的生物学功能分析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定位于胞外区(及膜结合囊泡;生物过程涉及对有机物质的反应、对含氧化合物的反应、内源性刺激反应、胁迫反应等,参与蛋白结合,蛋白质复合物结合,大分子复合物结合等分子功能。3.侧脑室注射RFRP-3后所得DEPs涉及到的信号途径分析KEGG通路分析显示,侧脑室注射RFRP-3后DEPs显着富集(P<0.05)的前十位通路为:碳代谢、缝隙连接、长期抑制、肌动蛋白骨架调控、氨基酸生物合成、补体和凝血级联、糖酵解/糖异生、癌症蛋白多糖、血小板活化和甲状腺激素合成。4.侧脑室注射RFRP-3后所得DEPs的蛋白互作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质间相互作用数据,并利用Omicsbean软件对PPI网络进行可视化。通过分析比较蛋白间相互作用的密切程度,共筛选出5个蛋白为中心节点蛋白,分别为Gna13、Gnaq、Gnai3、Kras、Mmp9。其中Mmp9上调,Gna13、Gnaq、Gnai3、Kras下调。结论:RFRP-3可能通过上调Mmp9和下调Gna13、Gnaq、Gnai3、Kras等中心节点蛋白改变OEP大鼠子宫腔液的蛋白表达谱。第二部分RFRP-3对人源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探索RFRP-3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利用UALCAN数据库搜索中心节点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利用CCK8实验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Ishikawa)在不同浓度RFRP-3作用24、48h后的增殖能力。3.AnnexinⅤ-FITC/PI双染流式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加入RFRP-3 24h后的细胞凋亡情况。4.蛋白印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水平。5.蛋白印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Kras(中心节点蛋白)蛋白的表达水平。6.RT-qPCR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PI3K/AKT/mTOR通路基因的转录水平。7.蛋白印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PI3K/AKT/mTOR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8.RT-qPCR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ERK通路的基因的转录水平。9.蛋白印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ERK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10.RT-qPCR和蛋白印迹法分别从基因、蛋白水平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自噬发生情况。11.蛋白印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GPR14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na13、Gnaq、Kras、Mmp9表达发生显着改变在UALCAN数据库对5个中心节点蛋白进行搜索后,结果显示,Gna13、Gnaq、Kras、Mmp9均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比较中存在差异。与正常组织相比,Kras、Mmp9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上调,Gna13、Gnaq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下调。2.RFRP-3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的增殖在雌激素受体阴性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1A和雌激素受体阳性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中,选取0.1、1、10、100、1000、10000 ng/ml6个RFRP-3浓度,24 h和48 h两个时间点进行CCK8实验。结果显示,10000ng/ml RFRP-3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的增殖,加药24 h效果最好。0.1、1、10、100、1000、10000 ng/ml 6个RFRP-3浓度,24 h和48 h两个时间点加入RFRP-3,未对雌激素受体阳性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产生影响。3.RFRP-3诱导HEC-1A发生凋亡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对加入RFRP-3 24 h后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的凋亡率进行了检测,本实验统计的凋亡率为晚期凋亡与早期凋亡的总和(UR区+LR区)。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10000 ng/ml RFRP-3组凋亡率上升(P<0.05)。4.RFRP-3改变HEC-1A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记实验,结果显示,10000 ng/ml RFRP-3组抗凋亡蛋白Bcl-2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促凋亡蛋白Bax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RFRP-3降低HEC-1A中Kras蛋白表达量对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发生显着变化的中心节点蛋白进行检测。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记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000 ng/ml RFRP-3组中Kras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RFRP-3下调HEC-1A中PI3K/AKT/mTOR通路基因的转录水平为进一步验证中心节点蛋白Kras在RFRP-3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我们对Kras下游通路进行了RT-qPCR检测。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RNA进行RT-qPCR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10000 ng/ml RFRP-3加药组PI3K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01);AKT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1);mTOR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1)。7.RFRP-3下调HEC-1A中PI3K/AKT/mTOR通路蛋白表达水平为进一步验证中心节点蛋白Kras在RFRP-3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我们对Kras下游通路进行了蛋白印迹检测。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记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000 ng/ml RFRP-3组PI3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1);p-AK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5);AKT总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未发生变化;mTOR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8.RFRP-3下调HEC-1A中ERK通路基因的转录水平为进一步验证中心节点蛋白Kras在RFRP-3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我们对Kras下游ERK通路进行了RT-qPCR检测。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RNA进行RT-qPCR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000 ng/ml RFRP-3加药组ERK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9.RFRP-3下调HEC-1A中ERK通路蛋白表达水平为进一步验证中心节点蛋白Kras在RFRP-3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我们对Kras下游ERK通路进行了蛋白印迹检测。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记实验,结果发现:相对于对照组,10000 ng/ml RFRP-3组p-ER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下降(P<0.05);ERK1/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未发生改变。10.RFRP-3引起HEC-1A发生自噬由于自噬调控因子mTOR活化,进而检测了检测自噬标志物LC3-I/Ⅱ及自噬底物p62的表达情况。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RNA进行RT-qPCR实验,结果显示:10000 ng/ml RFRP-3组LC3-Ⅱ的m RNA转录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记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10000 ng/ml RFRP-3组LC3-Ⅱ/LC3-Ⅰ比值升高(P<0.05);自噬降解产物p6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5)。11.RFRP-3增加HEC-1A中受体GPR147的蛋白表达为了阐释RFRP-3作用于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的起效机制,我们利用蛋白印迹法对GPR147的蛋白表达进行了检测。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记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10000 ng/ml RFRP-3加药组GPR147蛋白相对表达升高(P<0.05)。结论:RFRP-3对HEC-1A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激活受体GPR147并与之结合,影响中心节点蛋白Kras,激活其下游PI3K/AKT/mTOR通路和ERK通路,降低Bcl-2的表达、促进Bax的表达,引起自噬发生发挥作用。
郭云云[6](2021)在《基于职业健康队列的护士群体子宫内膜息肉Nomogram可视化预警模型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建立护士子宫内膜息肉个体化预警模型方程式,并进一步建立Nomogram可视化预警模型。通过Nomogram可视化预警模型对每一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量化评分,得到疾病预测发生率。本研究旨在甄别高风险护士群体,提高护士自我预防,为护理管理者制订精准干预对策提供指导。方法:1.对连续七年在职护理人员体检数据,问卷调查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子宫内膜息肉发病趋势。2.单因素分析护士子宫内膜息肉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将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3.应用R语言软件,将筛选出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得到预警模型方程式,并进一步绘制护士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Nomogram可视化预警模型,并赋予每项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对应的得分。通过将各个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得分相加得到的总分,对应出护士子宫内膜息肉的预测发生率。4.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验证,并应用ROC曲线探索Nomogram模型对护士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预测效率。结果:1.某三甲医院护士连续七年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为4.21%,5.12%,5.16%,5.15%,6.12%,6.33%,7.11%,呈曲折上升趋势。2.BMI[OR=14.994,95%CI(7.0821,31.745)],倒班年数[OR=6.6478,95%CI(2.7835,15.877)],月经周期不规律[OR=8.3761,95%CI(2.9021,24.175)],痛经[OR=6.4547,95%CI(2.0324,20.5)],总胆固醇增加[OR=6.3024,95%CI(3.3206,11.962)]为护士群体发生子宫内膜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腰围[OR=0.36609,95%CI(0.17871,0.74996)],初潮年龄增大[OR=0.1557,95%CI(0.084201,0.28791)],孕次增加[OR=0.081376,95%CI(0.025238,0.26238)]为子宫内膜息肉的保护因素。3.预警模型方程式为:Logit P=-13.29+0.6017×BMI-0.0914×腰围+0.2105×到目前为止参与倒班的年数-1.8598×初潮年龄+2.1254×月经周期+1.8648×痛经-1.2543×怀孕次数+1.4846×总胆固醇。进一步将预警方程式可视化,绘制Nomogram预警模型。4.采用Bootstrap法重复自抽样1000次对预测护士子宫内膜息肉发生风险的Nomogram模型进行验证,Nomogram模型的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护士子宫内膜息肉发生风险具有良好的精准度。应用ROC曲线分析Nomogram模型预测护士子宫内膜息肉发生风险的效率,AUC为0.803(95%CI:0.759~0.892),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结论:基于BMI,腰围,倒班年数,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痛经,孕次,总胆固醇这8项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护士子宫内膜息肉可视化预警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对甄别高风险护士群体,提高护士自我预防,为护理管理者制订精准干预对策具有指导意义。
孙小燕[7](2021)在《FTO介导m6A去甲基化调控ERCC1促进卵巢衰老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卵巢衰老可造成女性妊娠率下降、流产率及出生缺陷率增加。卵巢衰老以绝经为终点事件,引起围绝经及绝经综合征,对女性身心健康产生严重不良影响。高龄助孕成为ART领域当今时代的挑战。卵巢衰老的病因学研究层出不穷,但其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另外,RNA m6A甲基化修饰成为近年表观遗传学的新兴研究领域。研究证实m6A参与RNA转运、剪接、出核、稳定性、衰减、翻译等转录后调控过程,并在胚胎发育、肿瘤发生、器官功能等方面展现出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卵巢衰老的作用报道较少。目的:探究m6A修饰及其去甲基酶FTO在卵巢衰老中的具体作用,通过多组学方法筛选其下游靶基因并进行功能验证,以期为卵巢衰老的发生机制提供新方向,为卵巢衰老的延缓和治疗策略提供新靶点和理论依据。方法:(1)利用临床超促排卵不孕症女性的卵泡颗粒细胞(年轻组和高龄组)以及不同周龄小鼠(3周、8周、32周)卵巢组织探究FTO表达水平及m6A修饰丰度随年龄增加的差异及FTO水平与卵巢功能相关指标的关系;(2)通过慢病毒构建稳定沉默FTO的KGN细胞系,通过WB、RT-q PCR和比色法验证FTO沉默效率。通过H2O2法构建细胞衰老模型,探究其FTO水平及m6A修饰丰度的变化。通过RT-q PCR、WB、β-半乳糖苷酶衰老染色、Ed U染色、RNA-seq等检测FTO沉默及H2O2氧化应激对颗粒细胞增殖、凋亡、衰老及性激素分泌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差异;(3)利用Me RIP-seq初步筛选FTO沉默的m6A修饰显着差异基因,结合RNA-seq、RT-q PCR、WB、RIP等分子生物学实验筛选及验证FTO靶向作用的下游靶m RNA,并通过Me RIP-RT-q PCR、核糖体密度梯度离心实验及FTO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等实验并结合m6A位点预测验证FTO依赖m6A修饰抑制靶m RNA的翻译活性;(4)进一步验证m6A去甲基酶FTO下游靶m RNA在不同周龄小鼠卵巢的表达情况,以及靶m RNA沉默对KGN细胞增殖、凋亡、衰老以及甾体激素生成酶的表达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明确靶m RNA对卵巢衰老的具体作用。结果:(1)FTO在高龄组女性颗粒细胞表达水平下降,m6A修饰水平随增龄增加;卵巢功能下降与FTO低表达有关;(2)sh FTO-KGN稳转细胞系构建成功;沉默FTO显着抑制KGN细胞的增殖能力、促进其凋亡和衰老,并影响KGN细胞的内分泌功能;H2O2细胞衰老模型有类似作用;(3)FTO靶向作用于ERCC1 m RNA,核糖体密度梯度离心实验表明FTO沉默后ERCC1的局部翻译活性受到抑制,蛋白酶抑制剂的使用表明ERCC1蛋白水平的降低并非由蛋白降解导致,FTO抑制剂及Me RIP-RT-q PCR实验证实ERCC1 m RNA的翻译抑制具有m6A修饰依赖性,最终证明FTO依赖m6A修饰显着抑制ERCC1 m RNA的局部翻译活性;(4)ERCC1蛋白水平在高龄组小鼠卵巢下调;ERCC1沉默显着抑制了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能力、促进其凋亡及衰老,并影响了KGN细胞甾体激素生成酶的表达。结论:本研究发现,在卵巢衰老过程中,FTO水平下降,m6A修饰水平增加,FTO通过依赖m6A修饰的方式靶向作用ERCC1 m RNA并显着抑制其局部翻译活性而影响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能力及甾体激素生成酶的表达,并最终促进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和衰老。该研究可能为延缓卵巢衰老和改善卵巢功能提供新的分子靶点。
从禹[8](2020)在《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伴有中重度上皮内瘤变(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EN)、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alsia,IM)的 CAG 为胃癌前病变。与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发展密切相关。CAG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H.pylori感染相关,此外与基因多态性、年龄、MI、饮酒、吸烟、高盐饮食等因素相关。现代医学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对其有良好疗效。本研究采用导师魏玮教授临床治疗CAG效方胃康宁配方颗粒,围绕炎症及凋亡两个机制开展动物实验,观察胃康宁颗粒干预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探索其效应机制。实验一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目的:观察胃康宁颗粒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诱导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CAG造模组。BC组10只,CAG造模组9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每日5ml/kg生理盐水灌胃,正常饮食,自由饮水。CAG造模组给予每日灌胃120 μ g/mL的MNNG灌胃液,5ml/kg,0.03%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自由饮水。连续造模至第31周起,每2周随机抽取4只CAG造模组大鼠,进行胃黏膜病理形态组学检查,直至4只大鼠病理均示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表明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将CAG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MC组),胃康宁高剂量组(WH组),胃康宁中剂量组(WM组),胃康宁低剂量组(WL组),叶酸组(FC组)。WH组、WM组、WL组生药给药剂量分别为相当于生药的42.84g/kg/d(胃康宁高浓度灌胃液10ml/kg)、21.42g/kg/d(胃康宁中浓度灌胃液10ml/kg)、10.71g/kg/d(胃康宁低浓度灌胃液10ml/kg)。FC组予叶酸1.614mg/kg/d(叶酸片溶液10ml/kg)。BC组、M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至第8周末处死大鼠,采集全小弯侧及近大弯侧上至食管端下至十二指肠端的胃黏膜组织,常规HE染色及AB-PAS染色。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情况。采用SPSS 26分析数据。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造模期间,空白组大鼠体毛顺滑浓密,毛色洁白有光泽。活动度较高,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高。精神状态佳,灌胃、称重等操作时情绪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模型组大鼠体毛枯槁稀疏,易脱落,毛色晦暗偏米黄。活动度低,喜蜷卧,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低。精神状态萎靡,灌胃、称重等操作时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以及抓咬撕挠实验操作者行为。部分大鼠肛周污染,大便稀溏。干预结束后,MC组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较干预前未见明显改善。与MC组比较,WH组、WM组大鼠体毛较洁白顺滑,活动度较好,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有一定程度恢复,精神状态及情绪较为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FC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等与MC组差异不明显,大便黄褐色成形;WL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基本介于WL组、WM组及MC组之间。2.大鼠成模情况:第41周,造模组4只杀检大鼠胃黏膜组织全部出现固有腺体减少,判定为造模成功。3.大鼠死亡情况:BC组大鼠死亡1只。模型组大鼠自第31周起每周杀检4只,至第41周成模,共6次,共杀检大鼠24只。此外造模期间共死亡大鼠11只。大鼠意外死亡原因考虑为灌胃操作不当、打架撕咬、不耐受造模药物以及衰老死亡等。4.组织病理学:(1)HE染色评价: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的萎缩评分和总评分显着高于B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B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相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M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FC组和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WL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WH组、WL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AB-PAS 染色: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高于 BC 组(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WM组和F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低于于MC组(P<0.05);WL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MC组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二基于IL-11/JAK2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效应机制目的:验证胃康宁是否通过IL-11/JAK2/STAT3信号通路及下游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方法:实验动物及造模、分组、干预方法同实验一。麻醉大鼠后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2ml,离心,-80℃保存,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1水平。摘离全胃,迅速沿大弯侧剪开,生理盐水漂洗后,取胃窦部胃黏膜组织2块,约4mm*4mm,-80℃保存,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11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水平,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结果:(1)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1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显着升高(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胃康宁高、中、低剂量组以及叶酸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WH组、WM组间大鼠血清IL-11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2)Western Blot 法检测胃黏膜组织 JAK2、STAT3、p-STAT3、Cyclin D1蛋白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和Cyclin D1表达显着升高(P<0.05);p-STAT3表达与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C组大鼠胃黏膜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JAK2、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表达显着低于低剂量组(P<0.05),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间以及WM组、WL组间大鼠胃黏膜上述指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CR法检测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Bax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FC组、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的Bcl-xL和Bcl-2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BaxmRNA表达显着高于WL组(P<0.05);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 mRNA表达显着低于WM组(P<0.05),两组Bax mRNA及Bcl-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大鼠胃黏膜Bcl-2 mRNA 表达显着低于 WL 组(P<0.05),两组 Bcl-xL mRNA 及 Bax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NNG溶液灌胃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方法可以成功复制CAG大鼠模型。(2)本研究以“虚、郁、滞、瘀”系统分析CAG的病机特点,并验证了以此认识为组方指导思想的胃康宁组方对CAG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证实其在改善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表现、一般情况以及提高大鼠体重、饮食水量等方面效果优于叶酸。证明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存在量效关系。(3)CAG模型大鼠存在血清IL-11及胃黏膜JAK2、STAT3、Cyclin D1蛋白、Bcl-2、Bcl-xL基因水平升高,胃黏膜Bax基因水平下降,表明CAG模型大鼠血清炎症水平升高,胃黏膜细胞凋亡水平异常,细胞周期进程紊乱。(4)胃康宁能够改善CAG模型大鼠的血清IL-11水平以及胃黏膜Cyclin D1蛋白、Bax、Bcl-2、Bcl-xL基因表达水平,表明抗炎、促凋亡、减缓细胞周期进程可能是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姜横[9](2020)在《全外显子测序检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寡基因遗传及FLNB基因突变》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在青春期开始出现的原因未明的脊柱向侧方弯曲形成角度大于10°并伴有椎体旋转的脊柱三维畸形。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该发病率约为2%~3%,是一种最常见的脊柱畸形。目前在疾病的诊断方面,AIS属于排除性诊断,需要在排除其他如先天性脊柱侧弯、结缔组织等潜在疾病伴随的脊柱侧弯后方可确诊,缺乏特异性分子标记物对其进行早期筛查;在治疗方面,患者一经确诊需要接受严密的随访以观察角度是否进展。对于进展性的脊柱侧弯,随访可以评估角度的进展程度以及确定是否需要佩戴支具治疗或接受侵入性的手术治疗;而对于非进展性的脊柱侧弯患者,随访期间行脊柱摄片仍要接受大量的辐射,目前亦缺乏有效的手段或分子标记物预测患者的角度是否会进展。因此,对AIS发病和角度进展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的服务于临床的治疗,减少患者的痛苦和费用。基于家系和双胞胎的研究提示遗传学因素在AIS的发病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发展,研究人员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和全外显子测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研究在不同的AIS种族群体中亦发现了一些与AIS发病或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基因多态性或罕见突变。到目前为止,已经确定了20多个基因的易感位点或常见突变与AIS相关。尽管如此,仍没有一个基因能解释AIS的全部病理生理机制。且遗传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尽管存在家族性发病,但大多数患者呈现散发病例的特点、一些候选基因在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的部分家系中外显不全等)尚未得到合理的解释,提示需要从新的遗传学角度去审视AIS发生的遗传背景。寡基因遗传(oligogenic inheritance)是指疾病或性状的发生由几个基因同时变化导致。有研究提示男性AIS患者可能需要携带更多的基因突变才会发病,且更有可能将疾病遗传给下一代和或有同时患AIS的兄弟姐妹。另有一项研究发现AIS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的机率为15.8%,二级、三级亲属的患病机率则分别为2.4%和1.4%。这一现象也支持AIS的发生是由多个基因同时参与的,因为亲属关系越近,遗传到的基因突变数量也会越多。最近的一项全外显子测序分析研究则显示部分AIS患者携带一些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的突变,且携带基因突变的数量与患者的部分表型相关。因此,我们认为寡基因遗传可能是部分AIS患者的遗传模式。研究目的研究中国汉族AIS患者新的易感基因,和寡基因遗传模式的比例及特点。通过研究AIS相关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对AIS发病机制以及寡基因遗传本质的理解。通过研究基因突变负荷与角度进展等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有助于为AIS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选择提供线索。研究内容与方法1.收集40个中国汉族AIS三人小家系(Trios)的血液样本并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将文献报道的AIS致病基因及在基因工程动物模型中(包括小鼠和斑马鱼模型)能导致脊柱侧凸的基因整理归纳为AIS相关基因,在外显子数据中筛选上述基因的罕见-功能破坏性突变,研究在小家系中寡基因遗传模式出现的比例;2.纳入183例散发AIS患者和153例对照人群,对其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AIS相关基因的寡基因遗传模式在两组人群中出现的频率是否存在差异;3.提取千人基因组计划数据库中中国汉族人群的外显子数据(222例),更全面的分析AIS相关基因的罕见-功能破坏性突变及寡基因遗传模式在中国人群中出现的频率;4.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携带罕见-功能破坏性突变数量、初次就诊角度大小等参数与角度进展之间的关系,探究寡基因遗传是否能用于预测AIS患者角度的进展;5.利用上述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进行基因负荷试验(Gene-based burden test)研究在汉族AIS患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易感基因,同时进一步验证在基因工程动物模型中发现的候选基因在AI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6.研究AIS相关基因相互作用组(interactome)中的基因其突变在患者和对照人群中出现的频率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以更深入的研究AIS的寡基因遗传特性;7.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研究AIS相关的FLNB基因突变对其蛋白定位、与Flna蛋白相互作用、及对胞内肌动蛋白张力丝形成的影响;8.在双胞胎家系中,采用计算机蛋白结构分析与同源模建评估基因突变对Flnb蛋白结构的影响;采用免疫共沉淀实验研究基因突变对Flnb和Ofd1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9.在三人小家系22和27中,采用计算机蛋白结构分析与同源模建评估基因突变对Flnb蛋白结构的影响;采用免疫共沉淀实验研究基因突变对Flnb和Ttc26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1.在40个AIS三人小家系中,42.5%(17/40)的患者携带AIS相关基因的突变,在8个小家系中,患者携带≥2个AIS相关基因的罕见-功能破坏性突变,即有20%(8/40)的小家系符合寡基因遗传的模式,且有5个家系中患者携带FLNB基因的突变;2.综合AIS患者的数据,发现33.93%的患者携带大于等于2个AIS相关基因的罕见-功能破坏性突变(即寡基因遗传),较对照人群显着性升高(37/186 versus 3/150,odds ratio[OR],9.946;95%confidence interval[CI],3.008-32.893;p=2.00E-06);3.寡基因遗传出现的频率AIS患者较千人基因组计划来源的对照亦显着升高(37/186 versus 8/214,OR=5.321;95%CI=2.417-11.714;p=6.00E-06);4.单变量生存分析显示初次就诊角度大小(>23 vs.≤23,p=2.00E-03,hazard ratio[HR],2.137,95%CI=1.324-3.448)和携带罕见-功能破坏性突变数量(>=2 vs.0 or 1,p=7.69E-11,HR=5.098,95%CI=3.121-8.328)具有预后价值;多变量分析提示初次就诊角度大小(>23 vs.≤23,p=2.50E-02,HR=1.781,95%CI=1.074-2.955)和携带罕见-功能破坏性突变数量(>=2 vs.0 or 1,p=3.29E-07,HR=4.304,95%CI=2.458-7.537)可能为影响角度进展的独立的预后因素;5.在基因负荷试验分析中,FLNB(p=6.30E-05),TTC26(p=3.07E-04),PTK7(p=5.37E-03),CNTNAP2(p=7.12E-03),FBN1(p=7.12E-03)和TTLL3(p=2.33E-02)基因的罕见-功能破坏性突变在AIS患者中显着富集;6.11.21%(25/223)的AIS患者携带FLNB基因的罕见-功能破坏性突变,其中64%(16/25)的患者还携带有其他AIS相关基因的罕见-功能破坏性突变(如TTC26,PTK7,TTLL3,OFD1等基因);7.FLNA基因的罕见-功能破坏性突变在AIS患者中出现的频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2.58E-03,OR=1.781,95%CI=1.074-2.955);8.部分FLNB基因突变(FLNB.p.M1803L、p.S2503G、p.T2166M)导致蛋白在细胞核周围异常聚集;部分突变(FLNB.p.R566L、p.A2282T、p.S2503G、p.R199Q、p.R2003H)导致纤维型肌动蛋白在胞内部分区域聚集,形成肌动蛋白张力丝;9.在双胞胎家系中,突变型(R2003H)FLNB蛋白结构中,H2003侧链能与E2078形成新的较强的氢键相互作用;免疫共沉淀实验提示两个基因同时发生突变(FLNB,p.R2003H,OFD1,p.Y437F)时,两蛋白的相互作用显着性减弱;10.在三人小家系22和27中,突变型(A2282T)FLNB蛋白结构中,T2282的侧链间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而突变型(R566L)FLNB蛋白结构中,L566没有与周围任何氨基酸形成氢键;免疫共沉淀实验提示两个基因同时发生突变(FLNB,p.R566L,TTC26,p.R297C;FLNB,p.A2282T,TTC26,p.R50C)时,可增强两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结论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约1/3的AIS患者呈寡基因遗传模式,更为重要的是,携带罕见-功能破坏性基因突变的数量是影响角度进展的独立的预后因素,提示在AIS的发病中,更多的遗传突变负荷会导致更严重的脊柱表型。另外,发现FLNB可能为AIS一新的易感基因。值得注意的是,携带FLNB基因突变的患者中,约2/3的患者同时携带有其他AIS相关基因的突变。基于家系的机制研究中,两个AIS相关基因同时发生突变可影响两蛋白的相互作用,提示FLNB与其他基因的相互作用在AIS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杨珖[10](2020)在《ADAMTS1调控PCOS患者颗粒细胞功能及卵母细胞质量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疾病,会影响身体多个系统,主要表现可有月经周期紊乱、不孕、多毛、痤疮、肥胖和代谢综合症等。目前,PCOS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雄激素过多的临床或生化指标、稀发排卵或无排卵以及卵巢多囊样改变。研究表明,PCOS的发病可能受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但具体机制不清,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此外,PCOS患者由于其卵巢功能异常,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助孕时卵子受精率和胚胎发育潜能等指标比排卵正常的患者要显着降低。因此,对于调控PCOS患者卵巢功能以及卵泡发育微环境的潜在机制仍需进一步地深入探索,以期获得更高效的诊治方案。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motifs,AD AMTS)是胞外金属蛋白酶家族,迄今为止,共发现19个成员,它们在生物体内广泛表达,并在组织发育和重构、肿瘤迁移、关节炎、高血压等多个系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以ADAMTS1在卵巢中的研究居多。在卵巢中,ADAMTS1主要以介导细胞外基质的动态塑形和血管生成的作用为主,在卵子发育、排卵、黄体生成和卵巢内血管形成等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ADAMTS1蛋白酶的功能失调或表达水平的变化也密切参与PCOS、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及卵巢肿瘤发生等卵巢功能异常的相关疾病。同时,其主要的蛋白水解底物—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VCAN)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ACAN)的表达水平也与以上过程密切有关。此前的文献报道已证实ADAMTS1与PCOS存在相关关系,但由于缺乏深入的机制研究,目前仍不清楚ADAMTS1如何参与PCOS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是否影响PCOS患者卵母细胞的发育潜能。目的探究ADAMTS1调控PCOS患者卵母细胞发育潜能和颗粒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招募48例PCOS患者和44例对照组患者,分别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颗粒细胞中ADAMTS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运用免疫荧光法探究ADAMTS1在颗粒细胞和早期胚胎发育不同阶段中的蛋白表达和定位;使用siRNA降调ADAMTS1在颗粒细胞中的表达,一方面探究其对颗粒细胞增殖能力和雌二醇分泌的影响,另一方面探究其对卵母细胞质量标志基因(AREG、HAS2、COX2、HLA-G、VCAN、THBS1和PTX3)表达的影响;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雌二醇的含量。结果1.ADAMTS1在PCOS患者来源颗粒细胞中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2.ADAMTS1的mRNA表达水平与PCOS患者的卵母细胞成熟率和优质胚胎率呈显着正相关;3.ADAMTS1主要表达于颗粒细胞和早期不同发育阶段胚胎的细胞质中;4.敲低原代颗粒细胞中ADAMTS1的表达,卵母细胞质量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显着变化:AREG、HAS2、COX2和HLA-G的表达水平降低,而VCAN、THBS1和PTX3的表达水平则增加;5.敲低ADAMTS1的表达水平影响了颗粒细胞的功能:一方面可能通过干扰Bcl-2、Bax和Bcl-XL的基因表达介导颗粒细胞凋亡,另一方面通过干扰雌二醇合成过程中主要限速酶CYP11A1和CYP19A1的表达影响了雌二醇的分泌。结论ADAMTS1在PCOS患者来源的颗粒细胞中表达显着增加,其mRNA水平与卵母细胞成熟率和优质胚胎率呈显着正相关。进一步地研究发现,ADAMTS1表达于早期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但随着胚胎的发育,其表达程度逐渐降低,表明其可能参与早期胚胎发育的调控。敲低ADAMTS1的表达,不仅影响颗粒细胞凋亡和雌二醇分泌,还影响了卵母细胞质量和胚胎发育潜能标志基因的表达,表明ADAMTS1可能通过以上两种途径参与对PCOS患者卵母细胞发育潜能的调控。
二、bcl-2基因及其蛋白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的表达(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cl-2基因及其蛋白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的表达(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干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西医学对DOR的研究进展 |
2 中医学对DOR的研究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在DOR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1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概述 |
2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相关蛋白与DOR |
3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相关途径与DOR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研究进展 |
1 音乐疗法发展概况 |
2 中医基础理论与音乐疗法 |
3 五行音乐 |
4 五行音乐疗法的作用机制 |
5 五行音乐疗法的应用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引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肾虚肝郁型DOR患者的临床观察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肾虚肝郁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DOR模型大鼠卵巢功能与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益肾兴阳胶囊对少弱精子症模型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对少弱精子症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对少弱精子症的认识 |
2. 中医病因及辨证分型 |
3. 中药复方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少弱精子症的研究进展 |
1. 少弱精子症的病因 |
2. 睾丸生精细胞增殖分化相关机制 |
3. 少弱精子症的西医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益肾兴阳胶囊治疗少弱精子症的网络药理学预测 |
1. 引言 |
2. 方法与材料 |
2.1 益肾兴阳胶囊活性成分筛选及作用靶点预测 |
2.2 益肾兴阳胶囊治疗少弱精子症PPI网络的构建 |
2.3 功能模块分析及作用机制解析 |
3. 结果 |
3.1 益肾兴阳胶囊化学成分筛选、作用靶点和疾病靶点预测结果 |
3.2 少弱精子症和益肾兴阳胶囊蛋白互作网络构建 |
3.3 功能模块分析结果 |
3.4 益肾兴阳胶囊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成分分析 |
3.5 益肾兴阳胶囊治疗少弱精子症的活性成分验证 |
4. 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益肾兴阳胶囊对少弱精子症模型治疗作用与机制的实验研究 |
第一章 益肾兴阳胶囊对少弱精子症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益肾兴阳胶囊对少弱精子症小鼠模型精子质量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益肾兴阳胶囊对少弱精子症小鼠模型精子ATP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益肾兴阳胶囊对少弱精子症小鼠模型生精细胞周期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益肾兴阳胶囊对少弱精子症小鼠模型睾丸组织生精细胞、支持细胞超微结构影响 |
第五节 益肾兴阳胶囊对少弱精子症小鼠模型睾丸组织PI3K、Akt、SCF、C-Kit、ASK1、JNK、Bcl-2、Bax蛋白表达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益肾兴阳胶囊对少弱精子症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益肾兴阳胶囊对少弱精子症大鼠模型精子质量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益肾兴阳胶囊对少弱精子症大鼠模型血清性激素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益肾兴阳胶囊对少弱精子症大鼠模型精子线粒体膜电位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益肾兴阳胶囊对少弱精子症大鼠模型睾丸组织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五节 益肾兴阳胶囊对少弱精子症大鼠模型睾丸组织VDAC2、VDAC3、CHK1、CHK2蛋白表达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基于职业安全视角的DEHP对雄性生殖健康损伤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DEHP的来源与危害 |
1.2 职业人群DEHP暴露现状 |
1.3 国内外PAEs职业接触限值制定现状 |
1.4 国内外男性生殖安全现状 |
1.5 DEHP对雄性生殖安全的影响 |
1.6 DEHP对雄性生殖安全影响机制的研究现状 |
1.6.1 氧化应激在雄性生殖毒性中的作用 |
1.6.2 凋亡和自噬在雄性生殖系统中的作用 |
1.6.3 piRNA/PIWI通路对男性生殖功能的调控 |
1.6.4 PIWI蛋白参与其他信号通路的调控 |
1.7 课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 |
1.7.1 课题研究意义 |
1.7.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DEHP诱导雄性生殖毒性中piRNA/PIWI介导的通路研究 |
2.1 引言 |
2.2 建立DEHP暴露导致雄性生殖毒性的动物模型 |
2.2.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2.2.2 DEHP染毒时间和染毒途径的选择 |
2.2.3 DEHP染毒剂量的确定 |
2.2.4 实验动物的染毒方法 |
2.2.5 动物模型样本组织收集 |
2.3 DEHP诱导大鼠生殖毒性的研究 |
2.3.1 DEHP诱导大鼠生殖毒性的检测方法 |
2.3.2 DEHP诱导大鼠生殖毒性的分析 |
2.4 DEHP对大鼠睾丸组织piRNA和 PIWI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4.1 大鼠睾丸组织PIWI蛋白表达水平检测的实验方法 |
2.4.2 大鼠睾丸组织piRNA表达水平检测实验方法 |
2.4.3 大鼠睾丸组织PIWI蛋白表达水平的分析 |
2.4.4 大鼠睾丸组织piRNA表达水平分析 |
2.5 基于piRNA/PIWI预测DEHP诱导雄性生殖毒性调控通路 |
2.5.1 piRNA介导的DEHP诱导雄性生殖毒性调控通路的研究 |
2.5.2 基于piRNA/PIWI预测DEHP诱导雄性生殖毒性调控通路的理论分析 |
2.5.3 预测的piRNA/PIWI调控通路中蛋白表达水平检测及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DEHP诱导青春期大鼠生殖毒性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不同DEHP暴露水平对青春期大鼠生殖毒性的研究 |
3.2.1 DEHP暴露的大鼠模型构建 |
3.2.2 大鼠生殖功能检测方法 |
3.2.3 DEHP暴露对大鼠生殖功能的影响 |
3.2.4 DEHP暴露对睾丸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3.2.5 不同剂量DEHP对睾丸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
3.2.6 DEHP对大鼠睾丸组织形态学、细胞凋亡和自噬影响的分析 |
3.3 不同暴露水平的DEHP对大鼠生殖毒性的作用机制 |
3.3.1 DEHP暴露对大鼠睾丸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 |
3.3.2 DEHP对大鼠睾丸组织氧化应激影响的分析 |
3.3.3 STAT3/p53 通路在DEHP诱导雄性大鼠生殖毒性中的作用 |
3.3.4 FoxO通路在DEHP诱导雄性大鼠生殖毒性中的作用 |
3.4 DEHP诱导青春期雄性大鼠生殖毒性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DEHP代谢产物MEHP对小鼠初级精母细胞(GC2-spd)毒性作用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GC-2spd细胞染毒方法 |
4.2.1 细胞培养 |
4.2.2 细胞染毒时间和染毒剂量的研究 |
4.3 MEHP对 GC-2spd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
4.3.1 抗氧化剂乙酰半胱氨酸(NAC)浓度筛选实验研究 |
4.3.2 GC-2spd细胞内氧化应激的检测方法 |
4.3.3 MEHP影响GC-2spd细胞氧化应激的分析 |
4.4 不同剂量MEHP对 GC-2spd细胞毒性的影响 |
4.4.1 MEHP暴露的GC-2spd细胞凋亡水平评价方法 |
4.4.2 不同剂量MEHP对 GC-2spd细胞凋亡影响的分析 |
4.5 不同剂量MEHP影响GC-2spd细胞自噬的研究 |
4.5.1 GC-2spd细胞自噬的检测方法 |
4.5.2 不同剂量MEHP对 GC-2spd细胞自噬影响的分析 |
4.6 不同剂量MEHP诱导GC-2spd细胞毒性机制的研究 |
4.6.1 MEHP对 GC-2spd细胞STAT3/p53 通路的影响 |
4.6.2 MEHP对 GC-2spd细胞FoxO通路的影响 |
4.6.3 STAT3/p53和FoxO通路在MEHP暴露的GC-2spd细胞中的作用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4)肝脏HRD1通过FGF21调控能量代谢对雌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 |
1. 女性生殖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
2. 能量代谢与女性生殖功能 |
3. 肝脏泛素连接酶HRD1能够参与能量代谢 |
4. FGF21在生殖中的作用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
1. 肝脏HRD1基因敲除雌性小鼠的能量代谢和生殖功能有何变化? |
2. HRD1基因是通过何种机制调控FGF21水平? |
3. 给予小鼠补充能量后,小鼠生殖功能是否能够得到恢复? |
四、研究内容 |
1. 揭示HRD1对雌性小鼠能量代谢、生殖功能及FGF21水平的影响 |
2. 探索HRD1-CREBH-FGF21通路,阐明肝脏HRD1调控FGF21的分子机制 |
3. 阐述能量代谢对雌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 |
五、研究方法 |
1. 肝脏HRD1对雌性小鼠能量代谢和生殖功能的影响研究 |
2. 肝脏HRD1调控FGF21的分子机制研究 |
3. 能量代谢对雌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研究 |
六、研究思路 |
七、技术路线 |
1. 肝脏HRD1对雌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研究 |
2. 肝脏HRD1调控FGF21的分子机制研究 |
3. 能量代谢对雌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研究 |
八、本研究的创新性 |
九、论文结构 |
第一部分 肝脏HRD1通过调控FGF21影响小鼠的能量代谢和生殖功能 |
一、研究背景 |
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小鼠 |
1.2 试剂与耗材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时荧光定量 PCR (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引物序列 |
2. 实验方法 |
2.1 小鼠基因型鉴定 |
2.2 小鼠分组及记录 |
2.3 小鼠呼吸代谢监测 |
2.4 小鼠月经周期检测 |
2.5 解剖小鼠取材 |
2.6 组织学检测 |
2.7 小鼠血清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
2.8 组织RNA提取 |
2.9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10 统计学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1. 肝脏特异性HRD1基因敲除小鼠的一般情况 |
2. 肝脏特异性HRD1基因敲除抑制小鼠的生殖功能 |
3. 肝脏特异性HRD1基因敲除小鼠能量消耗增加 |
4. 肝脏特异性HRD1缺失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具有保护作用 |
5. 肝脏特异性HRD1基因敲除小鼠的能量代谢 |
6. 肝脏特异性HRD1基因缺失导致白色脂肪棕色化 |
7. 肝脏特异性HRD1基因敲除小鼠血清FGF21表达水平上调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肝脏HRD1通过调控CREBH-FGF21信号通路影响小鼠的生殖功能 |
一、研究背景 |
二、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与耗材 |
1.3 实验仪器 |
1.4 质粒和抗体 |
1.5 细胞系 |
1.6 菌株和载体 |
2. 实验方法 |
2.1 小鼠基因型鉴定 |
2.2 小鼠分组及取材 |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4 细胞的复苏、培养和传代及冻存 |
2.5 小鼠肝细胞原代培养 |
2.6 质粒构建、转化和提取 |
2.7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2.8 免疫共沉淀(CO-IP) |
2.9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
2.10 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1. HRD1并非通过PERK-ATF4-CHOP通路调控FGF21的水平 |
2. HRD1是通过CREBH调控FGF21的水平 |
3. HRD1通过与CREBH相互作用而降低其稳定性 |
4. 肝脏中的HRD1参与CREBH泛素化的调控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 肝脏HRD1通过调控能量平衡影响小鼠的生殖功能 |
一、研究背景 |
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小鼠 |
1.2 试剂与耗材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引物序列 |
2. 实验方法 |
2.1 小鼠基因型鉴定 |
2.2 小鼠分组及解剖取材 |
2.3 小鼠月经周期检测 |
2.4 小鼠血清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
2.5 组织RNA提取 |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7 统计学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1. 能量补充能够恢复肝脏特异性HRD1基因敲除小鼠的生殖功能 |
2. 能量补充能够恢复肝脏特异性HRD1基因敲除小鼠的卵巢功能 |
四、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在女性生殖功能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RFRP-3对子宫内膜和人源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的影响及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基于蛋白质组学对侧脑室注射RFRP-3的OEP大鼠子宫腔液分泌蛋白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RFRP-3 对人源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GnIH 对女性生殖功能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职业健康队列的护士群体子宫内膜息肉Nomogram可视化预警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抽样方法 |
2.1.2 对象来源 |
2.1.3 纳排标准 |
2.1.4 样本量的计算 |
2.2 研究方法 |
2.2.1 护士EP发病率趋势 |
2.2.2 筛选纳入Nomogram可视化预警模型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
2.2.3 构建预警模型方程式 |
2.2.4 构建Nomogram可视化预警模型 |
2.2.5 Nomogram可视化预警模型的评价 |
2.3 质量控制 |
2.4 道德伦理问题 |
2.5 统计方法 |
2.6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2013年~2019年EP发病率发展趋势 |
3.2 筛选进入Nomogram可视化预警模型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
3.2.1 单因素分析 |
3.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 |
3.3 预警模型方程式的建立 |
3.4 预警模型可视化的构建 |
3.4.1 构建Nomogram可视化预警模型 |
3.4.2 护士EP对应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得分与应用举例 |
3.5 护士EP的Nomogram可视化预警模型的评价 |
3.5.1 精准度 |
3.5.2 区分度 |
4 讨论 |
4.1 EP连续七年的发病率趋势 |
4.2 护士EP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一般资料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4.2.2 BMI |
4.2.3 血压、血糖与EP的关系 |
4.2.4 生化检查 |
4.2.5 女性生理特征与EP的关系 |
4.2.6 避孕方式、激素使用与EP的关系 |
4.2.7 饮酒、饮茶、饮咖啡与EP的关系 |
4.2.8 化学品接触情况与EP的关系 |
4.2.9 睡眠与EP的关系 |
4.3 护士EP的Nomogram可视化预警模型建立的意义 |
4.3.1 构建预警方程式的实践意义 |
4.3.2 构建预警模型可视化的应用意义 |
5 结论 |
6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护士子宫内膜息肉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7)FTO介导m6A去甲基化调控ERCC1促进卵巢衰老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卵巢衰老及其影响 |
1.2 卵巢衰老的干预策略 |
1.3 卵巢衰老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
1.4 M~6A甲基化与卵母细胞发育及卵巢功能的研究 |
1.5 FTO在卵子发育和卵巢功能的研究进展 |
1.6 研究内容和流程图 |
第二章 m~6A去甲基酶FTO在卵巢衰老中表达下降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2.5 结果 |
2.6 讨论 |
2.7 小结 |
第三章 FTO沉默促进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和衰老 |
3.1 前言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4 统计学分析 |
3.5 结果 |
3.6 讨论 |
3.7 小结 |
第四章 FTO依赖m~6A去甲基化调控卵巢衰老的靶基因筛选与验证 |
4.1 前言 |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4 统计学分析 |
4.5 结果 |
4.6 讨论 |
4.7 小结 |
第五章 FTO介导m~6A去甲基化调控ERCC1 促进卵巢衰老的机制初探 |
5.1 前言 |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4 统计学分析 |
5.5 结果 |
5.6 讨论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1 概论 |
2 流行病学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保护因素 |
5 诊断学 |
6 临床治疗 |
综述二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1.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概念、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治疗的认识 |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研究概况及本团队研究基础 |
1.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 |
2. 本团队研究前期工作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 |
实验一 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IL-11/JAK2信号通路研究胃康宁干预CAG模型大鼠效应机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1. CAG模型大鼠的制备 |
2. 疗效学实验结果 |
3. 效应机制及通路选择 |
4. 胃康宁通过抗炎、调控细胞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 |
5. JAK/STAT通路与胃康宁起效机制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9)全外显子测序检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寡基因遗传及FLNB基因突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语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AIS三人小家系的寡基因遗传模式研究 |
一、前言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二部分 寡基因遗传模式在散发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和对照人群中的验证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三部分 基因负荷试验提示FLNB为AIS的易感基因 |
一、前言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四部分 AIS相关的FLNB基因突变位点的功能学研究 |
一、前言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全文总结 |
结论 |
创新点及意义 |
进一步研究 |
文献综述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10)ADAMTS1调控PCOS患者颗粒细胞功能及卵母细胞质量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ADAMTS参与卵巢功能调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bcl-2基因及其蛋白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的表达(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干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 李艳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益肾兴阳胶囊对少弱精子症模型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D]. 常征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职业安全视角的DEHP对雄性生殖健康损伤及机制研究[D]. 付国庆.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4]肝脏HRD1通过FGF21调控能量代谢对雌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机制研究[D]. 陈璐.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RFRP-3对子宫内膜和人源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的影响及分子机制[D]. 赵雪莹.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6]基于职业健康队列的护士群体子宫内膜息肉Nomogram可视化预警模型的构建[D]. 郭云云.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7]FTO介导m6A去甲基化调控ERCC1促进卵巢衰老的机制研究[D]. 孙小燕. 兰州大学, 2021(09)
- [8]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D]. 从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9]全外显子测序检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寡基因遗传及FLNB基因突变[D]. 姜横.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10]ADAMTS1调控PCOS患者颗粒细胞功能及卵母细胞质量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杨珖. 郑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