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作自己的浏览器(论文文献综述)
田佳[1](2021)在《政治与历史学院科研成果管理平台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的科研成果管理赋予了许多崭新的特征,为适应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需求。本研究以政治与历史学院科研成果管理平台为例,搭建政治与历史学院科研成果管理平台,对学院科研成果资源进行整合管理。该平台主要用于设计和开发的工具为DreamWeaverCC,用到的技术有JavaScript、CSS、PHP和MySQL数据库等来实现项目的数据系统,方便教师上传和管理自己的科研成果,充分扩大学术科研交流,激发教师科研动力,促进科研成果管理良性循环。
朱慧琳[2](2021)在《地铁场景下的人群计数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群计数出现时间很早,最早的时候人们采用检测、回归的方法进行人群计数。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人们也开始使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得到一张图片的人数。在地铁场景中,实现人群计数有着很大的意义。本文按照人群密集程度将地铁站台场景划分为密集场景,将站厅和出入口场景划分为稀疏场景,分别进行计数。一、密集场景下静态人群计数网络。密集场景采用了自适应的远近景划分计数网络(Gr CNet)进行计数。该模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图像划分阶段,该阶段利用回归的方法将每一张人群图片自适应地划分为远近景图,并在特征提取部分加入了SPPNet更好地融合了图像的上下文信息,第二阶段是计数阶段,该阶段分别利用不同的远近景网络对远近景图片进行计数,再相加求和,得出最终的人数。由于站台人群流动性不强,进行静态的图像计数就可以完成这部分的任务。二、稀疏场景下动态目标检测网络。稀疏场景采用实时性较强的目标检测单阶段算法YOLO v4进行人群计数。为了更好地训练,实验采用的是YOLO v4算法在COCO数据集上的预权重,并且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对框的尺寸进行聚类,得到9种框的类型,为了保证模型更适用于地铁场景,本文将视频取帧并进行了头肩标注,制作了一个地铁真实场景数据集。利用该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训练,通过对乘客的头肩检测得到最终的人数。由于站厅和出入口的人群流动性较强,在此部分进行了动态的视频计数。三、人数统计系统。在完成算法部分以后,本文通过使用基于Python的Web框架Django,搭建了完整的客流统计系统,分别对客流进行静态和动态的人数统计,在静态部分实现图片上传功能,动态部分可以对视频进行计数,并统计出进出人数,本文的实用性大大提升。主要创新点:1)将场景划分为密集与稀疏两种情况。2)对密集场景下的人群计数网络提出了自适应划分远近景的网络。3)对于稀疏部分目标检测网络融入了注意力机制。
谭少华[3](2021)在《基于PBL模式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检索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可惜没有被足够的重视。初中生信息检索教学并未作为一门课程,而与之最关联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网络获取和保存信息的内容。为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提升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师应利用现代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本研究首先对信息检索教学相关文献和项目教学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掌握基于项目的信息检索教学的基本特点和理论基础,其次对调查问卷中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的教学现状和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基于PBL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的策略,在某初中选取两个班级开展教学实验。两个班级分别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基于项目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后,对两个班级进行后测测试,结合三次项目教学法个人成绩的平均分和后测成绩计算出学生信息检索学习最终成绩,对比学习效果。对实验项目教学的班级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调查,分析制定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对比以及对实验班学生教学效果的调查,项目教学比传统教学在多方面具有优势,包括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信息检索能力、提升信息素养等。为了提高信息检索教学效果,教师结合自身教学情况,设计基于项目的信息检索教学案例。通过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发展学生信息素养。
王磊[4](2021)在《多源气象垂直观测设备综合产品集成处理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象行业不仅仅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对环境的保护和灾害性气候的预报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地基遥感观测技术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以地基遥感观测设备为数据源的气象观测体系。这类体系的气象观测预报系统,大多依托新型地基遥感垂直观测设备进行平台系统建设,往往各平台系统之间独立运行,数据与数据之间无法便捷的实现共享,通常需要外部接口转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气象数据之间的联系。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新型地基遥感观测设备连续探测实时性高的优势,将多源气象数据集成,最大化地为业务与研究人员提供便捷的数据提取,多设备数据集成处理,多源数据交叉融合互相弥补,结合相关融合产品算法,以实现多种气象预报产品综合展示,是当前气象探测最为热门的课题之一。本课题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立项项目,旨在研发一套将云雷达、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三类地基遥感观测设备集成的,具有多源气象观测数据的气象业务系统。系统实现了对三类设备连续性观测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以及结合众多气象产品算法生成气象指数或产品等,以充分发挥多源数据集成,数据交叉融合互相弥补的优势。系统实现了众多气象产品、算法或气象指数等内容,同时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对利用微波辐射计亮温反演大气温湿廓线进行相关研究,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大气温湿廓线反演算法进行应用上的改进,提出了引入完整云信息的大气温湿廓线反演算法,并将算法接入系统以实现业务应用。本文研发的系统,满足了立项的项目需求,完成了相关目标,实现了三类观测设备的集成,建设了多源气象数据数据库平台,极大的便利了多源设备数据之间的融合反演,优势互补等,借助多源数据集成融合,系统实现了众多气象产品。为气象数值预报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气象产品算法支撑和平台系统支撑。
曾思钰[5](2021)在《基于Unity3D的物联网实验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已达到120亿,预计2025年将达到246亿。由于新的硬件设备和操作系统层出不穷,物联网设备的异构性越来越强。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必须安装和配置硬件、测试应用,不仅提升了开发难度和开发门槛,还影响了开发效率。随着图形技术和芯片技术的发展,3D动画的渲染效果大幅提升。利用三维引擎对物联网应用开发场景进行建模,结合仿真引擎,在虚拟场景内进行开发和调试,可以有效降低开发难度。本文基于Unity3D引擎和TinySim仿真引擎,以智慧家居和智能工厂两个场景为例,设计与构建了物联网实验仿真系统。首先,对TinySim进行了扩展,添加了新的设备API,以支持更多种类的设备以及设备行为。为了给物联网传感器提供真实的环境数据,根据本地实际的天气数据,在TinySim内实现了天气引擎。本文设计了一种同步机制,目标是连接独立运行的TinySim和虚拟场景,实现两者之间的状态同步。同步机制使运行速度更快的TinySim,始终以不慢于虚拟场景的速度进行仿真。这样使得TinySim在接收和插入外部事件时,能及时进行回退处理,尽可能降低延迟的产生,实现虚拟场景运行和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其次,利用Unity3D引擎搭建了智慧家居和智能工厂两个虚拟场景。分别为两个场景内的设备进行建模和制作设备行为动画效果,渲染了场景环境。设计了UI界面和交互方式,支持用户改变设备和天气状态、调整运行速度等,便于对已开发的应用进行调试。最后,将搭建的场景发布成WebGL应用嵌入在浏览器内运行,结合WebIDE实现了物联网应用开发的完全线上化。本文实现了两个场景在LinkLab远程物联网开发测试平台的部署。经过实验表明,TinySim仿真的设备行为、天气数据等仿真结果能在虚拟场景中正确表现,虚拟场景也能在浏览器中几乎以最低30帧每秒的速率流畅运行。本系统提供了线上化的物联网应用开发和测试的环境,降低了应用的开发难度。
常馨月[6](2021)在《初中App Inventor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计算思维是应对未来社会挑战必备的基本素养。许多国家已经把计算思维纳入国家课程标准,我国已将计算思维列为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初中阶段的培养也是大势所趋,然而编程教育正是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编程教育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拓展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有所体现,但各地区的开展情况参差不齐。本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了初中App Inventor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工作。首先,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计算思维培养的研究现状和编程教育工具研究现状,总结出我国开展编程教育的主要问题,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基础教育学校的实际环境和学习者特征,对App Inventor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分析。其次,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于项目学习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创新出一套初中App Inventor课程,共16学时,包括基础应用、拓展提升、综合实践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确立了教学目标、开发了教学项目并建立了评价体系,为初中阶段的程序设计课程开辟了新路径。最后,通过在沈阳市某基础教育学校初中的教学实践,运用计算思维水平量表测量并进行SPSS数据分析,初步证明该课程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新能力以及软件作品的程序设计等方面均有提高,尤其是在创造力、算法思维和合作技能上有明显的促进作用。App Inventor可以引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深入贯彻《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编程教育的普及提供新的方向。本课程的建设为现有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提供策略和经验,为基础教育学校的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为进一步开展编程教育实践,深入研究计算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参考。
章晨曦[7](2021)在《基于组件化的后台管理页面可视化构建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时代推动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之间的紧密联系,Web应用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对于每个Web应用,其后台管理系统是不可或缺的。这类系统所需求的前端功能大部分比较相似,页面结构相对固定,整体需求数量庞大,UI样式要求不高。系统功能主要为数据的展示和管理,以及用户权限的管理,本质是针对数据的增、删、改、查操作,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重复性工作。在传统的前端网页构造流程中,首先由美工设计界面原型图,然后开发者根据设计图编程生成静态网页,再编写逻辑代码生成动态网页,并且在开发的任何阶段可能会根据用户的需求变化进行修改。因此网页的开发过程当中存在很多制约效率的问题。为了提升开发效率,自动化开发成为前端页面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后台管理系统页面的自动化构建,有利于解决此类网页开发效率低下的弊病,对互联网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后台管理系统网页的功能和结构的固定性,以提升系统前端的开发效率为出发点,深入调研了现有网页构建工具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种后台管理页面可视化自动构建的解决方案。本文首先基于React框架开发系统前端,并采用Ant Design Pro脚手架搭建后台管理控制台,构建可视化交互操作界面。其次以组件化的开发方式,分析整理后台管理系统的通用功能,运用ECharts图表库和Ant Design UI组件样式库开发成低耦合、可复用、能交互的前端组件库。设计实现组件的拖拽、缩放、增删功能,基于响应式的流式网格布局,使组件能够在页面上灵活排列,从而生成个性化的页面布局。并且系统还具有导航路由和访问权限的自动配置、组件可视化动态编辑、后端数据接口绑定和交互、数据操作项设置、配置数据自动生成和保存、跨设备响应等功能。本系统能够以可视化的操作方式,结合自动化的开发流程,构建出满足功能需求的后台管理页面。系统屏蔽了 Web网页代码编写的细节,致力于前端开发的简化,提高效率,缩减成本,有利于应对当下互联网蓬勃发展所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后台管理页面需求。
罗世杰[8](2021)在《铁路局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来源于本人在工作单位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作业环境及作业模式,通过对工作经验的归结所得出的一系列对现有的作业环境及作业模式进行系统管理的优化。铁路作业中备品备件是关系到铁路维护乃至运输安全的重要器具,由于备品备件在生产作业中性能的降低或是遗落在作业地点,所引发的故障处理延时甚至是威胁行车安全的潜在危险因素,因此铁路部门对备品备件的维护管理都非常重视。铁路作业备品备件管理系统是现代企业信息化的重要部分,本文以动车组备品备件管理为需求背景,设计一个总体框架采用了B/S架构模式,基于Windows 7操作系统,以.NET框架为开发平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15。整个系统包括四大模块,分别系统管理功能模块、备品备件的库存管理功能模块、备品备件的信息管理功能模块、备品备件的信息处理功能模块。系统主要功能有:(1)备品备件的出入库管理及设备基础信息新增、修改、删除功能。(2)备品备件的统计、盘点、查询管理。(3)备品备件的库存管理,此功能可以通过设置一个阈值,来保证存款能够一直高于警戒线,当库存不足时,系统会弹出提示,某种备品备件不足需要补充。(4)备品备件的报表生成,可以通过报表分析备品备件的使用情况。(5)系统管理,可以对用户进行权限管理及操作日志查询,避免误操作带来的数据变化。这样对备品备件进行管理,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备品备件的性能质量,作业结束后工具的归还,确保工具数量、编号跟工具清单上一致,防止工具遗忘在铁轨上及其他作业地点,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吴程远[9](2021)在《多种约束条件下虚拟漫游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以阜阳师范大学校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虚拟现实技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之后,2020年又因疫情的影响热度再次上升。文章分析了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和应用的现状,对工程项目的约束条件和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以阜阳师范大学校园为主体,搭建了阜阳师范大学校园虚拟漫游系统。系统以阜阳师范大学招生宣传需求为导向,综合多种开发技术以解决不同的工程约束条件。系统基本框架基于HTML5和Three.js搭建。作为远景,以真实感为主要要求,对部分建筑物拍摄照片后使用PTGUI合成为全景照片用Krpano发布,可以通过热点的方式进行全景漫游。对校园主体建筑,有建筑图纸和结构简单地采用Rhino(犀牛)3D建模软件进行建模;无图纸但可以全方位拍摄建筑物外观的,使用基于点云技术的建模软件Reality Capture进行建模。建好的模型通过3DS MAX的Babylon插件转换为glb的格式,然后加载到Three.js搭建的场景中。最后对场景、相机、光源、渲染器、控制器等进行编程设计,实现校园虚拟漫游。发布后可以通过键盘鼠标人机交互使用户身临其境地了解学校校园的面貌和历史文化。考虑到用户的体验偏好,搭建了角色模式和全局模式两种漫游系统:前者是通过键盘鼠标控制视角的第一人称漫游,可以带来强烈的沉浸感,可以在校园虚拟漫步;后者则可以使用户从整体上更好地了解学校,后续还可以通过模型的添加进行升级。阜阳师范大学校园漫游系统整合了多种VR技术,以克服实际工程任务中的困难,对类似的约束条件较多的工程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常静静[10](2021)在《融合移动终端的表单信息快速采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利用表单进行信息采集的方式被人们广泛应用在各类办公场景中,且一些场合必须使用“纸质表单”,例如对于工业制造、建筑等传统企业,由于现场环境限制与信息化设备较少,纸质表单填写盖章仍是常态,另外一些内部的办公信息系统虽不面向公众,但却需要外部特定人员或部门进行信息盖章认证,故现阶段彻底实现无纸化办公并不现实。如今常见纸质表单信息系统录入方式一般通过人工或OCR方式,但这两种方式不仅速度慢且错误率较高。为了解决这一实际应用中的痛点,本文提出一种将二维码技术应用于信息快速采集的思路,并融合智能移动终端开发了一套完整的表单信息快速采集系统。系统是一个由信息填写、信息识读与审核入库三部分构成的闭环结构。系统综合使用C++、Java、My SQL等多种技术开发,首先解析配置文件自动生成GUI得到定制化PC端程序进行离线信息填写并将信息编码,并打印尾页附于二维码的纸质表单;紧接着的信息识读部分则以移动智能终端作为载体,由Android端实现二维码解码和信息提交入库功能;最后的审核入库环节在Web端上基于Java EE完成,包括了权限管理和审核确认等功能。本文开发的表单信息快速录入系统结构简单,流程完整,使用方便,能满足了特定场合下离线表单的应用需求,也为表单与二维码的结合运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制作自己的浏览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作自己的浏览器(论文提纲范文)
(1)政治与历史学院科研成果管理平台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系统需求分析 |
1.1 用户需求 |
1.2 功能需求 |
1.2.1 用户端 |
1.2.2 管理端 |
2 关键技术与制作工具 |
2.1 HTML5 |
2.2 PHP语言 |
2.3 Dream Weaver CS5 |
3 平台设计开发 |
3.1 科研成果管理平台的设计步骤 |
3.1.1 构思规划 |
3.1.2 网站结构框架设计 |
4 数据库的搭建 |
4.1 数据表的搭建 |
4.1.1 用户表(表名:xtusers) |
4.1.2 参与项目表(表名:xtusers_cyxm) |
4.1.3 发表论文表(表名:xtusers_fblw) |
4.1.4 获奖表(表名:xtusers_huojiang) |
4.1.5 知识产权表(表名:xtusers_zscq) |
4.2 数据库的链接 |
5 前台界面的设计 |
5.1 前台界面简介 |
5.2 功能模块划分 |
5.2.1 注册登录界面 |
5.2.2 完善项目申报人信息 |
5.2.3 首页 |
5.2.4 网站导航设计 |
5.2.5 业务办理 |
5.2.6 用户设置 |
5.2.7 退出登录 |
5.3 前台的页面设计 |
5.3.1 用户注册登录 |
5.3.2 完善项目申报人信息 |
5.3.3 网站导航设计 |
5.3.4 后台首页设计 |
5.3.5 知识产权管理 |
5.3.6 用户设置 |
5.3.7 退出登录 |
6 后台管理设计 |
6.1 后台模块划分 |
6.1.1 查看用户项目 |
6.1.2 查看用户论文 |
6.1.3 查看用户获奖 |
6.1.4 查看用户知识产权 |
6.1.5 个人考核查询 |
6.1.6 论文级别管理 |
6.1.7 用户设置 |
6.2 后台的管理页面 |
6.2.1 查看用户项目 |
6.2.2 查看用户论文 |
6.2.3 查看用户获奖 |
6.2.4 查看用户知识产权 |
6.2.5 论文级别管理 |
6.2.6 用户设置 |
6.2.7 修改密码 |
7 系统测试 |
7.1 性能检测 |
7.2 功能检测 |
7.2.1 前台检测。 |
7.2.2 后台检测。 |
8 结束语 |
(2)地铁场景下的人群计数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工作准备 |
2.1 数据集 |
2.1.1 人群计数数据集 |
2.1.2 地铁数据集制作 |
2.2 主要模型 |
2.2.1 密度估计模型 |
2.2.2 目标检测模型 |
2.3 实验环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密度估计的人群计数算法 |
3.1 基于密度估计的算法框架 |
3.1.1 人群尺度问题 |
3.1.2 总体框架 |
3.2 场景自适应划分阶段 |
3.2.1 远近景划分网络SplitNet |
3.2.2 训练方法 |
3.3 人群计数阶段 |
3.3.1 远近景计数网络 |
3.3.2 密度图生成 |
3.3.3 训练方法 |
3.4 实验与分析 |
3.4.1 评价指标 |
3.4.2 数据集 |
3.4.3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目标检测的人群计数算法 |
4.1 基于YOLO v4 的算法框架 |
4.1.1 算法原理 |
4.1.2 YOLO v4 总体结构框架 |
4.2 YOLO v4 算法改进 |
4.2.1 K-means聚类 |
4.2.2 可形变卷积 |
4.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3.1 数据准备 |
4.3.2 损失函数 |
4.3.3 评价指标 |
4.3.4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铁客流统计系统 |
5.1 系统任务需求 |
5.1.1 B/S架构简介 |
5.1.2 功能确认 |
5.2 技术应用分析 |
5.2.1 Django框架 |
5.2.2 前后端开发 |
5.3 系统结构设计 |
5.3.1 静态人流量统计模块 |
5.3.2 动态人流量统计模块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PBL模式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 |
2.1.2 教学策略 |
2.2 PBL教学模式 |
2.2.1 PBL概念 |
2.2.2 PBL基本特点和要素 |
2.2.3 PBL教学流程 |
2.3 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2.3.3 情境学习理论 |
3 初中生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先导性研究 |
3.1 初中信息检索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3.2 初中学生信息检索学习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4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的制定 |
4.1 初中信息检索教学原则 |
4.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
4.2.1 初中信息检索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
4.2.2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
4.2.3 初中信息检索教学的实施条件 |
4.3 基于PBL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 |
4.3.1 选定项目任务的策略 |
4.3.2 项目规划和准备的策略 |
4.3.3 管理项目的策略 |
4.3.4 项目回顾及完善的策略 |
5 基于PBL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研究应用 |
5.1 实验内容 |
5.1.1 实验条件 |
5.1.2 选取实验对象 |
5.1.3 做出实验假设 |
5.1.4 选择实验材料 |
5.1.5 控制实验变量 |
5.2 实验过程 |
5.2.1 对照班的传统教学实施 |
5.2.2 实验班的采用基于PBL教学策略的应用设计 |
5.2.3 基于PBL《网上获取与保存信息》的教学案例 |
5.2.4 基于PBL《制定旅游计划书》的教学案例 |
5.2.5 基于PBL《网络信息辨真假》的教学案例 |
5.3 实验效果调查与分析 |
5.3.1 学生学习成绩数据分析 |
5.3.2 学生学习态度分析总结 |
5.3.3 基于PBL《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教学效果分析 |
5.3.4 学生项目教学评价访谈 |
5.3.5 教学总结与反思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4)多源气象垂直观测设备综合产品集成处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技术 |
2.1 多源气象观测数据 |
2.1.1 气象垂直观测设备 |
2.1.2 多源气象观测设备观测数据 |
2.2 系统研发相关技术研究 |
2.2.1 B/S架构 |
2.2.2 MVC与 MTV架构模式 |
2.2.3 前端可视化技术 |
2.2.4 数据库与Redis缓存技术 |
2.3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气象产品算法研究及实现方法 |
3.1 线性插值应用 |
3.2 改进的TlnP图制作方法 |
3.2.1 背景曲线制作 |
3.2.1.1 横纵坐标 |
3.2.1.2 状态曲线制作 |
3.2.1.3 等饱和比湿线制作 |
3.2.2 实时曲线制作 |
3.2.2.1 温度层结曲线 |
3.2.2.2 露点层结曲线 |
3.2.2.3 状态曲线 |
3.3 气象指数产品介绍与实现方法 |
3.3.1 对流有效位能CAPE与 LFC和 EL高度 |
3.3.2 沙瓦特指数 |
3.3.3 K指数 |
3.3.4 全总指数 |
3.3.5 S指数 |
3.3.6 TQ指数 |
3.3.7 交叉总指数 |
3.3.8 抬升指数 |
3.3.9 Thompson指数 |
3.3.10 深对流指数 |
3.3.11 KO指数 |
3.3.12 混合微下击暴流指数 |
3.3.13 微下击暴流潜势日指数 |
3.3.14 强天气威胁指数 |
3.3.15 风暴强度指数 |
3.3.16 雾稳定性指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引入云信息的微波辐射计大气温湿廓线反演算法 |
4.1 温湿廓线反演方法 |
4.2 神经网络算法 |
4.2.1 BP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
4.2.2 BP神经网络算法流程 |
4.3 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
4.3.1 探空资料云信息计算方法 |
4.3.2 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
4.3.3 神经网络模型总流程 |
4.4 微波辐射计LV1 数据质量控制算法 |
4.4.1 逻辑检查 |
4.4.2 最小变率检查 |
4.4.3 降水检查 |
4.4.4 时间一致性检查 |
4.4.5 极值检查 |
4.4.6 偏差订正 |
4.5 反演算法实验与结果分析 |
4.5.1 温度廓线反演实验 |
4.5.2 湿度廓线反演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5.1 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要求 |
5.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5.3 系统总体功能模块设计 |
5.3.1 系统管理模块 |
5.3.2 自动化解析入库模块 |
5.3.3 数据综合处理模块 |
5.3.4 综合产品展示模块 |
5.3.5 数据标准输出与数据共享模块 |
5.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4.1 系统信息管理表设计 |
5.4.2 业务数据表设计 |
5.4.2.1 云雷达数据表 |
5.4.2.2 风廓线雷达数据表 |
5.4.2.3 微波辐射计数据表 |
5.4.2.4 二次产品数据表 |
5.5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6.1 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
6.1.1 用户登录 |
6.1.2 用户、权限及日志管理 |
6.2 自动化解析入库模块的实现 |
6.2.1 云雷达数据解析 |
6.2.2 风廓线数据解析 |
6.2.3 微波辐射计数据解析 |
6.3 数据综合处理模块实现 |
6.3.1 气象产品指数计算 |
6.3.2 微波辐射计质制与反演 |
6.4 综合产品展示模块实现 |
6.4.1 微波辐射计产品展示 |
6.4.2 云雷达产品展示 |
6.4.3 风廓线产品展示 |
6.4.4 融合产品展示 |
6.4.5 拓展产品展示 |
6.5 数据标准输出与数据共享模块 |
6.6 系统测试 |
6.6.1 测试环境说明 |
6.6.2 系统测试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基于Unity3D的物联网实验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构建物联网实验仿真系统的相关技术 |
2.1 物联网仿真系统 |
2.2 虚拟仿真技术 |
2.2.1 Unity3D与WebAssembly |
2.2.2 在线游戏同步技术 |
2.3 物联网教学平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物联网实验仿真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概述 |
3.2 功能需求分析 |
3.2.1 仿真引擎功能扩展 |
3.2.2 网络同步 |
3.2.3 虚拟场景建模 |
3.3 性能需求分析 |
3.3.1 渲染延迟 |
3.3.2 系统可扩展性 |
3.3.3 LinkLab平台部署 |
3.4 系统工作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物联网实验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2 仿真引擎端 |
4.2.1 设备支持 |
4.2.2 天气引擎 |
4.3 网络同步设计 |
4.4 虚拟场景设计 |
4.4.1 场景建模 |
4.4.2 信息交互 |
4.4.3 虚拟场景交互设计 |
4.4.4 智慧家居场景实现 |
4.4.5 智能工厂场景实现 |
4.5 LinkLab平台部署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功能测试 |
5.1 功能测试 |
5.1.1 设备功能测试 |
5.1.2 网络同步测试 |
5.1.3 交互模块测试 |
5.2 性能测试 |
5.3 LinkLab开发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6)初中App Inventor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计算思维研究现状 |
1.3.2 编程教育工具研究现状 |
1.3.3 App Inventor研究现状 |
1.3.4 文献述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计算思维 |
2.1.2 App Inventor |
2.1.3 思维导图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2.2 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 |
2.2.3 体验式学习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App Inventor课程设计前期分析与大纲编制 |
3.1 App Inventor课程设计前期分析 |
3.1.1 App Inventor课程现状分析 |
3.1.2 App Inventor课程设计原则分析 |
3.1.3 学习者特征分析 |
3.2 App Inventor课程大纲编制 |
3.2.1 课程概述 |
3.2.2 课程目标定位 |
3.2.3 课程结构与内容 |
3.2.4 教学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App Inventor教学设计与课程实践 |
4.1 基础应用课程 |
4.1.1 教学设计 |
4.1.2 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
4.1.3 教学评价 |
4.2 拓展提升课程 |
4.2.1 教学设计 |
4.2.2 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
4.2.3 教学评价 |
4.3 综合实践课程 |
4.3.1 教学设计 |
4.3.2 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
4.3.3 教学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
5.1 课堂表现评价总体分析 |
5.2 计算思维能力水平测验结果分析 |
5.2.1 总分数配对样本分析 |
5.2.2 计算思维五个维度的单项成绩配对样本分析 |
5.3 学生对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
5.3.1 教学内容评价数据分析 |
5.3.2 学习过程评价数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总结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学生课前调查问卷》 |
附录B《计算思维水平量表》 |
附录C《课堂表现评价表》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组件化的后台管理页面可视化构建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分析 |
2.1 Web前端框架React介绍 |
2.1.1 虚拟DOM |
2.1.2 React组件化 |
2.1.3 单向数据流 |
2.2 MVC模式介绍 |
2.2.1 MVC模式的结构 |
2.2.2 MVC模式的优点 |
2.3 UI组件框架介绍 |
2.3.1 Ant Design |
2.3.2 Ant Design Pro脚手架 |
2.3.3 ECharts |
2.4 Spring Boot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架构及功能设计 |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3.3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
3.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4.1 用户角色划分 |
3.4.2 页面编辑模块设计 |
3.4.3 组件库模块设计 |
3.4.4 组件编辑模块设计 |
3.4.5 配置数据操作模块设计 |
3.4.6 项目打包下载模块设计 |
3.4.7 后端功能模块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组件化的后台管理可视化页面构建系统的实现 |
4.1 页面编辑模块实现 |
4.1.1 系统页面整体布局实现 |
4.1.2 导航菜单以及访问权限的可视化配置实现 |
4.1.3 页面组件拖拽增删功能实现 |
4.1.4 响应式布局实现 |
4.2 组件库模块实现 |
4.2.1 ECharts图表组件实现 |
4.2.2 Ant Design UI组件实现 |
4.2.3 封装AJAX请求实现 |
4.3 组件编辑模块实现 |
4.3.1 组件样式配置及接口参数配置实现 |
4.3.2 组件显示数据配置及操作数据配置实现 |
4.3.3 组件编辑模块应用实现示例 |
4.4 配置数据操作模块实现 |
4.4.1 浏览器本地实时保存和读取实现 |
4.4.2 数据库持久化储存和读取实现 |
4.5 项目打包下载模块实现 |
4.6 后端功能模块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优化 |
5.1 系统整体性能测试及分析 |
5.2 系统单元测试及跨设备响应测试 |
5.2.1 单元测试 |
5.2.2 跨设备响应测试 |
5.3 系统性能优化 |
5.3.1 打包文件优化 |
5.3.2 系统代码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铁路局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备品备件系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技术综述 |
2.1 系统实现的相关理论 |
2.1.1 备品备件管理的分类及定义 |
2.1.2 备品备件管理目标 |
2.1.3 备品备件管理的方法 |
2.1.4 备品备件管理的目标 |
2.2 技术架构 |
2.2.1 B/S架构技术 |
2.2.2 B/S架构的优缺点 |
2.2.3 ASP.NET技术 |
2.2.4 Struts2 框架 |
2.2.5 Hiberbate框架 |
2.3 数据库 |
2.3.1 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 |
2.3.2 SQL SERVER数据库的优点 |
2.4 条码技术 |
2.4.1 一维条码 |
2.4.2 二维条码 |
2.4.3 条码扫描枪 |
2.5 RFID技术 |
2.6 NFC技术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车间备品备件管理现状 |
3.2 备品备件系统的功能性描述 |
3.2.1 系统管理功能模块 |
3.2.2 备品备件的库存管理功能模块 |
3.2.3 备品备件的信息管理功能模块 |
3.2.4 备品备件的信息处理功能模块 |
3.3 备品备件系统的非功能性描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4.2 系统的网络架构设计 |
4.3 系统所需的运行环境 |
4.4 数据库设计 |
4.5 实体关系分析 |
4.6 备品备件管理开发中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办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具体实现 |
5.1 系统登录功能实现 |
5.2 系统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5.3 备品备件库存管理模块实现 |
5.4 备品备件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
5.5 备品备件信息处理模块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相关性能与项目部署 |
6.1 测试方案设计 |
6.2 测试理论依据 |
6.2.1 黑盒测试 |
6.2.2 白盒测试 |
6.3 测试环境 |
6.4 集成测试 |
6.5 性能测试 |
6.6 测试用例构建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多种约束条件下虚拟漫游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以阜阳师范大学校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发展历史及研究状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框架 |
第2章 校园浏览系统需求分析和规划 |
2.1 虚拟漫游系统的需求分析 |
2.2 虚拟漫游系统的总体规划 |
2.3 系统功能模块 |
2.4 可行性分析 |
2.5 工程约束条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关理论以及技术 |
3.1 VR技术 |
3.1.1 VR技术的定义与发展 |
3.1.2 VR技术的特征 |
3.1.3 VR技术的分类 |
3.2 虚拟场景搭建技术 |
3.2.1 虚拟场景构建技术的分类 |
3.2.2 通常虚拟场景的图像建模 |
3.2.3 图像投影模型 |
3.3 虚拟显示原理 |
3.4 全景图片漫游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用Rhino创建校园模型 |
4.1 Rhino软件简介 |
4.2 Rhino的功能与特点简介 |
4.3 建模前期工作 |
4.4 建模中期工作 |
4.4.1 工作细节 |
4.4.2 数据采集 |
4.4.3 校园建模实例 |
第5章 全景漫游的实现 |
5.1 全景漫游的搭建 |
5.2 添加用户与虚拟场景的互动 |
5.3 碰撞检测 |
5.4 虚拟漫游的实现 |
5.4.1 全局模式的场景漫游 |
5.4.2 角色模式的场景漫游 |
5.4.3 切换模式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融合移动终端的表单信息快速采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
1.1.1 应用场景研究 |
1.1.2 应用载体研究 |
1.1.3 应用技术研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用户界面自动生成 |
1.2.2 信息采集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功能需求 |
2.1.1 表单办公的现状 |
2.1.2 具体业务流程 |
2.2 现有表单工具与应用对比 |
2.2.1 填表工具 |
2.2.2 信息采集工具应用 |
2.2.3 应用场景对应系统 |
2.3 非功能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架构设计 |
3.1.1 业务架构设计 |
3.1.2 系统架构设计 |
3.1.3 系统闭环结构设计 |
3.2 技术路线 |
3.3 表单信息采集载体与设备 |
3.3.1 表格信息载体 |
3.3.2 文本信息采集设备 |
3.4 系统设计 |
3.4.1 系统总体设计 |
3.4.2 PC填写端模块设计 |
3.4.3 移动端采集模块设计 |
3.4.4 Web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
3.5 数据库设计 |
3.5.1 E-R图设计 |
3.5.2 数据库表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4.1 PC信息填写程序实现 |
4.1.1 界面生成功能实现 |
4.1.2 打印与保存功能实现 |
4.2 移动端信息采集模块实现 |
4.2.1 表单信息获取 |
4.2.2 信息显示与入库 |
4.3 Web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
4.3.1 照片信息采集 |
4.3.2 普通用户与管理员操作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前期 |
5.1.1 测试目的与计划 |
5.1.2 测试环境 |
5.2 执行测试 |
5.2.1 功能测试 |
5.2.2 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 |
6.1 研究总结 |
6.2 优化预设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四、制作自己的浏览器(论文参考文献)
- [1]政治与历史学院科研成果管理平台设计与开发[J]. 田佳. 办公自动化, 2021(17)
- [2]地铁场景下的人群计数关键问题研究[D]. 朱慧琳.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3]基于PBL模式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研究[D]. 谭少华.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4]多源气象垂直观测设备综合产品集成处理系统[D]. 王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5]基于Unity3D的物联网实验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曾思钰. 浙江大学, 2021(01)
- [6]初中App Inventor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D]. 常馨月. 沈阳大学, 2021(09)
- [7]基于组件化的后台管理页面可视化构建系统设计与实现[D]. 章晨曦.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铁路局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D]. 罗世杰.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9]多种约束条件下虚拟漫游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以阜阳师范大学校园为例[D]. 吴程远. 阜阳师范大学, 2021(12)
- [10]融合移动终端的表单信息快速采集系统研究与实现[D]. 常静静.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