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卫生人力培训效果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勇[1](2020)在《优质医生下沉基层的动力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推拉理论框架,剖析优质医生下沉基层医院的现状及机制问题,探讨影响优质医生下沉行为的影响因素,建立优质医生下沉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动力机制,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有效促进优质医生下沉方案提供建议参考。方法(1)利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医生下沉相关文献,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运用专家小组访谈法确定影响优质医生下沉行为的关键因素,构建下沉动力模型及设计探索工作偏好的离散选择实验模型;(3)通过现场访谈法了解目前优质医生下沉过程中的基本动力与阻力;(4)采用问卷调查法调研广州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医生,了解优质医生下沉基层行为及下沉工作偏好情况;(5)借助SPSS、Amos软件验证影响因子与优质医生下沉行为的关系,探讨不同工作属性对优质医生选择偏好的影响。结果问卷信效度分析显示Cronbach’s Alpha系数、内容效度及结构效度均在合理范围内,表明通过问卷收集的数据质量较好;经过因子分析从14个变量中提取出配套措施、业务能力、晋升表彰、实践机会及交流互动等5个公因子;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晋升表彰、实践机会正向影响优质医生下沉行为,交流互动对优质医生下沉行为影响未通过验证,配套措施、业务能力对优质医生下沉行为有负向影响;离散选择实验结果显示每月收入增加等属性对下沉工作选择的效用具有显着差异,优质医生个体特征对工作属性的偏好具有显着差异。结论(1)影响优质医生下沉基层的因素主要包括配套措施、业务能力、晋升表彰及实践机会,其中配套措施不完善对优质医生下沉基层行为的影响最大。(2)影响优质医生下沉基层工作选择的属性为每周工作时间增加、每月收入增加及基层医院位置;每周工作增加1小时、每月收入增加30%及工作地点在城区是优质医生最偏爱的工作组合。(3)优质医生下沉基层的动力机制包括推力机制、拉力机制、保障机制及支持力机制,即通过给予晋升表彰,提供实践机会,优化工作组合,以及完善配套措施和提升业务能力等方式来促进优质医生下沉基层。建议为更好地激发优质医生下沉行为,提出以下优化策略:(1)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强化财政保障作用;(2)构建优质医生下沉医疗责任分担体系;(3)建立适应优质医生下沉绩效考评体系;(4)借助虚拟医疗平台,发展团队式下沉模式;(5)制定符合医生偏好的下沉工作方案;(6)加快完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医生积极性。
杨晟之[2](2020)在《浙江省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激励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问题,描述新医改10年浙江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发展变化和现状,系统分析浙江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离职倾向、工作动机和工作绩效现状,探讨激励因素对离职倾向、工作动机和工作绩效的影响,为提升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宁海县、武义县、江山市和磐安县等四个县市作为样本地区。乡镇卫生院机构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法,每个样本地区按照机构所在乡镇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和县城的距离,选取3所中心卫生院、3所普通卫生院为调查对象,共计24所乡镇卫生院。调查内容包括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结构现状、2010-2019年流动卫技人员基本特征、工作变动时间、流动途径以及流动原因,数据分析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单因素分析。卫生技术人员调查采用整群抽样,选择调查样本地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在岗卫生技术人员,样本量为1843人。问卷内容包括卫技人员社会人口学特征、激励因素问卷、工作满意度问卷、离职倾向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职业认同量表、工作绩效量表、对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意见。数据分析使用Cronbach’α系数、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估量表的信效度,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各变量间的关联机制,主体框架分析法了解卫技人员对当前工作和未来农村基层卫生工作意见。研究结果乡镇卫生院机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1)2010-2019年,乡镇卫生院流入卫技人员590人,流出卫技人员369人,流入人员总数多于流出人员,年净流入率在0.56%-5.07%之间,流动人员总数为2010年在岗卫技人员数的108.61%。(2)流入人员和流出人员职业类型、性别、职称、年龄构成存在统计学差异,学历构成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流入人员中初级职称占73.7%,流出人员中初级职称占61.8%,流出人员高级、中级职称人员比例高于流入人员。(3)流入人员主要来源是应届毕业生(38.1%)、公开招聘(30.7%)、同级机构调入(26.9%);流出人员主要去向是调往同级机构(29.8%)、调往上级机构(29.3%)、辞职(27.4%)。(4)流入人员来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上级医院录用失败(24.8%)、仅符合基层应聘条件(15.8%)、工作性质稳定(14.0%)、容易获取编制(12.5%)等,不同学历、年龄、来源流入人员择职原因存在统计学差异;流出人员离开乡镇卫生院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上级医院利于发展(17.3%)、工作无成就感(12.0%)、基层待遇较差(10.9%)、工作负荷较大(9.0%)等,不同去向流出人员离职原因存在统计学差异。卫生技术人员调查分析结果发现:(5)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激励因素中理想程度得分均值最高的是居民认可3.65±0.77,得分均值最低的是工作趣味2.62±0.90,除居民认可和规范管理外,其他各激励因素认为理想的人员占比均未过半数。因子分析从激励因素中提取6个公因子,6个维度依照得分均值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社会与自我认可3.38±0.74、工作和生活条件3.37±0.78、职业发展3.31±0.83、管理制度3.30±0.82、教育培训3.18±0.86、经济激励 3.07±0.85。(6)对工作整体感到满意的卫技人员比例为41.3%,离职倾向得分均值2.68,58.1%的卫技人员未来5年存在离职倾向,转到上级医院工作是首选。自我效能感得分均值3.07±0.85,处于中等水平,职业认同四个维度得分均值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职业价值观4.40±0.63、职业归属感4.28±0.65、职业行为倾向4.25±0.55、职业认知3.63±0.84。工作绩效三个维度中任务绩效和关系促进两个维度得分均值均达到高绩效水平,工作奉献得分均值则处于中绩效水平。(7)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社会与自我认可(β=0.286,P<0.001)、经济激励(β=0.236,P<0.001)、管理制度(β=0.088,P=0.032)对工作满意度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与自我认可(β=-0.142,P<0.001)、管理制度(β=-0.122,P=0.010)、工作满意度(β=-0.270,P<0.001)对离职倾向有显着负向影响。社会与自我认可(β=0.293,P<0.001)、教育培训(β=0.139,P<0.001)、工作和生活条件(β=0.082,P=0.031)、经济激励(β=0.077,P=0.038)对自我效能感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与自我认可对职业认同的职业认知(β=0.390,P<0.001)、职业行为倾向(β=0.244,P<0.001)、职业价值观(β=0.303,P<0.001)和职业归属感(β=0.200,P<0.001)均有显着正向影响,经济激励(β=0.199,P<0.001)、教育培训(β=0.132,P<0.001)对社会认知有显着正向影响,工作和生活条件对职业行为倾向(β=0.149,P<0.001)、职业价值观(β=0.082,P=0.046)有显着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认同四个维度正向相关。社会与自我认可(β=0.211,P<0.001)、工作和生活条件(β=0.147,P<0.001)对任务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与自我认可(β=0.181,P<0.001)、工作和生活条件(β=0.134,P<0.001)能够显着正向影响工作奉献;管理制度(β=0.139,P=0.006)、社会与自我认可(β=0.166,P<0.001)、工作和生活条件(β=0.120,P=0.004)对关系促进有显着正向影响,经济激励(β=-0.104,P=0.010)对关系促进有显着负向影响;职业认知(β=0.122,P<0.001)仅对工作奉献有显着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β=0.163,P<0.001)、职业行为倾向(β=0.248,P<0.001)、职业价值观(β=0.094,P<0.001)、职业归属感(β=0.070,P=0.004)对工作奉献有显着正向影响,同时也能够显着正向影响任务绩效和关系促进。(8)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工作满意度在激励因素对离职倾向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工作满意度可直接负向影响离职倾向(β=-0.269,P<0.001),经济激励可通过直接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β=0.242,P<0.001),间接负向影响离职倾向,职业发展可直接正向影响倾向(β=0.296,P=0.021),社会与自我认可既可以直接负向影响离职倾向(β=-0.307,P<0.001),也可以通过直接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β=0.491,P<0.001),间接负向影响离职倾向。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在激励因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职业认同在自我效能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在激励因素对职业认同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激励因素对于工作绩效没有显着直接影响。职业认同可直接正向影响工作绩效(β=0.615,P<0.001),自我效能感既可直接正向影响工作绩效(β=0.101,P<0.001),也可通过直接正向影响职业认同(β=0.393,P<0.001),间接正向影响工作绩效;教育培训可通过直接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β=0.343,P<0.001),间接正向影响工作绩效,社会与自我认可自我效能感可直接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β=0.423,P<0.001)和职业认同(β=0.400,P<0.001),间接正向影响工作绩效,管理制度和自我效能感有显着负相关关系(β=-0.420,P<0.001)。研究结论新医改10年浙江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队伍数量规模增加,但增长趋势放缓,人员流动性过大,人员流动存在初级人才队伍不稳定和高素质人才流失并存的问题。乡镇卫生院与上级医院的发展机会差距是引起卫技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社会与自我认可、管理制度、经济激励有助于降低卫技人员离职倾向,职业发展有增加离职倾向的风险。社会与自我认可、经济激励、教育培训、工作和生活条件对促进卫技人员工作动机有积极作用。社会与自我认可和教育培训有利于提升卫技人员工作绩效。
连东晴[3](2019)在《福建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福建省农村基层内部卫生人力资源整合现状,总结和对比几种整合模式,明确整合的效果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主要阻碍,并分析农村基层相关卫生人员参与卫生人力资源整合的意愿及影响因素,针对相关模式及“人”的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进一步促进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的改进与完善。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了解福建省乡镇和乡村一级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及福建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具体做法和主要困难并进行归纳;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离散选择实验方法,通过分层抽样分别调查了福建省的福州市、三明市、宁德市和南平市的150位县医院医生和福州市、三明市、龙岩市、南平市、宁德市的171位乡镇卫生院医生,收集县医院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医生对参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描述性统计与Mixed Logit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县医院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医生心中各工作属性的货币价值、工作属性水平变动时调查对象的工作选择比例变化情况等。结果:(1)省内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分类:文件指导下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和自主探索的整合模式两大类。(1)文件指导下的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主要有“七统一”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和县医院派医生对乡镇卫生院进行技术援助(县-乡模式)两种模式。受限于财政补助不到位等原因,“七统一”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推进困难,当前仅能实现“二统一”;受限于利益相关程度、乡镇卫生院的水平等因素相关原因,存在部分县医院对乡镇卫生院提供技术援助流于形式的情况,但切实落实县医院对乡镇卫生院提供技术援助的情况的,有助于乡镇卫生院相应科室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提升。(2)自主探索的整合主要有乡镇卫生院派医生到“医疗空白村”(乡-村模式)和附近村医到“医疗空白村”(村-村模式)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两种模式。自主探索的整合模式虽然遇到诸如医生积极性和村医执业地点限制等问题和困难,但对于对解决“医疗空白村”村民就医问题能够取得一定成效。(2)县医院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医生工作偏好及影响其参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的因素情况:(1)县医院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医生工作偏好受多种因素影响,县医院医生偏好月收入高、有编制、不到乡镇卫生院提供技术援助、培训机会多和职称晋升年限短;乡镇卫生院医生偏好月收入高、有编制、不到“医疗空白村”提供卫生服务、职称晋升年限短和职务优先晋升。(2)调查对象皆偏好收入属性;非经济因素属性中,县医院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医生最看中的分别是职称晋升年限(β=1.9)和编制条件(β=1.7)。(3)县医院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医生均存在工作偏好异质性,如虽有74%的县医院医生不偏好到乡镇卫生院提供技术援助,但是也有26%的医生正好相反;虽有75%的乡镇卫生院医生不偏好到“医疗空白村”为村民提供服务,但剩下的25%相反。(4)县医院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医生心中货币价值最高的工作属性分别是职称晋升年限(3544.21元/月)和编制(2442.41元/月)。(5)县医院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医生在工作属性水平变化后工作选择比例变化最高的属性分别是职称晋升年限(21.46%)和编制(20.94%)。结论:城镇化进程、村卫生室运营模式和村医后继乏力等原因导致福建省出现较多“医疗空白村”,且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匮乏,卫生人力资源整合存在必要性,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卫生人力资源。除“七统一”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外,其他三种整合模式都有在切实实施,对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生能力和缓解“医疗空白村”问题都起到一定作用。但考虑到公共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及具体形式多样且效果不一的情况,具体实施应需要根据地理位置、常住人口和乡镇卫生院实际情况等因素分步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整合模式,同时关注参与者的意愿,尤其是小部分乐于参与的人群。
唐尚锋[4](2018)在《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旨在梳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迁移路径,构建乡村基本公共卫生协作系统绩效评估模型并对分别由公立卫生院和民营医院主导的主流和特殊公私协作模式进行绩效循证比较,明确项目绩效的内生规律和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之间关系,提出以系统绩效改善为导向的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管理策略,为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文献研究法。基于英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中文数据库CNKI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变迁,分析系统动力学理论,并分别通过词频分析法和Citespace引文可视化图谱分析法界定公私伙伴关系内涵和探索公私合作研究前沿。(2)现场调查法。第一阶段于广东、湖北、河南和重庆进行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过程和项目绩效的基线调查;第二阶段于湖北、河南和贵州的12个农村公私协作系统收集最新的绩效数据;第三阶段于对河南某案例乡镇分别由民营医院和公立卫生院主导的公私协作模式绩效进行监测,为绩效循证提供数据支撑。(3)德尔菲法与熵值法。通过德尔菲法评价协作系统绩效评价指标框架,筛选绩效评价指标和确定权重,并运用熵值法优化部分客观绩效指标权重系数。(4)数理统计方法。在公私协作要素与项目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中运用相关性分析。运用加权TOPSIS法综合比较主流和特殊公私协作模式绩效,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慢性病患者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绩效的影响。(5)定性比较分析法。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法验证培训、分工协作、督导考核、激励约束、沟通反馈等五大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假设。(6)系统基模分析与流位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彼德·圣吉系统基模诊断公共卫生绩效增长问题,并借助流位流率入树建模法规范构建公共卫生绩效系统动力结构流图。(1)农村地区存在分别由乡级公立卫生院和民营医院主导,私立村医参与,政府部门监管的主流和特殊类型的两种公私协作模式。为达到多方共赢目标,乡村主体间探索形成了包含业务培训、监督考核、沟通交流、激励约束等在内的公私协作机制。(2)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概念框架结构、过程、结果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公共卫生项目绩效内生主线是通过扩大重点人群覆盖面、个体项目的服务内容以及群体项目绝对数量,增加服务相对数量和规范性等来获得服务对象的满意度、重点人群健康、群体项目效果等。源于外生变量对中间变量的作用以及中间变量、过程变量以及结果变量内外部相互影响,公私协作机制直接对中间变量和过程结果变量产生影响。(3)在排除干扰因素后,典型案例的公私协作系统综合绩效随着时间向后推移而呈现逐渐递增关系,主流模式绩效整体优于特殊协作模式,主要源于结构绩效上的绝对优势。然而,尽管特殊模式在结果绩效呈现下滑趋势,但仍然优于主流模式。两者在协作制度要素直接产生的绩效上差异不明显。(4)公私协作紧密程度、激励机制和督导考核影响项目绩效的根本因素,高绩效结果受监督考核机制的影响。在协作不紧密或监督考核强度较弱的情况下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导致低项目绩效,而高绩效结果与激励约束机制无关。服务能力影响绩效的前提是开展紧密协作,与经费激励挂钩的高强度督导考核和高强度技能培训是提高服务能力的重要方式。【结论】过程和结果绩效源于有效的公私协作机制,协作紧密度与督导考核机制影响较大。案例表明中卫生院主导的协作模式绩效优于社会资本主导的特殊模式,但其所在特殊地理位置、积极性不容忽视。时间是决策者采用社会资本主导提供公益性服务不得不面临的风险,同时决策者需要关注由于潜在重点人群基数的不确定可能导致出现牺牲重点人群筛查绩效来维持较高的管理水平,进而将新晋重点人群拒绝在免费项目之外的现象。为了提高协作绩效水平,本研究建议合理设定绩效目标,加强关系治理,提高乡级协作管理水平,奖励和约束机制并重,加【主要结果】强人才内涵建设,准确把握重点人群对项目的合理需求。【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基于定量比较为主流公私协作模式绩效优于特殊型协作模式以及发现时间是社会办医疗机构公益行为的关键风险因素提供了证据支撑。(2)基于定性比较分析论证了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的循证关系,并运用系统动力学结构流图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熵值法仅对部分客观指标权重进行了优化,部分主观性指标赋分值得进一步推敲。(2)受样本量限制而设计的公私协作机制解释变量有限,公私协作机制对绩效的作用难以完全避免受研究者主观影响。
丰志强[5](2018)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乡村医生胜任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乡村医生胜任力现状,针对乡村医生职业特点探索一种直观高效的胜任力测评方式,在分析乡村医生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关系基础上,建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乡村医生胜任力测评模型,选用BP神经网络对乡村医生胜任能力进行评价,识别乡村医生胜任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当前乡村医生胜任力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乡村医生胜任力提升与发展提供相关策略和依据。方法:本研究结合课题组前期对乡村医生胜任力理论研究,在前期研究建立的胜任力评价指标池基础上,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筛选维度与条目建立乡村医生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该评价体系进行验证,最终确定乡村医生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开展现状研究,运用课题组设计问卷并进行横断面调查,选用人工神经网络中BP神经网络对乡村医生胜任力进行评价,采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分析方法识别重点人群,并提出适应当前乡村医生发展的策略,建立乡村医生可持续发展路径。结果:在探索性因子分析基础上,提取并构建乡村医生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个人特质、专业技能、职业认知5个维度共计24项评价指标。随后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要素结构体系和结构进行验证,验证性因子显示,主要拟合指标中CMIN/DF=1.86,RMR=0.038、GFI=0.924,TLI=0.926,IFI=0.942,CFI=0.941,均高于拟合要求,模型结构效度检验通过,说明该模型整体拟合理想。选择人工神经网络中的BP神经网络对乡村医生胜任力进行评价,运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建立一个24-7-4向前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经过训练和测试该BP神经网络胜任力评价模型达了模型接受标准,评价结果显示所调查乡村医生中,良好等次最多,占43.84%;其次为一般等次,占28.08%;优秀等次占23.89%;较差等次最少占4.19%。乡村医生胜任力影响因素中,总效应由大到小依次是收入水平、参加培训、设备条件、养老保障。通过社会人口学特征下乡村医生胜任力水平差异性检验,发现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执业资格、不同工作角色、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乡村医生存在差异,胜任力水平相对较低的乡村医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年龄为30岁以下,学历为本科及以上,执业资格为职业(助理)医师的普通乡村医生,应列为重点关注人群。结论:本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乡村医生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的方式,系统构建了包含5个维度共计24项胜任力评价指标的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乡村医生胜任力水平评价结果显示当前山东省乡村医生胜任力总体状况较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收入水平、参加培训、设备条件、养老保障为乡村医生胜任力影响因素。通过胜任力水平差异性检验,识别出应重点关注的乡村医生群体,为建立科学合理的乡村医生可持续发展路径,进一步提升乡村医生胜任力水平提供全新视角,也为改善乡村医生队伍整体工作状态,以期为新形势下能够对乡村医生发展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提供重要借鉴。
唐昌海[6](2018)在《组织公平感和组织支持感对乡村医生相对剥夺感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遵循背景分析—现状描述—理论模型构建—影响效应分析—对策建议提出的思路,就组织公平感和组织支持感对乡村医生相对剥夺感的影响进行研究。在现场调查了解乡村医生相对剥夺感、组织公平感和组织支持感现状以及人群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献资料和访谈文本的分析提出组织公平感和组织支持感对相对剥夺感影响的理论假设,进而利用调查数据进行验证,最后就减轻乡村医生相对剥夺感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方法:本研究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对象,结合文献分析、现有资料收集、专题小组讨论等方法进行问卷设计并开展现场调查。应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乡村医生相对剥夺感、组织公平感、组织支持感的现状以及特征人群的差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多层线性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就组织公平感和组织支持感对乡村医生相对剥夺感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乡村医生相对剥夺感现状:乡村医生的横向和纵向相对剥夺感得分分别为4.24分和3.56分。乡村医生在职业收入、社会地位、职业声誉、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横向相对剥夺感得分分别为3.93,3.17,2.60和3.54;纵向相对剥夺感分别为3.17,2.83,2.31和2.74。与参照对象相比,乡村医生在职业收入和生活水平上横向相对剥夺感水平较高,而在职业收入的纵向相对剥夺感较高。就人群特征看,总体上年纪较小、无职称、绩效排名较靠后的乡村医生其相对剥夺感较高。(2)乡村医生组织支持感平均得分为3.18分,其中发展性支持、工作条件支持、工资收入支持、人际支持得分分别为2.38,2.92,3.38,4.05;一体化以及标准化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其组织支持感较高。(3)乡村医生组织公平感平均得分为2.72分,其中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得分分别为1.98和3.47;非集体办医、绩效排名较靠后的乡村医生其组织公平感较低。(4)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显示,组织支持中发展性支持、工作条件支持、工资收入支持、人际支持对乡村医生横向和纵向相对剥夺感均具有负向影响,其中发展性支持影响最大。组织公平中的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均是乡村医生相对剥夺感的保护性因素,其中分配公平影响更大。(5)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显示:组织支持感、组织公平感对乡村医生相对剥夺感均具有直接负向影响,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对横向相对剥夺感的总效应均为-0.58,对纵向相对剥夺感的总效应为-0.68和-0.58,对组织支持感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67和0.82;组织支持感对乡村医生横向和纵向相对剥夺感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42和-0.36。结论:(1)乡村医生横向相对剥夺感以中高水平为主,纵向相对剥夺感以中低水平为主;乡村医生的相对剥夺感主要在职业收入、生活水平方面;年龄较小、无职称、绩效排名靠后的乡村医生是相对剥夺感较高的群体。(2)乡村医生组织支持感水平总体较低,尤其是发展性支持水平较低;一体化和标准化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其组织支持感较其他群体高。(3)乡村医生感知分配公平较低,程序公平为中等水平,集体办医以及绩效排名较靠前的乡村医生其组织公平感更高。(4)乡村医生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对其横向相对剥夺感的作用水平持平,但分配公平对其纵向相对剥夺感作用水平更高;乡村医生组织支持感对其横向相对剥夺感作用更强,其在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对相对剥夺感的效应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5)通过分析,从提升一体化管理水平、完善供需匹配水平、提高乡村医生社会认同等方面,就减轻乡村医生相对剥夺感提出相应建议。
黄增健[7](2017)在《流动人口健康投资与收入变化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健康是人类发展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更高的健康水平不只是个人的追求,亦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流动人口作为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状况引人关注:一方面,由于中国福利制度安排的属地性质,同时流动人口的户籍所在地与工作所在地存在差异,流动人口往往不被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所接纳,这极大程度地增加了流动人口的健康投资成本,同时降低了健康投资意愿;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流动机制使得农村输出“健康”的人力资源,而接收“不健康”的人口群体,考虑到农村与城市在健康投资之间的巨大差距,流动人口的健康投资问题理应引起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健康作为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收入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流动人口收入也对其健康投资具有显着的影响,为此,本研究拟就流动人口健康投资与其收入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展开详细论证,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流动人口健康投资的收入回报及其群体差异的实证研究表明:“自家支付医疗费用”作为流动人口健康投资的替代指标时,实证结果并不显着。考虑到已有研究均认为健康投资对收入的影响存在内生性问题,本研究采用“周均锻炼频繁”作为流动人口健康投资替代指标“自家支付医疗费用”的工具变量,回归结果表明:周均锻炼频繁对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这个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健康投资与其收入之间存在显着性相关关系;由于流动人口存在群体差异,本研究还进一步讨论了流动人口健康投资收入效应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一方面,男性流动人口的周均锻炼频率能够显着地负向影响其收入水平,而女性流动人口的相关研究中并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其原因可能是在流动人口群体中,男性往往是家庭收入的主体,他们的健康关系到家庭收入的数量及其稳定性,因此从家庭健康投资分配优先序角度而言,男性较女性具有优越性。另一方面,新生代流动人口健康投资与其收入水平并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但老一代流动人口的健康投资则显着地负向影响其收入水平,其原因可能是新生代流动人口往往健康状况尚好,平时并无对其健康进行投资的意愿,而老一代流动人口则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健康状况呈现生理性降低,因此有动机进行一定费用的健康投资以维持其在外务工所需要的基本健康状况。其次,流动人口收入对其健康投资的影响及其群体差异研究表明,人均年收入对于流动人口的住院总费用的支出具有正向影响,对非住院医疗费用的支出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流动人口收入对其健康投资反馈效应的群体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其中性别差异实证结果表明:男性流动人口人均年收入仅对其住院总费用和非住院其它费用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女性流动人口人均年收入只对其非住院医疗费用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这进一步印证了家庭内部健康投资分配的性别不平等性。年龄差异的实证结果表明:新生代流动人口人均年收入对住院总费用、非住院医疗费用和非住院其它费用均具有负向影响,但只有非住院医疗费用是显着的。而老一代流动人口人均年收入只对其住院总费用支出具有显着性正向影响,而对非住院费用(包括医疗的和非医疗的)都不具有显着性影响。最后,考虑到流动人口的特殊性及其职业风险,“新农合”作为一种支持农村人口医疗保障的重要制度安排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着重考察了“新农合”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投资意愿及其收入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新农合”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投资意愿具有正向积极作用,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如并未将“新农合”制度的惠民利民的特性真正完全的发挥出来,流动人口作为农村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更好地发挥“新农合”惠民利民作用,就要求政策制定者们充分考虑到流动人口的户籍地与工作所在地分离、以及流动频繁的现实特征,真正意义上建立与流动人口健康投资需求相匹配的医疗保障制度。(2)“新农合”制度对流动人口收入增长的研究结论有较大差异,但“新农合”制度确实能够发挥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减少其患病次数、提高其幸福指数的作用。本研究的可能创新点:一是定量评价了流动人口的健康投资与收入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包括健康投资的收入效应和收入对健康投资的影响,有效规避了已有健康投资研究中单向因果分析可能存在的缺陷;二是在处理流动人口收入对其健康投资的影响时,将健康投资视为流动人口的一种特殊消费,包括住院费用和非住院费用,而两种消费之间又相互影响,研究构建了流动人口收入对其健康投资反馈效应的联立方程模型,是一种规避单方程建模难以消除不同消费之间随机干扰的较好尝试;三是为清晰阐释“新农合”政策的具体作用,笔者首先运用交互效应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新农合”的政策效应,同时将“新农合”实施以来的具体效果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加以展现;四是从系统性视角来分析流动人口健康投资的收入效应及其收入对健康投资的影响,将流动人口健康人力资本的收入效应及其反馈效应引入联立方程模型中进行检验,并与原单方程结果进行比对,从而真正实现了从流动人口自身这个系统视角来分析这两个相互作用的问题,进而确保计量结果的稳健性。
颜素珍[8](2017)在《福建省乡村医生规范培训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立足福建省情,对福建省乡村医生培训的政策落实情况、工作到位情况、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归纳总结培训中的优秀经验和不足之处,找出乡村医生培训的影响因素,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为进一步落实乡村医生培训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根据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乡村医生培训的基本情况进行计算分析,探讨乡村医生对培训满意度和培训能力情况的自评结果,同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当前,福建省乡医规范培训政策实施取得的成效主要有:培训政策严格落实,培训组织架构分布合理,培训经费使用流程规范;培训教师资历优越,培训形式丰富多样,培训考务管理严格;乡村医生培训率高,培训成绩合格率高,乡村医生普遍认可培训工作。政策落实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培训总体目标不明,培训组织沟通存在障碍,培训经费支持力度不足;培训师资队伍不稳,教学大纲不够贴切,培训过程管理存在一定缺漏;乡村医生老化严重,培训学员自我认知不足,培训的总体质量欠缺。结论综合对福建省乡村医生队伍的发展情况和培训的效果评价分析可见,培训工作成效渐渐突显,培训框架布局妥当,培训工作认真规划开展。但深究培训政策的落实过程,部分问题凸显且亟待解决。建议完善福建省乡医规范培训的政策思路,规划培训总体目标,加强部门合作建设,加强教材合理设计,继续强化培训工作,促进乡医队伍更新换代,提升培训总体质量,推动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角色。
赵世超[9](2015)在《我国三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态度与绩效现状及其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是农村卫生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对保障农村人民健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医改明确提出“强基层”的改革任务,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的资源投入与机制建设,在人员方面旨在打造一支规模适当、相对稳定、水平适宜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但是,乡镇卫生院仍面临人员数量不足、质量较低、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态度与绩效的问题,因此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措施来改进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态度与绩效?围绕这个问题,本研究首先对激励、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乡镇卫生院实际情况,本研究把激励定义为能激发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稳定性、促进工作绩效的因素;工作态度包含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职业倦怠三个方面,其中工作满意度是对激励因素的主观认知并能体现出激励作用的大小,组织承诺和职业倦怠分别能体现工作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工作绩效是个体能持续表现出有利于组织的结果和行为。至此,“激励措施对工作态度与绩效的影响”这一问题就可转化为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国内外有些研究分析了乡镇卫生院在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研究调查了乡镇卫生院人员对即激励因素的偏好与满意度。对乡镇卫生院人员工作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国内外有很多工作态度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由于研究对象和设计的差异使研究结论并不统一。现有研究存在一些不足:(1)乡镇卫生院人员激励机制方面,尚未有研究系统分析与总结乡镇卫生院组织情境下存在的激励因素;(2)乡镇卫生院人员工作态度与绩效现状方面,大多数研究仅关注某一种工作态度,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职业倦怠和组织承诺的研究很少,不能全面体现工作态度的内涵和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态度现状;工作态度的研究多是采用定量方法,少有定性研究,使得研究缺乏深度;尚未发现针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绩效的研究;(3)工作态度与绩效的关系方面,对变量间关系的理论分析尚显不足;少有研究全面探讨和验证工作态度与绩效不同维度间的关系;尚未发现以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总体研究目标是:研究乡镇卫生院组织情境中存在的影响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态度和绩效的激励因素,系统分析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态度和绩效现状,揭示工作态度和绩效的关系,为完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激励政策和管理制度提供依据。本研究具体的研究目的为:(1)研究乡镇卫生院组织情境中影响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的激励因素;(2)分析三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态度(包括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职业倦怠)和工作绩效现状;(3)揭示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职业倦怠和工作绩效不同维度间的关系,构建四个整体概念的路径模型。研究方法理论研究部分借鉴激励理论和相关研究结果,对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进行探讨,提出研究假设并建立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以此为基础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研究资料来源于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专题项目“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建设评估”2013年部分调查数据。采取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式进行抽样。最终选择了山东、安徽和陕西三省45家乡镇卫生院,问卷调查当日在岗的所有卫生技术人员,包括医生、护士、防保和医技人员,并从中选择3名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最终,收回有效问卷共计803份,访谈共计138人。问卷由以下内容组成: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学历等)、工作满意度问卷(包括16项激励因素满意度和1项总体满意度)、组织承诺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和工作绩效量表。访谈内容包括3个与工作态度有关的问题,采用一对一的半结构化访谈。定量资料的数据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多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使用软件Spss17.0和Amos17.0完成。定性资料分析采取主题框架法,借助软件Maxqda 10完成。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出乡镇卫生院组织情境中存在的16种激励因素:收入、福利、分配制度、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培训机会、职业发展机会、荣誉和精神奖励、同事领导关系、医患关系、绩效考核制度、管理制度、工作量、工作自主权、施展能力空间、领导能力和作风。(2)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总体工作满意度得分均值为3.39±0.770分,其中满意度最高的3项激励因素是医患关系、同事领导关系、领导能力和作风;满意度最低的3项激励因素是收入、福利、培训机会。山东地区人员满意度大都最高,安徽的满意度大都最低。通过因子分析,16项激励因素满意度可以简化为组织制度、工作特征、自我发展、经济激励、物质环境、人际关系6个维度。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工作中最满意的方面提及次数较多的可概括为群众认可、人际关系融洽、领导管理得当、 喜欢现有工作和生活和工作环境好5个方面,工作中最不满意的方面提及次数较多的方面可概括为医患关系紧张、工作条件不好、生活不方便、工作量大、收入低、药品配备不全和管理有缺陷7个方面。(3)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组织承诺5维度得分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规范承诺14.92±2.958、感情承诺14.08±2.923、理想承诺12.87±3.028、经济承诺12.13±2.933和机会承诺11.17±2.707。年龄越小、学历越高的人员组织承诺各维度得分大都越低。定性分析结果显示,想离职的原因可概括为生活不方便、经济待遇差、职业发展受限和工作辛苦单调4个方面;限制离职的原因可概括为缺乏机会、能力不足和家庭牵绊3个方面;不想离职的原因可概括为工作稳定、生活方便、对单位有感情、工作惯性、喜欢现有工作和年龄大6个方面。(4)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职业倦怠3维度得分均值分别为:情感耗竭19.13±10.432,去人性化4.30±3.920,低成就感11.48±8.589。情感耗竭和低成就感两个维度均有50%以上的人员检测出了中度和高度倦怠,去人性化维度的倦怠程度较低。医生情感耗竭和去人性化得分高于其他类型人员;30岁以下人员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得分高于其他年龄组人员;本科人员情感耗竭和去人性化得分高于其他学历人员。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工作积极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职业道德、工资保障、绩效激励、热爱工作、同事关系融洽、领导有方、医患关系和谐、工作充实8个方面,工作不积极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收入低、福利差、分配不公、管理不善、医患关系不好5个方面,提高工作积极性的建议可以概括为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按劳分配、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减少工作量、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培训、改善医患关系7个方面。(5)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绩效3维度得分均值分别为:任务绩效24.35±3.650,关系绩效29.17±4.591,学习绩效17.60±3.405。学习绩效得分为“低”的人员比例高于其它两个维度。30岁以下人员在工作绩效3个维度的得分均最低;护士的工作绩效低于其他职业类型人员。(6)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各维度的关系如下:①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经济激励正向影响经济承诺;除自我发展之外的5个维度正向影响感情承诺;全部6个维度正向影响理想承诺和规范承诺;自我发展和经济激励正向影响机会承诺。内源满意度作用效果并不总强于外源满意度。②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全部6个维度负向影响情感耗竭;组织制度、经济激励、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4个维度负向影响去人性化;工作特征和人际关系2个维度负向影响低成就感。内源满意度作用效果并不总强于外源满意度。③组织承诺与职业倦怠:经济承诺正向影响情感耗竭,理想承诺负向影响情感耗竭;经济承诺正向影响去人性化;感情承诺和规范承诺负向影响低成就感。④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工作特征和人际关系2个维度正向影响任务绩效;组织制度、自我发展和人际关系3个维度正向影响关系绩效;人际关系负向影响低成就感。内源满意度作用效果并不总强于外源满意度。⑤组织承诺与工作绩效:感情承诺和规范承诺正向影响任务绩效,机会承诺负向影响任务绩效;感情承诺和规范承诺正向影响关系绩效;理想承诺和规范承诺正向影响学习绩效,机会承诺负向影响学习绩效。⑥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低成就感负向影响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和学习绩效。(7)工作态度与绩效的整体概念关系如下:工作满意度对组织承诺、职业倦怠和工作绩效的路径系数均不显着。组织承诺对工作绩效的直接效应为0.33 1,通过职业倦怠的间接效应为0.074;职业倦怠对工作绩效的直接效应为一0.192。结论与政策建议(1)工作态度有喜有忧。一方面,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对组织呈现积极态度,说明现有人员工作稳定性较高。人际关系满意度高,去人性化的倦怠程度很低,说明乡镇卫生院执业软环境良好。但另一方面,总体工作满意度一般,对经济激励和职业发展机会尤其不满,情感耗竭和低成就感的倦怠状况较为严重,说明人员工作负荷较大,对工作意义和自身能力有一定程度的负面认知。(2)大部分人员自评工作绩效较高,尤其是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人员学习绩效相对较低,既反映出部分人员的学习热情和效果较差,也反映出乡镇卫生院在为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方面有所欠缺。改善医患关系与组织人际关系、增强规范承诺和工作成就感能全面促进工作绩效。(3)医患关系和组织人际关系在乡镇卫生院组织情境中发挥着强激励作用,且人员对其满意度较高,是促进人员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激励、职业发展机会、组织管理制度也是有较强效果的激励因素,但由于人员满意度较低,从而会起到去激励作用。内源满意度的激励作用并不总是强于外源满意度,不同激励因素的作用效果受到具体的激励目标和情境影响。基于以上结论,为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稳定性、积极性和工作绩效,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改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收入和福利,完善分配制度;(2)增加培训和职业发展的机会;(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4)结合使用多种激励手段;(5)对不同特征人员进行差异化激励。
项远兮[10](2015)在《基于乡村一体化管理政策的农村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主要从乡村一体化管理政策中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效果两大角度出发,分析乡村一体化管理对我国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卫生资源和服务整合的作用情况。理论方面,首先对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的思想进行梳理分析,明确当前卫生整合策略发展中“资源”与“服务”两个主要方向,并分析当前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资源”与“服务”整合的主要方式和发展变化情况。实证方面,在构建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系统的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再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村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系统中各影响因素的运行流程及其作用路径,而后结合样本地区不同模式的乡村一体化管理实施效果情况,从结构、过程、结果三方面分析乡村一体化管理对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整合作用效果。最后,探讨总结出乡村一体化政策下促进我国农村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的策略建议。[方法]:本研究为保证样本地区的代表性,结合层次系统聚类和典型抽样的方法,选择了广东乐昌、重庆黔江、青海互助、贵州思南4个样本县(市、区)作为调查地区,调查对象包括样本地区乡村两级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管理及服务人员,辖区居民患者。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在对比和归纳各整合策略的概念、内容、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乡村一体化管理政策中卫生整合思想的运用及其模式演进;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农村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系统的的背景、环境、目标、要素、策略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其概念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研究分析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整合运行流程及其作用路径;最后利用倍差法,从结构、过程以及结果三方面分析乡村一体化管理政策的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整合作用效果。研究资料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现场调查收集获取。[结果](1)卫生整合策略按照内容功能、形态结构和整合对象有不同的分类和内涵界定。本研究遵循先结构后过程的系统发展逻辑顺序,按照整合对象把卫生整合分为资源整合和服务整合两方面。其中,资源整合可以看作是服务整合的基础和手段,服务整合可以看作是资源整合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卫生服务体系的整合应当秉持以居民健康需求为中心的原则,将手段和目标进行统一。(2)乡村一体化管理概念的内涵经历了“机构、组织、服务”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与整合的程度加强是相对应的,即随着一体化实施进程加快,整合程度提升后,政策侧重逐渐从卫生结构资源的合理分配转变为卫生服务提供模式的连续和协调。(3)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包括资源结构组织和服务提供过程两大维度,其中组织资源结构主要指机构内外部资源要素的整合及其联系情况,服务提供过程主要指在组织资源结构要素形成一定整合后,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卫生机构在卫生服务提供过程中的连续性和协调性。(4)构建了农村卫生系统整合的结构模型并明确其作用路径,该结构模型包括4个潜在变量,及其对应的12个观察变量。测量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Cronbach’s α=0.884),区分效度不够理想(DV介于0.189-0.549),收敛效度尚可(CV介于0.452-0.819)。结构模型拟合度估计值均符合理想要求的标准,其中拟合优度指数(GFI=0.957)、平均残差平方根(RMR=0.048)、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37)均达到标准值。(5)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理论假设H:卫生系统整合的各变量的正向变化,对于卫生系统整合效果具有正向影响。通过比较标准化路径系数值可以发现,相对于服务模式而言(标准化估计值=0.367,P值=0.004),治理策略对组织管理变量影响较大(标准化估计值=0.742,p值<0.001)。组织管理对于服务模式(标准化估计值=0.457,p值<0.001)和整合效果(标准化估计值=0.514,p值<0.001)均有相当程度影响,服务模式对整合效果存在作用影响(标准化估计值=0.184,p值=0.046),但其程度有限。(6)将样本地区的乡村一体化模式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类,从结构、过程、结果3方面下选出8维度13项评价指标,利用倍差法分析比较后发现,乡村一体化实施组在各项指标的变化上好于未实施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比于松散型模式,紧密型模式的整合作用效果普遍更加明显,值得注意的是,紧密型一体化模式(倍差估计值=-12.994,p值<0.001)在村卫生室独立法人资格率降幅作用上没有松散型(倍差估计值=-25.481,p值=0.002)明显,松散型一体化模式下实施组和未实施组在患者对乡村两级卫生服务连续性评价这一指标上无明显区别变化。[结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是卫生整合策略在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实践方式,其整合组织机构、优化资源分配、联结服务要素等举措,加强了乡村两级卫生服务机构间的协作,巩固了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了农村卫生服务提供的连续性、协调性和可及性,满足了农村居民的多元化卫生服务需求。[创新与不足]:本研究主要新点:(1)在国内卫生整合研究中,首次将卫生整合分为资源和服务两个不同维度,结合具体地区不同乡村一体化的实施模式,分析我国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整合作用效果。(2)探索并构建了我国农村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系统的结构模型及其作用路径,为进一步落实和推进农村区域的相关卫生整合理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3)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不同乡村一体化实施模式的地区,通过样本地区在纵向四年的实施过程中卫生系统的结构资源、服务过程与绩效产出三方面的整合发展变化情况,实证分析乡村一体化管理政策对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整合作用效果。本研究的不足:本研究的最大不足在于对进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的整合效果评价时,仅从结构资源、服务过程、绩效产出等方面,选取部分关键指标进行整合效果评价,未能根据政策的目标体系构建并设计完整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将来的后续研究应该针对乡村一体化的整合效果评价设计现阶段更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评估工具,并扩大调查研究样本地区,以增强研究结论的普遍性与代表性。
二、农村卫生人力培训效果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卫生人力培训效果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优质医生下沉基层的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优质医生下沉动力模型构建及下沉工作偏好研究 |
1.3.2 优质医生下沉行为实证研究 |
1.3.3 优质医生下沉动力机制建立 |
1.3.4 优质医生下沉优化策略提出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专家小组讨论法 |
1.4.3 访谈法 |
1.4.4 问卷调查法 |
1.4.5 数理统计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质量控制 |
1.6.1 问卷设计阶段 |
1.6.2 现场调查阶段 |
1.6.3 数据整理阶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推拉理论 |
2.1.2 随机效用理论 |
2.1.3 需求层次理论 |
2.1.4 社会交换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相关概念 |
2.2.2 国内外医生下沉实践模式 |
2.2.3 国内外关于医生下沉服务的研究 |
2.2.4 离散选择实验在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
第三章 优质医生下沉动力模型构建及离散选择实验设计 |
3.1 优质医生下沉动力模型构建 |
3.1.1 推力因素 |
3.1.2 拉力因素 |
3.1.3 阻力因素 |
3.2 离散选择实验设计 |
3.2.1 工作属性及属性水平确定 |
3.2.2 调查问卷设计 |
3.2.3 数据整理录入 |
3.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信效度分析 |
4.1.1 信度分析 |
4.1.2 效度分析 |
4.2 基本情况 |
4.2.1 样本构成 |
4.2.2 变量描述分析 |
4.2.3 下沉倾向地区及工作形式 |
4.3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4.3.1 潜在变量获取 |
4.3.2 研究假设提出 |
4.3.3 初始模型构建 |
4.3.4 方程模型检验 |
4.3.5 方程模型修正 |
4.3.6 方程模型阐释 |
4.4 离散选择实验结果 |
4.4.1 优质医生下沉工作偏好影响因素分析 |
4.4.2 不同人口学特征优质医生下沉工作偏好影响因素分析 |
4.4.3 优质医生下沉工作属性的货币价值分析 |
4.4.4 不同工作条件下优质医生工作意愿 |
第五章 优质医生下沉的动力机制建立 |
5.1 利用推力机制强化推力 |
5.2 构建拉力机制营造拉力 |
5.3 建立支持力机制削弱阻力 |
5.4 引入保障机制补充完善 |
第六章 优质医生下沉的优化策略 |
6.1 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强化财政保障作用 |
6.2 构建优质医生下沉医疗责任分担体系 |
6.3 建立适应优质医生下沉的绩效考评体系 |
6.4 借助虚拟医疗平台,发展团队式下沉模式 |
6.5 制定符合医生偏好的下沉工作方案 |
6.6 加快完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医生积极性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致谢 |
(2)浙江省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激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3 研究假设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1.6 论文结构和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问卷设计和内容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规范 |
3 乡镇卫生院机构调查结果 |
3.1 被调查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 |
3.2 2010-2019年卫技人员流动基本情况 |
3.3 流动卫技人员的基本特征分析 |
3.4 卫生技术人员流动原因 |
4 卫生技术人员问卷调查结果 |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2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激励因素 |
4.3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 |
4.4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自我效能感 |
4.5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职业认同 |
4.6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绩效 |
4.7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对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意见 |
5 研究讨论 |
5.1 浙江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流动情况 |
5.2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离职倾向 |
5.3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动机 |
5.4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绩效 |
5.5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激励因素 |
5.6 创新性与局限性 |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福建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农村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短缺干预措施及其效果评价研究 |
1.2.2 医疗机构间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及其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
1.2.3 离散选择实验方法在卫生人力资源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福建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
1.4.2 福建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归纳 |
1.4.3 福建省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卫生人力资源整合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卫生人力资源 |
1.5.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
1.5.3 卫生人员 |
1.5.4 卫生资源整合 |
1.5.5 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整合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调查对象 |
2.2.1 问卷调查对象 |
2.2.2 访谈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研究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访谈法 |
2.3.4 离散选择实验方法 |
2.3.5 统计学方法 |
2.4 研究的质量控制 |
3 研究结果 |
3.1 福建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
3.1.1 福建省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现状 |
3.1.2 福建省村卫生室人力资源现状 |
3.1.3 福建省“医疗空白村”现状 |
3.2 福建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归纳 |
3.2.1 文件指导下的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做法 |
3.2.2 各地自主探索的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做法 |
3.3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
3.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3.2 无优惠条件下医生到“医疗空白村”提供服务意愿 |
3.3.3 不同优惠政策下的医生工作选择偏好及异质性 |
3.3.4 各工作属性货币价值 |
3.3.5 工作属性水平变动医生的工作意愿变化情况 |
4 讨论 |
4.1 福建省“医疗空白村”成因分析 |
4.1.1 城镇化进程导致部分地区乡村医生就业环境恶劣 |
4.1.2 运营模式导致村卫生室难以为继 |
4.1.3 后续村医力量无法得到及时补充 |
4.2 福建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评价 |
4.2.1 文件指导下的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评价 |
4.2.2 各地自主探索的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评价 |
4.2.3 切实实施的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的对比分析 |
4.3 县医院医生与乡镇卫生院医生参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意愿情况 |
4.3.1 调查对象工作偏好受多种因素影响 |
4.3.2 调查对象对不同工作属性偏好程度不同 |
4.3.3 调查对象对参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具有一定的接受度 |
5 建议 |
5.1 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卫生人力资源 |
5.2 分步走规范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 |
5.3 卫生人力资源整合过程中关注人的意愿 |
5.4 关注小部分乐于参与卫生人力资源整合的人群 |
6 结论 |
7 创新与不足 |
7.1 创新 |
7.2 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卫生领域公私合作热点研究 |
1.2.1 国外卫生领域公私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
1.2.2 国内卫生领域公私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
1.2.3 国内外卫生领域公私合作研究的述评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建设路径演变 |
2.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引入阶段 |
2.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探索阶段 |
2.1.3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度建设阶段 |
2.1.4 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分析 |
2.2 基本公共服务公私协作内涵界定 |
2.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内涵 |
2.2.2 农村公共卫生供给的公私主体界定 |
2.3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供给系统 |
2.3.1 系统动力学中的系统观点 |
2.3.2 绩效理论中的卫生系统 |
2.3.3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系统 |
2.3.4 协作行为与博弈论思想 |
2.4 系统动力学理论 |
2.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2.4.2 系统基模分析工具 |
2.4.3 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建模 |
2.4.4 入树基模集的生成 |
2.5 本章小结 |
3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模型研究 |
3.1 农村地区公私协作系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理论框架 |
3.1.1 宏观系统绩效评估框架 |
3.1.2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框架 |
3.1.3 农村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系统绩效框架 |
3.2 公共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2.1 项目绩效备选指标 |
3.2.2 专家的基本情况 |
3.2.3 基于德尔菲法的指标权重 |
3.3 基于熵值法的公共卫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
3.3.1 指标优化方法的选择 |
3.3.2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优化 |
3.3.3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相关关系研究 |
4.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现状 |
4.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的组织管理模式 |
4.1.2 农村基层卫生系统公私协作机制 |
4.1.3 农村公私协作机制运行的问题 |
4.2 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系统要素 |
4.2.1 公私协作的结构要素分析 |
4.2.2 农村公私协作系统服务能力 |
4.2.3 乡村两级公私协作主体协作的主观意愿调查及因素分析 |
4.3 公私协作系统要素与绩效间的相关性分析 |
4.3.1 社会条件与项目过程绩效之间的关系 |
4.3.2 管理制度与项目绩效相关性 |
4.3.3 项目数量、质量和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4.3.4 乡村公私协作系统项目绩效内生机理框架 |
4.4 本章小结 |
5 公私协作模式与公共卫生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 |
5.1 典型公私协作模式 |
5.1.1 概述 |
5.1.2 样本乡镇乡村两级公共卫生协作模式 |
5.2 公私协作机制与基本公共卫生绩效的循证分析 |
5.2.1 结构绩效分析 |
5.2.2 过程绩效分析 |
5.2.3 结果绩效分析 |
5.3 公共卫生绩效综合比较 |
5.3.1 基于加权TOPSIS法的绩效评估 |
5.3.2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综合绩效的比较 |
5.3.3 公共卫生服务绩效增长类系统基模分析 |
5.3.4 问题类系统分析基模 |
5.4 公私协作模式的形成、发展与组织管理挑战 |
5.4.1 主流模式与特殊模式的形成契机 |
5.4.2 两种公私协作模式的SWOT比较 |
5.4.3 两种公私协作模式组织管理的问题、风险和挑战 |
5.5 本章小结 |
6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机理与改进策略研究 |
6.1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机理 |
6.1.1 项目工作绩效的表现形式 |
6.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的共生关系 |
6.1.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内生规律 |
6.2 公私协作机制对项目绩效影响的验证 |
6.2.1 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 |
6.2.2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结果 |
6.2.3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分析 |
6.3 基于系统动力学反馈结构的绩效改进策略 |
6.3.1 基于项目绩效机理的因果关系 |
6.3.2 公共卫生系统绩效的反馈基模生成集 |
6.3.3 公共卫生项目绩效系统动力流图 |
6.3.4 改善项目绩效的策略建议 |
7 研究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系统与项目制度变迁 |
7.1.2 公共卫生绩效概念框架与项目绩效机理 |
7.1.3 公私协作主流模式与特殊模式绩效循证 |
7.1.4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路径 |
7.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7.2.1 研究的创新 |
7.2.2 研究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与调查问卷 |
(5)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乡村医生胜任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设计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4 质量控制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基本情况 |
2 乡村医生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3 乡村医生胜任力评价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胜任力评价模型的训练与测试 |
5 乡村医生胜任力现状评价 |
讨论与建议 |
1 讨论 |
2 建议 |
结论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点 |
3 问题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6)组织公平感和组织支持感对乡村医生相对剥夺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设计 |
结果 |
讨论与建议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7)流动人口健康投资与收入变化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数据来源 |
1.4.1 数据概况 |
1.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2 流动人口健康投资与收入关系:文献综述 |
2.1 健康投资的收入影响 |
2.1.1 健康投资与宏观经济增长 |
2.1.2 健康投资与微观收入增长 |
2.2 收入对健康投资的影响 |
2.2.1 绝对收入与健康投资 |
2.2.2 相对收入与健康投资 |
2.2.3 其他相关研究 |
2.3 健康投资与收入的相互影响 |
2.4 文献述评 |
3 相关概念界定 |
3.1 健康测度指标选取 |
3.1.1 健康测度指标 |
3.1.2 健康测度 |
3.2 健康投资测度 |
3.2.1 健康投资的内涵 |
3.2.2 健康投资测度 |
3.3 收入测度 |
3.3.1 收入测度 |
3.3.2 指标选取 |
4 流动人口健康投资的收入影响 |
4.1 问题提出 |
4.2 理论基础 |
4.3 模型构建 |
4.4 实证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健康投资的收入回报的实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流动人口收入对健康投资的影响 |
5.1 问题提出 |
5.2 理论基础 |
5.3 模型构建 |
5.4 实证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2 实证结果分析 |
5.4.3 关于结论的进一步讨论 |
5.5 小结与讨论 |
6 流动人口健康投资与收入的交互影响研究 |
6.1 模型构建与估计 |
6.1.1 模型构建 |
6.1.2 估计方法选择 |
6.2 流动人口健康投资与收入的交互影响 |
6.2.1 计量结果分析 |
6.2.2 与单方程结果的比较 |
6.3 本章小结 |
7 新农合对流动人口健康投资的影响 |
7.1 流动人口医疗政策发展 |
7.2 流动人口健康投资的政策效应:基于交互效应的实证分析 |
7.2.1 计量模型构建 |
7.2.2 回归结果讨论 |
7.3 政府政策与流动人口健康投资:一个案例剖析 |
7.3.1 “新农合”的制度沿革 |
7.3.2 流动人口参与“新农合”的现状 |
7.3.3 “新农合”与流动人口的健康投资和收入效应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政策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含义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8)福建省乡村医生规范培训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对乡村医生培训效果的评价研究 |
1.2.2 国外对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效果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福建省乡村医生队伍的发展情况 |
1.4.2 福建省乡村医生规范培训的情况 |
1.4.3 福建省乡村医生规范培训的效果 |
1.4.4 影响福建省乡医培训的影响因素 |
1.4.5 完善福建省乡医规范培训的建议 |
1.5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5.1 概念界定 |
1.5.2 理论基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问卷对象 |
2.1.2 访谈对象 |
2.2 材料收集 |
2.2.1 资料来源 |
2.2.2 资料收集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研究法 |
2.3.2 深入访谈法 |
2.3.3 问卷调查法 |
2.4 质量控制 |
2.4.1 前期控制 |
2.4.2 中期控制 |
2.4.3 后期控制 |
2.5 资料处理与分析 |
2.5.1 定量资料 |
2.5.2 定性资料 |
2.6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福建省乡村医生队伍发展情况 |
3.1.1 乡村医生 |
3.1.2 执业医师 |
3.1.3 村卫生室 |
3.2 福建省乡村医生规范培训情况 |
3.2.1 培训政策 |
3.2.2 培训组织 |
3.2.3 培训经费 |
3.2.4 培训师资 |
3.2.5 培训形式 |
3.2.6 培训教材 |
3.3 福建省乡村医生问卷调查情况 |
3.3.1 人口学基本情况 |
3.3.2 从医的基本情况 |
3.3.3 所在卫生室情况 |
3.4 福建省乡村医生规范培训效果 |
3.4.1 反应层面 |
3.4.2 学习层面 |
3.4.3 行为层面 |
3.4.4 结果层面 |
3.5 影响福建省乡村医生培训效果的因素 |
3.5.1 基于问卷的影响因素 |
3.5.2 基于访谈的影响因素 |
4 讨论 |
4.1 福建省乡医规范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效 |
4.1.1 培训总体布局恰当 |
4.1.2 培训工作严格开展 |
4.1.3 培训效果初步显现 |
4.2 福建省乡医规范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
4.2.1 培训配套政策缺乏 |
4.2.2 培训过程管理缺位 |
4.2.3 培训效果有待提升 |
5 政策建议 |
5.1 完善福建省乡医规范培训的政策思路 |
5.2 完善福建省乡医规范培训的具体措施 |
5.2.1 完善培训配套政策 |
5.2.2 规范培训过程管理 |
5.2.3 继续强化培训工作 |
6 创新与不足 |
6.1 创新 |
6.2 不足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我国三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态度与绩效现状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激励、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的概念 |
1.3 研究现状和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激励 |
2.2 工作态度 |
2.3 工作绩效 |
2.4 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
文献总结 |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假设与理论框架 |
3.2 资料来源与抽样 |
3.3 调查内容与工具 |
3.4 数据分析方法 |
3.5 质量控制 |
第四章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 |
4.1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4.2 工作满意度得分 |
4.3 工作满意度社会人口学变量的单因素分析 |
4.4 工作满意度因子分析 |
4.5 定性研究发现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组织承诺 |
5.1 组织承诺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
5.2 组织承诺各维度得分和等级分布 |
5.3 组织承诺社会人口学变量的单因素分析 |
5.4 组织承诺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5.5 定性研究发现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职业倦怠 |
6.1 职业倦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
6.2 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和等级分布 |
6.3 职业倦怠社会人口学变量的单因素分析 |
6.4 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6.5 定性研究发现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绩效 |
7.1 工作绩效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
7.2 工作绩效各维度得分和等级分布 |
7.3 工作绩效社会人口学变量的单因素分析 |
7.4 工作绩效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7.5 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的结构方程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8.1 方法学讨论 |
8.2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现状 |
8.3 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
8.4 结论与政策建议 |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基于乡村一体化管理政策的农村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1.4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4.1 资料来源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卫生服务资源的整合思想分析 |
2.1. 将整合策略运用到我国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
2.2. 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的概念界定与辨析 |
2.2.1 卫生整合策略分类及其内涵界定 |
2.2.2 卫生整合策略中“资源”与“服务”两个维度的核心思想及其关系 |
2.2.3 不同利益方在卫生服务资源整合中的角色及其影响 |
2.3 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
2.3.1 卫生资源整合的相关理论及其用于卫生系统整合的实践价值 |
2.3.2 卫生服务整合的相关理论及其用于卫生系统整合的实践价值 |
2.4 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的国内外实践及经验总结 |
2.4.1 国外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的实践与经验总结 |
2.4.2 国内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的实践与经验总结 |
第三章 我国乡村一体化管理中的整合模式演进 |
3.1 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服务提供模式的变迁 |
3.1.1 建国初期连续性卫生服务提供模式的实践初探 |
3.1.2 改革开放后市场化下的卫生服务碎片化 |
3.1.3 新医改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后卫生服务模式 |
3.2 现阶段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概念内涵及其实施过程 |
3.2.1 乡村一体化管理概念和整合内涵的发展转变 |
3.2.2 乡村一体化管理在农村卫生系统中的实施过程框架 |
3.3 乡村一体化模式的类别划分及其必要性 |
3.3.1 按照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内容划分 |
3.3.2 按照一体化管理的紧密程度划分 |
3.3.3 不同乡村一体化模式中整合策略思想的体现 |
3.4 乡村一体化管理与资源、服务两种整合策略的比较分析 |
3.5 乡村一体化管理所取得成效及推进中存在的障碍 |
3.5.1 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政策的所取得成效 |
3.5.2 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政策所存在的推进障碍 |
第四章 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
4.1. 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系统的概念框架探讨 |
4.1.1 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的要素及其内容构成 |
4.1.2 整合卫生系统的主要元素 |
4.1.3 卫生系统不同整合程度下的特征分析 |
4.2 农村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系统的结构模型 |
4.2.1 概念模型的提出和理论假设 |
4.2.2 模型检验方法及变量测量工具开发 |
4.2.3 现场验证 |
4.2.4 验证结果 |
4.2.5 结构模型的评价与解释 |
4.2.6 农村卫生系统整合作用路径的应用 |
第五章 乡村一体化管理政策下的我国农村卫生系统整合效果实证研究 |
5.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及政策实施情况描述 |
5.1.1 样本地区人口、经济、社会和卫生发展情况 |
5.1.2 样本地区乡村一体化内容实施情况 |
5.2 乡村一体化背景下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的效果评价分析 |
5.2.1 乡村一体化对于结构资源的影响 |
5.2.2 乡村一体化对于服务过程的影响 |
5.2.3 乡村一体化对于绩效产出的影响 |
第六章 乡村一体化政策下促进我国农村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的策略建议 |
6.1 因地制宜,建立适应各地自身发展的农村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 |
6.2 深度调整和转向一体化管理的政策目标和实施策略 |
6.3 积极调整生产要素,完善我国农村卫生服务资源整合机制 |
6.4 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农村基层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提供的连续性 |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件2:调查问卷 |
四、农村卫生人力培训效果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优质医生下沉基层的动力机制研究[D]. 李勇.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2]浙江省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激励问题研究[D]. 杨晟之. 浙江大学, 2020(02)
- [3]福建省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 连东晴.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4]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D]. 唐尚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5]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乡村医生胜任力评价研究[D]. 丰志强. 潍坊医学院, 2018(04)
- [6]组织公平感和组织支持感对乡村医生相对剥夺感的影响研究[D]. 唐昌海. 潍坊医学院, 2018(04)
- [7]流动人口健康投资与收入变化关系研究[D]. 黄增健. 浙江大学, 2017(03)
- [8]福建省乡村医生规范培训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D]. 颜素珍.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9]我国三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态度与绩效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 赵世超. 山东大学, 2015(05)
- [10]基于乡村一体化管理政策的农村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研究[D]. 项远兮.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