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某大型石化企业职业人群混苯暴露水平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杨凯[1](2020)在《某电子厂工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近年来,电子行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需求量逐步增多且流动性较强。为深入了解电子厂作业工人健康现状及特点,掌握其主要影响因素,以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保健措施,提高电子行业工人健康水平,对某电子厂在岗工和岗前工的身体状况及其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联合具有职业健康体检资质的郑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工作人员,对郑州市某电子厂1199名在岗工,进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对其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对应聘的401名工人进行了上岗前健康检查,对其既往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2问卷调查内容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婚姻状况、吸烟史、饮酒史、药物过敏史、家族遗传史、职业史、工龄等。3健康检查项目按照GBZ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要求和职工所接触的职业有害因素种类确定健康检查的常规检查和职业接触必检项目。常规项目包括:内科常规检查、外科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压等。职业接触必检项目:粉尘接触者的后前位X射线高仟伏胸片、心电图和肺功能检查;噪声接触者的纯音气导听阈测试、心电图检查;铅接触者的心电图、血铅检查;酸雾接触者的胸部X射线摄片、肺功能检查等。4健康检查设备及方法采用OMRON HBP-9021血压计测量血压,360ECG-i18心电图仪检测心电图,采用BC-5380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采用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采用微量元素检测仪SR-P-100检测血铅,采用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常规,采用飞利浦飞天6000X线机进行胸部X线摄影,采用Master Screen PFT System肺功能仪检测肺功能,采用MIDIMATE 622诊断型听力计检测双耳听力。5质量控制措施所有体检项目均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人员完成,所需仪器设备均经过国家计量部门的定期检定。所有调查对象均在知情同意后做好准备,接受相关调查和检查。6统计方法采用SPSS21.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计数数据资料用率(%)来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检验水准α=0.05。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在岗工和岗前工相比,在性别、年龄、工龄、吸烟、饮酒、药物过敏史、家族史以及暴露情况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对象所在车间共监测29种指标,其中仅粉尘和油雾存在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9%和2.2%,其他均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的允许范围内。2健康检查结果体检项目异常检出率超过10%的项目分别为:血压、肺功能、听力、ALT、血常规、尿常规,检出率分别为 10.8%、14.9%、28.4%、23.5%、94.3%、51.0%。在岗组工人血压异常率、谷丙转氨酶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在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岗组红细胞数目升高、血红蛋白含量升高、红细胞压积升高、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降低、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降低,指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岗组酮体指标异常检出率明显增高,白细胞指标异常检出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岗前组比较,噪声、粉尘暴露的在岗组职工血压异常率明显增高,铅、酸雾和其他暴露的在岗组职工尿常规异常率明显增高,铅和其它暴露的在岗组职工ALT异常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岗前组比,铅暴露在岗组职工的单核细胞数目降低,嗜碱性粒细胞数目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降低,血小板数目升高,血小板压积升高,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雾暴露在岗组职工的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红细胞数目升高,血红蛋白升高,红细胞压积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暴露在岗组职工的在岗组白细胞数目降低,中性粒细胞数目降低,红细胞数目升高,血红蛋白升高,红细胞压积升高,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升高,血小板分布宽度升高,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健康影响因素分析性别、粉尘暴露对职工肺功能异常检出率有显着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工龄、酸雾暴露是影响肺功能异常的保护因素。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以及粉尘、噪声、酸雾暴露对职工血压异常检出率有显着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酸雾暴露是影响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粉尘和噪声暴露是影响血压异常的保护因素。性别对职工听力异常检出率有显着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噪声暴露是影响听力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是影响听力异常的保护因素。性别对职工ALT异常检出率有显着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酸雾暴露是影响ALT异常的危险因素,婚姻状况是影响ALT异常的保护因素。性别、饮酒状况对职工血常规异常检出率有显着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是影响血常规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是影响血常规异常的保护因素。性别、年龄、工龄和吸烟、饮酒状况以及酸雾、铅和其他职业有害因素暴露对职工尿常规异常检出率有显着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饮酒状况是影响尿常规异常的危险因素,工龄、酸雾、铅和其他有害因素暴露是影响尿常规异常的保护因素。结论该电子厂工人主要检出的健康异常指标为血压、肺功能、听力损失、ALT、检出血常规和尿常规等,可能与低强度噪声、粉尘、酸雾暴露具有关联,多因素分析显示工龄、年龄以及各种职业有害因素等是影响工人健康的主要因素。
卢耀勤[2](2020)在《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新疆地区企业的现状调查,乌鲁木齐企业职工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获得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的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研究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建立职业病预测模型,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及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最终提出乌鲁木齐职业卫生工作对策,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参考。方法:(1)采用普查方法,对新疆地区企业现状进行调查,重点调查乌鲁木齐地区的企业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2)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涉及重点职业病职业人群,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使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3)利用倾向性评分、多因素分析及关联规则大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及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4)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建立、筛选、验证职业病预测模型;(5)结合GIS地理信息技术,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开发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6)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了解,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结合乌鲁木齐重点职业病报告、职业病人工伤保险情况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数据分析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出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防控工作对策。结果:(1)对全疆12902个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疆14地级行政区与1个直辖县级市;(2)对乌鲁木齐的3619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乌鲁木齐七区一县;(3)对乌鲁木齐厂矿企业的34457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高血压检出率15.32%;血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血红蛋白,异常率为25.99%;尿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尿蛋白,异常率为8.93%;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异常率为17.04%;接触矽尘作业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33.82%;接触煤(矽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13.06%;接触石棉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6.30%;接触化学性有害因素苯工人中性粒细胞异常率为2.85%;接触噪声的工人听力异常率为4.86%;接触布鲁菌属工人布鲁氏菌阳性率为20.30%;(4)共计发放问卷7500份,回收问卷7315份,回收率为97.5%,对问卷有效性进行排查后,最终确认有效问卷7118份,有效率为97.3%;(5)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发生率为44.21%,不同职业紧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性别、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龄、每周工作天、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发生率为86.53%,不同职业倦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噪声、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职称、工作班、月收入、每周工作天、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37.08%。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不同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婚姻、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作班、年龄、工龄、月收入、每周工作天、每天工作小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对职业紧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16,最小置信度0.65,挖掘出14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每天工作>7小时、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容易产生职业紧张,有1388条,置信度为65.3%,提升度为1.477;在对职业倦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9,最小置信度0.95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职业紧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有2749条,置信度为90.7%,提升度为1.049;在对精神心理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最小置信度0.43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未婚,签订了劳动合同、有职业倦怠的容易产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有1957条,置信度为43.1%,提升度为1.162。(9)结合灰色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算法,建立了五个混合算法模型进行职业病预测,混合模型的结果为:GM-KNN(MAPE:26.89%,RMSE:9155.53),GM-SVM(kernel=linear,MAPE:29.16%,RMSE:8587.02),GM-SVM(kernel=polynomial,MAPE:4.45%,RMSE:1573.30),GM-SVM(kernel=radial,MAPE:14.10%,RMSE:4693.51),GM-SVM(kernel=sigmoid,MAPE:10.79%,RMSE:3422.28),GM-RF(MAPE:6.99%,RMSE:2090.13),GM-GBM(MAPE:8.45%,RMSE:2661.27),GM-ANN(MAPE:3.49%,RMSE:1076.60)。通过对模型的预测效果与精度进行验证后得出,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实现了模型MAPE和RMSE最低。(10)2019年报告确诊职业病病人26例,主要以为接触粉尘、噪声和布鲁氏菌为主。患者以男性居多,占76.92%;(11)成功开发了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与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并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结论:(1)新疆企业行业类型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5%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32.9%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7.7%人群患有职业病;乌鲁木齐是新疆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地区;(2)乌鲁木齐企业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批发和零售业、T国际组织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8%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26.1%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10.6%人群患有职业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与米东区是乌鲁木齐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区域;(3)对乌鲁木齐地区企业34457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一般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高血压、血常规及尿常规异常检出者多集中在6069岁年龄段男性;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主要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为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噪声;行业不同易感人群和职业危害因素也不同,制造业、采矿业等应加强对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职业危害因素防护,建筑业与农、林、牧、副、渔业应分别加强对噪声与布鲁氏菌病的防护;(4)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风险,男性、文化程度越高、昼夜轮班、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紧张成正相关;(5)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和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的风险,文化程度低、未签订劳动合同、低职称、轮班工作、低收入、高劳动强度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倦怠,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成正相关;(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高学历、低职称、轮班、高工龄、低收入、高强度工作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成正相关;(7)倾向性评分与关联规则可以作为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通过对比验证,倾向性评分可用于消除问卷调查类研究中存在的偏倚,关联规则可以有效挖掘出研究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8)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可用于职业病的预测研究;(9)乌鲁木齐职业病患病率高于新疆平均水平,职业病主要以职业性尘肺和传染病为主;乌鲁木齐职业病网络直报情况良好,但还有改进的空间,但职业病人工伤保险待遇落实及时率较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0)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实现了职业卫生调查数据实时、动态、可交互式可视化功能,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实现了在线职业病建模预测功能,平台可以辅助职业卫生管理与决策工作。(11)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建议有第一,统筹整合管理机构,架设顶层设计框架;第二,建立联防联控网络,落实管理体系建设;第三,完善规章制度标准,健全工作法制体系;第四,创新工作思路思维,尝试学科交叉融合;第五,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优化专业技能队伍;第六,引入前沿科学技术,助力职业卫生防控。
陶园[3](2020)在《江苏部分铅蓄电池企业女职工生殖健康现况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蓄电池制造业是中国传统产业,也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和新材料制造等许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蓄电池制造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所以社会越来越关注蓄电池企业的发展及其职工的健康防护工作,有关研究报道蓄电池企业的女性职工的职业健康现状显示,相关女性工人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听觉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存在健康损害。铅作业女工可能存在血铅浓度及铅超标、铅中毒等异常情况,其血红蛋白浓度相应下降,出现贫血(轻中度贫血为主),部分女工月经存在异常,表现为经量异常、月经周期异常以及痛经等。听力系统的损害主要体现在高频听力的异常,听阈明显提高,听力减弱。神经系统损伤包括括乏力、紧张焦虑、记忆力减退、头晕、头痛、失眠等,消化系统症状包括恶心、口中金属味、腹绞痛等。蓄电池企业出现上述健康损害的问题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因:首先,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化学性有害物质和物理性危害因素广泛存在。化学性毒物主要包括铅尘、铅烟、硫酸等,物理性有害因素主要是噪声和辐射。化学性毒物和物理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取决于该厂的生产设施条件和防护设施。部分蓄电池企业的技术设施和总体布局存在不合理之处,例如毒害副产物生产过多、缺少环保设施、工厂分区不明等;部分企业通风除尘设施缺乏或不足,抽风除尘效果不明显,不能充分排出铅、镉等粉尘;工人存在不规范作业的情况,缺乏佩戴劳动防护用品的意识。企业所提供的个人防护用品(口罩、耳塞等)不符合国家防护用品的质量或使用要求,防护用品的数量不足,更换周期较长。此外,工厂在化学毒物和噪声工作区缺乏警告标志,缺乏防护用品使用提醒标志的现象也存在。部分中小型企业缺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等预防和保护措施。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女性健康,尤其是生殖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本研究即对江苏省内蓄电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职业有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保护女性生殖健康方面的影响提供依据。目的:调查江苏部分铅蓄电池企业职业危害现状及女性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探讨蓄电池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为职业人群生殖健康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共564名研究对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所编制的《典型行业女职工生殖健康调查问卷》(附件)对江苏部分蓄电池企业女职工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有害效应一般影响因素,健康危害因素分为急性健康效应和慢性健康效应,急性健康效应包括近期因身体不适休假、近期患生殖感染和月经异常;慢性健康效应包括肿瘤患病情况(甲状腺、子宫肌瘤)、自然妊娠时间、不良妊娠反应和不良妊娠结局。急性效应包含所有研究对象,慢性效应排除在该工厂不足3年人数,慢性效应中如流产等排除因主观原因导致的案例。通过分析得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职业性危害效应对健康的影响风险因素。研究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婚姻居住状况、饮酒、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既往职业史、休息及工作时长、轮班制度、工作体位、搬运重物、职业性噪声、高温、粉尘接触史是女性生殖健康效应的影响因素;统计结果显示,高温是急性健康效应的危害因素,OR=1.78(95%:1.03-3.07),长时间高温作业可增加女工患月经异常、生殖道感染等疾病的风险,平均每周休息2天是急性效应的保护因素,OR=0.52(95%:0.29-0.91),充分休息可以缓解作业环境中不良因素对身体的影响;而噪声是慢性健康效应的危险因素,噪声OR=2.53(95%:1.15-5.58),长期噪声环境可增加患肿瘤、受孕困难、妊娠期不良反应等慢性生殖效应的风险,同时每周休息时长也是慢性健康效应的危险因素,基本不休息的OR=2.50(95%:1.23-5.06),只休息1天OR=2.41(95%:1.32-4.38),每周休息的时间越少,患病的风险越大。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铅蓄电池制造企业与女性生殖健康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噪声、高温、粉尘等职业危害因素,以及轮班休息、不良体位等工效学因素。其可能导致生殖感染、月经异常和不良妊娠结局。铅蓄电池企业女性职工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工龄不同,岗位不同,女职工发生月经发生异常和不孕的概率不同,此外,蓄电池企业与生殖健康相关的多种因素可能会产生叠加效应,加重了对女工生殖健康的危害。铅蓄电池生产的职业污染是可控制的。今后应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用人单位、劳动者和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机构三方都应重视铅蓄电池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尤其应做好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工作,加强相关培训和健康教育,提高女性职工的劳动防护和自我保护意识,保障自身的生殖健康,这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民族的未来。
周海林,江兰,麦诗琪,张晋蔚,王致,荣幸,刘移民[4](2019)在《某汽车企业涂装车间混苯及噪声接触对工人心血管影响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了解某汽车制造企业涂装车间苯、甲苯、二甲苯(简称混苯)及噪声职业接触对工人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为工人健康干预提供措施和策略。方法 选取2017年4~10月于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职业健康检查的某汽车企业涂装和总装车间827人为接触组,无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的330人为对照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分析噪声接触、混苯接触及联合接触对各组工人血压及心电图的影响。结果 不同接触组与对照组工人的年龄、性别、工龄、吸烟、喝酒及运动状况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混苯接触组及联合接触组工人的收缩压明显增高(P<0.05),各接触组工人心电图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汽车制造企业涂装车间混苯及混苯噪声联合接触对工人的血压可能存在影响,且以影响收缩压为主,应加强对工人的健康干预,定期体检。
王莉[5](2017)在《中国西部兰州盆地多环芳烃大气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文中研究指明多年来多环芳烃(PAHs)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为众多研究者所关注,且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已表明PAHs污染直接或间接的与人体的健康效应密切相关。人群PAHs的主要暴露途径有呼吸、饮食以及皮肤暴露。评估人群PAHs暴露所导致的健康风险及效应对于PAHs污染治理和排放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兰州作为中国西北半干旱区典型的工业化城市,工业生产、机动车及饮食例如烧烤等因素造成城区PAHs的大量排放,三面环山的半封闭哑铃式盆地特征造成兰州市内气流闭塞导致城区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而在城内屯积。鉴于此,本论文拟结合外暴露和内暴露法对兰州盆地PAHs污染、PAHs的暴露风险及其健康效应进行较深入系统的探讨和研究。首先拟利用大气被动采样技术对兰州盆地大气PAHs的污染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季节性差异进行观测研究;基于大气PAHs观测数据,采用苯并[a]芘(Ba P)毒性当量法以及终身超额致癌风险(ECR)对研究区大气PAHs的致癌风险进行评估;此外,并对大气被动样品进行SOS/umu的体外遗传毒性测试以了解研究区大气样品的遗传毒性效应,时空分布差异以及PAHs对大气样品遗传毒性效应的贡献;最后拟选取两类特殊人群母婴(易感人群)和石化工人(职业人群)作为研究群体采用内暴露法对研究区PAHs污染对人体的健康效应进行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母婴(易感人群)利用直接分析产妇母乳中PAHs的浓度水平来评估PAHs污染对母婴人群的健康效应,并比较婴儿摄入母乳PAHs剂量及吸入大气PAHs剂量分析婴儿PAHs暴露的主要途径;对另一类特殊的职业工人人群PAHs暴露拟采用PAHs的生物代谢物1-羟基芘(1-OHP)在尿中的内剂量浓度来进行内暴露评估,此外,利用毒代动力学PBTK模型和终生致癌ILCR风险模型评估职业工人PAHs暴露所致的健康风险。本学位论文结论如下:(1)研究区大气样品中16种USEPA优先控制的PAHs污染特征及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年均大气Σ16PAHs(颗粒相+气相)浓度范围为132-462 ng/m3,颗粒相和气相PAHs季节变化规律均为冬季>夏季,其他污染特征表现为Σ16PAHs颗粒相高于气相,低环PAHs(2-3环)主要分布在气相中,中高环PAHs(4-6环)则主要是分布在颗粒相中。综合运用多种源解析方法对研究区大气PAHs进行来源解析发现靠近点源的区域大气PAHs的浓度为研究区最高水平(大气Σ16PAHs颗粒相与气相浓度总和为680 ng/m3),主要与工业源排放以及交通污染有关。冬季65.5%的排放源为交通以及工业源排放,而夏季则为59.6%,表明冬季化石燃料以及煤等的使用量增加造成大气PAHs的排放量加大。(2)研究区大气样品中16种USEPA优先控制的PAHs终身超额致癌风险评估表明:冬季平均ΣPAHs16-Ba Peq浓度(颗粒相+气相)为40.7 ng/m3,夏季平均ΣPAHs16-Ba Peq浓度(颗粒相+气相)为28.2 ng/m3。本研究所有采样点年均ΣPAHs16-Ba Peq的值均超过中国环保部大气Ba Peq限值表明研究区大气PAHs污染对人体有潜在的致癌风险,需引起一定的关注。根据所得Ba Peq浓度值进一步计算ECR值得到研究区PAHs的暴露可造成平均冬季每百万人中大约会产生45-3540人的癌症病例,夏季每百万人中大约会产生31-2451人的癌症病例。(3)基于研究区大气被动样品的体外遗传毒性测试表明:冬季的遗传毒性比夏季较为严重,冬季几乎所有样品的诱导率IR值均超过标准值1.5,表明本研究所采集的大气样品中存在能够诱发基因突变的致遗传毒性污染物。冬季的气相样品遗传毒性值比颗粒相高,可能是由于冬季化石燃料等使用增加造成硝基自由基含量升高从而加快了气相中PAHs等污染物转化为毒性更大的衍生物的速率,同时冬季较弱的光合作用使得遗传毒性物质的存在时间较长。与PAHs大气化学浓度的spearmam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AHs化合物例如ACY,FLO,PHE(TEF=0.001)和ANT,Bghi P(TEF=0.01)与样品的直接遗传毒性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大气样品总提取物中综合多种大气污染物,进一步对单纯PAHs的混合标样进行SOS/umu直接遗传毒性测试表明PAHs对大气样品的直接遗传毒性具有一定的贡献。比较大气样品总提取物与单纯PAHs标样组分的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得出总提取物的遗传毒性比单一PAHs标样组分的遗传毒性高很多,表明环境中大气混合污染物的遗传毒性不是由单种污染物的遗传毒性简单加和作用产生。(4)研究区母婴特殊人群PAHs内暴露结果表明:兰州盆地母乳样品中15种USEPA优先控制的PAHs浓度范围为7.26-44.92 ng/g脂重(NAP的本底较高且在人体中代谢快,所以母乳中PAHs只分析除NAP以外的15种USEPA优先控制PAHs),中低环PAHs对母乳中∑15PAHs浓度的贡献为70.1%。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产妇居住区域、体重、二手烟暴露以及饮食习惯等因素对母乳中PAHs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饮食习惯例如经常食用烤肉可提高产妇母乳中PAHs含量,在家中经常暴露于二手烟的环境中的产妇母乳中PAHs污染水平较高。对婴儿通过摄入母乳而造成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婴儿通过母乳摄入的PAHs剂量远远大于经呼吸进入体内的PAHs剂量,通过母乳摄入剂量占总剂量的64.52%-94.79%,呼吸吸入大气PAHs的日吸入剂量只占了总剂量的5.21%-28.38%。虽然计算所得婴儿摄入母乳中Ba P的平均剂量低于文献中所提出的上限值,但是高于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提出的食品中PAHs的暴露界限(margin of exposure,MOE)表示这批母乳样品具有潜在风险,还需加强关注。(5)研究区石化厂职业人群PAHs内暴露研究结果表明:经肌酐校正(消除尿样浓稀差异)后的尿中1-OHP平均浓度为1.96mmol/mol肌酐。其中职业工人组平均尿中1-OHP浓度2.34mmol/mol肌酐,显着高于办公室人员组尿中1-OHP浓度(T检验,P=0.023)。职业工人组吸烟者尿中1-OHP浓度明显高于文献中对尿中1-OHP所提出的生物暴露限值LOGEL,表明PAHs暴露可能对职业工人造成了基因损伤,此外,吸烟对职业工人组的影响相比办公室人员组明显,这说明职业工人PAHs暴露的两个主要暴露源职业接触和吸烟可能有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会导致工人PAHs暴露的内剂量的增加。捐献者尿中1-OHP浓度与其红细胞血常规指标的相关性及PBTK模型模拟的PYR和1-OHP的组织-血分配系数分析均表明职业工人长期暴露于PAHs环境中可能增加其红细胞异常的风险。影响职业工人体内PAHs内剂量的主要因素是职业工作时的呼吸暴露,对职业工人PAHs呼吸暴露的终生致癌风险ILCR值的模拟结果显示研究区职业工人存在潜在的癌症风险,在劳动卫生保护方面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李伟[6](2017)在《2015年青岛市崂山区部分涉苯企业职业卫生状况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近年来随着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劳动防护设施的改善,作业场所苯的浓度往往低于国家苯浓度限值,苯作业职工接触呈现低浓度接触。高于国家苯浓度限值危害一直是研究热点,低于国家标准限值的危害也逐渐受到关注。为及时掌握崂山区涉苯企业作业环境苯的浓度及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状况,了解苯作业职工职业健康现状,初步探究不同岗位、不同工龄苯作业职工血液指标变化,进行了该研究。方法:根据职业病危害申报系统统计,崂山区共有苯接触工人400余人,涉苯企业规模多为小微企业,行业涉及制鞋、印刷、汽车维修、机械组装等。选取部分涉苯企业,对其作业场所苯浓度进行检测,对其作业场所档案制度、责任体系、规章制度、管理机构、申报管理、警示标识、工作场所管理、防护设施及用品、培训、健康监护等职业卫生状况进行调查。从该部分企业选取211名苯作业职工为苯接触组,按岗位工艺不同将入选的研究对象分为刷胶组和喷涂组,对苯作业职工的职业卫生防治知、应急处置、职业史、职业接触史进行调查。同时从企业中行政人员随机选取53名非接触苯职工为对照,依据《职业健康技术监护规范》要求对苯接触组及行政组工人血液指标进行调查。统计企业作业场所苯浓度、职业卫生现场管理情况、工人认知情况及不同组别间血液指标的差异,从而对该区职业卫生总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所调查企业作业环境中,共计66份样品,苯浓度均未超过国家浓度限值,企业职工接触苯为低浓度接触。2、企业档案制度、责任体系、管理机构、职业病申报、警示标识设置、作业场所管理、防护设施及用品、健康培训、应急处置、健康监护等方面不健全,企业应该加大对职业卫生的重视与投入力度。3、崂山区苯作业岗位白细胞异常率较高,所调查的211名职工中,均未诊断为职业病,刷胶岗位、喷涂岗位和行政组白细胞异常率分别为19.64%、7.14%和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所调查企业的刷胶岗位、喷涂岗位、行政组红细胞计数分别为4.35×1012、4.50×1012和4.59×1012/L(P<0.05),3组血红蛋白分别为126.37、134.55和135.85 g/L,刷胶岗位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喷涂岗位与行政组,差异有显着性(P<0.01)。5、企业职工对职业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职业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约为52%。结论:1、该区涉苯企业职业卫生基础较薄弱,应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基础建设。2、低浓度苯也有血液毒性,暴露在低浓度环境的苯作业职工职业健康应该引起重视。3、企业要提升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水平及应急处置能力,加大对职业卫生的投入。4、红细胞均数及血红蛋白均数下降可能是接苯工人血液指标早期改变的敏感指标。5、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涉苯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关注并进行重点监管。
丁冬丽[7](2017)在《大庆石化乙烯工程苯系物健康风险及防控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化工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和职业卫生危害的重要场所。其中,苯系化合物有强烈的挥发性,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苯确定为强烈致癌物质。苯系物主要存在于原油和石油产品中,在石化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容易释放到环境内,企业内部员工的职业接触是受到苯系物危害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大庆石化企业乙烯工程及配套设施为研究对象,分别分析不同装置附近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短时间接触浓度和不同岗位员工长时间等效接触浓度,最后根据监测结果分析不同岗位职工职业暴露的水平,利用EPA健康风险评价四步法,分析职业苯系物接触的人体健康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污染源监测结果表明:苯、甲苯、二甲苯的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小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007)》,全厂在三种苯系化合物中,二甲苯的浓度普遍高于甲苯浓度,而甲苯浓度略高于苯的浓度。生产装置和辅助设施中,污水处理厂苯系物短时间接触浓度最高,苯和甲苯的最高浓度出现在气浮池,其值分别为8.72±0.27 mg/m3和3.26±0.23 mg/m3,二甲苯最高浓度出现在浮渣池泵间,其值为6.56±0.35 mg/m3。不同岗位职工苯系物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以芳烃巡检工最高。暴露水平分析结果表明:无论男性职工还是女性职工,职业暴露苯系物的剂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表现在年龄增加10岁,暴露水平降低0.01 mg/kg·d左右。男性职工苯的暴露量明显高于女性职工苯的暴露量,以25岁成年男女职工为例,不同岗位男职工苯暴露剂量的范围是0.02610.0389 mg/kg·d,而女职工苯暴露剂量的范围是0.01870.0279 mg/kg·d。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受到苯致癌风险的影响,苯系物总体健康风险相对较高,其数量级在10-410-3之间,明显高于国际上成人可接受风险值水平。尤其是在隔油池巡检岗位,其健康风险值可达到6.38×10-4。依据健康风险评价结果,针对苯系物逸散明显的污水处理过程提出相应的防护与防治措施。本研究成果可为系统管理石化厂乙烯工程苯系物无组织逸散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持,为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制定中国职业卫生健康评价体系提供数据依据。通过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生产工艺,达到控制苯系物排放、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的目的,进而对保护大气环境和人群健康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胥凯[8](2016)在《长期低浓度苯接触对某大型石化企业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某大型石油化工企业苯接触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了解长期低浓度苯接触对作业工人健康状况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长期低浓度苯接触对作业工人健康损害的早期敏感指标,为加强对苯接触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护和改善现有防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某大型石油化工企业苯生产装置和苯分析实验室进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监测其作业场所空气中苯浓度;选取307名长期低浓度苯接触的作业工人作为接触组,选择同企业不接触苯的314名作业工人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合现场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比较和分析长期低浓度苯接触对作业工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肝功能、B超、心电图及胸片等检查结果的影响。结果:苯接触组作业工人所在岗位作业场所空气中的苯浓度均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接触组作业工人血象中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发生率在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触组作业工人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减少的发生率随工龄的增加有上升趋势,其中白细胞计数的降低趋势明显(趋势χ2=4.105,P<0.05),存在时间-效应关系。接触组不同岗位作业工人的血象、肝功能、心电图、腹部B超、胸片等指标异常率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触组与对照组的肝功能、心电图、腹部B超、胸片等各项指标的异常率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苯浓度、性别、接触苯的工龄均为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危险因素,其中接苯工龄是影响白细胞计数减少的主要因素。结论:长期低浓度苯接触对作业工人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有一定的影响,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是监测苯对人体早期职业健康损害作用的敏感指标;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对低浓度苯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护并对防护设施持续改进。
林宗伟,何旭霞,于彦杰,周金森,吴根容,黄昱,刘赐敏,曾繁,余日安[9](2014)在《石化企业乙烯厂环境空气中低浓度苯乙烯和三苯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某石油化工企业乙烯厂区环境空气中苯乙烯和三苯有机物污染情况以及其长期低浓度对男性工作人员生殖健康的影响。方法监测某石油化工企业乙烯厂区环境空气中存在苯乙烯和三苯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利用碳管采样,气相色谱分析;对暴露组符合条件的120名2349岁已婚男性工作人员抽血检查性激素三项:血浆的睾酮(TO)和血清促卵泡成熟激素(FSH)和促间质细胞分泌激素(LH)。对照组是符合配对条件的80名已婚男性;同时通过调查问卷(10项指标)对乙烯厂600名符合条件的已婚男性工作人员的生殖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对照组为非接触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港务企业600名已婚男性。结果石化乙烯厂区环境空气中检出低浓度的苯乙烯和三苯有机物污染物,监测结果均远低于国家规定限(PC-TWA);暴露组男性工作人员血性激素三项结果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男性生殖健康调查问卷10项指标中,暴露组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苯乙烯和三苯分别与性激素三项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系数在0.830.89之间,并且P值都小于0.05,苯乙烯和三苯分别与TO、FSH和LH呈线性相关。结论长期接触环境空气中低浓度苯乙烯和三苯对男性生殖健康有不良影响。
李敏[10](2013)在《低浓度混苯暴露对作业工人外周血象影响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苯是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确认的人类致癌物,职业性苯接触可引起白血病。目前在高浓度苯暴露与外周血细胞的研究方面基本得到一致结论:与对照组人群相比,接触苯工人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工艺的改进,含苯合剂逐渐被替代,大型工业企业中多数工作地点的苯及同系物的浓度降低到了职业接触限值以下,工人接触的大多数为低浓度混苯,近年有研究发现低浓度混苯暴露对人体健康也有影响。近年在对外周血的影响方面有不
二、某大型石化企业职业人群混苯暴露水平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大型石化企业职业人群混苯暴露水平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某电子厂工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内容 |
2.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
2.2.2 职业健康体检项目 |
2.3 调查方法 |
2.3.1 血压测量 |
2.3.2 心电图检查 |
2.3.3 血液检查 |
2.3.4 尿常规检验 |
2.3.5 胸部X线摄影 |
2.3.6 肺功能检查 |
2.3.7 气导听阈检查 |
2.3.8 环境检测 |
2.4 质量控制措施 |
2.4.1 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 |
2.4.2 调查对象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该调查电子厂和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3.2 调查对象体检结果主要情况 |
3.2.1 体检项目总体检出情况 |
3.3 岗前组和在岗组职工检查结果对比 |
3.3.1 岗前组和在岗组血压检测结果对比 |
3.3.2 岗前组和在岗组心电图检测结果对比 |
3.3.3 岗前组和在岗组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 |
3.3.4 岗前组和在岗组尿常规检测结果对比 |
3.3.5 岗前组和在岗组X线检测结果对比 |
3.3.6 岗前组和在岗组血生化谷丙转氨酶指标检测结果对比 |
3.3.7 岗前组和在岗组肺功能检测结果对比 |
3.4 接害类型对职工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1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血压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2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3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尿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4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X线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5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ALT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6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肺功能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7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听力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8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 |
3.5 职业卫生相关检出项目影响因素分析 |
3.5.1 肺功能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
3.5.1.1 肺功能异常单因素分析 |
3.5.1.2 肺功能异常多因素分析 |
3.5.2 血压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
3.5.2.1 血压异常单因素分析 |
3.5.2.2 血压异常多因素分析 |
3.5.3 听力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
3.5.3.1 听力异常单因素分析 |
3.5.3.2 听力异常多因素分析 |
3.5.4 ALT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
3.5.4.1 ALT异常单因素分析 |
3.5.4.2 ALT异常多因素分析 |
3.5.5 血常规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
3.5.5.1 血常规异常单因素分析 |
3.5.5.2 血常规异常多因素分析 |
3.5.6 尿常规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
3.5.6.1 尿常规异常单因素分析 |
3.5.6.2 尿常规异常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主要异常检出情况讨论 |
4.1.1 接触铅职工健康体检状况分析 |
4.1.2 接触酸雾职工健康体检状况分析 |
4.1.3 接触噪声职工健康体检状况分析 |
4.1.4 接触粉尘职工健康体检状况分析 |
4.2 职业卫生相关检出项目影响因素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电子行业主要物理有害因素及其危害 |
1 主要物理有害因素 |
1.1 噪声 |
1.2 振动 |
1.3 高温 |
1.4 电离辐射 |
1.5 非电离辐射 |
2 物理有害因素之间的联合作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健康状况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职业病预测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3)江苏部分铅蓄电池企业女职工生殖健康现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质量控制 |
结果 |
一、基本情况 |
二、铅蓄电企业女职工生殖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蓄电池行业职业性有害因素暴露与女性生殖健康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5)中国西部兰州盆地多环芳烃大气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多环芳烃概述 |
1.2.1 多环芳烃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1.2.2 多环芳烃的来源 |
1.3 多环芳烃在大气及人体中的浓度水平 |
1.3.1 多环芳烃在大气中的浓度水平 |
1.3.2 多环芳烃在人体中的浓度水平 |
1.4 多环芳烃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
1.4.1 多环芳烃的毒理特性及机理 |
1.4.2 多环芳烃毒理特性的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6 研究内容及方案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兰州盆地大气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其致癌风险 |
2.1 样品采集 |
2.1.1 采样区域及采样点布设 |
2.1.2 大气被动采样器原理及采样体积的等效计算 |
2.1.3 大气被动样品采集 |
2.2 样品前处理 |
2.2.1 材料及试剂 |
2.2.2 前处理步骤 |
2.3 仪器分析 |
2.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兰州盆地大气多环芳烃浓度水平 |
2.5.2 兰州盆地大气多环芳烃时空污染特征 |
2.5.3 兰州盆地大气多环芳烃源解析 |
2.5.4 兰州盆地大气多环芳烃致癌风险评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兰州盆地大气样品的体外遗传毒性研究 |
3.1 SOS/umu体外遗传毒性测试方法概述 |
3.2 兰州盆地大气被动样品的体外遗传毒性测试 |
3.2.1 仪器及设备 |
3.2.2 试剂及材料 |
3.2.3 SOS/umu菌株的筛选和保存 |
3.2.4 SOS/umu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兰州盆地大气被动样品的SOS/umu体外遗传毒性测试 |
3.3.2 多环芳烃标样的SOS/umu体外遗传毒性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兰州盆地母乳中多环芳烃浓度水平及婴儿摄入的健康风险 |
4.1 母乳样品采集 |
4.2 样品前处理 |
4.2.1 试剂及耗材 |
4.2.2 前处理步骤 |
4.3 仪器分析 |
4.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母乳捐献者的基本信息 |
4.5.2 母乳中多环芳烃浓度水平 |
4.5.3 母乳中多环芳烃浓度的苯并(a)芘毒性当量计算 |
4.5.4 母乳中多环芳烃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
4.5.5 主成分法解析母乳中多环芳烃来源 |
4.5.6 婴儿摄入母乳中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兰州盆地石化工人多环芳烃内剂量水平及其职业暴露风险 |
5.1 研究对象和样品采集 |
5.2 石化工人尿中 1-羟基芘浓度测定(同步荧光法) |
5.2.1 原理 |
5.2.2 仪器、设备和溶液的配制 |
5.2.3 测定方法 |
5.3 石化工人尿中肌酐浓度测定 |
5.3.1 原理 |
5.3.2 仪器、设备和溶液的配制 |
5.3.3 测定方法 |
5.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5.5 结果和讨论 |
5.5.1 兰州盆地石化工人多环芳烃暴露内剂量水平 |
5.5.2 兰州盆地石化工人多环芳烃暴露对其红细胞水平的影响 |
5.5.3 兰州盆地石化工人多环芳烃暴露的终身致癌风险评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不足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外暴露法研究结论 |
6.1.2 内暴露法研究结论 |
6.2 特色及创新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6)2015年青岛市崂山区部分涉苯企业职业卫生状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调查对象及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现场调查 |
2.2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
2.3 职工情况调查 |
2.4 职业健康检查 |
2.5 诊断标准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涉苯企业作业场所现况调查结果 |
1.1 工艺流程 |
1.2 档案制度建立情况 |
1.3 职业病防护设施及警示标识设置情况 |
1.4 岗位工种设置及防护用品配备情况 |
2 作业场所苯浓度检测 |
3 作业人员调查情况 |
3.1 人口学特征 |
3.2 问卷一般情况 |
3.3 自觉症状调查 |
3.4 教育培训、危害因素告知及职工职业卫生需求调查 |
3.5 职工应急救援情况调查 |
3.6 职工职业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调查 |
4 涉苯企业职工血液检查指标 |
4.1 不同组别血液指标异常情况 |
4.2 不同血液指标均数的比较 |
4.3 不同工龄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
讨论 |
1 作业场所低浓度苯危害 |
2 调查企业存在的问题 |
2.1 责任体系 |
2.2 管理机构 |
2.3 职业卫生档案 |
2.4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
2.5 职业危害申报 |
2.6 警示标识设置 |
2.7 教育培训 |
2.8 健康监护 |
2.9 应急管理 |
2.10 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 |
3 需重点关注的方面 |
4 苯防护措施及建议 |
4.1 加强苯作业危害的源头治理 |
4.2 落实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
4.3 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 |
4.4 加强职业卫生宣传培训教育 |
4.5 职业病防护设施有效运转 |
4.6 加强现场管理 |
4.7 配备并督促工人佩佩戴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 |
4.8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职业卫生监管力度 |
4.9 加大职业卫生违法行为惩治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大庆石化乙烯工程苯系物健康风险及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苯系物职业健康风险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
1.2.1 国外职业健康风险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2 国内职业健康风险研究现状分析 |
1.2.3 国内外石化企业苯系物职业危害的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苯系物健康风险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石化企业苯系物污染监测方案与方法 |
2.1 引言 |
2.2 石化企业乙烯工程苯系物污染调查方案 |
2.2.1 乙烯工程概况与单元划分 |
2.2.2 职业接触危害因素初步调查与分析 |
2.2.3 主要苯系物接触单元的工艺过程与原辅料分析 |
2.2.4 苯系物污染源调查与监测布点方案 |
2.3 环境空气样品采集方法与采样频次 |
2.3.1 样品的采集方法 |
2.3.2 采样时间与频次 |
2.3.3 样品的保存方法 |
2.3.4 数据的质量控制 |
2.4 样品分析的仪器与方法 |
2.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4.2 样品前处理 |
2.4.3 气相色谱—质谱操作条件 |
2.4.4 计算公式 |
2.4.5 职业接触限值与评价 |
2.4.6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厂区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分析 |
3.1 引言 |
3.2 苯系物职业危害监测数据浓度水平与分析 |
3.3 环境气象因素监测浓度 |
3.4 劳动人员苯系物接触时间调查 |
3.5 厂区各主要装置附近苯系物检测浓度 |
3.5.1 乙烯装置单元定点采样浓度 |
3.5.2 BGMA联合装置单元定点采样浓度 |
3.5.3 配套辅助系统单元定点采样浓度 |
3.6 劳动人员连续接触苯系物的个体采样浓度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劳动者苯系物暴露与健康风险评价 |
4.1 引言 |
4.2 苯系物的健康危害鉴定 |
4.3 苯系物的暴露评价 |
4.3.1 苯系物暴露评价参数的确定 |
4.3.2 不同职业接触时间、性别对苯系物职业暴露的影响 |
4.3.3 不同劳动强度对苯系物职业暴露的影响 |
4.4 苯系物的健康风险研究 |
4.4.1 苯系物职业接触的致癌风险研究结果 |
4.4.2 苯系物职业接触的非致癌风险研究结果 |
4.4.3 苯系物人体健康总风险研究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苯系物健康风险防控措施 |
5.1 引言 |
5.2 苯系物危害防护措施调查与分析 |
5.2.1 乙烯装置单元 |
5.2.2 BGMA联合装置单元 |
5.2.3 配套辅助系统单元 |
5.3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调查与分析 |
5.3.1 苯系物的个人防护措施和急救措施 |
5.3.2 防护用品配置调查结果 |
5.3.3 防护用品使用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调查结果 |
5.3.4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分析 |
5.3.5 苯系物的职业危害警示 |
5.4 正常生产后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治效果预期分析 |
5.5 苯系物健康风险防控措施的效果及改进 |
5.5.1 苯系物逸散重点生产装置及辅助设施的防护改进 |
5.5.2 无组织排放废气的集中收集与治理 |
5.5.3 苯系物健康风险防控措施效果分析 |
5.5.4 生产管理和职业卫生管理补充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长期低浓度苯接触对某大型石化企业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个人简历 |
(9)石化企业乙烯厂环境空气中低浓度苯乙烯和三苯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问卷调查 |
1.3 血样采集及血液性激素检测 |
1.4 空气采样及检测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环境空气中有害物监测 |
2.2 血液中性激素测定结果 |
2.3 环境空气中苯乙烯和三苯有机物浓度与血液中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2.4 男性工作人员生殖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
3讨论 |
(10)低浓度混苯暴露对作业工人外周血象影响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混苯浓度测量 |
1.2.2 外周血检测 |
1.2.3 评价标准 |
1.3 资料整理与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环境条件测量结果 |
2.2 外周血检测结果 (表1) |
3 讨论 |
四、某大型石化企业职业人群混苯暴露水平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 [1]某电子厂工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D]. 杨凯. 郑州大学, 2020(02)
- [2]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 卢耀勤.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3]江苏部分铅蓄电池企业女职工生殖健康现况调查研究[D]. 陶园. 东南大学, 2020
- [4]某汽车企业涂装车间混苯及噪声接触对工人心血管影响分析[J]. 周海林,江兰,麦诗琪,张晋蔚,王致,荣幸,刘移民.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9(04)
- [5]中国西部兰州盆地多环芳烃大气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D]. 王莉. 兰州大学, 2017(01)
- [6]2015年青岛市崂山区部分涉苯企业职业卫生状况调查研究[D]. 李伟. 青岛大学, 2017(01)
- [7]大庆石化乙烯工程苯系物健康风险及防控措施研究[D]. 丁冬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8]长期低浓度苯接触对某大型石化企业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的影响[D]. 胥凯.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6)
- [9]石化企业乙烯厂环境空气中低浓度苯乙烯和三苯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影响[J]. 林宗伟,何旭霞,于彦杰,周金森,吴根容,黄昱,刘赐敏,曾繁,余日安. 实用预防医学, 2014(06)
- [10]低浓度混苯暴露对作业工人外周血象影响的调查[J]. 李敏.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