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施德锋,乐治平,马从莲,罗琪,姜峰[1](2021)在《樟树花生根中提取白藜芦醇》文中研究说明以樟树花生植株和花生芽为原料,测定了各组分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发现花生根部的白藜芦醇含量较高,确定了花生根作为提取白藜芦醇的原料。以花生根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法探讨了超声波下提取白藜芦醇的影响因素,以及酶和β-环糊精对于提取白藜芦醇的影响,通过比较白藜芦醇的含量,得到了最佳的工艺条件。最佳工艺条件为:70%乙醇,料液比1:60(g·mL-1),超声温度60℃,超声时间50 min,超声功率80 W,纤维素酶添加量2%,β-环状糊精用量1:0.075(g·mmol-1)时,白藜芦醇的提取率为0.699%。
武鹏程[2](2021)在《花生芽中白藜芦醇的提取纯化、抗氧化及抑制酶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花生含天然白藜芦醇较少,如何提高花生中的白藜芦醇含量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发芽是一种能够提高花生中白藜芦醇含量的有效途径。天然的白藜芦醇具有抗氧化、预防糖尿病的作用决定其在食品、药学领域具有很大的价值。该研究以本地市售花生为原料,将花生发芽后,采用超声波辅助酶提取法和亚临界水萃取法,以花生芽白藜芦醇的提取率为指标,分别研究超声波处理时间、超声波处理温度、液料比及纤维素酶添加量,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液料比及萃取次数对白藜芦醇提取率的影响,再经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采用大孔树脂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对8种型号的大孔树脂进行筛选,选出最适型号DA201作为纯化花生芽白藜芦醇的最佳树脂。对上样浓度、白藜芦醇粗提液p H、上样流速、上样量、解析液浓度、解析流速6个因素进行考察。最后研究白藜芦醇纯化物的抗氧化和抑制酶活性能力,以维生素C(VC)作对比,测定白藜芦醇纯化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以阿卡波糖作对照,测定白藜芦醇纯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抑制率。以期为花生芽中白藜芦醇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超声温度55℃,超声时间25 min,液料比40 m L/g,酶添加量450U,在此条件下整个试验过程重复三次,白藜芦醇提取率可达(10.23±0.07)mg/g。在萃取温度135℃,萃取时间30 min,液料比130 m L/g的条件下提取一次。整个试验过程重复三次,白藜芦醇提取率为(7.65±0.04)mg/g。(2)在上样浓度2.5 mg/m L,花生芽粗提液p H 4,上样流速1.0 m L/min,上样量90 m L,解析液浓度80%乙醇,解析流速1.0 m L/min的条件下纯化后,纯化物中白藜芦醇的纯度为40.53%。(3)当样液浓度0.025 mg/m L时,花生芽白藜芦醇、VC对DPPH清除率分别为58.54%、91.78%,花生芽白藜芦醇、VC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70.02%、80.21%。当样液浓度2.0 mg/m L时,花生芽白藜芦醇、阿卡波糖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分别为73.38%、77.29%,花生芽白藜芦醇、阿卡波糖的α-淀粉酶抑制率分别为67.36%、55.68%。
吴树宽[3](2021)在《桑树转基因毛状根生物合成白藜芦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藜芦醇是植物在逆境胁迫下合成的一种含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不仅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多种生理和药理活性,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虽然目前已在100多种植物中发现存在白藜芦醇,但天然植物中的白藜芦醇含量普遍很低,仅有少数白藜芦醇含量相对较高的植物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且存在着提取成本高、得率低、原料紧缺等问题。因此,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植物合成白藜芦醇的能力,利用植物生物合成白藜芦醇是解决白藜芦醇开发利用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可行策略。桑树不仅根、茎、叶和桑椹中含有丰富的白藜芦醇,而且生长速度快、生物产量高,是生物合成白藜芦醇的理想物种,但目前还未见有利用桑树生物合成白藜芦醇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从果桑‘大十’中克隆STS/CHS基因家族成员,运用烟草瞬时表达体系鉴定了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并采取重组大肠杆菌验证了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的白藜芦醇合成能力,建立了桑树转基因毛状根生物合成白藜芦醇技术体系。研究结果可为利用桑树毛状根高效生物合成白藜芦醇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利用桑树生物合成其它次生代谢物质提供参考,对于桑树的多元化开发利用和桑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STS/CHS基因家族成员的克隆以及序列分析。根据‘大十’桑椹转录组序列信息,从‘大十’中克隆得到STS/CHS基因家族7个成员基因,其编码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氨基酸序列一致性高达85.75%,都含有STS/CHS基因家族特征信号区与活性中心区。进化树分析表明7个STS/CHS基因家族成员明显分为两个进化分支,其生物功能可能存在差别。(2)烟草瞬时表达体系鉴定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瞬时侵染技术侵染烟草,在烟草中分别瞬时表达了7个STS/CHS基因家族成员,白藜芦醇含量测定结果显示,7个STS/CHS基因家族成员在烟草叶片中瞬时表达均可提高叶片中的白藜芦醇含量,其中转MbSTS7与转MbCHS3基因的烟草叶片白藜芦醇含量最高,表明7个STS/CHS基因家族成员均参与白藜芦醇的生物合成,但MbSTS7与MbCHS3可能是主要的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3)重组大肠杆菌验证MbSTS7与MbCHS3基因的白藜芦醇合成能力。将MbSTS7与MbCHS3基因通过氨基酸接头(GSG)分别与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基因(4CL)连接,成功构建其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获得了大肠杆菌工程菌株,通过液体发酵培养,在转Mb4CL-STS7和转Mb4CL-CHS3融合基因菌株的发酵液中分别获得0.4 mg/L和1.3 mg/L的白藜芦醇的产量,结果进一步证明MbSTS7和MbCHS3基因为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4)桑树转基因毛状根生产白藜芦醇。分别构建了MbSTS7与MbCHS3基因的p ROKⅡ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发根农杆菌K599介导根系转化系统成功获得桑树转MbSTS7和转MbCHS3基因毛状根,利用优化的桑树毛状根白藜芦醇提取工艺:料液比为1:8,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60 min,超声功率100 W,测得桑树转MbSTS7与转MbCHS3基因毛状根中白藜芦醇含量分别为0.12 mg/g和0.13 mg/g,显着高于野生型和转空载体毛状根。
程杏安,东方云,张汉辉,何慧清,叶静敏,吕晓静,吴跃华,蒋旭红[4](2020)在《花生根茎中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含量测定》文中指出为了优化花生根茎中白藜芦醇提取工艺,以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浓度和液料比为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考察其对白藜芦醇提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温度对花生根茎中白藜芦醇提取量影响最大,提取时间影响最小,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最佳工艺。使用优化的提取工艺提取并测定了4种不同的花生品种根茎中白藜芦醇的含量,结果表明从化花生品种白藜芦醇含量最高,可达863.3 μg/g。
赵玉婷,邢金月,房雪,刘金磊,李翔国[5](2020)在《藜芦中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效果》文中提出以藜芦为试材,采用回流、超声波等方法提取藜芦粗粉,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各个单因素试验中有效成分白藜芦醇含量,根据含量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寻找最佳提取工艺,进一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菌效果,以期探讨植物藜芦中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优化,并为植物提取物防治人参黑斑病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藜芦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的EC50值由小到大依次为甲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丙酮提取物,藜芦甲醇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其它提取物,EC50值为32.04μg·mL-1;藜芦甲醇提取物的有效成分白藜芦醇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59℃,提取时间1.5 h,甲醇体积分数50%,最佳提取量9.33μg·g-1。
徐思亮[6](2020)在《花生种质资源白藜芦醇检测及高白藜芦醇种质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又名“落花生”或“长生果”,是一种营养丰富、食用广泛的油料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花生不仅含有大量的脂类、蛋白质和糖类,也含有一些具有保健功能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E、白藜芦醇、可溶性纤维等。白藜芦醇属于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活性,同时在预防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增强免疫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花生是除葡萄、虎杖外的少数含白藜芦醇的植物之一,选育高白藜芦醇花生新品种,研究花生白藜芦醇积累及调控机制,是花生育种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研究以花生籽仁为对象,在其他作物白藜芦醇检测方法的基础上,优化了花生籽仁白藜芦醇的提取及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404份花生种质资源进行了多年多环境的白藜芦醇含量测定,明确了花生资源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异,发掘出高白藜芦醇的特异种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了花生籽仁白藜芦醇提取及检测方法。针对传统方法提取花生籽仁白藜芦醇提取率低、提取时间长、提取物中容易混杂其他物质等问题,研究优化了花生籽仁白藜芦醇提取及检测方法。利用酶解和超声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提取花生籽仁白藜芦醇,确定最适酶浓度为3 g/L、最佳酶解时间为120 min,最佳超声时间为20 min。与其他提取方法(乙醇浸提法)相比,提取效率高约11.8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峰面积与样品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2为0.9991),稳定性高(RSD为0.95%),回收率在83.66~120.68%范围内,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6μg/g和0.051μg/g。2、研究明确了花生种质资源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异。将404份材料在2017年武汉、2018年武汉、襄阳和湛江共四环境下种植,成熟收获晒干后检测花生籽仁白藜芦醇含量。404份资源平均白藜芦醇含量为0.525μg/g,变异范围为0.106~1.711μg/g,变异系数为40.8%。从各个环境来看,2017年武汉环境下,404份花生不同种质白藜芦醇平均含量为0.435μg/g,变幅为0.106~1.177μg/g,变异系数为46.5%,超过0.7μg/g的有42份;2018年武汉环境下,平均白藜芦醇含量为0.568μg/g,变幅为0.157~1.224μg/g,变异系数为34.6%,超过0.7μg/g的有91份;2018年襄阳环境下,平均白藜芦醇含量为0.591μg/g,变幅为0.147~1.711μg/g,变异系数为38.9%,超过0.7μg/g的有100份;2018年湛江环境下,平均白藜芦醇含量为0.504μg/g,变幅为0.165~1.350μg/g,变异系数为37.9%,超过0.7μg/g的有53份。3、研究明确花生籽仁白藜芦醇含量受环境影响很大,从不同环境间筛选出高白藜芦醇含量的种质7份。从404份花生资源在4个环境下白藜芦醇含量的鉴定结果来看,2018年武汉环境下含量高于0.7μg/g的91份资源,在2017年武汉环境下只有20份,在2018年襄阳环境下只有39份,2018年湛江环境下只有30份。综合分析4个环境下的鉴定结果,发现Zh.h7788、Zh.h1197、Zh.h8454、Zh.h0602、Zh.h0682、Zh.h5874和WH4280等7份种质材料的白藜芦醇含量较高,在四个环境下白藜芦醇含量均大于0.7μg/g。以上结果为花生高白藜芦醇品种选育提供了材料基础和理论依据。
仇宏图[7](2020)在《蓝莓提取物对油脂及油脂凝胶的物理化学特性影响》文中提出蓝莓中含有花青素,花色苷,酚类,黄酮类等多种活性物质,但提取条件不同含有的营养成分有所不同,随之包含白藜芦醇的含量也不同。白藜芦醇属酚类物质的一种,有多种功能特性及药理性能,但视为人体必备微量元素以及作为天然抗氧化剂使用于油脂及油脂凝胶的报道鲜见。因此本实验展开以下几方面的研究:①首先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提高蓝莓提取物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利用薄层层析法定性,液相色谱法定量,并分离提纯蓝莓提取物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同时分析提取物中总酚、花青素、白藜芦醇三者之间的相关性;②为了确定蓝莓提取物中营养成分及抗氧化特性,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蓝莓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使用分光光度法进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总还原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合IC50值判定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③将蓝莓粉提取物与白藜芦醇标品(Resveratrol,R)、合成抗氧化剂BHA、天然抗氧化剂VE及茶多酚添加至花生油和大豆油中,通过烘箱加速氧化测定过氧化值(POV)、硫代巴比妥酸(TBA)值,比较对花生油和大豆油的氧化贮藏稳定性;④以花生油(Peanutoil,PO)和大豆油(Soybean oil,SO)为基料油,通过添加谷甾醇与卵磷脂凝胶剂制备荷载蓝莓提取物、白藜芦醇的三元油脂凝胶体系,运用质构仪、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脉冲核磁共振(SFC)、差示热量扫描仪(DSC)、流变仪检测凝胶体系物理特性的变化;再通过烘箱加速氧化测定油脂凝胶的POV、TBA值,运用核磁共振技术(1HNMR)研究油脂凝胶在贮藏过程中的氧化历程。结果表明:1、蓝莓提取物中提高白藜芦醇含量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0(g/mL),果胶酶:纤维素酶(5:1,g/g);酶解温度54.62℃;酶解1h;pH=5在此条件下白藜芦醇提取率最高为235 mg/kg;LC-18 SPE柱分离提纯白藜芦醇,乙酸乙酯溶液分离提纯率最佳,相对含量可达76.61%;总酚在纤维素:果胶酶(1:5);提取温度50℃;pH=5时,含量最高为3358.12 mg/kg,花青素在纤维素:果胶酶(1:1);提取温度50℃;pH=6时,含量最高为1040.34mg/kg。三者之间,总酚与白藜芦醇含量存在显着正相关;总酚与花青素含量之间存在极弱负相关关系;白藜芦醇与花青素之间存在极弱正相关关系。2、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出酸性蓝莓粉提取物(Acid blueberry extract,AC)中活性物质26种,碱性蓝莓粉提取物(Alkalinity blueberry extract,AL)中活性物质11种,其中酸类为主要物质,其次是糖类。各样品的抗氧化能力与样品质量浓度呈量效关系。提取物清除自由基能力AC>AL且存在显着性差异。3、添加蓝莓提取物对油脂的氧化贮藏稳定性结果:随着氧化贮藏时间增长,各油脂体系中过氧化值、TBA值含量缓慢上升;油脂中鲜艳的色彩逐渐消失。AC对PO、SO均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AL促进PO氧化。4、荷载蓝莓提取物及白藜芦醇对油脂凝胶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1)物理特性结果表明,质构指标通过PAC分析可较好的区分花生油油脂凝胶(Peanut oil oleogels,POO)与大豆油油脂凝胶(Soybean oil oleogels,SOO)。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两系列油脂凝胶中结晶颗粒数量均增加;荷载R的POO、SOO体系均表现出更致密的网络结构,荷载AL、AC的POO、SOO体系展现出针型与浑圆颗粒状结合的结晶形态。并且荷载AL、AC、R各凝胶样品组均包含了α型、β’型及β型三种晶体特征峰,衍射强度随贮藏时间增加;样品中固体脂肪含量与温度呈反比例关系;荷载AL、AC、R的凝胶体系内部结晶单元数量多,形成的交联网络结构较稳固,具有良好的涂抹性,与空白样品相比没有较大幅度的改变内部稳固的结晶结构,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脆性较低;样品均在50℃之后SFC含量快速下降,凝胶体系晶体数量及内部结构遭到大幅度破坏;频率扫描第零天POO、SOO储能模量G’均大于耗能模量G";POO、SOO强度均是荷载AC、R较大;贮藏至第十天,各凝胶体系内部网络结构被破坏,均处在“真凝胶”状态边缘,稠度系数均是R最大,且POC<SOO。(2)荷载AL、AC、R对油脂凝胶的氧化贮藏稳定性表明,对POO、SOO抗氧化能力均是R最好,AC次之。AL促进POO氧化,可一定程度抑制SOO氧化;油脂凝胶TBA值与油脂相比,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推迟且值均较小;POO次级氧化值趋势呈现“M”型,SOO次级氧化值呈现“N”型趋势。通过豆油与花生油1HNMR指纹图谱分析初级氧化产物中各共轭基团健,均发现两个E,E共轭形式的信号峰,发现两个疑似Z,E共轭形式的信号峰;并发现共7种含量较低的新物质;R、AC可有效控制双键氢含量,AL促进双键氢氧化。POOAL、POOB化学位移δ=5.0-9.0ppm明显出现了氧化峰形,且POOAL值更大,POOAC、POOR并未呈现氧化峰信号;SOO氧化峰值大小依次为SOOB>SOOAL>SOOAC>SOOR。
周亚明,林水森[8](2020)在《酶解与超声波辅助提取白藜芦醇工艺优化及其含量的HPLC测定》文中研究说明建立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葡萄皮渣中白藜芦醇的有效工艺及其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L9(34)正交试验确定从葡萄皮渣中提取白藜芦醇的最佳工艺,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白藜芦醇含量。结果表明:酶解与超声波辅助提取白藜芦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5℃,超声波处理时间30 min,料液比为1∶35,提取时间为4 h,提取温度75℃。提取物的白藜芦醇平均含量为0.968 5±0.025 mg/g。优选的制备工艺可行、稳定,检测方法快速、简便,适用于葡萄皮渣中白藜芦醇的提取和分析。
胡婧[9](2020)在《虎杖中白藜芦醇、大黄素、黄酮联合提取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表明,中药虎杖中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包括白藜芦醇、大黄素和黄酮等,但目前仅白藜芦醇得到工业级的提取和商业开发,而大黄素和黄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本论文从虎杖资源的综合利用出发,对虎杖中白藜芦醇、大黄素、黄酮进行联合提取的工艺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包括:(1)评价了不同提取方式的提取效果,最后选取了溶剂提取法并研究了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固比、提取次数对白藜芦醇、大黄素、黄酮含量的综合影响。采用正交实验优化粗提工艺条件为:80%乙醇为提取剂,液固比10:1,温度70℃,时间1 h,提取1次。然后对虎杖粗提液先进行石油醚脱脂处理,乙醚液萃取2次后沉淀了大部分黄酮类成分,总黄酮得率在90%以上。用20%乙醇萃取3次能将白藜芦醇与大黄素较好分离,白藜芦醇得率为92.35%,大黄素得率为90.34%。最后选取合适大孔树脂分别对三种成分粗品进行纯化,经树脂的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实验确定上样液流速为1.0 m L/min,上样液浓度为2.5mg/m L,p H=4.0~5.0,70%乙醇洗脱得到白藜芦醇产物,95%乙醇洗脱得到大黄素产物,50%乙醇洗脱得到黄酮类产物,解吸流速为1.0 m L/min,解吸液体积为8 BV~10 BV。经HPLC检测所得白藜芦醇、大黄素、黄酮的纯度分别为90.03%、84.94%、80.42%,将白藜芦醇和大黄素进一步精制,纯度提高到98.20%、98.65%。(2)采用优化后的HPLC法对白藜芦醇苷的粗提样品和水解样品进行分析,得到酸水解的最佳条件为:70℃下2.0 mol/L的HCl水解2 h,且VHCl:V白藜芦醇苷=1:6。水解后白藜芦醇的含量达到1.27%,白藜芦醇苷转化率达到86.98%;酶水解的最佳条件为:40℃下8μg/m L酶浓度下水解4 h,p H值为5.0,酶用量为0.5%,水解后白藜芦醇的含量达到1.34%,白藜芦醇苷转化率为92.56%。另外,比较了复合酶转化法与直接醇提后水解的效果,结果表明复合酶转化法对提高白藜芦醇含量的效果较好,此时白藜芦醇含量为1.51%,其含量提高了6倍左右。(3)建立了Al(NO3)3-C4H4Fe O6双显色体系分光光度法测定虎杖总黄酮含量,避免了虎杖中鞣质的干扰,黄酮和鞣质在两种显色体系下都有线性响应,线性相关系数范围为0.9997~0.9999。黄酮加标回收率为99.3%~103.1%,RSD为0.68%;鞣质加标回收率为97.8%~101.5%,RSD为2.6%。(4)由于在前部分得到的虎杖中黄酮的纯度不高,因此采用预处理方法辅助分离纯化了虎杖中的黄酮,并进行了工艺的优化,结果为:在20℃下用10 m L浓度为4%的明胶溶液(p H=5.0)除鞣,用建立的Al(NO3)3-C4H4Fe O6双显色体系分光光度法测得虎杖总黄酮含量为4.66%,纯度提高10.2%。
赵玉婷[10](2019)在《藜芦与白头翁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藜芦与白头翁粗粉为实验材料,通过回流、超声波等提取方法对植物进行提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个单因素实验中有效成分白藜芦醇及白头翁素的含量,根据含量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寻找最佳提取工艺,进一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人参黑斑病菌进行了抑菌效果测定,初步研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黎芦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的EC50值由小到大依次为甲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丙酮提取物;白头翁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的EC50值由小到大依次为甲醇提取物<丙酮提取物<乙醇提取物。2、藜芦甲醇提取物的有效成分白藜芦醇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59℃,提取时间1.5h,甲醇体积分数50%,最佳提取量为9.345 μg·g-1;白头翁甲醇提取物的有效成分白头翁素最佳提取条件为甲醇体积分数87%,提取时间2 h,料液比为20(V:m),最佳提取量为3.760 μg·g-1。3、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菌试验中,藜芦甲醇提取物与白头翁甲醇提取物混配比例在2:8时抑菌作用最高,毒力比率为1.16,进一步得出的共毒系数为99.0059。4、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是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来抑制菌丝生长。
二、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樟树花生根中提取白藜芦醇(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原料制取 |
1.2.2 白藜芦醇标准曲线的绘制 |
1.2.3 超声波法辅助提取法白藜芦醇[15-16] |
1.2.4 超声波-酶法辅助提取白藜芦醇[17] |
1.2.5 超声波-β-环状糊精法辅助提取白藜芦醇[15] |
1.2.6 超声波-β-环状糊精-酶法辅助提取白藜芦醇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花生各组分中白藜芦醇含量影响 |
2.2 超声功率对提取花生根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
2.3 超声时间对提取花生根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
2.4 乙醇体积分数对提取花生根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
2.5 超声温度对提取花生根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
2.6 料液比对提取花生根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
2.7 β-环糊精用量对提取花生根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
2.8 酶配比对提取花生根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
2.9 酶添加量对提取花生根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
2.10 不同提取方法对提取花生根中白藜芦醇含量的效果比较 |
3 结论 |
(2)花生芽中白藜芦醇的提取纯化、抗氧化及抑制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花生及花生芽的概述 |
1.2 花生及花生芽中的RES |
1.3 白藜芦醇的概述 |
1.3.1 RES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1.3.2 RES的生理功能 |
1.4 花生中RES的提取 |
1.4.1 有机溶剂提取法 |
1.4.2 微波辅助提取法 |
1.4.3 超声辅助提取法 |
1.4.4 酶解辅助提取法 |
1.4.5 超声辅助酶提取法 |
1.4.6 亚临界水萃取法 |
1.5 花生中RES的纯化 |
1.6 花生中RES的测定 |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目的与意义 |
1.8 技术路线 |
第2章 花生芽中RES的提取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仪器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花生芽的制备 |
2.3.2 RES的色谱条件 |
2.3.3 RES的标准曲线 |
2.3.4 RES 提取率的计算 |
2.3.5 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 RES |
2.3.6 超声波辅助酶提取法响应面分析试验设计方案 |
2.3.7 亚临界水萃取法提取 RES |
2.3.8 亚临界水萃取法响应面分析试验设计方案 |
2.4 数据分析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超声波辅助酶提取法单因素试验验结果分析 |
2.5.2 超声波辅助酶提取法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2.5.3 亚临界水萃取法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2.5.4 亚临界水萃取法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花生芽中RES纯化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仪器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RES的色谱条件 |
3.3.2 RES 标准曲线 |
3.3.3 大孔树脂纯化花生芽粗提物中的RES |
3.4 数据分析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大孔树脂的静态筛选 |
3.5.2 DA201 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解析动力学曲线 |
3.5.3 DA201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解析条件 |
3.5.4 DA201 大孔树脂动态吸附动力学曲线 |
3.5.5 DA201 大孔树脂动态吸附-解析条件 |
3.5.6 RES 纯度的测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花生芽中RES抗氧化、抑制酶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仪器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RES清除DPPH自由基 |
4.3.2 RES清除ABTS自由基 |
4.3.3 RES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
4.3.4 RES抑制α-淀粉酶活性 |
4.4 数据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RES对 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4.5.2 RES对 ABTS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4.5.3 RES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的测定 |
4.5.4 RES对α-淀粉酶活性抑制率的测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桑树转基因毛状根生物合成白藜芦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白藜芦醇的种类、结构与作用 |
1.1.1 白藜芦醇的种类与结构 |
1.1.2 白藜芦醇的生理活性与药理作用 |
1.2 白藜芦醇的生物合成途径及相关合成酶 |
1.2.1 白藜芦醇的生物合成途径 |
1.2.2 白藜芦醇生物合成相关酶 |
1.3 白藜芦醇的生产合成以及检测方法 |
1.3.1 白藜芦醇的提取生产 |
1.3.2 白藜芦醇的化学合成 |
1.3.3 白藜芦醇的微生物合成 |
1.3.4 白藜芦醇的植物生产 |
1.3.5 白藜芦醇的检测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菌株与载体 |
2.1.3 生化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1.5 PCR引物 |
2.2 试验方法 |
2.2.1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2.2.2 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的鉴定 |
2.2.3 原核生产菌株的构建 |
2.2.4 桑树转基因毛状根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分析 |
2.2.5 白藜芦醇提取方法的确立 |
2.2.6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白藜芦醇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3.1.1 STS/CHS基因家族成员的克隆 |
3.1.2 ‘大十’STS/CHS基因家族7 个成员的同源性及进化分析 |
3.2 烟草瞬时表达系统鉴定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 |
3.3 原核表达系统验证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 |
3.3.1 ‘大十’4CL基因的克隆 |
3.3.2 融合基因及其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3.3.3 融合基因的原核诱导表达 |
3.3.4 重组大肠杆菌中白藜芦醇的检测 |
3.4 桑树转 MbSTS7 和转 MbCHS3 基因毛状根生产白藜芦醇 |
3.4.1 桑树转基因毛状根的获得 |
3.4.2 转基因毛状根中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的表达丰度分析 |
3.4.3 转基因毛状根中白藜芦醇最佳提取工艺的确立 |
3.4.4 转基因毛状根中白藜芦醇含量的检测 |
4 讨论 |
4.1 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的功能及作用机制 |
4.2 重组大肠杆菌生产白藜芦醇的优缺点 |
4.3 转基因毛状根系统合成白藜芦醇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花生根茎中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一般步骤 |
1.3.2 白藜芦醇标准曲线的绘制 |
1.3.3 液相色谱条件 |
1.3.4 单因素实验 |
1.3.5 响应面实验 |
1.3.6 不同品种之间花生根茎白藜芦醇含量分析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2.2.1 提取温度对白藜芦醇提取量的影响 |
2.2.2 提取时间对白藜芦醇提取量的影响 |
2.2.3 乙醇浓度对白藜芦醇提取量的影响 |
2.2.4 液料比与白藜芦醇提取量的影响 |
2.3 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
2.4 不同品种之间花生根茎白藜芦醇含量分析 |
3 结论 |
(5)藜芦中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藜芦提取物母液的制备 |
1.2.2 藜芦提取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优化 |
1.2.3 藜芦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试验 |
1.3 项目测定 |
1.3.1 不同溶剂条件下白藜芦醇提取量 |
1.3.2 不同甲醇体积分数条件下白藜芦醇提取量 |
1.3.3 不同温度条件下白藜芦醇提取量 |
1.3.4 不同料液比条件下白藜芦醇提取量 |
1.3.5 不同时间条件下白藜芦醇提取量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藜芦提取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优化结果 |
2.1.1 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 |
2.1.2 精密度试验 |
2.1.3 重复性试验 |
2.1.4 单因素试验结果 |
1)溶剂对白藜芦醇提取量的影响 |
2)甲醇体积分数对白藜芦醇提取量的影响 |
3)温度对白藜芦醇提取量的影响 |
4)料液比对白藜芦醇提取量的影响 |
5)时间对白藜芦醇提取量的影响 |
2.1.5 响应面法优化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结果 |
2.2 藜芦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试验结果 |
3 讨论与结论 |
(6)花生种质资源白藜芦醇检测及高白藜芦醇种质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花生生产概况 |
1.1.1 花生的起源与分布 |
1.1.2 我国花生产业 |
1.2 白藜芦醇研究概况 |
1.2.1 白藜芦醇的简介 |
1.2.2 植物中白藜芦醇的从头合成 |
1.2.3 植物中白藜芦醇的提取 |
1.2.4 植物中白藜芦醇的检测 |
1.3 花生白藜芦醇相关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花生籽仁中白藜芦醇含量检测方法的优化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2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2.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4 试验设计 |
2.2.5 统计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标准曲线及标准品、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 |
2.4.2 方法的检出限(LOD)及定量限(LOQ) |
2.4.3 单因素实验 |
2.4.4 正交法优化提取工艺 |
2.4.5 实验验证 |
2.4.6 与其他检测方法对比实验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花生种质资源白藜芦醇含量评价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花生种质资源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异 |
3.2.2 不同环境下白藜芦醇含量的分布 |
3.2.3 高白藜芦醇含量种质筛选 |
3.2.4 高白藜芦醇含量种质稳定性分析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蓝莓提取物对油脂及油脂凝胶的物理化学特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概述 |
1.2 蓝莓提取物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 |
1.2.1 蓝莓活性成分提取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内蓝莓活性物质的抗氧化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
1.2.3 国外蓝莓活性物质的抗氧化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
1.3 白藜芦醇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 |
1.3.1 白藜芦醇的提取及药理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白藜芦醇抗氧化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
1.3.3 国外白藜芦醇抗氧化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
1.4 油脂的氧化及抗氧化剂的使用 |
1.4.1 国内外蓝莓中活性物质对油脂的抗氧化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
1.4.2 国内外白藜芦醇对于油脂抗氧化特性研究进展 |
1.5 油脂凝胶的研究进展 |
1.5.1 油脂凝胶定义 |
1.5.2 可食用油脂凝胶剂 |
1.5.3 油脂凝胶在食品中应用现状研究 |
1.6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1.6.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蓝莓粉乙醇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的制备 |
2.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2.3 薄层层析法定性白藜芦醇 |
2.2.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藜芦醇的含量 |
2.2.5 蓝莓提取物中提高白藜芦醇含量的单因素试验 |
2.2.6 蓝莓提取物中提高白藜芦醇含量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
2.2.7 LC-18 SPE柱分离提纯样品中白藜芦醇 |
2.2.8 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总酚、花青素及白藜芦醇的含量 |
2.2.9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薄层层析法定性 |
2.3.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藜芦醇含量 |
2.3.3 蓝莓粉复合酶解单因素实验 |
2.3.4 蓝莓提取物中提高白藜芦醇含量的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
2.3.5 SPE-C18柱分离提纯蓝莓粉提取物中白藜芦醇的分析结果 |
2.3.6 分光光度法测定蓝莓粉提取物中活性物质的含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蓝莓提取物挥发性成分分析及抗氧化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1.3 本章使用简称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样品的制备 |
3.2.2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GC-MS) |
3.2.3 抗氧化活性 |
3.2.4 油脂氧化 |
3.2.5 数据统计和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样品挥发性成分分析 |
3.3.2 蓝莓粉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3.3.3 蓝莓提取物对油脂体系的抗氧化特性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蓝莓提取物对油脂凝胶体系的氧化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1.3 本章使用简称 |
4.2 实验方法 |
4.2.1 蓝莓粉提取物的制备 |
4.2.2 油脂凝胶的制备 |
4.2.3 油脂凝胶固体脂肪含量测定 |
4.2.4 油脂凝胶POV值、TBA值测定 |
4.2.5 核磁共振(~1HNMR)测定油脂凝胶氧化 |
4.2.6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体系固体脂肪含量的测定 |
4.3.2 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体系氧化特性研究 |
4.3.3 ~1H-NMR分析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体系官能团变化 |
4.3.4 ~1H-NMR分析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体系氧化产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体系物理特性研究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主要仪器 |
5.1.3 本章使用简称 |
5.2 实验方法 |
5.2.1 蓝莓提取物的制备 |
5.2.2 油脂凝胶的制备 |
5.2.3 质构特性 |
5.2.4 油脂凝胶微观结构分析 |
5.2.5 油脂凝胶晶型分析 |
5.2.6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
5.2.7 油脂凝胶流变学行为分析 |
5.2.8 数据统计和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TPA结果 |
5.3.2 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微观结构分析 |
5.3.3 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宏观结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酶解与超声波辅助提取白藜芦醇工艺优化及其含量的HPLC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3.1 白藜芦醇提取物制备 |
(1)白藜芦醇提取物制备流程 |
(2)白藜芦醇制备工艺筛选 |
(3)提取工艺优化 |
(4)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
1.3.2 白藜芦醇含量的HPLC测定 |
(1)色谱条件 |
(2)工作曲线的建立 |
(3)精密度试验 |
(4)稳定性试验 |
(5)重复性试验 |
(6)加样回收实验 |
(7)样品含量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白藜芦醇制备工艺筛选 |
2.2 提取工艺的正交优化 |
2.3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
2.4 白藜芦醇含量的HPLC测定 |
2.4.1 精密度实验 |
2.4.2 稳定性实验 |
2.4.3 重复性实验 |
2.4.4 加样回收实验 |
2.4.5 样品含量测定 |
3 结论 |
(9)虎杖中白藜芦醇、大黄素、黄酮联合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虎杖中白藜芦醇提取工艺及研究新进展 |
1.1.1 白藜芦醇药用机理及提取分离新技术 |
1.1.2 白藜芦醇糖苷的催化水解及检测方法 |
1.2 虎杖中大黄素提取及生物医学研究 |
1.3 虎杖中黄酮研究新进展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章 虎杖白藜芦醇、大黄素、黄酮联合提取研究 |
2.1 虎杖白藜芦醇、大黄素、黄酮联合提取工艺设计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方法 |
2.2.2 联合提取工艺优化 |
2.2.3 检测及评价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提取条件对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2.3.2 正交实验优化粗提工艺 |
2.3.3 虎杖白藜芦醇、大黄素、黄酮联合提取 |
2.3.4 白藜芦醇、大黄素和黄酮粗品的纯化 |
2.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虎杖白藜芦醇苷的水解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方法 |
3.1.2 检测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HPLC检测白藜芦醇苷含量色谱条件优化 |
3.2.2 提取条件对白藜芦醇苷含量的影响 |
3.2.3 白藜芦醇苷酸水解条件优化 |
3.2.4 白藜芦醇苷酶水解条件优化 |
3.2.5 酶转化法对白藜芦醇及苷含量的影响 |
3.2.6 直接醇提后水解与酶转化法的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虎杖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及其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方法 |
4.1.2 检测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双显色体系分光光度法测总黄酮含量 |
4.2.2 预处理辅助分离纯化虎杖黄酮及条件优化 |
4.2.3 虎杖联合提取工艺综合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10)藜芦与白头翁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人参黑斑病 |
1.1.1 人参黑斑病的危害 |
1.1.2 人参黑斑病的防治 |
1.2 植物源农药 |
1.2.1 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与应用 |
1.2.2 植物源杀菌剂的提取方法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1、仪器 |
2、实验药品 |
2.3 方法 |
2.3.1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母液的制备 |
2.3.2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优化 |
2.3.3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实验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优化结果 |
3.1.1 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 |
3.1.2 精密度试验 |
3.1.3 重复性试验 |
3.1.4 藜芦单因素实验 |
3.1.5 白头翁单因素实验 |
3.1.6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 |
3.2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实验结果 |
3.2.1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单剂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实验结果 |
3.2.2 藜芦甲醇提取物与白头翁甲醇提取物混配的最佳配比筛选结果 |
3.2.3 藜芦甲醇提取物与白头翁甲醇提取物混配最佳配比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
3.2.4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试验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樟树花生根中提取白藜芦醇[J]. 施德锋,乐治平,马从莲,罗琪,姜峰.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2021(04)
- [2]花生芽中白藜芦醇的提取纯化、抗氧化及抑制酶活性研究[D]. 武鹏程.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桑树转基因毛状根生物合成白藜芦醇的研究[D]. 吴树宽.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花生根茎中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含量测定[J]. 程杏安,东方云,张汉辉,何慧清,叶静敏,吕晓静,吴跃华,蒋旭红. 食品科技, 2020(12)
- [5]藜芦中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效果[J]. 赵玉婷,邢金月,房雪,刘金磊,李翔国. 北方园艺, 2020(17)
- [6]花生种质资源白藜芦醇检测及高白藜芦醇种质筛选[D]. 徐思亮.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7]蓝莓提取物对油脂及油脂凝胶的物理化学特性影响[D]. 仇宏图. 延边大学, 2020(05)
- [8]酶解与超声波辅助提取白藜芦醇工艺优化及其含量的HPLC测定[J]. 周亚明,林水森. 当代化工, 2020(05)
- [9]虎杖中白藜芦醇、大黄素、黄酮联合提取工艺研究[D]. 胡婧.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10]藜芦与白头翁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D]. 赵玉婷. 延边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