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护理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护理

一、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习书晗[1](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夏国金[2](2021)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不同频段功能连接密度的静息态fMRI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f MRI脑功能变化,拟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 f MRI)不同频段下(Slow-4:0.027-0.073Hz、Slow-5:0.01-0.027 Hz)和Typical(0.01-0.08 Hz))功能连接密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FCD)技术对DAI受试者自发脑功能连接的变化分析,并进一步分析DAI受试者异常FCD值的脑区与临床量表之间的相关性,试图解释其临床症状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本研究共筛选23例DAI受试者(男17例,女6例)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3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男性17例,女性6例),在静息状态下对受试者进行rs f MRI扫描,三个频段下DAI受试者组与HC组进行FCD对比分析(体素水平P<0.01,簇水平P<0.05,GRF(Gaussian random field,GRF)矫正)。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临床指标与FCD值异常脑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HC组相比,在Slow-4频段,DAI受试者右侧核外/边缘叶/扣带回、左侧边缘叶/海马/海马旁回FCD值显着高于HC组,左侧楔前叶/后扣带回FCD值显着低于HC组;在Slow-5频段,DAI受试者组在左颞下回/颞上回、左侧海马旁回/边缘叶、左核外/扣带回、右额内侧回有更高FCD值,在右额下回、右顶下小叶、左侧扣带回/边缘叶FCD值更低;在Typical频段,右侧核外/边缘叶/海马体/海马体旁回FCD值明显增高,右侧楔前叶/扣带回和右侧顶下小叶/缘上回FCD值明显减低。异常FCD值的脑区与部分的临床量表评分呈线性相关。结论:DAI受试者组存在多个脑区FCD值异常,提示脑功能网络破坏,而且数值与频率有关,与临床量表评分存在相关性,我们的结果为阐明DAI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并可能解释DAI的神经病理学机制或代偿机制。

王福磊[3](2018)在《应用FTIR-mapping技术检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在临床医学、法医学等领域,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诊疗与鉴定都是核心工作及研究热点。对于DAI发生后存活时间较短的案例,更需要能够及早发现病因、客观表征病变、准确剖析病理。本研究旨在探寻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逐点扫描面成像技术(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mapping,FTIR-mapping)检测DAI的特异性光谱指标,从化学键的红外光谱角度探讨DAI的病理改变,并尝试建立一种更为直观、准确、灵敏的DAI法医病理学检测方法。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尤其在法医学鉴定上,研究人员对DAI的认定主要通过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对损伤病变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综合判断。由于DAI的病理改变在形态学上呈现得往往较为复杂,这对全面认识病变,准确判断损伤部位与程度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一方面是制作组织切片与组织染色要求高。要观察DAI后轴索的形态学改变,或检测DAI引起的一些生物学标志物的表达改变,主要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银染等在亚细胞水平进行的检测方法。这些方法的高准确度一定程度上依赖检材的科学取样、切片的标准制作及染色过程的精细操作,这需要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完成。另一方面是镜下图像分析水平要求高。在显微镜下分析切片的染色情况,判断染色阳性强度,是一种较为主观的组织病理学查验过程。若经验不足就常常难以准确地辨识和认定轻度改变或微小病变。另外,传统方法在用于诊断DAI时自身存在不足之处。譬如,各种生物标志物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可能显示出轴索断裂,但不能表明系原发性还是继发性,而且倘若轴索尚未出现明显形态改变,标志物则不能呈阳性表达表现,无法发挥出诊断价值。每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只能对单一某项生物学标志物进行分析,不能同时联用标志物体系加以诊断。银染法对急性期DAI的轴索损伤也不能及时反映。因此,本研究计划通过动物实验,利用FTIR-mapping技术,打破依赖轴索形态诊断DAI的局限性,探索一种能快速、准确地从分子层面检测DAI的方法,服务法医病理学司法鉴定工作。神经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其化学组分的物理性质在不同部位展现出不同特点。许多疾病、损伤的发生发展,会引起组织成分发生不同变化,并可以表现出红外光谱的差异。红外光谱与其它分子光谱类似,能辅助确定分子组成、空间结构。FTIR是将干涉图经傅里叶转换所形成的红外光谱,既可以用于定性分析,又可以用于定量分析,还可以对未知物质进行解读。红外吸收峰的位置、形状及强度,都透露了未知分子的功能基团构成,甚至组成的化学结构。FTIR技术在样品制备、检测操作、数据分析、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具有显着优势,检测限低、适用范围广,在化工、医药、珠宝鉴定、法庭科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所应用。利用FTIR技术检测DAI分子变化,目前报道极少,而利用面成像(mapping)技术对DAI的分子特征进行测定,目前只有杨天潼博士报道过蛋白酰胺Ⅱ带的检测成果。用FTIR-mapping技术探索DAI的分子特征,不仅可以了解分子振动模式、基本基团组成,还可以绘制2D、3D化学图像,通过红、黄、绿等色彩差异表现蛋白质、核酸等分子基团的含量与分布,与特殊染色的病理组织切片相对应。本研究属于化学技术与法医病理学、神经科学的交叉性创新研究。目的:建立大鼠DAI模型,观察大鼠伤后神经行为反应,研究DAI大鼠脑组织β-APP特殊染色、GFAP特殊染色的特征;研究大鼠脑损伤后DAI病变发生发展过程,通过FTIR显微镜检测DAI大鼠脑白质化学物质成分,寻找特异性红外光谱指标;研讨mapping图像与组织病理之间的对应关系,提炼有价值的数据结果,为将来应用FTIR-mapping技术在分子层面上鉴定DAI打下基础。方法:实验材料及仪器SD大鼠;落体打击装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Nicolet TM 7500-Ⅱ)及显微镜附件;红外光谱工作站(OMNIC 6.0);虚拟显微成像系统(Dotslide 2.1);脱水机、包埋机、切片机、展片机、烤片机等;苏木素、伊红、天然树胶、二甲苯、乙醇、氨水、硝酸银等。研究方法及实验手段实验第一部分:建立轴索损伤模型。选取雌雄不限的SD大鼠共24只,按随机抽样原则分为2组,每组12只,建立Marmarou打击负荷损伤模型,落体打击后24h处死大鼠取脑。对照组只采取手术,不进行打击,直接处死取脑。实验第二部分:对各组别脑组织进行红外光谱、生物学标志物检测,并进行数据分析。(1)对样本脑组织切片进行FTIR红外光谱逐点扫描,绘制mapping图像:(2)将连续切片的脑片进行β-APP染色,从组织病理学上确认轴索损伤区域,提取损伤区域内光谱信息,进行定量、定性数据分析,筛选出DAI特异性红外光谱参数。结果:经FTIR-mapping检测,实验组的蛋白质仲胺N-H伸缩振动、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的高吸收区与β-APP验证的DAI区相符合,与低吸收区域相比,高吸收区吸收度差异性极其显着(P<0.05),二者光谱高低吸收区的吸收度比率分别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蛋白质中CH3对称收缩、核酸和磷酸脂质PO2对称伸缩振动的吸收度与验证组差异性不显着(P>0.05)。FTIR-mapping的逐点扫描面成像技术绘制的化学图像基本可以反映DAI各大分子分布特征,并且与β-APP验证的弥漫性轴索损伤区基本一致。结论: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显微光谱是从组织切片中获取化学信息的强大技术。红外光谱化学图像以色彩差的方式揭示基团分布情况,并与组织病理相对应一致。应用FTIR-mapping技术能直观表现DAI的分子特征,分析分子指标的变化,从分子振动模式、振动频率推测DAI的发展过程,从病理形态学角度诊断DAI病变的部位,并根据红外吸收度值的改变情况判断脑组织DAI的损伤程度。蛋白质仲胺N-H伸缩振动、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可以作为诊断DAI的特征性红外指标。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望应用FTIR-mapping技术进行DAI病理学诊断。

杨勇[4](2017)在《磁共振及其波谱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判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进行MRI及MRS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患者的预后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索MRI与MRS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CT检查及综合治疗的27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7d内进行头颅MRI及MRS检查,采用核磁共振扫描仪及超导磁共振进行T1、T2、Flair序列扫描,选择合适的靶点进行MRS检查,明确颅脑损伤的部位及性质。对头颅CT、MRI及MRS的弥漫性轴索损伤影像学图片及资料进行比照,并且对比头颅CT与MRI+MRS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其中包括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检出率,并分析MRS检出损伤部位及检出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在对重型颅脑损伤中弥漫性轴突损伤包括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检出率方面,头部MRI+MRS检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头部CT检查(P<0.05);6个月后预后评分,GOS45分患者的NAA/Cr、NAA/Cho、Cho/Cr比值与13分患者的差异显着(P<0.05);Barthal评分>60分患者的NAA/Cr、NAA/Cho、Cho/Cr比值与6041分和≤40分患者的差异显着(P<0.05);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损伤位置不同,其预后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MRI+MRS检查能够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变的检出率,早期进行MRI和MRS检查有利于评估预后。

周东春[5](2016)在《小儿与成人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规律,为提高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课题收集2013年11月2015年12月之间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符合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标准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拟通过对发病率、GCS昏迷评分、瞳孔变化、癫痫发作、生命体征变化、动脉血氧饱和度、头颅影像学检查、死亡率、GOS预后评分等观察指标对小儿与成人弥漫性轴索损伤进行比较,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百分率,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小儿、成人两组病例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得出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规律。结果:(1)小儿DAI发病率占同期小儿脑外伤病例的31.18%,成人DAI发病率占同期成人脑外伤病例的12.33%,小儿组与成人组发病率经χ2检验具有显着性差异。(2)小儿组重型脑创伤占同组的61.90%,成人组重型脑创伤占同组的35.38%,小儿组与成人组脑创伤程度比较经秩和检验具有显着性差异。(3)小儿组瞳孔变化发生率为57.14%,成人组瞳孔变化发生率为29.23%,小儿与成人瞳孔变化发生率比较经χ2检验具有显着性差异。(4)小儿组癫痫发病率为42.82%,成人组癫痫发病率为16.92%,小儿组与成人组癫痫发病率比较经χ2检验具有显着性差异。(5)小儿组生命体征紊乱发生率为61.90%,成人组生命体征紊乱发生率33.85%,小儿组与成人组生命体征紊乱发生率比较经χ2检验具有显着性差异。(6)小儿组死亡率为19.04%,成人组死亡率为44.62%,小儿组与成人组死亡率经χ2检验具有显着性差异。(7)小儿组预后好的占同组的66.67%,成人组预后好的占同组的36.92%,小儿组与成人组预后比较经秩和检验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小儿因为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理等均与成人有所不同,因而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与成人弥漫性轴索损伤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回顾分析发现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具有如下特点,小儿DAI在同组脑外伤病例中的发病率比成人高,小儿DAI原发性脑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比成人重,小儿DAI癫痫发病率及瞳孔变化发生率也明显多于成人,小儿DAI生命体征紊乱比成人常见,但小儿DAI的预后比成人好,死亡率比成人低。综上所述,小儿DAI与成人DAI相比,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若采取积极有效、及时得当的处理,渡过危险期后,小儿DAI多数恢复较快,预后较好。

甘春苗,唐罗静,戴小萍[6](2015)在《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以常规治疗及护理,治疗组45例在此基础上予以综合康复护理,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肢体运动功能(FMA量表评分)、认知功能(LOTCA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改善情况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FMA评分、LOTCA评分以及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平[7](2012)在《1例双额叶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开颅术后心跳呼吸骤停并发癫痫患儿的护理体会》文中指出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脑组织的弥散性损伤,是由于头部在受到旋转暴力作用下发生的以神经轴索和微血管断裂为主要特征的弥漫性脑损伤,多数弥散性轴索损伤可伴有脑干损伤。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死亡、重残和植物状态生存的常见原因。我科于2012年1月29日收冶了1例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行开颅术后心跳呼吸骤停并发癫痫患儿,经过2个月治疗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及宝贵经

裴丹,贾平[8](2012)在《26例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的预见性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26例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重点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四肢活动情况等,并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血流动力学监护、药物护理、管饲护理、并发症预防等。结果26例病人中死亡4例,植物生存状态2例,重度残疾5例,中度残疾8例,良好7例。认为重视早期护理观察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余长河,胡文杰[9](2012)在《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治疗28例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早期处理对策。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28例,均于伤后12 h内给予集束化治疗,包括钙离子拮抗剂、亚低温治疗、控制血糖、阿片受体拮抗剂应用、防止应激性溃疡、肠内外营养支持以及合并伤早期处理,维持呼吸循环稳定;后期可行高压氧治疗。结果: 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本组28例患者中死亡6例,植物生存6例,重残5例,中残4例,良好7例。结论: 重型DAI早期集束化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门卫玲,李文娟[10](2012)在《浅谈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护理》文中研究表明弥漫性轴索损伤系头部遭受加速性旋转暴力,剪力而造成的神经轴索肿胀、断裂而引起的位于脑的中轴部分即胼体、大脑脚、脑干及小脑上脚等处的损伤,多属挫伤、出血及水肿。镜下可见轴索断裂轴浆溢出稍久可见圆形回缩球及血细胞溶解。典型表现为伤后立即出现持续性昏迷,

二、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研究对象
        三、干预措施
        四、文献检索
        五、检索方法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七、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存在问题
        三、展望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八、讨论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七、讨论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分组方案
        三、盲法实施
        四、治疗方案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六、研究流程图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五、有效率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七、脱落报道
    第四节 讨论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弥漫性轴索损伤不同频段功能连接密度的静息态f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DAI损伤机制及病理特征
    二、功能磁共振影像学评估
    三、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四、本研究创新点
    五、技术路线图如下
    参考文献
第2章 弥漫性轴索损伤不同频段功能连接密度静息态的fMRI研究
    前言
    一、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神经认知评估
        1.3 数据采集
        1.4 数据分析
        1.5 统计分析
    二、结果
        2.1 一般资料及神经认知功能量表比较结果
        2.2 FCD结果
    三、讨论
    四、本研究不足之处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功能磁共振影像评估
    参考文献

(3)应用FTIR-mapping技术检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英汉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DAI概述
    1.2 DAI相关生物学标志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1.4 红外光谱技术在人体损伤鉴定的应用研究
    1.5 DAI红外光谱的研究展望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利用FTIR检测DAI分子变化的理论基础
    2.1 DAI早期β-APP的表达与染色
    2.2 大鼠脑组织结构及成分
    2.3 DAI动物模型与致伤机制
    2.4 红外光谱技术的分子学理论
3 实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对照组结果与分析
    3.3 实验组结果及对照分析
    3.4 讨论
4 总结与展望
    4.1 本文研究结果与结论
    4.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磁共振及其波谱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判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目标
    1.5 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
    1.6 方法
第一部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脑磁共振(MRI)和磁共振波谱(MRS)的临床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磁共振检查
        1.4 预后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阳性检出率方面的比较
        2.2 颅脑损伤部位与预后之间的关系
        2.3 H-MRS波形分析
        2.4 预后评估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RI与MRS对早期重型颅脑损伤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优势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指标检测及预后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典型病例
        2.2 头颅CT、MRI+MRS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包括原发性脑干损伤检出率比较
        2.3 MRI及MRS检出部位与预后的关系
        2.4 MRI及MRS检出部位与MRI及MRS结果的关系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3.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小儿与成人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研究对象
    (一)、一般资料
    (二)、受伤机制
    (三)、合并其他颅脑损伤
    (四)、癫痫发作情况
    (五)、瞳孔变化情况
    (六)、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七)、按GCS评分脑创伤程度分型
    (八)、影像学检查
    (九)、治疗
    (十)、随访GOS预后分型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病例选择
    (三)、病例诊断标准
    (四)、病例排除标准
    (五)、病例分组:
    (六)、观察指标
    (七)、入院GCS分型标准
    (八)、预后GOS分型标准
    (九)、统计学分析方法
三、结果
    (一)、小儿组与成人组发病率的比较
    (二)、小儿组与成人组脑创伤程度的比较
    (三)、小儿组与成人组癫痫发病率的比较
    (四)、小儿组与成人组瞳孔变化发生率的比较
    (五)、小儿组与成人组生命体征紊乱发生率的比较
    (六)、小儿组与成人组死亡率的比较
    (七)、小儿组与成人组预后的比较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结果
3讨论

四、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弥漫性轴索损伤不同频段功能连接密度的静息态fMRI研究[D]. 夏国金. 南昌大学, 2021(01)
  • [3]应用FTIR-mapping技术检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实验研究[D]. 王福磊.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4]磁共振及其波谱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判断的临床研究[D]. 杨勇. 南昌大学, 2017(03)
  • [5]小儿与成人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比较[D]. 周东春.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效果的影响[J]. 甘春苗,唐罗静,戴小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23)
  • [7]1例双额叶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开颅术后心跳呼吸骤停并发癫痫患儿的护理体会[A]. 王平. 中华护理学会第9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 2012
  • [8]26例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的预见性护理[J]. 裴丹,贾平. 全科护理, 2012(23)
  • [9]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治疗28例预后分析[J]. 余长河,胡文杰. 解剖与临床, 2012(04)
  • [10]浅谈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护理[J]. 门卫玲,李文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02)

标签:;  ;  ;  ;  ;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