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绮倩[1](2021)在《化湿降浊汤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痰湿瘀阻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自拟化湿降浊汤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痰湿瘀阻证)对患者血压值、血尿酸水平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评价其降压、降尿酸及证候疗效。方法:于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部收集符合纳入和排出标准的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痰湿瘀阻证)患者45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15例:单纯降压药组(A组),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口服,每日一次;降压药结合中药组(B组),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基础上予以自拟化湿降浊汤(基础方主要组成:桂枝6g,苍术30g,土茯苓30g,绵萆薢30g,车前子30g),统一采用本院中药房颗粒剂,开水冲服,每日两次,早晚分服;降压药结合降尿酸药组(C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非布司他40mg口服,每日一次。4周为1疗程,每周复诊,观察时间为1个疗程,采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以及治疗前后的血压、血尿酸值、中医证候积分、三大常规、肝肾功能、不良反应情况,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评价疗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各组治疗前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BMI指数、病程、吸烟及饮酒情况)、血压、血尿酸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资料具有可比性。血压水平变化及降压疗效:各组治疗后血压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降压幅度和有效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降压幅度和有效率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变化及降尿酸疗效:A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较治疗前未见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血尿酸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降尿酸幅度和有效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降尿酸幅度和有效率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疗效:各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医证候改善程度和疗效均显着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自拟化湿降浊汤结合降压药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痰湿瘀阻证)具有降压、降尿酸疗效,且效果优于单纯降压药组,与降压药结合降尿酸药组一致。(2)自拟化湿降浊汤结合降压药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痰湿瘀阻证)能改善症状,效果优于单纯降压药组和降压药结合降尿酸药组。(3)自拟化湿降浊汤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痰湿瘀阻证)具有降尿酸疗效,兼能降血压,并能改善症状,且效果优于西药治疗组。
张妍[2](2021)在《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中医证型特征及靶器官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通过收集高血压病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血尿酸水平、及靶器官相关指标,观察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后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探索高血压病不同证型合并高尿酸血症后在靶器官指标种类及程度上的差异。加深对该合并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为该合并病中医诊疗及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组(合并组)210例,单纯高血压病组(单纯组)204例,共414例。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理化指标、中医症状及舌脉表现。并将以上所采集的信息录入Excel表格,建立Excel数据库,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合并组证型分布趋势为:痰湿壅盛证(40.0%)>阴虚阳亢证(28.1%)>阴阳两虚证(19.0%)>肝火亢盛证(12.9%);单纯组证型分布趋势为:阴虚阳亢证(30.4%)>阴阳两虚证(27.9%)>痰湿壅盛证(24.5%)>肝火亢盛证(17.2%),两者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以痰湿壅盛证为主,单纯组以阴虚阳亢证为主。2.合并组与单纯组一般资料:(1)性别方面:纳入的210例合并组患者中男性119例,占56.6%,204例单纯组患者中男性66例,占32.3%,合并组男性占比明显高于单纯组(P<0.01)。(2)年龄方面:合并组平均年龄低于单纯组(P<0.01),210例合并组患者中60岁以下以男性为主,60岁以上以女性为主。(3)烟酒史方面:合并组吸烟(39.2%)、饮酒(32.2%)人数占比均高于单纯组(P<0.01)。(4)BMI值方面:合并组BMI平均值与单纯组相比,合并组BMI平均值大于单纯组(P<0.01)。3.高尿酸与阴虚阳亢证:合并组阴虚阳亢证患者在性别上以男性为主,与单纯组阴虚阳亢证相比,饮酒人数占比及BMI值均偏高(P<0.05);以是否为高尿酸作为线性回归方程的自变量、靶器官指标作为因变量,未校正基线资料前,合并组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左心室质量均高于单纯组(P<0.05),肾小球滤过率低于单纯组(P<0.05);校正性别、饮酒史、BMI等基线资料后显示,合并组仅在肌酐水平上仍高于单纯组(β=0.32,P=0.000)。4.高尿酸与阴阳两虚证:合并组阴阳两虚证患者在性别上以男性为主,与单纯组阴阳两虚证相比,吸烟人数占比及BMI平均值均偏高(P<0.05);以是否高尿酸作为线性回归方程的自变量、靶器官指标作为因变量,未校正基线资料前,合并组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左心室质量均高于单纯组,肾小球滤过率低于单纯组(P<0.05);校正性别、吸烟史、BMI等基线资料后显示,合并组肾小球滤过率仍低于单纯组(β=-0.451,P=0.000),肌酐(β=0.518,P=0.000)与尿微量白蛋白(β=0.348,P=0.004)仍高于单纯组。5.高尿酸与痰湿壅盛证:合并组痰湿壅盛证患者在性别上以男性为主,与单纯组痰湿壅盛证患者相比,BMI平均值偏高(P<0.05);以是否高尿酸作为线性回归的自变量、靶器官指标作为因变量,未校正基线资料前,合并组中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左心室质量均高于单纯组,肾小球滤过率低于单纯组(P<0.05);校正基线资料后,合并组肌酐仍高于单纯组(β=0.192,P=0.029);肾小球滤过率仍低于单纯组(β=-0.264,P=0.002)。6.高尿酸与肝火亢盛证:合并组以男性为主(P<0.05);以是否高尿酸为自变量、靶器官指标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未校正基线资料前,合并组肌酐水平高于单纯组(P<0.05);校正基线资料后,合并组肌酐水平仍高于单纯组(β=0.342,P=0.006)。7.合并组各证型之间尿酸及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合并组各证型肌酐异常占比:阴阳两虚证(45%)>痰湿壅盛证(26.2%)>阴虚阳亢证(25.4%)>肝火亢盛证(14.8%),四种证型间阴阳两虚证肌酐异常占比最高(P<0.05)。9.合并组各证型在其他靶器官损害程度上,各证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单纯高血压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为主,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则以痰湿壅盛证为主。2.有烟酒史、BMI偏高的男性高血压患者尿酸水平偏高。3.高血压病不同证型合并高尿酸血症,都会对肾脏靶器官产生影响,但对肾脏靶器官指标影响不同。提示对合并病进行的中医诊疗评价时,应选择会对证型产生影响的靶器官指标,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4.阴阳两虚证受高尿酸影响最大:与单纯组相比有影响的靶器官指标种类较其他证型多;与合并组其他三种证型相比肌酐高于正常上限的占比最大。提示临床更应关注阴阳两虚证患者的尿酸水平,积极干预,减少对靶器官影响。
龚鹏清[3](2021)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痰湿壅盛证与阴虚阳亢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痰湿壅盛证与阴虚阳亢证在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尿酸、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等指标的差异性,探讨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痰湿壅盛证和阴虚阳亢证)与常见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并分析各差异指标及其联合检测对两证型的诊断价值,以期为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中医医院住院部的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患者54例、阴虚阳亢证患者62例,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B型钠尿肽、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尿酸、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等指标的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差异指标,并进一步采用ROC曲线分析各差异指标及其联合检测对两证型的诊断价值。结果:1.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组和阴虚阳亢组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B型钠尿肽、室间隔厚度、二尖瓣E/A、左室后壁厚度、左心房内径、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在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组和阴虚阳亢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将以上阳性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研究结果提示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及室间隔厚度是鉴别痰湿壅盛证和阴虚阳亢证重要微观指标(P<0.05)。3.ROC曲线分析显示这六项指标ROC曲线下的面积均不高于0.7,诊断效能偏低;这六个指标联合诊断ROC曲线下的面积达到0.866,诊断效果好,其对应的灵敏度为72.2%,特异度为85.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证区别于阴虚阳亢证的重要微观指标有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及室间隔厚度,将这六个指标联合检测能显着提高鉴别诊断效果。
周琦[4](2021)在《中青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分析各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空腹血糖、血尿酸、肾小球滤过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门诊及病房的,年龄为18-64岁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按照本研究中的中医证型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以问卷调查形式收集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并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血压情况、个人史等一般资料,以及血脂、空腹血糖、血尿酸、肾小球滤过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指标。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青年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痰湿壅盛型>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肾气亏虚型>瘀血内阻型。2中青年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的年龄不同,肝火亢盛型的年龄明显小于阴虚阳亢型(P<0.01)。3中青年高血压不同性别的年龄分层分布情况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0岁之前高血压病的人数男性多于女性,50岁之后高血压病的人数女性多于男性。4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为3级的人数最多,2级次之,1级最少,各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均以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为主。肝火亢盛型组的诊室舒张压、家庭舒张压水平均显着高于阴虚阳亢型组,P均<0.01。5中青年高血压男性有吸烟史者61例,占总吸烟人数的92.4%,女性有吸烟史者仅5例,占总吸烟人数的7.6%;男性有饮酒史者84例,占总饮酒人数的97.7%,女性有饮酒史者仅2例,占总饮酒人数的2.3%。男性吸烟、饮酒比例显着高于女性,P均<0.01。6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BMI分级总体以超重和肥胖为主,二者共174例,占病例总人数的76.3%。不同中医证型的BMI分级分布情况不同,P<0.05。痰湿壅盛型的BMI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所占比例高于BMI正常组,P均<0.05。不同中医证型的平均腰围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平均腰围大于肾气亏虚型和阴虚阳亢型,P均<0.05。7中青年高血压各中医证型的TC、TG、HDL-C、LDL-C、FPG、UA、e GFR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IMT以增厚居多,共145例,占总人数的63.3%,颈动脉IMT增厚组的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型为主,肝火亢盛型次之,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IMT是否增厚的分布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9本研究肝火亢盛型与年龄存在统计学相关性,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年龄每增加1岁,辨证为肝火亢盛型的可能性减少0.949倍。痰湿壅盛型与BMI存在统计学相关性,中青年高血压患者BMI每增加1kg/m2,辨证为痰湿壅盛型的可能性增加1.101倍。结论1中青年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痰湿壅盛型>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肾气亏虚型>瘀血内阻型。2不同中医证型间年龄存在差异,肝火亢盛型的年龄显着低于阴虚阳亢型,提示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的病机由实转为虚实夹杂。3本研究不同性别在高血压发病年龄上存在差异,50岁之前男性高血压患者多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多于男性。提示50岁之后,高血压男女发病率差距缩小。4 BMI分级为超重或肥胖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型为主。BMI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痰湿壅盛型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随着BMI增加,辨证为痰湿壅盛型的可能性相对较大。5中青年高血压颈动脉IMT增厚者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型和肝火亢盛型较为常见。
李佳佳[5](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对中医学“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澄清、整理;对现代学者关于“色”的客观化研究进行检索、梳理,以发现代学者对中医学“色”的研究现状与不足;利用“MTCNN人脸检测算法”对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色部进行位置界定,利用“计算机视觉领域中深度学习-轻量化网络Xception”算法构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的分类模型。研究方法1.中医学“色”的理论研究对中医“色”进行文字学和文献学的研究。首先,对色进行文字学意义的解读,其次,对《黄帝内经》中有关“色”的内容进行检索、选取、摘录,结合上下文对其内涵进行分析;再次,对后世医家对“色”的阐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然后,对“色”的内涵进行澄清、整理;最后,以“色诊客观化”“望诊客观化”“色部”为关键词对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进行模糊检索,检索近十年的文献,筛选出与颜面部望诊客观化相关的文献,并进行整理、分类。2.建立数据库通过“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采集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高血压病非肝火亢盛证、正常人三组研究对象的面部图像,并对图像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建立面部图像数据库。3.基于“MTCNN人脸检测算法”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进行色部界定对采集的图像信息建立数据库后,在观察三组人群面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人体特点和计算机自动化特点,经过摸索、验证,利用“MTCNN(Multi-task Cascaded Convolutional Networks)人脸检测算法”,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提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色部界定法。4.基于“轻量化网络Xception”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分类模型的构建利用“计算机视觉领域中深度学习-轻量化网络Xception”研究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面部色诊分类模型。首先对MTCNN人脸检测算法定位的色部进行提取,建立子数据库;其次进行数据拓展,进行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划分;然后对图像数据进行归一化操作后进行模型训练;最后进行分类测试。研究结果1.中医“色”本义为颜面之气,其内涵包括颜色、色泽、色部、色势、色情。2.共纳入研究对象374例,包括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组126例,高血压病非肝火亢盛证组130例,正常组118例。本文在观察了三组研究对象面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人体特点和计算机识别特点,经过摸索,首次利用了“MTCNN算法人脸检测算法”,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色部界定法,该色部定位采取自然标志物定位法,以左侧瞳孔直下与左侧鼻翼水平交界处为原点,提取与面部成比例的皮肤色块,其皮肤块大小因人而异,体现了中医同身寸、自然标志物取位法的个体化思想。位置具体为:左眼向左平移3/4个W,向下移动1/2个h为开始位置坐标,左眼向下移动5/4个h为终点位置坐标。3.对MTCNN算法所提取的三组图像建立子数据库,采用随机裁剪的方式进行数据拓展,对每张皮肤块进行不同尺寸随机裁剪扩展,然后对皮肤块进行筛选,去除特征不明显的皮肤块,按照7:3比例随机生成训练集和测试集,此时训练的皮肤块图片总数为4835张,测试皮肤块图片总共2454张;通过对实验图像数据进行归一化操作后,利用“深度学习-轻量化网络Xception”进行模型训练和测试数据。在模型训练中,A、B、C三组数据共挑选出4835张皮肤块图像用于训练,分别用0、1、2作为标签表示皮肤块图像所属的类别;在实验中,基础参数设置为:共70次epochs(训练参数:1个epoch等于使用训练集中的全部样本训练一次),前10次,设置batchsize为64(训练参数:每次训练在训练集中取样本个数),设置学习率为1e-3(训练参数:监督、并指导模型调整网络权重),后60次,设置batchsize为32,设置学习率为1e-4;并在ImageNet权重系数预训练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微调,训练分类器参数,得到最终的训练模型。然后对测试数据进行测试,在优化后的神经网络中对网络输出进行正向传播,得到网络输出,并比较实际输出值与标签数据值,确定图像所属的类别,计算出正确分类的图像数据,统计正确率。最终验证正确率为85.24%,其中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识别准确率为80.79%,高血压病非肝火亢盛证识别准确率为85.91%,正常人识别准确率为88.70%。值得一提的是深度学习与普通神经网络建立的模型不同,模型参数巨大,且潜藏在计算机后台,具有不可见性,因此被深度学习系统也被称为“黑匣子”。研究结论1.中医“色”本义为颜面气色,内涵包括颜色、色泽、色部、色势、色情。中医对“色”的认识是综合了人体局部、整体、心理的综合动态认识,体现了中医以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观念认识生命运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特有视角。2.基于“MTCNN人脸检测算法”对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色部定位法具有快速简捷、自动识别、自动定位、精准度高、个体化强的特点,探索了病证结合的色部定位法,可推广至其他病证。3.通过“深度学习-轻量化网络Xception”构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分类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和较高的准确性,探索了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色诊客观化的道路。4.“深度学习-轻量化网络Xception”构建的面部色诊分类模型能体现中医个体化诊疗思想,探索了人工智能在中医色诊领域的应用,可推广至其他病证的色诊研究和中医研究的其他领域。
郭瑞[6](2020)在《高血压病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与靶器官损害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高血压合并靶器官(心、脑、肾、血管)损害患者的中医证素(证候)分布特点。揭示其中医证候特征规律,为高血压病的中医临床辨治提供参考。2、探索合并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与反映靶器官损害指标(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质量指数、射血分数、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肌酐、血尿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研究1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研究对符合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303例患者进行病例资料采集,填写病例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诊室血压、高血压病史等;靶器官损害客观指标如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质量指数、肌钙蛋白T、脑钠肽、射血分数、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脑CT/核磁、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血清肌酐、血尿酸、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肌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等;四诊资料。根据证素评分表结合四诊资料、客观指标进行中医证素的诊断及靶器官损害的评估,统计合并不同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的频数和构成比,总结靶器官损害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比较不同血压分级的高血压病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病性证素、靶器官损害分布情况。研究2高血压病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中医证候与靶器官损害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提取纳入患者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质量指数、射血分数、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清肌酐、血尿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等资料,分析纳入的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中医证素与反映靶器官损害理化检查等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1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研究1.病位证素分布特征(1)总体分布特征303例患者中共提炼出6个病位证素:肝、心、脾、肺、肾、经络,分布特征为:肝(71.29%)>心(20.46%)>脾(19.47%)>肺(12.21%)>经络(6.27%)>肾(4.62%)。(2)单一病位证素单一病位证素的患者共216例,占总体的71.29%,分布情况为:肝(47.85%)>心(9.57%)>肺(6.27%)>脾(5.61%)>经络(1.65%)>肾(0.33%)。(3)两病位证素两病位证素组合的患者共71例,占总体的23.43%,占比大于1%的两病位证素组合分布情况为:肝+脾(8.58%)>肝+心(5.61%)>肝+经络(2.64%)>肝+肺(1.65%)>心+脾(1.32%)。其他病位证素组合为肝+肾、心+肺各3例,心+经络、肺+脾各2例,心+肾仅1例。(4)多病位证素多种病位证素叠加组合分布情况为:三病位证素组合的患者15例,其中肝+脾+心、肺+心+肾各3例,肝+脾+肾、肝+脾+肺、肝+肾+经络各2例,肝+脾+经络、肝+肾+肺、肺+脾+经络仅1例;四病位证素组合的患者仅1例,为肝+脾+肺+肾。2.病性证素分布特征(1)总体分布特征303例患者中共提炼出12个病性证素,分为4个虚性证素(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与8个实性证素(阳亢、痰、湿、热、气滞、血瘀、动风、寒)。病性证素分布特征为:痰(74.26%)>气虚(37.62%)>血虚(37.29%)>湿(28.71%)>阳亢(11.22%)>热(7.92%)>阴虚(7.59%)>阳虚(6.93%)>血瘀(5.61%)>动风(1.65%)>气滞(1.32%),寒仅1例。(2)单一病性证素单一病性证素的患者共136例,占总体的44.88%。其中痰证最多54例,占总体的17.82%,然后依次是气虚证(28例、9.24%)、血虚证(28例、9.24%)、阳亢证(11例、3.63%)、湿证(4例、1.32%)、热证(4例、1.32%)、阴虚证(3例、0.99%)、血瘀证(3例、0.99%)、动风证(1例、0.33%)。(3)两病性证素两病性证素组合的患者共85例,占总体的28.05%。痰+湿证(26例、8.58%)、气虚+血虚证(21例、6.93%)患者占比较多,痰+血虚证(8例、2.64%)、痰+阳亢证(6例、1.98%)、痰+气虚证(5例、1.65%)、痰+血瘀证(4例、1.32%)、痰+阳虚证(3例、0.99%)次之,其他各1例。(4)三病性证素在53例三病性证素组合的患者中,气虚+血虚+痰证最多(10例、3.30%),血虚+痰+湿证(5例、1.65%)、气虚+血虚+阴虚证(4例、1.32%)、气虚+阳虚+痰证(4例、1.32%)次之。气虚+血虚+阳虚证、气虚+痰+湿证各3例,气虚+血虚+湿证、痰+湿+血瘀证、阴虚+阳亢+痰证、血虚+动风+痰证、血虚+痰+血瘀证较少各2例,其他各1例。(5)四病性证素四病性证素组合的患者占比较少,共19例,其中气虚+血虚+痰+湿证6例,气虚+阳虚+痰+湿证4例,气虚+血虚+阳虚+痰证3例,其他各1例。(6)五病性证素多种病性证素组合的患者占比最少,共10例,其中大部分是在痰+湿+气虚/血虚的基础上兼夹一些虚实证素(7例,2.31%)。3.靶器官损害分布情况(1)总体分布特征病性证素分类中例数<10例的不纳入统计,分析数据得出:阳亢患者合并血管、心脏损害最多,阴虚次之;阴虚患者合并脑损害较多;阳虚患者合并肾脏、心脏损害较多。热证患者合并肾脏损害最少。(2)心脏损害分布情况阴虚患者合并左室肥厚最多,阳虚次之;血瘀患者合并心绞痛最多;阳虚患者合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最多;气虚患者合并心律失常最多。(3)脑损害分布情况合并脑梗死、脑出血患者痰证最多,其次是血虚、气虚。(4)肾脏损害分布情况气虚、血瘀患者合并肾损害最多;湿证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最多,其次是痰、阳虚。(5)血管损害分布情况阳虚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最多,湿证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最少;热证患者合并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最少。4.不同血压分级病性证素、靶器官损害分布情况(1)病性证素分布情况1级高血压气虚证最多,痰证次之;2级高血压痰证最多,血虚证次之;3级高血压痰证最多,气虚证次之。(2)靶器官损害分布情况1级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脏损害最多,2级、3级高血压患者合并血管损害最多,心脏损害次之。随血压级别升高,合并肾脏损害、血管损害的比例有所增加。研究2高血压病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中医证候与靶器官损害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1.气虚证与靶器官损害指标IVST、EF与气虚证呈负相关(P<0.05),IVST每提高一个等级,辨证为“气虚证”是原来的0.588倍,EF每提高一个等级,辨证为“气虚证”是原来的0.591倍。e GFR与气虚证呈正相关(P<0.05),e GFR每提高一个等级,辨证为“气虚证”是原来的2.102倍。2.血虚证与靶器官损害指标LVEDd、UA与血虚证呈负相关(P<0.05),LVEDd每提高一个等级,辨证为“血虚证”是原来的0.489倍,UA每提高一个等级,辨证为“血虚证”是原来的0.584倍。3.阴虚证与靶器官损害指标UA与阴虚证呈负相关(P<0.05),UA每提高一个等级,辨证为“阴虚证”是原来的0.361倍。4.阳虚证与靶器官损害指标LVEDd、UA与阳虚证呈正相关(P<0.05),LVEDd每提高一个等级,辨证为“阳虚证”是原来的4.210倍,UA每提高一个等级,辨证为“阳虚证”是原来的3.053倍。EF与阳虚证呈负相关(P<0.05),EF每提高一个等级,辨证为“阳虚证”是原来的0.220倍。5.痰证与靶器官损害指标UA与痰证呈正相关(P<0.05),UA每提高一个等级,辨证为“痰证”是原来的2.040倍。6.阳亢证与靶器官损害指标IMT与阳亢证成呈正相关(P<0.05),IMT每提高一个等级,辨证为“阳亢证”是原来的2.384倍。结论1、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患者病位证素主要以肝、心、脾为主,病性证素中虚性证素以气虚、血虚为主,实性证素以痰、湿、阳亢为主。病性证素组合以单证素最多,依次是双证素、三证素、四证素、五证素。单证素中占比前三位为痰、血虚、气虚,占比超2.0%的组合证素中实性兼夹证素为痰+湿、痰+阳亢,虚性兼夹证素为气虚+血虚,虚实兼夹证素为气虚+血虚+痰、痰+血虚、气虚+血虚+痰+湿。2、阳亢患者合并血管、心脏损害最多;阴虚患者合并脑损害最多;阳虚患者合并肾脏最多。阴虚患者合并左室肥厚最多;血瘀患者合并心绞痛最多;阳虚患者合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最多;气虚患者合并心律失常最多。气虚、血瘀患者合并肾损害最多;湿证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最多。3、1级高血压气虚证最多,2级、3级高血压痰证最多。1级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脏损害最多,2级、3级高血压患者合并血管损害最多,心脏损害次之。随血压级别升高,合并肾脏损害、血管损害的比例有所增加。4、e GFR是气虚证的独立预测因素,IVST、EF是气虚证的保护性因素;LVEDd、UA是血虚证的保护性因素;UA是阴虚证的保护性因素;LVEDd、UA是阳虚证的独立预测因素,EF是阳虚证的保护性因素;UA是痰证的独立预测因素;IMT是阳亢证的独立预测因素。
周晓磊[7](2020)在《老年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候分型与血尿酸升高相关性初探》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人(≥60岁)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以及血尿酸升高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与性别、年龄、吸烟、饮酒、BMI、合并疾病等因素的相关性,为临床老年血尿酸升高(UA≥420 μmol/L)颈动脉硬化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明确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提高临床诊治老年血尿酸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中医疗效,达到及时有效控制血尿酸水平,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目的。方法: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部以及住院病人中收集326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将血尿酸水平≥420 μmol/L的100例老年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余226例血尿酸水平<420μmol/L的老年患者纳入对照组,并根据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朱文峰主编《中医诊断学(第二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诊疗术语证候部(GB/T16751-1997)》及导师多年临床经验,依据主症和次症制定了 5种基本证型:痰浊阻遏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制定统一调查表,采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四诊信息、既往史、颈动脉超声结果、血尿酸水平等,整理数据。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观察组中合并疾病最多的是高血压病,其次分别是糖尿病、冠心病、陈旧性脑梗。其中观察组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81例,对照组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156例,观察组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血尿酸升高的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其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正常组高,血尿酸升高可增加高血压病发病率。2、观察组有吸烟史的患者有30例,不吸烟的患者有70例。对照组有明确吸烟史的有56例,不吸烟的患者有170例。经检验,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吸烟史方面不具有明显差异,表明吸烟与否对血尿酸水平无明显影响。3、观察组中,血尿酸水平在420~480μmol/L浓度的患者最多,占比65%,血尿酸水平>600 μmol/L浓度的患者最少,占比3%。结果显示在老年血尿酸升高的患者当中,血尿酸主要以轻中度升高为主。4、观察组与对照组颈动脉最大斑块长度分布趋势:观察组>对照组。经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患者颈动脉最大斑块长度亦随之增加。5、在纳入326例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当中,血尿酸水平与年龄、BMI呈显着正相关关系。6、在纳入326例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当中,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最大斑块长度、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均呈显着正相关,7、老年血尿酸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分布趋势是痰浊阻遏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脾肾阳虚证。8、观察组不同证候分型合并相关疾病中,合并高血压的证型以痰浊阻遏证多见,合并冠心病的证型以气虚血瘀证较为多见,合并糖尿病的证型以肝肾阴虚证较为多见,合并陈旧生脑梗的证型中痰浊阻遏证及气滞血瘀证较为多见。经检验各证型在合并糖尿病之间具有显着差异(P<0.01)。9、观察组中,发生单侧颈动脉斑块病变的患者有24例,发生双侧颈动脉斑块病变的患者58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患者有18例。在血尿酸升高的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各个证候分型除外痰浊阻遏证的患者,其发生双侧颈动脉斑块病变明显多于单侧病变,痰浊阻遏证中单侧颈动脉斑块病变较为多见。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各证候分型在颈动脉单侧及双侧斑块发生情况方面具有显着差异(P<0.01)。10、在观察组痰浊阻遏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等五个证候分型中,痰浊阻遏证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最大斑块长度、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均呈显着正相关。结论:1、血尿酸升高可增加患者高血压病发病率。2、吸烟史对血尿酸水平无明显影响。3、老年血尿酸升高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以轻中度升高为主,范围在420~540 μmol/L之间。4、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最大斑块长度及最大斑块厚度均呈显着正相关。5、老年血尿酸升高的患者以痰浊阻遏证最多见,其次是肝肾阴虚证。6、老年颈动脉硬化各中医证型在颈动脉单双侧斑块发生分布方面存在显着差异。7、痰浊阻遏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最大斑块长度及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均呈显着正相关。
刘莉娟[8](2020)在《痛风的临床特征分析及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1.分析痛风患者的临床特点;2.观察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肾病患者的降尿酸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武汉市第四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并明确诊断为痛风的病例共274例,对其临床特征、合并症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综合分析。2.研究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武汉市第四医院住院和门诊就诊、应用非布司他20mg/d持续治疗3个月以上的痛风性肾病患者135例,按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分为CKD(chronic kidney disease)2期组(eGFR>60且≦90ml·min-1·1.73m-2)66例、CKD 3期组(eGFR>30且≦60ml·min-1·1.73m-2)57例及CKD 4期组(eGFR>15且≦30ml·min-1·1.73m-2)12例。采集患者基线及持续非布司他治疗3个月后的血尿酸、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等指标,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比较非布司他治疗前后指标变化。同时观察肝功能、心肌酶变化。结果1.临床特征分析:1)274例患者中男性268例(97.81%),女性6例(2.19%)。患者年龄41至50岁占比最高,为31.02%。平均病程8.42±3.66年。21.90%患者有痛风石,15.69%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超重率为52.46%,肥胖率为36.43%。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分别为55.47%、44.16%、9.85%、6.20%。2)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45岁)156例,中老年组(年龄≧45岁)118例。中老年组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合并率均高于青年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老年组痛风石的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3)痛风合并CKD组与无CKD组比较,合并CKD组有51.16%合并高血压,25.58%合并心血管疾病,13.95%合并糖尿病均高于无CKD组,有统计学差异。2.非布司他疗效评价:非布司他20mg/d持续3月个以上治疗后,1)血尿酸水平在CKD2期组(568.94±94.60μmol/L vs 355.56±90.26μmol/L,p<0.001)、CKD3期组(540.78±91.30μmol/L vs 354.82±95.23μmol/L,p<0.001)、CKD4期组(613.83±98.89μmol/L vs 351.42±81.37μmol/L,p<0.001)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在CKD2期组(74.18±7.27ml·min-1·1.73m-2vs84.42±13.11ml·min-1·1.73m-2,p<0.001)、CKD3期组(50.02±8.05ml·min-1·1.73m-2vs 60.45±11.30ml·min-1·1.73m-2,p<0.001)、CKD4期组(24.14±4.69ml·min-1·1.73m-22 vs 41.96±3.61ml·min-1·1.73m-2,p<0.001)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血肌酐水平在CKD2期组(98.58±9.29μmol/L vs 89.02±12.20μmol/L,p<0.001)、CKD3期组(131.08±22.59μmol/L vs 111.46±20.45μmol/L,p<0.001)、CKD4期组(240.75±58.16μmol/L vs 192.59±72.56μmol/L,p<0.01)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非布司他治疗期间无肝功能、心肌酶等指标的变化。结论1.痛风多见于41至50岁。男性居多。临床特征表现为病程长,痛风石发生率高,合并症多见。中老年痛风患者合并症更多见,应强调治疗的综合管理。2.非布司他治疗痛风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能安全、有效降低高尿酸血症的高尿酸水平,能一定程度改善痛风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2-4期患者的肾功能。3.非布司他治疗过程中无肝功能异常,急性心血管事件等不良反应发生。
原金星[9](2020)在《益气化痰利湿方治疗老年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益气化痰利湿方治疗老年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HUA)(气虚痰湿内蕴型)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均给予西药降压治疗,观察组在降压药物治疗基础上服用自拟益气化痰利湿方,共服用14天。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与血尿酸水平的改变。结果:1.中医症候积分对比:治疗后观察组主要症状(头如裹)和次要症状(气短、乏力、呕吐痰涎、心悸、失眠)积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除眩晕、胸闷以外其它症状积分无明显下降(P>0.05)。2.血压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压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3.血尿酸水平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两组病例血尿酸水平对比显示观察组血尿酸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4.安全性指标: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结论:益气化痰利湿方能明显改善老年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头如裹、气短、乏力、呕吐痰涎等),显着降低患者血压、血尿酸,安全性良好好。
谭令[10](2020)在《三草降压汤对SHR肾脏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调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目前,全世界近三分之一成年人患有的高血压[1],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3亿之多[2]。因此,高血压已成为消耗社会医疗资源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给国家和家庭带来了的经济负担日趋严重。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是高血压患者尤其不能忽视的风险,其中高血压导致的肾脏损害发生率已高达18%[3],仅次于糖尿病肾病和肾小球肾炎。在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方面,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创立的三草降压汤(Sancao Decoction,SCD)临床疗效显着,SCD由芍药甘草汤加龙胆草、益母草、夏枯草组成,具有清肝泻火、养阴柔肝、活血通经和利水散结等功效。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已发现SCD可通过抗炎作用显着降低血压,因此,本研究拟在此基础上探究其能否通过抗炎作用进一步改善高血压造成的肾脏损害。目的:1.观察SCD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肾功能、尿液生化指标及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的改善作用。2.通过检测肾脏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 B(NF-κ 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等蛋白的表达,探索SCD对TLR4/NF-κ B/NLRP3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从而明确SCD改善高血压肾损害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4只20周龄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随机分为模型组(SHR组)、卡托普利组(CPT组)(30mg/kg)、三草降压汤组(SCD组)(10.6g/kg),8只同周龄的雄性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各组连续灌胃给药12周,分别于给药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检测各组大鼠血压,并于给药12周后,留取各组大鼠24小时尿液,生化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肌酐(UCRE)和尿蛋白(UP)等指标,实验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取血清用生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和血尿酸(UA)等肾功能指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Masson染色评估肾组织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NF-κ 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和白细胞介素-1 β(IL-1 β)蛋白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IL-1 β蛋白的表达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LR4、NF-κ B和NLRP3的蛋白表达情况。最后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各组大鼠血压及心率的变化给药前,SHR 组、CPT 组及 SCD 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上述三类血压值均显着高于WKY组(P<0.01);给药4周后、8周后及12周后,与WKY组相比,SHR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显着升高(P<0.01),与SHR组相比,CPT组和SCD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降低(P<0.01)。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与WKY组相比,SHR组、CPT组及SCD组的心率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SHR组、CPT组和SCD组三组之间的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大鼠尿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治疗后,与WKY组相比,SHR组大鼠的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显着升高(P<0.01),尿肌酐显着降低(P<0.01),尿量明显减少(P<0.01),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和尿蛋白定量显着升高(P<0.01);与SHR组大鼠相比,SCD组和CPT组大鼠的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蛋白均显着降低(P<0.01),且两组的尿肌酐浓度均明显增高(P<0.01),SCD组的尿量显着增多(P<0.01),而CPT组的尿量未见明显增多(P>0.05),SCD组和CPT组的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均显着降低(P<0.01),但此两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无明显改变(P>0.05)。3.各组大鼠肾重、体质量和肾脏指数的变化治疗后,与WKY组相比,SHR组大鼠双侧肾脏总重量无明显改变(P>0.05),但SHR组大鼠的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SHR组的肾脏指数显着升高(P<0.01);与SHR组相比,SCD组和CPT组大鼠的体质量无明显改变(P>0.05),CPT组大鼠的肾脏指数明显降低(P<0.01),但SCD组大鼠的肾脏指数无明显降低(P>0.05)。4.各组大鼠肾功能的变化治疗后,与WKY组相比,SHR的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血尿酸(UA)均显着升高(P<0.01),与SHR组相比,SCD组和CPT组尿素氮、血肌酐和血尿酸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各组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HE染色结果显示,与WKY组相比,SHR组大鼠部分肾小球重度萎缩,肾内动脉周围重度炎性浸润,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明显,肾小管扩张。与模型组相比,SCD组和CPT组大鼠肾小球萎缩程度减轻,肾小管无扩张。(2)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WKY组相比,SHR组大鼠肾组织内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增多,SCD组和CPT组胶原纤维的表达明显减少。6.SCD对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及其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IHC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与WKY组相比,SHR组的TLR4、MyD88、NF-κB、NLRP3和IL-1 β蛋白的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SHR组相比,CPT组和SCD组的TLR4、MyD88、NF-κ B、NLRP3和IL-1 β蛋白的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1)。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与WKY组相比,SHR组的MCP-1和IL-1 β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SHR组相比,CPT组和SCD组的MCP-1和IL-1 β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1.三草降压汤能有效改善高血压肾损害,其作用主要通过降低血压,改善尿液生化异常,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和血尿酸水平,改善肾脏组织的病理形态等方面实现;2.三草降压汤可通过调控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抑制肾脏炎症反应,从而改善高血压肾损害。
二、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化湿降浊汤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痰湿瘀阻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观察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疗效评价相关指标 |
2.3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3.1 立项依据 |
3.2 中医理法 |
3.3 自拟化湿降浊汤组方合理性 |
3.4 小结 |
4 结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展望及进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中西医研究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中医证型特征及靶器官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来源 |
3 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资料采集 |
7 质量控制 |
8 统计方法 |
9 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1 合并组与单纯组中医证型分布 |
2 合并组与单纯组资料比较 |
3 高血压病不同证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靶器官情况 |
4 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不同证型靶器官损害程度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原发性高血压与高尿酸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与高尿酸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痰湿壅盛证与阴虚阳亢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方案 |
一.研究对象 |
1.研究病例来源 |
2.诊断和辨证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2.1 痰湿壅盛证 |
2.2.2 阴虚阳亢证 |
3 试验病例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病例剔除 |
二.研究方法 |
1.病例分组 |
2.数据采集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血生化指标 |
2.3 颈部超声指标 |
2.4 心脏超声指标 |
3.统计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的比较 |
1.1 一般资料比较 |
1.2 血常规比较 |
1.3 血脂比较 |
1.4 肝功能比较 |
1.5 肾功能比较 |
1.6 其他血生化指标比较 |
1.7 颈动脉超声结果比较 |
1.8 心脏超声结果比较 |
2.痰湿壅盛证与阴虚阳亢证发生风险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单个阳性指标及多因素联合诊断指标的ROC曲线分析 |
4.阳性指标与痰湿壅盛证的相关分析 |
讨论 |
1.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 |
2.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 |
3.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尿酸 |
4.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心脏结构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文献综述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客观化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患者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4)中青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设计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研究方法 |
6 统计方法 |
临床资料与研究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1.1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
1.2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1.3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1.4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病程情况 |
1.5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1.6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高血压分级的关系 |
1.7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吸烟、饮酒的关系 |
1.8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体质量指数、腰围的关系 |
1.9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诊室血压、家庭血压的关系 |
2 中青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
3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空腹血糖、血尿酸、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 |
4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
5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的影响因素 |
6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中青年高血压的发病情况 |
2 中青年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及与年龄、血压水平的关系 |
3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体质量指数(BMI)和腰围的关系 |
4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的关系 |
5 中青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糖的关系 |
6 中青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尿酸、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 |
7 中青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
8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特点及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深度学习的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综述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诊断客观化研究现状 |
1.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人群特点 |
1.1 人群分布广泛 |
1.2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血压特点 |
1.3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年龄、病程特点 |
2.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诊断和评估 |
2.1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相关生化指标 |
2.2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相关辅助检查 |
2.3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动物模型的建立 |
3.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相关中医辨证 |
3.1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中医证候相关诊断量表 |
3.2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研究 |
小结 |
研究一 中医学“色”的理论研究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中医学“色”的内涵解析 |
4.2 中医色诊客观化相关研究 |
小结 |
研究二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分类模型的构建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2.1 编制研究病例报告表 |
2.2 基本信息和色诊信息采集 |
2.3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色部界定 |
2.4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分类模型的构建 |
3.研究方法 |
3.1 建立实验数据库 |
3.2 MTCNN人脸检测算法 |
3.3 计算机视觉领域中深度学习-轻量化网络Xception |
3.4 伦理学要求 |
3.5 技术路线图 |
4.研究结果 |
4.1 实验数据库 |
4.2 基于MTCNN人脸检测算法的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色部界定 |
4.3 基于轻量化网络Xception的高血压病人群中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分类模型的构建 |
5.讨论 |
5.1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与色诊的相关性 |
5.2 人工智能下中医色诊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
5.3 深度学习在中医色诊和现代医学图像中研究的优缺点 |
5.4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色诊研究 |
5.5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特点和优缺点 |
结论 |
研究创新点 |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6)高血压病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与靶器官损害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流程 |
研究一 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研究小结 |
研究二 高血压病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中医证候与靶器官损害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研究小结 |
讨论与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合并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病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中医证候与靶器官损害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老年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候分型与血尿酸升高相关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综述一 老年高尿酸血症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研究 |
2. 病因病机 |
2.1 病因 |
2.2 病机 |
3. 辨证论治 |
4. 中医辨证治疗 |
4.1 清热泄浊化瘀法 |
4.2 健脾利湿化浊法 |
4.3 补肾健脾泄浊法 |
4.4 温经散寒除湿法 |
5. 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5.1 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 |
5.2 中成药 |
5.3 外治 |
5.4 用药规律 |
6. 问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老年血尿酸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硬化现代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流行病学调查 |
3. 尿酸生成与代谢 |
4. 影响血尿酸升高的因素 |
4.1 年龄和性别 |
4.2. 肥胖 |
4.3 不良生活饮食习惯 |
4.4 高血压 |
4.5 糖脂代谢紊乱 |
4.6 基因遗传 |
5. 尿酸的作用机制 |
6. 血尿酸与颈动脉硬化 |
6.1 颈动脉硬化概述 |
6.2 颈动脉硬化发病情况 |
6.3 血尿酸与颈动脉硬化 |
6.4 动脉硬化治疗 |
7.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
7.1 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 |
7.2 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
7.3 促进尿酸溶解的药物 |
7.3.1 尿酸氧化酶 |
7.3.2 碳酸氢钠 |
7.4 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老年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候分型与血尿酸升高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研究标准 |
3. 诊断标准 |
4. 分组方法 |
5.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6. 资料收集 |
7.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临床基本资料分布研究 |
2. 中医证候分布 |
3. 老年血尿酸分布与颈动脉硬化相关性 |
讨论 |
1. 临床基本资料分布 |
2. 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
3. 血尿酸与颈动脉硬化相关性 |
4. 展望与存在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老年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候分型与血尿酸升高相关性分析调查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痛风的临床特征分析及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本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 |
第2章 研究内容及方案 |
2.1 第一部分武汉市第四医院内分泌科痛风数据库的建立及资料分析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结果及分析 |
2.1.4 讨论 |
2.2 第二部分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疗效观察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2.3 结果及分析 |
2.2.4 讨论 |
第3章 结论 |
3.1 研究结论 |
3.2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3.3 应用前景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益气化痰利湿方治疗老年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与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选择 |
2.一般资料 |
3.治疗方案及疗程 |
4.观察指标 |
5.疗效判定 |
6.统计分析 |
7.研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研究结果 |
1.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2.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
3.理化指标比较 |
4.安全性观察指标 |
5.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 |
1 对老年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认识 |
2 益气化痰方的作用机制 |
3 课题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 |
4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三草降压汤对SHR肾脏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单味中药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研究 |
3 中药药对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研究 |
4 复方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研究 |
5 中成药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研究 |
6 中药提取物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研究 |
7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研究 |
8 中医辨证治疗 |
9 其它中医疗法 |
10 结语 |
综述二 高血压肾损害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
1 遗传因素 |
2 环境因素 |
3 代谢因素 |
4 血流动力学异常 |
5 激素和旁分泌因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部分 |
实验一 三草降压汤对SHR血压及肾损害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三草降压汤对SHR肾脏TLR4/NF-κB/NLRP3通路的调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
2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依据 |
3 TLR4/NF-κ B/NLRP3信号通路及其相关炎症指标的选择 |
4 肾损伤标志物的选择依据 |
5 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 |
6 三草降压汤的配伍规律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小结 |
2 结论 |
3 创新点 |
4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化湿降浊汤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痰湿瘀阻证)的临床观察[D]. 陈绮倩.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中医证型特征及靶器官指标相关性研究[D]. 张妍.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痰湿壅盛证与阴虚阳亢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D]. 龚鹏清.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中青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周琦.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深度学习的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面部色诊研究[D]. 李佳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高血压病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与靶器官损害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郭瑞.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老年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候分型与血尿酸升高相关性初探[D]. 周晓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痛风的临床特征分析及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疗效观察[D]. 刘莉娟. 江汉大学, 2020(08)
- [9]益气化痰利湿方治疗老年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观察[D]. 原金星.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三草降压汤对SHR肾脏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调控的研究[D]. 谭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