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ifferences in proximal (cardia) versus distal (antral) gastric carcinogenesis via retinoblastoma pathway(论文文献综述)
徐芬[1](2021)在《含铜胺氧化酶1(AOC1)在胃癌进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大约有100万例新增确诊病例;也是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每年的死亡病例超过72万例。目前,胃癌仍然是严重的全球健康负担和死亡威胁。含铜胺氧化酶1(Amine oxidase copper-containing 1,AOC1)是一种含铜的酶,负责催化短链脂肪二胺的氧化脱氨化,主要底物为腐胺和组胺。目前,未有研究报道AOC1在癌症进展中扮演的角色。本研究旨在探究AOC1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模式、具体生物学功能以及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1、利用GEPIA在线数据库分析、q RT-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分析并检测AOC1在人胃癌样本组织中的m RNA和蛋白表达模式。2、胃癌细胞系AGS和MKN45被挑选作为体外研究细胞模型。特异性si RNA被设计、合成并转染进细胞以敲低AOC1在细胞中的表达。pc DNA3.1重组质粒被设计并转染进细胞以过表达AOC1在细胞中的表达。3、CCK-8、克隆形成、流式细胞术、Transwell、western blot等方法被用于检测AOC1表达变化对AGS和MKN45细胞增殖、生长、凋亡、迁移和侵袭等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4、AKT通路激动剂IGF-1和抑制剂Ipatasertib(GDC-0068)被用于进行拯救实验。5、使用Illumina Hiseq平台对转染空pc DNA3.1质粒或转染pc DNA3.1-AOC1过表达质粒的AGS细胞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以寻找AOC1在胃癌细胞中过表达后引起的转录组改变。结果:1、与GEPIA收纳的211例正常胃上皮组织相比,AOC1 m RNA水平在GEPIA收纳的408例人胃腺癌(stomach adenocarcinoma,STAD)组织中被显着上调。同样,与邻近的癌旁组织相比,在临床收集的30例人胃癌组织中,AOC1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被显着上调。2、AOC1表达下调显着抑制了AGS和MKN45细胞的增殖、生长、迁移、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并诱导了细胞凋亡;AOC1过表达显着促进了AGS细胞的增殖、生长、迁移、侵袭和EMT过程,并抑制了细胞凋亡。3、敲低AOC1降低了AGS和MKN45细胞中AKT的磷酸化水平及其下游效应器p70S6K和Cyclin D1的表达;与之相反,AOC1过表达增强了AKT的磷酸化水平及其下游效应器p70S6K和Cyclin D1的表达。而IGF-1的处理拯救了AOC1敲低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与此同时,Ipatasertib的处理阻碍了AOC1过表达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4、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每个样品平均产出6.29 Gb数据,平均每个样品检测到14705个基因。在AOC1过表达AGS细胞中,鉴定到182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表达显着上调的基因152个,表达显着下调的基因30个。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AO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被显着上调,并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发挥关键的促癌因子功能,显着促进了胃癌细胞的进展。靶向AOC1的特异性抗体或小分子抑制剂将有利于未来胃癌的治疗。
李文会[2](2021)在《基于GEO和TCGA数据库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及CTNNAL1基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文中提出前言:胃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根据国际癌症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的研究结果,2020年全球新发病例约108万,占全球所有恶性肿瘤的5.6%,胃癌死亡病例在全世界大约76.9万(占7.7%)。随着对胃癌的认识不断加深、癌症筛查的实施、诊断和治疗方案的不断改进,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已有下降趋势。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及老龄化,胃癌的疾病负担依然严重。尽管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的应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仍较差。因此寻找影响胃癌预后的关键基因及治疗靶点尤为重要。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肿瘤相关生物数据的出现,肿瘤生物信息学可以通过对癌症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对癌症发病机制进行分析。通过鉴定肿瘤生物标志物与肿瘤预后的关系,使得寻找可以作为癌症诊断、预测、预后及治疗的分子标志物变为可能,而且意义尤为重要。然而癌症作为一个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疾病,单个基因纵然可以作为潜在的预后标志物,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对癌症多组学大数据的分析,利用有效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可以发现多个基因组合的预后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应用于癌症病人的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效果评价等方面。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CGA和GSE62254数据集,基于预后相关基因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分析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针对预后风险模型中的基因CTNNAL1的表达特征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和预后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方法:1、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CGA中胃癌数据集和GSE62254数据集,发现了其共同的预后相关基因,利用R语言cluster Profiler包对预后相关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基于Lasso(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Cox算法,构建包含六个基因的预后风险模型。利用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time-dependent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t ROC)评估预后风险模型。分析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基于多因素风险回归分析,构建包含预后风险模型和多个临床病理因素的诺模图(nomogram)。2、在TCGA数据库中下载33个肿瘤类型基因表达谱数据,分析CTNNAL1m RNA的表达与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TCGA数据库中的胃癌表达数据集及临床病理因素,根据CTNNAL1m RNA表达量的中位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通过卡方检验,比较高表达组与正常对照组织之间CTNNAL1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分组之间CTNNAL1m RNA的表达差异。利用R语言survminer包确定GSE62254胃癌数据集中CTNNAL1m RNA表达与患者预后的最佳cutoff值。然后将GSE62254中的300例胃癌患者根据最佳cutoff值分成CTNNAL1m RNA高表达和低表达两组。利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生存率;利用人类蛋白图谱HPA(the 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分析CTNNAL1基因在人体各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CTNNAL1基因在细胞水平的表达特征;进一步在GSE134520(胃单细胞测序数据集)中分析CTNNAL1在胃组织中不同种类细胞中的表达;分析CTNNAL1基因的表达与间质细胞数量的相关性;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网络预测CTNNAL1相关功能。3、免疫组化检测209例胃癌及其非癌胃粘膜组织中CTNNAL1蛋白的表达及178例胃癌组织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和意义以及两者的相关性,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和kendall tau-b等级相关进行分析。结果:1、通过单因素Cox分析,TCGA胃癌数据集中与胃癌预后相关的基因共有1561个(P<0.05),其中风险比(Hazard ratio,HR)>1的基因共1137个,HR<1的基因有424个。GSE62254数据集中与胃癌预后相关的基因共有5949个(P<0.05),其中HR>1的基因有2913个,HR<1的有3036个。两个数据的预后相关基因共同的不良预后基因457个,良好的预后因素171个。不良预后因素KEGG信号通路明显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黏着斑、Ras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基底膜-受体相互作用等生物学通路。2、将TCGA和GSE62254中分析所得的共有预后相关基因代入Lasso-Cox回归模型,成功构建包含六个基因的预后风险模型,这六个基因分别是富脯氨酸蛋白15样(PRR15L,proline rich 15 like)、SP6转录因子(SP6,Sp6 transcription factor)、包含C2结构域蛋白8(CPNE8,copine 8)、神经菌毛素1(NRP1,neuropilin 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样受体(PDGFRL,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like)和α连环蛋白样1(CTNNAL1,catenin alpha like 1)。生存分析结果表明,风险评分高的胃癌患者生存率显着低于低风险组的患者。该模型预测的5年生存率AUC为0.754,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后评判价值。并在GEO数据库中验证了基于6个基因构建的预后风险模型具有一定的预后评判价值。3、根据胃癌预后风险模型评分分组,高风险组组织学分级更高,弥漫型胃癌中风险评分高于肠型胃癌Lauren分型,随着TNM分期的增加,高风险组的比例上升。4、将胃癌预后风险模型评分和临床病理因素(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lauren分型、T分期、N分期、M分期、MSI状态和是否进行放射治疗)纳入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建立了定量的诺模图用于预测胃癌患者的个体化生存时间。5、通过单因素Cox分析CTNNAL1m RNA表达与不同肿瘤类型的预后关系,发现CTNNAL1不仅在胃癌中与不良预后相关,在肾乳头状癌和低级别胶质瘤等也与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而在弥漫大B淋巴瘤和胸腺瘤等中,则与预后较好相关。6、HPA数据库显示CTNNAL1在人正常的肾上腺、卵巢、甲状腺、睾丸、肺脏、心肌中表达量较高。CTNNAL1基因在单细胞水平上,具有较低的细胞特异性,其中在滋养层细胞中表达量最高。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CTNNAL1的表达次之。胃单细胞测序数据集GSE134520的分析结果显示,CTNNAL1在多种细胞中存在表达,其中在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中表达较高。CTNNAL1基因表达与间质评分、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数量和内皮细胞数量成正比。7、TCGA数据库中CTNNAL1 m RNA表达,在Lauren分型中,弥漫型胃癌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肠型胃癌(P=0.014)。组织学分级G3组中CTNNAL1 m RNA的高表达率高于G2组和G1组(P=0.023),CTNNAL1m RNA表达在间质表型胃癌高于上皮表型(P<0.001)。GSE62254中CTNNAL1 m RNA高表达组胃癌患者生存率低于CTNNAL1m RNA低表达组(P<0.001),CTNNAL1在弥漫型胃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肠型胃癌(P=0.010)。亚洲癌症研究组织(ACRG,Asian Cancer Research Group)胃癌分子分型中,MSS/EMT亚型CTNNAL1的m RNA表达高于其他亚型(P<0.001)。GSEA分析显示CTNNAL1基因与EPITHELIAL_MESENCHYMAL_TRANSITION(上皮间质转化)、MYOGENESIS(肌细胞生成)和TGF_BETA_SIGNALING(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相关。PPI网络分析显示CTNNAL1基因与细胞黏附、黏着连接等功能相关。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CTNNAL1蛋白高表达率显着高于非癌胃粘膜组织。CTNNAL1蛋白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级成弱等级相关(r=0.146,P=0.026)。Lauren分型中,弥漫型胃癌中CTNNAL1的表达显着高于肠型胃癌(P=0.008)。E-cadherin的缺失率在组织学分级G3组高于G1组和G2组,且与组织学分级呈弱等级相关(P<0.001,r=0.327)。Lauren分型中,弥漫型胃癌中E-cadherin的缺失率显着高于肠型胃癌(P<0.001)。但是,161例胃癌组织中CTNNAL1表达与E-cadherin表达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本研究基于TCGA胃癌数据集和GSE62254数据集,得到了共同的预后不良相关基因457个,良好的预后基因171个。其中不良预后基因显着富集在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外基质黏附等与癌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通路。采用Lasoo-Cox回归模型,利用TCGA胃癌数据集,基于筛选得到的预后相关基因,构建了基于六个基因的胃癌预后风险模型。通过在多个GEO数据集的验证,证实该模型中的基因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价值。利用TCGA胃癌数据集中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风险模型,构建了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诺模图。2、CTNNAL1基因与多种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肿瘤预后评估的因子;CTNNAL1基因在多种组织中普遍表达,在单细胞层面,CTNNAL1基因在成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表达较高。CTNNAL1在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中的较高表达与胃癌不良预后相关,可能提示肿瘤微环境中成纤维细胞和/或内皮细胞的增多导致胃癌不良预后。3、胃癌组织中CTNNAL1的蛋白表达显着高于非癌胃粘膜组织;CTNNAL1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胃癌组织中表达具有异质性,CTNNAL1高表达与弥漫型胃癌和组织学分级相关。
曾毅[3](2021)在《电针对FD模型大鼠mTOR信号通路调节Ghrelin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胃肠动力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本研究以FD模型大鼠、mTOR基因敲除大鼠为研究对象,将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以及mTOR抑制剂作为干预措施,探讨电针对FD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研究通过电针激活mTOR通路以调节FD大鼠Ghrelin的可能机制。方法随机挑选Sprague Dawley大鼠60只,雌雄各半,10周龄,体质量约200g。mTOR(-/-)KO大鼠F0代,SPF级,1雄,2雌,合笼扩繁,后繁殖用于正式实验的纯合子10只。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FD模型组、FD+药物组、FD+EA组、FD+EA+mTOR激动剂组和FD+EA+mTOR抑制剂组。20只mTOR(-/-)KO小鼠随机分为mTOR(-/-)KO+FD模型组和mTOR(-/-)KO+FD+EA治疗组。构建FD大鼠模型采用夹尾激惹刺激法+不规则饮食法,连续干预14d。药物组采用0.02g/m L西沙必利(2 m L/100g)灌胃治疗;电针干预组大鼠取“足三里”,用华佗牌无菌针灸针(25mm*0.25mm)垂直针刺入3-5mm,快速提插捻转至针下有如鱼上钩之沉涩感后接SDZ-IV型电针仪,一对电极分别连接双侧“足三里”针柄上,波型:连续波,频率:4 Hz,强度:2 m A,以大鼠肢体无明显不适及排斥感为度,每次刺激20min。激动剂组:腹腔注射L-leucine(0.45g/kg)后采用电针刺激“足三里”穴;抑制剂组:腹腔注射rapamycin(1mg/kg)后采用电针刺激“足三里”治疗。与此同时,正常组大鼠也同电针组进行束缚固定,但不给予电针干预。每组干预方式均日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2周共14d。观察各组大鼠干预前后一般情况并评分;测定各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下丘脑、胃窦及小肠组织形态结构;采用Real-time 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大鼠下丘脑、胃窦及小肠组织Ghrelin、GOAT、pre-Ghrelin、p-P70S6K、mTOR m RNA、mTOR、P70S6K、p4E-BP1、pe IF4E的m RNA蛋白表达及磷酸化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mTOR/Ghrelin、P70S6K/Ghrelin的定位。结果1.14天造模完成后,大部分大鼠出现情绪低落、神疲体倦、食少体瘦、毛发枯槁、大便溏臭等消化不良的症状。2.日常行为学状况:电针组和药物组,FD大鼠进食、活动量明显增加,毛发恢复光泽,且电针组大鼠状态得到更为明显的改善。3.胃肠动力学改变: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内残留率明显增加(P<0.01),小肠推进率明显减低(P<0.05);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药物组、电针组、激动剂组及抑制剂组FD大鼠胃内残留率明显减低(P<0.05),小肠推进率明显升高(P<0.05);与电针组相比,激动剂组胃内残留率明显增加,小肠推进率明显减低(P<0.05),但电针组和抑制剂组的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药物组大鼠的小肠推进率明显升高(P<0.01),且电针组比药物组大鼠的小肠推进率更高,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织形态学改变(HE):从下丘脑的病理变化来看,与正常组相比,FD模型组神经元数量减少,细胞大小形态改变,细胞核深染,呈空泡样改变。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FD模型大鼠的上述病理改变。然而,在电针治疗的基础上,mTOR激动剂和抑制剂的使用分别导致下丘脑病变的加重和减轻。电针治疗对mTOR(-/-)KO FD模型大鼠下丘脑病理改变无明显缓解作用。在胃窦、小肠的病理改变方面,FD模型组胃黏膜变薄、破裂,胃基质充血。肠上皮细胞水肿,局灶性坏死,脱落,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各组大鼠(EA或EA+药物)胃肠黏膜基本正常,仅出现轻度充血和炎症细胞浸润。同样,上皮细胞结构或多或少正常。而EA对mTOR(-/-)KO FD模型大鼠胃肠病理改变的缓解作用不明显。5.RT-PCR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及小肠中Ghrelin和GOAT 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P<0.01);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电针组及药物组大鼠胃窦、小肠中Ghrelin和GOAT 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P<0.01);与药物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胃窦及小肠中Ghrelin和GOAT m RNA表达水平均出现上调,但两组大鼠胃窦、小肠中Ghrelin m RNA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大鼠胃窦、小肠中GOAT m 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及小肠中Ghrelin m RNA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mTOR m RNA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电针组和抑制剂组大鼠胃窦、小肠中Ghrelin m RNA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而其mTOR m RNA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与电针组相比,激动剂组大鼠胃窦及小肠中Ghrelin m RNA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而mTOR m RNA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抑制剂组大鼠胃窦及小肠中mTOR m RNA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FD模型大鼠下丘脑中mTOR、p70S6K m RNA水平显着升高,ghrelin、4EBP1、e IF4E m RNA水平显着降低(P均<0.01)。而电针处理显着降低了mTOR和p70S6K的m RNA水平,增加了ghrelin、4EBP1和e IF4E的m RNA水平(均P<0.01)。与FD+EA组相比,mTOR抑制剂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电针治疗效果,而mTOR激动剂则相反(P均<0.01)。令人惊讶的是,电针处理可显着提高mTOR(-/-)KO FD模型大鼠Ghrelin m RNA表达(P<0.01),但对mTOR信号通路下游靶点表达无影响。与正常组相比,FD模型大鼠胃窦和小肠中mTOR及其下游靶点(4EBP1、e IF4E、p70S6K)m RNA水平显着升高,Ghrelin m RNA水平显着降低(P均<0.01)。电针治疗可显着降低FD模型大鼠mTOR及其下游靶点(4EBP1、e IF4E、p70S6K)m RNA水平,而胃饥饿素(Ghrelin)m RNA水平升高(P均<0.01)。与FD+EA组相比,mTOR抑制剂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电针治疗对各指标(ghrelin除外)的作用,而mTOR激动剂则相反(均P<0.01)。同样,电针治疗可显着提高mTOR(-/-)KO FD模型大鼠胃窦和小肠Ghrelin m RNA的表达(P<0.01),但对mTOR信号通路下游靶点(4EBP1、e IF4E和p70S6K)无影响。6.Western blot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小肠中Ghrelin和GOAT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P<0.01);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电针组和药物组大鼠胃及小肠中Ghrelin和GOAT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P<0.01);与药物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胃窦及小肠中Ghrelin和GOAT蛋白的表达量均升高,但两组大鼠胃窦及小肠中Ghrelin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胃窦及小肠中GOAT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胃中pre-Ghrelin蛋白的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p-P70S6K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电针组、激动剂组及抑制剂组FD大鼠胃窦中pre-Ghrelin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激动剂组大鼠胃窦中p-P70S6K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而抑制剂组大鼠胃窦中p-P70S6K蛋白的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与电针组相比,激动剂组大鼠胃窦中pre-Ghrelin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而p-P70S6K蛋白的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抑制剂组大鼠胃窦中pre-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而p-P70S6K蛋白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典型mTOR信号通路激活和低Ghrelin蛋白表达中观察到三种类型的组织在FD模型大鼠,主要表示的高表达p-mTOR和磷酸化的下游目标(p-4EBP1、p-e IF4E p-p70S6K)(P<0.01)。相应的,电针的干预显着提高了Ghrelin蛋白水平,而降低了mTOR信号的激活及其下游靶点的表达水平(P<0.01)。与FD+EA组相比,mTOR抑制剂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电针治疗效果,而mTOR激动剂则相反(P均<0.01)。令人惊讶的是,电针干预可显着提高mTOR(-/-)KO FD模型大鼠胃饥饿素蛋白表达(P<0.01),但对mTOR信号通路下游靶点(P-4ebp1、P-eif4e、P-p70s6k)的激活无影响。7.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大鼠胃窦及小肠窦组织mTOR/Ghrelin免疫荧光双标的结果,模型组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的mTOR阳性细胞数比例高于正常组大鼠,Ghrelin阳性细胞数比例低于正常组大鼠,说明造模可以促进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mTOR蛋白的表达,Ghrelin蛋白的表达受到抑制。电针组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的mTOR阳性细胞数比例低于模型组大鼠,Ghrelin阳性细胞数比例高于模型组大鼠,说明电针可以抑制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mTOR蛋白的表达,促进Ghrelin蛋白的表达。mTOR抑制剂+电针组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的mTOR阳性细胞数比例高于正常组大鼠低于模型组,Ghrelin阳性细胞数比例远低于模型组大鼠,说明mTOR抑制剂可以促进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mTOR蛋白的表达,抑制Ghrelin蛋白的表达,mTOR激动剂+电针组取得与其相反发作用;mTOR抑制剂+电针组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的mTOR阳性细胞数比例高于电针组大鼠,Ghrelin阳性细胞数比例低于电针组大鼠,说明电针对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mTOR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对Ghrelin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可以被mTOR抑制剂阻断;mTOR(-/-)KO+FD+EA较mTOR(-/-)KO+FD组相比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Ghrelin阳性细胞数明显增高,表明电针治疗可增加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Ghrelin分泌。大鼠胃及小肠组织P70S6K/Ghrelin免疫荧光双标的结果,模型组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的P70S6K阳性细胞数比例高于正常组大鼠,Ghrelin阳性细胞数比例低于正常组大鼠,说明造模可以促进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P70S6K蛋白的表达,抑制Ghrelin蛋白的表达。电针组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的P70S6K阳性细胞数比例低于模型组大鼠,Ghrelin阳性细胞数比例高于模型组大鼠,说明电针可以抑制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P70S6K蛋白的表达,促进Ghrelin蛋白的表达。mTOR抑制剂+电针组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的P70S6K阳性细胞数比例高于模型组大鼠,Ghrelin阳性细胞数比例低于模型组大鼠,说明mTOR抑制剂可以促进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P70S6K蛋白的表达,但Ghrelin蛋白的表达无影响;mTOR激动剂与mTOR抑制剂相反作用;mTOR(-/-)KO+FD+EA较mTOR(-/-)KO+FD组相比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Ghrelin阳性细胞明显增加,但P70S6K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差异,说明电针治疗可显着提高mTOR(-/-)KO FD模型大鼠胃窦和小肠Ghrelin的表达,但对mTOR信号通路下游靶点p70S6K无影响。结论1.通过对大鼠日常行为、胃肠动力及胃肠组织形态学观察分析,夹尾激惹刺激法+不规则饮食法,能够成功构建FD大鼠模型。2.电针干预能够有效改善FD大鼠的日常行为学和促进胃肠动力,并且电针干预是安全可靠的。3.电针可以促进FD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Ghrelin、GOAT、P70S6K、4EBP1、e IF4E蛋白及m RNA的表达,可以抑制胃窦及小肠组织中mTOR蛋白及m RNA的表达,这可能是电针对FD治疗的作用机制。4.电针对FD大鼠日常行为及胃肠动力的改善作用被mTOR激动剂阻断,电针对FD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Ghrelin蛋白及m RNA表达的促进作用被mTOR激动剂阻断,说明电针对FD大鼠的干预作用可能是通过mTOR通路来发挥作用,mTOR(-/-)KO大鼠实验组进一步印证此推论。
季雪梅[4](2021)在《miR-144靶向调节NRAS基因抑制结直肠癌的增殖和迁移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非常流行的恶性肿瘤。2018年,全球新诊断的CRC患者为180万人,因CRC死亡患者为88万人。尽管CRC已经在分子水平上被深入研究,但是参与其发病和发展的确切机制仍然是复杂、不完全清楚的。神经母细胞瘤鼠肉瘤同系物(Neuroblastoma ratsarcomahomolog,NRAS)是 RAS 超家族的典型成员,近年来作为癌基因被广泛研究。NRAS基因突变导致CRC细胞异常增殖和转移。MiRNAs(由19-23个核苷酸组成)是一类保守的非编码RNA分子,主要负责在转录后调控基因表达。研究表明多数miRNAs基于其靶mRNA和/或对肿瘤发展的整体影响而被认为是促癌性miRNAs或肿瘤抑制性miRNAs。据报道,miR-144通过靶向调节中心体相关蛋白(centrosomal protein 55kD,CEP55)而阻止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然而,关于miR-144在CRC中的作用的研究还很有限。本研究旨在探讨miR-144和NRAS在CRC中的表达状况及特异性作用。此外,miR-144与NRAS之间存在靶点关系也有待验证。方法:随机抽取南京金陵医院普外科13例CRC患者经手术切除的CRC及癌旁正常组织,所有标本均经病理证实。采用Westernblot、qRT-PCR检测miR-144和NRAS在CRC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将miR-144 mimics和inhibitors分别转染CRC细胞株(SW480、LoVo、Caco2)使miR-144的表达上调和下调,NRAS过表达载体和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siRNA)分别转染SW480细胞使NRAS的表达上调和下调。在线软件Targetscan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被用来预测和验证miR-144和NRAS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将含有miR-144结合位点的NRAS3’-UTRs内207nt序列插入到pMIR-REPORT质粒,设计并合成野生型荧光素酶质粒。将上述序列中6nt改变后再插入到同一载体中,设计合成突变型荧光素酶质粒。本研究采用CCK8、EdU和transwell法检测不同组CR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情况。此外,建立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来观察miR-144和NRAS在体内对CRC生长的调节作用。结果:miR-144在CRC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RC组织中NRAS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CRC组织中miR-144水平与NRAS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6624)。Targetscan软件预测miR-144是调节NRAS的一个候选基因。荧光素酶报告分析结果显示野生型质粒的荧光素酶信号弱于突变型质粒,表明miR-144直接与NRAS 3’-UTRs结合。转染mimic后SW480、LoVo和Caco2细胞中的miR-144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70倍、25倍及35倍(p<0.001);转染inhibitor后上述细胞系中的miR-144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0.13倍、0.25倍及0.4倍(p<0.001)。上述细胞中NRAS蛋白水平在miR-144过表达后显着降低,而当miR-144下调后NRAS蛋白水平又升高。此外,体外研究表明miR-144通过靶向调节NRAS可抑制SW480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处死小鼠后观察到miR-144过表达组的肿瘤重量比对照组显着降低(p<0.001),而NRAS过表达组的肿瘤重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1)。体内实验显示miR-144通过在沉默NRAS而抑制异种移植肿瘤的生长。结论:miR-144通过靶向NRAS抑制CRC细胞增殖和迁移。此外,miR-144在体内通过抑制NRAS的表达来阻止异种移植瘤的生长。总之,本研究在CRC中发现了一个新的miR-144-NRAS轴,可以促进CRC的研究和治疗。
段少秋[5](2021)在《家族性胃癌的临床研究(附20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研究分析家族性胃癌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临床特点,以及家族性胃癌遗传特点规律,从而为家族性胃癌的预防以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统计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自1990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胃癌病例。筛选出家族性胃癌病例203例,1.统计各个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主诉、年龄、首发症状、家族史、肿瘤史、吸烟史、血型、病理报告、手术名称、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脉管瘤栓、有无神经受侵、有无脏器受侵、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数、免疫组化);2.进一步电话随访可疑家族性胃癌病例一级亲属,收集可靠的家族史资料明确个亲属发病年龄及确诊日期、病理报告、手术名称、亲属关系、住院号等指标;3.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病例分布:家族性胃癌共203例,散发性胃癌18963例。2.性别:家族性胃癌病例中男性病例多于女性,性别比:3.5:1;散发性胃癌性别比:3.9:1。两者差距无统计学差异(P=0.545)。3.年龄:家族性胃癌平均年龄为(37.52±8.91)岁低于散发型胃癌平均年龄为(58.43±10.61)岁,t=3.29,P<0.05。4.血型:家族性胃癌A型占比49.75%,B型占比15.76%,AB型占比17.73%,O型占比16.75%。散发性胃癌A型占比29.47%,B型占比20.02%,AB型占比26.06%,O型占比24.46%,家族性胃癌与散发型胃癌中均以A型血占比最高,但家族性胃癌中A型血占比高于散发性胃癌(P<0.001)。5.职业:家族性胃癌病例,非农民职业占比48.28%,农民占比51.72%,散发性胃癌病例中,非农民占比36.65%,农民占比63.64%,家族性胃癌职业构成比非农民人员占比明显高于散发性胃癌(P<0.001)。6.早期胃癌:分别统计家族性胃癌病例,早期胃癌占比5.91%,非早期胃癌占比93.09%。散发性胃癌例数早期胃癌占比6.94%,非早期占比93.06%。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中早期胃癌占比无统计学差异(P=0.677)。7.有无消化道出血:分别统计家族性胃癌病例,消化道出血占比48.27%,无消化道出血占比51.73%。散发性胃癌例数消化道出血占比25.10%,无消化道出血占比74.90%,家族性胃癌中消化道出血占比高于散发性胃癌(P<0.001)。8.远处转移:家族性胃癌病例,有远处转移占比31.52%,无远处转移占比68.47%;散发性胃癌有远处转移占比16.69%,无远处转移占比83.31%。家族性胃癌病例初次就诊时,发生远处转移的比例大于散发性胃癌病例(P<0.001)。9.肿瘤发生部位:家族性胃癌病例,胃上部癌占比7.42%,胃中部癌占比21.14%,胃下部癌占比71.42%。散发性胃癌病例胃上部癌占比45.65%,胃中部癌占比26.83%,胃下部癌占比37.51%,家族性胃癌胃下部肿瘤发病率高(71.42%),散发性胃癌肿瘤位于上部比例更高(45.65%),肿瘤位置分布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存在差异(P<0.001)。10.肿瘤大小:家族性胃癌病例,≤5cm组占比10.28%,>5cm组占比89.72%。散发性胃癌≤5cm组占比8.03%,>5cm组占比91.96%家族性胃癌与散发型胃癌均以>5cm组居多,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病例肿瘤大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11.Borrman分型:按照Borrman分型分别统计家族性胃癌病例,I型占比8.00%,Ⅱ型占比12.57%,Ⅲ型占比35.33%,Ⅳ型占比43.70%。散发性胃癌例数Ⅰ型占比7.14%,占比15.45%,Ⅲ型占比58.47%,Ⅳ型占比18.93%,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Borrman分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家族性胃癌病例BorrmanⅣ型占高于散发性胃癌,但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中均BorrmanⅢ型占比最高。12.浸润深度:家族性胃癌病例T1组占比4.57%、T2组占比7.42%、T3组占比15.42%、T4组占比72.57%;散发性胃癌例数T1组占比5.12%、T2组占比14.67%、T3组占比21.98%、T4组占比58.23%,家族性胃癌与散发型胃癌均以T4为主,家族性胃癌病例T4比例明显高于散发性胃癌(P<0.001)。13.脉管瘤栓及神经受侵:家族性胃癌病例无脉管瘤栓及神经受侵占比80.84%、有脉管瘤栓及(或)神经受侵占比19.16%,散发性胃癌例数有脉管瘤栓及(或)神经受侵占比14.92%、无脉管瘤栓及神经受侵占比85.08%,家族性胃癌与散发型胃癌均以无脉管瘤栓及无神经受侵组为主,两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14.淋巴结转移:家族性胃癌病例,转移占比71.43%,无淋巴结转移占比28.57%,散发性胃癌例数淋巴结转移占比66.98%,无淋巴结转移比33.02%,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病例均以有淋巴结转移为主,两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5.TNM分期:Ⅰ期占比4.57%、Ⅱ期占比15.43%、Ⅲ期占比54.86%、Ⅳ期占比25.14%;散发性胃癌Ⅰ期占比5.12%、Ⅱ期占比30.20%、Ⅲ期占比58.40%、Ⅳ期占比6.26%,家族性胃癌Ⅳ期胃癌病例占比高于散发型胃癌中Ⅳ期胃癌占比(P<0.001)。16.分化程度:家族性胃癌病例,中高分化占比15.43%,低分化占比84.57%,散发性胃癌例数中高分化占比59.87%低分化占比40.13%,家族性胃癌病例低分化占比明显高于散发性胃癌病例,(P<0.001)。17.手术方式:家族性胃癌病例,根治性切除占比74.86%,非根治性切除占比25.14%;散发性胃癌例数根治性切除占比93.72%,非根治性切除占比6.28%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手术治疗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家族性胃癌姑息性切除术高于散发性胃癌(P<0.001)。18.Lauren分型:家族性胃癌病例,肠型占比30.86%、弥漫型占比57.71%、混合型占比11.43%;散发性胃癌,肠型占比59.73%、弥漫型占比22.39%、混合型占比17.89%,家族性胃癌中病理类型为弥漫型的占比高于散发性胃癌(P<0.001)。19.HER-2: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病例均以阴性为主两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20.亲属:亲属中患病人人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兄弟、二级亲属、父亲、母亲、姐妹、儿子、女儿。21.家系谱:符合HDGC家系诊断标准家系3个,符合FIGC诊断标准家系2个。结论:1.血型可能与家族性胃癌遗传相关,家族性胃癌以A型血为主。2.家族性胃癌职业构成比非农民人员占比明显高于散发性胃癌。3.家族性胃癌消化道出血占比高于散发性胃癌。4.家族性胃癌胃下部肿瘤占比高,散发性胃癌肿瘤位于上部占比高。5.家族性胃癌病例BorrmanⅣ型占比高于散发性胃癌病例BorrmanⅣ型占比。6.家族性胃癌病例T4占比高于散发性胃癌。7.家族性胃癌Ⅳ期胃癌病例占比高于散发型胃癌中Ⅳ期胃癌。8.家族性胃癌病例远处转移率高散发性胃癌。9.家族性胃癌低分化占比高于散发性胃癌。10.家族性胃癌姑息性切除术占比高于散发性胃癌。11.家族性胃癌中病理类型为弥漫型的占比高于散发性胃癌。12.家族性胃癌家系中男性为高危人群。
加倩[6](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提出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杨榕[7](2019)在《健脾化瘀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CyclinD1及p-Erk1/2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实验模型,观察健脾化瘀解毒方对CAG大鼠宏观表征、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及对胃黏膜上皮细胞CyclinD1与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空白组10只,造模组42只,空白组常规喂养,造模组大鼠予120μg·ml-1的MNNG溶液自由饮用,联合30%酒精灌胃、饥饱失常建立CAG大鼠模型,造模期间,造模组大鼠死亡4只。第8周末从造模组中随机选取2只大鼠取胃黏膜组织,行常规HE染色光镜下确认出现早期CAG病理改变,第9周开始治疗,除空白组外,将剩余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9只、阳性药物组9只、中药高剂量组9只及中药低剂量组9只继续予120μg·ml-1的MNNG溶液自由饮用,同时予各组大鼠对应药物治疗12周:空白组与MNNG+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10ml·kg-1·d,MNNG+阳性药物组灌服用叶酸1.8mg·kg-1·d,MNNG+中药高剂量组灌服健脾化瘀解毒方15.8g·kg-1·d,MNNG+中药低剂量组灌服健脾化瘀解毒方7.9g·kg-1·d。实验期间记录各组大鼠宏观表征,每周对体重进行监测,实验结束后制备胃黏膜上皮组织标本。通过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p-Erk1/2与CyclinD1蛋白的表达水平。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宏观表征:空白组大鼠精神活跃,一般情况可;造模组大鼠精神萎顿,活动减少,脱毛严重,进食、饮水量下降,大便不成形;各给药治疗组一般情况均有好转。2.HE染色:空白组大鼠胃黏膜上皮腺体排列正常,细胞结构完整,胞核规则,核仁明显;MNNG+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变薄,胃腺体萎缩,腺体排列紊乱,细胞结构不完整,可见异型性增生,细胞核深染、核固缩、核溶解等病理象;各给药治疗组大鼠在胃黏膜萎缩、细胞异型性与病理核分裂象等方面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CyclinD1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比,MNNG+模型组大鼠胃黏膜CyclinD1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MNNG+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CyclinD1表达水平均有显着下降(P<0.01或P<0.05);与阳性药物组相比,MNNG+中药高剂量组CyclinD1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4.p-Erk1/2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比,MNNG+模型组大鼠胃黏膜p-Erk1/2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MNNG+模型组相比,MNNG+中药高剂量组p-Erk1/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阳性药物组与MNNG+中药低剂量组p-Erk1/2蛋白表达虽有下降,但无明显差异(P>0.05);与阳性药物组相比,MNNG+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p-Erk1/2蛋白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结论1.健脾化瘀解毒方能够有效改善CAG大鼠的宏观表征及胃黏膜腺体萎缩、腺体排列紊乱、细胞异型增生等病理组织学改变,延缓CAG病情进展。2.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中CyclinD1与p-Erk1/2呈高表达,健脾化瘀解毒方能够下调CAG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CyclinD1与p-Erk1/2的表达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k1/2信号激活有关。
张业骞[8](2017)在《DDX18基因在胃癌中发生发展的临床意义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小样本高通量胃癌基因表达谱芯片并且结合扩大样本量的临床组织标本及组织芯片验证的方法,寻找胃癌肿瘤中特异性高表达相关基因;评估候选基因DDX18基因在评估胃癌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并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DDX18基因对于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开发胃癌治疗的可能新靶点提供实验、理论依据及新思路。【方法】(1)收集2005年12月至2011年12月间于仁济医院胃肠外科进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手术且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的585例胃癌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构建组织芯片,结合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病例特征及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应用胃癌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5对胃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中m RNA表达差异,结合TCGA数据库最终锁定在胃癌组织中异常上调的胃癌相关基因以进行后续研究。(2)扩大样本量的胃癌新鲜标本中,通过q RT-PCR的方法检测DDX18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并且利用之前构建的胃癌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DDX18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DDX18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与预后的关系。(3)构建并利用DDX18基因干扰及过表达模型在体内体外实验研究其对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通过CO-IP、small RNAseq等方法探究DDX18基因在影响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机制。【结果】(1)综合胃癌基因表达谱芯片与TCGA数据库筛选出可能在胃癌中表达失调的基因,并扩大样本量在胃癌新鲜组织中进行q RT-PCR验证证实DDX18基因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显着升高(P<0.05)。(2)585例胃癌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DDX18在65.0%(380/585)的胃癌肿瘤组织中表达升高,与配对癌旁组织存在明显差异(P<0.001)。DDX18表达水平与患者肿瘤位置(P<0.001)、大小(P=0.004)、Borrmann分型(P<0.001)、分化程度(P<0.001)、脉管内癌栓形成(P=0.007)、肿瘤淋巴结转移(P<0.001)以及TMN分期(P<0.001)均密切相关,随着患者肿瘤体积增大、分化程度恶化、脉管内癌栓形成、肿瘤淋巴结转移、分期进展,DDX18的阳性率显着增加。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DDX18表达水平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共为影响胃癌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3)体外细胞CCK-8实验显示,干扰DDX18后胃癌细胞AGS的增殖活性明显受限,至5天时已较对照组降低了63.0%(P<0.001);而外源性DDX18能显着促进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长,至第5天时细胞增殖活性已较对照组增加了40.7%(P<0.001)。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干扰AGS细胞中DDX18表达后,干扰组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为3.87±0.67%,显着低于对照组的9.35±1.80%(P<0.01)。Transwell空穿提示干扰DDX18表达后,AGS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明显弱于对照组(P<0.01);细胞凋亡实验显示,饥饿48小时后,过表达组SGC-7901-OE细胞的平均凋亡率为11.89±2.08%,显着低于对照组的42.90±5.45%(P<0.01);而干扰组AGS-sh-DDX18细胞的平均凋亡率为34.88±3.47%,与对照组的17.84±1.50%相比,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1)。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发现,对照组瘤块自12天起迅速增大,第21天时体积达到1752.99±532.69mm3,瘤块质量为1.57±0.56g;而干扰组瘤块生长曲线则较为平坦,直至第21天时大小仅为638.58±217.60mm3,质量平均为0.56±0.31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3)。(4)small RNAseq分析显示干扰DDX18后mi RNA-21的表达量明显下降,q RT-PCR实验证实DDX18对于mi RNA-21的成熟有促进作用。(5)co-IP实验发现DDX18确实与mi RNA成熟关键酶DROSHA有直接相互作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显示mi RNA-21可以靶向PTEN基因3’UTR区域进而降解PTEN。(6)western blot结果证实DDX18通过与Drosha相互作用促进mi RNA-21成熟,进而引起其靶向的PTEN降解,上调AKT信号通路,影响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设想。【结论】(1)DDX18基因在胃癌肿瘤组织中异常上调,其m RNA表达水平在肿瘤组织中明显高于配对的癌旁组织(2)DDX18蛋白在胃癌肿瘤中表达量随肿瘤体积增大、分化程度变差、脉管癌栓形成、肿瘤浸润深度、肿瘤淋巴结转移程度、分期进展情况而显着增加,DDX18有望作为胃癌分子标志物在将来用以评估预测患者的生存预后。(3)DDX18可以通过与Drosha相互作用促进mi RNA-21成熟,进而引起其靶向的PTEN降解,上调AKT信号通路,影响胃癌发生发展。以上结论均为将DDX18作为可能的胃癌治疗新靶点提供了实验及理论依据。
张颖一[9](2020)在《胃癌中差异表达mRNA、lncRNA、circRNA的鉴定分析及核心circRNA circFOXO3的功能与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因起病隐匿,预后较差,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早期诊断极为重要,但临床尚缺乏该病特异性的生物标记。现有的大量研究显示非编码RNA(ncRNA)在人类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lncRNA和circRNA与m RNA通过形成复杂的竞争性内源性RNA(ce RNA)调控网络参与疾病进程。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胃癌中仍然缺乏对lncRNA、m RNA和circRNA的系统鉴定,并且它们在胃癌中构成的复杂调控网络尚未揭示。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索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 RNA、lncRNA和circRNA,揭露其转录物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试图为后续胃癌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circRNA由于序列及结构不同于其他ncRNA,从而表现出特有的生物学活性,在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circ FOXO3是circRNA家族核心成员,已有文献报道显示circ FOXO3通过发挥原癌基因的作用参与了前列腺和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而其在胃癌中的功能未见报道。本课题拟探究circ FOXO3对于胃癌细胞增殖、周期、转移、侵袭和成瘤的影响以及是否参与胃癌的免疫应答和代谢进程,分析下游靶基因与预后的关系,探索胃癌全新的生物靶标。方法:本课题选用微阵列分析筛选了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 RNA、lncRNA和circRNA,在11个配对胃癌样本中用q RT-PCR验证了随机选择的6个上调基因的表达,并用STRING系统构建了差异表达的m RNA介导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lncRNA介导的顺式调节网络以及circRNA介导的ce RNA网络。另外,使用公共数据库Kaplan-Meier Plotter评估差异表达的m RNA、lncRNA和circRNA,判断其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之后采用CCK-8、流式细胞仪、transwell等实验方法检测circFOXO3敲低之后胃癌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的变化,并观察其对动物体内成瘤的影响。最后,使用RNA-sequencing技术检测敲低circ FOXO3之后的胃癌细胞中m RNA的表达变化差异,在STRING系统分别构建敲低circ FOXO3后上下调的基因介导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GEPIA数据库探究20个circ FOXO3下游核心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并使用公共数据库Kaplan-Meier Plotter评估circ FOXO3核心下游基因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结果:本课题发现922个m RNA、2112个lncRNA和2896个circRNA在胃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并观察到lncRNA lnc-GLI3-4:1、LMF1、OLFM4、HKDCC1、hsa_circ_0058819、hsa_circ_0058830在胃癌中的表达相较癌旁组织显着升高。生信分析显示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 RNAs参与调控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醛固酮调节钠的重吸收;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柠檬酸盐循环(TCA循环);BMP绑定;醛脱氢酶(NAD)活性;胺结合;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静脉血管发育。本课题总共鉴定出230个lncRNA-m RNA调节对,KEGG信号通路预测结果显示这些lncRNA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包括:粘附连接、醛固酮调节钠的重吸收、轴突指导、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ARF蛋白信号转导、G蛋白偶联谷氨酸受体结合及L-α-氨基酸跨膜转运。所构建circRNA介导的ce RNA网络共包括34个上调的circRNA,33个下调的circRNA,170个上调的m RNA,153个下调的m RNA和42个mi RNA,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与调节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糖酵解/糖异生和ARF蛋白信号转导显着相关。通过对已知数据库的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胃癌患者m RNA中高表达的GPER、COL8A1、GLT25D1、EPOR、ENG、SLC5A5、OMP、NDE1和REM1与较短的总生存时间显着相关;lncRNA中则是高表达的NR_073084、ENST00000565689、LOXL1-AS1、NR_110232、ENST00000472494(HOTTIP)和ENST00000469148(PTPRG-AS1)与较短的总生存时间显着相关,其均具有评估预后的价值。本课题发现circ FOXO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组织,敲低其能够显着抑制AGS以及N87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能力,阻滞细胞周期的进程,并显着抑制动物体内瘤体的增长,故其可能在胃癌中发挥着原癌基因的效应。利用RNA-sequencing技术检测敲低circ FOXO3前后胃癌细胞中m RNA的表达变化,总共得到5104个差异基因。其中2378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敲低后显着上调,2726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敲低后显着下调。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circ FOXO3敲低后上调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防御反应、固有免疫应答、免疫反应、病毒防御反应、免疫效应过程中。circ FOXO3敲低后下调表达基因广泛参与到代谢、翻译、有机物生物合成、生物合成、细胞周期等生物进程。本课题所构建的敲低circ FOXO3后上下调基因介导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揭露了三个上调表达/三个下调表达的核心PPI网络,其内20个circ FOXO3下游核心基因中,CDK1、MYC、BRCA1、MCM3、RFC4、MX1、ISG15、OAS1、STAT1、DDX58、IFI35、RSAD2、B2M、DDX60、IFI27在胃癌中显着高表达。有趣的是,高表达的BRCA1、IFI35、MCM3、DDX60与胃癌患者较长的总体生存时间呈现明显相关性,而高表达的MX1、ISG15、DDX58、IFI27、RPS28、RPS20则与较短总生存显着相关。结论:本课题对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 RNA、lncRNA和circRNA进行了综合分析,首次构建了复杂的调控网络以揭示这些RNA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某些核心m RNA和lncRNA的失调与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有关,为深入理解胃癌进展的机制以及探索胃癌的潜在治疗和预后靶标提供了有用的信息。通过对调控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环状RNA circ FOXO3的进一步研究,证明了其在胃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而敲低circ FOXO3则能够显着降低胃癌细胞的增殖、周期、转移、侵袭进程和体内成瘤能力,且得知其可能参与肿瘤的免疫应答和代谢进程相关的信号通路调控,并发现数个circ FOXO3核心下游基因在胃癌中显着高表达且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显着关联。首次,我们阐明了circ FOXO3在胃癌中的原癌效应,为寻找胃癌全新的生物靶标提供了思路。
张龙[10](2020)在《HER2与MUC2、MUC5AC、MUC6、CDX2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HER2在不同胃癌患者病理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HER2与MUC2、MUC5AC、MUC6、CDX2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探讨HER2过表达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外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切除的720例胃癌病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荧光杂交检测HER2在不同患者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不同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UC2、MUC5AC、MUC6和CD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Lauren分型的关系和HER2的相关性;3.以上所有数据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HER2在胃癌患者病理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是17.6%。2.HER2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显示:HER2的表达与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肿瘤不同部位、分化程度、Lauren分型组相关(P<0.05)。3.MUC2、MUC5AC、MUC6和CDX2与胃癌Lauren分型关系显示:不同胃癌Lauren分型与MUC6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MUC2、MUC5AC和CDX2相关(P<0.05)。4.HER2与MUC2、MUC5AC、MUC6和CDX2相关性分析显示:HER2与MUC6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MUC2具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r=0.82,P<0.05),与MUC5AC具有相关性,且成负相关(r=-0.78,P<0.05),与CDX2具有相关性,且成正相关(r=0.133,P<0.05)。5.影响HER2状态的多因素分析显示:CDX2、分化程度和Lauren分型是影响胃癌HER2状态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其OR值分别是2.320(1.317-4.084),1.248(1.152-1.352)和0.753(0.584-0.971)。6.生存分析显示:HER2过表达胃癌患者预后不良(P<0.05);CDX2过表达胃癌患者预后良好(P<0.05);HER2阴性表达和CDX2阳性表达的胃癌患者生存率最高,HER2阳性表达和CDX2阴性表达的胃癌患者生存率最低(P<0.05)。7.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HER2、CDX2和Lauren分型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其OR值分别是1.681(1.321-2.139),1.673(1.315-2.038)和0.547(0.413-0.725)。结论:1.胃癌组织中HER2过表达与MUC2、MUC5AC和CDX2以及肿瘤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其中与CDX2、分化程度和Lauren分型关系更为密切;2.HER2过表达可能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有效指标,CDX2过表达可能是胃癌患者预后良好的有效指标,联合检测对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二、Differences in proximal (cardia) versus distal (antral) gastric carcinogenesis via retinoblastoma pathwa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ifferences in proximal (cardia) versus distal (antral) gastric carcinogenesis via retinoblastoma pathway(论文提纲范文)
(1)含铜胺氧化酶1(AOC1)在胃癌进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方法 |
2.1 化学药品及试剂 |
2.2 材料、设备及软件 |
2.3 组织样本收集、处理及检测 |
2.3.1 患者及组织样本收集 |
2.3.2 组织样本处理 |
2.3.3 RNA分离和q RT-PCR检测 |
2.3.4 总蛋白提取和western blot |
2.4 细胞系培养及构建 |
2.4.1 细胞培养 |
2.4.2 AOC1 敲低细胞系的构建 |
2.4.3 AOC1 过表达细胞系的构建 |
2.4.4 AOC1 敲低/过表达细胞系的检测 |
2.5 细胞及分子实验方法 |
2.5.1 CCK-8实验 |
2.5.2 克隆形成实验 |
2.5.3 Transwell实验 |
2.5.4 细胞凋亡检测 |
2.5.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6 转录组高通量测序 |
2.6.1 样品处理及检测 |
2.6.2 信息分析流程 |
第3章 结果 |
3.1 AOC1 在胃癌临床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模式 |
3.1.1 GEPIA在线数据库分析AOC1 在人胃癌组织中的m RNA表达水平 |
3.1.2 q RT-PCR检测AOC1 在人临床胃癌组织样本中的m RNA表达水平 |
3.1.3 Western blot检测AOC1 在人临床胃癌组织样本中的蛋白表达水平 |
3.2 AOC1 表达下调对胃癌细胞恶性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
3.2.1 敲低AOC1 在胃癌细胞系AGS和 MKN45 中的表达水平 |
3.2.2 AOC1 表达下调抑制了AGS和 MKN45 细胞的增殖和生长 |
3.2.3 AOC1 表达下调诱导了AGS和 MKN45 细胞的凋亡 |
3.2.4 AOC1 调控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
3.2.5 AOC1 表达下调抑制了AGS和 MKN45 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3.2.6 AOC1 表达下调抑制了AGS和 MKN45 细胞的EMT过程 |
3.3 AOC1 过表达对胃癌细胞恶性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
3.3.1 AOC1 在胃癌细胞系AGS中过表达 |
3.3.2 AOC1 过表达促进了AGS细胞的增殖和生长 |
3.3.3 AOC1 过表达抑制了AGS细胞的凋亡 |
3.3.4 AOC1 过表达促进了AGS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3.4 AOC1 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调控胃癌细胞行为 |
3.4.1 AOC1 激活AKT信号通路 |
3.4.2 AOC1 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参与对胃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调节 |
3.5 AOC1 过表达胃癌细胞的高通量转录组测序 |
3.5.1 测序数据统计 |
3.5.2 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 |
3.5.3 表达水平分析 |
3.5.4 差异表达分析 |
3.5.5 SNP检测 |
第4章 讨论 |
4.1 AOC1 表达以及作为疾病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
4.2 AOC1 是否仅作为二胺氧化酶参与胃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调控 |
4.3 AOC1 参与胃癌细胞生物学功能调控的分子机制 |
4.4 AOC1 的表达调控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AOC1与含铜胺氧化酶 |
参考文献 |
(2)基于GEO和TCGA数据库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及CTNNAL1基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基于TCGA和 GEO数据库寻找胃癌预后基因并构建预后风险模型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TCGA数据库中胃癌数据 |
2.1.2 GEO数据库胃癌基因表达谱 |
2.2 实验方法 |
2.2.1 分析流程 |
2.2.2 TCGA胃癌数据集的生存分析 |
2.2.3 GSE62254 生存分析 |
2.2.4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2.2.5 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及模型评估 |
2.2.6 胃癌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的关系 |
2.2.7 胃癌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构建诺模图 |
3 结果 |
3.1 TCGA胃癌数据集和GSE62254 数据集的单因素Cox分析胃癌预后相关基因及功能富集分析 |
3.2 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及模型评估 |
3.3 胃癌预后风险模型与TCGA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3.4 胃癌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病理因素构建诺模图 |
3.5 胃癌预后风险模型相关基因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TCGA、HPA和 GEO等数据库中CTNNAL1 与肿瘤预后的关系及其表达特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CTNNAL1 表达与TCGA33 种肿瘤生存预后分析 |
2.2 TCGA胃癌数据中CTNNAL1 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2.3 GSE62254中CTNNAL1 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
2.4 HPA数据库中CTNNAL1 的表达特征 |
2.5 GSE134520 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CTNNAL1 基因在不同细胞的表达 |
2.6 CTNNAL1 基因与肿瘤微环境中细胞数量的相关性 |
2.7 CTNNAL1 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
2.8 CTNNAL1 基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PPI)网络及功能富集分析 |
3 结果 |
3.1 CTNNAL1 TCGA-pan Cancer预后分析 |
3.2 TCGA数据库中CTNNAL1 m RNA在胃癌中的表达 |
3.3 TCGA数据库中CTNNAL1 m RNA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意义 |
3.4 GSE62254中CTNNAL1m RNA表达与胃癌预后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3.5 HPA数据库中CTNNAL1 的表达特征 |
3.5.1 CTNNAL1 在人体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
3.5.2 CTNNAL1在sc RNA-seq单细胞基因测序数据中的表达 |
3.6 GSE134520 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CTNNAL1 基因在不同细胞的表达 |
3.7 CTNNAL1 基因表达在间质细胞数量的相关性 |
3.8 GSEA分析CTNNAL1 相关信号通路 |
3.9 CTNNAL1 基因PPI网络及功能富集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胃癌组织中CTNNAL1 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研究对象 |
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结果判定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临床病理资料 |
3.2 CTNNAL1 在细胞、非癌胃粘膜组织和胃癌中的表达 |
3.3 胃癌组织CTNNAL1 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3.4 E-cadherin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意义 |
3.5 CTNNAL1 表达与E-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录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CTNNAL1 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电针对FD模型大鼠mTOR信号通路调节Ghrelin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及小肠Ghrelin和GOAT的调节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1.3 慢性功能性不良大鼠模型的建立 |
1.1.4 动物分组 |
1.2 干预方法 |
1.2.1 药物治疗 |
1.2.2 电针治疗 |
1.2.3 注意事项 |
1.3 检测指标 |
1.3.1 一般情况检测 |
1.3.2 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率 |
1.3.3 qRT-PCR检测Ghrelin和GOAT mRNA的表达 |
1.3.4 Western blot检测Ghrelin和GOAT蛋白的表达蛋白提取 |
1.4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2.2 各组大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率 |
2.3 qRT-PCR检测各组大鼠胃窦及小肠中Ghrelin和GOAT mRNA的表达 |
2.4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胃窦中Ghrelin和GOAT蛋白的表达 |
2.5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小肠中Ghrelin和GOAT蛋白的表达 |
3 讨论 |
3.1 实验结果分析 |
3.1.1 电针能显着改善胃肠消化功能 |
3.1.2 电针能有效调控FD大鼠胃窦及小肠中Ghrelin和GOAT的表达 |
3.2 电针通过调控Ghrelin和GOAT的分泌改善慢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
实验二 mTOR激动剂及其抑制剂在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 |
1 实验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1.3 慢性功能性不良大鼠模型的建立 |
1.1.4 动物分组 |
1.2 干预方法 |
1.2.1 激动剂抑制剂干预 |
1.2.2 电针治疗 |
1.2.3 注意事项 |
1.3 各项指标检测 |
1.3.1 一般情况检测 |
1.3.2 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 |
1.3.3 采用qRT-PCR检测Ghrelin和 mTOR mRNA的表达 |
1.3.4 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re-Ghrelin和p-P70S6K蛋白的表达 |
1.4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2.2 各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 |
2.3 qRT-PCR检测各组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Ghrelin和mTOR mRNA的表达 |
2.4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胃窦中pre-Ghrelin和p-P70S6K蛋白的表达 |
2.5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小肠中pre-Ghrelin和p-P70S6K蛋白的表达 |
3 讨论 |
3.1 实验结果分析 |
3.1.1 mTOR激动剂抑制剂在电针治疗FD的作用 |
3.1.2 mTOR信号通路对pre-Ghrelin蛋白及p-P70S6K蛋白的表达量的调控 |
3.1.3 mTOR信号通路可能为FD临床治疗的靶点 |
实验三 电针对FD模型大鼠mTOR信号通路调节Ghrelin合成与分泌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1.3 慢性功能性不良大鼠模型的建立 |
1.1.4 动物分组 |
1.2 干预方法 |
1.2.1 激动剂抑制剂干预 |
1.2.2 电针治疗 |
1.2.3 注意事项 |
1.2.4 组织制备 |
1.3 各项指标检测 |
1.3.1 组织形态学检查 |
1.3.2 采用qRT-PCR检测大鼠下丘脑、胃窦与小肠中Ghrelin、mTOR、P70 S6K、4EBP1、eIF4E |
1.3.3 采用Western blot检测mTOR对 Ghrelin作用的指标mTOR、P70 S6K、4EBP1、eIF4E的磷酸化蛋白表达 |
1.4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下丘脑、胃窦和小肠组织的病理改变 |
2.2 采用qRT-PCR检测大鼠下丘脑、胃窦与小肠中Ghrelin、mTOR、P70 S6K、4EBP1、eIF4E的mRNA的表达水平 |
2.3 采用Western blot检测mTOR对Ghrelin作用的指标mTOR、P70 S6K、4EBP1、eIF4E的磷酸化蛋白表达 |
3 讨论 |
实验四 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窦、小肠组织mTOR/Ghrelin、P70 S6K/Ghrelin的共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1.3 慢性功能性不良大鼠模型的建立 |
1.1.4 动物分组 |
1.2 干预方法 |
1.3 免疫荧光检测(双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窦组织中mTOR/Ghrelin蛋白表达部位相互关系的影响 |
2.2 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mTOR/Ghrelin蛋白表达部位及相互关系的影响 |
2.3 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窦组织中P70S6K/Ghrelin蛋白表达部位及相互关系的影响 |
2.4 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P70S6K/Ghrelin蛋白表达部位及相互关系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电针及mTOR抑制剂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mTOR/Ghrelin蛋白表达部位的调节作用 |
3.2 电针及mTOR抑制剂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窦及小肠组织中P70S6K/Ghrelin蛋白表达部位的调节作用 |
3.3 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窦、小肠组织中mTOR/Ghrelin、P70S6K/Ghrelin的共表达及作用机制 |
全文讨论 |
1 中医学对FD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辨证分析 |
2 现代医学对FD的认识 |
2.1 FD的概念及诊断标准 |
2.2 FD的流行病学 |
2.3 现代医学对FD发病机制的认识 |
2.4 FD的治疗现状 |
3 穴位的选择 |
4 Ghrelin与 FD |
5 mTOR通路与Ghrelin |
6 电针通过mTOR调节FD大鼠Ghrelin的机制研究 |
7 本研究创新点 |
8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mTOR信号通路在胃肠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4)miR-144靶向调节NRAS基因抑制结直肠癌的增殖和迁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1.1 结直肠癌的概况 |
1.2 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 |
1.3 结直肠癌的转移、分期 |
1.4 结直肠癌的治疗 |
2. miRNA的研究进展 |
2.1 miRNA的研究概况 |
2.2 miRNA生物起源、命名、基因组学和进化 |
2.3 典型miRNA基因的特征 |
2.4 miRNA表达调控 |
2.5 miRNA靶向识别 |
2.6 miRNA生物学功能 |
3. miRNA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概述 |
3.1 miRNA调控CRC生长 |
3.2 miRNA影响CRC转移 |
3.3 miRNA用于CRC诊断 |
3.4 miRNA与CRC治疗的关系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样本收集 |
1.2 细胞系 |
1.3 裸鼠 |
1.4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1.5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引物、实验所用到的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Small InterferingRNA, siRNA)序列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复苏 |
2.2 细胞培养、传代 |
2.3 细胞转染 |
2.4 慢病毒侵染 |
2.5 miRNA的表达上调或下降 |
2.6 蛋白的表达上调或下降 |
2.7 RNA的提取 |
2.8 qRT-PCR(miR-144) |
2.9 qRT-PCR(NRAS) |
2.10 Western Blot(细胞、组织) |
2.11 无内毒素质粒提取 |
2.1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2.13 CCK-8实验 |
2.14 EdU实验 |
2.15 Transwell实验 |
2.16 动物实验 |
2.17 实验数据统计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1. 结直肠癌中NRAS、miR-144的表达情况及两者间关系 |
1.1 结直肠癌中NRAS蛋白表达上调 |
1.2 NRAS为miR-144的一个潜在靶点 |
1.3 miR-144在转录后调控NRAS表达 |
2. miR-144靶向调节NRAS基因抑制结直肠癌的增殖和迁移 |
2.1 miR-144通过靶向调节NRAS基因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 |
2.2 miR-144通过靶向调节NRAS基因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 |
2.3 miR-144通过靶向下调NRAS阻止小鼠CRC的生长 |
第四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家族性胃癌的临床研究(附20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家族性胃癌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
1. 经文解读 |
2. 天文历法溯源 |
3. 气象数据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
前言 |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
简历 |
(7)健脾化瘀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CyclinD1及p-Erk1/2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立题依据 |
2.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
1.1 胃黏膜生理结构及CAG病理改变 |
1.2 CAG与胃癌的相关研究 |
1.3 CAG疾病的诊断及风险评估 |
1.4 疾病治疗 |
2.中医学研究概述 |
2.1 CAG中医学概念 |
2.2 CAG的病机探讨 |
2.3 治则治法 |
2.4 健脾化瘀解毒方的干预优势 |
3.细胞周期及CyclinD1、Erk1/2 蛋白研究概述 |
3.1 细胞周期调控及周期蛋白家族 |
3.2 CyclinD1 高表达与CAG发病相关 |
3.3 Erk1/2 信号通路研究 |
第二章 动物实验研究 |
1.健脾化瘀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宏观表征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2.健脾化瘀解毒方对CAG大鼠胃黏膜p-Erk1/2、CyclinD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8)DDX18基因在胃癌中发生发展的临床意义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部分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胃癌组织芯片的构建及胃癌肿瘤相关基因的筛选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DDX18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DDX18在胃癌细胞中功能及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英文部分 |
Introduction |
References |
Part 1 Construction of gastric cancer tissue chip and screening of gastric cancer related genes |
Introduction |
Method and Materials |
Result |
Discussion |
References |
Part 2. The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DX18 gene in gastric cancer |
Introduction |
Method and Materials |
Result |
Discussion |
References |
Part 3: Study on the function and mechanism of DDX18 in gastric cancer cells |
Introduction |
Method and Materials |
Results |
Discussion |
References |
Summary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9)胃癌中差异表达mRNA、lncRNA、circRNA的鉴定分析及核心circRNA circFOXO3的功能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circRNA调控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
一、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ircFOXO3在胃癌增殖和转移进程中的功能 |
一、材料和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10)HER2与MUC2、MUC5AC、MUC6、CDX2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材料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资料 |
3 实验仪器及试剂 |
方法 |
1 实验方法 |
2 结果判定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HER2、MUC2、MUC5AC、MUC6和CDX2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
2 胃癌组织HER2 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3 胃癌组织Lauren分型与MUC2、MUC5AC、MUC6和CDX2 表达的关系 |
4 胃癌组织HER2 表达与MUC2、MUC5AC、MUC6和CDX2 表达的关系 |
5 影响胃癌HER2 状态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
6 HER2 与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Differences in proximal (cardia) versus distal (antral) gastric carcinogenesis via retinoblastoma pathway(论文参考文献)
- [1]含铜胺氧化酶1(AOC1)在胃癌进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徐芬. 南昌大学, 2021(01)
- [2]基于GEO和TCGA数据库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及CTNNAL1基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D]. 李文会.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电针对FD模型大鼠mTOR信号通路调节Ghrelin机制研究[D]. 曾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miR-144靶向调节NRAS基因抑制结直肠癌的增殖和迁移的机制研究[D]. 季雪梅.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5]家族性胃癌的临床研究(附203例临床分析)[D]. 段少秋.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健脾化瘀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CyclinD1及p-Erk1/2蛋白表达的影响[D]. 杨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DDX18基因在胃癌中发生发展的临床意义及作用机制研究[D]. 张业骞.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9]胃癌中差异表达mRNA、lncRNA、circRNA的鉴定分析及核心circRNA circFOXO3的功能与作用[D]. 张颖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10]HER2与MUC2、MUC5AC、MUC6、CDX2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研究[D]. 张龙. 西安医学院,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