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失眠治疗

顽固性失眠治疗

一、顽固性失眠治疗一得(论文文献综述)

国郑,周佳惠,那琦[1](2022)在《针刺联合耳穴贴压治疗6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耳穴贴压治疗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 6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均给予针刺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60例患者治疗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评分及总评分分别为(0.88±0.24)、(0.87±0.19)、(0.82±0.16)、(0.82±0.20)、(0.92±0.24)、(0.65±0.16)、(0.80±0.32)、(5.76±1.97)分,均较治疗前的(2.18±0.49)、(2.24±0.38)、(2.09±0.28)、(2.19±0.32)、(2.42±0.25)、(2.11±0.26)、(2.12±0.21)、(15.35±3.02)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治疗后痊愈21例,显效28例,有效8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针刺联合耳穴贴压治疗顽固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对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有重要意义,且较为安全,可作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方式在临床推广应用。

赵卓霄,冉颖卓[2](2022)在《从瘀论治老年性顽固性失眠与血府逐瘀汤的临证运用》文中研究指明探讨老年性顽固性失眠的辨治与运用血府逐瘀汤的临证论治思维。通过对老年性顽固性失眠患者的体质特点与病因病机分析,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研究结果,探究其与胸痹、消渴、眩晕、中风、不寐的关系及血府逐瘀汤论治顽固性失眠的作用机理与现代药理作用。老年性顽固性失眠用传统思维辨治效果不显时,宜考虑"久病必瘀""顽疾多瘀血",尝试从瘀论治,以活血化瘀为基点,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并同时注重患者同患疾病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刘琼,关双,陈亚飞,王博,杜培艳,刘骏,范吉平,王忠[3](2021)在《中西医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顽性失眠多指病程超过2年以上的慢性失眠,临床容易反复且缠绵难愈。顽固性失眠的病因繁多,病理机制复杂且治疗不一。西医治疗顽固性失眠主要以苯二氮卓类药物为主,但长期服用后会产生药物依赖及撤药时反跳等反应,致大部分患者无法进行日常的工作与生活。近期有相关研究表明,失眠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很有效的药物疗法。本文通过从治法、基础方等方面分析发现,中医治疗顽固性失眠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基本特点,从痰、瘀、虚等入手,首选方为血府逐瘀汤,常用药物首选酸枣仁和夜交藤,并得到现代药理学的验证。本文主要对近10年来治疗顽固性失眠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和分析,以期为顽固性失眠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与参考。

冯佳婷[4](2021)在《宁神安脏胶囊治疗肝火扰心型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宁神安脏胶囊治疗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疗效,探索其对辨证为肝火扰心型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宁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及宁夏自治区中医医院脑病科门诊的128例肝火扰心型顽固性失眠患者,经临床纳入排除标准及基线资料调查筛选后,最终选取符合肝火扰心型顽固性失眠的患者90例。(实验过程中由于依从性差及新冠疫情影响,治疗组脱离5例,对照组脱离6例,实际完成79例)。用随机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为宁神安脏胶囊组,受试期间予宁神安脏胶囊,嘱早、中、晚饭后各服用10粒;对照组为西药治疗组,受试期间予艾司唑仑片,睡前口服1片,两组均以28天为1个治疗周期。在本次研究中,分别观察记录睡眠评价量表(采用PSQI),中医证候评分量表,焦虑评价量表(采用HAMA)和抑郁评价量表(采用HAMD),并在治疗前、后检查心电图,收集空腹静脉血,观察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的改变。采用SPSS22.0用于数据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人口学(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病)、临床(PSQI、中医证候评分量表、HAMA和HAMD)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29)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1疗程后临床疗效分析:(1)PSQI疗效分析:治疗组除无效者外剩余35人均有效,总有效率87.5%;对照组除无效者外剩余36人均有效,总有效率92.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29)0.05);治疗后的两组PSQI总积分和各单项成分积分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组内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27)0.01);PSQI总积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29)0.05);其中6项成分中,睡眠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27)0.05),其余5项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2)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分析:治疗组无效1人,有效39人,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无效9人,有效30人,总有效率76.9%;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27)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分明显,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27)0.01);组间比较,总积分和醒后难眠、寐则梦多、烦躁易怒、头晕头胀、口苦咽干、小便黄/便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时醒时寐、胸闷胁痛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27)0.05),入睡困难、夜寐早醒两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3)HAMD量表、HAMA量表疗效分析:治疗后HAMD量表、HAMA量表,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27)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分析可知两药均可改善焦虑症状,但宁神安脏胶囊疗效更为显着。3.治疗后,经安全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治疗过程中,艾司唑仑片组有1例患者诉药后次日出现轻度头部昏沉感,但可耐受,1例患者诉药后口干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宁神安脏胶囊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两组间不良反应率无显着性差异(P(29)0.05)。结论:1.宁神安脏胶囊和艾司唑仑片治疗肝火扰心型顽固性失眠,均可改善睡眠情况、减轻中医证候,但宁神安脏胶囊对肝火扰心型证候改善更为明显。2.宁神安脏胶囊在治疗顽固性失眠的同时可不同程度的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代镇,夏晓琼,陈莹莹,祝亚兰,陈贵海[5](2020)在《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对老年顽固性失眠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对老年顽固性失眠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老年顽固性失眠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丙泊酚组(P组)和Dex组(D组)。利用麻醉诱导睡眠平衡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评分、认知功能评分以及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治疗后睡眠质量评分均降低(P<0.05 ),睡眠质量均明显提高。认知功能评分比较,P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血清皮质醇水平比较,P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ex用于睡眠平衡术治疗顽固性失眠能够改善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

李嘉碧[6](2020)在《五志穴透刺五脏俞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五志穴透刺五脏俞穴位埋线与口服阿普唑仑片两者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客观的评价五志穴透刺五脏俞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和影响,为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共收集60例失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五志穴透刺五脏俞穴位埋线,每隔10天埋线一次,共3次;对照组口服阿普唑仑片,每次0.4mg,每日1次,共治疗30d,一个月治疗结束后,根据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同期的观察,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和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的PSQI评分,运用SPSS软件进行评测其疗效,并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1)治疗组(透刺穴位埋线法)与对照组(口服阿普唑仑片)临床疗效比较:(1)经1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Z=-2.0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完成后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Z=-2.23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期间治疗组较对照组更具有疗效持久性;(2)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比较:(1)组间比较:比较两组治疗后和治疗后1个月的PSQ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降低PSQI评分更为明显,表示治疗组睡眠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分别比较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PS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能降低失眠患者PSQI评分,均不同程度改善睡眠。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降低PSQI总分,且不同程度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2)治疗组在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的有效率、降低PSQI总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说明五志穴透刺五脏俞治疗失眠症在治疗期间临床疗效更显着。

李文康[7](2020)在《针刺对PCPA失眠大鼠海马5-HT递质、5-HT1AR(5-HT2AR)/AC信号通路与二者关联性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针刺改善PCPA失眠在中枢5-HT睡眠递质及5-HT亚型受体后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70只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抽选16只为正常组,剩余54只进行造模并筛选,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针刺(针刺脐内环合失眠穴方)组、非穴组,各16只。针刺组采用针刺脐内环合失眠穴方干预治疗,非穴组予针刺双侧肋下各2个固定点治疗,正常组、模型组则不采用任何针刺,仅予相同时间和强度的抓摸刺激。干预6天后,取大鼠海马组织,样本编号并相应保存待检;免疫组化法检测5-HT1A、5-HT2A受体形态学的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海马5-HT的含量,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AC活性,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二者的关联性。结果:1.免疫形态学观察:相对于正常组,模型组大鼠海马5-HT1AR阳性表达数减少,呈散在、疏松排列;5-HT2AR阳性颗粒数目明显增加,阳性表达区域趋于集中;通过针刺后,针刺组大鼠海马5-HT1AR阳性表达颗粒分布集中且较规则,颜色加深;而5-HT2AR棕色表达数则明显减少,阳性区域颜色较浅。2.实验指标显示:A、相对于正常组,模型组海马区5-HT1AR表达下降而5-HT2AR表达上升(均P<0.01);海马内5-HT含量显着下降(P<0.01),AC活性降低(P<0.01),模型组海马5-HT含量损害与AC活性损伤呈正相关性,r=0.648,P<0.01;B、非穴组各组数据与模型组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且非穴组5-HT含量与AC活性相关性不强;C、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海马内5-HT1AR表达上升而5-HT2AR表达下降(P<0.01、P<0.01);5-HT含量显着升高(P<0.01),AC活性明显提高(P<0.01),针刺对5-HT含量提高与AC活性上调也呈正相关性,r=0.644,P<0.01;D、与非穴组比较,针刺组海马内5-HT1AR表达上升,而5-HT2AR表达下降(P<0.01、P<0.01);5-HT含量显着提高(P<0.01),AC活性明显上调(P<0.01)。结论:1.PCPA模型大鼠海马呈现5-HT1A、5-HT2A受体形态异常;针刺有改善PCPA失眠模型大鼠海马5-HT1A、5-HT2A受体形态作用。2.PCPA模型大鼠海马呈现5-HT含量、AC活性均受损降低及二者的受损呈一定正相关性;而针刺脐内环穴合失眠方有显着升高其5-HT含量、上调其AC活性的作用,对二者的改善也呈一定相关性。3.实验支持该针法通过改善5-HT睡眠递质、5-HT亚型受体后信号通路机制及其交互机制综合起到治疗PCPA失眠的作用机制。

王自强[8](2020)在《调和阴阳法针灸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调和阴阳法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对针刺组、艾灸组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匹兹堡睡眠治疗指数(PSQI)、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评分、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分、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评分和睡眠日志等观察指标进行对比,验证调和阴阳法在顽固性失眠的治疗上具有显着的疗效,为今后在临床上推广调和阴阳法治疗顽固性失眠提供临床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国医堂门诊和武汉江南脑科医院中医科的失眠患者,从中筛选出顽固性失眠患者4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针刺组和艾灸组,每组各20例。针刺组和艾灸组共同选取百会、大椎、命门、关元、中脘、申脉、照海7个穴位。每周治疗6次,6次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期各1周,总计本研究所需4周。分别记录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作为观察指标,采用SPSS 2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对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及基线数据(治疗前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ISI、ESS、GAD、PHQ总分)进行统计分析,均满足P>0.05,证明两组一般资料及基线数据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对两组组内(即同组治疗前后)数据进行比较:2.1两组治疗前后PSQI总分对比,均P<0.05,且治疗后评分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2.2两组治疗前后各量表(ISI ESS GAD PHQ)评分比较:ISI评分两组治疗后均降低且P<0.05,两组对失眠严重程度均有改善;ESS评分针刺组治疗后降低且p<0.05,针刺组对嗜睡症状有改善,ESS评分艾灸组治疗后未降低,艾灸组对嗜睡症状无改善;GAD评分针刺组治疗后未降低,针刺组对焦虑症状无改善,艾灸组治疗后降低且P<0.05,艾灸组对焦虑症状有改善;PHQ评分治疗后两组均降低且P<0.05,两组对抑郁症状均有改善;3.对两组组间(即治疗后针刺组和艾灸组之间)数据进行比较:3.1两组治疗后PSQI总分比较,P<0.05,两组对睡眠改善无明显差异3.2两组治疗后各量表(ISI、ESS、GAD、PHQ)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ISI量表评分对比,P<0.01,针刺组改善睡眠症状效果优于艾灸组;两组治疗后ESS量表评分对比无意义,针刺组对嗜睡症状改善明显,艾灸组无改善;两组治疗后GAD评分对比无意义,艾灸组对焦虑症状改善明显,针刺组无改善;两组治疗后PHQ评分比较,P>0.05,针刺组与艾灸组对抑郁症状改善无明显差异。结论:1.整体而言,针刺及艾灸对于失眠的治疗均有效,能全面缓解失眠症状,两者的整体疗效水平相当2.部分而言,针刺对失眠伴随的日间嗜睡症状效果显着,艾灸对失眠伴随的焦虑症状有明显疗效3.针刺和艾灸均可用于治疗失眠,对于伴随症状的疗效上两者各有优势,可为临床治疗顽固性失眠提供新的思路4.针刺和艾灸治疗顽固性失眠具有一定的即时性。

左涌丽[9](2019)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张洪义教授治疗顽固性失眠的方药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和总结张洪义教授治疗顽固性失眠的方药规律,挖掘治疗顽固性失眠的新组方,为顽固性失眠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张洪义教授治疗顽固性失眠的门诊处方并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张洪义教授治疗顽固性失眠的方药规律。结果:筛选治疗顽固性失眠的方剂460首,分析得出张教授治疗顽固性失眠的常用药物有合欢皮、夜交藤、酸枣仁等19种,核心组合模式中多见合欢皮、夜交藤等药物,并演化得到15首治疗顽固性失眠的新处方。结论: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为平台,利用文本挖掘、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张洪义教授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用药规律。

谢晓惠[10](2018)在《低频率共振电刺激联合复方黄连阿胶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比较低频率共振电刺激合并中药处方治疗阴虚火旺型顽固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与差异性,探索提高中医处方治疗失眠疗效的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符合失眠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顽固性失眠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复方黄连阿胶汤组(中药组)、低频率共振电刺激仪组(设备组)、复方黄连阿胶汤联合低频率共振电刺激仪(综合组),纳入100例,分别为中药组30例,设备组30例,综合组40例。设备组以低频率共振电刺激治疗仪于睡眠时间开启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次15分钟,一周治疗5天,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中药组与综合组均服用中药方剂,每天分三次(早、午、晚)温开水冲服,连续服4周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测其总结疗效。评价指标采用心律变异检测(HRV)、自评抑郁量表(SDS)、自评焦虑量表(S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治疗八周后,PSQI评分疗效中药组临床总有效率66.67%。设备组临床总有效率76.67%。综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0.0%。中医症候疗效临床中药组总有效率63.67%。设备组临床总有效率73.33%。综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2.5%。结果提示低频率共振电刺激仪与中药结合的综合组在治疗顽固性失眠症较单纯中药,或单独使用设备的临床疗效好,治愈率高,且临床获效所需时间也比较短。由自主神经系统频率指针LF/HF值的比较可发现,(综合组)中药与低频共振电刺激仪的结合,对失眠症患者的自主神经的平衡具有很明显的效果。藉由低频率共振电刺激方式来平衡自主神经,再选择适当的中医方剂治疗其他证型的顽固性失眠症,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现代的失眠症提供一条新的方向。

二、顽固性失眠治疗一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顽固性失眠治疗一得(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联合耳穴贴压治疗6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效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PSQI评分
    2.2 临床疗效
3 讨论

(2)从瘀论治老年性顽固性失眠与血府逐瘀汤的临证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病理机制探讨
    1.1 久病必瘀,瘀血内停是基本病机
    1.2 多病并存,相互影响是重要因素
        1.2.1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胸痛夜甚而致使胸痹发为不寐
        1.2.2 瘀热搏结,阻滞心脉,热扰心神而致使消渴发为不寐
        1.2.3 瘀阻脑络,精血不足,心神失养而致使眩晕发为不寐
2 辨治经验
    2.1 以瘀血阻滞为辩证核心
    2.2 以活血化瘀为施治基本
    2.3 以兼患病症为辨治要点
        2.3.1 疏肝理气,活血除痹
        2.3.2 滋阴清热,凉血逐瘀
        2.3.3 补益肝肾,散瘀通窍
        2.3.4 息风化痰,祛瘀通络
3 验案举隅
4 结论

(3)中西医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定义
2 病因病机
    2.1 西医病因病机
        2.1.1 病因
        2.1.2 病理生理机制
    2.2 中医病因病机
3 治疗
    3.1 西医治疗
        3.1.1 药物治疗
        (1)作用于GABA-A受体的药物:
        (2)作用于褪黑素受体的药物:
        (3)其他药物:
        3.1.2 非药物治疗[23]
    3.2 中医治疗
        3.2.1 中药治疗顽固性失眠
        3.2.2 针灸治疗
        3.2.3 针药结合治疗
        3.2.4 其他治疗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3.4 其他治疗
4 结语

(4)宁神安脏胶囊治疗肝火扰心型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试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临床资料
        2.3.2 安全性指标
        2.3.3 疗效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4.1 睡眠疗效评定
        2.4.2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
        2.5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两组顽固性失眠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基线分析
        1.1 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
        1.2 治疗前PSQI总积分、及各成分积分比较
        1.3 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证候积分比较
        1.4 治疗前抑郁程度评价(HAMD)和焦虑程度评价(HAMA)比较
    2.治疗后两组之间的结果分析
        2.1 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
        2.2 治疗前后PSQI总积分及各成分积分对比
        2.3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疗效对比
        2.4 治疗前后抑郁程度评价(HAMD)、焦虑程度评价(HAMA)对比
        2.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肝火扰心型顽固性失眠的中医发病机制
    2.宁神安脏胶囊立论依据
    3.宁神安脏胶囊的主要组成成分及药理作用
    4.对照组药物选用分析
    5.疗效分析
        5.1 一般线性分析
        5.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5.3 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总积分及各成分积分比较
        5.4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析
        5.5 HAMD、HAMA量表积分比较
        5.6 安全性分析
    6.不足之处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随机数字表(A=治疗组,B=对照组)
    附表2 知情同意书
    附表3 安全性评定观察量表
    附表4 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
    附表5 失眠临床证候评价量表(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附表6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表7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件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1.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1.1 不寐的病因病机
        1.2 .郁与不寐的关系
        1.2.1 气郁体质
        1.2.2 郁致不寐,不寐致郁
        1.3 中医药关于不寐的治疗
    2.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2.1 失眠的病因病机
        2.2 失眠的致病因素
        2.3 现代医学关于失眠的治疗方式
        2.3.1 药物治疗
        2.3.2 非药物疗法
        2.4 失眠的危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1、开题报告专家小组成员
    2、中期考核组成员
    3、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6)五志穴透刺五脏俞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和PSQI评分比较
        2.2 两组治疗后1个月疗效和PSQI评分比较
    3 不良反应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对失眠的认识
        1.1 失眠的流行病学
        1.2 失眠的病因
        1.3 失眠发病机制
        1.4 失眠的治疗
    2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2.1 中医对失眠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现代医家对失眠与五脏关系的认识
        2.4 现代医家对失眠与五志关系的认识
        2.5 中医对失眠的治疗
    3 本课题研究分析
        3.1 透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失眠的作用机理
        3.2 选穴依据
    4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针刺对PCPA失眠大鼠海马5-HT递质、5-HT1AR(5-HT2AR)/AC信号通路与二者关联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1.1 失眠概念及分类
        1.1.1 原发性失眠
        1.1.2 继发性失眠
        1.2 失眠的影响因素
        1.3 失眠发病机制的认识
        1.3.1 与睡眠相关的脑结构及功能
        1.3.2 中枢神经递质与失眠
        1.3.3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与失眠
        1.3.4 AC活性与cAMP含量异常
        1.4 失眠的西医治疗
        1.4.1 药物治疗
        1.4.2 非药物疗法
        1.4.3 现代医学治疗的不足
    2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研究进展
        2.1 失眠的中医病因
        2.1.1 外感六邪
        2.1.2 内伤情志
        2.1.3 胃肠不和
        2.1.4 气血亏虚
        2.2 失眠的中医病机
        2.2.1 《黄帝内经》的睡眠理论
        2.2.2 阴阳失调
        2.2.3 脏腑不调
        2.2.4 血瘀气郁
        2.2.5 虚实为纲
        2.3 失眠的中医发病学说
        2.4 中药对失眠的治疗
        2.5 针灸治疗失眠
        2.5.1 针刺疗法
        2.5.2 特种针法
        2.5.3 灸法对失眠的治疗
        2.5.4 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失眠
        2.6 其他疗法
        2.6.1 推拿对失眠的治疗
        2.6.2 民族医学
        2.7 中医针灸治疗的优势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设备
        1.2 动物与分组
        1.3 造模
        1.4 干预方法
        1.5 标本采集与储存
        1.6 操作方法
        1.6.1 使用ELISA法测定5-羟色胺(5-HT)含量
        1.6.2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5-HT_(1A)、5-HT_(2A)受体的表达
        1.6.3 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
        1.7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组大鼠海马5-HT、AC活性及二者相关回归方程
        2.2 诸组大鼠海马5-HT_(1A)R、5-HT_(2A)R免疫组化病理影响
        2.2.1 200倍镜下病理形态学描述
        2.2.2 各组大鼠海马5-HT_(1A)R、5-HT_(2A)R的表达
    3 讨论
        3.1 实验研究选择PCPA模型的理由
        3.2 针刺脐内环穴合失眠方组方用穴分析
        3.3 针刺失眠穴方合脐内环有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作用机制分析
        3.4 针刺脐内环穴合失眠穴方调节海马5-HT_(1A)与5-HT_(2A)受体表达的机制分析
        3.5 针刺脐内环穴合失眠穴方调节失眠大鼠海马5-HT含量及AC活性的作用及意义
        3.5.1 脐内环穴合失眠穴方调节失眠大鼠海马5-HT含量及AC活性的作用
        3.5.2 针刺脐内环穴合失眠穴方调节5-HT含量与AC活性的关联性探讨
        3.5.3 5-HT含量与AC活性关联性研究结果的意义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穴位埋线联合其他疗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调和阴阳法针灸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终止或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不良反应及突发事件的处理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质量控制方案
    2.7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基线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对比
    3.4 治疗后疗效对比
    3.5 安全性分析
4 文献综述
    4.1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4.3 何为调和阴阳法
5 讨论
    5.1 针灸的选穴依据
    5.2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附表5
致谢

(9)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张洪义教授治疗顽固性失眠的方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1.2 处方筛选
    1.3 分析软件
    1.4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
    2.2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处方规律分析
    2.3 基于熵方法的处方规律分析
        2.3.1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2.3.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2.3.3 失眠新处方分析
3 讨论与分析

(10)低频率共振电刺激联合复方黄连阿胶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取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及方法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2.3 总体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4 数据统计处理
        2.5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一般数据分析
        1.1 三组病例性别情况分析结果
        1.2 三组病例病程情况
        1.3 三组病例年龄结构分布
        1.4 三组治疗前后PSQI评测7 成分计分比较
        1.5 三组治疗后PSQI评分疗效比较
        1.6 中药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1.7 设备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1.8 综合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1.9 三组病例治疗后组间中医症候疗效比较结果
        1.10 三组病例治疗后组间焦虑评量比较结果
        1.11 三组病例治疗后组间抑郁评量比较结果
        1.12 三组病例治疗后组间自主神经系统频率指针量测结果
讨论
    1 阴虚火旺型失眠的文献记载
    2 阴虚火旺型失眠的现代病理机制探讨
    3 失眠症演变成顽固化的原因
        3.1 精神压力变大
        3.2 生活习惯的变化
        3.3 环境污染、干扰加重
        3.4 饮食结构的改变
        3.5 长服药物的影响
    4 顽固性失眠的中医药辨治
        4.1 从化痰祛瘀论治顽固性失眠
        4.2 从活血化瘀论治顽固性失眠
        4.3 从滋阴降火论治顽固性失眠
        4.4 从宁心安神论治顽固性失眠
        4.5 从疏肝利胆论治顽固性失眠
        4.6 从调和阴阳论治顽固性失眠
        4.7 从针药结合论治顽固性失眠
    5 现代医疗仪器对失眠的治疗
        5.1 声光脑波调节仪
        5.2 大脑刺激仪
        5.3 低频磁场诱导仪
        5.4 脑波生物回馈同步仪
        5.5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6 本研究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分析
        6.1 方药组成及功效特点分析
        6.2 低频率共振电刺激仪作用机理分析
    7 临床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四、顽固性失眠治疗一得(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联合耳穴贴压治疗6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疗效观察[J]. 国郑,周佳惠,那琦. 中国实用医药, 2022(05)
  • [2]从瘀论治老年性顽固性失眠与血府逐瘀汤的临证运用[J]. 赵卓霄,冉颖卓. 中国校医, 2022(01)
  • [3]中西医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研究进展[J]. 刘琼,关双,陈亚飞,王博,杜培艳,刘骏,范吉平,王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10)
  • [4]宁神安脏胶囊治疗肝火扰心型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D]. 冯佳婷.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对老年顽固性失眠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 代镇,夏晓琼,陈莹莹,祝亚兰,陈贵海.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11)
  • [6]五志穴透刺五脏俞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 李嘉碧.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针刺对PCPA失眠大鼠海马5-HT递质、5-HT1AR(5-HT2AR)/AC信号通路与二者关联性影响研究[D]. 李文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调和阴阳法针灸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自强.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9]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张洪义教授治疗顽固性失眠的方药规律[J]. 左涌丽. 亚太传统医药, 2019(12)
  • [10]低频率共振电刺激联合复方黄连阿胶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研究[D]. 谢晓惠.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顽固性失眠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