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病人掌握健康的金钥匙──浅谈如何推行健康教育处方(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1](2020)在《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文中认为教会医学是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产物,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产生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消亡,历经近百年崎岖波折又波澜壮阔的历史。“齐鲁医学”曾经是中国教会医学的一张“名片”,其典型性和代表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齐鲁医学”的发展历程几乎贯彻整个山东教会医学从起源到消亡的全部过程,代表着山东教会医学的最高水平,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与“北协和、南湘雅、西华西”等国内三大头牌医学齐名,并称为“东齐鲁”,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齐鲁医学”品牌由英美加中四国共同缔造和培育,其人员和经费至少由四个国家的十三个基督教组织供给,亦是洛克菲勒基金会重点资助的医学机构之一,其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及其对不同势力态度的矛盾性恰好为研究“齐鲁医学”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提供了绝佳机会;三是“齐鲁医学”由教会医学向“人民医学”转型的过程异常复杂,经历了南迁福州、内部分裂、派系争斗、与美决裂、思想改造等多重洗礼,最终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完成蜕变与重生,其过程既具有全国教会医学转型的通性特征,又有独特的发展脉络,对于整个教会医学转型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齐鲁医学”的转型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开始。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在国民党势力的怂恿和西方差会的鼓动下,齐鲁医学院做出了南迁福州的决定,大部分医学教授和本科生由山东济南迁往福建福州,齐鲁医院和少部分师生继续留守济南。不久,医预科随文理学院南迁杭州。一时间国内出现三处齐大校区和两个领导核心,形成南北对峙。南迁不仅造成“齐鲁医学”的内部分裂和派系对立,更为后来被新政权认定为“落后”和“反动”埋下了伏笔。随着杭州和福州的相继解放,齐鲁医学院在南迁一年之后选择回迁济南,“齐鲁医学”在形式上实现了合体和统一,但是南迁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在旧有矛盾的积累效应下被扩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旧两派势力之间的校权之争。以吴克明为代表的亲国民党守旧势力与以杨德斋为代表的亲共产党新晋势力为获得学校控制权展开了激烈博弈,最终新派势力在新政权的支持下两次挫败“倒杨”运动,赢得校权之争的胜利。随后,“齐鲁医学”开启了行政体制方面的改革,在齐鲁医院建立第一支党小组,不断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力,积极向新政权靠拢。自1949年底收回校权到1952年院系调整,“齐鲁医学”随着齐鲁大学同步启动了思想、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系统改革,开始了艰难而又深刻的历史转型。思想政治方面的改革是新政权非常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其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针对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宗教氛围浓厚、“亲美”“崇美”思想严重、政治意识淡漠、片面强调专业技术等状况,新政权以齐大行政管理层和共产党工作小组为媒介,在全校范围内发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运动,通过开展爱国爱党教育、常规思政教育、亲苏学苏教育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使“齐鲁医学”广大师生和医护人员增加了对新政权和共产党的了解,提高了思想政治意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转向全面控诉美国侵略和爱国主义教育,将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亲美”“崇美”“恐美”情绪逐渐改造为反美仇美排美情绪,通过鼓励学生参军参干、组织抗美援朝医疗队、收治志愿军伤病员等实际行动与美国划清界限,将全体师生团结在爱党爱国拥军的旗帜下,为后来的院系调整打下了思想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的同时,“齐鲁医学”其他方面的转型改革亦在同步进行。在教学育人方面,齐鲁医学院积极响应新政府提出的“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指导方针,在招生对象、招生名额、入学资格、培养目标、学制学时、教学课程等方面进行深刻改革,不断满足新中国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在社会服务方面,齐鲁医院主动参与灾区医疗救灾、疫病防治服务、公共卫生教育,将发挥专业优势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方面,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齐鲁医学院及齐鲁医院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中外教会拨款的传统方式,积极争取新政府的资助,通过有条件地接受捐赠、开展资产清查运动、增产节约运动等多种途径拓展筹资渠道,最终与外国教会彻底割裂经济联系,完全实现了经济自立。上述改革措施的实施,既体现了新政权和新执政党对“齐鲁医学”提出的外在要求,也体现了“齐鲁医学”人审时度势、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调适和努力。1952年10月,齐鲁大学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走向消解,包括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在内的原有组织被撤并重组,随之而来的是“齐鲁医学”在性质内涵和组织属性方面的根本性变化。齐鲁医学院与山东医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医学院,附属齐鲁医院则成为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齐鲁医学”从此涅盘重生,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虽然“齐鲁医学”在名称、性质和归属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其优秀的文化基因和传统的人文根脉得以传承和保留下来,并最终发展成当今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齐鲁医学”发展史实际上也是教会医学与山东地方社会的互动史,二者互相影响、相互形塑而又彼此同化、趋于融合。“齐鲁医学”在西方传统与中国文化之间、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之间、外国资源和本土力量之间、现代化转型与传统惯性之间不断寻求某种平衡,并以彻底本土化、中国化的结局完成转型使命。
朴海兰[2](2019)在《关于《抚平伤痛所需时间》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活在世上,我们总会受到伤害。本着是作者主持情感咨询类节目时,为治愈伤痛而写的。作者在讲课时整理了在节目中遇见的人,从受到的伤害到治愈伤痛的过程,之后并对其目录和内容进行了修整。因此作品而治愈伤痛的人达到70%。本报告是关于韩国小说《抚平伤痛所需时间》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书。这部小说的作者是金世拉,目前没有中文译本,很多人通过本作品治愈了伤痛,并得到了很大的帮助,所以译者选择了这本书作为翻译作品。这本书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不受到伤害,治愈伤痛的心理处方,也是对藏于内心深处,因一些小事就萌生的伤痛进行自我剖析伤痛诊断书。本翻译实践报告共由5个部分组成,包含选题目的及意义、作品构成、作品内容、选题分析和译前准备,翻译案例等内容。该报告将重点放在了案例分析上。原文以比较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打动人心,为作品注入积极能量。在翻译过程中,要忠实于语言色彩的表达和专业术语的表达。因此,在时时刻刻实践“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的同时,把握好原着的语言特点、作者的中心思想是关键所在。而且,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用正确的汉语单词、句子、语言构成,让中文读者容易理解,这是本翻译实践报告的难点所在。
黄晶一[3](2018)在《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设计与验证》文中认为目的:一、通过中医学思想,结合循证医学证据,构建出包含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生活方式指导、药物指导、病情监测、传统养生保健运动等内容的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二、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对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效果进行临床验证,为该方案的推广应用提供证据支持。方法:一、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构建主要包括文献挖掘和方案形成两部分。文献挖掘:通过检索中医古籍数据库(包括中医典海和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外文数据库(包括CINAHL,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 Complete,PsycINFO,PubMed,Scopus,Web of Science等)、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咨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医药期刊(WanFang data)数据库)。方案形成:根据中医古籍、中医学现代文献、现代医学文献检索结果,结合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特色,采用中医学传承文献证据分类、推荐级别方法及循证医学方法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制定方案,并印制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手册(附录2)。二、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验证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病例来源: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符合纳入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4例。随机分为规范化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观察并记录入组前患者基线情况。所有参与试验的患者均给予中西医规范化基本治疗,治疗规范分别按照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进行。规范化健康教育组:入组时进行中医证候辨证,领取《慢性心力衰竭健康教育手册》,接受手册解读及宣教,要求患者遵照《慢性心力衰竭健康教育手册》执行。每月1次随访监督及指导,共3个月。对照组:仅在出院时进行健康宣教,定期随访,每月1次,随访期间不做任何干预,共3个月。评价指标:终点指标为再住院率。中间指标包括:随访第1、2、3个月评价每日监测心率、血压率、体重率,每日液体限制率、限盐率,戒烟、戒酒率,锻炼率,药物达标率;在试验前、试验第3个月评测中医证候评分。利用PASW Statistics 18.0软件对规范化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数据进行录入及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要求者,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偏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两样本均数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率和构成比的比较使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一、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构建,文献挖掘方面:初步筛选出中医学古籍涉及心衰病方药、膳食、针灸、导引按摩的文献;其中方药700余种;针灸140余种;膳食27种;导引气功10余种;中医学心衰病健康教育与疾病管理的现代文献8篇。内容涉及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用药干预、中医干预等。心力衰竭现代文献共筛选130篇文献进入评价。最终纳入5篇文献,内容涉及生活方式指导(膳食指导、控制、监测体重、戒烟限酒、运动指导、心理指导、睡眠帮助)、药物指导及监测(心率、血压监测)等方面。最终形成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并印制健康教育手册(附录2)。二、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验证,一般基线资料比较显示两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1年内住院次数、既往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饮酒史、吸烟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基线资料比较显示两组的心力衰竭分期、平均动脉压、心率、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血清钾离子、血清钠离子、血清氯离子、NT-proBNP/BNP、QRS间期、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基线资料比较显示两组的中医证型、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终点指标方面,规范化健康教育组有1例因主要心血管事件再住院;对照组有25例因主要心血管事件再住院;两组再住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指标方面,规范化健康教育组在随访第1、2、3个月每日监测心率、血压率;监测体重率;限盐、限制液体率;戒烟率;锻炼率(>3次/周,每次30分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戒酒率在随访第1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出院时药物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随访第1、2、3个月时药物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化健康教育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两项中医证候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可以降低患者再住院率,改善患者生活方式,改善中医证候,提高目标药物达标率。因此该方案可以推广实践,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出院后计划。
谢亚可[4](2017)在《普适医疗伦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物联网、普适计算、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传感技术、认知计算等一系列新兴信息技术加速融合,以及精准医疗、纳米材料、智能医疗设备和医疗机器人等不断取得新突破,人类正步入普适医疗新时代。普适医疗是医疗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医疗数据感知化、医疗服务透明化、医疗资源共享化、诊疗用药精准化、就医体验便捷化、医疗成本节约化、医患沟通常态化等特点。普适医疗开创了新的医疗时代,拓展了人类健康观念,提升了医疗体系效率,促进了医患生态修复,也为应对当下医疗困境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引发医疗颠覆变革的同时,新的技术生态和时代环境也在冲击、重构现有医疗伦理体系。一方面,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资源分配失衡等传统医疗伦理问题将得到极大纾解。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负效应也不期而至,全时全景隐私监视、医疗数字鸿沟加剧、医患关系物化、电子医疗ID与基因歧视、医疗技术风险递增、医疗消费主义兴盛、非现场医疗及智能医疗设备引发新的医疗纠纷等新的伦理问题和社会风险层出不穷,呼唤建立新时代的医疗伦理体系。本文从医疗隐私与安全、医疗责任、医疗公平、医患关系等四个主要伦理议题出发,探讨普适医疗环境下的伦理风险及应对路径。隐私与安全问题是普适医疗应用推广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普适医疗环境下,“在线”和“监视”将成为一种必然和生活状态,个人医疗隐私泄露与安全风险与日俱增。医疗隐私的内涵、形式和种类不断拓展,大数据性、价值性不断增强,与其他个人信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们为了获取更便捷、透明、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习惯于让渡更多隐私,导致对医疗隐私控制权的进一步削弱,传统隐私保护体系也开始在大数据技术冲击下土崩瓦解,隐私观或将被彻底颠覆。医疗信息隐私化、医疗隐私数据化、医疗数据开放化之势不可挡,隐私泄露风险从物理空间蔓延至数字空间……。重建新的医疗隐私保护框架迫在眉睫,文章从技术、法律、管理、自律和认知等层面提出了新时代医疗隐私与安全保护要点。普适医疗倡导医疗生态圈内的人、财、物、设备等互联互通和信息高度共享,将实现各类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便捷性,医疗成本也有望得到有效控制,医患权利平等化趋势明显。然而贫富差距、数字素养差异构筑的数字医疗鸿沟,可能导致普适医疗技术、设备和服务不能真正被公平享用;电子医疗ID可能会使患者无法摆脱固化标签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基于个人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偏见与歧视,普适医疗增强技术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机会不平等和代际不平等。技术的进步让越来越多的患者能享受公共医疗服务,高端医疗资源的稀缺性和高成本也将进一步加剧不同社会群体的健康权利鸿沟。文章提出了医疗资源分配应坚持“贵义尚利”、“效率优先、增进公平”、“差别平等”等原则,并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重视弱势群体的健康权益、抵制电子医疗ID歧视等方面推进医疗公平建设。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云医疗、移动医疗等非现场医疗模式将成为主流医疗形态,大量具有上下文感知功能的智能医疗设备、机器人参与到健康管理和医疗救护过程中,可能引发新的医疗纠纷与医疗责任认定问题。非现场医疗的法律主体多,涉及到医生(本地医生、远程医生)、患者、设备供应商、网络运营商等多方,责任认定难度加大。智能医疗设备引发的医疗事故也将面临责任主体难以界定的困境。建立普适医疗责任落实机制势在必行,应加强而非现场医疗立法和监管、明确智能医疗设备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健全医疗技术审查和风险规避制度等。现行医疗环境下,医生被赋予了高角色期待、“关系就医”现象普遍、现代医学技术权利化凸显、医患信任脆弱不堪。普适医疗将彻底改变家长式的医疗模式和医患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赋予患者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医疗的权利,患者主动参与医疗流程和诊疗决策,与医生开展平等对话并主动管理自身健康,医患关系民主化趋势明显。然而,大量先进医疗设备的引入,使得医疗技术风险增加、医疗消费主义兴盛、医患关系物化趋势渐显。应理性认识普适医疗的技术风险、建立技术监管机制,完善伦理监管内容、健全法律调解机制,警惕医疗物化倾向、构建人文沟通平台。大量社会风险问题的存在体现了普适医疗发展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但不能以此否定普适医疗的时代价值。面对普适医疗背景下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我们需要综合平衡个人诉求、公共利益和市场需求,促使政府、技术工程师、医疗机构在政策制定、技术研发、技术应用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设计。有效应对和规避伦理风险,需要完善普适医疗技术设计,需要制度和伦理的协同制约,更需要培育一个德性的社会环境。
张依帆[5](2016)在《2015年新医改前后《人民日报》医患关系报道对比研究》文中认为媒体在医疗行业的重大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媒体在客观反映医改进程,引导医患关系走向,督促医改向纵深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此次研究选取对象是《人民日报》,主要是针对2013—2015年关于医患关系的报道进行分析,并以2015医改时间作为界限,全面系统地考察消息内容及来源、报道主题、报道侧重点、版面位置等,通过分析文本和数据、图表比较等方法,对《人民日报》关于医改政策前后报道的变化进行对比,深入分析新医改前媒体涉医患关系报道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医改后媒体涉医患关系报道进步在哪些方面,引起这些进步的各种原因,以及这种立足行业全局、立足制度体系的报道带来的有价值和可供启发媒体人的一些有益方法。研究发现,相对于医改前,医患关系报道的报道内容全面、批判各方的监督类报道、注重评论报道、报道集中健康时空版、其他报道也强调医患互动等特点,医改后的报道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出现了医改政策实施情况报道;二是报社组织策划了体验医生工作类型报道;三是医患关系报道更加深入;四是批判各方的监督类报道有大幅下降:五是除了专版版面报道外,各版医患关系报道有所增加。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医改政策本身带来变化;医患纠纷媒体集中大量报道后,媒体自身反思;新媒体为医患搭建沟通平台及有话语权的国家级会议代表们关于医患关系观点,也成为报道热点。为了进一步提升医患关系报道质量,从媒体来说,要深入思考,做好新医改时期客观全面报道;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要提高媒介素养,主动加强与媒体联系;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可以联合开展新闻策划活动;患者应作为医学知识“掌握者”。
季秀珍[6](2016)在《阅读疗法在儿童抑郁症治疗中的适合性研究》文中指出阅读疗法是由高尔特(Galt)于1848年在美国精神病学年会上首先提出来的,1916年开始逐渐被应用于焦虑症、攻击行为、恐惧症等问题的治疗,显示出其独特的心理治疗效果,这主要是与其以下理论基础及特点有关。阅读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精神分析学派提出的认同、净化及领悟三大机制说。该种心理治疗方法具有契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有效针对儿童抑郁症的独特症状表现、帮助儿童更好地发现与表达自己、安全经济等特点和优势。本研究提出,在儿童抑郁症治疗中引入阅读疗法的构想,主要是基于抑郁症儿童的患病率较高、现有治疗方法疗效不佳、阅读治疗在儿童心理治疗中已经取得较好效果等原因。为了验证阅读疗法在儿童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并将其疗效与认知疗法进行对比,研究选取36名10~15岁儿童抑郁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三个组,每组12人,分别为阅读治疗组、认知治疗组、控制治疗组,其中控制治疗组被试接受的心理治疗延迟到实验组心理治疗结束时才开始。所有被试组在心理治疗完成后3个月均接受了追踪测试。结果显示:阅读治疗组和认知治疗组的抑郁测评指标,以及症状恶化程度后测结果均有明显下降,而且疗效稳定;阅读治疗组的疗效更为明显和更为稳定,其在3个月后追踪测评结果基本都处于最低分值;控制组的各项指标变化不大或略有下降。从验证实验看,阅读治疗对儿童抑郁症具有较好的疗效和适合性。为了进一步验证治疗的有效性,并对阅读治疗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实验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质化研究。具体做法是选取完成阅读治疗的16名患者,通过录音、观察和访谈等方式收集各种研究资料,采用类属分析的方法,对资料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核心编码,构建出治疗师、治疗过程、阅读材料三大影响治疗效果的核心类属。从质化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到,儿童阅读材料的适合性、治疗师的态度和专业性以及阅读治疗过程中认同、净化和领悟机制的作用共同促成了治疗效果的出现。综合来看,阅读疗法在儿童抑郁症治疗中具有适合性及良好疗效,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及认知水平,是未来值得推广的儿童抑郁症治疗的有效方法。
吴文笛[7](2015)在《吴荣祖主任医师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级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经验的总结工作,是保护和继承名老中医宝贵医学财富的措施,是国家对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的一个重要医学继续教育计划。本课题是基于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对吴荣祖全国名老中医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的总结。以保护和继承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代表人物吴荣祖名老中医的宝贵医学财富为研究目的。通过3年的国家级名老中医师带徒工作,将从:阳主阴从继钦安,扶阳抑阴承佩衡;辩证尤重亚阳虚,不治已病治未病;真寒假热细考量,排病反应明于心;阳密气纳坎水温,潜阳封髓命根固;温升乙木气机畅,身心并重疗效彰;平降甲木相火安,升主降从圆运顺;组配方审药动静,创工艺减毒增效七个方面,全面系统整理总结吴荣祖名老中医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并将其理论化。进一步以3年来师带徒工作中代表性临床病案的收集,并从临床病案中以按语的方式充分分析反映吴荣祖名老中医温阳扶正学术思想理论在临床的具体运用,最终整理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一套系统完整的,具有鲜明流派传承特色的理论体系,并通过具体100例临床病案分析,充分体现将理论运用于临床实际,指导临床工作。本项目的研究填补了目前尚无具备吴荣祖名老中医创新发扬特色的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经验系统总结的空白,其研究成果可又直接运用于临床,使中医临床医生易于掌握,具有很强的临床可行性及操作性,对将来进一步研究扶阳学术流派的治法、方药打下重要基础。
李发锁[8](2014)在《医道》文中提出第一章瘟疫乃战争的孪生兄弟0多年以后,瘫痪在床的章大为每次狼狈地尿湿了裤子和被褥,都会想起当年门玉生将黑洞洞的枪口顶在自己脑门上的情景。那一刻,自己惊悚抖动着的两腿之间不争气地流出了一泡尿,先是湿透了裤管,接着又把地面湿了一块,可那是一泡多么值得庆幸和纪念的尿呀!尽管热腾腾、骚烘烘,却阴差阳错赋予了人生转折的意义。正是那一泡尿,使门玉生最终下了决心,放手让自己干了一件值得骄傲一生的
沈崇德[9](2014)在《医院数字化客户服务模式构建与规范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服务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领域,服务科学是一种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来提供服务的创新。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将服务科学作为21世纪的美国国家创新战略之一重点提出。服务科学关注服务的创新、服务的模型、服务信息的共享、服务的流程化,服务像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流程化、规范化制造同时关注个性化的融合。信息科学是服务科学化的工具,信息管理是服务潜能的挖掘。医院信息客户服务体系建设是服务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科学理论与信息应用的结合。信息技术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系统的规范化建设是当前信息服务互联互通和信息服务健康发展的基础。传统的医院服务模式是“以医院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服务手段简单粗糙,就诊流程繁琐,就诊服务效率低下,医院服务仅仅停留在就诊过程中……群众对医院满意度偏低,就诊服务过程人文体验差,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有序引导就医、创新服务流程要求迫切。如何改变传统的医院服务模式,系统地来构建适应未来发展和群众需求的医院服务模式,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许多医院管理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医院管理者如何基于服务科学理论,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医院客户服务体系构建,推进新型服务工程建设,促进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丰富医院服务科学体系,是现代医院服务模式构建不可回避的领域。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医院数字化水平的提高,各级医院逐步建立了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档案,医院具备了长期保存客户动态健康信息的能力,为客户提供终身服务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打破了原有服务环节的诸多瓶颈,医疗服务“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必将向“以客户为中心”过渡,数字化客户服务体系构建正逐渐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创新的热点。本文研究服务科学在医院服务领域应用,研究通过数字化手段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重点引入“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研究数字化条件下医院客户服务体系构建模式,研究信息技术服务的规范化管理策略。研究的目的在于革新传统医院服务模式,利用医院数字化发展的先进成果与手段,以系统的视角,探索研究医院客户服务体系构建策略和整体解决方案,创新信息技术应用并为未来的信息技术服务规范化管理探索新路。通过数字化客户服务模式构建,实现医院客户关系管理和多元化的客户服务,提升医院服务水平,使患者得到更好地服务与关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为医院由“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过渡提供条件和可行的完整系统的解决方案,促进信息化条件下客户服务工程建设的系统化、规范化、流程化,丰富医院服务科学研究,促进该领域的服务标准化与规范化探索。数字化条件下“以客户为中心”的医院客户服务模式有利于医院管理者加强医院客户关系管理,建立良好的客户沟通机制,并保持客户与医院之间良好关系,深入挖掘医院客户资源,对这些客户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倾听医疗客户的呼声,针对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做出迅速而高效的反应;通过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并以终身服务的理念,将医疗服务人群进一步向外沿拓展:医院数字化客户服务系统的功能设计是建立在充分解析医院服务流程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的,如预约挂号、预约诊疗、诊疗注意事项提醒、检验检查流程提醒、信息发布等功能,可以解决传统方式下无法解决的“看病难烦”的问题,让患者体验到更加方便、快加便捷、周到细致的服务;通过高效的预约诊疗与挂号服务,可以很好地合理分流患者、减少患者的等候时间、使医疗工作量也达到均衡的作用,从而对医疗资源有个很好地配置,提高其利用效率;对病人医疗前、中、后全过程的跟踪与服务,将医院的整体服务提升一个新的高度,患者的医疗服务感受也大大改善;将医院内部的信息系统与互联网、智能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相结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医疗服务延伸到医院外,充分体现了主动关怀与主动医疗的理念:新型的医疗关怀服务与营销模式,体现信息技术与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创新相结合的创新,同时对提升医院品牌价值也有很大帮助。数字化条件下医院客户服务模式的构建和规范化管理探索涉及一系列服务信息系统和服务机构的建设以及相关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模式、运行管理方式的规范建设探索。以系统化的视角、“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一体化开放性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构建功能强大、内容丰富、信息共享的工作流程,实现对传统医院服务流程的优化,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建立相应的机制,为客户提供智能化、自动化、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快速、便捷、周到的服务。该数字化客户服务模式主要包括数字化客户关系管理与服务平台、数字智能语音客户服务系统、病房视频互动客户服务系统、基于物联网的健康管理与服务系统、基于3G的无缝隙院前院后绿色急救系统、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与APP的移动医疗系统的建立,以及包括分诊排队、自助服务、信息发布、支付管理和基于物联网的客户管理系统等在内的其他客户服务信息系统等的建立,还包括客户服务中心、门诊客户服务中心、住院部客户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的建立。这些信息技术服务系统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统一注册、统一索引、统一通讯和统一交互,实现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数字化条件下医院客户服务模式通过深入的客户医疗服务需求分析、自动的服务推送机制、完善的客户服务流程、系统的信息服务软件平台、多元的客户服务机构,向客户提供不间断医疗服务,同时实现医院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本文在提出模式构建策略和规范管理的同时,进行了现场验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该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丰富了服务科学理论,发展了在医疗领域的服务科学、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在医院服务系统的建设方面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系统的信息技术服务策略和信息平台为统领的信息共享交互策略,具有明显的推广应用价值。该服务模式的规范化建设管理思路也为未来有关部门制定医院客户信息技术服务相关建设管理指南提供了探索。
于钦明[10](2014)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如何有效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当代社会思潮,提升公民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的新课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施教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结构要素等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特别是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经济发展的力度和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国内外各地域之间、各行业之间和各社会阶层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化,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状况,也极大地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由长期的战争环境转入和平环境,这是个最大的不同。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方法要想“管用”,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从满足人精神世界的知、情、意心理需要的角度,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使“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接受度和教育效果,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宏伟大业服务。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比较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为中心,分别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概念特征、思想基础、时代要求、建构视阈、内容体系、程序机制以及实践应用等问题,以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思想来源、新时期的要求,具体的方法结构、过程、内容体系、机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应用问题做出解答。具体来说,本文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时代要求和具体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发展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应用”四个层次逐渐展开阐述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概念、特征和作用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实践的历史梳理是本文分析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体现人“知、情、意”心理活动的“疏”和体现人的思想意识要求的“导”为双维视阈,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通过启发思维、疏通心理、引导思想,从而帮助人们澄清思想困惑、排解心理压力,提高思想认识,实现自我教育而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虽始终未被系统研究,但历史上不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历史实践。本文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分期梳理、考察和挖掘,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和反思,认为这是笔丰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和思想道德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进一步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确立和选择也应该注意时代的要求。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推进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也对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确立和选择应该有更加广阔的视阈,注重方法的多元性、实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和时代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类型及具体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包括宣传型心理疏导方法,团体型心理疏导方法、个体型心理疏导方法和内省型心理疏导方法,并对每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概念以及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这是运用系统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结构内容进行的建构,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表现出系统化的特点,形成了层次分明、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并呈现综合发展趋势的方法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认识性和交流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结构、过程及运行机制也应该体现一定的交流性要求。本文主张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结构分为内涵结构、过程要素结构和逻辑结构。在对相关的结构要素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结构运行条件、运行过程及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力求把“知、情、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行”的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唤醒情感、启发思维、引导需求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和价值。最后,本文在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相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具体实践应用对策,提出了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相结合、预防教育和反复教育相结合、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实践途径,探讨了人际交往、社会实践、情境创设的有效手段,从而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独特作用。总之,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诠释和构建,需要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针对现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形成有层次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体系。唯其如此,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接受度和教育效果,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宏伟大业服务。
二、让病人掌握健康的金钥匙──浅谈如何推行健康教育处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病人掌握健康的金钥匙──浅谈如何推行健康教育处方(论文提纲范文)
(1)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史料与文献回顾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
五、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
第一章 南迁福州与北归济南:转型的时空背景 |
第一节 南迁福州 |
一、酝酿南迁:三派势力博弈 |
二、选址福州:各方推进南迁 |
三、南下福州:顺利完成迁移 |
三、福州一年:勉强恢复教学 |
四、留守济南:艰难维持残局 |
第二节 北归济南 |
一、山东情结:回归原动力 |
二、校产羁绊:难舍的家业 |
三、协商回济:积极的态度 |
四、顺利回迁:各方的帮助 |
小结 |
第二章 校权之争与行政改革:行政上开启转型 |
第一节 校权之争:新旧势力的博弈 |
一、留济齐大校务:旧权把持 |
二、校权回收运动:大势所趋 |
三、两次“倒杨”运动:斗争不止 |
第二节 行政改革:运转机制的蜕变 |
一、软弱的齐大校政 |
二、积极的行政改革 |
三、齐鲁医院的调整 |
四、争取“国立”运动 |
小结 |
第三章 教育改革与医疗服务:业务上推行新政 |
第一节 教育改革 |
一、招生改革 |
二、教学改革 |
第二节 公卫服务 |
一、参与医疗救灾 |
二、疫病防治服务 |
三、公共卫生教育 |
第三节 支援战争 |
一、踊跃参军参干 |
二、组织抗美援朝医疗队 |
三、收治志愿军伤病员 |
小结 |
第四章 经费改革与资产管理:经济上实现自立 |
第一节 美国经济封锁 |
一、教会拨款的限制 |
二、进口设备的限制 |
第二节 拓展筹资渠道 |
一、有条件接受捐赠 |
二、向政府申请补助 |
第三节 改革资产管理 |
一、资产清查:奠定改革基础 |
二、资产纠纷:化解资产矛盾 |
第四节 增产节约运动 |
一、“三自”革新运动 |
二、医院经费改革 |
三、“三反”“五反”运动 |
小结 |
第五章 抗美援朝与思想改造:政治上实现新生 |
第一节 建国初期师生思想状况 |
一、宗教色彩浓厚 |
二、亲美思想严重 |
三、政治意识淡漠 |
第二节 抗美援朝教育运动 |
一、保卫和平签名运动 |
二、控诉美国文化侵略 |
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
四、全面驱离美籍教师 |
第三节 革命政治教育 |
一、常规思政教育 |
二、爱国爱党教育 |
三、亲苏学苏教育 |
第四节 思想改造运动 |
一、原有问题及改造过程 |
二、改造效果和影响 |
小结 |
第六章 院系调整与明确隶属:全方位完成转型 |
第一节 院系调整:完成转型的直接推动力 |
一、全国院系调整的背景与过程 |
二、齐鲁大学的调整 |
三、齐鲁医院的归属变更 |
第二节 山东医学院的调整适应 |
一、原山东医学院基本情况 |
二、调整初期的混乱情况 |
三、初步的改革调整 |
第三节 齐鲁医院的改革调整 |
一、院系调整初期的混乱现象 |
二、齐鲁医院的全面改革 |
第四节 明确归属:步入新的起点 |
一、医院承担医学教学任务 |
二、行政体制上的关系不明确 |
三、明确隶属与管理关系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关于《抚平伤痛所需时间》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
2.1 作者简介 |
2.2 作品简介 |
2.3 翻译项目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三章 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 |
3.1 译前分析 |
3.1.1 翻译重点 |
3.1.2 翻译难点 |
3.2 译前准备 |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
4.1 作品名翻译 |
4.2 词汇翻译 |
4.3 句子翻译 |
4.3.1 意译法 |
4.3.2 减译法 |
4.3.3 调整语序 |
4.3.4 显化译法 |
4.3.5 合译法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
1.2 心力衰竭的病因学 |
1.2.1 心力衰竭的诱因 |
1.2.2 心力衰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
1.3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 |
1.3.1 心肌受损时的代偿机制 |
1.3.2 心肌受损时的神经内分泌机制 |
1.3.3 心肌受损时的重构机制 |
1.4 心力衰竭的临床分类 |
1.4.1 按左心室射血分数分类 |
1.4.2 按心力衰竭发生的时间分类 |
1.5 心力衰竭的分期和分级 |
1.5.1 心力衰竭的分期(阶段划分) |
1.5.2 心力衰竭的分级 |
1.5.3 心力衰竭分期与分级的区别 |
1.6 心力衰竭的诊断 |
1.6.1 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
1.6.2 心力衰竭的辅助检查 |
1.7 心力衰竭的治疗 |
1.7.1 一般治疗 |
1.7.2 药物治疗 |
1.7.3 器械治疗 |
1.8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1.8.1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命名 |
1.8.2 心衰病的病因 |
1.8.3 心衰病的病机 |
1.8.4 心衰病的辨证论治 |
1.9 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 |
1.9.1 现代医学对健康教育与疾病康复的认识 |
1.9.2 中医学对健康教育与疾病康复的认识 |
1.9.3 健康教育与疾病康复的展望 |
第二章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构建 |
2.1 方案构建的背景和问题 |
2.2 方案构建的文献研究 |
2.2.1 文献检索 |
2.2.2 文献评价 |
2.2.3 文献结果 |
2.3 方案构建的讨论 |
2.4 方案构建的过程 |
2.4.1 健康教育方案的内容 |
2.4.2 健康教育方案的使用方法 |
2.4.3 健康教育方案的谈话技巧 |
第三章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临床验证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设计 |
3.2.3 统计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3.1 基线资料特征 |
3.3.2 终点指标比较 |
3.3.3 中间指标比较 |
3.4 研究讨论 |
3.4.1 纳入受试者的基线情况 |
3.4.2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应用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普适医疗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现行医疗体系困境重重 |
二、大技术引发医疗大变革 |
三、医改加速重塑医疗生态 |
四、医疗革命重构医疗伦理 |
第二节 研究意义、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四、研究难点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普适计算伦理问题研究综述 |
二、普适医疗伦理问题研究综述 |
三、普适医疗发展概述 |
第一章 普适医疗:开创未来医疗新图景 |
第一节 普适医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
第二节 普适医疗的技术框架 |
一、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 |
二、物联网(IOT) |
三、云计算与云存储(Cloud Computing&Cloud Storage) |
四、大数据(Big Data) |
五、人工智能与认知计算(AI&Cognitive Computing) |
六、电子病历与电子医疗档案(EMR&EHR) |
七、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s) |
第三节 普适医疗的内涵与价值 |
一、普适医疗的内涵 |
二、普适医疗的价值 |
第二章 普适医疗的隐私与安全问题 |
第一节 透明社会的隐私悖论 |
一、信息与隐私 |
二、个人医疗信息、医疗隐私、医疗数据与医疗大数据 |
第二节 普适医疗时代的隐私与安全困境 |
一、全时全景隐私监视 |
二、隐私边界无限延展 |
三、隐私数字化之困 |
四、隐私财产属性增强 |
五、隐私遗忘机制失效 |
六、隐私控制权弱化 |
七、传统隐私保护体系解体 |
第三节 普适医疗隐私与安全保护框架构建 |
一、国内外个人健康医疗数据保护立法实践 |
二、普适医疗隐私与安全保护要点 |
第三章 普适医疗的公平问题 |
第一节 医疗公平之伦理纷争 |
一、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 |
二、道义优先还是功利优先 |
三、机会平等还是比例平等 |
第二节 普适医疗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公平可及 |
一、公共医疗资源配置均衡化 |
二、医患权利平等化 |
第三节 普适医疗引发公平伦理新危机 |
一、医疗数字鸿沟加剧 |
二、电子医疗ID与基因歧视 |
三、医疗增强技术引发伦理危机 |
第四节 促进普适医疗公平的对策建议 |
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
二、重视弱势群体健康权益 |
三、抵制电子医疗ID歧视 |
第四章 普适医疗的责任问题 |
第一节 责任与医疗责任 |
第二节 传统医疗环境下的责任困境 |
第三节 普适医疗环境下的责任困境 |
一、非现场医疗引发的医疗责任问题 |
二、智能医疗设备引发的医疗责任问题 |
三、普适医疗数据的权属界定问题 |
第四节 建立普适医疗责任落实机制 |
一、加强非现场医疗立法和监管 |
二、明确医疗智能设备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
三、明晰医疗数据权属关系 |
第五章 普适医疗的医患关系问题 |
第一节 现行医疗体系下的医患关系 |
一、医患关系的定义与模式解读 |
二、医患危机与中国式医患关系 |
第二节 普适医疗医患关系的民主化趋向 |
一、患者主动管理健康 |
二、患者参与医疗流程 |
三、患者就医方式重构 |
第三节 普适医疗医患关系的新危机 |
一、医疗技术风险增加 |
二、医疗消费主义兴盛 |
三、医患物化问题渐显 |
第四节 普适医疗医患关系的重塑 |
一、理性认识技术风险、建立技术监管机制 |
二、完善伦理监管内容、健全法律调解机制 |
三、警惕医患物化倾向、构建人文沟通平台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附录二 |
致谢 |
(5)2015年新医改前后《人民日报》医患关系报道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1、国内医患关系媒体报道研究综述 |
2、国外医患关系媒体报道相关研究综述 |
(三) 选题缘由 |
(四) 选取2013~2015年《人民日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由 |
(五)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论文创新点 |
(六) 《人民日报》关于医改本身的报道 |
二、新医改前《人民日报》医患关系报道分析(2013-2014年) |
(一) 医患关系内容概况 |
1 从医生视角看医患关系报道 |
2 从患者视角看医患关系报道 |
(二) 监督类报道既涉及医院医生也涉及患者,批评到位 |
1、批判医疗管理混乱 |
2、批判医生医德医风 |
3、批判患者不理性 |
(三) 注重用评论引领公众理性看待医患关系 |
(四) 第1~6版面报道占比较高,“健康时空”版是报道主力 |
(五) 除直接报道医患关系外,其他涉医报道中多强调医患互动 |
小结 |
三、新医改后《人民日报》医患关系报道分析(2015年) |
(一) 新医改政策实施情况报道出现 |
(二) 体验医务人员工作策划类报道出现 |
1、新闻报道策划 |
2、“走进白大褂”系列策划报道分析(附录五) |
3、典型医护人员形象报道分析 |
(三) 对医患关系报道更加深入 |
1、《人民日报》呈现新的医生形象 |
2、正视医患关系,强调医生属于“第一资源” |
(四) 监督类报道占比下降 |
(五) 除“健康时空”版面外,其他版面占比略有增加 |
小结 |
四、新医改前后典型个案对比 |
(一) 医改前,西安风城医院手术后自拍事件媒体报道分析 |
1、事件陈述 |
2、其他媒体报道 |
3、《人民日报》报道 |
(二) 医改后,“消失的肾”事件媒体报道分析 |
1、事件陈述 |
2、其他媒体的报道 |
3、《人民日报》报道 |
五、新医改后医患关系媒体报道变化的原因探析 |
(一) 医改政策本身带来医患关系变化 |
(二) 医患纠纷媒体报道井喷式发展后,媒体开始思考 |
(三) 新媒体出现,为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搭建平台 |
(四) 有话语权人士关于医患关系的观点,成为报道热点 |
六.改进医患关系报道的思考 |
(一) 新医改后医患关系报道的价值选择 |
1、有利于医疗行业健康发展 |
2、有利于媒体公信力的建立 |
3、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二) 医患关系媒体报道改进建议 |
1、媒体应该更加深入思考,做好新医改时期客观全面报道 |
2、医疗机构提高媒介素养,主动加强与媒体联系 |
3、医疗行政主管部门应不时联合主流媒体联合开展新闻策划活动 |
4、患者应作医学知识“掌握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一:《人民日报》2015年对新医改的报道 |
附录二:2013、2014年《人民日报》涉医报道 |
附录三:2015年《人民日报》涉医报道 |
附录四:《人民日报》走进白大褂系列策划报道 |
(6)阅读疗法在儿童抑郁症治疗中的适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提出 |
1.1 儿童抑郁症的总体患病率较高 |
1.2 抑郁症现有疗法在儿童患者中疗效不佳 |
1.3 阅读疗法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儿童心理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 |
1.4 阅读疗法用于儿童抑郁症治疗具有可行性 |
1.5 研究问题、目标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问题 |
1.5.2 研究目标 |
1.5.3 研究内容 |
2 阅读疗法的理论、实践与发展 |
2.1 阅读疗法的提出 |
2.2 阅读疗法的思想与基本原理 |
2.2.1 阅读疗法的哲学基础 |
2.2.2 阅读疗法的心理学分析 |
2.3 阅读治疗的实施方式 |
2.4 阅读材料的种类及选择原则 |
2.5 阅读疗法的实践发展 |
2.5.1 阅读治疗的适应人口 |
2.5.2 阅读治疗的适应症 |
2.6 阅读治疗与认知治疗的异同 |
2.6.1 认知治疗的思想与基本原理 |
2.6.2 阅读治疗与认知治疗的联系 |
2.6.3 阅读治疗与认知治疗的主要区别 |
2.7 对阅读疗法的评价 |
2.7.1 阅读治疗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一定特色 |
2.7.2 阅读治疗缺乏材料选择的科学性 |
2.7.3 阅读治疗的机制探讨及对照研究相对缺乏 |
2.7.4 中国文化为阅读治疗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
2.7.5 中国阅读治疗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
3 儿童抑郁症的研究与治疗概况 |
3.1 儿童抑郁症的主要表现 |
3.1.1 经常被忽视或误诊 |
3.1.2 症状表现与成人差异明显 |
3.1.3 缺乏对低龄患者的有效诊疗方法 |
3.2 儿童抑郁症研究的历程 |
3.3 儿童抑郁症治疗的实践 |
3.4 有关儿童抑郁症阅读治疗的尝试 |
4 儿童抑郁症阅读疗法的方案设计 |
4.1 研究的总技术路线 |
4.2 儿童抑郁症阅读材料的选择 |
4.2.1 选择备选材料 |
4.2.2 阅读材料适用年龄评定 |
4.2.3 阅读材料适用症状评价 |
4.2.4 阅读材料与症状关联度的评定 |
4.2.5 阅读材料的选定 |
4.3 儿童抑郁症阅读疗法的方案制定 |
4.3.1 以儿童阅读治疗的原理与技术为基础 |
4.3.2 借鉴已有的儿童阅读治疗经验 |
4.3.3 考虑治疗对象及治疗问题的主要特点 |
4.3.4 制定儿童抑郁症阅读治疗方案 |
4.4 儿童抑郁症阅读治疗阶段 |
4.4.1 准备阶段 |
4.4.2 实施阶段 |
4.4.3 问题解决阶段 |
4.4.4 评价阶段 |
5 儿童抑郁症阅读治疗的验证实验 |
5.1 实验目的 |
5.2 研究被试 |
5.2.1 被试筛选标准 |
5.2.2 被试确定 |
5.3 测评工具 |
5.3.1 儿童抑郁量表(CDI) |
5.3.2 抑郁自评量表(SDS) |
5.3.3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5.3.4 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 |
5.3.5 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 |
5.3.6 治疗读本《托马斯的故事》 |
5.3.7 统计工具 |
5.4 研究步骤 |
5.4.1 干预程序 |
5.4.2 干预的过程控制 |
5.4.3 治疗实施流程与疗效测评 |
5.4.3.1 阅读治疗实施流程与疗效测评 |
5.4.3.2 认知治疗的实施和测评 |
5.4.3.3 控制组的治疗实施和测评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第一阶段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5.5.2 第二阶段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5.6 讨论 |
5.6.1 阅读治疗对抑郁症儿童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5.6.2 认知治疗对抑郁症儿童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5.6.3 阅读治疗和认知治疗的效果稳定性没有明显差异 |
5.6.4 关于样本容量及控制组延迟治疗问题的讨论 |
5.7 验证实验的结论 |
6 儿童抑郁症阅读治疗的质化研究 |
6.1 研究目的及思路 |
6.1.1 研究目的 |
6.1.2 研究思路 |
6.2 研究对象 |
6.3 研究场所 |
6.4 研究方法 |
6.4.1 阅读治疗实验研究中的分享和讨论 |
6.4.2 访谈法 |
6.4.3 作品分析法 |
6.4.4 观察法 |
6.5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6.5.1 收集资料 |
6.5.2 阅读原始资料 |
6.5.3 登录和编码 |
6.5.4 资料归类及类属分析 |
6.6 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
6.7 研究结果 |
6.7.1 症状明显改善 |
6.7.2 治疗师影响治疗效果 |
6.7.3 阅读治疗材料对疗效产生积极影响 |
6.7.4 阅读治疗的独特心理机制产生治疗效果 |
6.8 讨论 |
6.8.1 阅读疗法对儿童抑郁治疗具有较好的适合性和疗效 |
6.8.2 儿童阅读治疗材料三步评定法可以提高阅读材料选择的科学性 |
6.8.3 阅读治疗效果与治疗师的态度、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 |
6.9 质化研究结论 |
6.10 研究总结论 |
7 研究反思与展望 |
7.1 研究的创新 |
7.2 研究反思 |
7.3 遇到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
7.4 研究展望 |
7.4.1 从业余阅读治疗到专业阅读治疗 |
7.4.2 从发展性阅读治疗到临床阅读治疗 |
7.4.3 阅读治疗要有文化的差异性和方法的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附录G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吴荣祖主任医师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二、文献综述 |
1、扶阳学术流派思想渊源 |
2、扶阳学术流派核心理论研究发展状况 |
2.1 扶阳学术流派核心理论的建立 |
2.2 近现代扶阳学术流派代表人物对学派核心理论的研究发展状况 |
2.3 当代扶阳学术流派核心理论运用发展的社会背景状况 |
2.4 扶阳学术流派核心理论的现代生理病理研究状况 |
3、扶阳学术流派的发展及临床运用状况 |
3.1 扶阳学术流派专业论着发展状况 |
3.2 扶阳学术流派专业学术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状况 |
4、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的临床运用发展状况 |
4.1 近现代扶阳学术流派代表人物学术思想临床运用状况 |
4.2 当下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临床运用发展状况 |
参考文献 |
三、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1、前言 |
2、吴荣祖名老中医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 |
2.1 阳主阴从继钦安扶阳抑阴承佩衡 |
2.1.1 阳主则寿阴旺则夭 |
2.1.2 扶阳抑阴四逆为君 |
2.2 辩证尤重亚阳虚不治已病治未病 |
2.2.1 辩证阳虚隐潜者要 |
2.2.2 上工治病,防患未然 |
2.3 真寒假热细考量排病反应明于心 |
2.3.1 临证遇火少壮明分 |
2.3.2 离照当空邪去正安 |
2.4 阳密气纳坎水温潜阳封髓命根固 |
2.4.1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
2.4.2 引火归元潜阳封髓 |
2.5 温升乙木气机畅身心并重疗效彰 |
2.5.1 温肝为法气运得畅 |
2.5.2 形与神俱康寿并齐 |
2.6 平降甲木相火安升主降从圆运顺 |
2.6.1 明君为主安相为辅 |
2.6.2 左升右降圆运始然 |
2.7 组配方审药动静创工艺减毒增效 |
2.7.1 审药动静令气条达 |
2.7.2 工艺革新减毒增效 |
参考文献 |
四、指导老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 |
1、引言 |
2、100 例临床病案分析 |
2.1 阳主阴从继钦安,扶阳抑阴承佩衡学术思想病案 |
2.1.1 阳虚阴盛肺痈案 |
2.1.2 阳虚寒凝尪痹案 |
2.1.3 阳虚阴盛孤阳外脱过敏性紫癜(腹型)伴消化道出血案 |
2.1.4 阳衰土败阴霾四溢肺癌案 |
2.1.5 阳不统阴气不摄血肌衄案 |
2.1.6 阳虚寒凝虚火上浮历节案 |
2.1.7 阳虚湿阻兼有郁热顽痹案 |
2.1.8 阳虚阴盛少阴格阳高热案 |
2.1.9 阳虚阴盛寒凝血瘀痛痹案 |
2.1.10 阳虚阴盛风寒内伏蛇串疮案 |
2.1.11 三阴脏寒胸阳痹阻真心痛案 |
2.1.12 阳虚肝寒阴蕴血虚沿爪疔案 |
2.1.13 阳虚阴盛寒湿闭阻痹证案 |
2.1.14 阴盛阳脱神昏救愈案 |
2.1.15 阳虚水泛气痰交阻喘证案 |
2.1.16 阳虚阴盛痰瘀互结血溢脉外中风便血案 |
2.1.17 三阴脏寒相火不敛子痈案 |
2.1.18 阳虚血脱冲脉不固经崩案 |
2.1.19 阳虚水泛水肿案 |
2.1.20 阳虚寒凝气机闭阻腹痛案 |
2.1.21 寒湿内伏太阳经痛痹案 |
2.1.22 脾肾阳虚寒湿困腰腰痛案 |
2.2 辩证尤重亚阳虚不治已病治未病 |
2.2.1 肝寒木郁横逆克土胃脘痛案 |
2.2.2 阳虚寒伏咳嗽案 |
2.2.3 肾阳虚弱寒邪闭肺慢喉喑案 |
2.2.4 阳虚风寒伏肺咳嗽案 |
2.2.5 三阴脏寒生化乏源缺乳案 |
2.2.6 阳虚湿困心肾不交相火不秘不寐案 |
2.2.7 三阴不升痰风内停阴火上扰眩晕案 |
2.2.8 心肾阳衰气阳欲脱胸痹案 |
2.2.9 脾肾阳虚寒饮内停咳嗽案 |
2.2.10 三阴不升胃脘痛案 |
2.2.11 阳虚金寒风痰伏肺肺胀案 |
2.3 真寒假热细考量排病反应明于心 |
2.3.1 三阴不升相火不秘痤疮案 |
2.3.2 三阴脏寒寒凝血瘀痛经案 |
2.3.3 肝寒血凝头痛案 |
2.3.4 脾肾阳虚火不归元内伤发热案 |
2.3.5 寒湿阻遏阴盛格阳太少两感高热案 |
2.3.6 真寒假热阴火案 |
2.3.7 三阴脏寒痰瘀风阻阴火案 |
2.3.8 三阴不升相火不秘口臭案 |
2.3.9 风寒外束痰热内伏咳嗽案 |
2.3.10 肝寒气郁寒湿困脾相火不藏蛇串疮案 |
2.3.11 水寒土湿阳气虚浮虚火内扰阴火案 |
2.3.12 肾阳不足相火不潜不寐痹证案 |
2.3.13 脾肾阳虚痰湿瘀阻痹证案 |
2.3.14 阳虚不足外感实寒心阳闭阻神明被蒙昏厥案 |
2.3.15 寒邪内闭心窍受蒙阴癫案 |
2.4 阳密气纳坎水温潜阳封髓命根固 |
2.4.1 脾肾阳虚相火扰神不寐案 |
2.4.2 肾阳不足相火上扰牙痛案 |
2.4.3 阳虚火浮阴燥案 |
2.4.4 阴寒阻滞虚火上浮乳蛾案 |
2.4.5 脾肾阳虚相火不潜耳鸣案 |
2.4.6 阳虚阴盛真阳不藏阴火案 |
2.4.7 少阴阳虚虚火络咽咽痛案 |
2.4.8 脾肾阳虚相火不秘瘾疹案 |
2.4.9 脾肾阳虚虚火上扰虚劳案 |
2.4.10 脾肾阳虚阴寒内聚相火不秘肺癌案 |
2.4.11 阳虚阴盛脾阳不振相火上扰肺癌案 |
2.4.12 脾肾阳虚寒凝厥阴浊阴上僭头痛案 |
2.4.13 阳虚水寒相火不藏宫寒不孕案 |
2.4.14 水寒土湿木郁相火不敛阴疮案 |
2.4.15 命门火衰虚火上冲眩晕案 |
2.4.16 命门火衰气机逆乱神不守舍阴癫案 |
2.4.17 肾阳虚衰脾失统摄虚火上浮鼻衄案 |
2.4.18 命门火衰虚阳不潜虚风内动面瘫案 |
2.4.19 脾肾阳虚真龙上浮肾气不固淋证案 |
2.4.20 少阴阳虚心肾不交龙火扰神不寐案 |
2.5 温升乙木气机畅身心并重疗效彰 |
2.5.1 三阴不升相火上扰鼻渊案 |
2.5.2 三阴脏寒气滞血瘀头痛案 |
2.5.3 水寒土湿木郁痿证案 |
2.5.4 水寒土湿乙木寒郁乳癖案 |
2.5.5 三阴不升乙木郁滞头痛案 |
2.5.6 阳虚中寒水饮不化妊娠恶阻案 |
2.5.7 三阴脏寒痰湿内蕴眩晕案 |
2.5.8 脾肾阳虚肝寒犯胃胃脘痛案 |
2.5.9 水寒土湿木郁湿蕴肌表湿疹案 |
2.5.10 水寒土湿木郁头痛案 |
2.5.11 三阴脏寒三焦失运仓禀告亏胃脘痛案 |
2.5.12 三阴脏寒清阳不升耳痹案 |
2.5.13 水寒土湿木郁不达气痰交结痰核案 |
2.5.14 三阴不升早泄案 |
2.5.15 三阴脏寒气痰交阻胃痞案 |
2.5.16 三阴脏寒阴郁气结案 |
2.5.17 三阴脏寒气郁不宣寒厥案 |
2.5.18 三阴不升寒湿凝结症瘕案 |
2.5.19 三阴脏寒气痰交结郁证案 |
2.5.20 脾肾阳虚肝寒血瘀乳癖案 |
2.5.21 水寒土湿木郁不达郁证案 |
2.6 平降甲木相火安升主降从圆运顺 |
2.6.1 脾弱肝旺圆运不畅小儿疳积案 |
2.6.2 脾肾阳虚肝寒气滞腑气不通案 |
2.6.3 阳虚寒瘀聚而成痈肛痈案 |
2.6.4 三阴脏寒胆胃不降胃痞案 |
2.6.5 心肾不交营卫不和心悸案 |
2.6.6 脾弱肝旺木风虫动小儿风证案 |
2.6.7 脾肾阳虚中气不足圆运失常便秘案 |
2.6.8 水寒土湿木郁口糜案 |
2.6.9 水寒土湿乙木郁陷甲木冲逆郁证案 |
2.6.10 三阴脏寒相火不秘嘈杂案 |
2.6.11 肝寒血虚冲任不调相火扰神不寐案 |
【附】落水受冻经脉闭 附子中毒自体验(自救自解)案 |
五、小结 |
六、致谢 |
七、个人简介 |
(8)医道(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瘟疫乃战争的孪生兄弟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第二章坐不住冷板凳便修不成大医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第三章死有死因活有活理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第四章病者的疼应成为医者的痛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第五章生命换来的觉醒是医者之耻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第六章防病于未病是医者正道 |
42 |
43 |
44 |
45 |
第七章医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
46 |
47 |
48 |
49 |
50 |
第八章感冒乃百病之母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第九章百病皆生于气 |
57 |
58 |
59 |
60 |
61 |
第十章大医医心小医医身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9)医院数字化客户服务模式构建与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现状分析与研究内容 |
1.3.1 现状分析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基础 |
1.6 研究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
2.1 服务科学与服务规范化 |
2.1.1 服务科学理论 |
2.1.2 服务规范化 |
2.1.3 服务科学理论与服务规范化对本文的启示 |
2.2 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研究 |
2.2.1 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 |
2.2.2 客户关系管理应用分析 |
2.2.3 客户识别与客户获取 |
2.2.4 客户细分 |
2.2.5 客户满意度和客户忠诚度 |
2.2.6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对本文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医院数字化客户服务的服务系统与服务功能 |
3.1 医院客户服务主要需求分析 |
3.2 数字化客户服务模式需要建设的服务系统和实现的服务功能 |
3.2.1 数字化客户关系管理暨核心客户服务平台主要服务内容与服务功能 |
3.2.2 全数字智能语音客户服务系统主要服务内容与服务功能 |
3.2.3 数字病房视频互动客户服务平台主要服务内容与服务功能 |
3.3 基于物联网的健康管理与照护系统主要服务内容与服务功能 |
3.4 基于3G的无缝隙绿色急救系统主要服务内容与服务功能 |
3.5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医疗服务系统主要服务内容与服务功能 |
3.6 其他客户服务系统主要服务内容与服务功能 |
3.7 基于信息平台的信息服务资源统筹与协同管理 |
3.8 客户服务组织与服务机制 |
3.9 服务质量提升需要协同的集中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院数字化客户服务模式的规范化设计 |
4.1 医院信息平台设计 |
4.2 医院客户服务平台设计 |
4.3 智能语音客户服务系统设计 |
4.4 数字病房视频互动客户服务平台设计 |
4.5 基于物联网的健康管理与照护系统设计 |
4.6 基于3G的无缝隙绿色急救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
4.7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医疗服务系统设计 |
4.8 其它客户服务系统设计 |
4.8.1 分诊排队系统设计 |
4.8.2 自助服务系统设计 |
4.8.3 各类费用支付管理系统设计 |
4.8.4 公共信息发布系统设计 |
4.8.5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客户管理系统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院数字化客户服务模式构建应用价值分析和应用效果验证 |
5.1 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及价值分析 |
5.2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平台暨核心客户服务平台应用及价值分析 |
5.3 其他客户服务系统应用及价值分析 |
5.3.1 全数字智能语音客户服务系统 |
5.3.2 数字病房视频互动客户服务系统 |
5.3.3 基于物联网的健康管理与照护系统 |
5.3.4 基于3G的无缝隙绿色急救系统 |
5.3.5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医疗服务系统 |
5.3.6 分诊排队、自助服务、信息发布等系统 |
5.4 应用效果验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成果及未来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该研究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论文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评述 |
1.3 论文内容与方法 |
1.3.1 论文思路与基本框架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理论概述 |
2.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内涵 |
2.1.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内涵界定 |
2.1.2 心理疏导方法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阐释 |
2.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依据及地位 |
2.2.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依据 |
2.2.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地位 |
2.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理论渊源 |
2.3.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 |
2.3.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 |
2.3.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借鉴了西方心理学的科学理论 |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历史探析 |
3.1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历史积淀 |
3.1.1 中国传统文化的“乐以教化” |
3.1.2 中国传统医学的“心理疏导疗法” |
3.1.3 中国“寓教于文艺”的育人传统 |
3.2 近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探索 |
3.2.1 梁启超、蔡元培心理学思想中的心理疏导方法 |
3.2.2 鲁迅、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中的心理疏导方法 |
3.2.3 陈鹤琴“活教育”教学思想中的心理疏导方法 |
3.3 中国共产党建立及建国以后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 |
3.3.1 建国以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 |
3.3.2 建国以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发展 |
3.4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当代启示 |
3.4.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倡导“寓教于乐” |
3.4.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注重“因材施教” |
3.4.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肯定“主体自觉” |
3.5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历史局限 |
3.5.1 重视“整体思维”抑制“个体意识” |
3.5.2 重视“师道尊严”忽略“人文关怀” |
3.5.3 重视“物式灌输”轻视“心理疏导” |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时代要求 |
4.1 全球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发展 |
4.1.1 全球化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4.1.2 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要求 |
4.1.3 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发展的特点 |
4.2 网络信息化时代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发展 |
4.2.1 网络信息化时代特点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影响 |
4.2.2 网络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新特点 |
4.2.3 网络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
4.3 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发展 |
4.3.1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4.3.2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要求 |
4.3.3 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新特点 |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类型、特征及建构原则 |
5.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建构原则 |
5.1.1 主体性原则 |
5.1.2 传承性原则 |
5.1.3 创新性原则 |
5.1.4 发展性原则 |
5.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建构视阈及类型 |
5.2.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建构视阈 |
5.2.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基本类型 |
5.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根本特征 |
5.3.1 表现形式具有艺术性 |
5.3.2 运用过程具有亲和性 |
5.3.3 功能价值具有启迪性 |
5.3.4 教育内容具有感染性 |
第6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基本类型 |
6.1 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宣传型心理疏导方法 |
6.1.1 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宣传型心理疏导方法的内涵与要求 |
6.1.2 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宣传型心理疏导方法运用理念与思路 |
6.1.3 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宣传型心理疏导方法 |
6.2 思想政治教育团体型心理疏导方法 |
6.2.1 思想政治教育团体型心理疏导方法的内涵与要求 |
6.2.2 思想政治教育团体型心理疏导方法运用理念与思路 |
6.2.3 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团体型心理疏导方法 |
6.3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型心理疏导方法 |
6.3.1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型心理疏导方法的内涵与要求 |
6.3.2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型心理疏导方法运用理念与思路 |
6.3.3 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型心理疏导方法 |
6.4 思想政治教育内省型心理疏导方法 |
6.4.1 思想政治教育内省型心理疏导方法的内涵与要求 |
6.4.2 思想政治教育内省型心理疏导方法运用理念与思路 |
6.4.3 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省型心理疏导方法 |
第7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结构、功能及运行机制 |
7.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结构 |
7.1.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结构模式 |
7.1.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结构运行条件 |
7.1.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结构运行步骤 |
7.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功能 |
7.2.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
7.2.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直接功能 |
7.2.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间接功能 |
7.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结构运行机制 |
7.3.1 教育主体思想信息对象化传播的增益机制 |
7.3.2 教育客体内化、接受过程的心理疏通机制 |
7.3.3 教育环体及其对诸要素的筛选和整合机制 |
7.3.4 心理疏导方法运行过程的反馈及调节机制 |
第8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应用 |
8.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实践应用遵循的原则 |
8.1.1 民主性原则 |
8.1.2 启发性原则 |
8.1.3 导向性原则 |
8.1.4 实效性原则 |
8.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途径 |
8.2.1 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 |
8.2.2 预防教育与反复教育相结合 |
8.2.3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
8.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手段 |
8.3.1 以创设情境为手段营造心理疏导的良好氛围 |
8.3.2 以人际交往为手段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运动 |
8.3.3 以社会实践为手段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让病人掌握健康的金钥匙──浅谈如何推行健康教育处方(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D]. 李宁. 山东大学, 2020(06)
- [2]关于《抚平伤痛所需时间》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朴海兰. 延边大学, 2019(01)
- [3]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设计与验证[D]. 黄晶一.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普适医疗伦理问题研究[D]. 谢亚可.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5]2015年新医改前后《人民日报》医患关系报道对比研究[D]. 张依帆. 安徽大学, 2016(03)
- [6]阅读疗法在儿童抑郁症治疗中的适合性研究[D]. 季秀珍.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1)
- [7]吴荣祖主任医师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D]. 吴文笛. 云南中医学院, 2015(11)
- [8]医道[J]. 李发锁. 作家, 2014(23)
- [9]医院数字化客户服务模式构建与规范化研究[D]. 沈崇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10]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研究[D]. 于钦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