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泽东早期建团思想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曾长秋[1](2021)在《新民学会先驱是湖南建党活动的中坚力量》文中研究指明100多年前成立的新民学会,在湖南发出了建党先声。新民学会中的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建党先驱们,通过投身五四运动,组织勤工俭学,创办文化书社,成立俄罗斯研究会,直至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早期组织,使湖南成为国内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创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六个地方之一。他们开展的这些活动,在中共创建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曾长秋[2](2021)在《新民学会中的湖南第一师范学人与湖南建党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一百年前,新民学会发出了湖南建党先声。新民学会会员多为湖南第一师范学生,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的早期革命活动,与国内最早建党的6个地方几乎同时进行。一师学人投身五四运动,组织勤工俭学,创办文化书社,成立俄罗斯研究会,在湖南建团直至建党,这些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曾长秋[3](2020)在《第一师范学人开创湖南建党先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生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人为主体的新民学会会员,是湖南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伴随他们的成长历程,新民学会从学术团体演进为完全意义的政治组织,并筹划建立共产党,在湖南上空升起了一盏红色信号灯。虽然新民学会到1921年3月基本上停止活动,只存在了三年多时间,但它对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尤其是新民学会中的第一师范学子,对湖南建党在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上做出了诸多贡献。
陈秀梅[4](2020)在《俞秀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文中认为俞秀松是中共早期组织创建者之一,其思想与实践活动对中国革命产生重要影响。他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后,主要通过创办报刊、撰写文章、创办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组织、与非马克思主义论战等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主要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解放思想等内容。这不仅丰富了他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素养,而且提高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俞秀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理论与革命途径。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主要包括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和开展工人运动的理论、中国革命的理论、国民会议运动的理论、民族问题的理论四个方面。此外,他在建党和建团、声援工人罢工、响应国民革命运动及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活动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革命增添光彩。俞秀松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中探索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而且在革命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运用。但是,俞秀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系统性不足并具有一定片面性。通过研究俞秀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我们清楚认知,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始终立足于科学认识中国国情、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贾涵[5](2020)在《毛泽东青年团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青年团作为党的忠实助手和后备军,在90多年的光荣历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毛泽东对青年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指导和关怀,提出了许多富有深远意义的理论和观点,形成了毛泽东青年团建设思想,指导了青年团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青年团建设思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关于青年和青年团的理论和观点,并结合中国的革命运动和青年工作实际,丰富和发展了他们的思想。毛泽东认为,青年团要建设和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党的工作为中心,接受党的领导,配合党的工作,避免犯“闹独立性”的错误,这是青年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本质要求。除此之外,在青年团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青年干部建设方面,毛泽东也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思想,比如:思想方面强调青年团要找“真同志”;组织方面强调青年团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同时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作风方面要求青年团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同时坚持学习,紧跟时代发展趋势;青年干部建设方面要求要相信青年,敢于任用青年,同时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和教育。毛泽东青年团建设思想指明了中国青年团建设的方向,调动了广大青年的积极性,发挥了青年的重要作用,使青年团真正成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新时代,青年工作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如何凝聚青年力量,引领青年成长,青年团任重道远。毛泽东青年团建设思想虽然形成于过去,但是依然没有过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和青年团的建设提供基本原则和理论遵循,引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龙博[6](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共青团青年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以湖南省档案馆所藏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共青团历史档案为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关于共青团工作、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分析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共青团青年工作的做法和成效,总结当时共青团工作的历史经验和历史价值,希望获取能够服务于新时代共青团青年工作的相关启示。本文选取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共青团作为研究对象,立足档案史料,尝试从区域政治社会史的视角切入,对当时共青团的组织形态和运作过程予以考察。基于历史具有一脉相承性,第一部分首先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共青团的发展概况,梳理出湖南共青团青年工作的做法和成效。第二部分通过对党团关系、团群关系及共青团领导的青年工作机制的分析,归纳总结当时湖南共青团的优良作风和先进做法及其所产生的历史价值。第三部分探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共青团在实际运作中如何坚持贯彻党的领导,妥善开展组织内部建设及提高团组织的运作实效,并将共青团历史经验与现实要求相结合,从而尝试得出团组织得以良性运转的现实启示。新时代的共青团青年工作要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提高对青年群体的凝聚力和引导力,广泛动员起广大青年群众致力于党和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当中去。
曲成举[7](2020)在《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工业化的产物,铁路在中国经历了相当曲折的成长历程,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铁路自出现以来即被赋予了广泛的功能性价值,其所具有的连通疆域、活跃经济、利于军事等功能也使铁路成为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载体。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之间,铁路往往在社会剧烈动荡时期被各方政治势力所窥伺,成为各方政治势力矛盾的交汇点,突出表现了铁路虽是一交通载运工具,但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发展紧密相关。解放战争中,随着战事的不断胜利和城市接管工作的广泛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到铁路基本功能及重要性的前提之下,进行了大范围的铁路接管工作。但如何能够快速、准确、完整的接管铁路、接管后中共如何管理和改造整个铁路系统,是消灭官僚资本企业影响、持续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乃至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总体而言,中共铁路接管工作经历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过程,与其它官僚资本企业接管不同,铁路接管因其行业特色、涉及层面广泛决定了中共在接管中除了要保证铁路运输畅通之外,更要确保铁路工厂、铁路附属单位等的完整,进而使广大铁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正常运营,为解放战争、国家建设和社会秩序稳定所服务。因此,中共在铁路接管工作中遵循着接收、管理、改造的基本方式,对整个铁路体系进行了完整、全面、系统的工作。其中,接收遵循的是“原封不动,整套接收”的具体策略,通过自上而下的领导动员和自下而上的职工群众参与,对整个铁路行业内部的人事、组织机构、物资器材进行清点接收,奠定铁路尽快恢复秩序的人员、组织和物质基础。与接收工作同时进行的是中共铁路管理工作,从整个接管过程来看,管理工作既是改造前的过渡,又是接收后的必然且贯穿始终。由于需要在短时间内恢复铁路运输,因此中共在管理阶段实行了部分的制度延续政策,以保证秩序迅速走上正轨。管理工作的开展涉及了铁路行业内部的线路修复、人事组织变革以及运营管理等,为广泛的铁路营运恢复提供了前提条件。改造工作是共产党整个铁路接管的核心过程之一,改造进行的好与坏是铁路能否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标志,这一过程主要包括组织改造、人事改造和制度改造,特别是在当时学习苏联先进铁路管理经验的政策下,经过改造后的铁路性质发生了转变,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在交通领域的重要依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作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新政权建设新中国铁路的开端,中共铁路接收、管理、改造的基本历史过程对整个铁路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初步建立了符合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铁路发展路径,从根本上改变了铁路的基本属性,促进了新中国铁路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解放战争中其他行业接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虽然接管工作中由于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倾向,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共铁路接管工作是成功、圆满的,且具有重大的战略地位,对当下乃至未来中国铁路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指导意义。
鲁航池[8](2020)在《任弼时青年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弼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成员之一。他从革命生涯的起点到终点都始终与中国青年紧密相连。他时刻关心中国广大青年,是中国青年亲密的导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吸收湖湘文化的优秀文化因子,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青年思想理论,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青年思想理论体系。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任弼时的青年思想。首先,通过分析任弼时青年思想形成的主要背景,发现马列主义、湖湘文化及其学习经历奠定了他青年思想形成的文化基础。然后分析了他青年思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青年教育思想、青年工作思想和青年群众化思想。其次,以时间先后重点归纳了任弼时青年思想在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具体实践,以具体事件动态展示了他的青年思想。侧重论述了他在各个时期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带领中国青年积极参与五卅运动;领导青年团努力实现团的群众化,在青年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实际调研;成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缔造者等一系列的具体实践。最后,通过对任弼时青年思想的客观评价,探讨了他的青年思想是蕴含科学性和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成果,并对指导当前青年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王鑫[9](2020)在《共青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及当代启示(1920-1927)》文中认为传播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目前党和国家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共青团和青年在思想宣传领域的作用。在共青团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对共青团近五年宣传工作的成效给予了肯定,并对共青团在新时代条件下不忘初心、接续前行,开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境界寄予了厚望。经研究,共青团在早期建团和青年运动的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积极发挥党的助手和先锋作用,面向青年开展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在中国近代传播史上做出了显着贡献,积累了基本的传播经验。这对于共青团在新时代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文章由6个部分构成,总体根据如下思路展开:第一部分为绪论。分析选题的历史和现实缘由,梳理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分析论文主题在目前研究成果基础上尚可深入研究的空间;归纳适用的研究方法,并提出文章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文章涉及的相关概念和写作的立论依据。相关概念主要对共青团的名称、共青团的内涵和职能以及党团关系进行了界定。立论依据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和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理论入手。第三部分是推动早期共青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合力。借助“历史合力”理论,分析20世纪初的相关历史背景。高涨的革命运动对科学理论的诉求、新文化运动对价值的重塑、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对青年思想觉悟的影响,四者之间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着以共青团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开启。第四部分是早期共青团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0-1927年间,共青团因国情变化和青年运动及发展需要共召开了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马克思主义在每次大会前有着清晰的传播脉络,因此,本文以四个时间段为基准,具体阐述了不同阶段的传播历程。第五部分是早期共青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基本经验是共青团能够在早期传播阶段持续前进和取得成效的重要法宝。经过文献研究,本文意在从首要前提、正确方向保障、重要手段和主要推力四个维度探索早期共青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第六部分是早期共青团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当代启示。以传播学的要素和早期共青团的传播经验为依据,加强新时代共青团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宗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队伍方面的探索。
李超[10](2020)在《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毫不动摇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我们党从1921年建党以来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工作,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除去绪论与结语,文章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文化环境、现实需要、理论前提、阶级基础论述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条件。第二、三部分,详细介绍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方式及主要内容。建党前后主要通过创办刊物、翻译经典着作、依托青年团体、创建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针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信仰者的传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针对工人阶级的传播,以启发阶级觉悟为主要目的;针对其他群体的传播,结合受众特点传播内容各有侧重。第四部分,论述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取得的成效、不足与经验。第五部分,结合当前变化的政治经济环境,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更好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代化。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寓于现实革命斗争环境之中,并坚持在具体实践中创新理论传播方式与内容,通过对这一时期理论宣传工作进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传播提供借鉴。
二、毛泽东早期建团思想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早期建团思想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民学会先驱是湖南建党活动的中坚力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民学会先驱较早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
二、新民学会先驱在湖南建党活动中的作用 |
三、余论 |
(2)新民学会中的湖南第一师范学人与湖南建党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五四时期一师学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 |
二、一师学人在湖南建党活动中的作用 |
三、一师早期革命家对湖南党组织发展的贡献 |
四、近代以来一师人才辈出的原因 |
(3)第一师范学人开创湖南建党先声(论文提纲范文)
一、湖南建党的直接缘起和长沙文化书社开办 |
二、俄罗斯研究会的成立和新民学会长沙新年会议 |
三、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和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 |
四、湖南早期党组织及其党员的考证和湖南省支部的成立 |
五、第一师范学人的革命信仰和对湖南建党的历史贡献 |
(4)俞秀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俞秀松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
一、接触马克思主义 |
二、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
三、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探析 |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熏陶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
(二)求学环境的熏陶和先进分子的引导 |
(三)工读互助团运动失败的启发 |
(四) 共产国际方面的影响 |
第二章 俞秀松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历程 |
(一)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
(二)在苏联学习和工作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
(三)在新疆工作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
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解放思想 |
第三章 俞秀松初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
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 |
(一)关于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和开展工人运动的理论 |
(二)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 |
(三)关于国民会议运动的理论 |
(四)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
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 |
(一)参与建党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指导地方建团 |
(二)声援工人罢工,推动工人运动的开展 |
(三)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响应国民革命运动 |
(四)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第四章 俞秀松初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评析 |
一、初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 |
(一)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中探索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 |
(二)在革命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二、初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
(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
(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运用 |
三、初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局限 |
(一)系统性不足 |
(二)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
四、初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启示 |
(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
(二)必须始终立足于科学认识中国国情 |
(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毛泽东青年团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 创新点与不足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1章 毛泽东青年团建设思想的来源 |
1.1 毛泽东青年团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
1.1.1 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 |
1.1.2 列宁、斯大林关于青年团的论述 |
1.2 毛泽东青年团建设思想的实践来源 |
1.2.1 青年团曲折的探索实践 |
1.2.2 毛泽东参与青年团建设的实践活动 |
第2章 毛泽东青年团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
2.1 党的中心工作就是团的中心工作 |
2.1.1 青年团要配合党的工作 |
2.1.2 青年团组织要避免对党“闹独立性” |
2.2 青年团的思想建设 |
2.2.1 青年团要找“真同志” |
2.2.2 青年团要重视报刊对青年的宣传和引导 |
2.3 青年团的组织建设 |
2.3.1 青年团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 |
2.3.2 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 |
2.3.3 青年团要巩固地向前发展 |
2.4 青年团的作风建设 |
2.4.1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
2.4.2 坚持学习的作风 |
2.5 青年干部是青年团的未来和希望 |
2.5.1 要相信青年,敢于任用青年 |
2.5.2 要重视对青年干部的培养 |
第3章 毛泽东青年团建设思想的主要特征 |
3.1 思想建设贯穿团的建设各个方面 |
3.2 紧紧围绕如何处理党、团、青年之间的关系问题 |
第4章 毛泽东青年团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
4.1 毛泽东青年团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 |
4.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团建设的理论 |
4.1.2 指明了青年团建设的方向,使青年团成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
4.1.3 调动了青年的积极性,发挥了青年的重要作用 |
4.2 毛泽东青年团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
4.2.1 为新时代开展青年工作明确了基本原则 |
4.2.2 为新时代青年团的自我革新提供了基本遵循 |
4.2.3 为新时代青年力量的凝聚提供了基本参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共青团青年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一)党的青年工作史研究 |
(二)区域视野下党的青年工作研究 |
(三)共青团研究 |
四、国外有关中国共青团工作研究 |
五、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性 |
(一)重点与难点 |
(二)本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共青团工作的做法与成效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共青团的初步建立与发展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的政治形势和社会情况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共青团的建团方针和建团情况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共青团的工作做法 |
(一)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思想教育 |
(二)完善组织建设加强对青年的领导 |
(三)开展青年运动与培养青年团员相结合 |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共青团的工作效果 |
(一)宣传了党的政策与精神 |
(二)提升了党的威信和影响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共青团工作的历史经验及历史价值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共青团工作的历史经验 |
(一)坚持党对团的领导 |
(二)团务工作应与群众工作相结合 |
(三)聚焦青年需求服务关心青年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共青团工作的历史价值 |
(一)初步建立形成了青年工作机制 |
(二)共青团对青年群体的号召力大为加强 |
(三)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军和助手的地位愈加突出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共青团工作对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现实启示 |
一、确保党对团的绝对领导 |
(一)加强团的政治性建设 |
(二)党要积极建团、从严治团 |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
(一)发挥青年在实现党的中心任务中的突击队作用 |
(二)团的日常活动与中心工作密切结合 |
(三)关心解决青年切身利益问题 |
三、发挥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
(一)夯实基层团组织建设 |
(二)加强群团组织的联系 |
(三)紧抓团员教育和管理 |
四、群众路线是关键 |
(一)肃清团员干部脱离群众的作风 |
(二)注重与中间及落后群众的联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7)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选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性 |
1.3.1 选题的研究方法 |
1.3.2 选题的创新性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铁路的论述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铁路的论述 |
2.1.2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论述 |
2.2 苏联无产阶级铁路管理的经验积累 |
2.2.1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铁路领导权转移 |
2.2.2 巩固和恢复铁路运输的措施 |
2.2.3 苏联早期对铁路系统的改造 |
2.3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作用的认识 |
2.3.1 铁路能为军事服务 |
2.3.2 铁路能为经济服务 |
2.3.3 铁路能为社会服务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背景与政策 |
3.1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背景 |
3.1.1 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背景 |
3.1.2 中国革命发展的现实背景 |
3.2 中国共产党接管官僚资本的政策 |
3.2.1 明确官僚资本界限,保护民族工商业 |
3.2.2 保证机构完整,不轻易打乱企业原有组织 |
3.2.3 稳定企业秩序,尽快恢复企业生产 |
3.2.4 延续旧的制度,慎重改造企业规则 |
3.2.5 稳定职工心态,妥善处置旧员工 |
3.3 铁路接管的具体政策 |
3.3.1 坚持党的领导,保障铁路营运 |
3.3.2 原封不动,先接后管 |
3.3.3 制度延续,缓步进行 |
3.3.4 依靠群众,建设铁路 |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接收 |
4.1 铁路接管的前期准备 |
4.1.1 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接管对象 |
4.1.2 组织准备,成立各级接管机构 |
4.1.3 思想准备,强化接管干部纪律 |
4.2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机构接收 |
4.2.1 东北地区铁路系统的组织接收 |
4.2.2 大范围铁路管理局的接收 |
4.2.3 铁路附属单位的接收 |
4.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人事接收 |
4.3.1 管理职员的接收 |
4.3.2 技术人员的接收 |
4.3.3 普通工人的接收 |
4.4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物资接收 |
4.4.1 铁路器材的接收 |
4.4.2 档案文件的接收 |
4.4.3 其他物资的接收 |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管理 |
5.1 过渡阶段的基本阐释 |
5.1.1 过渡阶段管理的特点 |
5.1.2 过渡阶段管理的内容 |
5.2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人事管理 |
5.2.1 工人阶级的再界定 |
5.2.2 铁路旧人员的管理 |
5.2.3 接管人员的管理 |
5.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管理 |
5.3.1 职能机构的管理 |
5.3.2 共产党组织管理 |
5.4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运营管理 |
5.4.1 铁路既有线路的修复 |
5.4.2 铁路运营管理 |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改造 |
6.1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改造 |
6.1.1 党组织的建立 |
6.1.2 青年团的建立 |
6.1.3 职工工会的建立 |
6.2 中共对铁路职工的改造 |
6.2.1 铁路职工的思想改造 |
6.2.2 改造与生产相结合 |
6.2.3 发动政治运动 |
6.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制度改造 |
6.3.1 推广铁路负责制 |
6.3.2 改造经济制度 |
6.3.3 改革行车制度 |
6.3.4 管理民主化建设 |
第7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经验与特点 |
7.1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经验 |
7.1.1 明确目标,以尽快恢复铁路运营为中心 |
7.1.2 政策调试,以稳定政权为首要任务 |
7.1.3 调查研究,以铁路发展规律为导向 |
7.1.4 群众路线,以动员群众为基本力量 |
7.2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特点 |
7.2.1 铁路接管具有跨地域性 |
7.2.2 铁路接管具有复杂性 |
7.2.3 铁路接管具有相对独立性 |
第8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评价 |
8.1 圆满完成了铁路接管工作 |
8.1.1 科学分析形势,适时调整策略 |
8.1.2 全面系统布局,完成接管改造 |
8.1.3 尊重客观规律,建设发展铁路 |
8.2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影响 |
8.2.1 确立了中共在铁路系统的领导地位 |
8.2.2 推动了铁路行业的发展 |
8.2.3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变革 |
8.2.4 凸显了人民主体性 |
8.3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历史局限 |
8.3.1 接管实践中的行动偏差 |
8.3.2 接管初期依靠工人阶级政策贯彻不彻底 |
8.3.3 接管人员思想状况处理不及时 |
8.3.4 铁路安全观念强调不足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着及科研情况 |
(8)任弼时青年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 创新点和难点 |
第2章 任弼时青年思想形成的背景 |
2.1 任弼时青年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
2.2 任弼时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2.3 任弼时青年思想形成的个人背景 |
第3章 任弼时青年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青年教育思想 |
3.2 青年工作思想 |
3.3 “青年群众化”思想 |
第4章 任弼时青年思想的实践 |
4.1 大革命时期任弼时青年思想的实践 |
4.2 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任弼时青年思想的实践 |
4.3 解放战争时期任弼时青年思想的实践 |
第5章 任弼时青年思想的历史启示 |
5.1 加强青年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信仰 |
5.2 坚持党的领导,采用正确的工作方法 |
5.3 密切联系青年群众,完善青年组织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共青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及当代启示(1920-192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立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共青团名称的演进 |
2.1.2 共青团的内涵和职能 |
2.1.3 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的关系及演进历程 |
2.2 立论依据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 |
2.2.2 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
2.2.3 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
第3章 推动早期共青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合力 |
3.1 高涨的民主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
3.2 新文化运动营造的自由思想氛围要求进行价值重塑 |
3.3 十月革命提供了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
3.4 五四运动推动青年自觉担当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使命 |
第4章 早期共青团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4.1 团一大前:在早期团组织的建立和整顿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
4.1.1 早期青年团组织的建立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4.1.2 在整顿恢复组织工作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4.2 团一大到团二大:在工人运动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
4.2.1 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正式建立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4.2.2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4.3 团二大到团三大:在国共合作的革命实践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
4.3.1 国共的渐进合作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4.3.2 国民革命前期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4.4 团三大到团四大:在大革命高潮和北伐战争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
4.4.1 大革命高潮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4.4.2 北伐战争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第5章 早期共青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 |
5.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促进共青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前提 |
5.1.1 根据党的要求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范围 |
5.1.2 按照党的政治方向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 |
5.1.3 在党的指导下不断健全传播的媒介体系 |
5.2 与错误思想作斗争是共青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保障 |
5.2.1 与无政府主义的斗争 |
5.2.2 与国家主义派的斗争 |
5.2.3 与戴季陶主义的斗争 |
5.3 创办团属机关刊物是共青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手段 |
5.3.1 《先驱》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5.3.2 《中国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5.3.3 《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5.4 与青年的发展相结合是共青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推力 |
5.4.1 根据青年的发展需求传播马克思主义 |
5.4.2 根据青年的发展特点传播马克思主义 |
5.4.3 根据青年的发展层次传播马克思主义 |
第6章 早期共青团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当代启示 |
6.1 坚持以党的领导为中心的传播宗旨 |
6.2 选择顺应时代发展的传播内容 |
6.3 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地位 |
6.4 打造能力精湛的传播队伍 |
结语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二、 研究现状评析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点与时间界定 |
(一) 创新点 |
(二) 时间界定 |
第二章 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条件 |
一、 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化环境 |
(一) 近代社会思潮的演化 |
(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三) 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 |
二、 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现实需要 |
(一) 救亡图存的迫切需要 |
(二) 十月革命的现实影响 |
(三) 马克思主义契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需求 |
三、 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论前提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学说的最初记载 |
(二) 资产阶级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译介 |
(三) 早期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四) 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李大钊的传播 |
四、 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阶级基础 |
(一) 工人阶级的产生与壮大 |
(二) 工人阶级孕育先进知识分子 |
第三章 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方式 |
一、 依托报刊杂志传播 |
(一) 专栏专号集中传播 |
(二) 报刊配合组合传播 |
(三) 读者沟通互动传播 |
(四) 不同读者分众传播 |
二、 依托团体组织传播 |
(一) 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传播 |
(二) 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传播 |
(三) 进步青年组织的传播 |
三、 依托共产主义小组传播 |
(一)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传播 |
(二)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传播 |
(三) 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传播 |
(四) 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传播 |
(五) 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传播 |
第四章 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 |
一、 针对早期信仰者的传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 |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一种新的历史观 |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揭露资本家剥削秘密 |
(三) 科学社会主义:探讨公有制、财富平均以及阶级斗争等理论 |
二、 针对工人阶级的传播—以启发阶级觉悟为主要目的 |
(一) 创办工人刊物与工人学校进行理论宣传 |
(二) 深入路矿工人内部进行理论宣传与教育 |
三、 针对其他群体的传播—结合受众特点各有侧重 |
(一) 农民群体重视理论宣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时事政策并重 |
(二) 青年团体重视思想建团: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并重 |
(三) 妇女群体重视骨干培养:进行无产阶级意识的启蒙培养 |
第五章 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成效、不足与经验 |
一、 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成效 |
(一) 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政党性质 |
(二) 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
(三) 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二、 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不足 |
(一) 物质条件匮乏制约理论传播工作的扩大与推广 |
(二) 传播队伍结构单一制约理论教育工作的受众范围 |
(三) 传播方式机械生硬影响理论宣传工作的实际效果 |
(四) 传播内容对相关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存在偏差 |
三、 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经验 |
(一) 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 |
(二)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 |
(三) 注意结合中国实际情况 |
(四) 提出知识分子应与劳动群众相结合 |
(五) 采用多种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六章 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启示 |
一、 在灵活多样的方式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
(一) 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选择性传播 |
(二) 建立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 |
二、 在载体与机制的创新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
(一) 推进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优化组合 |
(二) 推进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相互融合 |
三、 在密切联系社会实际问题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
(一) 在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
(二) 在批判错误社会思潮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四、毛泽东早期建团思想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民学会先驱是湖南建党活动的中坚力量[J]. 曾长秋.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21(04)
- [2]新民学会中的湖南第一师范学人与湖南建党实践[J]. 曾长秋. 嘉兴学院学报, 2021(04)
- [3]第一师范学人开创湖南建党先声[J]. 曾长秋.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0(03)
- [4]俞秀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D]. 陈秀梅. 湘潭大学, 2020(02)
- [5]毛泽东青年团建设思想研究[D]. 贾涵. 湘潭大学, 2020(02)
- [6]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共青团青年工作研究[D]. 龙博.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7]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D]. 曲成举.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8]任弼时青年思想与实践研究[D]. 鲁航池. 湘潭大学, 2020(02)
- [9]共青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及当代启示(1920-1927)[D]. 王鑫.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10]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 李超.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