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联益友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病136例

夏联益友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病136例

一、夏连抑幽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136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梧郡[1](2021)在《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联合四联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黄连6g,竹茹10g,枳实10g,姜半夏10g,陈皮10g,炙甘草10g,生姜10g,茯苓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西药四联疗法(艾斯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 bid,餐前半小时服;胶体果胶铋胶囊100mg tid餐前半小时服;阿莫西林分散片1000mg bid,餐后服;乳酸左氧氟沙星片200mg,bid,餐后服)。对照组为四联疗法。两组治疗总疗程均为2周。通过统计中医症状积分和Hp根除率和复发率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研究和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材料:年龄、性别、病程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中医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3.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治疗前,两组单项症候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对比,在改善胃痛、胃胀、口苦、肢体困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胃灼热感、恶心呕吐、口臭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4.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治疗前,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上,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有优势。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组内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则两组治疗方法均对中医症候总积分均有改善;治疗后,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中医症状总积分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Hp根除率和复发率:两组进行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根除Hp上无明显差异,三个月后复查Hp,治疗组Hp复发率为0%,对照组Hp复发率为16%,经统计学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联合西药四联疗法对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四联疗法,且可降低Hp的复发率。

陈海燕[2](2015)在《赵文霞教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经验继承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是中医学术的精华内容之一,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挖掘、整理和继承,是中医学术传承工作的重要内容。赵文霞教授是第五批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载,中医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对脾胃肝胆等消化系统疾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于慢性胃炎在病因病机、临床诊断、治疗方药方面有着个人独特认识和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卓着,已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系统而完整的诊疗方案。本研究旨在挖掘赵文霞教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学术思想形成渊源,总结整理赵文霞教授在诊治该病方面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观察总结Hp相关性胃炎中医病、证分布规律并重点探讨导师经验方加味柴胡四逆汤治疗本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阅读中医经典和导师学术着作、导师临床病案分析、研究导师成长经历等方法,总结导师学术思想主要内容及形成过程;通过导师授课、阅读导师着作、跟师侍诊学习、病案总结等方法,对导师的临床诊疗经验进行归纳整理;采用病例收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Hp相关性胃炎中医病、证分布规律进行分析;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中药加味柴胡四逆汤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结果:该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赵文霞教授学术思想形成渊源;第二、赵文霞教授治疗Hp相关性胃炎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第三、赵文霞教授治疗Hp相关性胃炎学术经验的临床应用研究,包括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医病、证分布规律研究和加味柴胡四逆汤治疗Hp相关性胃炎中医痞满病肝气犯胃兼湿热证临床疗效观察。第一部分赵文霞教授学术思想形成渊源。结合赵文霞教授成长经历,总结其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学术思想形成渊源。(一)赵文霞教授学术思想主要起源于《内经》,其中的阴阳理论、脏腑气机理论奠定了赵文霞教授对脾胃疾病基本病机的认识观点和治疗思路,即从整体出发,通过调整肝胆脾胃的平衡关系,达到气机调畅的目的。(二)赵文霞教授学术思想成形、发展于《伤寒》,认为《伤寒》完整而系统的理、法、方、药阐述,使辨证论治落实到具体的病证,所载方、药也非常精炼效验,真正完成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具体到中医痞满病而言,认为其发生在于脾胃升降功能的失常,并与厥阴肝、少阳胆密切相关,将小柴胡汤、四逆散、半夏泻心汤同用,组创了加味柴胡四逆汤,兼顾肝胆脾胃之间的关系,疏肝和胃,和解少阳,开结除痞,清利湿热,标本兼顾,临床疗效显着,形成了对痞满病较为完整的认识和诊断、治疗特色。(三)赵文霞教授学术思想深受金元四大家及叶天士、汪昂等后世名医的影响,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逐渐成熟和完善,临证诊疗必源自经典,又融汇新知,个人特色鲜明。第二部分赵文霞教授诊疗hp相关性胃炎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一)赵文霞教授治疗hp相关性胃炎学术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脏腑病机,注重恢复脏腑生理功能;2、重视整体观念,注重调和脏腑间相互关系;3、重视情志作用,注重通过调节情绪,恢复脏腑气机;4、重视病程长短,注重调节气血。(二)赵文霞教授诊治hp相关性胃炎临床经验。赵文霞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hp相关性胃炎中医辨病以痞满病居多,辨证分型以肝气犯胃兼湿热型多见,临床用方以加味柴胡四逆汤最为常用,随症加减颇具个人学术特色的单味药及对药,辨证简洁,方药精炼,切合病机,疗效显着。同时,非常重视舌脉在本病诊断中的作用。第三部分赵文霞教授疗hp相关性胃炎学术经验临床研究。(一)赵文霞教授辨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医病、证规律研究。经1000例门诊病例临床观察发现,hp相关性胃炎临床以中医痞满病多见,其中肝气犯胃兼湿热证居多,比例分别达到55.6%和50.36%,舌脉在本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二)加味柴胡四逆汤治疗hp相关性胃炎中医痞满病肝气犯胃兼湿热证临床疗效观察。将106例符合本病西医诊断、中医病名诊断、中医证型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西药对照组和西药联合中药加味柴胡四逆汤的试验组,观察患者hp转阴率、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总症状积分、各单项积分和舌脉积分,结果显示:中药加味柴胡四逆汤对hp相关性胃炎在改善症状积分和临床疗效方面都显着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单项症状改善方面,试验组对胃脘痞满,胸胁胀满或疼痛、口苦口黏等方面疗效较好,显着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舌象积分观察,试验组在改善舌质和舌苔作用方面具有较好疗效,治疗前后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加味柴胡四逆汤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医痞满病肝气犯胃兼湿热证具有较好的疗效,尤以对胃脘痞满、胸胁胀满或疼痛、口苦口黏、舌质、舌苔等方面疗效较好,部分指标优于对照组西药。结论:赵文霞教授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医痞满病肝气犯胃兼湿热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所用主方、加减药物的系统认识和诊疗方案,学术渊源深厚,契合经典理论,个人特色鲜明,经临床验证,疗效显着,值得进一步继承和推广。

高建[3](2014)在《探讨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间共收治了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的患者50例,将患者随机平均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实验组应用中医疗法,对照组应用西药疗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对于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相关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治疗1个月之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9%,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两组相比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中医的方法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的治疗的效果好,而且方法比较安全,不良反应较少,比较值得广大医学工作者临床应用推广。

赵艳利,郭淑云[4](2014)在《幽门螺杆菌的中医药治疗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西药治疗所出现的耐药性、毒副作用以及治后所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易复发等,使众人目光转向祖国医学,迫使中医临床者寻求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做一综述。

王彦[5](2013)在《Hp相关性慢性胃炎证素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 CG)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其发病率高,在各种胃病中居于首位,约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90%以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长期感染后,部分患者可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根除Hp可使胃黏膜炎症消退,慢性炎症程度减轻,成为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中医药有望为Hp感染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诸多中药实验证实,很多中药具有很强的抗Hp作用,临床研究亦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着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并且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还可以降低西药治疗中的副作用,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地评价;并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该病的的中医证候分布及证素分布特点,为该病中医证素辨证提供理论依据;对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进行疗效评价研究。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第一篇介绍了祖国医学对Hp相关性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证候的研究进展、中医的治则治法及部分中药的Hp体外抑菌实验研究的概况,并详述了导师魏玮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经验体会。第二篇从Hp生物学特征、对慢性胃炎的影响、致病机制、诊断、治疗、耐药性等方面探讨了西医对该病的研究现状。第三篇对近年来研究热点证素辨证作了概述,从证素的历史沿革、证素特征、证素辨证的优势、证素辨证的思维过程等方面予以介绍。第四篇介绍了导师魏玮教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经验体会。第二部分: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目的:对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地评价。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中文和外文文献数据库,中文检索词包括中医药、经方、验方、中医、中药、草药、中成药、幽门螺旋杆菌、慢性胃炎等,英文检索词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rbal-medicine,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helicobacter pylori, chronic gastritis",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Cochrane Collaboration)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506篇,其中中文文献490篇,英文文献16篇。运用NoteEx-press软件排除重复的题录共192条,通过阅读文章题目和摘要排除明显无关的文献,初步纳入148篇。下载并阅读文献全文,排除重复发表的文章2篇,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36篇及试验组干预措施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92篇,最终纳入中文文献18篇。偏倚风险评估显示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具有高度的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Hp根除率方面,单纯中药治疗与西医二联疗法、三联疗法、四联疗法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中药治疗具有与西医抗Hp治疗相同的功效,在复发率方面,18篇文献中仅1项研究对患者进行了跟踪随访,报告了Hp阴转后的复发率。在治愈率方面,中医疗法较西医或者中医非特异性治疗有更高的治愈率。在好转率方面。中药与二联疗法、三联疗法、四联疗法及非特异性治疗比较好转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中医在胃痛、痞满、嘈杂、暖气、纳差方面疗效明显,与西医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方面,仅4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结局,大多数研究报道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或消失,未报道患者是否因不良反应退出研究。倒漏斗图结果显示中药与二联疗法、三联疗法以及四联疗法的比较发表的文献较对称,发表偏倚较小,而中药与非特异治疗比较发表的文献呈不对称,提示存在发表偏倚。结论: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文献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总体较低,尚不能对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做出肯定的结论,仍需要通过实施规范的RCTs研究进一步证实中医药的疗效。第三部分:Hp相关性慢性胃炎证候及证素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目的:明确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证候、证素分布特点,为该病中医证素辨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临床收集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客观认真的填写临床观察表,建立数据库,运用因子分析提取证型和证素,结合专业知识归纳总结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证候及证素分布规律。结果:915慢性胃炎患者中,共纳入375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CSG患者307例,CAG患者68例,通过因子分析得出证候分布为:脾胃湿热证(34.1%)、肝胃郁热证(24.3%)、脾胃虚弱证(28%)、胃阴不足证(6.4%)、胃络瘀阻证(7.2%)。本研究所提取的证素包括病位类证素3个,病性类证素7个,病位证素为脾、胃、肝,病性证素有虚实之分,实证为湿、热、气滞、血瘀,虚证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结论:①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是Hp相关性慢性胃炎常见的证型,病位证素为脾、胃、肝,病性证素为湿、热、气滞、血瘀、气虚、阳虚、阴虚。②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湿、热、气虚为发病较高的证素,CSG与CAG证素分布在阴虚、血瘀之间有差异。③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发病与性别无关,与年龄相关,CSG患者年龄分布以50一5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CAG患者则60岁以上年龄组患病率最高。④Hp相关性慢性胃炎饮食结构与发病有密切关系。⑤证素分布与胃镜下炎症分布部位、病理分级之间无相关性。第四部分:辨证论治联合“标准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评价研究目的:对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进行疗效评价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92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为西药标准三联疗法10天;试验组B组为西药配合汤药2周;C组为西药配合汤药4周。主要疗效指标:Hp根除率。次要疗效指标:①中医证候疗效;②单项中医证候疗效;③治疗前后SF-36量表比较。结果:①A组根除率为70%,B组根除率为81.25%,C组为78%,三组Hp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B组与C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B组、C组治疗后患者的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命活力VT、社交功能SF和心理健康MH六个维度的积分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理功能PF和情感职能RE维度积分提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只有躯体疼痛BP维度的积分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躯体功能PF、躯体职能RP、总体健康GH、生命活力VT、社交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心理健康MH七个维度积分提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中医辨证联合西医标准三联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可提高Hp的根除率,优于单纯西药组,②中西医结合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优于单纯西药组,但B组、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中药疗程28天优于14天;③临床治疗中,SF-36量表对中医药疗效进行评价,可克服中医辨证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生活质量应作为疗效评价的效果指标。

张艳彬[6](2011)在《清化调胃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浅表性胃炎(湿热中阻型)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清化调胃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浅表性胃炎(HpASG),中医辨证为湿热中阻型的临床疗效,并从理论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探讨清化调胃饮治疗湿热中阻型HpASG的机制。方法:临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HpASG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组(30例)给予清化调胃饮,对照组(30例)给予奥美拉唑、甲硝唑、阿莫西林,连用1周后停用甲硝唑和阿莫西林,继用奥美拉唑。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用药结束后进行临床症状、胃镜下粘膜相、Hp根除率等疗效性观察及血、尿、粪常规,心、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检测。结果:药物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控制率(痊愈率+显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总有效率方面,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中医症状总积分的改善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胃镜下粘膜改善及Hp根除方面,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程结束时血、尿、大便常规及心、肝、肾功能等检测无明显变化。结论:清化调胃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浅表性胃炎湿热中阻证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姚希贤,姚冬梅[7](2010)在《中药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文中认为本文简述了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方法和中医药有关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中药联合"三联疗法"可显着提高Hp根除率,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治疗新模式。

董洪娟[8](2010)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中医舌象、证型相关性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相关性慢性胃病患者舌象,分析证型,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中医舌象、证型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来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并行14C呼气实验检查HP的患者1123例。根据HP检测结果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比较HP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舌质、舌苔、中医证型情况,探讨HP感染与舌质、舌苔的相关性及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1123例患者中,Hp(+)组496例,Hp(+)患者的舌色分布状况为:淡白舌为202例,占40.73%;淡红舌151例,占30.44%;红舌为61例,占12.30%;紫舌82例,占16.53%。Hp(+)组舌色分布以淡白舌多见。HP(-)组627例,淡白舌为169例,占26.95%;淡红舌267例,占42.58%;红舌为86例,占13.72%;紫舌105例,占16.75%。两组舌色分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组淡白舌与HP(-)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2)HP(+)患者舌苔的分布状况为:薄白苔90例,占18.15%;白厚苔31例,占6.25%;白腻苔78例,占15.73%;薄黄苔66例,占13.31%;黄厚苔82例,占16.53%;黄腻苔123例,占24.79%;光剥苔26例,占5.24%。Hp(+)组舌苔分布以黄腻苔多见。HP(-)患者舌苔的分布状况为:薄白苔155例,占24.72%;白厚苔56例,占8.93%;白腻苔100例,占15.95%;薄黄苔88例,占14.04%;黄厚苔104例,占16.58%;黄腻苔85例,占13.56%;光剥苔39例,占6.22%。两组舌苔分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组黄腻苔与HP(-)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3)Hp(+)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状况为:肝胃郁热112例,占22.58%;肝气犯胃85例,占17.14%;脾胃虚寒60例,占12.10%;脾胃湿热128例,占25.80%;胃阴不足38例,占7.67%;胃络瘀血50例,占10.08%;寒热夹杂23例,占4.63%。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胃湿热证多见。HP(-)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状况为:肝胃郁热195例,占31.10%;肝气犯胃109例,占17.38%;脾胃虚寒81例,占12.92%:脾胃湿热87例,占13.88%;胃阴不足61例,占9.73%;胃络瘀血77例,占12.28%;寒热夹杂17例,占2.71%。两组证型分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组脾胃湿热证与HP(-)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慢性胃病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舌色分布以淡白舌为主;舌苔分布以黄腻苔为主;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胃湿热证为主。

黄浩然,陈蔚文,徐晖[9](2008)在《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通过分析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体外抑杀试验结果以及治疗HP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寻找、开发抗HP感染治疗药物提供依据。鉴于中药作为一个庞大的天然化合物资源库,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很可能从中找到新的抑制HP的有效成分,为开发治疗HP相关性疾病的有效药物开辟一条新途径。

霍红梅,郁晓维[10](2008)在《现代中医药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近况》文中认为回顾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疾病的文献,总结中医辨证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发现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疾病的疗效,与西药治疗相比,在症状改善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Hp转阴率方面可取得同等的疗效,尤其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耐药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中有明显的优势。

二、夏连抑幽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13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夏连抑幽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1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联合四联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1.1 概述
        1.2 Hp的生物学特性
        1.3 Hp的致病机制
        1.3.1 Hp的定植
        1.3.2 Hp产生的毒力因子
        1.3.3 Hp引发的免疫反应
        1.4 Hp的诊断
        1.5 Hp相关性胃炎的西医治疗
        1.5.1 一般治疗
        1.5.2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1.5.3 促胃动力类药物
        1.5.4 其他药物治疗
    2 传统医学对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的来历
        2.2 病因病机
        2.2.1 外感六淫之邪
        2.2.2 情志失调
        2.2.3 饮食不节
        2.2.4 脾胃虚弱
        2.3 中医专方治疗
        2.3.1 脾胃湿热型
        2.3.2 肝胃不和
        2.3.3 胃络瘀血
        2.3.4 脾胃虚寒
        2.3.5 胃阴不足
        2.4 中成药治疗
        2.5 外治法
        2.5.1 灸法
        2.5.2 穴位埋线
        2.5.3 穴位贴敷
        2.5.4 针灸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安全性指标
        3.3 疗效观察指标
    4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材料可比性对比
        1.1 两组患者年龄对比
        1.2 两组患者性别对比
        1.3 两组患者组间病程分布
    2 疗效比较
        2.1 两组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各个单项症状积分对比
        2.3 治疗前两组症状总积分变化比较
    3 Hp根除率
    4 Hp复发率
第四部分 讨论
    1 Hp相关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1.1 脾胃虚为本,外感湿热为标
        1.2 罗伟生教授对Hp相关性胃炎的见解
    2 黄连温胆汤和金铃子散方药分析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Hp 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赵文霞教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经验继承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综述
    1 赵文霞教授简介
    2 赵文霞教授学术渊源
        2.1 赵文霞教授主要学术成长经历
        2.2 基本思想肇始于《内经》
        2.3 形成发展于《伤寒》
        2.4 尊崇金元,博采众长
    3 Hp相关性胃炎中医研究进展
        3.1 病因病机认识
        3.2 证型研究
        3.3 Hp感染与舌象关系的研究
        3.4 中医药治疗研究
        3.5 优势与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赵文霞教授诊治Hp相关性胃炎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与研究
    1 赵文霞教授诊治Hp相关性胃炎学术思想整理
        1.1 重视脏腑病机,注重恢复脏腑生理功能
        1.2 重视整体观念,注重调和脏腑间相互关系
        1.3 重视情志作用,注重调节情绪以恢复脏腑气机
        1.4 重视病程长短,注重调节气血
    2 赵文霞教授诊治Hp相关性胃炎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2.1 中医辨病以痞满居多
        2.2 辨证分型以肝气犯胃兼湿热型多见
        2.3 重视舌脉辨证,尤重舌诊
        2.4 临床用方以加味柴胡四逆汤最为常用
        2.5 临床用药每有独到之处
第三部分 赵文霞教授诊治Hp相关性胃炎学术经验临床研究
    一 赵文霞教授1000例Hp相关性胃炎中医病、证分布规律研究
        1 中医病名分布规律研究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2 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2.1 常见证型诊断标准
        2.2 结果:见表 2
        3 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舌象规律研究
    二 加味柴胡四逆汤治疗Hp相关性胃炎中医痞满病肝气犯胃兼湿热证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1.1 样本例数估算
        1.2 病例来源及分组
        2 诊疗标准
        2.1 Hp相关性胃炎诊断标准
        2.2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同上)
        2.3 证型诊断标准(同上)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案
        3.2 观察指标
        3.3 症状体征积分标准
        3.5 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纳入病例及脱落情况
        4.2 疗效评价结果
        5 讨论
        5.1 中医病、证的诊断
        5.2 Hp相关性胃炎中医病、证分布规律的探讨
        5.3 对照药物的选择
        5.4 关于肝气犯胃兼湿热证型的制定
        5.5 加味柴胡四逆汤疗效及作用机制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年)
    附录2 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
    附录3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西医研究概况
致谢
个人简历

(3)探讨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的评定标准
        1.3.1 中医对于治疗效果的评定标准:
        1.3.2 对于疗效评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上的治疗结果比较:
    2.2 相关不良反应:
3 讨论

(4)幽门螺杆菌的中医药治疗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H.pylori感染与证型的研究
2 单味中药的研究
3 自拟方的研究
4 分型治疗的研究
5 针药合用的研究
6 讨论

(5)Hp相关性慢性胃炎证素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药诊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证素辨证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四 魏玮教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经验体会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HP相关性慢性胃炎证候及证素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辨证论治联合“标准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评价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不足与展望
附表
Meta分析常用概念
致谢
个人简历

(6)清化调胃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浅表性胃炎(湿热中阻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临床资料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诊断标准
        (三) 病例纳入标准
        (四) 病例排除标准
        (五) 试验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六) 终止试验标准
        (七) 病例一般资料
    二、 治疗方法
    三、 观察指标
        (一)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二) 胃镜下黏膜相和病理的变化
        (三) Hp 根除情况
        (四) 监测三大常规、心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
    四、 疗效评定标准
        (一)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二) 主要症状体征疗效评价
        (三) 胃镜疗效评定标准
        (四) 根除 Hp 疗效判断
    五、 统计学处理方法
    六、 治疗结果
        (一)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二)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三) 治疗前后各症状体征比较
        (四) 治疗前后胃镜下疗效比较
        (五) Hp 根除情况比较
        (六) 不良反应及心、肝、肾功能观察
讨论
    一、 现代医学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浅表性胃炎的认识
        (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 Hp 的认识
        (三) Hp 与慢性胃炎的关系
        (四) Hp 感染引起慢性胃炎的机制
        (五) Hp 感染的诊断方法
        (六) Hp 已根除的判断
        (七) Hp 相关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二、 中医学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浅表性胃炎的认识
        (一) 中医归属及发展沿革
        (二) 湿热与 Hp 感染的一致性
        (三) 病因、病机述要
        (四) 治法研讨
    三、 清化调胃饮方药分析
        (一) 方解
        (二) 现代药理研究
    四、 清化调胃饮治疗 HP 相关浅表性胃炎作用机制探讨
        (一) 抗 Hp
        (二) 抗炎、修复黏膜屏障
        (三) 调节胃肠运动、止痛
        (四) 增加人体抵抗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典型病例
    患者基本情况登记表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8)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中医舌象、证型相关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收集标准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观察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数据统计结果
        3.1 各组构成情况
        3.2 幽门螺旋杆菌与舌色的关系
        3.3 幽门螺旋杆菌与舌苔的关系
        3.4 幽门螺旋杆菌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4 讨论
        4.1 幽门螺旋杆菌与舌色的关系
        4.2 幽门螺旋杆菌与舌苔的关系
        4.3 幽门螺旋杆菌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5 结论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文献综述
附件:慢性胃病HP感染与舌像关系临床信息调查表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部分
    文献综述部分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 成果

(10)现代中医药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辨证分型
2 单味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3 中药复方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的研究
4 中医辨证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的研究
5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的研究
6 结语

四、夏连抑幽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13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联合四联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D]. 李梧郡.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赵文霞教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经验继承及临床研究[D]. 陈海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
  • [3]探讨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临床效果[J]. 高建. 哈尔滨医药, 2014(06)
  • [4]幽门螺杆菌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 赵艳利,郭淑云. 中医临床研究, 2014(16)
  • [5]Hp相关性慢性胃炎证素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评价研究[D]. 王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6]清化调胃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浅表性胃炎(湿热中阻型)临床研究[D]. 张艳彬.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3)
  • [7]中药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J]. 姚希贤,姚冬梅.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0(02)
  • [8]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中医舌象、证型相关性临床研究[D]. 董洪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3)
  • [9]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J]. 黄浩然,陈蔚文,徐晖.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8(06)
  • [10]现代中医药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近况[J]. 霍红梅,郁晓维. 甘肃中医, 2008(02)

标签:;  ;  ;  ;  ;  

夏联益友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病13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