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管理会计概念和实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贺颖奇[1](2020)在《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建设中国管理会计体系的需求出发,以信息经济理论为基础,融合会计决策有用观构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演绎研究法,以管理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以企业单位管理过程为载体,按照"管理活动实务职能驱动管理会计功能要素,管理会计功能要素决定管理会计信息需求和管理会计工具方法选择"的逻辑结构,将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原则、要素、工具方法和报告等,嵌入管理会计的"提供信息"和"利用信息参与管理活动"的决策支持过程,构建管理会计概念框架,以期推动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在管理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实务之间建立"桥梁",为总结提炼管理会计实践创新成果并形成新的理论提供逻辑依据。
唐慧玲[2](2020)在《预算责任主体背景特征、预算松弛及其经济后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管理控制手段。为了完成特定的生产目标或经营计划,企业所制定的预算计划以货币、现金流以及具体规划描述的形式,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并合理配置了企业所拥有的有限资源。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发挥了强大的控制功能,企业所制定预算目标的完成度可被作为其业绩评价的标准。另外,预算目标与企业的激励机制也紧密相连。预算目标的制定是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它奠定了预算管理系统有效运转的基础。然而,预算松弛问题影响着预算目标难度的确定,进而阻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功能在企业内的有效发挥。从国外的研究证据可以看出,预算松弛现象普遍存在于企业的预算管理中(Dunk&Nouri,1998)。Merchant(1985)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电子行业中企业的预算管理行为,发现经理人所制定的预算计划中存在着明显的松弛,并且当经理人的业绩考评与预算计划的完成情况相挂钩时,预算松弛出现的概率会明显增加。Merchant&Manzoni(1989)的研究发现其调查样本内有80%的总经理明确表示他们所制定的预算计划中存在着松弛,并认为其员工都能在较为“宽松”的预算计划内受益。Indjejikian&Nanda(2002)发现企业经理获得的超额奖金具有高度连续性,这意味着预算松弛不仅存在而且具有持续性。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逐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经过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和规范执行要求,我国企业已普遍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并在实务中积累了重要的工作经验(于增彪等,2004)。我国上市公司的货币薪酬激励契约和业绩考评通常与预算管理挂钩(潘飞等,2006;叶建芳等,2014),刘浩等(2015)发现我国国有企业的高管更倾向于通过事前谈判争取到更多的预算松弛以减少其薪酬考核目标的难度。由此可见,预算松弛现象也广泛存在于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中。现行研究对于预算松弛的看法并不统一,委托代理理论将预算松弛解释为采用预算管理必定会导致的一种效率损失。当企业将预算计划完成情况与业绩评价标准相挂钩时,下层经理在预算编制中会利用其所掌握的预算信息蓄意制造松弛,使得预算目标难度降低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然而这种行为可能会损害公司的利益,影响公司预算管理的有效性。权变理论则认为预算松弛是企业为了应对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而做出的一种选择(Chenhall,2003),宽松的业绩目标可以激励员工在复杂工作上有更好的表现(Kelly et al.,2014),Li(2015)发现宽松的预算目标明显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积极性。本文回顾了预算松弛的相关研究文献,并比较了现行三种社会科学视角下(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的预算松弛研究。本文欲研究不同背景特征的高管建立预算松弛的行为是否存在区别,经过讨论后将分析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视角之下,以个人心理因素作为切入点结合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心理学基本观点进行分析。首先结合行为经济学中的心理账户理论对预算松弛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知道预算松弛是企业高管自利行为的一种策略选择,而高管的心理因素发生变化会使其对这种策略的选择做出调整。现有研究已证明内在道德感、程序正义、对声誉的考虑等,都会影响高管建立预算松弛的行为倾向性(Libby,2003;Little et al.,2002;Stevens,2002;Wentzel,2004)。本文借鉴Hambrick和Mason(1984)提出的“高层梯队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以预算责任主体的背景特征测度其心理结构,再结合行为经济学中的瘾理论对高管建立预算松弛的习惯进行分析,可以知道与高管的个人经历或社会影响有关的心理因素都会影响其建立预算松弛的行为习惯。本文以2003—201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手工搜集了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预算数据,以此计算得到预算松弛的数据。文章进行理论推导得出,高管的政治背景强度、相关工作经历、性别特征以及学历特征都可能会影响其建立预算松弛的行为倾向性。考虑到高管背景特征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主要选取董事长、CEO和CFO作为企业高管的代表性人物进行了假说的建立。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政治关联越紧密的CEO建立预算松弛的程度相对较低;(2)具有财会或金融相关工作经历的CEO相比于没有此类工作经历的CEO更容易建立较多的预算松弛;(3)女性董事长相比于男性董事长更倾向于通过包含更多预算松弛的预算计划;(4)学历较高的CFO相比学历较低的CFO更不容易建立预算松弛。具体来看,政治背景强的CEO除公司的工作外还需要特别维护个人声誉,他们会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在预算编制中不会偏好较多的预算松弛以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因为这种做法可能会威胁到其声誉和政治身份。CEO具有财务或者金融相关的工作经历意味着他们拥有财会专业知识的优势,因此他们在预算编制中显得更加自信且工作得心应手。为了提高自身和下级员工的报酬、保持个人工作能力评价并增加工作的灵活性,这类CEO更容易利用专业知识和职位便利在预算编制中建立预算松弛;董事长重视公司的长期发展和业绩的可持续性增长,女性董事长相比男性董事长行事更加谨慎、保守,为了增加公司经营的灵活性、分散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以及减少下层经理有害的利润操作行为,女性董事长偏好预算目标难度更低的预算计划,其包含的预算松弛较多;高学历的CFO接受的社会道德教育更加充分,他们所形成的强烈道德感抑制了其出于追求个人利益动机去建立预算松弛的行为。由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分析可知,预算松弛是企业高管自利行为的一种策略选择,而这种策略选择会损害公司的利益。为了更清楚地了解预算松弛可能对公司利益带来的损害,文章探究了预算松弛与公司的几种重要的经济特征存在的关联。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预算松弛程度与公司市场价值显着负相关;(2)预算松弛的存在会使得公司未来年度的盈余管理水平下降;(3)预算松弛与公司承担的市场风险显着正相关。具体来看,公司价值受到市场内投资者的影响,当预算松弛被视作一种不良信号传递到市场内时,投资者会降低对该公司的投资比例,因而该公司的市场估值会下降,公司价值也会下降;预算松弛会降低企业的经营目标难度,管理者的薪酬也更容易达到较高水平,此时他们会减少为了提高自身收益而进行的粉饰性盈余管理行为,这反映为企业次年的盈余管理水平降低;当管理者了解公司的预算计划中包含预算松弛时,其业绩目标难度会显着降低,预算松弛的存在已经为他们降低了一定的工作失败风险,此时他们更愿意去选择风险更高收益更大的投资项目,公司承担的风险也会相应升高。本文主要存在以下几点贡献:第一,为预算松弛影响动因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是对预算松弛问题实证研究证据的补充。现有关于预算松弛动因的文献多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程新生,2008;郑石桥和王建军,2008;Young,1985),关注信息不对称、管理者行为、报酬方案等。个人因素方面关注得较多的是高管声誉和个人道德及责任感(Douglas,2002;Webb,2002;Yuen,2004),研究方法多为问卷调查,实证研究证据较为稀少。借鉴“高层阶梯理论”的观点,本文采用高管的背景特征对其心理结构进行测度,研究了高管背景特征与其建立预算松弛倾向性的关系,为高管个人特征因素与预算松弛关系的实证研究做出了增量性贡献;第二,本文创新地将行为经济学理论引入预算松弛的动因研究中,弥补了以往同类文献中采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时的不足。委托代理理论将预算松弛解释为企业高管的自利行为,这可以作为本文分析时的一个基础支撑。然而委托代理理论在分析时将高管假设为完全理性且偏好一致,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行为经济学理论有助于分析实际情况中企业高管的不同心理特征对其建立预算松弛行为倾向性的影响,为将预算松弛动因研究落到个体特征层面上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分析支持;第三,本文通过研究预算松弛与公司三类重要经济特征的关系,为预算松弛可能对公司带来的经济后果做出了实证研究证据的补充。已有文献对预算松弛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结论并不统一,而关于预算松弛与公司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更是鲜有,本文填补了此类研究的空缺。公司价值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公司的长期业绩,从本研究的结论来看,预算松弛会损害公司价值及长期业绩,企业应尽量减少预算松弛。关于预算松弛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结论与已有文献相同(雒敏,2010;潘飞和程明,2007),而预算松弛与公司市场风险的关系先前未被研究过。本文对预算松弛与公司市场风险的相关性研究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上都做出了边际贡献,未来还可以进一步对预算松弛与公司研发创新的关系展开研究;第四,研究结论可以帮助完善现代公司的治理机制,优化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使公司处于长期有利的发展中。本文有助于公司在聘请高管时,可以根据公司自身的预算松弛习惯,对不同背景特征的高管进行筛选,优化公司的高管团队结构。另外,参考本文对预算松弛与公司几类重要经济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公司可以将预算松弛作为一项经济指标来预测其未来可能受到的不良影响,及时调整公司次年的预算计划以有效控制预算松弛问题,使公司的几项重要经济特征处于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的范围内。
冯巧根[3](2020)在《管理会计工具的创新——“十字型”决策法的应用》文中提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核心是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结合中国的情境特征,创新有效且可操作的管理会计新工具,是管理会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十字型"决策法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会计分析工具,它围绕管理会计控制系统与信息支持系统,在理论与方法、决策与战略,以及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等概念的配合下,利用"十字型"坐标加以综合分析与评判,深化人们对管理会计理论范式与实践创新的理解与认识。随着企业新模式与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十字型"决策法在协助管理当局科学决策,为企业创造价值,以及保持企业可持续成功等方面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李鹤尊[4](2019)在《战略规划流程、绩效指标因果联系与预算行为》文中提出2017年9月29日,财政部发布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其中,《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突出了战略规划的重要性。《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1号——战略地图》突出了战略地图作为战略管理工具的重要性。《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200号——预算管理》则突出企业预算管理应以战略为导向的原则,并提出企业可整合预算与战略管理领域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那么,企业的战略管理如何影响预算管理?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战略规划是闭环战略管理体系的重要步骤。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包含六大步骤的闭环战略管理体系:(1)制定战略;(2)规划战略;(3)分解战略;(4)规划运营;(5)回顾战略与运营计划执行情况;(6)检验与调整战略。其中规划战略又被进一步分为五个步骤:(1)战略目标设定、(2)绩效指标选取、(3)目标值设定、(4)行动方案制定和(5)预算编制五个步骤。然而这些具体的设计所产生的效果尚未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是两个彼此关联的概念。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指标体系。平衡计分卡只建立了一个战略框架,而缺乏对战略进行具体而系统、全面的描述。战略地图是以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目标(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流程层面、学习与增长层面)为核心,通过分析这四个层面目标的相互关系而绘制的企业战略因果关系图。两者的结合被以往文献称为平衡计分卡框架。平衡计分卡框架自问世以来不断演变。早期版本的平衡计分卡聚焦于使用多个绩效指标管理企业绩效,提供一种更加“平衡”的绩效观。战略地图与平衡计分卡结合之后,平衡计分卡框架转而侧重于向使用者揭示绩效指标之间的因果链条,描绘指标间因果联系。平衡计分卡框架只是战略绩效评价系统(Strategic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PMS)的一种具体形态。与实务界愈发重视战略管理相一致,在管理会计的学术研究中,战略绩效评价系统越来越得到重视,并且以往研究普遍认为战略绩效评价系统有利于战略的执行从而提升业绩。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战略绩效评价系统应该包括战略规划流程,同时各绩效指标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然而,本文作者未发现有文献采用战略绩效评价系统的视角考察战略规划流程和绩效指标因果联系对企业预算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丰富预算行为领域的研究,本文聚焦于战略规划流程和绩效指标因果联系,基于管理控制系统工具包、自决理论、程序公平理论、心智模型理论、目标设定理论等理论基础,使用案例研究、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考察两者对于企业预算行为的影响。战略地图是绩效指标因果联系在企业中的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在开展基于更大样本的研究之前,本文的第一项研究通过案例分析考察一个典型企业中战略规划流程和战略地图影响企业预算管理的具体过程。研究采用探索性案例分析,梳理并分析了华润集团引入6S管理体系、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5C价值型财务管理体系等管控机制的管理会计变革过程,对管控机制之间的关系以及战略规划流程的引入对预算管理的影响提供了解释。其中6S管理体系包括:战略规划、商业计划、管理报告、业绩评价、内部审计和经理人考评;5C价值型财务管理体系是以资本、资金、资产管理为主线,包括资本结构、现金创造、现金管理、资金筹集和资产配置五个模块。案例分析显示,华润集团的迅速成长使其暴露在复杂多变的业务环境下,而环境的不确定性促使其更加注重非财务指标和战略规划。通过引入新版本的6S管理体系,华润集团开始采用正式战略规划流程。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管控机制融入了6S管理体系。随着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引入,预算与商业计划整合,成为新版6S管理体系中商业计划体系的重要构成。在管理实践中,6S管理体系帮助华润集团实施战略,华润集团也通过依次确定战略目标、评价指标、目标值和行动方案,建立起预算与战略之间的相关性。在此之后,为了应对财务资源的稀缺性,华润集团又引入了5C价值型财务管理体系,辅助筛选投资战略,以求更有效地配置稀缺财务资源。基于案例分析,本文总结出三个发现:(1)正式战略规划流程为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创造应用环境,使企业更易于应用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揭示绩效指标因果联系;(2)战略地图与正式战略规划流程的结合使用有助于构建战略目标和预算目标的逻辑关系,加强企业预算与战略之间的相关性;(3)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能促进战略的分解和实施,而不能充分地帮助管理者选择战略;基于财务指标的预算约束作为补充可帮助企业在战略实施前确定战略选择的范围。案例研究的发现有助于研究者理解管理控制系统各管控机制的联系,也能够为实务界人士就企业如何开展战略管理提供参考。第一,正式的战略规划被作为学术概念提出以来,很少有研究考察正式战略规划流程对预算管理产生的影响。本文基于典型案例系统性地解释了战略规划流程和战略地图如何影响企业的预算管理,如何使预算与战略的联系更为紧密,促进战略的有效实施。第二,案例研究拓展了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将战略规划流程、战略地图和预算分别视作管理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揭示了三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的过程。第三,本文的发现有助于研究者理解管理控制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也能够为实务界人士就企业如何开展战略管理提供参考。案例研究对企业管理的启示在于,为了更好地推广《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管理者应通过制定规则体系固化战略管理流程,从而促进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等战略管理工具的应用,发挥其对预算管理的积极作用。本文的第二项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在平衡计分卡框架下考察了战略规划流程和绩效指标因果联系对预算目标设定的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被要求扮演下级管理者,参与预算并向上级管理者填报预算目标。首先,实验考察被试者在模拟的预算参与过程中上报的预算目标。实验结果显示,当上级设定的财务目标值高于往年水平时,使用绩效指标因果链条描绘指标间因果联系,能够促使下级管理者上报高于往年水平的目标值,以配合既定的财务目标。接下来,实验考察当上级管理者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四个层面均下达高于往年水平的预算目标后,被试者对于既定预算目标的满意度。实验结果显示,在战略规划流程中应用绩效指标因果链条能提高下级管理者的预算满意度。补充测试的结果表明,战略规划流程和绩效指标因果链条的结合使用,能加强下级管理者对绩效指标因果联系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对于预算编制程序的公平感,并最终提高他们的预算满意度。上述实验研究的发现意味着,在平衡计分卡框架下,战略规划流程和绩效指标因果链条的结合能够使企业更有效地设定预算目标。当上级管理者制定总体财务目标后,下级管理者在绩效指标因果链条所揭示的指标因果联系的引导下,在其他绩效指标上会倾向于上报能够支持总体财务目标的目标值。当全部的关键绩效指标目标值被确定后,战略规划流程和绩效指标因果链条的结合使用又有助于使下级管理者更愿意接受这些既定的目标值。实验研究的发现拓展了战略地图及其绩效指标因果链条的研究。以往的实验研究已经表明战略地图所含的绩效指标因果链条能够影响管理者绩效评价的判断以及决策绩效。本文的实验证据表明,绩效指标因果链条在目标值设定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本文的研究不仅关注平衡计分卡的形态,而且关注其应用过程。本文的实验证据表明,绩效指标因果链条在“战略目标—绩效指标—目标值—行动方案—预算”的战略规划流程下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作用。本文的第三项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使用战略目标、绩效指标、目标值、行动方案和预算的排序捕捉企业战略规划流程上的差异,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问卷数据,考察了战略规划流程对预算程序公平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战略规划流程与战略目标、绩效指标、目标值、行动方案、预算依次排列的吻合程度会正向影响管理者对绩效指标因果联系的认识,绩效指标因果联系进而会直接地,或通过促进预算参与,间接地正向影响预算程序公平。上述调查研究的发现意味着,在管理实践中,将评价指标选取、目标值设定、行动方案制定和预算编制基于企业战略目标,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认知绩效指标之间的因果联系。企业组织内对绩效指标因果联系的认知有助于上级管理者为预算目标值做出合理化解释,使下级管理者理解目标值如何设定,从而增加对预算程序公平的感知。此外,绩效指标因果联系还能使管理者们认识到不同工作的相互依赖性,从而促进企业形成预算参与机制,进而提高预算程序公平性。上述调查研究为战略规划流程对企业组织的影响提供了重要证据,拓展了有关程序公平的研究,从程序的角度探讨企业的战略规划流程,考察了战略规划流程与预算程序公平的联系,可以为组织公平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研究结果对于实务界也存在启示:设定一个合理的战略规划流程,能够帮助企业公平地编制预算,从而帮助管理者实现更高的绩效。本文的第四项研究继续采用调查研究法,使用战略目标、绩效指标、目标值、行动方案和预算的排序捕捉企业战略规划流程上的差异,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问卷数据,考察了战略规划流程对预算目标承诺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战略规划流程与目标、指标、目标值、行动方案和预算依次排列的吻合程度会正向影响预算目标承诺。绩效指标因果联系较强时,预算目标承诺较高,预算更倾向于为业务单元带来更高的生产力,并督促管理者谨慎地管理成本。上述调查研究的发现意味着,以往文献所提及的战略规划流程——制定战略目标、设计衡量指标、设定目标值、制定行动方案和编制预算——会对企业管理产生显着的积极影响。如果企业的战略规划流程与上述流程吻合,下级管理者会具有更高的预算目标承诺,即对预算目标更加投入,进而产生更高的绩效。除此之外,当管理者能够充分地认识到绩效指标之间的因果联系时,也会产生更高的预算目标承诺。上述调查研究拓展了目标承诺研究。目标设定是战略绩效评价系统中的重要工作,而目标承诺对绩效存在显着的影响。以往研究已经发现了预算参与对预算目标承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识别出了更多影响预算目标承诺的战略绩效评价系统特征,进一步讨论了战略绩效评价系统设计与预算目标承诺的联系。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实务界也存在启示:企业设定一个合理的战略规划流程,并构建具有因果联系的绩效指标体系,能够提高下级对预算目标的承诺,使下级更愿意接受预算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上述调查研究也进一步拓展了战略绩效评价系统的研究。以往研究往往将战略绩效考核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对绩效的影响。本文更加细致地考察了战略绩效评价系统的特征,揭示了两种典型特征——战略规划流程和绩效指标因果联系——对企业的影响。在考察战略规划流程时,战略目标、绩效指标、目标值、行动方案和预算的排序是对战略规划流程的一种简要刻画,它虽然已被以往研究提及,但并未被充分讨论。本文使用这一构念度量不同企业战略规划流程的差异,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本文的主要研究贡献有以下三点。第一,本文揭示了战略绩效评价系统设计与预算行为的联系。一方面,本文的调查研究考察了战略规划流程和绩效指标因果联系对预算程序公平的影响,可以为组织公平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同时拓展了目标承诺研究,揭示了战略绩效评价系统设计与预算目标承诺的联系。另一方面,本文的调查研究成功捕捉并系统考察了战略规划流程的差异,在问卷调查中使用战略目标、绩效指标、目标值、行动方案和预算的排序捕捉企业战略规划流程上的差异,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这种差异对预算程序公平和预算目标承诺的影响,从而更加充分地揭示了战略绩效评价系统设计与预算行为的联系。第二,本文在平衡计分卡框架下扩充了有关绩效指标因果链条的研究成果。实验证据表明,战略规划流程和绩效指标因果链条结合在一起能为下级管理者参与战略规划构建良好的机制,有助于提高预算目标与战略目标的契合度。因此,绩效指标因果链条在与战略规划流程结合使用时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作用。第三,本文为战略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的推广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对于管理者的启示在于,将评价指标选取、目标值设定、行动方案制定和预算编制基于企业战略,有助于企业组织内的管理者更好地认识到绩效指标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而加强预算程序公平性。此外,设定合理的战略规划流程,并构建具有因果联系的绩效指标体系,能够使企业内管理者和员工更愿意接受预算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
曾祥飞[5](2019)在《能力观视角下我国管理会计有效性评价研究 ——来自于高科技上市公司数据和长三角地区高科技企业问卷检验》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管理会计实践经历了时代变迁、体制改革和新经济环境挑战等。如何有效评价计划经济时期的特色管理会计,或者有效评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经验快速发展的管理会计,尤其是如何评价当前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技术和管理需求挑战下的未来我国管理会计,将成为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管理会计有效性评价的国内外文献涉及到工具绩效评价、整体绩效评价和战略事业的发展评价的多个领域。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论文提出管理会计有效性评价的概念和组成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基于能力观视角的管理会计有效性评价的内在关系:(1)比较了资产观、资源观和能力观三种评价模式,认为能力观评价模式最符合现代新经济发展趋势;(2)通过预算管理工具对动态能力观诠释管理会计有效性评价的合理性进行了实证检验;(3)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三维能力发挥作用的过程机理;(4)从非正式视角考察管理会计有效性评价的改进逻辑,证明管理会计非正式控制的存在性和对正式控制的互补效应;(5)在前面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管理会计非正式控制与正式控制的匹配关系,基于样本企业不同生命周期对上述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本论文的创新主要有:(1)比较了资产观、资源观和能力观理论,论证了能力观视角MA有效性评价理论是符合现代MA发展趋势和要求;(2)基于能力观理论,论证了MA三维能力结构和MA非正式与正式控制的匹配关系,完善了MA有效性评价和改进的内在逻辑;(3)在能力观理论下,提出了MA有效性评价双重属性的要求,提升了有效性评价功效;(4)梳理并界定了MA有效性评价概念和外延,为MA绩效问题做了基础理论的工作。研究结论有助于评价管理会计有效性转向能力视角的探索;有助于探析我国高科技企业管理会计能力的形成效应;在我国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和规范建设中,关注管理会计正式工具功效性的同时,不能忽略非正式控制以及两者相互作用效应,更不能忽视环境变化对工具背后能力转换的要求。
何丹丹[6](2019)在《广东A银行绩效考核研究》文中提出过去我国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长期享有的法定利差,而随着现在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市场竞争加剧、金融脱媒深化、利率市场化及银行业不断强化监管等情况,传统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的严峻形势。改善绩效考核体系是提升经营管理的重要抓手,良好的绩效考核体系能够引导员工和组织朝着战略目标前进,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保持竞争力。如何改善绩效考核体系以提升绩效考核效果,是当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来得出这个问题的结论。本文选择广东A银行作为研究案例的依据:一是该银行实施精细化的绩效考核模式多年,积累了大量经验,实施效果良好,为本文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一个典型案例;二是对该银行进行深入详细的调研,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案例研究的开展,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广东A银行绩效考核值得研究的四方面问题进行分析:一是分析绩效考核引入预算指标的作用,发现预算能够为绩效考核提供关键指标,预算考核和绩效考核有协同作用,但是预算松弛会对绩效考核造成不利影响;二是分析绩效考核中引入EVA/RAROC的作用,发现这两个指标能够支持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管理思路转型;三是分析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发现该银行融合了关键绩效指标法、平衡计分卡、银行监管规定多种思路,使得指标体系较为完善,但是不够重视学习与成长维度;四是分析绩效考核计分规则,发现灵活的权重调整有利于绩效考核过程管理,引入客观的计分维度能够提升评分结果的客观性,能够一定程度上修正预算松弛对考核评分造成的影响,但是进步率计分维度的计算方法仍有不足。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引入预算指标能够提升绩效考核精度,但要防范预算松弛对绩效考核结果的不利影响;二是引入EVA/RAROC指标能够引领正确考核导向;三是多种思路的融合能完善考核指标体系,要重视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四是灵活的指标权重设置有利于过程管理,客观的计分维度能够提升评分结果的客观公正性,要加强绩效考核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完善进步率的计算方法;五是要增加绩效考核系统自动计分功能,以减轻考核工作量、提高计分准确性、防范线下人为调分。本文对我国银行业改善绩效考核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冯巧根[7](2019)在《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及发展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管理会计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开展国际间管理会计比较往往困难重重。为便于世界各国对中国管理会计有一个总括的认识,构建某种共同的理论框架变得十分迫切。一般而言,理论框架是学科体系在企业实践应用中的抽象映射。基于理论框架的引领,我国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并展现出中国政府的政策引导与企业内在的自发创新相结合的宝贵经验。创新管理会计信息的支持手段和提高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职能是未来管理会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罗忠莲[8](2019)在《上市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战略定位是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对公司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些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资源国际化的深入推进,世界各国资本市场面临的竞争环境日趋激烈,战略定位在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在公司开发核心竞争力和获取竞争优势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战略定位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日渐凸显。任何一个行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都将逐渐积累沉淀出一种代表行业整体发展方向的行业常规战略模式,当公司在战略定位过程中偏离了行业常规战略方向而选择行业差异化战略模式时,战略差异问题将随之产生。换言之,公司战略差异度是指公司的战略定位偏离行业常规战略模式的程度,即公司选择的行业差异化战略相对于行业常规战略模式的偏离程度。值得注意的是,战略差异度对公司经营发展而言是一柄“双刃剑”,具有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特质,公司可能从中获得高收益的回报,也可能获得极低的收益,甚至因高风险而导致战略定位失败,使公司遭遇“滑铁卢”。鉴于战略差异度在公司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究公司战略差异度的经济后果。现有文献集中考察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经营业绩、融资活动以及分析师行为、审计师决策等方面的影响,成果丰硕,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也有学者开始在战略这一重要场景中探究公司财务会计行为,其中,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即为重要话题之一。前人的研究从盈余质量、公司违规、财务欺诈、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盈余管理和会计稳健性等角度对该话题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考察,但仍存在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影响机理以及两者关系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另一方面,以往文献只考察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某个特征的影响。例如,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和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但鲜见学者同时考察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多个特征的影响,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角度,全面系统地探究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效应、路径机理与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更缺乏。对上述问题展开探究,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为政策制定者、监管者以及外部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提供经验证据参考。基于此,本文选取2007-2016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有的资本市场环境,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两大基本质量特征以及可比性、及时性两大提升性质量特征纳入会计信息质量实证研究框架,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角度,全面系统地探究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首先梳理分析国内外关于公司战略差异度的经济后果、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三方面的文献,把握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明确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其次,阐述公司战略差异度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内涵、衡量方法和理论基础。再次,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和及时性四大质量特征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最后,基于实证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启示、贡献与局限,并提出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总体而言,本文得出了如下四方面的研究结论:第一,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同时采用横截面修正Jones模型估计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会计收益与真实收益的均方误差衡量会计信息可靠性,考察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可靠性显着负相关,即公司战略差异度越大,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会计收益与真实收益之间均方误差越大,从而会计信息可靠性越低,说明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2)公司战略差异度可以通过增加非效率投资而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且主要通过增加投资不足程度而降低会计信息可靠性,即投资不足是公司战略差异度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中介路径。(3)高质量审计和分析师跟踪有效缓解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负面影响,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了这种负面影响。(4)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Heckman两阶段法和解释变量滞后一期进行内生性检验,以及变更关键变量衡量方法、变更样本范围,重新检验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可靠性关系,检验结果与主回归结果保持一致。第二,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基于会计盈余持续性角度,采用会计盈余持续性衡量会计信息相关性,考察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相关性显着负相关,即公司战略差异度越大,会计盈余持续性越弱,从而会计信息相关性越弱,说明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相关性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2)公司战略差异度可以通过增加经营风险而影响会计信息相关性,即经营风险是公司战略差异度影响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中介路径。公司战略差异度与应计盈余持续性、现金流量持续性均显着负相关,且对应计盈余持续性影响更大,说明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盈余结构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3)高质量审计和分析师跟踪有效缓解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负面影响,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了这种负面影响。(4)采用固定效应回归和差分方程两种方法进行内生性检验,以及变更关键变量衡量方法和控制盈余管理方法,重新检验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相关性关系,检验结果与主回归结果保持一致。第三,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采用公司个体层面会计信息可比性测度方法计算会计信息可比性指标,考察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可比性显着负相关,即公司战略差异度越大,其会计信息可比性相较于同行业其他公司显着更低,说明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比性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2)公司战略差异度可以通过增加管理层代理成本而影响会计信息可比性,即管理层代理成本是公司战略差异度影响会计信息可比性的中介路径。(3)高质量审计和分析师跟踪有效缓解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负面影响,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了这种负面影响。(4)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Heckman两阶段法和解释变量滞后一期进行内生性检验,以及变更关键变量衡量方法、变更样本范围和进一步控制盈余管理方法,重新检验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可比性关系,检验结果与主回归结果保持一致。第四,公司战略差异度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影响。采用实际披露时滞法计算的年报实际披露时滞反向衡量年报披露及时性,考察公司战略差异度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公司战略差异度与年报披露及时性显着负相关,即公司战略差异度越大,年报实际披露时滞越长,从而年报披露及时性越弱,说明公司战略差异度对年报披露及时性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2)公司战略差异度可以通过增加审计报告时滞而影响年报披露及时性,即审计报告时滞是公司战略差异度影响年报披露及时性的中介路径。(3)高质量审计和分析师跟踪有效缓解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负面影响,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了这种负面影响。(4)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Heckman两阶段法和解释变量滞后一期进行内生性检验,以及变更关键变量衡量方法、分位数回归法、进一步控制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类型方法,重新检验公司战略差异度与年报披露及时性关系,检验结果与主回归结果保持一致。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如下四个层面的政策建议:第一,从政府层面而言,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地上市公司发展特征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战略管理引导和战略管理政策宣传服务。同时,应考虑行业差异对公司战略管理的影响,分行业开展战略管理引导,并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遏制非正当竞争行为,为各行业公司创造良好的行业发展和公平竞争环境。第二,从监管层面而言,证监会等相关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机制,重点监管战略差异度较大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同时,应进一步规范、引导和强化监管公司战略信息这一重要的非财务信息披露行为。例如,鼓励公司大力披露更详尽更完整的战略信息、对战略差异度较大公司的战略信息披露问题做出专门性规定、对不具有行业规范性和合法性的战略偏离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等,以避免或减少公司采取激进战略模式获取超额利润而损害公司价值和投资者利益,最终缓解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负面影响。第三,从公司层面而言,高层领导者在战略定位决策中应全面考虑公司内外部资源优势、能力条件、行业发展环境等因素,选择科学有效的战略模式,以避免或减少经理人基于私人利益最大化考虑而损害公司价值和投资者利益。同时,为缓解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负面影响,公司应提高外部审计质量,强化对管理层的外部监督,并积极改善信息环境,吸引更多的分析师跟踪数量,提高外部环境应变能力。第四,从投资层面而言,外部投资者应关注公司战略相关信息,充分发挥战略信息对投资决策的参考作用。同时,应理性地、辩证地认识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关系,在投资战略差异度较大的公司时,应尽量选择审计质量较高、分析师跟踪数量较多以及环境不确定性较低的公司进行投资。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从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可靠性关系而言,前人的研究考察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但并未考察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本文同时选取应计盈余管理和信息客观性两个指标衡量会计信息可靠性,验证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方法验证了非效率投资对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可靠性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调节效应方法验证了高质量审计、分析师跟踪和环境不确定性对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可靠性关系的调节作用,揭示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内在影响机理,补充和拓展了前人的相关研究。第二,从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相关性关系而言,前人的研究从股票定价角度进行了考察,但尚未从会计盈余持续性角度展开探究。本文从会计盈余持续性角度验证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并采用中介效应方法验证了经营风险对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相关性关系的中介作用,验证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盈余结构的影响差异,并采用调节效应方法验证了高质量审计、分析师跟踪和环境不确定性对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相关性关系的影响,弥补了现有相关研究的不足。第三,从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可比性关系而言,目前尚无文献考察两者之间关系。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首次验证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将公司战略差异度、管理层代理成本与会计信息可比性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采用中介效应方法验证了管理层代理成本对两者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调节效应方法验证了高质量审计、分析师跟踪和环境不确定性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从委托代理角度揭示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内在影响机理,补充了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可比性关系的研究文献。第四,从公司战略差异度与年报披露及时性关系而言,目前尚无文献考察两者之间关系。本文采用年报实际披露时滞衡量年报披露及时性,首次验证了公司战略差异度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影响,将公司战略差异度、审计报告时滞与年报披露及时性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采用中介效应方法验证了审计报告时滞对两者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调节效应方法验证了高质量审计、分析师跟踪和环境不确定性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拓展了公司战略差异度的经济后果与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徐娜[9](2018)在《有关构建我国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自2014年10月发布《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管理会计开始了开创性的发展。实务中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不断创新,管理会计的研究也逐渐向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以及环境管理会计等领域拓展。然而相比实务,管理会计基本概念问题的研究自本世纪初以来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管理会计理论滞后于实务,这既不利于学科的发展,也限制了实务具体应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大体具备了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但是不够完善。为了进一步完善管理会计概念框架,首先,论文针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各自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学科属性进行理论分析,以期从理论上划分管理会计与相关学科的研究边界,因为管理会计的边界限定了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讨论范围。其次,论文从国内外有关管理会计定义的不同表述中探讨共性的特征,讨论其背后隐含的管理会计概念框架要素,认为主要包括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本质、管理会计基本假设、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管理会计要素、管理会计计量属性、管理会计报告等等。再次,论文类比国际上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含义的规定,并主要从管理会计概念框架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关系中阐述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内涵,指明管理会计概念框架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对《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完善。最后,论文根据管理会计的特有属性,基于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讨论管理会计概念框架每一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推进我国对管理会计基本概念问题的探讨,以进一步完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从而为我国管理会计学科发展助力。
金岚枫[10](2015)在《资产组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资产是会计系统中最重要的要素,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都可由资产衍生和转化而来。但现有对资产的认识和实务操作的视角通常是关注单项设备等实物资源,带有鲜明的工业经济时代以生产资料为核心的烙印,其计量的对象往往是生产系统的一部分,收入或利益无法得到准确计量。这种做法背离了会计准则资产定义中“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内涵,当前会计实务中的确认的资产,本质上往往只是实物或经济资源,不符合资产定义,以此为基础生成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难免受到影响。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实质来看,各项资源是在管理者的组织安排下以组合化、协同化形式参与生产经营并产生利润,绝不是单项资源的简单叠加与堆砌,如财务报表中列示的一般。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将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创新定义为是企业家创设各种新的组合并不断调整优化,协同理论和产业公地理论也重在分析生产要素之间的匹配、协调、交融和由此产生的技术外溢及分工合作深化,最终形成更高的产出水平和创新能力。而随着集成制造、智能工厂和互联网经济等新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的日益发展,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与协作关系越来越复杂,上述脱离了资产本身定义的会计计量与确认实务更加不符合这一新趋势的要求,无疑使会计信息的内涵和质量更受影响。由此,会计对资产这一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素的定义及分析视角,必须从传统经济模式下单项、零散和静态,转向新经济条件下组合化、协同化和动态调整,才能真实反映价值创造内在机理,真正符合会计“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本文将现有会计准则中仅适用资产减值的资产组扩展应用,将已经不具有资产特性的单项设备等(在现有的会计实务中却依然被确认为资产)组合起来形成资产组,使其具备独立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回归资产的原本内涵。在详细论述了立论原因和研究目标后,本文论述了资产组与资产的差异和边界,探讨了资产组类型划分、资产组边界动态调整和多口径多类型资产组并存与嵌套等资产组定义和识别方面的基本问题。明确这些基本问题后,本文构建了资产组识别矩阵,设计了资产组认定方法,包括三个维度:(1)会计视角的资产收益确认的直接性,通常是资产之间设置的计量点;(2)技术视角的资产本身的功能变化,通常是不同资产之间的协作边界;(3)法律视角的资产的所有权边界,通常是跨企业边界的资产组认定依据。进一步的,本文以电网企业为例对电网多口径多类型资产组的认定和划分进行了说明。基于资产组反映和促进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及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对当前会计信息生成方式的优化与改进,本文分别探讨了基于资产组生成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的模式及具体内容:1、基于资产组生成财务会计信息的核心在于改变信息生成的口径,对报告方式和报告内容适度创新,基于多口径资产组的交易事项实时确认及其并发或并存是重点探索方向。2、基于资产组生成管理会计信息,主要关注效益评价,提升决策有用性。由于新技术应用和组织变革等带来的冲击,管理会计应坚持促进财务职能转变和公司价值创造的定位,形成更为灵活和高效的信息生成方式,弥补传统财务会计信息不足。本文提出了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的若干基本假设,如经营期间是资产组的永续运行与组织的随时消解共存、分析周期是无限趋近实时制并考虑全寿命周期的考察,分析了引入资产组后不同类型行业中管理会计的应用空间和影响,如离散型制造企业引入资产组深化价值创造能力分析,新经济形态引入资产组动态真实反映价值创造过程,充分反映新经济模式的特点和交叉补贴等真实利益流向。最后,以电网作为典型的网络状基础设施,引入资产组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并分析了其结论对电力体制改革和电价机制调整的可能影响。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分别对应市场和企业两大资源配置领域,但两者由于目标定位、发展历程、应用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存在巨大区别而呈现相对独立甚至割裂的状态。市场和企业进行资源配置的最终目标都是价值创造,因此会计信息也应该形成统一的内在逻辑和生成方式。本文在前述内容基础上提出了以资产组为主线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统一的整体框架与融合路径,即以多口径嵌套资产组作为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单元,生成的多类型、多颗粒度信息并可按照“彩色报告”模式定义的会计信息的不同质量层次以分类、汇总等形式灵活转化,同时生成管理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实现两者的内在逻辑一致和内容衔接转化。最后,在政策建议层面,本文尝试给出了基于资产组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财务会计准则修订意见,对会计准则中引入资产组后的资产组的认定、分类,以及负债、费用、收入、利润等要素的计量和信息报告与披露等方面的具体规定提出建议,并分析了执行层面的困难,认为先行通过管理会计进行尝试是较为可行的路径。
二、战略管理会计概念和实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战略管理会计概念和实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简要回顾 |
三、概念框架理论基础选择与概念框架的总体架构 |
(一)理论基础的选择 |
(二)基于信息观会计构建概念框架的前置性概念 |
1.信息观会计的主要原理性观点 |
2.前置性概念 |
(1)企业单位: |
(2)经营管理目标: |
(3)企业单位管理过程的三个关键“资源流”: |
(三)概念框架的总体思路 |
四、概念框架构成要素分析 |
(一)管理会计定义与本质 |
(二)管理会计目标与逻辑起点 |
1.终极目标 |
2.代理目标 |
3.直接目标 |
4.附属目标 |
(三)基本假设 |
(四)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原则 |
1.信息质量特征 |
2.基本原则 |
(五)管理会计要素 |
1.管理会计的“功能要素” |
2.管理会计的“会计要素” |
(六)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
五、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 |
(2)预算责任主体背景特征、预算松弛及其经济后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动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动机 |
第二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三节 研究基本贡献 |
一、理论贡献 |
二、实践贡献 |
第四节 重要概念界定 |
一、预算责任主体 |
二、高管背景特征 |
第五节 文章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预算管理系统 |
一、预算管理的作用 |
二、预算管理中的参与者行为 |
第二节 预算松弛的产生 |
一、预算松弛的定义 |
二、预算松弛的成因 |
第三节 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 |
一、经济学的视角 |
二、心理学的视角 |
三、社会学的视角 |
第四节 高管背景特征与预算松弛 |
第五节 研究现状评析 |
第三章 研究的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预算管理系统与预算松弛 |
一、预算管理系统的演进 |
二、预算管理系统的主体 |
三、预算松弛的形成 |
第二节 预算松弛成因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契约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行为经济学理论 |
四、权变理论 |
第三节 研究采用理论及归因简述 |
一、三大视角下的预算松弛研究总结 |
二、本研究采用理论及归因简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算责任主体背景特征与预算松弛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一、CEO的政治背景与预算松弛 |
二、CEO的职业背景与预算松弛 |
第二节 拓展性研究假说 |
一、董事长的性别特征与预算松弛 |
二、CFO的学历特征与预算松弛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
二、研究变量定义 |
三、模型设计 |
第三节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变量相关性分析 |
三、假说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一、变量的替代性检验 |
二、更换样本研究期间 |
三、样本数据缩尾检验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预算松弛的经济后果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一、预算松弛与公司市场价值 |
二、预算松弛与公司未来年度盈余管理 |
三、预算松弛与公司承担的市场风险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
二、研究变量定义 |
三、模型设计 |
第三节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变量相关性分析 |
三、假说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一、变量的替代性检验 |
二、更换样本研究期间 |
三、PSM检验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预算责任主体背景特征与预算松弛的研究结论 |
二、预算松弛与公司经济后果的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关于预算松弛的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3)管理会计工具的创新——“十字型”决策法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
二、“十字型”决策法的提出 |
(一)“十字型”决策法提出的客观依据 |
1.“十字型”决策法以管理会计“二元观”为基础。 |
2.“十字型”决策法是协调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与应用指引的重要手段。 |
3.“十字型”决策法能够实现管理会计既有工具与新工具之间的整合。 |
4.“十字型”决策法是构架管理会计研究本土化与全球化的桥梁。 |
(二)“十字型”决策法的概念特征及研究意义 |
1.“十字型”决策法的概念内涵。 |
2.“十字型”决策法的特征。 |
(1)动态性。 |
(2)延展性。 |
(3)开放性。 |
(4)易操作性。 |
3.“十字型”决策法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十字型”决策法在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构建中的应用:以学科体系为例 |
1. 理论与方法组合视角的考察。 |
2.决策与战略组合视角的考察。 |
3.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组合视角的考察。 |
四、“十字型”决策法下的管理会计功能模式认知:构建国际比较的平台 |
1.美、日等国的管理会计功能模式。 |
2.欧洲大陆国家的管理会计功能模式。 |
五、“十字型”决策法下的企业实践创新 |
(一)管理会计案例总结的路径 |
(二)企业创新实践的提炼与升华 |
六、“十字型”决策法的学术贡献 |
(一)从理论上看,“十字型”决策法是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系列的一种补充 |
(二)从实践上看,管理会计工具的创新是持续推进的 |
七、结论与展望 |
1.扩展了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 |
2.丰富了中外管理会计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
3.规范了管理会计案例研究的范式要求。 |
(4)战略规划流程、绩效指标因果联系与预算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意义和潜在贡献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主要理论基础概述 |
2.2 相关领域文献回顾 |
2.3 以往研究述评 |
第3章 战略规划流程、绩效指标因果联系与企业预算管理 |
3.1 引言 |
3.2 研究设计 |
3.3 案例描述 |
3.4 案例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战略规划流程、绩效指标因果联系与预算目标设定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4.3 研究设计 |
4.4 实证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战略规划流程、绩效指标因果联系与预算程序公平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5.3 研究设计 |
5.4 实证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战略规划流程、绩效指标因果联系与预算目标承诺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6.3 研究设计 |
6.4 实证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发现 |
7.2 实务建议 |
7.3 研究不足 |
7.4 未来研究方向 |
附录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实验设计 |
附录3:受访者情况统计 |
附录4:调查研究变量定义表 |
附录5:调查问卷设计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5)能力观视角下我国管理会计有效性评价研究 ——来自于高科技上市公司数据和长三角地区高科技企业问卷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3.1 研究的创新点 |
1.3.2 研究的不足 |
1.4 涉及本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管理会计有效性评价(management accounting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
1.4.2 管理会计能力(management accounting ability) |
1.4.3 管理会计非正式控制(informal contro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
1.4.4 管理会计正式与非正式控制匹配(match between formal and informal control of MA) |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MA绩效评价的相关文献述评 |
2.1.1 关于MA绩效概念范围文献 |
2.1.2 关于MA工具绩效评价文献 |
2.1.3 关于整体MA绩效评价文献 |
2.2 MA战略评价的相关文献述评 |
2.2.1 关于西方MA战略评价文献 |
2.2.2 关于我国MA战略评价文献 |
2.3 能力观理论的相关文献述评 |
2.3.1 能力理论文献 |
2.3.2 动态能力理论文献 |
2.3.3 能力观与MA能力文献 |
2.4 非正式控制理论的相关文献述评 |
2.4.1 管理控制中的非正式控制理论文献 |
2.4.2 非正式控制与MA文献 |
2.5 结论与启示 |
第三章 MA有效性评价与能力观提出 |
3.1 我国企业MA发展与有效性评价必要性 |
3.1.1 我国企业MA发展历程 |
3.1.2 MA有效性评价的必要性 |
3.2 MA有效性评价的概念界定 |
3.2.1 MA有效性评价的概念提出 |
3.2.2 MA有效性评价概念的外延 |
3.3 MA有效性评价的内容组成 |
3.4 MA有效性评价的三种观比较与能力观的提出 |
3.4.1 MA有效性评价三种观的比较 |
3.4.2 基于能力观MA有效性评价的提出 |
3.5 本章与后续章节的内容衔接 |
第四章 MA能力观遵循性的实证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理论模型和基本假设 |
4.2.1 理论模型 |
4.2.2 预算管理与组织绩效 |
4.2.3 预算管理与MA能力 |
4.2.4 MA能力与组织绩效 |
4.2.5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 |
4.3 样本和研究方法 |
4.3.1 研究样本 |
4.3.2 变量计量 |
4.3.3 结构方程模型 |
4.3.4 信度和效度检验 |
4.4 实证检验结论 |
4.4.1 相关性分析 |
4.4.2 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能力观下MA三维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MA三维能力关系 |
5.2.1 动态能力并列观 |
5.2.2 动态能力阶层观 |
5.3 研究模型的重新确立 |
5.3.1 对修正模型的再检验 |
5.3.2 环境变量的调节作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能力观下MA非正式控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MA的非正式控制概念的提出 |
6.2.1 MA非正式控制含义 |
6.2.2 MA非正式与正式控制的相互关系 |
6.3 MA非正式与正式控制的动态能力体现 |
6.3.1 两种控制与学习能力 |
6.3.2 两种控制与整合能力 |
6.3.3 两种控制与重构能力 |
6.4 MA非正式控制存在性与关联性的实证检验 |
6.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4.2 研究设计 |
6.4.3 多元回归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能力观下MA非正式与正式控制匹配关系研究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MA非正式与正式控制关系与匹配类型 |
7.2.1 MA的控制匹配类型 |
7.2.2 匹配的模型构建与基本假定 |
7.2.3 不同匹配下高科技企业正式和非正式控制的相互作用机理 |
7.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3.1 动态能力与能力重构理论 |
7.3.2 MA的两种能力表现 |
7.3.3 生命周期对两种能力匹配的要求 |
7.4 研究设计 |
7.4.1 变量定义 |
7.4.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7.5 多元回归分析 |
7.6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
附录:本研究的调查问卷 |
(6)广东A银行绩效考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选题特色与可能的创新 |
1.4.1 选题特色 |
1.4.2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绩效考核的概念 |
2.2 绩效考核的方法 |
2.2.1 关键绩效指标法 |
2.2.2 平衡计分卡 |
2.2.3 经济增加值法 |
2.3 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 |
2.4 相关理论 |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2 委托代理理论 |
2.4.3 权变理论 |
2.4.4 激励理论 |
第三章 广东A银行绩效考核描述 |
3.1 广东A银行概况 |
3.2 广东A银行绩效考核介绍 |
3.2.1 “战略-预算-绩效指标”模式 |
3.2.2 绩效考核架构及分解路径 |
3.2.3 绩效考核平衡计分卡设置 |
3.2.4 计分规则 |
3.2.5 过程管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东A银行绩效考核分析 |
4.1 绩效考核引入预算指标的作用分析 |
4.1.1 中信银行预算与绩效考核结合的借鉴 |
4.1.2 预算考核与绩效考核的协同作用 |
4.1.3 预算为绩效考核提供关键指标 |
4.1.4 防范预算松弛对绩效指标造成的影响 |
4.2 绩效考核引入EVA/RAROC的作用分析 |
4.2.1 绩效考核中引入EVA的作用 |
4.2.2 绩效考核中引入RAROC的作用 |
4.3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分析 |
4.3.1 用关键绩效指标法选取指标 |
4.3.2 按银行业监管要求选取指标 |
4.3.3 用平衡计分卡选取指标 |
4.4 绩效考核计分规则分析 |
4.4.1 指标权重 |
4.4.2 评价维度 |
4.4.3 计分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启示及建议 |
5.1 绩效考核引入预算指标 |
5.1.1 引入预算指标提升绩效考核精度 |
5.1.2 防范预算松弛对绩效考核结果的不利影响 |
5.2 EVA/RAROC引领正确考核导向 |
5.3 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5.3.1 多种思路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5.3.2 重视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 |
5.4 完善绩效考核计分规则 |
5.4.1 灵活的指标权重设置有助于过程管理 |
5.4.2 加强绩效考核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
5.4.3 客观的计分维度提升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
5.4.4 完善进步率计分维度 |
5.4.5 增加系统自动计分功能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及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与特征 |
(一) 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 |
1. 企业组织 |
2. 目标定位 |
3. 理论体系 |
4. 操作指引 |
5. 效果评价 |
(二) 管理会计理论的形成特征 |
1. 管理会计的主体特征 |
2. 管理会计对象的演进特征 |
3. 管理会计内容的变化特征 |
4. 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特征 |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 |
(一) 纠正管理会计在企业会计中的“错位”具象 |
1. 实践应用欠缺对管理会计地位的影响 |
2. 理论研究滞后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影响 |
3. 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管理会计地位的提升 |
(二) 增强管理会计的“自信”及其决策价值 |
1. 中国管理会计的“自信” |
2. 管理会计的“效度”与“信度” |
(三) 创新管理会计信息的支持系统 |
1. 丰富“互联网+”的管理会计价值内涵 |
2. 增强网络安全管理会计工具的开发与应用 |
3. 将区块链技术融入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之中 |
4. 扩展管理会计信息及其报告的内容 |
(四) 增强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职能作用 |
1. 加快管理会计能力框架建设,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
2. 扩展管理会计控制边界, 寻求新的“平衡点” |
3. 注重管理会计工具选择的“情境嵌入” |
三、结语 |
(8)上市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公司战略差异度的经济后果相关文献 |
一、公司战略差异度与经营业绩 |
二、公司战略差异度与融资活动 |
三、公司战略差异度与分析师行为 |
四、公司战略差异度与审计师决策 |
五、公司战略差异度的其他经济后果 |
第二节 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相关文献 |
一、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
二、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因素 |
三、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因素 |
四、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相关文献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内涵 |
一、公司战略差异度的基本内涵 |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方法 |
一、公司战略差异度的衡量方法 |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方法 |
第三节 公司战略差异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基础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理性经济人假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
第四节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单变量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主回归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六、进一步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
第四节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单变量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主回归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六、进一步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
第四节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单变量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主回归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六、进一步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公司战略差异度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
第四节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单变量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主回归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六、进一步研究 |
本章小结 |
研究总结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与建议 |
三、研究贡献与局限 |
四、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9)有关构建我国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管理会计相关学科边界划分的理论分析 |
2.1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划分的理论分析 |
2.1.1 信息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
2.1.2 流程的可逆性与不可逆性 |
2.1.3 事实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
2.2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划分的理论分析 |
2.2.1 “财务观”与“会计观” |
2.2.2 “整体观”与“局部观” |
2.3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划分的理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管理会计定义的概念框架要素构成分析 |
3.1 国际管理会计的定义探讨 |
3.2 我国管理会计的定义探讨 |
3.3 管理会计定义隐含的概念框架要素探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内涵分析 |
4.1 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涵 |
4.2 管理会计概念框架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关系 |
4.3 管理会计概念框架与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构建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初步设想 |
5.1 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 |
5.1.1 逻辑起点的评价标准 |
5.1.2 逻辑起点的判定结果 |
5.2 管理会计目标 |
5.3 管理会计本质 |
5.4 管理会计基本假设 |
5.4.1 假设的内涵特性 |
5.4.2 基本假设的内容 |
5.5 管理会计研究对象 |
5.5.1 管理会计对象与主体的关系 |
5.5.2 管理会计对象与本质的关系 |
5.6 管理会计要素 |
5.7 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
5.8 管理会计计量属性 |
5.8.1 管理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前提 |
5.8.2 管理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
5.8.3 管理会计计量属性与信息质量特征的关系 |
5.9 管理会计报告 |
5.9.1 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关系 |
5.9.2 管理会计报告与内部控制报告的关系 |
5.10 管理会计概念框架要素之间的关系 |
5.11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资产组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和本文研究方向 |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的实质、新趋势及对会计的挑战 |
2.1 对企业资源配置和生产过程的理论分析 |
2.2 实务领域新模式的发展和影响 |
2.3 资源配置的会计计量、不足及改进设想 |
2.4 小结 |
第三章 资产组的识别矩阵与分类规则设计 |
3.1 资产组的定义及与资产的差异 |
3.2 资产组类型划分 |
3.3 资产组边界的动态调整 |
3.4 多口径多类型资产组的界定与并存 |
3.5 资产组的认定与识别矩阵构建 |
3.6 多口径多类型资产组界定:以电网为例 |
3.7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资产组的财务会计信息:确认、计量与报告 |
4.1 基于资产组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目标和特征 |
4.2 资产组相关事项的确认 |
4.3 资产组的计量 |
4.4 基于资产组的财务会计报告改进设想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信息:效益评价和决策有用 |
5.1 管理会计发展的新环境和面临的挑战 |
5.2 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信息的定位和主要内容 |
5.3 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信息的目标 |
5.4 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分析的基本假设 |
5.5 不同行业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应用设想 |
5.6 应用案例:电网资产组经济效益评价 |
5.7 小结 |
第六章 以资产组为基础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及准则修订建议 |
6.1 以资产组为基础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
6.2 两者融合的作用及影响 |
6.3 基于两者融合的会计准则相关内容修订建议 |
6.4 对企业推行基于资产组的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议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电网资产组经济效益评价实例 |
四、战略管理会计概念和实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研究[J]. 贺颖奇. 会计研究, 2020(08)
- [2]预算责任主体背景特征、预算松弛及其经济后果的研究[D]. 唐慧玲.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3]管理会计工具的创新——“十字型”决策法的应用[J]. 冯巧根. 会计研究, 2020(03)
- [4]战略规划流程、绩效指标因果联系与预算行为[D]. 李鹤尊.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5]能力观视角下我国管理会计有效性评价研究 ——来自于高科技上市公司数据和长三角地区高科技企业问卷检验[D]. 曾祥飞. 东南大学, 2019(05)
- [6]广东A银行绩效考核研究[D]. 何丹丹.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7]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及发展方向[J]. 冯巧根.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8]上市公司战略差异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D]. 罗忠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9]有关构建我国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D]. 徐娜. 长安大学, 2018(01)
- [10]资产组及其应用研究[D]. 金岚枫. 南京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