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氮有机化合物缓蚀剂的研究

一种含氮有机化合物缓蚀剂的研究

一、一种含氮有机化合物缓蚀剂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岳[1](2021)在《稀土、过渡金属三元配合物的缓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工业上,酸洗是除垢除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中硫酸和盐酸是应用最广泛的酸洗剂。由于酸洗剂的腐蚀性强,在除锈除垢的同时,对金属也会产生很强的腐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危害。在各种防腐蚀措施中,添加缓蚀剂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常用的缓蚀剂分子结构中一般含有N、O、P、S等杂原子,而它们也是常见的金属配合物配体。近年来有文献报道,金属配合物较其配体表现出更优的缓蚀性能。但是文献的报道均为二元金属配合物,本文合成了稀土、过渡金属三元配合物,相较于二元配合物,三元配合物具有更大的分子量,能够在金属表面提供更大的覆盖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金属配合物的缓蚀性能。(1)选用1,10-邻菲罗啉(phen),对羟基苯甲酸(phba)作为配体,合成了钴三元配合物:Co-phen-phba,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配合物在酸性介质中对P110低碳钢的缓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298.15K时,配合物的缓蚀效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由热力学数据可知,配合物可以自发地吸附在碳钢表面,遵循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2)选用2,2-联吡啶(bipy),苯甲酸(ba)作为配体,合成了镍三元配合物:Ni-bipy-ba,研究了配合物在酸性介质中对P110低碳钢的缓蚀性能。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属于混合型缓蚀剂,当浓度为400 ppm时,缓蚀效率达到88.41%;配合物的吉布斯自由能为-25.540 k J/mol,表明配合物可以自发地吸附在碳钢表面,且在碳钢表面同时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3)选用1,10-邻菲罗啉(phen),丁二酸(sa)作为配体,合成了稀土镧三元配合物:La-phen-sa,并研究了配合物在酸性介质中对P110低碳钢的缓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缓蚀性能优于配体。配合物的缓蚀效率与浓度和温度有关,当浓度为400ppm时,缓蚀效率达到96.27%;高温时,配合物仍能表现出良好的缓蚀性能。

魏佳煜[2](2021)在《左旋多巴衍生物缓蚀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一些天然提取产物、药物及氨基酸等因良好的水溶性、高效防腐、健康环保而被广泛用作金属的绿色缓蚀剂,成为缓蚀领域的研究热点。左旋多巴(L-DOPA)是生物体内存在的一种物质,目前主要用作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药物。左旋多巴衍生物具有一定的水溶性,其分子结构中含有氨基、羧基、羟基等多个极性官能团,有助于其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满足高效缓蚀剂的结构要求。基于聚左旋多巴(Poly-(L-DOPA))的低细胞毒性、比单体更优异的水溶性,本课题首先制备了Poly-(L-DOPA),并采用电化学、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等研究了Poly-(L-DOPA)在酸性水溶液中对Q235碳钢的缓蚀效果。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吸收光谱(UV-vis)证实Poly-(L-DOPA)的成功合成,水溶性实验表明其比单体更优的水溶性。电化学结果表明,在1 M HCl水溶液中,随Poly-(L-DOPA)浓度的增加和浸入时间的延长,缓蚀效率增加。当Poly-(L-DOPA)浓度为300 mg/L时,浸入时间12h时,缓蚀效率最高为97.8%。SEM和CLSM观察发现,添加Poly-(L-DOPA)后,Q235碳钢表面粗糙度从968.7 nm最低可降至318.0 nm。Poly-(L-DOPA)在金属表面均匀吸附形成了完整的保护膜,抑制了腐蚀的发生。鉴于碳点材料良好的分散性,以左旋多巴为碳源采用水热法合成氮掺杂碳点(N-CDs)。透射电镜(TEM)和UV-vis证实了碳点材料的成功合成。电化学研究表明,N-CDs具有明显的缓蚀效果,缓释效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浓度为300 mg/L时,缓蚀效率高达97.9%。N-CDs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是物理化学混合吸附。SEM,CLSM结果表明,N-CDs的存在明显抑制了酸性溶液对Q235碳钢表面的腐蚀,碳钢表面的损伤减轻,粗糙度明显降低。通过聚合物生长接枝法实现了左旋多巴在SiO2表面聚合,合成了聚左旋多巴-二氧化硅复合材料(p-L-dopa-SiO2),对SiO2进行了化学修饰。FTIR、UV-vis和X射线衍射(XRD)结果证实了复合材料的合成,且表面改性没有改变SiO2的晶型结构。电化学结果表明,缓蚀效率随p-L-dopa-SiO2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p-L-dopa-SiO2浓度为500 mg/L时,缓蚀效率可以达到85.9%。添加p-L-dopa-SiO2使极化曲线阴阳极斜率发生改变,阴极O2/H+的还原反应、阳极金属氧化反应均被抑制,是一种混合型抑制剂。SEM和CLSM观察发现,p-L-dopa-SiO2可以降低碳钢表面粗糙度,对碳钢的腐蚀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

张维维[3](2020)在《吖啶类化合物缓蚀剂的合成及其对碳钢的缓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防、能源、工程和生物医学领域中,碳钢基部件的腐蚀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中N-杂环缓蚀剂可以有效的抑制碳钢腐蚀。吖啶类作为重要的N-杂环化合物,具有毒性低、易合成、水溶性好、大的共轭体系等优点,具备成为“绿色高效缓蚀剂”的优势。但是目前对吖啶类化合物作为缓蚀剂的研究比较少,而且几乎没有开展对吖啶类分子进行修饰以提高其对钢材料的腐蚀防护功能和缓蚀机理方面的研究。鉴于此,本论文设计合成了系列吖啶类化合物,对其在不同腐蚀介质中的抗腐蚀性能和缓蚀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以环己酮类化合物和邻氨基二苯甲酮为原料制备了四种带有-CH3和-CO2C2H5官能团的四氢吖啶化合物。采用失重法、电化学法、表面分析法对它们在15%HCl和1 M HCl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证明这四种四氢吖啶化合物在HCl中对碳钢均有良好的缓蚀性能,并以抑制电极阴极反应为主,在碳钢表面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式。缓蚀效率与四氢吖啶化合物浓度成正比,与测试温度成反比,且-CH3取代的四氢吖啶比-CO2C2H5取代的四氢吖啶具有更高的供电子能力,表现出更高的缓蚀效率。四氢吖啶化合物与Tween-80在1 M HCl中的缓蚀协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少量的Tween-80可使缓蚀效率明显提高,在加入200 mg L-1四氢吖啶与10 mg L-1的Tween-80时缓蚀效率高达98.69%,体现出很好的协同作用。为保持高缓蚀效率、降低缓蚀剂用量,我们设想对四氢吖啶化合物进行脱氢、增加共轭结构,制备出了系列吖啶衍生物。采用失重法和前线轨道理论法对其在1M HCl中的缓蚀作用进行了筛选评价。实验数据表明卤代吖啶衍生物的缓蚀作用优于无卤代吖啶衍生物,且带有-Br取代基的缓蚀效率强于-F和-Cl取代基。在投入量为0.4 m M(~140 mg L-1)时缓蚀效率可以提高到98.75%,大大降低了缓蚀剂单独使用的投料量。量子化学计算表明吖啶衍生物分子的吸附活性中心位于吖啶环和卤素原子,并以中性分子形式与Fe原子形成配位键,以质子化形式与Fe原子形成反馈键。在致力于研发高效环保型吖啶类缓蚀剂在酸性介质中的防腐应用,我们考虑吖啶化合物在海水介质中是否同样具有抗腐蚀作用,尝试将吖啶化合物进行修饰成吖啶盐,以增加其溶解性。同时对10-甲基吖啶盐与柠檬酸钠进行复配,探究了其在循环冷却海水中对碳钢的防腐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该复配物是以阳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在钢电极表面的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式,包含物理和化学吸附。XPS分析表明,在海水介质中,吖啶盐是通过化学吸附以及与亚铁离子螯合的方式在碳钢表面成膜。10-甲基吖啶盐与柠檬酸钠的投入量分别为50 mg L-1和100 mg L-1时,最优缓蚀效率为94.1%。考虑到吖啶盐的良好吸附成膜特性,在碳钢基底制备了吖啶盐自组装膜,利用电化学法和表面分析法探究了自组装膜的疏水性及腐蚀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该自组装膜具有很好的疏水性,且主要抑制碳钢电极的阳极溶解反应,在碳钢表面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最佳成膜时间为4 h,在300 mg L-1时缓蚀效率达92.75%。量子化学计算表明吖啶环和苯基在成膜期间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为通过自组装策略来增强缓蚀剂对碳钢的腐蚀抑制能力提供一个适用有效的途径。

朱珍珍[4](2020)在《羟基取代不饱和有机物对曼尼希碱的缓蚀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苯乙酮、芳胺和多聚甲醛为原料合成了曼尼希碱,考察了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缓蚀性能的影响,优化了曼尼希碱的合成条件。将曼尼希碱作为缓蚀剂主剂,与平平加、丙炔醇以及溶剂等复配得到了一种缓蚀性能优良的缓蚀剂。该缓蚀剂在90℃、20%盐酸溶液中加量为1%时,可使N80钢片的腐蚀速率降低至0.6850g·m-2·h-1,缓蚀率高达99.88%。扫描电镜法、能谱分析法、电化学测试以及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曼尼希碱、平平加、丙炔醇等复配得到的缓蚀剂属于混合型缓蚀剂,其在N80钢片表面的吸附是一个熵减小、放热的过程,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且呈现出较强的化学吸附特征。以曼尼希碱作为缓蚀剂主剂,实验了丙炔醇、1,4-丁炔二醇、3-甲基丁炔醇、3-甲基-1-戊炔-3-醇、1,1,3-三苯基-2-丙炔醇、丙炔醇乙氧基化合物、羟丙基炔丙基醚等7种炔醇类化合物的缓蚀作用,同时测试了将曼尼希碱和丙炔醇分别与其他6种炔醇类化合物复配对配制缓蚀剂缓蚀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单一炔醇化合物与曼尼希碱复配能够降低钢片在盐酸中的腐蚀速率,且随着炔醇浓度的增加,缓蚀性能增强;在曼尼希碱和炔醇体系中加入丙炔醇能够进一步提高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利用DFT方法分析计算炔醇类化合物的EHOMO、ELUMO、ELUMO和EHOMO之差(35)E(能级差)、分子总能量ET等分子轨道参数,总结了分子结构与缓蚀作用之间的关系。将苯乙酮分别与多聚甲醛、葡萄糖反应合成了两种羟基不饱和有机化合物BAA和BHHA。实验了在曼尼希碱体系中BAA、BHHA分别与1,4-丁炔二醇、3-甲基丁炔醇、3-甲基-1-戊炔-3-醇、1,1,3-三苯基-2-丙炔醇、丙炔醇乙氧基化合物、羟丙基炔丙基醚等6种炔醇化合物复配对复合缓蚀剂性能的影响,发现在曼尼希碱和炔醇化合物体系中,加入BAA和BHHA后,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BHHA得到或给电子的能力更强,有利于与金属表面的相互作用,BHHA的缓蚀性能优于BAA。

范保弯[5](2020)在《氨基酸席夫碱镁合金缓蚀剂的合成及缓蚀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属的腐蚀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均产生不利影响。腐蚀会导致金属材料的大量浪费,从而导致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经济损失。因此,腐蚀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镁及其合金因其良好的性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例如密度小、比强度高、导电性好等优异性能,在航天航空、军工以及汽车工业、电子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镁及其合金的耐腐蚀性差,从而妨碍了它们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因此,镁及其合金的防腐方法的研究很有必要。缓蚀剂技术是一种成本低、易操作、效果好的保护金属在腐蚀环境中免受腐蚀的实用方法之一。缓蚀剂已经成功的应用于铸铁、碳钢、铝合金、铜等金属材料的防护。但是目前对镁及其合金的缓蚀剂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缓蚀剂的环境友好性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开发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的镁合金缓蚀剂对镁合金的应用扩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合成了一类氨基酸席夫碱有机缓蚀剂,并研究了其对镁合金的缓蚀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以两种取代基不同的芳基吡唑醛分别与甘氨酸、β-丙氨酸、L-组氨酸和L-苯丙氨酸进行缩合反应制得8种新型的氨基酸席夫碱缓蚀剂,即(E)-2-((1-苯基-3-甲基-5-羟基-4-1H-吡唑基)-亚氨基)乙酸钠(AMSB-1)、(E)-3-((1-苯基-3-甲基-5-羟基-4-1H-吡唑基)-亚氨基)丙酸钠(AMSB-2)、(E)-2-((1-苯基-3-甲基-5-羟基-4-1H-吡唑基)-亚氨基)-3-(1H-4-咪唑基)丙酸钠(AMSB-3)、(E)-2-((1-苯基-3-甲基-5-羟基-4-1H-吡唑基)-亚氨基)-3-苯基丙酸钠(AMSB-4)、(E)-2-((1-(4-氟苯基)-3-甲基-5-羟基-4-1H-吡唑基)-亚氨基)乙酸钠(AMSB-5)、(E)-3-((1-(4-氟苯基)-3-甲基-5-羟基-4-1H-吡唑基)-亚氨基)丙酸钠(AMSB-6)、(E)-2-((1-(4-氟苯基)-3-甲基-5-羟基-4-1H-吡唑基)-亚氨基)-3-(1H-4-咪唑基)丙酸钠(AMSB-7)和(E)-2-((1-(4-氟苯基)-3-甲基-5-羟基-4-1H-吡唑基)-亚氨基)-3-苯基丙酸钠(AMSB-8),采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红外光谱、质谱四种表征手段对8种氨基酸席夫碱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其次,通过交流阻抗和动电位极化测试方法探究了 8种氨基酸席夫碱在0.05 wt.%NaCl溶液中对AZ31B镁合金的缓蚀作用,电化学结果表明8种氨基酸席夫碱都有很好的缓蚀效果,且缓蚀效率都在80%以上,均为抑制阴极和阳极反应的混合型缓蚀剂,其中(E)-3-((1-(4-氟苯基)-3-甲基-5-羟基-4-1H-吡唑基)-亚氨基)丙酸钠(AMSB-6)的缓蚀效果最好。接着又通过交流阻抗谱和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方法讨论了 AMSB-6的浓度对缓蚀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AMSB-6浓度为5 g/L时,缓蚀效果最佳,缓蚀效率为96.7%。吸附模型分析表明AMSB-6符合Langmuir吸附,其ΔG0ads为-28.87 kJ·mol-1,说明AMSB-6的吸附过程为有物理与化学吸附的混合吸附过程。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与无缓蚀剂的样品对比,有缓蚀剂保护的镁合金表面腐蚀痕迹明显减少;原子力显微镜结果也证明了有缓蚀剂保护的样品粗糙度明显减小许多。能谱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方法证明了AMSB-6通过吸附在AZ31B镁合金表面形成保护膜从而抑制了其腐蚀。最后,以氨基酸席夫碱AMSB-6为缓蚀剂,探究了 AMSB-6对AZ31B镁合金在发动机模拟液中的缓蚀作用。使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 AMSB-6在发动机模拟液中缓蚀剂浓度、温度对AZ31B镁合金的缓蚀作用。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AMSB-6浓度的增大,缓蚀效率逐渐升高,当缓蚀剂浓度为20 mmol/L时,缓蚀效率最高,为81.3%。而随着温度的升高,缓蚀剂的效率逐渐降低,在50℃时,缓蚀效率降到了 39.1%。极化曲线与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AMSB-6在发动机模拟液中是具有Langmuir吸附行为的阳极型缓蚀剂,主要的吸附方式为物理化学混合吸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证明了 AMSB-6对AZ31B镁合金具有很好缓蚀效果。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方法分析腐蚀产物结构,提出了可能的缓蚀机理。AMSB-6通过物理化学吸附作用与镁结合,在镁表面形成的膜层阻碍了腐蚀液离子对镁合金的腐蚀,降低了镁合金的腐蚀。这说明氨基酸席夫碱AMSB-6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镁合金缓蚀剂。

董秋辰[6](2020)在《芳环类季铵盐型有机缓蚀剂的合成、缓蚀性能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在油气工业部门中,金属腐蚀是普遍存在但不可避免的现象,这给工业部门每年带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浪费,同时,腐蚀也会大大降低金属设备的使用寿命。合理使用缓蚀剂是保护金属避免酸洗液腐蚀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缓蚀剂具有用量少、操作简便、成本低、效果显着及适应范围广等优点,已得到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与应用。但随着对缓蚀剂研究的深入化和系统化,大量的传统缓蚀剂由于各种缺陷(毒性高、适应性和吸附性能差)已不能满足工业需求,而绿色化、功能化和高效化的缓蚀剂开始被人们所青睐。因此,设计结构简单、性能优异的缓蚀剂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论文以芳环为母体,制备出五类缓蚀性能优异的阳离子季铵盐,并考察了它们在盐酸溶液中对Q235钢的腐蚀抑制性能,探讨了它们在Q235钢表面的缓蚀机理。本论文以氯化苄、对氯甲基苯乙烯、4,4’-联吡啶、喹啉、1,4-对二氯苄和联苯二氯苄为芳环原料,通过不同的季铵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芳环类季铵盐型有机缓蚀剂。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目标缓蚀剂进行结构表征,通过失重实验、电化学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量子化学计算等手段分析了其对1 mol/L盐酸溶液中Q235钢的缓蚀作用和其在Q235钢表面的吸附行为,并对吸附机理作出解释。失重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芳环类季铵盐均为混合抑制型缓蚀剂,且缓蚀效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略有降低;另外,目标缓蚀剂在Q235钢表面的吸附遵循Langmuir等温式,吸附热ΔHads0均为负值,表明缓蚀剂在钢表面的吸附为放热过程;吉布斯自由能ΔGads0均为负值且其值在-40 kJ/mol左右,表明目标缓蚀剂在Q235钢表面的吸附是自发过程,并且是以化学吸附主导的混合型吸附;吸附熵ΔSads0均为正值且随温度变化其值基本不变,表明目标缓蚀剂在钢表面的吸附伴随着混乱的增加;讨论活化能参数Ea可知,添加目标缓蚀剂后,体系活化能显着增加,大大阻碍了腐蚀的发生;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添加目标缓蚀剂后,腐蚀电流密度值icorr明显降低,相应的电荷转移电阻值Rct明显增加;表面形貌测试结果直观的表明了目标缓蚀剂在Q235钢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吸附膜,使得碳钢免受H+的腐蚀;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进一步揭示了目标缓蚀剂在Q235钢表面的缓蚀机理和反应活性位点。此外,为了评价目标缓蚀剂在实际生产中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本论文还研究了其中两种阳离子双子季铵盐缓蚀剂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系数及热力学参数,并探究了不同因素对缓蚀剂在油水两相中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缓蚀剂浓度可促进缓蚀剂在油水介质中的分配能力,而盐浓度和油水比例会阻碍缓蚀剂在油水介质中的分配能力。

徐慎颖[7](2019)在《酸性介质中含N、S杂环有机化合物对低碳钢缓蚀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碳钢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金属材料因其易于加工、成本低廉等优点,广泛应用在工业及建筑业领域。如何降低工业加工中低碳钢预处理损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添加缓蚀剂作为减少低碳钢酸洗过程中腐蚀损耗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一直受到业界青睐。目前,已大量研究集中在咪唑、三氮唑、噻唑等杂环化合物缓蚀剂上。因其这些物质含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杂环π电子和杂原子孤对电子,从而能够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得到较高的缓蚀效率。吲唑类化合物同样具有以上结构特征,但迄今尚未有研究者对其缓蚀表现和缓蚀机理进行系统研究。同时,目前大多数理论研究建立在缓蚀剂分子在测试溶液中以原始形态存在的假设之上,未考虑其在测试溶液中真实存在形态对缓蚀效率的影响。本文通过失重实验、电化学测试等测试方法探究了2-(2-羟基苯)苯并噻唑在酸性介质中对低碳钢的缓蚀作用,以pKa为判据预测其在溶液中以质子化形态存在,并通过理论研究进行证实;依照此结论,以分子的真实存在形态为对象进行理论研究,分析了不同取代基对吲唑类衍生物在金属表面吸附行为的影响机制;对比了以质子化形态和以原始形态存在的缓蚀剂与卤素离子协同作用的影响机理。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2-(2-羟基苯)苯并噻唑(HBT)在1M HCl溶液中对低碳钢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HBT作为混合型缓蚀剂,能够高效地吸附在金属表面,同时随着HBT浓度的增加缓蚀效率逐渐提高。当HBT浓度为0.07 mM时,缓蚀效率达到95%。理论研究结果表明,HBT在HCl溶液中会以HBT的质子化形态(HBT-H+)平行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HBT-H+保护膜。(2)研究了吲唑(IA)在0.5M H2SO4溶液中对低碳钢的缓蚀作用,探讨了两种卤素取代基(Br、I)对吲唑在相同溶液中缓蚀作用的影响。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吲唑(IA)为混合型缓蚀剂,其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浓度为4 mM时,缓蚀效率达到89.5%。两种卤素基吲唑(BIA、IIA)也均为混合型缓蚀剂,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二者缓蚀效率高于吲唑(浓度为0.8mM时,分别为91.9%和98.1%)。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缓蚀剂分子都以质子化形态IA-H+、BIA-H+和IIA-H+存在于测试溶液中;由于Br、I吸电子基的存在,造成苯环上电子云密度增强,使BIA和IIA缓蚀性能增强。此外,基于理论计算建立了三种缓蚀剂分子的量子化学参数与缓蚀效率之间的关联关系。(3)研究了两种含氮取代基(-NO2和-NH2)对吲唑在1M HCl和0.5M H2SO4溶液中对低碳钢的缓蚀作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测试的两种酸性介质中5-硝基-吲唑(NIA)和5-氨基-吲唑(AIA)均为混合型缓蚀剂,缓蚀效率高于同浓度下的吲唑缓蚀剂(当浓度为2 mM时,缓蚀效率分别为76.8%和80.5%)。理论研究结果表明,由NIA和AIA的原始形态取得的量化参数和吸附能参数与实验结果不一致,以其质子化形态(NIA-H+和AIA-2H+)取得的量化参数和吸附能参数与实验结果一致性良好,证明了pKa预测缓蚀剂分子存在形式的可靠性。研究同时发现,由于硝基的强吸电子能力,使得电子云会偏向硝基,反而造成苯环上电子云密度减少,致使NIA缓蚀性能不及AIA。同时,理论研究表明NIA-H+和AIA-2H+在金属表面的吸附构型均为平行吸附。(4)研究了两种羰基取代基(-CO-H、-CO-OH)对吲唑在0.5M H2SO4溶液中对低碳钢缓蚀作用的影响机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3-甲醛-吲唑(3-CIA)和3-甲酸-吲唑(3-CAIA)均为混合型缓蚀剂,缓蚀效率均低于吲唑(4mM时,<80%),缓蚀效率大小顺序为3-CAIA>3-CIA。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醛基和羧基均为吸电子基团,其在三号位上的取代,使得分子前线轨道偏向五元环,从而引起前线轨道能量参数发生变化,是造成二者缓蚀效率较低的原因。此外,研究发现,缓蚀剂分子在金属表面的吸附构型的差异,对缓蚀效率有较大影响。(5)研究了卤素离子(Cl-、Br-、I-)对吲唑(IA)在0.5M H2SO4溶液中对低碳钢缓蚀作用的影响,并比较了相同条件下吲唑(IA)与吲哚(IO)缓蚀性能的差异。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测试的三种卤素离子均能与IA和IO起到协同缓蚀作用,协同能力大小顺序同为I->Br->Cl-。与Cl-和Br-协同作用时,IO的缓蚀效率低于IA;与I-协同时,IO的缓蚀效率高于IA。理论研究结果表明,IO和IA分别以IO和IA-H+的形态存在于测试溶液中。研究同样证明,IO和IA-H+在含卤素离子的金属表面的吸附构型的差异,是造成二者缓蚀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以上研究表明,缓蚀剂分子在测试溶液中的存在形态对其缓蚀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以pKa预测的存在形态所揭示的理论参数与缓蚀效率一致性关系良好。通过对不同取代基、不同取代位置的吲唑衍生物的研究表明,缓蚀剂分子的电子云分布和量化参数是缓蚀剂性能的重要指标。缓蚀剂分子吸附在金属表面时,吸附构型对缓蚀效率的影响高于量化参数和吸附能参数。

王雷[8](2019)在《N,N-二乙基羟丙基烷氧基氧化胺的合成与缓蚀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十二醇、十四醇、十六醇、十八醇为起始剂,在氢氧化钠条件下与环氧氯丙烷发生取代反应,合成了具有不同碳链长度的烷氧基氯醇醚;然后以烷氧基氯醇醚和二乙胺为原料,通过反应引入二乙基,合成具有不同碳链长度的对应叔胺;最后采用过氧化氢法工艺路线制备相应的氧化胺。对产物进行提纯后采用FT-IR对其表征,证实合成产品和目标产物的结构一致。在合成和表征的基础上,本文测定了目标产物的表面张力、耐盐性、泡沫性能和乳化性能等物理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四种氧化胺均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表面张力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略有增加,其中C12-HDAO的表面活性最佳,临界胶束浓度(cmc)值为2.54×10-44 mol/L,γcmc值为27.06 mN/m。四种氧化胺的γcmc值在酸性条件下有下降趋势,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几乎不变;随着含盐量的增加,γcmc值都略有下降,具有良好的耐盐性;起泡能力一般,稳泡性能优越,稳定系数都在0.9以上;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且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乳化能力下降。在探究了目标产物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能的基础上,本论文进一步探究了产物的缓蚀性能。考察了它们在1 mol/L盐酸溶液中不同温度、不同浓度时的缓蚀性能,并且与已经商用的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DDAO)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五种氧化胺均具有良好的缓蚀能力,它们的缓蚀能力表现为C12-HDAO>C14-HDAO≈DDAO>C16-HDAO>C18-HDAO。同系物之间的缓蚀能力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而降低,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其中C12-HDAO的缓蚀性能最佳,缓蚀效率在70℃时仍达到了90%。此外还考察了四种氧化胺在CO2条件下的缓蚀性能,探究了不同温度和不同CO2分压对缓蚀性能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探究压力范围内随CO2分压的增加缓蚀能力逐渐下降,在探究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上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碳链长度而改变的缓蚀能力规律和其在盐酸中表现一样。

高腾[9](2019)在《聚苯胺和噻吩并吡啶类缓蚀剂的制备及防腐性能》文中认为碳钢因其可塑性强、机械性能好和价格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在油井酸化、酸洗及除垢等领域,碳钢极易受到腐蚀,导致安全问题以及经济损失。因此,碳钢在酸性介质中的防腐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环保、能源、资源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深远的意义。氮原子为有机缓蚀剂中最常用的杂原子,含氮杂环缓蚀剂与有机含氮聚合物因其毒性低、吸附性及成膜性较好、覆盖面积大被广泛应用于金属的防腐。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防腐性能。本论文利用氰乙酸乙酯和N,N-二甲基甲酰胺为原料进行Gewald反应,经过Knoevenagel缩合,碱性条件下与硫环化、重排,生成二氨基二乙基酸酯噻吩化合物,再与一系列酮在三氯氧磷(POCl3)回流的条件下,经过Friedl?nder反应合成四种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利用一系列光谱测试确定了分子结构。随后复配三种表面活性剂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为混合型缓蚀剂,缓蚀效果随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加大。腐蚀过程主要受电荷转移所控制,吸附过程包括物理和化学吸附两部分。本论文所合成的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复配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缓蚀效果最佳,缓蚀效率最高可达到97.96%。2.聚苯胺和聚氨基酚的制备及防腐性能。以苯胺(AN)和间氨基酚(m AP)为单体、乙酸(Ac OH)与对甲氧基苯乙酸(MOPAc)为掺杂酸、Fenton(Fe2+/H2O2)试剂为引发剂,合成了聚合物防腐纳米材料。采用了光谱、热重及粒度分布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利用对甲氧基苯乙酸为掺杂酸制备的聚合物粒径分布均匀且溶解度好,热重分析显示加热到350 ℃时聚苯胺的质量损失约为10%左右,不同掺杂形式得到的产物其耐热性不同。失重法以及热力学分析显示缓蚀剂在碳钢表面的吸附遵循Langmuir等温模型,反应自发进行,吸附过程包括化学和物理吸附。电化学测试表明:该聚合物为阴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单个聚合物的缓蚀效率以MOPAc-Pm AP最优,聚合物复配表面活性剂以MOPAc-Pm AP-Tween80体系防腐效果最佳,缓蚀效率高达96.05%。

强玉杰[10](2019)在《新型含氮类有机分子缓蚀行为的电化学与分子模拟研究》文中指出有效防治钢铁、铜等金属材料在严酷环境下如酸、海水溶液中被腐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因此发展新型绿色、高效有机缓蚀剂是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论文通过系统的电化学测试和形貌表征等方法深入探讨了多种新型含氮有机分子对钢铁、铜的缓蚀性能及机理,并结合分子模拟技术,从原子/分子尺度上阐明了金属腐蚀-缓蚀过程中关键的物理和化学机制,为发展新型有机缓蚀剂提供了理论指导作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了吲唑和5-氨基吲唑在3.0 wt%Na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效果,并用扫描电镜进行了形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5-氨基吲唑为混合型缓蚀剂,而吲唑为“谦逊的”阴极型缓蚀剂,且5-氨基吲唑拥有比吲唑更优异的缓蚀性能。另外,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获得了一系列量子化学参数,包括最低空分子轨道能量、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量、能隙、偶极矩等,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给出了两种分子在铜表面的稳定吸附构型。理论模拟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呈现很好的一致性。(2)采用电化学方法包括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了三种卤代吲唑,4-氟-1H-吲唑,4-氯-1H-吲唑,和4-溴-1H-吲唑在3.0 wt%Na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效果,发现卤素取代会显着提升吲唑对铜的缓蚀效率,其中氯代吲唑缓蚀效果最好。表面微观形貌的观察结果与电化学数据相吻合。通过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得出三种卤代吲唑的△G0ads值均在-42 kJ/mol至-44 kJ/mol之间,表明这三种化合物与铜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最后,MD模拟得出三种卤代吲唑分子都是以平行状态紧密吸附在Cu(111)表面,相应的Ebinding值很好地验证了电化学测试结果。(3)通过电化学方法对吲唑和三种卤代吲唑在0.5 M H2SO4溶液中对铜的缓蚀性能进行了研究。极化曲线结果表明,缓蚀效率随着缓蚀剂浓度增大而增大,在1mM时分别达到最大值,吲唑为66.4%,4-氟-1H-吲唑为96.9%,4-氯-1H-吲唑为99.6%,4-溴-1H-吲唑为97.1%。电化学阻抗谱的结果与极化曲线相吻合。此外,扫描电镜与原子力显微镜的形貌观察也验证了电化学数据的可靠性。最后,通过DFT研究了质子化的四种吲唑类化合物的前线轨道分布以及一系列量化参数,并用MD模拟得出了这些质子化分子在铜表面的稳定吸附构型。(4)采用交流阻抗、动电位极化曲线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四种不同链长的咪唑基离子液体在0.5 M H2SO4溶液中对铜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四种离子液体都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且都属于“谦逊的”阴极型缓蚀剂。此外,缓蚀效率随着烷基链长增加而逐渐增大。从原子力显微镜的形貌结果可以看出,受咪唑基离子液体保护的铜表面腐蚀行为被显着抑制,粗糙度降低,特别地,链长越长,粗糙度越低。另外还发现,所研究的离子液体在铜表面上的吸附都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且以化学吸附为主。最后,基于DFT的一系列量子化学参数与实验所得的缓蚀效率呈现很好的一致性,MD模拟获得的离子液体与铜基底之间的结合能也随着链长增加而增大,很好地验证了电化学结果。(5)成功提取了银杏叶提取剂,并在不同温度下用电化学方法对其在1 M HCl溶液中对X70钢的缓蚀性能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银杏叶提取剂属于混合型缓蚀剂,并在一个较宽的温度范围内都保持了优良的缓蚀效果,这归因于提取剂的主要组分在X70钢表面形成了致密且稳定的吸附膜,可以有效阻碍腐蚀性粒子对钢基底的攻击。通过基于DFT的量子化学计算对提取剂的主要有机组分的活性位点进行了评估,并结合零电荷电位分析,最终阐明了银杏叶提取剂的缓蚀机理。

二、一种含氮有机化合物缓蚀剂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含氮有机化合物缓蚀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稀土、过渡金属三元配合物的缓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缓蚀剂概述
        1.1.1 缓蚀剂的定义
        1.1.2 缓蚀剂的分类
        1.1.3 影响缓蚀剂效率的因素
        1.1.4 缓蚀剂的测试方法
    1.2 杂环缓蚀剂
    1.3 金属配合物缓蚀剂
        1.3.1 过渡金属配合物
        1.3.2 稀土金属配合物
    1.4 立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1.4.1 立题意义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缓蚀剂的合成
        2.1.1 钴配合物
        2.1.2 镍配合物
        2.1.3 镧配合物
    2.2 红外光谱
    2.3 失重法
    2.4 电化学测试
    2.5 表面分析
        2.5.1 吸附膜光谱
        2.5.2 扫描电镜
第三章 钴配合物的缓蚀性能研究
    3.1 红外光谱
    3.2 缓蚀性能
        3.2.1 累积失重
        3.2.2 极化曲线
        3.2.3 交流阻抗
    3.3 吸附方式
    3.4 温度的影响
    3.5 吸附膜红外光谱
    3.6 扫描电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镍配合物的缓蚀性能研究
    4.1 红外光谱
    4.2 缓蚀性能
        4.2.1 累积失重
        4.2.2 极化曲线
        4.2.3 交流阻抗
    4.3 吸附方式
    4.4 温度的影响
    4.5 吸附膜红外光谱
    4.6 扫描电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镧配合物的缓蚀性能研究
    5.1 红外光谱
    5.2 缓蚀性能
        5.2.1 累积失重
        5.2.2 极化曲线
        5.2.3 交流阻抗
    5.3 吸附方式
    5.4 温度的影响
    5.5 吸附膜红外光谱
    5.6 扫描电镜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左旋多巴衍生物缓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金属腐蚀概述
    1.2 缓蚀剂概述
    1.3 缓蚀剂的定义及特点
        1.3.1 缓蚀剂的定义
        1.3.2 缓蚀剂的特点
    1.4 缓蚀剂的分类
        1.4.1 按化学成分分类
        1.4.2 按缓蚀剂对电极反应的抑制作用分类
        1.4.3 按保护膜特征分类
        1.4.4 按金属表面层结构分类
    1.5 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1.5.1 吸附膜理论
        1.5.2 成相膜理论
        1.5.3 电化学理论
    1.6 影响缓蚀作用的因素
        1.6.1 水溶性
        1.6.2 分子结构
        1.6.3 环境影响
    1.7 缓蚀剂的评价方法
        1.7.1 失重法
        1.7.2 电化学法
        1.7.3 光谱分析法
        1.7.4 扫描电镜
        1.7.5 量热法
        1.7.6 量气法
        1.7.7 其他方法
    1.8 环保型缓蚀剂
    1.9 左旋多巴
    1.10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缓蚀剂的合成
        2.3.1 聚左旋多巴的合成
        2.3.2 左旋多巴为碳源的氮掺杂碳点的合成
        2.3.3 左旋多巴-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合成
    2.4 电极和腐蚀液的制备
    2.5 表征方法
        2.5.1 红外光谱
        2.5.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5.3 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
        2.5.4 X射线衍射分析
        2.5.5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2.5.6 透射电子显微镜
        2.5.7 电化学测试
        2.5.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第三章 聚左旋多巴的缓蚀性能研究
    3.1 缓蚀剂的表征
    3.2 电化学分析
        3.2.1 动电位极化测试
        3.2.2 电化学阻抗谱
    3.3 聚左旋多巴的吸附等温线
    3.4 腐蚀产物表面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氮掺杂碳点的缓蚀性能研究
    4.1 缓蚀剂的表征
    4.2 电化学分析
        4.2.1 动电位极化测试
        4.2.2 电化学阻抗谱
    4.3 氮掺杂碳点的吸附等温线
    4.4 腐蚀产物表面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左旋多巴-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缓蚀性能研究
    5.1 缓蚀剂的表征
    5.2 电化学分析
        5.2.1 动电位极化测试
        5.2.2 电化学阻抗谱
    5.3 腐蚀产物表面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3)吖啶类化合物缓蚀剂的合成及其对碳钢的缓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2.1 金属腐蚀及危害
        1.2.2 金属腐蚀的防护
    1.3 缓蚀剂的种类及研究现状
        1.3.1 缓蚀剂的分类
        1.3.2 N-杂环缓蚀剂的研究现状
    1.4 自组装技术简介
    1.5 吖啶类化合物概述
        1.5.1 吖啶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
        1.5.2 吖啶类化合物的合成现状
        1.5.3 吖啶类化合物在抗金属腐蚀领域的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电极与电解液
        2.2.1 电极的制备
        2.2.2 电解液的配制
    2.3 化合物表征方法
    2.4 毒性测试方法
    2.5 缓蚀性能评价方法
        2.5.1 失重实验
        2.5.2 电化学测试
        2.5.3 表面形貌分析及XPS表征
        2.5.4 量子化学理论计算
第3章 四氢吖啶化合物在盐酸介质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四氢吖啶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2.1 四氢吖啶化合物的合成
        3.2.2 四氢吖啶化合物的表征
    3.3 15%盐酸中对X80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3.3.1 失重法测试结果分析
        3.3.2 温度的影响
        3.3.3 吸附热力学分析
        3.3.4 开路电位曲线分析
        3.3.5 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3.3.6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3.3.7 SEM和AFM分析
        3.3.8 XPS能谱分析
    3.4 1 M HCl盐酸中与Tween-80的缓蚀协同作用
        3.4.1 失重法测量分析
        3.4.2 温度的影响
        3.4.3 吸附等温线分析
        3.4.4 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3.4.5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3.4.6 与Tween-80的协同作用
        3.4.7 SEM和SECM分析
    3.5 缓蚀作用机理探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吖啶衍生物在盐酸介质中对碳钢的缓蚀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吖啶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4.2.1 吖啶衍生物的合成步骤
        4.2.2 反应条件优化
        4.2.3 吖啶衍生物的表征
    4.3 吖啶衍生物的缓蚀作用研究
        4.3.1 吖啶衍生物筛选
        4.3.2 失重法测量分析
        4.3.3 吸附等温线分析
        4.3.4 电化学测试分析
        4.3.5 SEM和SECM研究
        4.3.6 FTIR分析
        4.3.7 量子化学理论计算和缓蚀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吖啶盐化合物在海水介质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10-甲基吖啶盐化合物的制备
        5.2.1 10-甲基吖啶盐化合物的合成
        5.2.2 10-甲基吖啶盐化合物的表征
    5.3 海水介质中与柠檬酸钠(SC)的缓蚀协同作用
        5.3.1 失重法测量分析
        5.3.2 吸附等温线分析
        5.3.3 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5.3.4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5.3.5 电化学稳定性分析
        5.3.6 SEM和SECM分析
        5.3.7 XPS分析
    5.4 量子化学计算
        5.4.1 前线分子轨道和参数
        5.4.2 局部吸附活性位点
    5.5 缓蚀作用机理探讨
    5.6 海水冷却系统缓蚀剂考察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吖啶盐自组装膜对碳钢在海水中的腐蚀抑制作用研究
    6.1 引言
    6.2 吖啶盐自组装膜的制备及表征
        6.2.1 吖啶盐自组装膜的制备
        6.2.2 吖啶盐自组装膜的表征
    6.3 吖啶盐自组装膜的腐蚀抑制作用研究
        6.3.1 开路电位曲线分析
        6.3.2 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6.3.3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6.3.4 失重法测量分析
        6.3.5 吸附等温线分析
        6.3.6 SEM和AFM分析
    6.4 量子化学计算
        6.4.1 前线分子轨道和参数
        6.4.2 局部吸附活性位点
    6.5 自组装膜的缓蚀机理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缩略词表
附录 部分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4)羟基取代不饱和有机物对曼尼希碱的缓蚀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1.1.1 引言
        1.1.2 腐蚀机理
    1.2 缓蚀剂概述
        1.2.1 缓蚀剂分类
        1.2.2 有机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1.2.3 影响缓蚀剂作用的因素
        1.2.4 复合缓蚀剂配方设计
        1.2.5 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1.2.6 缓蚀剂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缓蚀剂的评价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静态失重法
    2.4 电化学分析法
        2.4.1 极化曲线外推法
        2.4.2 电化学阻抗谱
    2.5 缓蚀剂吸附热力学研究方法
        2.5.1 吸附模型的建立
        2.5.2 吸附热力学计算
    2.6 表面分析技术
    2.7 量子化学计算
第三章 曼尼希碱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剂
    3.3 曼尼希碱的合成
        3.3.1 反应原理
        3.3.2 曼尼希碱的合成步骤
        3.3.3 产物结构表征
        3.3.4 曼尼希碱缓蚀性能评价使用配方
    3.4 合成条件对曼尼希碱缓蚀性能的影响
        3.4.1 原料加量对曼尼希碱缓蚀性能的影响
        3.4.2 反应温度对曼尼希碱缓蚀性能的影响
        3.4.3 反应时间对曼尼希碱缓蚀性能的影响
    3.5 缓蚀剂配方优化及其性能评价
        3.5.1 曼尼希碱加量对缓蚀剂性能的影响
        3.5.2 平平加加量对缓蚀剂性能的影响
        3.5.3 缓蚀增效剂加量对缓蚀剂性能的影响
        3.5.4 正交设计实验
    3.6 吸附热力学研究
    3.7 曼尼希碱缓蚀剂的作用机理研究
        3.7.1 腐蚀形貌分析
        3.7.2 电子能谱分析
        3.7.3 电化学测试
        3.7.4 量子化学计算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炔醇类化合物的协同缓蚀作用研究
    4.1 实验试剂
    4.2 炔醇化合物对曼尼希碱缓蚀性能影响
        4.2.1 单一炔醇对曼尼希碱缓蚀性能影响
        4.2.2 丙炔醇与其他炔醇共存下对曼尼希碱缓蚀性能影响
    4.3 缓蚀作用机理研究
        4.3.1 扫描电镜分析
        4.3.2 能谱分析
        4.3.3 电化学测试
        4.3.4 量子化学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曼尼希碱与烯醇化合物的协同缓蚀作用
    5.1 实验试剂
    5.2 2-苯甲酰基-3-羟基-1-丙烯(BAA)的合成
        5.2.1 合成原理
        5.2.2 合成方法
        5.2.3 产物结构表征
    5.3 苯乙酮葡萄糖缩合物(BHHA)的合成
        5.3.1 合成原理
        5.3.2 合成方法
        5.3.3 产物结构表征
    5.4 BAA对曼尼希碱缓蚀性能影响
    5.5 BHHA对曼尼希碱缓蚀性能影响
    5.6 量子化学计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氨基酸席夫碱镁合金缓蚀剂的合成及缓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镁合金的腐蚀与防护
        1.2.1 镁合金的腐蚀类型
        1.2.2 镁合金的防护方法
    1.3 缓蚀剂的研究
        1.3.1 缓蚀剂的分类
        1.3.2 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1.3.3 缓蚀剂的评价方法
        1.3.4 缓蚀剂的研究现状
        1.3.5 缓蚀剂在镁合金防护方面的应用
    1.4 课题的提出
        1.4.1 本课题选题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氨基酸席夫碱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的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氨基酸席夫碱的合成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氨基酸席夫碱对AZ31B镁合金在NaCl溶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的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溶液与样品的制备
        3.2.3 电化学测试
        3.2.4 表面形貌与成分分析
    3.3 结果和讨论
        3.3.1 8种氨基酸席夫碱对镁合金的缓蚀作用
        3.3.2 AMSB-6氨基酸席夫碱对镁合金的缓蚀作用
        3.3.3 吸附模型
        3.3.4 表面形貌和成分分析
        3.3.5 可能的腐蚀与缓蚀机理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氨基酸席夫碱对AZ31B镁合金在发动机模拟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溶液与样品的制备
        4.2.3 电化学测试
        4.2.4 形貌与成分分析
    4.3 结果和讨论
        4.3.1 电化学测试
        4.3.2 吸附模型
        4.3.3 温度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4.3.4 表面形貌和成分分析
        4.3.5 可能的腐蚀与缓蚀机理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芳环类季铵盐型有机缓蚀剂的合成、缓蚀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1.1 金属腐蚀和耐蚀性
        1.1.2 金属腐蚀的危害
        1.1.3 金属腐蚀的分类与形式
        1.1.4 金属腐蚀的防护
    1.2 缓蚀剂的概述
        1.2.1 缓蚀剂的定义
        1.2.2 缓蚀剂的特点和要求
        1.2.3 缓蚀剂的分类
        1.2.4 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1.2.5 缓蚀作用的影响因素
    1.3 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1.3.1 国外缓蚀剂的发展
        1.3.2 国内缓蚀剂的发展
    1.4 缓蚀剂的分子设计思路
        1.4.1 双子表面活性剂型缓蚀剂
        1.4.2 离子液体型缓蚀剂
        1.4.3 天然植物提取物绿色缓蚀剂
        1.4.4 碳水化合物类缓蚀剂
    1.5 课题的背景、意义与主要内容
        1.5.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5.3 课题的研究思路
    1.6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2 辛烷基二甲基苄基季铵盐离子液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辛烷基二甲基苄基季铵盐离子液体的合成
    2.3 辛烷基二甲基苄基季铵盐离子液体的性能测试方法
        2.3.1 热重分析
        2.3.2 失重测试
        2.3.3 电化学测试
        2.3.4 SEM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核磁共振氢谱表征
        2.4.2 红外光谱表征
        2.4.3 热性能分析
        2.4.4 失重实验
        2.4.5 电化学分析
        2.4.6 吸附等温线
        2.4.7 活化能参数
        2.4.8 SEM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类离子液体的合成
    3.3 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类离子液体的性能测试方法
        3.3.1 热重分析
        3.3.2 失重测试
        3.3.3 电化学测试
        3.3.4 表面测试
        3.3.5 量子化学计算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3.4.2 红外光谱测试
        3.4.3 热性能分析
        3.4.4 失重实验
        3.4.5 电化学分析
        3.4.6 吸附等温线
        3.4.7 活化能参数
        3.4.8 接触角测试
        3.4.9 AFM测试
        3.4.10 量子化学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联吡啶型双子季铵盐缓蚀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联吡啶型双子季铵盐缓蚀剂的合成
    4.3 联吡啶型双子季铵盐缓蚀剂的性能测试方法
        4.3.1 失重测试
        4.3.2 电化学测试
        4.3.3 AFM测试
        4.3.4 量子化学计算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4.4.2 红外光谱测试
        4.4.3 失重实验
        4.4.4 电化学测试
        4.4.5 吸附等温线
        4.4.6 活化能参数
        4.4.7 AFM测试
        4.4.8 量子化学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苯环数目双子季铵盐的缓蚀性能及油水分配系数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2 不同苯环数目双子季铵盐的合成
    5.3 不同苯环数目双子季铵盐的性能测试方法
        5.3.1 失重测试
        5.3.2 电化学测试
        5.3.3 表面测试
        5.3.4 量子化学计算
        5.3.5 不同苯环数目双子季铵盐在油水中的分配实验
        5.3.6 不同苯环数日双子季铵盐浓度的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5.4.2 红外光谱测试
        5.4.3 失重实验
        5.4.4 电化学测试
        5.4.5 吸附等温线
        5.4.6 活化能参数
        5.4.7 SEM/EDX分析
        5.4.8 AFM测试
        5.4.9 量子化学计算
        5.4.10 不同苯环数目双子季铵盐的标准曲线
        5.4.11 温度对双子季铵盐类缓蚀剂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影响
        5.4.12 油酸比例对双子季铵盐类缓蚀剂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影响
        5.4.13 盐浓度对双子季铵盐缓蚀剂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影响
        5.4.14 双子季铵盐缓蚀剂浓度对油水两相中的分配影响
        5.4.15 双子季铵盐缓蚀剂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与时间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6 喹啉型双子季铵盐缓蚀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6.2.2 喹啉型双子季铵盐缓蚀剂的合成
    6.3 喹啉型双子季铵盐缓蚀剂的性能测试方法
        6.3.1 失重实验
        6.3.2 电化学测试
        6.3.3 SEM测试
        6.3.4 量子化学计算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6.4.2 红外光谱测试
        6.4.3 失重实验
        6.4.4 电化学技术
        6.4.5 吸附等温线
        6.4.6 活化能参数
        6.4.7 量子化学计算
        6.4.8 SEM测试
        6.4.9 缓蚀机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酸性介质中含N、S杂环有机化合物对低碳钢缓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缓蚀剂概述
        1.1.1 缓蚀剂定义
        1.1.2 缓蚀剂分类
    1.2 不同类型缓蚀剂对钢铁在酸性介质中缓蚀性能研究进展
        1.2.1 吡咯类化合物在酸介质中作为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1.2.2 咪唑类化合物在酸介质中作为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1.2.3 三氮唑类化合物在酸介质中作为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1.2.4 四氮唑类化合物在酸介质中作为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1.2.5 噻唑类化合物在酸介质中作为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1.2.6 噻二唑类化合物在酸介质中作为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1.3 缓蚀剂的评价方法
        1.3.1 缓蚀剂的实验评价方法
        1.3.2 缓蚀剂的理论评价方法
    1.4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2-(2-羟基苯)苯并噻唑在酸性介质中的存在形态对缓蚀效率的影响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样品准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失重实验
        2.3.2 电化学实验
        2.3.3 表面形貌分析
        2.3.4 理论计算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失重实验
        2.4.2 动电位极化曲线
        2.4.3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2.4.4 吸附等温线和热力学参数
        2.4.5 温度对缓蚀效率的影响
        2.4.6 表面形貌分析
        2.4.7 理论分析
        2.4.8 缓蚀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卤素基吲唑对低碳钢在0.5M硫酸溶液中缓蚀性能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样品准备
    3.3 试验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失重实验
        3.4.2 交流阻抗谱测试
        3.4.3 动电位极化测试
        3.4.4 表面形貌分析
        3.4.5 理论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氮基取代吲唑对低碳钢在1M盐酸和0.5M硫酸中缓蚀性能的影响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和样品准备
    4.3 试验方法
        4.3.1 电化学和表面形貌测试
        4.3.2 理论计算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交流阻抗谱测试
        4.4.2 动电位极化曲线
        4.4.3 表面形貌分析
        4.4.4 理论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羰基取代吲唑对低碳钢在0.5M硫酸中缓蚀性能的影响
    5.1 研究背景
    5.2 材料和样品准备
    5.3 试验方法
        5.3.1 计算细节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交流阻抗谱测试
        5.4.2 动电位极化测试
        5.4.3 理论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卤素离子与吲哚、吲唑对低碳钢在0.5M硫酸中协同缓蚀性能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材料和样品准备
    6.3 试验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交流阻抗谱测试
        6.4.2 动电位极化测试
        6.4.3 吸附等温曲线
        6.4.4 理论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N,N-二乙基羟丙基烷氧基氧化胺的合成与缓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油气管道腐蚀
        1.1.1 油气管道腐蚀种类
        1.1.2 管道腐蚀防护
        1.1.3 CO_2 腐蚀
    1.2 缓蚀剂
        1.2.1 缓蚀剂的分类
        1.2.2 缓蚀剂的应用前景
    1.3 氧化胺型表面活性剂
        1.3.1 氧化胺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
        1.3.2 氧化胺的应用
    1.4 本文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N,N-二乙基羟丙基烷氧基氧化胺的合成和分析检测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N,N-二乙基羟丙基烷氧基氧化胺的合成方法
        2.2.1 烷氧基氯醇醚的合成
        2.2.2 胺化合成叔胺
        2.2.3 N,N-二乙基羟丙基烷氧基氧化胺的合成
    2.3 N,N-二乙基羟丙基烷氧基氧化胺及其中间体的定量分析检测
        2.3.1 烷氧基氯醇醚的环氧值测定
        2.3.2 叔胺和氧化胺产率的计算
    2.4 N,N-二乙基羟丙基烷氧基氧化胺的合成条件优化
        2.4.1 烷氧基氯醇醚的反应条件优化
        2.4.2 N,N-二乙基羟丙基烷氧基叔胺的反应条件优化
    2.5 N,N-二乙基羟丙基烷氧基氧化胺中间体的合成结果分析
        2.5.1 烷氧基氯醇醚的合成结果分析
        2.5.2 N,N-二乙基羟丙基烷氧基叔胺的合成结果分析
        2.5.3 N,N-二乙基羟丙基烷氧基氧化胺的合成结果分析
    2.6 N,N-二乙基羟丙基烷氧基氧化胺的提纯方法
    2.7 N,N-二乙基羟丙基烷氧基氧化胺的结构表征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N-二乙基羟丙基烷氧基氧化胺的物化性能测定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药品和仪器
        3.1.2 实验仪器
    3.2 N,N-二乙基羟丙基烷氧基氧化胺表面活性剂的物化性能测定
        3.2.1 表面张力的测定
        3.2.2 耐酸碱性的测定
        3.2.3 耐盐性能的测定
        3.2.4 泡沫性能的测定
        3.2.5 乳化性能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3.3.2 酸碱度和矿化度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3.3.3 泡沫性能
        3.3.4 乳化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N-二乙基羟丙基烷氧基氧化胺对A3 钢的缓蚀性能研究
    4.1 实验药品和仪器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材料
    4.2 强酸溶液中氧化胺对A3 钢的缓蚀性能研究
        4.2.1 静态失重法
        4.2.2 实验步骤
        4.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4.3 CO_2 水溶液中氧化胺对钢片的缓蚀性能研究
        4.3.1 实验方法
        4.3.2 CO_2 分压和温度对氧化胺缓蚀性能的影响
    4.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9)聚苯胺和噻吩并吡啶类缓蚀剂的制备及防腐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缓蚀剂的定义、分类
        1.2.1 缓蚀剂的定义
        1.2.2 缓蚀剂的分类
    1.3 缓蚀剂的作用机理及研究方法
        1.3.1 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1.3.2 缓蚀剂的研究方法
    1.4 含氮杂环及聚苯胺防腐的研究进展
        1.4.1 含氮杂环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1.4.2 聚苯胺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表征方法
    2.1 材料与溶液
        2.1.1 电极材料
        2.1.2 溶液
    2.2 实验仪器与药品
        2.2.1 实验仪器
        2.2.2 主要实验试剂和药品
    2.3 表征和电化学测试方法及原理
        2.3.1 表征方法
        2.3.2 电化学测试方法
第3章 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防腐
    3.1 引言
    3.2 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
    3.3 光谱结构分析
    3.4 电化学测试分析
        3.4.1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结果分析
        3.4.2 交流阻抗(EIS)测试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苯胺和聚氨基酚的制备及防腐
    4.1 引言
    4.2 聚苯胺和聚氨基酚的制备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光谱结构分析
        4.3.2 SEM及粒径分布分析
        4.3.3 热重分析
        4.3.4 失重及热力学分析
        4.3.5 电化学测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新型含氮类有机分子缓蚀行为的电化学与分子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缓蚀剂简介
        1.2.1 缓蚀剂的定义
        1.2.2 缓蚀剂的分类
    1.3 缓蚀剂的研究方法
        1.3.1 失重法
        1.3.2 电化学方法
        1.3.3 仪器分析方法
        1.3.4 分子模拟技术
    1.4 有机缓蚀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1.4.1 类海水环境中的缓蚀剂
        1.4.2 酸性介质中的缓蚀剂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2 氨基取代对吲唑分子缓蚀性能的影响及机理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失重法
        2.2.3 电化学方法
        2.2.4 扫描电镜测试
        2.2.5 量子化学计算
        2.2.6 分子动力学模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失重实验
        2.3.2 动电位极化曲线
        2.3.3 电化学阻抗谱
        2.3.4 吸附等温方程
        2.3.5 形貌分析
        2.3.6 量子化学分析
        2.3.7 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类海水环境中卤素取代对吲唑分子缓蚀性能的影响及机理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电化学方法
        3.2.3 形貌测试
        3.2.4 分子模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动电位极化曲线
        3.3.2 电化学阻抗谱
        3.3.3 吸附等温方程
        3.3.4 形貌分析
        3.3.5 量子化学分析
        3.3.6 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硫酸介质中卤素取代对吲唑分子缓蚀性能的影响及机理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电化学方法
        4.2.3 形貌测试
        4.2.4 分子模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动电位极化曲线
        4.3.2 电化学阻抗谱
        4.3.3 形貌分析
        4.3.4 量子化学分析
        4.3.5 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四种不同链长的咪唑基离子液体对铜在硫酸中的缓蚀性能及机理
    5.1 研究背景
    5.2 实验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电化学方法
        5.2.3 形貌测试
        5.2.4 分子模拟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动电位极化曲线
        5.3.2 电化学阻抗谱
        5.3.3 吸附等温方程
        5.3.4 形貌分析
        5.3.5 量子化学分析
        5.3.6 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银杏叶提取剂对X70 钢在盐酸中的缓蚀性能及机理
    6.1 研究背景
    6.2 实验方法
        6.2.1 提取剂制备
        6.2.2 材料与试剂
        6.2.3 电化学方法
        6.2.4 形貌测试
        6.2.5 量子化学计算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红外光谱分析
        6.3.2 电化学阻抗谱
        6.3.3 动电位极化曲线
        6.3.4 吸附等温方程
        6.3.5 形貌分析
        6.3.6 量子化学分析
        6.3.7 零电荷电位与缓蚀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着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一种含氮有机化合物缓蚀剂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稀土、过渡金属三元配合物的缓蚀性能研究[D]. 孙岳.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
  • [2]左旋多巴衍生物缓蚀性能研究[D]. 魏佳煜.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
  • [3]吖啶类化合物缓蚀剂的合成及其对碳钢的缓蚀性能研究[D]. 张维维.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羟基取代不饱和有机物对曼尼希碱的缓蚀性能影响研究[D]. 朱珍珍.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5]氨基酸席夫碱镁合金缓蚀剂的合成及缓蚀性能研究[D]. 范保弯. 河南大学, 2020(03)
  • [6]芳环类季铵盐型有机缓蚀剂的合成、缓蚀性能及机理研究[D]. 董秋辰.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7]酸性介质中含N、S杂环有机化合物对低碳钢缓蚀性能研究[D]. 徐慎颖. 重庆大学, 2019(01)
  • [8]N,N-二乙基羟丙基烷氧基氧化胺的合成与缓蚀性能研究[D]. 王雷.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9]聚苯胺和噻吩并吡啶类缓蚀剂的制备及防腐性能[D]. 高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新型含氮类有机分子缓蚀行为的电化学与分子模拟研究[D]. 强玉杰. 重庆大学, 2019

标签:;  ;  ;  ;  ;  

一种含氮有机化合物缓蚀剂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