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部分大城市已出台房地产交易保障制度

国内部分大城市已出台房地产交易保障制度

一、国内一些大城市引进房地产交易保证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徐中华[1](2020)在《以创新场域为导向的高铁科教新城空间建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郊区型高铁站数量多、范围广。为提高郊区型高铁站的交通可达性,并充分利用高铁的带动效应,绝大多数的沿线城市都会选择在郊区型高铁站周边建设新城。目前高铁新城的开发模式较为单一,普遍采用金融或商务新城的定位。但对于绝大多数地县级城市而言,以商业或商务功能为主导的高铁新城并不具备很高的发展潜力。当下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当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尤其在当前世界经济疲软,欧美技术封锁紧迫,国内外疫情冲击严重的情况下,既要通过增加投入来拉动内需,同时又要保障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国家基建政策就要发挥好资源配置的导向性作用。本文研究的高铁科教新城模式,目的即在于探索引导国内资本进入第三循环的新路径,增加创新体系多样性,提高创新绩效,实现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因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内外创新活跃地区分布的一般规律出发,首先研究了高铁站与科教集聚区的空间耦合现象和内在机制,并用经济学模型对其效应大小进行了测度,论证了高铁科教新城模式的可行性。然后,在深入解析创新场域建构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社会空间网络分析的方法,阐明了高铁科教新城内部各类创新空间协同运作的场域耦合机制。最后,在多智体仿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高铁科教新城的主要功能空间类型、设计要求、空间布局规律以及用地比例结构,指明了开发过程中需要采取保障性政策的稀缺性空间资本内容,系统地提出了高铁科教新城开发各环节的实操方法。本文的实证研究、理论分析和量化论证,丰富了站域空间的“节点—场所”规划理论,并且结合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形成新的以政治经济学方法为基础的城市空间设计学研究思路,提出的创新场域多位一体循环机制、“社会+空间”网络分析法、多智体仿真模型方法、空间资本分析框架等,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创新性。本文从增加高铁新城空间设计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出发,在原理和实践两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建构了高铁科教新城模式,具备相对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实践参考意义。

张煜然[2](2020)在《基于间断均衡视角的成都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于1998年启动了住房制度改革,取消了福利分房,正式开启了住房商品化的时代。随后的20年里,我国房地产业得到飞速发展,居民的住房情况也得到不断的改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都市房地产市场也开始蓬勃发展并维持了十余年的相对稳定。但从2016年以来,沿海城市的炒房热波及成都,受多方影响,成都市房地产市场波动情况加剧,房价也一路走高,引起了全国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成都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进行梳理、分析、总结,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研究成都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仅仅只是研究成都市制定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而应将成都市施行的国家层面和四川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纳入研究范围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概念、内涵和边界进行了界定,本文研究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主要是针对商品住房市场的政策。此外,本文还进一步对政策进行了分类,并认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住房保障政策、一般管理性政策构成了我国房地产政策的主要内容。本文梳理了1998年以来成都市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发展历程,通过间断均衡框架的分析,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和2016年“限购令”的颁布为分界点,将1998年来成都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变迁划分成三个阶段。1998年—2008年是政策初期,主要是构建住房制度、完善住房市场;2008年—2016年是政策均衡期,但焦点事件爆发引发了新政策的出台,主要政策目标并未发生变化,仍是进一步鼓励住房消费;2016年—2018年是政策间断期,宏观价值取向的改变和政府注意力变化导致政策出现180度的转向。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间断均衡框架,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这一焦点事件、2016年“房住不炒”新定位引发的宏观价值取向改变和城市人口策略引发的政府注意力变化进行了深度分析,结合成都市这一典型案例分析了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变迁的主要动力。文章最后,对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构建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并结合成都市当前实际,就落实房住不炒新定位新要求,就成都市如何建立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提出政策建议。

王志刚[3](2019)在《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以来,中国房地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支柱性产业,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房价虚高、投资过热、市场秩序混乱、供求结构失衡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学者展开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房地产金融和房地产实务等方面,对房地产领域的产业组织问题较少涉及。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基于中观产业层面,综合运用西方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等多种理论,致力于研究中国房地产业的产业组织优化问题,期待通过产业组织优化的方式促进中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参考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分析框架,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有效竞争”模式作为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并结合中国房地产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包含八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对文中所涉及的房地产、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等基本概念进行了概括介绍,阐述了论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对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做了简要说明。第二章,相关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介绍了房地产领域的相关理论,如房地产供求理论、地租理论、土地价格理论和区位理论等,同时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做了归纳分析,介绍了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学术观点,并对国内外有关房地产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三章,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市场结构的分类及相关量化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全国和区域房地产市场的角度测算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运用广告密度法考察了中国房地产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结果表明中国房地产业处于中等产品差别水平;在进入壁垒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国房地产业的经济技术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和政策制度壁垒,客观描述了中国房地产业的进入壁垒现状。第四章,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竞争行为研究。本章从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两种不同的竞争方式入手,探讨了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市场行为特征。价格竞争方面,本章运用伯川德(Bertrand)模型分析了房地产企业间的价格竞争过程,对房地产企业的垄断定价、价格歧视和价格合谋等市场行为进行了详细分析;非价格竞争方面,本章运用豪泰林(Hotelling)线性城市模型和萨洛普(Salop)圆形城市模型分析了房地产企业间的区位差异化竞争,运用鲍利(Bowley)模型和多夫曼-斯坦纳(Dorfman-Steiner)模型分析了房地产企业间的广告竞争关系;最后对上述两种竞争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房地产企业的非价格竞争偏好。第五章,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本章介绍了评估市场绩效的常用量化指标,并运用三种不同方法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重点考察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利润总额及利润率变化情况,运用利润指标对中国房地产业的收益性市场绩效进行了评估;其次,测算了全国及各省级行政区房地产市场的勒纳指数,对中国房地产业的竞争性市场绩效进行了评价;最后,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中国房地产业的综合市场绩效进行了测度。第六章,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本章分别介绍了古典经济学和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产业组织优化目标模式,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有效竞争”的内涵、特征及相关评价标准,最后结合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提出了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第七章,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对策研究。本章根据前面各章的研究结论,结合中国房地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围绕产业组织优化这一具体目标,提出了促进中国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理顺供求关系、优化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改善市场绩效及强化宏观调控五个方面。第八章,结论及展望。本章对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做了梳理和总结,并对论文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做了研究工作展望,期待通过未来的不断努力,使本文的相关研究取得深入进展,为中国房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郭建华[4](2019)在《包容性房地产税收制度供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房地产税收制度是指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税种构成的税收制度体系,其广义概念包括房地产开发、交易和保有环节涉及的增值税、契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房地产税)等税种。其中,保有环节的房地产税(以下简称房地产税)通常形成其狭义概念,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视角,以促进房地产的包容性发展为聚焦目标,在全面考察分析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供给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包容性房地产税收制度的理论命题,并对包容性房地产税收制度理念的内涵特征、功能定位等作了系统阐述;为探索房地产税制变迁规律及路径依赖特性,本文对国内外房地产税制变迁进行了总结回顾和比较分析,归纳出房地产税制建设的普遍规律和包容性经验;为进一步验证按照包容性理念指导下构建的房地产税收制度框架是否满足包容性制度特征和目标定位,本文结合CGE模型最新研究成果,设计了一个基于省级行政区域样本的房地产税CGE模型,对以扣除面积、税率等为主要变量的房地产税收制度构建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根据模拟结果,本文提出了一套包容性房地产税收制度的建议方案,核心是房地产税制度的供给,以期为我国房地产税立法提供参考。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性认识和研究成果是:第一,当前我国房地产领域表现出的利益分配不平衡、个别利益集团享受过多经济发展成果、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等问题,反映和揭示了房地产经济制度的包容性缺失。作为房地产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房地产税收制度,重房地产交易环节征税,轻(免)保有环节征税等问题导致税收公平性不足,调节功能缺位甚至存在逆向调节,制度供给呈现出较强的包容性短板。第二,为构建包容性的房地产经济制度,需要以包容性的房地产税收制度与之匹配,作为其相关制度安排的重要和关键组成部分。包容性房地产税收制度是以税收制度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房地产供给更好适应全社会不同阶层、身份的社会成员都“住有所居”,实现包容性发展,从而推动实现社会公平包容、和谐共赢;同时作为房地产治理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致力于促进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组成部分结构优化、相得益彰,引导健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和公共选择机制的制度安排。包容性房地产税收制度以弥补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包容性短板、助力构建房地产长效治理机制为基本任务,以促进包容性发展、实现人人“住有所居”为基本目标,以构建中性、功能更加健全、税收遵从度高的税制要素为主要途径,同时满足“公平、共享、激励兼容、法治化”等基本特征。第三,作为包容性房地产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房地产税面临多重功能和使命,包括组织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但在现阶段,凸显与注重房地产税的调节功能,是政府开征房地产税的现实出发点,要以征收房地产税为手段,向全社会发出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强烈预期。而从中长期来看,房地产税也将逐步充实财政收入功能。因此,房地产税的制度供给,现阶段可以立足于高端调节,采取税基扣除和累进税制,同时给予农村房地产免税和城镇保障性住房税收优惠,实现量能纳税、激励兼容;长期来看,应该是一个简单便利、公平高效的普遍课税的税收制度,总体框架为“宽税基、低税率、高遵从”。第四,包容性房地产税收制度供给的现实目标是“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制度供给的方式将以强制型供给为主导。具体的制度供给思路包括:同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与交易环节税收改革,优化房地产税收制度结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税制的扭曲效应;按照“宽税基、低成本、优惠得当、遵从度高”的原则,逐步将所有不动产纳入房地产税的征税范围;将土地与房屋合并课税,并采取面积和价值综合扣除的税基减免方案,保障公平性的同时,增强税收的调节功能。第五,模拟分析发现,同步实施交易和保有环节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比单独开征房地产税的制度供给方案更加包容。开征房地产税,有助于房地产价格恢复理性,降低房价上升曲线的斜率,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而配套实施交易环节税制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对经济增长(GDP)、投资、居民消费、就业等需求侧和供给侧重要经济指标都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联动改革方案可以实现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激励兼容,符合包容性的制度供给取向。第六,考虑到制度供给的包容性要求,开征房地产税在短时间内难以大幅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对“土地财政”的完全替代,也就是说房地产税在短时间内不太可能成为地方主体税种和主要税源。但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包容性发展成果不断累积,正如个人所得税发展轨迹一样,因税基等要素的成长,房地产税未来具备成为地方主体税种的潜力。

周艳秋[5](2019)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目标下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房地产税上升至法律意识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房地产税的出台不再是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一种政府行政行为,而是建设国家现代税制体系的一种税收法制治理行为,集中体现着政府与纳税人、中央与地方、法律与行政、社会公众纳税意识等多重关系,需谨慎、科学推进。房地产税立法,除不动产登记制度等基础条件外,开征房地产税的关键前提条件是明确税基,并对房地产税税基进行科学评估。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结果导向是增加民众的获得感,即老有所养、医有所保、学有所定、行有所归、住有所居,落脚点都为房地产,这使得住房的社会需求属性发生变化,新的需求结构与属性因素形成的新刚需影响房地产价格,进而影响房地产税税基评估指标的选取与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所占权重,最终影响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结果。本文基于以上变化,研究探讨适合我国房地产税税基的评估方法。对于即将开征的房地产税来说,评估理论在我国处于引入阶段,居住类用房数量大,情况复杂,各地房地产信息数据完备程度不一,对其进行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研究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一步研究空间。首先界定梳理了房地产税税基评估概念、原则、理论和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的构成与支持要素,并总结出可为我国借鉴的经验;其次并立足于经济高质量增长及居民住房社会需求属性的变化,在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中提取出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的影响因素,建立房地产税税基评估指标体系,对房地产税税基批量评估方法进行比较,得出以各省级行政区域为界,经济发达的省级地区采用特征价格和聚类分析为主的方法,经济欠发达的省级地区采用基准修正为主的方法;接着构建新形势下适合我国房地产税税基评估模型,以呼和浩特市为例,采用基准修正法进行模拟验证,引入ArcGIS软件,以克里格插值法输出的划分结果为基础,对选取指标进行缓冲分析确定权重,得出基准房地产评估价格,进一步确定税基评估结果;最后得出高质量增长新形势下,居住类住房呈现去中心化和再部落化的空间分布结构,新的住房趋势偏好影响区域房地产整体评估价格,进而影响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的结论。本文通过对房地产税税基评估要素的分析和建立实证模型的论证中,为欠发达地区的基准修正法研究提供了思路,可为进一步研究有关房地产税税基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可为我国房地产税税基批量评估实务工作提供实用价值。

王颖[6](2020)在《Y房地产代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房地产代理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房地产服务行业,积极的推动了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从当前阶段上来看,房地产代理行业已经走过了幼稚期,处在成长期,向成熟期迈进,这将引起行业内发展环境、竞争关系、市场供需比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对房地产代理行业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房地产代理行业在这样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要选择怎样的发展战略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经营和发展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本文就是基于这种基础,对Y房地产代理公司的发展战略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结合公司内外部发展环境提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发展战略和保障措施。这不仅为Y房地产代理公司未来发展提供实用价值,还为其他代理公司的战略研究与实施提供参考。Y房地产代理公司是行业内领先的大型房地产集团,旗下包括新房营销代理、大数据分析以及二手房经济交易平台三种主要业务。集团定位为通才型企业,业务范围覆盖全产业链,经营区域布局全国,立志成为行业内的整合者和领导者。本文介绍了Y房地产代理公司的外部环境,运用PEST模型分析了企业所处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企业所处的竞争关系,包括供应商议价能力、买方议价能力、替代品、潜在进入者和现有竞争者。最后,运用SWOT分析工具,分别介绍了企业内部优势和内部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并战略匹配出SO、WO、ST、WO四种发展战略。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Y房地产代理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认为企业应该进行区域和客户扩张,扩大业务版图,抢占市场份额;同时创新业务类型,在保持公司营销代理业务地位的同时加大房地产上下游领域的发展,再利用公司雄厚的资金支撑企业健康有序运营。针对总体发展战略,本文继而提出了创新经营模式、营销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三大职能战略。最后,本文制定了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通过加强企业品牌、信息化建设,推进技术创新,积极实施战略联盟等方面促进总体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

赵煜堃[7](2018)在《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在经历了互联网中介大潮冲击之后,传统中介公司暂时取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是行业变革远未完成,互联网经济已经渗透到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以大数据、人工智能、VR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传统的房产代理买卖业务进入瓶颈,企业发展急需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后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应对未来的行业变革和采取怎样的企业战略,成为传统房产中介服务企业必需考虑的问题。本文选取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服务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为中国传统中介服务企业的在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提供参考。本论文研究流程如下:阐述房地产经纪和物业服务的基本理论、对目前国内的研究状况做基本阐述和分析;以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为主要依据,通过PEST环境分析法分析行业的宏观环境;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企业的行业竞争态势;运用SWOT定性模型分析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的内部优劣势和外部的机遇威胁;运用SWOT定量模型对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各关键因素进行打分,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的SWOT战略发展矩阵;运用SWOT战略矩阵,分析总结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的发展策略,得出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策略。通过SWOT战略矩阵,确定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采取增长型-SO战略为主。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结合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分值分析,提出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的增长型-SO战略、扭转型-WO战略、多样化-ST战略、防御型-WT战略。增长型-SO战略以大力发展租赁业务、推动一站式居住服务为主,多样化-ST战略以深入融入社区、打造社区专家和社区服务台为主,扭转型-WO战略以提高单客价值、渗透物业行业以强化线下网点的价值为主,防御型-WT战略以主动加强与互联网巨头的合作、启动员工创业计划为主。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服务有限公司作为上海的房地产中介服务龙头企业,其面临的问题,也是国内多数大型房地产中介企业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的相关发展战略,也能有效指导国内多数大型房地产中介企业的发展,对于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改善,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乃至全国房地产服务行业必将朝着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杜国祥[8](2016)在《房地产税收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机理和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房地产税是政府针对房地产征收的各种税收的总称,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税收来源,保证地方政府公共产品支出。同时,房地产税收作为政府调节房地产价格的重要手段,影响和规范房地产市场。本文以房地产税收影响房地产价格为主线,分析影响作用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发现房地产税收公平性和房地产增值税影响了房地产市场供给和需求,进而传递到房地产价格上,引起房地产价格波动。其中房地产税收公平性的显着性表现是地区公共产品平衡性,重点城市热点地区,房地产价格高涨,这些地区往往有较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服务,对周边乃至全国的人口具有吸引力,在我国表现为一线城市对二、三线城市的人口虹吸现象。如果说房地产税收地区公平性是从房地产区位优势的客观现象角度出发,来研究房地产税影响房地产价格,那么,房地产税收政策的研究,更多是从主观角度来研究房地产税收影响房地产价格,房地产税收政策变化往往与房地产价格波动相伴相生,纵观我国房地产税收调整政策的出台,总是伴随着政府主动调节房地产价格的意图。房地产增值税是税制改革一项重大突破,它包括取得环节、流转环节和交易环节的增值税调整,并对房地产价格的短期和长期变化产生微妙的影响。从理论上来讲,房地产税收政策调整房地产价格属于第一代理论,这时期的理论以房地产供求模型为基础,分析房地产税收政策调整后的价格损失和价格收益。而房地产区域公平性调整房地产价格属于第二代理论,以公共产品外部效应为基础,比较了星状网络、无核心的完整网络和核心-边缘网络三种公共产品扩散模式,比较了公共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对房地产选择的影响。从实证分析上看,房地产税收区域公平性的分析,通过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对比,指出主要房地产税种的地区公平性对房地产价格波动影响。房地产税收政策方面,从增值税角度出发,并分别从房地产增值持有税和增值交易税两方面,对比征税前后房地产价格变化情况。本文还同时比较了国内外关于房地产税收影响房地产价格的观点评论,并从房地产税收区域公平性和房地产税收政策两个方向对比各种观点,总结出国外学者的三种观点和国内学者的三种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对比,指出国内外观点本属于同宗,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是观点内容出奇的相同。文章还对比了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日本的房地产税收政策,通过资料汇总编辑,从区域公平性和房地产税收政策调整两方面指出房地产税收是影响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因素,并指出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始运用房地产税转移支付手段来平衡地区差异,提高地区公平程度,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在税收政策调整方面,开始注重房地产交易增值额的税收征管力度,通过增值税手段调节房地产价格。最后分别从地区转移支付方面和增值税政策改革方面提出房地产税收改革措施,从区域公平性方面,均衡地方政府间人均税收收入,均衡政府间标准税收收入与标准税收支出的差异,均衡人均税收支出,均衡公共产品项目支出来达到地区公平性。从增值税制度设计方面,提出应区分房地产转让环节课征增值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协调房地产转让环节与保有环节税收负担,并从税基、税率、税收优惠、财税分享重新设计房地产增值税制度。最后,结合区域公平性和房地产增值税,将地区间转移支付和增值税改革相结合,实现地区间税收收入再平衡,以增值税作为转移支付资金池,化解房地产价格不平衡。

戴雄赐[9](2016)在《紧凑城市理论与北京蔓延研究》文中指出1990年代以来,紧凑城市(精明增长)被西方国家视为城市蔓延的主要治理政策。紧凑城市具有高密度、混合使用、公共交通等特征,目的在于促进城市土地与能源集约利用,提高社会公平与城市活力等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段期间,北京中心城边缘出现聚集性圈层蔓延(摊大饼),并带动周边乡镇农村的分散性点状蔓延。北京蔓延导致交通堵塞、绿带蚕食、中心城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病。然而,城市蔓延并非仅为负面名词,它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与社会总体福利具有正面贡献;蔓延不等同城市空间增长,是指不规则、低密度、与规划脱序的城市边缘区开发。论文比较美国、英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大都会区蔓延影响、机制、治理成效,期能理解中西城市蔓延机制差异,找出适用于北京蔓延治理对策。主要结论:1紧凑城市的直接效用在于节约土地利用、提升能源效率、基础设施成本,间接促进社会公平与城市经济发展,但对减少交通量与能耗效果不佳。英美城市蔓延动力机制由市场(价格、供需与竞争)带动,中国则由政策(土地、住房与产业)与制度(土地、财税、政府、规划)推动。城市蔓延是政府、开发商、农民与环保团体,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博弈过程。比较分析发现,英国与中国台湾城市边缘区农业土地利用较集约,美国与中国较粗放。原因在于英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单位农场面积小、社会监督力量大、土地移转交易成本高、制约农地移转规模;城乡规划管理规范化、规划与财税工具并用,奖励与引导并行、有序引导人口向城镇紧凑集中。2北京蔓延:北京蔓延是中心城聚集性蔓延与周边乡镇农村分散性蔓延的综合表现。北京在郊区人口增长量、建设用地/常住人口增量比、交通成本增加与耕地流失四个测度上,以及建设活动与规划脱节方面,证实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北京蔓延表层原因是工业外移、房地产、新城规划等政策推动,深层原因是二元土地制、分税制、市辖区制度与城乡规划法缺陷导致。论文对通州新城与周边乡镇土地利用变化的实证研究,发现通州已经出现类似北京蔓延现象与问题,蔓延甚至延伸至河北燕郊、大厂地区。治理对策:采取引导性与限制性综合治理对策,通过设置区域性的增长边界、服务边界、税收共享与发展权移转等工具,促进人口与产业向新城紧凑集中,维护乡村生态绿地系统。同时,为了保证政策工具永续实施,建议完善相应土地与财税、行政与规划制度。

韩冰[10](2015)在《关于天津市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房地产市场是耐用消费品市场,也是资本市场,与国计民生和经济正常运转关系密切。在市场下行时,可能出现的房地产商私自挪用购房款、对建筑商恶意拖欠项目工程建设资金,或延期将房价款退还给业主等行为,必然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转和人民群众利益产生重大消极影响。为此,天津市出台了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该制度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房地产市场资金的规范使用。但是,由于多重原因,该制度的运转还存在某些问题,尚未取得预期效果。研究天津资金监管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强有关制度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预售资金的任意使用,也可以成为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措施。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本文对资金监督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提出新的思路解决在房地产资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加强房地产企业内部管理、合理安排和使用建设资金,有利于推进项目建设如期推进,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论文提出,完善房地产交易资金监管制度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完善,再实践、再认识、再完善的过程。为了更好的发挥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的作用,应该对重点监管资金标准进行细分,完善监管系统的功能,并逐步建立开发企业诚信机制,在内部管理上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预售资金监管制度在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二、国内一些大城市引进房地产交易保证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一些大城市引进房地产交易保证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以创新场域为导向的高铁科教新城空间建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问题的提出
        1.1.4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高铁科教新城
        1.2.2 创新场域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高铁效应与高铁站区研究综述
        2.1.1 高铁效应研究
        2.1.2 高铁站区规划理论研究
    2.2 空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视野
    2.3 社会资本理论视野
        2.3.1 概念缘起
        2.3.2 概念内涵
        2.3.3 应用领域
    2.4 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视野
    2.5 创新网络理论视野
        2.5.1 基本概念
        2.5.2 文化多样性与创新网络
        2.5.3 大学与创新网络
    2.6 空间经济学理论视野
        2.6.1 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2.6.2 城市最优规模理论
        2.6.3 科教增长极理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铁站与科教集聚区的空间耦合效应研究
    3.1 世界范围内科技园区、大学和客运枢纽的地理邻近性研究
    3.2 国内外高铁网络对沿线科教集聚区积极影响的典型案例研究
        3.2.1 法国南部的科技园案例
        3.2.2 京都研究园、播磨、北九州科学公园都市和筑波科学城案例
        3.2.3 韩国大德案例
        3.2.4 中国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与珠海北站科技园区案例
    3.3 我国高铁网络中资源流动的基本特征研究
        3.3.1 我国高铁网络中资源流动的能级与尺度分析
        3.3.2 我国高铁网络中资源流动的总体趋势分析
    3.4 我国高铁站与科教集聚区之间的空间耦合作用机制分析
        3.4.1 决定高铁网络中资源流向的动力类型分析
        3.4.2 高铁科技客流对隐性知识扩散与合作网络重整的场效应分析
        3.4.3 从网络势差到节点流量之间的复杂适应性机制分析
        3.4.4 高铁站与科教集聚区空间耦合机制的实证研究
    3.5 高铁站与科教集聚区之间的空间耦合效应评估
        3.5.1 高铁知识可达性对科教集聚区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评估
        3.5.2 科教集聚区对高铁站客流结构的影响效应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创新场域为导向的高铁科教新城空间组合模式研究
    4.1 科教资源集聚区的创新场域构型模式研究
        4.1.1 技术人才流动、创新效率与创新博弈
        4.1.2 科技人才循环流动链的构建
        4.1.3 创新场域空间拓扑构型研究
        4.1.4 国内外代表性科教创新集聚区的创新场域演进历程分析
    4.2 创新场域视角下高铁科教新城的基础空间类型与设计原则解析
        4.2.1 大学教育空间与知识社区空间
        4.2.2 对外客运交通枢纽空间
        4.2.3 研究园、孵化器、科技公司总部空间
        4.2.4 风险投资空间
        4.2.5 文化艺术空间
    4.3 高铁科教新城的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4.3.1 创新空间组团展开尺度预测
        4.3.2 空间布局权衡
        4.3.3 理想的空间布局模式
    4.4 高铁科教新城总体空间布局的多智体仿真模拟
        4.4.1 多智体模型方法概述
        4.4.2 模型建构
        4.4.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创新场域为导向的高铁科教新城空间开发模式研究
    5.1 高铁科教新城的用地比例结构与开发指标研究
        5.1.1 用地比例结构研究
        5.1.2 开发指标研究
    5.2 高铁科教新城建设时序与每期用地配置组合探讨
        5.2.1 开发时序探讨
        5.2.2 基于投资与创新场域效率的分期用地配置组合研究
    5.3 保障高铁科教新城核心功能的空间供给体制构想
        5.3.1 城市空间商品化的限度
        5.3.2 空间资本化与空间商品化的分析框架
        5.3.3 我国城市空间供给模式的类型及其问题
        5.3.4 高铁科教新城应当保障的稀缺性空间资本要素识别
        5.3.5 高铁科教新城多样均衡的精细化空间供给体系建构研究
    5.4 高铁新城开发模式的适用性探讨
        5.4.1 适用于我国科教资源短缺地区
        5.4.2 适用于大都市群的边缘圈层
        5.4.3 适用于过度极化发展省份的低等级城市
        5.4.4 不宜布置于超大城市的近郊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A-01 高铁乘客问卷调查
    附表A-02 城市创新创业情况问卷调查
    附表B-01 大学知识社会调查
    附表B-02 空间感知调查
    附表C 高科技企业问卷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基于间断均衡视角的成都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性
第2章 概念、内涵和理论框架
    2.1 房地产业、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概念
    2.2 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内涵
        2.2.1 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主体、客体、目标、边界
        2.2.2 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时代价值:决定城市发展的未来
    2.3 研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变迁的理论框架
        2.3.1 公共政策分析的间断均衡框架
        2.3.2 间断均衡框架在我国政策变迁分析中的运用场景和研究评估
        2.3.3 间断均衡框架在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研究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第3章 对成都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变迁的回顾与评估
    3.1 成都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变迁与间断均衡框架的相关性分析
    3.2 基于间断均衡框架的成都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变迁阶段
        3.2.1 均衡期:初期政策(1998——2008)
        3.2.2 均衡期:焦点事件引发新政策(2008——2016)
        3.2.3 间断期:根本性变化(2016——2018)
第4章 成都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变迁的主要动力
    4.1 行政命令牵引:政策变迁的主要形式
    4.2 焦点事件爆发:汶川大地震
    4.3 宏观价值取向的改变:房住不炒的新定位
    4.4 政府注意力转移:城市人口发展策略
第5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5.1 间断均衡框架对成都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变迁的解释限度
    5.2 成都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5.3 对成都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变迁动力的评估
    5.4 借鉴国内先发城市经验、结合成都市实际的有关政策建议
        5.4.1 继续沿用抑制投机的措施
        5.4.2 根据人口情况合理确定住房供应结构和规模
        5.4.3 加大住房保障领域的顶层制度设计
        5.4.4 摆脱卖地困境:探索城市运营新方式
全文总结及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1.1998年——2018年国家层面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清单
    2.1998年——2018年四川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清单
    3.1998年——2018年成都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清单

(3)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房地产
        1.2.2 房地产业
        1.2.3 房地产市场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概述
    2.1 房地产业基本理论
        2.1.1 房地产供求理论
        2.1.2 地租理论
        2.1.3 土地价格理论
        2.1.4 区位理论
    2.2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2.2.1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
        2.2.2 产业组织理论的学术流派
    2.3 房地产产业组织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2.3.1 国外房地产产业组织研究
        2.3.2 国内房地产产业组织研究
第3章 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3.1 市场结构的类型
    3.2 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
        3.2.1 市场集中度
        3.2.2 产品差异化
        3.2.3 进入和退出壁垒
    3.3 中国房地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3.3.1 全国房地产市场的集中度研究
        3.3.2 区域房地产市场的集中度研究
        3.3.3 全国及区域房地产市场集中度综合分析
    3.4 中国房地产业产品差异化分析
        3.4.1 房地产广告的基本特征
        3.4.2 中国房地产业的广告密度
    3.5 中国房地产业进入壁垒分析
        3.5.1 中国房地产业进入壁垒的量化指标
        3.5.2 经济技术壁垒分析
        3.5.3 规模经济壁垒分析
        3.5.4 政策与制度壁垒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竞争行为研究
    4.1 中国房地产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
        4.1.1 伯川德(Bertrand)模型分析
        4.1.2 房地产企业的垄断定价
        4.1.3 房地产企业的价格歧视
        4.1.4 房地产企业的价格串谋
    4.2 中国房地产企业的非价格竞争行为
        4.2.1 区位差异化竞争
        4.2.2 广告竞争
    4.3 房地产企业两种竞争行为的比较分析
        4.3.1 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的比较
        4.3.2 房地产企业的非价格竞争偏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
    5.1 市场绩效的常用评价指标
        5.1.1 利润率指标
        5.1.2 勒纳指数(Lerner index)
    5.2 中国房地产业收益性市场绩效评价——基于利润率指标
    5.3 中国房地产业竞争性市场绩效评价——基于勒纳指数
    5.4 中国房地产业综合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
        5.4.1 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介绍
        5.4.2 变量选择
        5.4.3 DEA实证分析
        5.4.4 中国房地产业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
    6.1 产业组织优化的理论目标模式
        6.1.1 古典经济学的产业组织优化目标模式
        6.1.2 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产业组织优化目标模式
    6.2 有效竞争的内涵、特征及评价标准
        6.2.1 有效竞争的内涵
        6.2.2 有效竞争的基本特征
        6.2.3 有效竞争的评价标准
    6.3 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
        6.3.1 有效竞争: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
        6.3.2 中国房地产业有效竞争的目标模式
        6.3.3 中国房地产业有效竞争的相关标准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的对策建议
    7.1 理顺供求关系、提升社会福利
        7.1.1 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的消费需求
        7.1.2 加快调整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结构
    7.2 优化市场结构、加强资源整合
        7.2.1 加快房地产业内部整合、改善资产结构
        7.2.2 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加强行业监管
        7.2.3 改进土地出让制度、减少行政垄断
        7.2.4 推动品牌建设、优化市场结构
    7.3 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公平竞争
        7.3.1 强化监督、规范开发商价格行为
        7.3.2 维护市场秩序、整顿房地产企业广告行为
        7.3.3 引导房地产企业改进产品和服务、开展差异化竞争
    7.4 改善市场绩效、实现均衡发展
        7.4.1 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房地产业现代化
        7.4.2 引导资源流向,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7.5 强化宏观调控、促进产业发展
        7.5.1 以房产税为切入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7.5.2 规范金融市场、控制房地产金融风险
        7.5.3 完善市场信息系统、稳定房地产价格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4)包容性房地产税收制度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1 主要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包容性理论研究综述
        2.1.1 包容性增长理论
        2.1.2 包容性经济制度理论
        2.1.3 包容性理论研究述评
    2.2 制度供给理论研究综述
        2.2.1 制度需求—供给理论分析框架
        2.2.2 制度失衡与均衡
        2.2.3 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
        2.2.4 转轨经济理论与新供给经济学
        2.2.5 制度供给理论研究述评
    2.3 房地产税收制度供给与需求研究综述
        2.3.1 房地产税收理论
        2.3.2 房地产税收制度需求与供给
        2.3.3 房地产税收制度供给方案研究
        2.3.4 房地产税收理论研究述评
    2.4 房地产税收制度实证研究综述
        2.4.1 传统实证研究方法
        2.4.2 CGE模型与房地产税模拟分析
3 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供给的现状考察与问题分析
    3.1 我国不动产物权及税收制度的历史变迁
        3.1.1 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税制度
        3.1.2 近代中国租界的土地及房地产税制
        3.1.3 民国时期的土地制度与房地产税制
        3.1.4 新中国以来土地制度及房地产税制变革
    3.2 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供给现状分析
        3.2.1 我国房地产制度建设现状:汲取性特征明显
        3.2.2 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供给现状分析:面临包容性短板
    3.3 当前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供给面临的具体问题和障碍
        3.3.1 供求存在失衡
        3.3.2 功能定位争议大
        3.3.3 征税对象和范围难以合理设定
        3.3.4 税收征管落地难
4 房地产税收制度供给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4.1 国外不动产物权及房地产税制比较分析
        4.1.1 国外不动产物权制度现状
        4.1.2 国外房地产税收制度供给比较分析
    4.2 我国港澳台地区不动产物权及房地产税制比较分析
        4.2.1 中国香港不动产物权与税制现状
        4.2.2 中国台湾不动产物权与税制现状
        4.2.3 中国澳门不动产物权与税制现状
    4.3 国外及港澳台房地产税制供给的包容性经验借鉴
        4.3.1 以公平为导向,将“平均地权”作为不动产物权制度建设的立足点
        4.3.2 制度设计趋于中性,“宽税基、低税率”成为普遍趋势
        4.3.3 “涨价归公”,房地产税是地方公共收入的主要来源
        4.3.4 因地制宜,根据发展阶段实行不同的课税模式
        4.3.5 健全征管制度及评税体系,改善征纳关系和税收遵从度
        4.3.6 实行收入与公共服务挂钩,以利于纳税人和地方政府激励相容
5 包容性房地产税收制度供给的理论分析与制度选择
    5.1 包容性房地产税收制度理念的提出
        5.1.1 包容性房地产经济制度及其供给路径
        5.1.2 包容性房地产税收制度理念及其内涵特征
    5.2 包容性房地产税收制度创新与路径选择
        5.2.1 目标原则
        5.2.2 功能定位
        5.2.3 制度创新的路径与模式选择
6 包容性房地产税收制度的模拟分析
    6.1 房地产税收制度变革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分析
        6.1.1 房地产税收制度变革对经济的影响
        6.1.2 房地产税收制度变革对居民收入的影响
        6.1.3 房地产税收制度变革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6.1.4 房地产税收制度变革对金融的影响
    6.2 基于MONASH-TYPE的房地产税CGE模型的构建
    6.3 包容性房地产税收制度模拟分析——基于省级行政区域样本
        6.3.1 模拟分析有关前提假设
        6.3.2 模拟分析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6.3.3 政策模拟方案及冲击设定
    6.4 模拟分析结果
        6.4.1 模拟分析结果
        6.4.2 两类制度方案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6.4.3 模拟分析简评
7 包容性房地产税收制度供给的方案建议
    7.1 制度供给的总体思路
    7.2 保有环节房地产税的包容性制度方案
        7.2.1 按照公平原则,设计房地产税的主要税制要素
        7.2.2 按照共享原则,合理设定房地产税收优惠方案
    7.3 交易环节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的包容性方案
        7.3.1 降低房地产增值税税率,简并增值税税率结构
        7.3.2 降低契税名义税率,促进税收政策公平统一
        7.3.3 推进房地产转让个人所得税据实征收,发挥税收调节功能
        7.3.4 实施房屋转让印花税改革,增强印花税调节功能
        7.3.5 推进房地产收费基金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7.4 房地产税收征管的包容性方案
        7.4.1 建立公平有效的房地产价值评估体系
        7.4.2 产权不合法、不完整及交易受限的住房评估征税方案
        7.4.3 优化房地产税纳税申报制度
        7.4.4 推进房地产税相关信息全面共享
        7.4.5 房地产税违法处理与税收救济
    7.5 房地产税收立法的包容性实施路径
        7.5.1 立法先行
        7.5.2 充分授权
        7.5.3 分步实施
    7.6 相关配套制度的包容性解决方案
        7.6.1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续期方案
        7.6.2 房地产税开征后土地定价问题的解决方案
        7.6.3 关于“租”与“税”的过渡衔接方案
        7.6.4 优化地方公共支出方案,引导健全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选择机制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和突破
        8.1.1 主要研究结论
        8.1.2 取得的主要成果
    8.2 研究展望
        8.2.1 探索构建包容性房地产税收制度的评价体系
        8.2.2 优化房地产税模拟分析机制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目标下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研究现状
        1.2.1 国外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研究现状
        1.2.2 国内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税基与税基评估
        2.1.2 房地产税与房地产税税基评估
        2.1.3 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与房地产税税基评估
    2.2 房地产税税基评估原则
    2.3 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理论基础
        2.3.1 地租理论
        2.3.2 产权理论
        2.3.3 区位理论
        2.3.4 房地产市场供求理论
        2.3.5 成本价值构成理论
        2.3.6 受益理论
第3章 房地产税税基评估基本要素
    3.1 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的构成要素
        3.1.1 房地产税税基评估主体
        3.1.2 房地产税税基评估客体
        3.1.3 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目的
        3.1.4 房地产税税基评估方法
        3.1.5 房地产税税基评估基准日与评估周期
    3.2 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的支持要素
        3.2.1 法律体系
        3.2.2 争议解决机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居住类用房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研究
    4.1 居住类用房房地产税税基评估指标及体系构建
        4.1.1 居住类用房属性特征
        4.1.2 居住类用房房地产税税基评估指标
        4.1.3 居住类用房房地产税税基评估指标体系
    4.2 居住类用房房地产税税基批量评估方法
        4.2.1 特征价格法
        4.2.2 聚类分析法
        4.2.3 基准修正法
        4.2.4 房地产税税基评估方法选择与应用
    4.3 基于基准修正法的居住类用房房地产税税基批量评估
        4.3.1 划定税基评税分区
        4.3.2 确定基准税基评估价格
        4.3.3 基准修正法
        4.3.4 房地产税税基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准修正法下房地产税税基评估模型模拟应用—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5.1 呼和浩特市概况与数据来源
        5.1.1 概况介绍
        5.1.2 数据来源
    5.2 划定税基评估分区
        5.2.1 划分依据
        5.2.2 划分结果
    5.3 计算基准税基价格
        5.3.1 基准房地产的设立
        5.3.2 评税分区内选取交易案例
        5.3.3 区位指标权重ArcGIS缓冲分析
        5.3.4 评估房地产基准税基价格
    5.4 基准税基修正系数表
    5.5 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房地产税税基评估有关总结
    6.1 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结论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其余基准房地产税基求取过程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Y房地产代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Y房地产代理公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2.1 房地产代理业概述
        2.1.1 房地产代理的内涵
        2.1.2 房地产代理的经营模式
    2.2 Y房地产代理公司简介
    2.3 Y房地产代理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2.3.1 Y房地产代理公司组织结构分析
        2.3.2 Y房地产代理公司人力资源分析
        2.3.3 Y房地产代理公司资本结构分析
        2.3.4 Y房地产代理公司经营内容分析
    2.4 Y房地产代理公司现有发展战略选择
    2.5 Y房地产代理公司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5.1 Y房地产代理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5.2 Y房地产代理公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Y房地产代理公司外部发展环境分析及SWOT综合分析
    3.1 PEST宏观外部环境分析
        3.1.1 政策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波特五力微观外部环境分析
        3.2.1 现有竞争者
        3.2.2 潜在进入者
        3.2.3 替代品
        3.2.4 供应商议价能力
        3.2.5 买方议价能力
    3.3 SWOT综合分析
        3.3.1 公司具有的内部优势
        3.3.2 公司具有的内部劣势
        3.3.3 公司面临的外部机会
        3.3.4 公司面临的外部威胁
        3.3.5 SO、WO、ST、WT战略组合与综合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Y房地产代理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4.1 Y房地产代理公司战略制定的总体规划
    4.2 Y房地产代理公司战略制定的原则和思路
        4.2.1 Y房地产代理公司战略制定的原则
        4.2.2 Y房地产代理公司战略制定的思路
    4.3 Y房地产代理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4.3.1 Y房地产代理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4.3.2 Y房地产代理公司总体发展战略举措
    4.4 Y房地产代理公司职能战略
        4.4.1 创新经营模式战略
        4.4.2 营销管理战略
        4.4.3 人力资源战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Y房地产代理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5.1 战略准备阶段
    5.2 战略实施阶段
        5.2.1 推广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
        5.2.2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5.2.3 推进技术创新
        5.2.4 积极实施战略联盟
        5.2.5 加强资本保障
        5.2.6 提升人力资源保障能力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基本结构
第二章 房产经纪和物业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和界定
        2.1.1 房地产经纪的界定
        2.1.2 房地产物业管理的界定
    2.2 文献综述
第三章 上海市房地产服务业发展概述
    3.1 上海市住宅的发展情况
        3.1.1 上海市房地产开发建设和投资情况
        3.1.2 上海市住房销售情况
    3.2 上海市房地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3.2.1 房地产服务企业概述
        3.2.2 房地产企业发展情况
第四章 上海房地产服务业行业发展分析
    4.1 上海市房地产服务业行业发展PEST分析
        4.1.1 (Politics Factors)政策环境影响分析
        4.1.2 (Economy Factors)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4.1.3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4.1.4 (Technological Factors)技术环境影响分析
    4.2 上海市房地产服务业行业发展波特五力分析
        4.2.1 新进入者的威胁
        4.2.2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4.2.3 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4.2.4 替代品的威胁
        4.2.5 当前竞争对手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第五章 上海市太平洋房屋SWOT分析
    5.1 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概况
    5.2 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发展的内部因素分析
        5.2.1 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企业优势(Strength)分析
        5.2.2 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企业劣势(Weakness)分析
    5.3 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
        5.3.1 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企业机会(Opportunity)分析
        5.3.2 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企业威胁(Threat)分析
    5.4 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SWOT的定量分析
        5.4.1 SWOT矩阵构建和专家评估
        5.4.2 内外部因素评价模型(IFE矩阵和EFE矩阵)
        5.4.3 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SWOT战略定位
第六章 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6.1 优势-机遇组合形成的SO战略
        6.1.1 大幅提升租赁业务(S4O1)
        6.1.2 延伸服务产业链条(S2O2)
    6.2 优势-威胁组合形成的ST战略
        6.2.1 经纪人社区专家化(S3T1)
        6.2.2 线下门店向社区服务台转变(S4T2)
    6.3 劣势-机遇组合形成的WO战略
        6.3.1 推行一站式居住服务(W1O2)
        6.3.2 渗透物业服务领域(W3O4)
    6.4 劣势-威胁组合形成的WT战略
        6.4.1 主动与互联网巨头进行合作(W1T3)
        6.4.2 启动员工创业计划(W3T2)
    6.5 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第七章 战略保障措施
    7.1 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
    7.2 组织架构强化
    7.3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7.4 加大技术开发力量
    7.5 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
    7.7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企业和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8.3 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房地产税收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机理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学者研究相通之处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1.4 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房地产税收与房地产价格
    2.1 房地产税收与房地产价格现状
        2.1.1 广义房地产税收与狭义的房地产税收之分
        2.1.2 窄口径房地产价格和宽口径房地产价格
        2.1.3 区域公平性与增值税税收政策之分
    2.2 房地产税收区域公平影响房地产价格
        2.2.1 房地产税收区域公平性和房地产价格区域性
        2.2.2 房地产税收区域公平性影响房地产价值方式
    2.3 房地产增值税影响房地产价格
        2.3.1 房地产增值税税收政策必要性和可行性
        2.3.2 房地产增值税政策影响房地产价格财务分析
第3章 房地产税收影响房地产价格理论分析
    3.1 第一代理论——税收区域公平性影响房地产价格
        3.1.1 不同网络构型下需求者的选择与福利水平
        3.1.2 房地产税收区域公平性影响房地产需求
        3.1.3 房地产税收区域公平性影响房地产供给
        3.1.4 房地产税收区域公平性下的供给与需求均衡
    3.2 第二代理论——房地产税收政策变化影响房地产价格
        3.2.1 税收政策不变时房地产价格收益及价格损失
        3.2.2 税收政策变化后房地产供求影响价格收益及价格损失
第4章 房地产税区域公平性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实证研究
    4.1 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4.2 统计检验及模型设定
    4.3 计量结果分析
    4.4 区域公平性影响房地产价格启示
第5章 房地产增值税影响房地产价格计量分析
    5.1 变量选择及模型设定
    5.2 计量分析及统计检验
    5.3 政策变动产生的模拟结果
    5.4 房地产增值税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启示
第6章 亚洲国家和地区房地产税收发展情况及经验借鉴
    6.1 业洲国家和地区房地产税现状
        6.1.1 政府实行房地产税收综合计征和累进计征
        6.1.2 房地产税收历史久远税种全面范围广泛
        6.1.3 重视房地产持有环节和交易环节税收征收管理
        6.1.4 税种按照政府层级划定
    6.2 亚洲国家和地区房地产税收公平性影响房地产价格
        6.2.1 区域房地产税收收入和房地产价格相适应
        6.2.2 单位面积房地产税收与房地产价格高度一致
        6.2.3 单中心模式下房地产税收与房地产价格相关联
        6.2.4 多中心模式下房地产税收与房地产价格相匹配
    6.3 亚洲国家和地区房地产增值税影响房地产价格
        6.3.1 政府按照房地产年值征收累进增值税
        6.3.2 政府主动采取累计税率调节房地产交易增值额
        6.3.3 单一税制短期效果明显但长期效果较差
        6.3.4 增值税的时滞性导致了价格泡沫
    6.4 亚洲国家和地区房地产税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启示
        6.4.1 政府强调税收累进制来促进自住型购房需求
        6.4.2 政府严厉打击短期套利炒房行为
        6.4.3 单一税制会推高长期房地产价格
        6.4.4 房地产税收对房地产价格调控具有双面性
第7章 改革思路及政策建议
    7.1 加强房地产税收公平性促进房地产价格地区公平化
    7.2 开征房地产增值税来调节房地产价格
    7.3 区域公平性与房地产增值税相结合
附录A 房地产税收区位因素和各省级政府房地产收入比例
附录B 房地产直接税和间接税比例表
附录C 指标维度法详解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紧凑城市理论与北京蔓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主题
        1.1.1 紧凑城市理论研究
        1.1.2 美国、英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城市蔓延
        1.1.3 中西城市蔓延现象、机制、治理与内涵差异
        1.1.4 中西蔓延机制与治理对策的横向比较
    1.2 研究背景
        1.2.1 北京市区摊大饼与郊区蔓延
        1.2.2 快速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借鉴意义
    1.4 研究视角和创新点
        1.4.1 蔓延机制视角
        1.4.2 社会制度视角
        1.4.3 京津冀视角
        1.4.4 国内相关研究
        1.4.5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6 国内研究回顾
        1.6.1 城市蔓延测度
        1.6.2 蔓延机制解释
        1.6.3 土地集约利用
        1.6.4 紧凑城市内涵与应用
第2章 城市蔓延研究与紧凑城市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密度
        2.1.2 紧凑度
        2.1.3 直观感觉
        2.1.4 可达性与机动力
    2.2 城市蔓延研究
        2.2.1 定义、历程、测度
        2.2.2 蔓延机制解释
        2.2.3 蔓延经济贡献与负外部作用
        2.2.4 蔓延治理的政策工具效益分析
        2.2.5 蔓延治理中的反政府干预
    2.3 紧凑城市理论
        2.3.1 紧凑城市概念、目标与形态
        2.3.2 土地与能源消耗
        2.3.3 社会公平与环境质量
        2.3.4 交通量与交通能耗
    2.4 紧凑城市政策
        2.4.1 紧凑城市与精明增长政策差异
        2.4.2 市场接受度
        2.4.3 政治可行性
    2.5 本章小结
        2.5.1 再城市化研究兴起
        2.5.2 “紧凑新城”还是“紧凑旧城”?
第3章 美国精明增长理论政策、策略与实施
    3.1 城市蔓延历程
        3.1.1 西进运动(1801-1920 年)
        3.1.2 蔓延前导期(1870-1920 年)
        3.1.3 第一次大蔓延(1920-1940 年)
        3.1.4 第二次大蔓延(1960-1990 年)
        3.1.5 1990 年以来的城市空间发展变化
    3.2 蔓延机制与影响
        3.2.1 制度性因素
        3.2.2 政策性因素
        3.2.3 社会经济性因素
    3.3 精明增长政策实践
        3.3.1 政府管制或自由放任
        3.3.2 精明增长政策实施的四种导向
        3.3.3 区域管制
        3.3.4 公共交通
        3.3.5 城市设计
        3.3.6 公共治理
    3.4 增长管理技术工具
        3.4.1 城市增长边界
        3.4.2 城市服务边界
        3.4.3 房产税、税收级差与税收共享
        3.4.4 发展权移转
        3.4.5 区划法调整
        3.4.6 实施效果评估
    3.5 本章小结
        3.5.1 美国城市蔓延机制、社会经济贡献、再城市化
        3.5.2 美国精明增长政策对中国城市蔓延治理的借鉴
第4章 英国城市蔓延与紧凑城市政策
    4.1 城市蔓延历程
        4.1.1 圈地运动、早期工业城市
        4.1.2 伦敦第一次与第二次蔓延
        4.1.3 伦敦第三次蔓延
        4.1.4 伦敦再城市化
    4.2 蔓延机制与影响
        4.2.1 制度性因素
        4.2.2 政策性因素
        4.2.3 社会经济性因素
    4.3 紧凑政策与实践
        4.3.1 1990 年代以来的紧凑城市政策
        4.3.2 紧凑城市政策实施的三个策略
        4.3.3 区域与城市规划法案、城市管理与财税条例
    4.4 本章小结
        4.4.1 政党轮替背景下的英国紧凑城市政策实施
        4.4.2 英国新城政策实施对北京新城规划的借鉴
第5章 中国台湾地区城市化与土地利用政策
    5.1 城市化历程
        5.1.1 二战后的台湾城市扩张
        5.1.2 城市发展特征与土地利用情况
    5.2 土地集约利用机制与影响
        5.2.1 制度性因素
        5.2.2 政策性因素
        5.2.3 社会经济性因素
    5.3 都市发展管制与引导政策
        5.3.1 城市规划管理、可持续发展与社区治理
        5.3.2 都市更新与容积移转
    5.4 本章小结
        5.4.1 农村土地改革的借鉴
        5.4.2 土地征收制度的借鉴
        5.4.3 城乡规划法与建筑法规的借鉴
        5.4.4 基础设施建设的借鉴
第6章 北京城市蔓延历程, 测度与问题
    6.1 北京城市蔓延历程
        6.1.1 地域概念
        6.1.2 中心城建成区扩张历程
        6.1.3 城乡建设用地变化
    6.2 北京城市蔓延测度
        6.2.1 蔓延测度与空间特征
        6.2.2 空间扩展特征
        6.2.3 土地利用变更
        6.2.4 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6.3 北京蔓延正向贡献与负外部作用
        6.3.1 正向贡献
        6.3.2 负外部作用
    6.4 本章小结
        6.4.1 北京摊大饼是“蔓延”还是“紧凑”?
        6.4.2 中心城“摊大饼”的经济贡献与负外部作用
        6.4.3 城市蔓延的经济贡献与副外部作用
        6.4.4 北京与英美城市蔓延特征的国际比较
第7章 北京蔓延的社会经济、政策、制度性因素
    7.1 北京蔓延的社会经济性因素
        7.1.1 常住人口与外来人口
        7.1.2 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与水平
        7.1.3 就业区位
        7.1.4 商业购物空间
        7.1.5 房地产建设
    7.2 北京蔓延的政策性因素
        7.2.1 土地有偿使用
        7.2.2 房屋货币化
    7.3 北京蔓延的制度性因素
        7.3.1 土地制度
        7.3.2 财税制度
        7.3.3 治理制度
        7.3.4 规划制度
    7.4 本章小结
        7.4.1 英美与北京蔓延机制的国际比较
        7.4.2 北京蔓延机制中的制度性因素
第8章 北京蔓延治理政策建议与通州区的实证研究
    8.1 北京蔓延治理政策回顾
        8.1.1 中心城发展规模控制目标与成效
        8.1.2 第一道与第二道绿化隔离带
    8.2 北京蔓延治理政策、制度改革与紧凑新城规划
        8.2.1 政策工具选择
        8.2.2 城市增长边界
        8.2.3 城市服务边界
        8.2.4 税收级差与税收共享
        8.2.5 发展权移转
        8.2.6 土地产权与变更制度改革
        8.2.7 公共与社区治理制度改革
        8.2.8 紧凑新城组团、环线TOD、楔形绿地系统规划
    8.3 通州蔓延历程、问题与紧凑发展对策
        8.3.1 城镇发展政策与历程
        8.3.2 通州城市蔓延指标
        8.3.3 通州城市蔓延问题
        8.3.4 通州紧凑新城规划与蔓延治理建议
    8.4 本章小结
        8.4.1 英美城市蔓延治理政策对北京蔓延的借鉴
        8.4.2 北京新城的政策制度完善建议
第9章 结论
    9.1 紧凑城市理论与北京城市蔓延
        9.1.1 紧凑城市理论的效用与实施
        9.1.2 紧凑城市理念与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的差异
        9.1.3 北京蔓延的经济贡献与负外部作用
        9.1.4 中国台湾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借鉴意义
    9.2 蔓延动力机制
        9.2.1 中西城市蔓延机制差异
        9.2.2 土地移转机制与政府规划管理模式
    9.3 北京蔓延治理
        9.3.1 政策性工具
        9.3.2 制度性改革
    9.4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关于天津市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 研究内容及其创新
    (五) 相关概念及历史沿革
    (六) 研究局限与不足
一、天津市房地产预售资金监管相关情况
    (一) 天津市房地产交易资金监管及管理机构概况
    (二) 天津市房地产交易资金监管流程
    (三) 天津市房地产交易资金监管取得的成效
二、天津市房地产交易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 重点监管资金标准不够细化
    (二) 企业出现应交未交情况
    (三)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四) 监管效率低下,绩效考核有待完善
    (五) 开发商拖欠工程款现象依然存在
三、天津市房地产交易资金监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监管实施时间不长,缺乏经验
    (二) 管理不够严格没有处罚力度
    (三) 监管制度规定严格,没有灵活的空间
    (四) 考核评价制度缺失僵化
四、国内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管理经验借鉴
    (一) 国外典型的资金监管管理经验
    (二) 国内相关城市的资金监管情况
    (三) 国内外资金监管经验的启示
五、提升天津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效果的建议
    (一) 根据市场情况细分重点监管资金标准
    (二) 完善监管系统功能,防止应交未交情况发生
    (三) 逐步建立开发企业诚信机制
    (四) 建立科学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四、国内一些大城市引进房地产交易保证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创新场域为导向的高铁科教新城空间建构模式研究[D]. 徐中华. 天津大学, 2020(01)
  • [2]基于间断均衡视角的成都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变迁研究[D]. 张煜然.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中国房地产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 王志刚. 吉林大学, 2019(02)
  • [4]包容性房地产税收制度供给研究[D]. 郭建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1)
  • [5]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目标下房地产税税基评估研究[D]. 周艳秋.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9(02)
  • [6]Y房地产代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颖.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7]上海太平洋房屋服务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赵煜堃.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8]房地产税收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机理和实证研究[D]. 杜国祥. 天津财经大学, 2016(08)
  • [9]紧凑城市理论与北京蔓延研究[D]. 戴雄赐. 清华大学, 2016(08)
  • [10]关于天津市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若干问题研究[D]. 韩冰. 天津师范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国内部分大城市已出台房地产交易保障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