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泡酒的开发与生产工艺的制定(论文文献综述)
杨川[1](2020)在《马铃薯啤酒的工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啤酒酿制的首要原料是大麦,然而我国作为啤酒生产第一大国,每年至少进口三分之二的大麦才能解决原料问题。选择其他价格低廉的辅料代替部分或全部大麦是当前啤酒生产的首要问题。马铃薯含有较高的淀粉含量,可以制作出适合与全麦汁搭配使用的糖浆,作为辅料酿制啤酒。本文以南方费乌瑞它马铃薯为原料,处理后经液化和糖化工艺,最终得到马铃薯麦芽糖浆,将马铃薯糖浆与糖化后的麦汁进行混合,经酵母发酵后的到酒体清亮、透明,口味协调、爽口的淡爽型啤酒。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酵母菌株的选育,通过培育齐鲁工业大学保存的三株酿酒酵母,选出其中酵母细胞生长良好,菌落生长旺盛的六个酵母菌株,增殖后的六种酿酒酵母与市面上购买的酿酒酵母D共同进行凝聚性、发酵力、发酵度和酵母发酵后双乙酰的含量进行比较,最终选出一株发酵性能卓越的酿酒酵母,并命名为酿酒酵母G。(2)马铃薯糖浆制作过程分别研究了马铃薯的选择,马铃薯的处理方式,以及糖浆制作过程中影响液化和糖化的重要因素,通过比较马铃薯品种的淀粉含量和其他营养物质,选出合适的马铃薯品种,经过预处理后进行液化和糖化,先用单因素实验确定合适的工艺条件,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正交实验优化工艺条件,其中最佳液化条件为:马铃薯粗粉的浓度35%(W/V),液化醪液p H值为6.4,Ca2+的浓度为0.12%,α-淀粉酶的添加量25 u/g,液化时间为60 min,此工艺得到的液化液DE值为18.2;最佳糖化工艺为:糖化温度设置成55℃,β-淀粉酶的添加量为150 u/g,普鲁兰酶的添加量为1.0 u/g,p H值为5.0,糖化时间16 h,此条件下进行液化,最终液化值为44.3。(3)以马铃薯糖浆为辅料,在煮沸前与麦汁混合,然后进行发酵。分别进行单因素实验确定糖浆添加方式、糖浆添加量、麦汁浓度、发酵温度、酒花添加量、酵母添加量等合适的工艺条件,然后进行正交实验,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响应面分析处理,优化发酵工艺,最终确定发酵工艺为:在煮沸时添加马铃薯糖浆,酒花添加量为0.92 g/L,马铃薯糖浆添加的比例35%、酵母的接种率2%、发酵温度19.5℃、原麦汁浓度11.3 oP。酿造的马铃薯啤酒感官评价为84分。
许琳[2](2015)在《超声波处理对低嘌呤脱脂豆粉结构与功能性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本团队在前期工作中,以脱脂豆粕为原料,利用超声波法,研制了低嘌呤脱脂大豆粉。本文研究了超声波处理对低嘌呤脱脂大豆粉的功能性质、理化性质、蛋白质二级结构及超微结构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经检测分析,脱脂豆粕粉中总嘌呤含量为253mg/100g,蛋白质含量47.90%,脂肪含量2.97%,总糖含量31.60%。低嘌呤脱脂大豆粉中总嘌呤含量为145.00mg/100g,蛋白质含量为54.30%,脂肪含量为1.32%,总糖含量为29.31%。2超声功率450W、超声时间40min、超声温度50℃,低嘌呤脱脂豆粉中的蛋白质氮溶解度指数(NSI)达到最大值为69.24%,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的最大值分别为22.3%和35.6%,低嘌呤脱脂豆粉的吸油性最强为11.06g·g-1。超声功率405W、超声时间30min、超声温度50℃时,乳化性达到最高值为75.6%。超声功率450W、超声时间40min、超声温度40℃时,乳化稳定性最大为39.2%,吸水性最强为5.64g·g-1。经过超声功率处理后,低嘌呤脱脂豆粉中的蛋白质形成凝胶的最低超声功率为360W、超声时间为30min、超声温度为50℃;经过超声时间处理后,低嘌呤脱脂豆粉中的蛋白质形成凝胶的最低超声时间为50min、超声功率为450W、超声温度为40℃;经过超声温度处理后,低嘌呤脱脂豆粉中的蛋白质形成凝胶的最低超声温度为40℃、超声功率为450W、超声时间为40min。3超声功率450W、超声时间40min、超声温度60℃时,低嘌呤脱脂豆浆黏度达到最低值为0.1mpa·s。超声功率450W、超声温度40℃、超声时间40min时,保水性达到最大值为92.38%。超声功率405W、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30min时,巯基含量最大值为8.75umol·g-1。超声功率450W、超声温度40℃、超声时间60min时,蛋白质表面疏水性最大值为3.86%。超声波处理后,低嘌呤脱脂豆粉的体积平均粒径高于未进行超声波处理的低嘌呤脱脂大豆粉。粒径分布宽度均大于1.5,表明低嘌呤脱脂豆粉颗粒分布不均匀。在超声功率270-405W,超声时间20-40min,超声温度20-40℃范围内时,随着超声功率、时间、温度的增加,低嘌呤脱脂豆粉的体积平均粒径减小;在超声功率405-450W、超声时间40-60min、超声温度40-60℃范围内时,随着超声功率、时间、温度的增加,低嘌呤脱脂豆粉的体积平均粒径增大。4采用红外光谱技术(FT-IR)测定了不同超声波处理后低嘌呤脱脂豆粉中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超声波处理改变了低嘌呤脱脂大豆粉中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当超声功率360W、超声时间30min、超声温度50℃时,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结构总含量最高为71.35%;扫描电镜技术(SEM)测定结果表明,经超声波处理后的低嘌呤脱脂豆粉的颗粒呈现干瘪状、凹凸不平的球型结构,聚集程度变好,分散性较差。
胡仲秋[3](2015)在《苹果酒酵母BAT2基因和支链氨基酸代谢对香气形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苹果酒是以纯苹果汁为原料发酵而成的饮料酒,既具有苹果汁的风味,又具有酒的芳香,已逐渐成为我国果酒消费的主要产品,而且其产业发展符合“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的国家发展战略。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苹果生产国,苹果酒不仅可使大量苹果转化增值,还可满足人们对低度果酒的消费需求,是我国苹果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苹果酒酿造缺乏专业的产香酵母,同时对酿造过程中酵母菌的产香调控机制研究不够深入。本研究以课题组利用原生质体融合培育的38号苹果酒酵母菌为原始菌株,通过PCR技术构建了BAT2基因敲除片段,敲除38号酵母的BAT2基因并获得了38(?BAT2)苹果酒酵母基因工程菌株。以38号和38(?BAT2)酵母为发酵菌株,在SCD培养基中分别添加0.5M和1.0M的异亮氨酸或亮氨酸为中心氮源进行发酵试验,利用RP-HPLC柱前衍生法分析了不同发酵时间两种支链氨基酸的消耗量,通过固相顶空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HS-SPME-GC-MS)同步分析了异亮氨酸和亮氨酸消耗的主要阶段各发酵产物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种类和产量,运用MM2力场对代谢物路径进行了能量代谢分析,通过比色法同步分析了发酵液中酵母细胞的转氨酶活性,通过DNS法同步分析了发酵过程中葡萄糖的消耗量。论文得到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短侧翼同源区PCR法敲除酵母BAT2基因的步骤简单、周期短,成本低。(2)高浓度的异亮氨酸或亮氨酸并不对酿酒酵母生长产生毒性。在对数生长期12h内,98%的氨基酸被消耗分解;添加氨基酸的消耗速率与其添加的初浓度成正比。染色体中BAT2基因缺失对支链氨基酸的消耗速率没有显着影响,12h酵母的电镜照片表明BAT2基因缺失时线粒体可能是所添加氨基酸分解的主要场所。(3)在氨基酸消耗的主要阶段,GC-MS同步分析结果表明,在异亮氨酸和亮氨酸为中心氮源的12h发酵液中分别有35和33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在这些挥发性香气代谢物中,两中心氮源发酵产物在物质种类上的区别是异亮氨酸代谢产生了2-甲基丁醛、2-甲基丁醇和乙酸2-甲基丁酯,而亮氨酸代谢产生了3-甲基丁醛、3甲基丁醇和乙酸3-甲基丁酯,这些都是发酵酒中重要的指标性香气物质。两种支链氨基酸的添加均使产物中2-甲基1-丙醇产量呈正相关增加。在添加两种氮源的SCD培养基的挥发性代谢产物中发现了C8(辛醛、辛醇、辛酸、辛酸乙酯)、C9(壬醛和壬醇)、C10(癸醛、癸酸和癸酸乙酯)、C12(十二醛、十二醇和十二酸)、C14(十四醇、十四酸乙酯、十四酸异丙酯)、C16(十六醇、十六酸甲酯、十六酸乙酯和十六酸异丙酯)等支链代谢路径,通过分析发现每个支链代谢路径一般包含一对并行的醛转化为酸和醇的氧化还原反应来维持NAD+/NADH的氧化还原平衡,还包含一个酯化反应来储藏过剩能量并维持能量平衡的过程。其中脂肪醛形成脂肪醇或脂肪酸的过程一般是一个释放能量的自发过程,脂肪醇和脂肪酸的酯化反应过程则是一个吸收过剩能量的非自发过程。BAT2基因与添加的异亮氨酸或亮氨酸联合调控其中的某些代谢物。在两酵母菌株分解两种支链氨基酸的主要阶段,谷氨酰胺的产量随两氨基酸消耗量的增大而增大,表明酵母细胞分解高浓度支链氨基酸时的脱氨路径可能是将氨基先转移给ɑ-酮戊二酸生成谷氨酸,谷氨酸进一步接受氨基后生成了谷氨酰胺。(4)两株酵母菌的支链氨基酸转氨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氨基酸消耗的主要阶段BAT2基因缺失没有显着影响酵母细胞的支链氨基酸转氨酶活性。(5)添加异亮氨酸或亮氨酸的SCD培养基发酵达到残糖浓度的时间比对照组均推迟了约24h。本研究所获得的上述成果为深入研究苹果酒酵母的香气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苹果酒产业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侯廷帅[4](2015)在《沙棘汽酒的研制》文中认为本文以沙棘汁为主要原料,添以其他配料,应用生物发酵技术,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发酵型沙棘汽酒产品,确定了其生产工艺。同时,对沙棘汽酒的香气物质进行分析检测,并且制定了产品质量标准。对沙棘汁的除脂方法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壳聚糖法、活性炭法和离心法对沙棘汁进行处理,测定其脂肪含量,选出最佳除脂方法为壳聚糖法,工艺参数为:壳聚糖添加量为7 g/L,作用温度为20℃,作用时间为20 min。此时脂肪含量为0.016%,除脂率达到98.462%。对除脂处理后的沙棘汁料液进行澄清工艺的研究,先对果胶酶脱胶的作用条件进行了研究,测定料液处理后透光率,选出最佳脱果胶工艺参数为:果胶酶添加量添加量0.5‰,作用时间2 h,温度50℃,脱胶后料液透光率达到82.4%;然后分别对明胶和硅藻土两种澄清剂对料液的澄清效果进行了研究,最终选用硅藻土法澄清,工艺参数为:硅藻土添加量7‰0,澄清时间2.5 h,澄清之后上清液透光率达到96.1%。对除脂澄清过滤后的沙棘料液进行配方研究,对沙棘清汁、蔗糖、麦芽汁、葡萄糖和大米糖化液添加量进行单因素以及响应面优化实验,得到沙棘汽酒的最佳配方参数为:沙棘清汁18%,蔗糖8%,葡萄糖4%,麦芽汁(糖度为13°)4%,大米糖化液(糖度为11°)3.5%。对3种不同酵母菌A、B、C进行筛选,分别对其进行发酵力和凝聚性的研究,筛选出沙棘汽酒最佳菌株为C菌种。对沙棘汽酒的发酵工艺参数进行研究,分别对酵母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三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感官评价、酒精含量为考察指标,得到沙棘汽酒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酵母接种量1%,发酵温度为19℃,发酵时间为5-7 d。对沙棘汽酒进行灭菌条件的研究,分别对灭菌温度和灭菌温度进行研究,以灭菌后产品的感官评价和细菌总数为指标,确定最佳灭菌条件为:65℃,20 min。对以上确定的配方成分和工艺路线制造的沙棘汽酒产品进行香气物质成分的测定,得到主要的芳香物质种类及含量。对沙棘汽酒发酵前后的主要功能成分进行测定比较,得到VC含量发酵后减少了59%,总黄酮含量有小幅上升。本文还对沙棘汽酒产品进行了初步的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初步完成了产品的工艺路线图和设备选型工作。
韩国涛[5](2009)在《浅谈辅料不使用大米,全部使用糖浆的啤酒生产工艺》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探讨辅料不使用大米,全部使用糖浆的啤酒生产工艺。对大米、小麦芽和糖浆作了重点分析,制定了试验工艺,并得出结论:糖浆完全可以代替大米作为啤酒生产辅料,生产出的啤酒是合格的。对全部使用糖浆产生的节约价值作了重点介绍,对啤酒企业来说又找到了一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空间道路。
商曰玲[6](2009)在《啤酒酿造过程中嘌呤含量的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啤酒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低酒精度饮料酒,啤酒中的嘌呤因与痛风有一定联系,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随机选购市售啤酒,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腺嘌呤(A)、鸟嘌呤(G)、次黄嘌呤(H)、黄嘌呤(X)含量,利用spss10.0分析各嘌呤与啤酒常规指标的相关性。有资料表明,小麦芽中嘌呤含量低于大麦芽,且作为啤酒酿造原料,小麦芽具有糖化力高、β-葡聚糖酶活力高、浸出率高等优点,酿造的啤酒风味独特而深受广大啤酒酿造企业及消费者青睐。本文通过改变糖化原料配比,小麦芽添加量由20%到40%,研究A、G、H、X含量的影响,利用spss10.0分析各嘌呤与麦汁常规指标的相关性。跟踪啤酒发酵过程A、G、H、X含量,利用spss10.0分析各嘌呤含量与发酵液常规指标的相关性,考察了啤酒发酵过程对嘌呤含量的影响因素。其主要结果如下:1选购14种不同品牌啤酒(一种黑啤酒,一种干啤酒,两种外国品牌啤酒),对酒中的A、G、H、X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4种啤酒中总游离嘌呤(TFP)含量为7.11mg/L24.93mg/L,总嘌呤(TP)含量在28.65mg/L79.35mg/L之间。啤酒中游离腺嘌呤(FA)、TFP与啤酒的原浓极显着相关(P<0.01),游离次黄嘌呤(FH)、游离黄嘌呤(FX)与啤酒的原浓度显着相关(P<0.05),由此说明啤酒中的游离嘌呤可能主要来自酿造原料。啤酒的FA、FH与啤酒的酒精含量和色度极显着相关(P<0.01)。游离鸟嘌呤(FG)与啤酒的pH值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嘌呤含量高的啤酒,其单位原浓嘌呤含量并不一定高,反之亦然。2对啤酒酿造原辅料中嘌呤含量研究结果显示,籼米不含H和X,A和G含量之和为0.48mg/L,酒花中不含A、H、X,G含量为0.28mg/L,小麦芽与大麦芽中游离嘌呤以FA含量最高,其G主要以结合态存在。小麦芽A、G、X含量均低于大麦芽,H含量高于大麦芽,TP含量为47.30mg/L,大麦芽TP含量为73.32mg/L。3按20%、25%、30%、35%、40%的比例添加小麦芽进行糖化制得9oP麦汁,结果显示,小麦芽用量为40%时比小麦芽用量为20%时,A含量下降30%40%,H含量上升约10%,X含量上升约30%,TP含量由63.70mg/L下降为57.37mg/L。糖化麦汁中FG、TFP、总鸟嘌呤(TG)及TP含量与小麦芽用量极显着相关(P<0.01),随着小麦芽用量增加,其含量均降低;FX和总黄嘌呤(TX)含量与小麦芽用量显着相关(P<0.05),随着小麦芽用量的增加,其含量均升高;FG和TG含量与麦汁的大部分指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各种嘌呤含量与麦汁浓度、还原糖、pH值、α-AN、β-葡聚糖含量均没有相关性。4跟踪12批次9oP啤酒发酵过程嘌呤含量变化,结果显示,整个发酵过程中,游离态嘌呤以FX含量最高,最高达11.29mg/L,其次是FG、FA、FH,总嘌呤以TG含量最高,最高达20.20mg/L,其次是TX、总腺嘌呤(TA)、总次黄嘌呤(TH)。从发酵开始到结束,TFP含量由20.02mg/L降为11.28mg/L,TP含量由44.03mg/L降为34.85mg/L。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A、FG、FH、TH发酵第一天与之后九天存在显着差异(P<0.05),从第二天到发酵结束,含量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FX与TX在整个发酵过程,其含量均没有显着差异性(P>0.05)。TA、TFP、TP发酵第一天与第十天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性,但中间发酵八天与第一天含量有显着差异性。TG发酵第一天与第二天及与第九天、十天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性,中间第三天到第八天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性。啤酒发酵过程中,FA、FG、FH、TA、TG、TH均与发酵液的pH值、还原糖、氨基氮、真浓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总酸、酒精、发酵度极显着负相关(P<0.01)。随着酒精度、发酵度的升高,TFP含量显着下降。无论是FX还是TX,均与总酸、氨基氮、原浓、酵母代时显着(P<0.05)或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酵母细胞数极显着负相关(P<0.01);而与pH值、还原糖、酒精、真浓、发酵度没有相关性。无论是TFP还是TP与pH值、还原糖、氨基氮、真浓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酒精、发酵度极显着负相关(P<0.01)。另外,TFP含量与原浓、酵母代时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酵母细胞数极显着负相关(P<0.01)。
王芳[7](2009)在《高辅料啤酒酿造新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啤酒产销量增加迅速、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主要依赖进口麦芽的原料价格不断攀升。本文从原辅料和酶制剂的选择、原辅料各物质的酶解工艺、糖化工艺等方面入手,对高辅料啤酒麦汁的制备工艺进行了详细研究。开发出大比例地增加辅料用量和外加酶技术相结合的麦汁制备的新工艺,该工艺不仅保证了啤酒优良风味,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为高辅料啤酒的生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原辅料选择。通过比较,选择糖化力、酶活力较高的黑龙江麦芽作为本研究使用的原料;另外,从技术、经济和应用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黑龙江大米、国产江苏大麦和啤酒专用淀粉糖浆作为本研究的主要辅料。2确定了酶制剂的最佳作用条件:β-葡聚糖酶、中性蛋白酶、木聚糖酶、复合型蛋白酶这几种酶的最适作用pH值和温度集中于6.5、50℃;β-淀粉酶和普鲁兰酶的最适作用pH值和温度集中5.5、55℃;木瓜蛋白酶的最适作用pH值和温度是6.0、55℃;酸性蛋白酶的最适作用pH值和温度是3.5、55℃;碱性蛋白酶的最适作用pH值和温度是8.0、55℃。3获得了原辅料蛋白质酶解的最佳工艺:采用复合型蛋白酶水解麦芽中的蛋白质,最佳添加量为100u/g原料,50℃下水解2h,α-N含量提高了93%;采用液化前添加中性蛋白酶水解大米蛋白质,最佳添加量为100u/g原料,50℃下水解2h,α-N含量提高了4.7倍;采用液化前添加复合型蛋白酶水解大麦蛋白质,最佳添加量是100u/g原料,50℃下水解2h,α-N含量提高了3倍。4确定了辅料中淀粉物质酶法水解条件:大麦粉和大米液化的最佳条件均为:温度100℃,pH值6.0,α-高效耐温液化酶添加量15U/mL原料,液化时间为40min,原料最终利用率分别为99.8%和99%;采用β-淀粉酶和普鲁兰酶联合糖化辅料大麦和大米淀粉糖,最适用量分别为100u/g原料和0.2ASPU/g原料,可发酵糖分别达到71.29%和72.58%;采用β-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联合糖化大麦中的非淀粉粘性多糖,最适用量分别为2.0u/g和3.0u/g,β-葡聚糖降解率达到92.6%。5在各物质酶解的基础上,获得了三种高辅料啤酒麦汁制备工艺模式。并以第二种麦汁制备工艺为基础,在100L啤酒设备上进行高辅料啤酒酿造实验;所得最终麦汁的各项理化指标合理,成品啤酒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良好,与普通啤酒相比,每吨热麦汁能够节省118.77元。
程美科[8](2008)在《全酶法制备啤酒用大麦糖浆新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确定β-淀粉酶、普鲁兰酶、β-葡聚糖酶、中性蛋白酶、木聚糖酶等酶制剂最适作用pH值和温度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以国产大麦为原料,全酶法制备大麦糖浆的工艺和条件,并确定了新的工艺。新工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酶法制备大麦糖浆中所存在的酶制剂不能充分发挥催化作用、大麦糖浆α-氨基氮含量偏低、可溶性氮隆丁区分和糖谱组分不合理等问题,比较系统的阐明了相关工艺制定的依据和理论。研究表明:1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出β-葡聚糖酶、中性蛋白酶、木聚糖酶这几种酶的最适作用pH值和温度分别集中于6.5,50℃,而β-淀粉酶、普鲁兰酶则为5.5,55℃。据此,为充分发挥这些酶的催化作用,本文提出并确定了酶法制备大麦糖浆的两段式糖化工艺。2应用单因素实验,在100℃,pH值6.5,α-高效耐温液化酶添加量15U/g条件下,考察了α-高效耐温液化酶在不同的液化时间下对大麦粉液化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佳液化时间为40min。此条件下,最终原料利用率可达到99.5%。3研究了两段式糖化各阶段糖化时间、酶制剂组合及其用量对糖化效果的影响,确定的糖化用酶和条件为:β-淀粉酶、普鲁兰酶和高效液体糖化酶、β-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联合糖化,其最适用量分别为100u/g、0.2ASPU/g、7u/g、2.0u/g和3.0u/g。第一段和第二段最适糖化时间分别为2h和4h。这样,不仅大麦糖浆的糖组分合理,而且大麦糖浆中β-葡聚糖等物质也得以充分降解,从而消除了大麦糖浆在啤酒酿造时对啤酒质量的影响。4通过对大麦蛋白质水解的研究发现,只有在液化前先进行蛋白质的部分水解才能解决大麦糖浆中α-氨基氮含量偏低的问题,由此提出先部分水解蛋白(本文称之为预水解),后液化、再进行二次蛋白水解的蛋白质水解新工艺。新的工艺可使大麦糖浆α-氨基氮和可溶性氮含量(12oP)可分别达到184.4和994.6mg/L,比报道的提高60%左右,且可溶性氮具有合理的隆丁区分,完全满足啤酒酿造的需要。新工艺中蛋白质最佳水解条件为:预水解时中性蛋白酶添加量100u/g、水解时间30min,糖化中再添加中性蛋白酶50u/g。5将制备的大麦糖浆代替30%的麦芽汁进行啤酒酿造的初步试验,生产的成品啤酒质量指标可达到GB4927-2001标准
贺英良[9](2008)在《奥德曼葡萄酒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被认为是中国朝阳产业的葡萄酒产业逐渐呈现出新的复杂的竞争格局,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数量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小型葡萄酒企业面临严重的挑战。日趋同质化的竞争,促使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不得不寻求突破。在葡萄酒行业激烈的竞争中,竞争的焦点已经不仅仅限于产品和价格、渠道、促销、服务等营销手段的简单运用,用创新的营销理念来实施营销策略逐渐成为竞争的重点。营销理念创新是指对营销所具有的以交换价值来满足需求而从中获利的本质属性,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在实践中予以具体化,以迎合市场的需求和社会发展。营销学家们据此提出了许多可供操作的营销理念和方法,如绿色营销、文化营销、关系营销、服务营销、网络营销、全球营销、社会营销等等。奥德曼葡萄酒公司在绿色营销和文化营销理念的指引下,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对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和服务等营销要素赋予新的内容去影响和改变消费者的消费环境和消费行为,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具有新意更加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最终使企业赢得市场上的成功。奥德曼葡萄酒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快速成长的成功经验在于:其在营销实践中勇于对营销观念进行更新,善于把创新的营销理念自觉地融入企业市场营销的实践,使市场营销策略更为准确和有效地契合市场的状况和社会发展,从而成功地塑造和提升了公司品牌形象,实现了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和优势。本论文为我国中小型企业尤其中小型葡萄酒企业提升营销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快速成长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的范例。
路学军[10](2005)在《连云港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报告》文中认为传统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而大量自然资源的开采又破坏了生态环境;资源在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大量污染。环境的破坏、污染的产生,使地球的生态环境失去了平衡,人类生存空间所存在的问题日趋严重。因此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正在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循环经济建设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拉长生产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可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真正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发展,走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连云港市是一个新兴的海港城市,我国最早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目前各级政府都把发展经济摆在首要位置,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处于大推进、大发展、大提高的关键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也在不断上升,如何最大限度地使资源、能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有效克服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出现资源危机,保证发展可持续性,实施可持续生产和消费,保持“碧海、蓝天、金沙滩”的环境优势,使连云港始终保持在江苏省乃至全国环境质量优良的地位,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成为连云港市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充分考虑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生态城市结构与功能的结合、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结合,以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连云港市的优势条件、现有基础、产业特色。通过企业化运作、区域化布局和典型示范工程的实施,形成连云港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发泡酒的开发与生产工艺的制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泡酒的开发与生产工艺的制定(论文提纲范文)
(1)马铃薯啤酒的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啤酒 |
1.1.1 啤酒的发展 |
1.1.2 当前我国啤酒行业发展形势 |
1.1.3 啤酒糖浆在啤酒行业中的应用 |
1.2 马铃薯 |
1.2.1 马铃薯的介绍 |
1.2.2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 |
1.2.3 马铃薯的利用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4 本课题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酿酒酵母的筛选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2.3 实验菌种 |
2.2.4 实验培养基 |
2.3 实验步骤 |
2.3.1 酵母初筛 |
2.3.2 酵母复筛 |
2.3.3 酵母菌株的扩大培养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酵母菌的菌落形态及个体特征 |
2.4.2 菌种的细胞总数和死亡率 |
2.4.3 发酵性能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铃薯糖浆的制作工艺 |
3.1 前言 |
3.2 实验准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设备 |
3.3 实验步骤 |
3.3.1 马铃薯糖浆制作工艺 |
3.3.2 马铃薯的选择及预处理 |
3.3.3 影响马铃薯糖浆液化程度的因素 |
3.3.4 影响马铃薯糖浆糖化程度的因素 |
3.3.5 马铃薯糖浆理化性质的检测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马铃薯的选择及预处理 |
3.4.2 影响马铃薯糖浆液化的因素 |
3.4.3 影响马铃薯糖浆糖化的因素 |
3.4.4 马铃薯糖浆理化性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马铃薯啤酒发酵工艺 |
4.1 引言 |
4.2 实验准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设备 |
4.3 实验检测方法 |
4.3.1 高级醇含量 |
4.3.2 啤酒中的总酸含量 |
4.3.3 啤酒的含糖量 |
4.3.4 啤酒的酒精度 |
4.3.5 其他理化指标 |
4.3.6 啤酒感官品评方法 |
4.4 实验步骤 |
4.4.1 工艺流程设计 |
4.4.2 马铃薯糖浆添加方式对啤酒质量的影响 |
4.4.3 原料添加量对马铃薯啤酒质量的影响 |
4.4.4 发酵温度对马铃薯啤酒质量的影响 |
4.4.5 酵母接种量对马铃薯啤酒质量的影响 |
4.4.6 设计正交实验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马铃薯糖浆添加方式对马铃薯啤酒质量的影响 |
4.5.2 马铃薯糖浆添加量对马铃薯啤酒质量的影响 |
4.5.3 酒花添加量对马铃薯啤酒质量的影响 |
4.5.4 原麦汁浓度马铃薯啤酒质量的影响 |
4.5.5 发酵温度对马铃薯啤酒质量的影响 |
4.5.6 酵母接种量对马铃薯啤酒质量的影响 |
4.5.7 马铃薯啤酒发酵参数响应面分析 |
4.5.8 验证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超声波处理对低嘌呤脱脂豆粉结构与功能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大豆及大豆的营养价值 |
1.1.2 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 |
1.1.3 脱脂豆粕的加工与利用 |
1.1.4 嘌呤概述 |
1.1.5 低嘌呤食品的研究现状 |
1.2 超声波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1.2.1 超声辅助提取技术 |
1.2.2 超声波的乳化和均质作用 |
1.2.3 超声杀菌 |
1.2.4 超声波对蛋白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超声波处理对低嘌呤脱脂豆粉功能性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原料预处理 |
2.2.2 低嘌呤脱脂豆粉的制备 |
2.2.3 脱脂豆粕及低嘌呤脱脂豆粕粉中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 |
2.2.4 嘌呤含量的测定 |
2.2.5 溶解性的测定 |
2.2.6 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的测定 |
2.2.7 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
2.2.8 吸油性和吸水性的测定 |
2.2.9 蛋白质最低凝胶点的测定 |
2.2.10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脱脂豆粕粉及低嘌呤脱脂大豆粉中营养物质及嘌呤含量的测定结果 |
2.3.2 超声波处理对低嘌呤脱脂豆粉中蛋白质溶解性的影响 |
2.3.3 超声波处理对低嘌呤脱脂豆粉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的影响 |
2.3.4 超声波处理对低嘌呤脱脂豆粉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
2.3.5 超声波处理对低嘌呤脱脂豆粉吸油和吸水性的影响 |
2.3.6 超声波处理对低嘌呤脱脂豆粉蛋白质最低凝胶点的影响 |
2.4 本章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波处理对低嘌呤脱脂豆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黏度的测定 |
3.2.3 保水性的测定 |
3.2.4 游离巯基含量的测定 |
3.2.5 粒径分布的测定 |
3.2.6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
3.2.7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超声波处理对低嘌呤脱脂豆浆黏度的影响 |
3.3.2 超声波处理对低嘌呤脱脂豆腐保水性的影响 |
3.3.3 超声波处理对低嘌呤脱脂豆粉游离巯基含量的影响 |
3.3.4 超声波处理对低嘌呤脱脂豆粉粒径分布的影响 |
3.3.5 超声波处理对低嘌呤脱脂豆粉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3.4 本章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声波处理对低嘌呤脱脂豆粉微观结构及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低嘌呤脱脂豆粉中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测定 |
4.2.2 低嘌呤脱脂豆粉的扫描电镜分析 |
4.2.3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超声波处理对低嘌呤脱脂豆粉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
4.3.2 超声波处理对低嘌呤脱脂豆粉超微结构的影响 |
4.4 本章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苹果酒酵母BAT2基因和支链氨基酸代谢对香气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苹果酒是苹果精深加工发展的趋势 |
1.1.1 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
1.1.2 苹果酒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现状 |
1.2 苹果酒产业现存的问题 |
1.2.1 专用苹果酒发酵菌种缺少 |
1.2.2 缺少苹果酒酿造专用苹果品种 |
1.3 苹果酒产业现存问题的解决途径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苹果酒酵母BAT2基因敲除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菌株和质粒 |
2.1.2 工具酶和试剂 |
2.1.3 缓冲液和其他试剂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1.5 培养基 |
2.1.6 引物 |
2.2 试验方法 |
2.2.1 苹果酒酵母38号菌株BAT2基因克隆、测序 |
2.2.2 苹果酒酵母38号菌株单倍体的制备、筛选及验证 |
2.2.3 质粒、载体和目的片段DNA的扩增方法 |
2.2.4 传统基因敲除法构建BAT2基因敲除组件 |
2.2.5 SFH-PCR法构建BAT2基因敲除组件 |
2.2.6 苹果酒酵母38号菌株单倍体BAT2基因的敲除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苹果酒酵母38号菌株BAT2基因克隆及测序结果与分析 |
2.3.2 苹果酒酵母38号菌株单倍体的筛选及验证结果与分析 |
2.3.3 传统基因敲除法构建BAT2基因敲除组件的结果与分析 |
2.3.4 短侧翼同源区PCR介导法构建基因敲除组件 |
2.3.5 酵母菌的转化及转化菌株的筛选、鉴定结果与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BAT2基因及亮氨酸和异亮氨酸添加量对两种氨基酸分解代谢速率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剂与材料 |
3.1.2 主要仪器 |
3.1.3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38号苹果酒酵母及其BAT2基因敲除酵母的生长曲线 |
3.2.2 不同浓度亮氨酸或异亮氨酸添加量下氨基酸消耗 |
3.2.3 两种菌在高浓度亮氨酸或异亮氨酸条件下的透射电镜结果 |
3.3 小结 |
第四章 BAT2基因、异亮氨酸或亮氨酸添加量对发酵产物中香气成分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仪器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发酵代谢物种类的鉴定 |
4.2.2 挥发性代谢产物GC-MS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异亮氨酸与亮氨酸添加及BAT2基因敲除对苹果酒酵母支链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菌种及培养基 |
5.1.2 试剂 |
5.1.3 主要仪器设备 |
5.1.4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α-酮酸异己酸与 2,4-二硝基苯肼形成的显色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值及标准曲线 |
5.2.2 不同亮氨酸浓度的培养基在不同菌种发酵时支链氨基酸转氨酶活测定及比较 |
5.3 小结 |
第六章 亮氨酸和异亮氨酸添加量及BAT2基因对苹果酒酵母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剂及仪器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DNS法测定葡萄糖的优化 |
6.2.2 发酵液葡萄糖消耗的检测结果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沙棘汽酒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沙棘概述 |
1.1.1 沙棘简介 |
1.1.2 沙棘的植物学特性及分布特点 |
1.1.3 沙棘的种属 |
1.1.4 沙棘的营养成分 |
1.1.5 沙棘的生理功能 |
1.2 汽酒概述 |
1.2.1 汽酒简介 |
1.2.2 汽酒研究现状 |
1.3 沙棘汽酒概况 |
1.3.1 沙棘汽酒简介 |
1.3.2 沙棘汽酒的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原料、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原料沙棘果汁的主要成分测定 |
2.2.2 沙棘原果汁中主要功能成分的测定 |
2.2.3 沙棘汽酒的生产工艺流程 |
2.2.4 沙棘原果汁除脂工艺的研究 |
2.2.5 沙棘原果汁澄清法的研究 |
2.2.6 料液配方的研究 |
2.2.7 酵母菌种筛选的研究 |
2.2.8 沙棘汽酒的发酵工艺研究 |
2.2.9 沙棘汽酒的杀菌工艺研究 |
2.2.10 沙棘汽酒酿造后主要功能成分的测定 |
2.2.11 沙棘汽酒香气物质的测定 |
2.2.12 沙棘汽酒产品的质量标准的制定 |
2.2.13 产业化示范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沙棘原果汁主要成分分析 |
3.1.1 沙棘原果汁基本成分测定 |
3.1.2 沙棘原果汁VC含量的测定 |
3.1.3 沙棘原果汁总黄酮含量测定 |
3.2 沙棘原果汁除脂工艺研究 |
3.2.1 离心法除脂效果的结果讨论 |
3.2.2 活性炭法除脂效果的结果讨论 |
3.2.3 壳聚糖法除脂效果的结果讨论 |
3.3 沙棘汁的澄清研究结果讨论 |
3.3.1 果胶酶作用条件的结果讨论 |
3.3.2 硅藻土对沙棘果汁澄清效果的结果讨论 |
3.3.3 明胶法对沙棘原果汁澄清效果的结果讨论 |
3.4 沙棘汽酒配方的研究 |
3.4.1 沙棘清汁添加量的预选 |
3.4.2 蔗糖添加量的预选 |
3.4.3 葡萄糖添加量的预选 |
3.4.4 麦芽汁添加量预选 |
3.4.5 大米糖化液添加量的预选 |
3.4.6 沙棘汽酒配方响应面优化实验的结果讨论 |
3.5 酵母菌种筛选的研究 |
3.5.1 酵母菌发酵力性能的研究 |
3.5.2 酵母菌凝聚性的研究 |
3.6 沙棘汽酒发酵工艺的研究 |
3.6.1 酵母菌接种量的研究 |
3.6.2 发酵温度的研究 |
3.6.3 发酵时间的研究 |
3.6.4 发酵工艺的正交优化实验 |
3.7 沙棘汽酒灭菌工艺的结果讨论 |
3.7.1 灭菌温度对沙棘汽酒中细菌存活时间的影响 |
3.7.2 不同灭菌条件对沙棘汽酒感官品质的影响 |
3.8 沙棘汽酒主要功能成分的测定 |
3.8.1 沙棘汽酒中VC含量的测定 |
3.8.2 沙棘汽酒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3.8.3 发酵前后功能成分的含量变化 |
3.9 沙棘汽酒香气物质的测定 |
3.10 沙棘汽酒质量标准制定 |
3.10.1 范围 |
3.10.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10.3 定义和术语 |
3.10.4 要求 |
3.10.5 检验规则 |
3.10.6 标签、包装、运输和贮藏 |
3.11 沙棘汽酒的产业化示范 |
3.11.1 沙棘汽酒的工艺流程图 |
3.11.2 设备选择原则 |
3.11.3 设备选型计算 |
3.11.4 设备选型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附录 |
(5)浅谈辅料不使用大米,全部使用糖浆的啤酒生产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啤酒生产所用辅料 |
1.1 使用辅料的作用 |
1.2 辅料添加比例 |
1.2.1 原则 |
1.2.2 比例 |
1.3 使用辅料应注意的问题 |
1.4 大米 |
1.5 糖浆 |
1.5.1 使用糖浆的原则 |
1.5.2 糖浆特点 |
1.5.3 我公司检验糖浆要求 |
1.6 小麦芽 |
2 不使用大米, 全部使用糖浆的试验工艺 |
2.1 试验方案 |
2.2 原料搭配工艺 |
2.3糖化工艺 |
2.4糖化锅添加的酶制剂选择 |
2.5 糖化过程控制 |
2.6 半成品理化指标分析 |
2.7 发酵阶段指标分析 |
2.8 成品酒分析 |
3 试验结论 |
4 使用啤酒糖浆和大米的效益分析 |
4.1 原料成本 |
4.2 糖化能源节约 |
4.3 糖化能力提高 |
4.4 发酵罐周转次数减少 |
4.5 提高了员工的生产效率 |
5 小结 |
(6)啤酒酿造过程中嘌呤含量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啤酒 |
1.2 啤酒与痛风 |
1.2.1 痛风 |
1.2.2 啤酒与痛风 |
1.3 啤酒酿造原辅料 |
1.3.1 大麦芽 |
1.3.2 小麦芽 |
1.3.3 啤酒酿造辅料 |
1.4 影响啤酒中嘌呤含量的因素 |
1.5 低嘌呤啤酒的研究进展 |
1.5.1 高比例辅料法 |
1.5.2 高浓酿造法 |
1.5.3 吸附法 |
1.5.4 酶法 |
1.6 嘌呤类物质的测定方法 |
1.7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意义 |
1.8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
1.8.1 研究内容 |
1.8.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8.3 研究目标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理化分析 |
2.4.2 嘌呤含量的测定 |
2.4.3 啤酒酿造原辅料 |
2.4.4 不同小麦芽添加量糖化 |
2.4.5 阿拉伯木聚糖的测定 |
2.4.6 β-葡聚糖含量的测定 |
2.4.7 啤酒发酵液制备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四种嘌呤标准曲线及方法精密度 |
3.1.1 标准曲线及精密度 |
3.1.2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
3.2 不同品牌啤酒中嘌呤含量的研究 |
3.2.1 14 种啤酒常规指标 |
3.2.2 啤酒中嘌呤含量 |
3.2.3 啤酒中嘌呤含量与常规指标的相关性 |
3.3 啤酒酿造原辅料嘌呤含量的研究 |
3.4 不同小麦芽添加量糖化 |
3.4.1 糖化麦汁指标 |
3.4.2 小麦芽添加量与麦汁理化指标相关性 |
3.4.3 糖化麦汁中嘌呤含量 |
3.4.4 糖化麦汁各指标与嘌呤含量相关性 |
3.5 啤酒发酵过程中嘌呤含量变化 |
3.5.1 啤酒发酵过程中嘌呤含量变化趋势 |
3.5.2 啤酒发酵过程中嘌呤含量与各理化指标相关性 |
4 讨论 |
4.1 啤酒对痛风病的影响 |
4.2 小麦芽用量对麦汁制备的影响 |
4.3 啤酒酿造过程中嘌呤含量的变化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高辅料啤酒酿造新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啤酒概述 |
1.2 国内外啤酒酿造辅料的应用现状 |
1.2.1 国外啤酒酿造中辅料的应用现状 |
1.2.2 我国啤酒酿造中常用的辅料 |
1.3 高辅料啤酒酿造技术状况和趋势 |
1.4 酶制剂在高辅料啤酒酿造中的应用 |
1.4.1 酶制剂在啤酒酿造中的应用现状 |
1.4.2 酿造高辅料啤酒的常用酶制剂 |
1.5 高辅料啤酒酿造所涉及的技术问题 |
1.5.1 确定原辅料比例的原则 |
1.5.2 麦汁制备 |
1.5.3 啤酒泡沫及口感 |
1.6 本论文研究的立题背景和主要内容 |
1.6.1 立题背景 |
1.6.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酶制剂及原辅料的筛选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分析方法 |
2.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4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麦芽的理化指标 |
2.3.2 大麦的理化指标 |
2.3.3 大米的理化指标 |
2.3.4 糖浆指标 |
2.3.5 酶制剂的选择与酶反应动力学特性研究 |
2.4 小结 |
3 原辅料的酶法水解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2.4 分析方法 |
3.3 实验内容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糖化料水比的确定 |
3.4.2 不同原料中蛋白质的酶解 |
3.4.3 淀粉糖的酶解 |
3.4.4 非淀粉粘性多糖的酶解 |
3.5 小结 |
4 高辅料啤酒酿造麦汁制备工艺及其技术经济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材料 |
4.2.2 主要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第一种麦汁制备工艺:以少量麦芽、适量大麦与相对高比例大米为原料配比 |
4.3.2 第二种麦汁制备工艺:以少量麦芽和大麦与相对高比例淀粉啤酒糖浆为原料配比 |
4.3.3 第三种麦汁制备工艺:无麦芽,只以适量大麦与淀粉糖浆为原料配比 |
4.3.4 麦汁的发酵验证实验 |
4.3.5 高辅料啤酒的技术经济分析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8)全酶法制备啤酒用大麦糖浆新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啤酒专用糖浆概述 |
1.1.1 啤酒专用糖浆的定义和分类 |
1.1.2 啤酒专用糖浆的优点 |
1.1.3 啤酒专用糖浆的主要理化指标 |
1.2 酶法制备啤酒用大麦糖浆的理论基础和一般工艺 |
1.2.1 酶法制备大麦糖浆的酶制剂 |
1.2.2 酶法制备大麦糖浆的理论基础 |
1.2.3 酶法制备大麦糖浆的一般工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酶法制备大麦糖浆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原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酶制剂最适pH 值和温度的确定 |
2.2.2 酶法制备大麦糖浆研究工艺路线 |
2.2.3 大麦糖浆发酵啤酒的初步研究实验 |
2.3 分析方法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酶制剂最适pH 值和温度的确定 |
3.1.1 α-高效耐温液化酶最适pH 值和温度的确定 |
3.1.2 β-淀粉酶最适pH 值和温度的确定 |
3.1.3 蛋白酶最适pH 值和温度的确定 |
3.1.4 木聚糖酶最适pH 值和温度的确定 |
3.1.5 β-葡聚糖酶最适pH 值和温度的确定 |
3.1.6 普鲁兰酶最适pH 值和温度的确定 |
3.1.7 高效液体糖化酶最适pH 值和温度的确定 |
3.1.8 小结与讨论 |
3.2 大麦粉液化工艺及条件的研究 |
3.3 大麦粉糖化工艺及条件的研究 |
3.3.1 第一段糖化时间的确定 |
3.3.2 大麦淀粉糖化工艺和条件的研究 |
3.3.3 小结与讨论 |
3.4 大麦蛋白质水解工艺及条件的研究 |
3.4.1 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分别单独糖化的研究 |
3.4.2 中性蛋白酶分别与酸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合并水解的研究 |
3.4.3 大麦蛋白质水解工艺的改进研究 |
3.4.4 小结与讨论 |
3.5 大麦糖浆精制的研究 |
3.6 原料利用率的研究 |
3.7 全酶法制备啤酒用大麦糖浆新工艺 |
3.8 大麦糖浆发酵啤酒的初步研究 |
4 结论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奥德曼葡萄酒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的研究方法 |
1.4 奥德曼葡萄酒公司的发展和成长历程 |
1.4.1 奥德曼葡萄酒公司的概况 |
1.4.2 奥德曼葡萄酒公司的发展历程 |
第2章 奥德曼葡萄酒公司营销战略和策略的确立 |
2.1 奥德曼葡萄酒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
2.1.1 中国葡萄酒产业情况分析 |
2.1.2 中国葡萄酒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
2.2 奥德曼葡萄酒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
2.2.1 生产状况 |
2.2.2 产品结构状况 |
2.2.3 人力资源和营销团队状况 |
2.2.4 供应商状况 |
2.3 奥德曼葡萄酒公司的SWOT 分析 |
2.3.1 公司的市场机会与威胁分析 |
2.3.2 公司的优劣势分析 |
2.3.3 确立公司发展战略 |
2.4 奥德曼葡萄酒公司营销战略分析 |
2.4.1 营销战略的确定——奥德曼品牌建设 |
2.4.2 公司营造品牌观念的分析 |
第3章 奥德曼葡萄酒公司的营销策略剖析 |
3.1 基于绿色营销理念的营销策略剖析 |
3.1.1 绿色营销的概念和内涵 |
3.1.2 基于绿色营销的产品细分,目标确定及产品定位 |
3.1.3 基于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 |
3.1.4 基于绿色营销的价格策略 |
3.1.5 基于绿色营销的渠道策略 |
3.1.6 基于绿色营销的促销策略 |
3.1.7 基于绿色营销的服务策略 |
3.2 基于文化营销理念的营销策略剖析 |
3.2.1 文化营销的概念和内涵 |
3.2.2 基于文化营销的市场细分,目标选择和产品定位 |
3.2.3 基于文化营销的产品策略 |
3.2.4 基于文化营销的价格策略 |
3.2.5 基于文化营销的渠道策略 |
3.2.6 基于文化营销的促销策略 |
3.2.7 基于文化营销的服务策略 |
3.3 绿色和文化营销理念对葡萄酒企业发展的意义 |
第4章 奥德曼葡萄酒公司营销弊端与解决对策 |
4.1 奥德曼葡萄酒公司营销弊端的分析 |
4.1.1 渠道建设的问题 |
4.1.2 营销策略的执行性问题 |
4.1.3 营销队伍的问题 |
4.1.4 品牌建设的问题 |
4.2 奥德曼葡萄酒公司营销弊端的对策 |
4.2.1 渠道建设的加强和改进 |
4.2.2 注重营销策略执行的统一和有效性 |
4.2.3 营销队伍素质的整合和提高 |
4.2.4 品牌的再造——扩大品牌影响范围和影响力 |
第5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连云港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
1.2 循环经济规划的背景及意义 |
1.3 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
第二章 连云港市概况 |
2.1 自然生态系统 |
2.2 城市功能系统 |
2.3 产业系统 |
2.4 连云港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连云港市循环经济规划的整体框架 |
3.1 编制依据 |
3.2 规划范围 |
3.3 规划年限 |
3.4 规划技术路线 |
3.5 规划理念及原则 |
3.6 规划目标 |
3.7 整体规划框架 |
3.8 规划重点 |
第四章 连云港市循环型农业规划 |
4.1 规划背景 |
4.2 连云港市农业发展现状、特点与存在问题 |
4.3 连云港市循环农业建设现状与优势条件 |
4.4 连云港市发展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 |
4.5 连云港市循环型农业规划目标 |
4.6 连云港市循环型农业战略重点和区域布局 |
4.7 循环型农业重点项目规划 |
第五章 工业循环经济体系规划 |
5.1 连云港市工业经济建设的现状 |
5.2 连云港市循环型工业建设的优势条件、制约因素及意义 |
5.3 规划目标 |
5.4 连云港市循环型工业建设的长期战略 |
5.5 连云港市循环型工业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 |
5.6 典型示范项目 |
5.7 重点发展项目 |
第六章 连云港市循环型三产建设规划 |
6.1 连云港市三产发展现状 |
6.2 第三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6.3 循环型三产的内涵、发展优势及潜力分析 |
6.4 循环型三产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
6.5 循环型三产建设的目标体系 |
6.6 循环三产规划的战略重点与示范工程 |
第七章 循环型工业、农业及第三产业之间的接口建设规划 |
7.1 基本思路 |
7.2 循环型工业与循环型农业的接口建设规划 |
7.3 循环型工业与循环型三产、循环型社会的接口建设规划 |
7.4 循环型农业与循环型三产接口建设规划 |
第八章 支撑保障体系 |
8.1 完善政策体系 |
8.2 组织机构保障 |
8.3 综合决策与管理机制 |
8.4 经济政策 |
8.5 技术政策 |
8.6 信息支持 |
8.7 开展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 |
8.8 加强对外联络力度,寻求国内外合作 |
8.9 投融资机制 |
8.10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发泡酒的开发与生产工艺的制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铃薯啤酒的工艺技术研究[D]. 杨川.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2]超声波处理对低嘌呤脱脂豆粉结构与功能性质的影响[D]. 许琳.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5(08)
- [3]苹果酒酵母BAT2基因和支链氨基酸代谢对香气形成的影响[D]. 胡仲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6)
- [4]沙棘汽酒的研制[D]. 侯廷帅.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 [5]浅谈辅料不使用大米,全部使用糖浆的啤酒生产工艺[J]. 韩国涛. 酿酒, 2009(06)
- [6]啤酒酿造过程中嘌呤含量的变化研究[D]. 商曰玲.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7]高辅料啤酒酿造新工艺的研究[D]. 王芳. 烟台大学, 2009(07)
- [8]全酶法制备啤酒用大麦糖浆新工艺的研究[D]. 程美科. 烟台大学, 2008(06)
- [9]奥德曼葡萄酒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贺英良. 苏州大学, 2008(11)
- [10]连云港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报告[D]. 路学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