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对增值服务的影响将促进电信业形成双赢局面

外商投资对增值服务的影响将促进电信业形成双赢局面

一、外资冲击增值业务将促电信业形成多赢局面(论文文献综述)

熊辛格[1](2020)在《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文中研究指明物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物流业则是按照他人的物流需要,有偿提供物流服务的行业。中国近代物流业可以根据它在不同领域所具备的功能不同,分为两大类,即以运输为主的企业和以运输代理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企业,主要包括公路物流业、铁路物流业、航运物流业、航空物流业和货栈业等。在列强物流企业凭借条约特权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衰败到曲折发展的嬗变过程,形成了以码头货栈业、航运物流业、公路物流业和铁路物流业为主体的体系,为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代物流类不平等约章的订立为列强入侵我国近代物流业提供了特权庇护。对外扩张物流业,是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实现侵略野心,尽快在中国建立政治及经济上的支配地位,订立物流类约章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首要策略。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外商物流业入侵我国经济创造了特权上的基础。根据不同内容,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可以分为货物税率类、码头货栈类、物流交通设施类与电信通讯类四种。随着对华入侵的增强,欧美各国将提高货物流通速率、降低运输成本和增加货物数量等问题视为辅助各国势力的重要步骤。无论是货物税率类,还是码头货栈类和交通设施类约章,都体现了列强在中国扩大近代物流业的野心。通过税率类约章,列强攫取了协定关税特权,降低了进出口及内地税税率,为外商在华扩大商品运输量创造了条件。码头货栈类约章的订立,使得外商在通商口岸广泛建立商品集散地,推动物流运输业向内地扩张。除此之外,良好的物流交通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也是近代外商物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约章,不仅攫取了修筑公路和铁路的权利,也获得了在我国沿海及内河航行的权利,为外商物流交通的入侵创造了条件。而电信类准条约的签订,令外商获得在华设立现代通讯机构的权利。随着外商在华水线和陆线铺设的完成,提高了商业信息流通效率,为外商在华物流业的扩张创造更多便利。在物流类约章特权的庇护下,外商物流业在我国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系。列强控制了我国内地及进出口商品的流通量,为外商货栈业及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外商码头货栈业逐渐成为支配我国货物流通的主要势力,经历了从沿海蔓延至内河通商口岸的过程。受码头货栈业的推动,外商轮船公司也逐渐占据了我国沿海及内河水域航运物流业市场的主导权,不仅加速了我国传统航运物流业的衰败,而且为列强进一步加深侵略创造了条件。于此同时,外商陆路物流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形成主导势力。修筑公路设施是公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租界成为列强入侵我国公路物流的前哨,在工部局的规划和监督下,不仅出现了新式公路,而且还引进了汽车,使外商公路运输处于优势地位,并随着租界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铁路投资权则为列强侵略我国铁路物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上的条件。通过各类筑路合同,各国不仅攫取了我国铁路的经营权,而且还聘请客卿、购买器材和设计线路等,进一步促进了在我国铁路物流业规模的形成。在外商物流业的刺激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化的演变过程。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以及与外商争利的诉求,是推动近代民族物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首先发生转变的是近代航运物流业。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官办航运物流企业率先摒弃传统的帆船运输方式,依靠自身努力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势力。华商企业也纷纷采用轮船参与航运物流,在长江、珠江及黑龙江流域都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并推动了码头货栈业的发展。码头货栈业是我国近代民族货栈业的先导者。不管是轮船招商局,还是华商航运公司,均在各大通商口岸基本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码头货栈,为我国货物的流转提供了必要的设施。随着民族电信业的逐渐完善,使华商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具备一定条件,电报和电话遂成为物流公司的配套设置,促进了民族物流业的发展。无独有偶,公路的修筑和汽车的引入,为我国近代民族公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军工筑路和地方自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省逐渐认识到汽车运输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公路物流业格局的形成。广泛筑路的兴起与铁路机构的成立,促进了我国近代民族铁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随着关税自主权的收回、谋划航权自主运动的深入和收回邮权运动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一系列必要的措施,推动了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裁厘加税是实现关税自主的前提条件之一,其中货物通过税的裁撤,促进了铁路和公路物流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航业实力,提高码头货栈能力,则是保障我国顺利收回航权的前提之一。受此谋划的影响,我国民族航运物流业及码头货栈业也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电信业在此浪潮中亦获得长足进步,不仅电信辐射范围扩大,而且物流商业用户对其依赖剧增,遂成为民族物流业体系形成的重要辅助。因此,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运营规模,都显示了南京政府时期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受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中国近代物流业呈现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近代化与封建传统杂糅的格局。在外商物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商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但整体依然处于依附的地位,无法实现独立发展。

于峰[2](2019)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文中提出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次年,英国工程师毕晓普就将磁石式对讲电话带入上海租界。此后的六十多年,上海租界电话交换技术经历了磁石制、共电制和自动电话制三种制式发展阶段,管理模式从许可证经营发展到特许专营,电话经营公司主体也随着技术的演进而转换。本文在全球电话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技术史和跨国史的视角,依托有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和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一手史料、同时期电信专业人士的专着和学术论文,以及上海租界工部局董事会档案、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和北华捷报等核心史料,探讨并重构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的历程,分析每一次技术升级和重大改造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其得失。研究发现,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演进过程中,发明专利、设备制造商、跨国公司以及租界当局行业监管等内外因素对其最终技术路径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上海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研究中,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发现,1930年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的竞争中,以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为代表的新兴跨国企业,依靠共电式电话向旋转式电话升级过程中对专利技术的垄断以及跨国资源整合优势,在租界“自治”行业规制下,通过干预本地工部局董事会选举和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政治,巧妙规避了英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战胜了遵从于传统投资型的英国企业,最终获得上海租界四十年电话特许经营权。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的海外飞地,无疑为这场东-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冲击与回应提供了一个竞技场,脱胎于朝贡体系的国民政府,沦为多元利益诉求中的一个“棋子”,无力改变租界自治下的政治走向与结局。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选题的意义,引出论文的主线——从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来考证上海租界电话史,进而探讨西方近代科技文明在租界发展的历史遗存及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启示。在梳理学界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同时,重点介绍文献分布情况,新史料的发现以及考证方面所做的工作,明确本论文的目标及其研究方法。以中西交通史视角来看,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次西学东进的过程,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扩张下的一块“飞地”,在这场东西方文明碰撞中无疑充当着“桥头堡”,发挥了示范效应。正因如此,租界电话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内史”,而应当将电话技术放在东西文明交汇的文化透镜下进行审视与反思。在第1章中,笔者用有限篇幅,简单介绍了上海租界形成与治理模式,探讨了上海租界与宗主国之间内在制度沿革与文化脉络,为后文探讨行业规制的发端、发展与演进提供了一个语境。其中,兰宁的遗着《上海史》让我们直接触碰到上海公共租界那段“隐蔽”的历史时空。作为上海租界电话史研究,论文将对电话技术的研究限定在1877-1943这66年时间跨度内,对其技术和行业规制的演变进行梳理和考证。但从历史沿革来看,电话技术脱胎于电报,早期的电话线路即为电报线路,监管制度同样脱胎于电报的管理方式,这使得研究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电话技术本身,而应将研究领域延展到电报,尤其是工部局电报公务网向电话网整体升级改造这一历史事件。在租界早期有关电话的报道中,电报工程师毕晓普是一个活跃人物,已有的研究对此着墨不多。笔者从史料出发,对其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引入、试验、应用推广及商业化运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客观评价;同时,重点介绍了上海租界在电话早期与电报共生时期的发展状况,考证了上海租界磁石式电话发展进程中所特有的两种技术形态——“简式”磁石式与“复式”磁石式。这是第2章的主要内容。第3章探究的是上海租界电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三十年的发展期。在这段时期,租界电话经历了从磁石式、共电式和自动式三种制式技术的演进。文献的梳理和考证成为了本章的重要工作。研究发现,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从磁石式向共电式演进中,华洋公司选择了一种由爱立信公司生产的“改进型”磁石与共电混合模式作为过渡。这一发现,颠覆了早期国内学者对我国电话技术演进形态的认知。同时,对变局中自动式电话技术的梳理,使得华洋公司电话技术演进的脉络以及每一次路径选择变得更为清晰。尽管海外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关注并深入研究跨国公司的全球影响力及其内在运作机制,但在中国租界史的研究中,跨国公司这条“巨鳄”却一直处于“潜伏”的状态,鲜有学者关注。第4章填补了这一空白,对两大跨国公司,即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与爱立信公司的海外对决,及其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自动式升级中路径选择的影响做了探讨。《爱立信公司大事记》、《I.T.T.:The Management of Opportunity》等西方史料和外文专着,为本章的跨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材料。第5章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将整个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笔者从工部局董事会会议纪要一手史料出发,考证了不同时期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特点与得失。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依托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详细分析并再现了1930年租界电话特许权之争背后的国际政治因素、跨国公司的利益角逐以及工部局自治等多元利益的博弈,从制度上掀开了披在西方政治文明身上的神秘外衣。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海外贸易,仍然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但是,由于租界自治的出现,原有的利益格局已经打破,多元利益的博弈已经形成,最终资本的力量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6章是结语部分,通过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规制演进的历史研究,给出对租界电话发展史的总体评价。

何白[3](2017)在《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融合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领域的产业融合引人瞩目。在传媒业与电信业相互融合的交汇处,网络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态诞生并迅速风靡于我国的互联网。自2006年网络视频产业发轫,历经跑马圈地式的野蛮扩张,泥沙俱下式的市场洗牌,再到步履稳健的理性成长;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规模由小变大,产业规制从无到有,产业链条不断地完善,产业布局逐渐多元。作为产业融合边界处诞生的边缘产业,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受到融合因素的深刻影响。数字融合使广电、出版、电信三大产业的信息产品属性趋同,互联网的出现为信息内容传播提供了一个通用的网络平台,多种产业力量均可以在互联网上布局网络视频业务。同时,三网融合的推进使广电网、电信网与互联网通过技术升级改造,在技术标准上趋于一致,网络层上互联互通,业务上彼此渗透;多样化的视频传播终端被催生。融合的扩散还使娱乐、文化、教育等产业经由内容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加入到信息产业大汇融的队伍之中。面对产业之间广泛融合的大背景,网络视频内容运营面临内容来源多元化、传输渠道多元化、播出终端多元化的局面;网络视频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也拥有极为广阔的延伸拓展空间。当前,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面临融资、内容版权、政策规制等各方面的现实阻碍,视频企业之间在内容领域的白热化竞争令运营成本年年攀升,行业长期处于普遍亏损的状态。如何找寻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良性发展路径?此问题十分值得探讨和研究。本文尝试以产业融合为分析视角,对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探析,从中探寻破除产业发展困境、推动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在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上,本论文首先对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脉络、发展特征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梳理,从宏观上把握我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的整体图景。其二,结合产业融合趋势对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机理与动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建立起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其三,应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产业融合下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产业组织、产业链以及网络视频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最后,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对如何推动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这一命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本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第一,选题创新:我国网络视听新媒体产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网络视频产业的研究更为匮乏,研究内容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本研究将我国网络视频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分析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在研究选题角度较为新颖,具备了创新性。第二,内容创新:本文在第三章对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弥补了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在第四章中,提出我国网络视频融合发展的框架,对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进行了分析探讨;在第五、六、七三章分别对产业融合环境下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产业组织、产业链以及企业的发展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上研究内容在本研究领域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第三,方法创新:本研究应用了产业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和研究范式对网络视频产业进行分析。在第五章中,本文应用产业组织研究中经典的SCP分析框架,对网络视频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分析;第六章中,通过产业链整合理论和价值系统、价值网等的理论工具对网络产业的产业链发展进行研究。在网络视频研究领域具有方法上的创新性。第四,结论创新:在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注重对产业发展现实问题的解决。在第八章中,系统性地分析了阻碍我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现实矛盾,提出推动网络视频行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进行营利模式创新、建立新环境下版权治理机制以及如何科学制定产业规制、推动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系列建议和对策。

程瓯[4](2016)在《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电信产业是中国近十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信产业视为自然垄断产业,电信服务的基础性、网络的完整性以及电信运营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1994年,中国联通的进入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之后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几次大的拆分,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电信产业融合重组,形成电信、移动和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产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三网融合”政策的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失衡、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己经显现出来,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规制与竞争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后,如何形成均衡的市场竞争格局,如何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如何进一步完善电信监管机制,为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垄断性较强但又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电信产业来说,单纯用规制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进行分析,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本文在“SCP”范式的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经济特性,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理论相融合,构建了“政府规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这个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电信产业规制进行研究,结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态势,对电信产业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为我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发展、电信产业政策和规制改革等提出新的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介绍。对相关理论进行考察,在回顾自然垄断理论、规制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以及局限性。第二部分构建电信产业"R-SCP"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介绍了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结合电信产业所具有的自然垄断与竞争特性,构建"R-SCP"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框架内,规制、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都是电信产业的内生变量,规制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同时也受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绩效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运用"R-SCP"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不对称规制、“三网融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移动通信转售”、手机实名制等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放松规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结合电信产业几次大的拆分和重组,对各个阶段的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组织及规制的影响,主要是第八章的内容。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以“微信”为例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语音、短信业务的替代作用,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和转型方向,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并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第五部分是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的内容。介绍了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以及产业融合对电信规制的影响,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电信规制与改革经验,对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研究表明,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受到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共同影响,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进一步放松规制,市场机制对电信产业组织的影响将越来越强。但由于电信产业所具有的网络特性,政府规制仍然有必要保持。政府需要改变直接用行政手段参与电信业产业组织调整的状况,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调整,重点关注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塑造和保护。

管文英[5](2014)在《我国基础电信服务业FDI综合壁垒指数度量》文中认为本文根据我国基础电信业开放现状,结合日本和中国香港两个电信行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开放经验,说明我国基础电信业进一步开放的可行性。对外商进入我国基础电信业务时所面临的各项FDI壁垒指标进行度量,建立包括政策性以及非政策性(隐性)因素的FDI综合壁垒指数,分析、比较各项壁垒指标的权重和评分,客观评价外资进入我国基础电信业壁垒程度的大小。本文对壁垒数据的搜集和筛选方法进行了扩展,采用‘多案例复制法’,使壁垒数据的搜集和筛选更加科学客观。文章也对Warren (2000)提出的电信业FDI壁垒指数量化方法进行了扩展,基于多案例复制法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将调研得到的重要政策与隐性壁垒同时纳入量化框架,测算综合壁垒指数。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我国加入WTO后电信增值业务开放效果显着,日本和中国香港电信业的开放和改革的效果也体现了基础电信业对外开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电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发展和国内外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基础电信业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时机,我国可以在对外资适当管制的情况下,通过进一步开放引入市场竞争、提高行业效率、增强行业竞争力。(2)政策性因素仍然是阻碍外资进入我国基础电信业务的重要因素。从‘市场垄断程度’、‘监管体制不完善’、‘电信经营许可限制’及‘外资股权限制’这四个指标相对于其他壁垒指标,不管是歧视性还是非歧视性壁垒指标,较高的壁垒指数可以看出。(3)隐性层面的因素对外商进入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研究发现无论在非歧视或者歧视性壁垒中,隐性综合壁垒指数都比政策性综合壁垒指数大,壁垒指数越大,阻碍程度越大。说明我国电信业隐性障碍已成为影响外资进入的主要障碍。若仅仅测算法律条文规定的政策性壁垒因素,势必将会导致对我国基础电信业壁垒程度的估计偏低,在做决策时易产生决策偏差和决策盲点。(4)在所有隐性壁垒中,‘《电信法》的缺失’、‘政治风险’、‘对外资相关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和‘审批的歧视性’对外商的进入决策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说明我国电信行业立法、监管体制等方面亟需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亟需通过打破国家垄断来扩大电信业的对外开放,提高行业效率。最后,文章根据以上结论,为政府进一步利用FDI提升本国电信业发展水平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政策建议。

孟辉[6](2012)在《基于产业融合的电信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通过2008年底新一轮的重组,电信业三家运营商都获得了包含固网业务和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在内的电信全业务牌照,实现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据业务和增值业务的全业务运营;同时2010—2012年国务院加快了以互联网、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为核心的“三网融合”,从而开启了电信业产业融合的新发展趋势。在此产业融合背景下,电信企业应如何发展自身?论文正是基于此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提出产业融合通过一个传导机制影响电信企业发展,这个传导机制的中间环节是电信产业价值链的变革。产业价值链的变化使得电信企业运营模式发生变化,三家运营商需要在原有的业务范围内重新思考和定位自身在整体产业融合背景下的发展战略。论文综合运用了产业经济学中产业融合理论和产业链理论、现代管理学中战略管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价值链理论和发展战略理论、企业营销学中关系营销理论、交叉营销理论和客户细分理论以及商业生态系统思想和价值网络分析法等多学科理论开展研究,研究层面从行业宏观背景到企业微观运营,理论结合实践,力图为新形势下电信企业发展战略制订提供科学而客观的决策依据。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其结论概述如下:第1章和第2章对论文研究开展做出说明,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第3章首先回顾电信业发展历程,然后分析电信业面临的整体宏观环境和行业微观环境。第4章对电信业产业融合进行研究,构建电信业产业融合模型。电信业产业融合模型表明,促进电信业产业融合的主要影响因素来源于三个方面:技术因素、行业政策因素和客户因素。在国内垄断市场环境背景下,在产业融合初期,融合动力主要来自技术因素和行业政策,当技术具有可行性而且政策允许产业相互进入则促进多产业实现融合;当产业融合开始后,决定产业融合发展方向的却是客户需求,客户需求是产业融合最终推动力;产业融合会触发产业价值链发生变化,传统的产业链价值创造模式被打破,形成一个网状的产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网状化使得提供综合性业务具有可能性,业务融合也由此开始;业务融合要求电信企业具有能够提供综合性业务的能力,因此,电信企业需要采取能够适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的全业务运营模式。第5章对电信市场客户细分进行研究,针对产业融合趋势下的全业务运营模式构建基于挖掘客户总体价值的客户细分模型及三个子模型。论文在现有客户细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关系营销、关系价值和交叉营销等相关研究成果构建总体价值理论模型,模型包含三个子模型:包括基于交易行为的直接价值模型、基于关系营销的关系价值模型和基于交叉销售的隐性价值模型,运用此模型可对电信客户从价值视角进行细分,为电信企业在全业务环境下寻找具有价值的客户市场提供决策依据。第6章运用价值网络分析模型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思想,构建全业务竞争环境下电信企业无边界价值网络分析模型。通过此模型的分析,论文构建电信企业无边界竞合及差异化发展战略模型,模型表明电信企业发展战略可有如下选择:第一,在电信产业边界日趋模糊和产业价值链逐渐由传统的链状向网状转变的情况下,电信企业应采取竞合战略。第二,在电信业具有自然垄断性的情况下,电信企业应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第7章是第6章的延伸,论文运用现代管理中国学派管理的综合集成思想构建一个电信企业的无边界管理模型。资源和客户的无边界化是促使电信企业采取无边界管理的动因,有效的无边界管理包括无边界价值链合作、无边界营销管理、无边界品牌管理、无边界服务管理和无边界组织管理五个部分。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研究思路创新,体现在从产业融合和产业价值链角度开展电信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二是理论创新,包括电信业产业融合模型、客户总体价值模型及其子模型、全业务竞争环境下电信企业无边界竞合及差异化发展战略模型和电信企业的无边界管理模型。

刘克飞[7](2012)在《基于博弈论的电信运营商竞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经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电信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整个行业重复建设严重,三家运营商之间存在过度竞争,价格战呈白热化,产品严重同质化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在企业间建立竞合关系,在竞争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从而促进我国电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有关博弈论、竞合理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以往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的研究动态,以竞合理论和博弈论为基础来研究我国电信运营商竞合关系。首先,结合电信行业发展历程,分析我国电信行业及电信运营商竞争现状。其次,从价格、产量和差异化三个方面对电信运营商的竞合博弈行为进行分析,提出电信运营商竞合的必要性,并借助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博弈对政府电信监管政策进行说明。最后从政府监管政策、电信运营商竞合定位与策略三个层面来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探讨我国电信运营商的竞合选择。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是:①将博弈论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我国电信运营商竞合策略研究当中,运用六力模型系统研究电信行业面临的竞争合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电信行业本身,跨越了行业边界,即这种竞合博弈不仅来自电信行业内部运营商之间,更多的来自电信行业外部利益相关方;②在博弈论经典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电信行业状况进行修正,运用产量、价格、差异化模型对电信运营商进行分析,如基于Bertand模型建立三寡头全业务重复价格博弈模型,该模型比前期国内外研究中的双寡头博弈模型更贴近现实问题,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同时将Hotelling差异化博弈延伸至三方环形博弈模型上,讨论三家企业同质化和差异化对比下收益情况,指出不断寻求最大化差异策略,是获取更多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③在政府监管政策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电信运营商竞合的定位和策略选择。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为我国电信运营商提供了战略规划依据和策略分析方法,而且为政府政策制定及其他具有寡头垄断结构的产业战略分析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杨秀玉[8](2010)在《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与竞争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行政垄断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成为我国当代经济学的研究前沿领域之一,也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行业性行政垄断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大多发生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性行业,带来的后果是效率低、服务差,缺乏竞争性,甚至限制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电信行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全国的电信网络是保证其它行业顺利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之一。因此,电信行业的发展状况对其它行业乃至整体经济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信行业视为自然垄断行业,认为电信服务的基础性、网络的完整性、固定资产的沉没性以及电信运营的规模经济决定了电信行业自然垄断特性。但是在我国,电信行业一直是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发展的,带有明显的行政垄断色彩。电信行业的行政垄断造成了很多的不利影响,制约着电信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对电信行业行政垄断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以电信行业行政垄断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组织理论和西方规制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电信行业发展改革历程,对电信行业行政垄断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了电信行业行政垄断程度的测算指标体系,并对行政垄断对电信行业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博弈模型分析了电信行业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情况,最后,提出打破电信行业行政垄断、促进竞争格局形成的政策建议,以期推动我国电信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可分为七章,第三、四、五和七章是论文的主要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对行政垄断问题和行政垄断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说明了本文的学术价值。接着论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提出了本文各章节的逻辑体系与主要内容及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行业性行政垄断形成原因及作用机理分析。论文从体制成因和经济主体原因两方面分析了我国行政垄断形成的原因,通过对市场失灵、政府规制和规制失灵相关理论的回顾,提出行业性行政垄断的形成机理。并在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将政府因素内生到是整个系统中来,构成对行政垄断分析的G-SCP研究框架。其中,G表示政府的有关政策和行为;S表示由一系列参数指标构成的产业特征矩阵;C表示在位垄断厂商的行为;P表示绩效。第三章主要是介绍我国电信行业的发展现状,各运营商的发展前景,分析我国电信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运用统计方法预测未来几十年的电信业务量,并结合我国电信行业的发展实情,对我国电信行业存在的垄断类型进行了判断,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第四章为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程度测度。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在垄断程度测度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测算方法。然后运用G-SCP分析框架,设置政府、结构、行为和绩效四大类的指标,在四大类指标下分设12个二级和33个三级指标,建立测量电信行业行政垄断程度的指标体系,并测量出1990~2008年我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程度。第五章为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造成的影响分析。分别从电信企业的经营绩效、电信行业技术进步、电信行业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四方面分析行政垄断对电信行业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的影响。电信企业经营绩效方面,我国电信行业的网络技术水平、设备先进性已经超过了不少发达国家,但运行效率、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则相差太远,我国电信运营商在高利润的背后是高成本,高浪费,并且缺乏国际竞争力。电信行业技术进步方面,电信行业行政垄断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的贡献系数为-1.327,负面影响较大。电信行业经济效率方面,当电信行业垄断程度降低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放慢,前沿技术进步加快,相对前沿技术效率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加强,规模总报酬递增,规模经济性改善降低。社会福利方面,从电信行业的垄断福利、管制机构非正常开支、电信企业的寻租成本以及行政垄断造成的社会净福利损失四方面考察了电信行业行政垄断造成的社会福利影响。第六章为中国电信行业竞争政策研究。论文结合我国电信行业的竞争现状,运用价格博弈模型和非价格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认为价格竞争带来的结果是恶性的价格战,长期而言对大家都是不利的,只有紧跟技术进步,不断推陈出新,通过服务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来满足消费者的新需要,从长期动态发展的角度寻找各自不同竞争优势的竞争战略,才能促进整个电信行业有效竞争格局的形成和整个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最后通过对国外电信行业在促进竞争方面的经验的介绍,提出对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格局形成的启示。第七章为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了总结,根据前文研究提出了几点打破电信行业行政垄断、促进竞争格局形成的政策建议。最后,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李荣华[9](2008)在《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的有效竞争研究》文中指出电信产业的垄断、竞争与规制一直是学术界和实业界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电信产业改革的目标是电信业的良性发展,而促进电信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有效竞争。目前中国电信产业在一些业务范围内已经有竞争,但本地电话、移动电话等领域仍处于双寡头垄断状态。在解决自然垄断附生问题的方式中,中国选择了国有化。国家经营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被部分集团占有的问题,但同时滋生了无监管、低效率和官僚传统。事实上,由政府同时担任垄断者和管制者的角色,易导致价格无管制、服务欠质量的结果。在中国电信业规模不断增长、内部产业组织结构不断变化的总体背景下,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的行业规制政策趋向也日益明朗,那就是顺应全球电信业发展大势,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培育有效竞争市场为主要政策取向,这也意味着我国电信市场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后进入者,后进入者与在位者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在这种竞争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政府主管部门如何制定有效的规制政策,以培育一个有效的竞争市场,使后进入者有能力与在位者展开竞争。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对中国电信市场有效竞争具有重要意义的后进入者,从中观的层面上分析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的产业进入路径、规制影响和竞争效果。力求通过这种研究达到如下目的:(1)从产业进入和电信行业特征两个角度,揭示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在与在位主导运营商竞争中的独特博弈轨迹,探究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实现有效竞争的路径;(2)从产权制度与有效竞争相互影响的角度,解释竞争主体的形成依赖于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揭示我国电信市场竞争失效、竞争无序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国家资本“一股独大”等产权因素的影响;(3)通过对我国电信规制改革与开放竞争实践的考察,对规制理论和政策在促进后进入者有效竞争实践中的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客观评价,寻求规制理论政策与实践的结合点,为深化后进入者竞争与规制理论的研究及规制政策的改革提供基础。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文运用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综合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规制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电信经济学和有关垄断竞争理论,运用理论推理与经验证据相结合、构建模型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与结论:1.探讨了我国电信市场培育后进入者的产业进入方式,即在引入新的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同时,拆分重组在位主导运营商,以这两种方式共同培育新的竞争主体。对于世界上其他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国家而言,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除非企业违反了反垄断法,否则政府没有权利去拆分一个有着私有产权的电信企业,而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中国电信企业的国有性质,反而使这种对企业的拆分成本相对较低,这也为世界电信业的改革提供了一个特例。2.提出了必要的重复建设是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实现有效竞争的重要措施。电信产业中重复建设是指传输能力和网络容量增长不能被用户有效吸纳的情况。即使是多家电信运营商同时投资某种网络和服务于某一市场,只要传输能力和网络容量的增长能被增长的用户有效吸纳,对市场而言,仍是有效竞争,这种建设就不能简单认定为重复建设。必要的重复建设可以使后进入者快速健全网络设施,实现基于设施的竞争。3.从系统的和历史的角度较为全面地梳理和剖析了电信市场有效竞争演变的机理。边缘性进入便成为能够平衡各方面的选择。也就是说我国电信业规制放松具有“边缘性进入”的独特性。而这一特征与电信业仍然存在的网络经济效应结合起来,使中国电信业至今尚未建立起真正的有效竞争体制而处于一种“闭锁状态”:部门垄断基础上的市场垄断和合谋。4.提出了第三次重组后的三大全业务运营的电信集团之固网和移动网在同一集团公司(或上市公司内)应采取母子公司的运营体制,而不能采取事业部制的体制。在事业部体制下,移动业务与固网业务混合核算,将在客观上限制了后进入者的投资,特别是在引入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的过程中,抬高了后进入者的成本。5.根据我国电信体制变迁的历史轨迹研究和探讨了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实现有效竞争的路径及特征,提出了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实现有效竞争的路径选择,必须基于自身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因素,进行适当的产业重组,作出相应的产权安排,并辅以合理的适度准入、全业务经营等规制政策,推进数网融合等。在分析了多个重组版本后,认为中国电信业的症结是国营化与独家垄断(分地区或分业务垄断),没有新的市场主体的参与。国有国营化使得国家并不希望这几个国有企业激烈竞争,而损害“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营化使得所有方案都在讲均衡,寻找节约国家资源的办法,难以破除行政垄断。关键是新的竞争主体数量太少,必须引进电信市场后进入者。6.把电信市场规制理论和政策的研究与我国电信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分析了垄断制度改革对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实现有效竞争的影响问题。认为规制制度的改革重点在于为规制机构建立一套有效的规制治理制度,而规制机构的独立化又是规制治理的中心内容。提出了深化我国电信规制体制改革、促进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有效竞争的对策建议。

王虎[10](2008)在《中国手机电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手机电视的价值不仅是作为一种新媒介形态所带来的传播变革,更是为经营空间日益饱和的广电行业和业务增长渐趋乏力的电信产业带来了融合契机,也为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本文定位在实现一个问题式的理论架构,以传播学、经济学、通信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野,通过大量的实证调研,对手机电视在内容生产、商业运营、产业链建构、政策监管、人才培养等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运作思路。文章首先分析了手机电视内容与受众需求的互动问题。手机电视的内容生产必须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与手机媒体的移动化、互动化特点结合起来考察。本章的研究建立在广泛的定量调查基础上,了解手机电视用户的市场规模、细分定位、内容偏好及收视行为特征,为手机电视的信息组织结构创新、节目内容和形态创新、服务链创新提供策略支持。在产业链的建构问题上,一方面,手机电视的内容生产、技术支持、市场营销等环节应当紧密联结,形成一个“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纵向链条,利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力催熟市场;另一方面,面对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产业的有力竞争,传统广电媒体也应当积极地进行内外资源整合,依托政策扶持和内容资源优势,将手机电视纳入自身产业体系,通过产业价值链的横向联结争取手机电视产业的主导权,通过多元化传播渠道的建立实现自身产业增值。在商业运营问题上,本文先从宏观角度探讨了手机电视的商业模式及其阶段性发展策略。手机电视的商业模式具有赢利点增多、一次性贩售、定制式消费等特征,应当以内容传播的互动化和差异化满足受众需求,将受众的信息消费方式从原来的单向、被动转化为双向、索取。因此手机电视商业模式的核心应当是开发多元化的互动增值业务。同时,手机电视需要庞大的固定成本投资,但其边际成本会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呈递减趋势,这就使得现阶段市场份额的占有比眼前利润更有意义,运营商可以通过较低的推广价格获得累积效应,尽快将手机电视用户规模推向快速发展所需的临界值。本文随后从微观角度探讨手机电视如何在行业规则的引领下,制定具体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手机电视在分众渗透性、目标对象的锁定能力、互动性和广告效果的量化统计等方面,都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乃至互联网的独特优势,与新媒介生态下“整合互动”的营销诉求不谋而合。先进的关系数据库营销方式,使得细化目标群的设定更有利于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信息,真正将受众范围缩小至“个众”,营销效率大为提升。在监管方面,电信与广电分治导致的主导权之争成为阻碍手机电视发展的体制壁垒。本文认为,逐渐由高效协同的多核心监管机制向单一核心监管体制过渡,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和手机电视等融合类产业特点的阶段性发展模式,也是实现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一条可行之路。定量调查表明,人才需求与培养的错位成为制约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应当整合高校相关专业教学体系,构建跨越新闻传播、计算机、电子通讯、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的开放式教学平台,培养该类产业发展亟需的复合型人才,并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能力、新媒体产业的分析和运作能力。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首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析我国手机电视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将其置入到产业融合的系统框架内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阐释,为手机电视乃至整个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提供对策支持。2、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手机电视运营主体、受众市场和人才需求进行动态跟踪调研,探索该产业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手机电视的阶段化运营模式和具体营销策略。3、针对新媒介生态下受众的“碎化”与手机电视发展所需的规模化内容生产之间的矛盾,提出通过数据库营销手段,以及细致的受众调查,将用户需求以量化的方式“聚合”起来,进行节目的创新组合和类型化制作。4、提出手机电视产业链的构建设想,强调新旧媒体的横向价值联结在理顺产业关系、降低生产成本和规避投资风险中的重要作用。5、首次对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人才的需求与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研,提出了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外资冲击增值业务将促电信业形成多赢局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资冲击增值业务将促电信业形成多赢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订立的缘起
    第一节 西方近代物流业的兴起
        (一)西方近代物流业的产生与形成
        (二)辅助外贸扩张的西方近代物流业
    第二节 列强侵华的物流需求
        (一)对华贸易扩张的需求
        (二)外商物流运输违规的行为
        (三)英国武力订约的诉求
    第三节 清政府的对策
        (一)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中国社会物流现状
        (三)传统的御夷之策
第二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的内容
    第一节 货物税率类约章
    第二节 码头货栈类约章
    第三节 物流交通设施类约章
        (一)公路类约章
        (二)航运类约章
        (三)铁路类约章
        (四)航空类约章
    第四节 电信通讯类准条约
第三章 不平等条约特权与外商在华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协定关税特权扩大货物流量
        (一)协定关税前后的货物流量
        (二)进出口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三)协定内地关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第二节 沿海及内河航权与外商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一)沿海航运物流业
        (二)内河航运物流业
    第三节 通商口岸设栈与外商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一)外商货栈入侵沿海口岸
        (二)外商货栈业在内河口岸的扩张
    第四节 租界筑路权与外商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租界道路规划
        (二)租界公路物流的形成
    第五节 铁路筑路权与外商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筑路权益的实现
        (二)铁路物流业的入侵
        (三)外商铁路物流规模的形成
    第六节 经营电线特权与外商电信业的形成
        (一)列强电报系统的建立
        (二)租界电话网络的建立
第四章 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的雏形
    第一节 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
    第二节 近代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外商航运物流的认识
        (二)官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三)商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第三节 近代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初步规模
        (一)自主设栈意识的萌发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
    第四节 近代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铁路权益的认识
        (二)早期筑路的尝试
        (三)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第五节 近代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初步格局
        (一)对租界公路物流的认识
        (二)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兴起
        (三)公路物流业初步规模的形成
    第六节 近代民族电信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电信权益的认识
        (二)近代民族电报业的初步规模
        (三)近代民族电话业的初步规模
第五章 收回主权运动与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裁厘促进民族铁路物流的发展
        (二)强烈的铁路主权意识
        (三)民族铁路联运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裁撤厘金促进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发展
        (二)民族公路联运物流网络的形成
        (三)民族公路物流运输的经营情况
    第三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一)收回航权须发展民族航运业
        (二)航运政策与机构的统一
        (三)民族水陆联运体系的形成
        (四)民族航运物流网络的扩大
    第四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一)实现航权自主的前提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第五节 收回电信权的筹划与民族电讯通信体系的形成
        (一)收回电信权须发展民族电信业
        (二)民族电报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三)民族电话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第六章 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格局
    第一节 占主导地位的外国在华物流业
        (一)外商在华物流业规模
        (二)外商物流业的优势地位
    第二节 具有双重性质的民族物流业
        (一)民族物流业的近代化转型
        (二)近代民族物流业的规模
        (三)近代与封建性质的杂糅
        (四)依靠国外技术发展
    第三节 中国近代物流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促进商业的发展
        (二)促进工业的发展
        (三)促进商业信息的传播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由来
    0.2 学界研究现状
        0.2.1 晚清到民国电话史研究
        0.2.2 当代中国电话史研究
        0.2.3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0.3 文献分布与订正
        0.3.1 核心史料来源及文献出处
        0.3.2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的订正
        0.3.3 《上海邮电志》的订正
    0.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0.4.1 拟实现的目标
        0.4.2 方法与路径
第1章 租界的形成与治理模式
    1.1 租界的设立与扩张
        1.1.1 租界的形成
        1.1.2 租界的扩张
    1.2 上海租界的治理模式
        1.2.1 英美公共租界
        1.2.2 法租界
    小结
第2章 毕晓普主导下的电话引入(1877-1900)
    2.1 电话发明与海外扩张
        2.1.1 阶段性特征
        2.1.2 欧美电话发展情况
    2.2 毕晓普,上海租界电话第一人
        2.2.1 租界早期报道
        2.2.2 电报工程师
        2.2.3 三次电话试验
    2.3 两雄相争到东洋专营
        2.3.1 单线简式磁石
        2.3.2 单线复式磁石
        2.3.3 一场有争议的招标
    小结
第3章 欧洲势力扩张下的路径依赖(1900-1930)
    3.1 共电制交换技术
        3.1.1 汉口路14号
        3.1.2 远东最先进电话系统
        3.1.3 多局制
    3.2 变局中的自动交换技术
        3.2.1 自动电话概况
        3.2.2 上海第一个自动台
        3.2.3 按次计费
        3.2.4 升级五位号码
    3.3 安森报告
        3.3.1 上海电话的悲剧
        3.3.2 十字路口
        3.3.3 出售华洋公司
    小结
第4章 美国力量成就技术终极变革(1930-1943)
    4.1 跨国公司的海外对决
        4.1.1 贝恩与I.T.T.
        4.1.2 海外对决
    4.2 美商旋转制一统天下
        4.2.1 旋转制
        4.2.2 改造工程
        4.2.3 一市两制
    4.3 技术演进的终极定格
        4.3.1 跨国公司组织架构
        4.3.2 寓管理于会计
        4.3.3 全球一体化
    小结
第5章 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
    5.1 1877 -1883,混业竞争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5.1.1 电报管理模式
        5.1.2 工部局的抉择
    5.2 1883 -1908,自然垄断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5.2.1 改造公务电报网
        5.2.2 取消电话许可费
        5.2.3 引入最高限价规制
        5.2.4 东洋公司最后的抉择
        5.2.5 特许专营规制的诞生
    5.3 1908 -1943,契约规制框架下的特许专营管理
        5.3.1 行业规范
        5.3.2 调整收费
        5.3.3 规制中的重大决策
    5.4 1930 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之争
        5.4.1 迟到的改革
        5.4.2 贝恩的警告
        5.4.3 海外的博弈
        5.4.4 最后的较量
    小结
第6章 结语
附录1 :上海租界电话大事年表
附录2 :上海租界电话人物传略
附录3 :上海租界电话用户发展情况表
附录4 :上海租界电话公司历史沿革示意图
附录5 :中、英译名对照表
附录6 :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大事记(英文)
附录7 :柯尔(P.H.Cole)报告(英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致谢

(3)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融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
        1.1.2 网络视频的勃兴与媒介变局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3.1 网络视频
        1.3.2 网络视频产业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前沿性与创新性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资源
        2.1.1 产业融合理论
        2.1.2 产业链相关理论
        2.1.3 研究中使用的分析工具
    2.2 研究综述
        2.2.1 传媒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2.2.2 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2.3 网络视频产业研究述评
3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3.1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阶段
        3.1.1 市场导入期:“播客”风潮下的业态萌芽(1994-2005)
        3.1.2 产业萌芽期:资本“盛宴”下的行业爆发(2006-2007)
        3.1.3 市场调整期:市场洗牌后的秩序重构(2008-2009)
        3.1.4 理性成长期:资源困境中的“合纵连横”(2010-2012)
        3.1.5 融合发展期:多元布局下的跨界经营(2013-)
    3.2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特征
        3.2.1 内容生产模式多元化
        3.2.2 传播终端移动化、多屏化
        3.2.3 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
        3.2.4 企业营利模式多样化
        3.2.5 政府管理规范化、细致化
    3.3 小结
4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的融合发展:背景、机理与动因
    4.1 网络视频产业的融合背景
        4.1.1 传媒业与电信业的融合
        4.1.2 基于互联网的更大范围的融合
        4.1.3 一些融合型的产业概念
    4.2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
        4.2.1 网络视频产业的核心层——视频内容产业
        4.2.2 网络视频产业的外延层——视频衍生产业
    4.3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分析
        4.3.1 信息技术的驱动
        4.3.2 资产通用性的提高
        4.3.3 视频企业对范围经济的追求
        4.3.4 规制放松与政策的推动
    4.4 小结
5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SCP分析
    5.1 我国网络视频市场结构分析
        5.1.1 市场集中度高
        5.1.2 差异化程度较低
        5.1.3 市场进入壁垒高
        5.1.4 产业融合对网络视频市场结构的影响
    5.2 我国网络视频市场行为分析
        5.2.1 网络视频市场的价格协调
        5.2.2 网络视频市场的非价格行为
        5.2.3 网络视频企业的并购与联合
        5.2.4 产业融合对网络视频市场行为的影响
    5.3 我国网络视频市场绩效分析
        5.3.1 规模增长与长期亏损并存
        5.3.2 行业收入格局的转变
        5.3.3 产业融合对网络视频市场绩效的影响
6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触合发展的现实路径——产业链整合
    6.1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链的形态特点
    6.2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链的整合
        6.2.1 网络视频企业的水平整合
        6.2.2 网络视频企业的跨产业垂直整合
    6.3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价值链的网状嬗变
        6.3.1 网络视频产业价值系统的基本模型
        6.3.2 价值网:网络视频产业价值系统的高级形态
    6.4 小结
7 网络视频企业的融合成长——基于多案例分析
    7.1 理论背景与分析框架
    7.2 研究设计
        7.2.1 研究方法
        7.2.2 样本选择
        7.2.3 数据收集
    7.3 案例一:乐视网的“生态”构建
        7.3.1 案例背景
        7.3.2 乐视网的融合成长模式分析
        7.3.3 乐视网融合成长的竞争力分析
        7.3.4 讨论与启示
    7.4 案例二:芒果TV的融合成长
        7.4.1 案例背景
        7.4.2 芒果TV的融合成长模式分析
        7.4.3 芒果TV融合成长的竞争力分析
        7.4.4 讨论与启示
    7.5 小结
8 推动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8.1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的阻碍
        8.1.1 行业盈利困局尚未破除
        8.1.2 企业同质化竞争仍较严重
        8.1.3 版权保护不断面临挑战
        8.1.4 政策倾斜成为产业发展掣肘
    8.2 推动我国网络视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8.2.1 持续推动视频行业的技术创新
        8.2.2 鼓励视频企业进行营利模式创新
        8.2.3 建立新环境下的版权治理机制
        8.2.4 加速三网融合促进跨产业竞合
        8.2.5 科学制定政策推动融合发展
9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自然垄断理论
        2.1.1 早期自然垄断理论
        2.1.2 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2.1.3 现代自然垄断理论
    2.2 规制理论
        2.2.1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
        2.2.2 规制俘获理论
        2.2.3 规制经济理论
    2.3 产业组织理论
        2.3.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2.3.2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
        2.3.3 传统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分析
    2.4 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特性
        2.4.1 中国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2.4.2 电信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化
        2.4.3 电信企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第3章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新问题
    3.1 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3.1.1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初期
        3.1.2 中国电信业市场拆分重组历程
    3.2 中国电信产业监管政策演进
        3.2.1 从垄断到调整市场结构引入竞争
        3.2.2 从调整市场结构转向规范市场行为
        3.2.3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市场绩效——成立中国铁塔公司
    3.3 中国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3.3.1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业传统商业模式形成挑战
        3.3.2 “三网融合”政策推进加剧了电信市场竞争
        3.3.3 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
        3.3.4 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4章 构建“R-SCP”电信产业分析框架
    4.1 电信业规制的目标
    4.2 电信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4.3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的现状
    4.4 现有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分析
        4.4.1 “SCP”范式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4.4.2 规制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4.5 电信产业组织的研究思路
        4.5.1 决定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重要因素
        4.5.2 电信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思路
    4.6 构建基于规制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
        4.6.1 “R-SCP”框架的逻辑关系
        4.6.2 “R-SCP”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适用性
第5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5.1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5.2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5.3 政府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直接塑造
        5.3.1 放松进入规制与引入竞争
        5.3.2 电信纵向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3.3 电信南北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4.1 进入者策略与在位者优势
        5.4.2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份额和价格的影响
        5.4.3 不对称规制与联通CDMA手机补贴
        5.4.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3G/4G牌照发放
        5.4.5 “单向携号转网”规制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5 企业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影响
        5.5.1 中国电信的限制性定价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5.2 中国移动的差异化策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
        5.5.3 中国联通的技术创新行为
    5.6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5.6.1 三网融合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5.6.2 中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6.3 中国广电成为第四大电信运营商影响市场格局
第6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6.1 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
        6.1.1 影响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因素
        6.1.2 规制条件下企业行为特征分析
        6.1.3 中国电信企业各阶段行为分析
    6.2 规制与放松规制对电信市场行为的影响
        6.2.1 规制失效下电信企业的排他性行为
        6.2.2 不对称规制下的电信市场竞争行为
        6.2.3 电信企业对规制的突破与放松规制
    6.3 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以中国联通为例
        6.3.1 中国联通3G市场定位
        6.3.2 中国联通3G六统一运营策略
        6.3.3 中国联通价格行为分析
        6.3.4 中国联通非价格行为分析
        6.3.5 中国联通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6.4 产业政策对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6.4.1 “移动通信转售”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6.4.2 手机实名制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第7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7.1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方法
        7.1.1 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绩效的评价内容
        7.1.2 竞争和规制对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
        7.1.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7.2 中国电信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7.2.1 完全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年之前)
        7.2.2 双寡头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1998年)
        7.2.3 引入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1999-2001年)
        7.2.4 扩大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2002-2008年)
        7.2.5 电信业重组后的绩效分析(2009年至今)
    7.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总体评价
第8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新特征及其规制
    8.1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8.2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8.2.1 电信运营商产业主导权丧失
        8.2.2 电信运营商进一步被管道化
        8.2.3 移动互联网业务替代传统电信业务——以“微信”为例
        8.2.4 免费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主导
    8.3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与转型
        8.3.1 从全业务运营商转向综合信息服务商
        8.3.2 运营重心从传统语音转向数据应用
        8.3.3 由纯管道经营向智能管道转型
    8.4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市场竞争行为
        8.4.1 开展4G流量价值经营提升市场绩效
        8.4.2 搭建应用平台与OTT企业合作运营
        8.4.3 重视应用服务——以移动支付为例
        8.4.4 以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电信产业竞争力
    8.5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
第9章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
    9.1 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
    9.2 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
    9.3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规制的影响
        9.3.1 电信产业和广电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
        9.3.2 相关市场主体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
        9.3.3 行业监管者维护部门利益以及职责有所差异
    9.4 外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经验
        9.4.1 英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9.4.2 美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9.4.3 国外电信产业规制与改制的启示
    9.5 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建议
        9.5.1 产业融合背景下规制重构的保障机制
        9.5.2 电信产业市场竞争政策的趋势
        9.5.3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建议
        9.5.4 中国电信业规制合理化建议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5)我国基础电信服务业FDI综合壁垒指数度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服务贸易壁垒定义文献
    2.2 服务贸易壁垒分类文献
    2.3 服务贸易壁垒指标量化文献
    2.4 文献评述与改进方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基础电信业对外开放背景
    3.1 基础电信业开放现状
    3.2 电信业开放典型案例分析
        3.2.1 日本电信业开放阶段及其效果
        3.2.2 香港电信业开放阶段及其效果
    3.3 我国基础电信业进一步改革和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壁垒指标的筛选和量化方法
    4.1 壁垒指标的筛选方法:多案例复制法
    4.2 壁垒指标的量化方法:WARREN 壁垒指数量度法
    4.3 方法扩展
        4.3.1 壁垒指标的评分:模糊综合评价法
        4.3.2 权重的计量:层次分析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基础电信业 FDI 壁垒指标度量
    5.1 壁垒数据
        5.1.1 壁垒数据搜集
        5.1.2 壁垒数据筛选
        5.1.3 筛选结果分析
    5.2 壁垒指标量化分析
        5.2.1 壁垒指标评分
        5.2.2 壁垒指标权重计算
        5.2.3 综合壁垒指数测算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调研目标企业名单
    附录 2 中国基础电信业外商直接投资(FDI)壁垒指标评估表
    附录 3 基础电信业 FDI 壁垒指标权重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产业融合的电信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产业融合理论综述
    2.3 价值链相关理论综述
    2.4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2.5 小结
3 电信产业发展及其相关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1 电信产业发展历程
    3.2 电信产业环境分析
    3.3 各运营商竞争力量对比
    3.4 小结
4 电信业产业融合分析、模型构建及特征分析
    4.1 电信业产业融合分析
    4.2 电信业产业融合模型构建
    4.3 电信业产业融合特征分析——产业价值链网
    4.4 电信业产业融合特征分析——业务融合
    4.5 小结
5 产业融合下电信市场客户细分模型研究
    5.1 现有电信市场的常见客户分类方法
    5.2 产业融合下电信市场客户特征分析
    5.3 产业融合下电信市场客户细分模型构建
    5.5 客户总价值分类模型的应用
    5.6 小结
6 产业融合下电信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6.1 产业融合后电信企业面临的行业环境变化
    6.2 产业融合后电信产业特征分析
    6.3 产业融合下电信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6.4 产业融合下电信企业发展战略实证分析
    6.5 小结
7 产业融合下电信企业无边界管理模式探索
    7.1 电信企业无边界管理模式研究——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应用
    7.2 电信企业无边界管理模式构建
    7.3 电信企业无边界管理模式案例
    7.4 小结
8 研究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件 1:产业融合下电信企业发展战略专家调研
附件 2:产业融合下电信企业发展战略调查问卷——业内人士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清单
致谢

(7)基于博弈论的电信运营商竞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实施方案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竞合基本理论
        2-1-1 竞合理论的形成
        2-1-2 竞合理论的核心逻辑分析
        2-1-3 国外竞合理论研究现状
        2-1-4 国内竞合理论研究现状
    §2-2 博弈论及应用研究
        2-2-1 博弈理论发展概述
        2-2-2 博弈的基本要素和分类
        2-2-3 几类经典的博弈分析
        2-2-4 寡头垄断市场及博弈模型
        2-2-5 企业竞合博弈研究
        2-2-6 博弈论在电信市场中的应用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电信行业发展分析
    §3-1 我国电信行业发展历程
    §3-2 我国电信行业竞争现状
        3-2-1 现有竞争者
        3-2-2 购买者
        3-2-3 潜在进入者
        3-2-4 供应商
        3-2-5 替代方
        3-2-6 协作者
    §3-3 电信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3-3-1 政治环境
        3-3-2 经济环境
        3-3-3 社会环境
        3-3-4 技术环境
    §3-4 三家运营商竞争情况
        3-4-1 三家运营商基本现状
        3-4-2 三家电信运营商价格战
    §3-5 电信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信运营商竞合博弈模型构建
    §4-1 电信运营商产量竞合博弈模型构建
        4-1-1 移动通信市场寡头竞争模型
        4-1-2 Stackelberg 产量博弈
        4-1-3 移动互联网时代多方博弈分析
        4-1-4 小结
    §4-2 电信运营商价格竞合博弈模型构建
        4-2-1 Bertand 价格博弈
        4-2-2 运营商共谋博弈
        4-2-3 小结
    §4-3 电信运营商差异化博弈模型构建
        4-3-1 Hotelling 模型修正
        4-3-2 Hotelling 差异化博弈分析
        4-3-3 移动互联网时代多方差异化博弈分析
        4-3-4 小结
第五章 我国电信运营商竞合必要性分析
    §5-1 电信行业内部层面
        5-1-1 破解“零和博弈”困局
        5-1-2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5-1-3 提高网络效率
    §5-2 电信行业外部层面
        5-2-1 信息技术发展
        5-2-2 消费者需求满足和福利提升
        5-2-3 民营资本和外资企业的进入
        5-2-4 政府行业监管
    §5-3 运营商不合作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管制对电信运营商竞合关系的影响
    §6-1 电信管制的基本情况
        6-1-1 电信管制的主要内容
        6-1-2 市场失灵与管制
        6-1-3 我国电信管制面临的问题
    §6-2 政府管制对电信运营商竞合关系的影响
        6-2-1 共建共享博弈分析
        6-2-2 互联互通博弈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电信运营商竞合策略选择
    §7-1 监管政策的改革与创新
        7-1-1 电信行业法律法规的完善
        7-1-2 电信行业产权体制改革
        7-1-3 电信行业管制政策转变
        7-1-4 电信行业管制模式创新
    §7-2 电信运营商竞合策略总体定位
        7-2-1 竞合模式的选择
        7-2-2 电信运营商间的竞合定位
        7-2-3 电信运营商与产业价值链其他环节的竞合定位
    §7-3 电信行业内外竞合策略选择
        7-3-1 策略选择性竞合
        7-3-2 实施差异化策略
        7-3-3 发展智能化管道
        7-3-4 创新商业模式
        7-3-5 产业上的联盟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8-1-1 主要结论
        8-1-2 创新点和不足
    §8-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8)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与竞争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理论界关于行政垄断的研究成果及主要观点
        1.2.2 有关我国电信行业的研究情况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本文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1.4.1 论文研究框架
        1.4.2 论文主要内容
    1.5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中国行业性行政垄断形成原因及作用机理分析
    2.1 中国行业性行政垄断形成的成因分析
        2.1.1 体制成因
        2.1.2 经济主体原因
    2.2 中国行业性行政垄断形成的机理分析
        2.2.1 市场失灵
        2.2.2 政府规制
        2.2.3 规制失灵
        2.2.4 行业性行政垄断的形成
    2.3 中国行业性行政垄断的G-SCP分析框架
        2.3.1 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的简单介绍
        2.3.2 行业性行政垄断的G-SCP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问题研究
    3.1 中国电信行业发展现状及国际比较
        3.1.1 我国电信行业发展现状
        3.1.2 我国电信行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3.2 中国电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3.2.1 单项预测模型
        3.2.2 单项预测模型结果比较
        3.2.3 组合模型的建立
    3.3 中国电信行业垄断类型的判断
    3.4 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形成原因及造成的后果
        3.4.1 我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形成原因
        3.4.2 我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造成的后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程度测度
    4.1 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测度方法研究
        4.1.1 国内外学者对行政垄断程度测度的研究成果
        4.1.2 本文对电信行业行政垄断程度测度的方法
    4.2 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程度的测度
        4.2.1 政府指标
        4.2.2 结构指标
        4.2.3 行为指标
        4.2.4 绩效指标
        4.2.5 最终的汇总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造成的影响分析
    5.1 行政垄断对中国电信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5.1.1 电信企业整体经营绩效分析
        5.1.2 四大电信运营商的动态效率
    5.2 行政垄断对中国电信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5.2.1 全要素生产率及贡献率的测算
        5.2.2 考虑到行政垄断影响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
    5.3 行政垄断对中国电信行业经济效率的影响
        5.3.1 方法介绍
        5.3.2 对数形式时变技术效率随机前沿生产模型与数据选择
        5.3.3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结果与分析
        5.3.4 行政垄断对我国电信行业经济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4 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5.4.1 垄断福利
        5.4.2 非正式开支
        5.4.3 寻租成本
        5.4.4 社会净福利损失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电信行业竞争政策研究
    6.1 中国电信行业竞争现状
        6.1.1 我国电信行业竞争现状
        6.1.2 阻碍我国电信行业竞争格局形成的主要问题
    6.2 中国电信行业竞争的博弈分析
        6.2.1 价格竞争的博弈分析
        6.2.2 非价格竞争的博弈分析
    6.3 国外电信行业竞争格局形成的经验借鉴
        6.3.1 发达国家电信业竞争格局形成经验
        6.3.2 发展中国家电信业竞争格局形成经验
        6.3.3 各国电信业竞争格局形成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第7章 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7.1 文章主要结论
    7.2 中国电信行业打破行政垄断和促进竞争的政策建议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的有效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文献回顾
        1.2.1 自然垄断产业特征的相关研究
        1.2.2 产业进入方式及其进入障碍的研究
        1.2.3 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研究
        1.2.4 有效竞争理论和电信市场竞争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1.2.5 电信规制的相关研究
        1.2.6 民营(私人)资本进入电信业的相关研究
        1.2.7 已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路线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有效竞争理论基础
    2.1 有效竞争理论的内涵
        2.1.1 国外理论基础
        2.1.2 国内理论基础
    2.2 电信市场后进入者与先进入者比较
        2.2.1 市场先入者与先发优势的一般理论
        2.2.2 电信市场先进入者优势
        2.2.3 电信市场后进入者优势
    2.3 电信市场进入壁垒与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2.3.1 电信市场进入壁垒
        2.3.2 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2.4 电信有效竞争的衡量标准
        2.4.1 有效竞争的一般衡量标准
        2.4.2 电信有效竞争的具体度量
    2.5 运营商有效竞争的数量优化数学模型
    2.6 双寡头垄断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分析
        2.6.1 博弈论视角的分析与解释
        2.6.2 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信产业特征与有效竞争
    3.1 电信产业的特征对后进入者有效竞争的影响
    3.2 电信市场引入竞争的原因
    3.3 电信市场有效竞争边界
        3.3.1 电信市场有效竞争边界的动态性
        3.3.2 决定电信市场垄断和竞争边界的主要因素
        3.3.3 电信市场垄断——竞争边界分析框架
    3.4 电信网络的互联互通与有效竞争
        3.4.1 网间互联的历史渊源和概念界定
        3.4.2 网间互联是实现有效竞争的基础
        3.4.3 电信网间互联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3.4.4 对在位主导运营商的规制激励
    3.5 瓶颈设施与有效竞争
        3.5.1 电信运营商的“瓶颈”垄断
        3.5.2 在位主导运营商的市场影响力
        3.5.3 瓶颈垄断、市场势力与网间互联规制
    3.6 重复建设、转换成本与有效竞争
        3.6.1 电信产业重复建设与有效竞争
        3.6.2 电信消费者的转换成本与有效竞争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有效竞争与规制研究
    4.1 政府规制对电信市场后进入者行为的影响
        4.1.1 竞争条件下电信市场的政府规制成因
        4.1.2 政府规制对后进入者行为的影响
    4.2 电话号码可携带与有效竞争的规制
        4.2.1 电话号码可携带的概念与类型
        4.2.2 号码携带与后进入者有效竞争
        4.2.3 对号码携带的规制
    4.3 软预算约束与进入阻止
        4.3.1 软预算约束问题概述
        4.3.2 模型设定
        4.3.3 博弈均衡分析
    4.4 规制放松与边缘性进入
        4.4.1 规制放松的理论分析
        4.4.2 边缘性进入
        1、MCI的边缘性进入过程
        2、边缘性进入分析
    4.5 路径依赖与“闭锁状态”
        4.5.1 电信规制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契合
        4.5.2 中国移动“一家独大”下的中国电信市场结构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有效竞争的路径选择
    5.1 适度准入与我国电信产业竞争模式
        5.1.1 电信市场准入中数量控制的理论依据
        5.1.2 电信市场集中度
        5.1.3 中国基础电信业务的市场准入
    5.2 所有制改革与产权制度安排
        5.2.1 产权界定和治理效率
        5.2.2 产权体制与有效竞争的关系
        5.2.3 中国电信企业产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5.2.4 我国电信企业产权制度的完善
    5.3 产业重组
        5.3.1 电信产业重组的目的与模式
        5.3.2 中国电信产业重组方案选择
        5.3.3 重组路径选择:政府引导、市场选择
    5.4 全业务经营
        5.4.1 基于消费者微观决策的电信市场分业经营模型
        5.4.2 全业务经营模式的实现
        5.4.3 国外四个全业务运营商的样本分析
        5.4.4 中国电信业第三次重组后全业务经营的模式研究
    5.5 网络融合与数网竞争
        5.5.1 数网融合及其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
        5.5.2 三网的现状
        5.5.3 数网融合与有效竞争
    5.6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发展方向和战略选择
        5.6.1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核心竞争力体现为产业链的整合能力
        5.6.2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产业链竞争模式
        5.6.3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产业链整合路径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6.1 我国电信产业改革和重组的总体分析
        6.1.1 我国电信产业改革的历史过程与政策变迁
        6.1.2 我国电信产业重组特征
        6.1.3 我国电信产业改革效果及其背后的制度问题
    6.2 中国联通进入移动电话市场分析
        6.2.1 中国联通的进入
        6.2.2 不对称的双寡头垄断对中国联通成长的障碍分析
        6.2.3 非对称规制与中国联通的市场竞争力分析
    6.3 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相互进入分析
        6.3.1 电信网通相互进入后的竞争效果分析
        6.3.2 电信、网通两大集团《合作协议》后果分析
    6.4 民营资本进入电信市场分析
        6.4.1 泰龙模式分析
        6.4.2 我国民营资本进入电信产业壁垒的形成机制
        6.4.3 拆除民营资本进入电信产业壁垒的制度选择
    6.5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有效竞争的对策建议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工作
    7.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中国手机电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论文结构说明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手机电视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节 手机电视的技术实现方式分析
        一、基于蜂窝移动网络的方式
        二、基于地面数字广播的方式
        三、基于卫星广播的方式
    第二节 国外手机电视运营情况分析
        一、日本的手机电视运营情况
        二、韩国的手机电视运营情况
        三、美国的手机电视运营情况
        四、欧洲各国的手机电视运营情况
    第三节 我国手机电视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手机电视发展的背景分析
        二、我国手机电视发展的两大阶段
        三、我国手机电视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二章 手机电视内容与受众需求的互动问题分析
    第一节 发现"下一代"受众——手机电视经营的核心
        一、"碎化"与"重聚":"下一代"受众的特征分析
        二、"下一代"受众的态度、行为与需求分析
    第二节 手机电视内容生产体系的建立
        一、手机电视内容体系的整体建设思路
        二、手机电视平台的组织结构创新
        三、手机电视节目的形式创新
        四、手机电视节目的内容创新
        五、手机电视节目的编排原则
        六、手机电视节目版权管理系统的建立
    第三节 手机电视节目的类型化生产
        一、新闻类节目的生产分析
        二、资讯类节目的生产分析
        三、娱乐类节目的生产分析
        四、体育类节目的生产分析
第三章 手机电视产业链的建构问题分析
    第一节 产业链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价值链(Value Chain)理论
        二、供应链(Supply Chain)理论
        三、产业链(Industrial Chain)理论
    第二节 基于供应链的手机电视产业链建构模式分析
        一、手机电视产业链要素分析
        二、我国手机电视的产业结构分析
        三、手机电视产业链建构模式分析
        四、手机电视产业链的组织建构原则
        五、手机电视产业链建构中的价值整合
    第三节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传媒企业与手机电视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分析
        一、媒介融合与手机电视产业链研究
        二、电视传媒企业价值链整合系统分析
        三、基于电视传媒企业内部的手机电视价值链整合
        四、手机电视产业价值链的对外资源整合
第四章 手机电视的商业运营模式问题分析
    第一节 手机电视商业运营的经济学基础
        一、手机电视商业运营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
        二、手机电视商业运营的正反馈效应
    第二节 手机电视商业运营模式的特征分析
        一、商业模式中的赢利点增多
        二、内容产品的一次性销售
        三、定制化的信息消费
        四、合作共赢的分账模式
    第三节 手机电视多元化的商业运营模式分析
        一、用户付费业务模式
        二、免费广播业务模式
        三、互动业务赢利模式
    第四节 手机电视商业模式的阶段化运营策略
        一、市场导入期的运营策略
        二、快速成长期的运营策略
        三、发展成熟期的运营策略
第五章 手机电视的市场营销策略问题分析
    第一节 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病毒式推广策略
        一、注重用户体验是手机电视推广的关键因素
        二、体验的目标在于消费者身份的转变
        三、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使病毒式营销成为可能
        四、手机电视病毒式营销策略分析
    第二节 以"一对一"关系为核心的数据库营销策略
        一、市场营销理论逐渐转向"精细化"的关系营销
        二、手机电视数据库营销策略的提出
        三、手机电视数据库营销的运作原则
        四、手机电视数据库营销的运作策略
    第三节 以多媒体融合互动为核心的整合营销策略
        一、媒介融合生态下广告主诉求的转变
        二、手机电视整合互动营销策略的实施
    第四节 手机电视广告的运作模式创新
        一、手机电视广告的投放优势:数据库支持下的分众、互动与量化统计
        二、手机电视广告的运作模式创新
        三、手机电视广告的效果计费与第三方监测
第六章 手机电视的监管体制问题分析
    第一节 手机电视发展遭遇管理壁垒
        一、多重管理体制带来的权力分散、监管乏力
        二、相关法规及政策效力低下、协调性差
    第二节 国外融合类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分析
        一、美、英、日等国的融合类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分析
        二、国外融合类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带来的启示
    第三节 我国手机电视监管体制的对策分析
        一、监管内容的分离
        二、高效协同的多核心监管机制的建立
        三、单一核心监管体制的形成
第七章 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培养问题分析
    第一节 手机电视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查
        一、调查说明
        二、主要数据分析
        三、本次调查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调查
        一、调查说明
        二、主要数据分析
        三、本次调查的主要结论
    第三节 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整合教学体系,构建综合性教学平台
        二、注重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三、注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四、注重新媒体的产业化研究
        五、校企联合培养新媒体专业人才
        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限制与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三、结语
附录
    附录一 手机电视行业相关法规及通知
    附录二 对东方龙移动信息有限公司员工访谈内容摘要
    附录三 数字电视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数据分析
    附录四 网络视听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数据分析
    附录五 IPTV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数据分析
    附录六 手机电视受众需求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七 手机电视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情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外资冲击增值业务将促电信业形成多赢局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D]. 熊辛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D]. 于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融合的分析[D]. 何白. 厦门大学, 2017(01)
  • [4]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D]. 程瓯. 武汉大学, 2016(01)
  • [5]我国基础电信服务业FDI综合壁垒指数度量[D]. 管文英.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6]基于产业融合的电信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研究[D]. 孟辉. 暨南大学, 2012(06)
  • [7]基于博弈论的电信运营商竞合关系研究[D]. 刘克飞. 河北工业大学, 2012(12)
  • [8]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与竞争政策研究[D]. 杨秀玉. 山东大学, 2010(09)
  • [9]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的有效竞争研究[D]. 李荣华. 中南大学, 2008(12)
  • [10]中国手机电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 王虎.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外商投资对增值服务的影响将促进电信业形成双赢局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