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勰《文心雕龙》之“气论”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刘娟[1](2021)在《基于张载气论思想的唐宋时期秦岭北麓乡土景观意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闫冰[2](2021)在《元稹纪行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彭鹏[3](2021)在《孔子的“德言说”》文中认为“德行”、“言语”分列“孔门四科”,均为孔子所重点关注的内容。然而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后世却罕有研究。孔子本人的相关论述也呈现出“零散化”、“凝练化”等特征,不具备典型、成熟的理论形态。对两者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之具有初步的理论形态的这一工作,既能丰富并完善对于孔子及孔门儒学的研究,又能使后世美学、文论等相关理论主张找到传统的支撑。基于此,可将孔子关于“德行”、“言语”这两者间关系的一系列主张概括为“德言说”。孔子之前的古代典籍、其同时代人以及孔子本人对“德”与“言”之间的关系都有过相关的论述,如《周易》中的相关思想、叔孙豹的“三不朽”之说等。孔子本人关于“德言”关系的阐述更是散见于《孔子家语》、《礼记》、《孟子》、《荀子》等诸多典籍而集中于《论语》一书。通过对这条脉络清晰的线索的梳理,可以顺理成章地归纳出“德言说”这一主张,这样的梳理也给予了“德言说”成立的“合法性”。“德行”、“言语”是人之里表的两大基本内容,可谓孔门儒学的“立身之本”。孔子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再加上当时世道衰微,礼崩乐坏,孔子有感于此遂对“德言”关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希望能借此匡扶世道人心。“德言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理论意义,对后世文论及美学影响深远。同时,“德言说”这一思想主张含有深刻的辩证思想,一定程度上可谓永远具有“当代性”。再加上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主导性地位,因此必须对其给予充分重视,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进行研究。
韩江雪[4](2021)在《文言文的育人价值及其落实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选文为例》文中认为自2017年9月起,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投入使用,该版本教科书清晰地把握了语文学科所特有的在潜移默化中陶染人格、形塑灵魂的特征,试图将国家与民族的育人要求熔铸于课程内容之中,使学生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也收获健康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在德、智、美三个层面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其具体体现之一是,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大幅增加了文言文阅读量,传达了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态度。然而,我们通过对实际教学情况的考察发现,文言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学生失落和文本失落的双重问题,导致文言文的育人价值无从实现,即学生没有从这一饱含传统文化精神的课程中获取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和美感升华的滋养。因此,对文言文的育人价值进行细致考察成为必须,这不仅有利于改进当前和未来的文言文教学实践,还能促进对语文教科书“定篇”类选文的研究,以及丰富文言文的研究视角和路径。该研究选取统编版本的初中段语文教科书中的全部文言文选文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访谈与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和课例研究法展开研究。研究共分为两部分,从教科书文选层面进行统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育人价值研究是第一步。其目的是审视与考察当前教科书编写的实际情况,这通过思考不同文选对学生学科素养培育的各方面价值和应然的文言文选文体系建构,继而对实然的文言文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文章编选的商榷意见,从而完善教科书编写和使用实践来实现。具体研究路径是,笔者首先借鉴文学、语言学、美学、伦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资源和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情况来创建教科书文选育人价值分析结构的“理想类型”,继而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实际进行量化与质性分析,考察选文在知识、思维、审美和文化方维的价值水平,衡量现实情况与理想层面的差距,提出一些自己的商榷意见。从教学层面进行统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育人价值研究是第二步。通过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选进行育人价值分析,我们已经充分认识了文言文本在知识积累、思维训练、审美陶冶与文化传承方面应发挥的育人价值,并且提出了完善教科书选文的一些商榷意见。这些选文育人价值继而面临着一个如何落实的问题,也即在实际教学中的转换形态与要求的问题,这需要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提出具体要求。文言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范畴,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寻求“理解”,不仅是对于文本的理解,更要在此基础上走向对自我的理解。因此,对文言文育人价值的转化要求应该落实为一种对理解水平的规定,教师、学生和师生双方都应该形成特定的理解状态。在对理想层面的育人价值转化形态进行明确之后,需要对当前一线教学情况进行考察,了解真实课堂中所发生的文言文教与学的现状,并对此现状进行分析,总经有效经验,更多的是诊断问题,借助中西方理论资源提出应对策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已有的文言文教学效果与方法令人不甚满意,学习主体的自由受限,人与文化经典之间存在一道巨大的意义裂痕。鉴于此,我们从千百年来中西方阅读、阐释文学经典的丰富经验中寻求到了一些理论启示,从征实原旨和自由开拓两种价值取向中切入对文言选文的教学思考。就选文的主导教学价值而言,选文可以被分为知识之文、思维之文、审美之文和文化之文。知识之文的教学要旨在于使学生合理积累一定数量的古汉语字音、字形、字义、语法、修辞、文学等知识,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不是机械的、单向度的,而是通过掌握古代训诂的基本方法和文学涵泳的巧妙艺术,通过训诂与涵泳的循环进行的。思维之文的教学要旨在于引领学生通过形象、逻辑、辩证等积极思维来理解文言文微言背后的大义,填补文本的空白结构,并对传统价值进行批判与颠覆,促进传统价值的更新与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之文教学要旨在于充分给予学生审美体验的自由,通过调动期待视野、引发认知冲突最终推动学生与作者的审美视域融合。文化之文的教学要旨在于尊重文本的民族历史性,重点把握文章历史语境,尊重古今时间间距,辨明历史文本的当代文化价值。当然,作为汉语言经典作品的文言文选文价值难以束于一隅,往往需要多角度价值钩沉,因而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灵活选择、调整、改良策略与方法,将前述阅读教学思路进行圆览会通。文言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经典教育,在全球化挑战日益激烈的今天,经典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文言文的育人价值探索关系到国民精神塑造和个体的自我理解,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包括教育研究者、教科书编写者、学校教师在内的教育人士,乃至整个国家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配合,不断地在民族经典与学生建构价值关联,致力于使其作用于实现人的发展与自由。
樊梦瑶[5](2021)在《李白代言类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运用诗学理论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文学心理学研究等方法,对李白代言类诗歌的创作情况做了深入系统的挖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李白“代动植物言”和“代男性言”的诗作做了认真细致的考索;对影响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的心理因素做出了具体分析:还应用MBTI心理量表对李白的人格形态做了分析,从而从文学创作发生的源头即作者层面窥视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的心理动因;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分析李白代言类诗歌的特点和优点,把握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的深刻内涵。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及第一章内容)主要界定了代言类诗歌的概念、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对于古乐府诗歌写作传统的创新及海内外研究现状、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对唐前代言类诗歌的研究,主要从“开源”的角度对先秦至魏晋时代的典型代言类诗歌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二部分(第二章)主要引入了“隐含作者”、“叙述者”等西方叙事学概念来探究李白代言类诗歌的生成机制,还对李白代言类诗歌的创作类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划分。按照被代言的“叙述者”种类,李白代言类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代动植物言”、“代女性言”和“代男性言”三个大类,其中每类之下又细分为不同的小类。第三部分(第三章)通过MBTI人格量表、“心理距离说”、“男权中心论”的影响等因素,从文学创作的心理因素角度,对李白代言类诗歌的创作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第四章)主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李白代言类诗歌与《玉台新咏》、《古诗十九首》和曹丕代言类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李白代言类诗歌具有重视人物心理状态挖掘、抒情方式较为直接,突破了南朝时期的模式化写作套路,情感更加真挚等特点。第五部分(第五章)主要分析李白代言类诗歌的艺术价值,即从李白代言类诗歌在文学创作上的意义和价值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李白代言类诗歌中具有的对“人性美”的追求、崇尚自然等理念已经成为镌刻在中华儿女传统基因中的一串串“密码”,对倡导和谐共生的当代社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总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思考和分析,试图勾勒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这也有助于当今读者较为系统性地认识和评价李白。
舒大刚,廖名春,李景林,丁鼎,詹海云,Liu Huawen[6](2021)在《经典:中华文化的根魂源》文中提出2020年11月5日,贵阳孔学堂通过远程连线方式,邀约清华大学的廖名春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李景林教授、四川大学的舒大刚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的程奇立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的詹海云教授,就"中华经典及其当代价值"问题,举行了秋季论辩会。对"何为经典""中华文化的根魂源""经典与诸子百家的关系""经典何以是‘不刊之鸿教’""经典阅读与体系构建""尊经还是研经"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辩论,达成了基本共识:"经乃永久不易的常典,经典是中华历史之根、智慧之源、信仰之魂,经典最早产生并对诸子有启迪之功,经典的内容具有永恒性和超时代性,经典体系与时俱迁而‘四书’最宜先读,对待经典应当怀着温情与敬意,尊研结合返本开新。""两办"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倡导传承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主要都记载于儒家经典中,经典明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思过半矣!
程龙浩[7](2021)在《《文心雕龙》“文德”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文心雕龙》开宗明义提出“文德”思想,显明了其在全书中的重要地位。梳理清楚这一问题,对于理解《文心雕龙》整个文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心雕龙》“文德”思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论题。“文德”思想源自以“文德”治天下的上古政教理想,春秋以来“文德”思想内涵不断扩展,开始有了德行、文辞方面的阐释。东汉王充首标“文德”理想,强调道德内容决定文章形式。魏晋时期,有关“文德”思想的论述颇多,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德”思想进行阐述,思想体系臻于完善。刘勰承袭了宗周以来的“尚文”传统,感叹“文之为德也大矣。”周朝之“文”有“心”,“心”成为刘勰着眼“人文”的基本点。《文心》之作就是要探究圣人“为文之用心”,为时人文章写作立下规矩,使“文”的伟大继续发扬。“文之枢纽”五篇对“文德”思想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发,充实了其内涵。通过“枢纽”转轴结绳,“弥纶群言”,“文德”思想贯穿于文体论、创作论、批评鉴赏论之中。具体来看,许多文体在发展实践中凝聚了丰富的道德含蕴,可以称为具有道德意味的形式,其重要功用就在于“炳耀仁孝”。刘勰将“树德建言”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建言”以“树德”为先,不断强调作家道德修养对文章创作的决定作用。在批评鉴赏论中,刘勰认为鉴赏者应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对作品做出正确评价。他批驳了“文人无行”的断论,指出理想的文人应该是“梓材之士”。《文心雕龙》“文德”思想是魏晋“文学自觉”的理论表现,是对当时不良文风的反思,随着后世学者不断的补充完善,“文德”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发展。重视德行修养是先秦以来儒学一贯的传统,刘勰立德不朽的价值追求和师圣励德的修懿之法对于伦理道德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建中[8](2021)在《经史子集与中国文论的兼性阐释》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文论"又称"中国古代文论"或"中国文学批评史":前者偏指研究领域,后者偏指现代学科,二者的共通之处是深植于经史子集知识学谱系的"兼性阐释"。兼者通也,经史子集的兼收并蓄和参稽众说,从阐释主体、思维方式和文本纂集等不同层面构成兼性阐释的学理依据。经史子集典籍的互文性、学派的融通性以及批评方法及心态的"平心而论",铸成兼性阐释的古典形态。"集"奠其基、"史"开其局、"子"拓其疆和"经"聚其力的百年历程,形成兼性阐释的现代嬗变。经史子集之兼性阐释理念及方法在中国文论领域的创造性转换,催生出文论典籍的"新四部"、大学教育的"新文科"和学术话语的"中国性",从而彰显出兼性阐释的当代价值。中国文论的兼性阐释,既区别于"以西律中"的强制阐释,又区别于"专业主义"的端性思维,从而在镜鉴西方、通变传统的基础上于文学理论领域重塑中国方案、中国范式和中国特色。
卢渠[9](2021)在《《老子》中“复”的思想及其文学批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老子》是先秦时期反映道家思想的哲学着作,而"复"作为其中重要的哲学概念,包含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老子》从宇宙生成、社会政治、人性三个层面对"复"进行阐释,并在其中蕴藏了返朴归真、辨证趋反、大象无形这三重内蕴。由此,其成为提倡自然、正言若反、审丑、言意之辨和致虚守静等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方法的发端,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李健[10](2021)在《“气韵”美学意义的构成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气与韵是两个独立的美学范畴,从气、韵到气韵经历了复杂的意义衍变。气在古代中国人的意识中是世界万物的生成要素,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共生体。曹丕将气的观念真正引入文章写作、文学创作领域,并给气以明确的美学规定,刘勰对此阐发得更为完善。韵广泛应用于文学、书画批评和人物品评领域。画学中的韵是画的个性、神采等,是笔墨、色彩、线条的和谐;诗学中的韵是一种弦外之音、味外之味,是一种高妙的品格、意境。气韵的意义构成非常复杂,它指涉的是艺术形象、艺术风格、艺术境界,是生成美的力和气势,是艺术的韵味。在全球化的当下,气韵对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理论和美学具有重要价值。气韵意义的构成中有不少观念可以与当下的中西文艺理论和美学对接并形成对话,并在此过程中生成新的理论内涵,完善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和审美理论。
二、刘勰《文心雕龙》之“气论”及其当代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刘勰《文心雕龙》之“气论”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3)孔子的“德言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及其界定 |
三、研究思路及目的 |
第一章 “德言说”的思想生成 |
一、“德言说”的思想之源 |
(一)叔孙豹的三不朽 |
(二)《诗经》中的“德言”思想 |
(三)《周易》中的相关思想 |
(四)时代环境的影响 |
二、“德言”关系的发现和提出 |
(一)有关“德”的论述 |
(二)有关“言”的论述 |
(三)“德言”关系的初探 |
(四)“德言”关系的提出 |
第二章 “德言说”内涵的延伸 |
一、德者必言 |
(一)有德者必能有所言 |
(二)有德者必须有所言 |
二、言与不言 |
(一)君子有所言 |
(二)君子有所不言 |
三、不言之言 |
(一)言语的局限 |
(二)无声胜有声 |
(三)“德言”思想内在的超越性 |
第三章 “德言说”的理论意义 |
一、言的独立与“诗言志”说 |
(一)言的重要性 |
(二)诗亦仅非言 |
二、“文以载道”说的源头考辨 |
(一)源起《诗经》说 |
(二)源头考辨 |
三、德言辩证与“文如其人”的考证 |
(一)文不如其人 |
(二)文如其人的限定及其意义 |
四、“德言说”的美学意蕴 |
(一)不言之美 |
(二)文的自觉 |
第四章 “德言说”的现代启示 |
一、自媒体时代的主体权力 |
(一)言的独立与话语权的下移 |
(二)言论自由与言的道德属性 |
二、文学活动中的本位思考 |
(一)文学创作内容的合“义”要求 |
(二)文学创作主体的道德持守 |
(三)传统道德批评的内在转变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文言文的育人价值及其落实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选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动机 |
(二)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一)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文的宏观研究 |
(二)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文的价值研究 |
(三)统编版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与特色的研究 |
(四)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文的研究 |
(五)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 |
(六)现有文献的不足及本研究的创新 |
三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
(一)语文教科书 |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 |
(三)文言文 |
(四)育人 |
(五)价值研究 |
四 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调查法 |
(三)文献研究法 |
(四)课例研究法 |
五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言文育人价值的基本认识 |
一 文言文育人价值关注缘起 |
(一)“新基础教育”对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视 |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
二 育人价值内涵界定 |
(一)智育价值:“求真”与增进理解 |
(二)德育价值:“向善”与促进关怀 |
(三)美育价值:“审美”与升华精神 |
(四)三育的关系 |
三 文言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内涵 |
(一)知识积累价值 |
(二)思维训练价值 |
(三)审美陶冶价值 |
(四)文化教诲价值 |
第三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文的育人价值探析 |
一 理想类型:文言文选文的应然育人价值 |
(一)知识价值 |
(二)思维价值 |
(三)审美价值 |
(四)文化价值 |
二 现状考察:统编初中语文文言文选文分析与商榷 |
(一)知识现状分析与商榷 |
(二)思维现状分析与商榷 |
(三)审美现状分析与商榷 |
(四)文化现状分析与商榷 |
第四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文的育人价值落实 |
一 选文育人价值实现的教学转化思路 |
(一)选文育人价值教学转化的基本路径 |
(二)选文育人价值教学转化的基本要求 |
二 文言文教学现状评析 |
(一)现状述评 |
(二)问题诊断与解决策略 |
三 落实育人价值的文言文教学实施策略 |
(一)知识之文:循环型阅读教学 |
(二)思维之文:开放型阅读教学 |
(三)审美之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
(四)文化之文:历史型阅读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硕博论文 |
四、其他 |
附录 |
一、教师访谈提纲 |
二、学生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李白代言类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何为代言类诗歌 |
第二节 “罕见凿空”的奇观——李白代言类乐府诗对于古乐府传统的创新问题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路径 |
第四节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唐前代言类诗歌的嬗变 |
第一节 雏形期:《诗经》《楚辞》中的代言类诗歌掠影 |
第二节 发展期:汉代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中代言类诗歌的吟唱 |
第三节 兴盛期:建安时期与南朝代言类诗歌述略 |
一 建安时期代言体类诗歌创作 |
二 南朝“宫体诗”中的代言体诗歌创作 |
第二章 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情况 |
第一节 唐代代言类诗歌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生成机制和创作类型 |
一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生成机制分析 |
二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创作类型及诗例分析 |
第三章 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心理机制探微 |
第一节 隐藏在“面具”之下的美感——“心理距离说”与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 |
第二节 “感性”的人格倾向与“代言”的冲动——“MBTI人格测评”视域下的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 |
第三节 男性的权威意识与“塑造”女性的渴望 |
第四章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创作特征 |
第一节 李白代言类诗歌与《玉台新咏》代言类诗歌之比较 |
一 李白代言类诗歌注重女性内心世界的刻画 |
二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真挚 |
第二节 李白代言类诗歌与《古诗十九首》代言类诗歌之比较 |
一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代言对象身份多样表达情感内涵较为丰富 |
二 李白代言类诗歌意象世界丰富多彩且空灵奇特 |
第三节 李白代言类诗歌与曹丕代言类诗歌之比较 |
一 李白个性天真浪漫少有曹丕式的“代亡友妻言”凄婉之作 |
二 李白代言类诗歌抒情方式较为多样不似曹丕只抒发单纯的感伤情绪 |
第五章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艺术价值 |
第一节 寄托内心情绪:李白代言类诗歌中的“心理补偿”性 |
第二节 乐为苍生代言:李白代言类诗歌的现实性 |
第三节 崇尚自然赞美人性:李白代言类诗歌的审美属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李白代言类诗歌统计(按照1977年中华书局本王琦注《李太白全集》顺序)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文心雕龙》“文德”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文德”思想的早期谱系 |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文德”思想 |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文德”思想 |
第三节 六朝时期的“文德”思想 |
第二章 《文心雕龙》意义建构中的“文德”思想 |
第一节 释“文之为德也大矣” |
第二节 “文德”思想的内涵层次 |
第三章 《文心雕龙》体系建构中的“文德”思想 |
第一节 文体论中的“文德” |
第二节 创作论中的“文德” |
第三节 批评论中的“文德” |
第四章 《文心雕龙》“文德”思想的后世发展 |
第一节 对于诗文评传统 |
第二节 对于伦理道德传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8)经史子集与中国文论的兼性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兼性阐释的学理依据 |
(一)兼性主体 |
(二)兼性思维 |
(三)兼性文本 |
二、兼性阐释的古典形态 |
(一)典籍的互文性 |
(二)学派的融通性 |
(三)批评态度和方法的“平心而论” |
三、兼性阐释的现代嬗变 |
(一)“集”奠其基 |
(二)“史”开其局 |
(三)“子”拓其疆 |
(四)“经”聚其力 |
四、兼性阐释的当代价值 |
(一)文论典籍的“新四部” |
(二)大学教育的“新文科” |
(三)学术话语的“中国性” |
(9)《老子》中“复”的思想及其文学批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复”的阐释层面及境界 |
(一)宇宙生成论中的“复” |
(二)社会政治论中的“复” |
(三)人性论层面的“复” |
二、“复”的多重内蕴及文学批评指向 |
(一)由“复”之“还原”义指向“返朴归真” |
(二)由“复”之“物反”义指向“辨证趋反” |
(三)由“复”之“繁复”义指向“大象无形” |
三、“复”的文学批评思想的后世演变 |
(一)提倡自然的文学理念 |
(二)正言若反与审丑理论 |
(三)象言意的关系争辩 |
(四)致虚守静的创作要求 |
四、结语 |
(10)“气韵”美学意义的构成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 “气”的美学规定 |
二、“韵”的美学意蕴 |
三 、“气韵”的意义构成 |
四、“气韵”的当代价值 |
四、刘勰《文心雕龙》之“气论”及其当代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张载气论思想的唐宋时期秦岭北麓乡土景观意象研究[D]. 刘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元稹纪行诗研究[D]. 闫冰.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孔子的“德言说”[D]. 彭鹏.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文言文的育人价值及其落实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选文为例[D]. 韩江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李白代言类诗歌研究[D]. 樊梦瑶.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经典:中华文化的根魂源[J]. 舒大刚,廖名春,李景林,丁鼎,詹海云,Liu Huawen. 孔学堂, 2021(01)
- [7]《文心雕龙》“文德”思想研究[D]. 程龙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8]经史子集与中国文论的兼性阐释[J]. 李建中. 社会科学, 2021(03)
- [9]《老子》中“复”的思想及其文学批评意义[J]. 卢渠.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2)
- [10]“气韵”美学意义的构成及其当代价值[J]. 李健. 中国文学批评,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