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良的“L”髁钢板打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春[1](2021)在《自制导向器结合中医正骨手法微创PFNA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证明自制PFNA导向器结合中医正骨手法微创PFNA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最佳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案,寻找一种能够降低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风险的治疗方法,从而降低老年人因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导致的残疾率和死亡率。2方法选取自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期间就诊于芜湖市中医医院门急诊并收治入院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依据纳入标准选取60例患者,并按照入院时间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30例。对照组(B组)为中医正骨手法结合传统微创PFNA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实验组(A组)为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自制PFNA导向器进行治疗,记录A组与B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等数据,并且运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者术后进行髋关节功能的评估。3结果A组与B组患者在年龄,致伤原因,性别,骨折分型等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B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比较有明显优势,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方面,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负重时间等观察指标的研究以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术后评估,统计学分析处理,得出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自制PFNA导向器结合中医正骨手法微创PFNA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明显的优势,术后患者恢复快,手术后并发症少,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势,该项治疗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杨晓剑[2](2021)在《肩关节镜辅助下治疗Ⅲ、Ⅳ型肩锁关节脱位》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比较肩关节镜辅助下放置Tightrope袢钢板与切开放置A-CTightrope袢钢板治疗RockwoodⅢ、Ⅳ型肩锁关节脱位(acromioclavicular joint dislocation,AJD)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承德市中心医院骨二科和骨一科2017年1月到2019年4月收治的RockwoodⅢ、Ⅳ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57人,其中骨二科收集到患者30人,为肩关节镜辅助下放置Tightrope袢钢板组,以下简称关节镜组,骨一科收集到患者27人,为切开放置A-C Tightrope袢钢板组,以下简称切开组。对收集到的患者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1月、3月、6月的肩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评分;术后末次随访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末次随访患侧肩锁关节间隙距离(acromioclavicular distance,ACD)及喙锁间隙距离(coracoclavicular distance,CCD);术后末次随访Klasson评分分级优良率,分析比较两种术式短期临床疗效。结果:57例患者均获6个月以上随访,平均8.65±1.30个月(6~12个月)。关节镜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均小于切开组,(p<0.05);两组组别间VAS评分比较存在差异(F组间=3.724,p=0.048),两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存在差异(F时间=898.509,p<0.001),两组组别间与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时间×组间=65.779,p<0.001),即两组间VAS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通过简单效应检验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两组患者VAS评分逐渐降低(p<0.05)。两组组别间Constant评分比较存在差异(F组间=6.499,p=0.014),两组不同时间点Constant评分比较存在差异(F时间=98317.651,p<0.001),两组组别别与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时间×组间=289.457,p<0.001),即两组间Constant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通过简单效应检验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两组患者Constant评分逐渐增高(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患侧肩锁关节间隙距离和喙锁间隙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Klasson评分分级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4)。结论:肩关节镜辅助下放置Tightrope袢钢板相较于切开放置A-C Tightrope袢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更快,并可同时处理肩关节内合并损伤,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的优势。
葛文龙[3](2020)在《桡骨极远端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并对比掌侧钩钢板、掌侧微型钢板及万向锁定加压钢板3种内固定方式下,桡骨极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对一名健康的青年志愿者进行腕关节CT进行扫描并提取数据,对其右腕关节行三维CT扫描后,提取出DICOM格式影像结果。首先使用Mimics19.0将DICOM数据进行桡骨的提取并行优化处理,生成桡骨三维模型。然后使用Geomagic Studio 2013对桡骨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及优化,使其便于下一步的处理。在Solidworks 2017中,进行骨折的模拟,钢板与骨骼的装配。最后,使用ANSYS19.0进行有限元分析,对模型中的材料属性赋值,进行约束,进行静力分析,得出3种内固定方式下3种不同工况下的应力与位移。结果:将掌侧钩钢板、掌侧微型钢板、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的表现对比分析,得出结果如下:1.内固定物应力对比分析:轴向100N的载荷下,掌侧钩钢板(15.336MPa)<掌侧微型钢板(17.521MPa)<万向加压钢板(25.555MPa);背伸50N的载荷下,掌侧钩钢板(17.228MPa)<掌侧微型钢板(28.95MPa)<万向加压钢板(79.62MPa);掌屈50N的载荷下,掌侧钩钢板(19.701MPa)<万向加压钢板(91.872MPa)<掌侧微型钢板(211.68MPa)。2.骨折块应力对比分析:轴向100N的载荷下,掌侧钩钢板组(3.4272MPa)<掌侧微型钢板组(3.7563MPa)<万向加压钢板组(5.5772MPa);背伸50N的载荷下,掌侧钩钢板组(4.127MPa)<万向加压钢板组(4.8494MPa)<掌侧微型钢板组(5.1121MPa);掌屈50N的载荷下,掌侧钩钢板组(3.5581MPa)<万向加压钢板组(6.8398MPa)<掌侧微型钢板组(7.5267MPa)。3.桡骨远端关节面位移对比分析:轴向100N的载荷下,万向加压钢板组(0.58919mm)<掌侧钩钢板组(0.68501mm)<掌侧微型钢板组(0.68721mm);背伸50N的载荷下,万向加压钢板组(7.3557mm)<掌侧钩钢板组(7.7254mm)<掌侧微型钢板组(7.7386mm);掌屈50N的载荷下,万向加压钢板组(7.6714mm)<掌侧钩钢板组(8.1009mm)<掌侧微型钢板组(8.2852mm)。结论:在内固定物应力及骨折块应力方面,掌侧钩钢板优于掌侧微型钢板及万向加压钢板。在桡骨远端关节面移位方面,万向加压钢板优于掌侧钩钢板及掌侧微型钢板。在术后早期功能康复阶段,尽量避免负重的腕关节背伸及掌屈锻炼。
左照光[4](2020)在《髋臼骨折DAPSQ耻骨螺钉钉道的测量与应用及桃核承气汤治疗术后便秘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1.本课题首先对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耻骨螺钉钉道的应用解剖参数进行数字化测量,为临床安全置钉提供依据。2.进而初步探讨三维数字规划在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中治疗累及方形区复杂髋臼骨折的应用效果,为完善我科自主研发的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系统提供一种新的思路。3.通过临床疗效比较,确定桃核承气汤对髋臼骨折患者术后出现腹部胀气以及排便困难等症状的疗效。方法1.第一部分:收集我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正常成人完整骨盆薄层CT扫描数据20例,男女各10例(各20侧半骨盆),患者CT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后,再导入Mimics计算机辅助外科软件,通过阈值分割、区域增长等功能重建骨盆三维模型。以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为参考模板确定耻骨区域置钉的方案,以Mimics软件虚拟的圆柱体代替螺钉,模拟手术置入虚拟螺钉,调整好螺钉位置后测量螺钉长度;通过3-matic research12.0软件的线面成角功能,测得螺钉与耻骨内下表面的夹角,测得螺钉与骨盆矢状面的夹角。2.第二部分:在2016年5月至2019年6月期间,按照制定的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累及方形区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病历资料共计26例,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为2069岁。根据是否采用三维数字规划分为2组:其中三维数字规划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44.50±12.60)岁;常规置钉组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51.00±11.57)岁。三维数字规划组患者依据解剖测量的方法进行三维数字规划,利用Mimics计算机辅助外科软件,通过阈值分割、区域增长等功能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模拟手术置入以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为参考的耻骨支虚拟螺钉,设计进钉点、进钉方向,测量虚拟螺钉的长度以及虚拟螺钉与耻骨支内下表面的角度,为置入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系统耻骨支螺钉提供参考数据。常规置钉组患者术前行常规检查,C形臂X线机透视下,医生徒手置入螺钉。比较两组患者的耻骨支螺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导针调整次数、骨折复位质量及末次随访时改良髋臼骨折功能评分等。3.第三部分:将26例髋臼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临床常用西药对症治疗;观察组:在观察组基础上服用经方桃核承气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第一部分: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系统耻骨支螺钉在耻骨上表面前缘、前缘与后缘的中点、后缘以及在前缘与后缘的中点处斜向置钉时螺钉A可置入理论最大长度男性分别为(47.06±4.78)mm、(49.14±4.02)mm、(48.74±3.51)mm、(50.80±7.35)mm,女性分别为(33.69±7.05)mm、(42.58±4.98)mm、(43.8±4.97)mm、(42.21±6.24)mm;螺钉B可置入理论最大长度男性分别为(31.50±3.55)mm、(44.19±4.34)mm、(54.05±7.11)mm、(47.77±4.25)mm,女性分别为(23.82±5.35)mm、(38.17±7.43)mm、(46.98±7.31)mm、(42.12±6.87)mm;螺钉C可置入理论最大长度男性分别为(25.86±1.88)mm、(32.54±5.68)mm、(35.45±8.72)mm、(43.71±5.47)mm,女性分别为(22.95±2.79)mm、(27.06±4.85)mm、(27.63±7.02)mm、(32.66±5.73)mm;各组螺钉长度和男女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A在耻骨上表面前缘、前缘与后缘的中点、后缘以及在前缘与后缘的中点处斜向置钉时与耻骨内下表面夹角,男性分别为(27.71±5.36)°、(22.27±4.30)°、(16.98±3.79)°、(24.67±4.68)°;女性分别为(37.00±11.25)°、(24.18±4.13)°、(18.25±2.09)°、(24.56±5.37)°;螺钉B在耻骨上表面前缘、前缘与后缘的中点、后缘以及在前缘与后缘的中点处斜向置钉时与耻骨内下表面夹角,男性分别为(58.92±10.24)°、(36.80±6.65)°、(22.57±4.95)°、(33.56±6.27)°,女性分别为(58.21±6.88)°、(31.97±7.85)°、(19.07±6.76)°、(29.48±7.14)°;螺钉C在耻骨上表面前缘、前缘与后缘的中点、后缘以及在前缘与后缘的中点处斜向置钉时与耻骨内下表面夹角,男性分别为(49.21±5.62)°、(32.87±5.35)°、(21.49±5.01)°、(25.27±8.06)°,女性分别为(41.26±5.6)°、(26.61±5.93)°、(16.88±3.23)°、(19.08±3.99)°。螺钉C四个角度男女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A、B四个角度男女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螺钉三个角度同性别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A在耻骨上表面前缘、前缘与后缘的中点、后缘以及在前缘与后缘的中点处斜向置钉时与骨盆矢状面的夹角,男性分别为(3.29±0.68)°、(3.34±0.62)°、(2.99±0.68)°、(6.99±2.99)°;女性分别为(9.10±0.92)°、(6.55±0.60)°、(4.55±0.63)°、(9.83±0.85)°;螺钉B在耻骨上表面前缘、前缘与后缘的中点、后缘以及在前缘与后缘的中点处斜向置钉时与骨盆矢状面的夹角,男性分别为(16.30±1.43)°、(10.61±1.17)°、(3.54±0.31)°、(12.53±2.64)°,女性分别为(25.33±1.40)°、(11.17±1.14)°、(4.24±0.29)°、(20.72±0.66)°;螺钉C在耻骨上表面前缘、前缘与后缘的中点、后缘以及在前缘与后缘的中点处斜向置钉时与骨盆矢状面的夹角,男性分别为(20.06±0.71)°、(11.98±0.44)°、(6.81±0.60)°、(37.17±4.30)°,女性分别为(23.99±1.21)°、(14.89±0.55)°、(5.85±0.52)°、(30.43±0.56)°;各组间的螺钉与矢状面的夹角在男女之间除了在B螺钉中点无统计学意义外,余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螺钉与矢状面角度在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部分:三维数字规划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8.75±11.2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83.58±30.65)ml,术中X线平均透视时间为(26.33±9.40)s,导针调整次数(1.08±0.67)次,少于常规组(113.50±18.83)min,(251.71±26.98)ml,(37.07±6.71)s,(2.64±0.63)次,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三维数字规划组平均随访时间(14.75±2.73)月,常规置钉组平均(15.57±3.65)月;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复位标准评定:三维数字规划组复位满意率为91.67%(11/12),常规置钉组复位满意率为85.71%(12/14);末次随访时改良髋臼功能评分结果,三维数字规划组为(15.08±1.00),常规置钉组为(15.14±1.29);上述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第三部分:比较两组患者在腹部胀满缓解、首次排气、首次排便及便秘消失等指标差异,观察组四种指标出现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2.8%,明显高于对照组83.3%(P<0.05)。结论1.通过计算机辅助解剖测量,为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耻骨支螺钉的置入提供参考依据。2.在临床应用中,通过三维数字规划,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术中透视时间以及导针调整次数,较常规置钉更有优势。3.中药处方桃核承气汤加味治疗髋臼骨折后出现的腹胀、排便困难等症状效果明确。
向琳茜[5](2020)在《闭合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与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ESIN)内固定、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对比,分析闭合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对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骨伤科2017年7月至2019年9月79例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的门诊和住院儿童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B组采用闭合复位ESIN髓内固定,C组采用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A组21例,其中男性16人、女性5人,年龄位于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62±0.97)岁;B组30例,其中男性20人、女性10人,年龄位于6-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57±1.41)岁;C组28例,其中男性18人、女性10人,年龄位于6-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71±1.36)岁。对比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治疗费用、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A、B两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Anderson评分标准评价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较三组的优秀率。结果:所有病例的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9.03±2.21)个月。三组患者治疗前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方面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B组治疗费用最高、A组次之、C组最低,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骨折均顺利愈合,未发生感染、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骨筋膜室综合症(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CS)、再骨折等并发症;C组8例发生骨折再移位,其中6例再次予以了一次手法复位、2例再次予以了两次手法复位。A、B两组无并发症发生。A、B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Anderson前臂功能评定标准,末次随访时A组优秀率95.24%;B组优秀率96.67%;C组优秀率78.57%;三组的优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A、B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与传统小夹板外固定相比前臂功能恢复更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与ESIN内固定相比治疗费用更低,是一种疗效确切且相当经济的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唐茂[6](2019)在《中药外治法在伸直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后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熨舒补骨散配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后期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2018年11月,对60例伸直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通过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最大程度恢复正常的腕关节解剖关系,拆除夹板后,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人,对照组30人,实验组采用熨舒补骨散配合功能锻炼的方法,对照组采取功能锻炼+热毛巾外敷治疗。评估骨折的复位及腕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0.6月(7月?13月),58例病人得到随访,2例病人失访,所有患者均复位成功。手法复位后第1天及第6周通过拍摄标准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第六周所有X片桡骨高度、掌倾角、和尺偏角。于术后第6周、第8周与第12周分别拍摄腕关节标准正侧位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及骨痂生长情况。分别在术后3、6个月参照Gartland与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定。结论手法复位配合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满意,在骨折中、后期熨舒补骨膏能促进骨折愈合,改善关节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操作简便,疗效切确,是骨折中后期的良好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郑勇强[7](2018)在《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的3D打印研制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枢椎病灶切除后的重建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难点,目前仍缺乏合适假体进行重建和固定。本研究尝试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激光选区熔化金属3D打印技术研制一种完全个性化设计的人工假体,为枢椎肿瘤切除后的重建提供解决方案。[方法](1)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重建体的研制: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及逆向工程软件进行人工枢椎的设计,根据置钉的位置添加上下椎节的固定,形成一体化假体,采用医用钛合金粉末激光选区熔化成型。(2)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假体重建的力学有限元分析:CT扫描获取正常成年上颈椎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分离出C0-4模型,以STL格式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3重建实体模型,以STEP格式导入Solidworks 2012建立模型,模拟枢椎切除,建立一体化人工枢椎及异形钛网重建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导人ANSYS 13.0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比较两套内固定系统的力学性能。(3)四种不同固定方式的一体化人工枢椎的力学有限元分析:同(2)的方法建立颈椎模型,模拟枢椎切除术,根据C3椎体4种不同固定方式分别建立一体化人工枢椎重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椎体左右侧螺钉(A组),椎体上下位螺钉(B组),一侧逆向椎弓根螺钉和一侧椎体螺钉(C组),双侧逆向椎弓根螺钉(D组)。计算并评估C3椎体上螺钉的应力和4种假体的位移。(4)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与异形钛网重建的生物力学比较:新鲜人枕颈椎标本6例,实施枢椎切除,对每具标本分别进行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重建固定及异形钛网重建固定,比较6种工况下两种内固定方式的三维稳定性。[结果](1)成功研制并3D打印出由寰椎侧块螺钉、C3逆向椎弓根螺钉(或椎体钉)及枢椎假体组成的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2)在4种不同工况下,一体化人工枢椎假体的最大应力值和最大位移值均小于异形钛网;除前屈状态外,一体化人工枢椎对C3上终板的最大应力值均低于异形钛网。(3)前屈工况下,C3螺钉的应力最大;最大应力值依次为A组<D组<C组<B组;假体C2的最大位移值依次D组<C组<B组<A组。(4)新鲜尸体标本生物力学分析两套模拟枢椎切除重建内固定系统力学效能,最大活动度均出现在后伸状态,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假体组在6个维度均优于异形钛网组。[结论](1)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2)通过有限元分析,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假体前路重建可提供足够的固定强度和稳定性。(3)对比异形钛网,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假体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更低的应力。
谭家昌[8](2018)在《弹性钉结合尾帽和钢丝固定在儿童不稳定型股骨骨折中的生物力学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弹性钉结合尾帽和钢丝固定尸体骨长斜形股骨骨折的刚度实验目的:在成人尸体股骨长斜型骨折模型,使用弹性钉结合尾帽或钢丝固定后,进行体外的生物力学测试,评估结合尾帽或钢丝捆扎的两种改良固定术是否能改善弹性钉固定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选用内固定方式提供力学方面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8具小个子成人尸体股骨标本,标本从4位捐献者身上获得。手动锯成股骨中段长斜型不稳定骨折模型,逆行插入两枚3.5mm直径钛质弹性钉固定后,结合尾帽或钢丝捆扎,制成不同固定方式的骨折固定模型;A组:弹性髓内钉固定模型,B组:弹性髓内钉+钢丝固定模型,C组:弹性髓内钉+尾帽固定模型,D组:弹性髓内钉+钢丝+尾帽固定模型。行非破坏性的轴向压缩、四点弯曲和扭转测试,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刚度、位移和扭矩进行分析。实验中获得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取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单纯弹性髓内钉固定(A组)相比,增加尾帽固定的构型(C组)在轴向压缩测试,C组刚度较A组增加509%,位移减少74%(P<0.01)。辅助钢丝固定的改良技术(B组)在四点弯曲和扭转测试时,对结构稳定性带来显着的积极影响:在矢状面弯曲测试时刚度平均值明显更高(29.26±1.78/11.13±2.59N/mm,p<0.01),位移更少(3.57±0.37/9.56±1.28mm,p<0.01)。在冠状面弯曲测试时刚度平均值同样更高(41.19±1.59/16.65±3.18N/mm,p<0.01),位移更少(2.83±0.47/9.09±1.42mm,p<0.01)。扭转测试时刚度平均值更大(0.34±0.052/0.18±0.047Nm/deg,p<0.01)。而联合两种改良固定技术的D组在所有方向的测试都显着改善结构刚度。结论:增加尾帽固定有助于增加长斜形骨折模型的轴向稳定性,辅助钢丝固定增加了扭转和弯曲载荷时结构的稳定性。在儿童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的治疗,改良的弹性钉结合尾帽、钢丝固定技术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第二部分不同直径弹性钉结合尾帽固定合成骨长斜形股骨骨折的失效载荷实验目的:测试两种不同直径的弹性钉固定长斜形股骨干骨折模型的失效载荷,并且观察不同直径的弹性钉联合使用尾帽固定后是否能显着改变失效载荷。方法:使用24具合成青少年股骨模型,制作成股骨长斜形骨折。共分成4组,每组有6具标本。分别使用不同直径弹性钉和尾帽的组合固定。A组使用3.0mm弹性钉固定。B组使用3.0mm弹性髓内钉+尾帽固定,C组使用直径3.5mm弹性钉固定,D组使用3.5mm弹性髓内钉+尾帽固定。随后进行轴向压缩测试直至失效,使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实验中获得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取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人工合成股骨标本,与单纯弹性髓内钉固定(A组)相比,增加尾帽固定的构型(D组和B组)在轴向压缩测试,失效的载荷力显着增高(分别是2180N±196和1470N±163/390N±119;p<0.01)。3.5mm直径的弹性钉(C组)与3.0mm直径的钉子(A组)相比,其失效载荷显着增高(分别是1240N±102/390N±119;p<0.01),更大直径的钉子对结构刚度带来显着的积极影响。结论:弹性钉联合尾帽固定或者使用更大直径的钉子明显增加了轴向压缩载荷的结构稳定性,可以有效的减少弹性钉退出的风险。第三部分有限切开复位弹性钉结合尾帽固定在儿童不稳定型股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比较有限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弹性钉结合尾帽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4例年龄514岁的股骨干不稳定型骨折患儿资料,其中24例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弹性钉结合尾帽固定(A组),男16例,女8例;年龄(8.4±2.1)岁;左侧14例,右侧10例;长斜形骨折12例,长螺旋形8例,粉碎性骨折4例。30例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钉结合尾帽固定(B组),男22例,女8例;年龄(8.1±1.8)岁;左侧17例,右侧13例;长斜形骨折13例,长螺旋形11例,粉碎性骨折6例。两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术中指标及术后的放射结果、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放射线暴露时间明显缩短,术中骨折、术后石膏制动例数更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术中预计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部分负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Beaty影像学评分,A组满意22例(91.6%),不满意2例(8.4%);B组满意16例(53.3%),不满意14例(46.7%)。Flynn髓内钉疗效评分,A组优15例(62.5%),良9例(37.5%);B组优5例(16.7%),良22例(73.3%),差3例(10%)。Harris评分两组优的比率均为100%。两组早期Beaty影像学结果及髓内钉疗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末次随访髓内钉疗效评分优良率和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限切开复位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股骨骨折与闭合复位治疗的总体疗效相当,但有限切开复位可以获得更好的骨折对位与固定,并发症更少,而且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及减少放射线暴露,是一种更为优良的复位选择。
潘文奇[9](2018)在《髓内钉与锁定解剖钢板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髓内钉与锁定解剖钢板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目盲选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锁定解剖钢板方法治疗,试验组患者予以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痊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并发症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予以髓内钉治疗能够优化各项手术指标,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着,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运用。
周坚锋[10](2016)在《新型解剖锁定钢板固定髋臼T型骨折的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背景:髋臼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是常见的复杂骨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低能量损伤引起的髋臼骨折发病率逐渐增高。传统的保守治疗已被切开复位内固定所取代。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内固定方法包括重建钢板、重建锁定钢板、经皮微创拉力螺钉固定等,但都存在术中预弯钢板、螺钉打入关节腔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问题。前期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一款具有导向性的新型解剖锁定钢板,能够安全置入螺钉以及前柱螺钉、magic螺钉固定髋臼骨折,但缺乏相关的生物力学实验。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比新型解剖锁定钢板与重建钢板、锁定钢板以及辅助拉力螺钉固定方式固定髋臼T型骨折的稳定性,验证该新型解剖锁定钢板的固定效果,为临床推广运用该钢板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方法:利用第四代人工合成半骨盆sawbones的CT数据建立髋臼三维模型,并利用mimics软件和abaqus软件创建髋臼T型骨折有限元模型,建立包括新型解剖锁定钢板在内的九种不同内固定装置固定髋臼T型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在施加相同载荷后对比不同模型受力后骨折前方、后方以及下方移位的大小。结果:新型解剖锁定钢板固定下,骨折前方、后方和下方移位依次为0.2805mm、0.3177mm,06842mm.九种不同的内固定方式下,T型骨折断端前方移位从小到大依次为:ASPLP7.3<ASPLP6.5<NALP<ALPPLP< ASPRP7.3<ASPRP6.5<ARPPRP<ASPLP5.5<ASPRP5.5,后方移位从小到大依次为:NALP<ALPPLP<ASPLP7.3<ASPRP7.3<ARPPRP<ASPLP6.5 <ASPRP6.5<ASPLP5.5<ASPRP5.5,下方移位从小到大依次为NALP< ASPLP7.3<ALPPLP<ASPRP7.3<ASPLP6.5<ARPPRP<ASPRP6.5< ASPLP5.5<ASPRP5.5。采用重建钢板和锁定钢板固定下,骨折移位大小随着螺钉直径增大而减小;采用相同直径螺钉固定下,锁定钢板固定骨折移位均小于重建钢板固定.结论:(1)新型解剖锁定钢板固定髋臼T型骨折与其他内固定相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2)前柱螺钉固定骨折时,固定的稳定性随螺钉直径增粗而增大;(3)固定髋臼骨折时,锁定钢板比重建钢板提供更强的稳定性。
二、改良的“L”髁钢板打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的“L”髁钢板打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自制导向器结合中医正骨手法微创PFNA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Main Abbreviation)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案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5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股骨粗隆骨折的治疗进展 |
1.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 |
2.非手术治疗 |
3.外固定架 |
4.动力髋螺钉(DHS) |
5.股骨近端防旋矗内钉(PFNA) |
6.人工髋关节置换(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新型PFNA导向器专利证书 |
附录二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表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肩关节镜辅助下治疗Ⅲ、Ⅳ型肩锁关节脱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肩锁关节脱位的外科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桡骨极远端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诊断与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
2.1 桡骨极远端骨折解剖及其特点 |
2.2 桡骨极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 |
2.3 桡骨极远端骨折分型及损伤机制 |
2.4 桡骨极远端骨折的诊断 |
2.5 桡骨极远端骨折的治疗原则 |
2.6 桡骨极远端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 |
2.6.1 掌侧入路 |
2.6.2 背侧入路 |
2.6.3 扩展的桡侧腕屈肌入路 |
2.7 内固定的选择 |
2.7.1 标准掌侧加压钢板 |
2.7.2 万向双柱加压接骨板 |
2.7.3 2.4 mm AO“分水岭”万向锁定加压钢板 |
2.7.4 掌侧微型钢板 |
2.7.5 掌侧微型钩钢板 |
2.7.6 扩展钩钢板 |
2.7.7 双螺纹接骨空心螺钉 |
2.7.8 腕关节镜辅助治疗 |
2.7.9 跨关节外固定支架 |
2.8 术后并发症 |
2.8.1 掌侧屈肌腱问题 |
2.8.2 骨折复位丢失及腕关节半脱位 |
2.8.3 创伤性关节炎 |
2.8.4 腕管综合征 |
2.9 总结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对象 |
3.1.2 实验设备及其参数 |
3.1.3 实验数据 |
3.1.4 实验软件 |
3.2 方法 |
3.2.1 桡骨建模及有限元分析过程 |
3.2.2 实验观察指标 |
3.2.3 实验分组 |
3.2.4 实验数据采集 |
第4章 结果 |
4.1 掌侧钩钢板组 |
4.1.1 内固定物的受力分析 |
4.1.2 骨折块的受力分析 |
4.1.3 桡骨远端关节面位移 |
4.2 掌侧微型钢板组 |
4.2.1 内固定物的受力分析 |
4.2.2 骨折块的受力分析 |
4.2.3 桡骨远端关节面位移 |
4.3 万向加压钢板组 |
4.3.1 内固定物的受力分析 |
4.3.2 骨折块的受力分析 |
4.3.3 桡骨远端关节面位移 |
第5章 讨论 |
5.1 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发展与应用 |
5.2 有限元分析法在医学中的应用 |
5.3 有限元分析法在骨科中的应用 |
5.4 桡骨极远端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
5.4.1 内固定物应力对比分析 |
5.4.2 骨折块应力对比分析 |
5.4.3 桡骨远端关节面位移对比分析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髋臼骨折DAPSQ耻骨螺钉钉道的测量与应用及桃核承气汤治疗术后便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系统耻骨支螺钉的应用解剖测量 |
1 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应用软件 |
2 方法 |
2.1 重建骨盆三维模型 |
2.2 模拟手术 |
2.3 解剖参数的测量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研究背景 |
4.2 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
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4 不足之处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三维数字规划在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系统中治疗累及方形区复杂髋臼骨折的应用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病人资料来源 |
1.2 病人的骨折分型 |
1.3 病人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4 一般资料 |
1.5 术前处理及检查 |
1.6 三维数字规划的过程 |
1.7 手术方法 |
1.8 术后处理 |
1.9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
1.10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术中资料 |
2.3 术后资料 |
2.4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3.1 研究背景 |
3.2 三维数字规划的优势 |
3.3 不足之处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桃核承气汤加味治疗髋臼骨折术后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疗效判定标准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髋臼骨折后便秘的原因 |
3.2 桃核承气汤的作用机理 |
3.3 桃核承气汤的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骨盆前环损伤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
1 骨盆前环的解剖 |
2 骨盆前环以及累及前柱的髋臼骨折分型 |
3 骨盆前环以及累及前柱的髋臼骨折内固定技术 |
3.1 经皮外固定架技术 |
3.2 经皮螺钉内固定技术 |
3.3 计算机辅助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技术 |
3.4 钢板内固定技术 |
3.5 钢丝张力带技术 |
3.6 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闭合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儿童尺桡骨骨折治疗方式及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中药外治法在伸直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后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试验分组 |
2.3 骨折中、后期治疗 |
2.4 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分析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两组可比性分析 |
3.3 手法复位效果比较 |
3.4 骨折愈合情况X线评分 |
3.5 各组腕关节功能比较 |
4 结论 |
讨论 |
1 中药外治法的优势 |
2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 |
2.1 手法整复外固定治疗 |
2.2 经皮克氏针固定 |
2.3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
3 中医学对骨折筋伤的认识 |
4 熨舒补骨散的药理研究 |
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综述) 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B |
Gartland与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 |
骨痂定量 |
Gartland与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表 |
(7)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的3D打印研制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金属3D打印制造 |
1.1 引言 |
1.2 设计理念 |
1.3 设计步骤及制定流程 |
1.4 讨论 |
1.5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2 模型的网格划分及验证 |
2.2.3 模型的约束及加载 |
2.3 结果 |
2.3.1 应力分析 |
2.3.2 位移分析 |
2.3.3 C3椎体上终板的应力分析 |
2.4 讨论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四种不同固定方式的力学有限元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模型准备 |
3.2.2 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4种不同固定方式的重建模型 |
3.2.3 模型的网格划分及验证 |
3.2.4 模型的约束及加载 |
3.3 结果 |
3.3.1 C3螺钉上的最大应力 |
3.3.2 C2假体的稳定性 |
3.4 讨论 |
3.5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内固定系统与异形钛网固定系统的三维稳定性评价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及两套内固定模型的制备 |
4.2.2 实验设计 |
4.2.3 标本的生物力学测试 |
4.2.4 统计方法 |
4.3 结果 |
4.3.1 不同工况下C2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 |
4.3.2 不同工况下C2节段的活动度 |
4.4 讨论 |
4.5 参考文献 |
结论 |
成果 |
致谢 |
(8)弹性钉结合尾帽和钢丝固定在儿童不稳定型股骨骨折中的生物力学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弹性钉结合尾帽和钢丝固定尸体骨长斜形股骨骨折的刚度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不同直径弹性钉结合尾帽固定合成骨长斜形股骨干骨折的失效载荷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有限切开复位弹性钉结合尾帽固定在儿童不稳定型股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
1 研究方案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1 |
附录2 |
综述 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髓内钉与锁定解剖钢板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试验组 |
1.2.3 术后处理及随访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10)新型解剖锁定钢板固定髋臼T型骨折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髋臼骨折简介 |
第二节 髋臼骨折的治疗 |
第三节 前期完成的工作 |
第四节 本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新型解剖锁定钢板固定髋臼T型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
第一节 T型骨折、新型解剖锁定钢板等内固定器械模型的建立 |
第二节 新型解剖锁定钢板的有限元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四、改良的“L”髁钢板打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制导向器结合中医正骨手法微创PFNA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D]. 王庆春.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肩关节镜辅助下治疗Ⅲ、Ⅳ型肩锁关节脱位[D]. 杨晓剑.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3]桡骨极远端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D]. 葛文龙. 吉林大学, 2020(08)
- [4]髋臼骨折DAPSQ耻骨螺钉钉道的测量与应用及桃核承气汤治疗术后便秘的疗效观察[D]. 左照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闭合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的临床研究[D]. 向琳茜.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9)
- [6]中药外治法在伸直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后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D]. 唐茂.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的3D打印研制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D]. 郑勇强.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8]弹性钉结合尾帽和钢丝固定在儿童不稳定型股骨骨折中的生物力学与临床研究[D]. 谭家昌.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7)
- [9]髓内钉与锁定解剖钢板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 潘文奇. 中外医学研究, 2018(04)
- [10]新型解剖锁定钢板固定髋臼T型骨折的有限元分析[D]. 周坚锋.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