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重大事件影响理论思维

2001年:重大事件影响理论思维

一、2001:重大事件冲击理论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王瑶[1](2021)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外交布局全方位展开。作为跨国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壮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在树立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能够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但受个体成长经历、海内外复杂环境以及多元价值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赴海外留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不定,一些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出现有辱国家形象的异常行为,这损害了国家形象与利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关注个体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是引导思想观念和规范言行举止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关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状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引导效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课题。当前,针对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或散落分布于留学前的培训讲座,或流于形式,既缺乏实质内容,又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因此,强化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弥补其“缺位”造成的各种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在对主题研究进行基本概述的前提下,梳理了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时代特征、政策支持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寻求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引。同时,推拉理论、承认理论以及跨文化理论等西方相关理论为研究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参照视角。在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跟踪调查和访谈等途径,以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为多元考察视角,充分了解并挖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探明该群体的现实需要和面临的现实困扰,寻求与该群体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因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观照、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国外负面舆情的不良诱导以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等因素,中国赴海外留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主要暴露出爱国言行备受争议、文化认同漂浮不定、政治态度相对漠然、心理状态孤独失序以及法治素养较为薄弱等问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面临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的结果。分析影响因素,挖掘问题本质,并据此提出有效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的对策建议,有助于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使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与渗透,增强自身的国家认同感。针对出国前、留学中和回国前三个教育场域,本文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制度体系四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案。一是教育主体层面,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加强行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强化留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合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工作。二是教育内容层面,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三是教育方式层面,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通过留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证教育方式,推动留学生行前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声;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推进教育方式转化,建构互信基础上以服务功能向教育功能过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留学生报国热情,通过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榜样示范作用以及优化回国软硬件设施,引导留学生学成归国。四是制度体系层面,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分阶段落实,重在构建全方位的机制保障,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能够切实解决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难题,提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王瑞军[2](2020)在《典型草原牧户经济脆弱性与反脆弱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典型草原牧户经济是中国传统牧区牧户诸多经济类型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性样本。牧户经济是牧区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是牧户社会经济体系中不可分的经济单位,是风险与冲击的最终承受者。牧户经济脆弱性表现出潜在性、波动性以及暴露性特征,并且会造成牧户经营目标偏离、决策偏误、行为扭曲。对牧户经济脆弱性进行研究,对于稳定牧户基本福利水平,保障民生,维持经济稳定,可持续运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自2013年始,牧户家庭经济陷入一轮由主要畜产品价格剧烈下跌引致的深度调整的阶段。牧户外部的政策变动、市场波动、低价进口畜产品等外部冲击,与牧户内部的家庭结构变化、家庭经营紊乱、劳动力流出等内部薄弱环节的叠加作用下,导致牧户经济暴露出一系列不可回避的潜在性、深层次脆弱性问题。研究按照“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策略研究”的主线依次推进。第一阶段,理论研究;第二阶段,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第三阶段,实证研究阶段;第四阶段,反脆弱策略研究。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多学科综合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方面,牧户经济脆弱性分解方面,通过构建牧户经济脆弱性分解模型,对牧户经济脆弱性进行三层次分解:第一层,在牧户经济脆弱性分解方面,异质性风险对牧户经济脆弱性的贡献最高,并且显着高于其它四类;第二层,在对异质性风险分解方面,人力资本波动冲击影响最大,收入波动冲击次之,资产波动冲击位列第三;第三层,对波动性冲击分解发现,非畜牧业劳动力比重贡献率最高,其余冲击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债务水平、畜牧业收入水平,然后是政府奖补、牲畜资产水平、抚养比、劳动力数量、外出务工或兼业收入以及打草量市场价值。第二方面,生计资本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方面,选择个体时点固定效应模型,针对生计资产对经济脆弱性的抑制作用进行估计,并且从所有制、区域、家庭结构、生计类型等多维度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牧户经济脆弱性存在多维异质性,各类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及其影响方式显着不同。第三方面,风险冲击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方面,按照短期风险发生的频次及其影响程度,将牧户短期遭受到的冲击分解成为人力资本波动冲击、资产波动冲击以及收入波动冲击。采用低效用水平的脆弱性研究思路与分解方法,最终达成了对牧户异质性及其波动性风险的分解目标。结果表明,牧户家庭抗击风险、冲击,抑制脆弱性的能力普遍薄弱,进一步研究发现牧户经济韧性在不同社区、不同群体、不同牧户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牧户面临的风险冲击存在嘎查内(组内)差异,也存在苏木之间(组间)差异。第四方面,基于经济韧性理论的反脆弱策略。通过对经济韧性测度,全面掌握牧户应对风险的基本能力水平;通过研究韧性分异,精准把握牧户经济韧性水平及其差别;提出以生计资本抑制效应、风险冲击效应为根据的应对策略措施;进而提出建设“韧性牧户”的系统性、集成式构想,最终达成综合施策、精准防控、有效治理牧户经济脆弱性的目标。研究依托典型草原牧户家庭追踪数据,全面刻画典型草原牧户家庭经济状况及其脆弱性,通过三层次分解,探寻经济脆弱性形成的内在根源;拓展了典型草原牧区牧户经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研究的前瞻性和解释力;构建牧户经济韧性单元作为对策研究的目标;精准诊断、识别、筛查家庭经济脆弱性较高或者经济韧性较低牧户,并找出其经济脆弱性的主要诱因及其生成机制;提出基于经济韧性理论的反脆弱策略。本研究回归到牧户家庭经济单位基本属性的剖析与研究当中,更深刻探究经济脆弱性的深层次问题;构建牧户经济脆弱性研究的概念体系;初步构建了牧户经济脆弱三层次分解体系。对牧户经济脆弱性进行研究,探究家庭经济脆弱性生成机制,对于稳定牧户基本消费与福利水平、保障民生,起到预防或抑制内外部冲击的“稳定器”作用。

丁尚宇[3](2020)在《银行情绪、信贷供给与经济周期》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市场情绪和预期管理成为世界各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促进经济复苏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不断推进,金融市场实现多元化发展。然而,间接融资仍然是中国实体经济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银行金融创新方式与工具愈加复杂,信贷供给规模迅速扩张,为银行情绪冲击信贷体系和经济稳定提供了作用空间。因此加强银行情绪的监测与疏导,防范银行有限理性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可以有效遏制银行部门大规模风险累积和暴露,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向实体经济的负外部溢出,同时有助于实现银行信贷资金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本文在综述银行情绪测度方法、影响因素以及银行情绪驱动信贷供给和经济周期作用机制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造银行情绪经由信贷供给渠道冲击宏观经济的理论动态模型;随后合成中国的银行情绪指数,检验其形成机理,并对中国银行体系情绪影响经济周期的信贷供给传导机制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加强银行情绪监测,防范和化解银行情绪波动负面影响的具体政策建议。具体而言,本文构造一国经济体内银行情绪影响经济周期的信贷供给传导机制的理论模型,模拟分析了银行情绪在羊群效应作用下调整信贷决策,引发信贷供给和经济产出不稳定的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结果为原始数据构建中国银行体系情绪指数,对该指数的周期波动和区制转换特征进行分析。随后利用该指数分析我国银行情绪的形成机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混频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货币政策、经济景气水平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情绪的影响进行检验。此外,本文分别运用动态-静态同步性方法、交叉谱分析方法、反事实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门限向量自回归模型,从银行情绪影响信贷供给、银行情绪波动的信贷中介传导机制和异质性银行情绪作用下波动传导机制特征三个方面,对我国银行情绪、信贷供给与经济周期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全面深入研究了中国银行体系情绪的形成机理和对信贷供给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为加强银行情绪监管,防范银行情绪波动风险,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提供经验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1)一国经济体内银行情绪波动和信贷决策过程遵循羊群效应,会引起和放大信贷供给量的收缩与扩张,驱动经济周期波动,是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来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存在会导致上述波动传递机制被进一步放大。(2)本文构造的银行情绪指数具有明显区制转化特点,符合情绪乐观和悲观转化的本质特征,是较为适合反映中国银行部门情绪的代理指标。(3)经济景气情况、货币政策变化是银行情绪形成理性判断的基础信息来源,银行主观心理因素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作用下对上述信息进行加工,最终形成有限理性银行情绪。具体而言,经济景气水平能够对银行情绪产生正向影响。货币政策变动对银行情绪具有逆周期调节效应,但数量型货币政策效果地发挥存在较长滞后性,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银行情绪的影响更加明显和迅速,而且银行情绪并不仅仅是货币政策变化的简单“传达器”,不同银行情绪状态会对货币政策传递渠道产生干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银行情绪存在反向波动关系,而且银行情绪越悲观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状态越敏感。(4)银行情绪波动明显领先于表内外信贷供给波动,是其前瞻性指标。银行受到严格监管和逆周期调控,在表内业务范围内以履行监管下的信贷供给和流动性创造职能为主。而在表外业务中,银行情绪较为充分的转化为根据自身意愿和预期的信贷决策,从而引发监管外的信贷波动。此外,银行情绪变化会在短期影响银行信贷决策行为,同时银行情绪长期变化也受到表内信贷监管指标引导和约束。(5)银行情绪能够通过影子银行信贷供给渠道对宏观经济形成显着冲击效应,而银行情绪对表内信贷供给的影响并未显着通过该渠道传递给宏观经济,说明我国银行情绪在监管薄弱领域具有释放空间,因而其存在性和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缺乏监管的信贷波动具有天然的顺周期性,在银行情绪的驱动下成为金融体系风险的重要来源。(6)银行情绪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具有显着非对称性。与乐观情绪状态相比,悲观银行情绪抑制了实际冲击的影响,放大了表内外信贷供给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并导致经济不稳定性持续更长时间;与理性状态相比,在有限理性状态下,影子银行贷款冲击、实际冲击和银行情绪冲击所引起的经济周期波动更大,持续期更长。银行乐观和悲观情绪状态影响逆周期政策调控效果;限理性状态下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机制被彻底打破。本文依据中国银行部门情绪数据,分析了银行情绪以信贷供给为中介对经济周期的波动传递效应,检验了异质性银行情绪作用下的波动传递特征。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加强货币政策调控和前瞻性引导、加强银行体系监管、规范银行从业人员行为和进一步完善银行家调查制度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政策建议。以期多措并举,减少信贷周期波动中银行情绪的作用,控制和消减情绪的负面影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孙伯驰[4](2020)在《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及减贫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发展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长期关注的焦点,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世界各国长期奋斗的目标。作为世界上贫困人口众多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将扶贫开发作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帮扶政策,特别是在“精准扶贫”战略的牵引下,贫困人口大规模地减少,减贫事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当然,减贫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以静态贫困标准衡量的结果,而脱贫是一个动态过程,低收入群体脱贫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可能又重新返贫,甚至落入“贫困陷阱”的恶性循环。动态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真正的贫根在于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较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贫困脆弱性是衡量未来贫困状态的指标,具有前瞻性。传统的贫困指标仅以当前的福利水平作为界定贫困的标准,而贫困脆弱性兼具衡量当前贫困状态与预期未来福利状况的优良特征。传统贫困度量缺乏预见性和动态性,约束了扶贫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减贫措施的有效发挥,而以贫困脆弱性指标作为指导开展扶贫工作是打破这一约束的有效形式。因此,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评估精准扶贫措施的长期减贫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五个一批”精准扶贫思想,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6年的农村数据,将非农就业、非认知能力和农村低保三项减贫措施与贫困脆弱性指标一并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中,综合分析了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特征以及减贫措施的长期减贫效果。全文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借鉴Chaudhur et al.(2002)提出的VEP方法,利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在不同的贫困线标准和50%脆弱线下测度了中国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基于此,我们分析了贫困脆弱性的总体特征以及贫困脆弱性与贫困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按贫困脆弱性的成因对测度结果进行分解。二是系统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基于不同风险类型家庭和不同类型非农就业进行异质性分析。进一步地,从收入水平和收入不平等视角探究非农就业影响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机制。三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严谨性、外向性、顺同性、开放性和情绪稳定性五个方面构建非认知能力总指标,然后分别考察了非认知能力总指标和五个子指标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直接影响。并且,从社会资本,受教育程度和非农就业三个角度分析非认知能力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间接影响。四是探讨了农村低保是否有助于未来减贫,并针对不同风险类型家庭进行农村低保减贫效应的异质性分析;为了厘清农村低保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进一步探究了农村低保影响家庭贫困脆弱性的中介效应。经过上述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本文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在面对风险事件时,中国农村家庭普遍难以从容地应对,容易产生“贫困—脱贫—返贫”的现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程度逐渐降低,这一结论在国家贫困线和国际贫困线标准下都是成立的。贫困脆弱性与贫困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越贫困的家庭贫困脆弱性程度越高,且贫困脆弱性程度越高的家庭在未来越容易陷入贫困。中国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多是由于收入不稳定所导致,因此相比于低均值型脆弱(LM),高变动型脆弱(HV)在中国农村贫困脆弱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第二,农村家庭参与非农就业可显着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这一结果是稳健可靠的。通过划分不同的贫困群体来看,这一作用对于暂时性贫困群体是有效的,对慢性贫困群体并无显着效果,这与慢性贫困群体的内在特征有关。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非农就业而言,外出务工能够显着降低家庭在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而非农经营在降低贫困脆弱性方面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农就业主要是通过提升收入水平和弱化收入不确定性来降低家庭的贫困脆弱性。第三,提高非认知能力是降低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有效手段,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之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非认知能力五个维度下的严谨性、开放性和情绪稳定性对贫困脆弱性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随着脆弱性分位数的增加,非认知能力在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方面的作用先提高后降低。此外,本文发现非认知能力可以通过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以及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产生间接影响。第四,现行的农村低保制度在长期减贫方面的效果不佳,反而会提高农村家庭在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且这一结论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将家庭依两期贫困状态划分,发现农村低保主要提高了报告期处于贫困状态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一步考察其背后机制,显示农村低保主要通过所引致的福利依赖效应、私人转移支付挤出效应以及家庭主观社会地位沉降效应从而对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具有显着正向影响。本文的主要边际贡献在于:一是从事前贫困预测的视角出发,将非农就业、非认知能力、农村低保与贫困脆弱性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综合探讨三项精准扶贫措施的长期减贫效果。二是现有对贫困脆弱性的研究侧重于关注传统人力资本领域,将社会适应性和动机等非认知能力排除在外,对人力资本的评估造成偏差,本文构建了非认知能力总指标,实证分析非认知能力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三是本文并非只关注精准脱贫措施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因果效应,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其背后的作用机制。据此制定和完善的扶贫措施具有更高的正当性与合意性。总之,本文的研究由两大模块构成:一是对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总体特征;二是在测度的基础上评估三项精准扶贫措施的长期减贫效应。基于上述研究内容的分析,结合当前的贫困现状,分别从促进非农就业、提高非认知能力以及改善农村低保制度角度出发提出有效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预示着当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时,我国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向应由静态贫困转为动态贫困,以贫困脆弱性家庭作为反贫困工作关注的主要对象,从以解决基本需求困难转向提高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坚决遏制返贫现象的发生,巩固现有脱贫成果,以期为政府设计合意的“2020后”农村扶贫政策和制定提供定量依据。

柳文娟[5](2020)在《磁性医院视角下新护士角色转型期留职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磁性医院为视角,通过调查新护士留职意愿现状,探讨新护士留职意愿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新护士角色的顺利转型及相关培训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13所三甲综合医院入职1年内的569名新护士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9年~2019年10月运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留职意愿量表、中文版医院磁性要素量表和新护士转型冲击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后,导入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百分比对新护士留职意愿、医院磁性水平、新护士转型冲击水平进行统计描述;运用单因素法(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影响留职意愿的一般资料;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留职意愿与医院磁性水平、新护士转型冲击水平的相关性;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留职意愿的预测影响因素。结果:1新护士留职意愿总体均分为(20.72±4.31)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医院磁性水平得分为(136.82±29.88)分,呈中等偏上水平,新护士转型冲击评分量表总体均分(74.89±20.96)分,转型冲击呈中等水平。2新护士留职意愿的影响因素中,新护士的学历、岗前培训时间、从事护理工作时间和聘任方式在留职意愿得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新护士留职意愿与医院磁性水平呈正相关、与新护士转型冲击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8、-0.432(P<0.05)。4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经多元回归分析可知,医院磁性要素中护理管理者支持维度、从事护理工作时间、新护士转型冲击中身体方面维度、医院磁性要素中护理护理实践管理、聘任方式、新护士转型冲击中社会文化与发展方面维度、职称、岗前培训时间、独生子女、医院磁性要素量表中人力资源合理配置,10个变量依次进入回归方程(P<0.05)。研究结论:1新护士留职意愿呈中等水平,留职意愿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三甲综合医院的磁性水平呈中等偏上水平,对新护士吸引和保留能力较好;新护士转型冲击水平呈中等水平。2医院磁性要素中护理管理者支持、护理实践管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新护士转型冲击中身体方面和社会文化与发展方面是新护士角色转型期留职意愿的重要预测因素。

张柳鑫[6](2020)在《追逐风口式并购:价值创造还是价值毁损 ——以楚天高速收购三木智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背景下,出现了一群乐于追逐风口的人。每一次风口出现时,都会有一大批创业者紧跟着风口,期望能像雷军说的“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那样分得一杯羹。投身创业风口的确是创业者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在追逐风口的人群中也不都是成功者,风口越热,往往代表着竞争越激烈,绝大多数互联网创业者只能望其项背,马云也说过“风来了,猪都会飞,但是风过去了,摔死的还是猪”。现实中,我们观察到很多上市公司进行跨界并购,追逐风口。那么,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上市公司追逐风口式并购的动因是什么?追逐风口并购,可以提升公司价值,为股东创造财富吗?本文在近几年上市公司乐于追逐风口,收购热门资产实行跨界并购这一大环境背景下,结合效率理论、市场势力、过度自信、产业冲击等理论,运用案例分析法、事件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追逐风口进行跨界并购行为展开研究,分析上市公司跨界并购的动因及其价值创造问题,最后为防止公司进行“忽悠式”并购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对楚天高速收购三木智能这一案例进行研究发现,从短期绩效看,当事件期为[-10,10]和[-20,20]时,此次并购给上市公司带来短期的正效应,但是当事件期选择为[-30,30]时,整个事件期内CAR均为负值,说明投资者不看好此次并购;从中长期来看,结果并不理想,此次并购未能给上市公司带来价值创造,另外,还可能因为并购时过高的估值使得上市公司面临大额的商誉减值。因此上市公司在进行并购时,要谨慎选择并购标的,不要盲目追逐风口热潮;在对并购标的进行估值时应充分评估其是否能达到业绩承诺数,不能因为高业绩承诺就对其进行高溢价并购;只有在并购后进行充分整合,才能发挥预期1+1>2的协同效应。

李成家[7](2019)在《洋务派重臣的“西方”跨文化认知研究》文中提出跨文化认知是全球化时代国家、民族、文化之间互动交流的重要构成。本文将跨文化认知定义为:主体对外界异质文化信息的获取和应用,是主体把异质文化信息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并用这种知识结构指导社会实践的行为。奕、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重臣对“西方”的认知,就是典型的跨文化认知,洋务运动是他们“西方”跨文化认知的实践行为。本文以认知心理学、传播学、跨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特别是以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发生认识论和传播学中阿克塞尔罗德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戈夫曼关于框架的阐释等理论为直接指导,提出论文的研究框架——洋务派重臣的“西方”信息处理过程模式。具体来说,当洋务派重臣接触到关于“西方”的新信息时,他们头脑中原有的“西方”图式将自发启动,把“西方”新信息纳入原“西方”图式进行同化处理。如果“西方”新信息与原图式相符,则同化成功,他们将按原图式来认识和解释“西方”新信息,并进一步强化原“西方”图式,最终达到主客体平衡状态;如果“西方”新信息与原图式不符甚至存在矛盾与冲突,则同化失败,进入认知的调节,他们会按照“西方”新信息的新特征来对其确定新的认识和解释,据此改造原“西方”图式或建立新的“西方”图式,最终达到主客体平衡状态。总之,无论洋务派重臣对“西方”信息处理的最终结果是强化了原有“西方”图式,还是改造原有“西方”图式或建立新的“西方”图式,这都将成为他们后续处理“西方”新信息的依据。研究可见,洋务运动是洋务派重臣认识“西方”的重要缘起,自此,“西方”成了洋务派重臣跨文化认知的重要对象。洋务派重臣对“西方”的跨文化认知呈现出明确的目的性、鲜明的实践性、价值判断的偏颇性、心理的矛盾性、情感的多维性、个体的差异性等特点,其跨文化认知渠道主要包括中国传统鄙“夷”观念的影响、“西方”器物的传播、文章学说的无声浸润、与“西人”的直接交际、亲访“西方”的耳闻目睹等。根据洋务派重臣的“西方”信息处理过程模式这一研究框架,按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可梳理出洋务派重臣“西方”跨文化认知发展的历程,把握他们“西方”跨文化认知图式的发展转变。基于洋务派重臣的生活经验和文化根基,他们对“西方”跨文化认知的初始图式是可笼络羁縻的“蛮夷”;庚申之变后,他们对“西方”的认知由“蛮夷”转变为“暴夷”;洋务初始,他们认为“西方”所恃仅是坚船利炮的军事之强;洋务中期,他们认识到“西方”军事之强背后实为科教与商业之强;洋务末期到清末新政,他们最终认识到“西方”之强的根本是政制之善。从时间轴上看,洋务派重臣的“西方”信息处理过程模式处于持续和循环运行中,从而形成了他们“西方”跨文化认知的发展,并可据此归纳出洋务派重臣“西方”跨文化认知的心理过程模式:初始图式:可笼络羁縻的“蛮夷”——“同化”西方:无法完成的任务——认知调节:不断改造并形成新的“西方”图式——主客体平衡:用“西方”图式指导洋务实践洋务派重臣的“西方”跨文化认知及其发展演变,根植于他们的中国文化之本,具体包括尊孔崇儒与尊华鄙“夷”的文化取向、忠君卫道与保守排外的思想观念、经世致用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哲学。从效果上看,洋务派重臣的“西方”跨文化认知对他们主导的洋务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他们的洋务观由被动走向主动,推动了洋务运动由“自强”向“求富”纵深发展,面对“师夷”困境提出了“中体西用”的策略,并在洋务运动后的清末新政中呼吁清廷进行政制改革。不过,洋务派重臣的“西方”跨文化认知也存在着“本我”至上的局限,他们坚持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理念,“师夷”旨在“驭夷制夷”,存在着“本我”与“他我”的冲突及对抗,奉行的洋务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实质上也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文化折衷主义,这些因素影响和决定着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命运与结局。研究与反思洋务派重臣的“西方”跨文化认知,对当前跨文化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全球化发展大势所趋的今天,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日益密切,但逆全球化的力量依然强大。对此,我们可从国家与个体两个层面寻求推动跨文化认知向善发展的路径。在国家层面,国家之间必须构建国际平等主权的政治基础,发展平等互惠的国际经济与文化贸易,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引促进异质文化的共识;在个体层面,我们应树立尊重“他我”文化的平等意识,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认知能力,以文化间性引领促进“本我”与“他我”的文化融合与共生。

刘奇[8](2019)在《弥补性动因下的医药行业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以信邦制药并购中肽生化为例》文中认为近些年来,并购行为逐渐成为愈来愈多企业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优秀的并购行为能够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但是失败的并购行为很可能降低企业的资源配置率,会为并购企业双方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并购行为愈来愈多,许多公司通过兼并收购行为扩大经营规模,减少竞争对手。且在产业集中度较低的行业,企业并购发生的更加频繁。而医药行业就是属于此类行业之一。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健康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当前医药行业资源分散,行业集中度低,竞争力远低于国际水平,行业整合势在必行。医药行业作为消费者导向行业,具有较高的需求弹性与风险,愈来愈多的医药企业选择并购作为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之一。本文通过搜集、整理、研究国内外关于医药行业并购、并购动因、并购绩效的研究文献,得出不同行业不同动因等任何细节都可能影响企业最后的并购绩效。所以本文将从各个方面分析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概况、我国医药行业的并购现状和我国医药企业并购动因与并购特点,将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动因分为政策驱动与弥补性动因两类,站在弥补性动因的角度,以信邦制药并购中肽生化为医药企业研究案例,梳理还原并购案例始末,运用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分析法对其并购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得出对于医药企业并购的相关建议。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本文的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做说明,然后从并购动因、并购绩效影响和绩效评价方法三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第二部分为本文的基本理论概述。第三部分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做出梳理与总结,分析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动因、并购特点及并购趋势。第四部分为案例分析,本文通过时间线全面梳理了信邦制药并购中肽生化的并购过程。第五部分为并购案例的绩效研究,并购前期选用事件研究法分析得出该并购行为具有正向公告效应,市场给予积极态度;并购后期采用财务指标评价法,从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四个方面评价并购前后的财务指标变动,得出该并购对信邦制药带来正向影响。第六、七部分为给予弥补性动因下医药企业的并购建议以及本文不足与展望。

郭家宝[9](2019)在《新护士转型冲击与工作倦怠: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护理行业人力资源短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护理事业的未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招募和留住新一代护士的能力。新护士作为护理行业的新生力量,深刻影响着医院乃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有报告显示,新护士因适应不良导致职业生涯首年的流失率达到4%-54%。新护士的离职,直接影响到患者安全和护理队伍的稳定。针对新护士职业生涯初期的适应问题,Duchscher(2009)认为,新护士在由熟悉的学生角色向相对陌生的职业护士角色转型的过程中,因角色、责任、知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失落、困惑、怀疑及定位不明的感受和体验,由此提出了转型冲击(Transition Shock)的概念及理论。然而,国内对于新护士角色适应情况的考察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足够的理论与现实支撑。本研究以转型冲击理论为基础,致力于了解国内背景下新护士群体的转型冲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转型冲击与相关变量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具备较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横截面研究设计,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99名女性新护士进行了调查。考察了新护士的转型冲击状况,并探讨了转型冲击、工作倦怠、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通过描述性、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多元回归和层次回归等分析方法,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新护士的转型冲击处于中等水平(2.72±0.76)。不同维度转型冲击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身体层面(3.26±0.94)、知识与技能层面(2.79±0.87)、心理层面(2.69±0.87)和社会文化层面(2.31±0.88)。(2)新护士转型冲击得分在不同工龄(F=11.827,p<0.05)和收入满意度(F=15.341,p<0.001)上存在显着差异。(3)转型冲击能够显着正向预测新护士的情感耗竭(β=0.749,p<0.001)和人格解体水平(β=0.445,p<0.001)。(4)心理韧性在转型冲击与新护士人格解体之间起到负向调节作用(β=-0.179,p<0.001),表现为心理韧性水平越高,新护士转型冲击与人格解体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弱;社会支持在转型冲击与新护士人格解体之间起到负向调节作用(β=-0.103,p<0.05),表现为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新护士转型冲击与人格解体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弱。(5)对于新护士人格解体,转型冲击、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的三重交互作用显着(β=0.118,p<0.05),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在转型冲击与新护士人格解体之间起到联合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提示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关注新护士的职业角色适应问题,从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的角度出发,预防和应对新护士职业生涯初期遭遇的转型冲击现象,进而帮助其顺利实现由学生向职业护士的角色转型。

赵妍[10](2019)在《并购政策、企业并购及其绩效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现供需动态平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都亟需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在这种背景下,从生产要素投入驱动转变为通过存量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的转移来提高经济效率,改善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企业并购作为企业投资方式的一种,既是产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手段,也是有效的存量调整手段。我国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国家所有权向市场机制转变、放松管制的过程,政府作为经济资源分配的主体一直没有改变,政府对于资源分配的调控主要通过政策手段进行,为了推进企业并购,通过并购促进资源整合、实现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中央政府(国务院及各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企业并购的文件,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是否真正地促进了企业并购的发生,对并购绩效又有怎样的影响?现有国内外文献学者对于并购的动因、宏观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两个领域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关于并购动因研究主要集中在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两个层面。外部环境的并购动因包括国家经济增长、行业管制放松、资本市场发展、技术水平提升、股票市场的价值估值错误等宏观因素,而从企业自身出发,学者提出交易费用理论、市场势力理论、管理者自利动机、规模经济等并购动因,我国学者基于中国的制度背景,还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支持和掏空动机以及政治晋升动因。然而,现有研究视角不足以解释目前并购交易爆发式增长的现象,并购政策的大量颁布为我国并购交易的增长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因解释视角。国外的产业冲击理论认为管制的放松引起并购浪潮的发生,但产业冲击理论是否能够解释我国并购交易的爆发式增长现象,并购政策是否能够激发企业并购,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影响企业并购是学术界和理论界值得关注的问题。针对上文提出的现实需求和理论不足,本文主要研究并购政策的颁布对企业并购行为和绩效的影响以及作用机理。本文试图解释我国近几年并购交易的大规模发生的动因,并对并购政策下的企业并购绩效进行深入分析。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理论建模以及大样本实证分析等多种跨学科方法展开研究。首先,本文系统地梳理了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为研究问题奠定了基础;接着,通过对国内并购政策制定发展的现状分析,从金融服务、财政税收和行业管制三个维度构建并购政策影响并购的理论框架;其次,基于研究问题和理论逻辑框架,采用2005-2015年的沪深A股非金融类宣告并购方案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并购政策和企业并购的实证研究样本,采用2005-2015年的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宣告并完成并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并购政策和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样本,综合运用面板二值选择模型、双重差分模型(DID)、倾向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泊松模型、动态面板模型等,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实证研究。首先,在并购政策和企业并购行为的研究中,本文以没有宣告并购方案的上市公司作为参照,使用Logit模型分析上市公司并购行为受并购政策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并购政策的颁布激励了企业并购,且这种激励作用在民营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中更为显着;进一步的研究并购政策对企业并购的作用机理中发现并购政策在金融方面上对资本市场的信贷和股权融资的放宽通过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提高了企业的并购发生概率,且这种作用在民营企业中更有效,在地方国有企业和央企中并不明显。并购政策通过财税方面的政府补贴方式对并购发生的概率并没有显着影响;通过财税方面的税收优惠方式促进了企业的并购,且这种关系在民营企业中更有效。并购政策在管制方面消除行业壁垒,对民营资本进入行业的管制放松并没有提高企业的并购发生概率,在民营企业和中央企业中这种作用也不显着,相反却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并购发生概率;并购政策在管制方面通过对重点行业汽车、钢铁、水泥、船舶、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行业的支持,提高了这些行业企业并购发生的概率,且这种作用在地方国有企业中更有效,在民营企业和中央企业中并不明显。其次,在并购政策和并购绩效的研究中,本文从财务和非财务绩效、长期和短期绩效两个维度四个方面衡量并购绩效,一方面选取上市公司并购宣告日前后不同窗口期内累计超额收益率、并购前后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增量、并购后专利申请增量衡量并购财务绩效;另一方面,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量衡量企业并购非财务绩效。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OLS回归模型探究并购政策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研究发现,在政策颁布后,企业并购短期绩效提高,且这种关系在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中更显着。政策颁布后,企业并购的长期财务绩效下降,且这种关系在民营企业中更显着。政策颁布后,创新能力中,除了发明专利下降外,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提高。进一步分企业性质检验发现,民营企业在企业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方面等显着提高;地方国有企业在专利和发明方面显着提高,而在实用新型还是外观设计方面并没有显着变化;中央企业在专利和实用新型方面显着提高,而在发明和外观设计方面并没有显着变化。企业并购的长期市场绩在24月内没有显着变化,而在36月内市场绩效显着提高,进一步分企业性质检验中发现,民营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市场绩效显着提高,而在中央企业中没有发现这种关系。颁布并购政策后,并购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但是并不显着。进一步分企业性质检验发现,民营企业并购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在地方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中,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对企业分行业检验中发现,在政策颁布后,管制放松行业企业无论是并购短期绩效,还是并购长期财务绩效、创新能力、长期市场绩效和全要素生产率都下降;重点支持行业企业并购短期绩效提高,创新能力中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提高,而长期财务绩效下降、创新能力中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长期市场绩效和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以上结论显示上市公司并购虽获得市场短窗口期内的积极评价,但并购后会计收益和全要素生产率相比并购之前均有所降低。政策的颁布虽提升了并购可能性及短期内的资本市场收益,但是不利于并购方企业的资源高效率整合及长期发展。本文的研究有以下创新点和理论贡献。首先,本文在理论上构建了并购政策影响企业并购的逻辑框架,将现有并购动因的研究视角从企业微观特征扩展到宏观政策,从并购政策入手,探究并购政策和企业并购行为的关系;其次,现有关于宏观政策和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宏观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经济管制政策、产业政策等对企业主体行为包括公司治理、商业模式、投融资活动、会计政策、内部控制、税务筹划等的影响。企业并购也是投资活动的一种,本文从企业并购视角出发,研究并购政策对企业并购活动的影响机理,为宏观政策和企业微观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扩展了宏观政策与企业微观行为互动的理论研究;最后,学者们对我国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效果并没有准确地判断,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从企业并购和企业并购绩效两个层面深刻理解国家颁布的并购政策的实施效果,为监管部门正确引导企业开展理性的高效率并购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为政府部门制定并购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2001:重大事件冲击理论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重大事件冲击理论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
        2.1.1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
        2.1.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
        2.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2.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2.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
    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2.3.1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2.3.2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3.3 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第3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3.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3.1.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3.2 以西方社会相关理论为参照
        3.2.1 推拉理论
        3.2.2 跨文化适应理论
        3.2.3 承认理论
    3.3 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借鉴
        3.3.1 社会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借鉴
        3.3.2 教育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知识借鉴
        3.3.3 法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借鉴
第4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
    4.1 新中国成立前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早期萌芽(1872—1948)
        4.1.1 晚清时期专制化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1.2 民国时期多元复杂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初步探索(1949—1977)
        4.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4.2.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
    4.3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调整(1978—2011)
        4.3.1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教育的规范调整
        4.3.2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发展
    4.4 社会主义新时代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创新(2012 至今)
        4.4.1 新时代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概述
        4.4.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第5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5.1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多元视角
        5.1.1 世界观考察
        5.1.2 政治观考察
        5.1.3 人生观考察
        5.1.4 法治观考察
        5.1.5 道德观考察
    5.2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表征
        5.2.1 备受争议的爱国言行
        5.2.2 漂浮不定的文化认同
        5.2.3 相对漠然的政治态度
        5.2.4 孤独失序的心理状态
        5.2.5 较为薄弱的法治素养
    5.3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成因
        5.3.1 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
        5.3.2 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政观照
        5.3.3 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5.3.4 国外负面舆情产生不良诱导
        5.3.5 种族主义带来多元文化冲突
第6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
    6.1 确定教育主体: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6.1.1 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
        6.1.2 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
        6.1.3 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
    6.2 完善教育内容: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6.2.1 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
        6.2.2 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
        6.2.3 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
    6.3 创新教育方式: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
        6.3.1 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
        6.3.2 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方式建构互信关系
        6.3.3 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报国热情
    6.4 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6.4.1 优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布局
        6.4.2 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建设
        6.4.3 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典型草原牧户经济脆弱性与反脆弱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界定辨析
        1.2.1 核心概念界定辨析
        1.2.2 其他重要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章节安排
    1.5 调研区概况与数据说明
        1.5.1 调研区概况
        1.5.2 追踪调查与数据说明
        1.5.3 牧户畜牧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1.7.1 主要贡献
        1.7.2 创新点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述评
    2.1 理论基础
        2.1.1 经济脆弱性理论
        2.1.2 可持续生计理论
        2.1.3 家庭风险冲击理论
        2.1.4 家庭经济韧性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对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基本认识
        2.2.2 家庭经济脆弱性的测量思路及测量方法
        2.2.3 家庭经济脆弱性分析框架
        2.2.4 家庭经济脆弱性生成机制
    2.3 研究述评
三、牧户经济脆弱性的测量与初次分解
    3.1 模型设定与分解思路
        3.1.1 典型草原牧户经济脆弱性的模型设定与分解
        3.1.2 牧户效用函数的确定与条件期望估计方法
    3.2 调研数据与变量描述
        3.2.1 数据来源
        3.2.2 因变量的选取
        3.2.3 自变量的选取
        3.2.4 数据处理
    3.3 实证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3.3.1 牧户脆弱性及其分解依据
        3.3.2 牧户经济脆弱性分析
        3.3.3 脆弱与贫困牧户分布特征
        3.3.4 牧户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四、牧户经济脆弱性的再分解:异质性风险与波动性冲击
    4.1 异质性与波动性风险
    4.2 波动性风险识别标准与分解方法
        4.2.1 家庭经济波动性风险识别标准
        4.2.2 家庭经济波动性分解方法
    4.3 牧户波动性冲击变量及其描述性统计分析
        4.3.1 波动性冲击变量选取与说明
        4.3.2 牧户波动性冲击的描述性分析
    4.4 异质性风险与波动性冲击贡献结果
        4.4.1 牧户经济脆弱性与异质性分解
        4.4.2 牧户异质性风险及其波动性风险分解结果
    4.5 本章小结
五、生计资本对牧户经济脆弱性的影响
    5.1 生计资本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5.1.1 理论分析
        5.1.2 变量选取
        5.1.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牧户生计资本特征分析
        5.2.1 总体特征分析
        5.2.2 不同消费组别牧户生计资本特征分析
    5.3 模型构建
        5.3.1 数据来源与数据质量
        5.3.2 模型设定检验
        5.3.3 计量模型设定
    5.4 实证结果与稳健性估计
        5.4.1 实证结果
        5.4.2 稳健性估计
    5.5 本章小结
六、风险冲击对牧户经济脆弱性的影响
    6.1 风险冲击理论分析
        6.1.1 理论分析
        6.1.2 牧户风险定义及其分类
    6.2 牧户面临的总体风险冲击及其特征
        6.2.1 总体风险及主要生计资产描述性统计
        6.2.2 牧户风险差异的多维度差异比较与检验
    6.3 总体风险冲击对牧户经济脆弱性的影响
        6.3.1 模型设定检验
        6.3.2 模型设定
        6.3.3 总体风险冲击对牧户家庭经济脆弱性影响
    6.4 分类风险特征及其对经济脆弱性的影响
        6.4.1 牧户各分类风险状况及其基本特征
        6.4.2 牧户各分类风险的描述性统计
        6.4.3 模型设定检验
        6.4.4 模型设定
        6.4.5 分类风险对牧户经济脆弱性的影响
    6.5 稳健性估计
        6.5.1 总体风险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6.5.2 分类风险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七、基于经济韧性理论的反脆弱策略
    7.1 牧户经济韧性测度
        7.1.1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7.1.2 指标体系与变量说明
        7.1.3 牧户经济韧性测度结果
    7.2 牧户经济韧性分异
        7.2.1 牧户社区经济韧性苏木(镇、牧场)分异
        7.2.2 不同牧户生计类型的资本特征及分析
        7.2.3 牧户经济韧性指数及其分异
    7.3 牧户经济韧性分级与精准诊断
    7.4 基于牧户经济韧性的反脆弱策略
        7.4.1 基于牧户经济脆弱性分解结果的反脆弱策略
        7.4.2 基于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因素的反脆弱策略
        7.4.3 基于生计资本抑制效应的反脆弱策略
        7.4.4 基于风险冲击效应的反脆弱对策及启示
    7.5 建设“韧性牧户”构想
        7.5.1 “韧性牧户”基本构建维度
        7.5.2 “韧性牧户”建设构想
八、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8.1 结论
        8.1.1 牧户经济脆弱性分解方面
        8.1.2 生计资本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方面
        8.1.3 风险冲击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方面
        8.1.4 基于经济韧性理论的反脆弱策略体系构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8.2.1 家庭经济脆弱的基础理论研究亟待推进
        8.2.2 分解方法对牧户经济脆弱性研究的适用性
        8.2.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3)银行情绪、信贷供给与经济周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内涵界定
        1.2.1 主要研究对象
        1.2.2 内涵的界定与区分
    1.3 文献综述
        1.3.1 情绪与经济周期的研究
        1.3.2 银行情绪的测度方法研究
        1.3.3 银行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
        1.3.4 银行情绪、信贷供给与经济周期作用机制研究
        1.3.5 小结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银行情绪影响经济周期的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分析与模拟
    2.1 银行情绪影响经济周期的信贷供给传导机制理论分析
    2.2 银行情绪影响经济周期的信贷供给传导机制模型构建与分析
        2.2.1 基准模型设定
        2.2.2 参数设定和模拟结果分析
    2.3 贷款策略异质性设定下的传导机制分析与模拟
        2.3.1 乐观银行贷款策略异质性设定下的传导机制分析与模拟
        2.3.2 全体银行贷款策略异质性设定下的传导机制分析与模拟
    2.4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设定下的传导机制分析与模拟
        2.4.1 模型设定
        2.4.2 参数设定与模拟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银行情绪指数的构建与分析
    3.1 银行家调查问卷与原始指标选取
        3.1.1 《银行家调查问卷报告》概述
        3.1.2 银行情绪原始指标选取
        3.1.3 银行情绪原始指标时期确定
    3.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银行情绪指数构建
        3.2.1 主成分分析法
        3.2.2 银行情绪指标合成结果分析
    3.3 银行情绪指数的特征分析
        3.3.1 银行情绪指数的周期波动分析
        3.3.2 银行情绪指数的区制转换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银行情绪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4.1 基于中国现实背景的银行情绪影响因素分析
    4.2 研究假设与实证方法
        4.2.1 研究假设
        4.2.2 实证方案与方法
    4.3 变量选取与处理
        4.3.1 指标选取
        4.3.2 数据处理
    4.4 银行情绪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4.4.1 多元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4.4.2 混频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分析
    4.5 银行情绪影响因素的稳健性分析
        4.5.1 相关性分析
        4.5.2 低频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银行情绪影响信贷供给波动的实证检验
    5.1 中国信贷供给内涵的变化
    5.2 银行情绪影响信贷供给的假设提出
    5.3 银行情绪影响信贷供给波动的实证方案设计
        5.3.1 实证方案
        5.3.2 实证方法概述
        5.3.3 指标选取与处理
    5.4 银行情绪影响信贷供给波动的实证结果分析
        5.4.1 静态同步性结果分析
        5.4.2 动态同步性结果分析
        5.4.3 交叉谱结果分析
        5.4.4 稳健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银行情绪影响经济周期的信贷供给传导机制的实证检验
    6.1 银行情绪影响经济周期的信贷传递渠道分析
    6.2 研究假设和实证方案
        6.2.1 研究假设的提出
        6.2.2 实证方案
        6.2.3 指标选取与处理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6.3.2 反事实结果分析
    6.4 银行情绪影响经济周期的信贷供给传导机制的稳健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银行情绪异质性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检验
    7.1 银行情绪异质性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检验的假设提出
    7.2 银行情绪异质性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的实证方案
        7.2.1 两区制TVAR模型
        7.2.2 非线性检验
        7.2.3 广义脉冲响应函数
    7.3 指标选择与处理
    7.4 实证结果分析
        7.4.1 非线性检验结果
        7.4.2 乐观-悲观情绪模型的脉冲响应结果分析
        7.4.3 理性-有限理性情绪模型的脉冲响应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及减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贫困脆弱性成为贫困治理的关键所在
        1.1.2 从贫困脆弱性视角考察减贫效应更具前瞻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贫困脆弱性的测度
        1.3.2 非农就业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1.3.3 非认知能力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1.3.4 农村低保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1.3.5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线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贫困脆弱性相关理论
        2.1.1 贫困相关理论
        2.1.2 风险冲击理论
        2.1.3 风险冲击与贫困
        2.1.4 贫困脆弱性的内涵
    2.2 非农就业理论
        2.2.1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2.2.2 哈里森——托达罗(HT)模型
        2.2.3 新迁移经济学理论
    2.3 新人力资本理论
        2.3.1 认知能力
        2.3.2 非认知能力
    2.4 社会救助理论
        2.4.1 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理论
        2.4.2 凯恩斯和新剑桥学派的社会救助理论
        2.4.3 货币学派的社会救助理论
        2.4.4 基于福利国家的社会救助理论
        2.4.5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5 理论分析框架
        2.5.1 非农就业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2.5.2 非认知能力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
        2.5.3 农村低保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
第3章 贫困脆弱性的测度与分解
    3.1 脆弱性测度的基本准则
    3.2 贫困脆弱性的测度方法
        3.2.1 VEP测度方法
        3.2.2 VEU测度方法
        3.2.3 VER测度方法
    3.3 贫困脆弱性的测度结果
        3.3.1 数据来源
        3.3.2 变量的选择和处理
        3.3.3 贫困脆弱性测度结果
        3.3.4 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与贫困之间的关系
    3.4 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分解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农就业的减贫效应评估
    4.1 实证方法
        4.1.1 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法
        4.1.2 模型设定
    4.2 数据和变量选取
    4.3 非农就业的减贫效应估计
        4.3.1 倾向得分估计
        4.3.2 平衡性检验和共同支撑检验
        4.3.3 平均处理效应(ATT)的估计
        4.3.4 稳健性检验
    4.4 非农就业减贫效应的进一步分析
        4.4.1 基于不同贫困类型和非农就业方式的异质性分析
        4.4.2 非农就业减贫效应的作用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认知能力的减贫效应评估
    5.1 数据和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非认知能力的测度
    5.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5.3 非认知能力减贫效应分析
        5.3.1 基准回归分析
        5.3.2 内生性问题
        5.3.3 稳健性分析
        5.3.4 异质性分析
    5.4 非认知能力减贫效应的作用机制
        5.4.1 通过提高社会资本产生减贫效应
        5.4.2 通过提高教育的边际收益产生减贫效应
        5.4.3 通过参与非农就业产生减贫效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减贫效应评估
    6.1 实证方法与模型设定
    6.2 数据和变量选取
    6.3 农村低保减贫效应估计
        6.3.1 倾向得分估计
        6.3.2 平衡性检验和共同支撑检验
        6.3.3 平均处理效应(ATT)的估计
        6.3.4 稳健性检验
    6.4 农村低保减贫效应的进一步分析
        6.4.1 农村低保对不同贫困类型家庭的影响
        6.4.2 农村低保减贫效应的影响机制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5)磁性医院视角下新护士角色转型期留职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样本量的估算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
        3.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3.2 中文版磁性要素量表
        3.3 新护士转型冲击量表
        3.4 留职意愿量表
    4 资料收集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分析
    7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2 新护士角色转型期的留职意愿现状
    3 三甲综合医院磁性水平现状
    4 新护士转型冲击现状
    5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新护士角色转型期留职意愿统计学差异性
        5.1 性别对新护士角色转型期留职愿意的差异性分析
        5.2 年龄对新护士角色转型期留职意愿的差异性分析
        5.3 婚姻状态对新护士角色转型期留职意愿的差异性分析
        5.4 学历对新护士角色转型期留职意愿的差异性分析
        5.5 职称对新护士角色转型期留职意愿的差异性分析
        5.6 独生子女对新护士角色转型期留职意愿的差异性分析
        5.7 家庭所在地对新护士角色转型期留职意愿的差异性分析
        5.8 聘任方式对新护士角色转型期留职意愿的差异性分析
        5.9 从事护理工作时间与岗前培训时间对新护士角色转型期留职意愿的相关性分析
    6 新护士角色转型期留职意愿与医院磁性水平、新护士转型冲击水平相关性
        6.1 新护士留职意愿与医院磁性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6.2 新护士留职意愿与新护士转型冲击相关性分析
    7 新护士角色转型期留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致谢

(6)追逐风口式并购:价值创造还是价值毁损 ——以楚天高速收购三木智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追逐风口式并购的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并购动因相关文献
        1.4.2 并购绩效相关文献
        1.4.3 文献述评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论文结构
        1.5.3 研究方法
    1.6 文章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市场势力理论
    2.2 过度自信理论
    2.3 产业冲击理论
    2.4 效率理论
3 楚天高速并购三木智能的案例介绍
    3.1 公司情况介绍
        3.1.1 楚天高速简介
        3.1.2 三木智能简介
    3.2 并购内容介绍
        3.2.1 并购方案概述
        3.2.2 业绩承诺与补偿
        3.2.3 商誉的确认
4 并购动因分析
    4.1 收购方并购动因分析
        4.1.1 国家政策导向
        4.1.2 符合公司发展战略
        4.1.3 物联网应用终端前景可期
    4.2 标的方出售动因分析
        4.2.1 主营业务市场整体不乐观
        4.2.2 公司发展面临重重问题
5 并购的绩效分析
    5.1 短期并购绩效影响
        5.1.1 确定事件窗口及估计期
        5.1.2 计算正常收益率
        5.1.3 计算AR及CAR
    5.2 长期并购绩效影响
        5.2.1 营运能力
        5.2.2 盈利能力
        5.2.3 成长能力
    5.3 业绩承诺实现情况
    5.4 商誉减值
6 研究结论及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7)洋务派重臣的“西方”跨文化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认知与跨文化认知的研究
        1.2.2 关于洋务派重臣“西方”认知的研究
        1.2.3 对相关研究史料的梳理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2.1 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
        2.1.1 “图式”理论
        2.1.2 发生认识论
    2.2 传播学相关理论
        2.2.1 信息处理过程模式理论
        2.2.2 框架理论
    2.3 其他相关理论
        2.3.1 跨文化心理学的民族心理与文化差异理论
        2.3.2 跨文化交际学的交流障碍与“移情”理论
    2.4 核心概念界定
        2.4.1 洋务派重臣
        2.4.2 跨文化认知
第3章 洋务派重臣“西方”跨文化认知的发生与渠道
    3.1 洋务派重臣“西方”跨文化认知的缘起
        3.1.1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过程
        3.1.2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3.1.3 洋务派重臣的主要洋务活动
        3.1.4 作为洋务派重臣跨文化认知对象的“西方”
    3.2 洋务派重臣“西方”跨文化认知的特点
        3.2.1 明确的目的性
        3.2.2 鲜明的实践性
        3.2.3 价值判断的偏颇性
        3.2.4 心理的矛盾性
        3.2.5 情感的多维性
        3.2.6 个体的差异性
    3.3 洋务派重臣“西方”跨文化认知的渠道
        3.3.1 中国传统鄙“夷”观念的影响
        3.3.2 “西方”器物的传播
        3.3.3 书籍与报刊文章的无声浸润
        3.3.4 与“西人”的直接交际
        3.3.5 亲访“西方”的耳闻目睹
第4章 洋务派重臣“西方”跨文化认知的发展历程与心理过程模式
    4.1 洋务派重臣“西方”跨文化认知的发展历程
        4.1.1 “庚申之变”前后从“蛮夷”到“暴夷”的认知
        4.1.2 洋务初始对“西方”军事之强的认知
        4.1.3 洋务中期对“西方”科教与商业之强的认知
        4.1.4 洋务末期到清末新政对“西方”政制之善的认知
    4.2 洋务派重臣“西方”跨文化认知发展的心理过程模式
        4.2.1 初始图式
        4.2.2 同化“西方”
        4.2.3 认知调节
        4.2.4 主客体平衡
第5章 洋务派重臣“西方”跨文化认知的根源与影响
    5.1 洋务派重臣“西方”跨文化认知的根源
        5.1.1 尊孔崇儒与尊华鄙“夷”的文化取向
        5.1.2 忠君卫道与保守排外的思想意识
        5.1.3 经世致用但又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哲学
    5.2 洋务派重臣“西方”跨文化认知的影响
        5.2.1 促使自身的洋务观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5.2.2 推动洋务运动从“自强”向“求富”方向发展
        5.2.3 加速“中体西用”调和之道的诞生
        5.2.4 催生无力实现的政制改革
第6章 洋务派重臣“西方”跨文化认知的局限与启示
    6.1 洋务派重臣“西方”跨文化认知的局限
        6.1.1 从“本我”出发的中国文化中心主义
        6.1.2 “本我”与“他我”的冲突及对抗
        6.1.3 “中体西用”的文化折衷主义
    6.2 洋务派重臣“西方”跨文化认知的启示
        6.2.1 对国家层面的启示
        6.2.2 个人层面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弥补性动因下的医药行业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以信邦制药并购中肽生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四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综述
        二、并购对绩效影响研究综述
        三、绩效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综述
        四、文献评述
    第五节 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一、预期成果
        二、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并购的概念
        二、并购动因的概念
        三、并购绩效的概念
        四、并购绩效研究方法的概念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协同效应理论
        二、市场势力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四、行业冲击理论
第三章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第一节 我国医药行业企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医药行业发展概况
        二、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医药行业企业并购现状
        一、我国医药行业企业并购动因
        二、我国医药行业企业并购现状
        三、我国医药行业企业并购特点
    第三节 我国医药行业并购趋势
        一、并购热度不减,行业集中度将稳步提高
        二、多种资本力量将参与医药并购
        三、弥补性动因下的医药企业并购将持续火热
第四章 案例介绍—以信邦制药并购中肽生化为例
    第一节 并购背景介绍
        一、并购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二、被并购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第二节 信邦制药并购中肽生化动因分析
        一、政策驱动动因
        二、弥补性动因
    第三节 信邦制药并购中肽生化过程概况
第五章 案例并购绩效研究—以信邦制药并购中肽生化为例
    第一节 并购前期绩效分析—事件研究法
        一、确定并购的事件日
        二、计算正常(预期)收益率
        三、计算信邦制药在窗口期的超额收益率
    第二节 并购后期绩效分析—财务指标评价法
        一、盈利能力分析
        二、成长能力分析
        三、偿债能力分析
        四、运营能力分析
第六章 弥补性动因下医药行业企业并购的建议与启示
    第一节 弥补性动因下医药企业并购建议
        一、医药企业并购应当选择合理的并购目标
        二、医药企业并购应当重视并购后整合工作
        三、医药企业并购应当明确并购的目的
    第二节 启示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论文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结果

(9)新护士转型冲击与工作倦怠: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转型冲击的概念及测量
        2.1.1 转型冲击的概念
        2.1.2 转型冲击的测量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化理论
        2.2.2 边缘化理论(Marginalisation Theory)
        2.2.3 现实冲击模型(Reality Shock Model)
        2.2.4 职业发展层次理论
        2.2.5 角色转型阶段模型(the Stages of Transition Models)
        2.2.6 转型冲击模型(Transition Shock Model)
    2.3 转型冲击的影响因素
        2.3.1 个体层面
        2.3.2 组织层面
        2.3.3 工作层面
        2.3.4 社会文化层面
3 相关研究变量
    3.1 工作倦怠
        3.1.1 工作倦怠的概念
        3.1.2 工作倦怠的测量
    3.2 心理韧性
        3.2.1 心理韧性的概念
        3.2.2 心理韧性的测量
    3.3 社会支持
        3.3.1 社会支持的概念
        3.3.2 社会支持的测量
4 研究内容与设计
    4.1 已有研究的局限
    4.2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4.3 研究假设的提出
        4.3.1 新护士转型冲击状况调查
        4.3.2 新护士转型冲击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研究
        4.3.3 心理韧性在转型冲击与工作倦怠之间的调节作用
        4.3.4 社会支持在转型冲击与工作倦怠之间的调节作用
        4.3.5 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在转型冲击与工作倦怠间的联合调节作用
    4.4 研究方法与过程
        4.4.1 被试的选取
        4.4.2 研究工具
        4.4.3 统计分析方法
        4.4.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4.5 总体研究进程
5 研究结果
    5.1 新护士转型冲击状况调查
        5.1.1 新护士转型冲击总分和各维度得分情况
        5.1.2 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家庭所在地和夜班情况在新护士转型冲击得分上的差异检验
        5.1.3 工龄和收入满意度在新护士转型冲击得分上的差异检验
    5.2 主要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5.3 新护士转型冲击与工作倦怠的回归分析
    5.4 转型冲击对新护士工作倦怠的影响: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
        5.4.1 心理韧性在新护士转型冲击与情感耗竭之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5.4.2 心理韧性在新护士转型冲击与人格解体之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5.5 转型冲击对新护士工作倦怠的影响: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5.5.1 社会支持在新护士转型冲击与情感耗竭之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5.5.2 社会支持在新护士转型冲击和人格解体之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5.6 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对新护士转型冲击与工作倦怠关系的联合调节作用
        5.6.1 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对新护士转型冲击与情感耗竭关系的联合调节效应检验
        5.6.2 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对新护士转型冲击与人格解体关系的联合调节效应检验
6 讨论与分析
    6.1 新护士转型冲击状况调查
    6.2 新护士转型冲击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6.3 心理韧性在转型冲击与工作倦怠间的调节作用
    6.4 社会支持在转型冲击与工作倦怠间的调节作用
    6.5 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在新护士转型冲击与工作倦怠之间的联合调节效应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与展望
    7.4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并购政策、企业并购及其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1.4.1 并购
    1.4.2 并购政策 2 文献综述
2.1 宏观政策与微观企业投资研究
    2.1.1 宏观政策与企业投资
    2.1.2 宏观政策与企业并购
2.2 企业并购动因研究
    2.2.1 并购内部动因
    2.2.2 外部环境动因
2.3 并购绩效研究
    2.3.1 并购与并购绩效
    2.3.2 并购绩效影响因素
2.4 文献评述 3 我国并购政策研究
3.1 金融服务方面
3.2 财政税收方面
    3.2.1 财政内容
    3.2.2 税收内容
3.3 行业管制方面 4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4.1 理论分析框架
4.2 并购政策对并购影响的理论分析
    4.2.1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并购政策、融资约束和企业并购
    4.2.2 基于资源基础论的并购政策、政府补贴和企业并购
    4.2.3 基于税收激励假说的并购政策、税收优惠和企业并购
    4.2.4 基于行业放松管制理论的并购政策、管制放松和企业并购
    4.2.5 并购政策、产权性质与企业并购
4.3 并购政策对并购绩效的理论分析
    4.3.1 并购政策与并购短期绩效
    4.3.2 并购政策与并购长期绩效
    4.3.3 并购政策、产权性质和并购绩效 5 并购政策对并购的影响实证分析
5.1 理论模型
5.2 研究设计
    5.2.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5.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5.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3.2 并购政策与并购实证检验
    5.3.3 并购政策与企业并购影响机理实证检验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并购政策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
6.1 研究设计
    6.1.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6.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2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6.2.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2.2 多元回归结果及检验
    6.2.3 稳健性检验
6.3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2001:重大事件冲击理论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2]典型草原牧户经济脆弱性与反脆弱策略研究[D]. 王瑞军.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银行情绪、信贷供给与经济周期[D]. 丁尚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4]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及减贫效应研究[D]. 孙伯驰.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5]磁性医院视角下新护士角色转型期留职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柳文娟. 青岛大学, 2020(01)
  • [6]追逐风口式并购:价值创造还是价值毁损 ——以楚天高速收购三木智能为例[D]. 张柳鑫.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1)
  • [7]洋务派重臣的“西方”跨文化认知研究[D]. 李成家. 湖南大学, 2019(07)
  • [8]弥补性动因下的医药行业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以信邦制药并购中肽生化为例[D]. 刘奇.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9]新护士转型冲击与工作倦怠: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D]. 郭家宝. 河南大学, 2019(01)
  • [10]并购政策、企业并购及其绩效研究[D]. 赵妍.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2001年:重大事件影响理论思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