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看“竞赛类节目”的热播(论文文献综述)
蔡萌萌[1](2021)在《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形态流变与传播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影视文化成为当下社会文化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应运兴起和广泛传播,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学习和研究诗词文化的热情,也有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示了影视文化传播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但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在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其特定的传播优势在逐渐减弱,其劣势也掣肘着其长远发展。因此,系统梳理诗词类电视节目的形态流变,分析其传播过程中涉及的多方要素,反思其传播困境及其未来发展之路,是推动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当下,学界对于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的概念界定尚不明确,在本文中,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是指以诗词为主要元素,以传承和发扬诗词文化为主要宗旨,以电视传播为主要手段,集娱乐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电视综艺节目。按照节目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竞赛类诗词节目和鉴赏类诗词节目。从外在的文化环境来看,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有着特定的产生背景,它的兴起及发展受到国家政策引导、观众精神需求提升和电视行业转型升级多方因素共同影响。其形态流变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998年至2012年是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的萌芽期,这一阶段诗词类电视节目整体数量少,风格较为严肃,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的雏形开始出现;2013年至2017年是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快速成长期,这一阶段节目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并且出现了《中华好诗词》和《中国诗词大会》两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节目;2018年以后,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进入转型期,在表现形式上突破单一竞赛模式,出现了以《经典咏流传》为代表的鉴赏类诗词节目,这意味着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开始了新一轮的创新探索。在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代表性的节目展现出了良好的示范意义,本文结合拉斯韦尔“5W”传播理论,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五方面对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展开细致分析,从而把握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特征和规律。综合来看,当下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有着难得的良机。目前,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主要存在着同质化倾向严重、网络传播力度弱、受众习得效果浅、经济效益低的现实困境。针对于此,可从提升节目品质,持续优化创新;构建媒体矩阵,谋求差异化传播;增强互动,提高观众参与度;打造IP产业链,扩大节目经济效益等方面进一步探索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之路。
多宏歌[2](2015)在《2014年度国内真人秀版权引进类节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电视真人秀这种节目形态,源起自欧美国家,从2000年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节目的播出为发端,真人秀节目在我国电视荧屏崭露头角。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始终。在摸索中前进,在这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真人秀节目创造过收视纪录,遭遇过勒令停播,享过赞誉,也不乏质疑和指责,甚至一度被认为只是昙花一现的荧屏闹剧,但是事实证明,真人秀不仅没有从电视荧屏上消失,还慢慢从青涩走向了成熟,并成功跻身主流电视界,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由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目前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已经呈现井喷之势,但对于真人秀节目的研究却远远滞后于节目发展的步伐。研究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缺乏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理论作为指导,国内电视制作人对于真人秀节目的策划基本处于一种偶发性的状态,具有较强的盲目性。对于真人秀节目进行详细全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真人秀科学合理发展的急切需求。国内关于真人秀节目的研究层出不穷,从早期的概念定义到后期的个案分析,实现了从是什么到怎么办的转化。真人秀节目发展日新月异,每年都有新的变化,对于真人秀节目的研究也要与时俱进。2014年国内真人秀节目再次掀起收视热潮,新的节目层见迭出,季播式节目成为新的主流节目形式,韩国版权引进类节目受到热捧。笔者综合2014年度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情况,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归纳总结法,在对大量有关国内真人秀及部分国外真人秀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的基础上,从国内真人秀的发展现状、集中呈现出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途径等方面对国内真人秀作了系统的论述,同时通过对具体代表性节目进行深入分析来总结经验和教训,试图能为国内真人秀节目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张一新[3](2014)在《中国电视原创性竞赛类节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电视屏幕上,各种栏目层出不穷。近一两年,引进节目占据屏幕优势,例如《中国达人秀》、《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我国原创节目匮乏,在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原创文化类节目的兴起,对这些海外引进节目进行了逆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极高的关注。原创节目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对中国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让原创节目焕发生机。竞赛类节目以它紧张激烈的比赛形式仍然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原创与竞赛相结合的电视节目在中国电视节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市场,会是以后中国电视栏目的重要支柱。我国电视栏目中较有影响的原创节目有《武林风》、《梨园春》、《中国红歌会》等,利用传统文化打造电视名牌栏目独具优势,这类节目成为了电视常青树。原创竞赛类节目走内容高质量路线,用中国文化元素对节目进行包装和内容定位,抓住了一部分受众的心理,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上星频道创新品牌节目,原创性已经成为了品牌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分析原创竞赛类节目和其他综艺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性、传播特点、存在问题和思考,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原创竞赛类节目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岳芃[4](2009)在《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的经济绩效分析》文中指出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广阔背景下,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经历了转型式的发展:从注重单一社会功能逐渐改变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传媒政策和传媒规制也出现了转变,传媒产业不仅承载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而且在许多经济活动中日益成为财富的重要来源。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国传媒产业已经开始步入国际间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成为中国大众传媒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提高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绩效就成为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一个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优化市场结构,激励合理的市场行为,以实现最佳的市场绩效。因而,运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范式深入分析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绩效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中国目前传媒产业绩效不高的深层原因,进而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路径。本文运用制度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以“结构—行为—绩效”的现代产业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为核心,建立了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绩效分析的基本框架。运用这一分析框架首先通过建立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对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的绩效水平进行了评价;其次,分析了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的市场结构特征并对各个子产业的市场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中国大众传媒产业具有明显的行政性垄断的市场结构特征;再次,分析了在行政性垄断的市场结构下中国大众传媒的市场行为及其对社会福利和产业绩效水平的影响;最后,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传媒产业的组织结构和产业监管政策的分析,构建了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的产业组织和监管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绩效的对策和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中国大众传媒产业和市场的一个显着的市场结构特点是行政性垄断;目前在中国大众传媒市场上破除行政性垄断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在于破除行政性垄断与确保大众传媒承担政治和社会功能之间的矛盾:对中国的大众传媒的政策和监管模式进行变革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当前对中国传媒政策和监管体制改革的重点应该是重新定位传媒政策和监管体制的政策重点和监管模式;对大众传媒进行分类管理和监管、推动大众传媒之间通过市场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合理的兼并和重组,开展有效竞争,促进电讯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讯网“三网合一”实现产业大融合。本文的创新表现在: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在“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下阐明了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现行传媒体制的演化及其对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的市场结构特征、产业主体的市场行为以及产业绩效的重要影响;认为行政性垄断是影响产业绩效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破除行政性垄断与确保中国大众传媒政治和社会功能发挥并不矛盾的观点,并指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变革现行的传媒管理体制和传媒监管模式;重新定位了中国大众传媒的传媒政策和监管体制的政策重点和监管方式。
胡芃原[5](2009)在《重在参与,体验过程 ——论电视竞赛类节目的精神支柱》文中研究指明如今,电视上的竞赛节目因“竞赛”性质而紧张激烈,吸引观众眼球,有很高收视率。电视台和个别幸运者在这里实现了各自的利益。可是我们发现,在比赛的过程中,人们过于注重名次的输赢。这里暴露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参与这一活动的所有人(包括选手,主持人,观众和节目策划者)的思想深处,都缺少了一点东西。这点东西,用哲学术语表述即过程意识。电视竞赛节目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由于此类节目具有高额的奖金诱惑,以及博彩性和观众的参与性,一时间使得竞赛节目风靡全美,连续创下收视率的高峰。我国在吸收和借鉴国外节目的基础上,也创办了一些自己的竞赛节目,现在竞赛节目已经成为一种广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电视竞赛节目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原因就在于竞赛节目具有娱乐的要素,同时竞赛节目的内容为观众所熟悉或比较熟悉,观众通过参与答题的过程可以体验比赛那种紧张,并在这种体验中对自身的价值予以确认。在节目中和节目结束的时候,观众还能够和参赛者共同分享情感。除此以外,对于节目制作者来说,竞赛节目低廉的制作费用和较高的收视率也是吸引他们不断生产新的竞赛节目的主要因素。但是竞赛节目虽然表面上非常火爆,拥有高收视率,但受到的社会评价却较低。原因就在于主持人自身文化精神缺失,有媚俗和过于迎合受众的倾向;参赛选手过于看中比赛的胜负输赢,却忽视了对精彩过程的体验;观众中相当一部分人摆脱不了功利、势利之心的干扰,过于看重选手的输赢名次;节目策划的商业功利性替代了高雅文化的无功利性。目前国内竞赛节目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从哲学上看——过程意识的匮乏。过程意识源于过程哲学,属于现代哲学的一部分,体现了现代人的人生智慧,其精髓在于视人生为一个过程,对待人生、对待生活重生存而不重占有,重过程而不重结果,重体验而不重名利。竞赛节目要以过程意识为指导,为支撑。过程意识对于主持人,要重在引导,激发精彩;过程意识对于参赛选手,要重在参与,体验过程;过程意识对于观众,要重在精神,尊重选手;过程意识对于策划者,要重在品位,体现关怀。过程意识对参与竞赛活动的各方,都具有启发意义。过程意识使竞赛活动有了超乎世俗功利的哲学和审美意义,使竞赛节目有了灵魂与精神深度,使参与节目各方的精神境界得到净化和提升。
孙卫华[6](2004)在《冷看“竞赛类节目”的热播》文中认为 继肥皂剧、历史剧、情境喜剧、综艺晚会等节目相继盛极而衰,智能竞赛类节目又成为电视台的“新宠”。以中央电视台“幸运52”、“开心词典”两档强势节目的火爆成功为龙头,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竞赛类节目,“满汉全席”、“超级挑战”、“十万个为什么”、“挑战主持人”等竞相涌现。放眼看去,无论是游戏类节目还是智力竞赛类节目,似乎不与“竞
二、冷看“竞赛类节目”的热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冷看“竞赛类节目”的热播(论文提纲范文)
(1)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形态流变与传播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形态流变 |
2.1 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背景 |
2.1.1 娱乐市场乱象,国家政策引导 |
2.1.2 物质生活改善,受众需求提升 |
2.1.3 新兴媒体冲击,电视行业转型 |
2.2 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脉络 |
2.2.1 萌芽期:诗词文本解读阶段(1998-2012 年) |
2.2.2 成长期:竞技娱乐阶段(2013-2017 年) |
2.2.3 转型期:情感赏析阶段(2018-至今) |
3 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过程 |
3.1 传播者:三方主体各尽其责 |
3.1.1 主持人:节目传播的名片 |
3.1.2 专家评审:节目传播的品质保障 |
3.1.3 选手嘉宾:延伸传播效应 |
3.2 传播内容:优秀文化的创意性表达 |
3.2.1 “诗词+竞赛”模式扣人心弦 |
3.2.2 “诗词+鉴赏”模式引人入胜 |
3.3 传播渠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同发力 |
3.3.1 电视语言展现诗词意蕴 |
3.3.2 融媒体传播,跨屏互动 |
3.4 受传者:全民参与传播,满足文化需求 |
3.4.1 受众群体广泛 |
3.4.2 受众需求得到满足 |
3.5 传播效果:产生良好效益 |
3.5.1 提升人文素养,扩充教学手段 |
3.5.2 丰富电视资源,净化综艺市场 |
3.5.3 增强国民自信,传播中国文化 |
4 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困境与展望 |
4.1 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的现实困境 |
4.1.1 同质化倾向严重 |
4.1.2 网络传播力度弱 |
4.1.3 受众习得效果浅 |
4.1.4 整体经济效益低 |
4.2 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的未来展望 |
4.2.1 内容:提升节目品质,持续优化创新 |
4.2.2 渠道:构建媒体矩阵,谋求差异化传播 |
4.2.3 受众:增强互动性,提高观众参与度 |
4.2.4 效益:打造IP产业链,扩大经济效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2)2014年度国内真人秀版权引进类节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涵、分类及发展现状 |
1.1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含义 |
1.2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分类 |
1.3 发展现状 |
1.4 2014年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呈现特点 |
1.4.1 全面进入户外真人秀时代 |
1.4.2 台网互动,打造全媒体真人秀宣传营销 |
1.4.3 人文情怀在真人秀节目中开始彰显 |
1.4.4 原创节目开始发力 |
1.4.5 版权引进成为真人秀节目发展主要模式 |
1.5 版权引进节目在国内真人秀市场形成固定模式 |
1.5.1 韩版引进表现耀眼 |
1.5.2 欧美版权引进节目不容忽视 |
1.5.3 韩国版权引进与欧美版权引进各有特点 |
第二章 国内真人秀版权引进类节目存在不同类型的受众偏好 |
2.1 收视人群以高学历年轻女性为主 |
2.2 韩国模式和欧美模式的不同偏好确实存在 |
2.3 受众信息接收频率不高 |
2.4 网络收看占主流 |
2.5 收看忠诚度存在类型差异 |
2.6 收看习惯仍旧以单向收看为主,受众参与度低 |
2.7 盈利模式单一,整体营销模式不成熟 |
第三章 韩国模式和欧美模式的比较分析——以《奔跑吧兄弟》和《极速前进》为例 |
3.1 节目内容 |
3.1.1 情境设置 |
3.1.2 任务设置及选手表现 |
3.1.3 节目制作 |
3.1.4 节目风格 |
3.2 播放平台 |
3.2.1 平台数量 |
3.2.2 平台价值 |
3.3 宣传渠道及宣传方式 |
3.4 市场分析 |
第四章 版权引进类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4.1 韩国模式本土化问题及对策 |
4.2 欧美模式本土化问题及对策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承诺书 |
(3)中国电视原创性竞赛类节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四、 研究问题及研究内容 |
1、研究问题 |
2、研究内容 |
五、 研究方法 |
六、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电视原创性竞赛类节目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竞赛类节目的概念和类型 |
一、 竞赛类节目的概念 |
二、 竞赛类节目的类型 |
第二节 原创性节目的涵义和特点 |
一、 原创性节目的涵义 |
二、 原创性节目的特点 |
第三节 原创性竞赛类节目兴起的原因 |
一、 迎合受众需求 |
二、 媒体创新动力 |
三、 政策环境影响 |
第二章 中国电视原创性竞赛类节目创新性分析 |
第一节 节目定位创新 |
一、 节目定位与省级频道定位相互关联 |
二、 节目定位采用“文化+娱乐”的复合方式 |
第二节 节目内容紧扣文化内涵 |
第三节 节目形式创新 |
一、 比赛环节紧扣节目主题 |
二、 比赛赛制灵活对抗激烈 |
三、 嘉宾设置分工明确 |
四、 节目突出选手个性 |
第三章 中国电视原创性竞赛类节目的特点 |
第一节 节目参与平民化 |
第二节 融入中国元素 |
一、 引入传统文化符号理念 |
二、 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性 |
第三节 注重节目品牌的塑造 |
一、 节目品牌个性的塑造 |
二、 顶级制作团队塑造节目品牌形象 |
第四节 立体化传播 |
第四章 中国电视原创性竞赛类节目带来的思考及对策 |
第一节 电视节目原创性所面临的困境 |
第二节 电视节目创新的制约因素 |
一、 市场机制不完善是根本性因素 |
二、 跟风严重,缺乏版权意识 |
第三节 原创性竞赛类节目坚持创新的对策 |
一、 思想观念创新导向 |
二、 节目内容创新导向 |
三、 节目模式创新导向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清单 |
致谢 |
(4)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的经济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意义与研究背景 |
1.1.1 选题的缘起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3.1 制度分析方法 |
1.3.2 比较分析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5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二章 传媒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演变 |
2.1 传媒的定义与分类 |
2.2 国外传媒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演变 |
2.2.1 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传媒经济理论研究 |
2.2.2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传媒经济理论研究 |
2.2.3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传媒经济理论研究 |
2.3 中国传媒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演变 |
2.3.1 中国传媒经济理论研究的初步发展 |
2.3.2 中国传媒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观点概述 |
2.4 对传媒经济理论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三章 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经济绩效分析框架的建立 |
3.1 “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范式 |
3.1.1 产生背景 |
3.1.2 基本分析思路 |
3.2 产业经济绩效分析的古典框架 |
3.2.1 基本内容 |
3.2.2 受到的挑战 |
3.3 产业经济绩效分析的现代框架 |
3.3.1 在分析范式上由“结构主义”向“行为主义”转变 |
3.3.2 在实证分析方面获得了有力的支撑 |
3.3.3 产业政策的调整 |
3.4 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经济绩效分析的基本框架 |
3.4.1 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的发展演变 |
3.4.2 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经济绩效分析的基本框架 |
第四章 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的经济绩效状态评价 |
4.1 产业组织经济绩效评价分析的一般思路 |
4.1.1 基本的评价指标 |
4.1.2 市场垄断力的衡量 |
4.2 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经济绩效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
4.2.1 传媒的双边市场特征 |
4.2.2 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经济绩效的评价指标 |
4.3 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的经济绩效状态评价 |
4.3.1 中国电视产业的经济绩效状态分析 |
4.3.2 中国广播产业的经济绩效状态分析 |
4.3.3 中国报纸产业的经济绩效状态分析 |
第五章 中国大众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基本态势分析 |
5.1 市场结构与资源配置效率 |
5.2 不同市场结构的效率分析 |
5.2.1 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 |
5.2.2 自然垄断及其市场效率 |
5.2.3 可竞争市场及其效率 |
5.3 中国大众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态势分析 |
5.3.1 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 |
5.3.2 中国大众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制度特征 |
5.4 中国大众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经济绩效状态 |
5.4.1 电视市场的经济绩效状态 |
5.4.2 广播市场的经济绩效状态 |
5.4.3 报纸市场的经济绩效状态 |
5.4.4 中国大众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经济绩效低下的制度原因 |
第六章 中国大众传媒产业市场结构下的媒体行为特征分析 |
6.1 传媒产业的市场结构对传媒行为的影响 |
6.1.1 垄断市场上传媒的行为分析 |
6.1.2 传媒市场上不同的垄断结构分析 |
6.2 传媒市场上传媒行为的一般特征分析 |
6.2.1 传媒产品需求的多样化与传媒行为 |
6.2.2 传媒经营者的市场行为分析 |
6.3 中国大众传媒产业市场结构下的传媒行为特征分析 |
6.3.1 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的产业主体的形成 |
6.3.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市场上传媒行为分析 |
6.3.3 广播电视节目编排与播出市场上传媒行为分析 |
6.3.4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市场上传媒行为分析 |
6.3.5 报纸市场上传媒行为分析 |
6.4 传媒行为对传媒产业经济绩效的影响 |
6.4.1 电视产业的绩效分析 |
6.4.2 广播产业经济绩效分析 |
6.4.3 报纸产业经济绩效分析 |
第七章 提高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组织绩效的途径 |
7.1 基于绩效视角的产业组织模式选择 |
7.1.1 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媒产业组织模式分析 |
7.1.2 中国大众传媒的产业组织模式的特征 |
7.2 提高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经济绩效的政府规制改革 |
7.2.1 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的政府规制特征 |
7.2.2 西方发达国家传媒产业监管的基本框架 |
7.2.3 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监管的改革思路 |
7.3 提高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经济绩效的产业政策调整 |
7.3.1 构建产业内有效竞争的产业政策指导规则 |
7.3.2 促进产业融合的产业结构政策 |
结论 |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8.2 本文的局限性 |
8.3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重在参与,体验过程 ——论电视竞赛类节目的精神支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选题缘起 |
(二) 选题价值 |
(三) 创新之处 |
(四) 文献综述 |
一、竞赛节目的历史 |
(一) 竞赛节目的涵义 |
(二) 竞赛节目的渊源 |
(三) 竞赛节目在我国的发展 |
二、竞赛节目的分类 |
(一) 才艺型 |
(二) 知识型 |
(三) 技能型 |
(四) 博彩型 |
(五) 真人秀 |
三、竞赛节目的价值和特点 |
(一) 竞赛节目的价值 |
(二) 竞赛节目的特点 |
1. 竞赛节目具有娱乐要素 |
2. 竞赛节目的内容为观众所熟悉 |
3. 观众和参赛者可共同分享情感 |
4. 低投入高收视是吸引节目制作者的主要因素 |
四、竞赛节目存在的问题 |
(一) 主持人文化精神缺失 |
1. 克隆盛行 |
2. 语言媚俗 |
3. 品位低下 |
(二) 选手太重比赛输赢 |
(三) 观众难逃功利之心 |
(四) 策划只重商业利益 |
五、过程意识与过程哲学 |
(一) 过程哲学的内涵 |
(二) 过程哲学影响了现代人的人生观 |
(三) 过程哲学影响了现代人的艺术观 |
(四) 过程哲学在我国的接受与传播 |
六、过程哲学对竞赛节目的启示 |
(一) 过程意识与主持人——重在引导,激发精彩 |
1. 主持人应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 |
2. 主持人应平等对待每位选手 |
3. 主持人要有人文关怀的精神 |
(二) 过程意识与参赛选手——重在参与,体验过程 |
1. 参赛选手要淡化名利意识 |
2. 参赛选手要有“游戏”心态 |
(三) 过程意识与观众——重在精神,尊重选手 |
(四) 过程意识与节目策划—重在品位,体现关怀 |
1. 节目策划者要有精品意识 |
2. 策划者要用平和的心态面对比赛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冷看“竞赛类节目”的热播(论文参考文献)
- [1]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形态流变与传播过程研究[D]. 蔡萌萌.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2]2014年度国内真人秀版权引进类节目分析[D]. 多宏歌. 山西大学, 2015(02)
- [3]中国电视原创性竞赛类节目研究[D]. 张一新. 新疆大学, 2014(02)
- [4]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的经济绩效分析[D]. 岳芃. 西北大学, 2009(08)
- [5]重在参与,体验过程 ——论电视竞赛类节目的精神支柱[D]. 胡芃原. 河南大学, 2009(05)
- [6]冷看“竞赛类节目”的热播[J]. 孙卫华. 青年记者,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