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学科理论建设亟待加强

中学语文学科理论建设亟待加强

一、中学语文学科的理论建设亟待加强(论文文献综述)

曾檬檬[1](2021)在《中学劳动者形象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实现路径》文中研究指明

丁维佳[2](2021)在《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董苏雨[3](2021)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题整合策略研究 ——以生命教育主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张筱雪[4](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研究 ——以大理市D中学为例》文中认为课堂评价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文课堂评价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使2000年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评价仍然重书面、轻口头;重认知、轻情感;重学校,轻学生;重结果,轻过程。一味地偏向于重视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以是否能够通过测验、掌握基础知识作为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唯一手段。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提出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这样,不仅对语文课堂评价提出了新要求,也对语文课堂评价内容和方法有了更明确的指导。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对大理市D中学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的优缺点,并结合2017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评价改进建议,从而指导当前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绪论部分对核心素养、教学评价以及课堂评价进行了现状阐述,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基于核心素养语文课堂评价体系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对于完善我国语文课堂评价体系理论研究以及推动我国语文课堂评价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第一章对语文课堂评价的发展与新要求进行梳理归纳。分别从语文课堂评价的发展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对语文课堂评价的新要求两个方面进行梳理。通过分析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指出为了适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标准和方式,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为后文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以大理市D中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大理市D中学的师生对于语文教学评价的看法,以及语文教学评价内容的发展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方式,对大理市D中学的语文教研组长、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理市D中学的课堂评价内容缺乏与时俱进,评价标准科学性不足,评价内容性对固定。呆板,评价方式“功利”当先,评价内容与核心素养的结合度较低,以及师生对课堂评价内容认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第二章中发现的问题,第三章做出了相应的回应,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首先是明确评价目的、加强评价意识,第二是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第三是提高语文课堂评价与核心素养的结合度。在这些改进建议里面笔者做了相应的《课堂教学实施评价表》、《阶段性语文课堂评价表》以及《学生课堂评价内容参考指标》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最后,笔者以大理市D中学一名教师上的《阿房宫赋》为例对课堂评价进行了分析。在结语的部分,笔者梳理了传统语文课堂评价的不足以及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评价的作用,通过创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评价指标、课堂评价方法,有助于改善传统语文课堂评价的不足,更好的发挥语文课堂评价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持续改善语文课堂评价方法,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颜巧雅[5](2020)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5000多年来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更是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强大的精神支柱,其不仅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当今社会,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加快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文件,其中明确指出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自2017年起,“一纲多本”的教科书时代正式结束,部编版教科书取代之前各版本教科书在全国陆续投入使用,至2019年止,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将全部使用部编版教科书,这也标志着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全面换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也特别提到,在本套教科书的编写上力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充分融入到教科书当中去。由此,本研究选取整套12册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研究文本,针对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研究对象,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传统文化传承情况,此处的“传承”具体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载体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静态传承;二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托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所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动态传承。因此,顺而确定了本研究的两大研究问题:一是从静态层面上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选排中呈现了哪些传统文化传承内容?二是从动态层面上调查分析教师依托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如何?首先,研究以语文课程标准、相关政策文件、已有相关研究和本研究文本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构建出信效度良好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分析框架;其次,采用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利用分析框架,分别对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在各分析项目(包括选文、习作、练习、助读、图像五个系统)的呈现情况以及各分析类目(包括外显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汉语言文字文化、传统文学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历史文化、传统艺术文化、传统科技文化、传统宗教文化、传统哲学文化、中国古代教育、其他传统文化;内隐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发现了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选编的合理和亟待优化之处;再次,研究采用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教师依托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对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编排建议进行了调查分析;最后,基于以上内容,为达到使小学语文教科书有效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笔者就如何使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以及教师如何有效使用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葛飞娅[6](2020)在《语文学科渗透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季羡林曾经在谈论科学研究中“知识面”的重要性,强调今天的学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学科界限之间混同,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增加。那种死守自身所学的学科阵地,采取“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学术研究与学习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对于我们成长与未来发展的需求,而学科渗透是历史教学拓展“知识面”发展有效途径与方式。但学生在历史课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尤其在初高中阶段面临的学业压力,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方式汲取部分历史“有用性”知识的学习,面对应试考试的大趋势之下,单纯的重点知识的识记与背诵,不能有效的贯彻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具体而全面的发展要求,与季羡林的“知识面”的拓展相悖。在历史学科教育的诸多问题之下,语文学科渗透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为学生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措施与方法。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首先主要说明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然后对国内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界定了相关概念及其理解运用,指出论文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创新所在。第一章,从古代文史同源与史学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的学理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与学生发展目标的现实要求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语文学科渗透的学理依据及其实践意义。第二章,重点通过梳理历史教科书中文学作品整理与研究和语文教科书文学作品整理与研究两方面的内容,从而论述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文学作品与运用原则。第三章,通过整理与观看一线教师的教学实录,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和《新文化运动》两则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初中历史教学语文学科渗透教学的实践价值。第四章,主要内容集中于初中历史教学语文学科渗透的问题困境与对策分析,主要体现于文学作品使用的过渡性、教学语言转换的生硬性和作品内容的主观性等三个方面。最后,文章从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加强教师的备课能力,加强教师的语言锤炼,树立客观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加强教师合作等五个方面,重点强调语文学科渗透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经验及其启示,试图为历史教学提供新方法和新途径,从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长足发展。

莫敬怡[7](2020)在《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的流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阅读教学承载学生认知能力的养成及思维态势的转化等任务,作为语文教育的常态自建国以来愈加受到重视,加之阅读教学自身的相对繁杂性及影响广泛性,关于阅读教学的讨论从未停止且关注度逐渐扩大。探索未来要建立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同样要怀揣历史意识,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间节点上具有代表性的现象,都是我们应加以研究的内容。本文立足于建国后七十年的时间节点,采用类似于“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的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一方面纵向梳理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纲中阅读教学的演变特点,一方面为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发展提供思想借鉴。本文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介绍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流变历程及背景。结合社会发展史及教育史将1949年至今语文课纲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革故阶段、过渡阶段、开放阶段,从政治、文化等社会发展情况探寻建国以来的历史背景。第二章,重点分析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具体要素的流变历程,从“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材料”、“阅读教学方法”、“课外阅读”、“阅读教学辅助手段”、“阅读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对课纲中阅读教学具体要素予以理性审视。第三章,针对上述梳理变化过程,对建国以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的发展情况进行思考与展望。发现流变过程有以下突出成就:阅读教学观念在更迭中逐渐更新、阅读教学方式多元信息化、阅读教学主体趋向学生、阅读教学知识性与思想性逐渐平衡、阅读能力与素养深入关注;并且遴选过程中仍需商榷的几个问题:阅读教学流变的曲折性、阅读教学成就突出课纲的作用、阅读教学中师生的合理关系、阅读素养获得过程中的重点、阅读教学评价的意义。最后基于上述梳理与分析,对未来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梳理历史嬗变轨迹,本文客观审视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的流变历程,为今后语文课程标准的变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杨玉[8](2020)在《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语文、政治和历史三科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从“一标多本”走向“一标一本”。这三科教材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全面投入使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也已经编写出了必修上、下两册。从出版的这两册来看,高中语文教材在体例、选文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文体组织单元转变为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而且还出现了整本书阅读单元。目前,这两册语文教材已在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海南六省市试用,未来将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尽管目前很多地方仍然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但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即将在全国投入使用的背景下,我们还是十分有必要关注统编新教材下的教学设计,并对最合适统编新教材的教学设计方式——单元教学设计,进行理念上的建构,从而为统编新教材在未来的全面铺开做好准备。单元教学设计并非老生常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背景和得以更新的教材实践载体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实际上,进行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正在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因为它不仅是对即将全面实施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回应,更是符合了当今社会培养素养型人才的趋势和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教学亟待转型的需要,亦是对现有单元教学设计的完善。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紧扣“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课时计划”的环节,重新认识并掌握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鉴于这一议题已引起教育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未得到深入探究的情况,本研究沿着“识读——技术建构——实践尝试”的路线深层分析、探索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应然状态,使之呈现完整的面貌。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经验优化重组得到的单元整体出发,在依照学科知识的逻辑、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借助大观念、情境任务、学习活动确定学习目标、搭建学习过程、组织学习评价,从而完成单元层面的教学预设的过程。这一教学设计在促进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现、培养学生的真实性学力、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与改变教师的视野和格局方面有着多重价值。它虽和传统的单元教学设计有着注重实效性、体现比较性思维、整体性思维以及追求教学过程的优化的相同点,但是在对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的认识上已显示出了本质的区别,表现在单元定位、目标观念、指导重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生角色定位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七个方面。这一教学设计呈现出学习活动化、任务情境化、过程动态化、逐层递进化的特征,并且可以依据统编新教材的单元形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显性要素以及语文课程的结构要素划分为多种类型。在对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深层分析的基础之上,明确了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需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情境真实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和素养综合性原则。并依据“ADDIE”模型,结合之前的理论分析,设计了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的步骤:即分析教学要素,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单元主题,构造单元逻辑结构;整合课程资源,丰富教学素材;创设情境任务,提供活动支架;评价主体多元化,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考虑到统编教材单元类型的重要性和广泛使用程度,选取了高中语文统编新教材整本书阅读单元《红楼梦》和文选型单元的内容进行实践尝试,为一线语文教师实行单元教学设计提供借鉴,以期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型,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想全面实施推广,还需要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语文知识、单元设计和课时设计的关系;统筹各单元间联系,实现教学效能最大化;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是一条充满挑战却别有一番趣味的历程,一线语文教师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修炼自身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智慧。

王明珠[9](2020)在《《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语文知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与语文知识相关的讨论从未停息。人们普遍认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支撑,但对于怎样的语文知识能有效培养语文能力、应构建何种知识体系等问题依然看法不一。教科书是教学实施的重要资源和载体,同时承担着重构语文知识体系的工作。要解决知识体系重构问题,不妨往回看,通过回溯历史获取经验、方法,从中得到启示。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重视开发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知识,并尝试通过编制教科书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并将其呈现在教科书中。傅东华编《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在语文知识的开发与呈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不仅开发了系统严密的“文章作法”知识体系,还以“知识短文”的形式独立呈现语文知识、将知识学习与选文教学结合起来,是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对语文教科书知识的编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分六章论述《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的语文知识。论文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现状和研究对象,阐述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制情况,结合该教科书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特点、教育文化发展情况阐述其编写背景与编写理念,并简要介绍教科书的内容结构。第三章具体论述《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开发的语文知识内容,通过梳理、分析语文知识内容的构成,探讨了教科书中语文知识的开发原因,对语文知识的内容特点作出反思。第四章以“知识短文”为切入点,归纳该教科书语文知识呈现方面的特色,分析该教科书在知识呈现上的优缺点。第五章通过与同时期发行的教科书的横向对比以及与正在使用的统编语文教科书的纵向比较,探讨《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开发的语文知识内容、知识呈现方式对完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与丰富语文教科书编写体例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时在对比分析中揭示其不足之处,深度挖掘该教科书的历史价值。第六章依据该教科书在知识开发与呈现方面的经验教训,立足当下,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与统编语文教科书的编制情况,探索语文教科书知识编制的新路径,对今后语文教科书知识的编制提出建议。

何惠渟[10](2020)在《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新中国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语文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任务,初中语文教学要想紧跟时代步伐,必须以课程目标政策作为引路航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经过不断演变与发展呈现出间断与平衡的特点,这一特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不同阶段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基于以上问题将新中国十三次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文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间断平衡理论从政策学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角度重新审视课程目标政策,梳理其轨迹并整理不同时期课程目标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探寻蕴藏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的制定获得有益启示。运用间断平衡这一理论框架,把新中国以来的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把文献研究、政策分析以及基于Nvivo11的质性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仔细研读十三次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文本并运用Nvivo11对课程目标文本进行量化研究,对提供的大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绘制表格及图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阶段划分。尝试运用间断平衡理论从政策图景、政策场域、公众注意力等角度对其变迁历程及原因进行分析与解释,进而梳理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历程。研究发现,新中国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呈现如下特征:一是新中国以来,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培养社会主义革命人才(1949-1985),第二阶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人才(1986-1990),第三阶段培养共产主义道德人才(1991-1999),第四阶段培养健康个性创新人才(2000-2011)。纵观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变迁发展历程,呈现出长期均衡与短期突变的非线性特征。二是我国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是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体,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的实质是以工具价值为主,本体价值为辅,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本体价值在早期不太明显呈平稳态势,直至21世纪在课程目标中提法较多,以“听说读写”的形式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体现语文学科真正的本体功能;而工具价值在课程目标政策变迁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变化在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在每一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一阶段要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革命觉悟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新青年,第二阶段侧重于培育一批具有良好道德品性的高质量人才,第三阶段侧重于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情操的社会成员,最后一个阶段则聚焦于培养时代新人,侧重于培养健康个性、创新性的人才。三是新中国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有其深层次原因。政策目标的每一次重大变迁都与当时社会矛盾及其经济文化、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国家领导人的更迭及公众、集体注意力的改变会影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最初课程目标政策的制定场域较为封闭,局限于党中央和国务院,集中体现了中央政府的政治意图,造成政策垄断,维持了课程目标政策的平稳。随着集体和个体注意力的改变,形成了新的政策图景,政策场域发生变化,一些新行动者参与到问题的制定环节中,课程目标政策的稳定性被打破,新的决策团体重新审视课程目标政策,导致政策变迁,旧的局面被打破从而出现突变,政策图景的转变是促进政策目标变迁的重要因素。

二、中学语文学科的理论建设亟待加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语文学科的理论建设亟待加强(论文提纲范文)

(4)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研究 ——以大理市D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1、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2、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3、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1、研究意义
        2、研究的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语文课堂评价的发展与新的时代要求
    (一)语文课堂评价的发展
        1、语文课堂评价概念
        2、语文课堂评价理念发展历程
        (3)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评价
        3、语文教学课堂评价的学科特色
        4、语文课堂评价分类
    (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对语文课堂评价的新要求
        1、重视语文课堂评价是新的时代要求
        2、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3、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评价
三、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现状的调查设计
        1、调查的目
        2、调查对象
        3、研究方法
        4、资料收集与整理
    (二)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现状的调查分析
        1、现有的语文课堂评价内容
        2、现有语文课堂评价内容的特点
        3、对现有课堂评价的功能重要性的认识
        4、大理市D中学对教师课堂评价的培训情况
    (三)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语文课堂评价内容本身问题
        2、师生对语文课堂评价内容认识的问题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的改进建议
    (一)明确评价目的、加强评价意识
        1、依据核心素养的要求明确符合语文学科的评价目标
        2、依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意识
        3、依据核心素养的要求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能力
    (二)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1、明确课堂评价依据
        2、完善课堂评价指标
        3、课堂评价方式多元化
        4、熟悉课堂评价操作规范
    (三)提高语文课堂评价与核心素养的结合度
        1、提高语文课堂评价标准与核心素养培养的结合度
        2、提高语文课堂评价内容与核心素养培养的结合度
        3、保障语文课堂评价过程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达成的结合度
    (四)以《阿房宫赋》为例的课堂评价案例分析
        1、教师对《阿房宫赋》的课堂评价
        2、对《阿房宫赋》课堂评价示例的改进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评价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二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评价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评价访谈提纲(教职人员用)
附录四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评价访谈提纲(学生用)
致谢

(5)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求和重要课题
        2.语文教科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3.小学语文教科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性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问题
        1.研究对象
        2.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核心概念界定
        1.教科书
        2.教材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传承
    (五)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内容分析法
        3.访谈法
        4.课堂观察法
    (七)研究思路
    (八)本研究的新意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研究文本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分析框架的构建依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相关政策文件
        3.已有研究对传统文化具体类目的划分
    (三)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分析框架
        1.分析项目
        2.分析类目
    (四)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分析框架的信效度
        1.分析框架的效度保证
        2.分析框架的信度保证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分析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呈现情况
        1.选文系统
        2.习作系统
        3.练习系统
        4.助读系统
        5.图像系统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
        1.外显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
        2.内隐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
    (三)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的总结
        1.对传统文化传承内容呈现形式的总结
        2.对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总结
    (四)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的评析
        1.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的优长之处
        2.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的亟待优化之处
三、依托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调查分析——以Q市S小学为例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及工具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1.教师对部编版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认识情况
        2.教师使用部编版教科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教学情况
        3.教师对部编版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编排的改进建议和总体评价情况
四、依托小学语文教科书有效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思考
        1.合理选录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
        2.优化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编排
        3.构建体系化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
        4.使传统文化传承内容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5.提升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编写的科学化水平
    (二)有效使用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1.提升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2.提高教师使用教科书的专业化水平
        3.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4.编写传统文化拓展读物与开设相关课程
        5.增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语文学科渗透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 文史结合学理传统和教育契机
        二 历史教育领域的发展意见与现实反思
        三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一 文史结合视域下的相关研究
        二 历史教学中语文学科渗透研究
        三 现有研究的问题与研究趋向
    第三节 相关概念与理解运用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区别与联系:文学史知识、文学作品和语文知识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初中历史教学中语文学科渗透的学理依据
    第一节 古代文史同源与史学理论基础
        一 古代文史同源传统
        二 近现代史学理论基础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学理依据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
        二 学习迁移理论依据
    第三节 历史课程标准与学生发展目标的现实要求
        一 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 学生发展目标的现实要求
第二章 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文学作品与运用原则
    第一节 历史教科书中文学作品整理与研究
        一 历史教科书中文学作品的整理
        二 历史教科书中文学作品的研究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文学作品整理与研究
        一 语文教科书文学作品整理
        二 语文教科书文学作品的研究
第三章 初中历史教学中语文学科渗透教学的实践分析
    第一节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案例分析
        一 教学渗透背景
        二 教学渗透过程
        三 教学渗透反思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例分析
        一 教学渗透背景
        二 教学渗透分析
        三 教学渗透反思
第四章 初中历史教学中语文学科渗透的问题困境与对策分析
    第一节 问题困境与教学成效
        一 文学作品使用的过度性
        二 教学语言转换生硬性
        三 作品内容的主观性
    第二节 初中历史教学中语文学科渗透启示
        一 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 加强教师备课的能力
        三 加强教师语言的锤炼
        四 树立客观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
        五 加强教师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的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及目标
    三、研究范围及对象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文献综述
第一章 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流变历程及背景阐述
    一、起步阶段:1949—1957 年
    二、发展阶段:1958—1976 年
    三、革故阶段:1977—1990 年
    四、过渡阶段:1991—2000 年
    五、开放阶段:2001 年至今
第二章 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具体要素的梳理
    一、阅读教学目标
        (一)阅读教学总目标
        1.名称由教学向课程转化
        2.内容由简向细转化
        3.阅读能力由技能向多维能力转化
        (二)阅读教学年段目标
        1.体系由文体分层向三维规划转化
        2.阅读流畅度由忽视向重视转化
    二、阅读教学材料
        (一)内容与时俱进
        (二)标准由思政教育向语文教育转化
        (三)形式由讲读向自读转化
        (四)体系安排由单一向多样转化
    三、阅读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原则贯穿始终
        (二)活动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化
        (三)体验由共性讲授向个性感受转化
    四、课外阅读
        (一)数量要求由含混向明晰转化
        (二)内容由模糊向具象转化
        (三)形式由群体向个群共存转化
    五、阅读教学辅助手段
        (一)由实物向现代化设施转化
        (二)目的指向由文字思维向图像思维转化
    六、阅读教学评价
        (一)由忽略向侧重转化
        (二)方式由量化向质量结合转化
        (三)主体和对象尚未明晰
第三章 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流变过程的思考与展望
    一、思考
        (一)流变过程中的突出成就
        1.阅读教学观念在更迭中逐渐更新
        2.阅读教学方式多元信息化
        3.阅读教学主体趋向学生
        4.阅读教学知识性与思想性逐渐平衡
        5.阅读能力与素养深入关注
        (二)流变过程中需要继续讨论的几个问题
        1.阅读教学流变的曲折性
        2.阅读教学成就突出课纲的作用
        3.阅读教学中师生的合理关系
        4.阅读素养获得过程中的重点
        5.阅读教学评价的意义
    二、展望
        (一)阅读教学地位稳步提升
        (二)对话作用持续彰显
        (三)学生主体性不断巩固
        (四)阅读素养备受重视
        (五)阅读评价逐步成熟
        (六)数字化阅读趋于常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49—2020 年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一览表
    附录二: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纲中阅读教学总目标的表述情况总表
    附录三: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纲中阅读教学各年段目标的表述情况总表
    附录四: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纲中阅读教学材料的表述情况总表
    附录五: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纲中阅读教学方法的表述情况总表
    附录六: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纲中阅读教学评价的表述情况总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作)及科研情况

(8)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素养型人才培养的趋势和要求
        2.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教学亟待转型
        3.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实施的需要
        4.现有单元教学设计仍待完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核心概念界定
        1.单元教学设计
        2.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五)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一、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的识读
    (一)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
        1.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
        2.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的特征
    (二)“素养本位”的单元教学设计与传统单元教学设计的比较
        1.“素养本位”的单元教学设计和传统单元教学设计的相同点
        2.“素养本位”的单元教学设计和传统单元教学设计的区别
    (三)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的价值
        1.促进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现
        2.培养学生的真实性学力
        3.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
        4.改变教师的视野和格局
    (四)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的类型
        1.依据统编新教材的单元形态来划分
        2.依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显性要素来划分
        3.依据语文课程结构要素来划分
二、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的技术
    (一)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2.情境真实性原则
        3.整合性原则
        4.素养综合性原则
    (二)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1.分析教学要素,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2.确定单元主题,构造单元逻辑结构
        3.整合课程资源,丰富教学素材
        4.创设情境任务,提供活动支架
        5.评价主体多元化,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三、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尝试
    (一)整本书阅读单元教学设计
    (二)文选型单元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语文知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核心概念
2 《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概说
    2.1《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编写背景分析
        2.1.1 白话文进入中学国文教科书
        2.1.2 学生国文程度低落的状况
    2.2《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编写理念分析
        2.2.1 强调语文联系生活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2.2.2 学科特点鲜明的语文知识观
        2.2.3 重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2.3《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内容结构分析
        2.3.1 精读部分
        2.3.2 习作部分
        2.3.3 内容结构特点
3《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语文知识内容分析
    3.1《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语文知识内容梳理
    3.2《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语文知识构成内容分析
        3.2.1 以文法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语言知识
        3.2.2 文体知识
        3.2.3 关于内容处理的作法知识
    3.3《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语文知识的开发原因分析
        3.3.1 社会变革带来教材观念的变化
        3.3.2 科学知识型语文知识的教学价值获得肯定
        3.3.3 语文课程内容亟待更新的现实需要
    3.4《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开发的语文知识特点分析
        3.4.1 开发的语文知识具有客观普遍性
        3.4.2 开发的语文知识以“实用”为价值取向
        3.4.3 语文知识的开发偏向写作领域
        3.4.4 教材知识体系以文体知识为主干
4《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分析
    4.1 知识短文——全面系统地呈现语文知识
    4.2《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语文知识呈现方式的特点
        4.2.1 呈现方式以知识技能为主线
        4.2.2 语文知识的呈现系统明晰
    4.3 对《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语文知识呈现方式的反思
5《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语文知识的历史贡献与局限
    5.1《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语文知识的历史贡献
        5.1.1 极大丰富了语文课程的语言知识内容
        5.1.2 初步奠定了以文体知识为核心的现AI写作作课程内容
        5.1.3 逐步完善了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
    5.2《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语文知识的局限
        5.2.1 文法知识复杂繁琐,脱离实际
        5.2.2 文体知识僵化,写作知识不完整
        5.2.3 知识指导性不强,缺少方法性知识
        5.2.4 知识呈现方式单一,选文功能弱化
6《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语文知识编制的启示
    6.1 确立合宜的知识选择标准
        6.1.1 着眼课程本质,树立当代语文知识观
        6.1.2 立足实际,把握汉语基本特征
    6.2 开发面向真实语境的知识内容
        6.2.1 夯实基础,精选语言知识
        6.2.2 贴近生活,更新文体知识
        6.2.3 强化指导,研制方法性知识
    6.3 丰富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
        6.3.1 吸收经验,发挥选文功能
        6.3.2 深化联系,重视情境创设与活动设计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新中国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政策变迁”的研究综述
        1.3.2 关于“课程目标”研究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1.4.2 语文课程目标(教学目的)
        1.4.3 政策变迁
2 研究设计与思路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政策分析法
        2.3.3 基于Nvivo11的质性研究法
    2.4 研究思路
3 间断平衡理论及其适切性
    3.1 理论的诞生过程
    3.2 理论主要内容
    3.3 理论与本研究的适切性
4 基于Nvivo11的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文本量化研究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
    4.2 基于Nvivo11的课程目标文本编码设计
        4.2.1 Nvivo11软件流程简介
        4.2.2 文本编码过程
    4.3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中四大类主题词
        4.3.1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中“社会主义革命人才”走势图
        4.3.2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中“高尚道德情操人才”走势图
        4.3.3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中“共产主义道德人才”走势图
        4.3.4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中“健康个性创新人才”走势图
    4.4 变迁阶段划分及目标特征
5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分析
    5.1 第一阶段(1949年-1985年):培养社会主义革命人才
        5.1.1 “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成员”政策图景下的政策均衡(1949年-1976年)
        5.1.2 两种价值理念和两种政策图景的博弈(1977年-1985年)
    5.2 第二阶段(1986年-1990年):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人才
        5.2.1 集体注意力改变以及政策图景变化
        5.2.2 “三个面向”背景下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健康审美人才
    5.3 第三阶段(1991年-1999年):培养共产主义道德人才
        5.3.1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下:个体、集体注意力转换
        5.3.2 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之下培养具有共产主义道德情操的人才
    5.4 第四阶段(2000年-2011年):培养健康个性创新人才
        5.4.1 素质教育政策图景建构及政策突变
        5.4.2 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健康个性、创新性人才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中学语文学科的理论建设亟待加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劳动者形象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实现路径[D]. 曾檬檬.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优化研究[D]. 丁维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题整合策略研究 ——以生命教育主题为例[D]. 董苏雨. 西南大学, 2021
  • [4]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研究 ——以大理市D中学为例[D]. 张筱雪. 大理大学, 2021(08)
  • [5]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 颜巧雅.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语文学科渗透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研究[D]. 葛飞娅.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的流变研究[D]. 莫敬怡.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8]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 杨玉. 河南大学, 2020(02)
  • [9]《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语文知识研究[D]. 王明珠.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新中国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政策变迁研究[D]. 何惠渟.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中学语文学科理论建设亟待加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